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1:47: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康复护理的评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78 例,固定术后对其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22 d,所有病例都复位满意。经24~60周的随访,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术后恢复优良率达91%。结论:三柱固定是一种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新固定概念,固定术后科学有效的护理及康复指导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固定;术后护理;康复指导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市同济医科大学附属普爱医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关节内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其导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对骨折的分型比较困难,又容易引起膝关节的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其处理充满了挑战[1]。传统多采用前外侧和前内侧手术入路,然而这种技术有时不适用于多平面关节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侧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难以暴露复位固定,导致临床并发症增加而影响疗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论模型来定义胫骨平台骨折,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78例,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并随访24~60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19~77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8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伤l例。闭合性骨折73例,开放性骨折5例。基于常规X线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据“三柱骨折”的概念分类,意味着在胫骨近端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至少发现一片分离的骨块(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伤: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损伤25例,交叉韧带损伤1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伤后行急诊手术5例,5例患者由于伤势严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初步处理包括石膏固定、远端骨的骨牵引或在术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据X线片和CT结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种“三柱”概念进行分型[3],从俯面观上看,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定义为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根据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疗计划,进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术小组在实施全身麻醉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若累及后柱损伤,即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患者手术中处于漂浮,首先患者取俯卧位,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处理后柱骨折。当需要实行胫骨平台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时患者改为半侧卧位,患肢小腿旋转以利于手术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联合入路,30例患者仅采用后侧入路或前侧入路。
2术后护理
2.1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2.1.1生命体征的观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术后24 h持续床边心电监护和低流量吸氧,对各项体征细致观察,真实记录,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术后如有体温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2.1.2患肢的的观察与护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但严禁肢体外旋;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因联合入路在小腿上有两个切口,后侧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侧,敷料压在腿下,容易被忽视,所以要特别注意,若渗液、渗血较多时,应立即更换敷料;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肿胀程度等情况,并与健侧比较,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若放置引流管者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特别是联合切口有2个引流管时,应在引流管上贴上标签,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叠。认真观察引出液的颜色和量,并分别做好记录,若术后4 h内引出液总量超过600 ml应立即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2.1.4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观察疼痛的性质,以判断患者是切口疼痛还是肿胀引起的疼痛,复杂胫骨平台因创伤程度重、手术复杂、切口大且有两处,术后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续冰敷可以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对于肿胀后石膏过紧者还应将石膏切开松解,持续麻醉泵和睡前使用双氯芬酸钠塞肛可以减轻切口的疼痛。
2.2心理护理患者积极的态度对其康复至关重要,手术回病房后,管床护士应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顾虑,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护士还要细致观察、耐心讲解,并对其进行示范指导,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当患者能配合时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
2.3饮食护理术后6 h内禁食水,24 h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豆、奶及过甜类食品,防止胀气,以后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其进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钙、低盐易消化食物,如乳类、蛋类、蔬菜、水果等,并嘱其多喝水,可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每天盐摄入量应不超过2 g,糖尿病患者应关注并控制其总摄入量。
2.4康复指导
2.4.1康复方案遵循尽早、安全、有效的原则尽早原则:术前进行康复指导,发放康复知识宣传册;术后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的训练。安全原则:早期需要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循序渐进地增加关节活动度,在进行关节活动时注意严格控制肿胀,必要时使用冰敷。有效原则:术后应该有系统的康复评定以判断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关节活动度的获取与维持、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要点。
2.4.2具体康复方案术后清醒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泵运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无渗血渗液,1周后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垫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间CPM每天行关节活动度训练,0°~45°范围内,术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继续在膝关节铰链支具的固定下行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4周到达90度[6]。术后4~6周,继续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训练;复诊时指导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转移,不负重。术后8~12周,拍片复查,如果骨折线周围已形成较多骨痂,即可少许负重,但患者下地活动还是需借助助行器[7]。术后12~16周 ,逐步增加负重, 慢慢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特别要注意走路的步态尽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导(1)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院康复训练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告知其继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但必须遵循早活动晚负重原则。(2)告知佩戴膝关节支具固定的时间和注意事项。(3)告知复查时间,并嘱患者要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是否能完全负重。
3结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 d,平均22 d。所有患者都复位满意,3例患者术后切口渗液,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切口愈合。经24~60周的随访,术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用Rasmussen评分法评定治疗效果,优38例,良33例,可7例。
4讨论
恢复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是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术对多平面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侧柱的骨折加强后侧柱固定,结合一种新的手术(漂浮)的后侧入路和前外侧联合入路以代替经典的双侧(内侧和外侧)入路来处理这种骨折可以给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是康复的基础,但良好的手术效果更离不开科学有效地护理。护士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给予心理和饮食护理,并在正确的康复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每例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训练,为术后尽早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贵林, 荣国威, 吴新宝.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罗从风,杨光,等.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3):254-259.
[3]张巍,罗从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新趋势[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31(4):217-220.
[4]罗宝风,林丽芳.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52-53.
[5]黄云英,金先跃,梁剑敏.关节镜及C臂X线机双向监测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4):4145-4147.
[6]孙科儿,王海燕.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动静平衡康复训练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81-82.
[7]许红璐,陈燕,杨秀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10,13(2):145-146.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措施,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偏瘫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以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的时间,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将该院2013年1—6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30例)和常规护理组(30例)。常规护理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除常规护理之外,增加运动、认知、言语功能的护理,持续6周,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康复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认知功能的改善率高(P<0.05);巴氏指数(Barthel)康复护理组升高幅度较常规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时间,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康复护理;常规护理;认知功能;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a)-0154-03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SHE Qiuqu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Province, 6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nd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ir activiti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so as to reduce the recovery time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Methods 60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30 cases) and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30 cases).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of neurology, and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the nursing of activity, cognition as well as speech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of neurology for 6 weeks.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is higher(P<0.05); the ascending range of Barthel Index in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is greater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ould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Cognitive function; Self-care ability
[基金项目]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基金资助:出院计划影响卒中后抑郁发生的随访研究(12314)。
[作者简介] 佘秋群(1964-),女,四川泸州人,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
脑卒中是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调查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17/10万[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的出现,该类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若患者能在患病早期进行系统、正确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运动恢复、认知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变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该研究针对2013年1—6月入住该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对其分组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及常规护理,临床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首次发病入院的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障碍病史,对疼痛觉有一定反应的偏瘫患者共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40~73岁,平均(57.44±11.6)岁;出血性脑卒中22例,缺血性脑卒中3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指南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早期康复护理组(30人)和常规护理组(30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发病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给予神经内科一般护理:保持环境安静、整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血糖等措施。早期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持续6周。具体康复护理项目包括:(1)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急性期保持肢体仰卧位、健侧卧位及和患侧卧位规范的良肢位摆放,改善肌肉张力。偏瘫早期肌肉张力降低,中后期由于肌张力升高而引起肢体痉挛,正确摆放良肢位可减轻和预防肢体痉挛的发生;加强患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2)认知功能的康复护理:主要是通过失认、失用训练刺激患者的辨认、记忆等功能。(3)言语功能的康复护理:运用经典疗法或者刺激疗法改善患者言语功能,提高患者语言沟通和表达能力。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运动、认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
1.3 疗效评定
1.3.1 运动功能恢复评定 康复护理6周后,采用上田敏偏瘫运动恢复法进行患侧上下肢功能评定,以明显好转和好转计算总体有效率。
1.3.2 认知功能恢复评定 6周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进行疗效评估。MMSE评分增加4分及以上者,显著改善;MMSE评分增加1~3分者,改善;评分不变或者减少者,无效[3]。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采用改良的巴氏指数(Barthel)评定量表进行效果评定[4],100分为生活独立自理,60分以上,生活大部分自理;41~60分,生活部分自理,需中等程度帮助;40分及以下,生活需很大帮助,重度依赖,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方法
经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运动功能恢复评定
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治疗前运动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周护理后,康复护理组(护理前 VS 护理后:上肢t/P= 23.10/0.00 ; 下肢t/P= 24.21/0.00)与常规护理组(护理前 VS 护理后:上肢t/P=16.78/0.00 ; 下肢t/P= 10.65/0.00)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P<0.05),康复护理组运动功能提高总体效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认知功能改善比较
数据结果显示,6周后康复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认知功能的改善率高(χ2=4.36,P = 0.037)。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DL评分比较
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Barthel指数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周护理后,两组Barthel指数均升高,康复护理组升高幅度较常规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根据病理性质的不同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脑卒中后偏瘫是临床上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介入康复护理不仅能诱导患侧肢体进行主动运动,还可以抑制肌张力的异常增高,使患者患侧肢体运动能力提高,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脑卒中患者患病后的3个月内是身体各项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发病初的前4周也就是早期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的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对降低致残率有很大的预防作用。这是由于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功能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过程中,促进了细胞的再生与复活,护理过程中的反复刺激和训练,使负责运输的中枢神经病灶周围衍生出新的通路,形成新的反射弧,诱导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作用。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言语的刺激,无形之中鼓励患者,调动了患者康复的主动性,缩短了患侧产生主动运动的时间。除此之外,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刺激了患者患侧的肢体运动,降低了肌肉萎缩或过度痉挛的发生,为后期的康复提供了保障[5-6]。
该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疗效的评价选取的是上下肢功能评定,在确保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治疗前运动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情况下,经过6周的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提示,虽然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较护理前均有改善(P<0.05),但康复护理组运动功能提高总体效率要高于常规护理组,其上下肢功能评定结果分别为(4.6±0.5) vs (3.3±0.3)、(4.5±0.4) vs (3.2±0.4),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许年珍等的报道结果一致,提示康复护理早期介入能使患者患侧肢体运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7]。
邹桂花报道称,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越早效果越明显[8]。该研究结果与邹桂花报道相似,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48 h,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比常规护理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的评价选取的是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Barthel指数在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保了两组患者的可比性, 在经过6周护理后,康复护理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两组Barthel指数均升高,但康复护理组升高幅度较常规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90±10.81) vs (45.35±9.12),P<0.05]。同时患者的认知能力也由于早期的康复护理的介入呈现出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6周后康复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认知功能的改善率高(86.67 vs 63.33,P<0.05),这都离不开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视,且在护理过程中从业人员非常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能够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患者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治疗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还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全面改善患者的症状。早期康复护理需要家属和患者自身积极配合治疗,故在康复护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向患者及家属传递整体康复的正能量,从而提高患者主动康复的信心,尽可能促进患者远期各项功能的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金秋月,张金菊.延伸护理服务对脑卒中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46-148.
[2]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60-61.
[3] 潘贤妃,方志红.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3,51(13):105-107.
[4] 刘坤.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9):114-115.
[5] 王静.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93-94.
[6] 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7] 许年珍,朱奕,王彤.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护理方案对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J].江苏医药,2010,36(14):1618-1620.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脑卒中 日常生活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DL of early intervention hemiplegic patient of acute stroke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Methods 120 patients were p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and the clinical nursing group(control group),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as conventional treated with neurological method,and to work out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re plan,and to run combined rehabilitat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conventional treated with neurological method and general clinical nursing,to evaluate the two-group patients using Barthel index in the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Results The Barthel index of early intervent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has more height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 It can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stroke ADL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后遗症发生率仍很高,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因此,怎样最大限度地恢复其活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劳动和工作能力,达到残而不废,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按照康复原理,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情况,为脑卒中患者制订康复护理计划,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病例纳入标准:全部病例为颈内动脉系统的脑卒中,首次发病年龄为45~75岁,神志清楚(GCS>9分)者。排除标准:椎基底动脉的脑卒中,年龄>80岁,昏迷者,采用过溶栓或抗凝治疗的脑梗死,经颅脑手术治疗后的脑出血,大量脑出血(出血量>60ml)和恶性脑梗死,严重痴呆及脑卒中发生两次以上及TIA、RIND者。
1.2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选自2001年6月~2003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二病室康复医学科的住院患者,并经临床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各60例,康复护理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7~73岁;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30例,脑梗死合并脑出血1例,右侧偏瘫32例,左侧偏瘫25例,双侧偏瘫1例;有语言功能障碍9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20~72岁,脑梗死35例,脑出血25例;右侧偏瘫31例,左侧偏瘫29例;有语言功能障碍4例,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疾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评定方法 ADL评定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2]进行评定,分进食、如厕、修饰、洗澡、穿衣、转移、活动、上下楼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10项,共100分,0~20分=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轻度功能缺陷,100分=ADL自理。60分为是否能独立的分界点,60分<ADL评分<100分为轻度残疾;60~41分为中度残疾,需大量帮助;40~20分为重度残疾;<20分为完全残疾。
1.4 心理护理 脑卒中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易产生恐惧、消极、悲观、烦躁的心理反应,随着"立即"痊愈的希望破灭后,患者往往陷入绝望和担忧的状态中,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强化患者角色,对治疗缺乏信心。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要善于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可采用发放宣教小册子或集体看康复录像带的形式,还可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宣教,对于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护士要富有同情心,要善于应用表情、手势、体态语言或应用写字板等沟通方法,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患者进行康复的兴趣。康复护理从人力、物力角度出发均不宜采用一般临床护理中的"替代护理"模式,而应该更侧重于"自我护理"模式,康复护理人员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患者发挥其身体残余功能和潜在功能,使患者最终能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
1.5 康复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责任护士每日床边指导训练,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1.5.1 肢位的摆放 在脑卒中发病后的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以预防并发症及继发障碍的出现,并为今后的康复训练做准备。的变换,原则上要求每2h更换一次,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等恰当调整。卧位姿势包括:(1)患侧卧位:是所有卧姿中最重要的[3]。患侧卧位头部应在上颈段屈曲,躯干稍向后转,患上肢前伸,前臂旋后,腕被动背伸。肘关节伸展,下脚是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患腿保持伸髋,稍屈膝。(2)健侧卧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下肢向前屈髋、屈膝,并完全由枕头支持,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3)仰卧位应尽量少用,头部置枕不宜过高,患上肢前伸、伸肘、腕背伸和伸指,使骨盆向前,防患腿外旋,患下肢伸直,应避免用枕头在膝或小腿于支持[3]。正确的姿势处理能预防褥疮和肢体挛缩的发生,还可以有效预防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异常模式的产生。
1.5.2 床上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 当患者病情稳定,即可早期进行肌肉按摩及上肢关节的屈、伸、内旋、外展等被动运动,每日可进行被动运动1~2次,每次20~30min,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Babath握手、床上桥式运动、床上移行和床上翻身,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训练患者自主翻身,并指导患者床上坐位平衡训练,并逐步进行站立平衡,行走训练等。
1.5.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设计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沙板磨等,以及训练穿脱衣服,使用餐具等。
2 结果
采用Barthel指数康复护理前后各评定一次ADL,评定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表2。经t检验,实施康复护理组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并发症的发生,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1)。
表1 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Barthel指数变化比较
分组〖〗治疗前〖〗治疗后康复护理组〖〗33.25±14.5〖〗75.5±14.84对照组〖〗33.4±10.5〖〗40.25±15.2
注:经统计学处理,康复护理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2 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比较
并发症〖〗康复护理组〖〗对照组〖〗P肩痛〖〗2〖〗23〖〗<0.01肩手综合征〖〗3〖〗18〖〗<0.01肩关节半脱位〖〗1〖〗16〖〗<0.01
注: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后康复护理组的并发症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目前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后,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5]。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干预,能使患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方面达到全面康复,为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结果显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患者护理前后ADL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ADL明显改善;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下降,说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王喜全,张宗.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8-29.
2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8-39.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脑卒中为常见多发性疾病,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传统临床认为, 康复训练需等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48 h才能开始实施[1]。随着医学不断发展, 一些康复专家发现, 超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脑功能代偿, 康复护理时间越早, 对患者康复越有利。为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 本院取2011~2012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超早期康复护理, 并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1~2012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28例;年龄43~78岁, 平均年龄(55.7±6.5)岁;患者疾病类型:脑出血33例, 脑梗死47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检查后证实为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为24 h内, 本次研究均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者具有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患者具有肌肉方面疾病。患者性别、年龄、入院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卧床护理
1. 2. 1. 1 仰卧位护理 帮助患者上抬患肢, 上臂外旋展开, 肘部与腕部伸直, 手指分开伸直, 掌心朝上, 医护人员将上肢放在软枕上, 并在患侧下垫软枕, 以更好地支撑大腿外侧。医护人员帮助患者翘起脚背, 以与床面垂直为宜, 患侧下肢置中立位, 使用沙袋枕支撑下肢外侧, 有效预防足内翻或足下垂等畸形症状。
1. 2. 1. 2 健侧卧位 医护人员于患者胸前放置枕头, 帮助患肩、肘关节及腕关节前伸, 放在枕头上, 让五指展开;下肢屈曲向前, 以另一枕头支撑。
1. 2. 1. 3 患侧卧位 帮助患者前伸患臂, 五指张开, 掌心向上, 健侧下肢屈曲向前, 以枕头支撑, 患侧下肢微曲。
1. 2. 2 功能锻炼
1. 2. 2. 1 被动功能锻炼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立即对患者行肢体按摩和关节被动按摩, 促进关节活动, 护理按摩主要以患者耐受性或正常人活动度为依据。此外, 帮助患者完成床上动作训练, 如翻身、移动等;纠正患者坐姿, 帮助躯干弯曲伸展。
1. 2. 2. 2 主动功能锻炼 随着患者病情好转, 医护人员帮助患者下床进行站立、行走锻炼, 锻炼时间3次/d即可, 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及时间, 可从以往的站立训练逐渐增加为上下台阶训练。
1. 2. 2. 3 日常功能锻炼 医护人员指导患者洗头、沐浴、刷牙、穿衣服、如厕等, 整个护理过程, 患者家属亦可参与其中, 加强患者信心。此外, 护理过程中亦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变化, 调节患者心理情绪, 从而保证康复护理能顺利进行。
1. 3 疗效评定标准 对所有患者入院前、护理后进行巴氏指数评定, 共100分。评定内容包括:饮食、沐浴、大小便控制、行走等。患者分数≥60分, 生活基本自理;25~59分为患者日常生活需帮助;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后巴氏指数评定, 护理后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致残率较高, 治疗后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给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有效减轻脑卒中的致残程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以健康之姿回归社会, 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主要目标[2]。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超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 其护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护理。根据相关研究显示, 经超早期康复护理后, 患者具有良好的独立能力, 其原因在于, 经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神经元再生, 经反复翻身、坐立、走动等康复护理, 能形成新神经通路, 发挥中枢神经代偿作用, 此作用于3~4个月恢复至最大限度。本研究亦发现, 经过适当的康复护理, 一方面能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建立, 同时亦能消除患者心理障碍, 为身体机能恢复提供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