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种植方式范文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12 14:36:46

农业种植方式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1

关键词:植物工厂;发展历程;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把汗水一把泥”是人们对传统农业的显著印象,农民除了靠天吃饭之外,只靠直觉和经验来谋生,收入和辛苦的程度多半不成比例,科技含量远低于其他行业,发展缓慢,但它却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团结、稳定的基础。因此,各个国家也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农业发展与进步。从20世纪末,一种被称作“植物工厂”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悄然兴起,它融合了多种高科技技术,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植物工厂”生产还刚刚起步,目前仍处于科研阶段,还没有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但这种生产方式的确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指出了新的方向。

1 “植物工厂”的含义

“植物工厂”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即是将植物工厂化的生产与管理,与传统农业相比,它不再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比如光照、雨水、以及病虫害等,使植物能够快速、健康的生长,是一种新型的省力型生产方式。但与传统农业相比,它也存在一个限制其快速发展与推广的显著缺点,即前期需要高额投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仍需要较高的投入。这是因为前期固定设施即“厂房”的建立需要较多费用,而工厂一旦运转起来,因为厂房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均需要人工提供,所以对水、电消耗很大,尤其是电。广义的“植物工厂”是指在一定生产管理下的全年无休的植物生产系统,狭义的“植物工厂”是指在完全人工环境下的全年无休的植物生产系统。

2 “植物工厂”的发展历程

1957年世界上第一家植物工厂诞生在丹麦,1964年奥地利研制成功了一种塔式植物工厂,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以推广和应用,如北欧、俄罗斯、中东国家等。1971年丹麦建成了绿叶菜工厂,主要用于生产和销售各种高档绿叶菜,如独行菜、鸭儿芹、莴苣等。1974年日本建成了一座由电子计算机调控的花卉蔬菜工厂,将花卉生产和蔬菜生产结合起来,大大缩短了种植时间,1a可生产两茬郁金香、两茬垄民花、一茬番茄,无季节限制,全年生产,显著提升了种植产量,到1998年,日本已拥有各种类型的植物工厂近40个,发展势头良好,推测这很可能与该国人口密度大,可用耕地少有关。1974年,美国也建立一个用于试验研究的植物工厂,在该工厂内种植小麦,1a可收获4~5次,远高于传统农业的1a可收获1~2次的水平。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略微落后于上述国家,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展了该方面的研究,开发了一种人工光型密闭式植物工厂。2012年5月,依托京鹏科技和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成立了首个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1月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表示该开发区将在2013年内从荷兰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植物工厂”。

3 “植物工厂”的分类

划分的标准不同,区分的类型也不近相同,目前主要的分类方式有:按照建设规模分类、按照生产功能分类、按照研究对象分类以及按照光能的利用方式分类。目前,比较被大家认可的分类方式是按照光能的利用方式分类。

按照建设规模分类,即按照厂房的占地面积大小进行分类,其中占地面积超过1000m2以上的,称为大型工厂,占地面积在300~1000m2的,称为中型工厂,而占地面积在300m2以下的,称为小型工厂。按照生产功能分类,即按照厂内所种植的植物类型分类,可分为种苗工厂、水果工厂、花卉工厂、农作物工厂、食用菌工厂等。按照研究对象分类,可分为植物组培工厂、植物细胞工厂、植物体工厂等。按照光能利用方式分类,可分为利用太阳光的植物工厂、利用人工光的植物工厂以及太阳光和人工光并用的植物工厂。其中太阳光和人工光并用的植物工厂较为普及,因为两者可互相补充,节约一部分电能,降低成本,而全部利用人工光的植物工厂可视为植物工厂的最高级,费用会增加,但环境可实现完全控制。

4 “植物工厂”的主要特征

植物工厂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5个显著特征。具体特征如下:

4.1 全封闭,对周围环境要求低

因为植物工厂完全为室内生产,所以对所在地的环境条件要求很低。厂内的温度、湿度完全是人为控制。基本上不受或很少受所在地自然条件的影响,无论是温度、湿度、甚至光照等都可实现人工控制,不再受外界的温度、降水量、以及日照时间等影响。它集合了多种高科技技术于一身,如利用制冷-加热双向调温系统控制厂房内的温度、以LED为人工光源提供“日照”,时间和强度均可人工控制,营养液实行电脑配制、检测与控制等,多个控制子系统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对工厂内的环境实行实时监控,智能化管理。

4.2 缩短了植物的收获期

在植物工厂内,因为对环境控制的非常精确,使植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所以大大的缩短了植物的收获期。以小白菜为例,在普通大田里,一般需要40d左右可收获,而在植物工厂里,20d左右即可收获,而且长势均一,不受病虫害干扰。在植物工厂内,育苗周期显著缩短,整齐度和健壮度也优于大田生产,这也大大缩短了植物的收获期,使每年收获茬数增加2~3倍。植物工厂在缩短植物收获期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空间利用率。在传统农业中,植物只能贴着地面种一层,而在植物工厂里,视植株生长的高矮以及厂房的高低,一般可种植7~10层,在充分利用生长空间、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种植效益。

4.3 植物生长的营养需要实现实时监控

在植物工厂里种植的植物,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土壤栽培,而是无土栽培,即植物的根系生长在营养液里,其原理是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时提供各种营养元素和水分,而营养液也可以完全提供上述物质,如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及锌、铁、锰等微量元素,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营养需要进行配制,由电脑实时监控,当某一营养元素缺乏时可以及时、快速补充,同时还可以大大缩短生长周期,但前提是需要充分了解所种植物的营养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种植品种,对于那些还不清楚营养需求的植物,则无法实现工厂化生产。

4.4 LED灯代替阳光日照

植物工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完全不用阳光,而是靠LED灯。“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传统农业不变的真理,但是在植物工厂里,植物的生长则完全不靠太阳,整个空间几乎是密闭的,这样既可以防止外界气候对厂内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避免厂内资源浪费。厂内用以代替日照的能源为LED灯,有的也使用荧光灯,两者单独使用或一起使用均可,但LED灯更节能,可降低生产成本。LED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是植物工厂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虽然太阳光是全波段的,但植物更需要的是红光和蓝光,因此只要将红光和蓝光按照一定比例支撑光源,其所产生的光照效果即可与太阳光相媲美。虽然这需要耗费一定的电量,但是与日照光不可控相比,仍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有人做过研究,用LED灯作光源与用太阳光做光源,对植物的生长和品质均无显著差异,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厂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的生长速度以及营养物质的积累速度均得到显著提升。

4.5 生产成本较高

植物工厂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传统农业相比,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农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其也具有一个严重制约其发展的缺点,即生产成本较高。其中既包括前期厂房建设时的投入,也包括工厂运转起来后的生产成本,能源消耗等。都要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即大田生产。所以目前至少在我国,植物工厂还仅限在建立于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及农业展示区等,还无法普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产成本过高,投入与产出很难达到平衡。只有在植物工厂内生产一些高端蔬菜或花卉等,才有望达到收支平衡。所以,如何有效的降低建设成本和生产成本,是今后植物工厂产业想要顺利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5 未来展望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2

关键词:农业;生产技术;农民行为

中图分类号:F323.3;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4.00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对于我国的团结安定和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使建设新农村的思想深入人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使有文化、懂科技的农民越来越多,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使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1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

1.1科技文化决定农村素质

我国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可以促进农民生产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高。我国农村的主要特点就是人口众多,但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放眼我国农村,如果一个家庭比较富裕,那这个家庭的文化水平一定较高,而生活困难的家庭,也一定是文化困难户。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的信息接收能力也会较低,对其思维和整个农村的发展都会起到阻碍作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弱化,制约新农村的基本建设。

1.2精神文明有待提高

受传统思想、传统耕作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逐渐形成了墨守成规的生活模式,存在享受安乐的思想,对于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农业生产的变革难以适应。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和场所,难以形成先进、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部分地区还残留迷信活动,导致有病不就医等现象仍然存在。总体来说,很多农民缺乏科学精神和市场意识,没有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思想意识,对先进农业科技、农机具、农艺、文化艺术等接受程度较低,应用意愿不强,整体精神文明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法律的相关意识还很淡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让更多的农民都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宣传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农民不懂法律的重要性。大部分的农村发展较为缓慢,经济也相对要差一些,农民对法律知识了解的也相对要少一些,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法律的应用手段还不了解。因此,农民在自身权利受到威胁的时候,很少会想到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一般情况下,都是在自己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利用法律的武器。在自身权利受到威胁时,农民的第一意识就是选择忍耐,而不是去寻求法律武器的帮助,这也就说明,农民对法律的认识很低。

2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民行为改变的具体措施

农村生产技术和农民行为进行改变,其主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我国农民长期以来,整体的文化素质就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促成的。关于农村教育的投入较低,公共文化产品的比率也比较低,硬件设施投入的少,对于农民的教育也不够深入,在农村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会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改变农民的具体行为。

2.1加大教育的投资

首先抓好九年义务教育,虽然九年义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农村的教育师资力量不够,还是有一些人单纯因为经济的原因导致辍学,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没有真正实现。要防止新文盲的产生,将农村青少年的素质全面的提高起来,注重知识型农民的素养。在农村内部,还要开展培训教育,使农村的人才具有实用性,可以有助于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可以在农村中建立培训教育网络,使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2.2加大物质投入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而农民自身追求知识和乐趣以及追求健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农民的文化需求不符,农村的文化基础比较落后,农村不能很好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及时提供服务,其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针对于农村的文化环境的建设要不断加强。在农村,有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要不断得到加强,相关的规划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将村镇的整体面貌进行改善,对于村镇的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也要给予重视,对于农村人居的具体环境,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治理,这样一来,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会拥有了可靠的物质条件。在农村内部,也可以开展公共文化的服务网络,将文化资源实现共享,使农村的文化市场可以得到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投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3结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于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民种植行为改变实践进行了具体的论述。通过探索,我们了解要想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本文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拥华.行为选择、博弈地位与制度变迁———基于国家—农民关系的分析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1):83-94+173.

[2]孟庆延.“生存伦理”与集体逻辑———农业集体化时期“倒欠户”现象的社会学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2,(06):172-191+245.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3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是我国农业水平提高的原动力,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各大地区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作物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我国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协调我国的三农问题,能够保障我国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上来看,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提高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对于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性在于将我国的技术成果转化成为真实的生产力,对促进我国的共同富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分析

1.国家政策推广。国家与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形式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政府的相关政策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并在各大农业种植区域设置农业技术指导站点,对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给予系统性的指导,能?l挥出农业技术推广最主要的价值。政府的政策指导与政策支持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形式,能够实现区域化的农业技术推广,该体系的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并在政策体系的构建之中需要农户的大力支持,这是农业技术推广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2.专项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会因为种植农作物的品种不同而有所区别,也会因为种植地域的差异而各具特色,我国农业种植的悠久历史和广阔的种植地域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专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根据我国种植地域和种植品种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推广,这是我国新型的推广形式,该技术推广形式的综合性相比较其他形式而言更强,并可以保障技术推广的效果。但是,专项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部门沟通和交流成为了主要的限制性因素。项目专项农业技术推广需要进行专项的合作,具有很强的地域针对性。

3.商品农业技术推广。商品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比较普遍,将农业产品的销售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目标。该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具有单一性,主要推广的对象是商品农作物种植的农民。该推广形式具有单一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之中甚至会出现商品市场中的虚拟效应,出现夸大农作物产品功能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的影响农民的种植。商品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其监督和管理,保障农作物商品市场稳定性,以提高商品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

4.科研农业技术推广。科研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是科研单位,由于科研单位对农业技术的掌握程度比较高,其人员对技术的掌握比较全面,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户农业种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形式在推广的过程中会受到农户的大力支持和吹捧,但在实际的技术研究过程中,其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有时会严重的影响农民的收益。以该形式为主的技术推广需要农民了解其推广的风险,并具备一定的抗风险意识与抗风险能力。

三、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探究

1.造访农户家庭,推广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推广最原始的方法就是造访农户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甚至在很多偏远的地区仍在延续该推广方法。该技术推广方法能够实现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种植人员的面对面接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这种推广方法需要技术推广人员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最浪费时间的一种推广方法。但是,此方法能够保障推广技术的深入性,在推广的过程中能够将农业种植中理论知识具体化,并实现技术推广人员对农业种植人员的手把手传授,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广告宣传技术推广。利用广告的方式进行农业技术的宣传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在一些农业种植的区域,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上进行农业技术的宣传,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的品种与农药化肥的使用等实用技术。该技术的推广是单方面进行的,在推广的过程中忽略了农业种植户的主动性,会严重的影响农业技术宣传的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技术的宣传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

3.技术讲座农业推广。开展技术讲座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法之一,具体的推广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技术推广部门可以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和教授进行该技术的演讲,也可以以座谈会的形式将农业种植人员与技术推广人员集中在一起,将自己的种植经验与心得与大家分享,促进该农业技术的推广。技术讲座的时间和地点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技术推广人员也可以在田间、地头进行农业种植技术的宣传。

4.试验示范农业推广。建设农业种植试验示范基地是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策略。试验基地可以让农户了解到农业技术对于农业产量与农业质量的影响,也可以给予农业种植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农业在种植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农业种植试验基地可以帮助农户合理的规避农业种植之中出现的风险,并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试验基地建成后,农业种植者随时可对基地进行参观,技术推广人员可以随同讲解,快速有效推广农业先进的种植技术。

5.宣传单技术推广。宣传单的农业技术推广具有成本投入低、覆盖范围广等优势。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将农业种植中的要点记录下来,并将其分发到农户的手中。该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能够保障信息的有效传达,并能够有效的降低宣传的成本,是大多数农业技术宣传人员的选择。该技术推广方法需要派遣专门的传单分派人员,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但却能够起到良好的推广效果。

6.“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技术推广农业是现代化信息社会衍生出来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该推广方法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技术。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群,将农户拉入群中,并定期的在群中发送一些关于农业种植的小视频,指导农户进行农产品的种植。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一些农业种植的新技术,发布一些农业产供销信息,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简而言之,信息技术是推广农业技术的主要形式,因其便捷的信息传递功能现已经成为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4

关键词:节水型农业;结构优化;研究;种植

我国近些年不断加强保护耕地的措施,但是依然存在侵占农业用地、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等现象。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不但要合理调配水资源,还要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合理规划农业用地。

1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的重要性

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是一种能够调节和优化资源的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的目的就是科学高效地进行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促进资源合理分配。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要合理调配水资源,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对农业用地进行合理布局,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还要考虑土地本身的肥力和作息,交叉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恢复土地营养。分析不同植物的覆盖和种植情况,规划种植面积,综合确定最终的农业种植结构。针对农业用水方面,要完善不同的用水系统,减少水资源浪费,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1]。

2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措施

2.1科学选择农业种植作物

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应该在合适的区域科学地挑选农业作物,使之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农作物都对自然环境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此,自然环境的实际状况是挑选农业种植作物的决定性因素。在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过程当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地域背景,考虑种植区域的地势环境、土壤种类、湿度和温度等,然后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划分土地种植结构,科学地种植农作物。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分配农业种植用水,掌握不同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季节差异,做好农业用水的规划和分析工作;选择最合适的灌溉方式,例如喷灌、滴灌等,最大程度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和损耗,提高农作物的灌溉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2]。

2.2规划农业用地区域

农业用地的划分也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结构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发展节水型农业结构时,应该对当地的农业用地进行规划,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在农业种植区,如果有自然的湖泊河流,或者人工修建的水库,应该根据这些便捷的水利条件规划用地。在河流和湖泊附近种植需水量大的农作物,并且分析和培养周围的土地,掌握该区域的水利条件,完善农业用地灌溉方案。另外,还要从农作物需要的其他条件入手,例如光照等,合理规划农业种植结构[3]。

2.3分层次种植

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时,要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客观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分层次交叉种植的方法,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例如有些农作物怕太阳直晒,可以将这些植物种植在有树的区域,利用树木为其遮挡一部分阳光,树木本身也能涵养水源,落下的树叶还能为土地积聚养分。因此,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要综合利用土地和水资源,让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4发展农业科技

要想让农业种植结构更加科学,就要不断改进农业科学技术,强化农业种植技术手段,科学研究农作物的品种,升级和优化农作物,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节水性,提高我国农作物的种植水平和种植技术。目前,喷灌和滴灌技术及覆盖地膜的方式,都能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损耗。在我国农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功不可没,很多新型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成活率,并且其节水特性也在不断提高,病害率更低。从农业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来看,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必然要运用更加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作物品种。

2.5发展农业设施

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农作物都是由农民种植,但是很多农民的农业生产知识还存在不足,例如选什么样的农作物、选择怎样的方式等。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农业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农业灌溉设施,建立更多的供水站,优化农业供水体系;修建喷灌和滴灌等灌溉设施,为农民提供便捷的生产条件。除此之外,还应该向农民普及种植知识,让农民了解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实际意义和必要性,让节水农业更好地发展。

3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意义

3.1综合不同方面的效益

发展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关系到不同方面的效益,节水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问题,更是所有社会生产都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能够兼顾多方面的效益,形成一个全面的结构体系。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节水型农业能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协调生态水系统、生产生活水系统、农业水系统,还能保护环境。在经济效益方面,节水型农业通过优化土地和资源,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采用更加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经济效益[4]。

3.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无论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还是其他新型的农业种植结构,都是时展的产物,目的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资源问题和土地问题都非常严峻,而农业用水用地又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应该不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寻找新的农业生产种植方式,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种植效率和土地的使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不仅能优化配置资源,还能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农业种植的科学性。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5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优势;技术推广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含义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指为消费者生产更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更科学的种植技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基本要求在于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备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生产效率,同时不会对农业环境造成破坏,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必须将健康环保的生产观念贯穿始终,谨慎施用肥料和农药,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农作物的基本需求。

2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必要性

首先,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相比,对农业环境更友好。通过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有效规避滥用农药、化肥的问题,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其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农户提升经济收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更健康的绿色农业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价格比普通农作物要高,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再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有利于农业品牌的建设。绿色农业提供的产品更安全、健康,产品质量更高,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肯定,有利于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形成品牌效应;最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对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更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在当前农业技术水平范围内最大程度利用已有的农业资源,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

3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

我国有着广袤的领土,资源丰富,环境多样,农作物种类繁多。同时,我国又具有漫长的农耕文明和充沛的人力资源。因此,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有着肥沃的土壤,具备很多独有的优势。要想更好地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就必须对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的进行。

3.1我国领土面积广阔,拥有丰厚的农业资源

我国国土面积排名全球前三,纬度跨度很大,拥有丰厚的农业资源。我国不仅具备广袤的耕地面积,林业资源、草地资源、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拥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和林地,拥有大面积的领海[1]。丰厚的农业资源可以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能更好地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

3.2我国拥有多样的农业资源

我国国土贯穿南北,各个地区的环境条件都存在差异,南北之间气候差异更是悬殊,这孕育了我国种类多样的农业资源。多样化的农业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要求,在各个地区都可以找到具备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保障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

3.3我国拥有充沛的人力资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同时又具有漫长的农耕历史。因此,我国农业人口占比较大,大都具备一定的农业经验和农业技术,人力成本较低,能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这种优势已经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在新的时代将以更好的方式参与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中来,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3.4我国国情和政策

一方面,我国非常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在各个地区建立了大量绿色农业实验点,也在不断加大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究的投入,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完整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工业化发展和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局限,农业环境污染问题频发,农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因此我国对于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在基础建设和政策上都有一定的倾斜,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很多便利。

4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建议

我国的农业经济在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和世界上一些农业大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农业的发展模式由以追求产量为重心转移到以追求质量为重心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作为一种更健康环保的种植技术,能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促进农作物品质的提升,对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4.1加强宣传力度

一方面,要让消费者充分了解绿色农业,知晓绿色农业产品和一般农业产品相比独有的优势,引导消费者更多地选择绿色农业产品,进一步拉动市场需求,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也要在农户中普及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让农户意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好处。可以通过定期培训、派遣专业人员的方式,让农户迅速掌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同时,也可以通过印发小册子、建立试验田的方式让农户切实看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经济效益,加快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

4.2提供政策支持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和传统的农业技术完全不同,不仅地方政府在推广和普及中需要大量的投入,农户在实践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时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中容易遇到重重困难,农户对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也不太热衷。因此,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相关政策,既要减轻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为地方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也要为农户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提供政策支持,可以有效为绿色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我国农业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3参考国外成功经验

在很多世界农业大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农业技术水平也更为先进。而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进行了建立绿色品牌、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等尝试[2],但比起一些世界农业大国,取得的成果仍然略显不足。我国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可以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落地于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建立起真正适用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4.4加大研究投入

农业技术水平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水平决定着绿色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因此,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水平对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大相关研究机构的资金投入,推进新的更高效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究进度,让先相关研究机构能更快地拿出研究成果;其次,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实践基地的方式,让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快速得到应用,让农户看到新技术的优势,有利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最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需要人才支撑,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培养专业性人才。

4.5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系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势必会让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风险、暴露一些问题。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监管体系,不仅能保障绿色农业产品的质量,也能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一方面,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系需要更严格的质检,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维护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市场监管力度,防止一些普通农产品甚至劣质农产品打着绿色农产品的旗号以次充好,在消费者心里建立对绿色农产品的信心。只有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监管体系,才能保证绿色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6

(1.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管理工程系,安徽 六安 237011;2.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安徽 合肥 231000)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有机种植的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展开论述.首先对专业合作社以及有机种植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发展有机种植的重要特点,最后提出了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有机种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专业合作社;贫困山区;有机种植;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38-02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有机种植可持续发展研究”(2013SQRW111ZD)

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在世界范围之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指引下,我国在很多地区开始大范围实施有机种植实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对于我国的贫困山区来说,这些地区由于长期的贫困,再加上很多自然资源的天然优势,实施有机种植似乎已经成为其不二之选.笔者认为,实施有机种植不仅可以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使我们的贫困山区尽快脱贫.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有机种植均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对于我国的贫困山区来说,探索如何在专业合作社模式下发展有机种植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专业合作社

所谓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以农户亦或是农场为基本单位,在家庭财产关系不改变的前提之下,农民自愿通过合作联系组成的,由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所共同拥有的、由民主管理的企业来满足共同的经济以及社会需求的自助、自治、自立的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有很多好处,例如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等三人(2011)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一文中指出:“合作社能实现单个农户所无法实现的集体功能(例如提高农户在市场中的谈判力量、降低市场风险和生产成本等)”.但是,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孙亚范、余海鹏(2012)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3]中提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合作社依托农村能人、专业大户、涉农企业、政府农技部门等组织或社会力量创办和运作,农户缺乏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低是长期困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突出问题.”

1.2 有机种植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可见,国内关于有机种植的概念界定有很多.百度百科中对于有机种植的概念是这样进行界定的:有机种植是一种在植物成长过程中完全使用自然原料的种植方法——包括土壤改良、施肥和害虫控制.[4]笔者认为,所谓的有机种植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避免采用生长调节剂、农药以及化肥等,同时避免运用离子辐射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在完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生物、物理以及一些原始农作的方式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和培肥土壤,最终获得安全的农业产品的一种农业生产体系.[5]相关研究表明:有机种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重建已经遭到破坏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6]除此之外,有机种植出来的农产品更加绿色和健康,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利的.

2 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的重要特征

笔者认为,在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之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主要具有如下几点重要特征:

2.1 集约性

在劳动集约方面,在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之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可以有效发挥贫困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有机种植提倡的是精耕细作,可以有效打破贫困山区粗放式的耕作方式,对于贫困山区的农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除此之外,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之后,专业合作社会负责向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普及相关的有机种植科学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山区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提高贫困山区农业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也是非常有利的.在资本集约方面,在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之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可以有效实现个体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转变.这样的经营发展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照顾,可以一改贫困山区农业吸纳资本能力较差的状况,可以更好的促进更多的资本流向贫困山区的农业产业.在技术集约方面,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可以更好的帮助贫困山区的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方法,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品质,可以帮助贫困山区农民更好的、更广泛的应用先进的农业现代生产技术.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专业合作社模式下的贫困山区有机种植都可以充分体现出集约性的特点.

2.2 高效性

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高效性的特点.众所周知,在世界范围内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比例在逐年提升.除此之外,有机农产品不仅需求量大,且价格波动较小,价格总体来说要明显高于传统农产品.据笔者了解,获得绿色食品标准的有机农产品价格至少要高出百分之二十左右.基于此种情况,在专业合作社模式之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不仅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还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式种植方式来说,有机种植具有一定的高效性.除此之外,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还可以有效改善我国农产品的供给结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市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过剩,很多农民在收获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丰产却不丰收的尴尬局面.相关实践表明:在专业合作社模式之下,贫困山区的农民已经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例如,近年来,六安大别山区就建立了很多专业合作社,且大力发展有机种植,所生产的有机农产品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 专业合作社模式下促进贫困山区有机种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目前,在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发展有机种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促进贫困山区有机种植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3.1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实施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据笔者了解,部分贫困山区虽然已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但是专业合作社内的农民组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他们在实施有机种植以及经营的过程当中仍然习惯于各自为政.这样的状况对于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各专业合作社应该加强对合作社内农户的管理,可以通过讲座等培训方式来提高合作社内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让他们自觉的参与到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的阵营中来,有效保证合作社全体农民的利益.除此之外,各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应该积极的与外界的龙头企业或农产品收购市场联系,为贫困山区的有机农产品打开对外销路,为合作社的农民争取利益.如此一来,合作社的农民才会真正的信赖合作社,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合作社的发展当中来.

3.2 合理选择有机种植项目,优化有机种植产业结构

众所周知,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一般较大,如果种植项目选择不当很可能会让农民血本无归.有机农产品的情况虽然与传统农产品有所不同,但是仍然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促进贫困山区有机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以及主要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的考察有机农产品市场,从市场上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从而为合作社下一步种植合作有机农产品做出正确合理的规划安排.另外,随着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多的呈现出规范化和规模化的特点,我们的专业合作社必须要在品种选育以及整个种植过程当中执行严格的统一标准,进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统一育种、统一种植、统一销售,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当地的土地、农机资源,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3.3 合作社要注重品牌建设,有效占领有机农产品市场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笔者认为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的有机种植业要想取得可持续的发展,还需要在品牌建设上多下功夫.在市场营销的过程当中品牌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认可,那么它的未来发展也必定是不可限量的.例如,服饰品牌中知名的NIKE和ADIDAS,这些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人们看到这些品牌最多只会考虑其价格而不会担心其质量.因此,各专业合作社应该积极在市场营销上下足功夫,不断的进行自身品牌的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我们的有机农产品品牌.同时还要注重有机农产品的质量,进而不断促进贫困山区有机种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4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改善合作社发展环境

笔者认为,要想促进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有机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在政策扶持上多下功夫,从而不断改善贫困山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对贫困山区发展有机种植业的专业合作社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用以改善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贫困山区有机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可能地减轻贫困山区专业合作社的税负水平,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对其减免税收,给予专业合作社更多的发展空间,激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机种植的积极性;最后,对于急需贷款的贫困山区专业合作社,国家应该给予信贷上的政策倾斜,帮助专业合作社度过难关.

4 结语

目前,我国很多贫困山区都已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且这些合作社都在有机种植上有所建树,有力的带动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贫困山区农民的收入.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贫困山区农民尽快脱贫.希望在合作社自身的努力以及政府的帮助之下,专业合作社模式下的贫困山区有机种植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裕,王刚.有机农业与可持续发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4(12):15~17.

(2)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07):34~35.

(3)孙亚范,余海鹏.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6):67.

(4)田爱梅,黄应平,陈芳清,曹家树.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9(01):56~57.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7

在小流域治理中,实行“以治理‘生产用地’为主,对‘生态用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的立体农业模式,合理针对地理地质条件,做好防治措施;有效防治沟坡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示范基地,做好监督工作;全面结合清洁能源应用投入、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做好立体农业模式的设计与规划工作。

1 立体农业的技术种植方式

1.1 立体农业的具体作用

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国土有限、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基本国情,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非常重要。中国农业多是粗放型经济,依靠土地面积大小来促进农业发展,已不能适应国情。只有依靠科学的发展模式,全面推广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实现尽可能多的农产品收入的集约型经济。在农业技术的更新发展中,立体农业种植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采用,各级政府部门也在全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大力推行,给予了许多政策性支持。

立体农业有效减缓了城市用地范围扩大和农业用地逐渐紧缩的现实矛盾,以省地的显著特点在各种技术性种植防治中脱颖而出,科学采用多种适宜的农作物,因地制宜,一定程度上有力克服了政府农业和农村部门间用地、争地问题。

推广立体农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合理配置农作物资源、充分发挥产业多样性的基础上极大的考虑了商品价值利益,全面推动农业商品化,促进了农民利益的扩大。投入高、产出大、效益好,成为立体产业的显著特点。农民人均收入的稳步提升,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宗旨,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

我国国土面积是世界上第三大,但世界第一大的人口规模,造成人均耕地面积的受限,许多农村出现了许多剩余劳动力,甚至逐年增加。所以,剩余劳动力能够有效利用,是农村市场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全面推进集约型经济,是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效益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式。

1.2 立体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种形式

立体农业合理配置高度、密度不等的植物资源,实现水分和光能的利用最大化。立体农业依据不同植物有不同的光度需求,采用高低错落的种植方式,全面考虑种植密度、植株高矮、叶片分布、叶片朝向与可光照量,实行高低作物间作、套和复种,有效促进光合作用的发生。如此合理设置,水平分布、垂直深度的有效利用,大大提高了植物根系的水分吸收面积,促进了植物生长。

立体农业的种植模式,可以调节种植环境的温度与湿度,改良土壤质量,熟悉每种种植作物对光照、温度、耐阴冷度的接受能力,喜阳植物在上、吸引植物在下,合理进行套种,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各种农作物的套种、间种和复种方式的采用,会因为不同的收获期,一些植物能多吸收某些植物叶落腐化后形成的养分原料。而且,这种因收获期不同二产生的交替性生长,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肥料的淋溶和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高地植物的交错种植,可以提高生物群体的通风实践和范围,促进高物质循环和利用,是立体农业种植技术的又一特色。通风好、空气流通、空气循环频繁,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立体农业模式将各种农作物和植物生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从土地面积、废物循环等方面出发,极大地提高了物质循环、转化与植物的生长速率。

2 小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

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单位面积投资少、治理效果不理想、治理措施不健全等问题,使整个工作进程延缓、智力的发展目标也未能全面落实。

小流域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工作,村民们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保守、传统的种植模式仍占主导不易变更,坡耕地面积仍基本没有变动。所以,下大力度加强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注重立体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才能更好的实现大面积坡耕地的有效治理。

小流域治理初期,多事人工营造的幼林地,如果缺乏后期的封禁管护,再加上新的人为破坏和农村发展畜牧业的不合理运行,只会造成制备发展的不良循环,不利于治理措施的有效开展。所以,小流域治理,就是管理与治理的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如此,才能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效率。

3 立体农业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3.1 改善立体农业的种植技术

选择有经济效益的种植模式,要积极规范农民的生产作业方式,否则,会更大程度的破坏生态,出现水土流失等现象。所以,要做到立体农业种植技术与土地保护措施同步推进,从农作物特性、农民自身需要出发,合理选择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季节,科学排序。按照各农作物间距2m进行栽种,便宜采光、通风、空气流通和光合作用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高矮间作的种植方式,同时让大量降水的地面产生的侵蚀作用大大降低,规避水土流失。

3.2 增加财政投入

立体农业本身就成本高,他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财政的巨大投入;他的采用,也会带来高产出,有较理想的单位面积产量。依据高产出有高回报的特点,立体农业在发展立体种植、立体养殖之外,更要积极拓宽领域,追求更大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增加财政投入,才能缓解发展立体农业所需的大量财政成本与农民的资金量少的反差。

3.3 大力扶持农业科技

立体农业,是技术产业。资金、劳动力、先进技术,都是促进发展的必要条件。群体生态学是技术操作人员对农作物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合理配置的必备知识,从而形成植物适宜、优势互补的良好状态,实现农业生物的立体化空间分布。

3.4 提高农民技术能力

立体农业的发展,政府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但是农民作为农业种植的直接操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技术技能,加强相关识的培训,才能促进种植技术真正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8

当前存在于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中的相关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拥有了显著的技术改进,无论是土壤利用,还是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然而,相关方便同样引发了农业种植结构中到相关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格外严峻。例如,土壤使用科学性较低,未对土壤特性开展充分调研致使种植对象与土壤特性不符;农药化肥的使用缺乏合理性,土壤板结致使植株营养不良,影响生物多样性,引发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增加农业生产活动成本、降低农业种植经济效益的同时,显著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于公众食品、粮食安全都形成了巨大威胁。

农业种植结构的未来发展模式

面对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生物遭劫等现实问题,现代农业种植结构唯有通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够获得长远、稳步前进。尤其地,有机农业成为不二之选,如何科学选择农业种植条件,使得农业作物充分健康成长,促进植物营养发挥成为追求目标。其中,对于有毒有害肥料的禁用是基本准则,同时农业种植过程讲求全过程的实时监控,保障食品安全卫生,公众吃的放心。

农业种植结构中各影响因素

科学健康的农业种植结构讲求在自然状态下,实现植物的充分生长、能量的充分储存以及营养的充分释放。在当前阶段,很多因素极大影响了农业种植结构的科学性,例如肥料的使用、栽培方法的选择以及土壤的利用方式等。以对于农药肥料的使用为例,长久以来中国农业对于农药化肥的依赖性过高,尽管农作物产量相比于过去有显著提升,但土地却被严重破坏,具体来说,植物生长对于化肥养料的依赖性过高,对于虫害的抵抗力过低,使得农业种植投资逐年增加,种植产量以及农产品品质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土壤因素。对于土壤利用方式的科学选择要充分重视土壤保健技术,即充分发掘土壤对于植物系统生产潜力的影响作用,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改善土壤调节机能。围绕土壤结构保健,可以将无机、有机物与土壤复合形成胶体,以充分用于改善土壤板结的缓解,具体来讲,要增加土壤无机、有机胶体,并施加两者间搭桥物质,如二价阳离子调理剂等。通过将各种物质混合、连接并反应,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另一方面,在土壤有益微生物、动植物的改善方面,也需要付诸努力。

营养因素。肥料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其中如何有效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养料养分非常关键,在此环节中植物保健技术引发了广泛关注。在种植过程中,科学选择植物营养来有效实现植物次生代谢的开启,以提高植物抵御病虫灾害能力,提升抗逆性,实现优质高产是关键环节。通过为植物提供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供给各类生物化学反应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如脱氢、加氢、受电子及供电子等)的必须物质,植物生长代谢便能够高效进行,对于农药化肥等各类外加辅剂的依赖性便会有所降低,有利于获得高品质、高产量、优质风味的植物产品。尤其地,在对于农艺技术的创新,如育苗移栽、多次收割等,营养的科学提供格外重要。

栽培因素。现代农业种植过程对于栽培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视,其中良种良法配套是实现高产值、高品质的重要方法。通过科学配套农业种植结构,将土壤、肥料及营养供给等方面充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创新,以此提高农作物经济效益,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基于此,要大力提升对于农作物优良品种遗传潜力的发掘,以标准化生产降低种植风险,追求质量、产量稳步提升,实现粮食标准化。另一方面,在改善农业对于自然灾害抵御能力方面,要充分重视对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灌区续建项目筹划等,借以追求高产稳定。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推动农业种植的更好发展,农业推广受到了重点关注与落实。在农业推广的支持下,农业种植技术得以更新,实现与时俱进的同时也为种植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推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可以说,在农业种植中,农业推广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促进了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种植中农业推广的重要作用分析

对于农业推广来说,其主要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在现代的农业推广中,向农业种植户传递了多种有用的信息,且帮助其获取农业种植中的必要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农业种植中,农业推广占据着重要地位,相应工作的落实能够推动农业迅速发展,为建设新型农村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农业推广还促使农村技术与工作的一体化发展成为现实,迅速提升农业种植户的生活、经济水平,保障其合法利益,实现农业种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农业推广的支持下,农业种植户更深入了解农村当期的发展状态,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其对先进农业种植技术的认知能力,为农业新型技术的迅速发展、大范围推广落实提供基础条件[1]。总的来说,在农业种植中,农业推广的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当前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必须重点落实。

2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探究

2.1优化农业推广观念

在农业推广工作中,要保证工作观念的与时俱进,以此确保的农业种植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当前,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种植的主流趋势,需要在农业推广中重点体现。具体来说,需要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纳入农业推广工作理念中[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引导所有的农业种植户参与其中,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农村基本特征、经营方式等,以此形成最终的优化策略,引入多样化的农业种植活动,实现农业种植户经济收入的提高。另外,应当为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种植户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与机遇,保证农业教育、农业推广、农业技术培训三项工作的融合落实,以此保证农业推广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达到提升农业种植户的农业技术能力的效果。

2.2加强政策性支持

为了保证农业推广的与时俱进,在推广技术方面也要进行优化调整。此时,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智慧农业系统,降低新型农业种植技术的学习成本。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政策支持,为智慧农业系统的开发商提供更多的优惠,为相应系统的创新发展提供动能。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鼓励当地高校、研究机构、农业产业机构等等展开智慧农业系统的开发,并加快研究成果转化的速度。另外,为了保证农业种植户对该系统引入、应用的重视程度,需要构建智慧农业示范田,利用直观的种植效果增强智慧农业系统的推广效果,证实智慧农业的高可行性。

2.3引入基于互联网的推广

结合上文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农业推广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一种农村社会教育活动。由此可以说,在农业推广中,除了要向农业种植户传授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与模式,还要向其传输更新的农业销售模式,以达到农业种植经济收入增加的目标,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农业种植户能够迅速、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业种植咨询,包括行业趋势、政策优惠、种植技术等等,打破了技术传授受到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升了农业推广的有效性。同时,农业种植户还可以使用互联网完成农产品的宣传,提升消费者对相应农产品的认识度与认可程度,引导消费者购买或是深入当地体会“农家乐”活动,实现农业种植户的增收。另外,要重点引入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推广的升级。

2.4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组织素质较高的农业推广队伍,深入农村展开技术推广与农业种植新理念的教育,为农业种植户提供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平台,以此达到增强其科技素养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重点展开讲座、电视广播宣传、网络课等农业技术培训活动,配合线下培训,提升农业推广的效果。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10

关键词 种植密度;种植方式;超高产大豆;根系形态;活力;影响;鲁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17-01

农业部提出“调减玉米、增加大豆”农业供给侧改革,鲁西作为大豆制种、加工、消费较大地区,增加大豆种植效益,是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途径。大豆种植,是我国农业旱田种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知识结构的逐步完善,我国现代农业种植逐步实现科学化发展,结合现代知识理论,对农业种植中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对大豆种植中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进行分析,以寻求现代农业种植的新发展[1-3]。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试验的形式,对超高产大豆根系形态和活力与大豆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4-6]。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田2块,分别为1号和2号。供试大豆种子:普通大豆种子500 g、超高产大豆种子500 g。

1.2 试验方法

分别对2块试验田进行种植,1号试验田中分别种植普通大豆种子100 g和超高产大豆种子100 g,将种植种子之间间隔分别设为3、6、9 cm。2号试验田中种植的种子为2种试验大豆种子的混合,也将种植的每一株之间的间隔设为3、6、9 cm。同时进行浇水、施肥等管理工作。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试验中2块试验田的种植密度影响水平分别为0.004 5、0.005 7,大豆根系活力影响、大豆根系形态影响中1号试验田分别为8.4%、9.3%,2号试验田分别为10.5%、12.1%。由此表明,2种试验大豆的种植密度不同、种植方式不同,对大豆产量的根系活力和形态产生不同影响。

不同的种植方式,对大豆种植的收益、产量等都会产生影响。试验中分别对试验田采用单品种种植和混合种植,可以发现,单品种种植的大豆的根部面积以及发达程度都较混合种植的根部面积和发达程度低。单品种种植大豆的开花期、鼓粒期、成熟期的根部面积呈现逐步扩展,并大都能在成熟期达到顶峰,后期大豆植株的根部活力降低,水分减少,大豆植株的根部活力也逐步降低。另一方面,超高产大豆与普通大豆相比,单品种种植期间,根系对土壤营养含量的吸收水平也存在不同,超高产大豆的单品种种植占土地面积6~8 cm2/株,当大豆植株处于开花和鼓粒期间,超高产大豆的根部面积也会在6~8 cm2/株向更加广阔的空间拓展,为大豆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供应;而单品种种植的普通大豆的根系活力低于超高大豆,但普通大豆种植期间的开花期、鼓粒期、成熟期的根部面积呈现逐步扩展,扩展面积为3~5 cm2/株,传统大豆品种的根系l达水平低于超高大豆的营养供应,从而对后期产量造成影响。

种植密度不同,对大豆的根系活力和形态也有影响,2块试验田的大豆处于不同间隔的植株状态,在开花期、鼓粒期、成熟期根部面积拓展情况存在差异,其中3 cm间隔的根系扩展面积能力差,6 cm最佳,而9 cm的根部扩展面积小于6 cm。大豆种植的土地利用率降低,大豆成长所需的营养供给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9、6、3 cm的间隔。一般超高产大豆的种植根部活力和形态最佳状态为8.5%以上,3种不同种植密度大豆,根部活力和形态的平均值1号、2号地块分别为8.4%、9.3%,10.5%、12.1%,高于超高产大豆种植根部分析的一般值,为现代大豆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3 结论与讨论

大豆种植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科学的农业种植结构,可以实现大豆种植的产量提高,充分发挥大豆种植根系营养的作用,使我国大豆种植整体产量结构水平得到提高。对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大豆根部活力和形态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高产大豆较传统大豆种植更有优势,新型种植方式中,混合品种种植的大豆根系活力水平更高,而掌握适宜的大豆种植密度也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

4 参考文献

[1] 马兆惠,车仁君,王海英,等.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超高产大豆根系形态和活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6):1084-1094.

[2] 马兆惠.磷酸二铵对单混种植条件下超高产大豆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4.

[3] 陈光荣,高世铭,张国宏,等.种植方式与密度对旱作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0(5):39-41.

[4] 朱元刚,高凤菊,曹鹏鹏,等.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6):1751-1758.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11

关键词:玉米;大户;模式;出路

1 当前农村种植模式的现状

当前农村种植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耕种形式和工具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比起城市发展较快,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工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较快这些因素,农村发展和农村生产力还是显然滞后。粮食价格是基础生产资料,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农村劳动力已然部分向城市转移,许多农村都没有壮劳力劳作,这样造大量的土地闲置荒废,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产生的生产积极性已产生惰性引起滞后发展,这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显露出它的一些弊端【1。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批外出打工做生意,农村闲置的或者转租的土地越来越多的被有眼光有头脑的人开发利用,逐渐形成规模种植,大户种植形式逐渐出现。

2 大户种植形成的原因

2.1 农村大户种植有土地资源的因素和机遇 近年来物价涨幅较大,而农村农民种粮收入偏低,在农村许多家庭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放弃种田,对承包土地自愿转租或者放弃土地经营权;村里可开垦的荒地和村集体本分机动地也为种植大户提供了土地条件,另外部分农户和部门有资金有头脑的人认准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土地资源的供给,加大投入,以较低的价格承包大片土地,逐渐形成种植大户。

2.2 农村大户种植是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家一直关心“三农”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召开,明确了农民农村问题的发展方向,给农民减负,给农民增收。中央下达一系列和措施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倾斜,不但降低了农业税,也取消了农业附加税,现在农民还有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负担减轻,提高劳作积极性。

3 当前玉米种植情况

3.1 玉米的传统种植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种植作物,本身营养丰富,是公认的重要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目前玉米作为生物质能源和淀粉加工能行业的需求增长迅速。玉米生产期不长,但是生长期内喜欢温暖多雨,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种植范围广泛,全国有6个玉米种植带,分别是:北方春玉米种植区、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内陆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当前,国内玉米的种植方式有等行距栽培、双株栽培和宽窄行栽培等。这些传统的种植方式存在了很多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的玉米产量,但是各有弊端;等行距种植方式影响玉米群体内部通风和透光度,限制玉米的种植密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云贵地区多采用“双株”模式种植,但是这种模式也存有问题,它解决了玉米株体高易倒的难题、适应大穗型品种,但是播种费工,不利于田间管理。

3.2 玉米大户种植的优势 玉米大户种植的特点就是可以走现代农业生产之路,首先种植规模大,种植面积广,容易连成片,可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松整地、统一耕种方式和施肥栽培、可以统一配种统一田间管理和收货;其次大户种植更可以借助科技支持,进行科学管理,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的科技支持日渐显示出好的作用,在规模上依靠科技的力量增产,效果明显;再次现代操作都是大型整体的机械化操作,这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省时省力,科学调配,省去许多劳作之累,节省了时间,所以玉米大户种植不但能节约很多人力物力,更能提高效益,保障农民收入保障农业稳定增产。

3.3 种植大户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农田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支出较大,种粮大户一般都是短时间承包期,不想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一般也没有能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二是农资产品涨幅过高,粮食价格偏低,农民种粮成本较大。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部分都转换到城市工业发达地区,农忙时节雇工困难。四是资金投入较大,周转缓慢,没有很好的融资渠道。

3.4 玉米大户种植的模式探讨 近年来,玉米种植方式在国内国外一直进行实践和研究。一般来讲建立科学的种植模式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季节结合玉米的特性进行研究和实践。大户种植要舍得投入资金更新技术,要走集约化现代农业之路,要积极学习和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良种,实行机械化作业,节约耕作成本,提高种植效益。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生产模式是中国农科院积极推广的种植模式,要把符合自己情况的种植引到自己田间地头。另外大小行双行单株交错种植方式是要积极推广的种植方向。这就需要有优良的种子,每粒种子都能发芽且健康成长,在单株产量上有更大提高。

4 小结

科学高效的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生产大户是至关重要的,把高科技、集约化管理的先进经验推广实践,是提高种植大户效益的有效方法,也是稳定喝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现况的有效措施。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12

传统的农业种植业由于受天气、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机能减退或突变等现象,但是从当前农业种植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应对农业种植业结构不足远比应对自然条件限制要困难的多。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农业种植业要想摒弃传统结构的限制与制约,有效推动农业种植业优化转型,就必须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制定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种植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业种植业发展,产量并不是最关键的要素,因为产量不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直接影响。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盈,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于农产品已不再仅限于数量上的追求,而是对于其质量上的追求也日益提高。例如,在大米销售市场中,绿色大米虽然价格要比普通大米贵很多,但是由于安全、健康、高品质的特点,还是备受消费者青睐。而农户要想培育出绿色农产品,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和地形,合理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改进农业种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绿色高质量农产品,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二)维护粮食市场平衡

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例如,无水栽培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使农产品的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科技发展虽然为农业种植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当某种新型农产品畅销时,商贩就会高价收购此类农产品,农户就会大面积种植此类农产品,而这极易造成供过于求的问题。与此相对,供小于求的问题也极为常见,例如2020年我国生姜及大蒜价格居高不下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无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小于求,都会对粮食市场造成波动,而这对于粮食市场平衡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维护粮食市场平衡,必须针对粮食市场需求,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种植政策引导

加强政府引导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从“支农惠民”的“三农”政策,到十九大提出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对农业种植业调整时,政府也必须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政策扶持的形式,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减少跟风盲目种植的现象,真正实现“强农富农惠农”的战略目标。

(二)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通俗而言就是“南橘北枳”的思想。就算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环境中,其生产种植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而这就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农业种植极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北方、南方气候条件不同,导致农作物的播种时间也会有些许差异,而且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而这就要求在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时,必须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作物的种植地点、生长周期、种植时期等,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采取更为科学的种植方式,从而使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得以切实提升。

(三)制定完善农业种植计划

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保障,可以为农业种植业发展点明方向,促进农业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情况,结合当地产生情况及市场供应情况,制定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通过制定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改善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种植方式,就能维持农产品供需平衡,促进农产品市场及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13

所谓立体农业,主要指在特定的土地或者水域范围内,通过生物和时空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能量、物质等循环使用,整合多元化资源,由若干生物共同构成立体植物、立体养殖等产业结合,实现高效化、低能耗、高质量的集约型农业发展,进而提升物质转化效率,增强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我国传统间种、复种、套种等形式的不断创新发展,立体农业模式应运而生,当前我国已着手采用上千种立体种植、养殖模式,成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工程项目。

一、立体农业结构特征

1.物种与食物链

物种作为形成立体模式的基础,在实行立体农业种植技术过程中,物种既包括第一生产中的绿色植物,也包括次级物质再生产的肉食性动物及草食性动物等,可完成物质的分解与转化过程。食物链的构成主要结合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循环利用、转化等规律,通过对食物链的改造、优化,提升营养供给,实现区域内的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

2.时间与空间

在立体农业种植中,时间结构主要指结合季节规律、物种生长和发育周期等,进行环境因素的优化调整,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对物种的时间顺序安排,以此实现高效作业目标,增强物种容量,实现种植、养殖等多层次的循环利用。在立体空间结构模式中,强调了各个物种的地上与地下分布、陆地与水中分布等。立体农业结构密度,则强调个体与群里之间的距离。

二、立体农业种植技术的必要性

以某缓丘陵区为例,农作物大多位于坡耕地中。我国大多数地区降雨集中在5~10月,该期间降雨量约600mm,是全年降雨量的越70%以上。同时该时间是农作物生长、成熟的重要时期,如果采取传统的坡耕地种植方式,不仅产量相对低下,且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其一,由于大多农作物的覆盖率比较低,吸水性能弱化,可能引发水土流失问题;其二,以大多农户的作业习惯来看,主要采取单茬种植,通风透气性能不佳,不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吸收,造成农作物良莠不齐,品质不好,产量不高;其三,考虑到耕种地区的气候与土壤状况,结合水土保持耕种原则,如果采取横坡耕作形式,可能造成防汛期间的排水不畅通,农作物受涝严重,不利于产量的提升;因此农户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常采取顺坡耕种形式,增大水土流失可能性,造成防汛期间大量养分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由于采取坡耕地种植方式,可能造成农作物产量低下,引发水土流失问题等,结合农业生产作业实践经验,加强与农业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提出采取立体农业种植技术,既可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加大复种指数,也可有效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必要性与合理性。

三、立体农业种植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运用

1.优化立体农业种植技术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民生产作业要求,同时避免由于不当耕作而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在进行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农业种植技术与土地保护措施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横坡耕种模式,推行立体农业种植,实现农作物的高矮间作。具体种植方法为小麦、马铃薯和玉米的间作。在种植过程中,农户可根据自身需要或者种植习惯选择主要作物品种,并呈“带状”按照作物种植的季节进行排序。例如,10月份种植小麦,以带状为主,每间隔约2m距离留有一块空地;翌年2月种植马铃薯;小麦4月份成熟之后即可收割,再种植玉米;马铃薯6月份成熟之后,再种植晚秋作物。注意预留各种农作物的种植规格均为2m,以便于透气通风,更好地接收光合作用。

通过实行立体化的农业种植技术,实现作物的高矮排列,既符合作物生长需要的阳光,也能保持透气通风,极大增强耕地的复种能力,提高作物产量。另外,由于采取高矮间作方式,可减少由于降水而对地面产生的侵蚀作用,有力避免水土流失问题。

2.加大资金成本投入力度

立体农业作为一种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发展模式,着重于开发空间,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强调高投入、高产出。另外,立体农业除了立体种植或立体养殖模式以外,还应逐渐拓展到沼气池微生物发酵工程、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这就需要加大资金成本投入力度,全面支持立体农业发展。

3.支持农业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支持立体农业发展的基础所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例如,实行多熟制的立体农业,就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种植技术。另外,立体农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群体生态学等技术手段支持,实现群体之间的优化配置,科学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才能确保不同生物种类在同一空间内的共存,并形成若干层次,实现农业生物的立体化空间分布。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农业科技,才能真正为发展立体农业种植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科技的进步,可促使农户增强对立体农业发展的意识,自觉改善立体环境,增强农作物或其他生物的生命力,实现小流域治理目标。

4.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全面发展立体农业,发挥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作用,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由于立体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广大农民提高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推广。因此,应做好农民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工作;同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由农业科技人员推行技术承包模式,加强技术服务力度,在农村地区全面普及立体种植技术,宣扬先进成果,促进立体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

四、结束语

农业种植方式精选篇14

关键词:水稻种植模式;氮磷流失;特征

氮、磷流失所造成的农业污染日益严重,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的施用农业化肥造成的氮、磷流失或是畜禽、水产业的常规污染以及农作物秸秆大量的堆积污染等。农业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近几年的重点研究对象。怎样采用科学农业管理才能真正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使其得到充分的改善?这是我国当今农业所要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氮、磷污染的原因

水稻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农业产物,水稻对氮的利用率一般在15.0%~45.5%左右,而对磷的利用率也只有在13%~24%之间。这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氮、磷化肥进入到稻田后,只有少部分被水稻所吸收,要么就是贮存在土壤中,而最大的一部分是通过地表径流、气态蒸发、淋溶等途径进行流失,使氮、磷扩散到水源以及大气环境中去,进而造成温室效应或是农业地表面水富营养化,是地下水源遭受到硝酸盐污染等。为控制农业管理方式对环境造成的这种高负荷环境影响,应加强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并迎合农业发展需求,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并针对不同水稻进行不同模式的施肥减少氮、磷化肥的流失,充分发展农业的生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农业也相继推出,例如,现代农业中非常实用的种、养结合型农业、绿色农业还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有机农业等。这些新型农业的发展可有效的控制农业环境的污染,发展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并使有机农业与绿色农业得到大力的推广与使用。还有很多专家还在进行有机与绿色农业的研究并将这两种模式与常规模式进行比较与分析,在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农业环境的控制。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下、不同环境氮磷流失的特征

本文中根据在不同地方进行不同的水稻种植模式,分析氮、磷流失的特征,分析结果如下:

田面水中氮、磷流失的特征

在田面上种植水稻,并应用三种不同种植模式,分别是常规种植、绿色蛙稻种植以及有机种植三种。据专家实验所得的结果是:田面上水总氮的浓度:常规大于绿色蛙稻大于有机,这说明在田面中水稻种植模式里,在有机种植水稻模式下,氮的流失量相对较少;水总磷的浓度:常规大于有机大于绿色蛙稻,这说明在绿色蛙稻种植模式下,磷的流失量比较少。

径流水中氮、磷流失的特征

在径流中种植水稻,并应用三种不同种植模式:径流水总氮的浓度:常规大于有机大于绿色蛙稻,这说明径流中绿色蛙稻种植水稻模式下,氮的流失量相对较少;水总磷的浓度:常规大于有机大于绿色蛙稻,这说明在绿色蛙稻种植模式下,磷的流失量比较少。

渗漏水中氮、磷流失的特征

在渗漏水中种植水稻,并应用三种不同种植模式:渗漏水中总氮的浓度:常规大于绿色蛙稻大于有机,这说明渗漏水中有机水稻种植水稻模式下,氮的流失量相对较少;水总磷的浓度:常规大于有机大于绿色蛙稻,这说明在绿色蛙稻种植模式下,磷的流失量比较少。

总而言之,常规的水稻种植模式因很少采用秸秆还田或是很少施用有机稻肥等对策,导致种植水稻的土壤养分指标受化肥影响的力度比较大。绿色蛙稻种植模式一般使用的化肥为部分化肥或是有机肥料,采用这种种植方式不需要使用除草剂或是造成农业危的农药。所以使用绿色蛙稻种植模式不仅可以加强水稻的品质,还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保证水稻的产量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而上述所说的有机种植模式与绿色蛙稻种植模式其实两者有很多相同之处,有机种植模式与绿色蛙稻种植模式都是通过国家认证的,并且这两种模式都是严格执行农业的标准。有时种植模式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并降低土壤得容重,有效的使土壤得状态得到良好的改善。同时,进过秸秆还田等对策,可以使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加强。所以有机种植模式会对水稻的土壤养分情况进行一定的缓冲、调控以及改善。比较这三种水稻种植模式,还是有机种植模式的要求以及保护水稻方面更优,因此有机种植模式下的水稻产品往往质量最好,农业经济效益最高。

结语:

综上所述,在控制污染的同时,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才会使农业种植得以可持续发展,在加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了对环境的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农业管理中会出现更多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使我国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玉波,沙之敏,赵峥,陆欣欣,张金秀,赵琦,曹林奎.不同水稻种植模式对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12).

[2]付伟章.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及面源污染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3.

[3]田太强.施肥与耕作对紫色土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