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09 17:40:30

建筑的几何美学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1

(邯郸市丛台区非凡建筑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探索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中表现的形式,思考分形几何与技术美学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分形几何;艺术表现;建筑空间

FractalgeometryandaestheticsofartRethinkingspaceinthebuilding

FanJu

(HandanCityCongtaiextraordinaryBuildingInformationConsultingCo.,LtdHandanHebei056000)

【Abstract】Explorethearchitecturalspaceoffractalgeometryperformanceintheformoffractalgeometrythinkingcontactbetweenaestheticsandtechnology.

【Keywords】Fractalgeometry;artisticexpression;buildingspace

1.前言

分形(fractal)几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通过数学及其新技术发展而来,是展现自然属性以及自然本质核心的重要理论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广泛的运用于各个行业,分形几何开始渗入到各个行业领域,尤其在平面艺术、通信、城市规划、建筑表皮、气象、混沌以及其它方面发展得到广泛。然而在建筑空间中还没有普及和运用。因此,研究分形在建筑空间应用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分形几何学对自相似性规律的揭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然形体的新的观点,也为我们创造形体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在分形几何运用基础上,以及建筑空间展示,研究目标是如何将分形几何运用到建筑空间中,对建筑空间的表达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同时也是将设计方面增加全新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这门在理性的思维上面建立的感性思维。

2.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的表现

分形几何在建筑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分形几何可以是一个有机形体或者是传统几何形体进行自相似的运用创建一个整体形体,而在这个整体形体中随机性的表达是建筑空间的形式重要表现方式,一个整体的形式中一个元素随机发展可以创造多种形式,最终整体形式的变化也将是各式各样的。在随机的发展过程中几何形体的复杂性将是控制的整体形体重要依据,通过复杂的程度可以进行选择,筛选适合控制的形体,放弃难以控制的形体作为有效的选择依据。创造形体它是具有趣味性的,它能够与参加者进行互动,同时也能了解整体发展过程,这是其它形体无法做到的。分形是大自然的固有的属性,分形几何同样如此,因此分形几何在空间展示可以是模仿性,通过模仿自然的形体将自然带入室内空间,使空间变的有气息,同时模仿性是上面提到几种性质的发展过程的重要依据。

2.1随机性。建筑空间的“随机性”可以概括为利用数学方面的符号和逻辑思想转变成视觉上的刺激,“而这种符号是模糊的”。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的随机过程中,将是按照数学顺序和逻辑思想进行操控,而这种操控具有模糊性。因此,并不是完全可控制的。但是可以进行形体的主观选择。

2.2复杂性。而外部联系是由于建筑空间的形态在并存秩序所产生的。建筑空间“复杂性”在宏观层面经常出现高度的规律性而在微观是没有规律的,这是因为在微观视角没有规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演化”,因此复杂的建筑空间可以遵循这个规则。例如在法国里昂,JakobMacfarlane设计了一座奇特的奶酪式建筑——整幢建筑仿佛一块可口的奶酪,成为当地的一景。这座建筑不仅在外观上与奶酪十分相像,就连内部装饰也充满了“奶酪”风格,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利用分形原理在建筑空间外表进行创造,单个元素简单,但是整体来说非常复杂。造型具有趣味性,室内空间有效分割。将形式、功能相互转换。

2.3趣味性。分形几何在形体上的运用可以弥补在建筑空间中很多方面的空隙,能够增强建筑空间的趣味性,同时也更有利的调整空间的形式美感。

分形几何的每个内在的单体元素都是一样的,而这类一样的形体可以产生繁杂的形体,但是内部是有规律的,通过这类的思考可以进行建筑空间的处理在形式的处理中有很大的帮助,而这种方式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体现的。例如,达拉斯的室内装饰设计师GabrielDawe的一个利用彩色线条构架的色彩装饰,精心的编织和颜色调和,Dawe让所有经过其手的空间被这种彩虹色彩所包围。

2.4模仿性。通过简单的几何形体反复的变化,并且这种变法可以人为的控制,模仿有机生长形体生长过程达到现实方法并且有区别于静态形状的简单描摹,而是强调过程状态的动态描绘。例如,在伦敦建筑节上,由Orproject设计的这“棵”粉色半透明的树形夜光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它由小块的太阳能光电板拼接而成,不仅颜色靓丽,而且外形优美。白天在蓄能的同时,它还可以为路人遮阴,到了夜晚它就会变成一棵绚丽多彩的树形灯装点城市街头。利用分形原理制作夜灯光同时在空间中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灯光含有模仿了树的形体,类似于将自然的东西引进人类的空间。

3.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中的技术美学思考

技术美学在分形几何中可以理解为在艺术的创作上,应用逻辑性,注重技术创造形式生成的依据和合理性。根据《空间组合论》所提出通过物质技术手段来表达建筑空间的功能和使用以及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正是技术美学的特点。功能是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而形式正是来自材料和造型,但是它们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对“新空间体验以及和场所的充分表现。”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表现,同样是符合技术美学思想,同样创造过程实用于形式美法则。通过理性思维思考转换非理性表现形式,利用理性中的元素来表达非理性的内涵。同时分形几何“将自然领域与缺乏人情的几何形体相结合”,将随意性的建筑空间形式提供科学的依据,使在建筑空间在技术手段下变得复杂、跳跃、有机、多元、又具有自相似。因而形式不再是追随功能,功能也不再是满足形式的要求,技术将再次体现创作中的重要手段,而欲望将是技术的最好的表现形式。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是:功能追随形式,形式追随技术,技术追随欲望,欲望就是一切。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的运用,无疑是改变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因感观上的刺激,尤其是欲望的影响。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成为技术与欲望后两者的必然联系。根据《反俄狄浦斯》所提出的欲望是“产生性的、产生万物,”欲望将是客观性的唯一体现。反对把欲望定为一种“内在缺失,制造缺失是现代社会控制人的一种方式”。同样科技手段将是创造新的以及美好的艺术形式表现。因此在技术美学中同样反对怀旧与复古——“怀旧就是陈腐的审美”。

参考文献

[1]ZahaHadid.随机对任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文志英,井竹军.分形几何和分维数简介[D].武汉:武汉大学,1995.

[3]朱力.非线性空间艺术设计[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4]尼跃红.室内设计形式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2

1 雕塑与建筑造型

在造型艺术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雕塑艺术和造型艺术。对于建筑学来说,已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建筑美学艺术进行论述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交叉定位的形式。其中包括造型和空间艺术,主观与抽象艺术等等。从建筑的本质上看,建筑的构思和设计是主观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具体的形态却是具体的。雕塑艺术则是利用雕、刻等各种手段来改变实物的形体,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总之,二者都会涉及到三维、空间以及实体部分。从艺术的发展过程上看,很多艺术都需要在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借鉴外部其他类型艺术的精髓。建筑和雕塑艺术也是如此,在这二者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综合性和全新性的艺术特点。所以,以雕塑艺术为视角来看待家住形体的塑造工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 雕塑手法在建筑形体上的体现

自建筑艺术和建筑行业兴起以来,人们看待建筑和看待雕塑的角度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另外,从艺术的角度上来看,视建筑为雕塑也是一种艺术理念形式。在多数的建筑作品中,设计者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雕塑艺术的内容,总体来说,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逐渐注重几何形体美

任何一种建筑物都会在其外表或者是内部表现出一定的几何形态,有些建筑可谓是几何体的组合形式。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建筑中的几何形式都属于一种抽象形式。最早谈及到建筑的几何形式美的著作是《建筑十书》,在以后的发展中,建筑设计师们往往将几何图形以及数字形式融合到一起,对建筑形式美进行揭示。建筑设计工作逐渐遵循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以及黄金分割比等形式。可见,几何形体美在建筑中得以体现既是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是建筑设计需要遵循的一种形式,因此,其重要程度比较突出。

从传统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几何形式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规则性或者是对称性,这是一种美的体现。但是,随着人们审美观念以及建筑的不断发展可知,不规则的几何形体也会表现出更加特殊的美感。建筑的稳定性是其生命所在,但是建筑的美感却是灵魂。

建筑造型设计中所应用的几何形体数量较多,种类复杂,但是同一种或者是不同形状的结合形式相互叠加或者是重复,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建筑美感。比如,球形或者是半圆形的叠加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立体感,如果形成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就会让人们体会到一种升腾和超然的感觉。其中巴黎凯旋门就是一种典型的建筑。

表达了现代主义的简约美学概念,即是利用简单纯粹的几何形体,以立体主义的眼光看待建筑,从而赋予了建筑以符合数学模数,几何比例的规则的理性美。在这里纯几何形的构成并不是形式主义的仅视觉上的表面的,而是以几何图形这样的要素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点是在整体结构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规则几何形体的组合,目的在于通过其组合或称为变形来表达人类的普遍性情感。

2.2 表现曲面形体构成的自由美

现代建筑的雕塑性,除纯粹几何的体量表现外,还有以追求塑形、曲线、无规律为目标的自由美。它们以更随意的自由曲线、自由形体以表现出精致的雕塑性。在这一类建筑中充满着对自然的热爱,仿佛真正有生命的装饰,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自然的感觉可以统合一切形态:简单与复杂,美与丑等对立的因子,予人以浑然有机的感觉,它们有时将花草的曲线加以抽象和提炼,有时甚至是直接将大自然奉献的美好东西用于建筑上。建筑这时看来仿佛是充满了灵性,它渴望着诉说、生长、呼吸和观察。整个建筑被拟人化或拟物化了。

人们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认识到了自然的美,他们从忍冬草的叶片得到了科林斯柱头。此后经历了拜占庭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等等,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新艺术运动又回归于自然的美,以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的草木形状的曲线,利用当时先进的铁加工工艺,制作出各种曲线造型的装饰构件,但当时它的影响还仅限于室内表现上,而西班牙的建筑师高迪将这种对自然的热爱运用到了整个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上,以流动的自由曲线来表达对自由和大自然的向往。他从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景观中提练出了美,得到了灵感,他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密切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协调,在建筑中运用自然界的形象时,取得天然的生态效果。

2.3 运用反形式美学理念追求的残缺美

中外古典建筑艺术大都以对称均衡、整齐一律等为审美标准,而对于那些非对称建筑构图和不规则的建筑形体,如果以僵化的美学法则去衡量,都可以视其为超出常规的丑,但是正是这些丑态却赋予建筑以鲜明的美感个性,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墨守成规、机械刻板、四平八稳的建筑形式的确符合美学的规律,但是这绝不是衡量的唯一标准,而建筑真正的美应属于那些既能尊重客观美学法则,又敢于破除陈规旧习的生气勃勃的新建筑。

人们常在解构主义建筑中所看到,其美学信码被变形与分裂,即用变形、出人意外来延长感知活动的时间,加强信息作用,把原来的习惯给打破了,这就使人们对其非同一般的形式加以注意,用这种方法使旧的东西通俗的东西变成新的,不俗的而又可以理解的。盖里可称为这方面的佼佼者。盖里非常重视建筑艺术的创造性,他认为当今时代是松散的、混沌的、快节奏的时代,只有多元化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运用一些交叉、重叠、扭转、断裂等构成技法,以强调重点部位的建筑艺术处理。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建筑雕塑性的残缺美倾向,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可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由于建筑形体的限制会造成结构过于复杂,在工程技术上造成一系列的困难,增加建筑的费用,同时建筑形式的破碎感与城市的文脉毫无关系,因此也基本无法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的、和谐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们只能单独地以艺术品的形式存在,而不能用得过多过滥。建筑突破了常规意识中对建筑的理解,以其自由的、反形式美学的造型独树一帜,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极具雕塑感。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3

关键词:素养;设计;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55-03

一、前言

一般来说,由于建筑学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之间的学科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在中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大纲中,通常会开设一些具有建筑学学科特色的基础课程,对于这些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科的差距,学生在价值观建构和学习方法问题上常常产生困惑,“如何学”和“学了有何用”这一问题深深地困惑着学生。与此对应的是,“如何教”和“教了有何用”这一问题也值得教师思考。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一名建筑师所必需具备的专业素养、建筑设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就如何开展土木工程学科的建筑学课程教学谈一些体会。

二、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建筑师的基本素质,它是建筑师开展建筑设计实践活动的基础,很难想象专业素养欠缺的建筑师能够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专业素养的培养与熏陶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工作以后,直至终身,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专业素养主要体现于表现素养、审美素养两方面,下面分别阐述。

1.表现素养。相对于建筑学学科的学生而言,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大纲中对于建筑表现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少,这种现象使得美术基础原本十分薄弱的学生在学习建筑设计时对于建筑表现的基本概念与要求不清,建筑表现技巧也十分欠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

开设专题讲座:讲解美术学科的素描、色彩方面的基本常识。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建筑实例讲解具体的绘画应用技巧,再布置一定的练习,这样既不枯燥,又使学生具有感性体验,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基本的美术理论与绘画表现技巧。

开展美术实践: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课外美术实践环节的开展也必不可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

2.审美素养。建筑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具有审美素养的创作主体来完成。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的理性与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而在需要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互动的建筑形式设计方面,他们经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勉强设计出的建筑形式,通常也很平淡,缺乏艺术气息。上面的情况表明:通过一定的艺术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对于教师而言,可以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给学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建筑实例图片,在图片赏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审美的追求和热情。提高审美层次。

对于学生而言,应根据教学要求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余时间,可以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既拓宽视野,又提高审美情趣,何乐而不为?

歌德说过:“我们在投向世界每一瞥关注的目光的同时也在整理着世界。”[1],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课堂获得的审美知识去观察身边的建筑现象,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为以后的建筑形式设计打下基础。

三、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土木工程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从教学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对建筑设计充满创作激情,但是由于对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原理的陌生而时常陷入困惑之中。从学生的设计作品来看,在平面功能设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对以系统论和整体思维方法为基础的建筑平面功能设计方法的陌生,始他们在平面功能设计开始时体现出设计起步不对、过程中设计效率低下、完成后的图纸逻辑概念不清,缺乏艺术性与美感。在建筑形式设计方面问题也不少,问题主要体现于两种设计倾向。其一是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感性思维能力不足,设计时常会孤立地研究平面功能关系,而忽视了建筑的艺术性要求,或有一些形式创作欲望,但是在形式设计时,却不知如何通过建筑语言表现设计构思,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后设计的作品也就平淡无奇。其二是另一些学生有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敢于主动大胆地运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设计构思,但是建筑形式的建构不严谨,最终的设计成果缺少逻辑和条理。其实,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章法,有章法的事物总是美的,做设计也是一样。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有章法的方案呢?下面从平面功能设计和建筑形式设计两方面分别论述。

1.平面功能设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建筑设计的过程也不例外,也有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设计脉络。能否掌握“捕鱼”方法―设计脉络,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以后能否胜任建筑设计实践项目。

那么,究竟设计脉络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它是一种以系统思维方法为基础的设计程序。这种设计程序要求设计者按照系统论的要求,从整体到局部,有条理地开展设计活动。

在设计之初,设计者应进行环境分析,通过对基地内外各种环境条件的分析,合理地确定基地的主次出入口、各类人流进入建筑的出入口以及“图底”关系这两个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

接下来进行功能分区设计,为了简化设计问题,在这一步通常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设计任务书中所要求的各种房间分为使用、管理、后勤等三个大的功能分区,再根据前一设计程序所确定的各类人流出入口条件,把这几大功能分区放在“图”中与各自出入口相对应的位置。接下来,再对使用、管理、后勤三个大的功能分区中的房间再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细分,直到把所有房间全部合理地纳入“图”中。由于这种分析方法顺应了方案的生长规律,因此不会发生房间“串区”现象。

解决了功能分区设计以后,下面就可以进行水平与垂直交通设计,通过走道与楼梯的联系使三大的功能分区中的房间成为流线清晰,联系紧密的系统。

2.建筑形式设计。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课堂教学中,建筑形式设计的教学一直是困扰师生的一个问题。其原因在于建筑形式设计涉及到对于形式美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认识,主观性很强,由于现代的很多建筑在形式设计上摒弃了传统美学原则而出现审美变异,光怪陆离的造型手法体现出多元化的设计倾向,其背后突显出设计者各不相同的价值倾向。面对这种现象,初学者由于艺术修养的欠缺,往往会一片茫然,或者是盲目模仿。因此,为了使学生少走弯路,不走歧路,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分析各种建筑形式设计的历史与社会根源、哲学倾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式设计观,又要让学生明白建筑形式的设计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有一定的章法――建筑形式的逻辑,这种设计逻辑主要在内部功能、外部环境、几何构成、美学价值等方面体现出来,下面分别论述。

(1)内部功能。“在追求建筑意义的同时,应兼顾建筑的功能,欠缺的功能减损着建筑形式的光辉,完美的功能与富于表现力的形式相得益彰”[2]。在建筑功能设计时,不同的功能分区空间性质不同,对应着不同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设计应客观真实地反映不同的内部空间组合关系。有时,会有一些学生先设计一个造型框架,把功能硬塞进去,这不仅仅是形式与功能相脱离的不当设计方法,也是一种不良的设计态度,教师要予以及时纠正。

(2)外部环境。在具体的建筑形式设计实践中,建筑所处的外部环境一般是客观而真实的。从微观层面看,场地内的地形、地势、树木、河流、古迹,场地外的景观都形成建筑设计的外部条件。从宏观层面看,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城市风貌等条件都是建筑形式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建筑形式设计的目标与环境设计的目标是统一的。

(3)几何构成。从几何构成角度看,建筑是几何体块构成的实体形式,几何体块的构成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几何性明确,这是对单一几何体而言,要求几何体块的形状明确,具有可识别性,例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对于初学者而言,了解这一要求可以使他们在几何构成时避免采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几何形式。其二是几何关系明确,这是对组合几何体而言,要求几何体组合时,相邻几何体之间的关系明确,这种关系一般是相离、相切、相交、相含等。

(4)美学价值。在设计之初,当设计者的设计构思确立以后,下一步就面临着几何形体的选择和形体之间几何关系的建构问题。由于建筑形式属于艺术范畴,艺术具有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不可能象数学那么精确。因此能够体现一种设计构思的几何形体和形体之间的几何关系通常并不是唯一的。哪么如何选择几何体块的形状以及建构几何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呢?这里不但要考虑上面的几个要求,还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美学价值。

对于初学者而言,能否对几何体以及几何体之间关系的各种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选择出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内部功能与外部环境要求、几何构成、美学要求之间取得平衡的几何形式无疑是具有一定挑战意义的,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设计综合分析能力、一定的三维空间想象力、以及一定的审美素养。

在建筑设计课程开始之前,首先,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形式美的构图规律,让学生了解对立统一的古典美学要求,以及现代建筑的一些手法变异。其次,教师应结合一些优秀建筑实例,讲解这些艺术法则在建筑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最后,教师要发挥主体性地位,在解读建筑实例过程中,总结建筑形式的构图技巧。同时让学生运用描述、分析、比较、评价、判断、质疑等一系列思维方式对建筑作品进行认知与解读,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在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造型构思,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建筑的自身特色。只要学生能够说出一定的理由,哪怕并不充分,都可以让他们试探,但不鼓励没有任何道理地随意玩弄形式。

在建筑设计课程后期,尤其是到了立面设计阶段,要求学生运用形式美的构图规律,同时能够综合考虑平面功能、结构与构造、材料与色彩、施工技术等角度,尽力表现立面设计的效果,体现立面设计的意图。

四、人际交往能力

建筑设计活动的工作性质和方式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要求建筑师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避免不了要与各种人往,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埋头苦读,学习圈子封闭而狭隘。当他们进入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建筑设计教学环境中,一下子很难完成角色转换,因此教师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经常性的交流与学习机会,帮助学生破除中学封闭的学习习惯,在相互交流与学习过程中集思广益,共同成长与进步。

在改图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向教师表达设计意图,从方案的构思、功能与形式设计、结构与构造等各方面介绍自己方案的设计特色。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从各种角度对学生方案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进行质疑,以实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应变能力的教学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使建筑学教育既要保持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又要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

[2]戴志中.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234-235.

Accomplishment・Design・Affiliate with

―Thinking About th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YE Jian-gong

(School of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8,China)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 建筑形式 基建建筑 审美理念一、信息时代初期的历史阶段界定

建筑形式一直是建筑学中的本质性课题,它含有深厚的内涵,因此对建筑形式的探讨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要想对信息时代初期进行准确的时间界定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因为当下就是信息时代,而又是正在进行的历史,因此本文借鉴曼纽尔・卡斯特在《信息时代三部曲》中对“信息时代”的界定办法,把信息时代初期定位于19世纪60年代至今。

二、“建筑类型”的消解

20世纪末,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开始重塑社会的意识形态。工业时代初,居住场所、商业场所、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类型的功能与形式都相对独立,建筑的功能与形式都相互对应,而信息时代初期,随着科技和生产方式的进步,建筑类型不再那么明确,建筑形式的意义开始消解。虽然崭新的多样化的建筑形式给人自由活动的欲望,但同时,因为意识形态滞后,致使人们潜意识中仍将建筑功能与形式相对应,于是建筑师们在转折时期对建筑形式的发展茫然无措。因此信息时代初期的建筑形式在建筑类型消解的同时开始混沌模糊。

三、信息时代初期的建筑形式

信息时代初期,在美学领域发生着重大变革,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愈来愈模糊,艺术被放置于生活中,生活则被引用到艺术中,致使艺术的高雅与生活的平凡相互结合,诞生出来的则是滑稽与丑怪,这就是建筑形式转折时期的“特殊历史意义”。“东方传统的审美观念在西方文化严酷的的检视后,不再像过去那么具有权威性”,在艺术与生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特殊环境下,荒诞、怪异成为信息时代的审美理念。传统的评判标准开始无用武之地,号称源于生活的全球化的建筑艺术形式流行开来。“装配艺术”、“下意识书写”、“波普艺术”、“色场绘画”等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界限含混不清,但它们都是生活中的物品,既来自于创造,又用于生活。下面将浅析几种较主要的建筑形式。

(一)下意识建筑形式

“下意识建筑形式”的影响是美国建筑师盖里追求建筑个性的必然产物,他的“随意”几何构成和自由奔放的形态具有了类似于抽象艺术的魅力。他一直尝试将艺术理念运用于建筑形式的设计,大胆展现建筑的奇异形态,在他看来,表象远比深意更重要,下意识的建筑形式不仅可以张扬个性,还能从中获得不同于现代主义的东西。

(二)极简建筑形式

“建筑的任务不再于创造它的形式,而是关注于它的任务是什么。”信息时代初期,德默隆和赫佐格的作品对“极简主义”进行了最充分设计实践与注解,这在于他们敢于冷眼旁观地观看建筑界的各种变换,学会了对建筑形式的思考。从贾德的设计中,赋予单纯的数学化形式以表现空间,“极简”反而变成复杂,展现出了崭新的的观赏价值,带给人前所未有的震撼。

(三)交互式建筑形式

在信息时代初期,对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混杂的、运动的艺术形式在建筑形式中得以呈现出来,NOX利用四年时间设计的“声的居所”具有多媒体声音装置的住宅,NOX将23个传感器放置在建筑内预设的点,根据访客的行为使交互式容器适时发出声音,将人的行为记录在这个交互器中。

总体来看,各种建筑形式都反映了信息时代初期消费社会中审美观念的批判精神,敢于颠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情趣背道而驰。

四、信息时代创作方式的拓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信息时代初期,对建筑形式的创造不再拘泥于对建筑的比例上,分形几何、欧几里德、人工智能等的发展对建筑形式的创新打开了新局面。

(一)分形几何的发展与运用

因为“欧几里德易于理解并适于建筑”,它对建筑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两千年来成为了人们创造和衡量建筑形式的唯一标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利用欧几里德几何设计建筑形式主要是光滑、规则、可微分,而信息时代建筑要求复杂、怪异、多变,因此欧几里德几何也就力不从心了。分形几何的出现对欧几里德几何进行了适时的补充和拓展,利用分形几何能更加贴切的表现自然界的真实面目,更能表达自然界的内在美。信息时代初期曼德布罗特对分形几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分形几何运用于建筑形式成为可能,1978 年建筑师彼得・埃森曼运用分形几何创造出了他的11 号住宅,他试图将文学、哲学的审美观念借助分形几何在建筑作品中表达出来,他借用相似比例缩放的概念将11号住宅从艺术形式变为实物。

(二)拓扑学

信息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的应用使建筑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建筑形式大都是以规则的曲线或直线为主,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而在信息时代,对建筑形式提出的要求则是柔软、平滑。拓扑学就是能满足这种要求的一种工具,拓扑学不仅是几何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思维模式。在拓扑学里,任何元素都能弯曲,图形的形状、大小都可改变,它不研究长短、面积、大小、体积、数量,因而使得传统的建筑形式变得模糊,使建筑形式不断得以创新。

五、结语

信息时代初期的建筑形式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念,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界限越来越模糊,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相互渗透,如何在这个时期将建筑形式引向正轨,呼应时代的需要是每一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凌.建筑形式中几何观念的演变及其专题研究[D].2008.

[2]王荷池.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在21世纪信息时代该何去何

从[J].科教导刊,2009,(15).

[3]布正伟.复杂性建筑语言运用辨析――正视和应对信息时

代建筑语言演进中的挑战[J].建筑学报,2008,(9).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美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高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随着垂直交通技术的发展,它成功的把传统建筑水平发展的模式转变为垂直发展的模式。虽然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出现,但是真正在世界上得到普遍的发展还是在20世纪中叶。新世纪以来高层建筑的发展正逐渐成为现代建筑技术和美学形式发展的顶峰,并且以其巨大的体量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形态。高层建筑的产生无论从体量比例、立面风格,还是从细部设计以及材料的选择上,都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形式。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针对高层建筑美学的形式及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一、高层建筑美学形式的原理及表现

高层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一方面继承了建筑注重其内部功能和精神意义的内涵,另一方面高层建筑与结构技术的紧密联系,使得结构的选择和材料的应用对于高层建筑的形式表现有很大的影响。结构上的合理与技术上的可行性是建筑功能设计的关键,同时也在深层意义上决定了高层建筑形式的表现。

(1)统一的整体

高层建筑的造型往往并非是单一的简单集合性,而是由多种体量共同组成的复杂形体或群体。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和统一性,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创造或者欣赏。这体现在高层建筑上即为应该进行整体形象构思,而不是过分的突出某一造型元素。同时他还认为整体并不是由各部分的相加而得到的。也就是说高层建筑在设计里面构图中除了考虑开窗、遮阳、屋顶等功能要求之外,也要考虑创造出一种协调的整体效果。建筑形体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种整体和细节的关系,从整体出发来构思细部,同时通过细部的不断的变化,把各个部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2)简化的形式

密斯凡德罗曾经提出“少即使多”的设计原则,他用玻璃和钢这种新建筑材料开拓了新一代超高层建筑的造型风格——简洁、明快,又充分体现新技术。他所做的纽约西格拉姆大厦便是这方面的代表,全部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的新手法,在当时成为风行的样板。树立的长方体,简洁精致,整齐划一和垂直向上的气势,很好的体现了其“少即是多”的主张。

形式的简化并不是简单,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简化,是建筑师运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把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组成一个有序整体的过程,是用少量的建筑造型元素表达丰富的建筑内涵。

(3)主体形式的多样性

新世纪以来,高层建筑设计的日新月异给城市建设中的景观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巨大的体量占据着城市的上部空间,具有很强的存在感。在高层建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材料、设计手法等的局限,“板式”和“塔式”的摩天大楼曾经一度占据了一个时代,外部环境的相似,使人们很容易迷失在这些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中。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的结构形式的出现,人们对于高层建筑形式创造的重心开始有了逐步的转移:造型的独特性以及具有地标感的辨识度,成为建筑设计师们在满足了其功能和结构条件后所考虑的高层建筑造型设计的第一要素。因为独特的造型形体和高层建筑形象更容易在同一环境下脱颖而出,造成与环境背景的分离,同时具有一定的主题性,诱导人们从建筑的外显识别建筑的内涵。

三、高层建筑的造型审美方法

自从现代建筑兴起以来,把建筑作为一件艺术品,从空间的角度对建筑进行艺术的解读是现代建筑理论研究的观点之一,相对于多层建筑来说,高层建筑形式受到更多的结构束缚限制,因此建筑形式与结构设计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具有更加明确、直观、突出的集合美特征。在许多具有艺术性美感的高层建筑作品中,建筑师表现了不同的倾向性,采用了不同的手法。

3.1 简洁的形体美

这一类型的的建筑体在外观上多呈现出几何或多种几何体组合的形式,如同前面提到的以密斯为代表的“板式”高层建筑的模式,在这一类型的建筑形式设计过程中,其平、立、剖面图也是以某些集合形体表现出来。但是无论是三维的几何体还是二维的几何图形,通常都不会给人带来具体的联想。

无论一个建筑师持何种观点和建筑理论,都无法回避建筑其造型特性。在建筑的造型特性中,由于受到建筑自身机构、空间、材料、功能等的兼职,最为明显也最为普遍化的便是几何或均衡的造型特征。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就对建筑的集合比例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阐述,专门用了一章来论述老建筑中的几何“控制线”问题,他还运用“黄金分割比例”去分析人体比例,得出“理想模度”等,并用它们来指导他自己的设计。在建筑形体的塑造中,各种几何形体如长方体、三角锥、圆柱体等等是常常被运用的,他们之间的组合也是各式各样,表现不同的性格。均衡亦是建筑造型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最简单的一类均衡,就是常说的“对称”,高层建筑形式在平面保持对称的要求也与建筑力学以及建筑结构有密切的联系。如密斯设计的纽约西格拉姆大厦,线条精致而纤细,表现了几何精确的美感,同时各几何形体的相互链接也表现了准确和丰富性。同时也表达了现代主义的简约美学概念,即是利用简单纯粹的几何形体,赋予建筑物几何比例的规则的理性美,如图1。

图1 密斯作品——纽约西格拉姆大厦

3.2 曲面形体的自由美

现代高层建筑的美学造型特性,除了用纯粹的几何体量和对称的均衡形象表现以外,还有以追求曲线和不规则为目标的自由形式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建筑标新立异的时代日益强烈,它们以更随意的自由曲线 自由形体表现出精致的建筑的雕塑性。这类建筑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被赋予了生命感。如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将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充分运用到了其作品中,建筑的造型及空间的处理均用流动的曲线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他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及景观中吸取灵感,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紧密融合。在高迪的建筑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根直线条或一块平面,甚至是柱子都是以倾斜的表现建筑的生机,如图2。

图2 高迪作品——圣家堂图

不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日益关注或是商业利益的驱使,自由塑性的建筑造型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这种对建筑线条的日趋追求,是时代条件下高层美学价值的一种体现,高层建筑从诞生以来就是标新立异,也寄托着人们对于城市形象的美好憧憬。

四、高层建筑美学形式的价值

一直以来对于高层建筑的造型问题都是建筑学术界热衷讨论的话题,高层建筑的出现在缩短交通距离和减少交通道路面积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功效。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由建筑物、建筑群和城市空间构成的形体环境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从中体验到有关美的信息。

建筑美主要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尽管在特定的某种情况下,其价值会倾向于物质或者精神的其中一个方面,但是脱离了精神内涵单纯追求物质形式,或者脱离了使用功能单纯追求形式的象征意义,都是不可能使建筑形式具备相应的美学价值。

建筑的价值产生于建筑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过程中,因此高层建筑的视觉形式价值也不仅仅是高层建筑自身的一种属性,而是表现在高层建筑与使用者和视觉主体互动的过程中。高层建筑的视觉形式的功效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的需求,如果这种功效能够满足人的各项需求,那么这种建筑形式就是具有价值的,反之如果建筑形式与人之间不能建立这种有效的关系,那么这种建筑形式就不具备价值当然高层建筑通过其形式表现与人建立的这种关系是复杂且多变的,这其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这种关系中通常起到很大的主导作用。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6

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除了在安全保障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以外,对建筑的视觉感受也极为重视,线性结构在建筑设计中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设计手段,所以很多建筑设计师也将线性结构作为一种主要的设计手段,应用这种设计手段设计出的建筑层次和条理都更加的清晰,同时这种设计理念也有着非常强的艺术性。

2 线与线结构建筑表现

2.1 线

线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视觉体验,这种线条式的结构具备很高的美感,通常线的是使用也给人们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也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建筑中将这种理念融合进来可以很好的展现出艺术和建筑的完美融合。

2.2 建筑表现的线结构思维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喜欢追求美,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者一定要将生活中的一些元素充分的融入设计理念中,同时在体现上还要高出现实生活一个层次,在建筑设计工作中,材料、技术等很多因素都会对建筑最终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建筑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时代的一种缩影,当今我国建筑市场中建筑材料的种类日益增多,这也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变革,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将人们最常见的线性结构充分的展现给人们,因为这种结构可以给人们更加强烈的美感,所以这种结构是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的。

3 线结构建筑的界定

几何体中,最重要的就是点、线、面的相互结合,站在几何体的角度上来说,建筑结构也是由线结构、面结构和体结构相互配合组合而成的一种结构形式,在建筑结构中,线结构是最为常见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通常在建筑结构中都是每一个与之相关的元件组合连接起来而形成的一种结构体系。

4 线结构建筑设计手法

4.1 运用结构的设计手法

4.1.1 运用结构构件的力学特征

在线性设计手当中,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暴露结构构件的方式,不同材料有着不同的构件形式,因此,材料所能展现出的力学特点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在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构件承载力的特征,这样在进行构件材料的选择时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可以在结构的设计中更好的利用构件自身的特点,以便可以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不同的结构构件因为标识不同也会传递出不同的艺术感观,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完善自身的设计工作,这样对于满足人们对建筑美感的需求和建筑设计使自身风格的多样性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4.1.2 运用结构形态的几何特征

在线结构设计中需要把握的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结构形态要和建筑形态保持高度的统一,在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中,一定要将空间的实际结构和建筑分布的规律充分的考虑进设计工作之中,可以通过不断优化建筑几何结构的方式对结构的实际形态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同时也可以将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空间形态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实现其美观性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建筑自身的功能性。

4.1.3 运用结构组织的可变特性

当前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筑的非稳定性和变化性都是现代人设计理念当中十分关注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的设计中将不变的空间变成变化的空间就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的生动灵活,我们在本文中所说的可变性主要指的是建筑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使用者的可观要求适应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使用这种方法再辅以比较科学的手段可以体现出更好的优势,在使用功能和环境以及美观性上都能够达到相关的要求,这也使得建筑本身更加具有生命力。

4.2 运用结构与外立面多元共生的设计手法

在线结构建筑设计中,追求其结构变现效果,使建筑具有“骨感”美、自然美;常常能够使建筑呈现更加通透、开放、流动的趋势;而运用结构与外立面多元共生的设计方法,既能够体现其建筑的本质特征,又能够增加其层次美,一方面,表现了建筑立面的通透之美,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了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和结构的简约之美。例如:中国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该建筑呈现了结构整体式的建筑之美,其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体系,表皮结构为金属网格。突破了传统建筑体系中结构传力方式,让力得以在建筑空间的网架中传递。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内部空间的流动状态。央视大楼没有了水平与垂直的界限,时疏时密的结构网格的非理性模式却刚好反映了此结构受力体系的合理性,结构作为建筑的灵魂暴露在世人面前,形成了其理念、形式的整体框架,浑然天成。

4.3 运用建筑形态构成的设计手法

4.3.1 几何形设计手法

几何是最美的语言,是人类经过抽象后概括而成的人工形态。在几何学中的圆、三角形、多边形、正方形、菱形、椎体等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因此,几何形态才更加表现了它的抽象美、人工美以及理性之美,显示出人类创造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在建筑中,规则的几何形态,体现了逻辑之美,受力均匀、施工也相对方便。而几何学中还具有许多形态各异又变化多端的曲线,如:炮物线、椭圆线、展开线以及双曲线等,这些线型丰富了线结构形式,几何形是建筑设计中的基本表现手法。

4.3.2 线性复制设计手法

线性复制是对建筑线性进行组织的设计手法,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我们首先选择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线型作为整个建筑物的基本线型,并将此线型重复使用于建筑中,强化主题。此法可以创造出强烈的建筑韵律感和鳞次栉比的节奏感。例如俄罗斯古典宫殿建筑所运用的洋葱头样式的线型的屋顶,然后将此作为基本符号进行复制,如火焰般跳跃在整个建筑中,形成了强烈的韵律,给人以欢乐的感觉,京武道馆是由日本知名建筑师六角鬼丈先生的重要作品,它的极具韵律的菱形线条给我们深刻的印象。该武道馆坐落在某公园中央,以开放式的平台为中介进行建筑布局的设计,该武道馆与其他公用设施相对。武道是由剑道、柔道等日本传统体育项目组成。武道精神无形的存在于日本传统文化中,人作为继承此传统的媒介,必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于外。故该作品采用的菱形线型作为整个建筑的基本符号,是因为该形状就是武道精神的象征,而后,他又将此符号不断复制,行云流水,形成了具有流动感且极具震撼的形象,使该作品成为日本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7

介绍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特性,利用分形的特征自相似在建筑空间随机性作用下,结合规则形体或者无规则形体对建筑空间的设计探索。审视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内的表现形式,对建筑空间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字: 分形几何,建筑空间,空间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的研究

“分形”是1975年,曼德勃罗(B.B.Mandelbrot)通过在许多的不规则的几何形体基础上面,在复杂的不光滑的形体之间存在一类“粗糙和自相似”【1】的形态。即“局部与整体在某只意义下存在相似性的形体。”【2】分形研究的形体要比欧式几何更为复杂,具有真实性。它没有长度,构成的形体不是光滑的而是非常参差不齐的。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分形的特征是极其零碎而复杂的,但又有自相似性和自防性,它们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同时提出自相似的结构是由大量相同组元自组织集结而成的。例如西兰花——西兰花的外形是由每个花簇所组成的,而且每个花簇都非常相似,其实每个分支如果放大适当的比例后可以得到一个与整体几乎相同的花簇。而西兰花含有分形的特征自相似性,西兰花是含有分形原理的。因而,分形是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分形几何可以解释为是将无规则的形体或者有规则的形体进行一种随机的设计。分形几何运用分形的自相似的原理,将有规则形体或者无规则形体,在可操作控制的基础下,随机产生一种繁杂并含有隐喻象征在感官上面能刺激的形体或者图形。其中自相似是分形几何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自相似是在一个随机系统内,具有相同的规则形体,或者不规则形体、或者模式是相似的。到目前为止分形几何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严格的数学解释,大多数都是描述性的解释。美国学者比特·沼拉帕认为“分形几何就是自然形态的近似再现。分形几何形式的放大或是缩小都能做到自相似,但没有必要出现雷同的细节”。【3】因此分形几何具有自相似的特征在形体的控制上要比传统形体控制更为方便,同时也提高在创作方面的效率。在修改复杂的形体的时候,只要修改复杂形体中的某一个单独形体元素,其它形体元素相应修改。建筑空间可以诠释成一种复杂的性质,利用技术手段展现一种感观效果,将一种有形驾驭在无形之上。从建筑学的角度解释:“空间从具体的,生动的感性直观来分析问题” 。【4】也就是说建筑空间可以在微观来说是理性,但是在宏观上是一种带有感性,就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去体验。如果根据《建筑空间组合论》所阐述的人对空间所产生的感受是由于建筑空间形状差异,甚至可能影响人的情绪。那么人在建筑空间内不仅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而且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将人对建筑空间的经验看作“知觉空间”【5】,那么知觉空间是一种复杂而且包含了人本身各种不同的的感观经验成份。例如视觉、触觉、听觉、动觉以及过去回忆片段的体验。根据舒尔恣在《建筑的意向》所阐述的抽象的物理概念“时空” 【6】,它是和建筑空间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一种微观宇宙现象,因为建筑空间可以看作是一种多维空间的。因此,分形几何涉入到建筑空间也需要符合建筑空间这些特征要求,而分形自身是以自相似进行的,并且是以逻辑性的随机性生成的。所以分形几何如何运用到建筑空间中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提出可行性的方法。在建筑空间中,分形几何可以将建筑空间复杂的性质进行分割,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这种特殊的效果并含有随机性、复杂性、趣味性、模仿性等特性,将分形几何所产生的形体驾驭在建筑空间的无形之上。同时也是将物质实体来体现精神上的构想,并且是以人在建筑空间内的感观潜在探索。例如在法国“活力建筑节”上,三位建筑师Adam、Paul、Pierre联手设计的这件三维视觉作品同参观者玩起了游戏,随着参观者视角的转变,他们所看到的二维塑料板逐渐形成了一个无限延伸的三维纵深空间,随即,这个空间又消失殆尽,让人感觉走到了尽头一般,十分有趣。建筑师们搭建这个作品的目的是为了向城市传统建筑发起挑战,同时也希望激起参观者对于建筑元素的兴趣,加深对视觉建筑的理解。利用分形建立这种有趣味性的空间,并且空间包含趣味性还有更深入的潜在含义——形体空间在不同的视野下景致是不同的,人在理解形体的内在感受通过视野改变发生不同刺激。

2、探索分形几何下的建筑空间

通过上述的理论研究,利用现有的设计手段,对分形几何进行了形体方面的研究,例如在简单的几何形体方面。主要目的通过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过程中是如何表现的,形式美感是怎样展现的。在不同尺度的空间对象上重复相同或相近的空间操作,简单的操作在这种不同层次的重复中可以形成强烈的表现力,利用分形的自相似,反复的利用相同元素因而产生一种韵律感。这种韵律感同样也是带有强烈的表现形式。分形几何可以改变传统的设计手法,在思想上,改变设计手段上的可行性,同时,分形几何也可以与传统设计手法相结合.例如运用分形几何在传统软件的运用,管理分形几何模型并进修改。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在空间额连续的变换可以表达出某种复杂的隐喻以及审美的趣味性。通过简单对分形几何在在空间研究可以在一下几个方面得出总结,在创作过程中它是连续变化的一种动态形式,它要取决于各种参数,并且连续的反复的去调控。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创作方式模式再次受到愈来愈多的新挑战,经典力学已经提出质疑,混沌科学、量子力学等科学原理相续问世,已经向世人揭示:以前人们认识世界想象的复杂性并非如此,世界其实是如此简单。分形理论的兴起,展示了世界是由于许多简单自相似形体组成。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中运用不同的材料,建立不同形体。让空间产生趣味性,同时让人与形体进行互动。将有机形体纳入到建筑空间中,建筑空间不再是只满足功能需要,而是在形式的基础上升华到精神层面。但是分形几何也有局限性的,主要是在技术方面。如果没有科学的技术支持,这种感观的刺激形体很难接触。同时分形几何也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一门科学,理论方面还没有完善,尤其在建筑方面更是如此。因外,在实践方面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基本上面的图片都是实验性的,很难进入全面的实施。然而这门科学将在未来前所未有发展体现它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力,非线性空间艺术设计[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2】叶俊、陈秉利,分形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运用[D].上海:同济大学,2001

【3】(美) 比特·沼拉帕,吴晓、虞刚译.当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非线性科学,环境生态学,新几何学

1建筑非线性概述

非线性科学使人类从全新视角认识自然和社会。超越了牛顿原理和线性科学,而属于随机的、模糊的复杂科学领域。非线性建筑,概括地说,就是在其设计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符合非线性特征的建筑形式。非线性建筑在状态上具有开放、动态、模糊、非平衡特征,在结构上具有去中心、层次、相关特征。受涌现、混沌、模糊、耗散等复杂性、非线性科学理论影响,非线性建筑得出一种自由曲面建筑形态,它从自身性能要求和周围环境影响出发,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美学、科学和哲学框架,从而适应了非标准、不规则的因素。

2非线性建筑的建筑表达

非线性建筑在形式语言上呼应了复杂理论、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非线性动力学等,曲面非线性是其在建筑形象上的首要特征。突变、自组织和分形是非线性建筑的重要形式语言。

2.1突变

从突变论出发,极度优化的建筑设计也预示着对缺陷的极度敏感,而易于产生致命的损伤和灾害。运动是绝对的,刻意追求静止稳定态会引发根本的矛盾。以高层建筑为例,允许其在风力等荷载作用下产生一定的位移反而是合理的,能够有效预防突发的倾覆。建筑设计也是如此,过度追求形体均衡和功能严密,就会造成建筑对其环境因素的极度敏感。非线性建筑则在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非线性思维下的设计本身就充满矛盾,建筑设计处于持续的运动中,并不追求极度的匀称。这样,就能够在运动中找到更和谐的平衡。由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黎明之塔就是变与不变和谐统一的典范之作,图1是黎明之塔的设计过程中的形体演变。

2.2混沌

决定论认为,初始条件一定时,事物的发展是可以预见的。而混沌否定了这一想法,它是产生自确定性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表面却似无规则的类随机现象。仙台媒体中心就很好地体现了混沌的思想,它由十三根海草型的管柱支撑起六层地板,形成空间主体。设计师伊东丰雄基于人与空间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思考,设计了这种不确定的空间。空间主体不设隔墙,给使用者充分的空间和自由的感觉。整栋建筑于混沌中充满了和谐和柔和,如图2所示。

2.3分形

混沌具有确定与非秩序的矛盾属性,而分形,则可以认为是秩序的保留,是非线性和混沌中隐藏的确定性。自然界中,非确定的物质常常在其功能、结构等方面存在自相似性,这就是分形。这种分形是对复杂性更深层次秩序性的重要表达,这种自相似、自仿射的手法也是非线性建筑的重要形式。众多建筑师采用分形几何的理念成就了许多建筑的经典之作,如图3所示。

2.4非线性建筑设计的表现方法

图4运用流动、折叠、倾斜和旋转手法的建筑设计非线性建筑设计的表现方法主要有:流动曲面、折叠融合、倾斜叠加和旋转扭曲,如图4所示。流动手法通过运用曲线和曲面构造建筑的空间,给予传统“盒子”建筑难以呈现的强烈运动感。折叠手法打破了传统建筑立面与平面的绝对垂直关系,使之融为一体,将建筑构建成内部与外部空间相融合,空间与人流相适应的形态。倾斜手法的运用是用多纬度的几何体替代了传统笛卡尔坐标系的横平竖直,赋予建筑破碎感。旋转手法基于基本型的旋转生成沿母线的流动形态,构成新的多维建筑形态。

3设计非线性建筑的新途径

3.1新几何学

非线性建筑以形态为最显著特征,其发展离不开对分形、拓扑等几何学(如图5所示)的研究。分形几何的本质在于自相似,是非线性建筑空间的重要来源,可以产生传统几何难以企及的构型。从拓扑学出发,将空间进行扭曲延展也是非线性建筑设计的重要思想,可以产生极好的形态效果。

3.2非线性结构

直线受力是牛顿力学中最科学的结构形式。但在非线性科学角度,曲线结构的优美和合理性是无法取代的。西班牙建筑师Calatrava是建筑结构美学大师,善于将建筑和结构两个层面相结合,来指导建筑设计,进行创作。这种结构美学与建筑形态美学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把力学、数学、美学完美结合在一起。基于这种思想,他创作的一批建筑作品享誉世界,如巴伦西亚科学城中这种把桥梁结构和建筑结构相结合的形式。

3.3环境生态学

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的,而且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地域环境对建筑形式的选择、结构的确定和空间的优化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如果建筑师能够主动的利用环境,比如光线、风向、地势、降雨降雪,将会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而且将会有利于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自于伦敦市政厅(见图6),它来自于建筑师NormanFoster之手。整个市政厅建筑呈变形后的球形体,整体向南倾斜3°的设计使得每一层楼板自动成为下一层空间的遮阳板,而且这种错位的设计还自然而然的加强了市政厅内部的自然通风,从而降低了人工通风能耗,增强了节能能力。这种倾斜设计也保留了对建筑环境的敬畏。建筑北侧沿河的人仍然可以接受到日光而不被建筑遮挡。另外,市政厅曲线灵动的形态也更好的实现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4结语

非线性建筑以非线性思维为设计基础,常常在突变、混沌中体现出复杂性,又会以分形和拓扑的方式体现出更深层次的秩序性。非线性建筑可以创造出不同于传统欧几里得几何建筑的优异形态。通过前沿几何学、非线性建筑结构、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能够形成新的非线性建筑设计思路。依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非线性建筑设计为城市空间提供了浪漫和灵动的气质,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进行非线性建筑和线性建筑的选择时,需要根据现实的区域环境、经济条件和人文历史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对比分析。

作者:解麒华 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武杰.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Jencks,C.Nonlineararchitecture:newscience=newarchitec-ture[J].ArchitecturalDesign,1997(67):9-10.

[3]Jencks,C.Thearchitectureofthejumpinguniverse.Apolemic:howcomplexityscienceischangingarchitectureandculture[M].Revisededition.Chichester:Academy,1997.

[4]徐卫国.非线性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5(12):32-35.

[5]徐卫国.非线性体:表现复杂性[J].世界建筑,2006(12):118-121.

[6]伊利亚.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7]穆清.非线性建筑空间解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7.

[8]朱晔.谈空间形象与建筑创新[J].山西建筑,2010,36(16):16-17.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9

关键词:欧式几何;材料;光线

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建筑十分讲究坚固、实用以及美观这三方面的因素,并且上述三点因素在很早以前就应用在了建筑中,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前我们完全可以满足建筑坚固性的要求,并且不具备任何问题,但是在实用以及美观这两个方面却是让建筑设计师十分困惑的,要想在二者之中做出一个选择其实十分困难。在很多人眼中,更多的是关注建筑的环境,也就是美观性,对于实用性却是忽视的,现如今美观这一因素也远远高出了实用因素的地位,在所有的建筑空间形态中,欧式几何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形态,很多建筑中都可以见到欧式几何的身影,采用这种方式就可以有效的实现经济、美观以及实用的特点,因此在很多场所中都随处可见。

1、光线

光线在一个建筑中往往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展现出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需要通过光线对事物进行辨别,尤其是在建筑中,光线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通过光线的合理运用,可以进一步展现出建筑的美观性,展现出连续多变的特点,营造出微妙的空间效果,因此将光线应用在建筑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在建筑空间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内环境,一个是外环境,光线主要是通过门窗以及洞口等位置进入到建筑物中的,但是却不能穿过实体,因此在光产生反射的一面是比较明亮的,从而将建筑的外轮廓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在欧式几何建筑中,合理的应用光线,可以展现出建筑所具有的动态性,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将内部、外部以及第三空间结合在一起构建成为建筑空间。

最早的建筑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庇护场所,将人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过去我们并没有人工照明,所以很多采用的都是自然光线,而在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人工照明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光线在人们的眼中变得更具有美观性,很多现代建筑设计师都会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融入光线这一元素。欧式几何建筑在外观轮廓上十分清晰明了,并且立面具有均匀的对称性,对于展现光影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建筑的第三空间设计中,通常都将其作为一种表现而存在。以对称矩形为例,将光线应用在这一类型的几何建筑中,可以让建筑显得更加具有生动性,并且在阳面与背面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将建筑所具有的体量感更加生动的展现出来。自然光线的运用也是如此,它可以透过很多的缝隙进入到建筑的各个楼层中,让人感受到好像是在与光影做游戏,与时间赛跑的感觉。旧金山艺术博物馆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光线倾泻的过程中,可以将整个建筑覆盖起来,这种简单的欧式几何图形就增添了新的生命,由此可见,光线在建筑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不可代替的,缺少了光线就无法形成形体,这在很多建筑中都具有明显的体现。在其最新建成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中,贝聿铭对形态的处理可谓是独具匠心,将八边形缩小叠加得到顶层的正方形,再有正方形渐变成近乎圆形正多边形穹顶,但是穹顶并未外露,只能从室内看到。几何形体的层层退台,让建筑在自然光线下更加生动,如同水面缓缓升起的伊斯兰清真寺。在博物馆内部,中庭上为通高的穹顶。一个精致的正十六边形不锈钢穹顶上的八边形天窗设计是整个中心空间的高潮,在建筑各个内表面投下不同花纹的光影。穹顶本身也如同博物馆的藏品一般,显得神秘且美轮美奂。

2、材料与体量

建筑表皮如同建筑外衣,先观者展示其第一面貌,塑造人们心中第一印象。现代建筑中表皮的构造手段主要分为两种:塑造和砌筑。粉末状或液态状的材料是塑造是原材料。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使其逐渐取代了粘土的地位。作为可塑性强的材料,它能够表达出的建筑师心中最为理想的形态。虽然混凝土拥质地坚硬、表面粗狂的,但建筑师喜欢追求混凝土精致、细腻的效果。安藤忠雄十分偏爱清水混凝土真实、细腻的质感。安腾的作品如老僧入定般的纯粹素净,带给悠游在他建筑里的人们一种诗意的感动。安藤的建筑几何空间向观者展现了混凝土的朦胧的透明性,而精确细腻的施工工艺将本来体量就不大的建筑一一消解。亲切与舒适是安藤建筑中几何空间常常带给人的第一感觉。

而“砌筑”则适用于砖、砌块和其他可用于砌筑的材料。希腊人相信“人体可作为万物的度量。”因此在他们的观念中,要获得建筑物的美感,就必须使建筑物具备符合人体美的比例关系与和谐秩序。适宜的砌体砌筑可以将单调欧式几何形体装饰的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可以将超尺度的体量感消隐,使建筑更加亲切易于接触。博塔的作品对材料的选用上相当强调人的触感,所以在满足人的视觉感觉之外,在外墙选材上会选用如砖或者毛石等粗糙的材料,一方面能更好的和环境融合,另一方面也能满足置身于其中人的触觉感受。位于法国巴黎的艾维教堂,以基本几何形式的强烈象征蕴含着人们对上帝的崇拜。尺度适宜的“砖”将其与观者的距离拉近,使教堂更加亲切怡人。在入口的处理上,博塔通过对洞口周边采用类似叠涩的手法,具有明确指向性。建筑细部的精确处理,可以消除建筑巨大体量带给观众的压抑感。

博塔建筑作品中的砖,有的是面砖,有的是刻画、b饰建筑墙体的材料。其作品中,由单一的建筑材质装饰整个立面的情形非常多见,他试图在在单调中寻求变化,在简单中创造复杂。所以常用色彩和砌砖的变化来丰富立面,而不是用什么附加装饰来突出立面效果,这样就赋予建筑纯净、圣洁、稳固的特质,使建筑如同从大地生长出来一般,同时完美地诠释了建筑几何形体的结构逻辑,使建筑材料展现出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封闭的整体形象,单纯的几何体量,古典美的严谨建筑构图,统一的色彩与材质常使建筑作品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建筑作为环境中主导要素的地位。

3、结语

建筑是一种存在,一种人造环境存在,与自然环境融合,才富有内涵。光线塑造清晰的几何轮廓,表现出建筑令人向往的一面。材料能消隐建筑体量,增加冰冷建筑的活力和亲和力。欧式几何拥有简洁、明确的几何特征与抽象美感。作为建筑中最具表现力的因素,欧式几何、光线和材料的结合可以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瑞士)彼得・加斯特著,马琴译.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10

关键词:立体主义绘画;现代建筑;影响

中图分类号:TU-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9-0057-02

1 引言

立体主义绘画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也从事于立体主义绘画的创作,今天重新理解立体绘画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也许可以更加深刻理解现代建筑的特征和意义,从中总结现代建筑的创作手法及思想。

2 审美观念的变革

贝聿铭1994年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学术演讲上说到:“建筑是艺术。当然,造房子需要土木工程和材料等,但建筑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简单的语言,清晰的阐述了建筑的最终目标是成为艺术的体现。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带给人们更多元的审美体验,立体主义绘画在多方面推进着建筑的发展,更新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多元的建筑表现形式及空间的重新认识为现代建筑设计带来多种新的审美特点,丰富了审美的范型,转变人们单一的审美观念,让现代建筑具有很强的视觉体验意义。同时也唤起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感受上的多重体验,多元的、单一的,矛盾的、统一的――审美的观念得到更新,审美的形式得到了丰富。

2.1几何之美

立体主义绘画及其后派生出的构成派与风格派所反映出的特征是将客观的事物抽象化几何化,脱离了完整的再现对象的方法,而是使用最原始的几何图形去分析,理解并表现对象,从而表现一种抽象的几何美感,这种绘画思想被现代建筑所传承并将其继续发展。传统的古典建筑所表现的是建筑形体上的山花、雕塑、线脚等繁杂的装饰美感,而现代建筑却将其进行了否定,并且抛弃一切无用的表面装饰,从而转向表达纯净的几何美感,同时从注重建筑外形的表现转到了发挥空间造型的语言上。

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见图1)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充分的展现了几何形体的美感,在这个建筑上我们找不到一丝装饰物,而是通过造型的变化丰富建筑的形式。这个建筑的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使用了最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和平整的白色外墙来表现,但这种几何形体给我们视觉上带来了美感。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够保证正常光线的射入而设的。总体来说这个建筑的构图灵活均衡而非对称,处理手法简洁,体型纯净,在建筑艺术中也吸取当时视觉艺术的最新成果,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理念启发和影响着无数建筑师。体现了建筑的最本质的纯净几何特点,为人们展示了几何形体的美感。

2.2拼贴之美

立体主义绘画创造的拼贴手法对于现代艺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从形式上看,它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方式,将实物引入到绘画作品中,由不同的材料及不同种类的物体之间进行叠加与组合,形成了新的绘画体系。从思想上看,拼贴使艺术家们越来越重视材料自身的美感及人文思想的精神内涵。材料的介入,材质的对比改变了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使得艺术家在艺术情感与形式感的表达上得以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伴随着社会文化的交流,信息的密切渗透,拼贴手法所表现出的非和谐、非统一逐渐的成为当代艺术界的范型,拼贴手法在波普艺术的推广下渗透于艺术的各个领域,对于建筑而言,有着显著体现的后现代建筑对于拼贴的传承较为深刻,不过拼贴手法同时也存在于新现代主义等建筑中。可以说目前拼贴手法也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从不同的材料进行拼贴以及不同的文脉上进行拼贴,拓展了建筑的意义,使建筑的造型和表现更加自由。这种全新的方式对于人们的艺术认知方式及审美观进行了改变。

现代建筑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拼贴这一表现形式,不仅表现出形式方面的拼贴,对于文脉的拼贴同样备受关注,并且在其影响下使得建筑表现出更为复杂与多元化。受其影响形成的建筑及空间显示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在建筑形式的表现上,运用不同材料进行对比,不仅丰富了建筑形式,同时对于观者的视觉审美进行了提升。

詹姆斯・斯特林设计的斯图加特新州立美术馆(见图2),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这个建筑身上可以感受到非常浓烈的拼贴气息,从他的平面布局中能看出设计师对于形体的思考也是出于一种复杂的状态中,一个圆形建筑在U形主体建筑的正中间叠加一个圆形建筑,使建筑的形态呈现出非统一、非和谐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方式,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在这个建筑的形式中,同样多处体现着材料、结构等的拼贴,而在文脉表达上更为强烈的突出了拼贴文化的意义,纪念性与反纪念性,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名流与大众等等,一些被认为不可并存的元素被捏合到一起,形成更能引人思考的建筑空间,同时将拼贴的美感展现给大众,改变着大众的审美倾向。

2.3交错之美

立体主义绘画对于物体的交错以及重新拼合改变了传统绘画清晰的表达客观事物的模式,而使绘画开始变得模糊,富有动感,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绘画不断的在交错与重新拼合中进行探索,有些作品在交错与穿插中还能分辨出所描绘的事物,而有些作品甚至已经无法辨认出所描述的客观形体的原型。这使绘画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渗透、模糊不清的画面关系,并繁衍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之中。这种观念的突破,被现代建筑所吸收,建筑的形态、空间趋向于一种交错与并置的形式,使其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建筑形态及空间更加自由,空间中充满了运动感、碰撞感。在交错与并置之下形成的这种空间的运动形式,具有不安分感,并形成一种冲突、碰撞之美。这也是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见图3),建筑似乎是以不统一的墙体在不同方向上的交错,从来自不同方向上的,如水平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的以及不同倾斜方向的共同交错,同时与各个不同角度墙体之间的穿插并置后所形成的,没有任何秩序,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使空间具有神秘与迷乱性。建筑的平面也是不规则形,这使室内空间的变化更加丰富。不仅仅如此,更营造了一种氛围上的交错感,在昏暗的房间,光从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窗子里透入室内,形成不确定的、朦胧的光线,并在不停的交错,充分了展现了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同时也使空间中也充满了矛盾和暖昧,表现出以交错、神秘为美的美学观念。

3 优化空间功能

运动感是一直存在于人们身边而通常没有被人们关注的问题,但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中却得到了突出的表现。从画面中对物体进行多视点的分解与重组让我们能感觉到动感的存在。这一绘画特征被现代建筑大师们所发现,并将其转化成为了营造流动空间的设计思想,这使建筑空间得到了丰富,空间秩序被重新组织,人们对于空间的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改善。

立体主义绘画的出现为现代建筑的空间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几何形体围合下的空间更为自由、灵活,功能成为了建筑的重点,并不断被优化,形式与功能互助互利,在优化功能的同时构造建筑形体,不仅仅是对于功能的一种推崇,同样也丰富了建筑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空间功能更加的趋向于实用性,使得人们的活动状态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的需要,并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

贝幸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见图4),其建筑造型虽为破碎的几何片段的组合,但其功能却得到了优化。在建筑的顶部使用了玻璃天窗,对于室内的采光有较好的帮助。建筑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为展览馆。展馆分别在其三个角上,各个展馆之间互不干扰,但有通过一些楼梯或天桥进行了连接,空分部分讲究且合理。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整个建筑动静空间划分明确,虚实空间搭配合理。破碎的建筑形体使空间的布局发生着改变,不仅创造出了流动空间,更体现着空间的延续性。

4 技术进步

在立体主义绘画及其随后派生的诸多艺术流派的影响下,建筑也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建筑的的形式以及材料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然,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会共同推进建筑的技术进步。对于形形的几何形体的穿插、错位、叠加以及虚空等都需要建立在强大的科学技术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多样的建筑形体及空间造型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柯布西耶参与到立体主义艺术思潮中,他的立体主义艺术的知识影响了他的建筑空间观念和结构观念的形成。“多米诺体系”透视图反映了柯布西耶早期对于空间观念的理解。这为现代建筑的自由形体的构造提供了可能,使建筑摆脱了墙的承重性所带来的局限性,从而解放了建筑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建筑师们可以随意的分割建筑空间,整个结构也可以按垂直方向或竖直方向任意重复,任意灵活的安排门窗等,使建筑师去灵活、自由的控制建筑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而这一设想的实现同样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所进行的,这种构思在当时是对技术的挑战,而对于它的解决又同样推进了技术的进步。

密斯在深入研究玻璃摩天楼的特征之后,感到这种建筑艺术不是主要由光影来决定的,大片的玻璃能产生特殊的映象效果,这是过去任何建筑所未曾有过的,玻璃这种轻盈透明的体形使材料、技术与美学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成为后来同类建筑的范例,这也证实了密斯的预见。对于玻璃幕墙的设想也要在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可能下进行的,只有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中,一些设想才能成为可能,而玻璃幕墙也在对着不断的设计和构思前提下结合新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改进,使形式更加多样,技术更加进步,工艺更加细致等多方面共同改进,这也为建筑师的大胆构想提供了平台。

现代建筑不断的追求新奇、各异的形态,而在这个过程中,为施工带来了多种技术上的难题,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在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建筑技术问题而推迟竣工时间的著名建筑也是非常多见,攻克这些技术难题将会大大推进结构设计、材料设计等等一系列尖端的技术发展。

在立体主义绘画及其派生出的一些艺术流派的影响下的现当代建筑的形式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受交错拼合与拼贴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建筑,其形态多数更为多变,形体及材料之间的交错运用更为频繁,这对于技术的要求会更加严格。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见图5),其建筑造型为怪异、不规则、扭曲自由的体态,这个博物馆在建筑材料上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它的表面材料为钛合金板,不论是形体以及材料对于当代材料及结构技术来说是个挑战,在先进技术的前提下,建筑顺利的被建成,可以说这个建筑的建成不仅仅对于建筑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样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只有技术的进步才能推动建筑的不断发展,同样在建筑的不断创新中也在促进着技术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11

关键词:建筑美学;形式美感法则;作用

1建筑设计的美学含义

歌德曾经说过:“建筑就是凝固了的音乐。”建筑是工程艺术的主要属性,其美学形式能够决定其艺术表现力的大小以及品质的优劣。建筑属于视觉艺术作品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必须和建筑美的定义及建筑美感法则紧密联系起来。建筑美学是建筑学与艺术美学的一项关键性分支,重点探究的是建筑领域当中有关美的问题。建筑美学具有两重属性,即科学性和人文性。在建筑语汇中,其主要表述的含义都树立在建筑空间系统当中。所以,建筑美学价值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体现在建筑技术的美学价值和功能方面,也是其余艺术形式没有具备的特点。建筑美学价值也和其余艺术有着一定的共性,拥有多元化人文特色,这也就是建筑的艺术性原则以及美观适用的原则。

2建筑美学形式中体现的美感法则

2.1稳定与平衡法则

稳定和平衡属于人在视觉上产生的直观体验,其主要表现于建筑立面构图方面。建筑的立面构图通常都有一个重点,如果这一重点位于构图的中间位置,并且两边是相互对称的,那么就可以称之为静态对称平衡。但如果该重点不在中间位置,而总体看上去依然可以让人产生稳定的感觉,那么这种就称为静态非对称平衡。和静态平衡对应的概念即是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利用了变化性的线条、韵律等,给观者带来起伏波动之感。

2.2比例与尺度法则

比例和尺度在建筑美学形式中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若能构造出优秀的比例,会使观者看到的画面比较真实而贴切,不易产生扭曲变形之感。例如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完美地展示了比例、尺度以及透视之间的联系。神庙从平面看上去是一个长方形,立面则由八根多里克柱子与三角形组成。其柱子由柱脚至柱顶都是逐渐收缩的,充分考虑到了比例的问题。此外,巴黎圣母院也十分讲究比例和尺度。其以水平三段式和垂直三段式,把立面划分出来。同时左右两边的高塔又和中间较矮的构造产生尺度对比。在入口处还设置有透视门,正中间设计了玫瑰花窗和人物雕像带,其比例不一,使整体构图看上去有变化之感。

2.3节奏和韵律法则

在建筑形式中,单一或是多个元素反复出现,就称为节奏和韵律。这一法则在中国与外国的各种建筑中都有所体现。比如我国古代所建的塔,依据其形式上的差异可划分成5大类别:喇嘛塔、单层塔、楼阁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在这5大类别中,都有着节奏和韵律的表现。如北魏时期的嵩岳寺塔,就属于密檐式塔,其密檐出挑全部采用了叠涩的形式,外廓又进行了缓和的收分,整体呈现出微微凹陷的形态,将建筑的节奏及韵律表现得非常到位。

2.4布局的空间排列法则

布局的空间排列法则多体现在建筑群体组合当中,而在我国的古代园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皇家园林中著名的圆明园、颐和园等,都在整体上呈现除了尺度较为宽广的布局和层次感,显示出富有美感的空间排列。私家园林则大多分布于江南地区,比如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等。特别是苏州留园,属于小尺度布局的代表建筑,整个园林弯弯曲曲,入口也是一个十分窄小的通道。后来漫步前行,眼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而北京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又有所不同,其中轴线经过金水桥伸进天安门内,之后又再度敞开,过了端门到午门之后形成狭道,之后再经过“前三殿”与“后三殿”,不断重复,就如同一首变奏曲,最后到达御花园。因此,关于建筑美感法则中的空间布局排列法则,能够起到变化的作用,使建筑内涵更为丰富。

2.5单一几何形态法则

单一几何形态法则是利用了相对简洁的线条组合,为观者呈现出清晰明了的审美画面。比如,在建筑美学形式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单一几何形态包括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运用这类几何平面图形进行建筑物外观的整体构建,可以将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统一的审美画面。一般较为经典的建筑范例,几乎都采用了这种单一或是多个简洁的几何图形。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就是一座整体为长方形的庙宇。其中包括了纵深的前走廊,可以将其视为由方形平面和圆形构成的组合体。而整个庙宇又属于单一空间和汇集式建筑构图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罗马穹顶建设技术的典型例子。按照罗马当时的风俗,建筑物的穹顶是天体的象征,而在其中间设计一个圆形的洞,就象征着建筑和自然、世俗的和谐统一。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美学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的审美能力日渐提升。建筑形式美的法则经历了十分悠久的发展历程,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如今人们要进行建筑美学形式的研究,就要踏着前人的脚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及拓展,跟随时代的变化积极探索建筑形式美的法则,使建筑领域不断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林荣妍.形式美的法则及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2-75.

[2]戴大彬,任洪国,刘文庆.浅析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形式美感法则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8):43-44.

[3]宋平.结合建筑形式浅析建筑形式美法则[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7):13-14.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12

1高层建筑造型设计思路

1.1几何学的思路

几何形态是直线、规则曲线、直线与曲线的结合,具有明快性、数量性、秩序性等特点,表现出很强的几何规律性。而对建筑而言,建筑中的体块是由面包裹的,面被体的走向和体的形成线所分割。现代主义者认为几何形式有简洁而又特殊的美学特征,他们创造抽象几何纯形式美所运用的词汇是:点、线、面、体、空间、质感和色彩等。可以说,几何形体是物质世界的概括和缩影,即利用三维空间的认识和理解来分析点、线、面、体的多变性,并进行分割与组合搭配,由此产生丰富的美感形态。一个单纯的正方体通过直线、曲线、对称与自由分割的方法可改变原有形态,产生出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形态,再通过美感形态法则中的单纯与简化、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稳定与重心、比例与排列、节奏与韵律、联想与意境、多样与统一、加之材料工艺上的合理运用,就可以获得心理与知觉上的美感,形成建筑形态多样又统一的变化。

1.2符号学的思路

在造型设计中,建筑符号的运用是重要的思路之一。以符号出现的造型方式往往以拼贴设计方法进行构思,从历史和传统中选取某种或数种典型建筑形式母题、部件或元素,随后对其进行发展、变化和重新组合。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把符号分为指示性、图像性和象征性3类;建筑造型中的符号通常对应地分为这3类。指示性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的符号,如窗户的形象表达着采光、通风、眺望的功能意义;门的形象表达着出入交通、开启闭合的功能意义;这种所指和能指的因果关系,实质上反映着作为符号载体的构件本身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图像性符号:能指与所指物之间具有图像的相似形符号,高层建筑中应用的简化、变形、抽象的传统构件、具象的图案、文饰、门式、窗式以及装饰部位都属于图像性符号或它的复合体。象征性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约定俗成的联系的符号,通过这种约定了的、可以通过联想得到暗示的关系;象征性符号给特定文化的某些东西赋予意义。

高层建筑造型中的符号呈现着多种多样的复合形态与交叉方式,以指示性符号为干、图像性与象征性符号为辅助的符号系统也是创造丰富建筑造型的重要思路之一。

2高层建筑造型基本形体

建筑的实体形态与其空间都呈现出三向量的性质,建筑造型就是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建筑物可以由一个几何形发展而来,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基本造型组合起来创造新的建筑造型。许多建筑形态都可归纳出构成中的体块、线柱、面体等形态体积的构成法则。

对于高层建筑这种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建筑类型,归结高层建筑造型的基本手法,现代建筑师也通常以推敲建筑体型入手来塑造建筑形象。虽然几何形体不完全介入建筑中的每一部分,但其基本造型必须是具有支配性,并易于认知的。因此,我们从基本形体的平面到立体造型的特点和运用情况入手,对高层建筑造型进行分析。

2.1方形体

方形系列是一种纯粹静态、稳定、中性、无偏向的造型。平面上,正方形是长方形系列中周边最短、最紧凑的一种。方形的平行关系和直角连接在建筑中使用时,无论是屋顶、墙面、楼板、门窗、家具等都更易于建造和便于利用,因此是最适合使用的平面形。

在高层建筑造型中采用平面为方形的几何形体,有结构施工方便、造价低、好用的特点,因此基于方形的板块高层成为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基本造型。从造型特点上讲,块体建筑是力量和强度的一种体现,常见的上下一致的形体更突出了建筑的坚实和向上的追求。方形形体也可以在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出简洁大气的整体形象。

同时在与其他几何形体组合运用时,方形体块可以成为复杂形体的底色和衬托,显示出体型的对比。如古根汉姆博物馆的扩建部分就充分体现了平板方形的朴素和整洁,不但没破坏原曲线流畅的建筑形象,而且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在以方形为基本形体的建筑造型组织中,对多处出现的直线进行强化对比是突出建筑细部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板块建筑中处处可以看到直线与面的交接:形体的棱和檐口等处都表现出一种线形的特点。同时,利用方形体之间的不同质感和比例产生一些平面和造型上的变化也比较普遍。在门窗上寻求一些变化是解决方形造型单调的主要手法。

2.2三角形体

三角形是一种对建筑十分有意义的原形。该形体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其斜边和角度上,斜向的边和角度的变化显得具有活力并易于增强空间感。三角形的形体造型可以赋予建筑形象上的独特性和象征性。

在平面使用上,单个三角形角的部分不好使用,故常常做成切角三角形,形象独特,易于识别。但三角形的结构在平面上可同时与3个不同方向形成联系。这种斜边的特征可组成多种多边形,如平行四边形、梯形、五边形、八边形以及接近于圆的多边形,因此在建筑的组合中有相当广泛的运用。

2.3圆形体、曲面体

圆形系列的曲面造型独特,由于光滑连续且具有同心的特征使人觉得印象深刻。圆形是基本的形之一,以圆为原形可发展为圆柱体、圆锥体、圆球、半圆球等,若将他们切割取其部分或经变形可造成椭圆形体及多种曲面体的变化。圆形形体使平面周长最小,具有节能优点,可减少风压值,但在功能运用上不太方便。

在高层建筑体型中,基于圆形的圆柱体是一种具有向心力的筒状物,表面张力比其他形体要强,在城市高层建筑群中有较突出的形象特征。同时,圆形体与其他几何体组合,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几何关系对比,反映不同的体块之间的差异。在细部设计上,曲面设计或者曲折变化,能构成奇特的建筑形式。在高层建筑形体的变化中,设计者可进行多种布局和方式的尝试来体现该形体的特征。

2.4多边形体

多边形体有多种形式的发展和变形,平面应用上具有易分、好用的特点。多边形棱柱体可以突出几个平面的挺拔感,同时在多边形体上的叠加和抽减,能丰富空间的围合感。与方形体块比较,多边形体具有比较强而有力的显示作用,是抽象含蓄的建筑形体中静态与动态并存的一种造型。

在高层建筑基本造型中,多边形体被大量的使用并加以组合、处理,显示出生命力极强且简练多变的立体造型特征。同时,多边棱柱体上的抽减和加成往往形成相对多变的风格效果,线和面的组合更容易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体现建筑造型的雕塑性。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13

关键词:建筑学;建构;表现论

建构学作为中国青年一代建筑师关注的问题,在历史中被官方意识形态长期控制。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又迅速为商业主义主宰的文化建筑状况所左右。当代中国的青年建筑师热衷建构话题,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了对创建本体建筑文化的渴望。建构并不是纯客观的一种存在,没有进行欲说本质,欲将建构学使用理性还原实现一种客观存在的努力,都会反过来证明建构学还只是一种话语,是一种知识状,若无视建构学的动态以及复杂的机制,那么建构学作为一个文化的救赎策略,许诺可能不能得到兑现。

一、还原构建

建筑不可以缩减的内核是什么?这是当代实验建筑学对抗商业主义应该认真回答的问题。显而易见,今天中国很多建筑师希望将建筑学使用缩减与还原的工作,使意识形态重负与审美意识不确定性得以清除,想把建筑学还原为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进而获得这个学科的自足性。

分析实验性中国建筑师秉承的所谓建构观念与少数已经实现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建构并不是一种超然客观及基本文化的状态。当代中国的实验性实践主要是建筑师从个人建筑理念来出发,没有与当代中国特定技术与文化语境结合,自下而上地设计探索,更多的是横向移植西方的建筑观念,表达对中国商业文化的一种反抗。具体来说,中国实验性的建筑横向引进坚持的几个设计原则,大多是对现代主义空间、结构形式语言与建构观念的一种延袭。这些教义是被特定意识形态,对应的文化意义深深浸透。在此举两个例子。

1. 空间、形式语言――几何学

首先建筑的空间、形式系统所依赖的几何学一直被建筑师认为是一种客观的科学而排除了审美及意识形态的干扰,但这种认识在科学界、哲学界经过上一个世纪的广泛讨论已得到了彻底纠正。大多数职业数学家都同意对某个数学概念的判断不存在一个绝对客观的真理标准。也包含了相当的审美判断。并且直觉对数学家的研究及其对数学的理解也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一些数学家甚至提议几何学应被归类在人文学或艺术领域中。因为它主要受审美意识指导。建筑史家罗宾・埃文斯(Robin Evans)更直截了当地说建筑学是由另一门视觉艺术――几何学所派生出来的艺术。

其次,不同的几何学观念显然会导致人们对空间、形式的不同理解。在建筑史中,欧几里德的平面几何学与柏拉图的超验形式观念不无偶然地结合起来,成为长期以来建筑师进行建筑空间、形式审美的主导性概念框架。极具讽刺意义的是,起初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紧密相连成为反抗“审美”政治化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却因其易于运用、易于辨识的特点,在建筑学中尤其是近现代建筑史中,反而成为最易被各种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滥用,以表现各种不同的理想空间”的 本质性和权威性的工具。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各种极权政治的新古典主义、现代建筑的纯粹主义和立体主义一直到今天,建筑师们都广泛认为”欧几里德/柏拉图几何体代表着先验的、本质性的空间秩序。与其说今天仍在建筑学中通行的古老的几何学形式体系和空间观念是一种建筑师们自下而上地探索自然界和空间艺术的经验总结倒不如说它是一种久已定型、代代相因的文化习性和审美定式。

2.建构观念一视觉美学

对建筑结构的忠实体现和对建造逻辑的清晰表达似乎是当代中国建构学的毫无二致的审美原则。然而通过后面的分析会发现当很多建筑师仍受困于传统建构美学的预设价值体系时。今天的建造文化却已经自下而上地呈现出各种异质性。在当代建造技术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已摆脱传统建造工艺单一、整合的文化传统而日益走向文化价值片断化的语境中。忠实和清晰这些价值判断本身都已变得嗳昧不清了。

总之,当代的中国建筑师还原建构学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现象学还原深度,在那样状态下,也许会使建筑师们更多的立足于文化语境。对我们建筑的传统、知识体系做深刻的反思与质疑,并系统的更新建筑学价值系统。实验建筑师们在还原某个中间层次价值信条与知识的状况中得到满足。

在建构作为一种对抗商业文化策略的时候,中国试验建筑师一些建构的实验不是体现于如何地遵守价值默认值上,而是体现出建筑师实践迸发出的活力和默认的话语体系的深刻矛盾。

二、对建构进行分离

今天,在中国文化的现实中,欲谈论“建构学追求的整合性和本真性。首先需要讨论它内在的缺失和分离。正统的建构学对装饰中心的反驳是建筑建造赋予建筑学自足性,使之和绘画或者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图像艺术产生根本不同。建构文化不是简单的取消装饰,中国有特定的文化状况,所以必须进行追问的是:关于建构的价值体系本身难道也存在本体论和表现论相分离的现象,换句话表示,建筑本身就是建构的,所有建筑看起来像是建构的与建筑表达建构的实际意义”这些表述是一致的吗?实践证明:建构的行为、建构所要的表现和建构意义所进行阐释的话语之间很少是平衡的关系。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批判性,完全将建构许诺下注于一种不自觉实践状态中,追求建构完全可能会滑向它的反面。

三、建构粘土砖

砖砌体是传统承重构件体现出来的坚实的厚重感,凝结于砖中粘土提示建筑材料和土地是血亲的关系,砖的模数及砌砖匠的手掌尺度亲合,砖在逐块进行砌筑时体现出的建筑建造过程仪式化等,所有这些使粘土砖闪烁出一种先验建构魅力.古典意义建构文化本真性与整合性是指:它是真实地对建构产生作用的,是真实地对建构进行表现的,并且拥有非常丰富的想像表现力。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尽管仍有少量利用真正砖承重的工程建筑项目,不过令建筑师产生沮丧的建筑工业提供绝少真正具有建构表现力需要的粘土砖,粗陋的工艺制造出不堪入目的劣质粘土砖。

四、构建混凝土

混凝土的建构表现性成为建筑师首要的追求,如果要想达到传统意义的建构,就必须有相应混凝土本体建构的方式进行配合。然而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本体性建构方法与建筑师建构表现的意图不得不拉开距离,清水混凝土这一种技术是中国人不习惯使用的新工艺,所以采用了清水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页岩砖组合墙这种特殊混成工艺。假使固体砌筑术传统美学与混凝土传统的现象学特征在建筑师意识中没有起作用的话,那么建筑师们也许会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揭示这种独建造工序非比寻常的表现力。但是,在当地工艺的条件限制使得被迫挑战正统建构的观念,出现本体与表现意义进行分离的现象,建筑师反过来又试图掩盖这一种分离,以一种折衷方式进行回归,致力于对正统的建构文化美学的表现上。

当代中国的探索“建构”文化建筑作品多数都在建构的实际作用(建构本体)和对建构的视觉表达(建构表现)这两种价值之间摇摆,对这种摇摆没有一种清醒的认识,更不能在价值分离之间有一种批判性意识。上述现象同样暴露出了正统建构学的话语自身面临问题。此问题可以继续通过对混凝土进行讨论引出。事实上,那些为实验建筑师普遍喜爱的,有本体建构功能,结构作用的钢筋混凝土,却在某个层面上深刻地揭示了建构学价值中的本体论和表现论之间分离的问题。

结语:

建筑学自身有其学科自足性,并且也受制于经济和技术的条件,所有这些因素现在都已不是建筑师要坚持旧文化观念的理由。当代中国正在发展中建构学既包括那些现代主义观念内的建构探索,还需做一些突破性理论的分析与建筑实验。应该深入到当代的建构文化分离中进行积极探索,才会使建筑学具有自足性变为可能。

参考文献:

建筑的几何美学精选篇14

一、机器美

现代主义机器美学首先起源于对机器的肯定,机器以批量化、制度化的生产方式来促使设计师们对设计的理念更倾向于理性化的现代设计,并以机器美作为现代设计的灵感来源,其本身更是一种进步的象征。简洁、秩序和几何形式以及机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理性和逻辑性是机器美学所追求的,所以标准化是其展示出来的最终模式。机器美以简单几何体及其形式的演变作为设计基本元素,并将其视为视觉表现的主要形式,并且去掉如洛可可式的一切附加装饰元素,以强调直线、空间、比例等要素作为设计的重点。

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1919年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创立的包豪斯学校是现代主义真正确立的标志。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现代建筑师其中的一位。他认为技术美即机械美,而在这一方面的体现如他与建筑师迈耶合作设计的法古斯工厂。法古斯工厂是为制造鞋楦而建造的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座厂房建筑。源于生产上的特殊需要,所以这座厂房的平面布置和体型处理上是完全依附于功能要求。这也是迄今为止在众多设计中所必须首要考虑的要素。对于其建筑立面采用大片玻璃幕墙和转角窗,转角窗位置无采用任何的实体支撑设计,这种手法显得建筑轻巧透明并大方得体,对于大面积玻璃幕墙及转角窗的使用在建筑史上可以说是首例,而这种大胆的设计的出现及实现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当时机器及技术的发展。这座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即把建筑内部的结构直接体现出来,建筑外部除玻璃幕墙的使用外,没有其它过多的附加装饰,通过其表现出全新的建筑机械美形态,对于当时设计思想的转变有着巨大影响。这种设计手法更是为现代建筑所常用(图1)。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是对于现代美学做出最大贡献的建筑设计师。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对现代物质环境的形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认为机器产品有自己的经过试验而确立的标准,它是理性的、经济有效的现代产品设计。柯布西埃对于机器的颂扬,在理论上可以说是对机器美学的阐述,而机器产品是具有经济效益的,对机器美学内涵本质上的具体解读。他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对于这五个特点体现的最为全面即是他所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图2)。萨伏伊别墅外部全部粉饰为白色配以长窗,采用框架结构使墙体不再承重,整体结构完全示于人前,不带任何的附加装饰,这种形式的体现也是完全依赖于机械发展与生产所带来的可能性。他的这些设计简洁、干净以及对机械美的运用可以说是将机器美学推向了高峰。

马歇・布劳耶(Marcel Breuer)作为包豪斯的第一期学生在家具设计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他创造设计的系列钢管椅,在当时家具设计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钢管椅造型轻巧,结构简洁,具有很优良的使用性能。钢管椅的设计通过将原始钢管外露做出悬空的造型,改变支撑模式,在配以皮革或纺织品等组合而成,与以往传统的家具设计形式截然不同。采用钢管设计适用于工业化大批量定制生产的模式,从而具体的体现了工业设计中的机器美,并对之后的家具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创新。

机器美作为现代设计美学中的一种设计语言,它不仅仅局限于大批量定制生产的模式,更多的体现在对于机器的承认基础上通过结构、材料、形式等融合起来的设计美学,其对当今许多设计师有着深远的影响,是现代设计别于先前设计的独特之处。

二、功能美

功能主义是现代主义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也是作为设计美学史上一个突出的主要美学形态。其在18世纪就已出现,是一种持续了百年的哲学思想。功能主义表达的设计重点是,设计应当反映时代精神,机器大生产是工业时代的显著特征,这一时期功能主义的美学观点以几何形式美为主,究其原因是机器只能产加工几何形状物体,即“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也就是艺术与技术要相结合。功能主义的基本美学观点是:产品设计要通过结构本身和材料来表现美,摒弃掉前期设计中复杂的装饰语言,通过机器加工技术要素使所运用到的几何形式材料达到表面光洁、表面质感和表面机理,做到表面光顺的效果。它强调要满足下层人民的需要和国际市场上优势竞争的需要,需要通过工业化大规模的生产,降低成本。

所谓功能美着重体现在设计中以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作为主要目标,即任何设计都必须把产品功能及其用途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在满足了功能之后才是产品的形式美感。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而在现代主义设计当中,功能之美与机械美是紧密相连的,外在形式的机械美更是跟随着内部功能形式的划分、使用来进行着变化,所以这一时期的设计大都主要是围绕着功能性而进行和发展的。

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功能作为设计追求目标的一种创作思潮是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另一设计体现。在此时期有一大批的设计师将功能美表现的丰富多彩。

著名建筑师路易・沙利文(Louis Sullivan)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行者。“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就是他所提出的,所以功能在其设计中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沙利文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即是三段式设计,他根据功能需求把高层办公楼建筑的外形分成三段:功能相似的首层和二层为一段,办公室所属楼层为一段,顶部用于设备间的为一段,这中分段形式的设计形式成了当时高层办公楼效仿的典型案例。这种设计形式较大限度地体现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为其发展更是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语言。

包豪斯新建的校舍是著名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设计建造的,是其具有体现功能美的代表作之一。这座新校舍包括教室、车间、办公室、礼堂、饭厅及高年级学生宿舍。他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首要设计要素,并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及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定出所对应功能需求的位置,不同的结构形式跟随各部分不同的功能需求而设计,赋予不同的设计语言。格罗皮乌斯在校舍的设计中直接运用钢筋、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新材料,不过多的附加装饰色彩,旨在通过这种形式,展现建筑材料的本色美。校舍在造型上更为突出的是一个个没有任何装饰的不同材质的几何体,错落有致四排列使整体设计更显得生动活泼。根据功能不同,给予不同的结构形式就是体现在这些错落有致的几何体排列中,因此这座校舍充分的体现出格罗披乌斯对于功能的重视性,以及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图3)。

著名设计师布兰德(Marianne Bran&)在包豪斯学习期间受到纳吉的影响,她创新性的将新兴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革新性与功能性并重的现代产品。她设计的领域主要是产品设计,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她1924年设计的茶壶。茶壶的形体设计主要是以几何形式为主,表面为人工锻造的银色金属,表面光滑、圆润,把手为黑色,做到了材质碰撞的革新性效果。布兰德的设计以几何形式设计为主,将简洁抽象的要素组合来传达产品自身的实用功能。布兰德关注批量化生产问题也是其设计思维的一大特点,“康登”台灯是她批量化生产的一代表性作品,此台灯的灯颈是可弯曲的,基座稳健,造型也是通过简洁的几何形式表达并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图4)。她的作品多以金属制品为主,其中有些产品至今仍在生产。

功能主义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突出要素,影响了这一时期及后来的众多设计师,创造出革新型的设计模式,在20世纪前期的现代主义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形式的影响下得到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一切形式服从功能,对功能主义在设计中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

三、理性美

现代主义坚持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机器的效率和理性带来了简洁的几何形式设计语言,现代主义打破了固守陈规的传统设计,主张创造新的设计形式。历史主义和折衷主义被更多的设计师突破,这是一个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在造型设计上更为创新的道路开辟了新的方向,也反映了工业时代的本质特点。

从美学认识角度看,现代主义设计无处不体现着理性主义之美。理性主义同样是现代设计美学形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性思考是理性美强调的重点,用科学的、客观的分析法作为基础来进行设计,舍弃感性思维的冲动意识,以严格的理性思考来取代,以提高产品的效率和经济行为为目的,尽量减少设计中的个人意识。

它还强调造型必须具有目的性,必须以功能需要为出发点,即设计必须很理性,不能按照设计师的个人意识破坏掉设计的本质属性。

如之前介绍的设计作品中都是在理性主义基础上来表现及思考设计的机械美、功能美,但其又不是并列的关系,没有机器生产的发展,人们对功能实用的需求,也无法促使理性主义在此的高度体现,所以这三种美学形态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关系。

随着社会时间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每一时期的社会目标都有所不同,而现代主义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目标的反映,人类希望对于自己生活环境能够理性理解、说明和控制,几何规则性满足了人类的这种渴望,在设计中注重以计算和功能为基础的工程技术,而不是唯美主义。这种美学态度更是与设计改革时期反对机械美学形成鲜明的对比。理性主义也是基于机器生产、技术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得以提出及运用。也是人们在设计领域思想方面重大的转变,为现代主义设计以及继续发展的设计流派提供了借鉴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