发布时间:2024-03-20 11:14: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物制药的原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抗微生物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的特点和规律,以预防或减少其发生,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方法 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检索1998~2004年报道的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个案,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 青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头孢唑啉致死病例数居前4位(占48.95%),静脉用药发生率(55.24%)最高,全身性反应致死占了很高的比例(62.24%)。结论 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减少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致死的发生。
关键词: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line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the death induced by antimicrobial drugs so as to recurrence and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drugs.methods the case reports of antimicrobial drugs shock were searched chinese medication and healthy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8 to 2004 by way of chkd database. to establish database,reviewing and analyzing literatures. results mortality induced by penicillin,gentamicin,lincomycin and cefazolin in the first four places in the ranking (48.95%),intravenous use of drug have the highest incidence rate (55.24%). mortality of systematic reaction was higher (62.24%).conclusions the indications must be under strict control,the use of the medicines must follow the description. we should closely observe the response to drugs so as to reduce the illness or death induced by drugs.
key words:antimicrobial drugs; death induced by drugs; adverse reaction; rational use of drug
抗微生物类药物是目前在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药物,但随着抗微生物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它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日益增多,特别是由于使用抗微生物类药物引起的药源性致死的病例逐渐增多,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探讨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的原因及其规律,预防和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本文对1998~2004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143例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报告进行分析评价,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检索1998~2004年收载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以“抗微生物药物”、“致死”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中筛选出在临床上因使用抗微生物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文献共129篇,例数为143例,通过查找原文,自行建立数据库,利用数据库的功能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1.2 一般资料
129篇文献来自68种国内中文医刊,其中居文献数前3位的是: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7篇(13.2%),法医学杂志6篇(4.6%),中国药事5篇(3.9%)。
2 结 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
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患者年龄跨度比较大:从4月的婴幼儿[1],到92岁的老人[2]。其中,男性83例,年龄从8个月到92岁;女性57例,年龄从1岁2个月到82岁;其中性别不明者3例,年龄及性别分布见表1。表1 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略)
2.2 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给药79例(55.24%),其中静脉滴注71例(占静脉给药的89.87%),静脉推注8例(占静脉给药的10.13%);口服30例(20.98%);肌注14例(979%);皮下注射(包含皮试)14例(9.79%);其他途径给药(雾化吸收、鞘内注射、滴眼等)5例(350%),多途径给药1例(0.70%),见表2。表2 抗微生物药物给药途径分布表(略)
2.3 用药品种及分布
在143例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报告中,涉及6大种类[3],涉及药物42种,具体情况见表3、4。表3 药源性致死的药物种类及分布(略)表4 药源性致死例数排前8位的药品(略)
2.4 初次用药至死亡时间
143例药源性致死病例按初次用药至死亡的时间分为7个时间段,不同时间段药源性致死病例构成比见表5。表5 药源性致死的用药时程分布(略)
2.5 药源性致死按系统受损器官分类
按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药物不良反应术语(adr terminology)器官分类代码[4]进行分类。药源性致死病例按系统受损器官分类情况详见表6。表6 药源性致死涉及的受损器官系统分类(略)
3 讨 论
3.1 药源性致死是指健康人或病情平稳的患者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或治疗过程中,因用药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而引起的死亡,不包括因原患疾病或与adr无关的死亡。本文分析结果显示抗生素类药物致死率占了将近80%,而其中青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头孢唑啉致死病例数居前4位(占48.95%),其中全身性反应(过敏反应)、消化系统(肝功能衰竭)、呼吸系统损害致死居前3位,占总的药源性致死病例的77.62%(111/143)。全身性反应占6224%(89/143),其中大部分是过敏性休克导致的死亡,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应加强青霉素等皮试。
消化系统损害多为并发肝功能衰竭;呼吸系统损害多为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衰竭,临床要多注意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3.2 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
由表1可见,抗微生物药源性致死病例数在各年龄段差异不明显(20岁以下算一个年龄段),各年龄段男性略多于女性(1.55∶1)。提示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别是b型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具有不可预见性,对各年龄段病人均可以引起致死,应引起高度重视,要严格用药指征,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减少不规范预防用药,防止滥用。
3.3 抗微生物药物给药途径与药源性致死的关系
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静脉途径给药致死率最高(55.24%),口服致死次之(20.98%),但是口服致死的大部分是长期及用药过量所致,这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所以建议临床治疗时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可以口服或口服能保证疗效的尽量给予口服给药。
参考文献:
[1]李萍.氟哌酸过量致死[j].中华儿科杂志,1995,33(6):384.
[2]任进民.环丙沙星致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j].药学进展,1995,19(1):54.
关键词:监狱医院;药物管理;利用价值;方法
监狱作为特殊的群体生活场所,若发生疫情,可能面临严峻的危机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在确保狱内无重大疫情方面监狱医院发挥着主要作用,采取的措施有宣传用药常识,普及预防知识;选用适宜的药物对环境进行消毒,积极预防传染病;对筛查出的患病罪犯采取药物治疗;制定系统的应急预案。对大多数监狱医院而言,药物治疗往往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由于不合理用药会造成诸多危害如浪费医药资源、引发药源性疾病甚至医疗事故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如今罪犯的生命健康备受关注,新医改正在全国逐步推进,刑法修正案已经开始实施,监狱医院肩负医疗使命和监管安全两大重任,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新形势下的合理用药。
一、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009年我国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目标之一是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通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制度,并通过《处方集》与《标准治疗指南》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高血压为例,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农村高血压流行趋势及成本综合干预预防脑卒中》研究表明,采用三种国家基本药物,一年只需花30元即可有效控制高血压,这是基本药物成功应用的典型范例。监狱医院应结合本单位用药特点及本地区药物资源的情况,遴选出本单位基本药物目录,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以《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为纲,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使得合理用药与基本药物、标准化的治疗规范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有效、实用、经济的本医院协定处方集,实现合理用药,规范治疗。
二、西药管理
监狱医院主要采用的药物是西药,所以必须强化西药的管理和利用。在采购上:监狱医院的管理人员负责药品采购供应工作,根据每月由微机输出各类药品消耗动态,按时编制药品分期采购计划,经有关领导研究批准后方可采购,特别注意解决药品紧缺与积压两方面矛盾,摸准用药规律,把握药品市场动态,掌握供求信息,严把质量关,不进“三无”及伪劣药品和非药品,畅通购药渠道,坚持按主渠道进药,健全外部调整网络和内部流通体系,预见药品前景,把握最佳购入时机,对抢救急用药品积极组织进货,保证医疗需要;药品验收:购进、调进或退库药品,由药库管理人员、采购人员严格验收。对品名、规格、数量、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注册商标、有效期限、外观质量、包装情况、进价等项进行验收核对,全部合格逐项填写药品验收入库记录本,经与原始单据核对无误,采购、保管人员双签字后方可入库,交有关领导签字办理专帐付款。药物保管:药剂人员要认真执行药政法。对品,医疗用毒性药品、、贵重药品、自费药品,必须按其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保管药品库房建筑必须坚固、干燥、通风。易燃易爆药品需保管入危险品库内。防火安全设施要齐备。库存药品按性质、剂型分大类、再按药理作用系统存放,注意药品要求温度低温保存药品需冰箱内存放,需避光药品注意放在非光照处,效其药品及时登记,定期检查。做好防霉、防虫、防鼠措施。有完善的药品帐、卡进行统计,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帐物相符。药物调配:配方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收方后执行查对制度,核对处方内容无误后,方可调配。处方调配要细心、迅速、准确,核对双签字。对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类药品的调配必须按其有关规定审方、调配。如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更改后再调配,药剂人员不得私自更改。对急救抢救用药随到随配随发,不得延误。药品使用:监狱医院医生必须把好使用关,对品、毒性药品、精神类药品、贵重药品的使用,必须依据有关规定、专方、限量使用,消耗要逐日统计。自费药品要严格管理,不得用于公费处方。杜绝滥开方,开大方,对不合理用药的处方,药剂人员可拒绝调配。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滥用抗菌药不仅浪费药物资源,更严重的是细菌产生耐药性,以致出现了“超级细菌”。 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说明全世界正面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考验。中国的形势更加严峻,为此卫生部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整治抗菌药物措施和相关规定。监狱医院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症、适量使用,慎重采取联合用药。对于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由于不在《管理办法》限制之内,在西药抗菌药受限后颇受基层医院欢迎。但中药制剂成分复杂,使用不当易引发不良反应,甚至是严重后果,应引起重视,积极加以预防。
四、应对监管新形势,开展有针对性、预见性的工作
新的刑法修正案自2014年5月开始实施,监狱的各项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监狱医院将面临很多棘手问题,比如押犯人数稳中有升可能会加剧医疗卫生经费的入不敷出,重刑犯的执行期延长可能会使慢性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增加等等。而社会对监狱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罪犯的生命健康。为此应采取措施,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以合理用药为着力点,规范精细管理,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监管医学。
合理用药是一项专业的、系统的工作,是一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工作,是关乎罪犯生命健康、关系监狱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积极推进合理用药,使其成为监狱的特色品牌,展示监狱规范化、法制化、人性化管理的窗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熵值法;生物医药产业;资源支持力;浙江省;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c)-0138-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evaluates the biomedical industrial cluster resources support force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 in seven respect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resources, social resources, service resources,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labor resources, capital resources,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and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weight assignment,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is the greatest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ollowed by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then resource capital, and the remaining four kinds of resources have a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index weight of enterprise and market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higher than the index weight of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shows that Jiangsu Province has advantages in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iomedical industry.
[Key words] Entropy method;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source support force;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u Province
S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制药水平的迅猛发展,医药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科学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伴随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深入,生物医药产业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市场前景,是世界上最具投资潜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我国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已建成22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1]。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2]。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际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类型因素的促进或阻碍[3]。有学者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市场需求、知识溢出和政府作用三种因素的制约,并进一步指出政府是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影响最主要的因素[4]。此外,也有学者将影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金融、科技、产业和其他因素[5]。国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中发现,知识溢出对集群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高校、研究院所以及技术工人是最重要的助力[6]。不论何种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社会多种资源的有机高效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协同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才能最终较好的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7]。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理论认为,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多种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进行推进,包括物质、社会、服务、劳动、政府政策、资本等在内的7种资源,资源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最终协调促使了产业的迅速发展[8]。为此,本文从资源角度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利用熵值法对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进行评价,并且对比分析两省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方面存在哪些不同之处,最终得出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9]。
1 研究方法
1.1 熵值法
在对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过程中,熵值法是较为常用并且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在权重确定时,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熵值法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指标的作用效果和价值[10]。对于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而言,统计数据满足熵值法进行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文使用熵值法对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进行分析评价[11]。
熵是对信息无序状态的度量,通常而言,熵值越大,表明信息的无序程度越高,反映出的信息效用越小;反之,信息的熵值越小,表明信息的无序程度越低,其所反映的信息效用值越大[12]。
1.2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各项社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项资源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它是对产业与某种资源之间协调作用的客观反映[14]。它强调在一定经济和空间范围内,产业通过利用空间范围内的一切资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15]。此外,资源的协调发展也是其关注的方面,不仅考察产业发展的区域内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协同,同时也需要区域内资源在多领域的互相配合,最终实现各子系统在时空上、数量上使资源支持力系统协同或协调发展的协调。因此,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反映社会、政策、资金等多种资源的整体作用效果[16]。
2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的重要理论支撑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的评价体系模型[17],包括物质资源(A1)、社资源(A2)、服务资源(A3)、政府政策资源(A4)、劳动资源(A5)、资本资源(A6)、企业级市场资源(A7)共7个方面,并且包含17个二级指标,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与实际建设情况,对于难以直接测量的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分成可测量的具体指标,共计25个三级指标。本文中评价用指标体系见表1。
3 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浙江省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进行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浙江省分析结果见表2,江苏省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2和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资源支持力前3位的是政府政策资源、企业及市场资源和资本资源。对于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资源(A4)的影响最大,权重分别为0.3027和0.2901,其中,国家政策的影响更大,权重分别达到了0.1732和0.1846。表明了国家政策支持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引导作用。在国家政策资源支持力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大于省(市)政策大于地方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性特点。
企业及市场资源(A7)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影响次之,江苏省在这方面的权重大于浙江省,达到了0.2487,表明江苏省在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中的企业数量、规模和药物医药市场的开放性等优势较浙江省突出。同时也体现出医药企业数量、规模和医药市场占有率对于我国各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规模化效应和集群效应
资本资源(A6)对于产业的发展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浙江省和江苏省在物质资源方面的比重分别为0.1743和0.1653,其中境内资本权重大于境外(含港澳台)资本。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以境内资本投入为主,有待于进一步吸引境外资源,从而引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其余4种资源支持作用较小。社会资源(A2)和劳动资源(A5)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较为相当,浙江省的服务资源权重高于江苏省,其中中介机构的作用高于文化资源的作用;江苏省的劳动资源权重略高于浙江省,人力资源的权重高于科技资源。在物质资源(A1)支持作用中,浙江省和江苏省的权重分别为0.0342和0.0311,其中,区位条件权重较大,表明区位条件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
4 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发现,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资金以及企业和市场的资源作用最大,因此,为促进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政府政策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给与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将会极大的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诸如,政府可以在企业产业园区的入驻、原材料、设备的购置、人员配套等多种方面提供有力的条件,设计良好的科研人员技术、产品开发平台,促进企业生产研发的积极性,强化政府职能,在项目审批、环境评估、规划协调等方面提高办事效率[18],从而营造出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研发、生产、销售规范、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
4.2 着力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足的资金支持尤为重要。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设多是政府进行投资和引导,应当尽快的建立和完善融资环境,通过建立较为完善、规范、系统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相应的风投基金,引导更多的风投企业关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多方面的资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19]。
4.3 着力培植龙头企业
产业的发展需要骨干企业的推动和支撑。目前,浙江省和江苏省内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企业。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应当注重对代表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对于在生物医药技术有较强研究基础、研发实力、初具规模的企业,应当重点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企业产品市场地位、竞争力、产品营销、管理等多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引导企业进行多种模式的整合,使得企业能够向着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迈进,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实力[20]。
4.4 协同政府、资金与企业三者关系
江苏、浙江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政府、资金与企业三者的协同促进。政府可以通过科技基金、项目基金方式服务、扶持、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入一批实力强劲的生物医药企业,增加园区内合作竞争氛围。利用政策优势,运用财政资金,通过财政贴息、信贷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支持,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申菲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 尹宝坤,陈玉文,黄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模式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1-3.
[3] 石岭.基于GEM模型的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4] 朱艳梅,席晓宇,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8):900-904.
[5] 吴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4(6):83-87.
[6] Audretsch DB,Feldman MP.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J]. Am Econ Rev,1996,86:630C640.
[7] 翁志明.杭州余杭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8] 席晓宇,朱玄,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支持力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4):375-379.
[9] 曹阳,朱洁.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创新网络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5(12):7-10.
[10] 霍增辉,张玫.基于熵值法的浙江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12):10-13.
[11] 王建军,刘敏敏,王习.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以青海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4(3):198-203.
[12] 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2):12-15.
[13] 徐韵,邱家学.医药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熵值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22-24.
[14] 李薪.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5.
[15] 潘霄.基于AHP和熵值法的中小医药企业灰色综合信用评价[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16] 王小华.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17] 吴楠.生物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65-67.
[18] 赵腾,刘立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高效评价指标分析与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49(12):1049-1052.
[19] 黄伟, 陈玉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策略[C]//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2009.
【摘要】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药物治疗学知识。这些药物治疗学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寻找食物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虽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其是《内经》药物治疗学形成的基础,对《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其进行文献追溯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内经》作者是如何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药物治疗学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雏形,为今天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药物治疗学奠定基础的。
【关键词】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 《内经》 理论体系建构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药物治疗学知识,由于这些知识处于自发的、体验式的经验积累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故称之为“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其是《内经》药物治疗学形成的基础,对《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内经》正是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药物治疗学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雏形,并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现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药物治疗学。
1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
中国人民认识和运用中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采集野果、植物种子和根茎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某些植物吃了对人体有益,能治疗一些疾病,而有的服用后则会中毒,引起呕吐、腹泻,甚至昏迷等。这样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逐渐获得了一些辨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更注意识别、采集、选择和栽培各种植物,因而发现了更多的植物药,古代有“神农氏乃教人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的传说。说明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医药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已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有益于人体健康和防治疾病的一百余种药物,如芣苢(车前)、卷耳(苍耳子)、葛、艾、芩、芍药、蒿、苓、杞、蝱(贝母)、蓷(益母草)等,可谓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周礼》中载有“五药”(指草、木、虫、石、谷),可能为当时对药物的初步归纳分类,同时,《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 “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药味、功能已有了很深的了解,并已作了初步总结。《山海经》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部古籍,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到处进行渔猎,寻找草木,从而见到了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鸟兽及一些奇花异草,进一步尝其性味而总结的一部著作。此书亦非医药专著,但里面收载药物达126种,除记载了植物药,还发现了很多动物的药用价值,如“河罗之鱼食之己痈”,“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都是古代人从使用动物中发现动物药的例证。据《中药简史》作者统计,《山海经》里记载的药物可分4类,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不详类属者3种,共126种。对每种药物,《山海经》都明确记载了药物产地、效用和性能,反映出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这些药中既有常见病多发病的药,还有滋补药,如“食之多力”的櫰木,“食之不忘”的枥木,“食之不夭”的蒗草等。而且其还记载有美容药,如《山海经·中山经》云:“荀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服之美人色。”其又云:“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菟丝),服之媚于人(为人所爱)”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药物的种类已比较广泛,有矿物(21种)、草(51种)、木(29种)、果(5种)、谷(15种)、菜(10种)、待考植物(5种)、禽(6种)、兽(23种)、鱼(3种)、虫(16种)、器物(30种),此外还有后世所谓人部药9种,泛称的药物(如五谷、鸟卵等)和待考药24种,共计247种[1]。而且此书还是现存最早的方书,其医方总数达283个,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如治疗疽病,主要用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等7味药通治,但症状不同,用药分量亦有区别。从其治疗内服药剂型看,当时煎煮服用的方法尚主要是用于食物类的药物,而一般药物大多是采用研末吞服之法。
转贴于
2 《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内经》正是在古人对药物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理论。其认为药物具有各自不同的气味特点和阴阳属性,“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素问·至真要大论》),因此,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
《内经》有较系统的药性理论。对于“药性”,《内经》是以“气”的概念提出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此处“气”即指与属阴的药味相对的药性。其将药物的性质分为寒、热、温、凉四种,把用药物四性针对寒热温清予以对抗性治疗作为用药的基本方法之一,云“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所利”《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治温以清”“治清以温”(《素问·五常政大论》)。《神农本草经》及后世将药性寒、热、温、凉称为“四气”即导源于此。同时《内经》在《周礼·天官》等对于药味性能认识的基础上,将药物口尝时的味觉感知概括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认识到五味对五脏有着特殊的亲和性,指出“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运用五味对五脏的亲合性及选择性作用作为中药的理论依据调节人体脏腑气机。
《内经》认识到药物不但具有不同的性能,而且在不同配伍情况下,其作用大小强弱缓急不同,因而提出了方剂的组方原则和分类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即君(主)药对疾病起主要治疗作用,臣(佐)药对君药起辅助作用,使(应)药与臣药相互应使,三者相辅相成,这是《内经》组方的基本原则。《内经》还据组方中所使用药物性味的厚薄、有毒无毒、作用缓急、强弱及药味多少,将方制分为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重方。大方数少量重,小方数多量轻,缓方药性和缓,急方药力峻猛,奇方作用较缓,偶方作用重急,重方即复方。
《内经》中载治疗疾病的药物计有26味,方仅有十四首,后人虽然多称之为“十三方”,实乃一十四方[2],分别是:汤液醪醴(《素问·汤液醪醴论》)、鸡矢醴(《素问·腹中论》)、四乌鲗骨一藘茹丸(《素问·腹中论》)、生铁洛饮(《素问·病能论》)、泽泻饮(《素问·病能论》)、兰草汤(《素问·奇病论》)、左角发酒(《素问·缪刺论》)、小金丹(《素问·刺法论》)、寒痹热熨方(《灵枢·寿夭刚柔》)、马膏膏法(《灵枢·经筋》)、半夏秫米汤(《灵枢·邪客》)、豕膏口服含化方以及豕膏疮疡外敷方(即外涂豕膏引流方,后世改良为油纱条法)两方(《灵枢·痈疽》)、陵翘饮(《灵枢·痈疽》)。方剂虽少但代表了当时药物、方剂的应用情况,其所用药物种类有动物、植物、矿物;剂型有汤、丸、散、膏、丹、酒等;方制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临床操作时既有内治,又有外治;既用于治疗又用于预防,为祖国医学方药学确立了雏形,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药房 存在问题 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19-02
2010年9月,江苏省洪泽县在全县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对乡镇卫生院的调查发现,这一年来,因为财政补贴及时到位,基本药物制度“盘活”了乡镇卫生院,总体实现了门诊人次翻一番、药品价格降一半的目标。但这次对中草药不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范围。而在乡镇卫生院中,中药房承担的工作基本可细化为计价划价、质量验收、审配调剂、煎药以及计划采购管理等工作[1] 。目前中草药的采购没有通过全省统一的招标平台采购,但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中药房的管理首先是以质量验收为重点,因为中药质量的优劣与中医临床治疗用药安全有效密切相关。中药房只有重视中药质量管理,才能不断提高中药质量,确保“辨证准确、处方正确、用药有效”,改变“医准、方对药不灵”状况。
1 存在的问题
1.1 入库把关不严
乡镇卫生院的医药消费者是普通百姓,对用中草药质量,疗效没有太多的认知能力,受到媒体及其他监督力量小,因此乡镇医院往往在管理上不严格。另外国家对医药市场的部分开放使得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很多药材经营者不顾伦理道德,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甚至对库管人员行贿,更有甚者在草类药材中掺杂大量沙土,在质轻的药材里面夹杂土块瓦砾等。针对这些手段,库房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仅仅凭借私人关系或药材外表就让药材入库,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和损害了病人的利益,甚至会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1.2配方过程不严格
中药配方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方的,否则对饮片的质量和疗效影响非常大,甚至没有任何医疗作用。中医讲究辨证用药,即根据中药本身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来选择的。但是在具体用药时,又必须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实际情况,通过炮制使得药性符合医疗的需要,因此炮制方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疗效。而乡镇卫生院医院中,很多配方人员没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土经验来进行配方,炮制。另外乡镇卫生院中药配方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监督,从门诊到配方及炮制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多个人,而多个人容易引起误解而造成所配置的饮片失效。
1.3 信息管理程度不高
条件较好的卫生院都实行了计算机管理,而乡镇卫生院中药房更多的是依靠人工管理。但是人工管理对于药材的使用期限,当前库存,疗效,注意事项等并不能保证熟记于心,更关键的是,全县几乎所有的乡镇卫生院中,其他部门,如挂号,划价缴费等都使用了信息管理[2],但是中药房的信息化却相对落后,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医师开具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的处方给药房,药师再进行核对,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大了出错的几率。另外患者的基本信息并不能传递到药房,使得药师在发药时存在一定程度不方便。
2 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严格把关药材入库,严格监督配方过程等。
2.1严保入库质量
首先需要建立药库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进行验收。比如可以仿效中药企业中对毒性药材的管理,即对于入库采取双人签字的办法,这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人情交易,并提高对药材的鉴别能力。另外对于中药饮片,应用一体化管理手段,逐步完善中药房内部机构的设置。有条件的基层医院中药房还可以逐步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如建立中药鉴定室等,通过有效的鉴定办法,对药材开展真伪、优劣鉴定,对饮片含水量进行测定等一些简单易行的理化、显微鉴定工作。
2.2 严格配方全过程
在乡镇卫生院,一般是医师开具处方,病人拿处方到中药房配药,然后将中药饮片发给患者。中药饮片是否严格按照医师的处方进行炮制,配药人员是否能清晰地理解医师的意图都影响着饮片的疗效,因此必须提高配方工作的质量。为此配方人员必须首先要能很容易辨别各种药材以及其君、臣、佐、使,然后正确阅读处方并严格按照配方炮制药品,这是保证饮片疗效的关键。另外就是发药时必须严格核对。不像西药可以运用包装说明识别,绝大部分患者不能辨别中药,因此保证发药准确率也很重要,这可以采取多查多对制度。另外在调配处方时,需认真备药,并按规定称取,做到“称准分匀”。
2.3 提高信息化程度
药品信息化管理是联系临床医师之间的纽带,这样药房人员可以准确了解药品名称、规格、价格、用法用量等数据,更安全的用药。医师将处方通过电子单据发给药房,病人则根据收费票据到药房取药,药师对应配方发货,这样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用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