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6 09:33:34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1

一、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有了新扩张。柑桔总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结果面积18万亩,年产量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全市20个乡镇232个村中,有13个乡镇168个村种植柑桔,千亩以上的村(场)有66个,产量100万公斤以上的村(场)有72个,面积2万亩以上的乡镇有5个;畜牧业在大力发展生猪的基础上,以丹江口福润禽业公司3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为龙头,突破性发展肉鸡养殖,建成鸡舍15万㎡,年出栏百万只以上养殖小区3个,发展万只以上养鸡户273户,建成种鸡场4个,2007年出笼肉鸡203.22万只;巩固扩大了丁家营、均县镇等6个养猪小区,年出栏2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2151户,50头以上的243户,100头以上的27户,500头以上的11户,2007年全市猪肉产量突破1800万公斤。肉牛建设完成了2个年育肥百头以上的小区;水产业以创建水产大县(市)为契机,实现放养面积达到33.5万亩,其中人工精养面积11万亩,预计20*年水产品产量7万吨,水产品产值超过7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初步形成了“北草南木”的产业布局。

——良繁建设有了新突破。柑桔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国家农业部立项审批,进入实施阶段。市良种场无病毒柑桔良种采穗圃已建成投产,柞蚕原种场和凉水河油坊沟柑桔良繁基地发展良种容器育苗150万株。畜牧产业新建4个种鸡场,存笼种鸡5万套;引进种猪150余头,在石鼓、习家店、土台建生猪繁育场三个。水产业培育出了汉江鲌鱼、鳡鱼等一批优良品种,苗种繁育场由过去的三家发展到六家,有两家私营名优苗种繁育场建成投产,均州水产良种建设基本完工,继鲌、鲈、鲶鱼实现规模化繁供之后,鳡鱼、鳜鱼也实现种苗批量供应。全市孵化水花2.5亿尾,培育夏花鱼种1.5亿尾,生产大规格鱼种11090吨。

——标准化生产有了新提高。柑桔积极推进生态果园建设,高标准建设以蔡家渡果园场、玉皇顶果园场为核心,建成了一批生态果园示范区,全市新建精品果园580亩,加强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继续深入开展了柑桔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生物药、有机肥、桔园生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核心示范区的应用普及率达80%以上;水产业开展了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以名优鱼网箱养殖为重点,推进了滤食性网箱、名优鱼网箱、库湾养殖、池塘精养、小龙虾养殖和库区银鱼增殖重点基地建设。

——科技服务有了新举措。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上,按照“以钱养事”新机制要求,柑桔产业根据区域布局新组建六个柑桔区域技术服务中心,加大了技术服务力度,今春结合冻后恢复,实现了柑橘技术培训全覆盖;畜牧产业成立了肉鸡养殖技术服务中心,并在江南、江北、城区分设三个服务部;水产、中药材也相应成立了技术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结合科技入户,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技术培训,今春以来累计培训农民27000多人次,印发科技资料27500册(份)。柑桔、畜牧、水产继续与华农大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技协作,分别邀请华农大专家教授多次来丹开展技术培训讲座,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龙头企业建设和品牌创建有了新进展。畜牧以福润禽业公司为龙头,带动了种鸡场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和合作社建设,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支持肉鸡产业发展,肉鸡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柑桔产后商品化处理快速发展,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全市目前有柑桔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9条,20*年共分级、打蜡柑桔2000多万公斤;以土台乡、习家店、凉水河油坊沟等为重点的一批柑桔交易市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带动力。水产业博奥、君发、柳氏风味鱼三家加工企业扩能改造,提档升级,丹江口水库无公害产地及12个品种无公害产品已取得认证,“丹江口白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申报国家质检总局,有机水产品认证已经申报,博奥水产公司“好鱼轩”系列加工产品获第四届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水产品加工、名优苗种繁育企业注册了“丹江”、“汉丹”、“好鱼轩”、“鱼行天下”等品牌,在当地及周边已较有影响。目前,我市有一定规模的本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其中省级2家,十堰市级15家。

——合作组织培育有了新起色。柑桔成立了6个柑桔专业协会和5家专业合作社,在柑桔销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肉鸡成立了福星禽业合作社,在技术培训、饲料供应、鸡苗投放、成品收回等方面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水产新成立了4家渔业合作社,在名优鱼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二、问题与思考。

应当清楚地看到,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先后引进了农夫山泉、雨润公司、阿里山公司等知名龙头企业,培育了博奥水产、柳氏风味鱼等一批民营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五大优势产业、六大特色产品格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凸现,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1、产品标准质量不优。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品牌产品少,标准化生产程度差,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够,名优果、名优茶、名优鱼与福建及我省宜昌等地相比有明显差距,如:永春芦柑优质果品率达80%,宜昌蜜桔优质果品率达到69%,我市柑桔优质果品率达不到30%。

2、优势产业效益不高。一是第一生产车间科技含量低,产量和品质不高,生产效益低。二是产业链条短,如柑橘产业,没有深加工企业,产品仅靠鲜销,市场风险大,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加工企业自身实力不强,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低,市场转化慢,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经济效益不高。

3、龙头企业拉动不强。我市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带动能力弱,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市场销售还不能有效对接,没有形成好的产业链条。我市柑桔面积30万亩,但与农夫山泉生产要求不对路,又没有其他饮料加工企业,只能鲜果销售,产业效益不高。引进的雨润肉鸡加工企业,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肉鸡养殖产业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难以带动农民增收。

4、产业文化挖掘不够。茶圣陆羽、桔颂作者屈原都是湖北人,但我们知之甚少,却被福建人广泛宣传应用,为福建特色产业增辉添彩。我市的武当道教文化和汉江水文化市场潜力很大,有待挖掘和开发。

5、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支农资金整合难度大,使用效率不高,投入优势产业的项目资金十分有限;社会资金,包括金融部门支持产业发展的投资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1、必须用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思路发展农业。先进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其实质是政府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如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品牌营销等,用于指导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推动力量克服小生产的缺陷,通过行政和市场双重推动,使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农户与现代技术的对接、与大生产的对接、与大市场的对接。我市在农业发展中,也要树立用工业化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富民、农业富市的目标。

2、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优势产业开发。就是依托资源优势,高标准规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针对我市现有产业,应集中领导精力、集中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发展柑桔、畜牧(肉鸡)、水产产业发展。做到一个产业、一个领导、一批项目、一笔资金、一抓到底,连片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扩大规模经营。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经营等新机制,鼓励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创新流转形式,发展规模农业。要精心谋划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地走“—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3、必须重视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扶持其做大做强。按“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严格执行市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从土地、金融、保险、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让利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夫山泉、雨润公司、阿里山公司等龙头企业及博奥水产、柳氏风味鱼等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有助于完善,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鼓励发展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在此基础上,设立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并为龙头企业的发展专门制定和出台规范性的政策文件。有关职能部门要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规范的服务;执法部门要文明执法,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禁止“三乱”,做到“零干扰”,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必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我市有武当名山、汉江秀水、中国水都等特色资源,发展潜力很大,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一是利用现有基地资源,精心编制项目,积极“走出去”,大力向外推介我市柑桔、水产、畜牧、茶叶、旅游等特色产业,吸引外地业主投资建厂。二是组织本地企业与外地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产业对接,合作建设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品牌嫁接改造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千方百计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我市台湾农民创业实验园的招牌,争取政策和项目,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农产品交易会、投资贸易洽谈会,广交朋友,招商引资,开拓市场。

5、必须加强开拓农产品市场。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福建农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告诉我们,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农村工作地一项战略任务。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开拓活动,加快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产品市场网络,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形成市场+龙头+基地+中介+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和带领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引导和鼓励种植大户、销售大户和“以钱养事”的农业科技人员有机联合,组织新型合作社,切实搞好农产品的科技指导和市场销售。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探索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以股份合作方式参与我市牲畜、水产、柑桔等合作社建设,促进共同发展。

6、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当今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这一方面,我市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认证产品种类、产品数量,还是认证体系、认证的档次,以及基地或企业的规模,我市的差距还很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我市的农产品难出市门。必须下决心、下力气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内在质量,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扩大试验、示范和推广,大力发展符合市情特点的农业产业,搞好玉皇顶精品果园、青莫高效茶园和新港农副产品加工园建设,加快名、优、新、特作物品种和水产、畜禽良种的引进推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2

关键词:农机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思考

引言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科技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劳动力的投入能够起到有效的节约作用,对于农业生产也起到促进作用。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加专业化、区域化、经营系列化,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以及农民的增产增收都起到促进的作用。

1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农机工作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继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我国第三次农业发展进步,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飞跃和转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能够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解决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对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能够起到积极的调动作用,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丰富了科技产业的理论内容,优化了科技产业化的环境。另外,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优质的粮食品种和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科技入户的农机示范工程,使得各项农业科技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之间形成了对接,对于农机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普及推广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更多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有利于农机实用技术的提升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农民的增产和增收。农机工程的发展从侧面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技术的提升和推广,能够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增产和增收[1]。

2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农业科技的进步是紧密相关的,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其发展的前景也十分的广阔。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地区对于农机工程的产业化发展没有足够重视,农业的机械化只是过于形式化,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发挥农业科技产业化的优势。其次,我国的农机科技研究工作需要不断深入加强,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农机工程研究项目的教学和研究方式十分单一,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一些局限[2]。例如资金问题,对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是具有一定的限制的。然后是农业机械的科技创新人才短缺,制约了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3现代农业产业化基础下我国农机工程发展对策

农机工程的科技产业化发展不仅仅影响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农机工程的科技产业化发展。

3.1加强技术的创新

推动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的一项根本措施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创新是发展力和推动力,应该根据农业发展的需求,引进具有一定市场需求的凝集产品,并且积极研发和创新新型多元智能化的农业设备。对于原有的技术体系应该不断完善和创新。另外,还需要重视农机的单一作业向复合式作业的转变,并且加强节能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3.2加强农机队伍的建设

任何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是农业机械运行标准化的关键,所以,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个相对完善和专业化水平的知识体系,组建一支专业的指导团队,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进行专业的指导,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其次,对于一些操作的关键环节进行标准化的示范能够帮助农民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农机操作水平。只有农机操作人员的素质提升了,才能够建立一支高素质标准化的农机生产队伍[3]。

3.3推进农机作业的标准化

农业机械是生产的工具,能够实现农业的标准化操作,因此,应该施行严格的农业质量标准,注意农业机械和工具的高标准操作,严格遵守工作过程中的各项规范操作章程,所有机械严格按照要求,高质量高素质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及时检查和维修各种机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机队伍。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结构调整; 主要问题; 解决对策

农业产业化可以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发展,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也逐步配套化、科学化。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以及生产领域的扩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促进农业发展的优化升级。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各地区间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水平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目前,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细加工、由单一化向系列化、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方向转变。但由于我国小农经济思想对民众影响的根深蒂固,仍然缺少对农业发展的横向化与纵向化的分析,这主要表现在农民缺少市场意识,对农业产业化存有误解,也使得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这也造成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的数量过低,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化、聚集化,使得农业产业化的竞争力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比。

(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意识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资源无法满足产业化进程中的需要,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为重要。但是当前一些企业只在乎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性的打算,多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味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的生产经营模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再加上农副产品加工业相对落后,缺少深加工的层级,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浪费严重,利用率低,无法表现农产品的价值。

(三)农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加剧,农业信息的传播显得更加重要。它主要体现在能够让农民了解到当下各类别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并能够提前了解灾害性气候与病虫害预报,及时做出应对。但从当下发展状况来看,农村在信息传播这一方面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缺乏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缺乏协调性,有些偏远地区由于技术受限无法及时更新各类信息,这对农村信息市场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阻碍了农村产业化的信息化发展。

二、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

要想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优化升级,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可以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以及专业协会等形式,从而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于此同时,还需M一步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广播校、农业院校的作用,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从而为农村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还可以通过建立择优扶持的培训激励机制,改变小农思想,让农民学会利用科技、信息来增加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推动对土地经营的规模化

这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一是要因地制宜的发展乡镇企业,并与小城镇建设以及户籍制度政策相结合,实行企业化经营与专业化的生产,促使土地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其次,应当对耕地流转制度进行细致的研究,使过去分散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与规范的市场机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最后,政府还应当加大对经营者在各方面的扶持和服务力度,使其能够顺利的发展。相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的逐步推进与共识程度的加深,规模经营的内涵和外延也能够得到新的升华扩展。

(三)加强农业信息市场的建设

第一,从事农业信息的人员本身应当不断增强信息的商品意识以及市场经济的观念,改变过去依靠国家拨款的形式,只是按照行政指令来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和的方式,而应当转变为以获取效益为目标,将农民的需求作为信息的导向,从而根据农业信息市场的特点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从而在其中获得一定的效益,来更好的维持信息运作的环节。

其次,在对农产品开发的环节中除保持原有的传统产品外,还要通过信息的来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并开发出具有农业特色的各类数据库,以及实物信息产品和配套产品,及时提供适合于农村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内容、新产品。

其三,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建立适于本地特点的农业信息市场,充分发挥各类信息传播的优势,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成果转换。与此同时,也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市场,健全信息市场法规,对各地的信息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小结

我国农业产业化是否能够得以顺利的发展下去,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范化、合理化的程度,而且通过产业分工的细致化,也能够改变过去分散、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向专业化、精细化的农业社会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经营的规模化、市场化,同时也有利于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以便更加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趋势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升级优化。

参考文献:

[1]岳耀红. 试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J]. 中国集体经济,2017,(03):43-44.

[2]张金亮. 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 科技经济导刊,2016,(22):210.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4

[关键词]寿光市 农业产业化 对策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与工业、商业结合形成的市场化、一体化经营模式,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完善,虽然农业产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对策,对于寿光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寿光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立足农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农业转型步伐,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能力相对较弱

寿光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整体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很多产业组织仅仅处于农业产业的最低端,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甚至不加工就直接送到消费市场或者农业品深加工企业。农业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仍属于简单的松散式合作,利益依存度不高,约束力不够,农民找不到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企业找不到稳定的初始产品来源。

2.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

目前寿光市大多数农户还是处在家庭经营为主的分散经营的状态,组织化不高,同时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顾其在从事生产活动,只是随机地抓住市场中闪现的机会,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即使一部分农民依托于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组织,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的不规范,农民总处于弱势地位,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3.农村土地流转体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有利于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经营,极大的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虽然寿光市已经有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土地流转操作流程也日趋规范,但现行土地流转机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农民流转土地土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在流转供求机制上,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数量少,服务质量也不高,导致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流转程序上,没有透明的价格机制可以比较,甚至存在强迫农民流转等违法行为,农民土地流转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4.政府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政府职能认识不到位,没有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由于受过去体制的影响,政府仍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农业发展,片面追求规模效应和形象工程,背离了市场运行的规律。政府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了经济运行软环境的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方面还不到位。有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工作成绩,忽视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基地的投入和改造。

三、促进寿光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推动寿光市农业更好的发展,针对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寿光市今后的农业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寿光虽是蔬菜种植大市,但不是农业出口大市,其原因是在于缺少具有优秀品牌的农业企业。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实行低成本扩张,扩展规模经营。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要制定扶持计划,有针对性的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在未来几年内重点扶持2-3家农业企业,尽快使它们发展成为部级农业龙头企业。

2.加快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政府要加强宣传与引导,教育农民树立合作理念,增强合作意识,让农民认识到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抵抗各种风险,实现高层次富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农民的培训,让农民真正得到实处。根据区域特点重点扶持发展优势产业体系,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经营格局,为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鼓支持合作组织发展。

3.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机制

强化土地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数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健全土地流转网络化管理。同时要培育各类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好的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创新流转模式,探索土地流转新途径,可以探索农业龙头企业以股份的形式吸收农民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企业管理与分红,企业和农民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双赢等土地流转新模式。

4.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农业产业化服务水平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5

农业产业化突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从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技术、规模化经营、市场风险大的问题,单独的农户很难解决这些难题[1-2]。因此,要加强市场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经济水平,利用农产品生产销售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将农民的产业生产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公司紧密结合,从而将两者联合成拥有共同利益、共同担负风险的“合伙人”,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的组织强度,降低市场风险。

2农业产业化现状

2.1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树立主导产业

农业产业经过结构优化调整,基本确立起主导产业。新密市农业产业化表现出高速发展势头,相关企业逐渐增加经营规模,抵御市场风险水平逐渐提高,经营能力也有所增加,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先锋模范带动作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结构调整优化,带动了周围农民收入增加,促进相关农业发展。目前,新密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34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项目29个、观光休闲农业项目5个。全市已形成粮食、蔬菜、特色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

2.2培植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新密市马永信牛肉食品加工厂、郑州市兴华食品厂、郑州轩辕葡萄酒有限公司、郑州荣得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一系列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密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目前新密市的米村、超化、大隗、曲梁等4个乡镇和大隗镇孙沟村等35个行政村分别达到了农业部规定的“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密市的尖山景区瑞阳农庄、新密市大磨岭福源生态园、莪沟农家院、新密市袁庄乡三元饭店、新密市尖山乡田种湾欢乐农家院、三泉农家院、杨发展(18)号农家院等7家农家乐示范户已通过郑州市验收[3],为新密市及周边县市的人们提供休闲、观光、度假的场所。

2.3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的不断深入,懂技术的农民和农技人员自发组织了农业专业服务队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不断加强带动农民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并且帮助农民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的作物,根据不同年份的气象条件进行种植,同时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适时预报,指导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确保增产增效。新密市现有各类农业协会、合作社195家,参与人员达到5 238人,固定资产高达8 365万元,其通过整合单独农户的经营方式,形成产业联合体,从而促进新密市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3存在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实力较弱,拉动力不强,制约产业化水平的提升。目前,新密市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拉动效果不明显。二是农业产业化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各有关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落实扶持产业化的有关政策。特别是在引导资金使用方面给予扶持。三是农产品所含科技水平不足。有特色、形成品牌的农产品品种较少,缺乏开拓能力,难以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四是农产品遭遇产销脱节。具体表现:一方面农民通过不断提高对市场的认知度,萌发进入市场经济的想法,但尚处计划经济水平,市场把握水平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思想较封闭,不利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进而及时作出适当调整。

4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4.1提高农民思想认识水平,加快学习科学发展观

纵观中国现今产业发展全局,都离不开科学发展观,作为改革发展新格局下的中国农民,应牢固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大前提,拓宽个人思路,不断提高思想创新水平,以人为本,统领全局[4-5],充分利用产业调整新机遇,不断学习新的农业科技理论知识,进而更好更快地发展农业,改善经济水平,并且应将自身的发展与中国产业发展的全局战略牢固结合,敢于迎接挑战。

4.2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依托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打响品牌,强调创新优秀品牌的目的在于,可以借此打开市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将业务做大做强,拓展出省,甚至跨国发展,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占领同行业的市场,从而获得超出经济利益之外的包括社会效益在内的更多成果。

4.3加快培育科研机构,强化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要大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步伐,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主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使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

4.4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水平

农业发展的目的不仅在于满足农民增收的需要,更应面对市场,提高竞争力,在全国农业产业萧条、工业不景气、第三产业兴起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取得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并且要注重科技水平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与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制造业等产业的联系,促使中国农业尽快摆脱落后的面貌,从而融合到全国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中去。具体做法包括:迎合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6]、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推广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积极保护环境、更新农业技术,保证农产品的供应量。

4.5转变发展方式

应强调经济集约化,增加农业有机构成,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坚决杜绝浪费资源和耕地,特别是非再生资源的情况;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当今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球范围内的呼声。新密市农产品的生产,应紧紧把握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按照国家产业化生产要求,进一步减少农业污染;可以利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开发能源,发展生物质经济;企业应努力以高效、低排、低耗、循环生产方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5参考文献

[1] 郝永丽,曲宝茹.赤峰市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几点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4):118-119.

[2] 程永安,王利平,张伟.太白蔬菜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初探[J].陕西农业科学,2011(4):224-226.

[3] 郑文华,陈晓.面向市场推进蔬菜科技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33-34.

[4] 郭宏文,申昌优,罗国庆.赣州市推进现代蔬菜产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4):165-167.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2301

1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必然趋势。加之,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提出的客观要求,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比较收益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有重要作用。而垫江是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并存在龙头企业少而小、带动能力不强,主导产业不突出、专业化水平低,商品基地发展不足、经营规模太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推进农业规模化大生产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现状,所以探索垫江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制约垫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基于生产函数Q=f(L,N,K,E)且立足垫江农业发展实际,本节把影响因素做了转化与拓展,试分析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2.1 劳动人口素质低下、人力资本严重短缺

一是我县农民及其子女受教育年限较低,在家务农劳动者受继续教育机会少,成年尤其老年农民的文盲率比较高。据统计,我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达5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21%。这些导致我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对科学知识接受能力较差,造成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二是我县大部分农民思想比较保守、“小富则安”,市场意识、竞争观念淡薄,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比较低。三是大量劳动力,尤其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流失和农技人员急剧减少,剩下的老人、妇女及文化很低的中年人很难肩负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

2.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

我县交通相对东中部地区较闭塞、通信也较落后,这导致我县经济环境封闭、信息短缺,商品生产受制约,进而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到2013年底止,我县公路里程2586公里,人均拥有路网仅为2.7米,为东部的1/3和中部的1/2;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6.4公里,仅占全市总里程的3.1%;县二级以上高级公路占总高速公路的仅11.4%;对于县内,诸多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县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

2.3 农业资金短缺、有效投入不足

总所周知,资本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资本积累有自身资本积累和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两种途径。从农业自身资本积累看:垫江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大部分用于维持日常生活开支,用于扩大农业再生产的自我积累资金几乎为零。这样农业资金投入只有依靠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但从国家财政信贷支持看: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各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又面广人多,国家落实到单个地区的政策性资金也就十分有限,且这些下发给地方的政策性资金大都用于弥补地方收支差额,用于生产性投入的资金数额不大。同时,我县对发展农业上应有的优惠、扶持政策远远不够,没有真正把农业资金用于发展农业方面。以上这些都导致农业有效投入不足。

2.4 体制不活、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行为存在一定偏差

一是县农业发展尚未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从农作物物种选择、农业技术推广到农产品销售等都没形成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往往某些环节超前,另外一些环节较滞后,极大降低了农产品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二是职能部门相互干扰严重。目前,国家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环节基本上实行分段管理,我县部门间的利益格局未能合理定位,部门既得利益存在冲突,各职能部门都希望加强微观管理职能而缺乏全局观念和整体利益,部门分割状态的体制造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严重脱节和不协调。三是我县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不灵活和不健全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市场带动发展型要求所在地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交通运输能力要求较高,主导产业带动发展型需要地区有相对突出的资源优势且这种类型发展下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鉴于我县尚无水路及铁路运输,同时县内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农民市场意识与竞争意识淡薄等等,所以我县应依靠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3.1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农业合作社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与农业相关、风险较大、效益不高的行业,极不利于吸纳城市富余资金。因此政府要建立农业合作

社发展基金用来支持合作社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贷

款贴息、教育培训等,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扩大经营规模、开拓市场、增加设施投资等给予全程信贷支持。二是改善农业合作社融资环境。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不能支持会员发展新产业和扩大经营规模,更不能支持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和扩大服务内容。三是加大政府职能部门支持力度。从理论上,政府支持力度越大,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的阻力就越小,运行成本就较低。对农户来说也相应地减少了参与成本,有助于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如农委、科协、农机站、供销社等可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组织更有效行使其职责。我县可在自身职权范围内采用减税、低税和免税政策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四是创新方式解决法律环境方面难题。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出现了比如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问题,我县应对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方式、价格、期限、土地入股和货币入股的关系、分配方式及入股后合作社对于土地权利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用以规范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行为。

3.2 鼓足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7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青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部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8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青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部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9

[关键词] 农业 产业化 经营 发展对策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各地开展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全国整体来看,总体上还存在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因素,要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

一、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观念制约。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思想认识上,从未把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对待,忽视了对农业产业特点的研究,我国农业是一个没有健全的产业体系,产业内部缺乏联系的产业体系。

2.利益问题。不少地方推进农业化经营的步伐慢,难以形成联合体,其中计较利益得失往往是其主要原因,这里有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利益矛盾,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加工者与销售者之间的矛盾,带来了利益结构的扭曲和失衡,这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优先发展工业政策,对农业的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4.产业链条问题。由于产加销缺乏完善的连接机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都没有形成规模,多数农产品仍停留在初级产品上,整体效益不高。

其他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还很多,比如技术进步问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问题、资金问题、农产品安全问题等。

二、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取得成功,必须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产业链的内外联系,为相关企业出台一些合理化的配套机制,使其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以提高产业链内企业的衍生和孵化的成活率,产业链条内企业在市场机制下进行衔接,达到自繁自育的效果。在具有自我繁育机制的产业链条内,新的企业的形成过程被称为衍生过程(Spin-off),即由前一个在产业链条内工作的企业主(或技术专家或经营管理者)来创办新企业的过程。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往往比具有资金优势的企业更产生“下一代”的子公司,子公司与母公司及其客户之间往往都有合同关系化长期交往所形成的“信任与承诺”的关系,他们不需要到产业链条外企寻找合作伙伴,产业链条内企业间的协作分别有以产品为中心、销售为中心、原料共给为中心、承包服务为中心的协作。如果产业链条内核心企业能与国外先进企业合资合作,则会十分有利于整个产业链条在经验技能方面的整体优化。

2.努力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技术进步为先导,要求技术进步贯穿于良种、饲料、农产品加工、储备、运销等各个环节。目前,利用动物胚胎移植和分割技术发展胚胎生产、储运和动物高效繁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超级猪、基因工程兔等新品种,使其生产性能大大提高;利用动物生长激素基因转移技术,加快畜禽性别鉴定技术,进行定向繁殖和饲养;改进提高畜禽胴体品质,提高畜禽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大力开发牛、羊等优质草食牲畜的引进和选育;积极开发饲料资源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新途径。

3.完善分配机制,注意兼顾农民利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完善分配机制,探索各个产业组成部分的平均利润,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兴办新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或配套服务体系,延长产业化的利益链条,创造新的附加值,增加产业体系中的利润总量,为实现各个环节平均利润创造条件。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10

关键词: 农业集群 循环经济 特色经济

1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基本状况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他们以乡村农民企业家、城市科技实业家、外资、港台资本家和国有企业等为驱动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尽相同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农业产业集群基本上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两种,其中以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存在的农业集群总数已达到440多个。从主要类型和相关问题角度来看,我国农业集群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内容:

1.1 根据地区区位优势,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农业集群,并形成专业化小城镇

例如广东东安的农林牧渔产业群,已形成的优势农产品规模集聚区有淡海水产品、畜禽产品、林果蔬产品、特经产品和粮棉油产品五大板块,生产的优势农产品主要种类有18种,其中1/3的品类与国家对农业区划要求主攻产品目标相衔接,2/3与融入国际产业链,应对入世要求相吻合,集聚区内注册的品牌有45项。

1.2 依靠科技、专业优势建立的高科技农业集群

陕西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杨凌的农科教整体优势,经过6年多的发展,从开始的1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680多家,初步形成了包含生物工程、环保农资和绿色食(药)品三大特色产业,新区技工贸收入从建区之初的几十万元达到2003年的28亿元,年均增长60%,GDP年均增长30%,杨凌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之一。新企业的衍生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成长和产业文化的变迁等现象十分明显。另外包括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农产品和农资的物流配送等涉农服务业也是发展重点。

1.3 以市场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集群,即通过贸易集群带动生产集群

如广东竹器编织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信宜市怀乡、东镇、白石等镇为主体,以信宜市万事利实业有限公司和信昌林产工贸公司为龙头,已基本形成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竹器编织产业集群。2003年,信宜全市共有竹器编织中小企业1 000多家,其中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03家;2003年实现产值近18亿元,出口创汇2.18亿美元,产品出口到美、日、欧、澳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出口订单不断,生产前景看好。由于竹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仅2003年该产业就联结带动农户10万多户20多万人就业,有效地解决2万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1.4 外来资金带来多个配套企业发展起来的农业集群

如台商在福建农业投资范围由原先的种植业、水产和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到农业关联企业乃至观光休闲农业,特别是出现了整个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体配套投资的现象,除农业生产领域之外,还投资产后的加工、贸易、销售和产前的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设备、农产品运销设备等领域。这种农业集群化生产组织模式促进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带动投资地产业提升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竞争力不断加强,效益不断增长。

1.5 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企业繁衍和集聚形成农业集群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广西贵港甘蔗化工厂独家发起定向募集改组创立。其前身是建成于1956年的广西贵县糖厂,199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组建成定向募集的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贵糖拥有日榨万吨的制糖厂、大型的造纸厂和酒精厂、轻质碳酸钙厂。这些企业为蔗糖和衍生产品的深加工及相关原料、技术的支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在贵糖周围又有一批为之服务的运输、仓储等企业,这些企业都促进了糖业集群的发展和运行。

整体而言,我国东部的农业集群发展较好,正如波特所说,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机制越健全的地方,集群越健康。在以中小企业为主农业集群中,尚存在主导产业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跟风”仿效,盲目培植主导产业。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以粮、猪为主,其他产品较少或没有形成规模,区域化生产和主导产业不明显。有些地区提出要抓十几个主导产业,但最终没有形成规模,也就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有的地区在实行区域化生产和选择主导产业时候,对自身区位条件了解不够、竞争仿效等问题突出。

2 发展中国农业集群的建议

(1)第一,政府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使本地企业间建立学习和交流机制推动企业间建立联系以促进学习和交流,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集群等形式,从互补的人力、信息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生态。第二,要加强有利于实用技术的扩散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建设,多组织商品博览会等交易会,这既能提高区域产品的知名度,又能促进供需双方进行产品技术交流,加强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进行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注重生产型企业也注重吸引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转变,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氛围,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兼并本地企业。这些都是以区域内合作文化氛围及信任程度为基础的,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是维持集群的必要条件。政府可设立中立的权威机构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信誉评估,可以 帮助中小企业跨越寻找合作伙伴的障碍,同时降低外来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在建立本地化供应体系过程中的搜索成本,鼓励外来公司生产本地化,促进农业集群的形成。

(2)加强物流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可建立农产品物流公司、信息中介公司及其他服务性公司,以有效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提高农业生产规模,也能提高农户工资性收入的比重,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①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管理、技术、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务;②完善的创业服务中心, 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用技术开发平台的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③教育培训体系,其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业务范围,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④完善集群中间产品市场体系,强化相关融资网络系统和拓展外销网络。

(3)制定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一是在构建产业群集总体思路下设计外资的目标吸引政策,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把引进的外来技术和品种与集群的优势条件相融合,融入到集群的文化建设之中,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区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二是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对农业群集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农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建设。三是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政策。农业产业集群

要考虑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 实现农产品加工高效化和市场化,设施农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农业集群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因此,应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名牌产品生产,提升品牌效应。四是争取建立稳定农产品产销政策。五是建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中小企业可依附于龙头企业的市场与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特定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龙头企业也可以与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农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构筑农业集群效应。

(4)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要强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致力于创造更为完善的吸引高新技术投资创业的环境。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支持高新区各类科技孵化器建设,特别要在孵化器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既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适应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基础和动力,对于有利于农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和落实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和引导;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机制,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另外还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在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普及先进适用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5)根据区位优势选择特色产业。在农业集群的初建时期,各地区在统筹研究和制订地区发展规划,应以市场为基础,选择具有一定发展的本地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只有内生的企业集群才具有优先发展的独特优势,才可能形成本地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区位商(又叫区域专业化率)的测算来确定。还可以参考库兹涅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投资效果系数,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区域某产业就业增长率弹性系数等来确定优势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11

关键词 农业集群 循环经济 特色经济

1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基本状况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他们以乡村农民企业家、城市科技实业家、外资、港台资本家和国有企业等为驱动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尽相同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农业产业集群基本上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两种,其中以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存在的农业集群总数已达到440多个。从主要类型和相关问题角度来看,我国农业集群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内容:

1.1 根据地区区位优势,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农业集群,并形成专业化小城镇

例如广东东安的农林牧渔产业群,已形成的优势农产品规模集聚区有淡海水产品、畜禽产品、林果蔬产品、特经产品和粮棉油产品五大板块,生产的优势农产品主要种类有18种,其中1/3的品类与国家对农业区划要求主攻产品目标相衔接,2/3与融入国际产业链,应对入世要求相吻合,集聚区内注册的品牌有45项。

1.2 依靠科技、专业优势建立的高科技农业集群

陕西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杨凌的农科教整体优势,经过6年多的发展,从开始的1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680多家,初步形成了包含生物工程、环保农资和绿色食(药)品三大特色产业,新区技工贸收入从建区之初的几十万元达到2003年的28亿元,年均增长60%,GDP年均增长30%,杨凌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之一。新企业的衍生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成长和产业文化的变迁等现象十分明显。另外包括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农产品和农资的物流配送等涉农服务业也是发展重点。

1.3 以市场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集群,即通过贸易集群带动生产集群

如广东竹器编织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信宜市怀乡、东镇、白石等镇为主体,以信宜市万事利实业有限公司和信昌林产工贸公司为龙头,已基本形成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竹器编织产业集群。2003年,信宜全市共有竹器编织中小企业1 000多家,其中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03家;2003年实现产值近18亿元,出口创汇2.18亿美元,产品出口到美、日、欧、澳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出口订单不断,生产前景看好。由于竹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仅2003年该产业就联结带动农户10万多户20多万人就业,有效地解决2万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1.4 外来资金带来多个配套企业发展起来的农业集群

如台商在福建农业投资范围由原先的种植业、水产和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到农业关联企业乃至观光休闲农业,特别是出现了整个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体配套投资的现象,除农业生产领域之外,还投资产后的加工、贸易、销售和产前的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设备、农产品运销设备等领域。这种农业集群化生产组织模式促进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带动投资地产业提升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竞争力不断加强,效益不断增长。

1.5 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企业繁衍和集聚形成农业集群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广西贵港甘蔗化工厂独家发起定向募集改组创立。其前身是建成于1956年的广西贵县糖厂,199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组建成定向募集的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贵糖拥有日榨万吨的制糖厂、大型的造纸厂和酒精厂、轻质碳酸钙厂。这些企业为蔗糖和衍生产品的深加工及相关原料、技术的支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在贵糖周围又有一批为之服务的运输、仓储等企业,这些企业都促进了糖业集群的发展和运行。

整体而言,我国东部的农业集群发展较好,正如波特所说,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机制越健全的地方,集群越健康。在以中小企业为主农业集群中,尚存在主导产业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跟风”仿效,盲目培植主导产业。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以粮、猪为主,其他产品较少或没有形成规模,区域化生产和主导产业不明显。有些地区提出要抓十几个主导产业,但最终没有形成规模,也就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有的地区在实行区域化生产和选择主导产业时候,对自身区位条件了解不够、竞争仿效等问题突出。

2 发展中国农业集群的建议

(1)第一,政府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使本地企业间建立学习和交流机制推动企业间建立联系以促进学习和交流,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集群等形式,从互补的人力、信息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生态。第二,要加强有利于实用技术的扩散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建设,多组织商品博览会等交易会,这既能提高区域产品的知名度,又能促进供需双方进行产品技术交流,加强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进行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注重生产型企业也注重吸引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转变,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氛围,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兼并本地企业。这些都是以区域内合作文化氛围及信任程度为基础的,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是维持集群的必要条件。政府可设立中立的权威机构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信誉评估,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跨越寻找合作伙伴的障碍,同时降低外来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在建立本地化供应体系过程中的搜索成本,鼓励外来公司生产本地化,促进农业集群的形成。

(2)加强物流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可建立农产品物流公司、信息中介公司及其他服务性公司,以有效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提高农业生产规模,也能提高农户工资性收入的比重,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①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管理、技术、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务;②完善的创业服务中心, 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用技术开发平台的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③教育培训体系,其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业务范围,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④完善集群中间产品市场体系,强化相关融资网络系统和拓展外销网络。

(3)制定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一是在构建产业群集总体思路下设计外资的目标吸引政策,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把引进的外来技术和品种与集群的优势条件相融合,融入到集群的文化建设之中,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区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二是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对农业群集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农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建设。三是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政策。农业产业集群要考虑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 实现农产品加工高效化和市场化,设施农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农业集群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因此,应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名牌产品生产,提升品牌效应。四是争取建立稳定农产品产销政策。五是建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中小企业可依附于龙头企业的市场与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特定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龙头企业也可以与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农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构筑农业集群效应。

(4)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要强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致力于创造更为完善的吸引高新技术投资创业的环境。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支持高新区各类科技孵化器建设,特别要在孵化器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既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适应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基础和动力,对于有利于农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和落实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和引导;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机制,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另外还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在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普及先进适用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5)根据区位优势选择特色产业。在农业集群的初建时期,各地区在统筹研究和制订地区发展规划,应以市场为基础,选择具有一定发展的本地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只有内生的企业集群才具有优先发展的独特优势,才可能形成本地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区位商(又叫区域专业化率)的测算来确定。还可以参考库兹涅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投资效果系数,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区域某产业就业增长率弹性系数等来确定优势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 林毅夫. 制度、 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J].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12

1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商洛地处秦岭地带,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绿色宝库”之美誉,农业特色产业品种繁多。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商洛核桃、板栗、药材、茶叶、食用菌和蔬菜产量分别为:6. 37万t,2. 53万t,17. 98万t,0. 27万t,15.9万t,48.58万t。农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7 706元,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商洛核桃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核桃品种,使得栽培面积、产量和加工都已初具规模。截止2015年底,商洛核桃产值超过16. 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核桃收人超过1 000元,主产区人均核桃收人约27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人的13%。商洛核桃已然成为商洛发展的特色产业,也是商洛人引以为豪的一张“名片”。   

板栗是商洛的特色产业之一,它既是“干果之王”,又是果、菜、粮、药。全市七县区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镇安、柞水、山阳等县。尤以镇安大板栗驰名中外,年产6 000多t,栗农人均收人600元,镇安板栗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的主产品。2015年底商洛板栗产量2.53万t,占陕西省的2/3以上,居本省第一。这个绿色特色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商洛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境内中药材种类多达140余种,是陕西省天麻、五味子的重要产地,年产中药材4 500 t。早在2002年,商洛中药材产值占CDP的比重就达9.9%。商洛明确提出“做大做强现代材料、生态旅游、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建设众多药材基地。   

商洛食用菌种植规模从2000年的0.7324亿袋发展为2015年的1.5亿袋,年均增长15. 42% ;产量从11万t增长为15. 9万t,年均增长7 . 65 %;总产值从8. 8亿元增长为15. 4亿元,年均增长11. 84% 0 2015年商洛食用菌从业农户,人员分别达到了5万多户,十万余人,占比分别达到11.6%和6. 8%,食用菌专业村383个,占比21.3%,目前,全市有食用菌专业镇72个,专业村390个,专业合作社21个;商洛有9家农业有限公司从事食用菌生产,23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3家食用菌专业大户从事专业食用菌生产,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商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2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农L心增收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地域限制、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基础、技术、资金等原因,使得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2. 1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   

商洛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也比较困难,它的发展需要以差异化的特色产业为依托。在商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核桃、板栗等特色产业良种基地的建设和改造不够。根据资料显示,2015年商洛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7. 69亿元,增长22.8%。其中,跨区固定资产投资20. 75亿元,增长76.1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5. 61亿元,增长0. 1 %;固定资产投资731.33亿元,增长20%。由此可以看出,商洛对于农村固定资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投人有限,使得农业产业投资困难,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加之商洛农村的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人水平偏低,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扶贫政策,但是着力点不够,在基础设施方面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样就直接阻碍了农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2. 2现代农业发展滞后   

商洛的显著特征就是人多地少,全市耕地总面积24. 24万hm2,人均0. 10 h m2,低于全省人均0. 13 h m2的水平,也低于全国人均0. 11 h m2的水平。由于耕地面积有限,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商洛农业特色产业的整体结构是小而全,境内板栗、核桃、香菇、木耳、茶叶等特色产品很多。但是,能成为区域支柱产业的少之又少。另外,商洛核桃、板栗等特色产业主要是以传统经营为主,大多数还是依靠农户的分散经营,在栽培和管理技术上各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因受经济、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制约,在采摘、分级、加工、包装等方式上缺乏规范的引导,致使产品的商品率降低。总体来说,初级化特色产业的比重较大,广大农民群众的经营模式传统,缺少现代科技力量,致使产业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增收空间小。

2. 3特色产业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经济欠发达、地形闭塞等因素的影响,商洛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发展受到限制,引进外来新技术的速度缓慢,产品技术的积累薄弱。目前,商洛农民对于特色产品的种植方面技术水平偏低,基本都是分散的、互相沿袭的一种模式,主要采取人工种植,机械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导致部分特色产业效率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较差。因为缺乏专业的加工企业、销售公司和产业经济组织等经济服务实体。没有对特色产品进行专门的管理,没有产品品牌效应,无法做大做强产业。另外,农民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指导和技术培训,生产过程中无技术含量,产后不善管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虽投人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其经济效益较低。

2. 4市场发育不健全   

目前,商洛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特色产业交易体系,在产品的销售和交易渠道上还比较落后,大多数的销售渠道都是商贩先从各农户或者集市上收购,然后再销售到异地或卖给大型企业。这种交易方式使得市场波动率较大,产业链不能有效延伸,在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民增收渠道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对于农民收人的增长并不明显。相比之下,河南西峡的市场发育就值得借鉴,他们围绕“果、药、菌”三大支柱,精心培育产业“龙头”,着力拉长产业链,促进产销衔接、农超对接,衔接国内外大市场,精心打造产业集群。

3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选择相应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如何利用商洛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立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商洛特色产品的竟争力,从而推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一目的的实现。发展战略和主要对策要以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为依托,以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挥政府职能,落实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科技推广;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

3. 1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加大资金投入    

现代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应加大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开展服务行动。加大资金投人,积极改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引导农户关注和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扶持农民建立一个标准化、系统化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切实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可行、设施到位、监督到位,为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 2做好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积极做好特色产业规划和选择。积极推广优良的特色产品品种,对其进行规范化生产管理,使商洛特色产业产品优化升级。借助EDA , SSM , AHP、灰色关联度等方法,科学的选择区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扬长避短,着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以促进区域产业的良好发展。

3. 3积极发展“互联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它的组织原则是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负盈亏,所以它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农民群众谋求最大的利益。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商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规范、分散、参加农户少、不愿参与、作用低下等问题突出。随着互联网+的推进,“农村淘宝”平台的搭建,农村迎来了一种崭新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即“互联网+合作社+农户”,这种合作组织形式以互联网为依托,更好的发挥了网络功能,是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节省人力、物力,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为农民打开了销售特色产品的新天地。

3. 4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创新驱动是区域经济发展客观需要。在商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要加快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改造和提高产业科技队伍能力,激励科技人员进行特色产品创新。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积极参与农业特色产业、产品创新;利用各种途径引进科技人才,进行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探索一条适合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道路。并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1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对策;浙江景宁

景宁县地处浙江西南山区。近年来,通过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较大幅度的调整,但该县在产业化发展中也遇到不少的困难。经笔者调查,现就在新形势下发展山区农业产业化应把握的对策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1景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

(1)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山多地少,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生态环境良好,山地面积相对较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挥当地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优化结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茶、菌、菜、药、果和畜牧业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升。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 229hm2,年产茶816.93t,产值7 036万元;食用菌生产规模已达5 000万袋,鲜品产量超过4万吨,产值1亿多元;种植蔬菜面积达到5 933hm2,产值1亿元左右。同时,发展高山花卉产业初步形成。在海拔800m以上的景南、大际等乡发展高山花卉基地面积31hm2,产值600万元。全县已形成了以厚朴、杜仲、浙贝等药材生产基地。水(干)果种植面积达3 333hm2,果品总产量7 000t,总产值1 800万元。稳定生猪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山羊等食草牲畜。山羊饲养量全县已达到3.08万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通过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以创农产品品牌为突破口,合力打造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商标13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3个,市级著名商标4个。一批农产品在历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优质农产品称号,共获得部级金奖2个,累计获得浙江省金奖产品16个;获得部、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8个,面积逾107hm2。

(3)积极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引入工业管理和现代管理的理念,推进经营方式的转变,在农产品经营中架构起新的渠道。通过“扶优扶强”,建立了“景宁县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连接市场与农户(基地)、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通过“山珍大市场”、“绿色食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06年,全县1 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9家,其中列入省级骨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家,共有社员2 500人,其中部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

(4)围绕科技创新,开展以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优势互补的种子种苗工程,一大批优良品种得到引进、繁育和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旱地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高山蔬菜和高山花卉及反季节生产、茶叶生产和加工工艺等技术应用、食用菌设施栽培、畜禽规模化养殖等丰收计划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县级为中心、乡(镇)为网络窗口的农技110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民信箱”,一个以农技110为载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逐步朝着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5)建立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整合部门的职能,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业生产安全。通过积极开展系列农业专项执法活动,加大对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市场的检查力度,促进了农资市场的秩序规范;全面落实动植物防疫机制和措施,建立了动、植物重大疫病应急预案;开展拖拉机道路安全专项整治和常规监管力度,农机安全形势得以好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了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保障和巩固农民合法经营权;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民主管理,全面推广“村财乡管”制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督,依法保护和支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等。

2景宁县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困难

(1)农业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景宁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立体条件先天不足,山地农业的比重十分大,投资成本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公共基础设施滞后,而且共享率较低,抵御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外来有害生物侵害能力不强;受立体条件的制约,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水利设施等没有有效得到加强和完善,“靠天农业”困境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耕地资源坡度大、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单位产出率低;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较低,农业技术推广落后;农业机械化难以有效推广和应用;基层农技队伍体系不健全,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机制创新能力弱等等。诸多基础因素制约着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2)农业经济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虽然通过努力在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经营上有较大突破,形成了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产业链,但其规模仍然较小,机制还不健全。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农业产业还未步入产业化的发展轨道。从整体上看,农业粗放经营未得到有效改变,创新型农业尚未建立,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规模偏小,整体竞争不强,产业化、组织化的程度低,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能力脆弱。

(3)农业龙头企业能力脆弱,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经营必须有强劲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与推动。然而目前我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仍然还很脆弱。通过合力扶持与打造,虽然创建了如“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中信实业有限公司”、“惠明茶业有限公司”、“奇尔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但其规模小。从整体上看,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产销信息没有形成有效对接,新型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不健全。

(4)生产要素成本高,农业比较效益低。由于立体条件的制约,农业机械化操作难以得到有效应用与推广,导致投入的农业成本较高。农业的公益性投资,如道路、水利、电力、农业机械化设施等工程的投入由于地势坡度大,且较为分散,投入的成本很大,而其共享率较低。此外,由于其他生产要素(劳动力、农业物资等)成本的增加,比较效益下降。

(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组织化生产程度低。从事农业产业经营的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应用推广的能力普遍较差。农业经营观念还较为陈旧,在很大程度上还未从小农经济的理念上摆脱出来,组织化生产能力弱,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应用农民信箱水平不一,农产品网上交易少。

3加快发展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1)加强领导,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和职能部门要进行研究,科学地加强宏观指导,并落实具体措施,在现有形成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合理布局,形成有显著特点的茶、菌、菜、药、果和畜牧业等产业带、产业区域;进一步加快区域规模经济的扩张。在结构调整中,努力减少效益不明显、零星分散的农业经营项目,突出经济效益高、总体竞争能力强的农业产业项目,加快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如高山冷水茭白在大际乡试种成功后,大际乡政府积极发动农民种植,近年就发展近67m2;又如沙湾镇2006年订单小尖椒有销路后,2007年就组织联村发展,已达67hm2。

(2)强化企业,促进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巩固壮大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逐步构架起较为稳定的购销关系和产业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拉动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逐步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纵向相近、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3)狠抓基础,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景宁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总体较为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靠天农业的依赖性仍然很强,甚至还非常突出。全县绝大多数的耕地分布在海拔250m以上低山、中山和高山,大多数无灌溉设备,易受干旱和水涝等灾害影响。在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和基地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建设蓄水、引水、提水等水利工程,以及搞好排涝工程设施,提高防汛抗旱能力。积极推广大棚栽培、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在条件许可的地域积极推广农业机械操作技术,提高田间耕整、灌溉、植保、收获、保鲜、储运、加工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不断增加地方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业、农村的范围。合理应用政府有限的投入,把有限的财政投入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研、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事业。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外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创立“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间互相、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稳健发展。

(4)讲究规模,狠抓农产品质量与效益。看准了项目,在抓好质量的前提下,着重要抓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产业,特别是景宁县是一个山区的小县,对发展产品要讲究规模,向市场发展,才能引进客源,客人需货物就要有求必应,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效益。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精选篇14

农村经济发展是全国脱贫攻坚战最关键的节点,在较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的问题,并将“三农”问题作为新时期城乡发展规划的重点解决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眼下农村经济发展瓶颈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坚持以农村农业产业为主要发展内容,对产业结构做出合理调整及科学规划,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农村发展的和谐局面。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意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乡村发展成为任务最艰巨繁重的工作,乡村兴衰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兴衰。乡村是辅助城镇共同构成兼具生产生活、文化生态综合功能的居民生存发展空间,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及水平。乡村也是社会总体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矛盾的主要根源地,只有解决乡村发展的社会矛盾,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物质文化的全新需求,也推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但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农村经济仍较为落后,城乡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旨在完成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补短板”,协调乡村积极发展。此项战略由在报告中提出,再次把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提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鼓励全国各地认真落实,大力推进各地区乡村的振兴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中国曾经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文化的底蕴来自于乡土文化,带有浓郁的乡土社会气息。但是现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居民生活贫困等凋敝衰落的客观现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为了把乡村和城市放在平等发展的地位上,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产业、文化、生态等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主动性,形成乡村发展的全新活力,从而建立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动乡村农业从产量向质量转变,有利于构建乡村发展的新格局,更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矛盾,最终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二、德宏州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德宏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独有的自然气候,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发展农业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条件。近年来,德宏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产值连年攀升。然而,在农业产业开发过程中仍出现了产业效应与生态效益相排斥、产业规模与科技创新不适应等诸多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产业规模不明显;区域产业格局发展零散,产品特色不突出;产业科技创新力度不足,产业链接不完整;缺乏科学持续发展理念,农业生态不理想等问题。

(一)农业发展落后,产业规模不明显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许多地方一样,德宏州大部分县市仍处于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设施老化、生产方式单一、机械化水平普遍低下,这些先天条件,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重重阻碍。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山区乡镇还因地理环境的限制,难以有效运用现代化设备及生产要素,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薄弱。德宏州境内大概有20%以上的水田就分布在这些“靠天吃饭”的山区乡镇。德宏州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导致粮食、蔗糖、茶叶、咖啡等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发展步伐十分缓慢。

(二)区域发展零散,产品特色不突出德宏州具有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自然资源,但受区位条件和资金政策限制的影响较大,大部分地区农业均以零散发展格局存在,呈现以单个农户家庭粗放经营为主导的发展方式,难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农产品类型品种多样但规模不大,乡寨之间农业合作不明显,产品经济效益良莠不齐。存在一些发展缓慢且经济价值不高的产业,而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又因缺乏规模化合作社经营,无法发挥较大的经济带动作用。

(三)产业创新不足,产业链接不完整完整的产业链应当包括农产品的技术研究、品种培育、实验种植、连片收获、初次加工、精深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但从整体来看,德宏州绝大部分的农业产业链并不完整,产业链接不紧密。尤其在技术研发及精深加工环节,由于缺乏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创新的科技研究运用,产业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农业产业总体仍处于粗放型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四)缺乏科学发展,农业生态不理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说是一对协同发展的矛盾体,如果没有科学发展的总体规划,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建设利益,往往会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恶劣后果。德宏州因地处西南边疆,世代多民族混合聚居,各民族之间思想意识差距较大,农业生态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加之政府并未形成科技政策、资金扶持、劳动力培养等元素构成的一体化生态服务综合体系,导致农民绿色发展理念认识不到位,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性不高,州内农业生态发展不太理想。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德宏州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德宏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州内农业人口和农业资源占全州总量的7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边疆农业州。近年来,德宏州各级部门认真分析新时期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坚持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强化乡村振兴措施的落实,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提高农业资源开发,实现规模化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依旧是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经营,农业土地基本处于分裂状态,这样大大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整合各项农业资源,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例如对闲置或者荒废的农村土地合理实行流转承包,鼓励企业参与承包,培育以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合作社等大型农业经营方式,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程度。通过农业经济经营方式的优化升级,发挥新型经营方式的辐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

(二)抓住区域独有元素,形成特色化发展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域农业资源千差万别,农产品也各具特色。为加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特色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德宏州因其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农业产品极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高原蔬菜、热带瓜果、有机坚果、珍贵药材等等。但因地理交通和信息交流不便利,许多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并不高。为开拓销售市场,扩大产品影响力,德宏州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并借助魅力中国城、天天向上、第二经济视角等多家综合媒体宣传本地产品特色,以特色产品影响力助推市场销售,实现农业产品特色化发展。

(三)拓宽产销结合空间,推进产业化发展要实现乡村振兴,农业振兴是根本,而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一直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种植和产品销售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农业+农副业”、“农业+旅游”、“农业+养老”等新型发展方式,完成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例如德宏州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利用新的生产技术,开发出后谷咖啡、傣味干巴、热带果饮、中药制剂等农业产业的第二梯队。并结合区域农业特色,探索出乡村生态旅游、田园观光旅游、养老休闲旅游等绿色发展模式。因此,以产业融合为契机的乡村振兴发展可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以此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确保生态化发展德宏州历来是云南省的重点生态保护区,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德宏州始终坚持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尊重农业资源的适宜性和自然选择。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兼顾农业经济与生态保护双重发展目标,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标准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的发展必须牢牢守住生态的红线,才能确保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