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17 15:59:34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1

首先,发展农村林业产业,能够有效引导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于提高农民自身收益,以及加快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着十分积极地作用。其次,通过加强农村林业产业链建设,还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吸引林业资源深加工企业入驻农村地区,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能够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林业生产及以林业资源为基础相关工业领域转移,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也为农民职业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林业产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

贵州省有着占全国总量1.8%的森林资源,在全国各地区森林资源占有量中排名第十六位,但在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却相对较为落后,尤其在农村林业产业方面,不仅产业规模普遍较小,极少有规模型的龙头企业,同时在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上也相对较低,工艺技术更新缓慢,林业产品缺少技术含量,深加工企业匮乏,产品附加价值低,对林果等产品的价值挖掘不够深入,且名牌产品数量不足,整体市场竞争力较弱,也无法有效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2.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林业产业发展

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观念落后以及对短期效益的盲目追逐,导致在林业栽植过程中不注重混交林的培育,并且普遍选择易成活、易管理、生长周期短、效益回收快的林木品种,导致林业结构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的隐患。同时,从产业结构来看,林业第一产业所占结构比重始终较大,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且第二产业仍以木竹加工等初级阶段为主,技术水平落后,第三产业虽然生态旅游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与之配套的服务业发展仍旧较为缓慢,整体来看林业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

3.融资渠道狭窄,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

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还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和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的困境,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对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方面仍然较为乏力,所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作为农村林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农民由于对市场化环境下融资意识较差,以及缺乏科学的信息指导,通过社会金融手段获取发展资金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导致农村林业产业资金链普遍较为薄弱。另一方面,针对农村林业产业相关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许多地区甚至未能建立针对林农的信息服务机构,加之林农在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信息获取渠道了解运用较少,使得林农在市场信息的获取上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更加制约了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促进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1.加强技术改造,扩大农村林业产业规模

当前贵州省农村林业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与林业技术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在着力加强农村林业产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更加科学的生产技术的运用,充分挖掘疏林地和宜林地的生产力潜力,同时加大力度改造低产低效林分,以适应林板、林纸等工业用材林的需要。此外,还应鼓励广大林农大力种植当地珍贵树种,在增加林农收入的同时,提高贵州省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加强对林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吸引高新技术型加工企业到农村建厂,运用新型加工技术,深入挖掘林业产品的深层价值,增加最终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并着力打造名优林业产业品牌,同时扩大产业规模,增加规模型龙头企业数量,全面推动贵州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产业科学化发展

基于贵州农村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快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方面,应针对第一产业发展中林木种类单一的问题予以改进,加强混交林的建设与树种的改良,降低纯林比重,同时兼顾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合理选种栽培,提高林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降低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几率,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协调好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发挥贵州林业第一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强对第二三产业重视与投入,多渠道着手提高林业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从林业资源的初级加工向高级精深加工方向迈进,使林业加工产业向科技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贵州省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植被景观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及配套服务一体化的第三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并以服务产业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的科学化发展。

3.加强对农村林业产业融资指导与信息服务

贵州省应在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针对林农市场服务与技术服务,可在农村设立专门的服务网点,给与农民融资方面、市场信息方面以及林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帮助农民利用社会金融机构等渠道进行融资,为林农提供新鲜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指导农民如何应对和化解市场风险,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支持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总结: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时期贵州在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现代林业科技与生产工艺的运用,并结合实际与市场变化趋势,对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就够进行科学优化,同时做好对林业产业融资、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激发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为新时期贵州经济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杨清群 单位:沙包堡办事处林业站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2

【关键字】:农村林业;突出问题;现状分析;有效措施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大量的实践证实,发展农村林业是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林业的发展对改变农村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经济转型上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农村林业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良好形势的同时,也存在突出性的问题。

1 农村林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1.1 农村林业各地区发展比例失调现象严重

据调查统计,我国森林总面积2.08亿公顷,而森林覆盖率却只达到了21.63%,远低于全球的31%的平均水平。[1]而在农村林业发展中,天然林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人工林所占的比重。从各区域的发展情况上看,部分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广,其密度远高于国家相应标准。但部分地区总体覆盖面积却远远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林业发展极度不平衡。此外,我国森林总资源储备的不足、林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偷伐乱伐等现象的发生,对农村林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

1.2 农村林业发展中资源没有实现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农村林业发展仍需依靠政府指导,常常不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林业种植凸显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只考虑眼前的经济效益,不顾及林业的长远发展,只是根据某一时期市场需求的特点开展种植,往往选择种植品种过于单一,对整个林业结构缺乏针对性的调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不良影响,进而造成农民利益损失,降低种植积极性。

1.3 农村林业发展没有科学合理化的管理体制

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农村林业管理体制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的强制性上,缺少宏观调控以及综合性协调;农村林业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运行的经费相对较少,各部门在政策落实以及工作完善上缺少执行力,严重影响农村林业的发展;[2]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林业在技术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更没有系统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林农只能跟着感觉走,自己动手求发展。

1.4 农村林业发展没有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

在我国林业相关政策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即使形成了制度也是不符合我国农村林业发展的。例如,在林业税上,林业税不仅品种纷繁复杂且对于林农来说税负很重,并伴随着不规范的收税现象,在税费使用上仍存在不透明;退耕还林政策落实的不彻底,有的并没有落实,有的地区甚至在享受着政策的好处却还没有种树。另外,由于农村生活比较闭塞,再加上管理部门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大,农民知之甚少,使得农村林没有增进反倒减少现象的出现。

1.5 农村林业发展服务化意识不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很多行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与全球化,更注重行业的服务意识。而农村的林业发展却距离这两方面很远,更不用提服务意识了。农村林业的经营,主要老当地的自产自销的经营策略,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对于林业深层次的加工更是远远落后与时代的发展,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可持续发展更难以实现。林农本身的服务意识就弱,再加上政府没有大力度的投入与指导,使农村林业的大规模发展陷入僵局。

2 农村林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林业绿化覆盖率未能达到相应标准

就当前农村林业种植水平来看,种植覆盖效果不够明显,未能达到相应的标准。耕地、林牧场退化以及沙化趋势控制效果较差,部分地区仍旧水土流失严重,没有从根本改变粮食以及其他生产成本过高情况。[3]近几年的沙化以及荒漠化数据显示,控制力不足,控制效果有限,荒漠化的趋势并未得到良好改善。其主要原因还在农村林业发展过于缓慢,而水土流失的速度要远比建设的快很多。所以,在改变生态上没有太过明显的成效。

2.2 耕地与林木用地矛盾被激化

从古到今,我国的耕地使用面积就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山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全部依靠耕地,正所谓“靠山吃山、靠地吃地”,节约土地的意识不足。进而激化了耕地与林地用地的矛盾。长时间以来,山区农民大量的砍树扩大耕地面积,又不注重保护,给植被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的局面,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背离。

2.3 产业化、特色化进程缓慢

随着国家林业种植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林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作用不容忽视。部分地区根据这些林业特色,进行了花卉的种植以及果树的种植等等,并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从产业化和特色化上看,未能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化结构,特色优势并不突出,规模也相对较小,进而导致推动林业发展助推力量不足,无法满足经济快速飞跃的根本需求。[4]

2.4 森林旅游业没有发挥出带动作用

森林旅游业已经成为现下农村经济转型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但在森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其带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极致,主要表现在:体制上没有打破国有经济垄断局面;在人才管理上,更是缺乏专业性技术人才以及具有服务意识的人才培养;建设资金的匮乏,在基础设施上还不够完善,在加上宣传力度的不到位,使得森林旅游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未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在处理上也没有可依据的法律条文,有些管理部门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在森林旅游业产品开发上不足够吸引参观者,对于人文景观的建设以及开发上不注重与人们旅游需求相结合,严重制约了森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5 农村能源问题亟待解决

就目前来看,我国山区农村能源主要还是依靠砍伐树木来获取,这也使得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有些偏远农村,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其他能源的采购困难以及能源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出现了无植被可烧的现象,生态破坏非常严重,甚至出现难以恢复现象。因此,农村能源问题亟待解决,更是各地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

3 农村林业在今后发展中的有效措施

3.1 建立健全农村林业管理体制,使之有法可依

在农村林业发展中,国家必须对现在的政策作出必要的调整,并建立健全农村林业管理体制,使之有法可依,从根本上杜绝农村林业管理上的不规范。农村林业管理部门更应根据本地区林业发展的特点,建立健全林业监管体制,形成规范统一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使林业管理过程有法可依,并完善责任制以及监督体制,保障农村林业政策以及管理落到实处。在监管体制中,明确林业监管人员的应该享有的行使权以承担的责任,完善安农村林业发展的监督体制,对工作人员以及林场进行监督,实现农村林业管理的合理科学性。

3.2 提升林农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

在农村林业发展中,林农在农村林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决定着林业发展的整个态势。因此,必须提升林农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才能够使林业在建造上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要加大对林农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普及,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做好指导与培训,定时定点地为林农开展讲座,或者委派专家或者技术指导下基层,为林农进行现场的培训与指导。

结语

在农村林业发展中,虽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但我们要勇于迎接挑战,抓住发展的机遇,使之为生态恢复以及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农村林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活跃了农村市场,最终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促进农村林业发展转型势在必行,但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不断探索前进为子孙后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家顺. 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2]王洁. 农村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2.

[3]刘宁. 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4]蒋志东. 浅析玉溪生态立市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对策[J]. 云南科技管理,2011,01:34-37.

[5]方志. 新形势下中国林业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对内蒙古红花尔基林业局基层的走访[J]. 林业经济问题,2014,03:285-288.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发展;问题;对策

G718.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概述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二、农村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其形成原因也是有很多因素,要解决好形成的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也需要认清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和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实现。当前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不管是从质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还存在较大的问题,结合笔者工作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经费投入渠道单一。(2) “双师型”师资队伍匮乏。(3)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4)区域特色优势不凸显。

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中职教育已日渐进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中。政府在加大对中职教育扶持力度的同时,会尽可能完善各项有利于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民众的宣传力度,使民众认识到农村中职教育在建设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农村中职教育不再只是一种层次比较低、终结性的职业教育,它将为农村开发大量人力资源,与普通教育有良好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从农村中职教育中获得发展。它将是一切为了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职业教育。与此同时民众也会看到农村中职教育在培养人才和解决就业问题中的独特优势,从而逐渐纠正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解放思想,转变以前那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念。农村中职教育将会是农村教育的主要选择,从而促进农村中职教育的主流化。

2.增加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充分认识到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政府应提高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紧迫性的认识,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及时制定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应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量的经费专项用于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保证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同时,应积极开辟多元化融资、筹资渠道,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结合区域优势促进农村中职教育发展。发展农村中职教育也应该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分析农村的具体区位优势,未来应该形成区域化发展优势十分明显的中职教育。“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竞高达76.40%。”由此可见,根据沿海与内陆农村地区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不同的地域特色形成的区位优势,开放中职教育培训的年龄限制和实行灵活的学习时间,依据当地的经济特色调整专业,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来开办农村中职教育。农村中职教育的侧重点在不同区域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是不同的,因此农村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成为其辅助区域优势形成的助推力,促进区域化发展特色化。

4.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化。依靠学校力量来发展农村中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的主体还是国家。而未来,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与各地乡镇企业进行合作是发展农村中职教育趋势之一。“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以“订单”形式向学校提供就业岗位,双方互惠互利。学校的职业教育在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企业的职业教育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取长补短,学校理论基础好,企业实践经验多两者结合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校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就能变为主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

5.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师资队伍“双师化”。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业培养人才,同时也能促进农村中职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可谓是一举两得,然而产学研合作模式却能一举四得,除了前面的两得,第三得是推动科技的进步,第四得是为中职学校培养师资。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并进行理论指导,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条件和就业岗位,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科学研究合作,最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学研的合作将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而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够逐渐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同样学校教师也能走进企业,完善自己教学技能,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使得学校教师呈现“双师”化发展趋势,为农村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有力的师资保证。

6.开展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严格实施职业工人准入制,努力提高职教毕业生的就业率。职业类学校应积极担负起各专业人才职前培养和职后深造的双重责任,扎实开展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学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强化企业自主培训功能,加强对一线职工、转岗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形成职工在岗和轮岗培训的制度,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

结束语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按照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并重,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思路,在扩大优质职业教育Y源、稳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丽珠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265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4

[关键词]农村零售业;零售组织;零售业态;

2005年末湖南全省就业劳动力3801.8万人,增长1.5%。全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919.26万人,增长6.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7.56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34.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农村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继续加强;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较大等。湖南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缓慢,制约了市场潜力的释放,导致长期以来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使农村市场启而未动。

一、农村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市场发展受公共设施和环境的影响,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湖南省农村公共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相关商品没有配套设施,压抑了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欲望,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桎梏。益阳市是全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即使这样,广大的益阳农村普遍存在无自来水,无有线电视,农村供电线路普遍陈旧、损耗严重,造成电价太高。想买洗衣机无自来水,买了电视收不到信号,通了电不用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是买不起热水器,而是用不了(水压低打不着火);不是买不起冰箱、空调,而是用不起(电费太高)。高昂的电价,使得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不仅买难(价格贵)而且用难(电价支出高),不少家庭放弃购买。可见,不良的消费环境,压抑了一部分具备购买能力的农村居民家庭,使他们的消费欲望不能得到实现,不仅阻碍了商品在农村的流通,而且影响了农村零售业在未来农村市场的发展空间。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诚信问题在农村零售业中显得尤为突出,不仅严重干扰着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而且损害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完全统计:2002年,我省共查处违法违章、侵害消费者权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案件37951起,侵权违法主体是个体私营企业的案件24475起,占64.5%,其中,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8414起,个体私营企业占了78%。在农村个体私营经营户中,有少数因为素质不高,没有长远发展规划,注重眼前利益,损害消费者利益,从而影响了个体私营经营业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消费者心目中个体经营业主不太好的形象,不信任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诚信危机严重阻碍了农村零售组织的健康发展。2005年,张家界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分局于7月18日接青岛啤酒(郴州)有限公司投诉。7月29日,在张家界市一个体商店,查获1800件(12瓶/件)仿冒的“青岛2000”啤酒,共销毁壹仟柒佰玖拾伍件(1795件)商标标识外包装物及标签。

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信息不足,真正用于农民生产、生活信息指导不多,信息质量不高,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令农民不敢轻信;信息网络不够健全,使一些信息无法送到农民手中。一是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滞后,农民不能得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的联系度不够通畅,时常出现农副产品积压和卖难问题;二是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流行,农民没有识别的能力,导致农村“大头娃娃”事件的发生,对信息了解的不对称严重影响零售业的发展。

(二)农村零售业的后续动力不足,发展资金从哪里来的关键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湖南农村的零售业基本上是独立经营的个体小店,没有任何的组织性,缺乏组织资金、商品配送、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自然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力。针对现代商业的发展趋势,城市零售组织的未来竞争方向主要是农村市场。它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尤其在资金、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军农村市场是非常有利,而农村零售业可能在农村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湖南地处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劣势很明显。农村零售商出身农民,除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投资外,筹集额外的资金加大规模是不太可能,再说湖南农村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湖南农村市场的特点:零售商不知如何贷款或筹资去扩展店铺,而农村信用社主要是针对农民的生产性贷款,所以零售商的店铺面积一般在10-100平方米。发展资金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零售组织的升级。

(三)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影响农村零售业的全面发展

随着湖南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的消费性支相应增加。然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湖南农村零售组织的发展没有起到推波促澜的效果。并且农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居民从业收入的主要用途集中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农村家庭收入剪刀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农民的购买力平衡。扩大农民的收入来源,缩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农村市场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农村零售业才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湖南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市场没有“物美价廉”的商品,商品价格质量的不合理,是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的“瓶颈”。

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农民有效需求不足,零售业在此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农村居民的富裕程度加深,对商品的质量要求自然就会提高,限制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农村市场。总之,农民收入只要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农民家庭收入的差距日益缩小,农村零售业就有全面发展的机会。

单位:(元/人均)

指标名称2004年2003年增减(%)增幅(%)

在外从业总收入546.78463.5917.97.3

其中:外出从业收入330.36269.1322.82.0

乡外县内收入27.2------11.0-------

县外省内收入59.98------30.0-------

省外国内收入243.18------22.6-------

其中:本乡劳务收入181.75155.2517.112.2

乡镇企业收入45.21-----8.4-------

非企业组织收入34.6739.21-11.6-------

注:资料来源于湖南统计局农村调查统计直报2004年7月21

单位:(元/人均)

指标名称2004年2003年增减(%)增幅(%)

第一产业收入496.74407.8821.814.0

其中:农业收入176.54115.2152.3------

林业收入9.859.058.8------

牧业收入289.53263.719.8------

渔业收入20.8219.914.6------

注:资料来源于湖南统计局农村调查统计直报2004年7月21

(四)零售业规模偏小、业态单一,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近十多年来,湖南省的城市零售业态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新型业态诸如超级市场、专卖店、折扣商店、仓储式商店、便利店、邮购商店以及网络商店纷纷涌现,加上原有传统业态诸如百货商店、专业店、食杂店等。而农村市场的零售业态却单一化,主要是传统业态为主,加上零星的新型业态诸如便利店。所以,湖南农村市场零售业态单一问题突出,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2004年上半年湖南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894.6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8.11元,增长18.3%,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服务性支出为355.26元,增加45.01元,增长14.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上半年农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实际增长12.7%。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农村的零售商仍以传统业态为主,经营的商品都是低档次的日用百货、日用化妆品、服装、鞋帽、烟酒副食品、简单的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等(见下表),这只能满足农民过去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对农村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确难以满足。像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大件商品,以及价值量大的家具、床上用品等,农村零售店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农民往往要到城市大中型零售店中选购。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购买成本,而且削弱了农村零售业的辐射作用和吸引力,自然影响了零售业的完善和发展。(如表)

2004年上半年湖南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指标名称2004年2003年增减增幅(%)结构(%)

生活消费支出894.63756.52138.1118.3100

1.食品373.83314.9758.8618.741.8

2.衣着57.4148.858.5617.56.4

3.居住124.43106.3018.1317.113.9

4.家庭设备43.7237.336.3917.14.9

5.交通通讯86.2668.3817.8826.19.6

6.文教娱乐119.72112.167.566.713.4

7.医疗保健62.0746.3015.7734.16.9

8.其他27.1922.234.9522.33.1

注:资料来源于湖南统计局农村调查统计直报2004年7月21

长期以来农村市场体系的欠缺使湖南省商品流通产业未能实现有效集中,零售业主自有资金薄弱,经营能力不足又限制了商品流通,由此导致零售业不完善、零售店规模过小。近几年湖南省消费品零售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单个商业流通规模较小,总体上呈零散状态。省内农村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极低,基本上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与统一的销售网络。目前,我省农村零售业还是处于发展初期,零售商经营管理水平低,设施陈旧老化,经营方式落后,卫生状况也较差,这都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需要。

(五)零售业的利润低,没有自己的品牌

湖南农村零售业管理落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步,一个零售组织即使能够成功地满足管理部门和零售商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目标市场需要,也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一个零售组织为目标市场提供太少的附加服务,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和交易成本的提高,也会对盈利能力造成损失。湖南农村零售业的利润低,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零售规模不经济、组织结构单一、交易成本高。第一,湖南农村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还存有一些零散的店铺,而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根本就没有商店的存在,农民购物主要是靠进城去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商店购买。可见农村零售业的辐射范围比较小,往往局限在一个村。所以,农村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消费困难,零售业的利润自然就低;第二,农村零售组织没有现代的零售业态,商店未来的发展没有合理的规划,缺少现代经营理念,经营的商品停留在基本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上,没有考虑到部分农村消费者对品牌商品的消费欲望;第三,农村零售业的交易成本高,因为农村的物流不发达,零售商采购商品不便利,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脱节。所以,农村的零售业发展受到了限制,吸引顾客的能力有限,利润点自然很难提高。

湖南农村零售业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经历,零售品牌这个概念很陌生,农村零售商一直围绕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营,对零售品牌经营战略一窍不通,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城市零售业将进军农村市场,例如“新一佳”、“步步高”等省内连锁超市的品牌优势众所周知,农村零售业根本就无法与之竞争。所以,农村零售业的品牌问题很关键。

二、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大工商执法部门的监察力度,加快农村商业信息的流通,促进农村市场健康发展

规范市场秩序是农村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市场秩序的规范须借助执法机关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尤其是工商执法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监管要加强。农村存在市场法制观念不强的个体经营户,工商部门的对此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没有充分重视农村市场的健康发展。例如益阳农村,如果工商部门下来检查,零售商不是关门大吉就是行贿检查人员,农村的市场秩序混乱。农村市场需要政府部门领导好工商部门的工作,加大工商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打击不诚信经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对零售老板进行法制宣讲,以保证农村零售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农民兄弟对工商部门工作的监督,对于执法人员的渎职行为进行检举,并对举报人员进行奖励;对于零售老板的欺诈行为或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一旦举报,吊销其营业执照。

(二)政策的扶持与农民以参股的形式出资相结合

农村零售业发展受资金不足制约,只有靠政府和自身出资相结合。湖南省信用联社可以扩大农村信用社的服务项目,减少农村发展资金的对外投资,增加对农村本土零售组织的信贷投资,改变零售组织资金缺乏的现状。除了在政策上得到支持外,农村零售组织可以与农村村委会联合,对本村的零售店进行合资。投资者可以与村委签订协议,到年终根据投资比例按股份分红。农村农民的资本就可以直接在本地投资,风险性比较小,因为农民比较相信零售店的老板,再说村委是合作的中介。“双赢”是解决零售商资金不足的最好方法。

(三)村委会组织零售商成立协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零售业的发展

湖南农村市场零售业不规范,对于消费者来说,零售商有什么居民就只能消费什么,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得不到极大的挖掘。而农村市场是农村“物流”、“人流”最为密集的地方,其间蕴涵着大量的“信息流”,故市场应成为地方经济信息的集散地,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村委会就可以牵头,组织本村的零售商成立商业协会,招聘有知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其进行市场调查,主要形式采用走访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做到农民兄弟需要什么产品,零售店里就有什么商品,解决好农村市场商品单一的局面;同时,协会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成立信息小分队,进周边城市收集信息,及时反馈到协会,使协会对本土零售业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打造出湖南省农村零售业的特色经营之路,解决农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协会的成立,可以带动农民发财致富,增加农民的收入。协会需要收集信息,一部分农民进城收集信息后,可以有偿的转让给协会,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去投资,扩大了农民收入来源的渠道,例如湘西地区的农村,如果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旅游业和饮食业等相关产业,使农村闲置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增加农民的收入的同时也加速了农村零售组织的发展。

(四)鼓励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投身农村零售业,因“店”制宜,壮大农村零售业

任何新事物的引进,切忌一哄而上,盲目发展。零售业应根据农村的连锁经营、基础设施状况、居民购买力大小和物流发育程度进行发展。因此,找准市场,因地制宜,因“店”制宜,采用不同的连锁形式显得尤为重要。2004年,湖南省共对133.15万人实施了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8.73万人,劳动预备制人员17.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34.13万人。这表明湖南省失业人口基数大,而且政府在培训再就也工程也做的比较到位,但是农村市场的发育不是很完全,市场潜力没有得到完全的挖掘。鼓励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投身农村再就业,引进现代新型的零售业态诸如超级市场、专卖店等,并凭借自身的多年的经验和资本,结合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给农村零售业增添新的血液。

(五)制定“星级商店”挂牌政策,扩大零售店的知名度

湖南省在服务行业有许多的品牌,像“华天大酒店”、“通程国际大酒店”等等,都是星级的酒店,知名度非常的高,而且组织管理水平非常高,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湖南省的农村零售组织,在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下,可以考虑“星级商店”的构思,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组织管理水平,提升组织的地位和声誉。在城市,各零售企业凭借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优势,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农村零售业的发展需要,制定“星级商店”挂牌政策,这样可以提高农村零售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在一个不是完全竞争的农村市场,出台这一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竞争越激烈,农村的零售业才能更好的发展;竞争越公平,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农村“星级商店”的挂牌,可以扩大零售店的知名度,对农村零售业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怡.零售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柳思维.市场营销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6

[3]刘天祥.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农村消费品市场培育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1-12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5

一、璧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统筹规划缺位 

一是参与主体多,但各自为政。璧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基本上是以企业、业主、农户自主开发,未能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不能提供集中集群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不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旅游品牌。二是缺少整体规划。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投资主体由于能力局限,忽视前期深度调研和整体规划,发展随意性较强,市场定位不明,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存在突出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二)产业支撑乏力 

一是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关键认识不清。许多人误以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么是“请城里人到乡下走一走,看一看”要么是“办个农家乐,让城里人吃吃饭打打牌”,在实际建设中,让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很少甚至没有。这导致休闲旅游内容不丰富,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不能吸引回头客。二是不注重农业产业链条完善,导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受季节和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璧山过去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建设大多利用农作物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吸引游客,如八塘镇樱桃谷、大兴镇葡萄风情园等。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应致力于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商品—礼品—体验品”的转变、增值。 

(三)管理体制滞后 

一是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缺乏明确界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时间非常早,有资料记载,意大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现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近年来,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但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内涵外延及品质要求、环保要求迟迟未能明确。二是多头管理,造成管理缺位或政策冲突。目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多头管理,造成了实际上的管理不到位,政策、制度、行业管理等无法统一,而单个业务部门难以牵头组织实施相关发展规划,导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和无序发展的状态。 

(四)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没有专项扶持资金。投资者无力兴建道路等基础设施,政府通过产业补助资金建设的基础设施往往又达不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导致许多相关的道路、配套设施等软硬件设施较差,有的地方旅游车根本进入不了。二是缺少优惠鼓励政策。现有的扶持政策只是从农业产业角度进行扶持,缺少鼓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门政策,激励力度不够政府的引导作用难以体现。三是用地问题未能解决。目前土地问题是制约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突出政策性因素。必辅助设施建设以及规模扩大都受到土地要素制约,以致于项目建设中的建筑物多数系违章建筑。 

二、璧山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探索及经验 

(一)统筹规划,打造“主题农业公园” 

璧山引入“主题农业公园”概念,在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璧南10万亩果木基地和璧西5万亩果木基地观光带基础上,统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一是建设“绿色蔬菜主题公园”。分别围绕璧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蔬菜核心种植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春海花乡生态休闲农庄、云雾山樱桃谷等景区(点),拓展蔬菜产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建设“绿色蔬菜主题公园”。二是建设“精品水果主题公园”。围绕璧西沃柑科普教育基地、福禄山庄、卫寺蜜柚种植基地、露德堂、璧山葡萄风情园等景区(点),建设“精品水果主题公园”。三是建设“特色苗木主题公园”。围绕璧南翰林山庄、渝西苗木基地、稻菜轮作示范园、三合茶叶种植基地、欧洲月季观赏园、禹王观戏台、谢唯进故居、登云坪凉伞云遮、汉代画像石棺遗址等景区(点)建设“建设特色苗木主题公园”。 

(二)突出重点,狠抓产业链条完善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基础是农业,关键也是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取得好的发展,必需依托原有的农业发展基础,深入挖掘当地农业的特色、特点,丰富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璧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从农业资源、生产条件、季节特点、经济状况出发,结合“主题农业公园”规划,打造一批集精品农业生产、科普教育、农耕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园区;注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开发独具特色农业产品,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形成了我区集“游、玩、吃、住、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特色。 

(三)規范发展,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健康发展,核心是提高服务质量。璧山着力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实现规范管理,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明确建设标准。璧山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农家乐、美丽农庄等),在经营环境、硬件设施等方面制定统一建设标准,实行划分等级经营。二是明确服务标准。璧山对接待规范、客房服务、餐饮卫生、安全保障、游乐区管理等方面,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做到对标管理、有章可循。三是注重人员培训。璧山针对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力特点,大力开展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6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新生体系,在经营上既秉承着农村信用社支农的作用又体现出现代商业银行具有的营业特点,为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全新的,适合农村需要的商业金融机构,为农村发展和金融需求注入新的水源。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对货币体系影响的深入,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几乎吸纳所有城乡资本源。而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支农发展的主力,对农村金融的完善与发展有更多的支撑作用,同时在利用资金支持,规模发展所需的农村资本源上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现代金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农村商业银行

我国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并没有标准和规范的定义,衡量农村商业银行的标准尚不统一,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认识比较宽泛,但其基本的共识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既是农村金融组织又是农村商业银行,他们的资金结构不够完善,金融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二是多集中于县域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镇地区,资产规模逐渐壮大,市场环境比较稳定。三是入股方式上是一种新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辖区内的乡镇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入股,但股权结构单一,运行机制需要制衡。四是存贷款上定位于农村市场,并根据自身的业务特色,主要面向乡镇企业的融资提供贷款服务,兼顾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支农的作用更具有规模性。

金融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地域的特殊性,将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组织划分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较大的农村信用社组建)。二是以资产规模来划分,除去五大型商业银行外,规模在1500亿元及以下的农村商业银行。三是根据股权结构来进行界定,在这样的结构下将农村商业银行划分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进行商业化经营并且资本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金融机构,其主要聚集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地区),农村合作银行(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的产粮产棉乡镇),农村信用社三种股权结构模式。

三、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股权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股权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政府“一股独大”。股权单一,行政色彩浓厚。农村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带有为地方经济发展融资的目的,加之银监会对外商投资者参股中资的金融机构制定了严格的参股条件,这样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地方政府控股比例过高的现象。国有股权占较大比重处于控股地位时,管理者的选择就必然遵循的是行政程序而不是市场规则,政府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控制权。

外资股东参股比例偏低。当前,不少境外金融机构对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兴趣浓厚,因其投入资本不大,且比较容易对这些银行进行改造,而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从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外资参股农村商业银行能带来三方面的好处:首先是资本金的重组水平提高;其次是外资入股能够改变农村商业银行较单一的股权结构,改善治理环境;再次,能够引入外资银行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但是,目前在农村商业银行中,不管是基于安全的考量,还是政策法规的严格限制,导致外资股东的参股比例相对较小。

(二)金融服务覆盖面有待拓宽

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网点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基本还是空白。随着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调整步伐的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机构将从这些地方退出,必将影响到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如何满足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差异决定了两者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的差异。就激励机制而言,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具有“四自”特征的市场主体,始终贯彻投入与回报相匹配的原则,使其成为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约束机制看,农村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般都有较强的约束力。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为“寻租”活动提供了空间,这直接导致其约束效率的低下。

(四)网点分布不足

在机构布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的原则是争取以较少的网点做更多的业务,辐射面广。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延伸到县域,现在出现收缩,而农村商业银行却在拼命扩张网点。网点的不足使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受到一定的局限。要发展又要赢利,要市场也要质量,这些都不可偏废,市场份额较小的农村商业银行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

(五)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股东个数过多,股权过于分散。根据人民银行规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单个自然人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自然人股东所认购的股份总额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50%,单个法人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0%。股权上的这一制度安排,明显是受到“合作制”的影响,似乎意欲体现“互助合作原则”,让自愿人股、希望获得金融服务的农民尽可能地成为银行股东。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就带有合作制的固有弊端,导致股东数量过多,股权过于分散,同时导致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多数股东,特别是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内部管理架构不健全。董事长与行长没有制度化的分权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这就很难形成内部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董事长与行长的经营责任不能清晰界定和分割,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时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机制。此外,因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人员少,目前普遍没有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在董事会中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辅助性法人治理结构欠缺。这会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能力。

(六)金融产品缺乏特色,经营范围较为狭窄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的范围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他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相比之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以及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等因素,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业务,而层次较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而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很少,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盈利能力低且缺乏专业经验。

四、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机制的建议

(一)准确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银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不同的银行应针对自己的细分市场去投入,做自己擅长的事。商业银行应针对现有的资本实力和服务方式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考虑到现有客户的需求特点,开发出能代表银行形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客户展示银行的鲜明个性,从而在目标市场上确立自己的适当位置。大银行以规模见长,中小银行以经营见长。因此,商业银行要准确市场定位,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通过兼并和重组是扩大自身的规模的有效办法。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对地方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信用社进行兼并联合。通过这种同级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农村商业银行既可以扩大自己的规模,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还可以减少不良资产的比例。另外,对农村商业银行机构进行规范和完善。例如,适当扩大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网络,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工作中使用统一的标准和业务凭证,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社会信誉度。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7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犹如一道春风,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迅速向前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发展仍然缓慢而滞后。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促进农村音乐教育发展,就必须关注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

一、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如下:

1、专业知识贫乏、单一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由于音乐师资的缺乏,很多音乐教师是兼带音乐课的其它课程教师,他们中很多人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专业知识非常贫乏。另外,农村音乐教师学历普遍偏低,而农村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缺少接受专业音乐培训的机会,因而在音乐素养,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缺憾。在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时,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另外, “重技艺轻理论”、忽视音乐理论和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的现象也很突出,导致了一些教师专业知识单一。由于没有理论基础作为教育教学的支撑,这些教师教学时往往照搬音乐教案,在教学中缺乏自己的思考,其结果是经验无几,专业发展不尽人意。

2、专业能力欠佳

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音乐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由于音乐专业培训费用较贵,农村音乐教师们经济能力有限,使得许多教师较难获得优质的在职培训,这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专业能力欠佳。笔者调查还发现多数农村音乐教师很少读教育理论书籍,用他们的话来讲:教育理论是纸上谈兵,对教学实践没有什么用处,读了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另外,许多农村音乐教师们教学时很少在教学中进行音乐教学研究。在这种按部就班、机械循环的教学过程中,他们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极为缓慢。

教师的沟通交往等综合能力也直接关系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笔者发现一些农村音乐教师由于交往沟通能力不强导致他们的音乐课堂成为放任型和冲突型两种不良课堂。在放任型课堂里音乐教师任由学生的喜好来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比如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音乐老师就把播放流行音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课程的要求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无从说起。而在冲突型课堂里,教师缺乏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使得音乐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冲突和对立的“战场”。这种不良的师生人际关系导致音乐教师们自我效能感下降,职业倦怠显现,很多音乐教师逐渐敷衍教学,得过且过,专业发展因此停滞不前。另外,教师的沟通交往能力也体现在教师与同事的沟通中,良好的沟通能力使他们相互学习,汲取经验,这显然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3、专业信念有待加强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活动观,它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对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⑴教育信念作为沉淀于教师心智中的价值观念,总是以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控制着教师的行为(教师行为往往是其教育信念的实现和表现)。⑵长期以来,音乐课程在农村是副科地位,许多音乐教师看不到自己职业的价值而缺乏坚定的教育信念,这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情绪,使他们无心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积累经验,因此难以获得专业发展。还有很多音乐教师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他们认为音乐课只是唱唱歌、听听音乐、教教识谱。更有些教师认为农村孩子音乐基础差,新课程的要求在农村无法实现,因此对音乐课程改革采取消极看法。在这种错误的专业信念指引下,这些音乐教师不是积极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能力,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过时、错误的教学法,这种错误的教育信念导致他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也阻碍了教师们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个人层面

1、 坚定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育信念与他们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音乐教师们有必要理解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育事业中,并视教学为生活中的乐趣,充满热情、心情舒畅地进行专业学习并在教学中思考、研究,这种满怀激情的工作状态有助于音乐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另外,农村音乐教师们需要对音乐教师专业有正确的信念,以指导个人努力的方向。例如,他们应该明白音乐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以及如何拥有这些专业素质;面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应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满足音乐教学的需要;面对农村简陋的教学条件,音乐教师需要增强哪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等等。音乐教师正确的教育信念对他们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学会正确归因

音乐教师能否对农村音乐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归因也影响着他们的专业发展。一些农村音乐教师将农村音乐教育落后归因于所在地区条件差、环境差,学校音乐设备缺乏,学生音乐素质差等外部因素,在这种错误归因下,他们认为自己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就算学习了先进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这种环境中也运用不了,于是怨天尤人,失去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反思、学习的主动性。如果音乐教师们认识到音乐教师专业水平与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密切相关,就能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从而思考如何通过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来改进音乐教学。因此,正确归因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音乐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3、利用网络资源

农村教师常年工作在农村地区,发展空间相对狭隘,信息闭塞,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信息技术的跨时空性将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也为农村教师与其他地区教师架起了沟通的桥梁。⑶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让农村音乐教师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音乐艺术的学术动向和前沿的教学思想,这有助于他们更新观念,跟上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激发专业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另外,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网络课堂、网上期刊杂志报纸、各种音乐网站等等都可以成为农村音乐教师们提升专业水平的好帮手,网络的快捷方便也弥补了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以及外出培训费用贵带来的农村音乐教师进修难的问题。

4、坚持教学反思

波思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音乐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个人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中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审视分析探讨研究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⑷教师们在教学反思中能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专业意识,从而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专业上的欠缺,激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最终促进专业发展。

学校制度层面

1、完善教学设备

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缺乏与音乐教学配套的图片音响资料,甚至连教学用的乐器都不能保证的“简陋”条件成了农村音乐教师们顺利进行教学的拦路虎。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一些教师养成了得过且过,敷衍教学的习惯。因此,学校通过完善教学设备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能让音乐教师们感受到学校对音乐课程的重视,增强了他们专业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便于音乐教师们开展教学研究,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

2、为教师减负

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在教学音乐课程的同时还兼有其他课程,他们往往要备好几种不同的课。有调查显示,一学期平均每周课时在16节以上的农村音乐教师多达50%,另外还要组织课外活动、为节日编排文艺节目。繁重的工作让一些音乐教师即使有心想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农村音乐教师们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的支持,需要学校为音乐教师们“减负”,让他们专职于音乐课程的教学,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充电”、进行教学反思和研究,从而不断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3、为音乐教师培训进修提供财政支持

音乐课在农村中小学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常忽视了音乐教师们的培训,音乐教师培训进修费用一般由教师个人承担。但许多农村教师家庭负担较重,加之音乐专业培训所需费用较贵,培训进修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学校有必要把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经费列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之中,为农村音乐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激励他们沿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4、完善年度考核机制

笔者调查还发现,许多农村中小学在教师年度考核中更多地关注形式化的东西,比如学生考试分数、升学率、教案、出勤率等,而那些上进好学的音乐教师在年终评比时并没有更多优势,这造成了“学与不学一个样”的局面,成为音乐教师们专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纳入年终考核评价机制之中。学校应每学年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学科的教师分别提出专业发展要求,制定符合他们实际的专业发展规划,并在学年末对教师们的专业发展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与年终评比密切结合起来,使那些自觉提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促进教师们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5、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

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人人爱学习的校风,以提升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具体形式如下:1)网络培训。学校利用网络为平台,为教师们播放教育理论专家和教学名师的学术报告、各种专业课的教学视频、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录像,并要求听课教师记听课笔记、写课后感。2)阅读和论文撰写。学校每学期为全校教师制定“读书规划”并要求教师们写读后感和撰写论文,将读书笔记完成情况与情况与年终评比密切结合。3)教学教研活动。按不同专业分组,采用集体备课、平行研究课(即一课多讲)等校本研修的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合作和学习的机会,形成浓厚的团体合作的教研氛围。并定期就教师在教学过程遇到的难点、重点进行讨论,让每个教师畅言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互相交换意见,互相启迪,经验共享。

审视当前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农村音乐教师们自身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学校政策和制度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我们相信,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了,农村音乐教育质量一定会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第231-232页

[2]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3]张进良,何高大,信息技术支持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0,(5)

[4]谢友明,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途径[J] .教育探索,2005,(5)

[5]冯宇红,指向专业发展的农村教师文化建设探析[J] .教育探索,2011,(2)

[6]Jacobson, Wayne.Learning, culture, and learning culture.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1996-47

作者简介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8

【关键词】农村商业 现代化商业流通体系 连锁经营

农村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繁荣农村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的现状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的需求分析

1.从需求方面来看,其发展中所形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逐渐增强,消费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自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确立了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使得我国农民收入在近几年间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日益增加。我国农村居民2001―2005年以来收入增长情况与恩格尔系数可见下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网《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在这五年期间收入增加速度比较快,意味着农民购买力的增强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尤其是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农民的消费需求将会更加多元化。

(2)对耐用品(如家用电器、手机、摩托车等)和质量可靠且价格合理的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家商务部曾对全国1万户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想要购买冰箱、电脑、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机、手机的农民比例都在20%以上。这些耐用消费品的农村家庭中的保有量还很有限,远没有满足农村对其的需求。

(3)不同地区的农村呈现出的消费需求有很大差异,具有多层次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有较大差异,从而使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民对商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我国东部某些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家用电器基本已经普及、对商品的需求已转变为对高质量的日用消费品、高科技的家电产品和汽车等的需求;而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农村家庭连普通的家用电器还不具备。因此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消费需求会有许多层次,呈现出不同的地区特点。

2.我国农民的消费需求函数

根据我国农村商业需求的发展情况,可以初步设计一个消费需求函数,其具体公式为:

式中W为农民的消费需求,I为农民的可支配收入,P为商品价格,C为商品质量与其价格的配比关系(性价比),A&F为地区消费观念的差异对商品时尚程度的要求(消费偏好),G为政府为农民提供的社会保障。

很明显,农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关系:I与W呈正向变动,即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P与W呈反向变动,即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C与W也呈正向变动的关系;A&F与W的关系则体现为商品时尚程度如果与地区消费观念切合则会增加消费需求,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消费需求的增加;G与W也呈正向变动关系,如果政府能为农民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如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则能明显增加农民的消费总量。

(二)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的供给分析

1.从供给方面来看,其发展中所形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产能过剩,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了新契机。目前要提高内需的众多措施中想办法满足农村消费需求则是其中较好的措施之一,试想9亿多农民只要每年多消费100元,通过大致为12的乘数效应,就能为国内增加1800亿元的内需,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为生产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十足的动力。

(2)市场提供的商品与农村需求产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生产企业以往在设计开发商品时,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市场这块大蛋糕,而针对农村市场,企业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在城市市场生命周期处于衰退阶段或已淘汰的产品投入到这一市场,无视农村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求特征。因此哪一家企业能根据农民需求开发出适合农民的产品,将会在农村商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3)农村商业流通体系的不健全和流通网点布局缺位,致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顺畅地通过流通环节转变为农民所能得到的商品。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商业流通体系依然是传统的且已残缺不全或名存实亡的供销社体系。许多农村由于供销社经营的亏损,很多已经关闭或只能交给私人承包。农民消费需求的满足,往往是“油盐酱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为农民消费带来了很大不便,增加了消费成本。其中很多的农家小店往往是村民“夫妻店”,商品进货成本高、售价贵,选择余地小,质量得到不保障。

(4)此外,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存在的缺陷,使广大农村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销售地。近年来商品质量案件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农村,如2004年安徽阜阳出现的劣质奶粉事件,案件的调查结果显示被查获的55种不合格奶粉主要在农村销售,同时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案件也时常可见报端,仅2004年有关部门查获的假冒伪劣农资就达22亿元。因此广大农民对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商品的渴求十分迫切。

2.我国农村的商品供给函数

根据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初步设计一个农村商品供给函数,其具体公式为:

Q=f(P,C,S,A)

式中,Q代表农村商品供给量,P代表商品价格(这一价格要使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都能获利),C代表商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S代表政府提供的政策补贴,A代表企业生产能力。

很显然,农村商品供给量的多少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联系:P与Q呈正向变动关系,P上升,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利润增加,会促进供给增加;C与Q呈反向变动关系,其增大意味着利润的减少或亏损,则商品供给会减少或停止;S与Q也呈正向变动关系,政府对向农村供应商品的流通企业或生产企业提供补贴,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从而会企业增加供给;A与Q也呈正向变动关系,但A的大小受制于需求。

二、我国农村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农村商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商品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农村缺乏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等。

我国从2005年起商务部开始组织开展“万村千乡”的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建设工程,经过近二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层度的解决。但仍没有解决供给方面的总题,主要是:

(1)政府提供的政策补贴对弥补相应的流通成本远远不够,按政策标准,试点企业在乡镇开店补贴2800元/家,在村组开店补贴3800元/家,而开设一家乡镇店投资需数十万元以上,这难以调动商业流通企业到农村布点的积极性。

(2)缺少支持农村流通网络发展的融资渠道,流通企业在农村进行网点布局所需资金无法得到融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因此建设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金融体系构建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在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现象,不能很好地结合地方特点,对一些不具备条件的村乡也要应硬搞,反而会导致失败。一般来说,开办农家店的村镇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农民的年均纯收入要达到3000元以上,达到5000元就更好, 农民就有了一定的购买力,就能解决价格问题,就可以注重品牌;二是乡镇村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市场容量);三是交通要比较方便,以利于配送,降低成本。

(4)在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过程中,政府应对愿意在农村发展的商业流通企业有所选择,而不是什么企业都让上。江苏的苏果超市发展经验,值得各地区政府在发展本地农村商业时借鉴。目前在我国某些地区,一些既无行业经验,又没有配送中心和物流体系和管理能力的流通企业,尤其是一些县级小型流通企业,在农村中突击大搞连锁网点,其目的很可能不是想真正建设农村的现代流通体系,而是想为了套取政府财政补贴。

(5)在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何发挥农村流通网络双向流通功能的问题。农村既是产品的销售地,同时也是一些产品的提供地,现代化的流通网络应该能名将这两种功能集合起来,但是如何集合这有待于各地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积极探索。其中尤其是在收购农产品方面,政府应提供相应的优惠措施,以降低流通企业的采购成本。目前流通企业销售的农产品必须从农民手中征收,不能通过中介,通过中介就要被征收13%的抵扣税,而这些企业往往没有精力自己去征收所有产品,导致销售的农产品常出现断档的情况,影响了商品流通的顺利完成和农民的增收。

(6)如何充分利用传统的供销社体系为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服务,这还需要各地根据本地情况积极研讨。我国的农村供销社是拥有上至省市、下至乡镇的全国性网络,一些地区的这一网络,近几年经过“四项改造”,尤其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的经营网络取得很大成就。到2005年6月,全国供销系统开展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的企业800多家,网点5万多个,销售额480亿元;开展农资连锁经营的企业650多家,网点37万多个,销售额470多亿元。在全系统1500多个连锁经营企业中,有1145家县级供销社企业,他们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逐步建立起来,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以村级店为基础的网络化连锁经营网络。这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思路是一致的。因此各地区如果能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就可以大大缩短“万村千乡”工程的建设周期。

(7)政府在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过程中,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项目验收和复查机制还有待强化。政府商务部门要把新建和改造农家店数量、进度、质量、成功率、农民满意度等列入考核指标,经常进行检查,对存在经营风险甚至骗取补贴资金嫌疑的企业重点跟踪,采取果断措施加以防范。根据我国商务部部长2006年2月28日讲话的要求,地级商务主管部门在组织项目验收时,要成立有关部门参与的小组,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及标准进行验收。各省级商务部门要强化项目实地复抽查机制,抽查比例不能低于2%。

三、发展连锁经营商业的必要性

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需要多种措施和方法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这些措施和方法中,充分利用现代商业流通模式――连锁经营则是其建设和发展的一条至关重要的路径。其原因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连锁经营的三种模式为推进“万村千乡”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连锁经营可分为直营连锁、自愿加盟连锁和特许经营连锁:对于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商业企业可以在农村建立直营门店的方式展开业务;对于一些已在乡镇布点中小型的商业企业则可以自愿加盟到大型商业企业的方式,或通过与其他中小型商业企业联合成立加盟总部再自愿加盟的方式展开业务;对于已存在于乡村的一些微型店、夫妻店则可以通过获得特许权,加盟某一些加盟总部的方式来展开业务。

2.连锁经营在农村的发展可以实现农村流通企业管理现代化。连锁经营可以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现代化的连锁经营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迅速提升农村商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实现对农村商业网点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此外,连锁经营总部和门店都采用POS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实现从经验管理和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管理和科学管理、数字化管理转变,迅速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3.有利于农村市场进一步开发建设。我国农村市场发展较为滞后,从农村商业网点数量、设置、经营组织结构等方面,远远没有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要,没有达到发展农村大市场的要求。连锁经营是适应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商业组织形式。通过建立以资产联结为核心的现代流通组织,实现规模经营,提高流通效率,打破经营上的种种限制,最终形成商品流通与要素流通、农村流通与城市流通相结合的大流通格局,从而促进农村市场的全面开发与振兴。

4.连锁经营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有力杜绝假冒伪劣、质低价高商品在农村的泛滥,从商品的源头上控制好商品的质量。连锁经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特点,就使得绝大部分或全部商品的采购不再由门店具体负责,而是由总部进行集中进行,这样就从源头上杜绝了假冒伪劣、质低价高商品在农村市场上的出现,从而能很好地满足农民对质优价廉商品的需求。如:湖南步步高的连锁超市在湘潭楠竹山镇开业后,当地生活用品的价格下降了10%~15%。

5.有利于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仍停留在自给经济传统模式上,流通组织设置分散,实力单薄,素质不高,没有能力保证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并且由于缺乏规范的流通规则,致使农村商品流通秩序混乱,农村居民正当的消费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发展连锁经营方式后,不仅可使原有农村国合商业重振雄风,而且可以使国有商业通过连锁经营,将经营触角伸向农村,规范了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繁荣了农村市场,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努力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部长在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上的讲话[N]

[2]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6,10.

[3]黄海部长助理在安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第二次部省联席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3日.

[4]商业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10-20.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9

关键词: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5;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6007105

作者简介:高文化(1964-),男,经济师,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

“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将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纳入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范围,该区集“老、少、边、穷、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四省市边界地区、贫困地区、西部大开发覆盖区)特性为一体,涉及四省市近1800万人。加快农村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对促进武陵山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富民兴区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湘西自治州八县市是该区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本文拟以湘西自治州古丈县为例,对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解析,探讨该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策。

一、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009年5—6月,由古丈县政府办、统计局、人事局、科技局组织专题调查组深入到5个乡镇40个样本村组,对该县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现综合如下:

(一)“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束缚了农业科技发展

民族山区,地理条件差,耕地稻田分散,地块狭小,交通滞后,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机械化作业难以普及,农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不能全面替代。据统计,该县8万亩稻田共有22万多个丘块,每块稻田0.3亩左右。

(二)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影响农业生产综合收益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已广泛应用现代生产技术,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是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业。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农民大多数都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种养业,费时费力。如茶叶是古丈特色优势产业,有一定科技含量,但该县茶农全靠全员全力满负荷劳作而获利,收益是茶农血汗钱、辛苦钱和劳务费。农民通过勤劳和科技获得的报酬与非农行业形成强烈反差。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农业科技进步

1.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比城市居民的3.1%低了2.7个百分点。同时民族山区农民素质与发达地区差距悬殊,根据本次对该县5个乡镇40个村民小组1 464个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文盲占7.7%、小学学历的占31.1%、初中43.6%、高中15.6%、中专1.7%、大专以上0.3%。

由于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数量与质量。据本次调查,5个乡镇40个村组1 464个劳动力,参加岗位培训仅占33.3%,其中掌握茶叶生产技术的占16.8%、养殖5.7%、运输4.4%、柑桔5.1%、木工2.3%、其他占8.3%。

2.农村劳动力健康素质每况愈下。由于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劳动强度大,风湿等地方病发病率高,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和医疗卫生条件滞后,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1]:1998年—2002年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仅占全国人均费用的60%,不到城市人口的37%,2003年中国农民身体素质指数仅为0.37。自2007年古丈县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农民看病难问题才有所缓解,2006年全县住院发病率为2.3%,2008年农民住院发病率为6.7%,老人小孩健康状况有所改观。

3.知识型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目前,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且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常年在外务工,除少数村组干部、专业户、经纪人之外,在家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素质较为低下。据湘西自治州2008年末统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全州外出务工51.8万人,占全州劳动力总数128.9万人的40.4%,近几年来,全州劳务输出一直在50万左右。在家留守的老人、儿童、学生及伤残病人成为农村常住人口,其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明显下降,且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外出务工现象时有发生,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常住农村的劳动力处于下滑之势。

(四)农业科技投入长期“欠账”

县乡两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吃饭财政”,面临着民生诸多方面支出压力,地方财政难以突出对农业科技发展投入,主要是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州、县两级农业科技投入差不多都是农技人员人头经费,科研专项、推广工作等经费有名无实。

(五)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短缺”

1.农业科技队伍人员严重不足。从古丈县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种子、农机等6个涉农部门来看[2],共有涉农技术人员157人,占全县乡村人口12.2万的1‰,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49人,初级104人,乡镇技术服务站所64个,村级农业协会或合作社18个,农业科技示范户105个,农民技术人员253人,占全县乡村人口12.2万的2‰。

2.结构不合理。涉农专业技术人员65%以上集中在县直涉农部门二级事业单位,乡镇仅占35%,一线技术人员少,且年龄结构偏大,乡镇农技人员80%以上都上了40岁,知识结构趋于老化,高级职称仅占2.5%,中级占31.2%。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滞后成因主要有:

(一)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保障制度不健全

首先,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根据对古丈县5个乡镇40个村组1464个劳动力的抽样调查,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48年。然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与致富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的。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种养大户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劳动力平均水平,茶叶专业户受教育年限为7.51年,烟叶专业户7.88年,养羊户专业户7.75年,运输专业户7.65年。另外,文化素质高低与收入水平高低也是呈正相关的。高中文化的农户2008年人均收入达2 351元,初中文化2 141元,小学文化2 000元。

其次,农民终身教育尚未制度化。农民培训“缺失”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据调查,古丈县2000年以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均在10%以下,2005年以来也仅达到15%以上。

(二)农业科技投入缺乏保障

科技投入,尤其是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国家有明文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以及“科技三项经费占上年财政总支出的1%”。但在县级财政中,由于刚性支出太多,难以落实到位。从理论上来讲,农业科技与农村教育同样重要,都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都属“三农”问题中应优先重点解决的问题,都要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只有农业科技进步投入有了保障,才能促进“三农”发展。目前政府对于农业科技投入显得“杯水车薪”,需要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方能促进农业科技生产力转化。

(三)农村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

1.农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主体不突出。农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主体是县乡两级,县级推广组织作为主体,有利于技术、资源、人力等得到有效整合,而乡镇推广组织则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关键环节。目前部分乡镇农技站“四不像”—— 不像行政、事业单位,也不像企业和个体户。还有不少农技站成了“养老院”、“福利院”。

2.乡镇农业科技人员服务能力弱化。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差,福利待遇不到位,经费难保障,再加上子女上学就业等影响农技人员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影响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等在农村广泛推广。另一方面,县乡农技人员整体形象“淡化”。常言道“有为才有位”,农技人员只有强化指导服务,才会有良好形象。

二、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的行政管理和法制建设

200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平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科技发展是一个线长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行政领导,制定规划纲要,分年实施,并将其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和绩效考核,形成政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从法规政策及制度入手,完善以《农业推广法》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发展法规体系,确保农民依法享受农业科技发展成果,从而使农业科技发展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科学构建农村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体系

1.制定出台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优惠政策。允许农业科技人员以资金、技术等形式参股与专业户、龙头企业联手联合发展产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创建科技人员与农民双向认同的科技综合服务一体化模式。运用激励机制提倡实行有偿服务和无偿奉献相结合,对一定区域内农业推广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合,将示范、培训、咨询、合作、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服务、产品储藏、加工销售等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化,实行绩效考核,让农民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评价有话语权,从而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推广应用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真正学会使用实用技术,增加农业生产收益。

3.建立公益性为主体的多元推广服务体系。立足农村农业主导产品、主推技术、主要设施及主题培训[3],多元推广组织联动聚结农村农业推广服务网络,推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到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到片,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到时,机械设施直接到村到产业的责任机制,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覆盖率。

(三)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正如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基础教育事关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高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基础性工作,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位入手统筹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农民继续教育事关农民科技素质和技能提高,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必要补充。如湘西“退人还山”计划中推行“9+2”教育模式(即9年义务教育+2年职业教育或培训),使农民获得了专业技能和科技知识,加大了扶智力度。

2.注重职业技能培训。首先,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产业主导、项目培训、农民自愿”的农民培训机制。第二,要围绕本土特色进行主推技术及品种的现场培训,如古丈县就要围绕茶叶产业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的系列专题培训,让茶农全面系统掌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第三,要围绕剩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创业培训。针对今后所选择从事的职业,通过“阳光工程”等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如建筑、装修、汽修、木工、电工、焊工、家政服务、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

3.积极探索 “农民科技致富”激励机制。一方面,引导和培养农村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让其率先在参与中受益,成为农村科技致富领头雁,发挥“标杆”效应。另一方面,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农民夜校及农业广播学校、农民科技书屋及农民科技广播电视专栏等载体和阵地建设。针对一定区域农民产业群体进行“菜单式”培训,农民需要或缺乏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不断强化农民科技意识。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善于“抓小”。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力人才支持,培养新一代新型农民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全面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真正让农村中小学生从小了解“三农”,热爱“三农”,对“三农”工作充满希望。

(四)全方位纵深拓展“科技示范”工程

政府要组织涉农技术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按产业、品种等分类进行科技示范,办点做样、现身说法。将一些农户培养成为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和专业大户,要通过科技专业大户示范带动,让更多农民成为科技户,逐步发展成为专业村或专业乡。另一方面,围绕“一县一品”的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引进科研院校和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参与,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或园区”,凸现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的辐射效应。再者,要将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公益性”和“基础性”新技术新产品纳入农业科技推广范畴。通过试点试验,让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造福农村千家万户。如农村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风能互补照明等技术产品。

(五)依托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推广应用科技成果

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科技、市场、服务、管理等信息交流反馈的枢纽和平台,是农民自发组织进行专业技术和生产经营合作的经济共同体,是农业科技推广生力军和急先锋。要通过优惠政策、信息服务、资金扶持、行业管理来促其科学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基层服务组织与专业协会“二位一体”有效方式,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农业产业化升级有效对接或链接。

(六)借力借智壮大农村农业科技队伍

1.将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作为制度坚持下来。湖南省自2005年以来在湘西州选派科技特派员。古丈县到2008年底,共选派49名省州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几年来共举办科技培训426次,培训人数29 760人次,分发培训资料31 760份,推广新技术32项,引进新品种29个,建立示范基地33个,创建专业协会8个,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7个,并形成了科技推广新模式,即以科技特派员派驻乡镇为中心,广泛连接周边农户的农业科技推广传播机制和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其技术专长和信息人脉资源,为农户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让农民或农技人员直接受益。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是一项对农民进行科技扶贫和科技推广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需从选派机制、职责、待遇、权益及管理协调等方面进行完善,武陵山区作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应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2.广泛借智增强农村农业科技服务推广能力。要立足“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主动与科研院校、老年科协等组织进行结对帮扶,借助“科技下乡”、“博士服务团”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源团队优势,借智扶智,借力发力为本土农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古丈县与湖南农业大学建立校县合作关系以来,湖南农业大学为古丈茶叶产业化建设及水产养殖等提供了多项无偿服务和支持,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为该县农业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近年来,湘西州开展州校、县校科技合作,与省内外10余所高校联姻结盟,优势互补,解决了产业发展中许多难题,尤其是农村农业实现了“多赢”。

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从生活待遇入手,逐步改善基层生活工作条件,用事业、感情和待遇稳心留人。另一方面,要健全科技创新推广激励机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科普、推广等奖项,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对长期坚持在生产一线和乡镇站所的农业科技人员从政治和经济待遇上进行照顾倾斜。

4.注重乡土人才和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培养。乡土人才和农民技术人员是农业科技队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专业户、能工巧匠、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是我们培养乡土科技人员的首选,让其安心在农村履行科技指导、管理和科技致富的多重责任。此外,要在农村经常开展“创业明星”、“工艺大师”、“领富致富能手”评选活动,适当放宽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条件,不断激发农民进行技术创新和推广的热情和活力,营造崇尚科学、尊重能力的良好氛围。

(七)夯实农村农业科技多元快速增长投入机制

首先,地方财政将科技三项等专项资金打足打实,确保专款专用。其二,省州县三级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经费单列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县乡两级农业推广工作正常开展,尽可能将农业科技项目资金纳入到农业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支农惠农专项资金计划中进行安排。其三,要拓展农业科技发展的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企业、金融、社会及农民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其四,通过转移支付或国债加大对改善县乡农技推广服务站所基础设施投入。其五,加强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其六,要建立农民终身教育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对参加职业教育的农村中学生要从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减免,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可通过“培训券”、“培训卡”等进行财政补贴。

(八)积极探索非农科技与农业科技“嫁接、杂交”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学科和行业技术边际逐步模糊,跨学科和行业技术交叉运用已屡见不鲜,要寻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边际效应和共生效应的切入点。一方面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开发工业产品在农村农业应用,让非农技术及产品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提供实惠,让农民在使用享用中增强农业科技意识,不断提高科技素质。第二,要借助工业和城市技术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治理等技术,也可借鉴工业技术推广方式将一种或数种科研成果浓缩、聚集、物化到一个品种、产业、基地或设施上进行统筹推广扩散。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风能技术以及节水节能技术可在路灯、大棚、节能节水工程中集成运用。第三,要将农业科技的外延拓展到基地生产、专业配送、果菜保鲜、连锁经营等领域进行研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辛贤,毛学峰,罗万.中国农民素质评价及区域差异[EBIOL].http//wagri.省略.jjps/t20051208-511078.hm.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10

一、黑龙江省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传统服务业平稳发展

近年来,我省农村服务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我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分析来看。一是农村服务业产值快速增长,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保持平稳。2009年-2012年,农村服务业产值从28.7万元提高到43.8万元,年均递增14.9%;农村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4.2%提高到14.4%。二是农村劳动力在农村服务业就业的比例上升。2009-2012年,在农村服务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从1280人增加到1533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从9.7%提高到11%。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来源于农村服务业的收入所占比重逐年增加。黑龙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2011年,农民人均服务业纯收入由135.2元提高到255.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2.6%提高到3.4%。

(二)农村新兴服务业正在崛起

目前,我省农村服务业包含了农村交通运输和邮电、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与“三农”工作关系重大的科技信息和农民教育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一是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我省目前已建成四级农业信息网络,各市、县、乡、村,以及各级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都设立了农村信息化服务机构或信息服务点,全省13个市(地)都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有7个市(地)、8个县(市)建立了“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服务综合平台,全省现有专兼职信息员达到13600人,农村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7%以上。二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已全面实施。我省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应对农业灾害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2012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23万期、广播电视讲座2020期,累计培训农民360万人次,培训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3800人,举办科技大集723个,发放科技资料300多万份,科技人员下乡3.5万人次,开展科技咨询77万人次。

二、黑龙江省农村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城乡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

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我省农村服务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农村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服务业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以2012年为例,我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村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4%,不仅与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50%左右的水平相去甚远,而且与我省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二)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难以适应我国已经加入WTO的宏观背景,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促进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必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目前我省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不明显,始终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档次不高、效率低下、小而散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我省现有农村服务业的总体情况看,经营项目仍以传统的第三产业为主,新兴的服务业不多,经营方式仍以单家独户的农户经营为主,而且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农村服务行业。

(三)缺乏配套政策,新兴行业难成规模

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我省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致使新兴农村服务行业发展困难。以从事融资服务的农村信用社为例,由于农户可供抵押资产有限,缺乏风险担保机构和个人,贷款“门槛”高,所以农民贷款难、贷款数额小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从我省农村固定观察点2012年数据来看, 年末借入款余额594299元,其中银行、信用社贷款余额133000元,仅占借入款余额的22.38%。

三、推进黑龙江省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上下联动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目前,我省已经进入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大力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一要认真宣传发展农村服务业的重要性。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上下联动的发展氛围。二要切实加强领导。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建立农村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考核机制。三要构筑农村服务业发展平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保障,按照城市带动农村的方式,实现城市服务业向农村的延伸和扩散。

(二)认真制订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

我省今后要重点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业,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思路,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制订较为详尽的农村服务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制订和完善综合扶持政策,增加对农村服务业的投入力度,改变目前农村服务业小而散、产出低的状况。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应分阶段确定主攻方向:近期要以扩大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面为主;中期要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档次为主;远期要以全面实现城乡服务业一体化为主。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11

一、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是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英语教师没有英语教学资质

由于农村英语教师数量少,有许多不具备英语教学资质的老师进行代课。在许多学校,代课教师担负了大部分英语教学。有些教师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与正式的英语教师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农村英语教师的经济收入含金量不足。并且,相较于城市,虽然国家规定教师的收入不能低于同等级公务员的收入,但是农村因为地域差异,并不能实现这一个规定。我国本科、专科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少,但由于农村的多种因素,每年只有10%的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农村教师的劣势会使许多教师资源流失。比如,有的教师转到城镇学校,或是考研、改行等。

2.农村英语教师缺乏实践

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其次是后续教育跟不上。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主要是大专学历。如果要提高学历主要是通过非全日制教育,这样使得城镇与农村教师第一学历的水平相差较大。而且,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过培训,没进行过其他实践活动,以至于无法推进课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使得城镇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3.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缺乏后继力量以及认同感

目前,农村英语小学教师渐渐老龄化。教师晋升也很困难,目前许多教师的职称仍是初级或是中级。而每年补充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很少,从其他地方调过来的教师也是非骨干教师。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工资待遇与教学压力不相符。

二、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与高校合作

农村小学可以利用附近地区的高校资源,通过合作等方式解决农村英语教师专业素质问题。比如,河南省有些农村地区通过与高校合作,对教师进行培训或是进行实践可以很快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

2.“师徒方式”互相帮扶

现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植,农村中小学教育,每年会有一批应届毕业生到相对落后地区工作。毕业生虽然没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他们专业知识较好。学校可以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让学校的教师通过这些毕业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网络研修

目前,网络已经普及到农村,这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多种资源。学校可以让政府帮助通过网络建立一个教师团体,设定一到两个专家,这样,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通过教师团体的帮助认识自己的问题、提升专业水平、开展科研活动。

建立网络研修团体后,教师进行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份关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总结到目前为止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自我评价。团体的其他成员就可以通过这份资料对教师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提出合理建议。

网络研修团体还能够对教师在线进行培训。教师在加入团体后,需要进行英语专业测试,包括口语、写作、阅读等。若是英语教师存在弱势,可以通过教师团体帮助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学习伙伴,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12

[关键词] 农村 连锁 零售业态 对策

在农村发展连锁零售业态是关系政府、企业和农民的重大项目,它不但有助于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也为广大零售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其既能避开大中型城市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也可以发掘农村这个巨大的长尾市场;同时,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的消费质量也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发展连锁零售业态的的理论分析和现实基础

1.理论分析

连锁经营是当今国际零售业的主流经营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商品销售额一般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在美国己达到70%左右。首先,连锁经营的本质是将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原理应用于零售业,通过联合,形成较大的企业规模,从而实现了专业化分工,进而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统一配送,降低物流成本;分散销售,降低销售费用;集中决策,降低管理费用。其次,连锁商店总部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培训人员,筹措资金,从而实现了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商誉等多种资源的共享和有效配置。另外,连锁的各分店具有高度同一性,从商品、价格、服务到店面装潢、店堂布置,到销售策略、服务水平、经营理念都如出一辙,容易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建立商誉,积累无形资产。

连锁零售业态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但目前连锁零售企业集中于大中城市,已经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不断的提高,为连锁零售企业提供了向农村地区发展的机遇。农村零售业走连锁经营的道路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创建和谐社会;有助于提高农村零售业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农村零售业态的竞争力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兴业富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必经之路。

2.现实基础

1995年3月25日,在上海全国连锁经营发展现场座谈会上,李岚清副总理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指示把发展超级市场和连锁经营方式作为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此次会议以后,超级市场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国外几十年发展的道路。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全面开放, 一线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零售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各零售企业面临着全新的生存考验,向农村地区发展成为零售业的重要方向。

随着城市消费市场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要想再扩大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必须进行产业地点转移,寻找新的消费群体,才能拓展消费市场。我国13亿人口,农村人口有9.5亿多,占总人口的73%,农村社会消费零售额占整个零售总额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购买潜力很大的潜在市场。特别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消费者已初步具备与现代零售业相匹配的购买力和消费观念。从以大连为例,2006年大连村人均收入为8434.28元,比上年增加1604.79元,增长24%左右,2006大连农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3756.11元,比上年增加311.85元,增长10%左右。从上述数据可知, 近年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手中资金积蓄增加, 消费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 为零售业进军农村市场提供了经济调节。

二、农村连锁零售业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国内的情况看, 一些大中型连锁经营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发展态势良好。江苏苏果超市是近年来涌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江苏苏果早在1998年4月就开始进军农村市场,注重开拓农村市场,是苏果始终坚持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到2005年苏果60%的网点布局在县及县以下乡镇, 在整个销售规模中, 50%多的市场份额在农村实现。

在大连地区,目前已有金玛、旺客隆等几家连锁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发展特许加盟连锁超市,全市农村地区的连锁店铺已达到110多个,经营范围涵盖食品、日用品、化妆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但在连锁经营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传统购买习惯、商品结构、经营成本等问题的制约:

1.传统购买习惯的制约

在农村地区,连锁超市作为新生事物很吸引当地居民,这种吸引力但还不足以使其改变对传统购买渠道的依赖,加上经营者对这种习惯的影响认识不足,没有相应的对策,致使杂货店、代销店、农贸大集等传统的零售业态仍处于主导地位。根据调查农民在农贸大集的消费额占家庭消费50%左右,购买商品主要有蔬菜、肉类、服装、鞋帽等;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主要在附近的杂货店购买。连锁超市只是走亲访友时购买礼品首选场所,因为没有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连锁超市的销售额一直比较低迷,无法实现连锁的规模效应。

2.商品结构的制约

根据调查农村连锁超市的商品结构非常不合理,脱离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也没有解决农民买东西难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超市商品基本以日用百货为主,品牌众多,但很多商品从来就没有被顾客动过,例如咖啡产品包装盒上经常覆盖着一层灰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一些新需求如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服装、床上用品、通讯产品等。这些需求的满足途径还是要到城市大中型零售店中选购,没有实现就近购买。这样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购买成本,而且连锁超市也失去了与杂货店和农贸大集差异化经营的机会。

3.诚信问题的制约

农村地区市场体系建设非常不健全,而且农民辨别真伪的能力相对较缺乏,给一些不法经营者进行假、冒、伪、劣的商品交易有了可乘之机,坑农害农的事件时有发生。但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其质量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商品质量有保证是农村顾客选择连锁超市消费的最主要原因。但由于客流量少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总部集中化管理不力等因素,一些农村连锁超市在经营中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销售过期的产品甚至经营假货。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使超市丧失了降低购买风险的优势,结果使一些顾客流失。流失的顾客一部分重回杂货店消费,另外一部分质量意识强的则转向进城购买。这就使得农村连锁超市处境较为尴尬。

4.经营成本的制约

从表面上看,在农村市场开店成本较低,例如农村地区店铺的建设或门面租金都很低;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大大的低于城市。但由于地理位置和长期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现有条件下发展连锁超市,就必须在物流、渠道建设等方面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这都造成在农村市场的经营成本实际上要高于城市市场。另外,农村连锁超市的销售额一直较低,无法实现规模配送,使经营成本提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超市商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其所属县城。因此关心价格的农村居民更加不愿意进入超市消费,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的成长。

5.人脉资源的制约

由于特殊文化因素以及农村居住特点使农村邻里之间、亲朋之间往来比较频繁,在农村地区有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这也影响着居民的购买行为。例如你一定要去XXX商店买东西,因为那是舅妈的弟弟经营的;另外在农村也存在强烈的外乡人情结,消除对外来人的不信任感需要很长时间。根据调查大连农村现有的连锁超市的加盟者90%为外地人,80%是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城里人。所以经营者在当地没有丰富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很快融入当地人的社会圈,对当地的习惯和生活水平等相关的信息了解不多,也没有条件利用已有的网络等资源,这些因素都

制约着超市的经营。

三、农村连锁零售业态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连锁经营是农村零售业态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村市场既存在许多制约的因素, 但更充满机遇。连锁零售企业应该积极整合资源,抓住机遇, 完善在农村市场的销售体系。

1.引导农民改变消费习惯

引导农民改变消费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普及商品的质量和安全知识,增强农村居民的质量意识,引导他们选择产品质量有充分保证的超市消费。同时连锁超市要提高产品(服务)品质,并做到持之以恒,杜绝假冒伪劣。

其次,还可以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促销活动,如赠送礼品等,吸引农村居民尝试进入超市消费 ,逐步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

最后,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超市和农户”的双赢。通过 “超市+农户”模式,使当地的农副产品进入连锁供应体系,带动农业基地、农户与超市同步发展壮大。一方面降低了超市采购成本;另一方面,解决农民卖农产品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既培养了超市的核心竞争力,又能够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支持,成为农民自己的超市。

2.错位竞争,开展差别化经营

在农村发展连锁超市不能完全把城市货架 “复制”到农村。首先,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水平的基础上,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商品。例如与讲究包装和选择多样性的城市消费者不同,农村消费者更喜欢简单、经济实用型的产品。其次,针对目前电视等耐用消费品,服装等选购品农民一般要进城购买的现状,超市可以适当扩大经营范围,如在设立电器卖区、服装专卖区,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经营范围。这样既可以满足农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又可以实现连锁超市与农贸大集的差异化经营,减小竞争压力。

3.加强对加盟商的培训与监督管理

连锁总部在实施连锁经营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对加盟商进行相应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以经营加盟店的基本能力,公司的经营理念等为主。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安排加盟商在其他店铺实习,或者是规定辅导期,这期间由公司派出团队在加盟店里指导经营。另外,连锁总部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店的监督管理。一是不断加强加盟店供应链管理; 二是加强对加盟店的检查和督促,除要求加盟店实行质量承诺外,总部还成立专门机构,对加盟店实施分区域管理和监督;三是建立质量追究制度,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加盟店,坚决取消其加盟资格,并进行经济处罚。

4.构建二元农村连锁体系

与城市市场不同,农村地区零售业的零散度非常高,而且顾客群体分布范围也十分分散, 农民难形成集中、强劲的购买力。针对这些特点,在农村发展连锁应该构建二元连锁体系。

(1)在人口流动性较大、交通便利的集镇发展特许连锁, 设立连锁加盟店。加盟店可以获得连锁总部输出的经营管理技术、统一配送的优质价廉的商品和资金支持,从而更好地发展;连锁总部又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销售渠道和经营设施, 减少投资, 降低风险,实现低成本扩张。

(2)对周边村庄分散的杂货店以采购联盟的形式辐射.,以连锁企业为主导,搭建采购平台。连锁企业利用市场信息、规模经营和批量订购、成本低廉的优势,为杂货店、夫妻店提供统一配送服务;采购联盟的各成员企业,仍保持自己的资产所有权并进行独立财务核算,可以自由退出。通过采购联盟整合小规模、网点分散的农村零售商,使配送规模化,降低连锁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于连锁经营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5.充分利用原有商圈

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要有效利用原有商圈,其中利用农村原有的供销社系统是最现实的方式。首先,供销社曾经是农村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零售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供销社基层社本身就具有连锁性质,具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某些特征。

参考文献:

[1]李芬儒陈蓉华:农村批零业态发展连锁经营应关注的问题[J].农业经济 2006 (6):36~37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13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中的内部审计环节,是银行合规运营和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对商业银行的财政状况进行评估、监督与控制。由于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愈加迅速,银行风险控制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因此,银行管理人员应该对内部审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不完善

审计部门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职能不明确,并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审核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并对银行运营活动的合规合法性进行监督。管理机制的残缺在一定程度上使审计工作失去了独立性,为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公正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内部审计的职能由此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

2.分工不合理

农村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不仅有审计职能,监督和稽核同样也属于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发现,虽然以上3个职能同时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中,但往往都是分别且独立的开展工作,三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合作,使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的资源不能得到科学共享。由于审计、监督与稽核职能对银行的财务状况都起着控制和监督的作用,因此不合理的分工问题需要得到及时、合理解决。

3.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工作知识面涵盖广泛,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部分审计人员没有扎实的审计知识基础,对财务流程和银行业务也没有详细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发现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此外,部分审计从业人员法律知识缺失,对国家新颁布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计算机操作技能不熟练也是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作业素质不高的几大表现,这使得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对银行的财务不良状况进行全面且科学的分析。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

1.转变内部审计职能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大致有审核、监督与评价,由于过度追求对财务数据真实性的审核,导致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放松了对其他风险的警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增强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管理职能,从根源上杜绝财务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的发生,把传统的内部审计部门转变为增值型审计部门。需要注意的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不应与商业银行的运营活动相分离,相反,内部审计工作应该贯穿于银行的整个工作体系中,并把风险导向划入到内部审计的职能当中,以此实现增值的目的。

2.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范围

大多数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是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进行审计,这种过于单一的工作职能使内部审计工作对财务风险的预见性大大降低,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逐渐把工作范围向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扩大,并把审计的关注重点拓展到银行信用、市场和操作方面,从而让内部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方向发展。

此外,内部审计还应把工作范围扩大到创新业务的审计上,比如农村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业务和电子银行系统等。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银行管理层要把财务审计范围扩大到内控甚至银行的整个业务流程中,在原有的监督、评价和审计职能的基础上,为完善业务流程和内控系统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为银行的发展以及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宝贵的改进意见。

3.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银行要完善内部管理结构,必须要先从内部审计部门入手,建立具体和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措施有以下两点:第一,要使内部审计部门明确自己的隶属机构,并详尽的划分出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确定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职责权限,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计划性和逻辑性。第二,建立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制度与工作标准,规范内部审计规范人员的行为,使审计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只有在以上两点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得以不断完善,为审计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4.采用先进内部审计技术

随着经济形势与市场发展的不断变化,使得现在的金融活动更加复杂,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要顺应时代与市场的改革潮流,迎接挑战,不断创新银行的各种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与便捷的金融服务。当然,银行业务的创新势必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更多创新要求,而要实现审计活动的创新,必须要借鉴与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或者非现场审计,使用计算进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农村商业银行各网点支行甚至总行开展系统与数据的审计工作。

与此同时,各农村商业银行还可以把目光投向国外的商业银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借鉴与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建设银行专门的信息数据库,把内部审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收集起来,并进行机构性的整理。在审计方法方面,以科学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为主,结合信息技术对银行的经营活动和财务进行风险管理与风险排查,以此使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农村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也为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只有不断规范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让内部审计合规合法、有计划的进行,才能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篇14

 

目前农村所处的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将要成为必然趋势,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覆盖化面积逐渐扩大,既给农村教师带来的发展,也是极大地挑战。[1]

 

一、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目前最欠缺的已经不是没有网络教学环境,不是没有优质教学资源,而是缺乏熟悉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资源的教师”。

 

1.数学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

 

(1)网络研修平台形式化

 

如果网络研修平台能被重视并且很好的利用,会减少地域差别给教师带来的不便。但是农村教师没有充分使用这个平台,把它当做任务,把自己单独化,使得研修平台形式化。网络平台上,有很多专家、数学名家的视频,数学教师没有认真的看与交流,错过可以直接与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2]

 

(2)教师缺乏计算机应用知识及其实践

 

数学教师没有把数学知识与网络衔接起来,尤其是复杂难懂的几何版块,农村的年轻教师较少,中年及以上年龄比列占得较多。他们大多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实践较少,忽略了图文声茂,没有把数学的抽象知识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很多农村教师不熟悉计算机使用软件,尤其是数学老师,电脑制作几何图形难度较大。

 

(3)教学资源忽视信息化来源

 

数学信息的搜集,大多来自教案或者课本配套书籍。在农村,不如在城市,网络资源,信息交流网络,交流信息都差很多。教师很少亲自动手去网上查找资料,只是凭借经验解决问题或者请教老教师。[3]

 

2.学校未构建信息化环境

 

(1)没有及时组建数学网络学习共同体

 

农村的学校一般是建立了简单的数学研究小组,特点是范围小,成本小,传播知识渠道狭窄,教师之间的交流范围有限,无法进行更好的交流。只限于学校内的同级部或者学校内同学科的交流,讨论学习的时间、地点都受到限制。学校没有为教师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行真正的知识“走出去,融进来”,数学教师无法尽快的从外界获取关于数学知识的更新,只能“啃老本”,知识交流更新缓慢。

 

(2)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充足

 

他们仅靠学校为其开放的图书馆,查找的资源有限,甚至有些书本早已更换掉。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不方便,不能尽快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学校忽视了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忽视这一渠道来源,错过了最新的知识更新。学校没有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联合,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其教师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

 

二、促进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发展。关注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子的理念。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其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学习环境。

 

1.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

 

(1)重视网络研修平台,多交流、多反思

 

多听一下数学相关专家、名家的视频,和语录,模仿他们的授课方法,慢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授课方式,与其他教师多交流,总结经验,不断地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方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认真分析来自学生的不同反馈。充分利用数学教师博客群,积极地参与其交流,汲取新的知识,头脑中搭建逻辑框架。

 

(2)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实践

 

作为数学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基本的office操作软件,熟练地运用,多接触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向自己的学生展示出图文声茂的知识。教师不应该把计算机的学习当做是负担,老师们应该积极报名进修计算机课程,不应该害怕又要完成一些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指标。

 

(3)多渠道搜寻数学资源

 

网络博客,网络图书馆,各大论文库,研修平台,现存图书馆等资源渠道,教师应该多渠道搜寻,避免单一渠道搜索,多资源整合,整理出自己所需的知识。人们能根据不同的外部教育环境,不断地、自主有效地选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学校构建信息化的教师学习环境

 

(1)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校为其教师在网络上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例如数学教师博客群,微信群,公众号,有利于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与其他教师交流。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数学教师之间无形中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的关系,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2)拓宽信息化教学资源渠道

 

学校多提供一些数学教师可以学习的网络,可以免费下载相关的数学知识。学校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运行更加畅通、稳定和安全。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三、总结

 

通过该论文分析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目前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提出的策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地提升教师个体各方面的素质,使其从成熟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或者研究型教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