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范文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08 17:37:28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1

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结合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设备、身份检验设备等,将网络技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将虚拟的网络和生活实物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实现生活和工作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来看,整体发展比较迅速,技术研发处于测试阶段,很多技术并不成熟,科研方向也不明确,导致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遭遇瓶颈。目前物联网运作形态如下图1所示:

1当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

1.1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不稳定性导致物联网技术存在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应用是基于网络的连接进行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在网络信息传输技术、不同网络间的信息传输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容易被窃取和破坏。由于有关设备和系统在物联网技术存在信息安全隐患,所以,当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和处理简析李正煊李芳芳韩建伟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050000如何确保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保护用户隐私成为制约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2物联网IP地址冲突或不足问题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网络和实物的有效连接,确保网络信息的准确性,需要每一个实物对应着其唯一的IP地址。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的不成熟,相关数据开发和数据维护不足以满足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以前应用于物联网技术IPv4地址无法实现IP地址的一一对应,要想实现IP地址不冲突和相互对应,就需要应用IPv6地址,但是,如何从IPv4地址向IPv6地址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物联网的同步进行,以及如何处理IPv4与IPv6地址的兼容性问题,也是制约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

1.3物联网技术标准不规范

由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经验不足,技术研发没有重点,物联网技术应用没有规范泳衣的标准。由于物联网技术主要在行业与行业或企业与企业之间应用,没有统一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就无法实现物联网信息的互联互通,导致物联网技术区域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规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物联网的应用标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制约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1.4物联网核心技术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物联网技术的起步比较晚,发展也相对滞后,很多技术还不成熟,技术研发存在瓶颈。核心技术研发问题是制约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缺少完整的产业链,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都存在着明显差距。如,RFID技术与二维码扫描技术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有关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技术都存在着问题,制约着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2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处理建议

2.1实现物联网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根据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需求的规定和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物联网技术融合了多个学科、多种技术,技术研发难度大,物联网技术应用缺少标准化和规范化。所以,国家需要明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战略,确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加大科研投入,实现物联网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2.2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建设

物联网技术是有大量的网络终端设备和现代化电气设备组成,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和处理,如果缺少规范严格的监管,必然出现信息安全问题。所以,有关部门需要建立网络安全监管机构,制定物联网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物联网的环境。同时,研发部门还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应用安全技术等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提高物联网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有效屏蔽未授权用户,避免个人信息被窃取、更改和破坏,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安全。

2.3加大物联网技术研发力度

技术研发是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关键。国家必须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研发的投入,明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攻破技术难关,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2.4优化物联网核心技术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的差距就是物联网核心技术水平较低。所以,我国根据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了解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发展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注重在某一关键领域的科研投入,实现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物联网技术全面健康发展。

3结语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2

一、顶层设计专项行动计划

到2015年,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完善物联网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实现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相互协调,以及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频谱资源分配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效应。

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标准。优先支持应用急需行业标准。继续推进公安、环保、交通、农业和林业等5个重点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新成立5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结合实际需求,统筹国标、行标规划,研制40项急需的应用标准。后续重点推进各领域的应用标准化工作,完善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各重要应用领域。

三、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

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瞄准物联网技术前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形成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培育和打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生态链,支撑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

(一)推动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智能化应用。面向两化融合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流程工业和装备工业为重点,在煤炭、石化、冶金、汽车、大型装备工业中各选择4—5个重点企业开展面向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和节能减排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转变,提升生产和经营效率。

(二)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需求,选择2—3个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或相关重点区域,组织实施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展大田作物、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以及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资及农技服务模式创新,并区域扩展;加快实施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试点规模,适时开展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储运管理水平。

(三)推动物流管理智能化和标准化应用。面向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智能化、标准化管理需求,加快实施国家航空运输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航线应用示范工程,并深化拓展试点应用领域,组织实施国家远洋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快递物流可信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监管和进出境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我国物流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选择若干大型制造企业,开展企业物流作业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企业物流作业水平;选择若干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以及地区,在城市共同配送方面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技术应用和产品标准的统一,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挖掘,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四)推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应用。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需求,在四川、山东等地实施国家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选择若干排放危险废物、放射源废物的企业和医院,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应用示范,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选择2—3个河、湖分布数量较多且水质安全隐患较大的省份,支持地方开展水质量监测应用示范,为实现水质改善提供技术手段;选择若干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支持地方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应用示范,对火电、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进行重点防控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选择若干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火电厂开展污染源治污设施工况监控系统应用示范,提高污染治理监管水平。开展进境废物原料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进境废物原料监管水平;在吉林、江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旅游景区,实施国家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3—4个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林业资源和生态旅游安全监管和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我国生态保护和服务水平。

(五)推广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需求,突出煤矿安全监管重点,开展煤矿安全设备监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矿井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规模,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实现矿井安全生产信息的网络化采集,实现对矿井透水、瓦斯、粉尘等事故灾害的预防预警和自动处置,探索完善矿井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标准、装备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矿山企业安全防护水平;加快实施国家特种设备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的信息追溯、动态监管、实时追踪与应急救援,并由电梯、气瓶两类特种设备逐步扩展到其他特种设备;在全国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推广生产环境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置应用,建立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动态监控信息平台,深化行业生产经营信息自动采集和视频监控,提供应急联动服务,提升企业和全行业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面向交通领域智能化管理和调度需求,选择2—3个大中城市和2—3个内河流域,实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航运服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车辆识别、航运服务、交通管理应用示范,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交通统计信息的采集;推广客运交通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开展4—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联网新技术应用示范,包括导航定位、紧急救援、防碰撞、非法车辆查缉、打击涉车犯罪等,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发展,提升交通安全和社会服务水平;开展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及推广。

(七)推动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应用。面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求,加快实施国家智能电网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拓展应用领域,在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等领域实施10个智能电网试点,提高我国电力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加快实施国家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基础上,继续向其他油田拓展,实现油气生产、炼化、储运、销售全业务链集中管控和精细化管理,降低油气供应成本,增强能源综合保障能力;推广公共建筑节能物联网应用,提高建筑内水、电、气、热等资源的智能监测和控制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八)推动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应用。面向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饮水安全保障、水土流失治理、水库安全管理突发性事件处理等需求,组织实施国家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区域专业化水库设施安全维护,推广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和信息处理业务体系,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提高用水安全。

(九)推动公共安全防范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公共安全需求,加快实施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化婴幼儿乳粉及酒类应用,建立健全肉类、蔬菜、中药材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逐步扩大监管食品品种和应用范围;选择部分直辖市和重点城市,实施国家公共安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重要活动及场所保卫、机动车整体管控、流动人口管理和城市核心区立体防控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等重点应用示范,提升社会治安水平;实施消防安全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消防设施的实时监控和火灾隐患的排查预警;选择重点企业和危化品集中地区,组织实施国家危化品管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危化品存储和道路运输监管应用示范;开展灾害性气象信息采集和实时处理应用示范,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中西部灾害多发地区,开展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联动应用示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十)推动医院管理和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面向医院智慧化管理、社区远程医疗及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选择10个左右信息化基础好的三级医院,重点开展面向医务人员、患者和医疗物品的医院管理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逐步向全国推广,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选择部分养老机构,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对集中养老人员提供智能化服务,依托养老机构对周边社会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并逐步向其他养老机构推广;在4—5个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健康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社区中心及时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并开展相应医疗和健康服务。

(十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网的精确诊断和一体化管控需求,选择5个城市,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对地下管网、立交桥、井盖设施、无线基站、城市内涝、供排水设施、地下空间安全等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

(十二)推动智能家居应用。面向公众对家居安全性、舒适性、功能多样性需求,在大中城市选择20个左右重点社区,开展1万户以上家庭安防、老人及儿童看护、远程家电控制以及水、电、气智能计量等智能家居示范应用,解决制约规模化推广存在的产业链协作不足、成本过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带动智能家居技术和产品突破,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十三)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按照《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明确的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实施《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应急救援、智能教育、智能水利、智能旅游等十三个应用示范工程。各行业主管部门优先在无锡示范区部署相关行业物联网应用试点,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

(十四)推动电信运营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

五、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

协调推进物联网核心产业发展。强化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交通、能源、水利、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国防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为引领,结合地方基础和优势,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因素,鼓励和支持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服务集成等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示范的紧密结合。

六、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

建立商业模式创新体系。营造商业模式交流环境。推广成熟商业模式。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多种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物联网专业服务水平。加速物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推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新的物联网专业服务。拓展物联网增值服务。

七、安全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推进物联网关键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强物联网安全标准实施工作。建设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检测评估平台。建立健全物联网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物联网应用安全风险管理建设试点。从物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可信身份认证和安全控制、网络安全防护、隐私保护等方面,开展支撑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八、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投入。加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力度。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提高对物联网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比例。国家973 计划重点加大对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基础性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国家863 计划重点加强对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小型化传感器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仪器仪表技术研发的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加强面向农业、制造业、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

九、法律法规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梳理分析物联网相关立法,研究修改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中影响物联网发展的条款。研究制定物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办法,组织开展数据安全保护和数据资源共享立法研究。提出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建议,为物联网发展提供路权和资源保障。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利布局。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3

一、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为什么要提有序健康发展?

制定和出台《指导意见》,充分考虑了物联网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

在全球范围看,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技术发展到产业应用已显现了广阔的前景。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其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日益突出。抓住机遇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但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基础薄弱、网络信息安全存在潜在隐患等问题仍较突出,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不能把握物联网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在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确实还在一些地方或机构出现了超能力布局和贪大求全,盲目炒作概念、圈钱圈地和发展主题房地产等现象。为此,急需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充分认识把握物联网的科学发展规律,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近几年来就推动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和措施。

二、《指导意见》确定的推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为推动我国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指导意见》根据对我国物联网发展状况和国际发展形势的分析判断,以“十二五”期间为重点,针对当前物联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全局性和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考虑,提出了推动我国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以推动需求应用为抓手,以培育产业为重点,以保障安全为前提,营造发展环境,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标准规范,合理规划布局,加强资源共享,深化军民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同时,《指导意见》提出重点要从四个方面统筹好物联网发展:

一是统筹物联网各关键环节的协同发展,实现应用示范推广、技术研发攻关、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安全保障环节的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二是统筹物联网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将保障安全明确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安全可控。同时,对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物联网应用提出了自主可控的要求。三是统筹物联网的区域发展定位,根据区域条件差异提出了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强调引导和督促地方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物联网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物联网发展,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要强化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及示范应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侧重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四是统筹资源协同共享,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强调应用效能。从而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不合理投资。

三、《指导意见》确定的我国物联网发展目标是什么?

《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针对“十二五”时期发展,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具体包括:一是在协同创新方面,要使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感知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明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网络通信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信息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创新资源和要素得到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二是在示范应用方面,要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实现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部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三是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四是在标准体系方面,要制定一批物联网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初步形成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五是在安全保障方面,要完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系统安全可用、数据安全可信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四、为什么要把技术研发和应用作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中心任务,《指导意见》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个任务的中心地位?

《指导意见》将研发和应用作为物联网发展的中心任务,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从全球来看,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条件尚未完全具备,许多领域亟待突破,我国面临着发展和赶超的重要机遇。同时,在已有的技术基础方面,部分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还较大,产业技术能力薄弱,必须将研发攻关放在优先位置。另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根本上依赖应用需求的牵引,而当前物联网应用规模较小、需求尚需激发培育、应用模式尚需探索,做好应用示范和推广工作,特别是发挥好应用的先导作用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国务院领导同志曾就物联网发展专门指出:“要加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设计、规划、指导和支持,关键是技术研发和应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曾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因此,《指导意见》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中,均突出体现了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优先性。

在技术研发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将突破关键技术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从物联网感知、网络通信、信息处理三大关键环节提出相应目标,明确了研发攻关的主要任务。

在应用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将深化应用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抓手,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出发选择了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作为应用试点示范的重点,通过示范在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

五、如何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物联网发展的长效促进机制?

党的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物联网发展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业链长,涵盖面广,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尤为关键。一方面,在当前物联网起步发展阶段,政府在统筹规划、规范引导、营造环境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将建立应用示范、组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作为当前工作重点。为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从长效机制来看,物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指导意见》也多次予以强调: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物联网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考虑到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别强调在竞争性的应用领域,要始终坚持应用推广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政府作用相对较大的领域,也要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

二是坚持通过市场的办法解决物联网发展的问题,提出将需求牵引作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原则,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先导,统筹部署、循序渐进,带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是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物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则和重要任务,提出加大物联网建设模式、运营模式、应用推广模式的探索,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可持续的机制,培育发展物联网新兴服务业。

六、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和政策保障物联网健康发展?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4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化仓库、军事物流

智能化仓库是继人力型仓库、机械化仓库、信息化仓库(数字化仓库)之后的仓库发展的第四阶段,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军队后方仓库发展的基本方向。智能化仓库的建设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应同步推进,协同发展。根据国家和军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后方仓库的建设实际,本文对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建设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原则

物联网(The Intemet OfThj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l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产业横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已被中国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已具备一定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和产业基础,并以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智慧/智能城市建设和应用示范等为标志,形成了物联网发展热潮,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我军的物联网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智能化仓库建设更是处于摸索状态,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一)指导思想

按照“引领核心技术,建设智能化仓库;实施重大示范工程,打造智能化仓库示范”的思路,以促进后方仓库发展方式转变和管理模式调整为宗旨,坚持实用、规范、创新的发展理念,坚持“设施先行、创新驱动、以用兴库、重点突破、协同发展”的原则,确立应用牵引的智能化仓库发展模式,以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为核心、以全国建设现代后勤、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建设和军事物流基地建设试点为契机,以智能化仓库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标准研制与验证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和信息安全基础体系为保障,加快形成全面感知、可靠物流、智能处理的“智能化仓库”基本框架。

(二)发展目标

选择若干个后方仓库进行试点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以构筑“智能化仓库”为目标,在“十二五”末建设成为现代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点示范仓库,在全军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基本原则

1 统一规划、规范标准。尽快制定后方仓库物联网编码标准和数据共享交换等标准规范,统一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总体建设方案。

2 试点示范、分步实施。针对后方仓库物联网应用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和区域,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智能化仓库建设试点示范,总结运行经验,逐步扩展应用的领域和区域。

3 需求导向、模式创新。以提高后方仓库核心保障能力为目标,认真探索物联网技术在后方仓库的具体应用模式,通过军队智能化仓库的建设,切实推动后方仓库保障手段和保障力生成模式的创新。

4 依托现有、充分整合。依托已经建设的后方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化设备,充分整合、集成相关各种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化设备,提高整体系统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5 业务协同、资源共享。通过物联网技术整合后方仓库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分散资源,实现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理顺后方仓库物流业务流程,形成物联网技术条件下新的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后方仓库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业务协同。重点示范工程

可重点考虑分期分批建设重点示范工程,在示范先行的基础上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工程化。由点到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后方仓库的应用示范,稳步推进我军智能化仓库的建设与发展。

(一)智能库区示范工程

选择某仓库为试点单位,综合运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红外传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电子围栏技术、烟感探测技术、智能钥匙柜、巡更系统、宽带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仿真技术等技术,进行智能库区建设示范。

(二)智能化立体仓库示范工程

选择若干个自动化仓库进行智能化立体仓库建设示范,综合运用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条码技术、RFID技术、指纹识别技术、温湿度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电子围栏技术、智能除湿技术、烟感探测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钥匙柜、巡更系统等技术,重点解决智能化出入库、智能化盘点、智能化包装、智能化维修、智能化配送等现实问题。

(三)智能配送示范工程

以某运输部队等为示范单位,综合运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交通行车与停车诱导、仓库道路智能管理、交通事故预防和安全保障、道路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集装箱智能调度、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车辆监控管理和调度技术、军牌车辆的识别跟踪技术,研究物联网的技术选型、建设模式和基本框架,采用和制定相关配送信息标准,选择若干个重点单位开展“感知物流、智能配送”应用示范,实现敏捷化配送、可视化跟踪。

(四)智能安防示范工程

选择若干重点仓库开展“智能安防”试点,全面实施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包括基础网络平台、数据仓库、仓库自动化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可视化平台、安全保障系统、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基于周边环境、安防设备、安防人员互连的四维智能安防示范工程建设。可以周界防入侵系统为重点应用切入点,选择若干重要部门和重点区域建设周界防入侵系统示范项目。结合仓库安全的实际需求和物联网的技术优势,在周界防入侵、应急指挥和食品、特种设备、危险品等领域推进物联网示范应用,通过试点工程实现技术验证,并达到示范作用,推动形成仓库安防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体系。

(五)危化品智能监管示范工程

综合利用网络通信技术、RFID技术、跟踪定位技术及传感器组网等技术,对仓库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采购、储存、运输、包装、装卸搬运、维护保养、配送、使用等全过程进行自动识别、危险预警预报和实时安全监控,实现仓库危化品的动态化、一体化、智能化监督管理。

(六)智能应急管理示范工程

选择若干“智能应急管理”试点仓库,建设具备异常事件自动发现和智能预警预报功能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突发事件、事故灾难、重要场合、大型活动实时全程监控、联动指挥、事后评估等,加速建设突发公共

事件应急物联网平台体系。

(七)智能电网示范工程

建设对重要输变电设备和高空塔架进行状态监测的物联网设施,实现智能的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和故障预警:建立基于通信网络的电力远程抄表平台,实现全电子化抄表、通知和缴费,提升基础设施精细管理和自动化运营能力。以建设智能变电站为切入点,开展感知电力应用示范,实现电网可靠、安全、经济、高效运行,建成覆盖全基地的智能电网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1~3个智能电网示范仓库。

(八)智能家属区示范工程

综合运作红外传感、智能控制、RFID等技术,建设家属区安防系统以及基于通信网络的家庭环境监控等智能控制平台:实时收集水、电等资源使用信息,根据人员的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空调、电灯和水源,实现节能目标。

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为实现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发展目标,后方仓库应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加快技术、资金、人才资源的引进集聚,突出抓好平台、基地建设和示范应用工程。

(一)加强项目组织领导

建立智能化仓库建设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完善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政策、经费、人才等各方面资源,向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建设项目重点倾斜,全面指导和推动智能化仓库发展,包括物联网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和智能化仓库建设工作。建立重大项目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建立仓库与后勤学院军事物流工程实验室、物联网相关软硬件企业等单位的合作机制,争取国家和军队重大专项支持。

(二)注重专项规划引导

要紧密结合仓库实际,加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建设专项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加快认定、建设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强化对智能化仓库发展的具体指导。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示范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仓库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三)加大配套政策支持

研究制定经费、人才、设备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筹集资金,对物联网重大项目建设、示范应用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给予重点支持,经费安排时应优先购买智能化仓库建设的相关设备和软件。

(四)建立常态协作机制

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建设协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加快引进军内外科研院所,组织物联网设备制造企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企业、物联网集成服务企业及高校和研究、检测机构,突破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建设关键技术。

(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把加快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库发展纳入仓库“十二五”发展规划。同时加强宣传,进一步加强物联网知识普及、物联网技术应用以及智能化仓库建设的专题讲座。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5

1.物联网技术及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1.1 物联网技术

按照信息的流向,物联网技术大致可以划分为: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和信息显示五大部分。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二维码技术。信息传输包括:光纤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网络、3G网络、近场通信(NFC)、紫蜂(ZlgBee)、无线网络通信(Wi—FD、卫星导航等技术。信息处理包括:云计算、数据挖掘、信息抽象等。信息存储包括:海量存储、固态存储、闪存等。信息显示主要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极管(LED)等。

1.2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将大范围内的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理量通过各种手段实时并自动化地转化为虚拟世界可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层,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和物体识别。感知层采集的信息主要分为三类:温度、湿度、压力、气体浓度等环境信息;物品名称、型号、特性、价格等属性信息;仪器设备的工作参数或物品所处的地理位置等状态信息。

网络传输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以及相关部分的处理,包括接入层和核心层。网络层可以依托企业或行业的专用网,也可以依托电信网和互联网等公用网,一般兼而有之。按技术实现方式,网络层的传输手段可以分为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两大类。

应用层实现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并且最终提供应用服务。应用层包括中间件层和应用服务层。中间件层主要实现网络层与应用服务间的接口和能力调用,包括对业务的分析整合、共享、智能处理、管理等,具体实现为一系列业务支撑平台、管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等。应用服务层包括各类具体应用,如监控服务、智能电网、绿色农业、智能家居、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环境检测、公共安全等。

2.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基础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运用远程监控技术防控火灾的先进经验,并针对我国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消防警力严重不足的客观实际进行了功能拓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自发建设了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探索形成动态的隐患预测、火灾预警机制,提高社会防控火灾能力,提高消防监督执法效能和部队快速反应能力,力求将火灾预防关口前移到隐患产生之前,把火灾扑救关口前移到火灾初起阶段。2007年10月,国家标准GB50440—2007《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正式,规范了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2011年7月,国家系列标准GB26875—2011《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正式,进一步规范了信息传输装置、通信协议、数据项、软件功能等方面的内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148个城市建成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22785家社会单位联入各地系统(其中人员密集场所家、易燃易爆单位1598家、高层公共建筑5016家)各地建设系统累计投资39152.14万元,运营单位从业专业技术人员共2637人。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是指对联网用户的火灾报警信息、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态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和查询,向城市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或其他接处警中心发送经确认的火灾报警信息,对联网用户的消防安全管理信息等进行管理,并为公安消防部门和联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按照物联网的三层体系架构,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感知层由各种具有感知能力的设备组成,包括摄像头、传感器、M2M终端等,这些设备安装在监测区或嵌入在消防设备中,主要实现感知和采集火灾报警信息、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态信息和消防安全管理信息的功能,同时执行接收的命令;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种信息传递到应用层,并将应用层的指令传回感知层;应用层包含城市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或其他接处警中心、公安消防部门以及联网用户的信息系统,可实现24h监测火灾报警设备,接到报警信号及时通知联网单位现场确认,对真实火警及时传送119指挥中心,24h巡检消防设备,接到故障信号及时通知联网单位维修,并对故障维修情况进行跟踪提示。联网单位按照管理平台的程序要求开展日常消防安全检查,消防部门可利用系统及时掌握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状况及设施运行情况等。

从应用情况看,各地建成的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并消除了一些火灾隐患,成功处置了一批真实火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消防设施完好率,系统服务防火、灭火现实斗争的作用初显。北京市在全部奥运场馆和长安街沿线重要建筑安装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在奥运消防安保和建国60周年大庆消防安保实战中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上海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联网用户已达5000多家,监控各类消防设施探测联动点168万处,成功处置了492起真实火警,其中80%火警早于119电话报警;重庆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中心仅2010年就监控单位消防设施故障信息2626家(次),监控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脱岗4604次;山东省各地消防安全远程监控中心近三年累计向消防部门、联网单位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况监控信息报表9000余份;江苏省张家港市系统联网单位的自动消防设施故障次数是未联网前的六分之一,建筑消防设施完好率大幅提高。

3.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研究现状

孟建柱部长、刘金国副部长多次指出要向科技要战斗力,强调要不断提高利用科学技术抗御火灾的水平,十分关注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消防领域的应用。各地公安消防部门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在消防安全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在城市消防远程监控技术的基础上引入物联网技术,进一步拓展、完善系统功能,并尝试应用于消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年8月第31卷第8期防实际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3.1 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北京消防总队为确保“政治中心区”和“十八大”涉会场所的消防安全,应用物联网技术组织开发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远程监控预警系统。系统依托“政治中心区”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利用市政府物联数据专网,实时采集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信息、火灾报警信息及消防设施的运行维护信息,实施24h远程监控,并建立统一的信息应用平台和工作机制,及时将相关信息通知119指挥中心、联网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以及消防设施的维保单位,做到有隐患及时发现、有故障及时排除、有火警及时处置,提高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目前已接入“政治中心区”和与‘‘十八大”相关的重点单位200家。山西省消防总队与清华大学合作,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社会单位消防信息管理平台和文物古建筑火灾监控系统,对大型超市、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文物古建筑实行实时监控,全面掌握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电气线路和建筑消防设施运行、值班人员在岗在位情况,一方面可以督促社会单位实施防火巡查、维修消防设施、宣传消防知识、发现处置火警、提示逃生路线,另一方面可以为消防部门提供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状况,提高消防监督执法的针对性和效能。为了推动此项技术的应用,山西省消防总队已提请省政府将“消防物联网”纳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山西省消防工作的意见》,从政策上明确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联入“山西省消防物联网”,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3.2 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建筑消防设施监管

浙江省消防总队针对社会单位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不善的问题,应用物联网技术组织开发了消防给水系统远程监测与专家诊断平台,实时采集消防系统管网水压、水池水位、水泵控制器状态以及阀门状态等工作信息,通过网络或无线通信方式传送到管理平台。社会单位的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对本单位建筑消防设施实现24h远程监测,专家诊断系统可以实时分析监测点的数据,并对接收到的系统非正常工作信息进行分析,及早发现消防设施出现的故障,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的维护方案,通知社会单位或者维保企业及时维修,有效提高建筑消防设施的可靠性。该系统已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烟草公司杭州市公司等单位进行试用。

3.3 应用物联网技术创新火灾应急响应模式

江苏省无锡市消防支队针对独居老人家庭亡人火灾高发的突出问题,由市政府出资,面向残障人士和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家庭,组织开发了基于物联网与中国移动I'D—SCDMA融合的家庭火灾智能救助系统,利用无线传感技术探测、监控房间内的火灾报警信息和紧急求助信息,并整合GIS地图功能,通过无线传输把用户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显示在119指挥中心的电子地图上,同时传送到消防巡逻救助车、社区值班室以及亲属的手机上,做到早报警、早灭火、早救助,实现了紧急事件和住宅火灾的远程智能监控和救助。该系统已联网7000余户,累计接收火警107起,大大降低了居民家庭亡人火灾发生率。目前,无锡市消防支队正在协调相关部门将该系统推广到其他社会单位和场所,以提高全市的火灾防控和应急救援水平。

4.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消防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应用物联网“感、传、知、用”等技术,跟踪国际国内物联网技术发展方向和研究进展,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研发基于物联网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将火灾预警、火灾报警、危险源管理、建筑消防设施管理、公共消防设施管理等统一纳入消防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利用智能传感、无线射频识别、网络融合等技术,开展消防设施状态感知、接口通信规范优化、视频监控信息接入与调用和数据传输等方面的研究,研制消防设施状态感知与信息传输设备,开发消防设施维保信息管理、防火巡查过程监管系统以及消防重点部位视频联动监管服务系统,通过消防信息处理、数据挖掘、应用服务、系统接口等集成技术,建立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物联网集成平台,为提升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4.2 消防物联网的专用技术标准

公安部制订了《城市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方案》,推出了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应用的发展路线图,为推进“十二五”公共安全领域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现阶段消防物联网的体系框架和发展路线尚不够明晰,应全面梳理感知技术、网络通信、应用服务及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标准,根据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对传感技术、传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的实际需求,从产品研发的源头加强消防物联网专用技术标准的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在执行系列标准《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和《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消防专有数据采集、传输和应用等专用标准,完善信息管理软件功能要求和通信服务器软件功能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消防物联网标准体系,确保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平台可靠运行。

4.3 消防物联网的建设运营

目前一些远程监控中心服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运营不够规范,有的只收费、不服务,有的依靠行政权力开展业务,垄断经营、强买强卖,严重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建议在加强和规范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应用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866实施条例》、《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进一步明确消防物联网的服务功能、联网范围、运作方式、法律责任和管理要求等,规范消防物联网的建设和运营,为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以促进消防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和健康有序发展。

5.结束语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推进生态平安和谐*建设为目的,依托安全防范科学技术,采用适度超前的防范技术和产品,按照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符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全县的改革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1、依托实施原则。安全技术防范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按照已有的安全技术防范建设规定实施,*部门依法严格监督安全技术防范建设标准的执行。

2、整体规划原则。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设计,按照“统一技术规范、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的原则,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防止出现各自为政、无法联网的问题,确保建成覆盖全县的技防网络。

3、资源共享原则。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已经建立监控、报警资源,建立标准接口和统一传输协议的技术应用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多元投入原则。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安全技术防范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标准接口和统一传输平台;在能发挥市场机制的领域,动员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维护和建设。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有效的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机制、与全县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相适应的安全技术防范长效机制和科学、合理、高效的监督评估体系;在城市建立比较完善的报警与监控网络,实现重点控制单位、部位全面覆盖,对应控制的区域、场所,实现较大范围覆盖;切实发挥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在预防、发现、打击犯罪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使社会整体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二)主要任务:

1、社会面、公共复杂场所的安全技术防范

(1)街面、路口。城区主要街道、繁华地段、城市主要路口、治安卡点,设置报警与视频监控设备,并与*机关联网。

(2)人员密集场所。长途汽车客(货)运站、医院、商场、超市、洗浴中心、酒店、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报警和视频监控设备,并与*机关联网。

(3)公共复杂场所。公园、广场、旅游景点等公共复杂场所和歌舞厅等文化体育娱乐服务场所,设置报警与视频监控设备,并与*机关联网。宾馆、旅店、汽车修理厂安装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和视频监控设备,并与*机关联网。

2、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和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安全技术防范

(1)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党政机关、国家战略物资、尖端产品、各类重要物资储备库,陈列、存放重要文物、档案资料和贵重物品的场所,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广电系统、电信系统等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应设置出入口防护控制、周界报警、入侵探测报警、视频监控设备,并与*机关联网。

(2)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需要,在重要部位位置必要的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单位的财务室和集中存放现金、票证、贵重物品的部位,重要仪器设备存放或安装部位应设置报警和视频监控设备。

(3)校园区。镇内各中小学、幼儿园,应设置报警和视频监控设备,并与*机关联网。

3、金融系统单位的安全技术防范

(1)金融单位重点场所。货币、珠宝、有价证券、票据的制造或集中存放场所,票据、金融机构的营业和金融信息的运行、储存场所,应设置出入口控制、周界报警、入侵探测报警和视频监控设备,并与*机关联网。

(2)金融单位要害部位。金融单位的营业厅门前及运钞车装卸钱款停放区应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与*机关联网。

(3)金融单位内部管理设施。金融单位设立的自动柜员机应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货币押运车辆应安装符合规定要求的跟踪定位和报警设备。

4、社区、居民住在小区安全技术防范

(1)居民住宅小区应按照安全技术防范规划和标准,设置出入口监控、楼宇对讲及视频监控设备,并与*机关联网。

(2)旧式住宅的居民有条件的,应安装独立报警装置或安装住户报警系统,并与社区报警控制中心联网。

5、危险物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安全技术防范

(1)枪支、弹药、民爆器材储存仓库应安装报警设备;相当于*机关分(县)局级单位的枪支、弹药库、炸药库及民用爆炸物品存储库区应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与*机关联网;民爆器材的生产、销售、储存单位应建立民爆器材信息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并与*机关联网。

(2)易燃、易爆、毒化学品,剧毒、放射性物品,管制药品、致病毒菌等危险物品的集中存放场所,应安装视频监控和报警设备,并与*机关联网。

(3)加油站、加气站应安装视频监控和报警设备,并与*机关联网。

(4)运输危险物品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运输车辆,安装符合规定要求的跟踪定位设备。

6、交通运输工具安全技术防范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私家车辆有条件的,应安装安全技术防范设施;有条件的出租车、公交车、长途客运及其它社会车辆也应安装符合规定要求的防盗、防抢劫装置或跟踪定位系统。

三、时间步骤

此项工作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调查摸底和规划阶段(已完成):在认真做好调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统一设计,整体规划,为安全技术防范建设实施奠定基础。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至2009年6月末):*镇出入口、主要街道、繁华地段、易发案部位等建立公共事业视频监控系统,设置视频监控摄像头55只。整合社会各单位、各部门已有的监控点并与*机关联网,督促没有监控设施的重点单位建立监控系统并与*机关联网,以上点位与*机关实现联网的监控摄像头*年要达到20只,县*机关要建成二级监控中心。同时,积极启动其它安全技术防范工作,以重点单位、要害部门等非政府事权的单位、部门为要点,全面开展安全技术防范建设,使现有的防范设施水平整体提高。

(三)系统验收和完善管理体制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末):对已建成的各类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进行统一验收,初步形成安全技术防范网络体系,实现报警、监控设施及系统互相配合,整体联动。同时,进一步完善各级安全技术防范管理体系、监督评估水平、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运转长效机制。

四、资金筹措及运作模式

(一)对需建设视频监控的20个公共事业点位,实行“企业投资,政府租用”的运作模式,县财政按事权分别负责本区域的租费。

(二)社会各单位、各部门自行建设内部监控系统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自行承担联网及传输线路租费。

(三)其它政府部门在*部门授权下,可共享监控资源,建设和租用网络费用由各单位自行解决。

(四)其它报警、跟踪定位等安全防范技术建设,主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实施。

五、领导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领导机构

为确保我县安全技术防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蔡纯意同志和副县长杨志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县政法委副书记李洁邦同志和县*局副局长张金星同志担任,成员单位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财政、县科信局、县建设局、县广播电视局、县经济计划局、县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县电业局和县网通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局,办公室主任由张金星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县综治办副主任王树伟同志和县*局指挥中心主任郑玉杰同志担任。

(二)部门职责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将安全技术防范建设工作纳入平安建设整体规划,督导检查开展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目标;对未按时完成安全技术防范建设任务或安全技术防范存在重大问题的单位,实行评优一票否决。

*部门:主管安全技术防范建设工作,对安全技术防范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和实施。动员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积极实施安全技术防范建设,并按照技术防范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对建设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进行方案论证、检查和验收。

经济计划部门: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本着事权划分的原则,做好辖区内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

财政部门:将应由政府承担的安全技术防范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设部门:监督相关部门对报建的工程项目进行监管,负责对报建的城市街、路等工程项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进行审查,并协同做好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验收工作,将安全技术防范建设纳入公益性事业,提供安全技术防范建设所需的地理信息地图。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委托法定质检单位检查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设施的安全性能和达标度,检查安全技术防范设施质量。

广播电视部门:积极宣传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安全技术防范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7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安防是其中重要的应用领域。电梯作为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如何保障城市中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电梯安全运行,是城市安防中重要的课题。物联网的发展,则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采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的电梯安全物联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试点。这种平台在辅助电梯状态监察的同时,也在电梯应急快速处置、维保作业核查、故障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将我国电梯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了一个新台阶。

电梯安全工作存在多种问题

作为一种复杂的机电一体化大型工业产品,电梯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自从1857年美国奥的斯公司研究升降梯的安全设置实验成功,世界第一台载人电梯真正问世后,上上下下的电梯,就成为迎接都市忙碌生活的重要象征。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因电梯的安全性所引起的机缘巧合是很多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同样,电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成为城市中重要的安全隐患。诸如电梯停电、梯门无法顺利开启、电梯突然冲顶或蹲底等突发事件,以及电梯电话没信号、拍门无响应等问题,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城市的安全运行。

现代化高层建筑离不开电梯,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多功能现代化高层建筑群不断涌现,我国使用电梯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13年5月底,北京市电梯已达近18万台,目前北京市电梯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纽约的电梯数量,居世界城市第二位,并且还在以每年1万多台的数量增加。预计到2020年,北京全市电梯将达到20万台。截至2013年底,我国电梯保有量已经增至 约300万台,电梯行业产销量超过50万台,超过全球总产量的60%。但同时,电梯故障频发也导致投诉占比一直较高。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电梯投诉举报已占到北京市类特种设备投诉量的86%。

那么,导致电梯投诉举报如此多的原因何在?

一是专业维护纠正不到位。电梯是固定性升降设备,长期使用会造成磨损,因此需要定期的专业维护以保证电梯运行良好。但一些物业为节省成本,降低费用,不少维保单位选择劣质配件,导致电梯部件频繁维修,使用寿命缩短。还有一些城市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渠道不畅,导致电梯发生故障时难以使用专项维修资金进行维修,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消除。

二是违规操作现象严重。有数据显示,在近年来的电梯安全事故中,违规操作在设备缺陷、意外情况、非法使用设备等同类选项中高居第一位,且已经占到事故总数的一半以上。如安装人员违规维修,维修人员短接安全回路,开门走梯,在维修时没有设置任何安全警示标志等。最近几年很多城市搬迁居民不断增多,由于缺乏电梯安全使用教育,因使用不当、人为锁伤电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三是电梯选用不当和老旧电梯逐渐增多。部分开发商在楼宇设计和招投标电梯时电梯选用不当,导致电梯在便捷、舒适、稳定等性能方面与用户要求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电梯长期高负荷的运行造成电梯老化速度加快,最终形成安全隐患。另外,老旧电梯在很多城市绝对数较大,且逐年递增。这些电梯大都已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故障高发期”。而由于老旧电梯零配件购买困难、价格昂贵,有的甚至已停产,故障修复往往时间长、费用高。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加强对电梯的管理。电梯是特种设备,对电梯的管理既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也需要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而电梯物联网的特性,正适应了电梯安全管理的要求,不仅提高了电梯系统整体质量,还让其更安全、更节能环保和更加智能。

智能感知,智慧监管

电梯物联网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电梯中,从而实现对电梯的智能感知和智能化管理。电梯物联网系统主要由电梯数据采集器、视频监控,3G无线移动网、互联网、GSM短信、电话等双向远程通信,平台管理软件组成。每部电梯采集的电梯故障报警、状态信号通过3G无线互联网或GSM短信实现远程传输。

最早进行电梯物联网研究并应用的企业主要来自知名电梯企业,如上海新时达、日立电梯、上海三菱等。这些企业在产品研发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并着手研究物联网在电梯系统中的应用,也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品竞争力。

利用物联网感知系统可以采集任何需要监控、检测、连接或互动的物体和过程的实时信息,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为“事前”,可实现事故超前预防的应急救援体系。电梯物联网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级别监控电梯各大部件、跟踪记录电梯部件老化信息、督促约束维保人员定期对电梯进行规范保养、强化故障报警机制(见图1)。

但电梯物联网真正获得国家的重视还是从2010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各地政府也开始规划利用物联网技术辅助电梯监管,监测监控电梯的运行。如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13个应用示范工程,就包括了电梯运行安全检测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项目。该项目开始从2011年2月立项以来,取得了快速推进。2012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东城区开展了电梯物联网的试点工作,主要是在公共区域的每一部电梯上,都安装一套前端采集系统,它可以24h内不断采集电梯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向上一级平台传递,包括电梯的实时运行情况、维保记录等等。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系统会自动处理、分级响应。此后,上海、杭州、重庆、合肥等省市也开始拓展电梯物联网应用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政府质监部门、行业协会和电梯企业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的、统一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真正实现政府、协会、企业、物业、电梯、人员、手机和门禁等终端设备的全面互联,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提升企业工作效率,保障乘客安全。

政府积极参与电梯物联网建设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电梯安全监管中的应用,相关电梯物联网平台建设招标项目也逐步增多。北京是较早推广电梯物联网技术的城市。早在2011年电梯物联网就成为北京在公共安全领域确立的10个物联网运用项目之一。也正是因为北京的示范效应,国内各大电梯厂商、 配件企业和软件开发商迅速嗅到了这一商机,开始组织力量加紧电梯物联网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市场推广。其中上海新时达、沈阳蓝光、无锡中科等企业推出的“电梯物联网”产品在2012年开始迈向市场,取得了不少订单。

从2012年开始,我国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的政策引领下,开始着手电梯物联网平台建设。其中厦门市和杭州市是较早迈出步伐的城市之一。

厦门市在2012年下半年将电梯公共安全物联平台列为该市信息化建设项目之一。根据公开信息,厦门电梯物联平台以商业运作为主,由运营商与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之间协商解决。据了解,该系统具有电梯维保过程监督、数字化维保管理、自动报警、应急救援联动、语音安抚轿厢内乘客等功能,并按照统一标准向平台传输相关信息。

杭州市也在2012年8月对电梯安全运行物联网规模示范网建设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根据招标信息,杭州市规划第一批1000台规模的电梯运行安全物联网,建设电梯运行安全参数采集、电梯音视频图像采集、电梯运行状态显示及媒体平台综合系统。项目总投资200万元由杭州市财政全部安排。

此后,从2013年一直到2014年7月,天津市、内蒙古包头市、安徽芜湖市等数十个城市都开始进行政府主导下的电梯物联网试点工程建设。根据笔者的统计,相关项目基本以实现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故障自动远程报警、无线对讲、语音安抚、音视频指挥调度、应急救援联动、投诉管理等功能为主。但各地业务模式不统一,则需要引起了注意。据了解,很多电梯生产企业和物联网企业的小型应用系统都是自成一体,采用私有通信协议,导致不同厂家系统和方案无法互通,不易扩展。这种全国各地“齐头并进”的建设模式也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化孤岛,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也无法从社会运营机构获得有效数据,更是影响电梯安全监管模式的长远建设,以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的业务地位(图2)。

这种建设规划为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提供了可行的监管方案,较大程度地满足了政府对电梯监控功能的需求,其直接用户和受益者是政府质量监管部门。

亟待统一标准规范

早在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就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梯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倡利用安防技术,如基于物联网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保障电梯安全。在电梯物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崛起的过程中,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对产业主导者的形成构成影响。那么什么才是决定电梯物联网产业主导地位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呢?

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以产业生态理论来思考,构筑合理的产业价值平台是最具行业主导作用的因素。那么在当前,如果给电梯物联网产业一场“及时雨”,就不是一时的用户规模,甚至也不是高精尖的技术,而是电梯物联平台统一的标准。因为,阻碍电梯物联网进一步推广的障碍主要在于标准不统一。

在2014年1月底上海召开的《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上,多位代表表示,远程监测系统应该有标准接口,目前各个厂家的监测内容不同,一旦出了问题,不便于其他单位进行维护保养。

除了地方的努力,国家层面的动作也开始显现。去年10月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工作组,组织召开了电梯物联网标准化动态信息交流技术研讨会,建议制定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系列国家标准,并提议尽早立项《用于物联网的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数据信息规范》。

目前,在标准制定方面,地方政府已走在前面。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8

“感知中国”在这里起步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

核心提示:物联网是以感知客观物理世界为目的、物物互联的综合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人类信息技术智能化和网络化基础之上的全新社会化体系。信息技术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一次是计算机,一次是通信技术网络化,第三次是物联网。与错失前两次信息产业浪潮、后起而直追的情形不同,我国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中起步早、行动快,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克、标准制定以及产业化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2008年,无锡新区和上海微系统所成立了中科院维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科院领军人才刘海涛和他的团队来到无锡,由此物联网技术从试验室走出,开始进入大规模市场推广应用阶段。2009年8月7日,总理来到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考察,以刘海涛为首的团队立足国家战略高度向总理提出了建设“感知中国”的设想。温总理高度肯定刘海涛及其“感知中国”团队,并说“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感知中国”、“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决定着中国的未来”。总理的殷切期待成为刘海涛及其“感知中国”团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在物联网领域有中国人的领先技术

自1999年开始,刘海涛带领团队与国际同步启动物联网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首个物联网的完备理论体系——感知社会论。该理论作为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理论支撑,第一次清晰诠释了物联网是什么,从理论上对物联网进行了顶层设计:物联网是基于智能化、网络化基础上的伞新的社会属性感知体系。

基于物联网基础理论的探究心得,刘海涛的“感知中国”团队破解了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瓶颈,已经初步攻克了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制高点——“共性平台”,并已在行业应用。刘海涛博士把共性平台形象地喻为软件行业的操作系统(windows)。“共性平台+应用了集”作为物联网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也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全面采纳。

在传感世界上有中国人的制定标准

国际标准是国家国家利益的体现。在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即物联网标准制定上,我国物联网国家标准化进展迅速,并成为国际标准化的主导力量之一。

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我国主要参与的有ISO/IEC JTCl WG7、IEEE802.15.4、ZigBee联盟、OGC等,并且是推动ISO/IEC JTCl WG7成立的四个发起同之一,IEEE 802.15.4e和4g的主要贡献者。由刘海涛及其“感知中国”团队所提出的标准体系、系统架构、演进路线等近雨篇核心提案被国际标准组织采纳。这意味着中国在总体架构和核心技术层面开始主导传感网国际标准的制定。刘海涛及其“感知中国”团队提出了多项传感网通信技术标准提案在IEEE 802.15.4e、IEEE 802.15.4g中均已被采纳,成为IEEE 802.15.4系列标准的组成部分。以刘海涛及其“感知中国”团队为主要贡献者的2项国际标准IEEE 802.15.4e,IEEE 802.15.4g已完成编制;参与1项国际标准IEEE 802.15.4k正在制定中。

作为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和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组长的刘海涛博士,在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建设上,带领团队与各方协同努力,全面推进我国物联网标准化体系建设。其中刘海涛及其“感知中国”团队牵头国家标准5项,有3项围家标准已完成送审稿,2012年完成报批。目前,多个行业百余家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的我国物联网基本标准体系已经达成,其中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已成立13个项目组,成员单位已达115家。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中标识、安全、架构三个标准工作组已全面启动,公安、交通、农业等领域的行业应用子集标准也开始制定。

在全球物联网产业化上有中国人的创造

刘海涛及其“感知中国”团队在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应用示范等方面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不断推进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和“感知中国”建设。通过物联网应用项目逐步凝练形成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在行业内进行推广。目前团队自主产品及技术已在安防、安监、交通、电网、烟草、医疗、农业、环保等十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在安防领域,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协同感知的新一代区域警戒系统可实现对入侵目标的探测、定位、分类识别、轨迹跟踪等功能,对攀爬翻越、掘地入侵、低空抛物、围栏破坏等行为报警信息,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地实时主动防护。这对于我国当前平安社区和平安城市建设意义重大。

在安监领域,团队与四川省安监局等行业用户紧密合作,研发出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综合监管平台、矿井人员管理系统、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等解决方案,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对安全生产企业的作业环境、设备运转状态、人员分布情况、生产调度情况等信息进行全面、清楚、即时、准确的监测,从而实现灾害的有效预防以及应急管理。该项解决方案已经获得成功应用。

在电网领域,成功推出SF6气体微水与密度在线监测系统、变电站状态监测与智能辅助系统综合平台等电力行业物联网产品。2011年,由团队成功建立的无锡西泾220KV智能化变电站状态监测及辅助系统,是国内首个智能变电站。目前,该项目作为国家电网重点示范工程,已经成为国网系统内智能化变电站的标杆。

在交通领域,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地磁车辆检测节点产品,已形成以智能交通指挥平台为主体的,包括交通诱导系统、治安卡口系统、电子警察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特勤车辆管理系统、三车管理系统、交通车辆信息采集与统计系统、停车诱导系统等系列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国内13个省市以及美国、加拿大、阿联酋等国家得到成功应用。

【延伸链接】传感网络——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加上中低速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是由多个具有有线/无线通信与计算能力的低功耗、小体积的微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系统,它一般提供局域或小范围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传感器+近距离无线通信,通信对象是物对物。

智慧产业在这里兴起

皮宗平 沈瑾秋 张巍巍

核心提示:

2012年,江苏物联网产值突破1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

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预测,物联网产业将比互联网大30倍,到2020年,将形成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产业。

“十一五”是江苏物联网发展初创期,“十二五”将是一个爆发期。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产业是重要的智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出台了物联网专项规划。江苏在物联网领域起步早、行动快,先后制定了多项有力推进措施,形成了先发优势。2012年,江苏物联网产值突破千亿元,预计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

物物相联,感知世界,信息产业再起狂澜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预测,物联网产业将比互联网大30倍,到2020年,将形成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产业。

目前,全球物联网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迅猛,各国纷纷在物联网领域进行前瞻布局。2009年美国出台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将物联刚确定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2009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并制定了发展路线图。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加快了部署物联网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各国纷纷加快物联网的应用推广。

我国物联网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国际上少数几个物联网领先国家之一。在政策环境上,2006年同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物联网相关内容进行了部署;2010年我国将物联网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出台了物联网“十二五”专项规划,将投入50亿元资金,用于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应用示范重大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目前,已建立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室等一批专业研究机构,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骨干企业;在超高频低功耗RFID、下一代通信技术以及各类新型传感器等领域取得核心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化工作组(WG7)主导国之一,2010年,由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牵头制定《智能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和接口》国际标准。在产业发展上,2009年以来,已经有近30个省、市陆续将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发展重点,纷纷出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地区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以无锡、上海等城市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物联网发展最为迅速。

抢占先机,优化布局,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提出,要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江苏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的要求,迅速作出部署,把物联网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产业之一,于2010年4月出台了国内首个“物联网”产业发展纲要——《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提出力争用3-6年左右的时间,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导省;2012年5月,《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抓当前和谋长远的有效结合,同时推出《“十二五”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推进方案》,提出实施“六大工程”,进一步对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进行布局。

根据规划,我省物联网产业以打造“一个产业核心区(无锡)、两个产业支撑区(苏州、南京)、全省应用示范先行区”为整体思路,即把无锡建设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基地,苏州重点发展适合物联网应用的新型传感器产品,南京拉长和做强无线通信产业链,省内其他区域重点培育特色化应用与服务能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已经成了各地政府的共识,各地纷纷制定了配套政策,加大了产业支持力度,确定了示范点或基地,并设置专项资金予以扶持。目前,我省在传感器、集成电路、无线通信、智能控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物联网产业支撑领域集聚优势逐渐形成,初步建立了无锡、南京、苏州和徐州四大集群板块,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并在硬件产品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环节拥有一批骨干企业,在国内已经具备较为明显的领先发展优势。

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科教优势充分释放

物联网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而且依赖于一个提供通用知识、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人才的体系,依赖于技术进步网络和创新系统的支撑。江苏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发展要求,积极开展产业技术攻关。省内以江苏省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为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都积极整合资源,分别建立了物联网研究开发机构,全省在物联网领域累计有同家级研发机构17家。

同时,政府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建设了以MEMS器件设计加工、感知终端集成封装、系统与芯片设计验证测试、物联网软件开发评测、应用示范验证评测和物联网知识产权服务等为内容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2012年8月组织成立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汇聚了国内多家在物联网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高校、科研单位及优势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实现重大突破,提升持续创新活力,力争形成世界一流的物联网领域学术高地、创新中心、研发基地和产业引领阵地。此外,还引入北大、清华等国内十多所在传感网领域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校来苏建设物联网研究开发机构。据统计,全省物联网领域共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产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和企业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科技基础设施50多个,基本涵盖了物联网的创新与服务各个环节。

加强组织,联合攻关,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江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规划遴选了一批具备突破条件的物联网行业应用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支持物联网国内外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的建设,鼓励企业联合研究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要素、多样化合作,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高附加值终端产品。近两年来江苏省通过基础研究、科技支撑、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类科技计划启动了一批物联网创新和示范项目,累计安排资助经费10多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超过150亿元。在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芯片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

南京三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被认定为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海关物流监控、医药流通等领域。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通过科技支持,其MEMS磁传感器性能达到并部分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同外的技术壁垒。中同矿业大学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可感知井下人员周围环境信息的智能终端,构建出基于物联网的时空数据模型、建立了统一的时空信息交换平台,形成基于WiFi的感知层网络和煤矿井下移动目标定位系统软件等系列感知矿山物联网硬软件产品,并在徐矿集团夹河煤矿建成全球首个感知矿山物联网,被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评价为首次提出了具有扩充性、重用性、共享性的感知矿山物联网体系架构,为物联网在煤矿应用提供了范例,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完成了包括传感网《总则》、《术语》、《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规范》、《标识传感节点编码规范》等物联网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国不仅拥有了自己的传感网标准,更体现着我国传感网产业的科研开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院刘海涛团队完成的“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模式研究成果目前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全面采纳,成为推动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创新发展,重点推进,示范应用牵引发展

物联网作为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核心是应用。物联网应用和普及,以及研发成果的市场转化在目前阶段尤其重要。江苏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把物联网作为实现“两化融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平台,根据行业特点,将物联网的优势与行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化管理、组织调度结合起来,形成各类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构建智能化的行业应用。通过政府支持,启动一批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激发和引导物联网的应用需求。其中,经济领域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管理和节能减排为目的,重点建设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和智能电网等示范工程;公共管理领域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为目的,重点建设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智能灾害防控、智能矿山等示范工程;公共服务领域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建设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护和智能家居等示范工程。

作为重大示范应用项目之一的无锡“感知水利”水环境治理物联网系统,一期工程已经建成,目前在太湖湖面以及水岸上建立了数十个监测点,可以对周边水域蓝藻、湖泛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实现蓝藻湖泛监控预警、太湖水文水质的智能感知、调度和管理,提升太湖蓝藻治理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为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中国矿业大学牵头研发的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徐矿集团夹河煤矿、山煤集团霍尔辛赫煤矿等进行了全面应用,装备了若干技术先进、信息畅通、指挥灵活、综合处理能力强的应用系统,为矿山安全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智能电网,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也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关注。2010年12月国内首座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的变电站在无锡西泾竣工投产,标志着高压强电控制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即将进入实用化应用新阶段。该项目建立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防入侵、防人员伤害、环境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变电站全景临测平台。

如果说“十一五”是江苏物联网发展初创期的话,那么“十二五”将是一个爆发期。全省物联网企业、研发和管理人员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创新商业模式,加大产业化应用,让物联网在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延伸链接】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或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通信对象是物对物、物对人。

传感创新在这里开花

无锡市经信委

核心提示:无锡被誉为中国微电子产业的“南方基地”,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水平和规模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实行“一核多元”布局,并按照功能定位进行空间规划,从应用走向创新,一个“感知中国”中心的雏型展现在世人面前。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这是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在江苏省无锡市视察时提出的殷切期望。当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市物联网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筑巢引凤聚世界智慧

“物联网”已从概念名词真切地化作城市产业的现实力量,无锡示范区内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已达125个,涵盖工业、农业、电力等多个领域。

无锡对示范区倾力而为,加强平台建设,打造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以资源集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应用示范和环境优化为着力点,让物联网从概念走向实践,从政府走向市场,从运用走向创新,推动示范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示范区内已累计建设物联网研发创新载体200多万平方米,形成了包括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公共技术平台与专业孵化器在内的一批重要科技基础设施。

2012年6月,在工信部主办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上,无锡成为全国唯一集中展示物联网发展成果的城市。在无锡参展的物联网展区,世界上体积最小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基于超高频RFID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已形成较好应用推广模式的“健康e站”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受到广泛好评。

物联网这个名字和无锡紧紧连在了一起。从高端研发机构的入驻、知名国际企业的设点、原创企业的扎堆,各类高端要素的汇聚,成为城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示范带动 创传感中心

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肩负着先行先试、积累经验、辐射带动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大责任,唯有倾力而为才能站稳站直。

注重顶层设计,科学指导示范区发展。按照《无锡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规划部署,编制完成了《无锡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3-2020年)》、《无锡市关于贯彻落实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等文件,已通过专家论证。以规划为指导,无锡示范区基本形成了以新区太科同、滨湖经济开发区和南长创智园为核心,新区、滨湖、南长为重点,一核多元的产业空间格局。

突出创新驱动,大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级物联网各类科技项目,以MEMS设计制造、高端RFID、无线数据传输等课题为重点,组织攻克制约产业发展和应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出台了《无锡市政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评价办法》,整合创新要素,提高创新产出。组织编制了《物联网产业国内和国外重点企业参考目录》,提高了示范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合作交流水平。

强化应用牵引,着力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组织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拉动物联网产业发展。2012年,无锡市与环保部、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全同供销合作总社等同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签署了物联网行业应用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物联网在有关行业的应用和优秀示范项目在全国的复制推广。组建了9个物联网行业应用联盟,形成市场开拓合力。加大企业和项目引进力度,已引进物联网企业近200家。目前示范区内物联网上市企业有4家,后备上市企业超过30家。

推进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保障作用。示范区已累计建设物联网研发创新载体200多万平方米,布局建设的物联网重要公共服务平台38个,实现了技术创新链的全覆盖。其中,新区着力推进集成电路公共技术平台、云计算/云存储公共技术平台、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滨湖、南长区也建成了一批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形成了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完善服务体系,注重优化发展环境。《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以及无锡示范区部际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无锡示范区建设和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氛围。2012年国家财政切块给示范区的1.5亿元物联网专项资金、省级财政重点支持示范区的有关资金以及市本级财政的2亿元物联网专项资金为示范区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无锡市成功入同中国移动TD-LTE网络试点城市、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市、全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以及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为发展物联网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成果转化进千家万户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示范区物联网建设成效初显,已坚定地迈向“物物互联”的新境界。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联网产业。目前无锡示范区内列入物联网产业统计(注:年销售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08家。2011年全市物联网产业总产值达796亿元,2012年突破1000亿元,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无锡示范区内物联网产业链条基本构建完成,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完备配套能力的产业集群。

实施了一批各领域的应用示范工程。应用示范的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已经开展125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其中国家部委立项的有10个,交通、水利、环保、安防等行业和领域的应用解决方案逐渐成熟,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快形成。国家物联网应用展示中心初步建成。无锡企业在17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承建或参建物联网应用项目,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集聚了宝贵的创新资源。无锡示范区已集聚国内外物联网重要研发机构32家,其中重点高校17所、大型央企7家、跨国公司3家、骨干科研机构5家;涉及物联网的投资基金124个,基金总规模370亿元;引入物联网高层次人才238名,其中国家“”人才24名,省“双创计划”人才56名。

涌现了大量的创新成果。无锡示范区内有关单位共承担各类研发项目近900项,其中部级项目39项,省级项目67项。新增专利申请374件,其中发明专利103件,部分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共有67项物联网领域的国际标准化提案获得正式通过,位居全球首位。

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新华社、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为国内外物联网业界最高水平的盛会之一。在“全国两化融合成果展”和“深圳高交会”上,无锡创新示范区的整体展示和宣传推介取得良好效果,无锡示范区的品牌效应和行业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9

一、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潜力巨大

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物联网在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继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大思路,是适应经济科技变革、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增强综合国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据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2015年我国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潜力巨大。

(一)国家高度重视对物联网技术的研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工作,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与世界主要国家几乎同步启动了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研究。

尽管我国目前在物联网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保持了同步,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形成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典型的示范性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

我国已具有自主开发生产低频、高频与微波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技术及系统集成的能力,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的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在高频领域,国内厂商在产品精度和性能稳定性上均已达到国际水平;在超高频领域,国内的产业链仍处于一个逐渐成熟的阶段;在微波领域,国内企业还多处于研发阶段,成熟的产品和批量化的产品都比较少。

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读写器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与管理软件、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市场培育和应用示范初见成果,物联网相关企业总数已有数百家。

(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在物联网体系中,射频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形成全球物联网的基础。自2004年起,国家金卡工程每年都推出新的RFID应用试点工程。项目涉及电子票证与身份识别、动物与食品追踪。药品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管理、电子通关与路桥收费、智能交通与车辆管理、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危险品与军用物资管理、贵重物品防伪、票务及城市重大活动管理、图书及重要文档管理、数字化景区与旅游等。

科技部“863”计划第二批专项课题中就包括了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空中接口安全机制及其应用,超高频读写器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超高频读写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开发与产业化,适用于实时定位系统的射频识别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射频识别标签动态信息实时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在旅游景区、展览馆、博物馆的应用以及在出口商品质量追溯与监管中的应用等七个课题。

铁道部射频识别应用已基本涵盖了铁路运输的全部业务。截至2008年底,在全国铁路1.7万台机车和70.8万辆货车上安装了电子标签。在机务段,局分界站、编组站、区段站、大型货运站、车辆段(厂)安装了地面识别设备2000多套,并开发了综合应用系统,实现了对铁路列车、机车、货车的实时追踪。

卫生部射频识别主要应用领域为卫生监督管理,主要是医保卡、检验检疫等,已完成了“948”国家牛肉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正在开发建设冷链物流(冷鲜水产品及出口菌菇)示范项目等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以及医院对病人、医疗器械、药品及病源的实时动态及可追溯管理,以及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试点工作。

交通运输行业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多路径识别、城市交通一卡通等智能交通领域也有所突破。

我国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正在从以身份识别、电子票证为主,向资产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电子文档、图书馆、仓储物流等物品识别拓展;从低高频的门禁、二代身份证应用逐步向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车辆管理等超高频、微波应用拓展。

据2010年5月6日在天津的《中国RFID与物联网2009年度发展报告》的成果,作为物联网主要技术的射频识别技术已在我国形成产业链。目前,我国已在上海、天津、无锡、深圳、沈阳、武汉、成都等地建立了RFID产业园区。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的RFID市场规模已达8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在全球居第三位,仅次于英国、美国。

(三)网络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的电话和宽带用户、互联网网民数均达到世界第一,行政村99.9%通电话,91.5%同互联网,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全球最大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的高覆盖率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商用,在网国产设备和自主技术应用比例大幅提升,信息网络战略性基础作用日益突出,电信业对GDP直接贡献率平均达到1.8%,资费不断下降,服务惠及广大人民。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有能力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雄厚经济基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问题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虽然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差距不大,有着同发优势,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仍较薄弱,在基础平台和关键技术方面存在差距。

2、标准体系的建立问题

物联网概念,所涉及的技术和包罗的对象十分丰富。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全世界范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虽然当前世界上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和技术力量正在积极地从事着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工作,但要真正实现物联网的互联互通,亟待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

3、信息的合法有序使用问题

信息是有价值的,物联网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也不例外。基于射频识别技术本身的无线通信特点和物联网本身所具备的便捷信息获取能力,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或者数据管理存在漏洞,物联网就能够使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所遁形”。可能会面临黑客、病毒的袭击等威胁,嵌入了射频识别标签的物品还可能不受控制地被跟踪、被定位和被识读,这势必带来对物品持有者个人隐私的侵犯或企业机密泄漏等问题,破坏了信息的合法有序使用的要求,可能导致人们的生活、工作完全陷入崩溃,社会秩序混乱,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4、产业化及商业模式的完善问题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前景广阔、相关产业参与意愿强烈、发展很快,但其技术研发和应用都尚处于初级阶段,且物联网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技术、资金、政策的融合及物联网对产业链上所有涉及节点的整合,目前物联网应用的商业规模还不大、建设成本仍然较高。虽然物联网在上海建设的浦东机场防入侵系统、停车收费系统以及即将服务于世博会的“车务通”、“e物流”等项目实现了一些小范围的实践应用,但是物联网本身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推广应用体系,且国内的物联网系统不但没有与国际接轨,而且国内智能交通高端市场的70%以上的份额均被国外企业所占领,地址资源缺失严重。

二、加快发展我国物联网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

目前,我国在物联网基础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2010年2月初,中央政府成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委或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其负责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于10月10日由国务院公布。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学习日本、韩国和欧盟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经验,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也在制定之中。通过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使“感知中国”有更具体的目标和措施、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基础技术研发方面有所突破、物联网企业被引导进行更为合理的投资、相关的终端和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加快追赶物联网领先国家的发展步伐。

(二)实施重大专项,大力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

物联网作为下一代信息网络的主体,其包括应用技术、网络技术、感知技术等众多技术融合的综合体,关键技术包括因特网技术、EPC/射频识别技术、实体标记语言(PML)开发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等。在物联网产业的起步阶段,由于收益不明朗,研发投入大,民间资本投入动力不足,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国家“十一五”期间已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列入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究领域,力图由财政投入资金为主支持无线传感器网络及与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在物联网产业的培育阶段,国家实施的重大专项应以大力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为重点,围绕物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与此同时,着重推出一批支持物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重大专项,并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物联网区域试点应用,积累技术发展、产业应用、经营管理、政策实施等方面的经验。

(三)加快制定物联网技术标准,力争主导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

我国物联网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只有少量专门的应用项目,零散地分布在独立于核心网络的领域,它们采用的是私有协议。尽管我国的“传感器网络数据描述规范”、“传感器网络节点中间件数据交互规范”、“传感器网络网关技术要求”、“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及接口”等4个传感网标准计划项目已经列入工信部《2010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但统一协议标准的缺失仍然严重制约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针对国际上物联网统一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形成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力争主导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四)加快推进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10

一、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是指将物体通过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物联网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迅速提升信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强力带动其他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四是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物联网研发应用范围,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毗邻区位优势、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服务民生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示范工程为牵引、社会参与为基础,采取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的互动发展模式,努力把物联网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年,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重点示范行业效果明显,重点示范区特色鲜明,城市民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4个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培育个龙头带动企业,扶持个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个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三类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方面形成有效技术支撑,在通信设备、卫星导航、行业应用、物联网服务等领域形成产业规模。

三、重点任务

(一)规划整合物联网产业链

加快物联网产业布局规划,引导产学研金介积极参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RFID、传感器、二维条码、短距无线通信、IPV6、云计算等一批关键技术及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形成物联网产业聚集效应。推进物联网产业链整合,集中精力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二)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

1科技集团物联网研发中心。坚持“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原则,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所、第所为核心,联合物联网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研究机构。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加快网络与宽带接入、基础材料与芯片、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

2信息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依托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加强射频识别、物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创新,加快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

3市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驻石高校,大力研发适用于物联网的可编程技术、测试技术、情境感知和环境建模技术等共性技术。加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先进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计算处理、信息交换、数据存储和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

4市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高新技术企业,针对多网融合需求,加大应用管理和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和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

(三)培育扶持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资源投入,重点培育与扶持具有整体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以及将物质、能源和信息三大资源进行系统集成的企业,加大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力度,使其发展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四)积极推动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规划布局,以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相关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重点推动建设三个物联网产业基地,一是以中电科集团第所和所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元器件生产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二是以软件园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软件开发基地;三是以东部产业新城和正定新区建设为契机,以行业应用为突破,打造华北地区物联网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五)组织实施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

1重点产业示范工程。以提高重点产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为目标,将物联网技术逐步渗透融入到工业、农业、电力等重点产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两化融合,抓紧实施智能生产、运营、管理源等示范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利用电子标签技术、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各类监控设备,开发和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在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环节的智能监管和安全溯源系统,实现对在产、在库、在途、在用、在售、在监管“六在环节”的可视全程追踪溯源。

——智能商贸流通。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开发和实施商贸流通产业在物品流转、库存管理、消防管理、停车诱导等方面的应用系统,打造智能商贸流通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树立全新商贸流通品牌。

——智能物流。通过RFID技术在多式联运、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开发面向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物流装备、读写器、中间件、管理系统等产品。

——智能旅游。结合旅游现状,将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旅游景点信息管理、商场酒店信息管理、智能导游、电子地图以及特色名优产品防伪等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优化商务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形象。

2公共安全示范工程。围绕公共安全的监测、保护和预防,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生态环境监测、公共安防监控等领域。在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监测中,无需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实现生态监测、数据存储与交互,提高生态监测实时性、可靠性。

——食品安全溯源。将物联网技术与食品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相融合,开发涵盖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全过程的食品溯源系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

——城市水环境监控。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重点水源保护区域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和动态跟踪保护,进一步减少和遏制水体污染事故发生。

——大气环境监控。将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大气监测仪器设备相融合,实现对大气的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监测区域的气象状况,预警、预报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定点监测污染区域的发展态势。

——地下管网监控。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实现对自来水、天然气等地下管网的在线实时监测,有效破解地下管网监测难题,及时、精确发现施工破坏、泄漏等不安全因素,提高地下管网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

——公共安防监控。将智能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等运用到公共安防监控领域,在机场、学校、商场、重点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以及突发事件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监测、人员定位、智能分析判断、防火防盗防恶性事件等功能,提升公共安全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

3公共服务示范工程。围绕改善生活、方便百姓的目标,推动物联网技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优先选择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智能交通。利用传感技术、电子结算技术以及各类监控设备、显示设备,开发和实施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智能车库系统,打造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采集、实时交互路况信息以及车辆管理信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紧实施基于物联网的泛在交通智能感知和调度系统项目、道路停车自动收费项目、公交二维码系统,积极联合相关企业、研究单位,开发全面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智能社区。通过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相融合,整合运用到小区周界安防、车辆出入与停放管理以及社区医院、超市等领域,实现社区内不同服务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便捷、舒适及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

——智能医疗保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电子病历、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等领域的运用,重点推进小区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切实增强对特定人群生理特征的全天候监测和与医院的实时交互能力,不断提高远程医疗能力,提升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行效率,减轻病人负担。

(六)突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物联网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产品产业化步伐,整合本地区现有资源,积极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加大与的区域合作力度,促进成果在的应用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产业发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

2成立物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覆盖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物联网知名专家,负责研究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建议,研究论证有关前瞻性的技术应用问题,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二)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扶持

1设立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市现代产业发展资金中设立万元物联网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以专项资金为引导,吸引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物联网企业倾斜,资助物联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引进与培养等。

2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物联网企业积极申报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及技术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专项,以及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对申报成功并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的项目,给予的市级配套资金。

3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物联网领域拟上市企业库,积极帮助拟上市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工作,切实推动物联网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到海外市场上市融资;推荐和协助有条件的物联网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三)推进联盟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筹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政府推动、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网络运营商、中介组织以及产业用户等多方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化推进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源头作用、应用部门的市场牵引作用,以及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支撑作用,相互支撑、有机结合,推动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提升物联网项目系统集成能力;通过联盟,加强与全国各地物联网产业联盟、协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与统一工作。

(四)突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1适时出台扶持政策。启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明确细化扶持重点、扶持资金和具体措施,扎实推进物联网产业有序发展。各县(市)、区依照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帮助和指导本地物联网产业发展,确保规划的顺利推进和严格实施。

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土地支持力度,在符合用地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物联网工程项目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充分调动和吸引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高水平发展。

(五)培育高端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加大物联网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物联网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加强物联网产业专业人才培训,制定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支持驻石高校建设物联网产业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体系,使之能够培养引领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升级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六)建立行业统计,提供咨询服务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11

民间企业对物联网兴趣索然

从2008年之后,我国先后在物联网专项基金上投入数十亿。这几年,不少企业也在试水,但奈何发展至今,仍未有明了的商业模式。尽管我国近几年一直在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联网行业,但民间企业对此还是兴致不高。

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物联网还在起步阶段,现在市场上面对企业和个人的物联网产品太少,大部分物联网市场都是面向安防、交通、医疗、环保这样的公共事业。而这样的公用事业投资规模非常巨大,民间资本很难啃得动这样的大骨头。

成本过高难实现大规模应用

物联网的商业化现在是摸石头过河,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复制。中国目前的物联网示范基地都是政府在买单,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应用。无论是医疗的信息化、食品安全的追溯、智能交通的联网等,中国都在尝试推广这些物联网应用,但无论在设施的成本上,还是在技术上都遭遇到了很多问题。

物联网的普及需要众多的信息化设备,这些设备成本的高昂让很多的企业或者机构都望尘莫及。同时我国目前的自动感知技术、自动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很多核心技术都尚未突破瓶颈,应用的成本短期内难以降下来,就导致物联网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过去的物联网一直在关注感知层,未来的物联网将更多地在服务,而非硬件,因此后面的工作也将更大更难。

物联网安全长期存在问题隐患

现阶段,物联网还处于局部或者小规模的示范应用范畴,这些示范工程一般自成体系,很少与其他系统网络互通,因此受到的攻击来源少。但不可否认,和互联网一样,物联网只要建成,就可能受到攻击,并将长期存在安全隐患。物联网连接和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机器或物,其“所有权”特性导致物联网信息安全要求比以处理“文本”为主的互联网更高,对“隐私权”保护的要求也更高。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12

【关键词】物联网 问题

1 物理网概念和体系结构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主要是解决物品与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与物品 (Human to Thing,H2T),人与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连。[1]。本质上物联网是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将信息交换延伸到物与物的范畴。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有三层构成: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获取和物体的识别;传输层通过互联网或者无线网络完成数据信息的可靠传输;应用层主要通过云计算、感知识别等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海量数据计算和分析,实现对人或者物品的智能化控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如 1 物联网体系结构图

2 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颠覆了人类之前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截然分开的传统思维,使得政府管理、生产制造、社会管理以及人们的个人生活全面实现互联互通。物联网具有整合感知识别、传输互联和计算处理等功能,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其理念也日趋成熟,可寻址、可通信、可控制、泛在化与开放模式正逐渐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演进目标。而对于" 智慧城市"的建设而言,物联网将信息交换延伸到物与物的范畴,价值信息极大丰富和无处不在的智能处理将成为城市管理者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国内,物联网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将物联网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出台。国务院总理在2010年与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指出:加快物联网技术研发,推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工信部的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物联网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十大应用领域、四大核心技术,并希望在2015年形成核心技术2000亿的产业规模。

在国外,美国政府方面主要是投资于诸如智能铁路、智能高速公路、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新一代的智能基础设施将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开拓巨大的空间,有利于增强国家的长期竞争力,典型应用是“智能微尘”、“智能电网”和“智能物流”方面,“智能微尘”通过传感器探测周围环境手机参数,通过适当的处理大量数据实现对环境的监控,“智能电网”主要是完成对再生能源实现智能化控制,“智能物流”完成对车辆及货物的情况高效利用物流资源设施实时监控。

欧盟主要用于物联网以下几方面:智能电表、城市农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及药品流通追溯等,实现智能能量管理系统、根据天气条件自动补充光照与水分的城市农业、对可再生能源的智能控制、智能监控交通流路系统、确保药品在到达患者前均可得到认证,减少制假、欺诈以及分发中的错误,加快城市的智能化建设。

3 物联网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作为一项战略型新生产业,在没有完全掌握物联网的发展规律和技术体系之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去解决,诸如标准、技术、产业链、IP地址缺乏等问题,以下分几方面做一介绍:

3.1 隐私问题

物联网是基于传感器和射频识别技术的互联网技术的延伸,由于传感器节点多数部署在野外恶劣的环境中,并且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信息传输,而标签常常携带个人或者物品的属性信息,这些属性信息作为隐私问题暴露在公开场所,并且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ID)或识别码都能在远程被任意的扫描,标签会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其所存储的信息传输给阅读器。必然会使个人隐私面临侵犯的威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被蓄意跟踪窃取或者偷听。

3.2 技术标准不统一

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层面出现不同的技术方案,没有遵循统一标准,企业各自为营制定自己的标准,并按各自的标准进行产品生产,相互无法连通,无法形成统一的网络,不能形成规模经济,难以大规模市场化,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

3.3 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RFID植入被感知的物品中,可以被任何人进行感知,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如果没有一套可靠的安全防御体系,物联网在感知、传输和应用中信息安全成为一大难题。

3.4 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物联网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涉及到各行各业多个领域、多种力量的整合,如果没有规范的政策和法律支撑,物联网在发展中必然会处处碰壁,妨碍物联网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专门人员来研究和协调,物联网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发展。

4 物联网发展对策

针对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安全对策,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物联网才能突破瓶颈获得更快更好发展。

4.1 规范标准

按照全面成套、层次恰当、划分明确的原则,建立标准的物联网体系,统一技术标准,政府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和协调,建立感知技术、应用服务、网络通信及安全保障等领域的相关标准,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统一、协调标准。

4.2 保护机制

建立RFID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通过牺牲标签的部分功能满足隐私保护的要求,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阻止标签被扫描,阻止或破坏RFID阅读器的读取,企业商业信息,国家机密等不会泄露。

4.3 健全政策法规

政府建立物联网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及法律法规,保障信息传输及时、安全、方便,当事人信息安全传输受法律保护,完善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搭建各种技术交流共享平台,优化各种资源,推进物联网产业化发展。

5 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建立可靠的安全体系,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对物联网突破发展瓶颈,更好的市场规模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Urr.rIU Inm'net Repcrb 2005:The Intemet 0f Things[R].2005.

[2]刘婧,杨晓冬.政府在实现物联网过程中的对策问题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04).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13

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阐述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信息化服务中的应用,分析了济南市农业物联网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信息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但问题多发,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产品生产到消费供给链条长,影响因素多,单一的控制措施和单一的监管环节难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保障[1~4]。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其核心内容就包括“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即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模式,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现代信息技术[5]。本文在调查研究山东省济南市“农业物联网”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出“农业物联网”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引领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健康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农业物联网

(一)农业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通过应用各种传感器设备和感知技术,采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以及农作物本体的相关信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无线网和互联网进行信息传输,将获得的海量农业信息进行数据清洗、加工、融合、处理,最终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管、科学决策和实时服务[6]。

(二)农业物联网的基本构成

农业物联网由信息感知层、信息传输层和信息应用层3层体系构成。信息感知层主要用于识别对象、采集信息。采集信息的设备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等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和发生的物理事件。对于农业物联网来说,这一层次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感知、识别物体与采集信息,如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环境参数与苗情长势,空间定位信息,动物个体健康、行为和产能等信息。感知技术是农业物联网的关键,传感器是感知技术的核心[7~8]。近年来,农业传感器技术发展很快,主要包括农业环境传感器和农业动植物本体(生命)信息传感器[9~14]。信息传输层主要用于信息传递和处理,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智能处理中心、专家系统等,其功能类似于人体的神经中枢和大脑[15]。由于农业环境的复杂性,农业物联网中的信息传输不是简单的将现有的通讯技术搬来使用,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通讯方式;信息应用层是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融合、应用后,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决策,来控制农业生产的过程。由于农业具有生命特性和生态区域性特点,农业物联网应用很难用一种技术或模式解决问题,在实践上一般是面向特定应用领域(大田、设施、果园、畜禽等)的随需而变的物联网应用[16~17]。

(三)物联网在农业上的主要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成果已经在农业生产、农产品信息追踪与监控及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

1.农业标准化生产。

采用不同的传感器元件来感应湿度、温度、pH值、土壤肥力以及光照强度、气压、二氧化碳浓度等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参数,再通过数据处理,自动控制温度环境和灌溉、施肥作业,从而给植物生长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精确化。

2.农产品信息追踪与监控。

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多发,主要原因就是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缺乏监管,消费者的知情权较少,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监控和追踪系统,确保农产品全程都可被跟踪、监督,则可以将食品安全问题概率降至最低,从而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3.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

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从技术层面建立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互联网+”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二、济南市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应用物联网技术是构建农业标准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精准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将有助于构建网络化的农产品流通经营体系和现代化的农业智慧管理体系,是实现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普及应用的坚实基础。

(一)济南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思路

济南市在“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意见中指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务求实效、分类实施”的原则,深入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在大田作物、设施农业、水产养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实施示范工程。

1.顶层设计,明确方向。

开发济南市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一批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实施,通过实践逐步规范建设标准,形成“有政策引领、有资金支持、有建设标准、有技术支撑”的示范推广模式,为解决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三高”(投资成本高、人员素质高、规模化程度高)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一是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开展物联网技术示范项目建设,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农业物联网应用的“数字化、智能化、可控化、精准化”建设标准;二是积极试验推广适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操作的低成本、简便化的“傻瓜”技术应用,确保农民用得起、用得上、有实效;三是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中,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病虫害远程诊断、质量安全追溯等物联网技术。

2.积极实践,示范引领。

济南市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在农高区建设有“四园一校区”,即现代农业精品园、都市渔业精品园、生态能源示范园、名特优农产品博览园、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建成后的园区将具备成果展示推广、名优产品推介、学习体验休闲、科技教育培训等多项功能,逐步壮大成为济南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引航基地。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便融汇其中,粮食、蔬菜、渔业等农产品生产销售、质量安全追溯、农民科技培训、市民休闲观光、农业成果推介等环节都会让人感受到“精准、智能、安全、生态、便捷”的现代农业气息。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应用

1.大田信息监测农业物联网。

2015年,济南市济阳县玉皇庙镇2.67hm2农田,开展小麦、玉米“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信息监测与智能化,包括农作物信息采集系统、农作物数据接收与传输系统、农作物监测管理系统、农业技术专家支撑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农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降低了农药、化肥的使用,节约了劳动力成本,促进农业增产,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通过监测数据,及时掌握小麦生长动态、气侯变化情况以及病虫发生发展趋势,改变了以往监测主要靠人工,费时费力效率低的问题,农业生产从“靠经验”转变为“靠科学”,农业生产指挥调度中心初步实现了远程化、可视化、网络化。

2.设施智慧农业物联网。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运用物联网数据系统,建设蔬菜大棚生产环境智能监测控制系统、蔬菜生产信息便携式采集系统、蔬菜生产远程视频系统、有机蔬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农作物生产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光照、土壤养分、二氧化碳浓度等物理量参数,远程监控、精准施策,不仅节约资源、劳动力,更起到了改善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作用;远程视频系统、现场全景漫游、企业秀和产品秀等现代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社会影响。济南正庄现代农业园以国内外先进技术集成与自主创新技术相结合为原则,创立了当前国内“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精准农业物联网系统管理;山东安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建有国内最大的智能化联栋玻璃育苗温室,将物联网技术引入温室大棚率先投资研发蔬菜集约化育苗物联网智能应用技术,对种苗培育过程及长势进行实时在线动态监测,实现对种苗的“管、控、营”一体化,提高产量,保证质量。山东向阳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采用“智农云宝”、“智农云端”、“智农云眼”、“智能云品”等系列物联网解决方案,为蔬菜产业实现了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和全景漫游的现代化管理。

(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的应用

农业物联网建设蔬菜生产便携式采集系统和生产全程管控及追溯系统,通过实时监控生产信息,规范栽培、采收、分级、包装、发货、销售等各流程环节的操作程序和档案记录,一方面生产者可以随时掌握最新的生产、销售信息,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能及时了解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山东向阳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就建立了完成的蔬菜使用安全追溯体系,全力铸就安全、自然、健康的蔬菜品牌。济南市大唐现代农业示范园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到销售的可追溯体系。通过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和信息查寻等功能,提供农产品标识信息和生产企业的质量安全信息。以“标准化生产、标识化追溯”为突破口,以二维条码、20位追溯码为载体,实现了网上(在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输入20位追溯码)、二维码扫描等方式的追溯,实现农产品的来源查证、去向追溯与责任定位。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中的应用

济南市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APP手机软件“掌上农机”,逐步实现农机信息精确化、农机管理精准化、农机生产精细化,为农民和机手提供更加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农业病虫害远程监控信息系统”包括物联网数据采集监测设备、智能化云计算平台、专家服务平台、系统管理员和服务终端5大部分的系统构架,实现了对设施农业病虫害的实时监控和有效控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销售及服务整体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济南市农业物联网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业物联网成本问题

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基地等生产单位很难单独投入物力、财力用于物联网建设。无论是传感器硬件设备的配置、软件平台的建设,还是控制设备的搭建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目前,一套物联网设备,因其核心传感器的不同,价格从1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普通的农户无力承担。此外,运行维护费用成本高,缺乏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物联网的复合型人才加大了农业物联网市场推进的难度。

(二)农业物联网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规模小而分散,农业传感、控制设备等物联网关键技术产品难于实现批量生产,导致产品价格偏高,用户难于接受;农业物联网技术相关产品投放市场前缺乏严格质量检测控制,部分设备暴露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导致设备稳定性差、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后续技术服务落后,导致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缓慢。

(三)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滞后

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还很薄弱,相关标准缺失,还没建立完整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信息接口、数据模型及数据交换等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规范化应用发展受到制约,农业传感器标准化程度不够,可靠性难以保证,难于实现广泛的集成应用;传感网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多采用自定义传输协议,随意性较大,系统设备之间容易相互冲突和干扰,影响了生产效率,也不利于农业物联网体系建立以及农业大数据的形成;感知数据的融合应用和上层应用系统的开发也没有标准可循,应用系统无法共享数据信息,不利于产业化技术发展[18]。

(四)农业物联网产业体系不完善

农业物联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的协同,也需要主管部门之间的有效统筹。但部门分割、缺乏整合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也是制约物联网产业化的一个重大因素。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学研究与农业实践需求无缝对接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业物联网技术距离直接服务于农民还有较大差距。以农户为根本,农户、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利益紧密结合的产业化体系尚未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较慢。

四、促进济南市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建议

(一)引入社会资本以降低农业物联网成本

目前,仅仅依靠民间资本市场自发投入难以驱动产业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先行引导示范,培育需求。同时引入商业模式,吸引社会多元化资本参与,选择附加值高的领域,注重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打造和培育,最终形成产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加速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动农民权益入股,充分发挥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效益,通过增加规模效益促进农业对农业物联网新技术的需求从而降低成本。加强原始创新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在线监测技术,研发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设备和产品,从源头上实现传感器生产成本的降低。

(二)提高农业物联网产业化程度

从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发展思路出发,总体设计农业物联网研发的顶层构架,系统研究农业物联网应用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IT企业等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提高农业物联网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水平,真正把农业物联网产业做大做强。研制动植物生命信息感知技术产品,开发适合农村不同地理环境的高通量、低资费的信息通讯技术,支持闭环控制应用的终端技术,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的经济性、稳定性、适用性、准确性、可靠性。从建立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入手加快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建立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队伍。一方面,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农业物联网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注重对现有农业物联网技术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

(三)重视标准制定工作

把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作为农业物联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制定农业物联网总体发展规划和示范应用过程中,推行标准先行,尤其是在物联网应用的接口、接入与服务、产品设备研发等方面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使我国拥有国际物联网标准的话语权[19]。由政府主导联合大学、科研院所与应用技术单位共同公关,组建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院,加快农业物联网标准制定与技术研发。

(四)建立完善的农业物联网产业体系要破解

济南市农业物联网发展存在的困局必须坚持“市场需求主导、政府公益引领、技术融合共享、信息安全有序”的原则,整合当前济南市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基础,以“互联网+”为抓手,以科研推广单位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示范园区、蔬菜标准园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核心,通过顶层设计、项目引领、典型带动,做优存量、做大增量,促进各类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普及应用,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培育“互联网+农业”新型行业态势,建立起综合的网络化农业管理体系、精准化农业生产体系、平台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济南市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物联网在济南市的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作者:赵领军 吴兵 赵艳 陈业兵 邓立刚 董燕婕 赵善仓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本文引用格式:

赵领军,吴兵,赵艳,等.农业物联网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3):67-71.

参考文献

[1]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物联网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框架、机理与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31-41.

[2]唐伟,张志华.“互联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路径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6):7-10.

[3]杨明升,周云龙.信息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6):17-20.

[4]王向东,陈学斌,张爱敏,等.物联网再农业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J].农学学报,2016,6(1):96-98.

[5]章力建.“互联网+”助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5):6-7.

[6]陈晓华.农业信息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7]李道亮.农业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李灯华,李哲敏,许世卫.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4):246-252.

[9]王新忠,刘飞,韩旭.土壤理化特性对土壤剖面水分传感器性能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2,43(11):97-101.

[10]殷哲,雷廷武,董月群.近红外土壤含水率传感器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7):73-77.

[11]殷哲,雷廷武,陈展鹏,等.近红外传感器测量不同种类土壤含水率的适应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3):148-151.

[12]倪军,王婷婷,姚霞,等.作物生长信息获取多光谱传感器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5):207-212.

[13]曹亮.基于物联网的农业转型升级研究[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27(2):53-56.

[14]傅俊,曹春益.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设计[J].软件,2014,35(3):9-10.

[15]秦怀斌,李道亮,郭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4):246-252.

[16]汪懋华.物联网农业领域应用发展对现代科学仪器的需求[J].现代科学仪器,2010(3):5-6.

[17]张杰,臧贺藏,杨春英,等.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环境远程监测系统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12):144-147.

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篇14

提起《指导意见》的背景,印·希尔咨询高级咨询师刘秀丽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物联网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基础。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38.6%。不过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产业基础薄弱、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网络信息安全存在潜在隐患等问题依然突出,亟需加强引导和加快解决。

从物联网全球竞争形势来看,物联网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全球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和标准,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不断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积极谋求在未来的物联网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基于物联网的战略地位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我国政府亟需大力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因此,在此前颁布的政策的基础上,细化和明确产业发展指导规范,是物联网发展的当务之急。

“物联网产业链分布广,具有很强的行业示范作用,在政策支持下,这一新兴行业将吸引众多投资者进入,此次《指导意见》出台,物联网产业链上的行业,如无线通信、有线通信、设备和芯片等都会成为受益者,这无疑会推动中国物联网市场快速发展。”刘秀丽如此评价《指导意见》。

物联网促终端融合

以长虹为代表的家电企业,近年在以“智能家居系统”为代表的物联网智能技术研发及重大应用等领域,持续发力,走在行业的前列。

“和iPhone和iPad的风靡一样,智能电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也代表了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方向”,长虹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长虹做的就是将智能家电整合为一个开放性的应用平台,不仅能够提供硬件终端,还可以提供应用软件、内容和服务等整体解决方案。”依托无线网络这一平台,一举实现了3C产品、智能家居系统的互联、管理以及数字媒体信息的共享。“整个家电行业已经表现出互通、互联、共享的趋势,物联网冰箱肯定是未来大型家电企业必争的领域之一。”消费电子产业观察家梁振鹏认为。

长虹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慧家庭中,使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消费者的生活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反映了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应用示范、技术研发等方面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和未来发展的考虑。长虹表示,未来将以智能家电为基础,逐渐开展智能小区和智能家居系统方案设计服务,提供成套解决方案,并建设运营维护E家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如远程教育、团购、缴费等服务。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联网

《意见》明确,到2015年,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意见提出多项保障措施,要求加强财税政策扶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新兰德首席投资顾问徐充认为,物联网概念是这个时代一个特有的产物。国务院此次支持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是对物联网企业的重要支持,或将出现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上市公司。金融界资深分析师马小东认为,有了财税政策以及资金等必要条件支持,物联网产业有望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期,相关子行业将蕴含巨大创新空间。

对于此次投资策略,徐充表示,物联网概念具备极强的题材和炒作性,建议投资者关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如远望谷、新大陆、软控股份、同方股份、东信和平、新开普等。可重点关注国民技术,该公司具备高研发、高自主的特点,并涉足多方面的物联网技术。二级市场上,在本轮大反弹中并未完全释放出其题材本身的独特性,具备明显补涨需求。

马小东认为,在具体投资方面,相关关键设备需求规模较大,其中传感器、芯片处于产业链上游,是物联网金字塔的塔座,在物联网发展初期受益比较明显,将是整个物联网产业中需求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在传感器、RFID方面,可关注远望谷。远望谷是国内RFID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在超高频及微波芯片设计方面优势明显,符合“十二五”规划的技术重点。另外,随着城镇化、城市的快速发展,相关交通、安防等需求将大幅增加。在智能交通方面,可关注银江股份、赛为智能等。公共安全方面,可关注大华股份、海康威视等。

安全问题较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指导意见》重点提及了安全保护。“强化安全意识,注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数据保护。加强物联网重大应用和系统的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工作,保障物联网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业务系统和重点领域应用的安全可控。”《指导意见》这样提及。

对于物联网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中国联通物联网办公室主任马彦这样认为,物联网的某些应用,如车联网和移动医疗等,可能会涉及人生安全,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后果将不堪想象。因此物联网的安全标准要远远高于互联网的安全标准。

不过,现实情况是,目前国内外的物联网安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射频识别领域有一些针对性的研发工作,但是统一标准的物联网安全体系尚未正式形成。国内外较为流行的无线通信协议均采用为不同安全等级应用配置不同加密等级策略的思路,对如何为物联网划分安全等级的研究还较少。

“从物联网安全需求和特点可以看出,物联网安全将是其能否真正普及的决定性因素,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开始加速,对安全的需求日益迫切。”刘秀丽表示。

网络层和应用层应区别对待

对于如何构建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指导意见》提出:“完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系统安全可用、数据安全可信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对于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认为,首先是应用层和网络层建立不同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因为网络的应用层面跟传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差距不大,但是网络传输使用到专用网关设备与网络环境,所以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的重点应该是物联网专网及相关协议。其次,计算体系和信息存储体系的可用性,以及对生命周期中各种活动的安全评估和处理,也都是物联网安全运营所必须考虑的。

刘秀丽认为,与互联网安全相比,物联网安全呈现出平民化、轻量级、非对称和复杂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