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12 17:40:26

纺织产品行业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1

协会进行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根据总的布置,自年日开始。协会调整了工作计划,坚持在搞好学习的基础上,推动行业工作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全面的论述,届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出了目标和任务。这对协会的工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告诉我行业要发展,特别是要持续发展,必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发展道路,必需注重科技创新,不搞低水平的能力扩展。对照我行业,这方面当前确有一些不好的苗头。产业用纺织品的利润率高于纺织行业平均利润率的情况下,纷纷把着眼点投向产业用纺织品,使得一些产品能力增长太快,利润急剧下滑。如:纺粘法非织造布、灯箱广告布等情况就是这样。协会是个行业组织,植根于企业,联系着政府、企业和市场。因此,行业发展上,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行为,发挥作用,促进行业稳定健康地发展。要通过人的作用管理企业,通过人的作用推进行业技术进步,通过人的作用使行业能继续快速发展。因此要求人才的素质要高,要加强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干更好地了解国家的产业政策;只有通过学习,才干了解技术发展状况;只有通过学习才干掌握市场规律;只有通过学习才干增加创新的知识基础。

使协会更加贴近企业。学习中,通过学习更加增进了服务意识。注意听取会员、企业、相关协会和有关单位的意见,并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多次走访了解企业的要求和意见、建议,根据行业发展较快的现状。分析运行状况及今后工作重点。年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增速超越0%但是市场拓展相对较缓,新增能力低水平重复的较多,再加上原料涨价,能源紧张,使得行业内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为了使企业加速走出困境,协会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协会内部刊物介绍新产品、新技术,引导企业走新产品开发,自主创新的道路。月下旬协会召开理事会,主题是如何开拓创新和开辟两个市场。国际市场上,国纺织业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面对将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以国内市场为主,入口只有10%左右。由于国际市场规则复杂,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经验缺乏,请协会专家作专题报告,讲解形势和有关规则。

这一年里,年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一年。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经过了上半年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使我更加牢固树立服务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为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行业服务,为纺织工业服务。现将我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1围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工作开展活动

进行行业运行分析1.1根据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的形势。

生产与入口都创下新的记录。纤维消耗量00万吨,年是国纺织工业又一个高峰年。化纤产量100万吨,

预计纤维消耗量达到370万吨,入口110亿美元。产业用纺织品也有新的发展。非织造布10万吨,入口也有增加。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能力增长快但品种单一、原料价格动摇影响、进出口影响等。通过分析提出行业的发展建议。

1.2科技发展与规划

编制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的发展规划设想。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在”期间取得了很大进展,落实党的发展规划。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品种增多,功能增强。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异,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膜结构材料、人造器官、高性能纤维等,差别比较明显。经过调研和征求专家意见,规划中提出了行业在今后五年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

1.3推荐科技型企业和相关人物

鼓励创新,为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布置,评选科技型企业。经我协会推荐:大连华阳、海蓉、山东同大等被评为协会科技型企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出十大创新人物,年中国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日益突出创新主题。协会推荐山东同大的王乐智总经理作为候选人。经过几轮投票,王乐智获得年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的殊荣。

1.4年协会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工作

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积极组织申报。经过评审有9项获奖,年中国纺织协会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工作中。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等奖项,四等奖项。

1.5开展咨询工作

协会为国内外的企业和组织进行咨询,这一年里。如参与大连市服装纺织行业“规划咨询项目、国外公司咨询等,有针对性的提出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工业的问题和建议。

组织召开专业学术会议

学术交流会

水刺非织造布专业技术交流会

针刺非织造布专业技术交流会

纺粘非织造布专业技术交流会

衬布专业技术交流会

会议将于年月在北京召开这些会议上,超细纤维人造革高新技术研讨会的准备工作。大家交流了新产品开发、生产、市场推广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当前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原料价格、供应、产品销售、产品质量、压价竞争等问题反应强烈,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对提高质量、公平竞争等取得共识。

3扩大交流和市场开发

3.1推动产品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携带产品到农业推广基地试验。虽然结果不理想,为了扩大应用领域的推广。但是得到一些对农用材料的认识也使我受益非浅。还要继续进行这项工作,推动产业用纺织品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3.开发国外市场

组织企业参与瑞士的非织造布展览会和法兰克福的产业用纺织品展览会。企业反应有收获,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扩大了影响,建立了联系,找到客户。

3.3与相关协会交流合作

以及与国内汽车、农业、建筑、塑料等协会的合作交流。加大与美国、欧洲、澳洲、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协会的联系和交流。

4与产业专业委员会共同完成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交办的工作

进行桑麻基金奖和陈维稷优秀论文的推荐和评选工作。根据学会的布置。

企业、学校和科研部门在科研、生产、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效果和宝贵的经验,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是当前发展较快和技术要求较高的一个行业。并在各种场所发表了论文,其中有很多论文内容丰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效果突出。学会的安排下进行推荐和组织专家进行初评,取得很好的效果。

5军工配套工作

关系到国家平安和国防现代化。多年来纺织行业在配套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挥着技术纺织品的优势,军工配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事情。不管在载人航天活动中,还是武器装备的研究生产中,纺织行业的配套队伍始终是一支生力军,效果卓著。年在军工配套工作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5.1协调配套工作中的问题

5.反映军工配套中的问题

5.3解决原料问题

规范工作

尤其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中,当前的经济活动中。规范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根据当前工作的重点要求,开展规范的制修订工作。

1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入口单耗标准的审定

3国家军用规范的制修订工作

7年工作要点:

加快行业健康发展7.1落实国家”规划。

资源充分利用和降低能耗、开发绿色生产方面开展工作,7.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继续发展战略。加大创新力度

7.3继续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开展专业技术交流活动

7.4规范工作

大家共同努力,7.5争创名牌工作。争取在优势项目上有个突破

7.办好第七届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

7.7协会换届工作

8几点看法

8.1布局问题

又相对比较集中。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辽宁、河北、上海等几个省市占了70%多,国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发展很快。中原地区占了0%多,西部地区则很少。今后的工作中,应对内陆地区的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走出了这一步,内蒙、新疆、甘肃等省投入建设。

8.价格与质量问题

祭出了压价的法宝。有些复合产品的价格甚至比单一原料的产品还要廉价。这些显然是不合理的鼓励公平竞争,当前一些生产厂家和设备生产厂家为了抢占市场。合理的范围内开展价格上的竞争,就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损耗、降低利息来取得价格上的优势。只有这样,才是正常的竞争,才干充分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也能充分体现实践科技发展观。提倡这样的竞争,相反,采用以次充好,原料配比不符等方法来压价竞争这是不对的坚决反对。

8.3人才问题

这是有道理的国当前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当前不只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有一种说法是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缺乏专业的技师和技工。想,协会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培养专业人才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抓出成效。

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8.4抓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

国的各行各业都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期间。解到汽车工业到010年将发展到年产汽车870万辆(有说890万辆和1000万辆的其中小汽车500万辆。铁路在期间还将修建客运专线9800km其中时速00km以上的为5457km总投资1500亿元。垃圾填埋场、水利等都有较大发展。这些建设都给我发明了机会,想大家决不会错失良机。

8.5科学发展观问题

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发展观是大家都熟记在心的如何能使这一观念真正发挥实效,确要动一番脑筋。产品都是技术纺织品,都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单一工艺恐难以实现,要走复合工艺、多种材质的路线。同时降低能耗也是一个大问题。国的能耗较大,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5倍,德国的倍,日本的9倍,可见能耗之大。当然这与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同有很大关系。但是国的单位产品能耗也大大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约高出400%国产纺织设备的能耗要比国外先进设备高030%这也是事实。国的能源较缺乏,所以如何降低能耗是一个值得花费心思的事情。国外发达国家都走过发展—污染—治理的道路,否必需重复走这一条路?看过几个制毡厂,都是小企业,污水根本没有治理就排出去了直接流到外面的一个坑里。虽然每天量不大,但天长日久也是不得的切不可现在赚了钱,污染留给子孙。参与环境治理也是一份责任。

8.创新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2

会上,高勇对我国纺织工业现状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读,并从六个方面对新常态下纺织工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未来国内棉花市场和用棉形势依然复杂;化纤产能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节能环保约束压力增大;产业布局调整面临新形势、新问题;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压力突出;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这些都更加紧迫地要求纺织行业加快变革与创新。

贺燕丽肯定了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并对行业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做好“十三五”行业规划,增强产业用纺织品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做实产业创新,从科技、产品、组织方式、生产方式、资本、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三是做实产业布局,围绕资源供给、需求升级、市场转移等积极推动产业布局。

李陵申在会上总结了2014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情况和协会的重点工作,分析了2015年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2015年行业及协会重点工作进行了展望。他表示,2015年是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盘点之年,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行业将向产业更高端、技术更先进、市场更广泛的目标前行,协会将以“专业和专注、深入和深耕、求新和求变”为更高要求,更好地发挥行业组织的效能,推进行业持续发展。

此外,会议还进行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选举,增选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研发基地授牌;行业竞争力20强企业;表彰优秀公共服务平台;颁发行业宣传推动贡献奖、产业推动贡献奖等。同时,参会嘉宾还就当前纺织工业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以及今后发展方向和新技术应用等做了发言。

无锡耀庭慈善基金会成立

3月24日,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总裁周海江父子个人捐资1000万元的无锡耀庭慈善基金会在红豆杉庄正式成立,这不仅圆了周耀庭、周海江的夙愿,也进一步彰显了企业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诠释了红豆的大爱,而基金会的专业化运作标志着红豆集团探索的公益长效机制正在建立。

其实,周耀庭、周海江从两年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筹划。此次无锡耀庭慈善基金会的成立,主要是向集团股东个人募集善款,目标是逐步扩大基金规模至1亿元,名誉理事长是周耀庭。通过基金会专业化独立运作,以“汇聚爱心,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推动和谐社会构建”为宗旨,使运作、发展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促进基金会良好发展,使红豆慈善事业一直坚持下去,基业长青。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3

一、标准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般而言,民用纺织产品只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即可,但产业用纺织品则不然,首先需要设计单位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其次是国内工业产品由于责任关系的原因,没有标准就无人敢用,因此其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在国家投资的项目、工程中,特大型工程则更困难。

目前在一些应用领域,比如为汽车工业、医疗领域配套生产、满足国际市场供货要求的汽车用和医用纺织品,由于国内没有相应的完善健全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因此汽车用纺织品及医用纺织品的生产企业不得不到国外检测、或按国外标准检测,一方面加大了企业测试、产品认定等成本,加长了验证周期,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更依赖于国外企业,将一直受制于人。尽早制定国家标准将会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使纺织品的认证工作更加规范,有利于提升国内相关产品的整体质量。例如,在过滤行业中,如能通过相关标准的协调降低发电、冶金、建材的窑炉出口温度,则除尘过滤用纺织品可得到大量应用,于公于私都是十分有益的。

建国以来,我国的标准工作一直是以服从生产为目的,以国内大多数企业生产水平为标准的基础,以大多数企业产品可以合格为产品合格评定参照标准。国家经济及工业管理部门在制定标准时也是以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为起点,参照国外产品的标准规格(开始主要是学习、采用苏联的标准),统计国内主要生产厂家的平均水平,这就成为行业的标准,而并不以下游企业的意见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原有的工业管理部门撤消改为行业协会,其原有的标准制定职能及相关协调作用也都取消和淡化,相关管理职能也一直处于较模糊的状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管标准制定的部门(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无法顾及所有行业,包括行业间的沟通与协调,更无法协调行业进行共同研究、超前制定标准,引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工作应成为政府引导市场、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行业协会协调行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工作。

对政府而言,通过标准的颁布,明确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责任,建立市场秩序,引导市场方向;对行业协会而言,通过标准制定的规划,衔接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工业产品,通过标准的衔接,可以解决产品的科学应用及市场开拓,也可以解决产品原料的合理供应等问题。标准应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杠杆与手段之一,标准工作的费用应记入政府管理工作成本,政府主导标准的制定,才有强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尤其是对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纺织工业,就更加必要。

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对标准的迫切需求

通过制定标准、加大对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力度以及对影响公共安全的包装用、医用、卫生用纺织品实行行业准入制度,是政府调控市场、引导消费和投资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准入制度的基础就是标准,有标准才能明确是否符合入门的条件,也才有可能防止部分企业扰乱市场秩序,进而得以避免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生类似“三鹿奶粉”的事件。

标准问题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应用方面的标准衔接问题。例如:钢铁行业的标准如何适应纺织机械要求的高强低共振的要求,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如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土工布的标准规范如何与高速轨道交通的新型无渣道枕的相关标准衔接,是否可以协调降低发电、冶金、建材等工业窑炉出口温度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我国纺织品的产能在全球的比重逐步增加,因此许多标准(包括下游应用的相关标准规范)都是采用或参照国外相关企业或行业的,这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初期是有必要的。但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就遇到国际间产品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在新经济形势下,标准正逐步成为某些国家及跨国企业进行市场垄断和国际间非关税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应充分认识标准的作用,重视标准化的工作,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是近十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空白、缺失及过时导致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统一控制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用纺织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市场开拓,危害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改进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标准滞后的一些建议

政府应重视标准工作的重要作用,转变“标准服从生产”的观念为“标准引导、规范生产”,落实完善标准规范的制定制度,科学合理地快速提高我国标准工作水平。特别是政府的产业宏观管理部门,应从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标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标准、加大对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监管力度。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将标准的制定工作,包括按规定的周期按时按质地完成修订工作,都纳入工作责任范围和相关考核内容中,并设立相应明确的预算,进一步统一认识:标准的制定成本也是政府社会管理成本中的必要支出,应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协会及相关企业加快相关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承担标准制定以及管理的费用。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协调相关的国家机构和单位,沟通产业间、部门间、行业间的标准工作,以完善标准体系、科学优化标准系列,从源头上保证标准的质量。

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在服务于标准规范建设方面是枢纽环节。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还有大量的产品,如灯箱广告布、土工格栅等还未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由于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目前实行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及评价指标与发达国家采用的标准并不完全接轨;部分企业采用的国家标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行业协会应组织专家义务为企业评估产品质量,以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4

1.1 研究背景

我国每年纤维加工总量约达 5000 万吨,除桑蚕丝外,由于自身资源结构的原因,每年要进口大量的棉花、羊毛及其他合成纤维所需的原料,是名副其实的纺织品原料进口大国。与之相对比,我国年产生超过 2000 万吨废旧纺织品,废旧纺织品年综合利用量约为300 万吨,综合利用率仅为 15%。根据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推算: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约可节约化学纤维 15 万吨,天然纤维 7万吨,每年节约原油 25 万吨,耕地 20 万亩,既能节约资源同时又能降低我国纺织纤维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量家庭消费的纺织品混置于一般垃圾中被焚烧或者填埋,得不到分离、回收及再利用。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废旧纺织品分散于各家各户,回收体系的不完备、居民的回收意识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回收难。另一方面是由于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行业本身发展的局限性导致回收上来的废旧纺织品处理不当甚至没有处理渠道。作为一种资源回收再利用的静脉产业部门,除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过程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废旧纺织品的处理还通常与公益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与规制。而废旧纺织品作为一种放错位置的资源,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才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因此,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的发展要在给予循环经济企业政策引导、规制和适当优惠政策的同时,注意培育多数循环经济企业的自生能力,充分发挥静脉产业的潜能。

随着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效益逐渐突出,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的进入推动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的形成。从产业角度来看,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和处理分别是回收再利用产业的上下游部门,和其他产业一样,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包含原料、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回收环节为该产业提供原材料,再加工是该产业的生产部门,二手产品、再生产品的销售是该产业的销售部门。通过全行业各部门的协同发展,废旧纺织品作为原材料经过加工或再造,转化为二手产品或再生产品投入市场。回收、分拣、再加工、再制造、销售等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缺失或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的发展,而如果静脉产业链上下游可以形成某种合作模式,便能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提高系统生产效率,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因此本文从产业链系统角度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进行了分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构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模型,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上下游企业探索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对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为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运行提供可能的模式选择,并发掘静脉产业链上的价值增值和经济效益,最终提高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促进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的高效发展,在全纺织服装行业实现最优消耗、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提出以纺织原料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基础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链及其“5+4+2”模型,形成纺织服装行业废弃物到原料或产品的回路。从纺织行业“原料——产品——原料”循环的角度丰富了循环经济学、静脉产业经济学的涵义,搭建了逆向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并全程模拟了纺织服装静脉产业链的逆向运行过程,使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内涵更为完整。

(2)现实意义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模型的构建,有利于改变废旧纺织品回收的粗放式现状,加强产业整合,降低社会成本,大大提高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取得更佳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① 有利于改变废旧纺织品回收的粗放式现状

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整体上还属于粗放式回收,回收单位基本是由成百上千的个体回收者构成的,而正规的回收企业和单位出于自身目的也在互相争夺渠道资源,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效率低下。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模型的构建有利于统筹废旧纺织品回收事业,减少盲目铺设回收设备和资源造成的浪费和不良竞争。

② 有利于加强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链整体经济效益

通过市场作用或政府调节引导产业链成员单位的合作方向,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企业和单位进行细化的社会分工,加强产业整合,针对不同档次的废旧纺织品开展阶梯利用和深加工,提高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率,避免高质量原料用于次等用途所造成的优质资源的损失,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链整体的经济效益。

............................

第 2 章 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宇宙飞船理论——《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Earth as a space ship)》中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它以“最优消耗、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为目标,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广义的循环经济是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活动。循环经济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弃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技术方法有清洁生产、物质流分析、环境管理等,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发展经济,相当于“垃圾经济”、“废物经济。也就是说广义的循环经济包括动脉经济系统和静脉经济系统,而狭义的循环经济就是静脉经济系统。根据广义循环经济和狭义循环经济的范畴,实现循环经济系统的目标和原则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在全产业(包括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过程中注

重低消耗、高效率,第二种是在静脉产业中开展对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其 中第二种途径是重点。 循环经济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基础,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家提倡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开始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系统,20 世纪 70 年代初国家开始环境保护工作,多年来我国在节约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无害化处理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

2.2 静脉产业理论

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循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经济学逐渐演化出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者吉野敏在《资源型社会的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静脉产业的概念:以资源和能源开采为起点,到生产、流通、最终消费的整个过程称为动脉过程;以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为起点,到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分类、分解、资源化或最终处理的过程称为静脉过程。仿照生物体内血液循环的概念,动脉过程所涉及的产业被称为动脉产业,静脉过程所涉及的产业被称为静脉产业;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共同构成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类似的产业循环闭环系统。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其特征是以向社会提品和服务来获取一定收益,静脉产业除具有产业的一般属性外,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① 静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外部性:若废旧物资再资源化,减少了环境压力,则产生正外部性;若处理不当或处理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则产生负外部性。② 原料获取对静脉产业发展的影响重大,一方面,静脉产业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再生资源的存量,而静脉产业的原料主要是生产生活的废旧物资,因此资源存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静脉产业原料的供应具有分散性,考虑到成本因素,回收企业的形成在种类和地域方面是有选择性的。③ 静脉产业的发展受到动脉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与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水平有所不同。④ 静脉产业属于微利产业,并且静脉产业的衡量不能仅用单一的经济指标,还要统筹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静脉产业最早是由王朝君于 1987 年在其翻译的日本山田一的《自动化技术》一书提到的。2006 年 6 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其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中提出静脉产业的明确定义:静脉产业(资源再利用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的两个过程。静脉产业包括的领域十分广泛,如废旧电池、废旧包装物、废旧电子产品、废旧汽车以及废旧金属、玻璃、橡胶、纸类、纺织品等。虽然我国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相较于其他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产业发展起步晚,但是已经引起了行业、社会和群众的高度关注。

........................

第 3 章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分析 .......... 11

3.1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环节 .................11

3.1.1 回收 ............... 11

3.1.2 分拣 .................. 13

第 4 章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 ............... 21

4.1 “5+4+2”模型构建及解释 .................... 21

4.1.1 模型构建 ............... 21

4.1.2 对模型的解释 ................. 22

第 5 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34

5.1 结论 ............... 34

5.2 政策建议 .......... 35

第 4 章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

上一章对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环节、主体、组织运行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在产业链 5 个环节共生和 4 大主体协作的基础上,根据系统耦合理论,综合考虑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2种组织运行模式,本文首次提出了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5+4+2”模型。

4.1 “5+4+2”模型构建及解释

4.1.1 模型构建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的两种组织运行模式并非完全并列,而是存在着耦合关系。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近的系统互相作用,彼此影响和融合,进而形成新的更高一级结构;通过系统耦合结合而成的、新的、成分更为复杂、结构更为合理、更高级的功能体就是耦合系统。系统耦合最早起源于物理学,后逐渐运用到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成为研究综合、复杂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静脉产业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存在相同的研究目的。生态产业链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社会主体需求,对 2 种或 2 种以上的产业链接进行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的产业系统的活动。静脉产业链的建设同样要实现消耗最优、废弃最少,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一个贯穿产业各环节、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庞大的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耦合体。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如图 7:

.....................

第 5 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结论

基于循环经济学原理,结合静脉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产业链理论,本文对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相关内容做了研究。分析了构成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模型的三大要素:5 个环节、4 大主体、2 种组织运行模式。为探索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可能的运行模式,推动产业整体发展,本文构建了废旧纺织品回静脉产业链“5+4+2”模 型,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模型构建路径、形成机制和利益协调等问题,得到以下结论:

(1)静脉产业的发展受到再生资源的存量和动脉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企业布局集中在纺织服装生产、消费大省。

(2)根据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分布情况及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构建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的两种路径:南方地区经济活跃、企业众多,在南方提出以上海为中心的企业主导路径;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行政资源十分丰富,在北方提出政府主导路径。

(3)“5+4+2”模型能够对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发掘静脉产业链上的价值增值和经济效益。在回收层面,回收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后,边际成本降低,下游企业从回收企业购入原料往往比自己开展回收工作的成本要低。在分拣层面,做好分类分拣工作,针对不同档次的废旧纺织品开展阶梯利用和深加工,避免高质量原料用于次等用途所造成的优质资源的损失,是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和整体社会效益的根本途径。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5

关键词:纺织行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优质产品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为了提高企业在纺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纺织企业需要认清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纺织产品的质量。纺织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保证纺织产品的质量,同时进一步开发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高质量纺织产品,从而将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1 纺织产品的基本要求

纺织产品的质量既包括内在质量,也包括外观质量。对纺织产品的评价指标也有很多,比如织物强力、耐磨性等反映出耐穿、耐用的机械性能,起毛起球程度、缩水率与尺寸稳定性、保温吸湿性等是衡量纺织产品的物料性能,纺织产品的外观质量则是由规格尺寸、染色牢度、配色合理性等指标衡量的。纺织产品中的服装能够直观表达出人们的情感色彩,体现出个性风格,给人以美好的满足感。纺织产品的质量既要求穿着的耐穿、耐用,更要求纺织产品的实用性、舒适性和艺术性。

2 当前我国纺织产品质量现状

纺织产业在近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能力逐渐增长,特别是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绸、印染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在纺织品的品质、质量上,我国的纺织产品仍与国际水平存在差异,比如棉纺织行业在满足国内消费、增加出口创汇和为国家积累资金上都有重要意义,但是棉纺织产品的品质却与国际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2.1 棉纱中掺有黄白纱。我国纺织产品中棉纱常会掺有黄白纱,筒子成形不良,这直接影响了棉布布面的光洁度,棉纱中的条影横档问题比较严重。另外,棉纱的质量参差不齐也是影响棉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纺织产品品种少。我国现有的纺织产品大部分是棉纱产品,但是从棉纱产量整体情况来看,中粗支纱占有率不足一半,特细支纱更是少之又少,这直接影响了棉纺织产品的种类。棉纺织产品中多是中粗厚的,轻薄、特宽、细支高密产品少,品种适应能力不强。

2.3 纺织产品档次低。就我国当前的纺织产品质量来看,纺织产品的档次普遍较低,普梳纱多,精梳纱更是极少,这与日本的精梳纱占总产量的40%有非常大的差距。

3 影响纺织产品质量的因素

在产品的形成和销售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产品的质量造成破坏,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包括产品的设计、产品原材料、生产工艺和设备、生产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运输和仓储的方式。

3.1 产品的设计。顾客对产品的质量需求是产品质量特性的关键,因此,产品设计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基础。纺织产品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一旦在产品设计中出现问题,纺织产品就会从根本上存在缺陷,这是后期无法解决的。

3.2 纺织原材料。纺织原材料时纺织产品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纺织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棉花、羊毛、蚕丝和合成化学纤维这些纺织原材料本身在成分、结构与性质上就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止原材料制成的纺织产品本身就存在较大的质量差距。

3.3 生产人员的专业素质。生产人员时纺织产品生产的执行者,其专业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纺织产品的质量。纺织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技术水平都会在纺织产品生产过程中直观地表现出来,对纺织产品质量造成影响。除此之外,纺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是影响纺织产品质量的因素之一,如果纺织企业能够加强纺织产品的质量管理,相信纺织产品的质量必将有所提高。

3.4 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纺织产品的质量还受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影响,这是因为纺织产品的结构、外形等性能都是通过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加工形成的。较高的生产工艺水平可以有效提高纺织产品的质量,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工艺配方、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等都会对纺织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当前我国印染后处理设备、工艺技术及染料助剂都比较落后,因此,服装布料的质量在印染方面都存在缺陷。纺织印染需要采取更为先进的技术,从而解决染色不均、缩水大的问题,这对于提高纺织产品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3.5 运输和仓储的方式。运输和仓储的方式和方法是纺织产品的运输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纺织产品转移到客户手中的完整性,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纺织产品常会出现质量问题,因此,纺织企业需要加强对纺织产品运输和仓储方式的控制,确保纺织产品的质量达到要求。

4 提高纺织产品质量的措施

4.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纺织企业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纺织产品质量的检查工作。纺织企业必须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首要内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全面质量,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指的是企业开展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纺织企业需要确立明确的质量目标,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来实现企业的所有管理职能活动的高质量化,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纺织产品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4.2 以用户需求作为生产的主要目的。纺织产品的生产需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作为主要目的。纺织产品的质量不能仅通过技术人员来确定,而是要以用户需求作为标准衡量其质量。纺织产品本身就是服务于用户,其物理特性需要真正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对于用户的潜在要求,纺织生产时都要考虑在内,这样才可以生产出真正质量档次高的纺织产品。因此,纺织产品质量需要从过去满足基本标准的产品经济向以用户需要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

4.3 提高纺织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纺织产品的质量需要借助较高的纺织生产技术,因此,纺织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纺织生产的技术水平,以提高纺织产品质量为工作重点,强化纺织生产技术的管理。纺织企业需要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创新生产技术,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纺织企业若想使自身的纺织生产达到先进水平,就需要加大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设备,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对纺织生产进行创新,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6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13-02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已经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将是中国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导向。绍兴传统纺织业目前正面临着困境,借着国家大力倡导新兴产业发展的东风,深入了解绍兴纺织业在发展现状,分析其行业特征以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对于正确引导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绍兴纺织业发展现状

纺织业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之一,这些年来一直发展迅速,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绍兴市为例,绍兴的纺织产品近些年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纺织业经济增长整体下滑,行业存在问题日益明显,解决纺织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成为绍兴纺织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绍兴纺织业呈现出“二高二低”的特点[1] :进入门槛低。绍兴纺织企业的诞生率和退出率与其他行业相比一直居高不下,这和绍兴纺织业的进入低门槛有必然关系[2] ;产品的附加值低。绍兴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从而导致赚取利润也很低,属于典型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3] ;低端纺织品比重高。绍兴纺织品出口低档纺织品占有比重高,中高档的纺织面料较少,据相关的统计显示:绍兴的高、中、低档纺织面料的出口比例为1∶3∶6[4] ;纺织品壁垒高。由于国际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绍兴纺织产品又多为低端纺织产品,绍兴一直都是国际纺织品反倾销的重灾区,仅在欧盟第35类纺织品反倾销案例中,绍兴涉案企业就高达287家,占全国的34.6%。由此可见,绍兴传统纺织工业正处于发展瓶颈期,绍兴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纺织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等多重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矛盾就更加明显了,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继续下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化解现有的矛盾,加快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在资金政策上重点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业的相关性。通过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析发现纺织行业几乎涉及全部七大产业领域,如新能源中的风能,在风力发电机的叶子的制作过程中,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是必不可少的增强复合材料;新材料领域就涉及更为广泛了,在城市改造中,纺织新材料在减少热岛效应和减少辐射等方面也大有作用。30%~40%的电动汽车附件都与纺织品有关,碳纤维、高强聚乙烯、芳纶、高模等新材料产业化都是国家的重点扶持项目。另外,医药行业、信息产业汽车工业等众多行业也都有纺织品的身影。由此可见纺织品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随处可见,产业用纺织品给传统纺织产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用纺织品是中国纺织产业从比较优势转型为竞争优势的选择,也是传统纺织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点。所以绍兴纺织产业要取得新的发展必须顺应纺织品发展的潮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历史机遇,找到纺织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合点,共谋发展,共同进步。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纺织业转型升级提出需求

1.纺织品需求及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环保、医药、信息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服装和家纺上,纺织品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多功能的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新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用纺织品与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联系紧密,与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也有广泛的联系,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绍兴纺织产品要突破瓶颈更深入的发展,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必由之路。

2.国际纺织业的发展趋势。相对绍兴纺织品面料较为单一低档的情况,差别化的产业用纺织品在国际纺织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纺织业转型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今国内很多企业也看到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和价值,开始注重医用、工业用等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利用,并已经掌握较为先进的技术,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通过对国内外纺织品发展的趋势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纺织产业和信息、生物等高新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而绍兴纺织行业从整体实力和竞争水平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缩短中国与纺织强国之间的差距,抢占新的市场份额创造了机遇。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经济正处于由“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化的过渡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中国进行产业发展转型的重点方向,将是国家长期重点扶植对象。“十二五”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调对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具有很宽广的发展空间。

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纺织产业更新改造建议

1.深化纺织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战略合作关系。立足已有的产业基础,牢牢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纺织产业,提高产业用纺织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提升纺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加速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开发应用,以满足水利、交通、新能源、环保和医疗等众多新领域的需求,深化纺织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促进纺织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

2.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与标准体系建设。以新能源、新医疗、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为重点研发新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业用纺织行业的进入门槛。根据上下游市场的需求拉长产业链扩大需求,扩大高端产业用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质量规范,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产业用纺织品进出口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产业用纺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降低贸易壁垒。

3.建立完善的行业科技创新体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研发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用纺织行业创新机制。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建立企业内部技术研发机构,并通过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以及高校的科研项目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用纺织行业新产品产值率。注重提高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能力,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并要及时将创新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

4.注重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对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企业寻求长期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纺织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储备是企业不容忽视的关键之一。纺织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合作共赢机制,千方百计引进和留住各类人才,尤其是要重视核心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纺织企业应建立起良性循环的人才阶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5.创建纺织品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政府要加强政策指导作用,积极出台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且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性,特别是在土地和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为产业的转移和集群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争取早日建成产业用纺织品园区,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同时要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满足园区内产业用纺织企业的共性需求。同时积极发挥产业园区内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优化整条产业链,寻求产业横向和纵向发展。

五、结论和建议

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已经成为调整纺织工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纺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也必将成为现代纺织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机遇,把绍兴纺织业和科技创新相结合,转换绍兴纺织业传统的生产模式,提升纺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利用创新科技开发新纺织材料,提高附加值,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新型战略性纺织产业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绍兴纺织业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朱民儒,张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机遇[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9,(6).

[2] 孙琪.中国纺织服装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以浙江宁波为例[J].经济问题,2007,(4).

[3] 张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解读系列报道(一)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机遇[J].纺织导报,2009,(6).

[4] 毛夏红.浙江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研究:下[J].经济师,2009,(11).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7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尤其是我国纺织行业,屡遭国外反倾销、特保,国内人民币汇率调整及出口退税率下调。本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所带来的影响——压力与契机,进而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 出口退税纺织品出口对策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调整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低至11%,并于当年9月15日起执行。 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成为我国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契机。 一、出口退税率下调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压力 1.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进一步压缩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利润空间。据中国第一纺织网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主要纺织子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在2%~5%左右,纺织全行业平均净利率仅为3.48%。2006年1至7月份,除棉纺行业、丝绸行业平均净利润率略有上升之外,其他行业净利润率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将使纺织全行业净利润率下调0.06%。从退税率下调对不同子行业的影响来看,化纤行业影响最大,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21%,其次为麻纺行业,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13%,其他行业净利率可能下调幅度在0.04%至0.07%左右。这意味着某些纺织品出口将面临“零利润”的生存困境。 2.出口增量下降 纺织品出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出口退税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1996至1998年国家退税率下调,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3.2%;1999至2002年,退税率上调,期间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12.75%;2011年出口退税率下降为11%,纺织品服装出口比2003年同期降低6.2个百分点。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2005到2006年7月,纺织品出口贸易递增21个百分点;2006年9月退税率下调,加之目前我国纺织品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国外不断遭遇反倾销、特保政策,出口增量难以持续高增长。 3.国内生产能力过剩 我国纺织品的生产能力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纺织品出口的增加,纺织业投资的快速增长,近几年纺织品生产能力的过剩已经十分明显。出口退税率下调之后,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纺织品将会大量退出国际市场,国内纺织品产能过剩将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是摆在纺织品出口企业眼前的严峻课题。 二、出口退税下调给我国纺织业带来新的契机 1.促进纺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效率低下,出口退税率下调,将促使整个行业进行新的结构调整,抑制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企业让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成产品的竞争力。 3.有利于缓解贸易争 端,减少贸易摩擦 尽管中欧、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但中国纺织品的产能、产量、出口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因此200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社会责任标准等新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从大环境来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有利于减少中欧、中美贸易在这一领域内的摩擦,同时也会促进出口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可在非洲、拉美、澳大利亚等非设限国家或地区寻求新市场。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竞争力,全行业自主创新的比例不足10%,品牌建设能力较弱。据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1175.3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纤维加工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但自主品牌在其中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和定牌出口,基本上没有形成国际影响的品牌。我国企业应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增加研发投入,培育和提升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品牌文化创新,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比如通过税收政策和纺织品配额分配等,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纺织品技术创新的投入,培育自主品牌,使我国纺织业尽快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2.拓展国内外市场营销渠道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应当在注重国际市场的同时,亦应高度重视国内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新兴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中国已经得到全球商家的重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我国纺织品企业应该在外销受退税率调整影响而下降时,应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从而弥补企业在海外市场所失去的利润。近年来,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城市对中高档服装的需求量很大,农村对纺织品的购买力也得到提升。纺织品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市场需求量的新变化,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要舍近求远,把国内市场拱手相让。 同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应积极开拓国外营销网络。单一的营销模式已无法适应纺织业快速发展,我国的防治出口企业应高度关注国外市场变化,掌握第一手信息,开拓国外营销网络,掌握出口价格的话语权。在国外市场的区域选择上,不能过渡依赖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应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特别是非设限地区的市场应是纺织品出口企业市场战略的核心。通过质量和价格提升,确保现有欧美高端市场,同时利用低价优势大力开发拉美、非洲、中东等非设限市场。 3.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走服装等成品、名品出口路线 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几乎完全来自于低价优势。过渡依赖低价策略,在市场上必然会招致负面影响反应。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争端,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认清形势,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仍主要以传统的衣着纺织品为主,家用、工业纺织品仍是“短腿”,出口企业应根据国外市场需求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更多 的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初级纺织品向服装等成品过渡,同时推广并提升自有品牌,实现由成品到名品的过渡。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8

【论文摘要】 近年来,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尤其是我国纺织行业,屡遭国外反倾销、特保,国内人民币汇率调整及出口退税率下调。本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所带来的影响——压力与契机,进而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 出口退税纺织品出口对策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调整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低至11%,并于当年9月15日起执行。 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成为我国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契机。 一、出口退税率下调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压力 1.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进一步压缩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利润空间。据中国第一纺织网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主要纺织子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在2%~5%左右,纺织全行业平均净利率仅为3.48%。2006年1至7月份,除棉纺行业、丝绸行业平均净利润率略有上升之外,其他行业净利润率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将使纺织全行业净利润率下调0.06%。从退税率下调对不同子行业的影响来看,化纤行业影响最大,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21%,其次为麻纺行业,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13%,其他行业净利率可能下调幅度在0.04%至0.07%左右。这意味着某些纺织品出口将面临“零利润”的生存困境。 2.出口增量下降 纺织品出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出口退税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1996至1998年国家退税率下调,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3.2%;1999至2002年,退税率上调,期间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12.75%;2011年出口退税率下降为11%,纺织品服装出口比2003年同期降低6.2个百分点。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2005到2006年7月,纺织品出口贸易递增21个百分点;2006年9月退税率下调,加之目前我国纺织品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国外不断遭遇反倾销、特保政策,出口增量难以持续高增长。 3.国内生产能力过剩 我国纺织品的生产能力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纺织品出口的增加,纺织业投资的快速增长,近几年纺织品生产能力的过剩已经十分明显。出口退税率下调之后,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纺织品将会大量退出国际市场,国内纺织品产能过剩将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是摆在纺织品出口企业眼前的严峻课题。 二、出口退税下调给我国纺织业带来新的契机 1.促进纺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效率低下,出口退税率下调,将促使整个行业进行新的结构调整,抑制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企业让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成产品的竞争力。 3.有利于缓解贸易争端,减少贸易摩擦 尽管中欧、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但中国纺织品的产能、产量、出口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因此200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社会责任标准等新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从大环境来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有利于减少中欧、中美贸易在这一领域内的摩擦,同时也会促进出口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可在非洲、拉美、澳大利亚等非设限国家或地区寻求新市场。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 核心竞争力,全行业自主创新的比例不足10%,品牌建设能力较弱。据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1175.3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纤维加工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但自主品牌在其中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和定牌出口,基本上没有形成国际影响的品牌。我国企业应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增加研发投入,培育和提升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品牌文化创新,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比如通过税收政策和纺织品配额分配等,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纺织品技术创新的投入,培育自主品牌,使我国纺织业尽快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2.拓展国内外市场营销渠道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应当在注重国际市场的同时,亦应高度重视国内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新兴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中国已经得到全球商家的重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我国纺织品企业应该在外销受退税率调整影响而下降时,应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从而弥补企业在海外市场所失去的利润。近年来,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城市对中高档服装的需求量很大,农村对纺织品的购买力也得到提升。纺织品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市场需求量的新变化,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要舍近求远,把国内市场拱手相让。 同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应积极开拓国外营销网络。单一的营销模式已无法适应纺织业快速发展,我国的防治出口企业应高度关注国外市场变化,掌握第一手信息,开拓国外营销网络,掌握出口价格的话语权。在国外市场的区域选择上,不能过渡依赖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应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特别是非设限地区的市场应是纺织品出口企业市场战略的核心。通过质量和价格提升,确保现有欧美高端市场,同时利用低价优势大力开发拉美、非洲、中东等非设限市场。 3.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走服装等成品、名品出口路线 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几乎完全来自于低价优势。过渡依赖低价策略,在市场上必然会招致负面影响反应。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争端,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认清形势,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仍主要以传统的衣着纺织品为主,家用、工业纺织品仍是“短腿”,出口企业应根据国外市场需求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更多的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初级纺织品向服装等成品过渡,同时推广并提升自有品牌,实现由成品到名品的过渡。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9

行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机遇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湖州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政策。通过对这些政策的研读,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心目标就是“加快培育新型纺织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

(一)行业概况及优势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湖州的棉、化纤纺织印染、丝绢纺织、纺织服装、羊绒衫、家纺产品、针编织品等发展较快,特色纺织产业比重逐年提高,特色纺织占纺织行业的比重从2008年的14.24%,上升到2010年的21.78%,两年提高了7.54个百分点。涌现出了美欣达、大港、珍贝、米皇、金三发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市明星企业。二是产业集聚优势明显。湖州市纺织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童装、羊绒羊毛制品、服装衬布辅料、真丝、化纤织物、商标织带、家纺等一定规模的块状经济,部分块状经济正在向现代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专业市场、技术服务平台相互促进,形成了较强的集聚优势和较完整的产业链,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区域知名度。三是产业新特色。逐渐形成湖州市纺织行业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服装和真丝针织品牌快速崛起,家纺产品快速发展,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及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我省纺织业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我省特色纺织产业的形成,并成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缺乏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湖州市纺织行业近几年发展较快,具备了一定的集聚优势,但大部分块状经济只是空间上的简单集中,缺乏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的专业化分工及合作,企业之间尚未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关联。缺乏可引领市场发展方向的高附加值产业板块。赢利空间狭小,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偏低。2.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湖州市纺织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收益不高,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由于投入不足,难以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也难以产生好的效益,造成新的投入不足,企业长期处于低层次竞争状态,制约了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专业性的检测等社会中介机构发育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湖州市的纺织服装检测机构已成立多年,为全市纺织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纺织行业检测机构专业性协会发展不够,特色纺织行业各门类缺乏行业信息、专业技术和权威专家,难以发挥检测机构对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等专业性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我市纺织行业总量较大,但服务纺织行业发展的中介机构发育不够,缺乏能够服务企业的技术、设计、研发等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严重制约了纺织行业的转型提升。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

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中高档产品的市场需求上升,纺织行业将面临中高档纺织产品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要紧紧抓住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档产品、高端品牌、高附加值的特色纺织品,加快推进我省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速度型发展向效益型提升的转型。加快特色纺织产业发展,是实现我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我省实现纺织产业振兴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差别化功能性化纤不断为新领域所应用,增长速度很快,产出效益较高,发展空间很大;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中高档家纺产品正在走入普通人家,家纺产品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的趋势明显。从适应市场需求升级和我省实际出发,真丝产品、羊绒产品、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及产业用纺织品、高端家纺产品等应作为我们检测机构近、中期重点开展的项目。

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

特色纺织产品的多向性、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特色纺织服装检测要抓住重点产品、突出重点环节,特别在技术开发、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等方面要有重点突破,围绕“依靠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一整体目标,缩小我市纺织检测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同类实验室的差距,也将是我市检测机构平台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重建真丝产业新优势

湖州市具有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发展真丝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通过“突破真丝新工艺、开发真丝新面料、拓展真丝新领域、提升设计新水平”等途径,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提高企业的研发和营销能力,推动龙头企业高档丝绸品牌的产业化规模,重建真丝产业新优势。

产品结构调整提升的方向:以发展真丝绸、绢纺绸、真丝与其他纤维混纺交织绸、高技术复合型纤维在真丝绸领域的应用为重点,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及真丝绸面料的功能,增强产品的抗皱、耐缩和色牢度等性能,扩大丝绸在家纺新产品开发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加快工艺改造,推广无污染、零排放技术,积极推广无水印染新技术和高效、节能染整技术、开发低能耗短流程技术配套的活性染料助剂、禁用染料替代、高效酶制剂及其应用技术、推动数码喷墨印花等纺织先进技术的应用与研发。

发展重点:一是提升丝绸产品印染及后整理加工技术。加强丝绸功能性后整理技术的引进和研究,提高丝绸产品的色牢度和抗皱免烫性,改善真丝制品易皱、易变形、易纰裂等缺陷,改善丝绸产品的服用性能,延伸真丝产业链。二是提高真丝针织物整理技术。通过研发各种高档的整理加工技术,使其在保持舒适、富有弹性等优点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尺寸稳定性,满足高档时装面料的需求,使真丝产品出现质的飞跃。三是应用自动缫丝机、精梳配套设备,高速并线、倍捻机,全自动络筒机,大提花数码剑杆织机等新设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各种高档丝绸后整理工艺,努力开发真丝功能性面料,提升丝绸产品档次。四是开发真丝针织经编、真丝无缝内衣以及真丝全电脑横机编织等技术,大力发展真丝针织面料;加大天丝、竹纤维、大豆纤维等新型化纤与真丝的混纺、交织的研发力度,发展高舒适性、功能性等真丝多纤维复合针织产品。五是开发应用柞蚕丝、樟蚕丝、栗蚕丝、蓖麻蚕丝(丝绸、绢纺),黄麻、剑麻、汉麻、木棉(毛纺、棉纺)等高性价比的稀有动、植物纤维。六是提高真丝服装的设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广服装企业CIMS系统开发应用技术,引进高速特种设备,提升CAD软件应用水平;推广服装行业ERP管理系统,提高服装生产销售信息管理水平。

(二)做强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及产业用纺织品

化学纤维特别是差别化、功能性化纤是我市特色纺织品中发展最快的产品,产业用纺织品则是整个纺织行业中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及产业用纺织品已成为我市特色纺织产业新的增长点。主要途径是“以市场需求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突出差别化、功能化的技术改造与提升,增强产业竞争力”,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要制造和供应基地。

化纤产品结构调整提升的方向:优化化纤产品结构,使其向多元化、差别化、功能化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提升;新型纤维向家用和产业用方向延伸。以高科技环保型、保健型、多功能产品为特色,开发各类阻燃、抗静电、导湿、透气、抗菌及绿色可降解纤维原料。产业用纺织品结构调整提升的方向:重点发展汽车用、建筑用、医疗卫生用等新型用途的产品,研究开发高档服装专用的特种粘合衬,开发高附加值过滤用熔喷无纺布产品,并向干湿巾、面膜、护肤用品等无纺布产品后加工方向扩张,培育若干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知名无纺布生产企业。

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发展重点:一是加大高性能、强功能、高端化的新型化纤材料开发利用,注重碳纤维、芳纶1414、芳纶1313、聚苯硫醚、聚酰亚胺等特种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生产及其在航天、航空、机械、交通、文体等高科技领域的应用。二是采用纳米改性和复合纺丝,开发生产新一代涤纶超细纤维及下游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应用。三是开发适于制作防火服的天然矿物纤维玄武岩纤维及制品,现有化纤产品实现差别化、功能化,大幅提高附加值。四是开发生产具有导电、阻燃、高湿模量、抗菌除臭、抗紫外、高强高模等多种功能,采用母粒共纺技术的特种纤维产业。五是加大设备改造提升力度。通过加弹设备的改造,使之适应不同品种、不同纤度、不同截面纤维的复合混纤加工,突破关键技术环节,适应不同面料、不同功能组合的加工技术要求。六是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不同纤度、不同色系的化纤品种,应用复合纺丝技术,开发超细纤维,以满足多品种纺织原料的需求。

(三)突出检测工作有效性、科学性,提高服务意识

检测工作有效性,主要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要控制住产品质量,第二是要真正实现以质论价,第三是要为宏观调控服好务。要通过对质量检测数据的结果分析,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质量信息参考和建议。

同时,要在检测工作中以服务企业为己任,推进“细化服务”。一是紧密地与市场结合,围绕市场的需求开展工作。这也是我们这几年桑蚕干茧公证检测工作实践的心得。二是要与生产加工相结合。通过开展检测数据与生产加工的工艺性研究和数据分析,推动检测结果直接、方便地为企业生产加工组织和工艺安排提供指导和参考。

(四)稳步提升检测工作对纺织服装质量的控制力

一是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对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检测技术保障,改善实验室条件,提高实验室检测环境和统一人员目光,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建立、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二是坚持不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使我们整个检测队伍向科学、公正、高效、优势根本要求发展,全面提升检测人员素质和水平;三是要扎实工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有计划性、目标性,实现检测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四是要开拓创新,形成自身的工作特点、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用新的方法解决检测工作的问题;五是要善于总结,通过实践工作制定一些办法,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

保障措施

(一)突出政策重点,推动特色纺织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制定特色纺织产业的扶持政策,实行有保有压,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限制一般性重复建设的纺织项目,集中资源支持特色纺织产业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财政、土地、资金等要素向特色纺织产业集聚。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鼓励特色纺织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特色纺织产业项目的投入,以项目建设推动特色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全市纺织产业的转型。二是鼓励特色纺织产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新产品开发引导市场消费。三是鼓励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支持企业积极争创省级和部级品牌。鼓励品牌向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流动,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发挥品牌的带动效应,以品牌创新推动产品创新。加快特色纺织产业的区域品牌建设,以区域品牌推动企业品牌提升,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从而形成浓厚的区域产业文化。四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动,实施特色纺织产业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提升特色纺织产业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利用成熟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走出去发展,提高湖州特色纺织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特色纺织产业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步伐,鼓励龙头企业开发和推广关键性、前沿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做强主导产品,开发新产品。对在真丝后整理技术方面进行投入或重大突破,或在真丝产品、羊绒制品、化学纤维、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家纺面料等新型纺织品研发或在应用领域有重大突破、产生重大影响并取得行业内广泛认可的给予重点奖励。加大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积极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推进纺织产业整体科技含量的提升。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对获得省级或市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对获得部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给予重点奖励。鼓励特色纺织行业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建立研究院所,对区域行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区域内相关企业提供服务的,政府给予一定补助。

(三)转变发展理念,营造特色纺织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10

关键词:出口退税纺织品出口对策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调整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低至11%,并于当年9月15日起执行。

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成为我国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契机。

一、出口退税率下调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压力

1.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进一步压缩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利润空间。据中国第一纺织网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主要纺织子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在2%~5%左右,纺织全行业平均净利率仅为3.48%。2006年1至7月份,除棉纺行业、丝绸行业平均净利润率略有上升之外,其他行业净利润率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将使纺织全行业净利润率下调0.06%。从退税率下调对不同子行业的影响来看,化纤行业影响最大,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21%,其次为麻纺行业,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13%,其他行业净利率可能下调幅度在0.04%至0.07%左右。这意味着某些纺织品出口将面临“零利润”的生存困境。

2.出口增量下降

纺织品出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出口退税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1996至1998年国家退税率下调,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3.2%;1999至2002年,退税率上调,期间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12.75%;2004年出口退税率下降为11%,纺织品服装出口比2003年同期降低6.2个百分点。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2005到2006年7月,纺织品出口贸易递增21个百分点;2006年9月退税率下调,加之目前我国纺织品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国外不断遭遇反倾销、特保政策,出口增量难以持续高增长。

3.国内生产能力过剩

我国纺织品的生产能力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纺织品出口的增加,纺织业投资的快速增长,近几年纺织品生产能力的过剩已经十分明显。出口退税率下调之后,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纺织品将会大量退出国际市场,国内纺织品产能过剩将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是摆在纺织品出口企业眼前的严峻课题。

二、出口退税下调给我国纺织业带来新的契机

1.促进纺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效率低下,出口退税率下调,将促使整个行业进行新的结构调整,抑制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企业让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成产品的竞争力。

3.有利于缓解贸易争端,减少贸易摩擦

尽管中欧、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但中国纺织品的产能、产量、出口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因此200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社会责任标准等新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从大环境来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有利于减少中欧、中美贸易在这一领域内的摩擦,同时也会促进出口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可在非洲、拉美、澳大利亚等非设限国家或地区寻求新市场。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竞争力,全行业自主创新的比例不足10%,品牌建设能力较弱。据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1175.3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纤维加工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但自主品牌在其中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和定牌出口,基本上没有形成国际影响的品牌。我国企业应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增加研发投入,培育和提升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品牌文化创新,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比如通过税收政策和纺织品配额分配等,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纺织品技术创新的投入,培育自主品牌,使我国纺织业尽快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2.拓展国内外市场营销渠道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应当在注重国际市场的同时,亦应高度重视国内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新兴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中国已经得到全球商家的重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我国纺织品企业应该在外销受退税率调整影响而下降时,应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从而弥补企业在海外市场所失去的利润。近年来,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城市对中高档服装的需求量很大,农村对纺织品的购买力也得到提升。纺织品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市场需求量的新变化,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要舍近求远,把国内市场拱手相让。

同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应积极开拓国外营销网络。单一的营销模式已无法适应纺织业快速发展,我国的防治出口企业应高度关注国外市场变化,掌握第一手信息,开拓国外营销网络,掌握出口价格的话语权。在国外市场的区域选择上,不能过渡依赖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应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特别是非设限地区的市场应是纺织品出口企业市场战略的核心。通过质量和价格提升,确保现有欧美高端市场,同时利用低价优势大力开发拉美、非洲、中东等非设限市场。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11

纺织大国,当之无愧

记者:目前,中国纺织业在全球市

场处于什么样的态势?

高会长:我国已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纺织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从以制造为主的产业,转变为参与全球产业链全过程的产业:从以出口为主的产业,转变为以满足内需为主的产业:出口则以加工贸易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为主,以OEM为主转变为以ODM为主。2010年生产总值已达47650亿元:化学纤维2010年3090万吨:纱产量201O年为2717万吨。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麻纺织品、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达4130万吨,已经超过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一半。

我国人均年纤维消耗量已经超过15公斤,远远超过世界人均纤维消耗量。我国生产消费不断扩大,带来了进口增加,尤其纺织原材料进口不断加大,2010年进口棉花已超过300万吨,进口棉花已占我国用棉量的三分之一:我国羊毛用量的四分之三、亚麻用量的四分之三、化纤原料的40%都要依靠进口,带动了国际相关行业的发展。

2010年,纺织品服装出口206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三分之一,占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的41%,欧洲进口市场的40%。

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记者:一提起纺织工业,国人就

会认为它属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不高。事实是这样的吗?

高会长:这种看法很片面。只有传统的技术,没有传统的产业。事实上,我国纺织业是最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之一。几乎所有当今世界的高新技术在现代纺织业都有应用,同时纺织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新材料、新技术的进步。

目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材料技术,新型纺纱、织造与非织造技术,高新染整技术,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型纺织机械以及信息化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取得重大进步,多项高新技术在纺织产业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批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化取得突破,碳纤维、芳纶、芳砜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岩纤维高强力、耐高温的高性能纤维和竹浆纤维、麻浆纤维等生物质纤维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正在进一步开发系列品种,扩大应用,多数技术及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和先进装备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成本为特点的国产化新型聚酯及配套长短丝技术装备在行业中广泛使用,百万吨级新型PTA成套国产化装置已经研发成功,棉纺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一批新的加工技术推动了产业发展,紧密纺、喷气、涡流纺、嵌入纺等新型纺纱技术的采用使纱线产品品种更加丰富;产业用经编和立体编制技术进步大大拓展了复合骨架的加工领域,突破了风力发电叶片、卫星支架、火箭喉衬等加工难度极大的产业纺织品成型技术;国产土工合成材料在青藏铁路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成功解决了高原地质裂缝、冻土隔断、保温、防渗等系列难题。一批批新型抗菌防臭、吸湿排汗透气、防辐射、抗静电服装和婴儿、老年人一次性尿布(裤)、妇女卫生巾、擦拭布、湿巾等卫生产品的推出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先进生产技术与时尚创意的结合,明显增强了纺织服装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十一五”期间,大中型纺织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均增加了近2倍。

全行业整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先进技术装备投资不断增加,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则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加速退出,行业技术素质和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全行业共引进国外先进装备近368亿美元,采用国产先进装备约4000亿元人民币;化纤行业共淘汰陈旧的小型聚酯装备约300万吨,淘汰落后抽丝能力约150万吨,印染行业74型染整设备基本淘汰。目前,全行业1/3左右的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品牌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品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国内外两个市场对中国纺织服装品牌认知度明显提高,特别是国内消费者对自主品牌购买欲望增强。纺织企业品牌建设的内生动力明显加强,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设计创意为主业的园区。我国纺织工业已经从纺织品加工制造层次转向承接纺织、服装产品设计和创意阶段,服装出口由OEM(加工生产)向0DM(设计生产)和OBM(品牌生产)转型,纱线、面料、辅料等中间产品的品牌价值也得到市场认可。

向纺织强国迈进

记者:目前,国内大部分纺织产品的生产过程早已摆脱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几乎所有现代先进技术和高新材料在纺织生产过程及其产品中都有体现。那未来十年,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高会长:总体目标是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纺织业强国。要坚持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重要支撑,以繁荣市场和扩大内需为根本出发点,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手段,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引领时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记者:具体如何操作呢?

高会长: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纺织行业创新机制。开展纺织工程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探索具有纺织行业特点的产学研用新模式,在高新技术纤维、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纺织产业技术联盟。

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部分创新型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5%。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强部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支持骨干企业在海外设立或收购兼并研发机构。

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纺织行业基础科学研究,开展纤维材料功能优化设计、成型基本理论研究,开展高性能纤维尤其是低成本高性能纤维产品的研究,开展环境友好型油剂、溶剂、特种化纤功能母粒研

发等精细化工研究;研究纤维在梳理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特征、成纱机理,功能性纱线、纺纱织造在线系统的基本理论:研究纺织改性酶、生物酶漂白、等离子体前处理等前沿技术:开展机械结构运动力学分析、机械振动分析、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以及气体力学、流体力学、电子、激光等基础理论在纺机行业的应用研究:通过跨学科理论研究,开展智能纺织品服装的研发与试制。

编制和修订纺织工业相关标准,提升纺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强化标准实施工作,建立与我国纺织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纺织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纺织新材料、生态纺织品、功能性原材料及纺织品、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工艺、技术、设备及其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完善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相关新标准,如CAD技术标准、服装用人体测量国际标准、色彩标准等。密切跟踪纺织品服装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变化,建立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快速应对机制。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广泛利用材料、电子、生物工程和信息等先进技术,针对纺织装备、工艺、管理等进行改造提升,运用新型纤维、新型或特种纺纱织造、经纬编双层和多层复合织造、自动化在线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等技术,丰富产品品种,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力发展技术性、个性化、功能性、绿色环保和智能化等高附加值纺织产品。

针对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组成部分的高新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纺机制造、部分产业用纺织品等,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叶片用材料、电池隔膜材料、智能纺织品、航空航天用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品、人造器官用仿生材料等,扩大纺织产品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

加快自主品牌建设 全面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水平和质量稳定性,在国内外消费市场确立可信赖的产品质量信誉。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品质量发展目标,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完善产品质量责任制度,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建立健全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储运销售、技术服务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加大企业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吸收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世界时尚文化,提升自主品牌文化价值;的纺织品服装设计创意中心。

不断完善和创新营销模式。根据纺织产品市场需求,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大力发展生产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强销售网络建设i加快自主品牌国际化步伐,鼓励具备条件的自主品牌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逐步建立服装、家纺自主品牌海外销售渠道,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品牌管理和品牌创新。明确自主品牌发展战略,加强品牌管理,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以及宣传推广各环节的整合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侵权,引导企业积极进行国内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为企业自主品牌寻求法律保护。

提高行业国际化水平 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市场,保持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市场份额,并通过质量、设计和品牌的提升,提高产品单价,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引导企业开发适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需求的产品,开辟新的营销渠道,提高向新兴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比重,鼓励探索与发展中国家的多样化双边和多边贸易模式。

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延伸产业链,整合资源和开拓市场渠道。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通过投资、收购、入股等形式进行境外投资、品牌收购、设立境外合作区、设置销售网络等,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纺织企业,推进跨国公司发展,实现企业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在投资和贸易环境更优惠的国家投资设厂,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和风险,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12

论文摘要: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环境,为了解决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我国纺织品行业的整体发展,本文以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纺织品所面临的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分析,寻求我国政府和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开放进人国际市场的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已踏入国际市场,成为我国最大的净创汇产业之一,并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纺织品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问题。其中,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显得尤为突出。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速度与纺织品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相脱节,知识产权意识不全面,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严重制约着我国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成因

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只有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但发展速度较快。1980年3月3日,我国政府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了加人书。同年6月3日起,我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20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在纺织品行业取得显著成绩,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为我国纺织品出口迅速增长创造了良好客观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并且,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也日益与TRIPS协议相协调,这些都对我国纺织品企业进驻国际市场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障。

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也存在诸多问题:

(1)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我国很多出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既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甚至践踏他人的知识产权。还有一些人只注重申请国内专利而不去申请国外专利,使得专利流失。

(2)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等一系列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发表了《中国知识产权的新进展》白皮书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制度比较分散,各个法律法规之间缺乏有机整合,甚至出现条例内容、责任限定、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冲突。

(3)我国纺织品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产业化水平低下。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纺织品专利技术实施率仅为10%左右,纺织品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仅占科技成果总数的I S %-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转化率。

2、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成因

(1)内部原因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尚不完善。我国有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TRIPS相关法律还有很多不同甚至有许多空白,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反垄断法。

第二,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科技创新不足,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在纺织品出口的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的万分之三,先进的纺织设备70%依赖进口,作为原始积累的模仿就不再有生存空间。我国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

(2)外部原因

随着我国加人WTO以后,国外的跨国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排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进人市场,有时会通过滥用其权利的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受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美元急贬、原油价格跌宕起伏、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促使我国建立健全了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在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我国不断完善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目前,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机制相互补充并通畅、有效运作,积极、有效地保护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

(2)改善纺织品商品出口结构,冲破纺织品出口限制。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主体。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产品,增加高档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比重,提高单位产品的平均价值,从而提高售价;就纺织品材料来说,我国纺织品企业应多采用绿色环保、符合人体健康需要的材料,从而避免纺织品出口时受到国际准则的阻碍。

(3)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数量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我国纺织品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先进的纺织品技术的引进。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将极大促进中国纺织品企业通过合资或其他合作方式获得技术。严格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将使国外的纺织品技术提供方减少对侵权行为的担忧,愿意向中国的纺织品技术受让方提供较先进的技术。

(5)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将保护纺织品知识产权确立为国家战略。我国已经着手开展国家纺织品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建立一个符合国情、实际可行、科学合理、充满创新的国家纺织品知识产权战略,在2008年,我国推出了“1+20"模式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它将基于纺织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交易三大平台的建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深人推进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事业做大做强。

2、消极影响

(1)国外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纺织品行业发展。国外纺织品企业在纺织品贸易政策中会极力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通过强制性措施来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样的纺织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无疑扩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纺织品行业之间的差距,技术差距愈加严重。

(2)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动辄提起纺织品知识产权争端和诉讼,国内纺织品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据统计,自我国人世以来,我国企业遭遇较大的国际专利纠纷有20多起,诉案赔偿额逾10多亿美元。知识产权诉讼已不仅仅是法律手段,而更是纺织品市场策略和竞争手段。

(3)助长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壁垒,国内纺织品出口企业生存困难。发达国家和跨国滥用纺织品知识产权独占优势,扭曲正常的纺织品国际贸易,比较典型的:通过特别立法措施的方式设置纺织品知识产权壁垒,如美国知识产权的“337条款,’:滥用纺织品技术垄断和控制。

三、我国加强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1、政府主体保护知识产权的对策

(1)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的纺织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积极培育我国纺织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我国纺织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以大幅度提高我国纺织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纺织品知识产权规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增进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2)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纺织品知识产权。

2、纺织品企业自身加强知识产权知识保护的策略

(1)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纺织品企业应当积极制定相关企业发展计划,加大对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纺织品出口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全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提高纺织品出口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善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自己。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尽快建立起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时将企业自主研发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和新创意到国内外有关部门申请知识产权注册,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树立品牌,增强意识。由于我国的一些企业在早些年没有商标保护意识,大量的国内驰名商标被在国外抢注,如“同仁堂”,“青岛啤酒”等。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充分吸取这些教训,时刻注意自己的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13

Abstract:As the largest textile exporter in the world, textile i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The persistent and steadygrowth of textile expor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assurance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balance of payments, stabilization of Renminbi exchange rate, solving unemployment and the consistent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In spite of great achievement made in textil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ange and its own defect of this industry, China meets great difficulties in textile and clothing export. After the abolition of textile quota system in 2005, the export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which had been limited for a long time, should have been developing soundly with this opportunity. However , as a matter of fact, major import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China's textile have carried out different kinds of restraints on its expor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advantage advice aim at the current forEIgn trade of textile on foundation of analyzin

g t

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extile trade in national economy.

Keywords: textile; foreign trade;green barriers

引言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服装一直是全国首位的出口商品,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我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我国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一直困扰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配额问题将得到解决,纺织业被誉为是“受益最大的行业”。然而,取消纺织品及服装进口的配额限制,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也是双面的。一方面,取消配额将会实现纺织品服装的自由贸易。多年来受被动配额困扰而不能大幅度增加出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将得以释放。另一方面,取消配额将会对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形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前的纺织品贸易是在配额庇护之下的“不公平”贸易,现行的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配额划分的。我国对欧盟、美国等设限国家的纺织服装出口,也主要由配额决定。一旦取消配额限制,势必导致市场格局的变化。取消配额之后,纺织品市场实现了自由贸易,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展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有着重大的 理论 和实践意义。

一、纺织品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纺织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具有解次人民穿衣和支援相关产业 应用 的社会效益,以及上缴国家税利和出口创汇的直接经济效益。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纺织 工业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首要产业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服装业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目前 我国在纺织、服装、化纤行业工作的人员超过800万,随着入世对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将会更多地吸收我国的劳动力。

1.3、纺织产业是高关联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大

1.4、纺织业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

工业化是一个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为起源的 现代 工业的发展过程,它伴随着资源配置结构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化使一些先行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工业化也是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先导产业通常是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为保持长期增长而需要超前发展,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纺织业拥有高关联型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部门、产业依存度高等先导产业特点,纺织业具有市场大,技术障碍小,投资少,收效快,积累资金多,可以吸收许多人就业等特点。纺织业具有较高的后向联系水平。这对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不发达国家来说,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结构不完善,资金短缺、技术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缓慢。为加快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有意识地用后向联系程度高的产业部门优先发展的方式,造成人为的短缺,以刺激或带动与该部门后向联系较紧密的部门的梯次发展,从而加速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二、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状况

目前全球纺织服装业的贸易额约为每年320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大国,加入WTO以来,其进出口贸易额约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1/4。纺织服装业历来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出口金额不仅占到出口总值的1/5,而且是我国外贸顺差的第一大来源。

年份

/年

进出口

/亿美元 占全部货物贸

易的比重/%

出口

/亿美元 占全部货物贸易的比重/%

进口

/亿美元 占全部货物贸易的比重/%

同比增长/%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统计资料

2.1、从贸易额看,10年来的整体规模较大,出口额持续保持高位

2.2、从增长率看,10年来保持了快速持续的增长态势

2.3、从贸易额占全部货物贸易额的比重看,10年来持续下降

三、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

纺织品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我国纺织品外贸的发展。

3.1、国际环境变化阻碍了我国纺织对外贸易的发展

3.1.1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贸易转移效应增强,抑制了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关税同盟缔结后,因对内减免关税,对外实行统一关税而导致某国从世界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转向同盟内最低成本国家进口所造成的整个社会财富浪费和经济福利水平下降的效果。关税同盟缔结前,一国对来自任何国家的同等产品征收同等税率的关税,因而成本最低的国家就可能获得贸易机会。而建立关税同盟后,受关税同盟的制约,需首先转向同盟内成本最低国家进口,倘若该出口国家产品成本不是世界上最低的,则不仅同盟的进口利益受损,而且从世界范围看,也不有利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因而产生了消极的消费效应和消极的生产效应,使福利水平下降。

利用区域经济集团是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经济集团对内互相保护对外排挤双重功能,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将继续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发展。一方面,两大区域经济集团今后将继续加强制定与执行统一政策,使贸易效应明显增强,原来对我国设限的国家现在仍然设限,从而使我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两大区域经济集团不断扩大集团规模,用以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发挥成员国比较成本优势,降低营销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这些将有助于成员国优势互补,在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所具有的贸易转移效果将进一步得到发挥,从而部分取代我国纺织品对两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出口。

绿色壁垒是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一种形式,是指那些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平衡等目的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 法律 、法规、政策与措施,其实质上就是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发达国家利用其比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明显得经济与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环保技术、环保产品,并逐步形成环保壁垒。

近年来国际上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环境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那些针对产品的环境法规、技术标准对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因为纺织行业是高污染行业,产品生产中的印花、染色及后整理等工艺所涉及的污染问题和成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国家为此出台了标准不一、行时不同的针对产品的环境要求,对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由于我国纺织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纺织品达不到国际纺织品环保标准,在日益强化的环保要求下,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受到严重挑战。

3.1.3其他发展中国家抢占我国纺织品外贸市场

就纺织品档次而言,世界市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发达国家所占据的高档纺织品市场,二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占据的中档纺织品市场,三是发展中国家所占据的低档纺织品市场。我国处于第三层次。就竞争力而言,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其更低廉的成本与更接近欧美市场的优势与我国竞争低档纺织品市场,虽然未影响我国的世界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和生产国地位,但已经夺走了相当数量的市场份额。东南亚、南美、南亚、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都有着传统的纺织品服装生产 历史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他们享受比我国优惠的政策,劳动成本比我国低,一直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同时,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受到东欧、土耳其的蚕食,由于他们具有费用低、交货期短、距离近、关税低的优势,挤占了一些我国的传统市场;欧盟的纺织品服装自由化策略也有利于欧洲区域的贸易自由化。

3.1.4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纺织业竞争激烈

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高 科技 、新型纤维的开发与生产,环保纤维、智能纤维等新产品不断推出,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尽管少数发达国家生产量增长缓慢,但产品科技含量、生产效率提高迅速,竞争优势明显。即使在传统方面,发达国家也在千方百计提高竞争力。这些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不利。

3.2、国内行业 发展 水平不高使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缺乏后劲

3.2.1两头模式阻碍我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纺织、染整、设计、缝制是纺织品生产的四个环节,其中染整和设计对资本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在我国生产纺织品的 企业 有两类,一是内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或国营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而处于纺织和缝制阶段。另一类是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开展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贸易,基本处于缝制阶段。这使我国纺织业更多体现劳动密集型特点,而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业,使原本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企业转换,产品中更多的含有资本和技术因素,更能适应绿色消费所兴起的对纺织品高档化、时装化、个性化、舒适化、安全化的需求,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量大价优参与竞争的优势,两头模式阻碍了我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3.2.2成本优势弱化,纺织品竞争力下降

我国纺织品竞争优势长期集中在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低廉方面,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棉花价格持续上扬与进口面料增加而使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职工工资收入的提高,与此相应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低,使劳动力充明显上升,我国纺织业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弱化。

3.2.3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缺乏技术竞争能力

3.2.4经营机制落后,营销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国纺织品出口至今收购制仍占主导地位,这个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出口环节多、速度慢、市场灵敏度差,不能适应纺织品国际市场日益凸出的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的竞争趋势,使我国纺织品丧失了许多营销机会。另外,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整体营销水平不高,对市场 分析 、产品开发、品牌建立、渠道选择、促销宣传等活动尚处于粗放阶段,缺乏精耕细作和 科学 决策,整体营销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3.2.5我国没有独立的市场营销 网络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控制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增加值领域,并通过向海外市场基地转移,特许生产和销售,委托加工贸易等途径调整自身纺织服装业,控制着纺织服装的最终销售网络,而且不同程度地从发展 中国 家纺织服装 工业 的廉价劳动力中受益,从 目前 我国出口结构来看,尽管最终产品出口己超过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仅有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约有50%是加工贸易,在一般贸易中,又有近60%是衬衫、长裤、睡衣等大类常规产品,很少是中国品牌,尤其是时装几乎没有国外注册的商标。

四、促进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促进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要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我国纺织品的质量,打造民族品牌,另一方面,制定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熟悉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自由贸易。

4.1完善纺织业外部运行环境

4.1.1加强纺织业行业结构调整

在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家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实施。在加大对纺织优势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时,可以采用技改贴息、债转股、结合国企改革等一些方式,逐步使布局合理,行业结构步入良性化轨道。

探索行业协会承担职能的方式 方法 ,规范制度,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间接地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行业协会进行引导,通过行业协会的调整,同时促进纺织品的精加工能力,促进纺织品结构升级。

4.1.3完善相关 法律 制度建设

完善劳动、环保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执行劳动法、环保法的检查力度,用行政与法律手段为纺织行业、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1.4建立纺织产业预警系统

对纺织出口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测,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通过信息收集网络,收集全球市场关于纺织品生产、销售、贸易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建立预警信息资料库,并通过网络等方式将信息反馈给行业协会与企业,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良性互动。

4.2、加大技术投入,努力提高纺织产品技术含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品行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是逐渐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投入,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 科技 的转化,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调整科技投资方向,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发展、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这应是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

4.3、提高管理水平,做好营销工作

从目前纺织品市场需求和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现状来看,目前中国纺织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因此企业自身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特别是企业必须在战略的高度做好纺织品市场的营销工作,在市场细分、消费需求预测、产品质量管理、品牌运营、价格定位、分销渠道建设、促销宣传等方面花力气、下功夫,为自身的不断成长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多方面培养人才

发展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要依靠技术创新,因此对于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人才与掌握高科技尖端技术的优秀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但目前纺织人才 教育 萎缩,纺织企业人才流失、人才短缺。纺织院校的生源日趋减少,而纺织院校的毕业生很多又出于前途方面考虑、兴趣爱好、报酬等不愿进入纺织行业,己工作的很多人也纷纷跳槽改行,上述这些都将会 影响 纺织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中国入世后,对于即熟悉WTO规则,又有了解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空缺也很大。因此人力资源的培养是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解决此项 问题 需要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努力,要发展纺织高等教育和各种层次的纺织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人才,同时企业要创造良好条件留住人才,并培训WTO规则,掌握《纺织品与服装》(ATC),《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以及《反倾销协议》等。 纺织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逐步推进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创造最佳用人环境,特别是创造良好的研发氛围,使劳动者能有充分的空间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重要的在于充分授权、加强沟通、完善监督。其次加强企业先进机制建设,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使得劳动者能够胜任将来的竞争。第三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建立劳动者的优秀就业情操,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

4.5、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国际纺织品贸易的主体,我国将继续把发展服装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作为扩大出口的主攻方向。要增加高档服装出口比重,提高服装卖价。同时要巩固并适当扩大现有大宗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出口。通过开发功能化、差别化化学纤维,抓好化纤长丝织物、高档棉纺织品、丝绸等产品的印染后整理技术攻关,尽快提高多种混纺、交织和化纤仿真丝织物的质量和水平,避免低档面料出口而高档面料大量进口。从纺织品出口的纤维构成来看,必须实现从出口棉纺织品向出口化纤纺织品转变,顺应国际纺织品贸易和消费的变化趋势,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应成为扩大纺织品出口新的增长点,装饰用纺织品生产要形成高档次、功能化、系列化产品,在代替国内高档宾馆进口的基础上扩大出口量,包括床上用品、毛巾类、线带类手帕类和地毯类产品。要选择一些沿海重点出口企业形成若干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做到产品高档、款式新颖、风格雅致、包装精美,符合国际流行趋势,以出口外销为主,产品用纺织品实施进口替代,改善出口结构,还必须坚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的方针,加工贸易保持适当地水平。

4.6、大力发展区域内的贸易

纺织服装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重要传统产业之一,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两者在纺织服装领域也有着非常广阔的合作前景。从劳动力成本来看,越南和印尼等国家明显低于中国,而且劳动力供应充足,这是双方扩大合作的基础所在。从纺织原料来看,中国与东盟也有一定的互补性。中国是一个纺织纤维生产大国、棉花、蚕丝、麻纤维以及化学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蚕丝、麻纤维等领域有广阔的合作情景。随着中国化纤维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可能成为化纤的出口国,为东盟提高纤维原料。

4.7、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

面对绿色壁垒,我们不能盲目抱怨、消极回避或一相情愿地希望通过抗争来减弱绿色壁垒,而是应该认真分析,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迎全球绿色化的挑战。因为纺织业是典型的化工生产行业,具有各种可能的污染渠道,所以,要想生产出绿色环保的纺织品,就必须对生产的各环节都严加把关。首先,要尽量选用对环境保护有利的原料。其次,要选用绿色的印染助剂。再次,对于产品的收尾过程如包装环节、处理废气的环节等都不要掉以轻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积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要积极适应WTO规则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加大营销工作力度,做好行业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商品出口结构发展区域内贸易。

参考 文献

[2]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年.

[3]韩玉珍.国际贸易与国际 金融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尹翔硕.加入WTO后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5]赵东荣.中国经济国际化政策 研究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余东军.入世后行业走势和命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7]秦焕梅.欧美与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和争端探究[J].商场 现代 化,2005,(24).

纺织产品行业精选篇14

论文摘要: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环境,为了解决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我国纺织品行业的整体发展,本文以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纺织品所面临的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分析,寻求我国政府和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开放进人国际市场的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已踏入国际市场,成为我国最大的净创汇产业之一,并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纺织品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问题。其中,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显得尤为突出。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速度与纺织品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相脱节,知识产权意识不全面,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严重制约着我国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成因

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只有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但发展速度较快。1980年3月3日,我国政府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了加人书。同年6月3日起,我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20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在纺织品行业取得显著成绩,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为我国纺织品出口迅速增长创造了良好客观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并且,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也日益与TRIPS协议相协调,这些都对我国纺织品企业进驻国际市场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障。

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也存在诸多问题:

(1)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我国很多出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既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甚至践踏他人的知识产权。还有一些人只注重申请国内专利而不去申请国外专利,使得专利流失。

(2)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等一系列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发表了《中国知识产权的新进展》白皮书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制度比较分散,各个法律法规之间缺乏有机整合,甚至出现条例内容、责任限定、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冲突。

(3)我国纺织品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产业化水平低下。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纺织品专利技术实施率仅为10%左右,纺织品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仅占科技成果总数的IS%-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转化率。

2、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成因

(1)内部原因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尚不完善。我国有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TRIPS相关法律还有很多不同甚至有许多空白,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反垄断法。

第二,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科技创新不足,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在纺织品出口的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的万分之三,先进的纺织设备70%依赖进口,作为原始积累的模仿就不再有生存空间。我国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

(2)外部原因

随着我国加人WTO以后,国外的跨国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排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进人市场,有时会通过滥用其权利的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受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美元急贬、原油价格跌宕起伏、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促使我国建立健全了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在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我国不断完善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目前,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机制相互补充并通畅、有效运作,积极、有效地保护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

(2)改善纺织品商品出口结构,冲破纺织品出口限制。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主体。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产品,增加高档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比重,提高单位产品的平均价值,从而提高售价;就纺织品材料来说,我国纺织品企业应多采用绿色环保、符合人体健康需要的材料,从而避免纺织品出口时受到国际准则的阻碍。

(3)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数量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我国纺织品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先进的纺织品技术的引进。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将极大促进中国纺织品企业通过合资或其他合作方式获得技术。严格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将使国外的纺织品技术提供方减少对侵权行为的担忧,愿意向中国的纺织品技术受让方提供较先进的技术。

(5)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将保护纺织品知识产权确立为国家战略。我国已经着手开展国家纺织品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建立一个符合国情、实际可行、科学合理、充满创新的国家纺织品知识产权战略,在2008年,我国推出了“1+20"模式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它将基于纺织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交易三大平台的建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深人推进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事业做大做强。

2、消极影响

(1)国外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纺织品行业发展。国外纺织品企业在纺织品贸易政策中会极力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通过强制性措施来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样的纺织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无疑扩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纺织品行业之间的差距,技术差距愈加严重。

(2)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动辄提起纺织品知识产权争端和诉讼,国内纺织品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据统计,自我国人世以来,我国企业遭遇较大的国际专利纠纷有20多起,诉案赔偿额逾10多亿美元。知识产权诉讼已不仅仅是法律手段,而更是纺织品市场策略和竞争手段。

(3)助长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壁垒,国内纺织品出口企业生存困难。发达国家和跨国滥用纺织品知识产权独占优势,扭曲正常的纺织品国际贸易,比较典型的:通过特别立法措施的方式设置纺织品知识产权壁垒,如美国知识产权的“337条款,’:滥用纺织品技术垄断和控制。

三、我国加强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1、政府主体保护知识产权的对策

(1)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的纺织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积极培育我国纺织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我国纺织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以大幅度提高我国纺织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纺织品知识产权规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增进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2)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纺织品知识产权。

2、纺织品企业自身加强知识产权知识保护的策略

(1)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纺织品企业应当积极制定相关企业发展计划,加大对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纺织品出口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全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提高纺织品出口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善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自己。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尽快建立起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时将企业自主研发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和新创意到国内外有关部门申请知识产权注册,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树立品牌,增强意识。由于我国的一些企业在早些年没有商标保护意识,大量的国内驰名商标被在国外抢注,如“同仁堂”,“青岛啤酒”等。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充分吸取这些教训,时刻注意自己的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