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舞蹈艺术的本质范文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09 15:04:56

舞蹈艺术的本质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1

关键词:舞蹈 表演艺术 本质 特性

艺术创造的活动,是创造者动心动情的活动,热切的情感冲动贯穿着创作的始末。舞蹈表演不时舞姿、动作、技能的堆砌,而是有角色的情感线、视象线穿织而成的艺术生命形象的整体。因此,表演素质、表演技能是舞蹈演员众多技能因素的组织因素,有了这个组织因素,才能使大大小小的技术,应角色的情感应运而生,推动角色内在生命的运行,充分发挥技术、技巧的效应,形成协调的整体,构成艺术的力量,技术、技巧也才能显现光彩,获得艺术生命的活力。可是长期以来,对舞蹈表演研究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科学的认识,舞蹈表演理论建设还很稚嫩,与舞蹈艺术实践的发展不相适应,很多理论问题有待探讨。在舞蹈排演中违反表演艺术规律,不能进入艺术境界的情况随处可见。在舞蹈教育上,正如吴晓邦笑声在《舞蹈学研究》中所指出:“过去有人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只是舞蹈技术上的全面发展,因此,只强调了人体生理技术方面,而忽略了心理艺术方面,这是过去教学上的缺陷”。设置舞蹈表演分支,既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研究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舞蹈作为表演艺术屹立于艺术世界之林,这本身就决定了舞蹈表演分支在舞蹈学科体系中的坐标位置。

舞蹈表演分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独立学科,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系统,它有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研究领域,诸如:舞蹈表演艺术的本质与特性:舞蹈表演艺术的基本规律;舞蹈表演艺术生命;舞蹈表演艺术的技术系统、智能系统;舞蹈表演与生活:舞蹈表演与音乐、美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等。在这众多的研究中,舞蹈表演艺术生命是核心的问题。

在舞蹈应用理论中,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评论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由于舞蹈艺术是表演艺术,所以舞蹈创作、教育、评论必须遵循舞蹈表演艺术的基本规则,而舞蹈表演的发展也有赖于舞蹈创作、教育、评论的的发展。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舞蹈艺术事业的总体来看,舞蹈创作、舞蹈教育发展的成果,最重要体现在舞台上,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之中。编导的创作至关重要,但编导的创造不能替代演员的创造,演员要在编导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舞蹈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必须围绕“舞蹈表演艺术”这一中心来开展工作,要在透彻地研究舞蹈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方法的基础上,设置训练结构,确定教学内容、探求教育方法。在科学研究日益发展的今天,有关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成为一个趋势,我们从舞蹈创作、表演、教育、评论的分野和联系中,不难看出它们是相互的理由相互联系的四个分支。设置舞蹈表演分支将是舞蹈学应用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

一、舞蹈表演是艺术生命的构成因素

首先是内在生命的构成。它是舞蹈表演艺术生命构成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谈得上外在形式的体现。外在形式卜;充分运用,又将促进内在生命的创造和发展。什么是舞蹈表演艺术内在生命构成的因素呢?它主要包括情与意,气与力。

情与意在舞蹈表演中是有机整体。意是理性内涵,情是感情内涵。离开前者,也就是离开演员对宇宙、人生、艺术、作品的深切理解,艺术表现将缺乏深度,演员的情感也将失去根基;离开后者,也就是离开感性生命的火花――情感,艺术形象将失去生命的活力和美感的力量。

气与力。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气有气韵。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古人认为,艺术表现中“活跃生命的传达”是以气取胜。气是宇宙万物生生化化的根本。明朝张景岳指出:“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只有生,全来此气”。“气”充斥周身,维系着人体生命活动的运行。不仅如此,气与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恐则气怯,如此等等。因此,在内在生命的创造中,气的运作有重要的价值。

舞蹈表演艺术的内在生命属于非视觉的心理内容,要通过相应的形体技能,进行物态化体现,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才能成为可视的舞蹈表演艺术,所以还有一个“形”的问题。形,既要服从于、服务于内在生命的创造,又要体现、推动内在生命的创造和发展。把内在的情、意、气、力与舞蹈的外在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进入到艺术生命的创造活动中去。舞蹈艺术之光,只闪烁在人的生命的本质世界之中。

二、 舞蹈表演是艺术生命的前提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总有这样一个特点,当某种艺术形式处于初始阶段时,往往最诚挚、最强烈地体现着人类生命的直接需求,体现着人类最富勃勃生机的创造本能,艺术本质也随之得到高度、深刻的体现。担当起艺术形式日臻完善,技术结构日渐庞大,专业性质一以强化之时,人们往往会忘却艺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有过不少优秀的舞蹈作品和成功的表演。然而在一些专业队伍中,并没有摆脱上述的困扰,突出的表现是“重技轻艺”观念的束缚。其中,如何看待舞姿、动作、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位置,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丝毫不能低估身体技术的存在价值,可以说,没有身体技术的存在也就没有舞蹈艺术的存在,没有高超的舞蹈艺术。舞姿、动作、技巧作为舞蹈艺术的手段,我们无论怎样形容它的重要都不过份,但它不是目的。这一点从人类舞蹈文化萌发的那一天起,就由她的本质所规定。舞蹈是人的创造物,舞蹈艺术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而享有自己的意义。在人类舞蹈文化的发展中,她始终参与这人的意识和创造,并进行着直观人类自身、创造发展着人类自身。她同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特殊形式”、“人类创造活动的最高形式”。因此,在舞蹈姊妹艺术这个人造的特殊世界中,只有以人为中心来面对自己的创造物一一舞蹈,才能真正把握她的真谛:舞蹈的艺术本质,永远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情感的结晶,生命的象征。舞蹈的艺术特征,永远是以人体动作作为表情达意、体现生命艺术的手段。前者是魂,后者是体,魂依附于体,体展现着魂,再魂于体的微妙运动中,演化出舞蹈艺术的大千世界。舞蹈的艺术本质、艺术特征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永恒的,它不依民族、历史、地域、国度的不同而不同;不随舞蹈艺术及其形式、内容、风格、特点的发展而变更。这个道理即是深刻的又是简单的,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舞蹈表演学的根本。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2

舞蹈艺术 学校美育 价值取向 人的本质

在素质教育渐进的今天,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为人们所关注和接受,并且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当前学校的美育实施主要以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承载,通过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启迪心智,进而感悟人生,以达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之目的。就课程的性质而言,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直观赏析而感悟获得美感,进而陶冶思想感情,促使学生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的目标就是通过美感的培养,让人感性地显现自身力量,因而作为学校美育重要载体的舞蹈艺术课程在美育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眼下有的学校美育收效甚微,并出现流于形式的趋向,是因为实施过程中忽略了从本质上去认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对美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1]。基于此,笔者结合现实谈谈舞蹈艺术在学校美育中的价值取向。

一、舞蹈在人的本质生成中的特殊功能

人类的审美活动,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归根到底都是要从审美对象获得美感,舞蹈是以人体动作姿态为物质媒介,在有节律的连续运动中塑造形象的艺术活动。它运用舞蹈特有的艺术语言,激发人们的潜能和情感,给人以全身心愉悦的感受,从而获得美感。所谓美感,是人在感美活动中具有审美意识的主体与审美对象在一定的情境制约下相互作用产生的体验,是审美活动中诸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系统效应。美感一旦产生,对人的发展便具有特殊功能。不论是舞者还是观者,在表现美和观赏美中,主体得到全身心的享受,同时也在享受中自我塑造、自我生成[2]。这就是美感的生成功能。舞蹈艺术所产生的美感对人的本质的自我生成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主体的整体性熔炼

所谓“整体熔炼”指美感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体验。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把自己的感知、想象、情感和思维都融入到对象里,全方位地投入审美。当然,这与审美主体感受到的美的程度和主体参与审美活动诸方面的能力密切相关。如对舞蹈《中国妈妈》的审美,只有具备感知、思维和想象等综合的认知能力,才能深度品味出该舞蹈所表现出来的大善、大美和大包容等人性化的大爱精神,从而完成审美活动。总之,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各心理因素互相渗透、密切联系,从而使美感具有直觉性、愉悦性、潜在的功利性。通过审美活动达到对人的整个身心的熔炼和熏陶,进而提高审美意识。

2.对人的社会化整合

所谓“社会化整合”是指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和普遍性。正因为如此,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美感才具有爱悦性和共享性等特征。爱悦性是指人在感美活动中从心里油然而生爱意,能促使主体去关切他人及社会。共享性是指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通过对美的对象的共同分享获得的美感来表达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协调、密切人际关系。所以没有社会实践活动就没有美,也就没有美感。如当代舞《进城》,通过表现一群农民工进城以后,被城市环境所吸引,为城市建设所震撼,激发了他们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也立志改造家乡环境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又如双人舞《牵手》,展现的是两个残疾人相互关照,相依为命的生活,表现了作为社会的人,其本质力量就是善于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他们身患残疾,却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尽其所能地把一切变成美好的人间。人在社会中共同分享同一种美感,就把单个的人整合到群体之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3.对主体的人格塑造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美感能直接给予主体人各方面的启迪,或赋予一种全新的人格模式,在审美活动中,无论主体感受到什么样的美,都具有人格化的内涵,都可能表征人所应有的意志、品格和情操等,给主体以某种启发、暗示或引导,使主体具有与对象类似的品格。如舞蹈《八女投江》、《刑场上的婚礼》、《满江红》和舞剧《傲雪红花》、《红色娘子军》、《红梅赞》等,都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群体形象,都展现了个性不同的高尚人格特征,都给人以感召和鼓动,让人热血沸腾,感同身受,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这正是这些舞蹈所需要的效果。

二、舞蹈在学校美育中的价值取向

1.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之一的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其承载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舞蹈本身,而且还是蕴含着广阔的文化内涵,因而舞蹈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各种各类的舞蹈所反映的文化内容可谓内涵丰富、多姿多彩。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舞蹈更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3]。如藏族舞的“锅庄”、“弦子”、“踢踏”,维族舞的“多朗”、“赛乃姆”,朝鲜族的“长鼓舞”及汉族的“秧歌”舞等。通过舞蹈,学生可以认知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民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风格、礼仪传统、等,从而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生命轨迹,增强民族自尊感[4]。宏观地说,蒙古族舞蹈反映的是草原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所创造出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常年在马背上游走于大草原,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所以蒙古舞蹈的上身动作相对较多,腿部动作相对较少。在蒙古舞动作体态中,立腰、直背、昂首挺胸等表现出来的动作风格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纯朴、热情、爽朗等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这就是长期游牧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在现代社会,舞蹈都必须是以文化知识为动力的知识艺术。任何时代的舞蹈都必然反映所属时代的文化内容,比如远古时代的祭祀舞、汉唐时期的宫廷舞、抗战时期的大刀舞、解放时期的秧歌舞等,无不展现出各种时代的生活内容和背景。通过对各时期舞蹈的了解和认知,能丰富学生内涵,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做人的素质。

2.审美价值取向

舞蹈艺术是以经过加工以后的人体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的特有语言、音乐的旋律节奏、舞者的表情和造型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美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依动觉自娱,靠视觉娱人,是舞蹈的审美规律。在跳舞和赏舞中,一切都通过审美产生的美感发挥效用。古人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说明了审美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精神需要,所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就是舞蹈艺术在审美活动中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美感来实现的。如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交谊舞及芭蕾舞等,华丽多姿,工艺多彩,加上舞者情和艺的投入表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观者素质。

3.健身价值取向

舞蹈通过专业的训练方法,并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和要求,对人体关节和肌肉进行训练,使肢体达到一种自然和谐、挺拔协调的优美体态,最终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优雅气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往往忽视自己的站、坐、行体态,经常出现站不端、坐不正、行不直,驼背含胸、耸肩缩脖、行走歪斜等现象。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舞蹈形体训练,对其基本站姿、坐态、行款等姿态进行科学的指导,就可以纠正生活中的不正确身姿。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使其内在心灵美与外在形体美得到和谐统一,从而美化学生的仪表、风度,增强其自信心。人一旦有了自信心,就会变得强大起来,因为自信心来源于其内心深处,在这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学生的积极性被全方位调动,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将会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收到体健而神爽的效果。

学生在参与舞蹈活动中,不仅锻炼和提高了身体的各种机能,更因为情动相依而愉悦了身心,陶冶了心灵。

4.心理价值取向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的灵魂,是艺术的生命。舞蹈艺术通过激发人的想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目的。舞蹈艺术之所以能触动和发展人的想象,是由它的特殊功能和美学特征所决定的。无论是舞蹈的编导者,还是舞蹈的参与者,都要通过发挥想象来达到审美的目标。舞蹈艺术家在创作舞蹈时,若无冲破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不是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地从人们想象不到的角度展开想象,是难以创造出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理性思考的佳作的。同理,舞者(学生)如果缺乏想象力,也难达成感受美和创造美的目的。同时他们还能对舞蹈艺术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总之在舞蹈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舞蹈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就有可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开启学生的智慧。这种创新意识就是当代学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舞蹈艺术在美育中的心理价值取向。

三、美育的实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常把美育当做实施德育的一种手段,或者单一地认为美育就是美感教育,只拘泥于鉴美能力,而忽视了创美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美育在人的感性、情感、潜意识等心理层面潜移默化地对人的人格产生的影响。在这个层面上,德育是苍白无力的。笔者认可“美育是借助艺术内容,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手段,从而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1]的说法。这个概念揭示了美育的实质,即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达到“乐生”的境界,以提高生活质量。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这个趣味当然包括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便是在健康趣味中塑造健全人格,体现出较高的主题立意。因此,美育是运用已有的美学知识去培育美好的心灵,进而更体现出一种对崇高境界的追求和自我实现的奋斗。

四、美育,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学校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求真、向善、尚美。所谓尚美,即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达到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德育在于教会学生求善、智育在于求真、体育在于求健,而美育是在真、善、美的统一中求得全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美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学校开设的舞蹈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把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美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故而有舞蹈美育之称。作为一种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舞蹈美育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着眼于保持学生个体精神的平衡、和谐;注重保持学生个体情感的健康,使情感具有积极的成分、文明的内容;强化个体与环境的协调,在个体内部,促进理性和感性的沟通,使之协调发展。

总之,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也是现代美育的实质所在,人通过审美活动获得美感,通过美感功能达成人的本质的自我享受和自我生成的统一,以提高人们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从而实现美育的超越功能。这既是现代美育的实质,也是当前学校美育的目标。

――――――――

参考文献

[1] 黄济等.小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曾永成,董志强主编.美学原理教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3] 罗雄岩.中国民族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3

关键词:舞蹈编导;人文素质;艺术素养

0 引言

舞蹈编导往往是具体舞蹈作品的灵魂所在,舞蹈编导个人的专业能力将会在具体舞蹈中进行充分体现,而优秀舞蹈作品也将彰显出舞蹈编导的专业能力。国内总体发展速度较快,大众审美发生了变化,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也使得舞蹈艺术也需要进行一定调整。部分舞蹈编导为了更好迎合市场需求忘记了舞蹈编导的职业坚守,为了获取短期市场利润,博取更多眼球,很多舞蹈作品实际的艺术美感消失殆尽,其艺术价值更是无法体现出来。

1 舞蹈编导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

1.1 人文素质的含义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面前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其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市场被认为是一种科学予以,其也是与拜金主义相对立的一种存在。人文主义强调着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尊重,其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为注重感性。人文素质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素质,其更是一种具体的价值观外在表现。人文素质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当前,人文素质本身的内涵也得到了一定外延,其不仅成为了衡量个体人的一种标准,更是衡量具体艺术作品艺术价值的标准之一。

1.2 艺术修养的含义

艺术修养是指具体艺术家应答具备的多种修养的总称。艺术修养包括思想修养,知识修养与情感修养这三个层面的内容。三个层面的修养相互作用构成了艺术家具体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往往是衡量艺术家实际艺术水准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合格的艺术家需要具备的根本性修养之一。

1.3 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之于舞蹈编导的意义

舞蹈编导是舞蹈的组织者,是舞蹈作品创作、排练等过程中的领导者。[1]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理应是当代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素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艺术家对于大众审美做出了一定妥协,这种妥协无可厚非但过度迎合市场而将舞蹈编导这一具体工作带有明显的市场化韵味及功利性身影则需要进行抵制与杜绝。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已经成为新时期舞蹈编导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其能够使得舞蹈编导更好地进行舞蹈编导工作,从而使得更多优秀的,艺术价值高的舞蹈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舞蹈编导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更能够对于整个舞蹈编导环境进行一定的净化,且对于当前舞蹈编导行业内部存在的歪风邪气进行一定抵制。

2 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

2.1 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人文素质

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人文素养要求其能够对于人文素养具备充分的理解,其首先要具备人文精神。舞蹈编导的人文精神本身需要对于拜金主义,市场化主义进行一定的地质,明确出艺术真正的价值与艺术的审美标准,人文精神也是舞蹈编导应该具备最为基本的人文素质。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认为素质应当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其在舞蹈编导这一具体工作上的体现则表现在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与基础性价值观,保障价值观与艺术本身发展能够胡相匹配与兼容,避免人文精神丧失而导致舞蹈编导人文精神的丧失。最后,人文素质需要舞蹈编导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去进行具体的舞蹈编导,舞蹈编导本身不仅是对于艺术的一种编排,更是对于舞蹈人员的一种培养,其需要充分的尊重艺术本身与舞者才能使得人文价值更为充分体现出来。

2.2 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艺术修养

舞蹈编导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修养,这是其需要具备的第一层次艺术修养,具体来说,舞蹈编导需要有自身的想法,在进行舞蹈编导时需要添加进编导个人的艺术思想,避免舞蹈作品流于形式。其次,舞蹈编导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修养,舞蹈编导也是艺术工作的一个具体工作类型,舞蹈编导固然需要进行一定的艺术创作,然而艺术创作本身也需要以充分的知识修养为基础,只有具备了强大的知识修养才能保障舞蹈艺术作品本身具备艺术价值。舞蹈编导更是需要具备情感修养这一艺术修养内容,情感修养是决定编排出来的舞蹈艺术作品能够在具备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具备自身的艺术特色。

3 提升舞蹈编导需要具有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建议

3.1 不断学习进行自身综合素养提升

舞蹈编导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细致而深刻的创作活动。[2]这一工作特点要求舞蹈编导需不断地进行学习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学习也是提升舞蹈编导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虽然无法物化出来,但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的养成或提升无不需要积极的学习来实现。通过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专业知识才能够使得舞蹈编导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得到提升。例如,在不断的舞蹈编导工作进行中,舞蹈编导必然会受到诸多挑战,面临诸多问题,这些挑战与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学习来实现。舞蹈编导本身是一种专业性与复杂性较高的工作类型,舞蹈编导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工作,不断学习的过程。明确了认为素质提升与艺术修养提升而进行针对性学习则能够使得舞蹈编导的人文素质和艺术素养获得更为迅速的提升。

3.2 广泛涉猎舞蹈相关艺术形式

舞蹈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与歌剧,戏曲等诸多艺术形式都有极为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其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舞蹈编导大多会结合具体的音乐来进行具体编排。这也使得舞蹈编导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分析需要对于与舞蹈相关的艺术形式进行广泛涉猎。任何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都有精华与糟粕,舞蹈编导在进行多种艺术形式涉猎时要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增强对于其他优秀艺术表现形式精华的吸收能够提升自身的知识广度与宽度更加有利于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编排时的艺术创新。广泛涉猎舞蹈相关艺术形式,对于优秀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解与吸收也有利于舞蹈编导认为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升。

4 结语

在舞蹈编导人文素质与艺术素养不断缺失的情形下,注重对于舞蹈编导人文素质与技术素养的提升极为重要。以往,国内舞蹈编导行业内部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而当前过度迎合与肆意改变已经使得很多经典舞蹈作品受到了过度消费与玷污。新时期下,舞蹈编导需要对于市场进行一定的迎合与妥协,但其更应当坚守自身艺术创造者的身份与职业原则,注重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的提升才能使得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编排与舞蹈艺术作品创作时更为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刘媛.浅谈舞蹈编导应具备的素质[J].大众文艺,2014(21):63-65.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舞蹈教育;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11-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走进大学课堂,使许多关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欣慰,同时,怎样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作用,也成为每个从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舞蹈教育较其它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对一些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广泛调查中发现,各个大学实施舞蹈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有些学校把舞蹈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列入社科部。有些学校设立单独的艺术中心,建立大学生舞蹈团,把舞蹈团归属于学校团委。有些学校则习惯性的把舞蹈列入体育系,开设舞蹈选修课。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则,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接轨。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

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由于受年龄身体条件的限制,许多普通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没有信心,害怕学习舞蹈,特别是在农科学生身上尤为严重。所以从舞蹈作品学习上进入更深入的教学尤为困难。而在从事校园文化活动中,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参与性不强,如果对舞蹈的欣赏能力不强很难达成共鸣。因此,舞蹈教育的受众人群不如其他艺术门类,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和其他艺术类课程相比受重视程度不够。

(二)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以提高技能及欣赏水平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情趣及对“美”的认识为中心。舞蹈教育只重视学生技能的提高和艺术思维能力的发展。没有把提高学生的艺术认识与培养创造性人才相结合。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可以完善并影响、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所以,高等院校特别是农科类占主流的院校的艺术教育若忽视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相结合,就会与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脱节。

(三)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举例来说,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上欣赏课时,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四)舞蹈教育未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艺术课程大多以选修课为主,其中包括任选课与限选课。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技能技巧为主的课程,如歌唱技巧、各种乐器的学习、舞蹈作品的选学等,此类选修课程的开课门数、规模因受各高校所具备的场地、经费、师资力量所限制而各不相同;另一类是为解决学生选学艺术类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开设的,如基本乐理和舞蹈基训等,此类选修课各高校一般都有;第三类是欣赏类的课程,不同学校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古典音乐欣赏、有民族音乐欣赏、有西方音乐欣赏、有经曲音乐欣赏、有歌剧舞剧或剧目欣赏、还有单纯的专题音乐欣赏和舞蹈作品欣赏(高校有的不多)等。以上三类课程在各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所占有比例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

二、原因分析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是认识不足,在思想认识上对舞蹈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限制,舞蹈教育的规模有待以充分的扩展,在思想认识上更注重艺术类以外的文化知识的教育,而轻视舞蹈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对脑科学的认识而言,过去人们低估了舞蹈艺术对右脑的开发作用。科学家认为:左脑具理智、右脑富感情,右脑可参左脑作决策,人的言与行的和谐有赖于左右脑的互补作用。从古至今,人们对左脑的训练主要靠文明社会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教育,长期造成了人左脑的训练居于优势而右脑发达不足,严重失衡横不利于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对右脑开发不足,情感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相对较弱的局面。

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情商教育认识不够。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加适应社会,智商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人的情商在社会发展中能够使人的智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中,无论是前人的观察还是后人的具体艺术实践,都告诉我们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是一种双向关系的联系,受教育的人是通过艺术作品来启发艺术认识的。作为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容形式及体裁的繁衍,风格的形成以及艺术历史的发展,认识观念的多样化,都是为一定的时代背景,一定的社会条件,一定的生活条件所制约;艺术作品的形成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间接的、曲折的反映,这种反应是通过人的情感这一中间环节形成的,在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受艺术作品启发而产生的认识观念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从客观的角度讲,高等院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比例在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舞蹈教师。而且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不是很多。另外单纯的受过舞蹈专业学习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舞蹈教育的障碍。舞蹈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自身素质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专业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由于普通高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三、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探索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引导大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同时,更要注意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科学的智慧为科学教育服务。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状况,舞蹈教育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进行改革。

实行“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显然将舞蹈艺术类课程列为各高校主干课程的想法并不现实。实际上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越多,分科越细,越让学生无从选择。所以,应将众多舞蹈选修课科学地化整归一,加长课时,减少门类。无论开设什么类别的科目,应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其它课程为辅。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此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一门舞蹈艺术类必修课。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选择的情况,同时也为选学其它门类的舞蹈扩大了空间。同时要贯彻好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辅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开设一些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注意实践性教育形式,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课堂讲授的形式外,还应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舞蹈交流协会、沙龙、专题讨论等。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还应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活动。可以以艺术骨干分子作为“点”去带动普通学生,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自发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完善师资的专业知识结构。目前,普通高校中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对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美学知识的学习。只有培养出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复合性的人才。所以,对高校舞蹈艺术类教师进行多学科的知识培训,是舞蹈艺术教育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

总之,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需要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即由以技法教育为主转向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教育。所谓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首先是艺术素质的发展,即舞蹈教育关注学生的素质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学习”、“欣赏”上。艺术素质综合发展,还需要把舞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从而为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交叉互补的作用。培养目标是人才成长的方向和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指导。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转向,将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舞蹈教学实践,将会对舞蹈艺术教育师资提出更多的要求,将把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3).

[2]平心.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4).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5

关键词:高职;舞蹈教学;舞台气质

舞蹈艺术是一门极富有形态之美的艺术,舞蹈者在舞台上所体现出来的魅力和修养不单单是反映舞蹈者的舞蹈功底和技术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舞蹈者所散发出来的艺术修养以及情感思想的表达。在高职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舞蹈气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舞蹈功底和艺术涵养。

一、气质的内涵

培养学生良好的舞台气质,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何为气质?在你汉语词典里对于气质的解释就是:“人的心理、生理等素质。”由此可见,人的气质可以分为“内在气质”和“外在气质”。同样的道理,舞台气质也是有“内在气质”和“外在气质”两部分构成。所谓“外在气质”主要是指舞蹈者的精神面貌,它包括舞蹈者的装束、姿态、动作以及表情等方面;而“内在气质”相对来说就较为复杂,它不仅仅要求舞蹈者有深厚的舞蹈功底,而且还要求舞蹈者具备精湛的艺术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功底以及德才兼备的艺术涵养。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犹如他本人所具有的性格,例如有的人性格内向,那么他在舞蹈领域里所散发出来的气质给人就是宁静安详的感觉,而外向的人所表现的性格就是个性张扬,热情激昂。因此他们在舞蹈时就是富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一个人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会随着后天条件的影响下而逐渐改变。早在张载老先生的《张子全书・语录钞》一书中就有提到:“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经过不断的学习,就会使原有的气质发生变化。张载老先生他认为人的气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率真与理智的统一。人的气质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舞蹈者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从而达到外在的形态美与内在的气质美的完美结合。本文通过培养高职舞蹈学生的外在形体美以及内在气质美进行阐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舞台气质”。

二、培养学生的舞蹈形态之美

舞蹈是通过动作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在舞蹈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舞台气质”,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之中首先必须要掌握好舞蹈的基本功,也就是练习舞蹈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舞蹈的舞姿之美、节奏之美以及神态之美。需要学生要学会通过领悟教学中所学的舞蹈,与舞蹈创作的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才能使舞蹈之美体现在自己本身。

(一)舞蹈的舞姿之美

舞蹈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而表达情感思想的艺术,因此,舞蹈形态美必然是舞蹈艺术美感气质的基本要求,可以这么说一个完美的舞蹈离不开它在过程中所表现的造型美,否则它将丧失了舞蹈艺术之美。在舞蹈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做到舞蹈造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舞姿”。这些富有创造性的舞姿,要按照所表达的内容需求,通过舞蹈步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把它成为一种舞蹈“语言”传递给观众,通过这样的心灵上的沟通去给观众表达某种情感,或传递某种信息,让人们在观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触发心中之美感并与舞蹈者产生共鸣。舞蹈“语言”结构通常是利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舞蹈情感的,因此,在学生舞蹈动作规范化的基础上,要一定要让学生把舞蹈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和动作完美结合,进而使学生们的舞姿更富有感染力与表现力,把舞蹈艺术在学生的舞姿中发挥淋淋尽致,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气质之美。

(二)舞蹈的节奏之美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舞蹈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它与音乐是无法分开的,任何一种舞蹈都是具有极强的节奏美,在音乐中感受舞蹈的节奏,在舞蹈中感受音乐的情感,这才是我们所说的“舞歌相应”道理。舞蹈艺术其本身就赋予了它的节奏之美,在表达情感上虽不能像文字那样直接抒感,但都是可以根据舞蹈的形体节奏强烈的表现出来。

(三)舞蹈的神态之美

神态美是舞蹈中最高的形态美感,也是学生在练舞中常常最难掌握的,它主要是舞蹈本身的主人与舞蹈者用艺术的想象力通过加工在舞蹈中表现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特色。在舞蹈气质中,所最能表达的就是舞蹈的神韵之美,它往往能体现一个舞蹈者的领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舞蹈的神态美是培养学生在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的关键所在。

三、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

情感的表达往往是影响舞台气质的关键因素。首先,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和表达一个完整的舞蹈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掌握动作要点。情感的准确表达需要大量的情感体验,因此,学生要必须坚持练习舞蹈,并通过自己的舞姿感受舞蹈的编导者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并发挥在自己身上。其次,学生也可以间接的体验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形态优美且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让学生们去欣赏,并帮助学生解剖其内涵,让学生间接的体验丰富的情感思想,从而使学生在提升舞台气质上更进一步。最后,丰富的演出经验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思想的表达,在每一次的舞蹈比赛和舞蹈演出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实践经验。学生只有在真正演出时才能发挥自己精湛的舞姿和情感思想的流露,并能很好的体验舞蹈编导者所抒发的审美艺术,进而使舞蹈中所表现的感染力传递给学生。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为

良好的艺术修为是培养学生舞台气质的根本。学生不仅要掌握舞蹈的形态之美,更要求提高对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们在舞台上的直接反应就是能够压得住台面,要有强大的气场,因此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舞台气质上应从多方面考虑,学生要想深入的理解舞蹈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就必须在学习舞蹈时注意教师所提出的细节,注重每个舞蹈动作、舞蹈动态,多多加强舞蹈练习,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进而培养出优雅从容的舞台气质。

参考文献:

[1]丁户祜.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气质培养途径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214-216.

[2]田丹.浅析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意义[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5:269.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6

【关键词】基本功训练;身体素质;民族民间舞;融合;发展

基本功训练是民间舞蹈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更好体现一名优秀舞蹈演员的专业素质和体现民间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希望通过对基本功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的命题进行分析,以及对基本功在民间舞蹈表演中的运用进行探究、分析。

一、基本功训练的意义

(一)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

所谓基本功是社会上每一门类技术技艺都有的,都要求从事该项门类人们去了解,认识,勤学苦练,掌握好它的基本功才能为以后的事业发展中更好的奠定基础。然而舞蹈也不例外,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基本功训练对于一名舞蹈演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舞蹈基本功是首先是指一个舞者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其中包括内在条件、外在条件及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其次是掌握一些基本技术、技巧动作的能力水平,其特性决定了它不是先天由来的,而是经过系统的基础训练所达到的一种结果。这里说的外在条件是指人的基本条件,包括身高体重比例外形等先天素质条件,除此之外的一切条件都是需要后天培养并加以训练。

(二)为什么要进行基本功训练

一个合格的舞蹈演员需要掌握舞蹈表演艺术上的全部表演能力和表现手段。勤学苦练基本功,一方面使演员掌握和积累塑造舞台形象所必须的艺术语汇;同时也改变着演员自身的形体素质,把演员从一个普通的人造就成为合格的舞蹈演员。基本功与民族民间舞蹈两门学科都可以作为单独的学科存在,但是两者却都是可以相互依存的,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展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蹈不仅需要丰富的表演能力来支撑,同时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当下我们需要把基本功训练重视起来并且进行到底。

(三)基本功重要性的具体体现

舞蹈基础训练是对人的骨骼和肌肉的复杂结构去进行严格训练的开始,这些动作构成了整个身体处于无休止的多种变化形态之中。芭蕾训练主要训练腿部的肌肉能力,包括开度、柔软度、直立以及身体、头、手的配合和动作的协调性。通过练习可达到身体的直立感和稳定性,以及较准确地移动重心的能力。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主要目的是为了舞蹈的表现创造以物质为前提的身体条件,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要功能,强化身体韵律与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创造具有高水平专业舞蹈艺术所需要的身体表现语言与手段。现代舞基础训练主要目的是为了解放身体,挖掘身体的潜力,训练身体的各个小关节以及平时很少训练的地方,同时它也训练了舞者舞蹈的一些内在的状态,从而使身体更加灵活,动作更富有生命力。

二、扎实的基本功是一个优秀舞蹈演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一)专业的舞蹈演员与民间舞蹈艺人的区别

以前的民间舞蹈艺人们在表演舞蹈时是表现一种当时的心情,或者背景状态等等。然而现在我们的舞蹈不能在停留在那一阶段,它也需要发展,使之登上大众舞台,让它成为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当舞蹈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势的时候,它就需要一系列的具体的训练体系,基本功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所有舞种的必修课程,当然民间舞也毫不例外,因此当今下的舞蹈演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的表现当今舞蹈的主题,这也是民间舞蹈艺人与专业舞蹈演员最大的区别。

(二)从“自娱性”到“表演性”舞蹈演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在远古时期有很多自娱性舞蹈或娱人,敬天地,庆丰收,祭祀等舞蹈。在原始舞蹈中,那些处于原始状态的人们并没有太多的观念需要表现,他们仅仅服从于内心的支配,服从于肉体生命的节律,为着生命的欲望,自由地听任身体的运动,去创造一个超现实的魔力世界。当今的舞蹈是具有表演性的舞蹈,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处理后呈现出来的。这些艺术加工就需要舞蹈演员不仅有较强的表现力,也需要十分扎实的基本功来支撑其具有强大艺术性的表现。在我们舞蹈的发展过程中,由最开始的自娱性舞蹈到现在的表演性舞蹈,基本功越来越凸显出了它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扎实的基本功是一名舞蹈演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基本功如何作用于民族民间舞蹈当中

很多人认为民族民间舞蹈不需要基本功,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它不仅需要基本功,而且需要很扎实的基本功。舞蹈已是艺术作品,所以舞者必须要适应社会,舞蹈作品一定要反应现实的现在的情况,状态。更深一层次来说基本功不仅体现在肢体上,也体现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我修养,内涵,知识底蕴等等。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所以我们要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对我们以后的表演中是非常有好处的。以上都属于舞蹈演员们的基本功,它不是单一的一方面,而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舞蹈者不断的去努力,追求。也可以让世人知道舞蹈者并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

四、民族民间舞蹈演员受益于基本功训练

民族民间舞蹈演员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有助于他们更好的体现民族风格,艺术的属性,运动肌能的动力定型,与民间舞的风格相互呼应,二者形成相互关联的“统一性”关系。基本功的训练并不阻碍舞蹈演员情感的表达,它是科学的,系统的。熟练而巧妙地将长时间训练过的扎实的基本功在民间舞作品中表现出来,这样可以让舞蹈演员更好的表达所需要的情感、形象、意境以及相互之间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为舞蹈表演服务。

五、结语

毋庸置疑,即使在今天,作为传统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步,仍然负载着现代人的精神理念,活跃在城市与乡村。全国范围内,专业的舞蹈院团创作的包含中国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风格作品,以占有很大比例的表现空间。这表明,民间舞蹈不仅以原生态形式在民间传承,而且以自身的艺术魅力和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当今中国歌舞艺术的表现主体。由此反映出以“舞、动其容也”为精神气质的中华民族人体文化在主流文化重的地位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华舞蹈志(宁夏卷)[M].学林出版社,2003,12.

[2] [美]多丽丝・韩芙丽著,郭明达译.舞蹈创作艺术[M].中国舞蹈出版社,1990,6.

[3]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

[4]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

[5] 于平.中国舞蹈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2.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7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表演力;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13-01

舞蹈表演艺术是一种比较复杂而系统性的概念,这其中包括了舞蹈表演技艺还有舞蹈的审美特点和规律,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那么对学生的舞蹈表演力的培养,就需要我们的舞蹈教师运用适合、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帮助舞蹈学习者建立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的素养,有针对性的提高,舞蹈受训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素质,使舞蹈学习者深入感知舞蹈的美,以而引导舞蹈学习者更顺利,推动他们更快的掌握舞蹈表演的技艺、更快的投身到舞蹈艺术表演的实践中。

一、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特点

1、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目标。舞蹈表演教学并不是简简单单教育论文的让我们的舞蹈教师教授舞蹈学习者表演技艺,而是希望我们的舞蹈教师通过舞蹈表演艺术的教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学生的自身情感的协调和舞蹈动作。需要我们注意的,我们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艺术的时要注重进展学生的特点风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学生的舞蹈动作和学生个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同时,学生在接受舞蹈表演的培训过程中,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舞蹈的动作和舞蹈的意象,和自己对舞蹈表演艺术内涵的理解等,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做到学以致用。

2、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原则。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原则总的来说是,鼓励革新和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意识的革新和学习,进行舞蹈的表演和编排使我们舞蹈教授者应该做到的。不断地训练,由点及面的积极地刺激、创造的激发,对学生学习舞蹈、热爱舞蹈、投身舞蹈表演艺术的行业和事业中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舞蹈表演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断的训练,不断的积累,正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一个长期的努力的过程。此外,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创造力,一个没有革新的舞蹈表演是没有生机、没有趣味,更不会受观众欢迎,所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舞蹈表演艺术中是多么的重要和难能可贵。

二、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

1、舞蹈传授者,要注重对学生舞蹈表演艺术审美特点和意识的培养。舞蹈既是一门表演艺术,又是一门审美艺术,它有其特定的美学特点和美学规律,因此,无论是对于舞蹈的编排,还是本科毕业论文对于教师教授舞蹈而言,要想进地步掌握舞蹈的表演艺术、编排出优秀的舞蹈、更好的展现我国舞蹈的风采,那么了解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点和表演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其中舞蹈表演艺术的审美特点有:舞蹈表演艺术的动作性、舞蹈表演艺术的性、舞蹈表演艺术的虚拟性。

不管是我们的舞蹈教授者、还是舞蹈的学习者,都应该积极的探讨,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质体现手法和舞蹈生活的美学规律,把我们的生活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并借用特殊的舞蹈美学手法展现给观众欣赏。

2、电化、多媒体课堂的日常教学。对舞蹈的产生、历史,对舞蹈的欣赏,对舞蹈的技能、对舞蹈的编创等课程的观摩和赏析舞蹈家的舞蹈风格、创造思想,还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浅析经典舞蹈作品的能力。让学生站在欣赏者和观赏者的视角推动学生对舞蹈表演、舞蹈服装、舞蹈音乐、舞蹈灯光、舞蹈舞台等,推动多元化舞蹈人才的培养。

3、舞蹈艺术就是需要在舞台上进行表演,那么舞台上的经验对舞蹈表演就很重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舞蹈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舞台经验的灌输,同时也需要我们舞蹈教师多对学生进行实践上的指导,例如,进行影视表演实践、模特表演的实践等。

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舞蹈的编排、舞蹈表演的作用、和能力的提升更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应该引起重视的。快速的接受能力、机敏的想象力、合理的创造力都可以推动学生对舞蹈的表演能力、理解能力和自身的全面进展。

三、总结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时代的进步,国民的审美能力和素质也在相应提高,所以对舞蹈表演艺术的要求更是“水涨船高”。为此,舞蹈传授者要以多方面、多角度、对舞蹈学习者的舞蹈表演能力进行培养,以提高舞蹈教育水平,推动我国舞蹈表演艺术教育事业的进步。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8

关键词:体育舞蹈;课堂教学;艺术表现力

一、引言

体育舞蹈追求的是能够提升人体的艺术形象美,能够通过人体的不同动作将艺术更好地表现出来,追求的是艺术的表现美与创造美,从而成为了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项运动。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所指的就是舞蹈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能够给人一定的感染力,是对表演者在背景音乐的环境下能够通过身体的协调性表达出一定的情感。表演者的艺术表现能力直接关系到对艺术作品的演绎好坏,更影响着观众对舞蹈作品的欣赏。所以,艺术表现力是体育舞蹈表演者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制约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因素

现阶段在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有效地解决这些制约的因素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提高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

(一)学生身体素质一般

体育舞蹈属于一种具有艺术性的体育活动。表演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更有高度地将舞蹈展现给观众,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了影响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制约因素,更是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因素。在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具备学习体育舞蹈的能力,缺乏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所表演的舞蹈就会缺乏美观性。从目前我国的高校整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来看,学生最缺乏的就是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也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开展,这样限制了学生在体育舞蹈中的动作造型,影响了艺术的原有的美感,更难以体现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二)学生艺术素养的制约

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是影响着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素养所具体说的就是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他们所具备的舞蹈基本功。音乐是体育舞蹈的关键,体育舞蹈是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不同的动作来配合好背景音乐的旋律。例如:音乐如果比较缓慢、节奏优美,配合的舞蹈动作往往都是比较缓慢、柔和的动作;音乐如果比较激昂、旋律加快,配合的动作就应该是强劲有力的。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就需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其次,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也十分重要,体育舞蹈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舞蹈的范畴,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对于学生的体育舞蹈能力培养来说更有着关键的形态、表现等等重要的影响。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制约

高校体育舞蹈的任课教师才是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如果能够有技巧地给学生传授体育舞蹈的技能技巧以及体育舞蹈的真正内涵,学生自身才能够更好地对体育舞蹈有所定位。所以,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师更是制约学生在体育舞蹈中对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队伍严重缺乏人才,许多任课教师都是从体育的相关专业来替代的,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还有所欠缺,从而制约了学生的体育舞蹈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工作的开展。

三、培养学生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开展的先决条件。想要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就应该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的力量训练与身体的协调性的训练相结合。学生的身体力量训练对于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备良好的力量素质,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强的肌肉的收缩能力,在参与体育舞蹈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体现体育舞蹈的美感。对于学生身体部位的不同开展的力量训练也应该有所调整。其次,对于学生身体协调性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的协调性对于体育舞蹈的表演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好才能够在体育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更能够体现出舞蹈的美感,能够伸展自如,将体育舞蹈的魅力真正地展现给观众。所以,在对学生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身体协调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要想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需要从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培养。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通过教师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做好记录,让小组之间能够做出讨论,交流心得,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指点,找到学生认识的不足与错误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其次,对于学生舞蹈基本功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舞蹈来提高学生的灵活性,让学生在体育舞蹈的过程中更好体现出艺术表现力。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于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让教师自身对体育舞蹈有着准确的定位,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的内涵,才够对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有着更好的把控,从而能够更好地优化体育舞蹈教学课堂的课堂实践活动,创新训练方法,运用科学的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学生的艺术素养,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体育舞蹈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做到学生的全方面的综合发展。

作者:杜焱鑫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参考文献: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9

1.1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增强民族凝聚力舞蹈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本土文化与舞蹈艺术创作相结合,能够帮助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发扬民族精神。例如,在古代,壮族文化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壮族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在壁画上刻有丰富的图案,热烈的舞蹈场面等,这些都反映出这个时期壮族人们比较热爱劳动,对美有一定的追求,生活有滋有味的。通过这些舞蹈作品展现出壮族浓厚的民族风情,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该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传承了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将本土文化元素与舞蹈艺术创作融入一起,让舞蹈作品变得更加有人情味,提高了舞蹈的质量。

1.2继承了本土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日常活动等传统文化就是该民族本土文化的体现。舞蹈艺术文化的发展,就是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蹈艺术。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时,要将本土文化元素充分地展现出来,突出本土文化的特色,从而继承了本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中,让舞蹈艺术文化得到发展和继承。例如,在广东广场舞中的舞龙,就是将当地传统的民间舞蹈与广场舞结合到一起,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而且也对继承传统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人们娱乐休闲的同时,对当地的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扬了民族精神。

2本土文化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在舞蹈艺术创作中,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整理集合到一起,形成多种文化形式,通过将这些文化形式与肢体语言形态进行融合,并采用自身独特的方式进行保存。在民族的发展壮大中,使当地的本土文化通过舞蹈得到继承和发展。在舞蹈艺术作品中充分的展示各个民族的不同的文化特点,为舞蹈作品添加了一层风土人情,给舞蹈作品本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舞蹈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构想。舞蹈艺术文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该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通过准确的舞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精髓。例如,在蒙古舞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当地浓厚的民族气息影响,在创作上表现出草原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展示了草原民族的民族风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土文化在任何一个舞蹈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其独特的影响。只有在舞蹈创作中融入本土文化的艺术本质、精神以及品格等元素,才能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空间,在多元化的艺术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继承和创新浓厚的本土文化上,发扬民族的本土精神,这样才能在舞蹈艺术创作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从而带动舞蹈艺术走向世界。

3培养在舞蹈艺术创作中本土文化元素培养的有效措施

3.1在继承传统的文化上,进行创新面对舞蹈艺术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成为现阶段舞蹈艺术创作比较关注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舞蹈艺术创作中,不仅要继承传统优秀的本土文化,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充分地发挥出本土文化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在发展中进行创新,让现阶段的舞蹈艺术作品更加的富有内涵,拥有一定的风土民情,达到一定的艺术创作境界。

3.2对民族的舞蹈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舞蹈文化遗产,各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不同,所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就不同。在舞蹈艺术创作中,通过对这些民族的舞蹈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上加以发展和继承,从而为之后的舞蹈艺术创作提供更加新颖的想法,提高舞蹈创作作品的质量。

3.3提高学校的舞蹈教学水平在学校舞蹈教学中,要加强本土文化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促进舞蹈艺术文化的快速发展。在舞蹈艺术文化发展的道路上,拥有了很多优秀的舞蹈演员,给舞蹈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地方院校舞蹈教学中,要结合当地自身的优势,来进行本土舞蹈文化的传承。例如,在学生课外活动的时候,可以去田野进行采风调查,深入的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舞蹈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料;也可以去请当地的老艺术家,来进行授课,让学生更加直接的学习到老艺术加创作的方法和观念。

4总结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10

舞蹈艺术的美育“内涵”

舞蹈艺术教育,是构成大学院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教育功能、特点及本质皆体现于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舞蹈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艺术欣赏力、提高参与能力为宗旨,以完成独特的舞蹈艺术魅力、传达美好情感的美育为作用。大学学子对美的追求及向往,通过舞蹈教育达成“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精神需求。我校开设《舞蹈欣赏与实践》等舞蹈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审美水平,通过自身由外而内“形神共修”,实现舞蹈教育的核心内涵。舞蹈艺术教育,为高校美育最基本的模式之一,其特有的审美内涵无可替代。对处于人生最佳成长期的大学生进行舞蹈艺术教育,能令其于体能及形体等层面达到良好的状态,令其追求外在美的同时审视内心,追求精神美的共通。大学在校生,是富有浪漫情怀的“理想主义”、对美汲汲追求的群体。而舞蹈艺术教育,恰好符合其对美的追求、感受、学习及实现的愉悦体验过程。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大学生的体态更趋健美,举止愈加优雅。舞蹈美育能陶冶情操,提升艺术审美水平,提高品德、组织纪律性及集体荣誉感。舞蹈艺术教育,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其特有的美育功能无可取替。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本质为“认知活动”。为人们欣赏舞蹈表演油然而生的精神活动及情感体验,对舞蹈作品“感受”“体验”及“理解”的过程,即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可其又有别于普通意义的“认知活动”,它是独特的对“舞蹈作品”的“认知活动”,其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欣赏,了解了舞蹈塑造的“艺术形象”及所呈现的人物思想与社会生活,并对舞蹈作者有了具体而深入的认知,欣赏过程经观赏者产生的审美诠释进行了二次创作。下面,就其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进行扼要阐述。

舞蹈艺术外化的“动作性”审美动作性,为舞蹈艺术的第一特征,舞蹈艺术形象,为“直觉性艺术”,其主要艺术特性体现于表象外化的“动作性”。舞蹈艺术中“氛围”“情调”的渲染,“情节”“事件”的发展,“性格”“情感”“思想”的人物体现,矛盾冲突、意境生成等系列情节的推进,这些在影视里只需用语言表达的一切,在舞蹈艺术中便需要用“肢体动作”所构成的“语言”进行连贯性的发展完成。人体的舞蹈动作,为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为何将舞蹈判定为“动作性”的根本。舞蹈艺术“动作性”特点,也是其区别于“音乐”“美术”等非舞蹈艺术形式的本质。舞蹈的生命是“动”,由舞蹈艺术本质角度,“动作性”为人类内心情感外化的展现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舞蹈艺术的内在“抒情性”审美抒情性,为舞蹈艺术的第二特征。关于舞蹈的“抒情性”,《诗经•大序》内早有表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我们看出古代时人们已然利用舞蹈抒感。舞蹈艺术内在本质属性,以优美舞蹈动作形态表达。此外,若想通过舞蹈动作清晰明了地表达某些语言文字包含的意义与内容,通常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某些语言无法表达的复杂情感,以人体动作却可完全体现。因此,当人的精神世界与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无法以语言及其他艺术形态进行表达时,以人体外化动作性将其内在“抒情性”充分显现,就成为舞蹈艺术极其关键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综合性,为舞蹈艺术的第三特征。舞蹈艺术,其主要表现形态是以人体动作为媒介。同时“音乐”“美术”“诗歌”等在舞蹈生成之初即不离不弃,为构成其艺术形式的主要因素。舞蹈艺术将“音乐”“文学”“美术”“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及对大自然“生灵”的模仿皆融入至舞蹈动作中来,使舞蹈艺术形态表现呈丰富、多元化的“综合性”方向发展。

舞蹈艺术在大学生中的美育功能

舞蹈艺术教育,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试想一下,若高校没有了舞蹈艺术教育,体态美缺失的学生,就会令校园少了几许流动的雅蕴。一如专家所言,无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缺少了舞蹈艺术教育的陶冶,大学生追求美的愿望便会有所缺失,全面发展必然遭受挑战与缺憾。所以,讨论舞蹈教育重要性的关键,主要是为了促进高校做好舞蹈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美育功能。

外化“形体与气质”的培养舞蹈训练,首先受益的是个体的“形体”与“气质”。人的颈、肩、胸、腰、手臂、腿足构成了整体形态,人的情感、品质结合躯体线条,通过整体姿态呈现于观者。形体美,为人外在美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人第一眼的眼缘,直观显现着青春的“活力”“灵动”“美感”。形体,可体现人的生活态度及思想。美的形体,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此外,优美的形态、强健的躯体可对人的内心产生影响。早在古代,孔子就极力主张以音乐、舞蹈模式、修饰人的仪容举止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外在、内在美兼备双修,令形、神和谐统一。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将舞蹈教育作为提高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首先,采取交际舞训练,教年轻人懂得礼节及仪表;其次,经芭蕾舞学习,实现形体的优雅、挺拔及秀美。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舞蹈活动的形体训练,既可获得体能及完美身材,又能锻炼意志、增进信心、塑造出高雅气质。

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舞蹈艺术,是通过音乐、神情及不断变化的人体形态实现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其通过大脑形象思维模式结合情感体验来实现审美过程。从生理角度来说,大脑左、右两区分别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彼此联系而又分工不同。左脑主要为“阅读”“理解”“语言”“数学计算”等功能;右脑主要为“时空概念”“调动情感情绪”“形象感知”“艺术欣赏”等功能。舞蹈可极大地促进人的“想象力”“幻想力”等联想功能,于舞蹈艺术体验中,使“发散性思维”获得长远发展,因而推动“创造性思维”及“技能”的不断提高,促进身心健康。在舞蹈艺术教育中,学生在领悟基本的舞蹈动作基础上,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以优美的肢体替代语言宣泄情绪,释放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倾泻了大学生因学习生活所带来的烦躁、压力,缓解了学生的抑郁情绪,由此可知,舞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效用。#p#分页标题#e#

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融入了“美好向往”、大众对“真善美的汲汲追求”,使舞蹈艺术感染力具有净化心灵与陶冶情操的教育效应。舞蹈艺术教育活动能教会学生以优美的“肢体语言”对美好事物进行“赞美”与“歌颂”。以丰富的舞蹈语言显现学生的“愉悦”“烦恼”,能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给予的“风”“雨”“生灵”“日升”“日落”。此外,在培养学生自编自导、组织歌舞表演能力和舞蹈素材选取上,要依主题经“认知”“理解”、适合“时代特点”等因素,才能让学生的“才能”“情感”“智慧”以“舞蹈艺术”为宣泄口,激发其审美创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文明步伐的加快,大众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为了顺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务必要具有较高的社交水平,加之高校是大学生们建立人脉的最佳时机,能否与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亦有深远影响。此外,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亦越来越关注。舞蹈艺术教育,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惬意、舒适的氛围,使舞者于优美旋律及舞蹈中,促进彼此愉悦的交流。此时舞蹈脱离了其艺术审美范畴,充分发挥了其沟通学生和社会的媒介效用。舞蹈活动,以动感形象与优美旋律惑诱大众的视觉,诱感心理反应,实现了视觉、听觉及内心的愉悦体验。在此和谐美好的氛围里,大众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能促进交流、扩大交际。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11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素质教育;审美情趣

一、我国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目标模糊,学生基础薄弱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清晰的教育目标定位是开展舞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舞蹈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清晰的目标定位。舞蹈素质教育缺乏清晰的教育目标,对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对象、舞蹈技能选择、舞蹈技能要求水准、舞蹈素质教育绩效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制定等问题,都尚未形成具有共识性、一致性的基本规范。此外,舞蹈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艺术门类,门槛高,入门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基础训练过程。从高校舞蹈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多数非舞蹈专业大学生选择舞蹈素质课程前,没有经过严格和长期的基础体态训练和舞蹈基础知识学习。因此,接受舞蹈训练时,往往会出现身体僵硬、动作协调性差、节奏感不强等问题。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导致多数学生学习难度大、耗时长,并逐步产生舞蹈学习的畏难情绪,甚至逐渐丧失舞蹈学习兴趣,不利于舞蹈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设置不规范,教材选用雷同

课程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现实路径,是教学过程的载体。高校舞蹈教育必须结合舞蹈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当前,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尚未形成结构健全、课程适量的课程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课程设置单一。大部分高校只是将舞蹈素质教育作为一门素质选修课程,且仅设置《舞蹈欣赏》等较单一的课程,而没有设置《形体训练》《技巧训练》等配套性课程。第二,课程课时量较少,教师教学时间短,学生学习时间也有限,无法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接受系统的舞蹈基础训练,往往仅为了获得学分而应付选课。第三,大部分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业舞蹈教室、更衣室、把杆等舞蹈训练的专业性设备和场地,只能在空地或运动场上进行形体训练,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第四,舞蹈教学的教材较少,选择雷同,多数舞蹈教育课程都选用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性舞蹈教材。但是,由于专业性舞蹈教材是以具有相当舞蹈基础的舞蹈专业学生为对象,以培养精英型舞蹈人才为目标的舞蹈教材,其对学生舞蹈基础要求较高,教学目标设置也偏高,不符合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方式陈旧

师资水平是教育的基础,直接决定教育的实效性。当前,我国舞蹈教育师资队伍存在高水平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且教学方式滞后等问题。一是我国舞蹈教育起步较晚,舞蹈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1999年,北京舞蹈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舞蹈学硕士研究生,且每年招生数量较少。与其他学科比较,舞蹈学硕博授权点较少,师资培养规模小。二是我国舞蹈教育师资分布不平衡,往往集中在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性舞蹈院校、音乐院校以及部分师范院校,普通高校的舞蹈师资数量少、学历层次低,难以满足舞蹈教育的需要。三是普通高校现有舞蹈师资存在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舞蹈艺术是一种文化的外在表演艺术,所蕴含的文化、风格和情感往往很难通过语言清晰描述,必须借助形象生动、标准规范的舞蹈动作进行讲解。舞蹈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时,缺少理论知识与形态训练融合,习惯于照本宣科、灌输教育,往往造成信息传播失真。

(四)人文素养缺失,艺术实践不足

“舞蹈艺术首先是一种实践,舞蹈艺术素质也应在实践中形成。[1]”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普遍存在“重视舞蹈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养”“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艺术实践”的问题。现有的舞蹈素质教育将教学内容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舞蹈形态与技能技巧上,缺乏对舞蹈背后的文化渊源、精神内涵的解读与教育,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缺乏人文底蕴的舞蹈不但难以表达美的真正内涵,还难以打动人心,引起观众共鸣。此外,现有舞蹈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课堂内容的讲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实践。多数学校的舞蹈艺术实践仅仅是为学校大型文艺演出等节日庆祝活动,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更多展示舞蹈艺术的机会和场所。

二、高校舞蹈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确定舞蹈教育基本目标

普通高校的舞蹈素质教育区别于专业舞蹈院校培养高级专业舞蹈演员的人才目标。“舞蹈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欣赏美、创造美为主要任务的教育’”[2]。它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的是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舞蹈素质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切实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实现智育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形体训练实现体育教育,以优雅和谐的审美情趣实现美育教育,以轻松愉悦的身体活动实现劳动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教育目标,重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要牢牢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将美育教育融入舞蹈教育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注重引导学生加深对舞蹈精神内涵的理解与创新,形成正确的舞蹈审美导向。

(二)构建舞蹈教育课程体系

舞蹈素质教育是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体现了舞蹈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对象应完成的舞蹈技能训练标准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水平与效果。因此,优化舞蹈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构建结构完整、次序合理的舞蹈教学课程体系是解决当前舞蹈素质教育实效性不足问题,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科学的舞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兼顾“舞蹈基础知识、舞蹈艺术实践和舞蹈美学”三个层次,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层次性,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育规律,引导学生逐步迈入舞蹈艺术殿堂,享受舞蹈艺术魅力。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一是加强学生舞蹈基础知识教育,既要重视基础形体训练、技巧训练,又要重视舞蹈理论知识的传授;二是重视舞蹈艺术实践课程设置,通过积极拓展舞蹈艺术实践渠道,组织与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公益类演出,从而在舞蹈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对学生实施舞蹈美学教育,设置《舞蹈艺术欣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编写舞蹈教学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具备数量充分、质量上乘的教材。教师对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教材建设与选择尤为重要。舞蹈素质教育教材的选择要同时兼顾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多方面。首先,要根据舞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材建设的科学性,减少教材选用的随意性。舞蹈素质教育教材的建设和选用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摒弃单一模仿的教学方式,重视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教材编写与选用。接受舞蹈素质教育的学生一般缺乏长期性的舞蹈基础训练,舞蹈基础知识匮乏。因此,选用教材时应尽量避免选择专业性的舞蹈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和编写兼具基础性、趣味性的教材,既要提高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的认知性与舞蹈技能的熟悉性,又要调动和保持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提高学习舞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强化舞蹈教育师资队伍

舞蹈教育是专业门槛很高的艺术教育形式,“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舞蹈专业技能,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3]。构建一支专业技能强、人文素质高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开展舞蹈艺术教育的人力资源基础。解决当前普通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现有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是派遣舞蹈教师到专业舞蹈院校和专业性舞蹈表演团体学习、交流访问,实施教师走出去战略,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二是加强现有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知识结构培养;三是规范教师教学方式,加强舞蹈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第二,做好新教师的引进工作,提升舞蹈艺术教育的生师比。一是提高舞蹈素质教育教师的待遇,对舞蹈教师适当倾斜,积极吸引优秀舞蹈人才到高校工作,有计划地增加舞蹈教师数量;二是坚持开放办学,与当地文化部门或舞蹈表演专业团体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业舞蹈演员为兼职教师,以解决舞蹈师资短缺的问题。

(五)增加学生艺术实践

人文素养与知识结构是个人发展进步的基础。只有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舞蹈表演,才能打动人、感染人。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美学素养,培养具有舞蹈素养的观众,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因此,舞蹈素质教育应在提高舞蹈表演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人文教育。尤其应给学生解读每种舞蹈背后的文化与民族、地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解读舞蹈蕴含的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阶段与文化变迁,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与舞蹈欣赏中感受舞蹈的文化感染力与传播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同时,舞蹈艺术实践对舞蹈教育十分重要,应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舞蹈演出和各类公益类社会演出,让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发现舞蹈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舞蹈的表现力与鉴赏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婧.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4):22-26.

[2]杜鹏.审视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2):15-18.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12

论文摘要: 本文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我国舞蹈教育的历史出发,再到今天的舞蹈教育现状,以至于最终的发展启示和建设性的意见,给专业性舞蹈教育的基础工程起到一些规范和提高的作用,并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对策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舞蹈教育较其它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对一些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广泛调查中发现,各个大学实施舞蹈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个大学的经济状况、舞蹈教室、舞蹈师资还不够完备。不过短短几年内,随着人们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视,舞蹈教育不断发展,成为今天学校素质教育里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各高校实施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标准各异,但都重视舞蹈教育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用,充分发挥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的体态美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则,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接轨。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目前,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可以完善并影响、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所以,高等院校特别是农科类占主流的院校的艺术教育若忽视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相结合,就会与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脱节。

(二)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举例来说,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上欣赏课时,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三)舞蹈教育未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艺术课程大多以选修课为主,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技能技巧为主的课程,如歌唱技巧、各种乐器的学习、舞蹈作品的选学等,此类选修课程的开课门数、规模因受各高校所具备的场地、经费、师资力量所限制而各不相同;另一类是为解决学生选学艺术类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开设的,如基本乐理和舞蹈基训等,此类选修课各高校一般都有;第三类是欣赏类的课程,不同学校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古典音乐欣赏、有民族音乐欣赏、有西方音乐欣赏、有经曲音乐欣赏、有歌剧舞剧或剧目欣赏、还有单纯的专题音乐欣赏和舞蹈作品欣赏(高校有的不多)等。以上三类课程在各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所占有比例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 转贴于  二、归因分析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是认识不足,在思想认识上对舞蹈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限制,舞蹈教育的规模有待以充分的扩展,在思想认识上更注重艺术类以外的文化知识的教育,而轻视舞蹈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客观的角度讲,高等院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比例在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舞蹈教师。而且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不是很多。另外单纯的受过舞蹈专业学习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舞蹈教育的障碍。舞蹈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自身素质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专业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由于普通高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三、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引导大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同时,更要注意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科学的智慧为科学教育服务。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状况,本人认为,舞蹈教育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进行改革。

实行“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显然将舞蹈艺术类课程列为各高校主干课程的想法并不现实。实际上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越多,分科越细,越让学生无从选择。所以,应将众多舞蹈选修课科学地化整归一,加长课时,减少门类。无论开设什么类别的科目,应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其它课程为辅。同时要贯彻好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辅助性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开设一些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注意实践性教育形式,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课堂讲授的形式外,还应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舞蹈交流协会、沙龙、专题讨论等。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还应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活动。可以以艺术骨干分子作为“点”去带动普通学生,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自发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总之,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需要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即由以技法教育为主转向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教育。艺术素质综合发展,还需要把舞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从而为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交叉互补的作用。培养目标是人才成长的方向和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指导。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转向,将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舞蹈教学实践,将会对舞蹈艺术教育师资提出更多的要求,将把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3)qNs中国舞蹈网

[2]平心.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4)qNs中国舞蹈网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13

【关键词】舞蹈艺术教学;实践性;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10-01

一、高职院校舞蹈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陈旧

很多高职院校在舞蹈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大多很陈旧,很多教学内容没有和时展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以讲述动作要点和亲身示范为作为重点,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将模仿作为重点。舞蹈老师将教学重点侧重在舞蹈教学素材中,将专业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不注重舞蹈教学实践和学生实践的紧密联系,因此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虽然学会了舞蹈的内容,但是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缺陷。

另外舞蹈教学一般都以小班教学作为重要形式,将专业知识作为小班教学的重点,小班教学的意义就失去了,也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影响。这样会从根本上导致舞蹈教学的专业技能产生问题,学生对舞蹈失去兴趣。

(二)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创意不足

针对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此前本身没有接触过相关舞蹈教育培训内容,基本都没有舞蹈功底,因此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显得非常枯燥,基本动作基础教学由于运动量很大,学生也会出现比较焦躁的感觉,也会产生厌倦和烦闷的心理,舞蹈实践教学的轻松简单性也没有显现出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带有一种心理自满的感觉,在动作规范上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存在一种怠慢的心理。老师以讲解动作和示范动作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听完老师的讲解以后,研究老师的动作并进行模仿,其创意性严重不足,从而对学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学生在动作方面也没有创新的意识,导致整个教学缺乏创新性。

(三)学生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以前接触的都是文化教育,大多都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很少有学生接触到舞蹈艺术。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学生基本都没有舞蹈艺术基础,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之前根本没有任何舞蹈知识,很难全面了解舞蹈的内在艺术审美内涵。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练习舞蹈也不是舞蹈学习的最佳时机,所以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很难使自己达到最佳状态,因此舞蹈教学面临很大的困难。

二、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一)用情感引导学生领悟舞蹈内涵

舞蹈本身蕴含情感,情感使舞蹈更具灵动感,情感是舞蹈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舞蹈缺少了生动的景象。因此在舞蹈艺术教学中,加强舞蹈情感在其中的应用,使舞蹈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情感方面打动学生,使学生了解到舞蹈的艺术真谛。以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注重学生情感知识能力的培养,加入更多的情感认识,将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渗透情感元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共鸣,学生的领悟能力会逐渐加强,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多元化的艺术创新思维

在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中,将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运用到舞蹈艺术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向创新型的人才发展,也是创新能力逐渐加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教学中,如果无法结合前人的教学基础,没有创新,那么就可以说舞蹈的学习不是艺术展现也不是艺术创新,因此加强舞蹈教学的艺术创新,是提升舞蹈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情感内涵的重要体现。

在民族类舞蹈教学中,将其激情表达的内涵和学生心灵洗涤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的全新内涵,以表达情感作为教学基础,使学生能够与这些内容产生一种情感的碰撞,最终可以大胆尝试一种全新的动作创新理念。

(三)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个性化的教学可以应用到很多科目的教学中,在舞蹈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舞蹈的特点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从体验舞蹈动作方面出发,以个性化教学作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舞蹈艺术的个性化教学已经逐渐演变成整体教学,在学生行为等方面起到一种主导性作用。个性化教学也是舞蹈艺术教学深化方式的一种,加强个性化教学的应用,对提高舞蹈艺术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高职院校舞蹈艺术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从舞蹈教学的特点出发,促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舞蹈艺术教学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静.如何做好高职大学生舞蹈艺术团的教学与管理[J].艺术研究,2012,(3):108-109.

舞蹈艺术的本质精选篇14

[关键词]舞蹈形象角色塑造二度创造基础能力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

舞蹈演员是舞蹈艺术的直接表现者,是经过长期专业训练,并已掌握舞蹈技能的一批人才;舞蹈演员是普及舞蹈文化、提高舞蹈艺术水平、不断扩大舞蹈宣传、满足广大观众文化渴求和审美愿望的主力军,是我们舞蹈艺术队伍的主体。舞蹈演员要以艺术表演为己任,只有通过个人的艺术表演,方能使观众在欣赏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中,获得美的享受。

一、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应具备的基础能力。

1、最基本的是要有一个具有丰富表情能力的身体,这也就是说要具有完成各种舞蹈技巧能力的可塑性的身体素质——身体各部分要灵活、柔软,又要有韧性和力度;要具有跳跃、旋转、翻滚等舞蹈技巧的能力。同时,要使身体各部分动作协调统一,既符合舞蹈动律的节奏,又有舞蹈的造型美。

2、要有一定的舞蹈文化素养,掌握舞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历史发展的常识。舞蹈艺术本身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手舞足蹈,只有加深对它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和驾驭舞蹈这一门艺术形式。

3、要不断地加强文学和各种艺术的修养。因为舞蹈是一种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舞蹈和音乐、美术、文学有最为紧密不可分的关系,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一个舞蹈演员没有一定的音乐和文学的素养,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将会大受影响,如此,也可以说舞蹈是不可能跳好的。

4、要关心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要不断地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增加生活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因为舞蹈题材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舞蹈中的人物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舞蹈演员要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因此生活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舞蹈演员是舞蹈角色的塑造者:

1、重视发挥舞蹈演员的创造性与表现力:任何舞蹈创作必须靠演员方能展示,观众通过演员生动精彩完美的艺术表演方能审视编导创作的成果。所以,编导在舞蹈语言的设计和排练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演员技艺水平和艺术表现力,有时编导的一些设计,由于演员的基本功达不到,可以通过多次锻炼逐步提高,有时在排练中演员还可以主动地将自己的设想和意见告诉编导给予修改,达到完美的创造。

2、演员是舞蹈形象的塑造者:任何艺术均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根本。典型人物即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而演员又是这舞蹈形象的塑造者。

3、演员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艺术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的舞蹈家是人民的一员,舞蹈家的艺术劳动也是一种创造。特别是一名艺术造诣超群的民间艺人,如我省陕北“踢场子”著名艺人李增恒,他的艺术成就推动了陕北踢场子的艺术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怪乎当地群众赞誉说:“看了六六旦,三天不吃饭;看了六六走,好似喝烧酒”;“六六的走风摆柳,六六的跑水上飘”。优秀的舞蹈艺术家应该是民族舞蹈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播者。

4、演员是民族精神的再现者:《乐记》中提出的“观其舞而知德”,就精辟地阐述了舞蹈的社会作用和历史价值。特别的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不仅孕育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还显示与众不同的韵律、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再现。集体舞《黄土黄》艺术地再现了黄河儿女对黄土大地的眷恋和对“母亲河”——黄河的颂扬。特别是演员手捧黄土对黄土大地的亲吻,这个动人的细节,深化了舞蹈的主题思想,犹如绝妙神笔深刻而又生动的揭示人物的灵魂,使民族精神气质得以更高的升华和弘扬。

三、舞蹈演员是舞蹈形象的体现者。

舞蹈形象是以人体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所塑造出包含着主体情思具有着客体典型形态的可被人们直接感知的动态形象。根据不同舞蹈体裁和塑造形象的不同方法和途径,舞蹈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

1、在表现一定情节和矛盾冲突的舞蹈或舞剧作品中,舞蹈形象的塑造多是在情节或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以舞蹈手段集中概括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状态及人物的行动的思想基础,并以此来刻画和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

2、在基本上不具有情节,只是表现某种情绪或抒发一定情感的抒情性舞蹈中,舞蹈形象的塑造多是用舞蹈直接表现一种概括的典型的人物的情感形象。

3、在一些不以表现个性人物性格特征而着重描写某种概括的社会生活和象征意象的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往往是通过众多人物群体的动作和场景的变化和发展而创造出某种意象和意境的舞蹈群体的舞蹈形象。如《小溪.江河.大海》拟人化的手法由30几位身着白衣白裙的少女塑造出小溪、江河、大海的舞蹈形象,表现出水滴从源头的条条小溪汇成宽阔的江河,最后涌向波涛翻滚的大海,这无数艰辛的历程,表现出世上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以至壮丽辉煌的客观规律。

4、在一些主要描写生活场景或民俗风情的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也大多是着重塑造群体的形象。根据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编排的一些舞蹈作品多属此类。如黎族舞蹈《摸螺》通过对一群黎族儿童,在小河沟中摸螺生活场景别有风趣的描绘,塑造出社会主义时代黎族儿童的群体舞蹈形象,表现出他们新的精神风貌。

四、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美”。

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离不开具体的形象。舞蹈形象是具体的,离开具体舞蹈形象,美感就不存在,就失去了审美对象。美是客观事物——舞蹈本身的属性,舞蹈的美,可从舞蹈产生的美感作用等方面来探索。

舞蹈形象的美是多方面的,诸如:形象个性鲜明,感情健康,蕴情于理,情节的生动性、合理性;在体态线条方面表现出流畅性,协调性,均衡性,规则性;舞姿构图层次感,富有雕塑性;色彩对比以致最后的社会功能……等等,这些综合因素在艺术实践中给舞蹈创造了美的条件。当然,舞蹈艺术要表现社会人的思想、感情、品质等,起到美的教育作用,最终都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的。舞蹈艺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因此,在舞蹈表演中的角色塑造应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根本。典型人物即典型形象。舞蹈艺术不论是抽象性的情绪形象,抑是具象性的性格形象,全都靠演员在音乐的旋律节奏中和舞美灯光服饰道具的气氛烘托下,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运动变化,塑造各个不同性格、不同人物的形象,以表达角色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与人物的气质,成为历史的、时代的、社会的一种感人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当代西方舞蹈美学》[美]杰伊-弗里曼著欧建平宁玲译1995年10月光明日报社出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