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7 11:41: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文化与养生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明代的饮茶文化之中,不只局限于室内安居的静态模式,也有流连山水、聚游知己和茶会等动态的表现,这也体现了劳逸结合的养生思想。就茶艺流程自身而言,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活动,而明代的茶人们往往借访泉探茶的机会出游远足、登山临水,流连于湖光山色之间。例如,高濂《遵生八笔》“高子幽赏冬时十二条”中就有入山寻茶、玩赏若花,秋日出游赏花亦不忘顺便汲水煮茶,并记录了春日于杭州虎跑泉品试新茶的事项。明代茶人们也会时常组织聚会品茗,即“茶会”。人们可以借参加茶会的机会,聚会知己茶友,相互畅谈,或抒志,或排解郁闷。
明代的茶文化与饮食养生主要集中体现在饮食卫生和食养、茶疗两方面。明代茶文化中极其重视饮食卫生,不仅体现在茶叶质量、用水质量等方面,还体现于茶事过程里突出的种种清洁观念。茶人们都重视茶叶的收藏,避免因收藏方法不当使茶叶变质。此外,明代茶人十分重视对于水品、水质的鉴别,他们在取水、选水、用水、存水时以洁净卫生为首要要求。明代茶人对于喝茶时所用的茶具也要求做到保持干净整洁,茶事中的茶巾,亦称“受污”,就是专门用于拂拭茶具,保持器物清洁的工具。为了确保所喝的茶干净,明代茶人将洗茶确立为品茶过程中必备的程序,并且发明了专门用于洗茶的器具“茶洗”,又叫“漉尘”,同时,《遵生八笼》记载:“漉尘,茶洗也,用以洗茶。”在食养茶疗方面,茶作为一种最为常见、最为普及的传统药食同源植物,常被明代人用来解腻消脂、下气消食以及解酒、护齿,充分表现了明代对茶效的重点发挥和广泛应用。高濂在《遵生八笔》中有言:“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人家。”明代茶人还在所饮之茶中添加香花、香料、茶果、茶菜等,以调整茶性寒凉、平衡阴阳,从而实现辨证选材、扬长避短的效果。
3茶文化与精神养生
《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最宜精行检德之人”。因此,明代的茶人们一直将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重要手段,在品茶的过程中,将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道德追求与茶艺、茶事融会贯通起来。由于当时的茶人们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颇深,并在日常生活中受释、道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无论出世或者入世,都追求高情远致的心境。在明代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蕙心兰质、怀瑾握瑜者,才能称得上真正领悟了茶中清净、至简至洁的真谛。品茶在成为修德养性的重要方式的同时,也成为清正、高尚人格的符号。焚香煎茶、泉石之韵亦是陶冶性情、培养气质的重要养生途径,明代茶人在品饮之际,以茶养德、涤荡杂念,以茶养性、致中和谐,以茶明志、标榜心性,从而得以修身养德、陶冶性情。此外,一年之中,伴随品茶、饮茶等茶事而发生的各种四时活动,如春季出游采茶、踏青探幽、秋日品茗赏菊、冬日赏雪煮茶等,都是顺应自然,四气调神的养生手段。
4茶文化与休闲养生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终日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身体与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于是在忙碌之余,他们都喜欢集聚在茶馆内小憩休息、打发时间。因此,茶馆在明代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普通百姓聚会休闲的重要场所。相比市井茶馆休闲文化,明代文人雅士的茶文化休闲养生则主要集中体现在品茗赏景、游山玩水、茶会风雅、把玩古物等方面。明代的文人雅士们将自身的精神追求与茶文化相结合起来,从而发展出其独特品位的茶文化,所以,品茗杯他们是为淡薄宁静的清课。《遵生八笔》中,记载着春时虎跑泉试新茶、秋时汲泉煮茶、冬时烹雪煮茶等赏幽情致,并记载了载齐斋十乐云:“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突棋。”[2]同时还记载了出于寻茶、爱茶而产生的游山玩水、谈古论道、寻泉和制茶等活动,明代文人墨客们将游玩、社交以及劳动实践相结合,从而起到了亲近自然、调养精神、锻炼体魄等养生保健的作用。
5明代茶文化对现代养生的借鉴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52-02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茶文化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和丰富文化生活等社会功能。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要德才兼备,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宗旨。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茶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对茶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了解很少;对茶的健康与保健作用了解不多也不够全面;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刻等。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学习与教育,对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大学生的历史和生活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1.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些内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开展,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有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2.茶文化的精神教化功能。茶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同时还介绍了在茶艺表演时要用到的礼仪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礼俗。引导学生讲礼仪、尊礼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还特别强调茶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通过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中国茶文化所倡导的“和、静、怡、真”的精神,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茶德、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修身怡情,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养。①茶文化思想可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及通过对茶德思想的领悟,可调节心态,这样就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对维持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茶德思想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迪。②茶道精神有助于思想道德修养。茶文化是以德为中心,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茶文化最大的影响是可以使大学生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静下心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学习了茶艺,可以潜移默化的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提高文化素养。
3.茶文化的美学功能。中国茶道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在安静幽雅的品茗环境中进行茶事活动,感受茶之美、器之美、艺之美、人之美。在此种意境中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大学生学习茶文化,会把茶文化作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提升来对待,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和陶冶性情的目的。
4.茶文化的保健功能。饮茶有益人体健康,从神农得茶解毒始已有几千年历史。现代科学发现,茶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茶能提神醒脑、利尿强心、清热降火、止渴生津、溶解脂肪、帮助消化、醒酒解毒、杀菌消炎、预防龋齿、消除口臭、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降低辐射危害、抗癌抗突变等多种功效。这些功效已不只是古代相传的偏方和经验,而是从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加以证实。
二、茶文化在大学生中推广的措施
1.在大学的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开设茶文化课程。目前有个别高校已开设此门文化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大学生们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掌握茶的种类、制茶的基本理论、泡茶技艺及茶叶保健功效,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国茶文化和茶艺,可以陶冶情操,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2.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可以邀请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茶文化讲座,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将每年不同地区举办的茶文化节视频节目进行推广。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
3.根据茶文化,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相关的研究、调查等。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思考茶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扩展旅游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思考茶叶的包装销售。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对各地、各民族茶俗进行研究。文学专业学生可思考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外语专业可以考察韩、日茶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影响和地位。
通过以上的措施,在大学生中进行茶文化的教育与宣传,让大学生补充知识,开阔视野,完善思维,陶冶情操,平和心态,怡情悦性,感受生活的美好与诗意,启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思想与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想融合,以及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来开展,这样不但可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可将一种潜在教育渗透到学生身上,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
[3]高旭晖,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03,(2).
[4]张凌云.试论“茶文化体系中的素质教育功能”[DB/OL].省略
[5]沈佐民,曹刚.对茶文化内涵的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2,(2).
[6]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就一直很重视英语教学,但却一直不得其法,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忽略了英语思维的培养和英语文化的渗透,忽视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能把握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将英语学习变成机械、生硬的背诵和记忆,导致很多学生说的都是中式英语,甚至是哑巴英语,难以取得切实学习效果。
简述语言与文化间关系
语言学家布朗认为语言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传承着同一文化的民族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中的一种,同时也体现和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既要注重单词、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教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尤其在世界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之下,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在接触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文化上差异,如果相互之间不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就难以实现沟通的有效性,导致学生在日后应用英语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会因为理解上的偏差或习惯、文化上的不同而出现误解或笑话。
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一直以来教师都很注重词汇、句型结构、语法、英语翻译的知识讲解和练习,但很多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思想认识、眼界以及教学理念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学生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灌输给学生怎样的英语学习意识。大多数学生在这种机械记忆、背诵、练习当中并未获得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加之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应试制度让教育也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逐渐偏离了教育育人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考中的英语考试还只有笔试,直至2000年后才逐渐增加了听力考试的内容,在这种大环境下,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最基本的交际功能被抛到一边,教师和学生不得不想尽办法提高分数,而不是提高英语能力,导致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都是高分低能。另外,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太过关注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了文化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作用,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没有正确认识,在应试教育和新英语教学二者之间摇摆不定,又无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必要性
首先,英语和中文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词汇的使用方式比较灵活,一个词汇可能有多种词性和含义,有一些还是固定用法,学生很容易在学习英语时受汉语思维和使用习惯的影响,比如,因为汉语言习惯影响,很多学生经常将“I don’t think sb/sth is…”表达成“I think sb/sth is…”的错误形式;或者将“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直接翻译成“爱我,爱我的狗”[3]。
其次,由于文化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会存在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定义。比如,通常我们在跟人聊天的时候都会毫不避讳地询问对方年龄、工资等问题,认为这是一种拉近彼此距离的方式,而西方人却很忌讳这些问题,认为这是他个人隐私,会觉得你很不礼貌,触探他人隐私;当受到他人称赞时,我们一贯的反应是不好意思,谦虚的否认,而西方人则会很开心听到他人的称赞,会回答说“谢谢”等。如果教师只教学生英语语言,不注重文化背景的渗透,在学生与外国友人的实际交流中只会碰到很多尴尬,难以顺利沟通下去,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可以帮助学生跨越交际障碍。
最后,了解文化背景和差异也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一些单词、固定词组、句子或英语表达方式,更好地以英语文化的模式和语言准则为指导运用英语,比如,中国将“龙”奉为皇室的象征,以“龙”为图腾,日常生活中都将龙用在“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寓意吉祥的词汇里,而西方视龙为邪恶的代表,英美报刊上就曾将我国亚洲四小龙中的龙翻译成tigers,而不是dragons。
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具体方法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调整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开展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的渗透和教学,循序渐进地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课文内容拓展其所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注重自身中西方文化素养和英语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对英美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给学生提供更多运用英语和体验文化差异的机会,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可设置相应奖励。
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辅助英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音频、视频,或者教师自行搜集、整理的一些小英语笑话、名言、报刊杂志等。
为使学生更系统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可组织开展有关谚语、禁忌、宴请等方面专题课,组织中西文化大比拼等活动加深学生印象。
综上,转变初中英语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更多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比如,在问候习俗、对待称赞的态度和回答上、禁忌、宴请等方面的差异。通过了解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以说英语人的思想、思维来更好地学习英语,使学到的英语更加实用,真正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甘中职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并分析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现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英语文化教学提供依据。
1调查目的和意义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目前我们的中职英语教学还没有真正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大多数学生职场英语应用能力较差,在职场交际中时常遭遇文化误解,从而出现“社交语用失误(Leech,i983)",这种“失误”指不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际。多年来我院的中职英语教学跟传统基础英语教学一样,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的英语社交语用能力差。据此,笔者在本院中专部展开文化意识调查,意在对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透视,了解其现状,发现其利弊,尤其是发现其存在的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同时,本调查还意在引起中职英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重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探寻一条符合职业教育的文化教学之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职场竞争力。
2调查依据
国家教育部将于2009年秋季试行的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等。其课程目标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新大纲把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的要求体现了中职英语教育的时代特点。但现实情况是有关职业学校英语文化教学实践,目前只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文化教学在英语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并不突出。
Kramsch认为:语言表达文化现实;语言体现文化现实;语言象征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融合成一体的事实说明教授一门语言,就不可避免地要教授其相关文化。邓炎昌、刘润清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书中更明确提到对于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密不可分。
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真正有目的,有系统地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一出现于美国。1945年美国学者弗莱斯(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出现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以语法翻译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社会学家Hyma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人们开始普遍接受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80年代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跨文化交际学引人我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自然地联系到了一起。进人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研究。胡文仲教授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跨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他的专集《文化与交际》集国内44篇有关文化研究的论文成果于一体。邓炎昌、刘润清(1989)合著出版的《语言与文化》讨论了使用英语时所涉及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因素。近十多年来其它学者和如许国璋、赵贤洲、桂诗春、高一虹、等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也更细致更具体,大多集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和文化导入的研究上,为我国的语言文化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3研究方法及措施
3 .1研究对象和方式
本次研究对象为咸宁职院中专部06财会专业2个班共112名学生;中专部12名英语教师(3名为硕士,6名硕士在读)。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12份,回收106份,回收率94.6%;发放教师问卷12份,回收12份,回收率100%。本研究设计两套调查问卷,一套是学生调查问卷,一套是教师调查问卷。问卷来源于邓兆红的优秀学位论文《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中的部分内容和网上相关内容并作适当改动。题目为单项或多项选择题,要求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3.2学生问卷情况和分析
(1)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
B、了解(12.3%)
C、了解一些(49.1%)
D、几乎不了解(33%)
E、完全不了解
(2)学习英语过程中,有必要学习英语文化吗?
A、非常有必要(1.5%)
B、有必要(45.2%)
C、有,但不要太多(36.7%)
D,没有必要(4.7%)
E、不知道
(3)学习英语过程中,你对文化现象的关心程度是:
A、不关心(13.2%)
B、有一点关心(35.8%)
C、适度关心(22.6%)
D、较关心(26.4%)
E、很关心(1.8%)
(4)你怎样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
A、仅关心语言技能训练(50.9%)
B、仅关心文化知识
C、两者并重(34.1%)
D、技能训练为主,文化知识为次(13.2%)
E、技能为次,文化知识为主(1.8%)
(5)我学习文化知识的渠道是:
A、无渠道,没学过(4.7%)
B、课内老师很少讲解,主要是课外自己补充(63.2%)
C、以课内教师讲解为主,自己课外补充(18 .8%)
D、以课内教师讲解为主,无课外补充(13 .2%)
E、课内老师不讲解,全由自己课外补充
(6)学习文化对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A、无帮助(21.6%)
B、少有帮助(17.9%)
C、有帮助(50%)
D、有较多帮助(10.4%)
E、有很大帮助
(7)你阅读英文读物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新单词(19.8%)
B、知道更多语法知识(14.2%)
C、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知识(49.1%)
D、只想看懂文章意思(13.2%)
E、消遣(4.7%)
(8)对英语教师课内讲解文化内容清晰程度是:
A、不清晰(8.4%)
B、偶尔清晰(38.6%)
C、经常清晰(14.2%)
D、很清晰(12.3%)
E、不知道
(9)你认为英语英语教材中含有文化知识吗?
A、不知道(19.9%)
B、含量很少(39.6%)
C、含量较多(19.8%)
D、含量非常丰富(0.9%)
E、一点也没有
(10)你们英语老师是如何进行文化教学的?
A、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37.1%)
B、通过多媒体\电影\录音\录像\图片等(17 .1%) C、中西文化对比(6.6%)
D、举办文化讲座
E、给学生推荐有关文化读物
(11)你认为目前制约中职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因素有哪些?
A、教师轻视文化教学(43.4%)
B、学生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77.4%)
C,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85.8%)
D、教材中文化内容少(37.7%)
E,教师知识储备不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20 .8%)
(12)你在学习西方文化时,觉的最困难的方面是:
A、西方的宗教习俗(数字,颜色,婚葬)(27.4%)
B、西方的食物和用餐礼仪(43.4的
C、西方的政治制度(49.1%)
D、西方的经济制度(50%)
E、西方的教育制度(21.75%)
F,其他方面(家庭与个人社会福利,工作,旅游)(17.1%)
(13)你觉的以下哪方面与中国文化有较大差异:
A、西方的宗教习俗(数字,颜色,婚葬)(11 .3%)
B、西方的食物和用餐礼仪(35.8%)
C、西方的政治制度(82.15%)
D、西方的经济制度(74.5%)
E、西方的教育制度(38.7%)
F、其他方面(家庭与个人社会福利,工作,旅游)(11 .3%)
(14)你认为英语课中关于介绍文化的时间最好占
A,5%(5.6%) B,10%(33.1%)
C,30%(40.6%) D,50%(12.3%)
E,70%(8.4%)
(15)你觉得学习英语文化在你们毕业后职场与外国人的实际交流作用大吗?
A、不是很有用(14.2%)
B、有一定作用(11.3%)
C、很有用(14.2%)
D、不确定(31.1%)
E、根本不知道
以上调查结果可喜的一面: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抱有积极热情的态度,如1至3题所示;第6小题也显示了大多数学生(60.4%)对文化知识与成绩的正相关关系有正确的认识;通过第7小题的调查,我们得知49.1%的学生阅读英文读物是为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知识,这说明他们的潜意识里都渴望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另一个渴求学习文化的证据在第14小题里也一览无遗, 33.1%和40.6%的学生认为英语课中介绍文化的时间最好占10%和30%的时间。但是整个调查结果也反映了令人担忧的一面:学生文化意识普遍薄弱,有的甚至不懂什么是文化知识,如第4小题调查显示50.9%的学生仅关心语言技能训练,不关心文化知识的学习;第9小题显示共有21学生不知道英语教材中含有文化因素,42个学生认为含量很少,两者百分比之和高达53%;在第15小题的调查中,31.1%的学生对学习文化在职场与外国人的实际交流中的作用不确定;第10小题中77.4%学生认为制约其文化意识的因素是英语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这足以说明中职生急需加强基础,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大多感到中职英语文化教育严重缺失,如第10小题调查显示英语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过文化类讲座和推荐阅读文化读物,37,1%的学生选择教师文化教学方式是通过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实现。总之,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师的教学都无法满足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需要。
3.3教师问卷凋查情况
调查的内容主要有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文化教学的进行情况、文化内容的了解情况、文化教学的制约情况以及改善文化教学的途径等5个方面。
在被调查的12名教师中,9名教师认为文化教学非常重要,表示希望接受有关文化教学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在课内外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教师有4名,课堂上进行了文化渗透的有9名,所有教师认为自己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文化渗透。对文化内容的了解情况显示:7名教师认为语言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现形式,非语言交际如宗教,政治体制,饮食习惯等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问卷显示文化输人严重不足,值得庆幸的是8名教师已经意识到教法陈旧和知识结构欠缺对文化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另外学生基础、教材编排也制约了文化教学。至于如何改善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教师们各抒己见:4名教师认同改革英语测试方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四种英语技能并驾齐驱,3名教师希望研究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案和出台符合中职生认知能力的文化教材;5名教师认为举办文化讲座、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等为重要途径。教师问卷结果足以说明我院英语教师已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这为中职英语文化教学提供了思想保证。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的快速进步,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发展迅速,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为促进国际间的交流,我国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跨国新型人才。
对于我们来讲,国与国之间交流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我们英语语言交流能力的高低。而当前我们在学校中教师讲授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习俗的交流是主要培养方式,这一要求对于大学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如何正确实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换句话说,大学英语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大学生获得国家之间文化差异交流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我们的英语学习应向实用性和交际性方向发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学习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意识培养,实现大学语言教学与外国传统文化差异教学的有机结合,让我们大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本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之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外国人传统的国家文化与传统习俗,正确运用英语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全力避免我们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给学生以至于国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什么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差异交流意识
这种国家与国家文化交流意识可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语言学习者对于异种、异族文化中出现的显著特征有所了解,但感觉这种习俗怪异,甚至是无法理解。其次是要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传统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了解外国人代表在为人做事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极其微妙而又代表一种特殊意义的异种、异族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中国人来讲又在某一方面让人难以理解。再次,是我们教师在给学生讲述的时候,让学生认知到这种习俗的存在,通过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来理性地认知这样习俗的存在、认真而又正确地对待和分析这种习俗存在的真正含义,从理解的角度认识到外国传统习俗文化是我们学生可以接受,并能充分理解的。第四,语言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目的国家语言文化,可以使我们的学生从情感角度、行为角度设身处地从外国传统文化出发,来感知国外人民在某些方面所拥有的立场,来认识和感知这种文化习俗的存在,充分理解外国传统文化、习俗。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真正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大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正确地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差异的存在,那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和外国人交往过程中就会遇到因传统习俗和文化的冲突而带来的种种坎坷和障碍,造成对方的误解,甚至造成交流的中断,失去朋友,给国家造成损失。如,中美文化、习俗差异造成的冲突。在中国大学食堂,中国教师、四五个学生和一名美籍教师在排队打饭。排在学生后面的一位中国老师抢在学生前面优先打饭。这种情况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学生也没有提出任何的异议,中国遵循孔孟之道。但是外国人讲究人人平等,中国老师的做法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如果他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就会提出抗议。相反,我们的老师在国外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不给老师让位置,老师不了解国外的情况,也对学生会产生“不尊师重教”的想法。这种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认知上的差异,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师者为尊,老者为上、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国外强调的是人人平等。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好好的讲授传统文化习俗,我们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外国的传统习俗,在为人处事中就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关照,就容易造成误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交流意识的内容
作为大学的教师,如何在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这种文化知识的融入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首先是教学过程中英语语言词汇中的文化底蕴的分析;其次是在非言语交流过程中,或行为语言交流过程中,实施体现外国传统文化知识,以自己的行动展现外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如利用教师的肢体语言、行为语言等展现异情异俗;第三是外国传统习俗、风俗现象的展现,通过网上的教育片等形式来让学生有所认知;第四是外国社会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等的展现,这个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语言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分析;非言语交流,或行为语言交流,如肢体语言等展现;异国社会风俗习惯现象;属于表层文化意识,差异较为直观,比较容易接受;而异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则属于深层次的传统文化交流范畴,在学生的认知上比较容易被我们所接受,但在我们中国习俗文化的情感层面上接受起来则会有一定难度。
3大学教学中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交流培养的教学现状
在现在大学的课堂,由于大多数的任课教师为我国自己培养,没有去国外接受过国外文化的熏陶,这种受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教育出来的教师,往往注重语言知识本身的讲述和语言技能及其语法的培养,而忽略了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疏导工作,讲课中忽略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且,在当前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的调控和制约下,学校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往往片面追求4级和6级的通过率,这种要求下的课堂教育往往会使课堂教学更加倾向于对大学生应试培养,老师要求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主要以句法、语法、词汇的单一性学习和考试过程中的应试技巧的掌握,有些大学生由于受过级压力的影响,甚至认为大学老师在大学课堂上过多地讲授国外传统文化传统知识是一种浪费。诚然,大学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意识到国外传统文化知识和习俗学习的重要,对于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极度的渴求。
4大学教学中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交流培养的途径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当前的形势下,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师的角色应主动发生改变,由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为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确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角地位,多多引入外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2)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教材。当前大学教材提供了大量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大学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适时引入与教材涉及主题相关的目的国家传统文化和习俗知识,包括社会习俗、非言语交流知识、词汇文化背景等浅表传统文化和相对应习俗知识,这里面还用包括对应国家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深层隐含的知识热荨T诖笱Э翁媒彩诠程中实时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和习俗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外语学习不光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外国传统文化、习俗差异的敏感度。在引人外国传统文化知识时,我们应遵循相关性、阶段性、实用性和适度性,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3)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重要引导者是我们的任课教师,所以任课教师的自身修养的提高非常重要。大学英语教师应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在备课过程中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逐步提高自己的国外传统文化意识。通过网络、报纸来获得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文字或音像资料来学习目的国家的语言文化、习俗,体会两者之间在文化、习俗上的差异。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应努力为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实时的语言环境,争取多和外国人接触,争取多出去走走看看,在实际行动体验国外文化、习俗的变化,从中获益。
(4)在大学英语考试中将外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习俗纳入相应的语言测试体系。要想提高外国传统文化知识在英语语言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首先就是对英语的考试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制度下,只有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相对应了,才能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以考促学,以考代学。如在英语结业考试中加入外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习俗的内容,加大大学英语4级、6级考试中外国传统文化,美国语言习俗的测试比例。
(5)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国家与国家传统文化的培养意识。大学的课堂受到空间、时间等的种种限制,许多传统文化的讲述很难在课堂上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如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在活动中邀请外国留学生和外教,在国外获得学位回国人员等参加,在活动中,每次我们都确定一个文化主题作为活动主要话题。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有海外经历的人士给学生做关于国外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讲座;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沙龙,英语电影配音比赛等的趣味传统文化、习俗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氛围里自然学习国外传统文化知识。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了该民族的语言,同时。一个民族的语言又是了解该民族文化的窗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反映的一面镜子;文化是语言赖以扎根的土壤,学习语言就必须学习文化。
2008年一部反映中国文化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了,电影一上映就备受国人关注,并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差异等因素,·部英文对白的动画片要想赢得中国观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叻夫熊勘这部影片却轻巧地跨过了这条鸿沟,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接受认同。
这是因为好莱坞梦工厂的这部片子中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自然能够得到本土观众的认可。如果这部片子体现的是纯西方的思想内涵,那么它在中国的票房收入肯定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了解文化差异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l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通向世界大门的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在神州大地上更是掀起了一股英语热,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在英语走近我们生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英语学习是在特定的中国文化环境中完成的。这个环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也指个体的心理环境,这两种环境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中国人学习英语固有的特点。
3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从本质上说,教授中国人英语,是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在业已形成的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的英语语言文化的移入、吸收和消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有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然而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而迫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3.1通过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文化信息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特色词汇的导人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的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由于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造成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的现象,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
此外,大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2开展课堂活动创造听说的文化语境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并非教而会之,需要大量的、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掌握。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去用英语交际来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如组织学生进行pair-work(结对练习)、soup-discussion(小组讨论)、role-play(角色扮演)、short-play(短剧)等课堂活动,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营造较为轻松愉快的“输人”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3利用多媒体等各种辅助手段多方位体验西方文化
近年来,各种多媒体英语资源的蓬勃出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以前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调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大了教学容量,而且加大了课堂信息量的输人,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多收听英语广播、听英文歌曲,观看英文原版电影,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浏览网络资料。通过各种手段创造出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深刻体会英语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有效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旅游行业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至关重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成为当前旅游行业实现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途径。
1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
1.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我国茶叶的形成最早源于巴蜀地区,发展到殷周时期,茶叶的功效已被人们所充分发掘,并作为日常饮品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唐朝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陆羽所著的《茶经》的刊行,《茶经》中不仅包含了与茶叶相关的各类知识,而且首次将饮茶作为一门艺术,从物质层面逐步上升到精神层面。可以说,《茶经》不仅创造了完整茶艺,而且还将茶与诸多思想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道精神。
1.2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
茶文化在唐朝形成之后便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到了宋代,无论是茶事还是茶文化,都显得异常兴盛。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二是民间斗茶之风和民间百姓茶文化的盛行。在宋代,民间斗茶是古代人集体评论茶叶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茶事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正是因为茶艺的盛行和人们对饮茶要求的不断提高,才促使中国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茶文化发展到元明时期已然十分成熟,人们开始将茶叶分为多种类型,与之相关的饮茶方法也越来越完善。以后,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茶叶生产开始重新发展,如今中国茶已经是世界公认最好的饮料。1.3茶文化的内涵所谓茶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分析,广义的茶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单指与茶相关的精神层面的财富,比如说,茶艺、茶道、茶戏和茶诗等。
2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2.1旅游业的特点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目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来看,主要是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旅游业属于一种综合型产业,不仅涉及了最基本的食、住、行,而且还包含了购物、娱乐、游玩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和政治性,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发展中各类因素的影响。
2.2茶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伴随着旅游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旅游企业都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措施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相互促进和交融,使得茶文化在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也逐步凸显出来。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作用。一是增加了茶文化资源所在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比如说,餐饮、购物、住宿和娱乐等,促进了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三是提供了诸多工作岗位,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其次是在社会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茶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茶文化的发展来看,无论是茶艺、茶诗,还是茶舞和茶点,都是一种文化熏陶,对社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3茶文化的旅游价值
茶文化在当前旅游业发展中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原因主要是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旅游价值。一方面,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可以拓宽国内茶叶市场规模,加大茶叶的宣传力度,为茶叶市场培养一批潜在的客源,进而为茶文化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旅游价值体现在对其他产业发展的促进方面。旅游业是一种综合型产业,涉及了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多个行业,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市场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伴随着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也逐步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茶文化旅游主要以传统养生、体验价值和精神享受来吸引游客,完善符合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3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策略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若想从根本上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就必须从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以此来促进茶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同时,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1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
就我国目前茶文化与旅游资源二者的发展现状来看,能够促使其二者融合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每个因素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所有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拉动力———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核心方向。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旅游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会展旅游、购物旅游、房产旅游和商务旅游等新兴业态应运而生。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核心是“静、和、真、怡”,不仅可以舒缓压力,宁心静气,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所以,喜欢饮茶品茶的人越来越多,这也促使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成为了必然趋势,很多产茶地区都将茶叶作为旅游特色来推动区域旅游行业的发展,比如浙江杭州、河南信阳以及福建武夷山等。(2)驱动力———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大部分市场经济产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驱动力就是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过程中,茶农可以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提高茶产品的销量,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旅游企业还可以因此延伸旅游资源,全方位的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进而获取更高的利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选择
结合我国当前茶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需求来看,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具备以下层面,即基础层和提升层。其中,基础层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专项型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展主要是以茶文化的各种内容为主,通过不同的方式向游客充分展示,采取的形式一般有茶文化博物馆、茶叶博物馆和茶马古道等。另外一种是互补渗透型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茶文化可以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效融合在一起,让游客在饮茶品茶的时候,还能够具有其他旅游体验。提升层是在基础层发展之上而形成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主题附会型模式和文化体验型模式两种。主题附会型模式主要是以各类节日为主题,提高茶文化旅游的趣味性,比如说,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博览会等,而文化体验型模式则主要是续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强调个性化,同时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亲身体验。
3.3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想要从根本上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效融合,做好必要的发展保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变当前的政府管理体制。从产业归属层面来看,茶和旅游分别属于农业和服务业,二者的融合不可避免会产生新的产品、业务和诸多与市场发展相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势必会给政府的管理工作带来挑战,政府若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那么其管理效果必然会不尽人意。这就要求政府要改变管理体制,采用分离性管理模式为两者融合新活动提供一个新途径。二是扩大市场需求,充分满足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市场需求的扩大是推动茶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饮茶、品茶,才能够不断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也只有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才能够使旅游业提高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重视程度,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融合体系,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4结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旅游企业应该从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将茶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丽.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与保障体系[J].农业考古,2014(02).
[2]胡春,林墨洋.多文化融合的温州九龙山茶文化主体旅游产品开发[J].绿色科技,2015(09).
(一)发展机制分析
随着旅游资源外延的不断延伸,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两者融合的动力机制。根据前人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结合茶文化的自身特点,归纳、总结、提炼出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因素,构造两者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包括:拉动力、驱动力与支撑力。拉动力主要指消费市场需求;驱动力主要指相关的旅游企业、茶农等;支撑力则主要指政府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二)发展机制模型构建
1.拉动力—消费者的需求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其产业链延伸的长短与构成要素是由旅游市场需求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动机与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专业化。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很多如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养生旅游、房产旅游等新兴业态。中国作为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国家,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茶文化的核心“静、和、真怡”,在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人们非常渴望通过饮茶、品茶,能够舒缓心情,缓解压力,从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健康的目的,因此喜欢饮茶品茶的人越来越多,渴望进一步了解茶生长、冲泡的需求不断增强。很多产茶的区域都把茶文化作为当地的特色,重点发展,于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蓬勃发展,如河南信阳、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
2.驱动力—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客观上驱动了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实现,主要表现在范围经济。所谓范围经济,是指联合生产或联合销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即节约成本或收益范围增加所带来的效益。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茶农来说,把茶的生产、制作,茶叶的销售融入到旅游环节之中,实现了茶的旅游价值,增加了茶农的收入,提高了茶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解决国家层面提出的“三农”问题。对旅游企业来说,延伸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满意服务业”目标的实现。
3.支撑力—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
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指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相融合派生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茶文化与旅游各要素间的流动、融合与整合。茶文化与旅游业属于不同的行业管制,因此,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政府首先要放松行业管制,采用“项目带动”、“实验园区”建设等措施,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绿色通道”等方式,与此同时,拓宽融资渠道,为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总之,在来自旅游者需求的拉动力,旅游企业、茶农、当地居民等对经济需求的驱动力和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两者的融合发展,增加了茶文化的附加值,延长了旅游业的产业链,实现了公共功能置换与创新,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选择
在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区域需要根据当地的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资源的特征等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次、多方位的发展模式。
(一)基础层
基础层是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最初层次,它包括专项型与互补渗透型两种模式。
1.茶文化展示+旅游参观的专项型模式
在中国,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茶史溯源追亘古”、“经见陆羽,歌传卢仝”,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目前世界上共有茶树23属380多种,中国就有15属269种。而且像乌龙茶、黑茶、白茶都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特别是白茶,在欧美的一些国家都作为稀有物品珍藏、陈列,而且中国茶的种类之多、变化之快,常有“茶农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有关茶的诗歌、小说、书画、茶礼、茶俗、茶专著等更是枚不胜举。为了使旅游者更好地理解茶文化,在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时,可选择专项型发展模式,即充分展示茶文化的各种内容。其常见表现形式有:茶叶博物馆、茶文化博物馆、茶马古道等。如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四川蒙顶山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崂山茶文化博物馆”、“宁波茶文化博物院”、漳州“天福茶博物院”等,这些博物馆均以茶文化的展示和相关活动为重点,力争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使其成为“回头客”。
2.茶文化+景区的互补渗透型
所谓互补渗透型就是茶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一种发展模式。如茶岛作为河南信阳南湾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景区内的山水、鸟岛、猴岛有机结合,使游客能够识茶、鉴茶、品文化、近自然、亲山水、怡心情。茶岛已经成为南湾风景区具有特异性的主题文化岛,也成为信阳茶文化对外展现的主要渠道之一。广州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巧妙地把茶文化与当地的水果生产、园林绿化融为一体,即拥有区域特色,又为游客留下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二)提升层
一般来说,提升层所包含的发展模式是专项型和互补渗透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其包括主题附会型和文化体验型两种。
1.茶文化+节庆旅游的主题附会型
随着节庆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全国各个产茶的省份、地区纷纷以茶为主要媒介,定期举办茶叶节、茶文化节、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博览会等。如2013年5月上海以“尊享生活,品味香茗”为主题的茶文化旅游节,2012年云南以“健康云茶,世界共享”为主题的茶文化博览会,河南信阳以“弘扬中华茶文化,发展河南茶产业,促进中国茶流通”为主题的国际茶文化节。
2.茶文化+体验旅游的文化体验型
一般认为,体验旅游是续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强调个性化、参与性,更注重旅游的过程。目前茶文化体验旅游多停留在茶青的采摘,如杭州的龙井茶、信阳的毛尖、武夷山的岩茶等都会推出相应的旅游活动;茶水的品饮,很多茶区与当地旅游相结合,在旅游线路的设计时,把茶水的品饮与销售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旅游品饮之后,购买茶叶。这些体验活动停留在初级和较为肤浅的层次,游客们不仅喜欢采茶、喝茶、买茶,更喜欢制茶、泡茶、鉴赏茶。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萎凋、发酵、揉捻、烘焙等制茶过程融入到旅游项目中,不仅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做,而且有专业人士操作示范、亲自指导,有兴趣的游客可以把自己制出来的茶与专业人士所制的茶做比较,找出差距与原因,并把茶叶带回家。茶艺是指泡茶的技艺与品茶的艺术,也就是冲泡、品茶过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全可以使旅客融入到冲泡品饮的各个环节;另外茶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如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佤族的烤茶等,无论是制作的工艺、品饮的方式、深刻的寓意、独特的口感等方面,都能引起游客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如何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提高游客们体验的广度与深度,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专门层
专门层主要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旅游细分市场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如:特别注重茶的保健功能和对茶文化有一定的偏好。
1.茶文化+保健旅游的保健型
茶不仅是商品,更是健康品、保健品。茶被认为是21世纪最健康的饮料,其营养价值、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与接受。茶中含有30多种酚类物质、生物碱、氟化物、茶多糖等保健成分,具有降脂减肥、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减少重金属的毒害等保健功能,茶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成分。在健康越来越成为奢侈品的今天,在发展茶文化旅游时,可以在茶的保健价值方面下功夫,结合区域旅游资源,开设茶浴、茶膳、茶吧、茶馆等。
2.茶文化+求知旅游的求学型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茶诗歌、茶书画、茶散文、茶专著、茶音乐、名人与茶、文人与茶、茶习俗、中外茶文化之不同等内容丰富,游客们通过茶文化旅游也迫切希望了解、学习更全面、系统的茶文化知识。可以举办茶诗会,吟茶诗、书茶画、读茶书、听茶乐;还可以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就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现状、趋势及中外茶文化的差异作报告,扩展游客们的视野,提高对茶文化的认识。众所周知,茶有重要的保健功能,但饮茶时也有众多的禁忌,并非人人适合饮茶,一年四季适宜喝的茶也有所不同,茶与食品的搭配也颇有讲究,可以请有关专家作有关茶与健康方面的讲座。需要指出的是,在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具体区域来说,往往是多种模式同时存在,而且模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实践层面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三、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改变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就是指政府干预市场活动的总称。茶与旅游业分别属于农业和服务业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传统的政府管制模式提出挑战。两者的融合发展会衍生出新的产品、业务等,这样,衍生出的新产品、业务等会受到不同部门的评价与管理,多重管理往往容易导致“超管制”的出现,非常不利于两者融合的发展。各地政府可以根据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程度,采用改进型管制模式,即在当前管制模式上进行扩展;分离性管制模式,即专门为两者融合新活动提供一个新的管制途径。
(二)扩大市场需求
旅游作为以市场为主导的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才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强大拉动力。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茶、认识茶、喜茶、爱茶、喝茶;如何生产出高质量、高品质的茶叶,满足市场上对茶需求;如何弘扬茶文化的时代精神等,都是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中国每年人均饮茶量为0.33公斤,还不及世界的平均水平0.5公斤。中国虽然是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国家,但是中国茶的产量及品质都有待提高。中国种茶面积世界第一,但产量却是第三,而且,最近几年,关于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频繁出现,新品茶、高端茶发展滞后;茶文化的发展也落后于日韩等国,虽然“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但是现在每每说到“茶道”,人们便不由自主想到日本和韩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中国不得不用“茶艺”一词代表相同的含义。应提高茶的质量、树立茶的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茶文化知识,使越来越多的人喜茶、爱茶、喝茶、偏爱茶文化,从而不断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
(三)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
关键词 质量生成要素 期中教学检查 工程化分析模型 多维交汇分析 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28
Abstract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routine work for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us playing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cultivating quality. Knowing exactly what to inspect, what to resolve, and then making the feasible action plan for corresponding issues can lead to practical effect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key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scope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and then establishes a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for the problems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This analysis model relates to two analysis methods: one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for finding problems, the other through a hierarchy process for dissecting problems.
Key words key factors of cultivating;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analysis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期中教学检查(以下简称中检)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一项常态化的重要工作,是本科生培养质量管理PDCA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兼具对日常教学工作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和督促功能,①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期中教学检查面临的主要难题
笔者长期从事本科生培养的管理工作,感到在中检工作中存在如下3个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难题。
一是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本科生培养工作涉及学院建设的若干方面,中检检查哪些内容或要素,需要仔细斟酌确定,要做到既系统全面又无范围蔓延,既重点突出又无缺漏项。仅凭主观判断来确定检查内容,可能会顾此失彼。②
二是中检问题是否找得准。中检中,各检查者会反映若干问题,由于立场站位、观察角度,以及对教学规律认知层次不同等原因,检查者们反映的问题会存在较大的个性化差异,表现为表述各异、粗细不一,在指向上若明若暗,在内容上交叉粘联,难以准确判断问题真伪及其严重性。
三是中检问题的整改措施是否得力。中检找准问题不是目的,目的是制定整改措施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中检发现的问题往往互相缠绕嵌套,有的问题是其它问题的原因,有的问题是其它问题的表象,这使得从哪切入制定整改措施成为难题。
笔者研阅了10余所高校的中检报告,上述3个问题普遍存在。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需要找到一套科学的分析模型或方法,有效解决这3个问题,提高中检实效。
2 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确定检查内容
中检是对本科生培养质量以及培养活动的全面检查分析。确定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首先要搞清本科生培养质量有哪些生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生成培养质量的路径机理。笔者基于多年本科生培养管理经验,总结提出如图1所示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关系图。
如图1所示,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共10个。根据各要素在培养质量生成路径上的位置,分为规划设计要素和组织实施要素两类,组织实施要素再细分公共基础要素(“指挥管理”)、支撑要素(包含“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等3个要素)和直接要素(包含“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3个要素)等3个子类。
10个要素相互作用生成本科生培养质量。3个规划设计要素不直接生成培养质量,而是通过作用于7个组织实施要素生成培养质量;7个组织实施要素中,3个直接要素共同作用直接生成培养质量,3个支撑要素通过作用2个直接要素间接生成培养质量,公共基础要素直接或间接生成培养质量。
从检查全覆盖角度,中检内容应覆盖生成培养质量的10个要素,但由于3个规划设计要素是通过7个组织实施要素生成培养质量,其存在的问题将在培养实践活动中暴露,故笔者提出将中检内容界定在7个组织实施要素上,即中检当且仅当检查“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和“指挥管理”等7个方面。
3 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开展多维交汇分析,找准中检问题
确定了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后,管理者马上面临中检问题是否找得准的问题。基于图1,笔者研究提出多维交汇分析法,通过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和严重性分析,确保找准中检问题。
3.1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
笔者按照“定向”、“拆细”和“去重”等 3个方法步骤,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
“定向”是指对照图1,确定每个问题的指向要素;“拆细” 是指对于指向2个(含)以上要素的问题,进行拆细,使拆细后的每个问题只指向1个要素;“去重”是指合并某个检查者反映的相同或相近问题,使相同或相近问题在该检查者只反映1次。
在问题“定向”过程中,贯彻如下两个原则。一是,问题描述要尽量定量,不能定量则须定性,无法定性则不提。二是,舍弃未找到指向要素的问题描述。
3.2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严重性分析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要根据问题的指向要素、聚焦度和检查者权重等3个属性,综合判定问题严重性。判定规则如下。
问题指向要素。严重性排序为直接要素>支撑要素>管理要素。直接要素中,“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支撑要素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
问题聚焦度。反映的检查者越多,聚焦度越高;聚焦度越高,则问题越严重。
检查者权重。按各检查者话语权排序,排序越靠前,问题越严重。不同的质量生成要素,各检查者话语权排序不同,详见表1。
在综合分析问题严重性时,上述三个属性的严重性排序为指向要素>聚焦度>检查者权重。
4 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层次化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找准问题后,管理者要根据问题原因制定得力的整改措施,以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措施是否得力,关键在于问题原因是否分析得透彻。基于图1,笔者研究提出中检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该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沿着培养质量生成路径,对指向各要素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分析原因,一直分析到最底层。将上层问题原因与相同的下层问题表象归并,针对最底层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克服措施交叉覆盖、杂乱纠缠,使整改实效沿着生成路径向上传递。具体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4.1 逐层向下分析各要素问题的关联性
按照先直接要素、再支撑要素、后管理要素、最后设计要素的层次顺序,逐层分析问题原因。每分析一层,就将该层问题的原因与下层问题对照关联,关联上的则合并处理共同研究整改措施。按此步骤不断递归,直至问题原因分析找不到下层要素支撑。
4.2 非关联的问题逐层向上推导实证负作用
对关联不上的问题,要逐层向上推导并实证该问题的负作用,直至该问题负作用无法实证为止,将最终实证层面的负作用列为问题进行整改。
若问题的负作用无法实证已传导至上层要素,则列为该层要素的独立问题进行整改。下层要素问题负作用未传导至上层要素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负作用传导需要时间,时间尚不及传导至上层要素;二是传导过程中被某些积极因素或正能量中和了。不论哪种原因均需解决。
上述递归分析结束后,从最底层原因入手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实效必然沿着分析链条向上作用,最终作用于最上层要素问题。
5 成果价值和应用效益
该成果全面系统的提出了一套中检问题工程化分析模型。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确定了中检检查内容及范围,提出了找准问题的“多维交汇分析法”及析透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能有效解决中检中普遍存在的3个难题。该成果可为开展中检工作提供实践指导,避免检查工作的盲目和低效,对提升中检实效具有普适借鉴意义。
该成果在笔者单位应用多年,有效增强了中检工作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提升了中检工作精细度,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运用该成果,笔者单位6次中检累计发现58个教学问题,目前已解决51个,比例高达88%。以该成果为主体的中检模式,荣获2015年军队教学成果奖。
6 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该成果虽然在确定中检检查内容,找准中检问题以及析透问题原因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创新研究,但由于数据积累尚不丰富,目前“多维交汇分析法”中对问题严重性的判定规则,以及“层次分析法”中对逐层向上推导实证负作用,只能进行定性阐述,尚不能进行定量分析,需要进一步积累数据不断深化研究。欢迎国内同行深入研究探讨,为不断提升中检实效提供更多参考借鉴。
注释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茶文化与美学
茶文化的美在于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物质之美在茶的色、香、味。茶之色清新怡人,茶之香悠远轻盈,茶之味甘爽清冽。品茶的物质之美,是茶给人生理带来直接的愉悦感受。精神之美则是品茶之美的另一境界――意境之美。这是因茶的清香、甘爽带来的愉悦感受,并由此幻化出的意境:松涛、田园、高山、流水……意境之美将人紧张的压力、烦恼的心情带入一个轻松、闲适的氛围中。另外由饮茶而产生的诗、画等艺术作品则是意境之美的升华。诗歌因其独有的韵律和意境表现力,使其与茶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历朝文学名家都曾留下不少有关茶的名词佳句。杜甫曾在《重游何氏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时的愉悦心情、优美的环境描绘得如同一幅清新雅致的山水画。可以说茶文化与美学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二)茶文化与传统哲学
茶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最突出的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
儒家哲学的中庸、和谐思想的核心是“和”。所谓“和”是恰到好处,是理性的节制。“和”是事物两端间的平衡。中庸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主义和折中主义,而是对立中求统一。目的在于将事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中,既非“过”又非“不及”,是一种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以及事物与外部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存在状态。茶文化中蕴含了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茶性平和,饮茶之人在饮茶时享受的是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传统儒士多饮茶,就是在饮茶时感受那种和谐的意境。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文化中,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
道家所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语意是抽象哲学范畴的“道”要“法”“自然”,且须“法”“自然”。这表明,自然是道家最尊崇的哲学层次。一切万物皆应效法自然,并从中汲取规律适应自然。在茶文化中,饮茶是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从茶汤的品尝中感受到大地山川等自然之物的奇妙。从饮茶中体味不断微妙变化的真味、真香、真气,从而领悟自然之真谛,享受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精神感受。
(三)茶文化与个人修养
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茶性温和,饮茶使人保持一种清醒自然的状态,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古代人品高洁的君子通常在饮茶中寄托自己高风亮节的精神追求。饮茶亦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同时也是一种陶冶情操和交流友谊的方式。另外,烹茶、煮茶对器具、水源都要求严格,需要十分洁净,不能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因此,人们常将茶与人品相关联,强调茶的君子特性。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里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在这里诗人把茶的淳朴特性升华到人格品质的高度来赞美。由此可见茶对当时人们的人品修养产生的影响。
二、茶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作用
(一)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
茶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茶文化外延包含广泛。茶文化中包含有饮茶的起源,茶饮在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茶中珍品,十大名茶,茶具制作的技艺文化。另外还有饮茶风俗,茶与文学:茶诗、茶词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有选择性的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综合提炼,形成一门在大学生中开设的文化教育通识课。通过传授茶文化,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二)茶文化的精神培育功能
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有积极引导作用。当前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多元的审美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美学意识。在纷繁的审美意识中,让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运用茶文化中传统的美学功能为大学生审美树立一个良好的标志,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认同和接受,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
茶文化的精神功能还在于引导和修正因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引发的“快餐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快餐文化”源自西方发达国家,是现代社会中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产物。“快餐文化”既给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的价值取向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容易产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青少年因心智的尚未成熟更易受其影响。茶文化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有质朴、平和的精神品质。在大学生中加强茶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促进大学生充分理解和谐思想,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包容,从而摈弃浮躁,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在茶文化中,强调茶的君子品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有相当裨益。通过对茶质朴的君子品性进行阐释,教育大学生培养自审和宽以待人的品质。以茶中的君子之道告诫大学生克服性格中的个人弱点,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茶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多元文化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对茶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西方中心观”为主的发展思想对世界各国的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当前我国仍处在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大学生青年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浪潮中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国家固有的传统文化精髓,这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三)茶文化中的养生功能
通过对茶文化的推广,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茶文化中养生功能的理解。让他们了解饮茶对缓解个人紧张压力,排解心中烦闷,形成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都有一定帮助。而且通过饮茶可以体味到自然世界的淳朴之美,达到返璞归真一种精神境界。另外,茶味甘洌,茶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等。饮茶还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帮助消化等功能,有助于养生和健体。
三、在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的措施
1.在通识教育的公选课中设立专门探讨茶文化的科目。目前个别高校已开设此门文化课,但影响力和传播程度却无法与文学、艺术赏析等传统文化素质课相提并论。往往视讲授老师个人对茶文化的研究而定,属于非常设科目。那么,提高茶文化素质课的地位,提升任课老师的研究深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该课规范化和体系化,从而便于在高校中进行普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人素质。
2.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可以邀请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茶文化讲座,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进行推广传播。也可以利用各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3.围绕茶文化,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研究、调查等。例如:经管专业学生可以思考茶文化的品牌推广,茶叶的包装销售。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就各地茶俗、茶的文化历程进行研究。文学专业学生可思考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外语专业可以考察韩日茶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影响和地位。
四、在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的积极意义
1网站的茶文化主题
中国茶文化门户网站的文化主题是:弘扬中国茶文化,倡导健康的饮茶方式,致力于茶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这也是该网站得以发展、壮大的不竭精神支撑和文化动力。弘扬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茶为媒来传播各种优秀文化,实现了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员之一,它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茶文化门户网站正是茶文化与时俱进、充分发展的产物,其展示出的便是新时期的现代茶文化,它合理吸取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精髓,并通过不断创新,使茶文化的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站中的“国际茶讯”、“国外名茶”等版块中,中外茶文化的碰撞、借鉴与融合,使得中国茶文化走向了世界,这不仅弘扬了中华文化,更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内涵。
倡导健康的饮茶方式。养身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成员,也已历经数千年历史。然而,全球经济的高度发达的同时,却出现了很多弊病。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工业病等等似乎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黑影”,挥之不去。文化从不以任何单方面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中国茶文化门户网站通过倡导健康的饮茶方式,使养身文化与茶文化有机结合。在网站中,用户可以通过“茶与养生”版块了解与茶有关的健康知识,这就在倡导健康饮茶方式、提倡养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了中国茶文化。致力于茶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一种文化要想不被社会抛弃,就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文化才能够称得上是优秀的先进文化。通过网络平台来弘扬茶文化,通过“商城”版块来进行茶产品销售,网站正朝着发展现代茶文化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2网站的茶文化结构
中国茶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萌芽,在社会实践、艺术创造实践中形成、发展。传统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现代茶文化则在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发展,它不仅包含了传统茶文化的全部,还新增了现代网络技术因素。因而,完整的现代茶文化结构应包含五个层次: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网络技术文化层。其中,物质文化层是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相关产品的总和。行为文化层是人们在进行与茶有关的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制度文化层是人们在进行与茶有关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政策法规。精神文化层是人们在进行与茶有关的活动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网络技术文化层则是利用网络技术,将传统茶文化以计算机虚拟的形式加以呈现,并且融入了电子商务的一种文化技术。
结构决定功能。中国茶文化门户网站结构的设计完全基于茶文化的文化结构而完成,自然具有的就是创新、弘扬中国茶文化,并进一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网站结构内含现代茶文化的文化结构,包含有现代茶文化五个层面的内容,完全实现了与现代茶文化文化结构的同步,这就构成了其网站自身的文化结构,也决定了网站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功能。其中,物质文化层有中外名茶、茶具、茶品、茶园、茶与养生及茶叶技术等版块。网站从茶的品种、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具、有关茶叶的种植、加工、包装及疗效研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茶文化物质文化层面的内容。而物质文化层是茶文化最为基础的内容,对其进行详述能够达到基本了解茶文化的作用。行为文化层有茶艺等版块。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是茶与艺术的统一。网站通过“茶艺”版块实现与茶文化行为文化层的对应,能够加深用户对茶文化的认识。制度文化层有“茶叶资讯”中“政策法规”模块,其中包含的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关茶叶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种标准、制度。精神文化层包括茶人、茶经、茶道、茶事及茶史等版块。这些版块介绍了与茶有关的文艺作品,反映了将饮茶上升至人生处世哲学的高度而形成的茶道等内容,能够实现用户对茶文化的充分认识。网络技术文化层则体现在“商城”模块及整个网站平台的设计、制作中。网站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传统茶文化以网络平台的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使得抽象的茶文化变得非常具体,促进了用户对茶文化深刻的理解。同时使用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了茶文化的营销方式。
3网站的茶文化模式
网站采用茶文化传播与茶文化营销相结合的模式,既解决了公益文化传播网站的资金匮乏问题,又弥补了电子商务网站带来的文化享受的不足。它以茶文化营销为物质保证,以茶文化传播为主要任务,始终围绕着网站的文化主题来发展与完善自己。网站以网络传媒作为其茶文化的主要传播模式,并通过“商城”版块来进行文化营销,取得了很好的文化效益。
3.1茶文化传播模式作为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之一的网络传媒,因其传播信息快速、多样、超时空,已经成为了当代信息传播最受欢迎、最先进的工具之一。中国茶文化门户网站通过网络传媒来弘扬中国茶文化,是对茶文化传播模式进行创新的大胆尝试,具有很多传统茶文化传播模式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首先,网络传媒的信息容量巨大,这样网站就可以展示出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将内容丰富的茶文化完全呈现在用户面前。其次,网站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通过数字化,能将抽象的茶文化直观、具体地加以呈现,这样就加深了用户对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再者,用户可以利用网站中的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进行文化交流,互动性强。最后,网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茶文化共享与相互借鉴的平台,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了世界文化之林,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国茶文化门户网站通过网络传媒,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茶文化,传播了中国茶文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2茶文化营销模式茶文化营销是一种既有茶产品功能性需求,又有茶文化需求的综合概念营销。中国茶文化门户网站通过“商城”这样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茶文化营销,是传统茶文化营销模式的改革,它不仅可以给网站带来一定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它将物质产品的销售与网站的文化传播相统一,最终起到的仍是弘扬中国茶文化的深刻作用。同时,网站将传统茶文化产业提升到了网络平台,实现了茶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4结语
关键词:茶文化;全域旅游;融合;茶文化元素
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中国茶产业蓬勃发展,也带来了活跃的茶文化活动,茶馆等茶休闲行业欣欣向荣,茶文化的教育与传承风靡云蒸,茶叶相关领域的科技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我国民众开始从物质享受向精神享受转变,追求文化和休闲的精神消费,充分享受生活,体验生命美好。当前,人们通过对茶的鉴赏、体味等方式,走进茶种植园,观看茶农种植、采摘茶叶的过程,欣赏茶叶的制作过程,并且在采茶地品尝新鲜而醇香的茶叶,去体验茶文化所蕴涵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了旅游行业色旅游。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的重视。将茶文化元素与全域旅游发展更好地融合发展,不仅使茶文化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的得以传承,也使全域旅游得以丰富,得到良好的发展。
1我国茶文化旅游概述
我国祖先以种植茶叶为生,并积极向全世界传播我国的茶文化、茶叶种植技术等。古语道:“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在古代,茶文化是上层文化,但在当代中国,茶文化是大众文化[1]。茶文化是在与茶有关的一切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学、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我国人民自古至今都有以茶代礼的朴实风俗。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茶文化蕴含内容极为丰富,是包括教育、文学、艺术、保健、历史、经济旅游等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参观茶叶制作全过程中,能够体会茶的文化性所带来的独特情境,茶的鉴赏既是品茶也是赏茶,是二者的结合。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来实现,整个品茶过程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茶文化便是在品茶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2]。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其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经过历史的历练,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
1.1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缘
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茶文化蕴含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是开发重点。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是现代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能够声名鹊起并流传至今,主要原因在于茶本身的品质好。我国地大物博,具有地形地貌多样性,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繁多,不同产区的茶叶具有不同功效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文化独特性,产自我国江苏太湖的碧螺春、产自我国湖南岳阳君山的君山毛尖等等,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仅是由于茶叶产地的地域文化,茶叶的种植历史,还有茶叶独有的地理地貌。还在于茶的山水人文历史渊源,比如杭州的龙井茶和福建的武夷岩茶。茶文化与旅游的结缘,首先是茶产地的名胜古迹、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茶区的美好风光以及独特的气候环境。其次,有些茶叶的制作过程具有观赏价值,其茶采制技巧可以当作茶艺表演。比如:客家“擂茶”、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3]。再次是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活动,比较出名的有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昆明世博会茶园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区。我国旅游业应更新观念,为茶文化旅游开发创造条件,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加强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使茶文化元素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创造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即旅游者参加以茶文化元素为核心的旅游活动,旅游活动主要是和茶文化元素的有关的所有活动。旅游者能够观看茶叶的种植、茶叶的采摘、茶叶的制作工艺、茶叶的鉴赏,并且可以亲身体验,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全程参与,这样的旅游形式能够陶冶旅游者身心,是一种以茶文化为主要旅游内容的特色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是传统茶叶与旅游行业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式的旅游开发项目。茶元素旅游开发项目包含有对茶叶种植园的观赏、对茶采摘过程的参与、对茶制作过程的体验、对成品茶叶的品尝等等,形成从茶种植到茶成品,再到销售的旅游经济链。通过将茶文化元素与我国旅游业的完美融合,使我国传统茶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带动我国旅游业与以旅游业为生的周边产业成长。将茶文化元素融入我国旅游行业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全域性,还能够间接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4]。
2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旅游成为了当下我国民众首选的娱乐休闲方式。在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茶文化旅游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新贵。茶文化最开始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茶文化全域旅游经济,茶文化对与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带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2.1我国茶文化元素
在旅游行业中的现状众所周知,茶叶的发源地是中国,茶文化经过四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和不断继承、创造,茶文化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形成了我国现如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包括茶艺、茶道、茶学等等,这些茶文化不仅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具有深远影响,也对东南亚国家的茶文化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茶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茶文化的内涵,不仅仅包含茶这单一概念,还包括诗词、文学、戏曲等多方面文化内涵,因此茶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多彩[5]。我国古代文人关于茶和旅游的诗词屡见不鲜,体现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积淀为我国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珍贵参考。
2.2我国茶文化旅游特点
1)大众化:当前,茶已经被世界范围内所认同,我国茶文化已经享誉全球,茶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茶文化旅游这种新型旅游形式,也被大众广泛接受。
2)全域性:茶文化是区域经济的产物,但茶文化来自于区域经济,但却超越区域经济,走向全域旅游。茶文化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的全局性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3)多样化:茶文化包含内容丰富,为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茶文化资源的多样组合也为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多种形式。
4)传承发展性:茶文化的延续,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究其根本是从茶中体悟出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有效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茶文化元素与现代旅游理念相融合,不断传承、发展茶文化旅游。
5)体验性:茶文化重在体验[6]。茶文化旅游是体验式旅游,而非购物型旅游,茶文化旅游重在体验茶文化带来的身心放松,游客通过对茶艺、茶道、茶的制作过程等等茶文化的一切环节,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精神愉悦的美好享受。
3茶文化元素发展与全域旅游发展的融合
3.1突出茶文化旅游的茶文化元素
不断从广度和深度挖掘茶文化,进行更有深度的研究,提高茶文化价值,突出茶文化的旅游属性和价值,将茶元素作为茶文化旅游的重点内容,突出茶文化元素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茶文化旅游中,注重突出茶文化元素的内涵。深入挖掘茶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增加茶文化元素的文化性和人文性,增加游客的精神愉悦,增加茶文化旅游中茶文化元素的吸引力。茶文化元素的丰富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茶文化元素与旅游发展的有效融合。
3.2开发茶文化元素旅游纪念品
国人旅游基本走不出三件事:吃、喝、购物,这三件事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当今旅游行业中,不仅茶宴在游客中备受欢迎,以茶作为原材料的食物和饮品也日益受到追捧,就连茶具、茶叶等都是人们在旅游中争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开发者,应该满足这种购物需求,开发更多以茶作为原材料的茶文化元素旅游纪念品。设计精美的包装、质量上乘的茶文化产品,将茶文化元素融合与旅游产品中,扩大茶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增加更多收入,助推旅游全域性发展。
3.3以茶叶博览会等节庆为载体,提高全域旅游知名度
茶叶博览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是宣传茶文化的良好契机,对于推动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关于茶文化的大型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旅游,推进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还可以提高旅游知名度[7]。我国茶博览会的成功举行,将我国茶叶及周边产品远销海内外,不仅扩大了茶叶产品的销路,还扩大了博览会的影响力,提高了本地知名度,助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原来的区域旅游发展成为全域旅游。在博览会期间,参展和观展人数过百万人次,实现盈利十余亿,推动了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茶文化元素发展和全域旅游发展的融合,是茶文化与旅游的有效结合,是茶文化旅游进行广度开发和深度开发的新形式,是以茶文化身心体验为核心的旅游经济。我国民众讲究养生保健,追求返璞归真。
茶文化旅游因为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满足了当今民众的迫切需求。茶文化旅游带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让茶叶行业不仅仅具有效益,还具有文化价值,增加了茶农的收入,增加了茶叶的附加值,推动了整个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茶文化作为区域现象,它的发展与全域旅游发展的融合,大力推动了我国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茶文化元素发展与全域旅游发展的融合将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鸿霞.加强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城口全域旅游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21-22.
[2]杨甜,胡永红.全域旅游导向下许昌市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6(8):109-113.
[3]王磊,刘家明.宁夏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6(4):123-127.
[4]窦梓雯.客栈发展与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融合的路径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6(12):151-152.
[5]马勇,刘军.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全球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4(2):151-158.
[6]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近年来,随着“茶为国饮”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茶文化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已初具成效,但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意在促进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开发
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人们就把茶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艺术的享受活动。在茶叶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与茶相关的一切,最好实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乡》一书中所说,想要了解一种茶和一种茶的文化,人们必须得走进出产这种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经生活过的人们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它们推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和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包括茶叶的生产流通形式、生活消费地域、消费方式、茶政设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在人们记忆中的反映,包括人们有关茶的知识、手法、礼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茶文化是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研究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艺、茶的礼仪、茶的精神以及在各个阶层人民中表现出的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旅游业中的一支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旅游产业群。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个分枝,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总之,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园参观,茶古迹浏览,茶叶鉴品,参与茶叶生产,观赏茶艺,茶药用功能听讲等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养生主题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为一个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茶与茶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旅游的兴盛反过来带动茶文化的发展。当前,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旅游品质和弘扬茶文化的双赢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多样,涉及上百种产品及多个特色地区。它们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闲性,消费性,参与性,暂时性等。而与此同时,茶文化旅游还具有其它旅游类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茶树是一种经济作物,但同时又是一种可观赏植物;喝茶可以满足人的身体基本需求,又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与升华。以茶为客体,不同的人为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层次多样,内容多彩。游客在观看茶艺、茶道表演时,五官得到充分调动,看、听、闻、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带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给游客带来细腻而多彩的美感。这种物质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乐趣,同时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称为心灵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茶的受众性十分广泛,自古就倍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解渴又提神;茶还常常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以茶为诗为文的作品不在少数。茶是王宫贵族待客的主要载体之一。茶具有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的群众性,又有文人贵族的高雅性,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
2.3观赏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我国的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观赏和体验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树、万倾的茶园、琳琅的茶窑、异彩纷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动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资源。这些与茶相关的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观赏性,同时又非常适宜观赏者参加到活动中去,与当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内在文化,精神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休闲意愿的加强,茶文化体验旅游在国内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当地的茶馆品茶,还可以观看当地特色的茶艺表演,参加当地人茶田的劳作。这种观赏与体验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许多爱茶人士的参与。
2.4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为依托,将茶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人文资源等融为一个体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相互参与渗透的产品。我国的茶园茶场为数甚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茶文化古迹、茶俗行为、茶歌茶舞等人文资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开发。茶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多门科学,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领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旅游业的一枝独秀,迅速拉动了茶区地方经济的提升。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问题,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够深厚、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性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及应用的力度不够,大部分茶文化产品还仅仅是停留在鉴赏、保护、研究等基础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与市场接轨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浏览、参观的层面,因为时间、费用等问题很难让游客静心领悟这一独特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达到让游客感到修知养性、享受精神层面感悟目的的还是少数。另外,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导游绝大多数都是从其它旅游线路上直接承接了茶业旅游的导游任务,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更谈不上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艺师在给游客表演的茶艺茶道也只限于艺术本身,其茶业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触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任何一种旅游都应该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吸引游客。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现存的茶文化资源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备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条件。但是游团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制将游客从快节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园劳作、品鉴观赏、静心参茶等慢生活上来。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态和文化内涵。更有一些旅游团社打着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点买茶的行径。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坏
市场上的少数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没有对茶文化的宣传和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破坏了茶文化底蕴。如有的商家为了起到销售茶的目的,对茶文化的宣传只是商业利用,没有对茶叶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认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径庭的效果,损害了参观者与旅游者的利益,更让原本茶品牌受损。还有地区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题,只是哗众取宠,没有达到让人们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坏了原生态环境
随着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茶叶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有些茶农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多卖茶叶,在缺乏发展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得本来可以持续利用的茶园茶田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在开发过程中,新的技术和节能技术应用不足。要保护茶叶的生态环境,又要发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4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课题。各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努力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促使我国茶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1多方开发,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特色建设
近几年来,国内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地区。一些经营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园、茶庄、茶田对茶原有的内涵保护和宣传做的都比较到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老茶庄在进行改造升级,以期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当地与游客双赢的效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该方式,借鉴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对当地茶业旅游进行升级改造。
4.2深入开发茶文化旅游纪念品
在任何一种旅游形式中,吃、喝、购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这一特色项目。与茶相关的各种饮料、食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茶叶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艺,正在成为游客越来越青睐的产品。而名茶更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应适时抓住游客的这一正常消费心态,开发更多样饰精美,又具质量上承的茶文化礼品,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与地域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我国产茶地区众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经普遍为人们所知。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与深度开发。如名茶的发源地、茶业建筑、茶礼仪等与当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形式,这不仅在整体旅游开发上达到以一带多的经济市场效果,还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4.4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研究的文著还十分鲜见,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讨而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事实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课题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与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参照、对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国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来。例如,台湾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国更是将其视为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
4.5加强对茶文化旅游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
我国多年前就出台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一书,这是从事茶艺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越来越多的茶业相关学校开始应用更多更专业的书籍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素质以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旅游当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们将茶文化的内涵传递给游客,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国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陆续开办了茶校教育,这为我国茶业人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裕光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参考文献
[1]余悦,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中国是茶之故乡。唐代伊始,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人墨客辈出,促进了人们的饮食观念逐渐变化,在酒之外开始重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改荼为茶,开宗立派,把茶的饮用提升为一种独立的饮料和文化活动。几千年中,中国人把茶喝出了文化。对于饮茶,不在于止渴消食,而在乎饮茶中体会超凡脱俗的境界,在闲情雅兴中悟出点风雅。
浑然天成的茶符合自然、绿色、健康、养生的理念,这与中华饮食提倡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了今天,中国人的饮食已离不开饮茶。俗话说:“宁可三曰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中医认为,茶能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清痰;益肺胃,明目解瘟。现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饮茶可补充人体必需的一些微量元素,对人体延缓衰老、疾病防具有养生保健功能。难怪苏轼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的感叹。
当美食遇上香茗,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