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会经济要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设计要素;手绘表现;寓情于景
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08)09-159-01
景观设计的素材或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一、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手绘表现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结合光影原理,注意区分受光面和被光面的表现。受光面着色浅、薄,被光面着色相对要厚、浓。
二、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在快速表达中,对植物配置原则的解析也是画好表现图的关键。
(一)适地适树,满足功能
植物的表达要与设计内容的功能性结合起来。例如,树池里种植高大的乔木有遮荫的功能;主入口处的迎宾及观赏势必要求植物色彩丰富、多层次,这种与功能相结合的表现图在设计感和可行性上都有提高。
(二)弹性灵活,多层次的配置
在满足画面构图的原则下,适当取舍,尽量运用艺术的手法形成聚散有理、错落有致、开合有依的空间形式。当前植物配置的发展趋势是强调“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原则。注重这些表现方式,弹性灵活的运用到表现图中。
以树木为例:远景的树木一般处理的较平面化,但是需要注意树顶轮廓的变化。中景树一般与主体物联系较密,色彩的深浅与冷暖,需要特别慎重。近景中的树木往往较高大,对这一部分树木要表现得较为生动细致。
(三)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我们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表现类型和手法。上色时,加入物体本色任一面相近似的灰色,会令色彩稍微变化。例如,上蓝色前选加几笔绿灰或紫灰。主色使用前,先画一层冷灰或者暖灰色可增加画面的中间层次,但用得过多会导致色彩变脏,应把握好使用度。
还有一些复杂精妙的石景,在平、立面的表现中,通常用线条勾勒轮廓,轮廓线稍粗,石块纹理用较细较浅的线条稍加勾绘。通过线条和颜色表现黑白灰体现石块的体积感。不同石块的纹理不同,表现时应采用不同的笔触与线条。
(四)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静水要透明,分清楚色彩的明度。动态的水系手法要灵活、利落,可适当借助涂改液来营造浪花的效果。
(五)园林景观中的建筑小品表现
园林景观中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它的设计巧妙、寓意深刻、与环境和谐,凝聚着人们的智慧。
虽然景观建筑大多体量较小,但往往是设计的重点,而且是快速表现的中心点。表现它,首先碰到的是透视问题。视平线的位置与消失点的关系,在前面透视一节有详细的阐述。无论画什么建筑环境,角度的选择很重要,应根据既能体现对象的造型特征,又能充分表达对象的体积关系来确定。
具有良好表现力的透视图,除了必须清晰、准确地传达设计理念及意图,还应该表现出该场景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与意境。
市民休闲娱乐广场,就要体现它的参与性,就宜画人多,表现其热闹,为市民提供休闲的好平台。人物的组合应该做到合理、美观,或静或动,有老人在练习舞蹈,打太极,也有小朋友在放风筝等,加入各种故事情节,使观者产生共鸣。
小区中心商业街,要表现其活力四射、繁华的景象,在场景的渲染中除多画一些鲜艳的旗帜,亮丽的广告牌和露天的咖啡座椅之外,更加少不了人的参与。这时可考虑多布置一些动作、情态各异的年轻人,提升品牌的时尚度。
[关键词] 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 心理素质
人们在观看竞技比赛时深有感触:高水平的大赛不仅是技能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比拼。其实“商场如战场”,公司、企业也需要人们具有优异的心理素质,否则不能成功和胜任。因此,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
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方式的深刻变化,就我国而言,还发生着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些,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其具有新的特征:
第一,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源和财富。以高科技为特点的知识产业是未来社会的支柱性产业。正如世界管理大师彼得.P.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所说“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
第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高科技条件下的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以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为灵魂,以高新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形态。它不同于过去以经验积累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形态,因此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开发出新的成果。
第三,学习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前提。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随着“知识爆炸”、科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教育成为现实。
第四,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范围的竞争和融合。现代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瞬时全球传播成为现实,为大规模的生产与共享知识奠定了基础,面向世界,在竞争中加强联系已成为大势所趋。
第五,新科技和经济发展要求人们新的价值取向。首先,知识经济的价值体现在知识和智力的占有,要求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真正实现。其次,知识经济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要求人们加强合作,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再次,高科技不再以探索系统知识为标准,而以追求效用增殖为目标。它们能够大幅度地增强产品的功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社会新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新要求
心理素质不仅指人心理承受挫折、压力的能力,广义的讲,它包括一个人全部心理特征的质量、水平。是指人适应和应对社会生活、学习、工作要求已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品质及其发展水平。包括人的性格、能力、气质的特点和水平。而性格又包括理智、情感和意志诸方面的特征,以及对待现实和自己态度的特征。经济社会新发展突出了相应心理素质的要求:
第一,创新的意识和品质。无论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还是“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都使创新精神和品质成为时代对人才心理素质最重要的要求。
具备创新意识和品质要求人: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具有主动观察感知,独立思考、富于创造、辨证全面看问题的思维特征,具有能动广阔、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在性格中对自我和现实态度特征方面,具有自信、独立意识,积极进取的特征。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具有对行为目标的明确态度,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认真细致的特征。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具有探索热情执著专一、甚至忘我,为实现目标孜孜以求、积极进取,心境保持积极愉快、富有幽默感的特征。
第二,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经济全球化、通讯技术和网络化、世界面临如环境生态等发展的共同问题、不同民族和国家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要求当代人树立开放意识和包容心态,在世界范围内了解新动态、新信息、新成果,由此去借鉴、吸收、比较,从而获得成功。
第三,竞争性的意识观念。市场经济是效益和竞争的经济,经济和社会活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更趋激烈。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领先”、“ 专利”、“特色”、“填补空白”已是现代人才具有的意识。
第四,合理的知识信息吸纳、处理能力。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呼唤知识储备、更新和有效应用的能力。这将决定人才的成功与成就的大小。
第五,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活动综合性、复杂性和应用性强的发展特点,已使过去那种脱离社会、远离同行而孤立地从事科技研究和社会活动的人难有作为。无论是科技攻关、公司经营还是企业生产都需要参加者具有良好的整体协作和人际协调的精神和能力,能够在创新活动中解决好独立意识和互相配合的关系,解决好合理竞争和友好合作的关系。这就需要不但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
第六,坚忍不拔的承受挫折能力。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却同时存在着经历失败的风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价值多元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给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带来考验。机遇和挑战、利益和竞争,前所未有的得与失,深重影响牵动着当代人才的心理。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竞争的加剧,随着实现目标挑战性加强,能否具有不怕失败、失利而勇于承受严重挫折的心理能力,成为新条件下个方面人才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
第七,自觉的经济效益观念。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要求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面向市场,发明、创造、应用技术的目标和手段都应考虑经济效益和价值,而不仅是科技探索、理论兴趣、真理追求和专业使命的完成和实现。
那么,究竟如何在政府行为研究与文本研究之间建立联系呢,提取关键词是解决这个问题比 较好的钥匙,本文详细分析了浦东开发开放15年来近40万字的各类文本,并文本调查的基础上建 立抽出关键词,建立关键词分析平台,在关键词平台上设计问卷,先对作为传者的120余位政府 官员进行问卷调查,在这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在对浦东1000多位中国居民、公司员工、外国人进行 详尽的政府形象调查,将文本与政府形象的行为研究完全结合在一起。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大量的文本分析中筛选出有关政府形象的关键词,根据词频先后排列,这些词作 为政府形象测试的统一标准被放入接下来的各个测量环节;
第二步:将这些排列好的关键词放入政府形象调查问卷,测量普通市民、政府官员对这些关 键词的认知与看法。
第三步:将所获得的三类关键词:文本分析的关键词排序、政府官员认知的关键词排序、普 通市民认同的关键词排序三者放在一起对比分析。
关键词标准系统将文本研究与将政府的行为调查与文本分析结合在一起,成为对比文本与政 府形象的统一平台。平台建立以后,再将社会经济发展、传者、文本、受众放入这个框架内,浦 东政府形象传播的整个过程便一目了然。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浦东新区政府形象生成与传播的过程是:一方面,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带动政府形象的不断变化,政府形象的层次与水平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另一方面,受众对 政府形象的期望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政府形象必须依据受众的期望而不断变化。各 种传播渠道既是传播政府形象的系统也是受众表达期望的系统,它们构成了政府形象生存发展的 同一舆论场。
下面就具体分析浦东新区政府形象形成与演变的过程,然后由一般到抽象揭示出政府形象传 播动力学模型。
1.在文本分析的框架下政府形象研究的三个要素。
要素一:浦东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媒体是浦东开发开放的见证者,媒体作为服务于政府中心工作的信息传播载体,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媒体上反映的重点议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或者说,媒体的报道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对于浦东新区社 会经济发展来说,媒体报道的重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即基础开发、城市建设;基础开发与 功能开发并举;经济与社会和谐全面发展。这三个阶段的变化恰好反映了浦东新区社会经济发展 的状况。社会经济的点滴进步都被媒体发现并捕捉到。可以说,从媒体报道内容来量化分析浦东 十几年来的发展是非常恰当,将社会发展与传者心目中的政府形象以及受众心目中的政府形象完 全地结合在一起分析需要一套通用的连接系统,而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与传者、受众三者之间建 立共同平台的只有文本,更具体的说事关键词的排序。
要素二:作为传者的浦东新区政府。作为传者的浦东新区政府对政府形象的定位也经历了三 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浦东新区的媒体报道项目驱动,主要以浦东开发开放、特别是重大投 资项目为特殊载体,阐述浦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吸引力与辐射力;第二阶段,媒体的报道以主 题驱动为主,包括生态浦东、创新浦东等主题宣传内容,这些宣传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浦东新区 从招商引资向功能开发的转移;第三阶段,媒体的报道以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为重心,更多地考 虑协调对外开放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素三:作为受众的浦东新区居民。浦东居民十五年来也经历了三个大的变化,对政府形象 的期待发生了三次转移。第一阶段多为创业型人口迁入,他们受到浦东经济发展的鼓舞不断进入 浦东投资兴业;第二阶段多为追求生活的人口迁入,在浦东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以后,以国际化、 资本化为背景的人口迁入不断增加;第三阶段,浦东新区精英人才聚焦地,随着金融、产业等方 面的升级,浦东新区的人口结构层次再上一个台阶。不同时期的人口对政府的期待不同,浦东经 历了三次人口结构的大变革,对政府形象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2.从媒体报道看浦东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与政府形象的变化。
经过对近40万字的资料进行详细分析与梳理和对1000多位浦东新区居民的抽样调查,数据内 部的关系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力量推动政府形象转变的过程。
纵观十五年来浦东新区媒体报道,恰好描绘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从以项目为主的招商引资,到国际化、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业,再到自主创新的领路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者。
(1)从表中可以看到,1993年的浦东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开放”、“开 发”是浦东发展的首要任务,政府形象通过促进经济的开发与开放展现出来,新区政府形象主要 在于向世界宣传浦东这片投资的热土,这一年的关键词为“投资”、“产业”、“招商引资”、“优势”、“优惠”等吸引投资的内容。
(2)1999年是转折点,浦东经济社会发展处在转型阶段,政府形象从投资宣传者迅速向法 治、民主、服务政府转变。“立法”、“法律”等开始被重视,政府形象的核心要素不断增加, 政府形象逐渐丰满。
(3)2000年至2002年的媒体报道关键词越来越丰满,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快 速、良好的快车道,政府形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也以和谐、现代、服务、创新、法 治、民主、科学的理念为主导方向。这两年,媒体报道关键词的出现总量从原来的最少146个、 最多544个上升到最少1060个、最多1202个,媒体的重点更关心浦东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
“国际”、“金融”、“服务”、“产业”、“现代”等关键词的出现次数大幅增加恰好反映了 浦东新区发展国际化金融区、科技创新区和以服务为本的理念。“创新”、“高科技”、“信息 化”、“微电子”等关键词表明,浦东从技术创新的“跟随者”转变为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导 者”,政府形象的核心要素也将“创新”、“高科技”等理念吸收进来。
(4)2005年,浦东新区的政府形象可从下表看出,“创新”、“科技”等关键词处于不断 上升的阶段,这一年是浦东迈向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年。浦东新区政府形象基本已经定型。
通过对十五年纵向文本分析,浦东新区社会经济发展走过了从引资向和谐发展的过程,社 会经济的重心从吸引投资逐渐转向建立创新、服务、现代、法治、民主、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结 构,伴随着浦东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浦东政府形象转化的路线图也走过了从单一的引资型政府 迈向现代化、民主、法治、创新、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府的历程,在这十五 年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下,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一步步丰满起来,对应浦东新区社会发展要 求,政府形象构成的核心元素也在逐步扩大,浦东新区政府形象除了由开放、开发、发展等基本 元素构成之外,也不断多层次上不断扩展。
3.在文本分析框架下,传者与受众认同的政府形象对比分析。
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浦东十五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浦东政府形象建设的根本动力,那么政府形象在十五年来的发展轨迹又是如何在传者与受众中传递的呢?通过下表可以看出。
为了有效地解决时间序列与认知行为的衔接问题,本研究将浦东新区十五年来代表每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元素列出,然后,让传者与受众对其进行评价与判断。我们选择代表第一时 期的开放、发展;选择代表第二时期的现代、民主、创新、法治、服务等理念,再加上为社会所 普遍关注的廉洁、亲民、责任等理念,构成了十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心与政府形象之间的共同平 台。
(1)整体上看,作为传者的政府将政府形象定位为高效、开放、法治、廉洁、创新、服 务、责任、充满活力。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浦东新区政府形象的定位已经完成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过程。作 为受众的普通居民对浦东新区的政府形象的感知是现代化、文明、创新、法治、服务、高效、亲 民、勤政廉洁。可见,浦东新区政府十几年发展积累下来的政府形象元素被受众广泛认可。
(2)从关键词顺序上看,开放、创新、法治、服务四项在传者与受众之间位置都在2至6 位,也就是说在2到6位这个区间,政府形象在传者和受众之间达成共识,其他方面传者和受众之 间还存在比较大的误差。
传者与受众在开放、创新、法治、服务上的共同性其实反映了政府形象发展得到了传者与受 众的共同认可。结合前面讲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三次转变、政府发展定位的三次转变、以及受众 定位的三次转变,可以看到,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了政府形象的变革。
二、政府形象传播总模型:一种传播动力学的视角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浦东新区政府形象的构建、生成与传播始终处在一个特定的动态舆论 场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仅政府形象的传播是动态的,政府形象的构成要素也始终 在变化着。因此,笔者试图基于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传播的实证研究结果,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 政府形象传播总模型,以期对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其他地区的政府建设提供参考。
政府形象总模型可以概括为一个模型、两个过程。一个模型指的是政府形象传播的总模型, 即政府形象传播的S型曲线;两个过程指的是政府形象在动力源驱动下的运动过程。模型是政府 形象传播的总的静态结构,而两个过程则是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状态。下面就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政府形象传播总模型的静态结构:政府形象传播的构成要素与传播的S型曲线。
(1)传播动力学模型构成的三个核心要素
a、动力源指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
从根本上讲,政府形象传播的动 力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源决定政府 形象的水平与程度。不同时期的动力源 产生不同水平的政府形象。作为新型政 府,浦东政府形象随着浦东新区社会经 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前面的数 据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形象的建立与发 展的第一推动力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 化。对于受众来讲,社会经济发展不同 阶段的受众对政府形象有不同的期待, 当地受众对浦东新区政府形象有比较高 的期待。
b、政府形象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推动下的互动图景,由三个部分组成。
对于政府来讲,塑造政府形象是由整个政府的理念、行为、外在形象组成。对于受众来讲,受众接触到的政府形象也是由三个部分 组成,即政府的理念、行为、外在形象。受众心中的政府形象与政府着力塑造的政府形象应该是 吻合的,不过政府塑造的政府形象不是高于受众眼中的政府形象就是低于受众眼中的政府形象, 很少有完全吻合的情况发生,由此看来,只有相对的政府形象,没有绝对的政府形象。
c、同一的动态舆论场
是指政府形象传播的存在状态,或者说是政府形象传播的总过程。
动态舆论场是对政府形象传播的总体 概括,是动力源、传者、受众、政府形象 四个要素的整体互动过程,这个互动过程 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 这些渠道是政府与受众互动的基本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渠道并不是政府形象同一动 态舆论场的核心要素,核心要素体现在这 个舆论场不断互动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 是文本形式也可以是其它形式。
各种要素 的加强与减弱都会增 强或 者放大动态舆论场的范围与影响,所以, 对政府形象的了解除了微观层面的分析以 外,还要注意对宏观层面的动态舆论场的 深入探究,通过宏观上的判断进而发现政 府形象在动态舆论场中的现实状态。
(2)政府形象传播模型的基本表述。
政府形象传播是由多种变量组成的方程式,任何变量的增强和减弱都会带来政府形象传播的
变化。传播各要素共处同一动态的舆论场中。如上所述,政府形象模型的各个构成要素的互动构 成政府形象传播的动态舆论场,每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带来整个舆论场的变化。政府形象的调整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府形象的调整;其二是受众随着社会发展要求政 府形象的调整,媒体在传者与受众之间是相互沟通的重要渠道。
二、政府形象传播总模型的两个运行过程:传者驱动与受众驱动
传者驱动与受众驱动是政府形象传播总模型运行的两个不同过程,是政府形象传播的两种形 态与内容,模型决定了两个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静态结构,而两个过程是政府形象传播中各 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动态发展。两个过程指的是在动力源的作用下,政府形象作为信息流在政府与受众之间的运动过程。
如果说政府形象传播动力 模型是对政府形象传播的静态表 述,政府形象传播的两个过程则 是对政府形象静态结构中各个要 素的互动过程的表述。从上面数 据分析结果来看,政府形象模型 运动过程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由政府至受众,最后形成政府象。二是由受众到政府,促进或者修正政府形象。二者之分主要在于动力源偏向。
1.政府驱动。
(1)政府驱动的过程。动 力源偏向政府。由政府开始,经 过文本构建与渠道传播,最终到达受众,经过受众的选择与记忆,形成受众视野下的政府形象,这里的政府形象可能好于政 府所期望的政府形象也有可能低于政府所期望的政府形象,主要原因是在政府形象传播过程中受到文本、渠道、受众特质等因素 的干扰,到达受众的政府形象与政府先前设想的政府形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政府形象的 传递是以政府为主,在含有多种传播渠道与方式的统一动态舆论场中流动,尤其在我国,媒介体 制决定了政府驱动的政府形象传递一直处于强势地位,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完成对政府自身形象的 塑造,也可以通过组织传播然后进入人际传播完成政府形象的塑造。在中国,政府驱动的政府形 象传播一直占据政府形象传播的主流。
政府驱动的政府形象传播模型
(2)影响传者驱动的因素。动力偏向传者,须重点关注传者。作为政府形象传播的推动 者,传者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 政府制定政府形象战略须考虑社会大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法治水平、受众对政府的要求等 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制约着政府形象的设想与建构。其次是渠道的多样性。政府作为传者 传播自己的形象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文本形式,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文本形式,有一点是必须坚持 的,就是言行合一,言行合一的政府形象才能取得最广大受众的支持。第三是政府形象的历史性。政府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的政府对于形象有不同的设想与构建,同一时期、不同领域对政府形象也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政府构建政府形象带有比较明显的历史性。最后,传播 资源的优越性。众所周知,我国大众媒体的传播权力由政府控制,大众媒体是,因此, 政府在进行形象传播中可以利用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渠道是非常优越的,也可以说是有独占性,传 者在文本建构、渠道拓展等方面居于强势地位。
2.受众驱动。
(1)受众驱动的过程。动力源偏向受众。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政府的期待就会越来 越高,受众会通过各种渠道,如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信息反馈等渠道将这些信息传 达到政府,促成政府对现有的政府形象进行思考,进而不断促进或者修正现实中的政府形象。政府此时成为受众信息的接受者,受众在统一的动态舆论场中传达的是他们所期望的政府形象基 模,这个基模是受众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政府的必然要求,如前所述,浦东新区政府建设的 第三个阶段,浦东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实现了多年前的目标,此时浦东新区的受众对于浦东新 区政府形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法治、创新等内容越来越为广大浦东新区的受众所重视。这种 信息交换过程,并不是依据某一个渠道或者某一种方式而是多个渠道、多种方式在时间与空间序 列中的互动,也就是所谓的同一动态舆论场。
受众驱动的政府形象传播模型
关键词: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信息熵;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795-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64
Abstract:Based on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data,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of the Yutian oasis. And using information entropy method,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 system of Yu-tian oasis.The results show that①1980-2010,the total entropy of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 in Yu-tian Oasis becomes fluctuations,but on the whole is in a downward trend,indic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system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Yu-tian oasis;②1980-2010,the index of entropy production of the system,the weight of the third industry Gross domestic product,per capital net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nd the second industry output value is maximum.
Key words:Yu-tian oasis; social economic system; information entrop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绿洲是在极度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和大范围的荒漠背景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态景观,也是干旱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1]。随着绿洲区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大和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绿洲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由于绿洲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所以绿洲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制约了当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于田绿洲是中国典型的绿洲生态脆弱地区,该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2]。近年来,由于该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引发了粮食需求的增加,进而刺激人们大量垦荒。据了解,在1958-1990年间,于田地区开荒面积约为29 213 hm2。其中,约有1 667-5 333 hm2是以毁林和破坏草场为代价的。但是,大部分新开垦的土地由于灌溉水源不足而被废弃,加速了该区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的进程。再加上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该区原本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不稳定。最终影响了于田地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倡导的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发展战略,其本质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和谐,要求在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一些从全球尺度到地方尺度的关于自然社会复合系统在短期和长期方面的运行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4]。近年来,国内外的地理学者对于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做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例如,Barbier[5]与Alary等[6],主要通过构建干旱区生态经济模型来评估干旱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水平。韩春鲜等[7]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构建了由劳动、资本等要素组成的干旱区人工绿洲的一般生产函数。同时参照相关理论制定了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与测度标准,并以天山北坡东部奇台人工绿洲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陶江等[8]选取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面22个与新疆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降维处理,并对新疆87个市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与排序。还有些学者对引河流水灌溉的绿洲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9-13]。这些研究都为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研究主要以耗散结构理论和熵值原理为基础,利用现有的数据,建立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熵值计算。通过分析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熵流、熵产生和总熵变的变化情况,分析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在1980-2010年间的发展变化状况。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分析其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与系统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于田绿洲在1980-2010年间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评估与分析,为实现该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于田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端,北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为昆仑山山脉,地理坐标为东经81°09′-82°51′、北纬35°14′-39°29′,属于典型的干旱区绿洲[14]。于田县呈南北狭长状分布,东西方向较窄。地势南高北低,垂直地带差异较为明显。其境内地形比较复杂,自南向北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地貌单元,高山、低山丘陵、冲积平原区、戈壁等。该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光照充足,春夏季风沙和浮尘等灾害性天气较多,年平均气温11.6 ℃,年平均降水量44 mm[15]。区内植被种类贫乏,覆盖度较低,沙漠广布。沙漠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0%以上,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6]。该县下辖13个乡、2个镇、3个场、1个办事处、175个行政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农业县。2004年末,该县实有耕地面积约为26 810 hm2,比历史最高年份1979年净减少了约3 170 hm2。但同期该县的人口却猛增到22.49万人,相当于1979年的1.62倍[17]。日益激化的人地矛盾,再加之水资源匮乏,使得该区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不稳定,最终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课题组在于田进行社会调研时所搜集到的一些统计资料,主要包括《于田统计五十年》、《于田县主要经济指标汇编》、《辉煌于田十一五》等,以及相关文献中的数据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理论基础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经济的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在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涨落和负熵的增加使系统发生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新的有序状态。这种非平衡条件下、稳定、有序的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得以维持,所以称为耗散结构[18]。一个系统要处于耗散结构,必须满足以下4个条件:①该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②系统要远离平衡态;③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④系统有涨落现象。
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首先,其系统内部存在着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其次,它是远离平衡态的。平衡态的特征是各要素均匀单一、无序、熵值极大、系统异常混乱。显然,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十分有序的大系统。再次,其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具有非线性结构。最后,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涨落现象,涨落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就会发生突变,从而推动系统从当前状态向着更加有序的状态发展。
2.2.2 计算方法 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作为一种耗散结构,必然遵循耗散结构的规律。通过研究信息熵变(包括熵流和熵产生)表明,它可以评估系统有序发展的情况[19]。本研究采用Shannon的信息熵计算方法,对于一个不确定性系统,若用随机变量X表示其状态特征,设X的取值为X={x1,x2,…,xn}(n≥2),每一取值对应的概率为P={p1,p2,…,pn}(0≤pi≤1,i=1,2,…,n),且有∑pi=1。则该系统的信息熵为:
式(1)表示系统中随机变量的无约束程度,信息熵越大,信息的无序度越高,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小;反之,信息熵越小,信息的无序度越低,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大[20]。本研究引入信息熵,采用年份信息熵计算系统的总熵变,对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方向进行定量评估。同时,通过指标信息熵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分析其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与系统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作出分析与评估。其中,对n个指标m年的年份信息熵Sj、指标信息熵Ei与权重Qi的计算公式如下:
1)年份信息熵
3 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根据所搜集到的于田县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数据和资料,按照综合性、科学性以及现实可行性等原则,选取了12个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建立了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12个指标分为熵产生指标和熵流指标两组。其中,熵产生的指标主要包括粮食总产量(X1)、第二产业总产值(X2)、GDP(X3)、第三产业总产值(X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X5)、年末牲畜存栏量(X6)。这些指标主要说明系统的产出能力,表明系统的熵产生。熵流的指标主要包括农业人口(X7)、农作物播种面积(X8)、农业机械总动力(X9)、化肥使用量(X10)、地方财政支出(X11)、农村用电量(X12)。这些指标主要说明外界环境对系统的投入,表明系统的负熵流。
运用均值法将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运用Statistica 6.0软件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应变量,其余11个指标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指标相关系数矩阵(表1)。这里选择农牧民纯收入为应变量,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于田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除了化肥使用量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较低外,其余指标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均较高。因此,所建立的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的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进行计算与评估。
4 结果与分析
运用均值法将1980-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12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运用以上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年份熵产生指标和熵流指标的年份信息熵以及系统的总熵变。其中,各年份的系统总熵变为当年熵产生与熵流指标年份信息熵的矢量和。最后,计算出各指标在这30年间的指标信息熵,并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根据计算结果,作出以下分析。
4.1 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年份信息熵变化分析
根据1980-2010年于田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计算出30年间各年份系统的熵产生、熵流与系统的总熵变,并绘制出变化趋势图(图2)。
从图2可以看出,1980-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熵产生、熵流以及系统总熵变出现波动性变化,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说明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比较稳定,系统在向着新的有序方向发展。系统的熵产生除了在1990-1992年有小幅上升外,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系统的熵流在1993-1995年出现小幅增大;1996-2000年,系统的熵流值又开始下滑;从2001年起,又有了逐步增大的趋势,说明自2001年起该区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投入水平有所下降。系统的总熵变在1980-2003年,基本处于下降趋势,此阶段系统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从2004-2010年系统的总熵变又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增加系统的负熵,使总熵减小,才能促使系统逐步向新的有序方向发展。2004-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总熵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说明系统的协调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与该区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不断激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有着重要关系。为了扭转当前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不利趋势,政府应当一方面控制当地人口的规模,减缓人地矛盾的压力,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增加系统的负熵,增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系统的发展转向良好的趋势。
4.2 各指标信息熵及权重分析
根据指标信息熵及其权重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了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各指标在1980-2010年的指标信息熵及其权重值,并据此绘制出了各指标信息熵及其权重的雷达图(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在系统的熵产生指标中年末牲畜存栏量的信息熵最大,达到了1.002。其次是粮食总产量,达到了0.992。然后依次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这一结果说明了该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依然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符合该县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县的事实。但是,从图4可以看出,自2008年起于田地区第三产业的产值开始超过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这有利于于田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系统的熵流指标中,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信息熵最大,然后依次为农业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和地方财政支出。说明在该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还是以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主,生产方式比较粗放。
此外,在系统的熵产生指标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第二产业总产值的权重最大;在系统的熵流指标中,地方财政支出、农村用电量和化肥使用量的权重最大。因此,可以把这6个指标看作是影响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序参量。所谓序参量就是在耗散结构中支配着其它变量的变化,主宰系统整体演化过程的参量。它的大小决定了系统有序程度的高低。就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熵产生而言,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粮食总产量以及年末牲畜存栏量应该是衡量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第二产业总产值的权重却最大,说明了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应该予以重视。就外界对系统的投入而言,地方财政支出、农村用电量和化肥使用量的权重最大。这说明了政府的投入以及科学技术与生产资本投入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科技作为促进生产持续的重要因素,应当成为于田绿洲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投入的重点方向。
5 结论
1)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建立的信息熵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状况,所得出的计算结果与于田绿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比较吻合。比如,在系统的熵产生指标中,年末牲畜存栏量和粮食总产量的信息熵最高,这符合于田县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县的实际。
2)1980-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熵产生、熵流以及系统总熵变出现波动性变化的情况,但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说明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比较稳定,系统在向着新的有序方向发展。但是,2004-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总熵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说明系统的协调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与当地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地矛盾激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当地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适当控制人口规模,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加大科技投入,促使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3)1980-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熵产生指标中年末牲畜存栏量的信息熵最大,然后依次是粮食总产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在系统的熵流指标中,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信息熵最大,然后依次是农业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地方财政支出。
4)1980-2010年,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熵产生指标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第二产业总产值的权重最大;在系统的熵流指标中,地方财政支出、农村用电量和化肥使用量的权重最大。把这6个指标看作是影响于田绿洲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序参量。在系统产出方面,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第二产业总产值的权重最大,说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外界对系统的投入方面,地方财政支出、农村用电量和化肥使用量的权重最大,说明当地应当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并增大科技投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5)本研究建立的于田绿洲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进行于田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计算与评估。但是,受到所获取资料的限制,所选取的指标数量有限,可能没有全面反映该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使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有待于今后更多的学者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瓦哈甫・哈力克.绿洲自组织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11.
[2] 艾合买提・吾买尔,海米提・依米提,赛迪古丽・哈西木,等.于田绿洲脆弱生态环境成因及生态脆弱性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5):74-79.
[3] 林珍铭,夏 斌.熵视角下的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1):45-57.
[4] KATES R,CLARK W C,CORELL R,et al.Sustainability science[J].Science,2001,292(4):641-642.
[5] BARBIER B. Induced innovation and land degradation:Results from a bioeconomic model of a west Africa[J]. Agricultural Economic,1998,19(1-2):15-25.
[6] ALARY V,NEAZAOUI A,JEMAA M B. Promoting the ado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 Modelling the impact of spineless cactus in alley cropping in Central Tunisia[J].Agricultural System,2007, 94(4):573-586.
[7] 韩春鲜,马耀峰,熊黑钢.干旱区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J].干旱区地理,2009,23(2):281-288.
[8] 陶 江,杨德刚,苏小军,等.新疆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6):12-16.
[9] 罗格平,周成虎,陈 曦.干旱区绿洲景观尺度稳定性初步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4,27(4):471-476.
[10] 罗格平,张百平.干旱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分析――以天山北坡为例[J].地理学报,2006,61(11):1160-1170.
[11] 罗格平,周成虎,陈 曦.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J].地理学报,2003,58(1):63-72.
[12] 徐海量,叶 茂,丁 宝,等.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抬升的地表植被恢复价值初探[J].干旱区地理,2007,30(4):482-486.
[13] 王录仓,张云峰.水资源约束下的内陆河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7,30(6):962-968.
[14] 牛 博,倪 萍,塔西甫拉提・特依拜.遥感技术在盐渍化动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12):19-20.
[15] 刘国华,海米提・依米提,王庆峰,等.于田绿洲土壤盐分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3):260-263.
[16] 丁建丽,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沙漠化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框架研究――以于田县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1,9(3):63-64.
[17] 田 源,丁建丽,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等.自然与人文交互作用下的干旱区典型绿洲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以新疆于田绿洲为例[J].中国沙漠,2009,29(6):1162-1168.
[18] 瓦哈甫・哈力克,史帝文,杨晋娟.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耕地系统生产能力评价――以且末县为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2):186-191.
所谓社会经济环境,通常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物价变动水平以及法律法规体系等在内的各类具体因素。会计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的产物,其发展也离不开外界环境,当这会经济环境中的各要素发生变化时,首先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发生变化,而会计作为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会计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其职能、目标、计量方法等必然会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可以说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环境,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变化就是为了不断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虽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会产生重要影响,会计受制于经济环境,然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变化又能够服务于社会经济环境,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影响,进而不断完善会计理论和方法,使其能够与一定时期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促进会计理论和方法更好的发展,以使我国建立一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用的会计体系,保障会计理论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协调。
二、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1、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会计中的主要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以及现值等。从我国的会计实践中来看,最初的会计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其主要反映的是会计要素的过去价值,主要特点是数据容易取得并具有真实性,早在1992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准则中指出,企业应该采用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要素的主要计量属性,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会计目标所决定。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现阶段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企业的融资手段也越来越多元化,企业的融资手段不再局限在借款,而扩展到了股票、债券以及基金等各种金融产品领域。对于这些金融产品来说,其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但是由于影响其价格的因素很多,所以价格波动较大。同时,由于企业的投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信息使用者也不断复杂化,他们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如何选择会计计量数量,准备真实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在2006年我国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将非历史成本引入计量属性的范畴,主要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有些经济业务在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的情况下能够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提供更准确和相关的信息,以便决策使用者进行有效决策。尤其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逐渐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这也代表着我国会计准则逐渐的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但是,相比国外,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立足与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要素计量时,主要应该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保证其他计量方法的适用条件成熟的提前下,才可采用其他计量方法。
2、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而且会影响会计提供信息的能力,即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国家相应政策的调整,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的程序和方法也会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变。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以及相应的管理水平不高的时期,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比较简单,相应涉及到的业务也就比较简单,这个时期采用简单的会计处理方法就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机器设备逐渐开始代替了手工业,企业也逐渐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尤其是企业固定资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为了能够正确计算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就需要采取方法合理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因此,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便应运而生。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就以固定资产为例,其折旧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起初,社会经济不发达,固定资产的折旧主要采用直线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那些受科技技术水平影响较大的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其价值贬值速度也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不断在加大,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企业的折旧方法发生了改变,引入了诸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的方法。我们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会计方法带了重大影响。电子会计数据处理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记账,这一方面使得企业财务数据更容易被更改,另一方面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能够有效保护财务数据,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充分发挥电算化技术的职能作用。这也是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给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带来的重大变化。
3、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对象的影响
所谓会计对象,主要指的是会计所要反应和监督的内容。社会经济的变化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特别简单,企业涉及到的业务主要是上级下达命令给下属部门,下属部门按照高管决策开展企业购销活动,并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价格进行记账,因此,在这个阶段会计的主要特点是程序化和简单化。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企业间的经济业务逐渐呈现多元化,比如:从企业投资主体角度来看,投资主体不断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企业的经营结构来看,企业参股联营现象开始普遍起来,同时,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交易也开始盛行,诸如融资租赁等新型交易也开始产生,企业的结算方式也不再是简单的现金交易,票据、信用证交易等交易手段迅速发展起来,这些新的经济业务的出现必然会使扩展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增加会计核算的广度和深度,使会计核算内容发生较大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带来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现象,而面临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人们就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变化,比如近几年来,公司税务、企业破产、物价变动等收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会计必须把与之相关的内容纳入核算范围内,并需要对其计量方法、处理程序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核算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如:2006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都是为了使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
三、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企业应该作出的调整
1、加强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会对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就应该加强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不断突破现有的会计理论,转变现有会计理论的研究定位。可以不断将管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中的理论引入会计理论的研究中,因为现代经济社会中,很多研究开始从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如果将其引入会计学研究中,不仅能够丰富会计的内涵,而且还能够更好地解释一些会计实务。同时,在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如果将实证研究方法很好的引入会计中,比如采用案例研究或者现场研究,都能很好地弥补现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不足。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经济发展中,智力资本显得尤为重要,而企业如果仅按照实际成本来核算人力资源会计,就不能准确的反映智力资本的实际价值,基于此,应该加强对环境会计以及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使其跟上时代步伐。跟上国际会计变化的发展,认真研读国际会计准则,用国际化标准来规定我国的会计行为,减少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多元化处理方法,以避免主观原因造成的信息不准确。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是执行和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主体,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现有的很多会计人员已不再能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以前,经济环境比较简单,对会计人员评价的词语有老实、听话等,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词语已不再适合评价现有会计人员,取而代之的是创新,主要是因为现阶段会计的主要职能不再是记账,而是管理和监督,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有效性,就必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降低其出错的可能性,提高企业工作的稳定性。
3、改变会计计算的计量模式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无形资产不断增加,这就说明企业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已经不再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有必要研究新的会计计量模式,增加非货币形式计量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这样才能保证为利益相关者提高更全面的会计信息,以便其作出更准确的决策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