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范文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2 10:36:24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1

远程教育的元研究是对远程教育研究本身的反思性研究,其内容包括对远程教育研究的研究和对远程教育元问题的研究,以及历史研究、哲学研究、元科学等不同的层次研究,文献研究是其中最基本的。从元视角审视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尚需引入借鉴国际远程教育理论,总结归纳国内远程教育研究成果,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理论建设与创新。建立学科建制是远程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合乎现实的发展选择,目前对远程教育的学科属性及地位的讨论意见并不一致,但这些基于经典学科框架的争辩已经被现代学科基于社会需求的逻辑打破,具有现代学科特性的远程教育应视为跨学科或多学科研究的领域,其构建根基在于人们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所作出的回应。

【关键词】 中国;远程教育;元研究;经典学科;现代学科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2—0028—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研究发展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远程教育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同时,不同的研究取向也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纷繁复杂,迫切需要对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深层次反思,需要通过调查汇总远程教育及其研究开展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展示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辨析其后续研究的发展态势。

本研究正是从对远程教育研究本身的梳理与反思中,获得了远程教育研究的元视角。从元视角切入的选题可以有很多,本研究试图回答远程教育元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从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层次、研究方法、研究任务方面明确远程教育元研究视角的基本建构,进而借由学科建设的不同范式探讨并明确远程教育的学科地位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元、元研究与元科学

据考证,“元”(meta)来自希腊文,相当于今天英文中的“post”,其原意是“在……之后”、“超越”。“元”与某些学科名称相连所构成的名词,意味着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特定学科的性质、结构以及其他种种表现。从本质上说元研究是对研究的研究,把对研究对象的研究再次纳入研究的视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具有反思批判意义的再研究。

元研究与元分析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一对概念。元研究是对理论本身的研究,它指的是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概念和逻辑结构进行分析。从逻辑上,元研究包括元分析,是元分析的属概念。元分析则是一种对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量化的综合分析,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成果分析评价之处在于元分析引入了定量的统计方法,从而使得研究成果之间具备了可比性。一般意义上的元研究侧重于质性的研究方法,注重宏观分析和理论反思。从研究到元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更高层次的反思归纳和不断追问的“元”意识的觉醒,是研究主体对研究本身的不断超越。

一般意义上,人们把反思学科自身的科学称为元科学,元科学的出现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由于当前远程教育尚未发展成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建立学科性质的元科学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开展基于元视角的反思性研究则无疑虑。远程教育的元研究意味着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该学科领域的性质、结构,是对远程教育研究的研究。这种研究已超越了远程教育研究本身的研究对象,不再是对具体远程教育问题的研究,而是对学科领域本身发展的反思。虽然离科学意义上的元科学尚有一段距离,但也是远程教育从一个实践领域向独立学科迈进过程中自觉意识越来越强的表现。

二、远程教育的元研究架构:

内容、层次与方法

远程教育的元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关于远程教育研究的研究,即对那些作为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和重点的特定问题的研究成果的系统研究。远程教育有着广阔的问题领域和丰富的研究内容,有研究者分析,主要的分支领域包括远程教育系统、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远程教育的技术开发、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学生与支持服务、管理和质量评价,以及远程教育的比较研究、历史研究、从业人员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等等。对这些分支领域及其具体问题研究成果的归纳、批判与反思,构成了远程教育元研究的基础构件。

第二,是关于远程教育元问题的研究。这些元问题包括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逻辑起点,远程教育的学科性质、地位与发展走向,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建构,以及远程教育的研究方法、手段和范式等等。远程教育的元研究要通过对远程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地域差异的深层次分析和成果应用现状的透视与把握,对远程教育研究的元问题进行突破与创新,从而为远程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

远程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延伸,不断地提出新课题和新挑战。远程教育的元研究要求研究者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对国际国内远程教育研究成果进行认识、反思、批判、诠释,理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历史研究,即对以往远程教育研究发展演变的描述和总结。这是远程教育元研究的基础层面,没有这一层面的反思就不可能获得更深入的理论阐释,但远程教育的元研究也不能仅止于此,需要在此基础上上升到更高层面。第二层次为哲学研究,即对远程教育成果的哲学认识和哲学理解,是对历史研究的理论提炼和升华。第三层次为元科学,即学科形态的远程教育的元研究,专门研究远程教育学科的性质、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这一层面的研究突破则预示着远程教育作为一个学科走向成熟。

远程教育的元研究基本上是理论形态的,其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比较法、统计法等。由于通过梳理远程教育研究工作所取得的进展状况是远程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文献研究又是其中最基本的方法。以反映国内远程教育研究进展的成果整理为例,到目前为止,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这些成果缺乏系统整理,影响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远程教育学科的建设。目前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文献的历史回溯和前沿追踪,对已经取得的远程教育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在尽可能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专题进行分类整理,理清发展脉络,并明晰其发展趋向,为远程教育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份基础性、工具性和资料性的研究调查报告,以此奠定学科发展的牢固基础。文献整理具体而言要做到博采众说、合理取材、客观叙述。

博采众说要“求全”,尽可能全面广泛地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和著作。要从相关研究成果的质量和价值出发确定入选的内容,不以研究者的身份和地位为入选依据,不管是知名的精英研究者还是一般名不见经传的草根研究者,只要研究成果有一得之见,论证合理,均可入选。

合理取材要“求新”,入选内容要切实反映当时研究的真实进展(包括新思路、新方法、新发现、新技术等新成果)。因此,在横向上要介绍存在的不同观点及其所持的依据,辨析其间差异,在纵向上要悉心把握研究的进展状况,理清其发展脉络。同时,要对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进行清理,剔除一些低水平的或重复开展的研究。

客观叙述要“求真”,只对纂辑的研究成果和内容作适当的总结和分析,不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阐释,使资料整理能够直接反映研究者的见解,凸显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向,呈现一幅真实的远程教育研究画卷。其中,评说居于次要的位置,仅内隐于成果整理的具体框架中,而不需要做过多的专门发挥。

三、基于元视角的远研趋向:

引进、总结和创新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子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的内外部联系广泛,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一方面远程教育离不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支持并受其制约,另一方面远程教育又有着特色鲜明、纷繁复杂的本土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信息系统、教学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媒体资源系统、质量保障系统、管理系统、运行机制以及相关专业、课程建设等。远程教育的这种纷繁复杂与多样性决定了远程教育研究工作的复杂性。基于元研究的视角审视,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可简要概括为引入借鉴、总结归纳、积极创新。

1. 引入借鉴。国际上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多年从事远程教育实践探索与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一些理论流派和代表性成果。引入和借鉴这些成果,无疑可以推动我国远程教育理论研究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并与国际远程教育界的主流话语体系接轨。

2. 总结归纳。多年来,我国远程教育的工作者一直在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远程教育的实践模式和理论建构,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这些成果分布零散,缺乏专门的收集整理,迫切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梳理来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归纳国内远程教育系统办学的经验教训,理性分析各种理论成果之间的异同,科学评价其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并从对历史发展轨迹的分析中寻求远程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认知,进而构建中国远程教育理论发展的知识谱系。

3. 积极创新。要积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理论建设与创新,具体来说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认真开展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积极探寻远程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理论,致力于远程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另一方面要强化具体问题研究,为推进基本理论建设添砖加瓦,充实内涵;二是积极开展分支领域研究,通过强化分支领域的研究夯实学科的基础建设,促进学科群的形成和发展;三是大力开展应用研究,要立足于解决办学实践中的实质性问题,积极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题攻关,切实解决远程教育发展实践中遇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诸如如何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发展终身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如何有效推进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远程教育发展等等,对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四、远程教育的学科范式:

经典学科,抑或现代学科

学科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知识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建制,体现为确保学科研究活动开展的一系列外在制度。在当下的学术语境中,学术资源的分配和学术话语权的诉求还是以学科建制为基本参照。远程教育要在这种处境下获得其话语权、自的合法性,学科化是其现实的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才能为有志于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和合作交流的学术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加盟,不断推动远程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远程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地位如何,如何推动其发展成长为一门学科——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借由不同的学科建设范式所能提供的诠释框架来进行解读。换言之,远程教育的学科建设可以遵循经典学科范式和现代学科范式这两种不同的实现路径。

在经典学科范式的论述框架内,对于远程教育到底是不是一门学科这一问题,国际国内远程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至今争论不断,没有定论。

承认远程教育是一门学科的“学科派”的代表人物鲍耶尔·霍姆伯格提出,判断远程教育是否为一门学科有两个主要依据,其一为有无专门的学术研究,其二为是否在大学中开设专业课程培养专门人才,他认为远程教育已形成一个繁荣的领域并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对此持否定意见的“反学科派”的代表人物格伦威尔·鲁姆勃尔则认为一门学科的建立要具备一定的外部属性特征和内部属性特征,并指出远程教育只具有较低层次的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缺乏较高层次的理论体系,缺少内部本质特征,只能算作一种专门的教育实践模式。“反学科派”的另一代表劳伦斯·德夫林更是直接将远程教育定位为仅仅是一个职业领域。

国内学者丁兴富提出了确立远程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专业的八项基本标志,并认为从1970年代起远程教育实践的发展导致远程教育理论研究日益增长和远程教育学科逐渐独立,到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远程教育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学科体系的最终形成和成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丁新认为远程教育在兼收并蓄成人教育和教育技术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自身发展,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独立性越来越突出,建立远程教育学科的条件已经具备,下一步要下大力气建立科学合理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严冰同样对远程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我国远程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为推进远程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不能回避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不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空谈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问题。

按照经典的学科建设范式,远程教育要上升为一门学科,关键是必须建立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发现远程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事实上,我国远程教育及其研究发展的历史并不短,且从1980年代以来一些大学陆续开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等本科层次的相关专业课程,并在教育技术学、成人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二级学科中培养远程教育方向的研究生(硕士、博士);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的各级远程教育专业协会、学会组织广泛建立起来,参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院校纷纷建立专门的远程教育研究机构,积极组织开展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学习者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教育技术研究、媒体资源研究、教学管理研究、支持服务研究、教学评估和质量保证研究、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学术交流活动活跃,有力地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专业刊物和学术出版物的增长明显,全国44家省市级电大学报都开设了远程教育专栏,远程教育的多种专业期刊如《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纷纷入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成为出版和发表远程教育研究成果的高端平台,有关远程教育的专著、报告、丛书、论文集等专业书籍不断增加;涌现了一批远程教育的专家和学者,并产生了丁兴富、丁新、徐皓、张伟远、陈丽等一批国内远程教育研究的代表人物。从外延上,人们基本认同远程教育已经具备了作为一门学科的必要条件,但在内涵上还缺乏严谨的理论体系支撑和独立的学科品性,因此不能算作一门传统意义上的学科。

然而基于现代学科的发展思路,远程教育完全可以作为现代学科来加强建设,必须突破经典学科范式,放弃追求经典学科的思路,将远程教育学科建设纳入到现代学科的发展轨道和建设框架中来。

二战后,随着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发展,特别大量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的崛起,现代学科的发展发生了深刻变革,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已有的学科结构和划分标准受到挑战,现代学科的发展突破经典学科的认定框架,其兴起的表现形式是跨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国际范围内的许多学者开始不断地反思社会科学的学科标准问题。跨学科与多学科研究出现后,经典学科标准逐渐丧失其有效性。事实上,人们已经认同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领域都能发展得像经典学科那样,也并非所有知识的演进都要遵循经典的学科范式。由此,现代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现代学科以社会需要为学科演化和发展的动力,学科划分的标准主要由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实践目的所决定,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理论体系不再构成现代学科独立或成熟的标志性条件,过去重视和一再强调的知识的内在规定性在某种程度上被解构,学科专业划分主要遵循社会需求的外部逻辑;二是现代学科以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综合性主题为研究对象,如果某一种社会现象或活动牵涉的利益特别广泛,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就提高这门知识的地位并冠名为学科,以集聚资源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三是现代学科以应用性学科为主,广泛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科内部很难形成严密和统一的理论体系,没有专属于学科自身的独特的研究方法。

从远程教育的研究特性看,符合现代学科的研究范式。远程教育作为一个庞大复杂开放的社会子系统,一方面系统内部各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系统作为一个社会单元又同外界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交换人员、资源和信息,其间涉及的方方面面关系与问题繁多而复杂,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体系内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在历史与现实多重视野的回顾与前瞻中以不同的研究取向观照纷繁复杂的远程教育现象世界,从更多、更为精细的视角进行细致深入地考察,借以获得更丰富、更清晰和更深层的意义建构和合理诠释。可以说,以不同向度的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观照远程教育问题是该学科领域与生俱来的特性,多个学科所能提供的一些理论观点与方法运用有助于发掘事物的不同侧面,进而综合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以此避免单一学科视点的单一性和封闭性,这是与现代学科所倡导的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范式相符的。

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看,我国具有发展远程教育的刚性需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国际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到上世纪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占世界第一,具有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由于教育发展滞后,绝大部分适龄青年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现实迫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全民终身教育,加速培养各类人才,促进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为经济腾飞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在这种大的发展前提下,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形式灵活、成本低廉的优势,就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看,人们需要依托远程教育实现终身学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教育与学习成为人们的毕生需求,“让学习伴随一生”构成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传统意义上的院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开放学习的迫切需求。远程教育依托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打破时间、空间、地域和对象的局限,直接有效地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实施零距离、开放式、自主式、个性化的教育,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学习需要,成为人们在传统院校教育之外获得学习机会的主要园地。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2

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对象和教学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开放教育理念的成熟和完善,开放教育的先进理念又有效地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当前,教育日益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更加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认为入学政策不同程度的开放成为了远程教育最值得骄傲的贡献,于是开放和远程教育这个名词就应运而生了。在我国则称之为远程开放教育。目前,远程开放教育被多数远程教育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所接受,它不仅使得师生在时空分离状态下的教育得以实现,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将创造出一种能提供真正开放的教育系统的途径。我国近现代的远程开放教育则先后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发展阶段。

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数量较十年前有所增加。目前的设计从业人员中除了原有的老一辈设计人员外,多数为美术设计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此外,还有一批没有经过专业教育的从事设计行业的人群,他们有的是通过职业培训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有的则是从设计相关行业中转行过来的。现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主要停留在实务型人才培养上,后两种人才十分紧缺。我们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通过在远程教育中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来对己就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全面培养设计行业的人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是远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艺术设计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变革

1.建设具备远程教育特色的艺术设计新型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中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要避免将普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简单套用为远程教育形式的现象。构建艺术设计远程教学模式必须突显其特色,发挥其长处,我们设计教育要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必须要充分考虑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教学方式的特点,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远程教育在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教学方式上的多样性、先进性表现出来,补充我们当前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学方式灵活性和教学内容在广度与宽度上的不足。

2.建立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办学思路。远程教育具备优于传统教育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辅助手段,这就是它最大的特色,转变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是纯技艺传授的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将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有效的传递给学习者;将国际最前沿的资讯、设计潮流运用互联网链接到网络课堂,这些都是远程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所在。远程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定位在成人,因此,抓住各地的职业特色与地区行业发展特点,发展面向地区优势产业的专业是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如近年发展很快的广东顺德的家具设计、大规模发展的房地产开发所需要的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东部沿海城市早已形成规模的服装行业与西部文化特色的特种工艺美术设计等。充分利用己有的地域资源为本地区培养满足行业急需的设计人才,这也是远程教育的特色办学思路。

3.构建科学的远程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要走出远程教育特色的道路首先就要构建科学的、符合远程教育发展规律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在高等教育中,设计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抓好学科特色、办学特色,深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设计学科有很强的科学性、时代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并随着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生活文化、市场等因素而不断变化,将设计学科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将信息产业的优越性运用于教育行业,也正好符合设计行业的这一特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合理规划主干课程的内容。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远程教育工作者则应在其教学计划中明确体现专业主干课程与非主干课程的区别,依据远程教育的特点来制定选修与必修课程的内容,依据远程教育授课对象的特点加大选修课的建设力度与课程数量,改变传统教学形式下忽视选修课教学质量与教学过程的缺点。

(2)处理好各专业知识板块的比例关系。认真处理各类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研究每门课程的授课时数。在远程教育中要结合各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情况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课时量,科学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实施细则。

(3)明确各层次的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目标与要求。目前的远程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特色还不够突出,各类开办远程教育的设计院校没有在各自层次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大专层次与本科层次开设的课程差不多,专科的课程体系直接来源于本科的课程体系。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本科的特色优势不足、办学上与专科层次之间缺少延续性和提升性。所以要充分考虑各层次的不同要求,防止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重复混乱的情况。

(4)注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并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艺术设计网络课堂资源建设应遵循以教学为本,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原则,要根据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来进行,不可忽视教学方法,脱离教学实际,做成教学资源无目的的简单堆砌,或刻意追求某些技术指标的完美,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网上摆设;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已有的大量国内外设计资源为远程教育学习者提供最前沿的信息;在教学方式设计、网站导航设计、互动设计和视听设计方面进行研究,在网上提供优质的技术平台,营造出一个完整的、人性化的网络课堂教学环境,让师生在网上进入和谐的教学状态,让远程学习者尽可能的比较真实地感受到课堂氛围。

(5)构建有远程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程教育中我们同样不可回避专业实训这一重要环节。在普通高校中,实践教学往往是通过兴建校内外实训场地、达成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的。但作为以远程教学为主要手段的艺术设计教育显然不再适合普通高校所采用的实训方式。远程教育的师生分离与实践教学中的师徒传授两大教学方式在此时发生强烈的碰撞。远程教育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如何找到适合远程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成为远程艺术设计教学得以发展的关键。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3

[关键词]个人本位论 远程教育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郭敏(1979- ),女,山西沁县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和远程教育;孙壮桥(1980- ),男,河北永年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和信息化建设。(河北 石家庄 05007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课题“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的变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ZD20112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42-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推进,终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远程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增至69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已从十几年前的规模扩张阶段转入现在的内涵建设阶段,而课程设置是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在开展远程教育中大多凭借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优势,往往忽视了远程教育本身的特点,其课程设置体系普遍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另外,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与建设方面,虽然同时具有中央、省级和地市的三级开课优势,但由于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过多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自主选课机制和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本文基于“个人本位论”理论,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针对课程设置的改革设想和建议。

二、理论基础

以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其次,他们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为标准。“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的是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等。虽然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偏颇,如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否定社会发展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但是它的“以人为本,从学习者出发”的理念在现在来看仍然有它的可取之处。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教育大众化和学习终身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增进了远程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远程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以在职人员为主,他们希望在自己有限的业余时间中通过学习,使自己在职业能力、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的构建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原则,以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目标,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模式,关注每一位学习者的发展,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现状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教育机构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组织和编排的系统化过程。它包括教学科目的设定、科目之间结构关系的安排及各科目的学分学时比重的分配等。课程设置一方面承载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它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同时对远程教育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也会产生直接影响。课程设置不但决定着远程教育的质量,也是实现远程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

然而,现有的远程教育课程体系往往过分关注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远程教育学生特有的实际需求。因此现有的课程体系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表现为:

1.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陈旧课程多,创新、前沿课程少;知识型课程多,技能型课程少。这样的课程结构,过分强调了课程的理论体系,并没有从远程教育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关注知识的技能性与实用性,既不能获得学习者的欢迎,也不能满足其实际需求。

2.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新瓶装陈酒”的现象,甚至有些课程在“创新”的外衣下包裹的其实也是守旧的内核。一些名义上的“创新”课程大多还是面授课程的“缩微”版或所谓的“改良”版。课程内容上,往往忽视学科的前沿性,更新过慢,有些课程仍然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材。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大多数是在职成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或者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到前沿、实用的知识。而陈旧的课程内容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严重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设置忽视远程性。课程设置具有普高性倾向,大多注重探究性和理论性,集中表现在大多数课程设置中缺少实践课程。一些文科专业课程与学生将来或正在从事的工作联系不大;一些理科的专业课程,内容普遍偏难,根本不适合远程教育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而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普高化趋势,并没有考虑到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4.文理科课程划分过细。在课程设置中各专业按文理科划分过细、界限分明,使文理科基本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培养出的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不高。如理工科学生人文与社会常识严重不足,基本的文字能力欠缺;文科学生缺乏生活中基本的数学常识、经济常识等。

5.专业口径过窄,学生没有足够的选课自由。数量有限的选修课程似乎总是与专业密切相关,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往往找不到自己感兴趣和想学习的课程。因此,学习选修课慢慢变成了只是为了等到学分而进行的学习行为。造成选修课程走过程、走形式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只把教学和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程上,选修课程被定位成对专业课程的补充,可有可无。因此,过窄的专业口径和现有的选修课程不能提供充足灵活的选择机会,学习者很难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四、意见与建议

本文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为对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提出以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设置为目标,对现行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1.基于模块化组建“课程库”,搭建立体化的课程平台。以课程为基本单位,按模块化设计的课程平台已普遍应用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设置为例,目前各专业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模块、通识课模块属于通用模块,而其他四个模块是以专业为导向的特色模块。同时规定学分在各个模块间的分配,间接地控制学生的选课方向。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虽然单一的模块化组织“课程库”的模式给学生学习留下了一定的自由空间,但是学生往往不能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同时也不能解决不同培养层次间的课程重复问题。

在模块化组建“课程库”基础上,搭建立体化的课程平台就是从学科专业、培养层次和知识结构三维立体角度进行课程库的设计和组建。首先,以学科为单位设置“学科课程库”,“课程库”中包括了本学科各个专业、各个方向和各个培养层次的课程,排除了内容重复的课程。其次,对课程库中的课程进行立体划分:横向以模块化为标准对课程进行划分,纵向以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为标准进行划分;侧向以知识能力结构为标准进行划分,不同课程分类摆放。这样,同一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均来自学科“课程库”,避免了课程重复设置带来的课程资源、学生学习时间和费用上的浪费,同时实现了不同培养层次间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2.灵活组合课程学习模块。灵活组合课程学习模块是指突破现有的以专业为单位、以学历为目标的学习模式,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优先学习,并且根据学习的效果向学生颁发课程结业证书或者职业技能证书。学生可以继续学习,积累学分,取得学历;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课程继续学习;还可以在暂停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继续回来进修,之前的学分依然有效。总之,这样的方式不再以取得学历和学位为最终目标,更不会限制学生必须学习完本专业的所有课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先学习对自己有用的课程和知识。这种灵活的“课程超市”形式的课程组织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3.增加选修课、自开课的比例。为了激励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发挥个人专长,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程设置的改革过程中,适当增加选修课和自开课所占的比例,突破原有的专业选修课的狭窄范围,有选择地开设一些跨年级、跨专业以及跨学科的选修类课程,包括人文、社科、法律等专业性不必很强但又实用的课程;放宽省级和地市电大的自主开课权限,使各个省级和地市电大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开设符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整体人文素质。

4.提倡完全学分制,提高学习自由度。目前,大多数远程教育的课程管理都采用学分/学年制的管理方式,即学校根据教学任务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组织安排课程,给出每门课程的建议开设学期,同时在毕业时间和年限上给出学生一定的空间。虽然弹性的毕业年限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这与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有很大不同。完全学分制,只要学生按要求修完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证书,每一门课程向所有的学生开放,课程的学习顺序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只要具备课程的学习条件(如学习完该课程的先修课程)就可以选择学习。有了自己的“学分银行”,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积极组建模块化“课程库”,搭建立体化的课程平台、灵活组合课程学习模块、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和提倡完全学分制等都将有利于推动现有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在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自由度高的课程平台同时,对于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目标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4

[关键词]农村;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科学对策

[作者简介]胡远青(196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人文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证。当前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农民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构建与现代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远程教育体系,使农村远程教育成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动力源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农村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是现代农村建设的需要

1、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快速集聚新型的农业人才

从21世纪农业发展来讲,开展农业科技革命,广泛采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药化工技术等,用高新技术打造传统农业,依靠科技和教育大幅度地的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约为40%,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要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出现质的飞跃,并在若干领域取得突破,能够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是要以科技推动农业,通过农村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与培训,普及科技知识,实现科教农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2、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素质已成当务之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进城务工,囿于自身生存发展能力偏低及各种制度,无论是在就业、生存,还是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目前的农民工,由于“缺少文化”,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从事简单体力工作,而一旦出现国家经济调控,房地产业降温,则会出现“民工回流现象”。“失去土地”的农民洗脚进城却无知识、无技术,亟需通过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帮助“换脑充电”,融入新的生活。

3、现代农村文化建设呼唤远程教育功能的扩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道德观念,批判性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和泊来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生活,是实现农村文化正确、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文化是建立在基本科学知识普及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在农村开展各类科普知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基本的科学素养;要求通过远程信息手段实现城乡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共享;要求在广大农民之间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在农民中进行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知识、各种生产市场信息的交流、沟通,实现文化资源的整体效应。

二、当前我国农村远程教育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为“三农”服务,是远程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新领域,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项巨大的创新工程,必然存在许多新的困难和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的新问题。

1、我国农村中从事农业及其相关工作的劳动者素质依然很低

目前,农村人口素质提高缓慢,农村劳动力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很小,文盲、半文盲和功能性文盲人口占有相当比例,这种状况,不能满足现代农村对高层次的人才的需求,不能满足农民接受远程教育培训的需求。

2、资金不足、资金短缺、资金使用不协调等问题制约着远程教育的发展

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和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是重点,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网站、网络、租用通讯线路,引进大量的教学软件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维护网站的正常运行更需要持续性投入经费。据调查,农村远程教育建设资金投入比例大致是:学校自筹占53.8%,国家扶助占5.1%,地方政府拨款占17.6%,企业投资占2.6%,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市、县财政投入有限,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学校自筹和按政策标准规定向学生家长收起的“上机费”,占的比例比较多,而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政策在全国范围的实施,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在资金支持方面将面临很大的困境。农村远程教育的建设资金分配比例大致是:硬件建设占67%,软件开发占17%,人员培训占8.6%,容易形成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降低了有限资金的整体利用率。

3、农村远程教育内容单一,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性不强

网上教学资源差,大部分是将教案的文字材料以网页的形式设置在网上,这样的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好的网上素材库和多媒体课件。现有的面向“三农”的教学资源,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教学内容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关联不大,不能解决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没有根据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要求,调整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现行的远程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条件下农村教育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趋势。

4、农村远程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配套

远程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借助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把先进的教育内容传送到村寨乡间、农家炕头,为广大农村学习者不出村庄、不误农时,自主选择所需内容提供便利。但目前开展远程教育所必需的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尚不配套。在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开展远程教育的门槛仍然偏高。

5、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较低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成为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由于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大多数农村教师的技术水平、利用信息化环境备课以及信息教学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的意识不强,缺乏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缺乏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专业化信息技术教师,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推广和使用。

三、农村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对策

1、大力增加政府投入,完善农村远程教育资金保障体系

要保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让远程教育正常运转、持续发展并与农村基础教育体系相融合,持续性的资金保障至为关键。应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远程教育的投入,创新投入的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渠道投入的新格局。国家在农村远程教育项目设计和规划阶段,就应该考虑今后维护运营、管理、人员培训、资源运用等持续投入的经费并设计好良性运转的机制;项目工作实施结束后,要作为国家对农村教育支持常规性投入的一部分;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上加大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尤其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将远程教育培训纳入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大框架通盘规划,开发与当地资源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广大落后地区农业、农村和农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出路。为此,中央和省级政府应通过农村远程教育与农村产业、就业联动等方式,以项目拨款支持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

2、建立新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系统

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行政自然村建立具备基本条件的远程教育教室。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工程的学校,同时也是全国科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中心,其设施、设备在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应向广大农民开放,并公布开放时间,把农村中小学建设成为农村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为农村教育服务,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和贫困的乡镇,建立体现个性化学习功能的农村综合教育示范培训基地。基地应配备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系统、交互式的教学课件点播系统、标准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在远郊区县应建立具有交互式教学、资源整合制作、互动答疑、远程咨询等功能的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县教育中心为农民服务的支撑能力。通过该教育平台,不但可以实现乡镇基地间沟通和交流,促进农村基层的教育和资源共享,还可以面向本县区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和站点自行组织专题性培训。

3、深入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的技术水平

农村教师数量大、分布广,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所有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培训应采用分级、分层、分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点到面逐步实现全员培训,可以由参加过省级、市级培训或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或校外聘请专业教师对教师进行推广和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着重加强远程教育工程设备与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培训,增强教师应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引导教师将三种技术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在培训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反馈机制,为农村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指导和服务,不断提升农村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4、优化教育资源,提高远程教育教学效率

农村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的是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于学科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农村基础教育,针对有一定师资力量的课程科目,建议主要提供辅助教师教学的内容,如教学资源中与教材同步的系列教案示例、媒体展示等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相关资料;对于薄弱学科,如英语课程,则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小学英语”所提供的基于情景模式下的多媒体课件,缓解了英语教学的师资不足的矛盾。还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中为学生提供的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专题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开心。

农村远程教育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基础上,除服务于基础教育之外,还要服务于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和提供实用、有效的农村职业技术资源是农村远程教育的主要内容。面对为农村服务这一全新的课题,资源开发和利用需要转换思路、创新机制。要充分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需要,制定教学资源的针对性、有效性开发策略。在内容上,要结合当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特点,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训项目的选择要做到“选好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农民”;在资源开发的机制上,要特别重视与乡镇、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发,建立共同开发机制。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5

现代性教育起源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发展于康德、赫尔巴特,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猛发展。现代性教育主要倡导如下观点:第一,教育要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即教育不是为了现在而是要为理想的未来培养人;第二,“教育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即树立科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学科学化;第三,科学成为课程设计的主导理念;第四,教师成为“真理、科学、理性”的代言人。这样,现代性教育形成了以书本为上、教师权威和班级授课制三位一体的现代性的教育教学模式。现代性教育自发展之初就受到了哲学界、教育界以及实践领域的诸多批判与拷问。第一,现代性教育的目的观。“现代性教育的目的观倡导整齐划一、‘批量生产’,削平了个性与差异,是一种霸权主义和成人中心主义”。第二,现代性教育的研究观。现代性教育认为教育中存在着“真理”、“本质”和“规律”,教育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第三,现代性教育的课程观与教学观。现代性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封闭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将标榜真理的、统一的、固定的理性知识和间接经验有计划地、死板地、过多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则无条件被动接受。对学生教学与管理的结果则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准则。第四,现代性教育的教师观。现代性教育倡导以教师为中心,尊重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诞生了,它凭借以高科技手段为载体的双向交互式教学形式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从1995年到2000年,全球的远程教育市场规模正以每年45%的速度扩张着。2000年,全世界有7000万人通过远程教育:h-式进行学习”L2J。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它开始遍布祖国各地,走入千家万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随着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的普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暴鳝,导致远程开放教育生存面临危机,发展步履维艰。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发达,难以满足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需求。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专业平台是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卫星电视教育网为基础,并在将其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传输主干系统。现代远程开放教育x,-J网络的要求是“覆盖面广、主干光纤容量大、传输速率高,x,-j-带宽的要求是可以进行实时交互的远程教学,可传输实时的音频、视频数据信息”J。但随着校园网的发展和上网用户的与日俱增,其光纤带宽与容量以及其传输速度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特别是在技术上还不能支持同步双向交互式的实时授课、实时答疑等现代远程教学形式。

2.网上教学资源匮乏,且重复建设,不适应学生自学的需求。就目前各试点学校网上教学资源的现状来看,尽管在资源建设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资源内容匮乏且陈旧,形式单一,缺少学习方法和思路的指导,不适应学生自学的要求。尽管有一些教学视频和卫星传输课堂,但往往比较古老,仍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水平,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的内容也存在着照搬教材的现象。与教学资源匮乏相矛盾的是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严重。

3.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偏低,不能满足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及管理要求。首先,他们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念认识不深刻。其次,他们在专业知识、教育技术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相对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还有所欠缺。荐次,电大系统教师总体自我教育的意识不足。

4.教育质量评估缺乏定量数据的支持,评估结果缺乏客观性及科学性,且评估过程效率低下,难以保障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总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阻N-其发展的步伐,甚至导致其生存的危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对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而言,转化实现的方式就是改革。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必须要进行一场与“社会发展”、“人本发展”相融的改革。因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观,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因而是社会发展的范畴。社会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在现实形态上还是在本质意义上,社会发展、人本发展、教育发展这三者不仅表现出内在的同一性,也表现为过程的相融性,这就是教育发展的社会思维与人本哲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必须“基于社会发展的进程、特征及趋势确立发展与改革的依据,必须基于人的发展状态及需求追求发展与改革的价值,必须基于社会发展与人本发展的相融性,创新发展与改革的思路”。

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趋势

目前,从世界各国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的举措及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了全球化的趋势,各国远程开放教育的竞争与协作加强。面对世界远程开放教育的全球化趋势,我国今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将成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L6J。未来各类开放教育、成人教育行业将进行深层次的整合,统一于构建中国现代远程开放82教育大学。以现有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成立的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大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上将进一步创新与完善,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有自己多元化、多功能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有自己配套的实习、就业市场以及广阔的生源市场,成为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6

论文关键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教师素质

论文摘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要。

一、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也区别于第一代和第二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即是一种在教与学时空分离状态下,师生凭借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优秀教育资源,通过远程开放教育体系保持双向联系,并按一定模式进行交互式教学活动的教育方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同传统教育相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它的出现是教育的一场变革,一种质变。归纳起来,表现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十大变革:

第一,教学观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第二,教学内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第三,教学对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第四,教学形式有校园式封闭学习向个别化自主学习转变;

第五,教学方法由灌输教学向双向互动导学转变;

第六,教学手段由课堂教学向采用多媒体教学转变;

第七,教学环节由理论教学向实验、实践教学转变;

第八,教学过程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第九,教学组织者——教师由传授者向组织者转变;

第十,教学考核由终结性考核向形成性考核转变。

二、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教师作为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活动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本质来看教师的角色定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本质是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需要“服务型”的教师。所谓“服务型”,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念,深刻认识和理解教育服务的对象,能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提供面向所有学生的各种助学与导学服务。

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办学的特色来看教师的角色定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色是系统办学,增强系统办学的活力和合力,需要“管理型”的教师。所谓“管理型”,就是要求教师具有全局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具备相当的教学组织、指挥、协调、执行与沟通能力,具有总体设计、组织、管理课程的能力。

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来看教师的角色定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最显著特征是“距离”,因此需要“技能型”教师。所谓“技能型”,就是要求教师掌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理论和规律,具备相当的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能力,能有效运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技术手段与工具开展教学管理与服务。

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成人教育范畴来看教师的角色定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对象是参加业余学习的“当班人”,因此需要“实践型”的教师。所谓“实践型”,在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具有指导本专业学生开展实践工作的实际教学能力。

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来看教师的角色定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因此需要“学术型”的教师。所谓“学术型”,就是要求教师具有专业学科背景,具备扎实、丰富的学科知识,具有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学科研究、教学及教学管理研究、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科研能力。

综合上述“五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掌握和运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具备相应的总体设计、建设、组织、管理课程的能力,具有面向全系统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能力,具有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研究的科研能力,具有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教学能力。

三、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素质的构成体系

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控制关键因素的教师,其业务水平的高低,服务意识的强弱,观念转变的快慢等都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因此,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呼唤新型教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传输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工作的新型教学模式。为适应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不论是教育者或是受教育者,首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思维定势,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教学和管理活动,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其具体表现为教育活动中的教学资源、媒体的设计和开发、课程编写与设置、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管理、学习支持系统的构建等,均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本。只有围绕这样一个核心理念,才能全方位变革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环节等,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要求调整和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要求教师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并有所创新,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作业、实验等环节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组织辅导资料,保证学生学习计划的顺利完成。教师的作用从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应发挥导演、监控和调节、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树立“助学理念”和服务学生的观念,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二) 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无论在何种教育模式下,熟悉并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实施者——教师,必须具有以下知识结构体系:1.基础知识。这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根基,基础知识越扎实、丰富,教师的潜力发挥就越大。2.专业知识。一方面是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如经济学等,另一方面是从事教育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3.相关知识。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学、运筹学、美学等。以上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并列的,核心层次是专业知识,基础层次是基础知识,层次是相关知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努力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框架,熟悉学科的前沿进展情况,对相关课程的知识重点、难点、疑点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有足够的了解,并将专业知识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以真正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求。

(三)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技术,更要掌握现代远程教育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多媒体设计等现代远程教学的理论与技术。教师应熟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全部或相关技术手段,包括制作网页、制作运用课件、操作自动答疑系统、考试系统、管理系统、交流系统、使用多媒体技术等,能熟悉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制作电子教案,游刃有余地在网上作业,任意浏览、下载教学所需的资料,使用E-MAIL和BBS,进行网上教学等。教师只有具备熟悉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才能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熟练利用E-MAIL和BBS等网络技术帮助自己及学生及时释疑解惑,才能制作出教学所需的课件,才能搞好教学设计,才能为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提供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同等重要,相辅相成,即所谓的“专业为体,网络为翼”。

(四)较强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和导学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创造了条件。教学资源丰富后,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提炼,即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些整合的教育资源,如何才能被学生高效利用,如何引导、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自主化创造性学习即教师的导学能力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也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精湛的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和驾驭教育技术进行导学的能力,学会熟悉运用电话答疑、电子信箱、双向视频点播、CAI课件的基本设计、制作、选用和评价等多媒体技术。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从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的过程。

(五)较强的理论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其本质是使教育和教学获得实质性的改变,学生素质获得真实性的提高。所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不仅应该成为系统地掌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教育规律和从事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还必须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新领域,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科研型和学者型的教师。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于云秀.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百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谢群.论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的角色嬗变.中国远程教育,2003-03.

[3]许振立.适应开放教育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中国远程教育,2003-8.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7

[关键词]网络远程教育工科实验教学实时远程实验

[作者简介]冉利龙(1976-),男,四川德阳人,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教育技术;蔡勇(1962-),男,四川江油人,西南科技大学制造与科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反求工程、数控技术、计算机仿真。(四川绵阳6210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58-02

目前,在普通高等教育中,课程实验教学开展比较好,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比重的网络远程教育,其实验教学却非常薄弱,尽管实验教学得到各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和各级电大的重视,网络远程实验教学仍然发展缓慢,工科课程实验教学尤其令人担忧,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缺失严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工科网络远程教育专业的发展。

一、网络远程教育工科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设备缺乏或不足,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多数网络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实验课程是借助其他学校或单位的实验室进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该学校或单位的约束,导致应做实验时学生无实验可做,只能做超前性或延迟性的实验。网络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周边教学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习中心附近无可借助的实验室,学生可能做不了实验,或者需去较远的地方做实验,增加了学生负担。由于工科实验教学设备价格相对较高,设备和设施的数量和实验场地的空间有限,无论是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还是远程学习中心,其实验教学设备主要为学校全日制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很难再为网络远程教育学生提供保质保量的教学服务,导致很多课程实验无法开展,大多只能采用实验录像视音频讲解的方式来代替。而参考国外一些开放大学的经验,在各学习中心购建实验教学设备和设施,由于建设成本太高不被试点高校采纳。因此,网络远程教育中工科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偏少,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脱节,限制了工科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

2.实验模式和实验内容陈旧,缺少创造性的思维和远程教育特点。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专业技能、现代技术应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由于实验设备设施的缺乏,大部分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仍然使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远程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大多数仍然按照学校普通本专科教育的实验实习内容进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仪器都由教师安排,学生做实验按指导书或教师规定的实验操作步骤亦步亦趋地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较少考虑到远程教育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需求。实验没有与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甚至也不知道操作结果说明了什么,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类实验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实验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压制了学生通过实验提高专业技能和现代技术应用等能力的意识和积极性。

3.远程学生和远程学习的特点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根据我们以前对远程学生学习的调研,96%的学生在20~35岁之间,他们基本属于在职人员,平时工作比较忙,学习时间本来就比较有限,另外需要抽出专门的时间集中起来并到不同地方参加实验教学,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比较困难。远程学生的学习模式是指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时间也不统一,很多学生即使参加了实验教学,也可能不知道如何做实验,或者不明白为什么做实验。由于远程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远程学习的特点,导致实地的实验教学开展比较困难。

上述种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网络远程教育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的矛盾,具体体现在:学生分散而且远离物理性实验装置和手工操作实验装置的矛盾;传统实验教学与网络远程教育实验教学要求差异的矛盾;学生远程学习模式和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网络远程教育工科课程实验教学的实现环境

课程实验教学所面临的困难是工科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解决现代化教学方式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的矛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国内外多数网络远程教育机构都倾向于采用多种实验环境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实验教学。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一部分网络远程教育工科课程实验教学采用了网络实验教学为主,传统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包括模拟交互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实时网络远程实验相互衔接的系统性远程实验系统,再辅之以传统教学实验作为必要的补充。这四种实验环境的设计由简到繁、操作由易到难、内容由虚到实、成本由低到高,四种实验环境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构成了可操作性强的网络远程教育工科课程实验体系。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教学实施和课程建设人员将综合考量课程实验重要性、教学效果、建设成本等方面因素,然后选择适当的某一实验环境或几种实验环境相结合开展实验,以获得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下面以“数控机床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为例介绍几种实验环境。

1.模拟交互实验环境。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越来越强,多媒体课件所能展示和包含的媒体类型也越来越多,图片、图形、音视频、代码等都能在多媒体课件中很流畅地运行。良好的交互不仅使课件的教学策略实现更便捷,而且使课件的适用范围更广、用户界面更人性化、操作更便捷。网络传输速度和质量的快速发展,使交互课件在网络远程教育的应用逐渐普及。在模拟交互实验环境中,学生操作或驱动的不是真实的实验设备,而是模拟的实验设备。学生通过与课件的交互实现对模拟实验设备的驱动或操作,从而完成相应的实验学习。例如,在该实验环境中学生输入相应的参数,然后选择动作,模拟设备即开始进行操作,学生通过系列的操作和观察能够理解模拟设备工作的原理,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模拟交互实验不仅具有建设成本相对较低、设计简单、操作简捷、重复性等优点,而且符合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这类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对实验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目前工科网络教育课程实验中的常见方法之一。当然,模拟实验环境无法代替真实实验环境,虽然其模拟了真实实验的主要元素,但毕竟缺少了与实物直接接触的感觉,无法直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该实验环境主要用于验证原理理论方面的实验教学。

2.虚拟仿真实验环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被逐步应用在机械加工领域,如数控加工机床等。由于数控机床设备昂贵,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设备进行实验。利用虚拟样机技术这种新的工程技术在数控加工虚拟仿真上的应用,可以虚拟数控机床加工,让学生通过虚拟实验进行学习,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虚拟仿真实验是利用虚拟样机技术代表软件ADAMS(机械系统动力学自动分析,Automatic Dy 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s)这个仿真平台,完成数控机床的主要零部件的建模,根据理论知识施加各个运动部件之间的约束关系和驱动参数,进行初步的运动仿真,观察各个部件之间的运动关系,再根据需要的加工路线,通过对数控机床的虚拟样机各个运动主轴施加驱动函数,观察机床是否按照设计的路线进行加工,观察刀具留下的轨迹。通过虚拟样机仿真加工,替代实验教学中的认识实验,让学生体验加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数控机床的认识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同时,学生还可以模拟更多的机床加工操作和设计,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实验环境要求学生能操作ADAMS基本功能,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适合所有学生操作和使用。为了能让所有学生能够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还可以将虚拟样机仿真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制作成虚拟样机仿真演示,方便学生对虚拟样机仿真实验各内容的观察和学习。

3.实时远程实验环境。近年来,随着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实时远程实验环境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发的热点。实时远程实验环境的构建思想如下:学生通过互联网连接远程的音视频,分批次或按排序操作实验组态界面进行实验。学生可参考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网络操作远程实验室设备进行实验,并通过网络接收教师的指导,最后由实验系统或指导教师对实验给予评价。实时远程实验环境的软件部分主要由远程实验平台和远程实验管理系统组成。远程实验平台主要是为学生显示和提供实验操作环境,学生可在此平台中观察到远程实地试验的情况,通过在平台中编写代码或操作命令控制远程的数控机床进行实验。远程实验管理系统主要是实现实验的安排、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成绩的评定等功能。例如,由于机床设备台数有限,需要实验管理系统进行排序和分步,学生按照请求的先后顺序进行实验;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管理系统中相应的功能,实现语音和文字的交互,教师可以实时地指导学生的实验等。在实时远程实验环境中,学生在分布式的时间、分离式的空间内,在有限的设备设施条件下实现了实验学习。通过远程实时实验,使学生获得了实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该数控远程实验环境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真实、生动、直观。数控系统是多个学科交叉的学科,网络远程学生如果仅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验实践的学习,对课程内容掌握比较困难。通过远程网络控制技术,学生可以控制和操作远程真实的数控机床,并将数控机床加工的轨迹和过程完整地通过视频同步展现在操作者面前,令其印象深刻、易懂。同时,由于系统可以防止各类误操作,所以学生可以自由地对数控机床进行操作实验,不用担心实验中出现差错和失误,也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2)时间随意,资源共享。实时远程实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分散而且远离物理性实验装置和手工操作实验装置的矛盾,以及学生数量多和用于教学的数控机床少的矛盾。现在,学生利用远程网络数控平台,几乎可以做到在有电脑和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做实验,只要设备没有被占用,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做实验,充分体现了网络远程教育的教学特点。

4.真实实验环境。在以后的网络远程教育教学中,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实验教学,虽然前者有诸多优点,但相对真实实验在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实验条件的可控性等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一些只有在真实实验环境里操作才能达到目的的实验,则必须进行传统的实验教学,必要的传统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弥补网络实验的不足。目前,国外开放大学并未减少在传统实验教学下的实验课程,国内部分试点高校开设工科专业招生的远程学习中心具有相应的设备和设施条件,可进行相应课程的实验教学活动。学习中心不具备条件的,则由学习中心组织学生租借其他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完成一些课程必需的实验内容,这也是网络远程教学中课程实验教学常见的做法。远程实验教学系统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构建了虚实结合的立体化网络远程教育实验教学体系。

四种课程实验环境在教学效果、技术要求、建设成本上各有优势和不足。模拟交互实验环境成本和技术要求较低,但该实验环境只能给学生抽象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原理;虚拟仿真实验成本投入较低,而技术上有一定要求,但该实验环境能给学生再现实验设备,学生能够获取强烈的感官冲击,并可直接参与和探索仿真对象在所处环境中的变化并获取相应的数据信息,产生沉浸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远程实时实验环境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该实验环境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验环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地操作远程的设备进行实验,具有较好的实验效果;真实实验环境则有着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并不能完全替代的优点。

在远程实时实验环境中,学生在没有一定实验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操作,成本浪费会很大,学习效果也并不好。因此,学生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学习,先进行模拟实验或虚拟仿真实验学习,有一些实验基础知识,然后再进行远程实时实验的学习,才会有最佳的学习效果。以上四种实验环境有机结合,构建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远程实验教学系统。当然,并不需要所有课程都建设四种实验环境,应根据课程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类,建设不同层次的远程实验教学系统。在此应强调的是,目前工科课程远程实验教学应综合考虑课程的重要性、试验设备情况、制作开发成本、课程性质等方面,为课程设计制作相应的实验环境。网络远程教育机构的主管部门如果能够将各试点高校的工科远程实验系统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实现各高校优势课程远程实验系统的共建和共享,从而形成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共享远程实验系统,将有利于网络远程教育实验教学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远程实验教学是网络远程教育中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它严重阻碍了网络远程教育中工科专业的发展。远程实验教学系统的建设和教学的良好开展将为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领域和发展空间,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入,实现实验设备和设施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姚俊,程华,应卫勇.工科远程教育课程实验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6).

[2]尹学松,陈小冬,郑炜,等.反思、探索与突破——对远程开放实验教学的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8(2).

[3]宗国升.当前远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8(5).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8

××镇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于2009年9月25全面铺开,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有16个村、69所中小学校、1个新经济组织、2个新社会组织、30个镇直单位,参学单位共计120个;涉及到17个党总支,106个党支部,1166名党员;非党员镇直机关单位、站所负责人、各村委会非党员成员及非党计生宣传员、大学生村官。为能有效利用远程教育促进开展发展观学习活动的开展,推进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镇将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纳入学习范畴,现将利用远程教育进行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情况汇报如下,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全镇基本情况

9月26日,××镇召开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全镇全体干部职工,镇直各支部书记、各村总支书记、大学生村官共计100余人参会,县委派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二组李显勇组长一行到会指导。会上,镇党委书记余勇就××镇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提出意见,余书记在意见中强调要利用好远程教育为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学习服务,把利用远程教育进行科学发展观学习的方式作为集中学习的有效方式,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群众学习服好务。余书记还强调,有条件的支部要加大组织群众和职工进行远程教育学习的力度。

××镇共有远程教育设备共5处,祥云村为卫星接收模式,其余四处为电信接手模式。为贯彻××镇9月26日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精神,安排布置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具体任务,××镇机关、教育支部和祥云村党支部及时制定第三批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远程教育活动的实施计划,全镇成立了以××镇党委副书记胡波为首的远程教育学习活动领导组。村级党支部成立了以蔡勇党总支书为首的领导组。随着对《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的开展,以及党员干部继续通过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辅导学,以及结对帮学、乡村夜话等方式的理论实践学习。现拥有远程教育条件的支部已进入调研走访阶段的远程教育学习。

二、祥云村基本情况

祥云村现有党员93名,其中预备党员17名。9月26日,召开全体在家党员参加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了学习实践活动各项工作,把远程教育资源收看利用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领导组适时地与镇科学发展观办公室衔接,在开展好理论学习的同时,努力做好科学发展观远程教育学习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学习工作。祥云村以文明先锋模范祥云生猪养殖协会党支部为带头人,积极发动其他党支部成员和村民小组长在祥云村民委员进行科学发展观的远程教育学习。远程教育学习结束后,祥云村党支部组织各支部参加学后讨论和交流,及时消化。目前,祥云村共组织党员进行了五次远程教育学习。

三、措施及成效

(一)措施

一是动员工作强力度。××镇根据第三批学习活动的文件要求,及时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胡波为组长的全镇活动领导组。有条件的参学单位在镇领导组的指导下相继成立了支部远程教育学习活动领导组,确保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远程教育的有效开展。领导组成员入户动员党员和村民小组长到指定地点收看。争取做到覆盖支部,辐射群众。二是组织学习抓实效。各参学单位的领导和党员认清职责,抓好资料的征集、发放和报送,做好“点播式”和“直播式”收看工作,在正式开播前,领导热情向学员讲明本次播放内容,以便能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三是学后讨论善总结。观看完毕后,专门负责人组织学员们认真回顾播放内容,并结合本支部实际情况展开讨论,把理论的东西融入当地的典型事例中加以讨论总结,加深学员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找出本次学习活动的不足,同时通过此次学习来找出当地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

(二)成效

1.精心组织出效果。领导成员分成批次专人负责,开展学习前的准备组织工作。学习前由主要负责人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衔接,掌握播放动态;播前认真检查终端设备,确保网络稳定、设备正常。针对党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负责安排学习的人员在位置安排上下功夫,把视力和听力不好的学员安排在前面,视力和听力好及年轻的学员依次往后安排,有利于学员更好的观看,接受好远程教育。通过远程教育负责人精心的学前组织,学员们提高了科学发展观远程教育学习的参学积极性。

2.村官服务促进党员进步。大学生村官以“办实事、做好事、听民生”为这次远程教育学习活动的服务理念,积极与领导组配合,走进农户发动党员和群众,积极参加到远程教育中来。大学生村官从思想认识方面着力狠抓科学发展观学习,认清混乱的思想会严重影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的同时,耐心细致的给老党员和村民从理论、实践和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全面分析和学习科学发展观。通过远程教育和日常的理论实践学习,大学生村官加强了对文化程度低的老党员在思想认识方面的引导,尤其是团结和进步意识的增强。通过这样的学习引导和服务,当前接受了远程教育的支部学员在思想意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3.远程教育一学多得。祥云村党支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站点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科学发展意识和增收致富本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学经营,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推动新农村建设。祥云村党支部书记蔡勇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对村里的海马蔬菜种植户、石良生猪养殖户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增加了种植农户和养殖农户的经济收入。

4.远程教育增强党员工作信心。通过开展远程教育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让更多的老党员学到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感受到我们国家信息网络的发展,通过远程教育内容看清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远程教育反映出的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激励了广大农村党员要更努力工作和学习,增强了农村党员们立足基层扎实苦干、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意识,党员们对建设家乡、美化家园更加充满信心。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9

关键词:模式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远程教育的概念、发展和意义与作用

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又称远程教学(现在称之为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教室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第一代函授教育,虽然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二代广播电视教育,我国这一远程教育方式和中央电视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第三代远程教育,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我基础的远程教育,也就是现在的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模式使用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的学生,由于不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去上课,可以随时随地的上课;学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等不同管道(渠道)互助学习。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进行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把课程传送给校园以外的一处或者多处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开放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文科类学科,它的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实践能力等等),培养并且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思想修养;通过开放模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远程教育学习(专科或者本科),不论是教育行业的教师还是文学写作的作家,都能够系统的学习本专业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更好的适应不同方向的汉语言文化运用,提高教育和文学人才的文化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的开放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开放性

远程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必须具备开放性,这是由它的“教育模式”决定的,虽然属于“高等教育”、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是通过多媒体网络信息进行传递,传递给距离不等、地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人数不等的各个教学组织(或者教学点),极具“开放”的必要性,这也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所决定的、教育主观条件与教育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教育方式的特殊性与教育模式的区别性所决定的。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规律性

远程教育的规律就是“远程”,而远程教育的“教育”更不同于集中大学“近程”,具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按照“正规大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和教学效果相比较,也就不能生搬硬套,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学员)”在本质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包括学历的参差不齐、年龄的大小不一、身份的高低不等),所有这些都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总结行之有效的规律。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科学性

不论“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有任何的不同,但是都存在着相同的目的、意义和作用———那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这里我需要陈述的观点就是: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的加大,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文化人才和指导人才都需要走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之上,发展的眼光、变化的思维和未来的需要都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要求。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的经典型、专业型和实践型

(一)经典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培养作用

实际上“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在“经典型”的运用和要求上是一致的,主要是课程、教材。1.把传统教育教学的课程与教育改革的课程相比较,现代有些“落后”,这样会造成教育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与“正规大学”毕业的学生相提并论,显然也会受到教育质量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更多的学生“挤”进“正规大学”的校门而进修或者深造,也许会影响远程教育的“生源”。2.远程教育应该与“正规大学”齐头并进,极力尝试“通用”教材,在教学、学习和考核严格要求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层次,达到与“正规大学”相“媲美”的程度,这样,远程教育将会成为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不可或缺的“办学机构”,对于弘扬祖国的汉语言文化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3.鉴别和比较“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课程和教材的相同处与不同点,做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和综合利用”的科学方法,加强远程教育中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强度和力度,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力度组织本校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研讨,自编自撰符合教育法则、符合教育实际和社会发展的“辅助教材”,加强教材“质”与“量”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二)专业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培养作用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10

【摘要】从19世纪中叶函授教育在英国诞生开始,及至今日,远程教育已成为教育界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远程教育研究起到了引导和促进的作用。本文从远程教育与远程教育研究的概念出发,提出远程教育研究可划分为两种基本范式:即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着重论述了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

【关键词】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研究; 范式

远程教育的诞生是工业社会技术应用的结果,蒸汽机和铁路的发明极大地扩展了人们活动的地理空间。为了让异地的学生能继续学习,教师自然地想到把学习材料(书籍和教材)通过邮政系统由铁路运输传递到学生手中,这便是最早的远程教育形式??函授教育。从此,每一次新技术在教育媒体和教育传播领域中的应用就产生出一种新型的远程教育形式,从基于印刷、录音录像媒体和无线电广播技术的广播电视教育,到基于印刷、模拟视音频及数字化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卫星传输和通信技术的网络教育,再到基于新型移动数字化教育媒体和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移动教育,莫不如此。远程教育在教学媒体和技术环境两个方面都表现出愈益丰富、愈加复杂的特点,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远程教育具有了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凸显学习的重要性和远程教育无穷的市场潜力,一大批企业被吸引介入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由此带来了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远程教育研究的繁荣。

一、 远程教育与远程教育研究

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义,许多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都曾以自己的方式表述过,其中最有影响并被广泛认可的是远程教育学家德斯蒙德?基更的远程教育的五项特征描述的定义(基更,1996)。这一定义概括了远程教育的下列特征。

??准永久性分离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其他学生在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上的分离是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在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处于物理空间相对分离同时通过信息传递又相互联系的状态;教与学过程是以特定的技术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为基础的。分离并不是完全永久性的,也就是说远程教育中并不完全排斥面对面交流。

??媒体与技术的作用 媒体与技术是远程教育中又一个重要特征。远程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跨越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与技术是关键因素,是远程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双向通信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育信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远程教育也是如此。因此,通信是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和多向通信机制是面对面的,而远程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主要是非面对面的,是基于一定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

另外,远程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如下一些基本趋势:教师的角色将逐渐淡化,教师更多地以教育资源的形式或学习帮促者的身份出现;出于教学或社会交往需要而组织的基于传统面对面方式,或现代电子方式的集体会议交流活动将增多;从强调媒体与技术的作用转向注重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建构和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这种术语的转变体现了学习者中心理论、建构主义、系统科学和后现代主义等现代教育理念、复杂性科学和哲学思想在远程教育中的渗透;远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实施远程教育的组织机构,远程教育中的远程学习具有系统性、严肃性与社会确认性的特点,而一般远程学习则不具有这些特点;教育信息传递的通信机制多样化,单向通信、双向通信、多向通信并存,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共现。

远程教育研究及其理论范式作者:叶成林徐福荫在综合现有各种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义、远程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远程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给出“远程教育”的一个全新定义:

从狭义上来看,远程教育是指由特定的教育组织机构,综合应用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收集、开发、设计、制作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构教育环境,并基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及出于教学和社会化的目的进而为学生组织一些集体会议交流活动(以传统面对面方式或者以现代电子方式进行),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远程学习为目的的所有实践活动的总称。在所有活动中,教师是以教育资源的形式或学习帮促者的身份与学生保持着一种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而学生与教育组织机构(教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将通过建立双向或多向通信机制保持即时会话。

从广义上来看,远程教育是指在上述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组织机构、技术、资源、人员与实践活动等构成的整个系统。

从发展的观点看,远程教育是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紧密联系的,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社会技术发展的历史。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远程教育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狭义)及一个综合的复杂性系统(广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认识和研究这种复杂的实践活动或综合的复杂性系统的过程就是远程教育研究,研究所形成的关于实践活动或复杂性系统的完整理论体系就是远程教育学科。而如何研究、认知和理解这种实践活动或复杂性系统,则属于远程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的范畴。

这一定义是综合我国及世界各国远程教育的现状并结合未来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以归纳与表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及抽象性。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 强调教育机构的作用,淡化教师的作用;

② 强调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淡化媒体的作用;

③强调集体交流(面对面或电子方式),淡化准永久分离的特点;

④ 强调通信机制的多样性,淡化双向通信的单一性;

⑤强调实践性,区别于远程学习。

二、 范式理论与远程教育研究范式

范式理论最初是由库恩(库恩,1968)提出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体起规范的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

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为远程教育的本体性研究、远程教育研究者与远程教育的关系研究、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研究三个层次。远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狭义)及一个综合的复杂性系统(广义)。我国现阶段的远程教育研究更多地局限于这一个层次,表现为远程教育实践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远程教育系统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远程教育认识论和方法论层次的研究较少。研究范式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两个方面。如果把远程教育实践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远程教育系统性研究归入远程教育研究实践规范的范畴,那么远程教育认识论和方法论层次的研究则属于远程教育研究理论基础的范畴。

学科的研究范式可划分为理论研究范式和实践研究范式两种基本类型。理论研究范式一般研究学科研究人员和学科自身的关系、学科方法论研究等,因此其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科基础研究和社会实践的一种人文思考。实践研究范式往往只关注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更多地是一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即本体性研究。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指由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所组成的研究者共同体,他们以特定的哲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为共同的理论、观念、方法、信念和自然观,以远程教育局外人和旁观者的身份对远程教育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深刻思考和客观而全面的人文关怀。远程教育的实践研究范式则指由一些教育技术学家、企业的技术研究人员和相关技术研究人员组成的共同体,他们以学习技术、教学技术、远程教育相关技术为共同的方法,以远程教育参与人和实践者的身份对远程教育进行热情而科学的基础研究和深度而具体的技术实践。这两种范式共同组成完整的远程教育研究范式,二者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共同推动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三、 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范式

远程教育的理论体系可以划分为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和哲学理论三部分。那些试图涵盖远程教育领域的所有活动的理论学说,可以视为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而另一些集中论述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理论学说,可以视为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此外,还有对远程教育的合理性及其本质属性进行论证的哲学理论。(丁兴富,2001)

相应地,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范式明显地受到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的影响。远程教育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和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现象,以社会学、人类学为基础,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与传统学校教育系统、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如经济、政治等)的关系,是远程教育宏观理论研究的基础内容。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而言,远程教育具有更鲜明的社会化特点,我国远程教育的学生选择远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学历与社会交往的需要。远程学习与教学是远程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对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故以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建构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是远程教育微观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远程教育所追求的开放性、动态性与学生中心的教育思想明显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而远程教育追求效益、规模的一面又体现了其实用主义、工业化的哲学思想,而以各种哲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远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本质属性,则是建构远程教育哲学理论的基本方式。

1.学习与教学理论

我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体现了深刻的学习理论,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刻地揭示了学习、思考与理解的关系。西方早期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亚里斯多德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学习理论,分别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和逻辑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学习是作为哲学和神学的领域而被研究的。直到19世纪末,学习开始被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加以研究,并由此出现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把学习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消除了为了行为训练与意在产生理解的教学之间的差异(高文,2002)。早期的远程教育,如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较多地受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表现在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中注重行为训练(函授教育中的课后练习)和媒体刺激(广播电视教育中学习内容的呈现)。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兴起。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加工模式为基础,强调学习中结构或图式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处理与加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关系。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远程教育中计算机辅助教育课件的开发与制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80年代末,随着人们重新解读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的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开始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分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和控制系统论等六种范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南国农,200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网站的设计、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进入90年代后,研究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以及情境化人工智能的热潮已在认知科学领域出现(高文,2002)。由此出现了挑战认知信息加工观点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这一新兴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的作用,关注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对其学习的作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对于远程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将成为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指导远程教育实践的基础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学习资源和各种技术方式都是建构和设计学习者中心型学习环境的主要因素,远程教学过程就是基于所创建的学习环境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教师?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的交互活动,远程学习过程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并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建构意义的活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以及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作为不同的学习理论其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有关学习、知识、认知与思维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与表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南国农,2002)。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变明显地受到学习理论发展的影响,而远程教育的实践也为学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验环境与技术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人类学、社会学与系统科学

教育的主体文化是一个教育系统中人们关于如何教与学的惯常行为模式,它体现在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活动过程和学习材料内容中。教育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反映,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祝智庭,2001)。远程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现象。近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广泛,远程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强势教育文化现象。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11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 科教兴农 “三农”问题 模式

科教兴农,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农村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上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国务院自2004-2013年连续十年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迫在眉睫的任务。科教兴农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科教兴农的重要手段,已得到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可。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支持必将极大地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在科教兴农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国家开放大学的建立也标志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由此可能带来的现代远程教育在科教兴农领域的纵深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科技型新农业、培育高素质新农民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成为摆在开放大学面前的历史的责任和机遇。但是目前的国内外关于“科教兴农”的研究更多的局限在高等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以及农业生产信息化等方面,忽视了远程教育这一教育类型在科教兴农战略中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国内外学界尚未将“现代远程教育”和“科教兴农”两者进行有机跨界融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大教育为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服务研究”探讨了如何在“网络教育平台条件下, 充分发挥远程和开放办学的优势, 为农村城镇开展各类培训和教育服务”,但研究内容更多集中于论述了电大面向农村城镇办学系统优势。从现代远程教育视角来实现科教兴农战略,跳出这两个领域单独研究的瓶颈,将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到农村、农业、农民,进而总结一套完整可行的现代远程教育视角下的科教兴农模式,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二、构建现代远程教育视角下的科教兴农模式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虽然三者的侧重点不同,却是关于居住区域、从事行业和从业者三位一体的问题,须以系统化的思维综合考虑这三个问题。科教兴农战略强调科技和教育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而现代远程教育在这三个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并且具有系统整合的优势。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在科教兴农战略中的应用领域分析,探索现代远程教育视角下的科教兴农模式:包括农民终身教育系统、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农村科教信息管理系统。

(一)农民终身教育系统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职业素质问题。但目前的情况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往往选择进城打工,留守农村的从业者多是妇女和老人。所以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还是要先从农民的教育需求分析入手,遵循现代农民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首先,每个农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规划是不同的,有人希望到大城市打工,有人希望就近的小城镇做个体经营者,其中还会涌现出乡镇企业的创业者;即便是选择留在家乡务农,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也成为发展趋势,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经营。因此农民职业培训呈现出多元化诉求,必须考虑农民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的问题,让进城的农民有一技之长得以扎根发展,让留守的农民也有成长的空间,他们既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可以向农村管理岗位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的教育也应让留守的妇女、老人、儿童拥有良好的农村休闲娱乐教育平台,既使留守者安居乐业,又免除外出者的后顾之忧。现代远程教育所倡导的开放、公平、职业和终身教育理念契合当代农民教育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特点,实现的农民教育目标是打通农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农业职业教育与非农职业教育,建立初、中、高一体的农民成长立交桥。

建立多元的、立体化的农民终身教育系统,包括以“绿色证书”为基础的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以大学生村官培养与基层干部进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管理干部培训,以“学分银行”为机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及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农民娱乐互动平台,方便农民打工者与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休闲娱乐教育、沟通互动。农民终身教育系统专注农民职业教育,建立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沟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与非农职业教育,以“学分银行”为基础建立农民成长立交桥,保证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

(二)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在高校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更多承担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职能,农业职业院校则主要负责推广应用型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二者都相对封闭,造成农业科研活动“学院化”的倾向,游离农业生产实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实用性差;农村职业学校处在农业科研与实际应用链条的中间层次,农村职业学校总体办学模式封闭,向上缺乏农业技术更新的先进性,向下则服务功能单一缺乏针对性。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多元化,还有其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包括农民协会和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和龙头企业,以及各类与“三农”有关的社会团体和网络资源,多样的教育机构和培训资源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但也出现发展的瓶颈。这些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主体隶属于很多部门,横向部门间统筹协调不足,纵向体系不完善,导致资源分散使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业部直属的覆盖全国的农村远距离中等职业学校,应用广播、电视、卫星网络、互联网络等教育技术和媒体向全国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开展远程培训。经过多年的发展,远距离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近亿次,为广大农村培养了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事实证明,像农广校这样以远程教育在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贴近农民以及成本低、范围广的显著优势,其他各种农业教育机构也都开始通过网站拓展远程教学。

远程教育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联盟。整合农业技术教育资源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还可以借助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网络技术,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市场信息的扩散,让农民生产有目标,种养有技术,销售有出路,并可随时请教农技推广员解决生产难题。建立远程高校农业科技研发团队共享最近的农业科技信息,利用公用的网上平台整合农业技术教育资源,依靠虚拟 “农业专家大院”实现专家远程答疑指导,搭建虚拟“农业技术市场”实现农村科技供需双方互选。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建立统一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实现信息、资源以及专家智慧的共享,并获得及时快捷、高效广泛的沟通与互动。

(三)农村科教信息管理系统

如果政府对涉农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的整合更多地体现在行政管理上,那么远程教育对于涉农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则更多的体现在农业科教信息管理上。我国农村教育信息网络不健全、IT基础设备不完备、农民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有限、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制约了远程教育在科教兴农领域作用的发挥。新的远程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教育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移动学习技术,将为农业科教信息管理提供实际解决方案。远程教育中的云计算是云计算技术在远程教育领域的迁移,也是未来远程教育的基础架构。云计算的应用能够实现“把力量联合起来,给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使用”,是先进教育资源对相对落后的农村教育的反哺。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管理系统不再需求高性能服务器,而是用各地的普通的服务器组成云服务器提供高性能的服务。用户既不用具备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也不必安装复杂的应用软件,通过远程云教育管理服务即可获得当地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以及各类资源,从而降低了客户端的设备要求和使用成本。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科教信息化管理水平,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物物相联”,实现农村教育资源和科教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移动学习技术是全新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农村学习者不再受学习场所的局限,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教学信息或者定制接收短信息,满足生产和学习相结合的需求,是广播模式、电视模式和网络模式的补充。在现代远程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落地的基础。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移动学习技术等先进的远程教育技术建立农村科教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性框架。农村教育物联网系统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物物相连”,并建立云计算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获得资源的统一配置能力。农村远程教育机构学生即使不拥有资源甚至不知道资源在哪里,也能够很方便地使用自己所需的资源,降低了农村远程教育的成本,提升了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的整体水平。同时,开发出简便易用、界面友好的农民信息技术操作系统,提供手机等移动终端使用模式,并对农民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培养其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相关建议

现代远程教育视角下的科教兴农模式有利于科技和教育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具有在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组织上的先进性和系统性优势。从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进入开放大学建设的新阶段,强调教育公平和终身教育的办学定位,对于解决“城乡教育公平”和“农民终身教育”问题提供了具体的路径;从教育技术的发展来看,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学习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而且具有成本低廉、覆盖面广的优点,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从教育组织的结构来看,我国远程教育系统遍布乡镇的最基层,庞大的系统优势便于教育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工作。但是现代远程教育视角下的科教兴农模式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筹建的历史性机遇以及先进的教育技术,同时建立起配套运行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一)统筹规划

构建现代远程教育视角下的科教兴农模式是农业、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之间有机结合的系统,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仅仅依靠远程教育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系统性框架的建设与整合。

(二)把握历史机遇

国家开放大学的筹建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开放大学所倡导教育的开放与公平、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融通,终身学习和基于“学分银行”的成长立交桥等先进远程教育理念,是构建现代远程教育视角下的科教兴农模式的理论基础;开放大学倡导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远程教育技术构建农村远程教育模式的基础性框架。因此,把握住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占领新兴教育技术的制高点,才能保证现代远程教育视角下的科教兴农模式的先进性以及不断发展的能力。

(三)机制保证

现代远程教育视角下的科教兴农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相应的配套运行机制,包括一系列运行、保障和激励机制,保证科教兴农模式的顺利运行及其实效性:建立农民职业准入机制,农村干部培训机制,农村大学生留人机制;建立农村科技供需双方的互选机制;建立利益共享的回报机制;采取典型示范带动机制;实行集约化联动服务机制;实施一体化运作机制;建立保障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 1号),2012-12-31.

[2]张存库.电大教育为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服务研究[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3(6).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12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除了能够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外,还认为因为受教育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不仅能够在微观层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各种技能、从而促进个体收入的增加,还能从宏观层次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关于教育对经济的宏观促进作用,Schultz(1961)[4]首先在理论上做了巨大的突破。随后Denison(1962)[5]通过计量发现1929-1957年美国经济的增长,有23%归功于教育带来的贡献。一般认为,正是随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力资本关于微观层次促进个体劳动生产率和宏观层次促进社会经济增长这两条主线的发展,教育经济学才逐渐兴起。因此,教育经济学的核心就存在于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研究中[6],也就是说研究教育的外部效率,包括私人与社会的教育收益与收益率(教育收益率一般用明瑟收益率①

1或者内部收益

率来衡量)、教育的溢出效益(比如:教育与受教育者自身健康及家人健康之间的关系、自身教育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等)等。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还有很多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深入到教育过程这一黑箱中去,探究具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对学习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研究怎样用最小的投入导致最大的教育产出。因此,教育经济学开始研究教育生产的各个环节,即开始研究教育系统的内部效率,使得教育经济学从一个纯粹的经济学学科向教育学学科转向,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交叉学科。对于教育内部效率的研究,包括教育生产函数、教育成本函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研究、教师培养的经济学、教育技术的经济学等。随着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是一个生产过程的观念越来越被政府、大众所了解,如何为教育生产提供充足的资源并且体现公平与效率,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这就为教育经济学开辟出了一块新的研究领域,也即教育财政,包括拨款、成本补偿、学生资助体系等。

可以说,正是上述三个领域的研究,使得教育经济学最终成为一个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等共同关注的学科:(1)教育的外部效率即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2)教育的内部效率即教育生产的各个环节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关系。(3)如何公平、有效地为教育生产提供充足的资源,也即关于教育财政的研究。我国远程教育经济学可以研究的领域经过近40年的发展,教育经济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但是相比其他教育的实践环节,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远程教育这一重要教育实践环节的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并不多②。但是目前对于远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不多,并不意味着对于它们进行研究的意义就小或者它们可研究的问题不多。接下来,我们就参照教育经济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来探讨我国未来远程教育经济学可以开展研究的领域。(一)远程教育的外部效率1.远程教育与经济增长虽然在经济学领域,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切关系并没有定论,但是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都认可教育能够促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撇开经济学学术内部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目前对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而言,基本上都是认可教育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也认同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那么远程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则肯定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关于远程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应该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去研究和探讨:其一,研究远程教育的规模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现有关于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度量过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7],从而论证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那么关于远程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以借鉴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的这一思路,考察远程教育的规模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考察远程教育受众的绝对规模即远程教育受众的绝对人数和相对规模即按照人口分布的远程教育受众所占的比例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其二,研究远程教育的发展对于学习型社会的促进从而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是能够从本质上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构建方式———学校教育作为构建人力资本的核心主体地位将削弱、整个社会和所有个人都将成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主体;可以预见的是人力资本积累方式与主体的改变,将进一步提高远程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那么远程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还能通过构建学习型社会而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那么将远程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这一间接促进作用度量出来,也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2.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私人收益以及收益率

从教育经济学诞生起,对于学校教育的社会收益、私人收益以及收益率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经久不衰的[8]。通过对不同年代、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学校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分析与整理,研究者发现一般而言:(1)初等教育的收益率高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2)初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要高于私人收益率;(3)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要高于社会收益率;(4)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收益率[9]。正是因为上述有关学校教育的社会收益、私人收益以及收益率的研究发现,才吸引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对于学校教育进行投资,也为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将初等教育设立为义务教育,而在高等教育却实行收取学费、建立学生贷款制度等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与此相对应,如果要发展远程教育,要吸引更多的受众、更多的主体来关注远程教育、来投资远程教育,那么科学测算、对外公布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就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

如前所述,教育收益率一般用明瑟收益率或者内部收益率来衡量,李锋亮等(2009)[10]就利用南京电大和哈尔滨电大远程教育本科在校生的数据,运用明瑟收入函数,计算了远程教育的明瑟收益率。这项研究发现远程教育的确能够给受众带来可观的私人收益,整体而言远程教育的明瑟收益率为6.9%,也就是说学习者每多接受1年的远程高等教育,其个人收入能够显著提高6.9%。不过和2004年我国普通本科教育的私人明瑟收益率18.9%相比较而言[11],显然远程教育的收益率还是远远不足的。李锋亮等(2009)的这项研究在远程教育的收益率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后续的相关研究还应在以下等方面进一步扩展与提高。

其一,需要质量更高数据。李锋亮等(2009)的这项研究所用数据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横截面数据,更不要说用目前国际学术界流行的面板数据(Paneldata)来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研究所用样本只是两个地区的学员,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极其需要全国范围内的大样本的跟踪数据来分析远程教育的收益率。其二,需要测量远程教育的内容与质量的收益。在教育经济学领域,除了测量平均的教育收益率外,很多研究都对准了教育的质量以及教育的内容、比如不同专业、学科与类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收益率。

其三,需要测算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李锋亮等(2009)的这项研究只是测算了电大远程本科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并没有探究社会收益率。而实际上,远程教育除了帮助每个学习者更好地获取私人收益外,更为重要的是一项社会要务,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与收益。这是国内学者彭坤明(2008)[12]所呼吁的“远程教育发展的整体效益观”。他认为:“所谓整体效益,是指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贡献、人本价值、经济效益的综合……远程教育的发展是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远程教育首先必须注重于社会化与人本化的效益评价。”

因此,要进一步科学测量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只有准确、科学地测量出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才能为今后制定科学的远程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以及成本分担政策提供坚实的实证基础。这说明要研究远程教育的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要研究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更是需要高质量数据的支撑,而目前国内相关的数据建设基本上是空白。这也从侧面表明这一研究领域有大量的宝藏等着后续的研究者来挖掘。

(二)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

如果说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核心是研究教育的外部效率,那么对于远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核心应该是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这是因为学校教育较之远程教育,前者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尤其是基础教育,主要还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自然更多关注教育的外部收益,而不太关心或者不太擅长评价教育系统内部的效率;而远程教育的投资主体可能更加多元化,会有很多企业、NGO参与其中的投资与运营,他们之间必定要形成良性而且有序的竞争,那么只有在对于这些投资主体内部效率做出科学评价后,才能更好引导潜在受众对于不同运营商进行理性地选择从而促进市场秩序的发展。所谓教学机构的内部效率是指整个教育系统内部或者单个教学机构内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衡量办学机构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是否合理、是否经济有效。所以,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是度量、评价远程教育的资源使用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常见的分析教学机构内部效率的方法有教育生产函数以及成本函数,其中通过成本函数的估计,可以精确测算办学机构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接下来的内容将一一分析和远程教育相关的教育生产函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以及远程教育的师资供给与培训。

1.远程教育的教育生产函数

教育生产函数是教育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主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业成就,从而判断哪些投入的效率更高、哪些投入的效率更低,从而指导政府、学校、老师与家长来调整不同资源的投入方式与构成,以达到用最少的资源促成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个学业成就可以是学习成绩也可以是其他的可以衡量学业成就的变量,比如辍学率、保有率、毕业率等。而影响因素更是包括了从家庭到社区(比如父母亲的职业、受教育情况、社区的治安等)、从学校到老师的方方面面(比如学校的建筑、图书馆、班级规模、师生比、教师的职称、受教育情况、参加师资培训情况以及年龄与收入等),甚至同学、同伴对于学业成就的影响(peereffect)也是重要的研究问题。远程教育作为一个以现代技术手段与理念支撑起来的教育体系,对于它的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就有非常强的时代意义。除此之外,对于它的研究还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首先是理论意义,和传统教育相比较,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与组织架构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对于远程教育的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就能够扩展、丰富整个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其次是实践意义,将来教学质量肯定是决定远程教育生存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对于远程教育的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将指导远程教育的运营方根据研究成果来改进自己的服务。关于这一研究领域,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应该马上进行研究和探讨:

其一,技术手段。教学中技术手段的使用对于学习者学业成就的影响,这在传统的教育生产函数研究中并不是研究的重点,然而在远程教育中,这必然将是研究的重点。因为技术手段的组合使用是远程教育得以跨越时空组织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特点所在,而且技术手段的使用远远不是将书本知识、课堂内容简单地复制到网络或者其他现代媒体上,而是应该发挥不同技术手段的优势、避免它们的劣势,使得不同技术手段的组合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默契配合,才能真正使得技术手段的使用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实证考察不同技术手段的单独与组合使用对于学习者学业成就的影响,应该尽早提高到相关远程教育运营方的日程上来。

其二,对远程教育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应该注重对于学习者的辍学概率或者保持率或者毕业率的研究。传统的教育生产函数研究将研究重点更多关注在学习者的成绩上;而对于远程教育而言,对于学习者辍学的研究其重要性可能要超过对于学业研究的重要性。这是因为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习者入学门槛低,中途放弃学习的概率也就随之增大。英国的开放大学就非常关注学生的辍学率问题,他们也承认对于远程教育而言,较高的辍学率似乎是难以避免:尽管学习者入学前的教育程度越高,他们辍学的概率会有所降低,但是入学前就拥有了本科学位的学习者的辍学率依然高达20%(Simp-son,2004)[13]。Simpson(2004)认为对于远程教育的辍学问题,一方面要正视其不可为的一面,即无论如何都具有一定的最低辍学率;但另外一方面,也要积极研究教育机构可以有所作为的一面,并认为远程教育机构可以降低学习者辍学率的空间大致为7%左右[14]。那么具体有哪些因素会降低学习者辍学的概率呢?目前国际上一些实证研究③专门考察了远程或成人学习者辍学的影响因素,得到了如下发现[15][16]:(1)如果学习者对教育机构缺少归属感,那么他们放弃课程学习的可能性更大(2)如果学习者对教育机构提供的教学与支持服务不满意,那么也会导致学习者做出中止学业的可能。(3)学习者所学科目和课程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辍学概率的高低。比如如果课程含有过多的数学成分、如果课程内容有很多重复,那么学习者中断学习的可能性就更高。除此之外,如果学习者感觉到专业学习困难或者觉得错误选择了所学的专业或课程,那么辍学的概率也会增加。(4)研究还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有些特定人群的学习者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辍学率,比如初始教育程度越低者、以及那些年轻人更容易辍学;而且那些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辍学的概率更高。Simpson(2004)[17]还专门研究了辍学发生的时间问题,并发现30%多的学习者在第一次交作业之前就已经中止了学习。因此,他认为在初始阶段对于学习者的支持服务活动具有异常重要的有意义。他还指出,减少学习者的辍学率,以下四个阶段是关键:(1)入学咨询阶段;(2)注册就读阶段;(3)课程学习阶段;(4)针对辍学或未通过课程考试学生进行的挽救阶段。之所以国际上尤其是英国开放大学如此关注学习者的辍学率问题,并且对其进行了大量细致而且科学的研究,这是因为:(1)大学学生保持率是英国政府对大学进行拨款的重要评价指标。(2)对于辍学率的研究,使得学习者和社会越来越相信教学机构本身能够对辍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而并不是无可作为,因此对教学机构有了更多的问责。(3)不同教学机构间为了争夺生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4)对辍学问题给予关注,将促使教学机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办学效益,避免教育投入的闲置和浪费[18]。国内对于远程教育辍学的研究,应该借鉴上述研究的方法与成果,探究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发生辍学的共性与特性,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减少远程教育的辍学率,提高远程教育的教育生产效率。

其三,对同伴效应(peereffect)的研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者就开始关注同学或者学伴对于学习者学业的影响[19]。远程教育教学的发生,不但是师生分离而且还是生生分离的,那么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学业成就是否也具有同伴效应呢?上面提到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习某门课程的学生太少,那么学生辍学的可能性越大[20]。这证实了即使是生生分离的远程教育可能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同伴效应。根据2009年奥鹏研究院的一项针对网络学习者学习障碍的调查发现,网络学习中成人学习者最常见的学习障碍就是和人交流太少,缺少归属感[21]。这说明在远程教育中可能也会存在着显著的同伴效应,也就是说学习者之间的互相交流能够减少学习者的障碍,进而可能提高学习者的成绩、降低他们辍学的可能。在远程教育下对于同伴效应的研究,应该和对于技术手段以及组织架构的研究结合起来,看同伴效应是否在不同的技术手段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是否不同的组织架构会影响到同伴效应等。

2.远程教育的规模经济

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一直是远程教育的经典基础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远程教育和制造业的工业化生产一样同样存在着机械化、流水线、成批生产、标准化等特点。根据该理论,远程教育的生产是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其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在大规模产出的基础上,也就是只有实现规模经济才能保证远程教育的持续运行[22]。早期国际上有关远程教育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也相继证实了有关远程教育工业化的理论。Wagner(1977)的研究发现,随着英国开放大学在校生规模的增长,开放大学获得了规模扩大带来的好处,即规模经济[23]。国内最新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在省级电大远程教育生均成本存在规模经济特征,即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生均成本下降,而且通过二次型的单一成本函数计量模型,发现省级电大远程教育在校生数的最佳规模在55000人左右[24]。

3.远程教育的范围经济

1989年,著名教育经济学家Cohn和他的同事,首先运用多产出(multi-product)的成本模型研究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25]。在这篇研究中,高校被当作典型的多产出组织,比如高校产出起码包括教学产出(teachingoutput)和科研产出(researchoutput)。而教学产出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级别的产出,比如专科教育产出、本科教育产出、研究生教育产出等。在现有有关远程教育的成本函数研究中,大多数是将远程教育的办学机构当作一个单产出的组织(singleproductorganization)研究远程教育的规模经济,却很少将远程教育的办学机构当作多产出的组织(multi-productorganization)来研究它们的范围经济。这是因为当远程教育还处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时候,远程教育的主要职能和目标是为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错过最佳学习年龄的人提供补偿式的继续教育或者成人教育,产出主要就是学历教育,其他产出非常少[26]。然而对于远程教育而言,“远程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多产出的概念与含义。因此,可能单纯的规模经济并不能很好地评价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因此,必须高瞻远瞩地将远程教育当作一个多产出的组织,加强对于远程教育的范围经济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范围经济的“范围”是有“边界”的,如果办学机构跨越了“边界”,就很有可能导致从“范围经济”走向“范围不经济”,也就是说不同产出不但不会实现成本互补与节约,反而会出现相互制约,导致成本的增加或者产出的减少。因此,对于远程教育的范围经济研究应该注意到“范围”的边界、服务的对象与内容应该符合成本互补的原则。Lloyd等人(1993)[27]考察了澳大利亚大学合并中的范围经济问题。他们对澳大利亚高校合并的研究发现,在中等规模以下的合并高校中出现了范围经济,合并带来的成本节省程度从3.6%-13.1%不等。这项研究对于远程教育范围经济的研究特别具有启示意义。这是因为大学的合并不是常态,而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合并却可能是常态,将来的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可能将会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合并与拆分,因此对于远程教育合并与拆分的范围经济研究就必将成为远程教育经济学的一大亮点。

4.远程教育的师资供给与培训

师资供给的经济学和师资培训的经济学都是教育经济学研究内部效率的重要领域。这是因为根据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在传统的面授教学中,教师的水平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28];因此就牵扯到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到底是投资给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问题?我们认为师资供给与培训的经济学也是关系到远程教育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可能有些远程教育的实践者与研究者认为远程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手段,至于师资可以整合社会上其他优势师资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远程教育就可以忽视在师资供给与培训上的投资。相反,我们认为应该让优秀的师资团结在远程教育周围,并对其产生归属感与主人翁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优秀师资的教学潜力。那么如何吸引优秀的师资,如何通过培训保证优秀师资的忠诚度以及持久而且高质量的教学能力,这都是远程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需要去做理论探讨与实证考察的重要领域。

(三)远程教育的财政问题

教育财政主要研究的是谁来为教育提供财政与经费的支持,以及如何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教育资源,比如政府财政投入的比例问题、学习者进行成本分担的比例问题、政府对于学习者资助的政策问题等,这些都可能是远程教育应该涉及到的经济学问题。

首先,是政府对于远程教育的财政投入。在上面的内容我们提及了应该实证度量出远程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如果真的有了这些扎实的实证数据作为依据,那么政府是有动力也有义务对于远程教育的发展进行投资与投入,以避免由于溢出效益的存在而导致整个社会对于远程教育的投资不足,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与福利(welfare)的减损。在此,我们也有一个这样的大胆假设,当社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在质疑目前国内远程教育发展遇到的困难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政府对于远程教育投入是否充足这个问题呢?如果政府承担的财政责任存在缺位的话,一味指责远程教育的实践单位,那么这是不公平的。因此,远程教育一定要注重对于政府财政投入的研究,包括财政投入的充足性、公平性与效率的研究。

其次,是学习者进行成本分担的比例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不需要缴纳学费进行成本分担的,然而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成本分担就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如何制定合理而且科学的成本分担比例,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上争论的热点问题。可以相信对于远程教育而言,关于学习者的成本分担同样会成为一个有争议的地方,尤其是如果得到了政府的财政投资后,学习者、社会和政府会有更多的理由要求远程教育的运营方提供成本分担的科学依据。对于这个潜在的问题,远程教育必须正面去面对它。

再次,如果远程教育收费达到一定标准后,可能有些人群就无法来接受远程教育,这必然会带来新的公平与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借鉴普通高校的学生资助政策,由远程教育的运营方和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建立起一个面向远程教育学习者的资助体系,比如可以提供学费贷款、比如给优秀的学习者提供学费减免,鼓励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等。结论与建议本章从教育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分别引出和远程教育有关而且重要的经济学研究问题,并且对于这些经济学问题给出了研究的建议与展望,包括:

(1)远程教育的外部效率,比如远程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以及收益率的度量等。

(2)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比如远程教育的教育生产函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师资供给与培训等。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13

一、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资源应用存在问题分析

1.缺少设备资源运用配套硬件及设备运行维护经费投入。

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设备的运行,资源的接收、应用,需要一定设备运行、维护和配套硬件设施购置等的资金持续投入。虽然项目也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点”设备,但却不能实现资源的全面普遍有效的教学应用。

2.学校远教设备管理、资源接收、整理专业技术人员边缘化现状。

不少学校虽然在争取远程教育项目时,都安排和落实了专(兼)职远程教育一线管理人员。但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或语数学科任课教师,又是计算机维修员和网络管理员,管理机房、维护全校的计算机,工作量大,待遇偏低。这导致学校远程教育人员队伍的严重流失和不稳定。

3.远教资源接收不及时完整。

由于学校远教项目设备供电大多采用城乡生活用电,学校由于经费欠缺,无力购买长延时电源,致使项目设备运行时常受社区居民用电线路故障的维护维修制约。一些学校资源存储空间受限也舍不得投资升级扩容,设备损坏未能及时维修、更新。

4.教师信息化教育素质不高,缺乏资源应用的主动性。

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毕竟是一种新技术,目前大多数教师对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了解不够,底气不足。同时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信息化远教资源的加工、处理及整合应用都存在重重困难,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资源应用的主动性。

5.丰富的优质资源未能得到全面普遍有效的教学应用。

一些农村小学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修建了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等硬件设施,但学校远教工作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技术培训,不具备维护、管理、升级设备等方面的能力,不少农村小学缺少教室,争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无处安放等,制约了丰富、优质资源的全面普遍有效的教学应用。

二、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结合目前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现状,提出如下对策,以解决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化推进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高项目设备资源使用效益。

1.健全完善学校远程教育组织和职责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抓好远程教育工作,“单打独斗”“孤身奋战”是不行的,它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全体教师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学校远程教育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远教工作会议,及时解决远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远教资源应用

物质载体及环境建设,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依托。资源应用离不开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有至校园局域网络等资源应用环境和必备的物质载体。

3.农村学校远程教育技术管理人员边缘化现象的对策。

(1)配备人员,落实待遇,稳定远教工作人员队伍。(2)学校远程教育工作人员要自觉加强自身角色调整和素质的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一条可行有效之路。

4.健全完善远教资源应用的检查与评比管理制度。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现代远程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引进激励、竞争、制约三大机制,将远程教育设备、资源应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工作考核范畴,制定完善的学校远程教育设备、资源应用检查、评比的相关制度,激励和督导广大教师充分使用设备和资源。

5.资源接收整理备份要及时、完整、科学。

优质远程教育资源是实现远程教育工程目标的根本保障,学校远教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时完整接收、整理和备份远教资源,确保资源与学科教学活动同步性。为方便学科教师教学应用,必须按学科、年级和资源类别科学地整理接收下载的远教资源。

6.强化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素养。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目标宗旨是资源应用,而教师又是远程教育的主力军。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资源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学校应结合远程卫星数字远教资源和校本资源,坚持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相结合,采用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三、结语

大学本科远程教育精选篇14

一、信息化进程中现代远程教育的科研工作的现实意义

1、首先要宣传信息化进程中现代远程教育科研工作的意义,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在建设“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新型高等学校”的过程中,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要总结、升华已有的信息化条件下教育实践经验;要研究、探索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各级领导都应自觉地树立科研意识,同时在广大教职员工中宣传和倡导在教学及管理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科研工作对开展远程教育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了解开展远程教育高校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科研工作的紧迫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观念、组织建设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切实重视科研工作,自觉用科研成果指导岗位工作,进而积极主动地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科发展、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科学管理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总结适合中国信息化进程中具有开展远程教育高校特色的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保证、理论依据,为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调查报告、有关信息、目标预测,以及可选择的改革方案,为开展远程教育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搞好信息化进程中现代远程教育科研工作是形势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普通高校纷纷参与现代远程教育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必须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提升科研工作在远程教育中的地位。我们逐步认识到:科研是远程教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是远程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科研之所以能促进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因为科研能使我们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新的信息,帮助我们理性地总结我们的远程教育实践,增强我们对未知领域和教学规律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改进和丰富我们教学活动,科研能出学科带头人,出专家学者,并通过教师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这在知识经济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开展远程教育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强化科研意识,浓厚学术氛围,通过抓科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学科建设,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才能保持强有力的发展后劲,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开拓前进。

二、国外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

国外在远程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如;加拿大远程教育学者贝茨所言,“在这一切中最重要的,也许是信息技术为个别学习者提供了巨大潜力,它将使教育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使教育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需求而不是达到教育机构的要求,去发展更高层次的学习技能,如批判性思维,知识构建和协作学习”。美国远程教育专家穆尔也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会议将实现从远程教育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向更好地满足学习者个别化需要的转变,它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控制权和自的媒体。有证据表明,计算机会议比传统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交互作用的质量”。从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面来看,美国远程教育学者提到,美国的“传统教学院校日益增加运用计算机会议来扩展他们的课堂教学,并使他们的教学个体化”。Shoemaker也指出,“越来越多的大学要求成人研究生和年轻学生熟悉计算机才能学习各种学位课程,这种要求也变得越来越普通。为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注册事项而制作的各种软件,也和机构不管是本地的还是远程的所有建筑物中的网络联系一样,也变得越来越常规化”。其他研究如:美国伊万斯的《全球化,后福特主义与开放远程教育》,把现代远程教育与全球化紧密连系在一起。英国的西沃特《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持系统》,介绍了一种新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霍姆伯格《远程教育在世纪之交遇到的认同危机》。鲁姆勃尔《远程教学大学在竞争中的相对弱势》。瓦格纳《超越远程教育:分散学习系统》。基更《个别化学习——远程教育中的一张王牌》。

这些理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们与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原有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有较大的差距,总之,不太符合我国国情。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必须靠我们自己的研究,靠我们去探索。

二、现代远程教育科研工作落后的原因

开展远程教育高校缺乏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科研成果的考核缺乏实际经济效益指标,在科研的资金、人员投入上严重不足,相当一些开展远程教育高校甚至没有专门安排资金、人员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科研工作。科研体系仍存在封闭性,受传统小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严重。各开展远程教育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和高校科研机构相互隔绝,学科间缺乏交流,使本已薄弱的科研力量无法形成合力,孤军作战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封闭的科研体系是和科研的社会化进程相违背的,造成了科研课题的小型化、分散化和重复研究,技术配套性差,科研水平难以提高。大大浪费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高校科研的人力和物力,不利于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政府主导型的科研体制下,科研经费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后备力量缺乏,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上级教育等部门的资助,很难争取到地方科研经费。造成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经费不足严重阻碍了远程教育理论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后备人员缺乏的问题也阻碍着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科研的持续发展。管理僵化、考核评价指标模糊,现代远程教育科研普遍采用死板的静态管理方法,同时部分高校在对现代远程教育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的评价上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定量考核指标不足,受主观因素影响大,部分高校内部奖励的“马太效应”突出,这大大挫伤了有潜力的中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现代远程教育科研既要遵循经济规律运行,又不能违背科学规律,应该依照自身条件,结合特色优势,走稳健改革的发展道路。

三、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路

1、引导现代远程教育科研人员重视远程教育研究工作。近年来,教育部正在开展的重点课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以次切入点,把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运行模式研究作为重点,倡导前瞻、创新与理论导向作用,既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也需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重;既需要了解国内外远程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也需要挖掘远程教育的内在特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应当把握实践的理论性和理论的实践性,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把科研成果尽快有效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应用类研究项目要注意转化与应用的前景,开发类项目要有企业或经济部门的参与。通过艰苦、细致和创造性的探索,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实现科研工作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推动教学改革,有效服务社会的最终目的。

2、建立具有现代远程教育创新思想的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过去科研人员的工作思路是程序化的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科研人员习惯于从文献中寻找课题,所以开发的科技成果大多数无人问津。在现代远程教育创新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的科研思路应是在进行课题和项目管理的同时,更注重不断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创新激励机制与政策,并按照市场经济的特点,逐步优化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要素,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有市场需求、有应用前景和有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项目中去,科研项目选择要紧密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所急需的科研项目。我们应强化创新求实观念,坚持把科技工作推向市场,使科技工作出现一个良性循环。

3、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管理模式上由静态过渡到动态管理。用经济的方法管理科研静态管理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特点,应转变为动态管理。要根据各个科研项目进展的具体情况做出灵活反应,及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具体学科制定、完善、修改考核评价指标;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学校科研部门着重对于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在某些小型项目或重大项目的具体问题上,管理职能部门不直接干预,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用经济的方法管理科研是实行科研成果的有偿使用,采取科研合同制,明确经济责任与经济利益,改革工资制度,重贡献重能力,把资历放在次要位置,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评价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影响。

4、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和有利的资金支持,建立科学研究基金,促进科技创新活动深入持久地朝着良性循环的既定目标发展。在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的同时,学校在经费支持上应加大力度。

5、我们应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用人机制,组织科研创新队伍。实行项目负责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例如实行的科研项目与科研编制挂钩制度。他们根据教师和科研人员立项课题的难易程度给予半年或一年的科研时间,进行项目人员招聘制和项目承包合同制。基础理论性质的研究机构则实行项目人员聘任制,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