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业风险与防范范文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13 15:37:03

创业风险与防范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1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我们会听过“下海”一词,当年的改革开放大潮初至,很多知识分子也跃跃欲试,纷纷经商创业,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近些年来,创业一词又开始普及了,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699 万应届毕业生,未来几年毕业生总量还将会持续增加,这对毕业生就业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为此,自主创业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但大学生创业远非想象中那么顺利,创业的路上总是伴随着各种风险。

(一)创业企业常见风险

1、创业机会风险。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一段时间内只能干好一项事业。所以,创业者选择创业也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原先所从事的职业,这就是机会风险。所以做出创业决定需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可能落得“鸡飞蛋打”,连谋生的职业也失掉,但是也不宜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而错失良机。

2、创业资金风险。对于新创企业,资金缺乏是最普遍的问题,如果创业者不能及时解决,将可能会对企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还有,国家金融财政政策的调节和整体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资金状况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创业技术风险。在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因技术因素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技术从研究开发到实现产品化、产业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技术障碍,都将使产品创新“功败垂成”。而且技术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寿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所以企业的研发部门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还需要不断创新,使自己的产品不仅与时俱进,还要保持优势,所谓“胜一次不难,难的是一直都能胜下去”。

4、创业市场风险。创业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其盈利和损失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一种新产品,如果没有好的市场战略规划,在价格定位、用户选择、上市时机、市场区域划分等方面出现失误,就会给产品的市场开拓造成困难,给企业带来巨大困难。

5、创业法律风险。近几年,中国企业不断遭遇法律风险,企业的平均寿命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企业在遭重创或破产清算时,很多企业家也面临牢狱之灾。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和企业家在关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应关注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6、创业管理风险。大学生创业者一般是有一定知识背景的人才,但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经验尚浅,而且决策是从个人偏好出发,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伴随着组织结构的相应调整,往往会对创业者的管理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或是用人不当,都可能使一个原本欣欣向荣的企业瞬间倒塌。

(二)创业风险的防范分析

为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每个创业者都应花大力气进行风险预防。创业风险是繁杂多变的,创业者应选择那些发生概率大、后果严重的事件,进行重点的防范。

1、创业投资风险的防范:

创业投资风险是指在创业投资过程中由于对外部因素估计不足,或对创业投资过程无法控制及控制失误,造成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并导致利益损失,致使创业投资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1)搜寻信息。创业者首先做一个创业计划,包括开展业务的方式、存在的风险、资金的运用、投资项目各个部分的关系等,搜集到相关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降低不确定性。

(2)使投资最小化。创业者要降低投资的风险,就要尽量使不可回收的投资最小化。比如可以通过租赁而不是购买来满足对某些大型、回收率低的设备。

(3)保持灵活性。要是企业的投资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做出及时的应急反应,或是扩大生产或是迅速撤出,这样可以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4)多元化投资。投资者可以将自己的资金分别投在不同的项目上,或者投资一个风险度不同的、相互之间独立的项目组合,这样即使在某个项目上遭受损失,也可以保证在其他项目上获益,不至于一下子破产或者是血本无归。

(5)增强投资的抗风险能力。可以寻找具有收账、催帐等专业知识的合伙人一起投资,这样可以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措施,和专业人士合伙可以更可靠更踏实。

创业企业技术风险的防范

(1)保险。创业企业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的保险费,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失败,员工意外受伤、公司财产意外损失等,都可以在责任范围内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2)转移风险。通过技术转让、技术交易等方式,向其他主体转让风险。比如新产品在生产阶段失败时,就可以将技术卖给有能力生产该产品的人。

(3)风险分散。通过多元化经营,开发多个项目,使风险得到分散。

3、创业市场风险的防范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创业企业不一定有最好的产品和最先进的技术,但是一定要拥有正确的营销理念和最好的营销策略。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除了要进行切实细致的市场分析和经济评估外,还要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可能引发的风险,制定合理的对策。

(2)加强营销管理。对于售后服务、市场推广的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克服。强化售后服务意识和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是防范该类风险的有效办法。

4、创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1)为防范财务风险,创业者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选好投资项目。比如对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收益率等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降低失误,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2)创业者要通过优化资金配置来降低财务风险,同时要建立一系列的风险监管体制,理顺内部各种财务关系。做到权、责、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明晰清楚。

5、创业法律风险的防范

法律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因此,商业活动必须依靠法律的规范,企业应该建立起法律风险防范管理体系,遵循“事前防范为主、事中化解和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构建企业法律风险的“防火墙”。企业领导人的法律风险意识必须得到强化;建立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加强企业相关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建立定期审查公司法律风险的制度。

6、创业管理风险的防范

在创业中,人是管理的主体。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对于防范管理的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1)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创业企业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等不同的专业人才,这是必备的条件。

(2)要有杰出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因此,创业者必须掌握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从系统整体观念出发,统筹、协调、控制和优化各项资源。

(3)要有创新意识。成功的创业者们具有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能力,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能够选择新的思路和方法,找到企业发展的捷径,在“新”字上做文章,为消费者提供新商品,为自己创造新市场和新机遇,在商海中占据主动。

总之,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事,何况对于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只是一种对于规律的把握,并不能保证什么,创业的风险与诱惑还是同在的,它引诱着、也激励着一个个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精神的创业者去成就心中那一份光荣与梦想,去书写一个个创业的传奇!

参考文献:

[1]韩国文:《创业学》,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夏清华:《创业管理》,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3]王国红:《创业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2005年10月版。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2

一.创业环境风险

什么是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是指围绕创业者的创业和发展和变化,并足以影响或制约创业行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称。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对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硬环境是指创业环境中有形要素的总和(基础设施、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等);软环境是指无形的环境要素的总和(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等)。

创业环境风险来源:

主要来源于目标行业的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新进入企业与在位企业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即它仅指新进入企业才须承担而在位企业无须承担的(额外的)生产成本(J.Stigler,1965) 。行业进入壁垒包括:1、生产规模 2、顾客品牌转移(品牌,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3、投资量的大小(技术研发、人才等)4、销售渠道限制 5、资源竞争 6、技术进步速度。

大学生创业环境风险控制:

大学生创业之前要先对创业环境进行仔细分析,首先是金融工具、政策方面支持,如所在城市是否有对大学生创业提供金融支持的会计事务所或者有无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对提高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培训与教育,如果从事制造的还应该留意政府采购项目和科研成果转移;然后对目标市场的开放程度和进入难度进行考察,初步把握市场竞争的情况,其次还要大概了解当地的基础设施,如土地、交通、网络、法律服务机构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最后要确保所创的企业符合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趋势。

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人力资源源管理分为六个模块:人员招聘与培训管理、岗位设计与培训、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以及人力资源规划。

造成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原因:

1、成员的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

2、创业团队成员关系不和谐

3、团队角色配置不合理

4、成员不能很好地遵守团队纪律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

1、用科学手段构建和谐团队(如运用“九型性格”来组建团队)

2、团队成员的股份比例、薪酬待遇方面不要人人平等,因为过于松散的民主气氛常使得管理软弱无力,绝对的平等就是不平等

3、企业在试运行阶段通过行动来观察团队成员的能力,将成员的问题暴露出来

4、不要单纯以感情投资希望得到回报的心理来处理团队成员的关系,也不要太相信有“背叛”前科的人

5、企业团队应该有动态的发展观,团队组成应随着成员的实际贡献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具有发展观念的团队才有可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也有利于成员体面的离开。

三.关键员工离职的风险

什么是关键员工离职的风险:

企业的关键员工拥有专门技术并掌握核心业务,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他们一般占据企业总人数的20%~30%,但集中了企业80%~90%的技术和管理,创造了企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是企业的骨干。这些员工的离职会使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都遭受损失,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需要追加招聘和培训成本,这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的连续性。

关键员工离职的原因:

1、内部原因:由于契约或管理制度的不完备性、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不一致,或员工在企业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都将使员工产生去意。

2、外部原因:一旦外界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他们便会通过比较利润的高低和机会成本的大小最终选择离开。

大学生创业对关键员工离职风险的防范:

1、定时或不定时地了解员工的情况(待遇、工作成就感、自我发展、人际关系、公平感、地位、生活、对企业的信心、对企业战略的认同感等)

2、用培训和开发来激发员工,因为对于高素质的关键员工而言,这比提高薪水更有意义

3、契约约束;如签订“竞业禁止”协定,要求员工在离职后一段时间内不得从事与本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工作,并要为企业保守商业、技术机密。

(4)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

创业项目:

1、从观念上来看,创业项目分为传统创业,新兴创业以及最新兴起的微创业。

2、从方法上来看,创业项目分为实业创业和网络创业。

3、从投资上来看,创业项目分为无本创业,小本创业,微创业,可以是网上创业,比如可以开家淘宝店,像盛世前程淘宝店这种的;还有通过网络寄卖平台来寄卖,像ux168这样的平台;对于个人创业者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微创业平台,也是一个非常稳妥的方式,像圣才微创业平台。

4、从方式上来看,创业项目分为自主创业,加盟创业,体验式培训创业和创业方案指导创业。目前来说,自主创业需要资金链、人员、场地、产品等多项内容的系统化规划,创业起步较高,风险较大;加盟方式的比较普遍,而且比较正统、专业、规模化。但同时创业者也需要从资金和经验问题,客观的考虑选择加盟项目。体验式培训创业类似于一个创业模拟,从中可以领略创业经验。

所以创业项目选择风险是指:在创业初期因选择的创业项目不当,导致企业无法盈利而难以生存的风险。

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的来源:

1、项目市场需求量的不确定性

2、项目市场接收时间的不确定性

3、项目产品的市场扩散速度的不确定性

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风险防范:

创业前进行详细的市场评估和预测并写好创业计划书

(5)市场营销风险

市场营销风险是指:

企业制定并实施的营销计划与其营销环境的不协调,从而使营销策略无法顺利实施,导致目标市场缩小,无法实现盈利的可能性。

市场营销风险来源:

1、营销模式不转变;当影响的目标市场发生变化时缺乏应对新形势的新思路,对消费者的变化缺乏调查和研究,沿用以前的思维定势,对市场营销模式如法炮制。

2、盲目依赖广告;不可否认广告在新创企业初期的巨大作用,但是若企业不能提供与广告相称的产品或服务时就会影响到市场的忠诚度。

3、缺乏危机管理;突发事件发生时没有加以重视,不能迅速拿出富有创造性和实质性的危机处理方案,因此新创企业要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完善公关工作,处理好突发事件。

大学生创业市场营销风险控制:

1、建立市场监测及策略调整机制,也就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定期分析市场,保持对关键市场信号的敏感度,结合试销阶段,调整前期制定的营销策略。

2、借助行业中强势企业的力量,借船出海,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6)管理风险

创业管理风险是指:在创业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影响管理的水平,而导致创业失败的风险。

管理风险来源:

1、创业者的素质;如果创业者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素质,就会局限在产品的创新上,而忽略了市场、管理方面的创新,给企业带来风险

2、决策风险;创业者在企业初期往往是最终的决策者,决策一旦失误则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根据自己的偏好或凭经验、运气,不进行科学分析的决策都可能导致创业的失败。

3、新创企业的迅速发展如果不伴随这组织结构的相应调整,往往会成为企业潜在的重大危机,随着企业的发展解决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大学生创业管理风险防范:

1、创业者要培养企业家的精神,锻炼自我的诚信力、决策力 、管理力 、创新力 、社交力 、理财力

2、阅读管理类书籍,掌握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并运用到创业团队的管理中去

(7)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

财务风险来源:

1、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明。这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大学生创业财务风险防范:

1、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预警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

2、保持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例和适当的负债结构(长短结合,避免还款期过于集中或处于销售淡季),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律时,企业扩大负债,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反之,投资利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也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

3、制定还款计划,谨慎负债;利用举债加速企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收账款项,保证企业信誉

结论

大学生创业主要的风险来源有融资缺口、研究缺口、资源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和管理缺口等,企业家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在人才、技术、产品与市场份额上取得一定的竞争力,及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风险, 而是有准备地、理性地进行创业, 减少风险的损失。良好的风险管理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果,同时它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只能这样,新创企业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长久持续的发展。

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方案篇二一. 大学生创业现状 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在近年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于社会来说,这掀起了一波创业的浪潮,创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而新型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融资渠道多元化,政府也出台了众多扶持政策,这些因素对于有心创业的大学生是个很好的契机。但是尽管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仍令人堪忧。有关统计表明,自创企业在一年内失败的比例高达50%-80%[1]。对高校学生创业来说,这个比例更高。面对如此高的创业失败率,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创业的风险并进行有效防范呢?政府和社会也在高度关注大学生创业。但是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否创出一番事业,能不能真的会有所作为,很多人都持观望的态度。

二. 创业风险的理解

创业过程就是创业机会、资源、团队之间高度配置适当的动态平衡过程,但随着时空的变迁、 机会模糊、市场不确定性、资本市场风险及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冲击,这三个要素也会因为相对地位的变化而产生失衡的现象,这种失衡现象称为创业风险[2]。一般有两个角度理解风险,一是强调了风险表现为结果的不确定性,一是强调为损失的不确定性。前者属于广义上的风险,说明未来利润多寡的不确定性。后者属于狭义上的风险,只能表现为损失,没有获利的可能性。风险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如果采取适当的防范策略使破坏或损失的概率不会出现 或者说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继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风险可能带来机会。由此进一步延伸的意义,不仅仅是规避了风险,可能还会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风险越大,回报越高。因此如何判断风险、选择风险、规避风险继而运用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创造收益,意义将更加深远而重大。鉴于此, 大学生创业风险是指在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中,因创业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创业机会的复杂性,创业企业的多样性,大学生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的能力不足,以及创业投资者实力有限等因素而导致创业结果的不确定性。

三. 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分析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分析如下:

【1】项目选择太盲目

大学生创业时如果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投资方向,甚至仅凭一时心血来潮做决定,从而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论证,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一定很低。创业需要理智而不是冲动,需要冷静而不是狂热。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对创业要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如果对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考虑不周,对创业的前景不甚了解,就马上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成立自己的公司或者企业,那么将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对创业的决策要科学,要深思熟虑,盲目决定创业将会埋下风险隐患。

盲目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通病。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将市场调研做扎实,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上进行创业。

【2】缺乏创业技能

眼高手低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通病,往往当创业计划书中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操作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创业者既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在相关企业的工作、实践经历,缺乏创业必备的知识技能,也缺乏必须的能力和经验,却对创业的期望值非常高。这样的创业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创业的时候切忌空谈,要脚踏实地一点一点把事情做好。

【3】融资渠道单一

融资渠道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没有广阔的融资渠道,创业计划只能是一纸空谈。资金难筹几乎是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难题, 缺乏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创办起来后,就必须 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的日常运作。对于初创企业来而当代大学生创业由于自身能力人脉的限制,融资渠道十分有限。所以,创业者应充分了解市场,扩充融资渠道。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

【4】社会资源贫乏

创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不会因为创业者是学生就网开一面,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由于长期身处校园,大学生掌握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而企业创建、市场开拓、产品推介等工作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所以在面对社会和市场时,大学生在这方面会感到非常吃力,比有社会经验的人更容易迷失和迷茫。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的劣势之

一。所以我们平时应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扩大自己人际交往的范围。创业前,可以先到相关行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通过这个平台,为自己日后的创业积累人脉。或者可以借助于父母亲属的人脉为自己搭桥。

【5】管理过于随意

一些大学生创业者虽然技术出类拔萃,但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无法凝聚人心,造成创业的失败。所以要想创业成功,大学生创业者必须技术、经营两手抓,可从合伙创业、家庭创业或从虚拟店铺开始,锻炼创业能力,也可以聘用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的日常运作。

四. 大学生如何规避风险

(1)谨慎选择创业项目,避免盲目跟风从众

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大学生往往并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大多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投资方向。目前,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和智力服务领域,如软件开发、网络服务、家教中介、设计工作室等。此外,快餐、零售等连锁加盟店也是大学生青睐的创业项目。这表明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这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扎堆趋势。

作为一个大学生创业者,选择一个既有市场需求又符合自己特点的创业项目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者既要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创业条件,更要冷静地分析创业环境,立足于技术项目,尽量选择技术含量高、自主知识产权明确的项目,并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做好产品市场化工作。切忌盲目跟风,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最有经验、资源最丰富的行业来做。

(2)合理组建创业团队,避免随意搭伙现象

再出色的创业计划也会具有可复制性,但是整个团队是难以复制的,因此那些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的团队相比那些异想天开的单干者往往会更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团队合作对于创业是否成功至关重要,志同道合的搭档会是你事业成 功的无价之宝[3]。因此,组建创业团队时要考虑专业互补、能力 互补、性格互补,使组建的团队有战斗力,要避免随意搭伙的现象。

(3)积极参与创业竞争,杜绝急功近利心态

创业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弱到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要积极参与竞争,逆境中要坚韧,顺境中要冷静。作为一个大学生创业者,不要惧怕同其他创业者竞争,必须做好与风险和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准备。创业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克服急躁情绪,端正心态,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创业者时刻切记,任何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举动,都是有害无益的,甚至会造成前功尽弃的后果。

(4)提升心理素质与抗打击能力

创业者开始创业,需要有一个好心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终能成功。创业是一份极具挑战自信心的工作,只有不断相信自己,才能不断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如果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出现了不自信的心理状况,那创业项目会受到阻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另外,创业者遇到困难需要冷静,不能随意急躁,造成创业机会的浪费。实际上,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难题是很正常的现象,创业者应摆正自己对于困难的态度,遇事沉稳冷静。在冷静下来之后,还要善于思考解决困难。还有一点,创业者要能吃苦,不怕吃苦。还要注意摆脱多疑的情绪,多疑是团队的毒药,它容易产生悲观心理,造成团队人心涣散、工作执行力和效率下降。

五、对于创业管理课程的几点感受

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对于创业过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认识到了其中的艰辛与复杂。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对于创业有着不少自己的认识,并且对于自身的发展有一个规划。而这门课改变了我之前对于创业错误的认识,它使我认识到创业并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字,它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它是一个不断上下求索的历程。创业是一个团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当代大学生自我证明的途径。我将根据这门课所学到的知识重新审视我的人生规划,重新思考创业这条道路的可行性。

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方案篇三创业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时间过程。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已经成为一国经济持续繁荣、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美国为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创业在发挥基础性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了创业的热潮,特别在国家大力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势态下,大学生们的创业热情不断上涨,许多同学也从“前怕豺狼后怕虎”的状态变成创业大军中的一员。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20xx 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31 万,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超过700 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党的“xx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政策取向。因此,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国政府相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不失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同时,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只有2%~3%。以下两个案例将从不同角度揭示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风险、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防范风险的方法。

案例一:

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多年前放弃了自己在政府中让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毅然下海,从白酒到房地产,打造了“天地壹号”苹果醋。悄悄进入养猪行业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两个亿,被人称为广州千万富翁级地“猪肉大王”。

案例二:

成都某高校食品科学系的6名研究生筹集资金20万元,在成都著名景观——琴台故径边上开起了“六味面馆”。第一家店还未开张的时候,六位股东就把眼光放到了五年之后——先把第一家店搞好,积累经验,5年之内开20家连锁店。而目前,由于面馆长时间处于无人管理和经营欠佳的状况,投资人已准备公开转让。这家当初在成都号称“第一家研究生面馆”的餐馆仅仅经营了4个多月,就不得不草草收场。

纵观这两个案例,同样是大学生创业,但结果却是天壤之别。这其中的原因,实在值得人探寻。

案例一中的陈生之所以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陈生在取得骄人成绩前曾多次经历创业实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外,陈生懂得研究市场,抓住机会,“天地壹号”苹果醋就此诞生;最后,精细化营销成为企业经营技高一筹的关键。

而反观案例二中失败的创业者们,情况正好相反。六位股东功课繁忙,店堂内经常无人管理;本就位于非繁华商业区的面馆也因味道不好、分量不足无法吸引你顾客;同时,面馆每个月支出庞大,入不敷出。众多原因共同导致了“六味面馆”惨淡的经营状况。

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即使机遇也是挑战。对于随时存在的风险,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如何面对,积极防范风险。

二、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风险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创业风险是指在企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属于风险的一个分支,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大学生创业既存在着一般创业风险,同时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一个特殊群体,受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与创业政策的影响,又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分别是:机会风险、资金风险、技能风险、资源风险、管理风险以及环境风险。

机会风险。创业的机会风险是指创业者能否在选择创业项目时作出正确的决定,抓住正确的方向。如果对机会把握不准或者推理偏误,则会使创业在开始就面临方向错误的风险。同时,也会存在由于创业而放弃了原有的学业所面临的机会成本风险,或者选择创业就放弃了就业的选择,也是该阶段存在的风险,构成机会成本风险。

资金风险。资金风险是指因资金不能适时地筹集和供应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可以说,资金风险贯穿在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今社会,空手套白狼的创业奇迹越来越少,如果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很可能会导致在创业初期就遭遇失败,资金风险普遍是创业前期的“命门”。大学生更是缺乏财务分析,在资金管理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相当多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会在创办初期因资金紧缺而严重影响业务的拓展,甚至错失商机而不得不关门大吉。

技能风险。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出来,还未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完全转变,由于年龄、阅历、心理等与有社会经验的人相比处于劣势。创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不会因为创业者是学生就网开一面,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和市场时,比有社会经验的人更容易迷失和迷茫,思考问题理想化,对困难估计不足。同时,大学生还缺乏创业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大学生创业基本技能的匮乏直接影响创业成功。

资源风险。这里所说的资源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资源贫乏而产生的风险。大学生创办企业、市场开拓、产品或服务宣传等工作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得创业策划所利用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有老师、同学的帮助支持,无需太多宣传公关。当走入社会实施创业时,在宣传广告、市场营销、工商税务、融资租赁、生产服务等方面将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耗费很大精力。

管理风险。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不熟悉经营“游戏规则”,一些大学生创业者虽然在技术上出类拔萃,但财务、营销、采购、广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大学生有理想与抱负,但初涉商场,知识单一,又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出现决策随意、信息不通、理念不清、用人不当,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相关的经验与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就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很可能会使创业者犯一些低级错误,导致创业困难。

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在创业过程中由于环境发生变化而给创业带来的利益损失。这一风险也贯穿在创业的过程中,但在中、后期的表现更为突出,一旦发生,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的创新活动,由于所处的社会、政治、政策、法律环境变化或由于意外灾害发生而造成失败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对这种变化,创业者自身是无法改变的。

三、大学生创业风险产生原因

在外部环境来看,职业精神和道德秩序的缺失是形成创业风险的前提。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竞争生态圈,不是简单地在政府所提供的若干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追求利益,它更应该体现为法律与道义传统、社会行为规范的整体协调。目前对中国的创业者们来讲,要想事业成功并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最重要的工作是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企业家及创业者以道德为约束,以诚信、平等、公正、公开为信条,创造中国特色的商业环境也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创业者的责任与义务。

从内部环境来看,创业者决策的独断和无制约;企业盲目的扩张和多元化;创业者一夜暴富的投机性;以及内部管理不善,创办人缺少必要的经营企业的经验,财务上没有遵循审慎原则;错把人材当人才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创业者时时有风险、处处有风险。

从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来看,大学生创业中容易出现以下情况:第一,眼高手低,盲目乐观。比尔·盖茨的神话,使IT 业、高科技业成为大学生眼中的创业金矿,以至于不少学生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大学生如果对自身经验和能力认识不足,对创业的期望值又过高,一开始就起点较高,很容易失败。第二,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缺乏经验是目前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创业者不习惯对其产品或项目做市场调查,而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例如:“如果有3 亿人需要我们的产品,每件售价100 元,我们就有300 亿元的销售市场”这种推断方法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常常起着误导作用。第三,单打独斗,缺乏合作。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创业者想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几率正大大降低。团队精神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业素质,风险投资商在投资时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如今大学生一般都有个性,自信心较强,在创业中常常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些都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另外,大学生创业时资金准备不足、市场应变不灵、法律意识单薄,同时,缺乏对创业项目缺乏深度审视和市场前景缺乏理性评估以及创业的良好的心态,都是造成创业风险的重要原因。

四、大学生创业风险防范

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面对风险,邓小平同志多次鼓励我们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惧怕心理,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他指出: “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喳废食,不能停步不前。”“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种在风险面前的大无畏态度,来自于他对风险的清醒认识和战胜风险的坚定信心。因此,大学生创业应在各个环节做好风险的防范。

1、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创业所存在的风险往往是由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创业过程中具有的劣势造成的,因此想要规避风险,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具备各项创业所需的技能与素质。分析众多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他们成功创业可以归因于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公关能力。也只有这几方面的能力同时具备,大学生在创业中才能技高一筹,降低失败的几率。

2、准备好创业必备的硬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分的硬件准备,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再优秀的人才也没有用武之地。大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硬件主要是经验、资本和技术。经验的积累避免陷进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资金为成功创业建立物质基础;技术则是大学生想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方天地的王牌。

3、进行风险意识教育

各高校可以有计划的开设有关于创业风险的课程,通过实际案例理性分析创业活动的复杂性,让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历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和应对创业过程危机,指导大学生在创业前期、创业当中如何对待和化解创业风险,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和技能的提高。

4、了解政策和相关法律

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同时应该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工商注册登记、经济合同和税务等法律知识。这些是大学生创业过程必备的知识。只有懂法、守法,并依据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确保大学生们的创业行动稳健与长久。

5、创业不同阶段注意问题

当然,真正实际操作进行创业时,无论是在创业前期的准备、创业中期的运行还是创业后期的完善也都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在创业前期,要谨慎选择项目,避免盲目跟风,合理组建团队,避开熟人搭伙,注重实践磨练,回避准备不足。在中期要强化内部管理,培养骨干队伍,积极参与竞争,杜绝急功近利,加强内涵建设,创立品牌形象。在创业后期,面对“守业”的艰巨任务,要懂得建立激励机制,凝聚创新人才,尝试权力授予,完善组织架构,逐步合理扩张,健全制约机制。如此,才能算得上成功创业。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产品创新 风险 防范措施

一、引言

(一)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尤其是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股票、债券、基金等新型金融工具层出不穷,这都为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创新的必要。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交流日益频繁的影响下,国际金融机构不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促进自身获得长期发展,商业银行就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银行的发展取决于它所提供的产品能否满足市场需求,能否被客户接受并使用。但是,目前许多创新业务我们还缺乏管理经验,对其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另外,市场所要求的持续性产品创新也迫使商业银行需大量推出创新型的产品,而这都提升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事实上,不同金融产品所带来的风险类别有所差异,而在进行风险防范过程中也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因此针对不同产品创新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手段十分必要。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以商业银行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四种产品为例,分别结合具体案例,对其风险及具体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以求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认识与防范。

(二)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利用了案例研究法与规范分析法搭配使用,在对当前学者关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分别从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及电话商业银行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性分析,从而找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所面对风险的一般性特质,进而针对每一种产品创新,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解释说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产品创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在研究开展过程中,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精炼出研究所需要的案例,从而保障结论的完备性与普适性。

二、理论透视

(一)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国内对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研究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理念,学者们最早针对国外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各种类型的金融工具产生了兴趣,并纷纷撰写著作来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的金融产品创新。事实上,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分析并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这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状况处于起步阶段不无关系,相关的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总体金融环境逐步呈现出开放式的状况,因此学者们基于变化了的背景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进行了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同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活动对于优化我国金融体系是十分有益的。面对外资商业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不断汲取对方在产品创新中的优秀做法,从而带来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张晖的研究指出中国在金融开放式环境下,能够借助外力来突破原有的封闭状态,而外资商业银行恰为金融方面的革新带来了帮助。当然,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刘立新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实质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行政垄断式特征,而这显然无法与纯粹的市场竞争机制相联系,从而外资商业银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力不会很大,而金融体系的改革及金融产品的创新仍然需要依赖商业银行自身。在以上观点的影响的下,学者们对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策略给予了充分关注,观点也较为一致,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机制的革新以及对于金融环境的优化是两个重要方面。

目前,学者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对产品创新的实质性问题加以关注,如风险问题,而仅仅聚焦于产品创新的动因或功能,需要进行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首先,从新资本协议角度出发a研究如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巴曙松(2003)认为新资本协议满足商业银行对于风险更敏感的风险监管框架,并总结出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各方面的影响,认为我国应主动、加快实施新资本协议,向全面风险管理转移。杨毓(2004)在分析了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并阐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认为我国应从风险管理文化、风险计量方法模型、风险制度等方面构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滕赶远、谭方东(2002)分析了在实施新资本协议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会受到的影响,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

其次,风险管理技术。国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方法的介绍、检验和比较以及在我国的适应性等实证研究中。李志辉(2004)对浦东发展商业银行和深圳发展商业银行运用的证券因素模型和收入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收入模型更有效的结论。董彦文(2005)分析比较了新资本协议中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衡量法三种风险评估方法和国外商业银行采用的基于VAR的极值理论中的POT模型,并探讨了各自在我国的实用性,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不同发展阶段的选择建议。武剑(2005)探讨了内部评级法下的核心变量LGD(违约损失率)的测算要求、计量方法和模型构建,论述了内部评级高级法下LGD回归模型的自变量结构,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供了建议。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防线防范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business innovation, next to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the necessity and risk position analysis, finally to how to establish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in this paper.

Keyword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Business innovation; Defence against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大型银行重返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各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逐步建立,农村信用社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在此背景下,农村信用社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机遇,必将加快创新步伐。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创新往往是与风险相伴而生,在获得较大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因风险控制失灵遭受损失。因此,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是摆在信用社内部和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

1. 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的现状

创新的内容包含很广,涉及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四个方面。在此,我们主要探讨信用社的业务创新,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与发展较完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创新环境较差,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创新意识缺乏足够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目前,农村信用社由于对自身的具体情况、市场定位以及发展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创新活动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没有纳入整体的经营发展规划之中。也就是说当前农村信用社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是为了发展而创新,创新活动与经营规划严重脱节,完全不具备前瞻性。农村信用社创新往往是为了实现阶段性的目标或为了解决阶段性问题而仓促上马,在不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下就匆忙推出,完全不具备科学性。1.2 产品创新缺乏准确定位和整体规划

受到多年来市场定位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目前产品缺乏特色,金融工具品种少、结构简单。同时产品创新严重缺乏自主定位,往往是跟随和借鉴其他金融机构现已成型的金融产品,致力于与 其他金融机构争夺潜在客户群体,如大型企业、高收入阶层等,而恰恰忽略了对急需提供新型金融产品的存量客户的维护,如“三农”客户群、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这使得农村信用社一方面由于缺乏整体竞争力在客户争夺战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由于减少了存量客户的服务投入导致客户的流失,一旦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农村信用社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1.3创新机制和体系对创新缺乏系统保障性

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在动力是追求并占领其他机构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多的经营利润,他们的每一项创新活动都要经过系统详细的策划、全面的市场调研、科学的研究分析,在充分考虑成本、收益、技术支持、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的情况下方能产生一种新的产品。而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则多是为了在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或者根本就是为了争取短期效益,在尚未能把握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而直接将其他金融产品拿来使用,根本不能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完全有效地融合,从而严重偏离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并且由于对新的产品和业务的研究不足使得风险游离于控制能力之外,这必将带来较大的损失。1.4创新的环境对创新缺乏持续推动力

农村信用社创新必须要有两个方面的环境条件支持,分别是内部条件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条件因素则包括新型产品和服务开发、推广、后期评价等环节的人员支持,以及上级部门对此项工作在政策、业务、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外部环境因素则包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信用体系。但是,从我们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创新的环境不够理想,整体人员素质偏低,部分政策的束缚力度较大,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水平较差,这些均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创新。

2. 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和风险状况分析

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整体情况要求较高,这一点恰恰又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相背离,那么农村信用社需不需要创新,而在开展创新中又面临哪些风险呢?2.1开展金融创新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要性

主要从金融创新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需要两部分进行分析。

2.1.1 金融创新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金融创新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三农”经济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在大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还是支农服务的主力军,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阶段,规模化农业经济产业、农户经济产业的大面积兴起,农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均是金融新产品推出的肥沃土壤。同时,这是农村信用社的巨大压力,一旦其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那么客户将选择“用腿投票”,寻找能够满足要求的金融服务机构,最终造成客户的大量流失。

2.1.2 金融创新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需要

二是金融创新是农村信用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进驻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增多,严峻的现实必将迫使农村信用社加快自身建设的步伐,而金融创新恰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信用社应该把创新融入到基础战略中去,大力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从根本上强化自身的竞争力。2.2 在金融创新中蕴含的风险金融创新在一定层面会分散、转移、减少或降低传统金融产品和业务中的风险,然而,在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随着创新活动的复杂化和不规范化,使得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等传统成熟业务中不很明显的风险都将日益凸现。

2.2.1创新活动使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加大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5

[关键词]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18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0029-03

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

多数银行史学研究认为,近代最早的现代商业银行是1580年建于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此后在欧洲大陆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的逐步深化,现代商业银行逐步在欧洲大陆,包括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家延伸发展。初期的商业银行形成来自于贸易过程中的货币储存和汇兑,此后逐步发展为赊欠和银行融资,这个阶段的融资往往体现为具有自偿性的原则,此类融资成为起源于17世纪的“真实票据理论”①的基础。显而易见,此理论基础强调融资与交易基础结合,要求票据质押,虽然有很强的安全性但是对有效运用资金往往形成制约,商业银行的融资高利率和票据质押等要求很快就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提出创新的要求。

最早出现的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此后更加强大的股份银行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起来,成为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这些银行具有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对业务发展乃至扩张的迫切要求促使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大大突破基础交易的制约,到20世纪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业务远远突破了简单的“存、贷、汇”等传统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与基础贸易融资交易远远脱离,在投资业务领域大放异彩,促进经济领域产能的大量过剩,投资领域经济泡沫的不断膨胀,最终因风险积累而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1933年经济危机以后的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施蒂格尔法案”②,确立了金融严格分业经营的监管体系,这样的分业经营监管模式为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所效仿,除德国等个别国家外,大多数国家在银行业监管上均严格限制混业经营,避免商业银行资金促进投资银行领域泡沫的形成和扩大。但是高额回报的诱惑始终不断刺激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领域的业务创新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战后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的发展空间促使金融业分业经营限制的不断突破,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形成、衍生产品和衍生交易的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推动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混业经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金融创新因此日新月异。

在这个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全球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创新发展,商业银行经营发生剧烈的变化,金融监管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

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主要包括负债业务的创新、资产业务的创新、表外业务的创新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等。

1.1.1 负债业务的金融创新

近年,负债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包括各种结构性存款、理财、NRA存款、支票账户和透支账户、协定存款、自动转换账户、自动投资账户等等,其主要方向在于通过商业银行组合功能和服务功能对帮助客户管理账户和提升存款收益,而客户因为此类捆绑式的服务保持了资金的稳定,也为银行有效管理流动性提供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银行效益。

1.1.2 资产业务的金融创新

资产业务创新主要体现在融资工具创新和组合交叉创新,例如在票据业务方面从银行承兑向商业承兑的扩展,组合贷款结构嵌入衍生产品的结构性融资产品;信贷资产转让和交易;贸易融资由于工具创新,也推进了融资方式的创新,包括福费廷包买、保理、信用证委托代付等等。同业业务在资产业务创新方面通过同业交叉销售和过桥,形成了同业理财、资产管理计划、信托收益权转让等等。同业和公司业务的组合成为创新资产业务的重要趋势。

1.1.3 表外资产业务的金融创新

表外业务的创新或者可以称之为中间业务创新,为目前国内同业业务创新的着力点,主要以表内业务表外化或者由基础资产转换为同业资产形式实现,出发点往往在于规避资本约束和规模约束、分散风险、增加收入来源渠道和利润,业务创新满足了银行拓展业务范围的扩大、增加收益来源的需求,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

1.2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快速扩张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的趋势以同业业务为表现形式,以混业交叉方案设计为特点,以信贷资产、存款资产为基础背景,其目的在于通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监管要求等差异,形成基础资产表外化和结构优化等效果。因此,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全社会资产结构也发生平移。

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表内业务表外化方式创新的一大渠道便是与信托、证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近年特别是2011年开始,金融监管体系针对银证、银信合作不断推出旨在促进金融创新,同时强化创新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通过信贷与信托受益权的交易、信贷与租赁业务的转换、信贷与资产证券化的衍生、信贷与资产管理的融合,成就了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资产规模、扩大同业业务占比、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突破资本约束和信贷规模约束的主要手段,给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带来更大的空间与舞台。

从银银合作的形成包括委托代付等业务的蓬勃发展,到而后受到银监会规范入表要求的制约,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发展出现了以理财为主要特征的资产管理类业务发展趋势。例如:商业银行提供客户资源和资金,由客户通过信托公司建立信托计划,信托公司将信托收益权转让其他金融机构过桥最终再返回到商业银行,实现商业银行与资金需求客户的对接。再如:商业银行提供客户资源或者各类资产,由证券公司打包形成资产管理计划,商业银行委托证券公司投资和管理资产管理计划,形成商业银行资金与资金需求方的对接,目前有资格的保险公司也介入资产管理计划的管理方,包括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也同业可以将其投资的债券、股票(或者股权)等作为资产,打包为资产管理计划的资产池,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资产的最后投资人为商业银行,而资金需求方或者客户多数也为商业银行的客户。

可见,国内金融市场上由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创新业务大致形成了商业银行、信托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5类金融机构参与,投资于股票和权益类资产、债权和固定收益类资产、信托受益权等非标准债权类资产、信贷及汇票等授信类资产等4类资产,通过组合、交叉、切割、衍生等手段形成包括理财产品、信托受益权转让、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3大主流交易产品,经由客户理财资金交易和商业银行自营投资交易两个渠道,构成了从商业银行到商业银行的一个资金大循环体系。

2.1 银信合作的发展和组合模式

2008年以来,中国信托业务快速发展。2008年信托资产1.22万亿,2009年达到2.01万亿,此后,2010年3.04万亿,2011年4.81万亿,2012年末就达到了7.47万亿,2013年一季度再创新高,已经达到8.72万亿。信托资产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态势,其中,银信合作逐渐成为国内信托的主要增长动力。

面对银信合作业务的迅猛发展,银监会从2010年开始逐步加强了风险管理和控制。制约方式主要通过加大规模控制、要求逐步压缩银信业务规模、通过入表和资本要求限制银行信托受益权转入、提高信托公司资本配置要求、控制理财业务中非标准类信贷资产比例、控制票据信托产品,要求信托公司对信贷类资产的独立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等要求,使得简单的信托计划产品受到较大的制约,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托受益权过桥交易、企业资产信托计划的转让等更加复杂和更加隐蔽的创新模式的出现。

分析可见,原来可以使简单的银行和信托公司资产转让,由于规避监管的需要形成了信托收益权的转让,而再进一步通过企业过桥割裂信托和银行的直接交易,把原本可能是银行信贷的业务或者信托资产计划组合成为一个负债的交易过程,最终资金注入企业,但是在银行的资产方面可能体现为同业资产或者理财资产。这样的产品一方面满足了企业资金需要,规避了信贷规模的限制,另一方面,增加金融机构参与度,提升了理财投资人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动用社会资金,也最大限度满足金融机构收益的需求。

2.2 银证合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拥有的分业监管优势不断显现,银证合作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上的新的竞争优势,并推动其逐步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银证合作在证监会逐步规范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业务的政策引导下,银行资产业务创新逐步转向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业务。

分析可见,银证通过资产管理计划的组合模式,使得资产复杂性更加提高,有可能把单一的资产转让或者信托收益权的转让变成为一个资产包的管理,或者资产的切割份额的转让,虽然目前实践中多为一个或者多个非标准债权资产的管理,但是未来随着创新发展,可能通过复杂的衍生过程,形成分层计算违约率和保护层而形成复杂模型的产品组合,其最终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信用市场流向了实体企业。

3 商业银行创新风险管理的建议

业务创新形成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促使商业银行必须提升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以及促使监管部门提升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控制能力。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国家风险等。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占比较高,商业银行风险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信用风险层面上,对于市场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合规和操作风险的认识都还存在诸多不足,面对银行业的战略转型和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创新对于系统性的战略和国家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贷款违约风险,由于资产的组合转换、资产包装和切割、多元主体交易行为等等,资产的本质和特征已经难以分辨,而最后的宏观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此类业务可能就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因此如何管理此类创新业务风险成为在创新发展中需要同步进行创新管理模式的课题。

从监管和银行经营风险角度看,对于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必需注重分析业务实质和改善对同业业务的风险控管。以下根据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出一些风险管理的建议:

(1)由于同业创新业务的迅速扩展,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市场价格波动伴随国际和国内经济变化波动会更加剧烈,对商业银行提出更高的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系统应该注重加强前瞻性流动性和市场价格趋势的分析,并形成对流动性缺口、久期的长期有效的监控和对动态状况的模拟及压力测试,形成近端业务发展和管理的制约要求。

(2)对于信托收益权以及资产组合包的交易或者资产管理计划,应该按照巴塞尔III资本协议的原则,根据业务实质加强对资本的配置管理要求;同时加强对基础资产的核实,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的尽职调查,避免交易复杂性形成的风险隐蔽,交易流程多元化造成的对基础资产控制力流失的风险发生;对基础资产为非标准债权类资产,形成有效综合的全面授信管理的制度,对交易对手、最终债务人、退出保障措施的全面风险控制管理。

(3)考虑到由于交易复杂化,交易通过多轮流转也经过多方主体,加强对交易各方参与主体的信用风险管理和交易流程的合规管理及操作风险的控制。在法律文件和操作规范上进一步形成各类交易的全面控制管理体系,强化前中后台的制衡和制约,建立前中后台直联管理体系。由于目前在创新业务上缺乏相应的风险保护的实践基础和法律判决的案例,银行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保护和控制能力。

(4)监管体系上进一步制定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综合化管理,完善按照新资本管理和巴塞尔III资本协议对资本配置的分类和细化管理措施,强化创新业务的定义、规范和管理要求。在监管层面上应该特别注重系统性风险的把握,积极吸取金融海啸的经验教训,避免衍生产品带来的风险叠加和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金融创新往往伴随着新的风险管理要求,在积极鼓励创新的同时加强风险管控,提升创新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效用,是摆在所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面前的新课题。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的研究,积极顺应政策和监管要求,提升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才能有效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6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业技术风险 防范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59-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国内外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欧美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快速发展、70年代的高速发展、80年代的飞速发展、90年代的鼎盛时期。戴曼斯库从具有学位的工程科研人员和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界定了科技型企业。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是在1999年科技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时,首次定义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主营范围、职工人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依靠技术研究与开发,基于一项科技成果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诸如高新技术企业,如电子企业、半导体企业、新材料企业、机器人企业、网络企业等,它们早期的形成过程都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创业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技术风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管理,可以加快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规避技术风险,将技术最终转化为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从而创造出价值,促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增加就业量。笔者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控制。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

1.创业与创业风险。关于创业的研究在过去二十年间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什么是创业?Shane和Venkantaraman提出的定义是比较权威的,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或服务、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是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者创造的,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或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创业被定义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者创业的过程就是建立创业企业的过程。”关于“风险”这个词的由来众说纷纭。据美国学者爱瓦尔(Ewald)考证,这个词来自意大利语的Risque,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词来自希腊语Rhiza,是在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中出现的。笔者研究的是创业风险,所谓创业风险,也就是指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它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创业是企业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孕育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可塑性强;投入大,且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影响大。

2.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重要的动态系统,一个完整的技术经济过程,一般由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等五个基本阶段构成。

种子期是创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萌芽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是技术,生产工艺逐步完善,将基于某项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出产品。严格地讲,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因为此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还只是拥有一项新技术和美好的产品设想,还没有组成现实的企业形式。如果技术研发失败,初始投资将没有任何价值。创建期通过种子期的资金投入与运作,技术基本完善,将成果、样品和专利进行商品化,市场开始建立,依托开发的产品创建了企业,并且发展前景逐渐明确。企业顺利渡过创业伊始的创建期后,创建的企业开始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成长期。此时,开发出的产品得到市场的初步认可,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发挥出了系统整合效应。扩张期是开发的产品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逐步形成经济规模,达到市场占有率目标,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进入成熟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已经完全获取了市场的认可,企业开始步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这时商机和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有良好的组织团队,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

这几个阶段之间紧密联系,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技术经济链。创业技术经济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创业技术的本身特性,而创业技术本身存在一系列风险。可见,对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

创业技术风险是因为新技术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技术风险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项目运作的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运用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于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当代科技前沿的技术,将其变为现实是产品或服务,需要经历研发和商品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技术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从而使创业活动前功尽弃,能否研发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美国这样一些科技相当发达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研究计划只有60%能在技术上获得成功,而在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中只有30%能够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而在我国,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能够转化为产品的更低,只有20%。另外,新产品在商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配套的工艺和设备往往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也会使商品化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中关村开发区的一家著名公司于1987年10月在德国国际发明和技术贸易展览会上展出了呼吸监视仪等8种传感技术产品,各国代表在亲自操作这些新产品之后对产品快速的反应、精密的显示感到十分惊讶,称赞“这是来自中国的真正技术”,获得了该展览会上唯一的一块金牌。然而,由于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这些系列产品要推向市场却进展缓慢。

2.盲目追求技术领先的风险。技术领先是指企业试图成为第一个实现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率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积极追求技术领先,认为技术领先的产品带来的附加值高,而为此企业往往需要有大量的研发经费,高素质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设备等大量资源的投入。同时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是新产品,它的市场多是潜在的,有待进一步发展。越是新产品,消费者购买时越谨慎小心,持观望态度,被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时,创业者对市场能否接受新产品以及需求量会是多少难以作出准确的估计,如果某一新技术投入资金多,再加上短期时间内不能被市场接受,使投资收回困难,严重时最终会导致企业倒闭。正如一句行话所言“快一步是先驱,快三步是先烈”。可见技术不能决定市场需求,也无法决定企业的收益。

3.技术寿命和技术效果的风险。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产品的寿命日益缩短,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原有技术极易被新技术所替代,如果不能在新技术寿命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收回投资并实现利润,会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极大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所研发的技术,其可能实现的技术功能把握不准确。往往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所研发的技术实现不了预期产品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使收益无法实现,使企业创业陷入困境。第二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是为了解决某种特定的问题,而结果意外地解决了另外与先前不相关的问题。第三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虽然实现了产品功能,但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违背企业伦理,如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了社会利益。也许短时间内可以实现产品化获得利润,从长远发展来看,会遭到社会否定,其技术不能运用,这样导致投资无法收回,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失败。

四、科技型企业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技术风险防范是在创业风险尚未真正发生之前,事先对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等进行防范,以减少企业面对技术风险的概率。而技术风险控制则主要是指风险发生以后,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分散或控制风险,以减少由于技术风险造成的损失。针对以上技术风险,提出了以下几点技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建议。

1.对每一个技术环节要严格把关。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实现商品化时,技术始终贯穿其中,也就是说每一技术环节对产品的研发都至关重要。此时要把产品研发时所需的全部技术提炼出来,考虑在现有条件下能否全部攻克。由于某一环节或某几环节技术不能实现,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使初始投资无法收回,这时就要停止继续研发工作。还应充分考虑配套工艺、材料等能否实现,避免再次出现上文中呼吸监视仪的事件。

2.运用技术模仿(技术追随)战略。技术模仿是指企业试图采取跟踪战术,对在技术领先的企业研发出新产品后,通过实物剖析或情报分析等合法方式,掌握新技术的关键内容,然后再进行二次开发,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升级。这样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技术领先者的技术,由于此时该技术被市场普遍接受,企业可充分吸取技术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所获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而可有效的回避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不确定性的技术风险,成功率要高。在我国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筹集到的资金非常有限,技术模仿策略比较适合。同时,我国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为我国科技企业采用技术模仿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技术模仿的企业是市场的后进入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要小的多。

3.加快技术不断升级。面对技术寿命短这一特征,解决时效性成为最紧迫的任务,决定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成败。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把技术研发活动贯穿在创业的整个成长周期。同时不断寻找下一个技术创新点,这就要加快技术的不断升级,在新技术寿命周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赢得市场,在科技企业竞争中获胜。另外,在不确定技术功能时,不可盲目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只有在准确把握技术功能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投资。还应注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社会责任,这样有助于科技企业的长足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笔者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风险,针对不同的技术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控制策略,为更好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渡过高技术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笔者没有研究科技型企业创业过程中技术风险如何识别及其评价,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Arnold Gould.Small Business in America Overview and Issues[M].NewYork:NovaSeienee Publishers,2002:180-195.

2.PaulBurns,Jim DewhUrt.Small Business in Europe[M].Macmillan,1986:176-200.

3.Wiklund,Hlkan,Pia Sandy.A collaboration concept for TQM implement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Quality Management,1999,(1):101-115.

4.邢以群.高科技企业经营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5.罗伯特.A.巴隆,斯科特.A.谢恩.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刘国新,王光杰.创业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7.张陆洋.风险投资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蒋太才.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9.付勇.技术创业企业的技术战略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6)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7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审计环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18-02

一、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动因分析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特点带来的审计风险

1.创业板上市企业经营业务导致的审计风险。创业板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面临着棘手的技术风险。高科技产品在开发出来后,是否能够投产成功,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继续研究和开发,现有的技术可能迅速过时而被淘汰,使得企业经营风险和利润波动较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创业板企业受到行业影响比较显著,比如,我国的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境外市场,2012年,我国的光伏产品收到国外反倾销调查,使得行业业绩急剧下跌,刚上市两个月的晶盛机电,业绩迅速变脸。使得投资者对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提出疑问。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较大,受行业限制的影响。无形资产比例过大无疑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很大的审计风险。

2.企业管理层的投机心理导致的审计风险。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相比入市门槛低,监管不严格,甚至相关的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导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良莠不齐。由于证券市场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业管理层很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粉饰报表,财务造假,甚至和会计师事务所合谋以谋求成功上市。一旦上市成功,他们又着手套现,从证券市场为自己圈钱。因为“深口袋效应”,一旦所有者利益遭受损害,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也会受到法律诉讼,这给会计师事务所也带来巨大的诉讼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带来的审计风险

1.执业能力不强导致的审计风险。在我国创业板一般IPO审计中,不仅仅会涉及到会计方面的问题,也会涉及到信息产业、农业、建筑业等不同的专业领域的知识。这些已经超出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辅助审计的话,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是难以估计的。近年来,证券市场对于公司治理的要求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新增了内部控制审核业务,但是相关的具体审计程序、审计范围等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但由于不健全的市场环境,具体的操作性不强,在实务操作中更多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没有足够的职业关注很容易导致审核失败。

2.职业道德丧失造成的审计风险。由于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公司治理结构等不够完善,在IPO前期,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进行上市辅导,很容易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和上市企业形成审计合谋。因为保荐机构的利益来自于创业板企业顺利上市的中介费用,注册会计师的收入来源于相关的的审计费用,只要对申请上市的企业进行包装,使企业顺利上市,他们的利益才能实现。一些动机不良的发起人和上市公司的高管很有可能利用创业板市场较低的发行标准,恶意包装骗取上市资格,进而圈钱套现。

(三)审计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

审计环境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创业板是个高风险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加上创业板市场本身在我国设立时间不长造成审计环境的复杂化,加大了审计风险。我国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创业板市场的设立限制了一个较低的标准。主板市场上市要求最近三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但创业板仅要求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 000万元,最近两年增长率不低于30%就可以。主板要求连续三年赢利,总额不低于3 000万元;而创业板只是要求连续二年赢利,总额不低于1 000万元。这种“宽进”的政策,使得一些抗风险能力不强,或者发展不稳定的企业得以上市。也使一些无良企业在上市之后恶意套现,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防范能力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保持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能否提供高质量审计的关键。因此,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要求。一方面,要做到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提供审计咨询、会计系统设计、纳税筹划以及IPO前期辅导上市的注册会计师不能隶属于最终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的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负责审计和被审计的企业没有太多利益的往来,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该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性。在创业板审计中,会遇到各个中介机构相互配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某个中介机构“偷懒”或者“搭便车”的现象。所以,进行审计前,注册会计师应该在合同约定书中明确各方责任,从源头上控制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减少因此而引起的审计失败。

2.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首先,要加强教育的培训,会计师事务所应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一方面提高从业者的审计技能;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政策新规。使注册会计师从业者能够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次,要严格控制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时间。注册会计师在参与对企业的审计前必须经过足够长的从业时间,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以保证审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合规与否需要依赖注册会计师的经验来进行判断,而这些特殊的能力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注册会计师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

(二)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1.健全内控制度。创业板企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创期,在IPO之前普遍存在内控缺失,公司治理不完善的现象,所以在IPO前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上市辅导,如果在此过程中,切实为申请上市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财务以及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各部门提供充分有效的企业信息,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保证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这样可以从源头上获得可靠的审计证据,有效地防范发生审计风险。

2.提高创业板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资金,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对于大多数创业板上市企业而言,上市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更好更快地发展。创业板中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必须把健全人力资本结构,吸纳和引进全方位人才作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环境的政策监管

1.认清市场的局限性。仅仅依靠政府及法律监管来约束注册会计师、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法律制定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出现或者还没有出现的所有可能性的问题,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但是在创业板市场,没有人能够对下一秒发生的事做出精准的预测。

2.完善监管部门审批制度。首先,把好入市关选择优质企业上市。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不良企业上市圈钱的可乘之机。而在2014年3月21日,有关我国创业板IPO改革中,再一次降低了入市的盈利标准,允许收入在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盈利一年就可以申请上市。较低的标准给市场带来很大的风险,所以首先要求监管机构在创业板IPO上市时加大监管,确保在审核中能够过滤掉滥竽充数的不良企业,在创业板入口处降低风险。其次,由于创业板自身特点,企业发展不稳定,这就需要在审计时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测试。一方面对创业板的运营风险进行提示;另一方面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Chang S. J,Hong J.Economic performance of group-affiliated companies in Korea: intra group resources sharing and internal business transac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3).

[2] Laffont J. J, Tirole J.. Adverse selection and renegotiation in procurement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Wiley Blackwell, 1990, 57(4).

[3] 常志安,赵兰芳.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研究 [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1).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8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18-02

一、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动因分析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特点带来的审计风险

1.创业板上市企业经营业务导致的审计风险。创业板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面临着棘手的技术风险。高科技产品在开发出来后,是否能够投产成功,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继续研究和开发,现有的技术可能迅速过时而被淘汰,使得企业经营风险和利润波动较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创业板企业受到行业影响比较显著,比如,我国的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境外市场,2012年,我国的光伏产品收到国外反倾销调查,使得行业业绩急剧下跌,刚上市两个月的晶盛机电,业绩迅速变脸。使得投资者对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提出疑问。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较大,受行业限制的影响。无形资产比例过大无疑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很大的审计风险。

2.企业管理层的投机心理导致的审计风险。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相比入市门槛低,监管不严格,甚至相关的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导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良莠不齐。由于证券市场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业管理层很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粉饰报表,财务造假,甚至和会计师事务所合谋以谋求成功上市。一旦上市成功,他们又着手套现,从证券市场为自己圈钱。因为“深口袋效应”,一旦所有者利益遭受损害,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也会受到法律诉讼,这给会计师事务所也带来巨大的诉讼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带来的审计风险

1.执业能力不强导致的审计风险。在我国创业板一般IPO审计中,不仅仅会涉及到会计方面的问题,也会涉及到信息产业、农业、建筑业等不同的专业领域的知识。这些已经超出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辅助审计的话,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是难以估计的。近年来,证券市场对于公司治理的要求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新增了内部控制审核业务,但是相关的具体审计程序、审计范围等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但由于不健全的市场环境,具体的操作性不强,在实务操作中更多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没有足够的职业关注很容易导致审核失败。

2.职业道德丧失造成的审计风险。由于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公司治理结构等不够完善,在IPO前期,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进行上市辅导,很容易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和上市企业形成审计合谋。因为保荐机构的利益来自于创业板企业顺利上市的中介费用,注册会计师的收入来源于相关的的审计费用,只要对申请上市的企业进行包装,使企业顺利上市,他们的利益才能实现。一些动机不良的发起人和上市公司的高管很有可能利用创业板市场较低的发行标准,恶意包装骗取上市资格,进而圈钱套现。

(三)审计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

审计环境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创业板是个高风险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加上创业板市场本身在我国设立时间不长造成审计环境的复杂化,加大了审计风险。我国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创业板市场的设立限制了一个较低的标准。主板市场上市要求最近三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但创业板仅要求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 000万元,最近两年增长率不低于30%就可以。主板要求连续三年赢利,总额不低于3 000万元;而创业板只是要求连续二年赢利,总额不低于1 000万元。这种“宽进”的政策,使得一些抗风险能力不强,或者发展不稳定的企业得以上市。也使一些无良企业在上市之后恶意套现,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防范能力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保持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能否提供高质量审计的关键。因此,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要求。一方面,要做到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提供审计咨询、会计系统设计、纳税筹划以及IPO前期辅导上市的注册会计师不能隶属于最终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的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负责审计和被审计的企业没有太多利益的往来,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该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性。在创业板审计中,会遇到各个中介机构相互配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某个中介机构“偷懒”或者“搭便车”的现象。所以,进行审计前,注册会计师应该在合同约定书中明确各方责任,从源头上控制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减少因此而引起的审计失败。

2.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首先,要加强教育的培训,会计师事务所应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一方面提高从业者的审计技能;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政策新规。使注册会计师从业者能够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次,要严格控制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时间。注册会计师在参与对企业的审计前必须经过足够长的从业时间,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以保证审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合规与否需要依赖注册会计师的经验来进行判断,而这些特殊的能力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注册会计师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

(二)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1.健全内控制度。创业板企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创期,在IPO之前普遍存在内控缺失,公司治理不完善的现象,所以在IPO前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上市辅导,如果在此过程中,切实为申请上市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财务以及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各部门提供充分有效的企业信息,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保证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这样可以从源头上获得可靠的审计证据,有效地防范发生审计风险。

2.提高创业板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资金,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对于大多数创业板上市企业而言,上市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更好更快地发展。创业板中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必须把健全人力资本结构,吸纳和引进全方位人才作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环境的政策监管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9

关键词: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企业;外包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志号: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2-0094-05

一、企业服务外包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 服务对象变化的影响

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对象广义上是发包的客户,狭义上讲是指客户发包的项目,即具体的服务内容。无论哪些对象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外包的承接方。首先,如果服务的客户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新的客户评估费用、新项目的培训费用。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往往会花巨资建立服务于客户的灾备中心(灾备中心投资巨大,并且主要服务于特定的客户),所以一旦客户发生变化,服务外包企业要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其次,客户服务内容的变化使得外包企业要调整已制定的营运方案。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承接的经济业务来自世界各地,其业务活动的具体对象发生在境外,自然会使用各种外币进行款项的收付结算,使得企业时刻处在外汇风险中。再次,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明显区别于我国,任何一点国情和政策的变化都会给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各种影响和冲击。由于市场机会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市场风险存在,合作双方理念和文化的差异、无效的沟通机制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外包的失败。复次,一般来说,商品的有关特性可通过用户在购买时的触摸和视察来辨别的,即为搜寻商品;而那些需要在使用一段时期后才能辨别和了解其特性的,称为经验商品。实际上,外包服务商向企业提供的服务便是一种典型的经验商品。

(二)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影响

信息的不对称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服务外包是一种长期的委托行为,一般合同履行的时间比较长,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几十年。一旦外包服务商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契约形式加以固定,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业务或资源交由外部的服务商管理之后,企业无法对外包的内容进行直接控制。将业务外包出去面临的一个最大风险是,一旦外包出去,要想再收回来,可能需要数年的努力。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信息不对称,服务商比企业更了解自己的资信、真实的技术实力、人员实力,并向企业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由于业务外包是一种界于市场交易和纵向一体化的中间形式,厂商和外包供应商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委托一关系,从实质上看,外包所体现的是一种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委托一”关系。“委托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往往比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实施信息技术外包的企业(委托人)与外包服务商(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交易中,当交易的一方掌握有另一方所不知的信息时,交易便处在不对称信息结构当中。

(三) 选择外包服务商的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假设委托人和人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基本上可视为对称,但达成契约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人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人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人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委托人的一些行动,进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隐蔽行动的问题在企业对合同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具有普遍性。一是由于项目经理没有能力或没有严格设计和遵照招标规程去了解服务商的实际运作情况、背景、主导产品与核心业务情况,也没有对服务商的财务状况、非财务状况、稳定性等进行认真核查及分析,从而无法把握来自于服务商的风险;二是由于直接项目负责人存在个人倾向性,导致其虽然了解来自服务方的信息,但没有充分地向后台决策层反馈,后台决策层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来支持决策。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决策导致了“逆向选择”――企业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服务商,企业管理与协作风险大大增加。三是道德风险的风险是由隐蔽行动引起的,是指委托人和人达成契约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人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人所观察到。

(四) 选择外包服务成本的风险

一是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而且严格的监控措施,服务商有可能不履行先前的承诺,服务资源也存在级别被降低的风险;当内部的信息技术业务或资源交由外部的服务商管理之后,企业无法对外包的内容进行直接控制,也得不到来自外包商服务人员的直接报告,对服务需求变化的缺乏灵活性掌握、费用控制。在项目服务过程中,任何服务项目的调整或变更都会额外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支出。二是由于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技术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但因服务商缺乏来自企业的激励,为赚取更多利益反而限制了新技术的应用或服务费用的降低,从而存在着与企业想要分享信息技术进步、增强成本控制的初衷背道而驰的风险。外包服务商降低服务水准、增加潜在费用。三是成本容易超出客户预算,公司要配合外包服务提供商的需求进行一些额外工作,这其中的协调成本,可能会非常昂贵。除此之外,签约金和监督外包厂商进展的支出,也可能远高于预期支出。四是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承接的经济业务来自世界各地,其业务活动的具体对象发生在境外,自然会使用各种外币进行款项的收付结算,使得企业时刻处在外汇风险中。

(五) 客户的专有技术被水平扩散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环节都是由外包商工作人员操作,在服务质量上容易存在监管失控,达成契约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人所观察到。公司希望和他的服务提供商具有排他性的关系,但供应商在和其他多个客户一起工作时很难不被影响,也很难保持客户想要的最佳技术不扩散。公司外包的核心业务越多,传统的比如法律手段来控制风险的方法越不管用。因为详细的法律契约可以提供短期的解决方法,因为契约可以保护某个具体工程产生的有形创新成果,但不是每个工程的创新都是有形且能被法律契约明确定义的。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内部资讯、乃至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风险,核心技术的外泄和核心能力的丧失风险大大增加。

二、服务外包企业外包风险类型

(一) 企业创新能力弱化的风险

首先,如果将企业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商与企业的合约关系将限制熟悉业务的用户和熟悉的专家之间的接触,可能会阻碍新技术与业务的结合,可能导致企业核心能力的流失。外包相当于宣布放弃了从组织网络中学习的机会,将不仅危及其未来竞争力,还会导致依赖外部供应商的风险。一些过分依赖“外包”的公司正在丧失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削弱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因为商业创新来源于突发奇想,但是承包商不可能将其想到的商业革新告诉企业。对承包商来说,所有的业务实现标准化就意味着提高效率,不希望企业不断更新业务要求。外包虽然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却以牺牲创新的机会为代价。有可能因此而失去投资新技术的动力。

其次,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市场交易费用也越高,因而投资风险也越大。所谓专用资产指投资于支持某项特定交易的资产,它们一旦形成很难另做他用,并且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自然会伴随着高风险,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筹集渠道不畅通。前惠普公司全球品牌主管伊恩・瑞德说过:“永远不要为了提高效率而进行外包。公司必须考虑顾客的感受,而且必须确保外包绝不能在顾客心目中产生不好的影响。通过外包,最好是能够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因此,交易双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方违约将使另一方产生巨大的交易风险,产生品牌风险。

(二) 企业管理失控的风险

很多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发展来制定外包策略,但是如果企业做决定时,没有参考自己的长期战略,则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一是在外包管理中,首先需要企业外包管理者对外包商进行受权,但受权不当就意味着外包在某种程度上的失控,如外包商员工并不直接向企业负责,存在着人员管理失控。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转型的时候,以前所进行的外包可能成为企业的枷锁。二是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较多地注重业务流程的科学管理与维护,在财务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不注重对财务风险规避策略的研究。依据成本优势承接的服务外包,很可能再次因为成本优势而离开,从而形成出口飞地和“候鸟经济”。企业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对灾备中心的大规模投资也使得企业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循环。

(三) 企业信息渗漏的风险

一是信息化内容与企业业务存在相关性,在企业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存在管理失控的风险。相比传统的外包,现在核心业务的周围没有了保护边界,不仅仅商业机密信息泄漏的风险随着合作伙伴的增加而递增,而且在知识、专门技术和能力等各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依赖于外部供应商,这样必然引起公司会失去独自认识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使企业面临潜在的风险。造成企业战略信息的泄漏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服务提供商有意识地泄漏企业的相关策略信息给企业的竞争对手;另一种是服务提供商无意泄漏了企业的战略信息。二是企业可能丧失对外包的控制,从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外包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外包的系统中,由于企业没有内部科技人员的全程跟踪,一般业务部门容易忽视程序漏洞。同时,后期的维护企业需要提供足够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就会在无意中形成安全隐患。

三是随着外包关系由传统伙伴关系发展到目前的战略外包,公司由对一个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变成与多个供应商进行短期合作,参与外包的核心业务也由少变多。现在的供应商都在为许多雇主服务,供应商的最优技术也就是所有雇主都享用的技术,所以供应商的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成为发包公司的竞争优势。很多企业都选择将各项业务分散外包出去,特别是与IT相关的业务一从网络服务到主机运行,从桌面电脑管理到开发海外应用程序。一旦企业IT发生了改变(不论是业务转换,还是因为改革的不连续性),各个承包方之间的关系将随之改变。公司需要加强对承包方之间的管理,使其能够相互配合。但是,只有当公司预见到了这一改变并且提前做好这些准备,才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业务脱节。若在发生冲突后进行补救,为时已晚。

(四) 企业外包合同的风险

就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方面来看,其原因可能有:企业开始没有很好评估信息技术服务商的实力,选择了低劣的服务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方面的人员变动,无力提供外包合同中规定的服务水平;在前期需求分析时,服务提供商未能充分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等等。很明显,有着深远影响的外包需要有严厉的合同、监管条款和服务协议加以约束。合同的任何更改应该以附加条款的形式出现。当双方出现了更深刻的矛盾时,整个合同需要重写。企业通常都会派出一个服务管理小组管理外包出去的功能性业务,或者派出一个操作小组管理外包出去的业务过程。承包方也会指派相应的工作小组与其配合。太过严厉的服务协议只会增加自己的成本,并且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承包方发生问题。发包方需要和两家承包方同时讨论,以求在协议条款上达成一致,签订合同。如果发包方和原承包方的合同涉及风险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那么在合同终止时,如果取得了任何利益,双方就要根据先前的协议共同分享利益。如果发包方认为承包方即将破产,就可能援引保护性条款,要求终止合同,而承包方想千方百计地保住合同。新的承包方要同意以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从原承包方那里购进外包的资产。发包方必须说服新的承包方,它是可以从外包合同中获利的。但是由于有了前车之鉴,新的承包方也有很多理由对此表示怀疑。

(五) 企业员工道德的风险

一个公司采取开放的对外发展战略,即外包其核心业务,依赖某个供应商的技术,这个供应商应该是该行业的研究者或者专家,或者是一个组织或科学界某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雇佣他们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希望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在该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但也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领导地位,如果他们想泄漏信息的话,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背叛雇佣他的组织并把信息泄漏给竞争者。供应商的违约行为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取证也是相当困难的,而且任何法律救济也补偿不了发包人的商业损失。

三、企业创新途径与防范外包风险对策

(一) 企业风险评估的创新

首先,企业的业务外包策略必须与其总体战略相匹配,总体战略是企业制定业务外包的基础,企业的总体战略不仅决定了企业的自制/外包决策,而且还影响外包对象、外包模式,以及供应商的选择。对发包方的风险评估包括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一个企业要成功地实施信息技术资源外包,通常必须经历如下阶段,即:战略制定(企业内部分析和评估、界定需求),选择适合的服务商,以协议形式固定双方合作关系,对合同进行实施、管理与监控。制定外包策略时,慎重考虑此策略对企业的长 远战略目标是否将造成重大影响。不可因一时的急功近利,匆忙将业务流程外包出去,造成在企业经营困难时,无法收回业务,成为企业转型的巨大障碍。

其次,核算和控制外包的综合成本是十分必要的。服务外包企业必须不断增强财务风险意识,科学评估接包项目,并对承接的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包括业务承接风险评估、灾备投资风险评估、营运成本风险评估、收益实现风险评估等内容。企业应组成一个由企业内外专家组成的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外包的相关风险因素,评估外包项目将如何支持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计划,如何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关系管理。风险评估过程应考虑到业务处理系统的外包风险,包括:对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系统和资源的完整性,管理规则的一致性等方面所遇到的威胁。企业还应该注意到其系统结构,设计及控制方面的功能所面临的风险。

(二) 监督承包方的管理创新

首先,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技术实力:外包商是否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格认证,如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系统集成商证书、认定的软件厂商证书等;外包商是否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经营管理能力:了解外包商的领导层结构、员工素质、客户数量、目前所占市场份额和相关成长背景、杜会评价、企业信誉;针对具体情况,选择单一的外包服务商,还是选择几家外包服务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凭借高度柔性的生产机制,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其次,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承包商及时沟通信息,鼓励承包商反馈意见,提出创新思想和合理化建议,并迅速做出反应,主动使承包商从革新中受益。标准化形成规模生产固然对承包商有利,但如果企业对承包商能做到利润共享,本着“创新一适应市场需求一企业生存”的原则,承包商还是愿意及时反馈信息,提出革新建议,共享利益,共同发展。应在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辩识、评价和分析财务风险,提出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再次,加强对承包商的持续监督,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企业应成立由IT专家、财务专家和战略专家组成的监管组,对承包商生产产品的工作环境、卫生状况和工人的工资等进行监管,制定限制措施,确保外包不因污染环境、虐待工人等在顾客心目中留下不良印象而影响公司的品牌。企业应对外包的产品生产制定统一的标准,包括卫生状况、生产环境等,对不符合要求的承包商不予外包,以免减损公司的品牌价值。

(三) 企业外包合同的管理创新

首先,外包合同是外包管理中重要的文档之一,是控制外包服务商进而降低外包风险的主要杠杆。企业在制订外包合同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素:界定外包服务范围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外包合同应明确服务范围、职责,同时有充分的弹性应对技术和操作方面的变化。用合理的服务水平衡量质量表现,外包的服务范围、服务等级、服务标准等内容,而不仅仅关注项目进展速度。明确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要求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明确争端的解决方法,合同中应明确赔偿责任与争端解决程序,应包含限制成本增加和终止合同的权利。双方专家小组同时监督管理合同的执行情况。确立企业的跟踪检查权力;明确企业对后期成本变动的限制权及转包服务提供商时的批准权,还要考虑到保密条款、知识产权,以及遇到不可抗力时如何处理等问题。

其次,企业在外包市场竞争中有三类基本的战略可以采用,即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选择外包供应商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获取资源,还是降低成本?目的不同,对外包供应商的选择依据也不同。选择资信和服务能力好的外包服务商。可以从人品质量、成交价格、交货期限、技术能力、服务水平,以及满足程度等方面对潜在的外包供应商进行考核。对承包商进行评估以决定服务商的财务和运作方面的能力进行鉴别。服务外包企业要将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现在外包项目运营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洽谈、初期的评估、承接后的运营及运营中的维护等过程。

再次,对外包服务商进行跟踪监督。在企业和信息技术外包提供商的合同执行期间,企业应该对承包商进行持续的监督,防范承包商发生问题,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险。若发生承包商自身竞争能力下降而不能履行责任时,企业应及时增加可替代的承包商,维持一种向后集成的可靠威慑力量,或者通过购买承包商的股份成为承包商的控股者之一,以使外包不至于因个别承包商的退出而中断。

(四) 寻求服务外包新形式的创新

企业要成功实施业务外包,必须选择正确的外包对象,即要确定哪些业务适合外包,哪些业务必须自制,可以据此将企业从事的业务分为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核心业务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载体,必须保留在企业内部。判断非核心业务与核心技术的标准应是“能不能在多个地方买到”。从控制风险的角度看,公司与供应商建立排外的合作关系更加可取,但是限制信息在服务供应商所处网络里交换的成本将是巨大的,服务供应商为了一个客户独守其专有技术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哪些核心商业功能可以向外部供应商开放作为共享知识,同时保证能不失核心竞争力。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应探索信息技术外包的新形式。外包的下一浪潮(或趋势)是能增加联盟有效性的独特法人结构在业务过程再造和增加股东价值方面的使用,这些法人结构包括偶发事件定价(Contingen―cyPricing)、资源合作(Co―Sourcing)、交叉拥有关系(Cross Ownership)和联合投资(Joint Ventures)等。

(五) 外包企业内部管理的创新

首先,在外包时,外包商会“锁定”合同中的内容,使企业丧失信息化投资中的灵活性价值。解决的方法就是鼓励外包商在双方合作中带人变革,二是适当缩短合同期,以便在下一个合同中做出变更。

其次,及时沟通协调与员工的关系,强化文化管理来消除各种摩擦和冲突。若承包商接管了一个有工会组织参与的业务,为了维持与员工关系,应保留工会。承包商推行新举措时,应与工会沟通,通过工会去协调。发生冲突时,企业、承包商应考虑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及时与工会沟通,相互理解,力争合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外包涉及了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需要通过强化文化管理来消除各种摩擦和冲突,如强调目标一致的团队文化,诚实互信,加强相关各方的合作和协调。

参考文献: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银行最重要的就是信誉问题,没有信用的商业银行是生存不下去的,商业银行的每一款金融产品,都是银行整体信誉与产品信誉相互绑定在一起的,二者都不可缺失。但是与传统的贷款、储蓄业务来说,金融产品存在较高的信誉风险。因为金融产品相对自由,杠杆性强的特点,一些监管制度不完善的商业银行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银行带来威胁。

(二)技术与操作风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率先走进商业银行。而金融创新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金融创新工作很难开展。如果商业银行存在信息系统不完善的情况,或者自身的信息系统存在风险,就会导致商业银行受到损失。目前,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这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信息可能存在失密,失真、被盗窃等问题,另一方面,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会也来越高。对于更新的信息技术,业务人员需要快速掌握和熟练应用,否则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

(三)项目开发失败的风险

项目失败一般是因为以下因素:项目没有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技术运用不到位或者技术存在缺陷、对金融市场调研不充分、市场认识不足等。实行金融创新,就一定会伴随失败的风险,这是必然定律。

(四)管理风险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要求十分严格,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和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很难成功实施金融创新。就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些银行缺乏监督反馈机制,内部控制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银行的潜在风险,影响银行的收益,也会阻碍金融创新的实施。银行过于重视抢占市场,而忽略内部管理建设也是存在问题之一,为银行带来严重的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的长远收益。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的作用

(一)金融创新可以分散风险

通常情况下,将同一单位的金融资产、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等同质地分成若干等分或不等份,可以将风险分散,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另一种常用的风险分散方法是,通过对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方法与金融手段等创新,将同一单位的金融资产分摊到多个金融产品之上,然后再将风险分摊到不同的金融市场或多个金融产品上,从而降低风险。银行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配置,将风险分散,将一种较大的风险转变为多股较小的风险。或者一种风险有多个主体分散承担,也能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二)金融创新可以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将某一风险的承担着,通过创新方式,将风险转移给另一个承担着,从而摆脱风险。采用风险转移是因为一方面原风险承担者可能无法承受这种风险,必须转移,另一方面从风险接受者的角度来说因为自身实力强大,能够不畏惧这种风险,从而追求高收益,所以愿意接受被转移来的风险。通常采用这种风险转移方法时,原风险承担着会给风险接收者一定报酬,或放弃一些权利来获得无风险或小风险的稳定收益。一般情况下,使用金融创新对风险分散时,常常伴随着风险转移,但是与风险分散的情况不同的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风险转移分散,也可以将分线转移与某一承担着身上,使风险更集中。

(三)金融创新可以转化风险

所谓的风险转化,就是将一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风险,改变原有风险的形态。一般来说,风险来源、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的组合结构、风险期限的长短、风险的承受主体和风险的损失大小等方面是风险构成的几大要素。而金融创新就是对风险构成要素进行改变,重新组合等方式,将一种量度的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量度的风险,从而为银行的金额机构留出预防风险的余地,提高收益。一般说来,转化风险属于广义上的风险转移,但是二者还在一定可区别的不同,例如风险转移着重于风险的空间转移,即风险的承担者变了,但风险的形态没有变化,而转化风险是作用于风险本身,风险形态、种类、量度变了,但是风险承担主体没变。这是二者的区别。

(四)金融创新可以消除风险

众所周知,在金融行业风险具有普遍性,所以对风险是无法根本消除的,但是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将风险转移或对风险进行转化,将某一风险承担者的风险转移或通过转化将原有的风险形态消除。但这种消除风险方式只是相对的,风险从根本上并没有被剔除,而是被转化了另一种威胁较小的形式。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过程中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风险管理理念,规范金融创新的体制

金融创新一定存在风险,这是必然的,无法改变的。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认识和提前预料这些风险,并且眼光要放长远,不能为短期的眼前利益所迷惑,要结合商业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金融创新。这就要求银行的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进行市场调研,规范金融创新体制,回避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要结合银行的长远利益进行取舍,不能贪小利而失大局。最后,商业银行还要规范体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金融创新制度,有步骤,有流程的进行金融创新,从而结合市场和政策方面的影响,进行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

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风险管理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如果我国金融创新不适合业务再造流程,往往就会造成层次多、权力集中的问题发生。同时银行金融创新要摒弃传统计划经济的不利影响,要面向市场,按照银行自身的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同时,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也应当改进,建立使用当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模式。银行的金融创新只有适应业务流程再造,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金融创新的目的。

  (三)合理利用信息系统技术

金融创新依赖于信息系统的运用,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及时获取信息,从事实现高效管理,为决策提供便利。但是,商业银行必须及时升级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才能达到减小金融创新风险的目的。通常,对风险评估依赖于一手资料的真实与有效,如果资料失真,不仅影响金融创新工作的实施,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商业银行在保证信息系统完善的情况下,建立预警系统,对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后,发现的风险问题要及时提出规避措施,从而保障金融创新业务的顺利进行,减少银行的风险威胁,提高银行的整体利益。

(四)培养和引进专家型人才,发展中坚力量

在金融行业中,金融创新与传统的银行业务有本质的区别,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没有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是无法完成金融创新工作的。 银行从事金融创新工作的人员必须重视金融产品的研发管理、交易管理和风险管理,而且要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所以,银行必须重视对金融创新的培养。

21世纪发展之最终竞争力是人才的竞争,金融市场也一样,高素质人才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银行必须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来相结合,培养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丰富经验的,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则,了解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特点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提高银行的竞争力,促进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

四、结语

金融创新不仅在国内商业银行广泛运用,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发展的潮流。但是金融创新伴随着金融风险,二者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商业银行若想高质量的实施金融创新政策,必须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规范创新制度。虽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探寻金融创新的同时只要注意相应的风险防范,就能规避风险的,获得较高效益。

参考文献: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11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创新风险成为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曾一度取得了较高的GDP增长率,这个增长率是靠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消耗资源换来的。近年来,资源瓶颈约束和生态环境恶化等矛盾不断突出,迫使经济增长必须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这个转变就要依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的技术创新应该明确自身企业的问题并寻求与相关创新主体寻求融合才能构建出自身防范技术创新风险的体系。

一、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探讨

第一,经费投入相对较低。

对景德镇、淄博、佛山三地的创新能力进行调查,发现在创新人力资源方面,创新人才数占全部职工总数的比例,三地分别为1.07:1.05:1.35;在创新财力资源方面,企业创新经费支出量三地比例为12781:58657:240310;在技术创新载体方面,三地普通高校比例为3:6:3;在成果形式方面,三地发明专利申请量比例为132:352:926;新产品产值(万元)比例为:130536:828407:3886371。调查结果显示,在创新人力资源方面三地的差距很小,证明景德镇并不缺乏创新人才,同时在高校的配置及服务方面,三地的差距也不是很大,但在企业创新经费的投入方面,景德镇只是淄博的22%,佛山的5.3%。由此可见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在创新方面的经费投入相当低,而经费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创新技术的提高。

第二,企业主缺乏技术创新理念意识。

相比较起沿海地区而言,景德镇陶瓷中小企业的企业主缺乏技术创新的理念意识。很多企业主是抱着一种得过且过,只要不亏本的心态在发展自己的企业。在景德镇,3000多家中小型陶瓷企业经营的品种重复、质量等级参差不齐,绝大多数的企业主意识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也感到创新存在巨大风险。风险是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固有属性之一,风险的存在,限制了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使那些有创新意识的企业主望而却步,进而导致景德镇地区在专利、新产品、商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明显弱于淄博和佛山两地。

第三,中小陶瓷企业融资存在很大的问题。

影响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金融利率风险、外汇汇率风险等这些因素总结起来主要是中小陶瓷企业融资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景德镇,大部分陶瓷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信用等级低,加上银行的逐利经营,企业是很难获得创新所需贷款的;即使获得,利率水平也高于一般贷款水平。这是决定陶瓷企业融资成本高低,影响创新项目经济效益好坏和风险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融资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尤其是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的技术创新更需要强大的资本作为坚实的后盾才能有所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中小陶瓷企业的融资能力也是中小陶瓷企业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要立足于陶瓷市场就必须要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而企业技术创新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能够如果能够技术创新成功就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反之如果企业创新技术失败的话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中小陶瓷企业技术创新必须构建相应的防范机制才能减小企业的风险。

第一,中小陶瓷企业形成创新意识。

我国大多数中小陶瓷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创新意识。因为企业没有形成创新意识,企业的文化里面没有创业意识的文化。但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灵魂的所在,缺少灵魂的企业自然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更谈不上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企业要形成创新意识就必须形成创新的企业文化。我国中小企业过去的发展过程主要依靠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企业文化建设少,企业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了文化指导的重要性。不能与时代接轨。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领导负责人主观臆断,认为企业生存才是关键,注重企业的设备、厂房的建设而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近年来,技术创新风险及其管理问题已成为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技术创新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特殊的风险,是制约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二,多渠道进行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需建立在有资金。中小陶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和国家的关注。为解决中小型陶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中小企业的资金筹集规定了多项措施。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中小陶瓷企业的财产权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中小陶瓷企业有权独立自主地对其企业财产进行经营与使用,有权进行投资并获得收益,任何的其他主体都不能随意进行干预。《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创造条件,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方式直接融资。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的来源和支持也是中小陶瓷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总之,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的融资途径中需奥陶瓷企业都可以进行融资。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12

一、派驻纪检组长机制的形成过程

长钢公司过去由于体制机制和管理存在的弊端,在招投标、采购、销售、质量检验等环节,长期存在管理的高风险,特别是物资采购,多家单位有自主采购决定权,招投标存在走过场、流形式,采购价格严重偏离市场价格轨道,极少数业务处置权人员存在职业道德较差,品行不端,吃里扒外等侵害企业利益行为,违纪违法案件一度处于高发期。

2009年长钢公司加盟首钢集团后,党政主要领导针对高风险防范单位,因势利导创新实践,加强了廉洁风险防控。

在监督执纪工作上结合企业实际,推行了具有长钢公司特色的派驻纪检组长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驻在部门领导干部和有业务处置权人员的近距离监督。在强化纪检监察职能,创新工作机制上,迈出了一个新的重要步伐。

在推行派驻纪检组长工作机制的探索实践中,长钢公司党委先后制定试行、充实完善了《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派驻纪检组长管理办法》,形成了派驻纪检组长制度体系,明确规定了派驻纪检组长的工作原则、人员选拔管理、任职资格、工作职责、考核任免等内容。

三、派驻纪检组长机制的实践成效

长钢公司派驻纪检组长以来,协助驻在单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使“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

(一)受理查处问题线索,建立廉政微信平台

2016年3月正式派驻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纪检组长后,当即在营销楼设立了举报信箱,短时间就受理了2起举报问题线索,很快得到了查实和处理。其中举报采购中心某职工私自占用一台电焊机等物品长期不还,企图与公司解除合同后据为己有,查实后追缴回了电焊机,并给驻在单位下达了整改建议书,考核了相关负责人。

2017年3月,对易发廉洁风险管控的废钢采购环节上,针对废钢品种质量符合率一度不达合同要求的情况,派驻纪检组长主动出击深入查找风险管控线索,先后组织采购中心、质量监督站和废钢供户等单位,召开废钢采购协调会、诚信经营座谈会,明确规定对废钢符合率不达合同要求,再降一级的结算考核,制定了废钢检验现场警示通告牌和公开举报电话牌,并要求供户写出《廉洁承诺书》。当年累计降判4300余吨,降判扣罚累计金额400余万元。在派驻监督过程中,还为驻在单位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微信平台,经常性的在微信平台上提醒教育大家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目前长钢公司所属单位建立微信廉政平台全覆盖,廉政警示教育常抓不懈。

(二)从制度抓起,源头监督,促风险防范

在制度建设上,首先从公司纪委制度建设抓起,先后修订完善了《派驻纪检组长履行职责工作规则》、《监督执纪问责操作规则》等纪检监察工作制度19个,为公司各单位抓制度体系建设带了头,目前公司各单位制度建设已形成了闭环。如2017年7月,派驻质量监督站纪检组长,协助该单位抓制度建设的同时,监督协助该单位撤销了派驻山东日照港口的检化验室,监督拉运回来了检化验设备,该单位不仅精简了检化验机构,同时减少了人员,理顺了业务流程,而且撤销驻港化验室后,每年为公司节约费用20余万元。

(三)抓廉洁风险防范,关键岗位实行调岗、轮岗

长钢公司党委针对廉洁风险易发腐败问题的单位实行调岗、轮岗制度。2017年9月,首次对采购、销售工作时间超过6年的2名副处长进行了岗位调整。截止2019年底,有20余人工作年限超过6年以上的副处级干部进行了调岗。2019初,针对存在廉洁风险苗头性问题的煤焦检化验岗位28人,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轮岗,从各单位挑选出思想品德好、工作敬业的优秀党员、先进职工,经过短期培训后从事检化验岗位。这些做法使廉洁风险防控得到了很好的预防。

(四)派驻关口前移,延伸监督机制

为使监督执纪工作进一步引深和覆盖,2017年9月,对财务、采购业务相对独立的瑞昌水泥公司和附属企业公司,两个子公司选派了纪检组长,加强对财务、采购等业务操作流程的监督检查,监督协助抓制度建设和制度的执行力,规范权力运行及操作流程。派驻后发现这两个单位存在制度不完善、潜在风险隐患等问题,先后协助驻在单位领导班子从制度建设抓起,协助督促指导制定完善相关制度,使驻在单位经营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业务操作规范化。

2019年6月,长钢公司针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食堂管理、蔬菜贸易市场管理及收费、公有房屋租赁等服务性单位---后勤服务中心派驻了纪检组长,派驻后牵头与8个相关专业部门组成工作小组,监督指导后勤服务中心完善制度,规范业务流程,重点对经营管理的24项制度进行了审核把关,提出了20余条修改建议。目前,该服务中心市场管理秩序有了较大改观,各项收费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赢得了广大职工家属较高的满意度。

(五)加大执纪审查力度,震慑违纪违规行为

在派驻工作实践中,派驻纪检组长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采取提出整改建议、提醒谈话、警示教育、纪律审查等方式查堵隐患、防患未然,发挥了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和主观能动作用。

2016年至今,5年多来累计审查调查涉及7个派驻单位问题线索20余件,其中给予党纪处分4人,问责考核30余人,发现管理漏洞20余项,下达纪检监察整改建议书22余份,累计提出整改建议60余条。这些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执纪问责,使高风险防范单位各项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从开展的工作看,对派驻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长钢公司派驻纪检组长的实践经验得到了集团公司充分肯定,在集团公司和首钢钢铁板块纪检监察系统会议上进行了交流,部分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借鉴经验,为企业经营生产创造了风清气正的经营环境。2016年至今,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指标名列行业前茅,实现经济效益逐年持续增长,2017年-2020年四年累计实现利润20多亿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逐年大幅增长,由2016年人均年收入4.7万元增长至2020年人均年收入9.2万元。长钢公司为高风险单位派驻纪检组长的做法,不仅推进了关键单位以经营生产为中心落实主体责任,而且发挥了公司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很好的预防了违规、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坚强的监督保障作用。

四、派驻纪检组长工作机制的完善对策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13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原则;问题;策略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水平还比较低,面对越来越大的财务风险,很多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问题重重,这给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财务风险作为在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当前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加剧,生存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成为了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最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我国超过80%的企业经营失败直接诱因都是财务风险。这客观上要求企业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客观审视分析自身财务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实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水平的提升,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财务风险防范原则

财务风险防范本身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未雨绸缪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重心在防范层面,因此这一工作开展中需要做到未雨绸缪,注意财务风险的预警分析,如果等到的风险发生再进行干预,很多时候一些损失以及负面影响很难进行消除。未雨绸缪要求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面需要注意分析风险发生的征兆,建立起来风险预警机制,从而将财务风险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及时进行干预,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或者即使不能避免,也可以分散风险、减缓风险发生时间,减少风险危害。

2.全员参与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不是仅仅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或者某些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全员参与,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管理层的配合,而没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财务风险防范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需要企业将财务风险防范目标需要进行层层分解,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确财务风险防范中自身所承担的重要职责,从而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参与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中去,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3.动态调整原则

财务风险防范需要做到动态调整,对于企业来说,不同阶段财务管理目标不同,财务管理环境不同,财务风险承受能力不同,这客观上也要求财务风险防范也需要做到动态调整,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到财务风险防范策略的适用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财务风险防范效果。反之如果财务风险防范做不到动态调整,忽视其与财务管理要求变化、财务管理环境变化之间的匹配性,财务风险防范效果必然会走低。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就是风险防范理念落后、预警缺失以及方法落后,具体阐述如下。

1.风险防范理念落后

财务风险防范理念落后是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落后的理念往往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走入歧途,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理念的落后往往就中在缺失风险理念、预防理念、创新理念,在这些理念缺失的情况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被边缘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更多的是被动应对风险,做不到对于财务风险的主动预防,同时财务风险防范过于僵化保守,防范工作难以做到不断创新,从而影响到了财务风险防范效果。

2.风险预警机制缺失

财务风险防范的最理想状态就是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在风险发生之后疲于应对,当前很多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缺失风险预警机制,对于各种潜在财务风险做不到及时把握,从而贻误了财务风险防范的最佳时机,导致本来可以避免的财务风险因为没有及时察觉而被放大,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3.风险防范方法落后

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法来看,很多企业存在财务风险防范方法落后的问题,依靠经营管理者定性分析估算财务风险的方法比较主流以及普遍,财务风险大小估计基本上就是依赖于管理者主观经验,缺少定量方面的分析。在财务风险防范化解方面也更多就是事后止损、分类估算,很难最大限度的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危害。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具体策略方面,需要企业紧紧围绕财务风险防范中存在不足,遵循财务风险防范的一般原则,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努力。

1.更新风险防范理念

财务风险防范理念方面需要企业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防范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来指导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具体开展,从而确保这一工作效果的持续提升。在具体的财务风险防范理念方面关键就是要树立风险理念、预防理念、创新理念,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需要企业客观看待,保持对于财务风险的警惕,高度重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同时要对于财务风险做到主动预防,未雨绸缪,通过事先做好大量的基础工作来有效防止风险的发生。还有就是在风险防范方面不断创新,破除固有落后理念的桎梏,鼓励员工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去创新,推动这一工作更好的发展。

2.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需要注意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借助于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来及时发现企业财务风险,为企业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提供准备时间。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关键是要建立起来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确保预警指标体系的敏感性、相关性,从而通过指标变化来的及时的财务风险。同时要加强财务风险防范预案的设计以及演练,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可以根据预案及时的进行应对,减少财务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

3.创新风险防范方法

在财务风险防范方法层面,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引入更具效度以及信度的财务风险防范方法,改变主观经验为主的定性分析法,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风险防范方法的使用,举例而言,模糊分析、层析分析等等。同时在财务风险分散、规避、转移等具体策略方面也需要企业去积极开拓思维、解放思想,不断进行创新。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新的风险防范手段,需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通过强化培训,来让其更好的掌握这些方法以及手段,从而有效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

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规避以及经济效益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未来企业需要注重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在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范理念前提下,积极借鉴行业内外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来一条更加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路径,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水平,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同煤集团同煤日报社)

参考文献:

[1] 霍杰.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2014(12).

创业风险与防范精选篇14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风险防范 价值创造

一、企业内控体系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一)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集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于一体,企业加强风险防范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企业拥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那么在进行企业内控管理时,会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的措施来保障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管理者可以依据财务资料来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的各项内部措施落实到实处,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高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但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制度的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风险防范的范围受到限制等,因此企业应重视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体现

企业内控管理程度不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表现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1、企业在内控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即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企业应加大对内部控制建立上的资金投入,随时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内控的相关政策,减少企业资金浪费和工作重复的现象发生。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建设内控资金的投入加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逐渐健全完善,企业内控中的风险防范也会增强,风险会随之降低,但同时,企业的价值创造受到影响限制,出现价值创造降低的局面,企业的收益也会小于成本的支出。2、在企业内控制度管理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其财务状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企业内控体系。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加深企业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内控的管理,减少企业成本费用。而且,适度的内控体系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企业的创造价值也会大于成本费用支出。总之,企业在内控管理上,应该本着企业内控成本效益的原则。

(三)企业内控运行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创造于风险并存。如果一个企业害怕风险,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能正确地辨别风险,无法采取措施防范风险,那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而风险与价值创造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所以,企业必须在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权衡。如图1,在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OA阶段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首次执行期间,AB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良性运行期间,BT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处于过度运行期间。假设随着时间不断的向前推移.企业用在风险防范上的执行成本逐渐增加。(见右侧图1)

图1 执行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关系分析

二、增强企业内控体系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首先,树立正确的内控管理理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同的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促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加强企业内控执行力度。

制定严格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细则,企业管理者应将人员、制度与内部控制运行流程结合起来,制订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计划,另外,企业实施奖罚规则和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可以保障企业内控措施落实在实处。在内部控制制度面前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企业工作人员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使内控制度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二)合理组织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

根据以上所讲,过度的内控制度使企业的价值创造减少,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好价值创造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合理控制好风险防范的资金投入成本。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各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二者的有机结合,最终是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时刻要权衡各项经济活动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当估计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就会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反之,就会减少或放弃。只有对企业的实际面临的风险进行正确认识和分析,企业管理者才会对执行企业内控产生的执行成本和预期收益进行合理的权衡。所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促使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