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1 09:57:29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1

2014年,米东区将投入20亿元用于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亿元用于六大基地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新建完成百亩以上设施基地8个,开工建设食用菌大棚100座,蔬菜春提早育苗2500万株,4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已经全部动工建设,8个肉菜保鲜库已开工建设两个。根据米东区农业发展规划,将形成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带”;以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山区逆温带和春提早为重点,建立“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产业带”;以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为重点,建立天山菌草产业区;城市近郊主要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精品区。种植业在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建成以“秋田小町、昌优、选珍”等名、优、特品种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在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芦草沟乡,建成名、优、特高档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在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建成名、优、特食用菌生产基地414万平方米。

2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1农业身生产基础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不足

最近几年,米东区利用国家项目加强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产量不高地区进行的工程改造,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目前,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自然条件下生产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民在施肥管理过程中,重施化肥,轻施邮有机肥的观念没有被彻底改变,导致了农田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环境中。

2.2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因为重量补贴政策,农民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米东区的很多乡镇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都以家庭生产为基本的单位,土地资源零星分散,产业规模较少。此外,在一些地区中,虽然发展了较大的规模的产业,但是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导致了产业在发展过程十分缓慢,经济效益低下。此外,乡镇和村落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

2.3农民缺乏正确的农业产业发展观念,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在米东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都舍弃了农业种植,而外出去打工,这时遗留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就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这些老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劳作方式和种植理念,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撂荒的土地不断增多,导致了地区的农业总产量不断下降,再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农业使用人才带头人,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后继乏力,导致了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程度低下。

3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3.1强化基地建设,突出规模效益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必备条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守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加紧少原则,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要加大蔬菜大棚重视和畜禽等几个产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而畜禽类产业由于米东区的回民居多,所以主要养殖大多是牛羊。通过尽力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保证全面促进整个米东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要积极的开发业主经营,从而形成业主加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米东地区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头人,这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人在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

3.2增强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的作用

现阶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想尽办法及时改变这种现状。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开展科技致富典型宣传工作,从而切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积极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讲座,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人才。

3.3加大财政局支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自治区应该通过多种体制构建全新的资金供给制度,加大地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管是在收税支持,还是在金融支持方面都应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最大程度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的提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和乡镇的评选方式,在本地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进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的经营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制度不断对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进行规范,不断加强对对本地区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最终全面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效益。

4结语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模式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实现这种现象的最佳载体,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第一桥梁。2012 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 号文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积极贯彻国家政策,陕西省于 2013 年初颁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总额翻倍。“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70%。辐射带动农户 300 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3000 元以上。到 2020 年,龙头企业产值再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2001 年首批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 151 家,陕西省有 5 家,2003 年第二批共计 235 家,陕西省 9 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部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 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 年 5 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 32 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 年新增 117 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 家企业,2014 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 93 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 年也拟推了 83 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部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 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 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 1985 年),创立于 2000 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 1978 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 + 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 + 基地 + 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 23% 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 17% 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部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4、市场竞争不良,产权不清晰市场的不稳定,违约操作的难以避免,都会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无序的不良竞争。此外,有些企业是由国企转型或合资而成,会导致改制后的企业产权不清晰,出现管理漏洞,影响企业的规范化发展。陕西是农业大省,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现状将逐步改善,存在的问题也必将在日后的探索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育江.陕西省多措并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J]. 农业工程技术 ? 农产品加工业,2015(6).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重要作用;对策;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90-01

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基地大、农产品种类多、批量大的优越条件,发挥城市企业加工能力强、存量资产大、市场信息灵、科技进步快、管理水平高等诸多现实优势,全方位优化资源配置,走出一条“适应市场、城乡一体、工农结链、优势互补、合理布局、盘活存量、省费兴业、良性循环”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路子。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特点

(1)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产业有所突破,具有湘潭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突出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促进产业链条向上游和下游延伸,资源优势、规模优势、特色优势和市场优势凸现。

(2)项目投资形势喜人,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各县市区依托自身的区域特色,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依托大项目、大企业,加快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基地。

(3)龙头企业实力增强,农产品出口势头强劲,农业的外向度提高。农产品加工出口型龙头企业的发展,一年一个台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亮点。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带动功能得到增强。通过几年的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日趋活跃,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5)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技术引进合作加强,形成了开放式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近几年来,企业家和科学家到农村投资置业,带来了大量科学技术、信息、资金、设备和人才,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1 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综合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销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质量标准化、营销市场化等诸多优势性。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农业产业化搞不好就根本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加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带动作用,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在农业市场竞争中发挥着促进作用,在完善农业经营机制中发挥着创新作用。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形式,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选择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前提条件。农业产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村,一头连接工业和城镇,是城乡统筹、工农统筹的最佳切入点。只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吸引各类市场主体,聚集各类资源要素进入农业领域,才能改变目前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状态;只有农业加工企业的蓬勃兴起,才能有力地促进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市场物流活跃和人口相对集中,提高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2.3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中央一号文件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上,不仅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农业外部开辟渠道。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形式,既包含了农业内部,又涵盖了农业外部,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在一起,把城乡联在一起。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通过加工、包装、储运等手段不断增值,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确保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产业化经营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岗位,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逐步配套,产业化所带来的生产能力扩大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拓展,必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与就地转化,为农民实现持久增收提供就业保障。因此,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就会有一个稳定的增收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就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实现全面小康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2.4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作为一个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农业大国,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在最近全国农业产业化会议上,中央已经提出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中的示范作用。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比,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总之,农业产业化是“三农”工作中的一项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从工作上狠抓落实,从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部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青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部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对策;浙江景宁

景宁县地处浙江西南山区。近年来,通过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较大幅度的调整,但该县在产业化发展中也遇到不少的困难。经笔者调查,现就在新形势下发展山区农业产业化应把握的对策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1景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

(1)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山多地少,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生态环境良好,山地面积相对较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挥当地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优化结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茶、菌、菜、药、果和畜牧业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升。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 229hm2,年产茶816.93t,产值7 036万元;食用菌生产规模已达5 000万袋,鲜品产量超过4万吨,产值1亿多元;种植蔬菜面积达到5 933hm2,产值1亿元左右。同时,发展高山花卉产业初步形成。在海拔800m以上的景南、大际等乡发展高山花卉基地面积31hm2,产值600万元。全县已形成了以厚朴、杜仲、浙贝等药材生产基地。水(干)果种植面积达3 333hm2,果品总产量7 000t,总产值1 800万元。稳定生猪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山羊等食草牲畜。山羊饲养量全县已达到3.08万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通过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以创农产品品牌为突破口,合力打造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商标13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3个,市级著名商标4个。一批农产品在历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优质农产品称号,共获得部级金奖2个,累计获得浙江省金奖产品16个;获得部、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8个,面积逾107hm2。

(3)积极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引入工业管理和现代管理的理念,推进经营方式的转变,在农产品经营中架构起新的渠道。通过“扶优扶强”,建立了“景宁县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连接市场与农户(基地)、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通过“山珍大市场”、“绿色食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06年,全县1 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9家,其中列入省级骨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家,共有社员2 500人,其中部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

(4)围绕科技创新,开展以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优势互补的种子种苗工程,一大批优良品种得到引进、繁育和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旱地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高山蔬菜和高山花卉及反季节生产、茶叶生产和加工工艺等技术应用、食用菌设施栽培、畜禽规模化养殖等丰收计划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县级为中心、乡(镇)为网络窗口的农技110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民信箱”,一个以农技110为载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逐步朝着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5)建立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整合部门的职能,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业生产安全。通过积极开展系列农业专项执法活动,加大对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市场的检查力度,促进了农资市场的秩序规范;全面落实动植物防疫机制和措施,建立了动、植物重大疫病应急预案;开展拖拉机道路安全专项整治和常规监管力度,农机安全形势得以好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了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保障和巩固农民合法经营权;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民主管理,全面推广“村财乡管”制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督,依法保护和支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等。

2景宁县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困难

(1)农业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景宁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立体条件先天不足,山地农业的比重十分大,投资成本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公共基础设施滞后,而且共享率较低,抵御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外来有害生物侵害能力不强;受立体条件的制约,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水利设施等没有有效得到加强和完善,“靠天农业”困境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耕地资源坡度大、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单位产出率低;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较低,农业技术推广落后;农业机械化难以有效推广和应用;基层农技队伍体系不健全,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机制创新能力弱等等。诸多基础因素制约着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2)农业经济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虽然通过努力在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经营上有较大突破,形成了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产业链,但其规模仍然较小,机制还不健全。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农业产业还未步入产业化的发展轨道。从整体上看,农业粗放经营未得到有效改变,创新型农业尚未建立,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规模偏小,整体竞争不强,产业化、组织化的程度低,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能力脆弱。

(3)农业龙头企业能力脆弱,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经营必须有强劲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与推动。然而目前我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仍然还很脆弱。通过合力扶持与打造,虽然创建了如“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中信实业有限公司”、“惠明茶业有限公司”、“奇尔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但其规模小。从整体上看,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产销信息没有形成有效对接,新型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不健全。

(4)生产要素成本高,农业比较效益低。由于立体条件的制约,农业机械化操作难以得到有效应用与推广,导致投入的农业成本较高。农业的公益性投资,如道路、水利、电力、农业机械化设施等工程的投入由于地势坡度大,且较为分散,投入的成本很大,而其共享率较低。此外,由于其他生产要素(劳动力、农业物资等)成本的增加,比较效益下降。

(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组织化生产程度低。从事农业产业经营的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应用推广的能力普遍较差。农业经营观念还较为陈旧,在很大程度上还未从小农经济的理念上摆脱出来,组织化生产能力弱,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应用农民信箱水平不一,农产品网上交易少。

3加快发展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1)加强领导,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和职能部门要进行研究,科学地加强宏观指导,并落实具体措施,在现有形成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合理布局,形成有显著特点的茶、菌、菜、药、果和畜牧业等产业带、产业区域;进一步加快区域规模经济的扩张。在结构调整中,努力减少效益不明显、零星分散的农业经营项目,突出经济效益高、总体竞争能力强的农业产业项目,加快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如高山冷水茭白在大际乡试种成功后,大际乡政府积极发动农民种植,近年就发展近67m2;又如沙湾镇2006年订单小尖椒有销路后,2007年就组织联村发展,已达67hm2。

(2)强化企业,促进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巩固壮大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逐步构架起较为稳定的购销关系和产业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拉动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逐步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纵向相近、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3)狠抓基础,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景宁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总体较为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靠天农业的依赖性仍然很强,甚至还非常突出。全县绝大多数的耕地分布在海拔250m以上低山、中山和高山,大多数无灌溉设备,易受干旱和水涝等灾害影响。在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和基地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建设蓄水、引水、提水等水利工程,以及搞好排涝工程设施,提高防汛抗旱能力。积极推广大棚栽培、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在条件许可的地域积极推广农业机械操作技术,提高田间耕整、灌溉、植保、收获、保鲜、储运、加工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不断增加地方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业、农村的范围。合理应用政府有限的投入,把有限的财政投入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研、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事业。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外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创立“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间互相、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稳健发展。

(4)讲究规模,狠抓农产品质量与效益。看准了项目,在抓好质量的前提下,着重要抓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产业,特别是景宁县是一个山区的小县,对发展产品要讲究规模,向市场发展,才能引进客源,客人需货物就要有求必应,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效益。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7

1.1龙头带动作用明显

目前济源有41家市级龙头企业,中沃实业、盈佳生物、柳江禽业等8家省级龙头企业,双汇集团、伊利集团等部级龙头企业,分布于8大产业集群,为实现龙头带动、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提升农产品结构和档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基地建设有成效

为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建设了优质粮、生猪、奶牛、黄河鲤鱼、肉兔、蛋鸡、冬凌草、薄皮核桃、制种、花卉苗木、烟草等原材料基地,实现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对接,从源头上保证了原料的供给和质量安全。

1.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为扶持壮大产业化集群,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招大商、大招商、招名商为抓手,先后引进了双汇集团、伊利集团、六和集团、康大集团、柳江集团等全国500强企业及部级龙头企业,安徽隆平高科种子产业园、上海三福公司生态园、北京养生嘉源生态园、台湾羽伟年产20万t植物蛋白、科云绿色高端农业集成等涉农项目也先后花落济源。建立了玉泉食品药品产业园和梨林农副产品加工园,引导加工企业入驻园区。

1.4打造知名品牌

为推动产业化集群发展,充分利用“愚公移山”、“王屋山”、“小浪底”等区域品牌优势,整合技术、人才资源,增强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龙头企业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产品,打造了济源冬凌草、薄皮核桃、黄河鲤鱼、寺郎腰大葱等知名品牌。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交会、农洽会、农博会的宣传推介作用,扩大知名品牌的影响力。

1.5加强自主研发,推动科技创新

科云绿色高端农产品产业化集群的龙头企业白云实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主要研究生物农药方面的课题;种子产业化集群的龙头企业绿茵种苗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主要开展蔬菜制种方面的课题研究;济源肉兔产业化集群与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合作,开展兔业课题研究,研发了一批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1.6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

为推进农产品实现产销衔接、农超对接,逐步完善配套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鲜活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冷链加工物流体系。目前已经建立了南街农产品集贸市场、玉泉农产品集贸市场、北海农产品集贸市场等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双汇生猪产业化集群于2011年建成双汇物流有限公司,伊利奶牛正在初步规划物流体系,河南省西部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正在规划中。

2存在问题

虽然近几年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取得较大成绩,但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部分龙头企业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不能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起不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二是缺乏与龙头企业、农户连接的标准制定、技术服务、农资供应、产品回收的行业组织(协会),龙头企业不可能直接与一家一户建立产销合同,需要有一个中介组织(或机构)进行联接。三是基地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规模化、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产业化集群链条短,产业化集群是一个产供销、农工商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加工、物流、市场等体系还不太完善,需要进一步延链补链。

3发展对策

3.1扶强扶优龙头企业

一是对中沃饮料、济世药业、盈佳生物、丰之源、三佳食品等龙头企业进行扶强扶大,鼓励企业新建或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进一步扩大规模。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强强联合、分工协作,形成关联度高、功能互补的产业化集群。三是大力培育新的市级龙头企业,通过扶持引导,在全市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

3.2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一是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绿色环保的要求,建立产业集群针对性的原料生产基地,实现基地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确保原料质量安全,供给率达到50%以上。二是坚持“产业突出、规模经营、要素集聚、效益明显”的方针,加大精品园区与特色园区建设,重点建设畜牧、薄皮核桃、柏木洼制种、冬凌草等精品园区。

3.3成立行业合作组织

围绕集群培育,依托龙头企业成立集标准制定、技术服务、农资供应、产品回收、包装加工为一体的行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基地农产品就地加工,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3.4集聚加工物流

围绕集群发展,建设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和农超对接,为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5实施品牌战略

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各集群要通过整合技术、人才资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提高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知名度,培育和打造一批市级、省级、部级知名品牌。

3.6加强人才培养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8

论文摘要 总结了大通县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大通县属高原大陆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候凉爽,土质肥沃,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交通便利、宁张公路贯穿全境,并通有宁大高速和宁大铁路线,乡乡通柏油路,50%以上村庄实现道路硬化,利于农产品的运输。通讯发达,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开通了大通县农业信息网、农业电话语音咨询热线,县乡各机关单位全部实现电话、传真与电脑办公,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传输系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通过实施省、市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的建设,为打造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大通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大通特色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1 农业生产现状

“十五”期间,在确保农村自用粮食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我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4.6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公顷,总产量7.90万吨。其中小麦面积1.40万公顷,总产量4.56万吨;马铃薯0.57万公顷,总产量2.48万吨;蚕豆面积0.26万公顷,总产量0.71万吨;油料1.94万公顷,总产量4.43万吨;蔬菜面积0.29万公顷,总产量11.26万吨。马铃薯、油菜、蚕豆为主的特色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占到60%。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高原特色调整优化,由粮油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产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结构”转换。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了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级病虫监测点。

2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2.1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

“十五”末,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县农技推广中心现有职工56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名(占85.7%),工勤人员8名(占14.3%)。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19名,初级职称22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于2005年建成了大通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由专人负责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病虫信息,指导全县的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全县20个乡镇均建有农技综合服务站,管理模式以乡镇管理为主,现有人员74人,其中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6人,其他14人;村级服务基本以县乡技术人员和村干部服务为主。

2.2 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重点推广了青春533、高原448、乐麦5号、民和853等小麦优良品种;青海9号、10号、11号、12号等蚕豆新品种;青杂1号、青杂2号等杂交油菜品种;狠抓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重点推广了脱毒175、下寨65、青薯2号、大西洋等马铃薯脱毒品种,使粮油作物的生产逐步向“小麦良种化、蚕豆优质化、油菜杂交化、马铃薯脱毒化”的方向迈进。并累计推广旱作沟播技术0.73万公顷,配方施肥技术7.67万公顷,种子包衣技术0.18万公顷,病虫草害防治技术23.0万公顷以及农业重点新技术2.43万公顷,受益农民19万人,充分展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2.3加强了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

重点实施了优质油菜、优质蚕豆、马铃薯种植基地等项目。2007年共建立优质蚕豆、油菜沟播、小麦良种繁育、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及商品薯生产等为主的31个集中连片示范基地66.7hm2。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特色种植初步形成,并向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我中心在全县建立14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其中马铃薯特色产业村3个,面积232.92hm2,平均产量33.75t/hm2,收益达2.025万元/hm2(0.6元/kg),总收入471.7万元;油菜特色产业村4个,面积9.488万公顷,平均产量3 375kg/hm2,收益1.215万元/hm2(3.6元/kg),总收入达512.3万元;小麦良种繁育种子村4个,面积327.7hm2,平均产量4 500kg/hm2,收益1.08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53.9万元;蚕豆良种繁育种子村1个,面积505.4hm2,平均产量4 875 kg/hm2,收益1.17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9.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和特色种植产业重点乡镇,发展势头积极。

截至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842.85元,比“九五”末增长64.98%,“十五”期间年递增10.53%。农技推广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3 存在的问题

3.1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大通是少数民族居多的自治县,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本素质偏低,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差。虽然每年都进行科技培训,但传统种植观念改变较慢,因为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真正掌握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青年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但力度不大;由于经费紧缺,不能系统的进行定期培训,科技知识更新慢,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3.2良种引进、繁育管理工作滞后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其职责是进行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引进良种是农业的基础措施,而我县在良种引进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在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执行,往往导致引种速度慢、推广面积小,甚至出现引种失败的现象。我县农民对良种引进的认识不够,习惯于常规品种的种植。另外,我县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购买良种的能力有限,在良种推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引种方面,管理工作跟不上,对未经审定的品系,进行随意种植,导致品种繁杂。不能明确品种优良性,也是不能取代常规品种的根本原因。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9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模式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实现这种现象的最佳载体,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第一桥梁。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文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积极贯彻国家政策,陕西省于2013年初颁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总额翻倍。“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辐射带动农户300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到2020年,龙头企业产值再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

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

2001年首批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151家,陕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计235家,陕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部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业,2014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3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也拟推了83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

部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创立于200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基地+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

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23%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17%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部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

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

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4、市场竞争不良,产权不清晰

市场的不稳定,违约操作的难以避免,都会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无序的不良竞争。此外,有些企业是由国企转型或合资而成,会导致改制后的企业产权不清晰,出现管理漏洞,影响企业的规范化发展。

陕西是农业大省,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现状将逐步改善,存在的问题也必将在日后的探索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为加强市级龙头企业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组织检查组对市级8户龙头企业20__年度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根据检查情况,结合企业现状,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基本情况

我市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根据20__年市政府要求,经市农业局、市乡镇企业局考察调研、评选后,于20__年初确定的。这8户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专利技术,有的产品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得金奖,如:市金桥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荞饭和姜茶获20__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苦荞饭获国家专利;水城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明”姜茶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商检局出口认证,该企业20__年3月还被中国农业银行、国家扶贫办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与省农学院联合开发生产的“西山”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七个品种已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六枝特区粮食加工厂的“滴水滩”找文章到文秘站网-大米(富硒米),20__年在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证书》,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凤羽”获第四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优质茶称号,近期开发的“倚天剑”、“神州香”上市后很受市场青睐;盘县裕龙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盘玉”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产品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推广辐射到生态类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兴义、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威宁等县(市)。

二、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使用及效益情况

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引导市级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用、先进设备引进以及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生产和销售,使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__年市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共113万元用于补助扶持8户市级龙头企业。

通过查阅账目,实地检查生产车间项目改造建设、项目基地生产建设情况,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8户龙头企业扶持及改造项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通过项目实施,6户龙头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项目资金未下拨到位、项目未启动的有2户,分别是:钟山区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盘县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技改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已由市财政于20__年12月拨付到位,龙头项目扶持资金5万元通过市农业局下拨到钟山区农业局后,由于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欠钟山区农业局设备款5万多元和奶牛基地鲜奶款2万多元,钟山区农业局未将资金下拨到企业。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由于技改项目资金未筹集到位,技改项目没有启动实施。至检查日止拨付到位的10万元技改项目补助资金在企业财务账上;市安排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专项资金8万元通过市农业局已下拨盘县农业局,但至检查日止,资金仍滞留在盘县农业局账上未使用。

三、我市龙头企业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户,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的也仅有2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

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

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些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公司 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六是企业发展外部环境趋紧。今年以来,中央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土地、电力、资金等要素制约将进一步加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压力继续加大。

四、对策建议

(一)围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提升规模竞争力

要进一步围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群体。既要搞好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等初级加工,更要加快发展绿色产品、保健产品、功能产品等精深加工。既要扶大扶强,着力做大 做强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也要关心支持一批成长型企业的发展。今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应根据《————市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规划》,重点围绕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做文章,着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根据本地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体现地域特色,形成规模,尽快发挥集聚功能,带动和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注重科技进步和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竞争力

实现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关键依靠科技进步。要引导龙头企业从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密切合作,重视引进先进的品种、工艺、设备和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做精做深,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产品的技术竞争力。要把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按标准化组织生产。要重视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尽可能多地取得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通行证。要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重点以一批市场前景广的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形成一批品牌群体。对已获得国家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要继续搞好深度开发,包装出新,提高档次,形成规模。

(三)不断完善利益联结和组织形式,着力提升机制竞争力

要通过不断创新制度,找文章到文秘站网-在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增强组织整合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要教育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树立“农民兴、企业兴,基地存、企业存”的观念,不断完善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放眼长远,确定合理的利益指标,逐步建立和推行对农户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要大力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一头连接农民,一头连接龙头企业和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四)注重加强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着力提高内在竞争力

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有意识地引进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规范企业各项经营行为,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要加强和规范以成本费用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加强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

(五)着力建立财政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引导机制

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对现有财政支持农业资金使用方式和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融资扩张和发展,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以及财政包揽过宽的局面。要尽快改进财政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方式,采用贴息、补助等多种手段和杠杆办法,坚决扭转部分企业对财政资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集中支持有市场潜力、有发展意识、敢于承担市场风险的企业做强做大,形成财政资金的几何级放大效应;也可以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采取参股的方式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孵化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要强化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变原来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要按照资金随着项目走的原则,有关职能部门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企业技改项目的审查论证,不撒胡椒面,不搞面面俱到、不搞平均主义、不搞照顾情绪。财政部门要及时改进完善扶持资金的支付方式,将对龙头企业扶持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畴,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在项目上,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企业自筹资金不到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财政部门坚决不予拨款;到年底项目仍未启动的企业,财政部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调整相应预算,取消对该企业资金扶持。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11

【关键词】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前景

0 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陆续出现人口激增、耕地锐减、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以有力保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增强现代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全面认识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现状,确定我国以农业生物技术为重点,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重大战略举措。

1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的渠道匮乏,有效地转化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产业转化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部门或者相关科研团体及机构无法与农业生物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企业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合作,从而导致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转化发生脱节现象,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有效地合作伙伴而无法进行成果产业化转化,适应市场的需求;大量的产业转化企业没有合适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发展,从而无法开拓更加广泛的市场。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国外相比较差距很大,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无法及时转化或者没有相关的转化渠道,以至于成果进入不了市场,无法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1.2 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缺乏有效地政策扶持

由于我国企业注重效益回报,对高风险、收效慢的高科技产业资金投入不足,还有国家相关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不健全,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缺乏正确的认知和有效地政策扶持,致使我国本土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企业发展缓慢,与国外农业生物技术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市场份额占有率很低,我国现阶段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迫切需要国家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进行科学有效的政策扶持。

1.3 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人才紧缺

由于我国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在农业生物技术科研领域的资金投入有限,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外对于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每年呈现增长态势,而我国对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对国家基础性、系统性的科研工程项目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关注,地方政府或者企业为了获得政绩或利润回报,主要是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上进行定向投入,这势必影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基础性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性研究的推进。另外,由于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典型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特征对该产业人才的需求特别大,虽然我国目前尽管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人员队伍规模和素质水平整体呈现扩大和提高态势,相应缺口的人力资源储备也有所提高,但是产业化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需要国家及时培养和补充相关科研技术人才。

1.4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速度受相关因素影响较慢,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速度较为缓慢,主要是由于受到产业政策取向、安全性争议以及相应监管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比如针对转基因农作物,国家相关政策取向的不明确性以及人民大众对转基因农作物产品的不了解都限制了转基因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和广泛推广,同时对于此领域的相关法规制度的有待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并限制了其产业化发展速度。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十分明显,抗病水稻、乳糖酶、抗除草剂等基因工程的成果显著,但是,大多数的农业生物技术科研成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产业化转化,转化率较为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

2 发展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对策与建议

2.1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制定产业化长期发展规划

众所周知,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整合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者某个地方也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和系统整合功能,需要全员上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加强各级政府的宏观引导,大力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组织领导,并积极制定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长期发展规划,紧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潮流,明确相关发展战略目标,以促进全社会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形成适宜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机制和社会环境。

2.2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教育

与其他高新技术相比,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品需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消费者的认同,才能促使其得以全面推广与普及应用。然而,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认知度并不高,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因此,亟需加强对社会公众在这一方面的科学素养,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教育,加大对他们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与引导力度,促使他们能够了解转基因食品,并自愿主动去选择、接受安全的转基因食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社会能够准确、科学与理性地对待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才能使更多的人去接受这项新兴技术,才能使这项新兴技术更加健康地发展,进而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好务。

2.3大力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

大家都知道,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属于典型的资金和人才密集型,因此,为了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平稳、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一方面,国家应逐步增加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投资力度,将更多的政策性拨款和贷款向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方向进行倾斜;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制定相关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和吸引多渠道资金来源。除此之外,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过程中,必须要引进一些既懂技术又兼备经营管理能力的产业化人才,以确保及时转化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4积极推进农业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农业生物技术是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农业应用为目的,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为主体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因此,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另外,我国还必须重点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相关的基础研究,同时深入、系统地对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性进行研究,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生物技术安全性的科学管理体系,以确保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健康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3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国外的转基因大米、豆油等都涌入中国市场,试图抢占转基因食物的市场。发达国家将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有力武器,并且试图利用这一技术抢占农业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得积极发展转基因技术来与之抗衡。在这种转基因技术发展强劲的势头下,我国积极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并将其产业化是有着美好的前景的。

3.1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在未来的宏观发展环境日益良好

在国家的战略层面,党中央、国务院都积极的推出了研究和应用农业转基因的积极决策,以期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创新力、自主性,从而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食物安全缺乏保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状,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我国在农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农业转基因技术,对转基因食品放心,农业部向全国的农业系统发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科普宣传活动,普及转基因知识并宣传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策略,使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有正确的认知,切实通过宣传工作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正确的舆论氛围。通过政府的这些举措,我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必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农业部强调切实做好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宣传工作需要切实让公众走进转基因技术的现场,亲临实地的讲解。宣传工作可选在检测中心、实验基地等地方,让公众实地参观,宣传人员实物讲解,这样公众才能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产物放心和安心,并对其产生的利在千秋的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保证我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能够有序、有效的开展。

3.2 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将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架”马车

近几年,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其中以抗虫棉的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势头最为良好,新研发出来的抗虫面品种已经实现的收益已经突破150万,并且占有绝对的市场地位,已经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垄断状况。我国的专家学者认为,面对国际上汹涌而来的竞争,有效的应对方法就是要努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从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来看,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对我国的环境、生态平衡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农业市场对转基因产品的潜在需求量是巨大的,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弄有效补充农业市场的物资短缺现状,并能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农业转基因技术效益的呈现需要我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为科技创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创新。除此之外,农业转基因技术的效益呈现还需要产业化的推进,要加快建立研究、生产一条龙的创新体系。目前,我国面临的竞争压力以及自身国情的压力都要求给予农业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充分的重视,使其作用充分发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农业生物技术应用于实际过程中,为世界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未来农业的积极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对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积极参与全球性的农业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积极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董荣;李静.安徽省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J].安徽科技,2003,(03)

[2]沈桂芳.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趋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02)

[3]李亦群.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现状与湖南的发展对策[J].作物研究,2005,(02)

[4]乔颖丽;田颖莉;贾金凤.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5)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12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河南驻马店;驿城区

中图分类号 S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05-01

近年来,驻马店市驿城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来抓。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狠抓项目建设,培植产业龙头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驿城区始终重点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增加项目、政策改革使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具体措施为:一是区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资金,用于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将综合开发、扶贫、科技示范等农业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区发展了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以上。十三香、大程粮油集团、正大饲料、雪花啤酒等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在河南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业加工骨干企业。众信、大华被确定为驻马店市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年交易蔬菜、水果达20万t,猪牛羊鱼肉1.5万t,年交易额达到8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地市和相邻省份,带动周边农村蔬菜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2家,辐射带动农户逾4.5万户。

1.2 强化科技支撑,建设好标准化优质产业基地

近年来,驿城区紧紧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林果、畜牧养殖、优质粮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优先发展的产业。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蔬菜园区10个,菜田1 666.67 hm2,日光温室400座,大中小棚6 200个,蔬菜年产量达15万t。已建成3.27万hm2优质小麦、3.93万hm2优质高蛋白玉米,老街、香山办事处及水屯镇蔬菜种植,顺河办事处生猪饲养,胡庙乡白桃和蔡酥梨、菜用豌豆角、红香椿,诸市乡小杂果,宿鸭湖万亩湿地速生林等27个基地,带动农户近4万户,保障了龙头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1.3 打造知名品牌,开拓市场

驿城区强力打造知名品牌,重点以一批市场前景广、关联度大的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区无公害生产面积达3 333.33 hm2,已培育出12个名牌产品,如邓瓦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程勤生面粉、十三香等;天中面粉、十三香等5家企业已取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其中荣盛养殖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证、金元乳业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省唯一的一家获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和全脂乳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充分利用全国农洽会宣传平台,积极组织驻马店市驿城区农业龙头企业参展;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全国性农博会,进一步提高了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1年在全国农洽会农业龙头企业产品评奖中该区获得了2个部级金奖。

1.4 实行多元统筹,加大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多年来,驿城区坚持实行“多元统筹,科学指导,大力扶持,合力推进”的原则。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农业生产,营造了全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氛围;同时区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重点从税收、招商引资、土地征用、供电、产品流通、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农业产业化,使其能够迅速发展[2]。在强化合力上,区、乡、办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年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直接负责,农业局、农办、发改委、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按职能明确分工,使各部门落实责任。目前,已形成了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保障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3]。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该区的龙头企业还处在发展初级阶段,规模小、势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低、组织化程度低、合作观念差,主要是以单独发展为主,合作发展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部门协调不力,上下缺少互动。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横跨三大产业,牵扯诸多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缺乏资金投入、新技术引进少、项目少、政府扶持不够等问题造成企业融资难,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制度不健全,利益机制不规范。

3 对策

3.1 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

快速发展无公害白桃、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畜产品、无公害粮食等优势农作物产业和特色产品[4],在发展的同时要提高其产量、经济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以上产业。

3.2 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一是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二是通过各种宣传吸引公司、个人投资,同时政府要制订、落实优惠政策。三是紧抓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紧密将企业和农户结合,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同时健全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二者共赢,共同促进驿城区的经济发展[3]。

3.3 开展考核评审工作,落实扶持政策

对8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进行考核,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驿城区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安排一定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专门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3.5 整合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驿城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要对各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围绕农产品加工和生产基地建设,进行捆绑使用;通过政策引导和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紧紧抓住中部开发的机遇,以优越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尽可能多地引进资金和技术。

4 参考文献

[1] 邱美.驿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N].驻马店日报,2011-10-09.

[2] 苏亚丽.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若干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59.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13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

解决三农问题,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发展特色经济,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 以广大农民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其实质就是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把企业经营引入农业领域,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面临的“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以及种粮效益低下的状况,利用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的结合,激活本区域内的劳动力,以及土地等资源,使农民增产增收。

一、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的现状

1.信丰县的基本情况。信丰,取“人信物丰”之意,唐代永淳元年(682年)置县,居赣江上游,与广东南雄接壤,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302万亩,耕地面积47万亩,总人口72.8万,辖16个乡镇,1个工业园管委会,260个行政村,本地独特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很适合发展农业。信丰的农业产业化很有特色,尤其是本地气候很适合种植甜玉米,本地已形成了以中侨食品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甜玉米产业。

2.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的现状。(1)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的发展是在龙头企业中侨食品有限公司带领发展起来的。中侨食品有限公司是加工甜玉米的一家大型企业,已经有7年多的历史,由于信丰县特殊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甜玉米的种植,以前是把当地种的甜玉米拉到广东去加工,公司为了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5月把厂子建到了信丰县,对甜玉米就地加工。公司卖给农户的甜玉米种子黄金1号是从美国进口的,是一种糖分高达17度的水果型玉米;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玉米罐头,玉米罐头中20%用于出口,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每年的6月、10月是公司最忙的时候,因为玉米都是在这两个月集中成熟,公司每天24小时不停地加工包装都难免有一些加工不及时而坏掉。公司的经济效益在当地还是不错的,公司销售额在3000万~4000万/年,有的时候达到5000万~6000万/年,不仅增加了自身的效益也为广大农户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从而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采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组织形式。中介是由一些组织能力、劳动能力、经济能力比较好的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等来充当,来进行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联系,对农民进行组织生产,对玉米进行收购。

(3)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中的信誉问题。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中的中介组织每年都会把从公司领到的种子卖到农民手中,并与农户签订合同,规定每户都要按合同交货,而不能随意卖给其他商家。龙头公司制定了有关规定,如果有的人看到别人收购的价格高而不按合同办事的话,那么下一次就不会再合作了,这样受害的只能是农户自己,毕竟有些人收购只能是偶尔的,而不是长久的,所以农户基本上也是遵守信誉的。而在有天灾的情况下,公司不会追究农户的责任,但公司会派人去现场察看以确认。龙头公司不仅要求农户讲信誉,公司本身也是做到了这一点,比如2004年甜玉米收购价格普遍降低了很多,但由于中侨和广大农户是签了合同的,中侨按照合同以高于市场价很多的价格收购了农户的玉米。

(4)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实现了农民增收。中侨公司每年签约农户大概有7、8千户,甜玉米面积大概有十万亩。以原来农户种水稻来算,水稻和甜玉米都可以种两季,以一亩来算,水稻亩产800斤,每斤0.7元,年每亩毛收入1120元,甜玉米亩产2000斤,收购价格在每斤0.8元上下波动,变化不大,年每亩毛收入3200元,从这些粗略算出来的数字可以看出,种植甜玉米农户每亩的受益大约增加2000元,这也就是现在很多农户积极种植甜玉米的原因。另外在加工甜玉米的季节,公司也需要很多临时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户增加了农业外的收入。

二、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中面临的问题

1.龙头公司规模小,发展缺少金融支持。因为甜玉米不耐储存,并且冷藏甜玉米的效果也不是太好,而现在的速冻技术又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缺少金融支持,难以扩大加工规模已成为制约中侨公司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地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乏力。(1)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农业银行,近年来由于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改制,对农村网点进行大规模收缩,将经营和服务重点向城市转移,加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都属于高风险、效益差、周转慢且经营管理水平偏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综合竞争能力较弱的企业,在信用评级和抗风险能力方面很难达到商业银行规定的准入条件,因而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投入基本上是呈逐年退出、逐年递减的态势。(2)就农业发展银行而言,自1998年专司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以来,业务范围过于狭窄,大量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放重点是粮棉油购销企业,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直至2004年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批复后才正式启动。由于时间较短且准入门槛较高,对整个龙头企业支持的力度还很薄弱。(3)就农村信用社而言,由于其市场定位和资金实力的制约,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不从心。一方面是农村信用社现行市场定位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受结算手段、资金实力等方面的制约,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难度大、成本高且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占比较大,无论从资金实力,还是从结算的快捷性、畅通性、广域性等方面均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求。

2.信丰县甜玉米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体系没有形成。(1)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缺乏,原有的农技站基本不发挥作用,农业科技人员流失严重,而以民间力量为主的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建立和健全。(2)甜玉米产业化经营的营销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甜玉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落后,农用生产资料交易秩序不规范,大部分甜玉米交易方式和手段落后,甜玉米的市场交易成本高,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贯穿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甜玉米的规格、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不完善,农户的生产经营缺少市场的引导。

三、信丰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1.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承包经营,农民只有在有了承包的土地之后,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才能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农副产品产量才能大幅度增加,农业产业化才有发展的基础,并逐步形成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以及农资供应等的产业链条,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的稳定是农业产业化的保障,但目前阶段由于农业收入低等原因造成了信丰县摞荒现象严重,因此,应在稳定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在自愿、有序、有偿的原则下,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

2.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实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企业发展。大力发展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适应市场细化的需求,要在“精、深、优”上大做文章,争取多出优质品牌产品。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精选篇1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部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

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3] 何宪平.固原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