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4-01-02 14:44:33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1

关键词:光伏产业 全面质量管理 新能源 产业升级

中图号】:F426.6;F273.2

我国光伏行业由产业大爆发到低迷似乎在产业发展之初已经埋下了“地雷”,产业大多集中在资金、技术门槛较低的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硅片、电池片、组件),产业扩张速度远大于技术更新速度,产品质量长期处于无标准状态,包括原材料进料控制环节、关键辅助材料的进料控制、生产过程质量监控、成品检验环节等等都无统一控制标准,甚至有些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人员大多都是有生产人员兼任,缺乏系统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管理意识,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使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到光伏企业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将有助于提升全员的质量意识,降低影响产品质量的隐患。本文将结合光伏产业的现状,对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光伏产业现状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探讨,全面质量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将会助推光伏产业在现阶段集体低迷阶段寻求一种新的突破,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业由不规范走向规范的必要手段。

1 光伏产业现状

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

上游产业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产业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产业为应用系统环节[3]。

光伏产业目前主要问题是光电转换效率的瓶颈,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是个复杂和综合的因素,硅片生产原材料中金属杂质含量的控制,原材料生产环节的环境,硅片成品质量的控制,电池工艺,组件封装所使用原辅材料都是质量管理的重点,都是影响光电转换效率及光伏产品寿命的关键因素。而目前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各个环节的控制都有待加强。

2011年下半年,受欧债危机及美欧双方的影响,光伏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企业纷纷出现减产,甚至倒闭的浪潮。

光伏产业除了面临外部市场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外,自身也存在方方面面问题,前几年各企业在纷纷抓住欧洲光伏市场,大搞企业规模扩张,产量至上的同时,却忽略了企业自身技术更新,新产品研发投入相对较少,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曾经一度行业内出现“拥硅为王”的局面,无论产品质量如何,只要有硅料就能赚钱的局面,原材料进料检验形同虚设,企业只是单纯忙于应付订单,质量控制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2 全面质量管理在光伏产业发展中作用

2.1 全面质量管理在光伏企业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是通过对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的持续改进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或各类组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上游多晶硅企业,由于其技术多半来自与国外,中下游需求量的巨大缺口,使得企业无暇顾及质量管理环节,诸多产品质量纠纷频发,中下游客户投诉较多,而且终端出现较多低效产品。因此引入全面管理,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在各生产环节、质量监控环节的有效贯彻,把全面质量管理在其他行业的经验借鉴到光伏企业中,人人参与企业管理,人人加强质量意识,并有效贯彻,才能有效降低下游企业的风险,降低本企业成本,增加自身竞争力。

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单晶硅片、铸造多晶硅片、电池及组件生产企业,对于原材料的控制,包括合格供应商的评定,在光伏市场好的时机,只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抢市场上,企业在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上有时会流于形式,在质量管理中明显存在以下误区。

(1)基层管理者或一线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认识仅停留在很肤浅层次,存在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无关,而且质量管理属于品质管理部门的事的误区。

(2)有些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太过沉迷于理念,以宗教般的狂热去培植它,而不注意创造成果。如过多地将精力投放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员工培训和改进过程上,而不是关注如何提高顾客满意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上,没有以产品的市场和顾客接受程度作为质量管理的标准,而是盲目追求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过程和形式。

(3)光伏企业由于属于新兴行业,生产、技术、研发、质量管理各部门对于质量管理存在各司其职,对于产品质量问题存在相互推诿,各扫门前雪的现象。

(4)全面质量管理虽已在各部门 ,各个环节建立,单个部门各环节对于全面质量管理还存在理解上及应用上的偏差。

另外由于缺乏对上下游产品的了解,没有从本质上去深入研究造成电池片低少数载流子寿命、低转换效率、高光衰减等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表现为无法有效对上游原材料进行控制,究其原因固然有检测手段、检测人员的因素、检测方法不完善,无标准可依的因素,但根本性问题还是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有效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意识和手段。因此到了下游光伏电站建设阶段,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都由点积累起来形成线和面,集中凸显出来,但是一旦电站建设完毕,再去考虑原材料质量的问题,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光伏产业各环节各链条的质量控制都至关重要。

2.2 全面质量管理促使光伏产业升级

光伏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光电转效率及寿命问题,属于光伏产品的核心问题,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光伏产业链中的每个控制环节不健全不完善,都会为光伏产品的光电转效率及寿命存在直接或潜在影响,在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零差错,从这点来讲,全面质量管理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以本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通过顾客满意和该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受益,以达到长远成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全员参与,全员获益,因此引入到新兴的光伏产业中,更能规范光伏企业发展的盲目性,更能提升整个产业链产品的档次,从原材料开始控制,而且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达成统一的质量控制目标,以最终建设高质量,高光电转效率,高寿命的光伏发电系统为信念,就会在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出厂检验各个环节各司其职,严格遵守质量管理体系规则,最终促使光伏产业持续升级,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2

【关键词】光伏专业 课程建设 光伏岗位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5-01

一、光伏专业建设现状

中国光伏产业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和光伏系统等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具有了一些自主知识产权,部分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中国光伏不缺政策、不缺市场,缺的就是光伏方面的专业人才,如何培养现在发展需要的光伏人才一直都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摸索的课题。

目前很多高校、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在加快光伏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力争为光伏产业提供全方位、多学科、多层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是我国最早在大学设立的光伏学院,为光伏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榜样。随后,华北电力大学增设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成为了部级特色专业,侧重于太阳电池设计与制造,光伏系统设计与搭建,光伏电站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以及太阳能发电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合肥工业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大学都陆续开设了光伏专业。

还有很多职业院校也加入了光伏人才的建设队伍,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原江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利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等制造业专业发展。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注重光伏产业理论、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具有从事硅材料及光伏产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名称为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侧重于生产运行、技术开发、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扬州职业大学的专业名称为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培养具有太阳能光伏产业及光伏材料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能在光伏材料及相关行业从事生产运行、技术开发、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的专业名称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针对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新特点,侧重培养光伏系统安装调试、光伏系统运行维护、小型光伏系统集成、光伏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能力。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专业名称为硅材料技术,培养光伏材料加工及应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名称为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光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光伏工程现场施工及从事光伏电力系统的调试、维护、运行和管理工作。

二、对光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光伏人才变得非常紧缺,这将制约我国光伏产业的大力发展。目前还没有形成非常完整、成熟的光伏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人才的后续供给速度赶不上光伏产业发展的速度。因此,建立合理的光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光伏产业输送优质专业人才,是我们高校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光伏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因此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太阳能光伏专业培养方向的研究有利于我校太阳能光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太阳能光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实施。

本文主要针对光伏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几点见解,以期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培养光伏产业发展所需的优秀和创新性人才提供借鉴。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为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光伏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结合目前光伏岗位需求以及高校的办学条件,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主要岗位群主要有单晶硅棒生产、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光伏电池生产、光伏组件加工和光伏发电系统施工,其中前四个岗位人员需求量大,但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很多初、高中生经过短时间培训就能胜任。而在光伏发电系统施工方面由于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国家对光伏电站建设的支持力度较大,此类光伏发电技术施工人才需求非常的急缺,需要系统地掌握储能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能进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制备、性能测试及设备运行与维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可以对课程整合和调整。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把重点放在硅棒制备工艺流程及原理、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流程及工作原理、光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CAD技术、电子线路知识和电气控制技术知识,加强各种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光伏材料和光伏系统检测、PLC、单片机等控制器件基础知识的培养[1-3]。

2.加强校内外实验、企业实习基地建设

企业非常看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求知、学习能力、现场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能力、团队合作等,这些素质很难通过一两门课程来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校内外实验和实习来进行职业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们对光伏这个产业的兴趣,认识到光伏行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其次通过实验和实习重点加强学生对单晶硅片制造加工流程、光伏电池生产工作流程、晶体硅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工艺流程等认知和理解,增强学生对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4]。

3.构建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作为一门新开的专业需要有一个强大师资队伍,上海电力学院有光伏行业最知名的教授之一,杨金焕,是中国光伏行业的元老之一。南开大学的光电子所是国家863计划之一,他们研究的电池专门供给中国的卫星做空间电池。四川大学的材料科学系冯良恒教授也是国内光伏行业领先学者之一,主攻碲化镉太阳能电池。笔者认为,一个学科要发展,首先要有好的学术带头人。因此,要大力引进国内高水平大学师德好、学术造诣深的人才担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学术带头人。在此基础上引进相关方向的优秀青年博士,为现有师资队伍注入一股具有活力与创造力的新鲜力量。采取老教师带新教师的方法,尽快提升青年博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素质,使青年博士在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的优势,加快整个专业的发展。

三、总结

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光伏专业人才变得非常紧缺,光伏人才培养要结合目前光伏岗位需求以及高校的办学条件,凝练出该专业的特色,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光伏产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光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萱. 高职院校光伏专业建设的探索[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11(2): 35-37.

[2]肖志刚, 蒋瑶, 尹绍全等.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课程改革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1):61-64.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3

[关键词]光伏产业;现状;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其作为新兴能源利用方式中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紧缺的问题,降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环境,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缺乏约束机制、发展目标单一、工作人员运营意识不强等,导致光伏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1]。为了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良好发展,必须要加强国家的调控督导,积极扩展国内外市场,有效疏通融资渠道,从而增强我国光伏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光伏产业现状分析

(一)发展目标单一

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受外界因素影响,使得发展目标发出偏离。同时由于相关人员对发展目标没有清晰全面的认知,仅仅将其定位于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导致发展目标单一化。光伏产业经营活动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其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将其发展目标定位于获利,这样的目标过于单一化,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严重阻碍了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能过剩,缺乏约束机制

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具有广阔的市场情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该产业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许多光伏企业海外上市取得良好成绩,许多企业开始投资光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产业规划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低下,导致光伏企业缺乏约束机制,出现非理性投资现象[2]。随着产能的大量建设,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产能过剩,严重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工作人员运营意识不强

由于光伏产业作为能源产业,光伏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成本管理更为重视,而忽视生产经营系统以及营运管理问题。企业工作人员运营意识不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光伏产业利益相关者忽视营运管理,而对财务报表分析以及指标结构较为重视,导致营运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二是公司融资环境较差,光伏企业作为能源企业,其融资的渠道广阔,资金层面压力小,这样导致工作人员的运营意识差,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建立和完善光伏产业的法律法规

要想实现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结合相关的规章制度,深入研究能源的利用,使其发展方向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建立和完善光伏产业的规范体系,减少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确保产业信息的公正透明,实现产业的有序运行。此外,我国可以结合相关的法律,如《国六条》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宏观调控我国光伏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光伏产业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就目前而言,某些光伏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分析物质流动去向时,多采取物质流成本估算的方法,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提出增量均衡原则以及正产品和负产品的产出概念,对产品进行全面性的成本核算,有效计算出物质流成本的价值。这样的核算方法能够将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及时有效反映出来,促进环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光伏产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重视光伏产业,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企业必须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有效提高企业的价值,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力

光伏产业能够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光伏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确保工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3]。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积极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力以及整体水平。同时由于光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工作人员具有较大的工作量,企业必须要加大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力度,加强队伍监管力度,定期严格审核工作人员的工作记录,确保技术人才的质量以及数量,促进光伏技术工作的正常进行,有效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此外,企业可以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中有效纳入其工作效率以及工作量,从而约束其行为规范,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良好稳定发展。

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强光伏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同时通过分析得知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促进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建立和完善光伏产业的法律法规,加大光伏产业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力,这些措施对于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雷,杨春.我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外能源,2012,04:28-37.

[2]侯晓林.我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173-174.

[3]薛大帅.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5:176.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4

一、我国光伏产业融资特性和需求

(一)光伏产业融资特性

光伏产业,作为一种主要的新能源产业,其融资相比传统能源产业具有独特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是新能源产业规模和水平快速壮大提升的外部催化剂(顾海峰,2011)。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因此,要为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陈柳钦,2011)。

由于新能源的可替代性比较大,所以市场对新能源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而新能源产业具有初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使得新能源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所以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徐枫,陈昭豪,2014)。依靠传统的融资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政府的介入对新能源企业融资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樊长在,何雨格,2012)。新能源融资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化金融支持,从市场化融资途径来看,以商业银行借贷为主要手段的间接融资成为新能源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王玮,2014)。

新能源产业虽然清洁、可持续,但是相比传统能源,依然没有成本优势。新能源项目的成本大部分都来源于初始资本投资风能、光伏和和核能项目的初始资本成本占项目总成本的比例几乎均高达90%,而传统的石油项目的相应比例仅为三分之一,因此融资成本对新能源项目的成本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Nelson & Shrimali,2014)。相比资本充裕的发达国家,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成熟,再加上光伏产业初始投资的高风险性,融资成本一直高居不下,成为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国光伏产业取代美国和欧洲受到国际资本的亲睐

2014年全球新能源发电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全球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53GW,年均增长19%。预计2015年至2020年,光伏发电的增长速度将超过风能发电。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15年达到了188.8GW,占全球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的28.9%,光伏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2014年全球光伏融资①总额1347.6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21%。整个亚太地区光伏融资额达827.3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61.4%;其中中国光伏融资额为380.4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28.2%,位居全球首位。2014年中国的光伏融资额同比增长45.7%,主要源于中国光伏发电终端市场的规模扩大。美国光伏融资经历两年的低谷期后,2014年反弹至234.1亿美元,同比增加32.7%。而欧洲光伏融资持续下降,2014年融资额仅为181亿美元,与2011年的最高融资额相比,下降75.3%(彭博能源财经汉能研究所,2015)。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取代美国和欧洲,成为最受国际资本“亲睐”的光伏产业投资市场。

(三)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目标和融资需求

在下游光伏电站环节②,中国自2013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4和201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分别达到了10.99GW,10.64GW和15.15GW,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比重分别为29%,27%和30%。至2015年底累计装机容量已高达43.5GW,同比增长40%以上,连续三年全球第一,其中地面电站占比84%,分布式电站占比16%,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最大的国家(彭博能源财经汉能研究所,2015)。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2016至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年增20GW,到2020年实现150GW累计装机容量,目前我国光伏电站投建成本约为7-8元/瓦,则每年需要至少融资1400亿人民币。要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成熟稳健的金融市场,丰富多样的融资产品不可或缺。但是,目前我国光伏产业融资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其发展程度和光伏产业融资需求不太相符,?我坏娜谧誓J胶陀邢薜娜谧是?道已经成为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高玮,2014)。

二、我国光伏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上中游光伏产业的过度投资使银行对光伏产业的投资持谨慎态度

光伏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存在分化。光伏一度是银行的宠儿,国家扶持,地方政策担保,银行对光伏企业贷款的审批比较容易。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的冒进,光伏上中游制造很快进入产能过剩、价格下降的阶段,一些企业负债累累,经营困难甚至倒闭(Zeng et al.,2014)。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板制造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无锡尚德”)、原先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江西赛维LDK公司(下称“赛维”)的破产给放贷银行带来了巨额不良贷款,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并对光伏企业持谨慎态度(Sun et al.,2014),一直到2013年一季度,光伏仍是银行警示的九大类贷款风险限制类行业。很多商业银行由于被光伏组件商“套牢”,对光伏产业下游也不愿贷、不敢贷,即便有少数愿意贷,利率也要上浮15%至30%,还附加各种条款,并且都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而光伏电站投资额度大、回收期长,亟需中长期贷款(杨振宇,2013)。直到2014年,随着国内光伏项目建设进入高峰期,光伏产业链产品价格全面走强,部分银行开始对光伏项目贷款有所放松。例如,招商银行目前已经把“光伏电站行业”定为“适度进入类行业”。虽然国家层面一再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光伏企业的支持力度,但是目前国内各大银行对光伏产业,尤其是上中游制造业投资持谨慎态度,金融机构难以甄别光伏企业融资时用于产能提升,还是产能单纯扩大。

(二)严重依赖政府补贴而政府补贴却迟迟不到位

由于光伏发电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高达0.9~1.0元/度),因此,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光伏发电仍然严重依赖政府的补贴支持,还没有具备脱离补贴、独立参与电源市场竞争的能力。有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9月,国家共了五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只有2013年8月前完成并网的光伏项目纳入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补贴目录,已有超过2000万千瓦的光伏项目未能获得补贴资金(刘继茂,2016)。可再生能源补贴发放不及时、不到位已成为阻碍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补贴发放的程序及周期冗长。现行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的申报、审核、拨付程序是:由地方财政、价格和能源部门初审,经国家财政部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三家审批,然后再由中央财政拨付至地方省市县区级财政,继而发放至发电企业或由电网企业代付。申报程序繁琐,资金调配周期长,企业从申报到拿到补贴的时间有可能超过一年半的时间。光伏电站没有及时收到电价补贴,就会拖欠组件厂商货款,组件厂商又会进一步向原料供应商传导,最后形成三角债,对整个产业链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这导致电站投资收益无法保证也,降低了银行金融业、保险业对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无形中增加了光伏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对光伏电站项目的准确评估

投资是基于对项目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准确评估而做出的理性决策,项目收益、成本和风险的不确定会影响甚至阻碍对该项目的投资。如图2所示,光伏电站的收益主要来源于长期可预测的稳定的售电收入,售电收入由发电量和国家上网标杆电价共同决定。上网标杆电价由政府政策制定,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发电量受户外光照量、紫外线辐照强度的影响;同时,发电站项目本身的质量问题,比如电站的设计、施工、运维以及所使用的组件设备都影响着光伏电站的质量寿命和长期收益的稳定性。光伏电站需要运营25年左右,因此,产品质量问题是光伏电站能够保持长期盈利的关键。而由于前期国内市场管理混乱以及光伏电站建设求量不求质的盲目扩张,再加上经验不足,导致大量二流乃至三流组件充斥国内市场,功率虚标现象普遍存在。光伏组件衰减现象也较为严重,部分运行1年的电站,光伏组件衰减率已经超过2%~3%,某些甚至超过5%。光伏电站施工过程中若存在电气设备接触不良、密封不良、施工不规范等问题,亦将严重影响光伏电站的长期收益性。同时受到广泛质疑的中国光伏认证制度和体系使得正确评估电站收益变得更加困难。

来源:作者编写。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光伏电站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风险。首先,政策变化风险。当前光伏电站的收益仍很大依赖于政府补贴,从长期看,补贴逐步下降是确定的,政策变化会影响光伏电站收益的稳定性。部分地区还存在补贴收入长期无法到位的风险。第二,电站质量风险。光伏电站暴露在露天环境中,风、水、地面沉降、寒暑、紫外线、自然腐蚀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光伏电站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光伏电站作为新兴行业,现有技术和材料实际并没有经历过时间检验,在成本压力下,电站组件存在较大质量风险。第三,“弃光弃电”风险③。受配套电网建设、调峰能力、区域电网容量、电站自身不符合技术要求等因素影响,光伏发电可能存在不能上网的风险。第四,技术进步风险。光伏发电技术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这会带来电站未来和长期收益的下降(谢冬冬,2014)。作为新兴产业,新进入该行业投融资和保险机构往往对光伏企业项目的内在质量无从了解,对项目的未知越多,则风险越大,因此期待的收益率也就越高,这也是我国光伏产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光伏监管缺失降低了投资热情

光伏电站的设计、规划、安装、组件质量、运行维护以及外部的天气状况都会影响电站的长期收益,要对电站收益进行准确评估,必须掌握相关的数据资料。但是,企业采集数据简单粗犷,刻意隐藏不利数据,行业协会数据缺失严重且更新缓慢,国家也没有建立权威的数据平台,数据的不透明和监管缺失不仅扩大了融资成本,也降低了对光伏产业理解不全面的银行金融乃至保险机构的投资热情。2011年开始的光伏企业陆续破产和持续亏损的现实、国内光伏产品认证体系的不严格、国家光伏行业标准的缺失,都降低了金融机构对于国家积极扶持的新兴光伏产业的投资热情。

(五)传统金融手段难以满足光伏电站市场的融资需求

目前光伏企业基本都是在电站建成后,以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取得贷款,但这个方法耗时较长。为了管控风险,光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除了准备资本金,还需要?Υ?款提供额外等额担保。这意味着,此类投资特别是下游电站投资,必须100%以其他资产覆盖,如投资1亿的项目,准备2000~3000万的资本金,同时还要准备7000~8000万的额外资产进行全覆盖担保,否则很难获得银行的授信资格。传统的融资模式必须以资产抵押控制风险,这是光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意味着相对融资总额,要求融入企业必须具有不少于20%的现金和大于80%的可抵押资产。如前所述,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要完成累计装机任务,需要年新增投资至少1400亿元,自有资金仅占20%,80%需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则意味着每年有约1120亿元需要从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以资产抵押控制风险的传统金融方式无法解决每年高达1120亿元的融资需求。一方面,我国光伏企业可抵押资产规模的绝对值有限;另一方面,光伏产业可抵押资产规模的增长远远落后于融资需求的增长。

三、解决光伏产业融资难题的对策分析

成熟的金融环境构造成功的光伏产业。补贴力度的大小只能决定产业初始规模,如早期高速发展的德国和正在到来的中国、日本光伏终端市场建设;金融市场的完善才是决定产业长远商业化发展的关键,如当前的美国光伏产业。各国光伏产业环境分析结果显示:美国的补贴政策力度远不如德国、中??和日本,但金融的多样化服务远超德国、中国和日本,正是成熟的金融环境使得美国的光伏发电终端市场建设稳健崛起。

(一)以具体差别化的金融扶持政策引导光伏制造业做大做强

针对产业饱和、生产过剩、但未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上中游光伏制造产业,通过“光伏领导者计划”,引导支持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和项目,建设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严格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规范光伏行业发展秩序,引导落后产能逐步退出。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骨干光伏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对运营状况欠佳但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光伏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引导和鼓励金融系统对行业进行区别对待,对行业的领导者,对行业的龙头企业、优秀企业需要进行重新评估,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支持重点项目的技术研发,实现优势劣汰,培育真正具有国际技术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通过国家相关财政专项基金,以及政策性银行和新设立的投资性基金,加强对光伏企业兼并重组的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各相关银行的引导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完善并购贷款制度,对兼并重组企业实行综合授信,以收购标的的资产或股权作担保。支持商业银行完善对光伏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授信、管理培训等金融服务。同时,拓展兼并重组融资渠道。允许符合条件的光伏企业发行优先股、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兼并重组支付方式。

(二)构建系统协调的光伏电站产业政策,为光伏电站融资减少障碍

首先,通过中央或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建立银企合作平台,加强银企对话沟通,消除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光伏产业发展及光伏电站建设特点开发多样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如小额贷款优惠,资产证券化,延长放贷周期(15~20年)等。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试点地区,成立以企业信用为基础,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为核心的融资平台。第二,逐步稳定地下调电价补贴,最终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以及与火力等传统能源发电价格持平,无需再依赖国家补贴;但要使政策调整具有可预期性,改革电价补贴制度,简化补贴发放程序,提高发放效率,减轻光伏电站的现金流压力。第三,尽快出台光伏电站规范条件,建立严格可追踪的光伏电站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客观权威的第三方数据;初步建立光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保障组件和电站符合设计预期,将质量风险降到最低,对光伏电站在选址、设计、施工和检测等环节进行独立客观评估,为金融机构选择投资项目提供可靠翔实的依据。同时,将金融机构对电站的要求,包括电站输出功率,即性能、效率和电量等因素有效融入标准化程序中,为投资方和运营商提供电站筛选和评估的标准,同时也为保险服务提供数据参考依据。第四,建立光伏电站保险和担保机制措施,使电站运营风险可衡量、可核算,为吸引投资和建立退出机制提供支持;成立部级可再生能源担保机构,或者鼓励现有金融机构提供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的担保服务。第五,加快建设新能源电力输送通道,敦促电网企业应及时制定配套电网建设方案,协调推进配套电网建设和改造,做好光伏发电项目的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服务等工作,减少“弃光限电”现象的发生。

(三)积极探讨新融资形式,逐步实现光伏电站市场的资产证券化

要解决光伏产业的投融资需求,一方面要在信贷市场改变以资产抵押控制风险的思维,转而将项目未来收益权(售电收益)作为抵押;另一方面,在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应该加速网络金融产品和股权类融资产品的创新。从行业特征看,光伏电站投资成本大,回收周期长,但其优点在于一次投资,后续运营维护成本低,收益长期且稳定(20年电价补贴),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引导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介入光伏电站的投资领域。资产证券化的优点在于风险可控,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波动性和流动性好。但从操作层面看,银行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介入光伏电站的投资领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资产的标准化。应该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将光伏电站资产稳定的现金流进行打包证券化,使其变成标准化的金融资产,并将该证券放到主要的交易平台进行场内交易。

注 释

①光伏融资不包含研发投入及资本金再投资。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5

关键词:光伏产业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和研究

前言:光伏发电是当今世界利用太阳能最主要的一种方式。面对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化石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光伏发电从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这两个角度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作为全球新兴行业的一个重要代表,长期来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吸引着大量企业参与和投资。我国是光伏产业主要发展国家,是光伏产品制造和出口最大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较大影响,在世界光伏产业市场中占据较大发展比例。随着光伏产业的不断发展,在调查和分析后,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阻碍光伏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一发展形式,需要不断完善光伏产业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布局单一性,倡导整合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创新型能力,来满足多元化市场发展需求。

1、发展现状分析和阐述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其利用现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预计到2015年末期,我国光伏电网容量将高达8.26MW,在2016年初期光伏网络容量将高达30WM。其二,据统计在2015年末期,光伏热积面积将要增加到55万平方米,在2016年将会增加为25万。随着十三五政策出台,我国加以关注光伏产业发展进程,建立全新发展目标。首先要实现光伏产业60MW规划发展目标,实现乡村和城镇规划25万和城市规划目标55万。随着国家对光伏产业发展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家不断颁发众多政策,完善当下光伏产业市场。例如:江苏省为了发展自身,就增加对本省光伏产业关注度,增加对企业投资。在发电环节投资了123.7万元,对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50万元,极大的促进江苏省的发展。江苏省这一行为,主要是受到我国发展战略影响,各个不同省市也要 学习国家发展理念,发挥各个城市自身优势[1]。

2、发展局限性分析

2.1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

光伏产业是我国具有代表性企业,其也是我国朝阳产业之一,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据调查,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在将会在近几年不断再加,但是站在短期发展形势来说,发展具有难度,压力较大。详细来说,光伏产业市场发展弊端,主要就是市场供求和需求弊端。在我国共有一百多家光伏企业,在2011年初期,太阳能能源产量高达37GW,在2012年达到45GW之多。结合世界的光伏产业能源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太阳能能源的高于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一半之多。但是结合本国国内市场和世界性市场来说,都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多,这样就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2]。

2.2实质性操作弊端

实质性操作弊端,主要体现在上网电量结算环节。就一个外资企业来说,其在发展中,结算工作环节,无法利用发票,去电网单位开展结算工作。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和原有就是,企业具有外资性,在开具发票时,无法对经营范围进行更改,无法的搭配发电财务补助。其次,一些家庭居住期间,在上网电量结算时,也具有这一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完善。其次,光伏产业在发展环节,也会受到不同机构和系统影响。例如:光伏产业和农业和林业联系密切,和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密切。但是光伏企业在和不同系统整合发展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在联系时,没有系统文件,不愿意审批等问题。

2.3光伏产业对于补贴政策的依赖。

由于对补贴的依赖,导致的补贴政策变化对产业周期和起落的影响。政策补贴力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疲弱就容易引致补贴力度的收紧,欧洲是摆在眼前最活生生的实例。

3、解决方法阐述

3.1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增强和市场联系性

为了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完善当下存在问题,解决市场产能过剩问题,确保企业产业投资的合理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形式,优化国内市场,倡导分布形式发电理念,政府做好引领工作,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其次,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给予分布形式发电工作全面支持,把自身企业结合发展,为光伏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解决分布形式发电问题[3]。

3.2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

上网电量结算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网系统不同企业和单位,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上网和下网系统,计量的形式和方法,利用科学性设备和装置,进行计量。建立计量标准,构建合理化量方案,完善和优化光伏项目管理方法和营销策略,为核算工作奠定基础,确保电费计算合理性[4]。其次,企业要增加和不同产业联系,包括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搞好关系,保证审批工作顺利开展。光伏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需要政府和不同机构加以关注,不断完善发展中存在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利用科学方法和举措发展光伏产业[5]。

3.3政府减少补贴,应给光伏企业慢慢断奶,加强分布式光伏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此前联合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发展目标在11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光伏电站为45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为6000万千瓦。“分布式是全球能源革命的必然趋势。首先,业务形态、市场机遇、融资渠道等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其次,政府在新能源发展中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从政策主导者和资源分配者,转变为市场监督者和配套服务者。此外,分布式的电力交易结构也将进一步推动整个电力交易市场的改革,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竞价上网、直供电等多种形式,实现新能源电站的价值回报。

结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自身发展弊端,包括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实质性操作弊端,上网电量结算难度较大,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面对这一发展现象,需要完善当下光伏市场存在弊端,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其次,也要增强和市场联系性,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增加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性,建立满足市场方案。

参考文献:

[1]辛魁武. 中国光伏产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商贸,2014,12:169-170.

[2]陈晓梅,朱玉卿,贺筱筠. 国内二三线电影市场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上)[J]. 中国电影市场,2011,09:17-21.

[3]张保民.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6:9-10.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6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是症结所在。而从根本上淘汰落后产能,是保证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让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更挖出了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的无序发展、产业链内部的供需失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落后,以及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的缺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结构上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是症结所在。而淘汰落后产能,是保证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综合考察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在结构上供需差距较大,整个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局部产能过剩与投资不足并存。从长远来看,这种产业内部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不利于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800多家光伏企业,其中太阳级硅材料厂约50家,光伏电池厂(含薄膜电池厂)约100家,组件封装厂约300家,辅助部件和装备制造厂约150家。企业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 从全球发展来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短期成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各国政府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和价格补贴。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支持光伏发电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没有形成支持光伏发电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所以,我们必须从结构上认真分析太阳能光伏产能过剩的问题,调整当前产业调整“一刀切”的政策。从结构和全局角度来看,要调整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思路,使其充分发挥新兴战略产业的优势,实现我国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持续发展。 尽快制定全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对太阳能光伏产业进行全国性统筹,促进全国光伏技术、产业和市场的整体发展,加大对光伏能源研发的投入,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来化解客观存在的市场风险,强化关键技术设计制造攻关,从技术创新和突破上加快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步伐。 进一步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价格机制,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太阳能光伏产业目前处于产业化的起步阶段,需要建立起稳定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来吸引投资。积极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电价政策是形成具备规模的、稳定的国内市场的关键。 加大投入,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将太阳能发展列入各级政府产业发展和科研攻关计划,设立太阳能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配套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企业发展。建立政府采购太阳能产品制度,政府办公大楼及公共建筑要率先采用太阳能技术,安装太阳能设施。 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支持太阳能光伏企业通过并购国外研发机构、引进国外人才、与国外联合开发等形式,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光伏技术,推进太阳能光伏设备的国产化,践行“引进、消化、创新”的技术路线。 在进一步建立健全光伏发电技术的基本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的同时,光伏发电系统及部件的质量检测和技术监督是光伏发电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和管理保证,这就要求光伏产业下大力气强化光伏系统及其部件的企业内部的检测制度和对于产品质量的严格监控。 在企业外部则应建立几个全国性的具有权威的产品检测中心,进行质量认证。 同时,严格规范和净化光伏市场,设法堵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7

摘要: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升高,传统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以及环境问题关注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取得了骄人成绩,涌现了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一大批优秀太阳能光伏企业。但中国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却并尽如人意,存在核心技术落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链;现状与问题

1产业链构成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原料生产、硅棒、硅锭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产品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等环节。在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是最重要的生产环节,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光伏电池90%以上以单晶硅或多晶硅为原材料生产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除了硅原料产量比较小外,从硅片—电池—组件—应用都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并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光伏产业成为投资的宠儿,很多优秀的企业都开始涉足,原先呈倒金字塔形的产业链结构正回复平衡。

2光伏产业链发展现状

2.1产业链上游,晶体硅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硅材料是光伏产业的最基础的原料,也是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它投资大、耗能高、制造复杂,再加上主要生产商的技术垄断,在光伏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硅材料已成为严重的制约瓶颈,曾被业内称为“得硅者得天下”、“拥硅为王”。硅材料的价格从2004年的每千克24美元飙升到2007年底的460美元,而且常常是有价无市。受需求市场的强劲拉动,除原有厂商加速扩产外,许多新企业也纷纷投资硅材料。截止2009年3月,国内硅材料项目多达50多家,已公告的投资额近60亿元,规划总投资额达300亿元,年产能力在7万吨以上。上市公司如南玻集团、天威保变、川投能源、乐山电力、岷江水电、通威股份、东方电气、特变电工和江西赛维等纷纷介入了硅材料项目。目前乐山新光、洛阳中硅、江苏大全和峨嵋半导体等10余家企业已经投产。

2.2产业链中游,硅片供应趋于平缓

太阳级硅锭、硅棒、硅片制造是光伏产业链的第二个环节。线切割能力和原料供应是硅片生产的关键。硅片生产的第一步骤根据所用原料的不同而分为铸锭或者拉单晶,之后抛光、切片,铸锭炉(单晶炉)和线切割设备为这一过程的关键设备。过去几年里,由于线切割能力不足,多数企业只能将单晶硅棒出口日本,由中国承担了污染最重、能耗最高的环节,将很大一部分利润拱手让与日本人。近几年来在光伏市场驱动下,太阳级硅锭、硅棒、硅片制造业与时俱进,同样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硅锭、硅棒、硅片生产厂家超过70家,全国单晶硅拉晶炉3100台,总生产能力每年约18000吨,拥有多晶硅铸晶炉360台,合计能力约年产10500吨。

2.3产业链中下游,电池发展日新月异

世界光伏电池最近10年以33%的年均增长率发展,最近5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43%以上,去年全球产量达到6.85GW,这是其它企业难以企及的。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从事光伏电池生产的企业达到60余家,年产能力突破3200MWp,其中非晶硅薄膜电池约100MWp。目前,单晶体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6%提高目前的24.7%。多晶体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也达到了20.3%。薄膜电池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很大成功,非晶硅薄膜电池实验室稳定效率达到了13%、碲化镉实验室稳定效率达到16.4%、铜铟硒的实验室效率达到19.5%以上。

2.4产业链下游组件规模迅速膨胀

光伏组件是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它由光伏电池和金属框架、玻璃盖片、电缆引线还有粘结剂等封装而成。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由于组件制造投资门槛低、建设周期短、技术最成熟和设备国产化程度高等原因,吸引了大批投资创业者,而成为光伏产业企业最多,扩产最快,产量最大的一个重要环节。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国内从事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共计200多家,组件产量达到1717MWp,比上年增长138%,生产规模位列世界第一。在发展前景和投资利润的诱发下,到2008年年底企业个数猛增至400多家,年封装力总计达到2.5GW。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光伏组件的价格大幅度回落,已从去年7月份的每瓦27元降到现在的16元,平均下降了36%以上。春节前后约有200多家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随着各国政策加大,光伏市场逐步回暖,目前多数企业已经恢复生产,并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3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从产业链整体看,中国太阳能产业集中在中部,两端在外,整个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在整个产业链中,组件这一环条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竞争激烈,且盈利能力较低,而且,处于这一链条上的小企业也相对较多。最近两年,中国的光伏投资迅速升温,一大批具有国际主流生产规模的企业和生产线相继建成或者正在建设,在产能规模上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日德的世界第三大光伏制造国。但是,光伏产业发展整体上还是处于“两头在外”的状况:首先,多晶硅材料的生产企业数量少,生产量低,近90%需要进口,抬高了中国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其次,95%以上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市场的变化、汇率的变动尤其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始终存在,国内市场没有政策的支持而迟迟不能打开,如果再加上关键技术设备的进口,就是“三头在外”,我国光伏产业的整体规模化程度不高。

(2)我国硅原料严重短缺,大部分要靠进口。

多晶硅材料生产属于技术密集、能耗密集和对环境敏感的产业,生产技术主要由美、日、德3国的7家公司所垄断,我国试图引进始终未果。由于缺乏核心制造技术,一直以来中国的高纯多晶硅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来满足半导体和光伏等行业的应用需要,形成了产业链的断裂。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介入光伏产业上游的投资,但目前国内可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多晶硅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需求,且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成本较高。硅原材料是生产光伏产品的基础和命脉,如果掌握不了硅原料的提炼技术,那么我国的光伏产业将要受制于人。高品质硅材料、生产节能和清洁生产是多晶硅材料产业发展的永恒课题,是多晶硅材料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必由之路。

(3)产品同质化严重,多数企业不具备自我创新能力。

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光伏产业淘金,缺乏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颓势将随着市场的波动而逐步显现。除国家层面的鼓励补贴政策之外,产品技术的提升、质量的控制、成本的管理是产业链上所有企业所共同面临的挑战。这就需要企业真正静下心来,建设特色技术及服务体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精细化成本管理,克服短期行为,建百年老店、树自身品牌。

(4)企业竞争日益加剧,发展缺少统筹安排,呈现无序竞争状态。

随着光伏产业的扩张,许多企业也看到了这项朝阳产业,纷纷涉足。然而,我国目前企业巨资投入大都是中下游企业,下游企业扩产过快,原料供应不足导致短期产能过剩。中下游企业技术含量低,利润少,市场有限,还被上游企业扼着发展的脉搏,此外,我国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基本处于卖方市场,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又居高不下,原料价格上涨、供应不稳定是国内企业所必需共同面临的困难。迫于成本压力或为获取高额利润,少数生产企业在生产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硅片、电池片、组件质量参差不齐,最终产品质量控制不严且出口国外,制约了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成为影响生产总量占据世界第一的中国光伏产品信誉的隐患。如何严格控制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管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德仁.太阳电池用多晶硅材料的现状和发展[J].阳光能源,2007,(1):3639.

[2]蒋荣华,邓良平,冯地直,等.我国硅太阳能电池的新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8,(2):3945.

[3]马文会,戴永年,杨斌,等.太阳能级硅制备新技术研究进展[J].新材料产业,2006,(10):1216.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8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而且,高纯多晶硅技术以及其他许多关键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工作也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但是,2007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也集中爆发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引起高度关注甚至激烈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绝大部分产品出口国外的市场格局、生产过程导致的国内高能耗和四氯化硅环境污染、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加剧下的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和时间表等。这些都是当前广受热议的焦点问题,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太阳能利用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外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国产化加快,许多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有部分出口。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9GWp和3.8GWp,当年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48%和138%,达到1.1GWp和1.7GWp,均占世界总产量的27%以上,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增加到1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

特别是多年持续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制造技术,在这两年内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等3个企业分别建成了千吨级高纯硅生产线,使得全年高纯硅产量大幅增加到1130吨。2008年,随着江苏中能二期和重庆大全的各自1500吨多晶硅工程的建成投产,预计国内超纯多晶硅的全年产量将超过4000吨。而且,重庆大全和江苏中能公司实现了还原尾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多晶硅还原炉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介绍,综合能耗已降到150-180kWh/kg(使得成本降低到约50美元/kg),显著低于其他国内同类企业的250-300kWh/kg,主要物料的综合回收率也超过98%。最近,江苏中能等一些国内企业还在积极准备开发引进流化床法、硅烷法等新型高纯硅生产技术,可望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综合电耗降至2050kWh/kg,成本降至15-25美元/k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3家高纯硅生产企业的一期工程产能总计约为4.4万吨(规划总产能高达8.8万吨),如果这些项目能顺利建成投产,预计我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将超过3万吨,将从根本上缓解高纯硅材料的供需紧张的矛盾。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不少地方和企业近年来积极建设MWp级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建筑屋顶光伏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5月,全国已建和在建11个MWp级并网光伏系统,大部分预计在2009年建成。一些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还积极探寻建设更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的机会;江苏等省份还提出制定“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我国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的《常州宣言》提出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力争在2015年前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1.5元/kWh,在10年内使光伏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这意味着大约500亿kWh的年发电量和超过4000万kW的装机量。

(二)国际光伏产业的进展和发展前景

在国际上,光伏发电产业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持续政策扶持,光伏发电的成本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硅原料和组件供需形势逐步缓解而快速下降,使光伏发电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日本2008年恢复了中断两年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美国目前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美国联邦政府2008年又延长了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德国继续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

国内外光伏产业界已开始描绘以居民销售电价和峰谷电价为临界点的并网光伏发电商业化时间表。德意志银行预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电成本最低可降到$0.1/kWh以下(约合0.7元人民币,kWh),乐观估计大约在2015-2016年左右可降到$0.15/kWh(约合1元人民币/kWh),使得光伏发电将于2010-2013年期间首先在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实行较高平均零售电价的国家开始商业化发展。

在扶持政策和发展前景激励下,2002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07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62%,当年统计安装量为2.83GWp,累计总装机容量大约为12GWp。据有关预测或展望,未来数年全球光伏市场将以大约60%的速度增长,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200GWp,绝大部分为并网光伏发电。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乃至可能的经济危机,预计会减弱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长速度,并影响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普遍增加融资难度,而资金密集型的光伏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二是国际能源价格(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幅回落将扭转各国销售电价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而延迟光伏发电实现电网平价(gridparity)的时间点;三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和财政能力影响下,其今后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的障碍和挑战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风险;近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应用也面临成本高、上网难、缺乏经验等障碍。

(一)国内光伏技术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内在竞争力不强和短期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目前我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成为我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二)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节能减排

过去几年内,我国光伏产业界抓住欧美国家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的机遇,利用国内人力和资源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迅速起步与发展壮大。但业界普遍预测,由于近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迅速扩张以及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内世界光伏组件和高纯硅材料市场将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使光伏产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最近我国光伏企业已普遍停止扩产、削减产量。在这个洗牌过程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也将逐渐转向下游的光伏发电运营业,使得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具有更长远稳定的回报,这也是传统光伏产业界(光伏设备制造业)日益重视、极力呼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却滞后于国内光伏产业和国际光伏市场,2007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20MWp,仅为当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和全球总新增装机量的0.71%,其中并网光伏发电装机仅为2MWp。因此,目前这种产业和市场格局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市场风险。而广受争论的光伏产业的高能耗问题,其实质问题也在于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即取决于国内光伏产业链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的选择。相关研究已达成基本一致的结论,目前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过程所耗能量的回收期只有两到三年。但是,如果在国内生产高纯硅料及硅棒/锭和硅片(占光伏系统生产总能耗的70%-80%)、在国外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则光伏产业对我国而言即是高能耗的出口加工业。

(三)光伏产业在近中期仍缺乏足够经济竞争力,有赖于政府政策扶持

并网光伏发电的初投资目前大约为5-6万元/kW,预期上网电价3-5元/kWh,离网光伏系统的投资和供电成本更高,需依赖优惠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扶持。最近数十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重心随着各国光伏市场政策的变化而先后从美国(1996年以前)转移到日本(1996-2002年)和欧盟(2002年以来),即充分反映了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由扶持政策推动的。目前我国还未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经济激励政策,全国已建成的100多个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在2008年6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准予享受4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有待于加快制定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扶持政策。

(四)有待于制定落实光伏发电上网的具体政策措施

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增加了不可调度的电力装机,目前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关于无功补偿以及电网调度等问题的相应标准和管理规程,使得电力部门不愿接受光伏发电上网。我国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都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10kV)反送电,只允许在低压侧(380V/220V)自发自用。因此,目前我国还缺乏真正的光伏发电上网项目和充分的经验。

四、关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道路的探讨

为应对根据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切实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我国需要正确处理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关系,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如何增强国内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驱动(竞争力增强)和市场拉动。虽然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立即启动国内规模化并网光伏发电市场以支撑我国光伏产业,但目前的高成本使得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目前仍难以承受。而且,如果我国在当前启动大规模光伏市场和补贴,必将立刻扭转光伏市场的回落趋势,推高光伏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国际光伏市场仍保持增长态势,仍为国内光伏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鉴于此,近期仍要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健全产业链、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国内示范项目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仍是应首要鼓励发展的环节。自主化生产高纯硅是中国光伏产业降低价格的必由条件,但必须重点支持清洁高效、低成本的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近中期国内光伏市场应确立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欧、美、日等国家早已实现电力普遍化服务,其太阳能光伏的推广应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瞄准了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并于近年来加快大规模应用,包括大规模地面并网光伏电站。而我国目前还有大约100万无电户需要在2020年以前采用光伏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用电问题,潜在市场容量为200-1000MWp(1GWp),应成为近中期首要考虑、予以扶持的光伏市场。虽然某些企业认为必须依靠并网光伏发电而非离网发电来支撑光伏产业发展,但其实质问题在于只有并网光伏发电才能使得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市场并实现稳定售电收入,故而光伏企业十分热衷于并网光伏发电。不过,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和有限财政资源来看,我国近期光伏发电的首要方向仍然是面向无电区的电力建设,同时可根据相关科技攻关和前期产业化工作要求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系统/电站,为启动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市场做好技术性准备。

(三)我国应制定光伏产业和国内市场应用扶持政策

按照前述的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和国内市场应用方向的相关思路,我国在当前和近期仍要坚持并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扶持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中游电池组件产业能力及国际市场份额。另外,根据国内无电区电力建设和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需求,予以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支持。鉴于我国还没有并网光伏发电的充分经验和可靠成本评估,也缺乏相近电价的支撑,而且地区差别较大,故而难以立即制定颁布统一的固定电价,而需要通过招标等途径探索相关经验,积累必要数据。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光伏产业通过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建立了基本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大国,为我国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初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光伏发电价格仍然高昂,我国光伏产业仍未完全摆脱“低水平扩张的出口依赖型产业”特征。为此,我国在近期宜制定实施以“提高技术和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提供国内电力普遍服务”为中心目标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近期应抓紧开展如下工作。

(一)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技术推动型”的光伏设备制造业

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近期重点支持企业逐步完善改良西门子法,开展流化床法、硅烷法、冶金法等新兴高纯硅生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应支持技术领先的企业扩大产能,建立国家光伏技术研发和产品检测中心。要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稳步开拓“离网和并网并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在近期(估计2015年前),应在难以延伸电网或建设水电站的无电地区加快建设光伏电站和推广户用光伏系统,另外根据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工作需要建设一批集中并网的大型建筑屋顶光伏系统、分散并网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及新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在中期(估计2015年左右),随着无电区电力建设接近尾声和光伏发电成本趋近销售电价,首先扩大建筑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市场,并稳步建设地面并网光伏系统。在长期(预计2020年以后),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接近常规发电成本,全面扩大各类并网光伏市场。

为此,近期应研究制定用户侧低压端光伏系统的发电上网和电量监控技术规程,制定颁布针对工商业和居民的“净用电量计费”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大型地面并网光伏电站示范项目的实施投资经营主体和上网电价的招标办法等。在中期(2015年左右),随着经验和成本数据的积累再引入建立“控制总量规模的固定电价制度”,为在2020年后全面实施固定电价制度做准备。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9

关键词:光伏;欧盟;美国;“双反”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03-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国力的逐渐强盛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渐增大;另一方面,诸多的大国贸易问题也凸显出来。面对中国的崛起,各个贸易大国开始对中国作了更深层次的贸易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贸易诉讼。从近些年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等一系列要求可见中国大国崛起路将充满挑战。而最近的光伏“双反”则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双反”的背景

由于近几年国际石油、天然气、煤炭价格频繁暴涨,这促使各国开始寻找替代能源,于是太阳能成为不二之选。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称作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简称光伏。至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增长约6倍,我国抓住发展新能源的契机,加大发展新能源产业,基本提供了世界光伏产品需求量的将近一半,主要出口地则是欧盟、北美。其中约70%出口至欧盟,约10%出口美国。而近来欧美经济不振,世界光伏市场随之萎缩,欧美光伏企业不约而同地将责难抛向中国企业,于是便有了针对中国的“双反”调查。面对欧美光伏“双反”,即欧美对中国光伏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中国光伏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大量企业出现关停、倒闭潮。据估计此次欧美光伏“双反”会对中国70多家光伏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关系这些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时更是关系着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前途命运。我们不得不引起高度的重视,所以对欧美的光伏“双反”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并寻找相应对策使中国光伏产业度过严冬期。

二、光伏“双反”的经过及后果分析

(一)美国光伏“双反”的经过及后果分析

光伏“双反”起于2011年美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称中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市场非法倾销多晶硅光伏电池,中国政府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补贴,要求联邦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超过10亿美元的关税。2012年10月美商务部终裁:反倾销税幅为18.36%~249.96%,反补贴税幅为14.78%~15.29%。而高幅度的税率,很有可能使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生产企业全线停产这不仅事关中国光伏企业的生死存亡,更关乎一个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后继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旦企业停产,那么将会减少从美国进口原材料和相关机器设备,这样一来势必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由于中美盘根错节的复杂贸易关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双反”实际上对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关于美国对中国的光伏“双反”,不仅中国企业在抗争,美国本土相关企业也加入中国企业对“双反”的抗争行

列中。

(二)欧盟光伏“双反”的经过及后果分析

2012年7月,德国光伏制造商向欧盟提起对华反倾销调查申请,之后,更大规模的反倾销调查直袭中国企业。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公告,接受欧洲光伏产业联盟的反倾销调查申请,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据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3月消息,欧盟又对中国产太阳能电池板用玻璃启动了反倾销调查,报道说这份投诉是由名为“EU ProSun Glass”的欧盟制造商联盟在2月初发起的,欧盟委员会随后展开调查。提出投诉的企业声称,中国的太阳能面板玻璃制造商享有政府提供的“不正当补贴”,从而能够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在欧盟市场出售产品。这些企业要求欧盟对中国产太阳能面板玻璃征收100%以上的关税。据了解,中国的70%的光伏产品是出口至欧盟,一旦欧盟的“双反”实施,那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将会是致命一击,我国的光伏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机器设备的欧盟上游产业链企业也必将受很大的影响。

三、遭遇“双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从国际角度分析“双反”原因及对策

中国光伏产业之所以遭到欧美的“双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近年来中国太阳能电池板成本快速降低,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电池板的质量也不断提升,这无形中削弱了欧美国家的竞争力。至于欧美企业所说的补贴,难道欧美国家自身就没有补贴优惠贷款之类的措施吗?据了解,欧盟部分成员国的法律规定,如果光伏发电项目的主要零部件原产于欧盟国家或欧洲经济区国家,该项目生产的电力即可获得一定金额或比例的上网电价补贴。那么对此,我们可以申诉欧盟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组织协定关于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规定,构成了世贸组织协定禁止的进口替代补贴,并严重影响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中国政府有权利也有责任为本国光伏企业争取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而中国光伏企业必须要积极应对,据理力争,寻求国际法律、公约、规则等的帮助,这样才能打赢这场硬仗。

(二)从本国自身角度分析“双反”原因及对策

中国光伏产业长期“两头在外”即原材料、应用机器设备、先进技术等大多从国外进口,而生产出来的光伏产品则基本上全部出口,国内消费很少。并且由于新能源发展潜力大,各地政府大力鼓励光伏产业,也造成国内光伏产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进而使光伏产业投资环境恶化、资源浪费。而借助欧美“双反”契机,也可以加快国内光伏产业优化升级,淘汰一部分高投入、高消耗、产品质量低的企业。这样一来中国光伏产业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将可以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优势,促进光伏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另外,我们要了解到中国国内的能源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政府应鼓励光伏企业努力开发国内市场,一旦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激发出来,那么中国光伏产业将迎来新的

春天。

综上,面对欧美对中国的光伏“双反”,中国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应对,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要努力寻找新的出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率,开发国内市场。中国政府也应当帮助光伏企业应对国际危机,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 张晓安.我国太阳能光伏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 朱利.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10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五年,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率达55.2%,光伏电池的主要生产地集中在亚洲,其中包括中国和日本,欧洲是最大的需求地。2008 年我国光伏电池年产量达到2000兆瓦,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电池生产国,造就了一批龙头企业,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拥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和光伏企业,其产值居全国前列。

(一)重点发展领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光伏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多晶硅材料提纯技术、硅片切割工艺、硅屑回收与利用的技术工艺、硅片开发、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等。2010年鄱阳湖区已形成高纯硅料年生产能力12600吨,硅片年生产能力4850 兆瓦,太阳电池年生产能力1300兆瓦,太阳电池组件年生产能力1000兆瓦。截止2011年8月,仅在新余市注册成立的光伏企业就达82家,其中投产22家,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96%,光伏企业用电量11.7亿度,同比增长80%。

(二)产业基础优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光伏产业已逐渐形成强势,光伏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26.2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16.23亿元,利税总额62.42亿元,实现了收入和利税一年翻番的目标。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硅片生产,产能突破3吉瓦,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硅片供应商之一。2010年9月全球首条双线双结大面积硅基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江西实现大规模投产。2011年4月,鄱阳湖区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一期5兆瓦工程建设完毕,年产电量为500万千瓦时。在鄱阳湖区光伏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投资者可利用硅料和硅片的原材料优势,进行深加工形成最终产品,这使光伏企业之间、光伏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优势。

(三)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

近年来鄱阳湖区光伏企业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光伏技术人才和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江西赛维LDK从“硅片生产”扩展到“硅料”,发展到薄膜电池,再到电池组件的光伏全产业链发展过程,必将进一步强化鄱阳湖区光伏产业的科技实力。除了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竞争实力外,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晶大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江西赛维BEST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加威实业有限公司、江西中材太阳能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西通能硅材料有限公司等,都拥有一定的研发能力。

(四)管理工作全面

江西省委省政府对光伏产业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将光伏产业作为重点项目来抓,成立了阵营强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太阳能学会等数名教授作为光伏产业顾问,制定了促进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江西省加强重点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光伏产业集聚地建设公用和自用保税仓,建设综合保税区,支持光伏产业合规收结汇、落实保险。同时,对光伏产业发展给予扶持措施,如融资、电力保障、优先安排用地、税收减免等。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光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销售策略单一,生产过剩

2009年仅江西赛维LDK公司总投资约120亿人民币,建成1.5万吨硅料项目投产,实现产能规模1000兆瓦。2011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大致为24吉瓦,而国内已建和在建光伏产能大致为50吉瓦。因我国光伏电池产品90%以上出口国外,欧洲市场占70%以上,整个产业对外依存度太高,在欧洲市场萎靡不振的背景下,国内光伏企业根本找不到出口,外销策略严重影响了多晶硅产业的循环发展。而日本、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国内、国外市场同时开发,当国外市场不景气时,国内市场能够消耗大部分太阳电池,可抵御国际市场变动带来的冲击。以下为近几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及对海外市场的依存度,出口额占全年总量的95%以上(见表1)。

(二)过多依赖进口,成本增加

在光伏电池中晶体硅电池目前主导市场,2010年占世界光伏电池产量的80%以上,为了降低成本,各国在技术上进行研究突破,研发工作围绕稳定性高、效率高、成本低的光伏器件和建筑集成应用系统进行,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一些研究所虽然积极研究太阳电池的生产设备,但在产能及可靠性方面与进口设备仍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还没有掌握,技术工艺的落后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鄱阳湖区光伏产业中的关键设备大部分由欧美进口,这将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制约太阳电池产业的发展。

(三)光伏产业链不够完善

经过努力研发,鄱阳湖区的几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从硅料、硅片生产到电池片、电池组件生产的光伏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然而与江西赛维的多晶硅片产量相比,太阳能电池投资项目与赛维相差甚远,远远跟不上赛维的发展速度。以下为我国2011年主要多晶硅产量和产能公司比较(见表2),鄱阳湖区除了江西赛维,大多数企业都还存在差距。

(四)高层次人才匮乏,技术力量相对落后

国际光伏产业已经由第一代生产硅晶片光伏电池发展到第二代薄膜技术的光伏电池,减少了消耗,降低了成本,现在已进入第三代光伏电池的研发,目标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热损耗、减少光伏电池内阻、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增加光子有效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光伏企业缺乏一支稳定、强有力的技术研发队伍,技术力量相对落后,中层以上的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是外国人,企业为此要支付高昂的工资待遇,同时高薪聘请的外籍人士随时都可能离开,这将导致人力资源的不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

(五)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虽然薄膜电池发展很快,但目前硅片电池仍是太阳能电池的主流,随着非晶硅材料的衰减降低、制造技术的突破,光伏生产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核利用技术的进步,短期内核能在新能源结构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源、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利用也已形成格局,未来光伏产业能否持续发展成为主流还难以定论。

三、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政府补贴,加大金融投资。德国、西班牙光伏补贴每年下降幅度从5%逐步提高到7%—9%,光伏产品每年带来的成本下降也在5%—10%之间。美国实行大幅度减税,奥巴马政府延长或推出补助、奖励政策,使得美国光伏市场有了实质性的增长。我国也可实行政府补贴,驱使光伏产品快速进步;对光伏企业新建项目进行财政贴息、国债安排及专项资金支持;对外向型光伏企业实行出口奖励、补贴;对光伏企业制定更优惠的税收奖励政策。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体系,吸纳国内各方面资金和国外资金,以及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资本进入光伏企业投资;在优化配置、财务管理、资产重组等方面提供协调服务和上市辅导,对光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第二,启动国内市场弥补缺口,实现供需平衡。通过整合力量,强化国内同行业企业间合作,加强大型太阳电池组件企业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大力合作,引进外资,吸引电池组件和光伏发电应用项目,有效地改进多晶硅供过于求的现状,避免国内企业间恶性竞争。开拓国内市场,进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试行“光伏扶贫计划”,国家补贴电费;在大中城市应急体系机构及公共应急场所安装应急光伏电源,平时并网,应急使用时独立供电;安装光伏照明灯,用于城市和村镇的道路、街巷、住宅小区、公路、桥梁、隧道照明等,拉动光伏产品的国内需求,改变主要依靠出口为导向的单一战略。

第三,加快人才培养,提高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技术进步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促进光伏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技术进步要依靠人才,创建光伏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基地定向培养和输送各类普通员工,实现实习与就业联体、教学与生产同步的发展方向。积极组织申报建设部级光伏工程研究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建成企业核心团队,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大研发力度,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技术,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固定上网电价法。光伏发电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经过十五年以上的发展才能获得,所以完善光伏产业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和价格手段来培育。世界各发电大国行之有效的政策是采用上网电价法,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在使用上网电价,我国可吸取国外的有效经验,出台固定光伏上网电价,尽快规范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明确各有关方的责、权、利,为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市场保障。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上网电价是良好的经济杠杆,能撬动多方面的资金进入光伏产业。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11

区域产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浙江省现有光伏企业200余家,是全国光伏电池生产大省,产量约占全国的35%。衢州市作为浙江省第一个省级光伏产业基地,现有光伏企业60余家,是国内光伏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从市场调研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2011年下半年,硅材料加工、光伏电池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产量及价格受到巨大冲击。但从光伏应用市场来看,由于光伏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及国家光伏发电标杆电价的出台,给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前景。从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上看,2009年装机不到300MW,2010年装机约500MW,2011年装机约2.8GW。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国家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在未来的10年内,每年装机容量将急剧增加,人才需求将非常短缺。根据以上调研情况,我院对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即重点培养具备光伏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的能力,能适应光伏电站建设和光伏产品生产等光伏企业生产运行、技术服务、产品检测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以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定位,我们对处于光伏产业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与光伏应用产品企业展开了调研。

光伏电站建设工作岗位能力分析。从调研情况来看,光伏电站建设的主要工作岗位有电站建设前期调研、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申报、工程施工、入网调试、电站运行维护与检修等,具体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光伏应用产品生产工作岗位能力分析从调研情况来看,光伏应用产品生产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单体电池检测、特种组件生产、组件检测、控制器制作、系统集成与检测、系统维护与技术服务等,具体能力要求如图2所示。

专业拓展能力调研分析。结合专业定位及企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光伏电池生产、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等相关企业从事硅太阳电池方阵组合工、光伏系统集成工程师等相关岗位工作,经过1~3年后,可升为技术员,或转岗至管理岗位,如车间班长、车间主任等。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如图3所示。

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抓住区域产业、企业、学生三个要素,要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因此,课程体系的建立不能仅考虑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而是更应该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与提高。

文化素质课程平台构建。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原属于文化素质课的公共基础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比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应改变以往课程模式,设置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在计算机文化课程中,应按照专业定位及要求,设置Word高级应用、Excel高级应用、PowerPoint高级应用等课程模板,供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交叉学科能力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应基于文化素质课平台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艺术鉴赏等四大类素质拓展课程。

专业课程平台构建。专业课程平台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基础理论课程是为专业核心技术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课程,主要有《电工基础》、《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工艺》、《光伏电子产品制作》、《电子线路制图与制板》、《工程制图与CAD》、《电力系统基础》等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应占50%以上,平时的课程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由于学生在学科系统理论学习上存在一定的缺失,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很有必要增设一门回顾总结性课程———《光伏发电技术》,使学生在“做”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是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课程,必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设置。本专业开设了《光伏电池制造工艺》、《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与设计》、《光伏逆变技术》、《光伏发电系统施工与入网调试》、《光伏电气设备检修与电站维修》、《智能光伏产品制作》等6门职业核心课程。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12

不过,凤凰光伏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难题。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政策补贴驱动,国内光伏企业具有三头在外(技术装备、市场、原料)的劣势,使得市场变化与震荡对企业日常经营影响巨大。2011年,国际太阳能市场更是步入同质化竞争时代,单一依靠装备、产能推动发展的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此,凤凰光伏依靠技术创新高速发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能力储备,推动质量的提升,优化成本结构。至今,凤凰光伏仍然坚持实施品牌战略,不做贴牌产品。

在未进入光伏行业之前,我们对光伏产业发展方式、路径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与分析,发现历次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都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每一次技术的创新就会大幅降低成本,推动光伏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由此得出光伏产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推动发展。凤凰光伏自成立伊始就树立了“研发就是企业的生命力”这一基本的发展原则,无论在研发队伍的建设、研发项目的选择、资金的配套上我们历来都是开绿灯。

虽然我们购买了先进的设备,但是在这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却是装备带来的。如何依靠我们自身技术力量,优化和改造设备使它价值最大化,一直是我们研发工作的重中之重。

虽然今年一季度以来,由于欧洲市场的变化特别是意大利政府下调光伏补贴,使得从组件、电池、硅片乃至硅料全产业链都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流动性不足,光伏行业弥漫着悲观、无奈的声音,但我们依然看好光伏产业,多晶硅片已逐步成为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主流产品,2010年全球年度安装量13GW,2011年全球市场预计比2010年增长20%,达到17GW,这在光伏发展的历史中是史无前例的,预计2015年全球年度安装量将达到55GW。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13

关键词:光伏产业 产能过剩 反倾销

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简称PV(photovoltaic),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

世界各国为了尽可能利用这个“永不枯竭”的能源,不断地发展光伏组件技术。目前,全球的光伏产业的产能在迅速扩充,在2008年金融危机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全球光伏产业的装机容量增长了49%,而2009年、2010年光伏产业的装机容量的增长率都超过了70%。

我国也专门针对光伏产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光伏产业发展。2012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增长了35%。这些增长的数据大部分是由中国创造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由于生产成本较低,我国成为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基地,连续3年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大国。

但是,我国在光伏发电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只是处于世界下游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电池所需要的多晶硅提纯技术被国外的大企业所垄断,国内还没有掌握该技术,因而国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成本很高。光伏发电的成本是一般发电成本的数倍,也因此造成无法广泛普及。

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我国占近9万吨,却不掌握核心技术;产能巨大,国内市场总量却较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这就是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截至2011年,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已经达到了50GW~60GW,而全球的需求也只有25GW~30GW。此外,由于美国和欧盟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将使我国光伏产业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难以持续,从而加剧光伏组件产能的继续过剩。

二、光伏产业的严冬

2009年和2010年整个行业高速扩张,欣欣向荣,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形势便急转直下,2012年全行业更是陷入集体亏损。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欧洲正在经历严重的债务危机,信贷出现紧张局面,光伏市场状况不佳。目前,光伏行业停产破产等层出不穷,企业从市场上拿到资金亦十分困难。

(一)美国、欧洲先后对中国光伏产业征收反倾销税

面对中国光伏产品的竞争及国内经济形势下滑、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困劲,美国首先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了双反调查。2011年10月,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Solar World要求对中国75家企业展开“双反”调查。2011年11月,美国开始立案调查中国75家光伏企业。2012年3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决定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2012年5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10日作出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

无独有偶,继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征收惩罚性关税之后。2013年5月15日,欧盟委员会与欧盟成员国就对华太阳能产品加征反倾销临时性关税进行闭门磋商。根据欧盟贸易委员会的规则,如果欧盟27个成员国中投反对票的成员国少于15个,那么欧委会将会在6月6日起对中国输欧太阳能产品征收临时性关税。据国内媒体报道,在5月24日的投票中,德国、英国、荷兰、瑞典等18个国家投了反对票。此外,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立陶宛四国选择站在欧委会一边,而波兰、西班牙、奥地利、罗马尼亚、拉脱维亚五国选择了弃权。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决定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

(二)中国的反制措施

为打击以法国为首的5国投赞成票的国家,中国高调对欧洲红酒进行双反调查,明显针对法国。

(三)中欧最终妥协

经过多轮谈判,2013年7月27日,中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协议。8月6日,此项协议正式实施,中欧贸易史上涉案金额最高的一起贸易争端落下帷幕。

三、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市场现状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中国巨大产能对国际市场影响巨大。光伏产业大量立项,除了企业投资者的逐利心态外,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政绩顾虑。作为新兴产业,大量吸引光伏企业投资,不但可以增加GDP,更可以获取城市经济发展的政治资本。有的城市根本不具备开展光伏产业的基础条件,没有产业配套,就从头做起,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另一个是中国无法处在产业链上游,受他国影响大。由于盲目投资,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快速,目前产能已处于绝对的世界第一,产业链也比较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还相差太远。光伏行业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现象仍十分严重。行业景气指数较低,迫使国内光伏生产企业面临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向高端领域发展的局势。

四、解决办法

最近一段时期,面对光伏产业暗淡的市场形势,国务院先后多次表示,要解决中国的光伏产业危机。然而政府出台扶持政策确实给欧美“双反”调查提供了“口实”, 如果政府不采取“急救”措施,中国光伏产业可能遭遇毁灭性打击。我们不能着眼于短期利益,而是要看产业长远发展。从长期来看,光伏行业的产业结构存在许多问题,不是换一个市场就能解决,更不是补足资金可以解决的。政府和企业还是应该在危机过后,长远地看待行业发展。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无论是从产业发展、抢占新能源市场,还是调整中国经济结构都至关重要。

(一)扩大内需至关重要

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困难,既是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特别是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为扩大国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按照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扩大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产业重组、降低发电成本的思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中国的光伏产业有95%的市场都在国外,国内的应用仍十分有限。长远来看,中国再不广泛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能源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能源问题必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中国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可见,中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扩大国内太阳能的利用技能解决能源危机,也能带来光伏产业的新春。

可喜的是继2012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之后,欧盟也开始对我国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调查,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中国政府于今年1月1日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即将“十二五”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目标提高到21GW,比先前的规划上调了66.7%。

(二)推动光伏产业的市场化

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受政策导向很严重,这也是导致光伏产业投资失衡,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为推动光伏产业的市场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确保合法电站的并网及运行发电。要综合考虑光伏电站、电网公司和发电端的利益,对于电网、调峰电源的建设和光伏发电进行一定的补贴,鼓励光伏电站的开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因此这是一个亟待落实的问题;二是打开大型投资基金进入光伏市场的大门。降低商业银行进入光伏发电市场的门槛,对光伏产业进行利息补贴,引导资本进入;三是考虑退税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根据美国法案,光伏发电投资额的30%可获政府现金补助。为此,大量资本涌入住宅光伏和公共事业光伏市场,百花齐放的局面促成了美国光伏市场的良好发展。中国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美国的成熟模式,通过退税政策吸引优质投资者进入光伏市场。

(三)提高光伏产业创新活力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篇14

传统能源危机倒逼中国可再生

能源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传统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也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例明确规范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包括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优惠上网电价和全社会分摊费用,设立可再生能源财政专项资金等。

此外,国家第一次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中和“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中包含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规划目标,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规划出到2010年及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

近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扩大了35倍。2009年,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等旨在培养国内光伏需求市场的政策,而且还将加大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力度,现有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企业也还将继续扩产,不会停留在每年两三千兆瓦的水平上,因此对多晶硅的需求仍会上升。而自从2009年以来,束缚光伏行业发展的硅料紧缺问题不复存在,具备制造成本优势的中国光伏企业全球竞争力加强。

此外,我国政府在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的政策补贴力度以及实施范围已经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上网电价补贴、税收减免、示范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已进一步加强。2009年3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财政补助支持开展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解决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设计及施工能力不足、相关应用技术标准缺乏、与建筑实现构件化的太阳能光电组件生产能力薄弱等问题,从而启动太阳能光电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市场,带动太阳能光电产业发展。

太阳能光伏产业异军突起

光伏产业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中占据重要地位。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来世界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全球能源结构的10%,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5%,到2100年将达64%。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比2007年增加83%,达到13GW;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35%,达到4725MW;光伏安装量比上一年增长35%,达到3962MW。在过去15年中,全球光伏产业以25%的年均增长率迅速成长。

目前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光伏产业,并把其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2004年欧洲市场开始大幅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光伏市场。2008年世界完成装机容量超过4700 MWp,比上年增长约90%,其中欧洲占了约80%;2009年全球装机容量达到8000兆瓦,其中我国约占2%;2010年全球装机总容量约为13000兆瓦,我国约占3%左右,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如图1)

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迅猛,竞争力显著增强。我国76%的国土光照充沛,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每平米太阳能年辐射总量达3350~8400兆焦,平均为5860兆焦(相当于199kg标准煤),每年我国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2.4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相当于2008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28.5亿吨标准煤的842倍。

此外,我国光能资源分布较为均匀,与水电、风电、核电等相比,太阳能发电没有任何排放和噪声,应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除大规模并网发电和离网应用外,太阳能还可以通过抽水、超导、蓄电池、制氢等多种方式储存,太阳能可以满足中国未来稳定的能源需求。

2009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全年出口已达154.39亿美元,2010年出口320.25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107.36%,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平均单价3.61美元,同比增长110.39% 。其中,2010年太阳能电池出口201.92亿美元,占全部光伏产品出口约63.06%。

2008年中国成为亚洲吸引可持续能源投资最多的国家,总额达156亿美元,较2007年上涨18%,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基地。

首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40%。近10年来,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41.3%,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扩大了35倍。我国2008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2000MW,占全球产量的36.7%;2009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突破4000MW,占全球总产量的40%;2010年中国光伏太阳能电池产量约8000MW,占世界生产总量的50%,居世界首位。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9年已飞速增长到8000兆瓦,居世界第一,8年的时间增长了2000多倍,太阳能电池产量以10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连续3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利润的丰厚促使更多、更大的资金在近两年涌入光伏电池产业。

其次,投资规模快速扩大,外资占有相当比例。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实际投资额约570亿元,外资、合资企业实际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37%。

我国有35家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运用国际资本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前10家太阳能电池厂商中,我国占据4席。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有望占据国际领先水平的行业。

再次,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生产技术持续进步。我国太阳能电池产品质量逐年提升,骨干企业已经掌握了高性能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成套生产技术,在商业化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上也取得多项突破,光电转化效率已提高到16%~18%,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产业技术上与国际同步。产品质量稳定,得到各国认同。

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迅猛。200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年仅40吨,2007年产量增长到1130吨,2008年产量接近4500吨,比上年增长近300%,2009年我国多晶硅材料产量超过2万吨,比上年增长400%,形成约占世界市场20%的良好态势。2010年我国多晶硅产能为2.5-3万吨左右,40%-50%需要外供,产量并未过剩。(如图2)

目前全国有16个省仅多晶硅项目就有约4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以西门子改良法为技术路线的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超过10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其中一期规模超过4万吨,投资超过400亿。一期建设基本上都在2006~2010年期间开始,在2007~2010年期间建成投产。目前国内准备上马的多晶硅投资企业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类是以峨嵋半导体厂和洛阳中硅为代表的国内老牌多晶硅企业;第二类是原有金属硅生产厂家;第三类是光伏企业强强联手;而第四类则是其它有意涉足多晶硅行业的投资商以及以炒作为目的而得到土地、电价、股票等方面利益的投资者。

如果这些项目都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释放产能,中国的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4万吨,预计未来2年内,我国自主生产的多晶硅即可满足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需求,将对我国光伏产业保持全球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光伏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中暗藏三大隐忧。

一是没有完全摆脱“三头在外”的困扰。据介绍,光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来自国外,关键技术设备、市场需求、原料“三头在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高端设备仍需进口,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设备同国外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太阳能电池用配套材料仍未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同时,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光伏产业领域迅速提升技术和不断扩大规模。我国若在此关键时机稍有耽误,将会增大差距,面临更严峻的竞争。二是环保问题。光伏产业链主要涉及多晶硅原料、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发电工程四个相关的行业,目前受关键技术和工艺技术的限制,其中重点行业多晶硅生产过程中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三是光伏产业链结构还不够合理。光伏产业链呈现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格局,因此做强中游、做大上游,尤其是硅材料,将是光伏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次,对外依存度较高,市场

存在较大风险和竞争压力。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约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出口。一方面,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战略新能源产业的保护,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在目前多晶硅市场价格仍处于下滑状态的情况下,国内除个别企业外,其余多晶硅企业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仍难以与国外抗衡。同时,国外企业纷纷加大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技术持续进步,均对我产业后续发展形成较大竞争压力。

再次,亟待加快标准质量等体系建设。

随着产业加速发展,我国光伏产业逐渐暴露出一系列标准体系建设的问题:多晶硅生产还没有统一的能耗、占地及环保标准,光伏产品和应用技术标准的制定落后于市场的发展,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尚不完善等。此外,还存在光伏产业内外缺乏有效交流互动、自律能力不强等现象,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