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学的美学价值范文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09 17:40:43

文学的美学价值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1

1、体现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文学价值决定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包括审美、思想、核心价值理念等,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即对人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

2、文学作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2

关键词中文翻译;英语文学;美学价值

美学价值最初源于美术界,但是美学价值不仅仅是美术界的追求,英语翻译也同样如此。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美学价值可以全面地体现出原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主要内容,是对原作品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广大读者负责任的表现。(高博,2017)然而要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体现出美学价值,翻译人员就必须要深人地了解美学的相关知识和各种价值,关注美学的艺术特性,关注原作品作者的情感。对于作品的翻译,美学价值追求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突出艺术特性的基础和前提。在进行英语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将翻译的重点放在单字单词的翻译上,而是要结合全文,注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生动形象、恰到好处的语言,达到最完美的翻译效果,从而体现出英语文学的美学价值。这样的作品才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外国作品的精髓之处。日美学价值的概念美学价值是一种美的体验,是一门专门研究美的价值意义的学科,也是一门充满美感经验的价值体现。美学是哲学中的一部分,探讨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本质内容。具有深刻美学价值的问题,讨论的就是哲学问题。美学价值是客观带有的自然属性,是研究人的审美和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左琳,2015)美学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特征,是一种特有的感官感受,这种感官感受是动物所不具备的。艺术特性是追求美学价值中的一种特殊形态,美学从个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去评价,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英语作品的翻译中,既要注重翻译作品的整体性,又要体现翻译作品的美学价值。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1>传达美学之感,彰显美学价值英语文学作品与其他的艺术作品有相同之处,即将艺术的魅力用文字表达出来。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不同地域的差异。英语文学翻译中,不同的翻译学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对美的感受也存在不同的见解,翻译出来的作品就会在美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左琳,2015)英语作品和中文作品一样就有作者自身的创作风格和表达的思想。翻译就需要对原作品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想将原作品的美学价值用文字体现出来,就需要在遵循英汉的基本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加工,用心去感受原作品中的美学价值。(2)突出形象传达,独显艺术特色翻译者的翻译特色不尽相同,不同的翻译风格对原作品的美学价值会有不同的表达技巧,也会在美学的表达上存在差异,对美的感受不同,挖掘美的形式也不同。有的翻译者习惯将文字平铺直述,也有的翻译者喜欢悠柔婉转。比如在《布哈拉历险》经典小说中有一句话:ThefullmoonstoodhighabovethecityofBukhara.如果按照平铺直述的翻译就是“布哈拉城的上面站着一轮满月。”这种翻译结果很显然没有彰显出艺术特色,让读者感觉很枯燥。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形象的翻译:一轮满月高挂在布哈拉城市的上空。这样的翻译给读者的感觉就大不相同,向读者展现一副多彩的城市夜景,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3)发挥句式优势,表达原文的优美我们之所以要去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是因为外国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亮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学作品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要想真正体会到外国作品的内涵,就必须把好翻译这一关。所以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出译语的优势,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文的感情。(刘志伟,2014)比如在英国文学作品《伊坦弗洛美》的翻译过程中有这么一句:Well,mattersain'tgoneanytoowellwithhim,这句话的直译就是:好吧,他有很多该做的事情做不了。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直接这么表达,显得太平淡无味,没有任何表达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对上下文的串读,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情况下,带点感彩的翻译,就更能达到需要的表达效果。比如我们可以译为:哎!他的日子不太好过!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就富有一定的感彩,也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4)优化语言因素,引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又称}h}陛思维。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定势能够使人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此类问题,在英语作品的翻译中,这样的思维模式会妨碍高级翻译的结果。不管是汉语还是其它语言,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含义,而翻译就是需要将这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做到传神。这也是考验翻译者的文学水平和综合能力。比如单词intern,在英式英语中它的意思是“替换”,而在美式英语中,它的意思却是“关押”。这两种翻译具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翻译者熟悉各国语言和翻译习惯,从而作出最准确的判断。如果一味地运用思维定势去翻译,就很可能会出现翻译错误,无法准确翻译出原文的意思,也就更谈不上美学价值了。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品质

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体现出翻译的魅力所在,让翻译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为翻译者,翻译作品的过程就是对作品的艺术品质进行解读的过程。英语文学翻译就是一种体现艺术感的能动性的活动,可以创造美感,从而将作品的艺术品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任何语言翻译的目的都不是单纯字面上的翻译,翻译者必须注人相应的思想感情,运用自己的翻译能力去完美地彰显原文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内容情节,这需要一定的翻译功底。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使用模糊的手法,将英语文学中作品的人物形象淋漓精致地展示出来(王艳艳,2014);同时,需要结合作者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要素,了解与当时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运用相应的表现手法去翻译,才能更好地展现艺术作品中的文学特质和美学价值。

结语

在现代社会,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许多优秀的英语作品开始流人我国,这就需要翻译者对原作品进行恰到好处的翻译。本文分析了美学的概念和美学价值,在翻译中需要认真揣摩词句本身的思想情感,将这些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成恰到好处的中文。对于原作品的合理翻译能够体现美学的价值所在,更能体现出原作品表达的感情。

参考文献

[1]高博.探究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所在[[J].教育现代化,2017(2):145-146.

[2]刘志伟.自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43-144.

[3]王艳艳.法律英语翻译的美学鉴赏价值—法美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9):56-57.

[4]左琳.自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9):130-131.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3

【关键词】英美文学大学英语价值

1.文学教育与教育重要性

1.1文学教育在大学中教育的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教学显得极其重要。首先,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在教学目标方向上有些相同的目标。文学文本使学生用一种其他的方式或者路径进入其他文化,用它独到的方式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对学生的审美进行更好教育。其次,文学教学也是一种语言模式方面的教学。又因为,文学教学在教学方面与交际教学法基本相同。

1.2文学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

将自己亲身置于语言环境是最适合学习外语的,用英语语言氛围来熏陶自己,让自己更快地更加直接地学习到英语。文学的特点鲜明,作为学生的语言材料再好不过;文学作为由生活语言发展而来。英美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免能学习到很多的精华,类似文化,语法,不同地方的习俗,所运用的短语也不同。

2.英美文学的价值分析

2.1英美文学在现今社会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让人们从文学中获得到的东西是越来越少,让更加愿意主动去学习的人也会更加少,而且让学子们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去考试,所以,到目前有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分数高,但是没有足够的分数去满足自己的这种能力,会对大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造成障碍,也对学生文学素养方面的组成受到一定的阻碍,而文学素养是文学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许多东西,对人类对和平世界、全面小康社会,人类奋斗的艰苦历程有着更深的理解,英语国家人民在战争和经济危机来临时所面临的困境,可以深刻的体会理解到全世界人民对于世界和平人类之间没有纷争的向往,希望世界人人平等不再有帝国专制与统治,对人类前途的期盼。通过学习英语文学知识,可以使得学生整体的素质提高,对于全世界更加的了解,使得人格更加的全面,能与英语国家全方面交流,实现全文化无障碍沟通,在英语学者中成为佼佼者,变身领头羊。

2.2在英语文学当面对英语教育做出的贡献

在有限的时间完成这种教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想要更加全面地覆盖课堂内容,就不得不拓展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同学们走进课堂,为学生着想,给他们布置作业,让同学们自己下去阅读国内外名著,并攥写观后感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了解到学生对于课后布置作业的完成度。现在学习英语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国家也更加的重视英语的教育,我国英语专业也开展的越来越多,英语学习也是日益火爆,现在英语学者以及英文教师的素质也逐渐提高了,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英美文学逐渐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的一大项目,是我国现如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因种种因素,比如信息建筑类科学生的人文知识层面较低,对英语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在学习时无法那么的专心,对文学知识方面并没有过多更加深入的了解等,所以目前看来,工作实施发展的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如意。把英语文学选修课加入到英语课程教育的紧要性已经是迫在眉睫。开设英美文学著作课程,既能培养对于英语作品的分析能力以及赏析能力,使学生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更加的了解。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4

一、突出形象,独显特色

文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借助文学形象将现实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英语文学翻译经过自己对原文的了解和他们所掌握的英语表达技巧,对原文进行二次的创作,将原文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不同的翻译者会翻译出不一样的作品,不同的翻译内容表现出了原文多角度的美学内涵。有的翻译者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反映在翻译作品里,有的翻译者只是简单的进行探究,不同的翻译方法表现出原文不一样的特征,文学翻译不再是简单的译文,是将译者真实的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不去追究表达方式的差异,不去追究是否与原文内容一样,文学翻译是一种美学体验,将美学的不同面展现出来。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依据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展现作品的价值,有的译文简单明了,有的译文荡气回肠,有的译文温馨和煦。翻译者依据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和对原文的了解来翻译文学作品,不管翻译者会翻译出怎样的译文,他们都体现了不一样的翻译特色和对文学的感知水平。

二、传达美感,彰显价值

英语文学翻译是借助文字将作品的艺术特色尽情的表现在作品中。所有的文学作品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翻译的美学意义也在文学作品中进行展现。译者翻译风格的不同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美学感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有属于自己的特征表现在里面,作品的美学价值表现在译文中,通过译文来彰显原文的美学价值,传达原文的内在美感。作品的魅力都需要用心去感受,《读书论》是英国学者佛朗西斯.培根著名的散文代表作,国内有许多的翻译版本,王佐良先生翻译的作品最具有影响力。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one by one;but the general counsels,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come best,from those that are leared.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谋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三、优化变量,引领定势

在相同的环境下,要想使用已有的办法快速的处理问题可以借助思维定势的作用。当情景出现改变以后,定势不会影响新办法的使用,如果思维定势不积极的话,创造性思维就会被发散,实现不了精准的转达。译者精准的翻译,可以真实的反应出作者的心声,译者一定要较好的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翻译不单单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它反映出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通过不一样的思维定势反映出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表现出语言表达上的区别,还会对翻译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作者的文化风格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语境会给语言使用造成一定的影响,每个单词都有很多的含义,语境不同翻译的意思也会不同,一定要将思维定势掌握好,词与词之间要保持意义的连贯。

四、创造灵感,体现意境

在文学作品里面,作品美学价值的表现是通过意境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情感需要意境进行烘托,因此,意境是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核心表现形式。译者在翻译文章的时候,如果没有将作品的意境充分的展现出来,他们翻译的作品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翻译作品,因此,原文的语境是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作品创造环境的反应是通过语境来实现的。译者不能直观的感受到原文的语境,只有经过不断的推测、揣摩原文的词语才能感受语境,译者在翻译原文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带着美学观点去感受原文的语境,这样原文的创造性语境才能得到显现,译者翻译出来的文章才能与原文更加相似。比如,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u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fragrance of theirblossms。从词义上翻译:桂花公园因有许多的桂花而得名,多彩的桂花开放会使公园里充满花香。如果模糊的进行翻译效果就会不同,金桂花芳香扑鼻,紫砂桂花味浓通透,桂花公园里所有的桂花竞相开放,当游人走进公园里就会有进入人间仙境的感觉。译文不但要表现出原文的含义,还要将原文的意境展现出来,译文不能只从表面含义进行翻译,这样翻译的文章会非常的枯燥,缺失美感。

五、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在开展英语文学翻译时,基本上是和其它形式的文学体系翻译是一致的。其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把原著中的情感体现出来,这也正是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追求的美学价值。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步骤,能够体现出英语文学美学价值。

第一,由于不同国家之间会存在有一定的文化坐,这样会对文学思想产生一定的差异性,这样的一种差异性会导致在进行翻译时所表达 的情感也有区别。所以,在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时,要对文学作品的类型进行区分。比如:诗歌、小说、散文等。这些不同的文学类型都会具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所以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要能够把握住不同文学类型来进行情感的还原。同时还需要注重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的情感,要对所其作品中感情的形式美进行体现。比如:我们在进行培根先生的《读书论》这个作品进行翻译时,应该对其作品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从这部文学作品的一段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tric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作者在进行创作的风格是一种较为细腻的风格,而且在其情感表达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较为淡然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就需要针对作者的这一个特征来进行翻译。对于这段原文,从当前许多的翻译版本中,我们可以发现王佐良先生所采用的古文翻译,让整段文字得到了升华,并且从其翻译的译文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细腻情感,让其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内容显的更加典雅,有效地提高了这部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我们通过对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作品中之所有被大家都关注与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文学作品中能够向读者展示出一定的文学韵味以及优雅的意境。所以,我们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应该把握住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学意境。通过把作品中所包含的意境进行表现,才能够更好地体现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中文翻译过程中,要认真地对其意境进行揣摩,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来进行意境的表达。让其作品的文学意境能够以我们较为熟悉的方式进行表现,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其作品中所具备的文学意境,让读者体会到其作品中的蕴藏的美。同时,我们在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时,要把英语原著中的韵律进行表现。要能够让读者像在阅读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时的那种感受,感受到英语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韵律之美。所以,在进行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把原著作品中的句式、气势、形式等能够体现英语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内容,尽可能地按照我国的审美来进行翻译,这样才能让我国的读者能够在阅读时,感受到作者进行创作时的情感以及审美,充分地体现出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5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活动;英美文学元素;价值;策略

一、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引入英美文学元素的价值

英美文学元素引入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就是英美文学元素和高职英语进行一体化的过程,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是英美文学元素传播的重要途径,英美文学元素也能够促进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整体来看,英美文学元素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水平和促进高职学生英语交流的应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英美文学元素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料价值

英美文学是高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语言材料资源,英美文学是一种体现在文字上的语言艺术,英语口语又是对英美文学进行塑造的重要工具。英美文学能够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从各个方面来展示整个英美世界的各种文化元素。英美文学是英语口语的精炼、整合,它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达人物情感、事物的变化等,并且英美文学中使用的英语单词都是非常恰当、华丽和优美的,这些优点能够让高职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的时候吸收应用,从而让学生在英语表达上更加贴近英美人们的生活,也能够让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够更强。所以说英美文学元素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料价值。

(二)英美文学元素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恰当的语境价值

英美文学都是在描述一定的情节或是进行情感表达,所以英语单词在英美文学中应用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作为背景的。现在很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都是在死记硬背,根本没有结合单词应用的语境进行记忆和掌握,一方面这会导致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非常的低,学生掌握好的单词很容易忘记,另一方面学生掌握好的单词在具体英语交流中不知道怎么应用。但是在英美文学中学习英语单词就会改变这种缺陷,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根据英美文学作品提供的英语使用语境重复的学习英语单词,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好英语单词,学生在语境中掌握的单词也会在英语交流中进行应用。

(三)英美文学元素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素材价值

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到的英语知识需要大量的重复应用和练习,但是因为我们的母语和国语都是汉语,所以高职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进行运用和练习。英美文学作品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机会,高职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其中的语言交流语境和场景,学生还可以通过朗读英美文学中的优美句子进行语言交流练习。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作品中拥有大量的口语对白,学生可以进行大声的朗读从而提升自己的交流能力,学生还可以进行话剧表演,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语言交流、对白,这样增加了学生英语口语练习的机会。另外,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心得体会,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还会主动的用英语把自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感触写下来,这样学生就拥有了更多的英语书写练习的机会。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英美文学元素的策略探讨

(一)让学生懂得英美文学元素在学习高职英语中的重要性

英语能够在整个世界中广泛的传播和应用这就说明它拥有较强的生命力,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对英语生命力顽强的重要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英美文化和英美人们的思维逻辑习惯,这些对学生学好高职英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要积极的为学生讲述英美文学在高职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英美文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英美思维逻辑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高职英语的认知和应用等等。例如,高职英语老师可以让那些在学习中学习英美文学的学生为学生们讲解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意义,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信服和认可。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分阶段制定学习目标

当前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仅仅体现在英语试卷的高分,这种传统的教学目标根本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所以,高职英语教师要明确英语教学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英美文学元素在高职英语中的应用目标也应该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正确应用英美文学元素。另外,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元素的引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为学生分阶段的制定学习目标。英美文学作品都有着一定的难度,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学习的时候老师要为学生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向,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深入学习英美文学作品,这样才能让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事半功倍。例如:老师可以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为他们选取适合他们自己能力水平的英美文学作品。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同一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但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明确阅读目标任务。

(三)积极探索高职英语课堂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在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上,老师要为学生选取那些比较有时代感、趣味性的英美文学作品,这些选取的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有更强烈的兴趣去学习,而且让学生学习中更加契合生活实际。另外,选取的英美文学作品也要和高职学生的专业相契合,学生可以学习到英美先进的技术,还能够掌握好工作实际运用比较多的英语知识。例如:在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选取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文学作品。其次,在教学形式上老师也要积极的进行丰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看书、读书,这种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感觉非常的枯燥,从而让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现在科技正在进步,教学形式有科学的力量作为后盾会越来越丰富,老师要积极的进行挖掘、开发。例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丰富教学形式,这种拥有声、图、像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会让学生非常的感兴趣。在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则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英美影片。最后,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虽然是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但是也要突出学生的主题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引导作用,时刻保障课堂的顺利进行。例如:在阅读《麦琪的礼物》这个作品的时候,老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积极的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四)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学习中要重视作品的选取

高职英语学习中并不是什么样的英美文学作品都可以学习,学生在选取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选取那些与学生相适应的作品。学生的英语成绩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一刀切的学习同一个英美文学作品会致使部分学生不适应。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作品的选取,对于那些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选取的作品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英语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要选取难度系数较低的作品。再者在英美文学作品题材的选择上,尽量照顾到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教材内容相关同时篇幅适中、情节丰富、词汇多样的文学作品。另外,老师也要经常为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学习,例如《都市报告》、《警察和赞美诗》等等,这样的文学作品,会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文学的精彩以及文学带来的诸多益处。

三、结语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6

    一、从宗教色彩到世俗色彩的变化

    由于种种历史和社会原因,美国早期的文学作品被抹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世俗色彩甚浅。长期以来,英国实行殖民掠夺政策,横征暴敛,军政高压,并且利用宗教来禁锢殖民地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特别在清教徒占优势的新英格兰等地,人们的主要文化生活是每个礼拜日去教堂听取牧师的布道。而且在当时的北美,文化水平较高的是宗教人士。18世纪40年代,新英格兰地区还出现了被称为“大觉醒”的宗教运动。于是,当时产生了大量的宗教文学作品,主要以宗教诗篇的形式出现。在众多作家的作品中都体现出浓厚的宗教思想——例如着名女诗人Anne Bradstreet在诗作“Some Verses on the Burning of Our House”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当跟富裕的天堂之家进行对比时,世俗财富不过是“dunghill mists(粪堆上的雾气)”。她对世俗财富的否定,跟当时的很多新英格兰作家持有共同的观点。但是随着1775年北美独立革命的爆发,美国启蒙运动发展起来,美国人们创造了大量富有战斗性的革命文学作品——政论、演说、诗歌和民歌等,开始关注世俗社会。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启蒙主义者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潘恩和托马斯·杰弗逊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确信人能够自我完善,并企图建立以正义和自由为根本的幸福社会,最终打垮了清教神权思想的统治,尖锐地批判了宗教思想的错误观点,并开创了美国散文创作的优秀传统。于是,美国文学题材从当初神圣而又局限的宗教主题扩展到丰富的革命、生产、科学、幸福和女权等社会问题以及大自然。实业家Franklin的代表作之一《自传》,叙事生动简洁、清新活泼,风格明朗而又幽默,它宣扬了“金钱至上”,“以贫富论贵贱”等思想,世俗色彩显现。他还在《格言历书》中介绍科学知识,抨击宗教偏见,并宣传日常生活的实用道德。而到了19世纪初,美国文学开始摆脱对宗教和政治的依附。其实随着美国独立之后,经济蓬勃发展,美国文学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并在以后的发展中,越来越世俗化。不仅在题材,而且在体裁形式上也产生了很大的突破,出现了小说、戏剧和自由体诗等。美国作家用不同的作品形式逐渐在作品中凸显世俗色彩,关注世俗社会。如20世纪末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二、美国梦在文学中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美国文学的不断发展、日益繁荣,孜孜不倦的美国人们开始在独立的美国本土的拓荒过程中耕耘伟大的“美国梦”!到底何谓美国梦?美国梦又称美国神话,是最能体现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理想。广义上它代表自由民主等的国家理想;狭义上则是任何人只要努力奋斗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在北美这个充满希望的大陆上发财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的个人理想。Franklin的《自传》传达了个人主义的信息:只要勤劳,人人都有致富的可能;而美国,正是这样一个人人都能实现梦想的地方,这正是后来所谓“美国梦”的原型。在美国摆脱英殖民统治的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中,开始出现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们第一次创造了美国文学中的典型形象。如“美国文学之父”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被普遍认为是第一部实现美国梦的文学作品——借避世的Rip Van Winkle实现了美国变革和独立的梦想;还有库珀在他的“皮袜子”系列小说中创造了奈蒂·邦普这个拓荒者的形象——实现了Natty Bumpoo和印第安人的友谊之美国梦。Natty Bumpoo的故事开创了美国小说传统中的“亚当主题”,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陆续出现了承载着不同美国梦的“亚当”——如马克·吐温塑造的哈克贝利·芬,亨利·詹姆士的克里斯托弗·纽曼,威廉·福克纳的班吉·康普顿,索尔·贝娄的奥吉·玛奇等人身上,都有“美国亚当”的纯真身影。但是,不难发现,受现实生活的影响,美国梦并非永远都能够得以实现的。在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50年里,美国文学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向自然主义,从乐观主义向悲观主义的过渡,期间美国作家对“美国梦”产生更为清醒深刻的认识。例如西奥多·德莱塞通过《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和《美国悲剧》等一系列作品,率先揭露了“美国梦”的欺骗性与对人性的巨大腐蚀作用。1914 - 1945年一战到二战期间,战争给美国社会生活带来难以估摸的影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人们越来越感到无助和无所适从。一战结束后,特别是年轻一代深刻感觉到“美国梦”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怀疑、彷徨、悲观和失望成为二十年代文学的基调,(下转第4页)

    (上接第2页) 产生了“迷惘的一代”。当代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即描写了这一时代表面繁荣下的衰败和人们在美国梦破灭时的灰暗心情。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了主人公盖茨比追求金钱和爱情的悲剧,代表着美国梦在美国的破灭。再如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里描述了亨利对勇敢正义和爱情追求的失败,代表着美国梦在别国的破灭。但是,美国梦作为一个含义丰富的梦,美国人们将一直追寻下去,也将一直在美国文学中跳跃。 三、自由民主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7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文学价值;审美价值

苏轼在创作中对“取意”极为重视。其书法风格受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影响较大,尤其在苏轼中年时期,在书法风格上主要吸取颜体精华,晚年开始受唐代书法家李北海书法风格的影响,形成其深厚朴茂的特有风格。《黄州寒食帖》就是苏轼行草书的经典作品,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此贴苍凉悲情,表达出苏轼被贬后的忧郁心情。本文通过对《黄州寒食帖》的全面分析,探究其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

1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创作背景

宋朝充满变革与创新,冲破唐代对森严法度的崇尚,对于思想情感的抒发更为注重,这一变革风格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书法及哲学等方面均得以充分展现。唐代时期,注重法度,忽视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尤其在书法艺术上,格式逐渐僵化,并逐渐形成一种固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形成了阻碍。而宋朝书法则冲破原有束缚,崇尚对个人情感的表达,逐渐形成“尚意”的书法风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坡。作为宋朝杰出的文学艺术家,苏轼自幼好读书,酷嗜书画,凭借其天资聪颖、学识渊博,顺利跻身书坛。在创作中重视真实性情、意趣及哲理的表达,其作品均为个人心性的自然流露,并传达其率性真情。为追求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苏轼曾多次尝试酒后作书,以达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人书合一的境界。苏轼的书学理念多源自其以佛道思想为主的哲学思想,注重庄子与禅宗思想中的“无”与“空”,追求书法的“无意”境界。而《黄州寒食帖》即为苏轼书法艺术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例行公事向宋神宗上呈谢表,即《湖州谢上表》,因其笔端带有个人色彩,个人情感见诸文字,表达出对时政的不满。后被御史中丞李定及御史舒、何正臣等人摘取其中语句及其之前作品,以“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之名将苏轼逮捕入狱,并引发“乌台诗案”。入狱4个多月后,苏轼于除夕夜被放出狱,并以流放罪犯的身份被贬至黄州,此次的死里逃生,对苏轼来讲可谓是惊心动魄。4个多月的牢狱生活,洗去其人生喧闹,使其对黄州的孤独与静谧产生一种享受之感。《黄州寒食帖》就是在苏轼被贬黄州第3年的寒食节所作,充分地表达出苏轼惆怅和孤独的心情。[1]

2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文学价值

《黄州寒食帖》为两首无言古诗: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诗为苏轼在被贬黄州第3年的寒食节所作,恰逢寒食雨绵绵,本就处于失意状态下的苏轼,在此情境下更添几分酸楚与凄凉之感,对他久逢冷遇的内心产生触动,于是不禁感叹道“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3年时间里,苏轼日日盼春归,殷切期待回归之日。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春光丝毫不为人的悼惜所动,而残忍地离去,他空怀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却迟迟得不到挥洒的机会。“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如今虽然已经到了生机盎然的季节,但却感受到持续2个月如秋天萧瑟般的春寒,由此可深刻体会到苏轼此时此刻悲凉的心境。而唯一能够为他带来安慰的也只有幽独清淑的海棠。苏轼将海棠喻作自己,整日孤芳自赏,对万物皆空的禅宗虚幻境界十分向往,只盼所有的困顿、烦闷均可悄悄流走。但是,在其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又无法沉下心去混沌一生,面对当时腐化朽败的朝廷局势,苏轼只能将愤懑之情按捺于心,这样的状态与长期患病不起的少年病愈后鬓发衰白又有何区别。

3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审美价值

从苏轼的书法风格上来看:首先,《黄州寒食帖》整体点画均显得浓重而又粗壮,横画用笔较轻,竖画则在用笔及墨色上均较重一些,此贴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丰腴。苏轼在执笔上较为独特,手腕与纸的距离相对更近,笔锋左倾。因此,其字体左侧较为丰富,且点画简短、厚重。其次,《黄州寒食帖》在章法上,行与行的间距较为稀疏,在与纵势的呼应之下,产生灵动且浑厚之感。从整体角度来看,《黄州寒食帖》笔画开张,使墨色呈现出错落有序的感觉。苏轼在行书创作中,非常注重韵味的表达,巧妙运用墨色搭配,使整个作品具有一种韵律感,在呈现出朴素之感的同时,还呈现出一丝拙趣。最后,从字体结构上,《黄州寒食帖》重点取横势。整体来看,宽博质朴,字体大小对比鲜明,奇特扁平,而“哭途穷”三字所占空间比“在万里也M”五字空间更大,强烈的对比反差,充分地展现出苏轼创作中心绪不稳的状态。

从苏轼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上来看:苏轼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当代书坛,追捧苏轼书法的人特别多,尤其在《黄州寒食帖》上对当代人的影响尤为深刻。如今,古城黄州各大景点及大街小巷均可看到与苏轼有关的文化产物,不管是在楹柱上,还是在长廊里,苏轼的诗词、字画等作品随处可见。许多黄州本地人将苏轼的诗词、字画挂在厅堂或书房里,以此展现自己对苏轼作品的喜爱。

4 结语

苏轼《黄州寒食帖》字形大小不一,结构左右变换,在用笔方面笔势奔放,视觉冲击非常强烈。要想真正理解《黄州寒食帖》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需要对同时期书法家的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苏轼书法风格的形成过程。同时,需要对其所处的时代及政治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所处环境及其境遇有所感知,以此对此贴的精华进行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李剑锋.命运的交响――《黄州寒食诗帖》赏析[J].中国书法,2014(10):42-55.

[2] 宗晨.《黄州寒食帖》字形技法考察[J].美术教育研究,2016(07):27-28.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8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育价值;模式;方法

一、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

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英美文学也是一束光芒,照亮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路途。英美文学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的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开设本教程的目的是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使学生掌握英语文学和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首先,文学是语言的精髓,文学欣赏会直接有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在经过基础的语言教学之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无疑是学习外语的一个系统有效途径和必要阶段。文学阅读能使语言学习有质的飞跃。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时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英美文学课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的优势,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平台。

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法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复杂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考,而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都在这刻板、僵化的模式教学中渐渐丧失,学生的自主性受到压抑和损害。另外,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多,作家的风格也纷繁多样,再加上课时少,其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学生只能记住课堂上讨论过的作家名字、作品梗概,但整体印象只是模糊一片。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教学中这种“灌注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英美文学课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门课,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二、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思维为了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形式,我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课堂专题讨论,针对某一作家的某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发散式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作为活动的文学涉及作家、作品、读者和作品反映的世界四个要素,它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讲,它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而文学作品则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作为读者的学生只有把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投入到作品里面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才能达到对作品的真正理解,实现对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意象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应,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理性的抽象与概括,搞统一理解模式和死记硬背。这样,在使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讲授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时,我们采取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的方法,分析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差异。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将自己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有效渗透现代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水平学习英美文学,了解西方文化,实际上不仅仅要了解西方的文学艺术、礼仪习俗,更要了解西方的心灵史和思想史。因此,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把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有机地渗透进去,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的精髓和要旨,并指导他们自己加以运用。我们知道,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一些西方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意识分层,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研究是社会历史研究方法,注重的是人物分析、主题分析,而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文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认知方式,读者可以利用诸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解读作品。多元的西方文化及其流派体现了西方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界的思辨传统,尽管这些流派都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有的流派甚至走向极端,但是对它们的了解和掌握既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对文学的掌握和讲授获得更多的张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毫无疑问,在英美文学中运用文论教学可以教会学生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文学的鉴赏方法。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通过借鉴不同的文艺批评理论,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某个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与研究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而这也正是文学教学的目的所在。不同理论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来赏析同一部作品,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而且他们会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中收获快乐,获得启迪,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 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阅读文学作品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才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读书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只是闭卷考试,还包含撰写小论文。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既是英语语言文学课,也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既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又有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将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

意志,养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参 考 文 献:

[1] brooker, peter andw iddowson, peter ed. [m]·a practi-calreader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u. s.: pren-ticehall/harvesterwheatshea,f 1996·

[2] fish, stanleye. [m]·isthere atext in this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80·

[3] gadamer, hans-george. [m]·thruth and method.london: sheed andward, 1975·

[4] harding, d. w. [m] //“psychological precess in the reading offiction”british journal ofaesthetics 2 (april1962)·

[5] holub, robertc. [m]·reception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york: methuen, 1984·

[6] mailloux, steven j. [m] //“learning toread: interpretation and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studies in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spring 1979)·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9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育价值;模式;方法

一、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

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英美文学也是一束光芒,照亮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路途。英美文学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的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开设本教程的目的是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使学生掌握英语文学和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首先,文学是语言的精髓,文学欣赏会直接有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在经过基础的语言教学之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无疑是学习外语的一个系统有效途径和必要阶段。文学阅读能使语言学习有质的飞跃。随着时代的前进, 现代 社会的多元化 发展 。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时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英美文学课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的优势,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平台。

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法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复杂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考,而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都在这刻板、僵化的模式教学中渐渐丧失,学生的自主性受到压抑和损害。另外,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多,作家的风格也纷繁多样,再加上课时少,其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学生只能记住课堂上讨论过的作家名字、作品梗概,但整体印象只是模糊一片。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教学中这种“灌注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英美文学课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门课,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二、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思维为了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形式,我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课堂专题讨论,针对某一作家的某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发散式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作为活动的文学涉及作家、作品、读者和作品反映的世界四个要素,它不仅仅是语言 艺术 的形式,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讲,它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而文学作品则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作为读者的学生只有把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投入到作品里面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才能达到对作品的真正理解,实现对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意象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应,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理性的抽象与概括,搞统一理解模式和死记硬背。这样,在使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讲授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时,我们采取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的方法,分析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差异。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将自己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有效渗透 现代 文学、 哲学 和心 理学 理论,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水平学习英美文学,了解西方文化,实际上不仅仅要了解西方的文学 艺术 、礼仪习俗,更要了解西方的心灵史和思想史。因此,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把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有机地渗透进去,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的精髓和要旨,并指导他们自己加以运用。我们知道,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一些西方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意识分层,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研究是社会 历史 研究方法,注重的是人物分析、主题分析,而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文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文学自身的 发展 ,同时也为我们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认知方式,读者可以利用诸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解读作品。多元的西方文化及其流派体现了西方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界的思辨传统,尽管这些流派都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有的流派甚至走向极端,但是对它们的了解和掌握既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对文学的掌握和讲授获得更多的张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毫无疑问,在英美文学中运用文论教学可以教会学生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文学的鉴赏方法。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通过借鉴不同的文艺批评理论,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某个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与研究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而这也正是文学教学的目的所在。不同理论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来赏析同一部作品,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而且他们会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中收获快乐,获得启迪,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 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 论文 章。阅读文学作品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才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 网络 、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读书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只是闭卷 考试 ,还包含撰写小论文。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既是 英语 语言文学课,也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既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又有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将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

意志,养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参 考 文 献:

[1] brooker, peter andw iddowson, peter ed. [m]·a practi-calreader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u. s.: pren-ticehall/harvesterwheatshea,f 1996·

[2] fish, stanleye. [m]·isthere atext in this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80·

[3] gadamer, hans-george. [m]·thruth and method.london: sheed andward, 1975·

[4] harding, d. w. [m] //“psychological precess in the reading offiction”british journal ofaesthetics 2 (april1962)·

[5] holub, robertc. [m]·reception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york: methuen, 1984·

[6] mailloux, steven j. [m] //“learning toread: interpretation and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studies in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spring 1979)·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10

关键词:网络文学 审美特征 价值调适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92-02

作者简介:李舒格(1992―),女,河北保定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美学。

在数字阅读日常化的今天,网络文学已形成较大的阅读市场,正在创造新的文学美学,并对文学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由于网络文学 “出身”、业态等特殊性,其审美特征中暴露出的价值偏离已引起业界关注,若不能做相应调适,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学的发展及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一)网络文学发展迅猛

数字阅读从台式电脑到移动客户端,正在成为民众的阅读习惯。2013年全国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较2012年上升9.8%,网络文学活跃用户已达4.3亿人,注册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1] 从单纯售卖文字版权,到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网络文学已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大有高速发展之势。

(二)文学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是一种交织着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公益与功利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学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文学通常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但却无法超越现实而升入纯审美的境界,时常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社会属性。现实中“生活审美”和“文学审美”存在较大差异,“生活审美”对新时期文学审美主导范式产生了很大冲击,使网络文学感染了浓厚的消费主义气息。显然,在这种所谓的个性化审美背后,隐藏着典型的物欲诉求和价值偏离,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标准可概括为:第一,作品观点是否符合法律、伦理道德规范,是否传播“正能量”;第二,“艺术源于生活”,作品内容是否真实;第三,作品思想是否深刻,深度挖掘人类情感和社会发展;第四,作品形式是否优美,包括思维逻辑的清晰严谨、语句的精彩流畅、声韵的节奏美等。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在审美意境中,并赋予审美意境以多重读解和诠释,能够带给人“悦耳悦目”的,进而达到“悦心悦意”乃至“悦志悦神”的审美境界,这才是文学审美真正的价值诉求。

二、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

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为真实、通俗、动态、趣味,同时也掩藏、交织着与文学审美标准不符的价值偏离。

(一)自由化的真实审美

网络文学在创作伊始并不带功利性,其匿名创作的形式不仅满足保护隐私的需要,也给予人们自由言说真实想法的平台。另外,受众在阅读中也可以发表真实的评价,读者真实的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作者对作品不断完善、创新,提升了作品的真实美。

(二)平民化的通俗审美

网络文学作者多来自平民阶层,因非文学专业、社会阅历浅、写作经验少的局限,创作题材主要为社会百态、伦理情感等,使得网络文学真正成为大众文学,进而吸引更多读者,为全民阅读、全民参与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网络文学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常文字轻浮浅薄,缺乏历史厚重感,有学者认为“工具的变化会带来文体文风的变化,书写越容易,文字也会越来越‘水’”。[2] 真正能赢得读者青睐的、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则鲜见。

(三)互动化的动态审美

网络文学中作者与读者的交互跟帖、在线阅读与即时感受等动态模式打破了传统阅读方式,作者在线解说,读者随时参与,甚至同作者一起创作,这种双向、交互式的审美特征实现了新的自由平等。

然而,这样的互动模式常是文学网站为了提高作品数量、网站流量、增加商业价值的一种手段,造成网络文学审美价值日益低下,可谓是“快时代”与“浅文化”的写照。

(四)娱乐化的趣味审美

网络文学往往追求的是瞬间愉悦、,大众娱乐性是其迅速繁荣的原因之一。网络用娱乐化的情节和语言宣泄社会竞争压力、自嘲现实生活的无奈,表现出网络文学的趣味审美。然而,在当今 “娱乐至死”的时代,过度娱乐则会过犹不及,一味哗众取宠、标新立异、颠倒是非,甚至恶搞经典、篡改成语诗词等做法在网络文学中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更会给青少年成长和其价值观形成带来“负能量”。

三、网络文学的价值调适

网络文学似一株幼树,在快速生长中会出现养分不足、斜生、徒长等现象。网络文学应强化文化消费的精神性,挖掘文学的美学内涵,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一)创作主体应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创作主体是否以审美态度对待创作对象、以创造审美价值为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创作主体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

1.坚持“真善美”导向。用心感悟生活,把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精品奉献给读者,以自己的美学理想带动美流的形成,并影响市场和社会。

2.传统文学转型介入,创造出更多坚守文学理想、具有时代文学美感的网络文学作品。

(二)读者应培养正向阅读情趣

网络文学读者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因此,着力提升读者的文化品位,培养注重审美追求的消费主体,使品鉴文化精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1.坚守教育阵地。将网络文学作品鉴赏内容纳入学校教学,开展美文欣赏、五四诗会、名家讲座等活动,使青少年擦亮眼睛,加强文学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此,教育部门、网络文学网站、学校、社会都肩负责任,且大有可为。

2.提高审美鉴赏力。建立全民阅读服务保障体系,将优秀文学作品延伸至互联网,聘请文学评论专家在手机客户端实时更新书评,让读者与专家互动交流,提高群众审美鉴赏能力,形成自觉追求精神性享受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消费市场。

(三)网络文学应营造健康环境

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提出,“要把数字出版打造成新闻出版业的生力军,从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 [3] 数字出版因具有主体多元、产品多样、产业链长等特点,使监管工作面临新挑战。

1.营造网络建设良好氛围,使网络作家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时代美学”特点的佳作。

2.强化网站和网络作家监管,加强网络文学网站编辑队伍建设,把好“出版关”。

总之,我们只有弘扬时代主旋律,坚守“真善美”的文学审美原则,适时调适审美偏离,提升审美价值,网络文学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作家协会.2013中国文学发展状况[N].人民日报,2014-04-22(15).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11

关键词 英美文学 大学英语 教学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46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gration Value Inquiry

HU Hu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e'nan Finance & Taxation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146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world environment, English worldwide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Non-English majors have more than te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English learning to adapt to futu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globalization. However, because English and Chinese student's mother tongue - Chinese, both in structure and logic is very different,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tends to be low,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do not use English very well. In this paper, an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tegration, trying to find out the feasibility of a feasible way of English discipline i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gration

1 概述

价值其实是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概念,本文所说的价值是指放置到教育领域的,通俗地说就是指某种教育的方式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是否有益处,能够给教育本身带来有效的促进作用。结合本文来说,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的价值指的就是二者一体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并不单纯指的是将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英美文学片段,而是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将英美文学作为一个重要要素,嵌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和阶段中去。其实在任何语言教学中,文学作品都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辅助和方法,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将语言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语言学习者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从价值要素考虑,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英美文学本身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所在,二是二者结合的价值所在。

2 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的价值所在

(1)英美文学能够创造出丰富的语境,体现出语境价值。高等教育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往往直接节选自文学作品或者英美杂志,也就是说大学英语课文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地方是学生学习到的英语是纯正的英语,但是也有不利的一点,即节选段落往往不能让学生深刻把握作品的背景、环境、作者的特点和上下文进行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境”。并且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语言的学习,让语言的掌握更加扎实和牢固。在英语学习中,文学作品之所以相较于其他的语言类作品更有价值,还因为它所提供的语境是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任何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们需要学习的英语恰恰应该是生活的,他们在这种较为通俗和友好的生活化的场景中,能够更有效率地学习英语。

(2)英美文学具有丰富的语言资源价值。文学作品跟口头语言不一样,跟正式的书面语言也不一样,它是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但又脱离于二者之外的重要语言材料。针对英语学习来说,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文学作品相对于语言来说相当于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宝库,这是因为: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基于语言的,任何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脱离语言而生;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又是高于语言的,各种修辞手法能够脱离人们现实中不可能用到的语言素材,脱离了现实的束缚,将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的波动等刻画得更加生动传神。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能够接触到更多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接触到更为丰富的语言资源,从而给其英语的学习提供便利。

(3)英美文学作品中往往有很多的俚语,这在教材中是学不到的。据统计,一个普通的美国人词汇量一般在20000词以下,其中的2000词左右都是俚语。这也说明了俚语在英美语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中国的英语教材拘于篇幅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基本上不会有专门的俚语设置,学生单纯学习教材的时候,往往在实际应用中十分迷茫,对某些俚语的理解出现偏差。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英语教材中,警察都被翻译为“pliceman”,但是我们在看很多美国电影时会发现电影中的负面角色往往称警察为“cop”,这就是课本上基本不会接触到的俚语。不仅是在电影作品中,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的俚语出现,俚语已经成为了美国语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非官方的语言就类似于当前在中国十分流行的网络词汇一样,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他使用俚语之频繁,甚至某些俚语连美国人自己也不能清晰理解。我们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学习其正统的官方的语言模式,对于俚语等非官方非正式的语言我们也应当涉猎。

(4)英美文学的文化背景价值。英美文学的文化背景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能够让英语学习更有效率。语言的学习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外语,因为没有天生的语言环境,大多数学生又不可能深入了解美国的文化,相较于母语的学习难度是成倍增长的。那么在语言学习中如果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西方国家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的学习的话,英语教学的成效将会更加显著。其二,能够极大拓展学生对其他国家的了解,能够拓展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从单纯的英语学习转变为多层次多学科的共同学习和促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能够通过英美文学作品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英语技能和水准是很好的,如果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那就再好不过了。文学作品一般都不会仅仅体现出语言的魅力,一定是作者用文字来对社会、文化、国家进行真实的写照,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一定角度下世界的缩影,是一本更加生动、更加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大百科书。举例来说,学生对于“双性主义”这一哲学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思潮往往理解得不够透彻,如果让学生去阅读Virginia Woolf的Orlando,就更能理解这一哲学概念,从而获得英语能力和哲学能力双重的提升。除了这两个重要的要素之外,英美文学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国外环境的理解,在当今时代,对于学生走向国际化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的。

(5)英美文学的素材价值。语言的学习从听、读终归要走到说、写的层次,也就是从理论到实践。但是中国的大学生在英语说和写上往往表现平平,这其实是因为学生的语言资源并不充实,需要大量的阅读来进行充实。我们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有一个重要的要素,那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名言,英文学习亦是如此。英美文学对于学生的素材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对白,给自己一个练习口语的机会。并且学生对于名著或者改编电影中的对白是较有兴趣的,通过文学作品给了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第二,学生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整体的把握,来将其中的某些故事情节用各种演绎形式表现出来,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第三,大量的文学作品能够给学生一种语感,这对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谈到“语感”,这种对于语言的敏感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朗读实现的。学生与其去找各种英语材料培养语感,还不如去阅读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6)英美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整体语言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价值。文学作品区别于新闻报道、社会评论的最大区别就是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艺术属性。文学作品无论是表现真善美还是抨击假恶丑,它都是美的,这些英美文学作品或通过悠扬的语言来歌颂美好,或通过紧凑的情节来表达情感,总之文学作品都是一种美的体现。而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作品中的美感,领略到大师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使学生超越英语学习的层次,兼顾到了教育、审美和认知三大重要的要素,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7)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的价值所在。我们这里所说的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并不是简单地将英文教材中嵌入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片段,而是将英美文学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去,使二者形成统一的整体,这两者一体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能够兼顾上述所有的英美文学的价值并且将这种价值无限放大,变得更加稳固。上文中已经提到,英美文学本身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体现在能够给学生提供语言资源、语境、素材、俚语、文化背景和审美情操培养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价值。而要真正实现这些价值,仅仅阅读英美文学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大学英语只是大学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之一,不可能将时间完全放在阅读上,课余时间也不可能仅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而忽视其他活动。所以将英美文学有机地嵌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使二者成为统一的整体,才能够充分发挥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3 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本身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有利价值,是值得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入英美文学元素的。而二者的一体化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当前的全球社会形势下,英语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高,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凸显出来,未来高等教育英语教学应当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由于本文的分析角度仅在于价值分析,只是提供二者一体化结合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具体二者一体化的实践落实,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创新,找出一条真正合适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姜敬.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12

[关键词] 英美文学;电影;文化

文学与电影是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随着电影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典名著被引入电影剧本中。从早期的《战争与和平》《简·爱》《哈姆莱特》《傲慢与偏见》到现今的《哈利·波特》《指环王》等,都是较为成功的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电影。经典名著中的文化内涵也在电影中得以诠释,以一种更为生动、立体的画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而电影也随之拥有了鲜活的灵魂。

一、文学在电影中的文化蕴涵

文学与电影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形式,以各自不同的艺术媒介展示着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文字是漫长发展和反复积累的结果,会受到由于政治或者战争带来的融合或扭曲,因而才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蓬勃、灼热的活力,以及深沉、荒蛮的力量。相比电影则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更是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从1900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世界上第一部有情节的电影开始,已从最初的杂耍成为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建筑之后出现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第七艺术”。

文学是通过文字对大脑的刺激而去想象与重建,电影则是通过影像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这种思想形象与视觉形象之间的差异,是文学作品与电影这两种艺术手段之间最根本性的差异。电影通过影像传达的信息是具体真切的客观事物,较为容易感知和接受。但对于表现深层次和隐藏的内涵,影像的表达则显得乏力,此时文字的优势凸显,传达言外之意,通过接受者的想象而实现作品深层含义的表达。虽然文学与电影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形式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艺术的相容性使电影从诞生阶段就不断从文学中汲取养分,从默片时期电影从文学中获得片段素材到电影成熟后根据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电影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已经司空见惯,文学越来越成为电影这门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剧本是一部影片的基础,也是文学的体现,文学作品成为拍摄电影取之不竭的题材。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雨果、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作者的小说被一再搬上银幕,《雾都孤儿》《孤星血泪》《王子复仇记》《亨利五世》《呼啸山庄》等影片都成了世界电影的瑰宝。文学名著在电影中被诠释,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电影的欣赏,更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根据影像的表现调动情感,需要想象和联想等心理能力的发挥,进入一种再创造的境界,从试听信息中进一步解读作品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破译更为深刻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文学与电影同是对文化的表达与体现,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拍成电影的形式,是“文本文化”与“形象文化”的巧妙结合,更是对作品所代表的文化的完美阐释。

二、诠释英美文学作品的电影赏析

随着文学的发展以及电影技术的提高,电影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引入电影。下面就从几部经典的电影作品中来分析优秀文学作品在电影中的运用。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的戏剧不断地被搬上银幕,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是一出充满青春气息的乐观悲剧。故事主要围绕着16世纪意大利互相敌视的两个家族展开主线,两家的儿女却是一见钟情,由此展开的一段爱恨情仇,最终以两位主人公双双殉情而收尾。从16世纪到21世纪的今天,《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断被改编成电影、歌舞剧、音乐剧、芭蕾舞剧等。根植于原著基础之上的改编,不仅使古老的原著活跃于今天,更是通过灵活的改编手法将其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美国导演罗伯特·怀斯执导的《西区故事》(1962),它的创意在于把故事由16世纪搬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上西区,编剧与导演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借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情节,变换故事的时空背景。《西区故事》讲述的是美国本土的喷射帮与波多黎各鲨鱼帮经常在街头械斗,而鲨鱼帮首领的朋友东尼却爱上了喷射帮首领伯纳度的妹妹玛利亚。一次械斗中,伯纳度杀死了鲨鱼帮首领,东尼为朋友复仇,杀死了伯纳度,最终东尼也被喷射帮杀死,酿成悲剧。整部影片将社会、种族、宗教之间的矛盾代替莎剧中的家族仇恨,反映了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

(二)《傲慢与偏见》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自诞生以来,不仅风靡19世纪的英国,而且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扔拥有广泛的读者。《傲慢与偏见》原名《第一印象》,是奥斯汀在21岁时以书信的形式开始创作的小说。在1810年到1812年期间几度修改文稿,终于在1813年得以正式出版发行。《傲慢与偏见》与电影这一现代媒介形式的结合最早始于1940年,并于1938年、1952年、1967年、1980年和1995年被改编为电视剧,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处于19世纪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道德标准,而且让处于新世纪的我们审视着自己所处时代的生活状态与社会变迁。

每一次电影的改编都意味着对文学作品的一次再创造,不同时期的电影往往又会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心态,它给读者和电影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和可能性去理解、重识和接受文学作品。1940年的版本是处于二战的背景之下,人们都期望实现和平,消除矛盾。因此,此版本的电影注重喜剧效果,淡化冲突,突出和平趋势。男女主角之间有刺探、不满、争论,但好像是建立在早就相互衷情的基础之上,似乎在玩一场双方都知道答案的优雅游戏。尽管这一版本与原著稍有差距,但电影展示了文学爱情之美和生活和平幸福,较好地迎合了当时的公众期待。1980年版本更为注重文学本身的审美,较多地考虑公众的狭隘的文学期待视阈。无论是从演员的形象,还是影片细节的处理都做到了终于原著。尤其是加入了许多内心独白,有些对白甚至是照读原著人物心理活动。随着对《傲慢与偏见》理解与研究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作品中流露出的女权思想萌芽更是被电影的导演所重视,在2005年版本的电影作品《傲慢与偏见》中,以女主角伊丽莎白为整部电影的中心,活泼调皮的个性也表露无遗,将奥斯汀笔下那种不会装腔作势,说话词锋犀利,聪敏机智,坦率直接的女性个性发挥到了极致。

(三)《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之一,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淳朴美丽的农村姑娘——苔丝。贫苦的苔丝受到贵族恶少的侮辱而失身,备受歧视。而待她找到幸福时,又再次被社会虚伪的伦理道德打入深渊,直至毁灭。作者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发起挑战。

20世纪80年代《德伯家的苔丝》被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搬上银幕,改编成影片《苔丝》。这是罗曼·波兰斯基从好莱坞回到法国后拍摄的一部最长、最美、最昂贵、最具雄心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影评界和媒体纷纷交口称赞。《洛杉矶时报》盛赞它是“本年度最佳影片”;《新闻周刊》称它在“洛杉矶和纽约的首映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纽约时报》更是推崇备至,称之为“一部充满田园风光,风格细腻的影片”。整部影片制作精美,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把哈下的威赛克斯小说世界中自然恬美的环境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影片一开始展现布蕾谷宜人的春色,一群身穿白裙的少女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生机盎然;安玑·克莱回头凝视脉脉含情的苔丝,略带羞涩却心意缠绵;花花公子德伯把草莓塞进苔丝那鲜艳欲滴的红唇,强硬中又透出些许温柔;在塔布篱牛奶厂田园牧歌似的生活和劳动,与苔丝在棱窟槐农田做短工时的荒凉凄清形成强烈对比。影片为观众提供了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把读者面对书页的单向度的想象化为真实的二维场景呈现在银幕中。

以上几部电影作品讲电影与文学作品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艺术形式的转换,让二者受到了更多观众的喜爱。作家在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时,注重的是故事情节、人物动作与对话。而导演在拍摄电影时注重的就不只是故事情节,还要考虑电影的拍摄效果、演员演技以及整个拍摄团队的合作。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电影中,不仅因电影有在原著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潜力而备受关注,也因为它具有使原有作品及作者重新焕发魅力的能力。通过把著名作家的小说搬上大银幕,能使他们的文学作品得以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将经典深入人心。文学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和接受生活所赋予的一切,文学电影则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文学经典也因此能一代代流传下去。

三、结 语

电影是一种集视觉、听觉、时间和空间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员的演技让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更为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电影演绎的方式塑造文学作品的形象,不仅能够以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向观众展现英美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在电影的渲染下更为饱满与生动,而电影的文学价值也从中得以提升,寓意更为深刻,价值更为凝练。

传统小说多以叙事为主,重视情节结构,而现代电影突出空间造型的作用。将文学作品引入电影,在电影艺术的影响下,丢开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优势,增加光、影、声、色等视听元素;摆脱了时间的束缚,却开辟了更为广阔而又自由的艺术空间。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改编自名著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为电影情节的起伏提供了十分独特的素材。而电影也同样是更加真实、具体地表现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特征和故事情节,通过演员的加以演绎,让文学作品以传媒的形式展现给人们。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描述不能直接表现出人物的生态和内心,而电影则能弥补这一缺陷。这种电影与文学的巧妙结合,将电影与文学联系得更为紧密,通过电影的演绎,使经典文学作品更有独特韵味。无论从反映生活的广度、表达思想的深度,还是从艺术表现的力度上,文学与电影两者相辅相成,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莲.探讨英美文学电影与文学作品的联系[J].影视观察,2012(02).

[2] 许爱兵.文学名著与电影改编[J].科教导刊,2009(05).

[3] [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13

关键词:幼儿文学;审美;价值

一、幼儿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探索

无论哪一种文学形式,只要是被人承认并且单独存在,就肯定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构建。相对与的复杂性以及多变性,幼儿文学本身就作为幼儿化的语言艺术而相对独立存在。因此,幼儿文学本身也具有自己的审美特点和审美价值。幼儿文学本身跟之间的差距十分巨大,幼儿文学不可以涉及到艰难厚重的哲理理念,也不可以对社会上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且相对于古诗词当中的那些精美诗句,“排排坐,吃果果”或者“大家一起拔}卜”之类的作品占据了幼儿文学当中的主要份额。但是这一切并不会妨碍幼儿文学的美学价值。我们只要从幼儿的文学作品当中吸收到创作和欣赏的精髓并加以悉心的阅读,就会从中感受到和其他任何文学作品都不相同的艺术魅力构建。如果说成人的文学如同大海一样深邃浩瀚,那么幼儿的文学就会像是一泓清泉一样可爱纯净。

二、幼儿文学的童真美

幼儿文学本身的审美特点就是一种近距离角度呈现出的审美价值观,并且幼儿将换成那个吧现实的世界跟他们幻想中的世界交织混杂在一起。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经讲过一个经典的案例:一个小姑娘亲眼目睹了一只小鸭子被杀死的经过,心里面十分难受。到了晚上,这个小姑娘就静静的躺在自己的床上,自己一动不动。父母以为这个小姑娘生病了,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姑娘却大声地哭道“我已经死了,我就是那只小鸭子!”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来,幼儿把想象的世界和对应的现实世界混在了一起,在它看来,现实的世界和他幻想的世界之间是没有明确的区分限制的。正是在这样的审美特点影响和干预之下,幼儿文学作品当中经常表现出虽然幼稚笨拙但是至纯至真的美。这种美给了我们莫大的享受,同时培养孩子自己的良好性格。

幼儿的感情当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天真无邪。在幼儿的眼睛当中,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变成他们十分喜爱的珍宝。一片洁白的羽毛、一只小小的飞虫、一块光滑的鹅卵石,都是自己的心爱之物。幼儿自己的一种美感环绕在他们的情感之中,在他们的想象力中,无数的鹅卵石可以堆积起漂亮而又宏大的宫殿,洁白的羽毛编制出五彩缤纷的衣衫,无数只飞虫则为这些幼儿搭起了通向彩红的桥梁。这种纯洁以及朴实的情感在当前的作品当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肥皂泡,在作品当中呈现出来,生化成为更加纯净透明以及天真无邪的童真之美。

幼儿的心灵单纯而且明净,他们因为涉世不深而真诚的对待着身边的所有事物。这种不沾灰尘的童真的到了很多大作家的讴歌,并成为了当前成人为之赞叹和惊呼的美德。

幼儿所具有的这种天真无邪的审美价值,在我们国家著名的儿童诗人夏茅的《萤火虫》当中可以得到印证:

带翅膀的星星,

是不是给没有回家的小羊小兔,

送出一盏灯笼?

照着花儿草儿,

做一个亮亮的梦?

作者充分利用了比喻的手法,借孩子的口提出问题,构思成为了一种奇妙的孩子似的联想风格,浮现在诗句当中的那种充满了幼稚神态以及纯真的面貌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作品不但可以给孩子们美的情操陶冶,还可以让程仁的心灵受到感应和净化,寻找到久违的纯净童心。

三、幼儿文学的价值美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本身正处于一个快速生长的时期,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活力。这些孩子就像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爬出来,绽放出自己的光和热,又像是草地上刚刚冒头的小草,跟全世界都打着招呼。幼儿时期的孩子是最为大胆最无拘无束肆无忌惮的,因此,幼儿文学的主要基调就可以设置为一种充满了积极乐观以及健康向上的正能量,特别是当前生产与新世代的幼儿文学作品更是需要体现出这种审美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当中所提次按出来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的幼儿故事以及散文当中,还有诗歌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儿童作家刘饶民的诗歌《海水》:

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

海水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

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咸?

海水笑着来回答:因为渔人流了汗。

在这平凡的字里行间当中,是个充分表现出了孩子对于当前生活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海水的拟人笑脸把当前新时代的孩子积极乐观以及活泼向上的情绪体现的十分充分,对情绪的调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再比如说著名儿童作家赵冰波的散文、著名儿童作家李迪的幼儿故事,还有著名儿童诗人柯岩的儿童诗歌,无一不让人感受到一种十分生气勃勃、欢快明亮的情绪构建。通过当前的那些充满了童真童趣的故事作品,我们从中触摸到了新时代的脉搏,这些幼儿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孩子生活当中的主要精神食粮,还是当前成年人生活当中不可多得的滋补佳品。

除此之外,幼儿审美的特殊性直接导致了幼儿产生了很强烈的自我中心思维。也就是说,幼儿会本能的觉得他们知道的东西别人也会知道,所有的外界事物都是围绕着他们之间的情况展开的。这种思维在成年人的社会环境中会显得十分的荒谬,但是对于幼儿的思维来说,这种思想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天经地义的。正是这些特点,让幼儿文学的作品当中出此案了各种幻想怪异但是善变的美学效果构建。她们可以幻想到宇宙之外,想到地面上的花草鱼虫,想到小动物的语言,想要飞上蓝天和白云嬉戏,想要潜入深海跟鲸鱼一起玩耍,跟小鱼小虾一起生活……因此,儿童文学的主要内容当然就是反应幼儿的生活,同时用稚嫩敏感的笔触,描绘出孩子自己的那种天真单纯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

四、结语

幼儿文学可以把读者带入到一种充满了童真以及欢乐的幻想境界,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审美乐趣,忘却忧愁和烦恼,产生喜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幼儿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郑荔著.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文学的美学价值精选篇14

【内容提要】 本文分三个部分,逐次讨论流行文化的基本属性、艺术在流行文化中的转型和流行文化时代美学的文化功能。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理论的全面扩张,流行着一种否定美学的当代文化价值、取消文化研究的美学维度的观念。针对这个流行观念,作者在本文中主张,美学在当代文化活动中,对流行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否定的独特功能;面对流行文化的普遍发展,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流行文化 艺术 美学 1, 流行文化 今天,当我们使用流行文化概念的时候,自然受到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理论发展语境的限定。在这个限定之下,“流行文化”所指对象,就是在现代社会的世俗化发展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大众化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由于这个三个基本特征,流行文化的兴起不仅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活动,迫使它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体制文化与民间文化)两个层次传型,而且使当代文化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危机运动。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种普遍的文化危机感为契机的。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首要功能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文化建设的要义就是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建设具有普遍性、持续性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又被界定为发现和建立理想的活动。 流行文化的第一个问题是文化意义和价值的失效、瓦解。相对于传统文化以宗教为内含的精神至上原则,流行文化推行的是一种世俗化的非精神原则,即以个体的享受、娱乐和快感为动机。由于这个文化原则的转换,在18世纪直到19世纪中,在传统文化崩溃的背景上,流行文化的早期发展表现出一种精神溃败(颓废)状态。卢梭作为现代文化的启蒙者同时成为它的第一个批判者,乃是因为他对这种精神溃败状态的预言家式的敏感和不满。他以个体自我的精神自由的建设为目标,反对现代文明确立的流行的(社会化)生活方式,主张向自然的真实性和独立性回归。席勒则认为,现代文明建立的是一种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分裂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人性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他认为,重建完整人性的途径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建设为人的自由完整生活提供基础的审美文化。 流行文化的世俗化发展开拓了现代文化民主的空间,在对感性欲望和自由享受的肯定中否定了经典和权威的文化权力。这就导致了流行文化在总体上混乱无序的非理性(“无政府”)状态。针对这个状态,19世纪中期阿诺尔德(M. Arnold)提出了一种反对流行文化的(中产阶级)精英意识。这种精英意识把文化限定为“在本世界中被思想和表达的最好的事物”,并主张文化是只能由少数精英创造和发展的事业。 阿诺尔德的精英立场无疑包含了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而不得人心。但是,他仍以偏激的形式指出流行文化的第二个问题,即文化活动是否需要保持其内在统一性和超越性的问题。所谓雅—俗之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坚持或反对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争论。无疑,流行文化是否定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这反映到流行文化的产品形式中,则是流行文化产品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复制、拼贴、重复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形成的对文化差异的消解(文化同质化)。在现代社会运动背景上,对文化产品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它应以其独立完美的存在形式成为对个体独立和自由的象征性表现。这是文化产品的现代美学价值。但是,流行文化产品不仅否定了现代意识对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独立性要求,也成为对人自身的独立和自由价值的象征性否定。 这是阿多诺(T.W.Adorno)、麦克唐纳(D.Macdonald)和詹姆逊(F.Jameson)诸人反对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行为方式,怎样保证、体现人类自我存在的独立和自由,是现代文化意识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核心点上,流行文化面临着第三个问题,而且是它致命的问题:在大众传媒和市场经济的联合操作下,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方式是否能够保证它是人的独立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T.W.Adorno)认为,流行(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产物。文化工业通过大众传媒操作的标准化、合理化生产,对它的消费者(大众)施行自上而下的有目的地整合和统治。文化工业的整合实现了对大众自我意识的物化,即意识被整合为一致性的非意识。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力量在于,它用统一取代了意识”。 在对流行文化的批判中,阿多诺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产和接受的意识形态控制力量。这是阿多诺的深刻处。但是,如费斯克(J.Fiske)所指出的,流行文化在承担资本和技术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的同时,也为现代的文化民主提供了空间,为大众的自我表达提供了资源。 霍尔(S.Hall)引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观念,把流行文化界定为一个不同阶级争夺文化霸权的战场。他反对把统治者与大众、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做非历史的、静态的二元对立的理解,认为在争夺文化霸权的斗争中,对立的双方互相作用、影响并转化着对方。他认为大众作为被统治阶级,也不具有单纯的统一性,他即不是纯粹的主流文化霸权的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纯粹的反抗者。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生活于反抗与顺从的矛盾运动中。 2, 当代艺术 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但是,在所有传统文化形式中,艺术的转型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主导意义的。因此,研究流行文化,必须把艺术的转型作为主要对象。实际上,在上面讨论的文化理论中,无一例外地都把艺术的转型作为识别文化变化、转型的基本标志。为什么艺术转型对于流行文化的形成具有主导意义?这有四个基本原因:第一,在传统文化活动中,高雅文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艺术、宗教和哲学,艺术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而且传统流行的民间文化主要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当代文化的流行化转型,必然以艺术为主体;第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的衰落留下了价值实践体系的真空,艺术实际上代替宗教成为价值实践的新体系。因此,当艺术失去了为宗教服务的作用以后,艺术不仅被直接挪用为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而且成为现代个体自我确认、自我表现的基本方式;第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形象化文化产品上的统一性,决定了两者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基本(主导)形式。第四,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艺术在现代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不仅是现代文化理论家特别关注艺术的基本原因,而且是美学在现代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艺术从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文化,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艺术从对宗教的附属关系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自由的形象塑造活动。这就是现代性所赋予艺术的自律性,也是美学得以确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