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7 10:23:32

食品化学的概念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1

概念食品,顾名思义既“概念+食品”,在实际的营销过程中,食品是基础,概念是卖点。在概念食品中,概念的意义已经远远大于食品本身,概念不仅仅是企业与营销者炒作的噱头,更是消费者消费这一类产品的最大理由,也就是说他们消费的正是这一概念,享受着概念本身带给他们的认知与体验。

今天的产品已经进入了同质化时代,单靠产品本身的差异已经不能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跳出,概念就成了实现差异化的秘密武器。本来普通的产品,加上概念就化腐朽为神奇;本来没有销路的产品,加上概念就立刻热销;本来毫无关系的两个产品,加上概念就跟着人家鸡犬升天;本来老土的产品,加上概念就立刻引领时尚——这就是概念的强大魅力。概念食品,也就是对食品进行的一种差异化的(营销)包装。

在进一步讨论概念食品之前,我们先需要对概念食品进行一次概念上的区分,目前的食品在概念的运用上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的概念,例如绿色食品概念、黑色食品概念、无公害食品概念、有机食品概念等;另一类是营销学上的概念,例如网络概念食品,卡通概念食品等等。前一种通用的概念,已经被广泛的应用,这些概念是产品实质大于概念的食品。因此,站在营销策划的角度,不具有讨论的意义,这些食品的具体实施应该交给菜农,农业技术人员来完成。我们今天在这里要探讨的是第二类,也就是营销学上的概念食品,这些食品的成功不是在农场,不是在菜地,而是在营销者的头脑里完成的,这些食品最大的特点,概念大于食品本身,是依靠概念取胜的食品。

目前存在的概念食品大体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爱情概念食品

之所以把爱情概念食品放在前面,是因为它基本可以看做概念食品的鼻祖了。

爱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但是在情人的眼里,却可以用巧克力来衡量。把情人节与巧克力扯上关系的是精明的日本商人。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经济十分困难,许多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就在这种情况下,一家日本的巧克力公司首次在东京推出了情人节送巧克力的生意,可惜当年只卖出了可怜的5份巧克力。商家并没有因此灰心,以后每年都在情人节前后宣传这一节日,推销巧克力,直至情人节送巧克力的做法深入人心。在今天的日本,情人节这一天也被称为 “巧克力日”,而且情人节送巧克力的做法也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已经蔓延到了世界各地。

采用爱情概念营销的食品还有哈根达斯,“爱她就送她哈根达斯”。呵呵,男人们可要听明白了,爱情是需要表白的,光有表白还不够,还要有实际行动来体现,哈根达斯就是最好的爱情证明。大家熟悉的“水晶之恋”果冻,直接把市场聚焦于恋爱中的男女,用一种本质上和其它果冻毫无差别的产品,通过与爱情概念的连接,引导恋爱中的男女以此为媒介来传递“爱的语言”。

爱情概念营销把本来毫无情感的食品,披上爱情的外衣,立刻就显得情谊浓浓,无限缠绵,以此来聚焦情人眼神的同时,也赚取了大把带着情人体温的钞票。

第二种:网络概念食品

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中国目前的网民已经接近1 亿,在国内, MSN 、 QQ 、 UC 的使用者超过两亿,05 年,中国有 50,000,000 青少年玩家玩网络游戏,网游玩家总数居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市场自然逃脱不了企业的眼睛,以网络为概念的食品火爆一时。

2004年,青岛某企业推出了专门面对电脑一族的一种叫“网虫动力”的含片,但并未引起行业内太大的注意。2005年济南秋季全国糖酒会期间, “红了网络饭饭”——一种加入网络元素的饼干成为全场最大的热点。网络概念食品还有杭州绿盛联手杭州天畅推出的“QQ能量枣”——一种便携小袋装的小香肠;由盛大公司和一家食品公司联合开发的全国首款专门针对网吧人群的网络饮料“传奇世界”;腾迅公司授权某企业生产的QQ卡通食品——“QQ火煺肠”与“QQ方便面”等等。

这些网络概念食品,有的针对网民的特点,适当的对产品进行了对应的设计,例如,“网虫动力”具有营养眼睛、保护视力、减少辐射危害、提神醒脑、快速补充能量等作用;“红了网络饭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β - 胡萝卜素和活性钙,给长时间面对屏幕的人群更多关怀,更多能量;另一些网络概念食品只是起了一个与网络有关的名字,例如,传奇饮料、QQ火腿肠等,只是贴上了网络的标签,在实质上与传统饮料及火腿肠没有任何区别。

第三种:伴侣概念食品

如果单独让你卖奶精,相信你很难卖出什么好价格,谁会单独需要奶精呢?但如果把奶精包装一下,加进咖啡里面居然就成了咖啡伴侣,成了喝咖啡必不可少的搭档,在这里我把这种概念营销方式称为伴侣概念营销。

正是凭借这一概念,雀巢卖出了与咖啡等量的奶粉和糖的混合物。

山东龙大食品生产的一种酱叫做“葱伴侣”,这个名字起的的确很棒,但是这个名字对酱的销售估计不会起多大作用。现在调换一下思路,如果把某种大葱命名为“酱伴侣”,那么它的身份就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相信它很可能就会热销起来,这应该就是伴侣概念营销的意义所在。让本来没有联系的产品,运用概念,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在叫卖的时候不卖产品本身,而是叫卖与产品相关联的产品。运用定位理论来解释这一营销手法,就是通过相关联的产品,来给自己进行重新定位,从而获得更大消费者的认同,改变自身的身份特征。

光买土豆不值钱,但如果某个企业把自己生产的土豆贴上牛肉伴侣的标签,相信身份就一下子不同了(牛肉营养价值高,有健脾胃作用,但牛肉粗糙,会刺激胃粘膜。而用土豆与牛肉同煮,则可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第四种:航天概念食品

叫卖航天概念的食品目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太空食品”,把地球上的种子带到太空里,然后再回到地面,种下去,结出来的食品就成了“太空食品”,身价倍增;另一种是“宇航食品”,也就是专门为航天员准备的食品。

随着“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一些贴有HACCP(美国宇航员食品标准)体系验证标签的宇航食品出现在国内的一些超市里。宇航食品,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宇航员营养、健康特殊需要而开发、生产的食品。目前已经有压缩饼干、牛奶和方便食品等,甚至是食用油的标签上也有了“宇航食品”的标志,价格也比同类产品高出20%左右。

由于宇航员在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狭小的空间里,不可能像平时在地面上那样消费体积颇大的普通食品,因此便有了类似压缩饼干一类的特殊食品;另外宇航员的饮食结构、营养平衡等方面也与普通人有迥然不同的科学要求,因此他们需要特制的食品,但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根本没必要花更多的钱按照宇航员的营养、健康标准消费食品。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宇航食品的实质是什么,而是在于,通过宇航食品这一概念,让消费者舍得花更多的钱来消费这一本来不需要的食品,这也是概念营销的魔力之一。

第五种:卡通概念食品

一块普通的饼干,也许你看了没有任何食欲,但如果把它做成某种可爱的卡通形象,会不会激发起你挑剔的味蕾?

今天的消费者,心理年龄普遍低于实际年龄,大学校园里曾经流行过女生用奶瓶喝水的潮流,年轻一代更是卡通与动漫的一代,利用消费者的这一趋势与食品相结合,就产生了卡通概念食品。上海凯羿国际集团拥有美国Disney形象在食品类的授权,它研制并开发出了各类形象的Disney卡通休闲食品,想象一下,一边吃Mickey的饼干,一边吃Disney的卡通是怎样的感觉?是不是会很刺激?

汇源果汁与Disney合作推出了一款针对儿童的果汁饮料,该系列饮料把小维尼熊的可爱形象引入到产品的外包装,使普通的果汁饮料成了有故事的果汁饮料,自然容易得到儿童的喜爱。

概念食品遭受非议

概念食品从面市以来,就经受着一定的非议,尤其是保健食品片面地夸大产品的疗效,过于的追求对概念的炒作,造成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我们在这里也反对那些有名无实的概念炒作,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这里讲的概念食品营销与保健食品夸大疗效的概念营销是有区别的,在具体的思考方法上也是不同的,我们这里的概念食品并不是强调的产品本身,而是借用不同方向的概念与食品的结合,实现产品差异化的一种方式,以此来发挥概念的杀伤力。

概念食品营销前途光明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2

[关键词]食品专业 本科 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74-02

[作者简介]匡华,彭池方,徐丽广,宋珊珊,胥传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食品学科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目前对食品营养、食品功能、膳食摄入与健康、食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食品科学以及预防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国际上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院校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免疫学基础。

一、课程设置

免疫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抽象、枯燥,毫无医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的食品专业本科生几乎对免疫学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江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开设了生物化学(理论讲授56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微生物学(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食品营养(理论讲授24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和食品化学(理论讲授40学时)等相关课程。为学习免疫学知识打下了一定基础。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只开设了理论讲授课程。共计16个学时.相对于其他兄弟院校,没有开设免疫实验课程,而且学时数量也偏少。例如:暨南大学食品专业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40学时,实验32学时;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免疫学理论学时36,实验课程18学时。其他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食品专业都在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在同时开设了免疫实验课,总学时数远远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课时安排。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安排在大四的第7学期,这距离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相关背景课程的开设已经过了1年的时间,此时,学生对于生化或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多已经淡忘,给课程的讲授增加了难度。而国内其他院校都安排在了大二或大三阶段(即第4至第6学期),这个时间安排在生物化学及微生物等相关基础课程之后,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免疫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型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对直接的感性认识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认为,食品专业本科生免疫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宜过晚,应该在生化、微生物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并辅以适当的试验课程,这将会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二、课程理论讲授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内容纷繁芜杂,理论深奥。一般来说,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是专业核心的骨干课程,其讲授分为基础免疫学、免疫学试验和临床免疫学等3个部分。目前我们对国内高校使用的“食品免疫学”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归纳,主要教材包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顾瑞金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范远景主编的《食品免疫学》等,这些教材基本都覆盖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非医科大学中,免疫学理论课学时数开设相对较少,如此众多的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实在很困难,使其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将内容全面展开,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各种教材在章节顺序的编排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科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宏观概念。而对微观上一些概念的理解感到很难。因此我们认为,在章节的顺序上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教学内容。讲授内容一般包括:绪论和免疫系统(2个学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4个学时)、免疫应答(4个学时)、食品免疫检测技术(2个学时)、食物过敏及预防(2个学时)及功能性食品与健康(2个学时)。讲授内容应摒弃较为晦涩难懂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及细胞因子等知识,而将涉及这些内容的书籍和教材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阅读参考。

开设免疫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指导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食品研发、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工作。我们在食品专业免疫学的讲授中发现,本科生对于大量出现的各种医学名词、定义和关系很难一下子弄清楚。因此,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重点,适当地精简内容,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作用,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国内医科专业学校由于安排了足够的实验学时,可以就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细胞检测、免疫分子检测、临床免疫(超敏反应)等内容安排凝集实验、沉淀实验、免疫电泳、补体结合实验、免疫标记实验、抗体制备实验、免疫细胞分离实验、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实验,以及免疫分子测定等实验内容。

对于食品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而言,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在讲授内容上,不能照搬医学院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应根据“免疫学”这门学科特点将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实验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应该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理论讲授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力求简明实用。为此,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开设抗原抗体凝集和沉淀反应实验(可设置4个学时)、抗体制备实验(可设置8个小时)、酶免疫测定实验(可设置8个学时)等内容。

免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免疫学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生物学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的进展及相关学科新技术在免疫学的应用。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免疫学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也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探讨疾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学校可根据本校对仪器和设备资源的具体占用情况,采用现场讲授和演示的方式对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印迹技术,以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其检测过程和应用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授方式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3

关键词:HACCP;安全管理;食品

食品安全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高度重视的问题,保证食品的安全对人类健康十分必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是一种预防性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建立现代食品安全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很多研究表明HACCP体系在保障食品安全卫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罗明军等报道,通过建立HACCP系统,贵阳市冷饮生产厂产品的合格率从以前的80 %提高到90%[1]。刘淮玉等报道应用HACCP法在对糟制熟食制售过程进行卫生研究,使糟制熟食的合格率提高了36%[2]。过去10多年来,我国在食品行业企业积极推行国际公认的HACCP体系,对扩大出口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实施HACCP体系已成为检验检疫系统对出口企业实施管理、保证出口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1 HACCP体系与食品安全

1.1 HACCP管理体系的特点

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是用于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安全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一种系统方法,是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对关键控制点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手段,使食品污染、食品危害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HACCP最初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专门为宇航员提供食品的一种安全标准,也称为“宇航员食品标准”。它有如下特点:

它强调风险评估和预防为主。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分析,预测和识别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食用和消费全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风险或一旦出现问题对人体危害较大的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CCP),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使食品安全卫生达到预期的要求。

它强调食品生产企业自身的作用,而不是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验或政府部门的抽样检测和分析来确定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以确保食品在生产、流通、食用和消费全过程中的安全和卫生。

1.2 食品安全的概念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在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上,国际社会已经基本形成如下共识。

首先,食品安全是个综合概念。作为种概念,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而作为属概念的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通常被理解为部门概念或者行业概念)均无法涵盖上述全部内容和全部环节。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许多交叉,由此造成食品安全的重复监管。

其次,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概念。与卫生学、营养学、质量学等学科概念不同。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治理要求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所关注的主要是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所侧重的则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所引发的问题,如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非法生产经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则包括上述全部内容。

再次,食品安全是个政治概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都是企业和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食品安全与生存权紧密相连,具有唯一性和强制性,通常属于政府保障或者政府强制的范畴。而食品质量等往往与发展权有关,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通常属于商业选择或者政府倡导的范畴。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步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替代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更加突显了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

最后,食品安全是个法律概念。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从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1990年英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2000年欧盟发表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食品安全白皮书》,2003年日本制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我国也于2009年6月1日实施《食品安全法》。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要素型的《食品卫生法》、《食品质量法》、《食品营养法》等,反映了时展的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食品安全的概念可以表述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该概念表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2 我国企业实施HACCP的现状分析

HACCP管理体系强调识别和预防食品污染和食品危害的风险,它克服了传统的食品安全卫生控制的局限,但它不是零风险的体系。在HACCP的实施中,部分监管人员和食品企业对HACCP体系有些误解,操作过程涉及的部分概念、原则和方法等仍然模糊不清。

2.1 HACCP的实施不仅要得到管理层支持,更需要其他人员积极参与

国外HACCP的应用实践表明,HACCP是由企业自主实施,政府积极推行的行之有效的食品卫生管理技术。HACCP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得到企业最高领导的支持、重视和批准。最高领导给予的强有力的、持续的支持和领导是HACCP获得建立以及实施的必要条件。但是,HACCP不是单个人或单学科能解决的,而是建立在众多基础学科上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如果缺乏某一领域的人员的介入,可能会产生某方面或某个显著危害的忽视,这样会直接导致整个HACCP计划的失败。

一份好的HACCP计划要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建立一个专业涉及面广、执行力强的HACCP小组是个重要的前提。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建立至少包含公司管理者代表、原料种植、养殖或收购人员、生产工艺管理人员、检验人员、机修人员、市场销售人员、行业专家等人员组成的HACCP小组,对企业的HACCP体系进行建立、监控、纠偏和验证,直至体系修改完善,让HACCP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2.2 实施HACCP体系不只是在生产加工环节,而应运用到食品链的全过程。

市场追溯和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是实施HACCP的一个前提条件,企业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消费者投诉处理程序(包括市场追溯程序)。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消费者投诉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处理不当会对产品形象和企业声誉带来巨大的、短期内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

前推后延,将HACCP体系实施范围扩大到原料管理和产品销售环节。食品生产销售链条全过程实施HACCP体系,是有效运行的基础。

2.3 HACCP实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更应着眼于长远利益。

实施HACCP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一是提高资源合理利用率。二是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四是对员工的培训增强了他们的食品卫生意识,从而减少了问题的发生等等。然而,在初始阶段,HACCP的实施的确需要额外的资源来完成人员培训,购买技术支持设备和资金投入以及为HACCP系统所进行的预备程序、标准操作过程等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

2.4 同一行业的HACCP体系可以相互借鉴,但每个企业实施HACCP更应该结合自身实际。

其实,HACCP虽然具有全世界公认的总体指南,但由于HACCP是一个具体的控制系统,就算同一个食品行业、不同的食品工厂、不同的食品生产线,其设置的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限值等也各有差异。这是因为各种危害,以及控制这些危害的最好控制点是随工厂的设计、食品的配方、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原料选择、卫生和支援性计划等情况而变化的。

由于同一类产品在不同管理水平的企业中,其生产管理能力不同,产品的危害也就不同,所以当HACCP具体应用到每一个企业时,企业的HACCP小组可以参考官方的危害指南、科学家的研究新成果,做出企业自己的改造措施,根据现有条件许可逐步开展企业自身的HACCP的研究实施工作,建立完善的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成品安全有效。

2.5 实施HACCP体系重点关注的是显著危害,而不是试图控制所有的危害。

在HACCP研究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所有危害都找出来,进行危害的可能性、严重性分析,并最终得到显著危害。需要指出的是,HACCP仅针对显著危害,只把重点放到那些可能发生或一旦发生对消费者将导致不可接受的健康风险的显著危害上,而不是试图控制所有的危害。HACCP是建立在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基础上的“上层建筑”。GMP广泛地集中和包括食品加工过程的各个方面,实施GMP可以更好地促进食品企业加强自身质量保证措施,更好地运用HACCP体系,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SSOP则是帮助完成在食品生产中维护GMP全面目标而使用的过程,它描述了一套特定的食品卫生操作程序和维护加工厂环境卫生的处理措施,以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企业的良好卫生状况是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和成功地实施HACCP的基础,只有与GMP、SSOP有机结合,HACCP才能更完整、更有效、更具有针对性,才能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质保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SSOP侧重于解决卫生问题,HACCP更侧重于控制食品的安全性;SSOP既能控制一般危害又能控制显著危害,而HACCP用于控制显著危害,而且一些由SSOP控制的显著危害在HACCP中可以不作为CCP,而只由SSOP控制,从而使HACCP中的关键控制点更简化,使HACCP更具针对性,避免HACCP因关键控制点过多而难以操作的矛盾。

2.6 成品检验是检验HACCP实施效果的有效措施

HACCP实施可否代替成品检验,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许多专家认为:食品生产者利用HACCP控制产品的安全性比利用传统的成品检验法要更为可靠,而且节约了资源,故建议成品检验可以被替代。然而,由于怀疑HACCP未得到合理充分实施,以及HACCP也并不是一个零风险体系,在国际食品贸易往来中,部分产品生产经营管理者或产品购买者并不同意因为采纳HACCP管理,而免去成品检验。

3.结束语

食品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我国经济秩序和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加人WTO以后,食品安全和建立HACCP管理体系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作为是一种风险预警机制,HACCP管理体系是针对食品生产企业设计和开发的,可控制食品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食用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食品污染和食品危害。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HACCP管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和质量控制,实现食品安全卫生控制技术的进步,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罗明军,夏小平. HACCP系统在冷饮生产厂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7):648.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4

【关键词】味;审美;鉴赏;美学

一、“味”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流变

“味”这个审美范畴的孕育与产生与中国美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饮食活动与审美活动实际上有个共通的特征,即都是侧重一种感官体验的活动,而且都是不涉及利害关系的纯感官体验。实际上“味”的审美范畴则是从味觉的角度出发去进行类乎视觉审美的审美活动。中国的这一审美范畴是独特的。“味”的概念进入审美范畴是有个过程的。

“味”从口从声,很显然是一个形声字,口为形旁,即指口舌,未则为声旁。其含义就是具体食物给人的口舌带来的感觉。《礼记》中郑玄对“五味”做出了解释:“五味,酸、苦、辛、咸、甘也。”这应该说是“味”的最初含义,也即纯粹的味觉体验的综合概括。

到了先秦时期,“味”的内涵开始渐渐形而上化。最早将“味”的概念进行发挥扩展的是老子。老子在《老子》第三十五章讲:“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里的“味”已经上升到对“道”的阐发了,这种用法其实是一种通感。这直接影响到后来中国文人恬淡自然的审美追求。

到了汉代,“味”被引申到了对文章的品评中来。王充在《论衡》中说:“言僚于耳则事味于心,文察于目则篇留于手。”亦即是说,所说之话要让人回味再三。梁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也用到了“味”这个词,他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有“余味”,即是说文学要经得起咀嚼,余味无穷。

到了南朝的钟嵘,则将“味”的概念系统化,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1](p102)这里钟嵘说的“味之者”中的“味”是个动词,意思是欣赏、品读。钟嵘把“滋味”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标准,“味”这一审美范畴得以确立,为后来的司空图提出“诗味说”“味外之旨”说奠定了基础。

晚唐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在钟嵘“滋味”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的“味外味”的问题。他主张要懂得真正的“味”,才能够谈诗。而诗歌的真正“醇美”的味,是在“咸酸之外”的。司空图的这种“味外之旨”“味外味”的美学追求,使得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意味更加丰富。

二、“味”的审美特征

“味”作为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人的审美不断进步发展的形成的一个内涵不断扩展的文论审美批评标准。

(一)“味”是一种体验。“味”的本意是“滋味”,是来自人对美食的的一种体验。到了后来秦汉时期乃至唐宋,“味”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其内涵得以扩大,不在仅仅是指人对食物的感受体验了,而是将之应用到对音乐、文章的品评中去。“味”的含义通感化了,“回味无穷”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一个标准。“味”的内涵此时得到丰富。

(二)“味”与审美想象相关联。“美,美感的产生,从实质上来看,这是由审美活动独具的自由想象所决定的,是在某种五维空间的随机条件下,对象的某些潜在因子激发了主体自由想象引发的。”[2](p96)当“味”作为一个审美的范畴进入文学品评活动中的时候,“味”实际上是与审美相关联了。而审美活动是一种想象活动。作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的审美更是一种想象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味”的产生与审美想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味”的涵义趋于形而上化。最初的“味”的本意是指人对美食的实际感觉的概括。但是从老子开始,“味”的内涵开始形而上化。正是老子的这种对味的形而上的引申,才使得“味”这个概念发展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重要审美范畴。特别是到了司空图的“味外味”将“味”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味”的内涵的形而上化,为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一个更加独特的审美标准与审美范畴。

(四)“味”审美感受的滞后性。“味”是对文学的审美鉴赏的重要标准之一。文学鉴赏活动中的“味”的产生往往是审美鉴赏活动结束之后才会发生,以一种“回味无穷”的审美状态显示出来。这种特点与一般的审美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而“味”的滞后性效果所延迟的时间的长短,也可以说是反映一部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三、“味”的审美文化内涵

“味”这一概念,从最初的人对食物的口舌感觉的概括到后来的审美标准之一的发展,包涵了中国古人对文艺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一)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人”自身的观照。“味”的含义由对食物的感受体验发展到作为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标准。不管是最初的实际含义还是后来作为形而上化的文艺品评标准出现在中国古典文论中,都是从“人”的体验感受出发而进行的概括和阐发。最初的对食物的“口舌之感”,是人对食物的直接、感性、简单的感官感受,这种感受体现出古人对美食文化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味”更是体现出古人从生活经验出发对更高的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在这种追求中,古人达到对“人”的本体的自我观照。

(二)体现出中国古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从老子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到司空图的“味外味”“味外之旨”再到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观,无不体现出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杨雄在《解难》中说“大味必淡,大音必稀。”大味不是吃香喝辣,而是尝尽酸甜苦辣而归于淡泊。这种追求与老子的淡泊、无为的思想是异曲同工的。而后来的司空图“味外味”,则是对文学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有一种超乎形象本身的更高境界的追求。

(三)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心理以及审美方式。钟嵘认为“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这里的“味”其实有“品、欣赏、鉴赏、体悟”等的含义,这也体现出中国文人的对文学作品进行“品”读的审美方式和审美心理。正是在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品“味”中,古代文人建构和培养着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人格。

四、“味”范畴对当代审美的意义

“味”作为中国独特的古典审美范畴之一,同意、境、象、气、兴等范畴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体系,对当代文艺作品的审美与鉴赏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首先,针对当下审美泛化的倾向,对“味”的提倡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当下,正处娱乐化时代,反理性思潮兴盛,一切都趋于感性化、审美化,出现审美泛化的趋势。这样的后果是对感官刺激的追求而忽视欣赏对象的深刻思想的追求。对“味”的提倡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追求,改善人们的审美心理。

其次,对当下文艺创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人们的审美鉴赏活动。当下文艺创作呈现出粗制滥造的现象,这种创作趋势忽视了对文艺本身的“味”的追求。对“味”的范畴的研究和提倡有利于指导当下的文艺创作,提高创作质量,为人们提供具有更高审美意义的作品。

第三,有助于当代人们培养诗意地生活的审美理想追求。“味”本身其实代表了古典文人的恬淡、自然的诗意生活追求,代表了古代文人超脱的精神境界。有“味”的文艺才是好文艺,有“味”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过的生活。

【参考文献】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5

最高明的保健品公关莫过于推出“酸性体质”概念。不定期地反复用合理膳食、改变饮用水、配合营养补品的方式慢慢影响渗透,让人以为自己不喝标有弱碱性的天然水,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酸性人离癌症只差一步之遥。

便秘、高血压、高血脂、痛风、溃疡、肥胖、骨质疏松、动脉硬化、肾结石,你能想到的疾病,都和酸性体质有关:70%中国人和85%以上的癌症患者是酸性体质,压力大会变成酸性体质。这些貌似健康指导的文章,每年都会轮番推出来。仔细看,还会发现,去年与今年的概念相差无几,唯一变化的是新闻时间和频率。 酸性体质和癌症没有必然关系

在所有的酸性体质描述中,会致癌是最吓人的噱头。其中,还有些貌似权威的来源,最常见的是日本医学博士和美国诺贝尔生物学获得者都坚持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对于这样一个炒得火热的医学名词,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教授听到后第一念头是,“借着医学名词的幌子出来招摇”。而在记者为《新世纪周刊》向美国亚利桑那州癌症研究中心华裔科学家张健求证酸性体质与癌症的关系时,他说就他所知,“美国癌症研究的主流并不认同酸性体质会造成癌症这一理论。到现在为止,对造成癌症的主要诱因,大家都只认可引起脱氧核糖核酸损伤,最终致癌。简单地说,就是癌症的根源是致癌物质,比如,染色剂、辐射和离子放射”。

一般来说,人体的酸碱值为74左右。在人体中,有一个“缓冲”系统来维持酸碱值的平衡。通常,食物的确有酸碱之分,比如大部分蔬菜和水果都是碱性食品,而谷类和肉类是酸性食品。但比起胃酸里的酸和肠里的碱,食物都是弱酸和弱碱性,并不会严重到影响身体自身的酸碱平衡和缓冲机制。在正常情况下,所有食物,不管酸性还是碱性,到了胃里都会变成酸性而循环到肠后,都变成弱碱性。

非要说酸性,那食物的酸性比起体内的二氧化碳差很远。我们吃进去的食品,无论是糖、脂肪还是蛋白质,都会有一部分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要知道,人体的70%是水,二氧化碳又极易与水结合成碳酸。碳酸,加上尿酸、乳酸和β-羟丁酸,可以这么说,人体每天都有很多的酸进进出出。根本不是一瓶弱碱性水或一盒弱碱补充剂能改变的。

除了二氧化碳形成的碳酸外,呼出二氧化碳也会改变血液中的酸碱度。按照张健教授的解释。“在呼吸过程中,人体如果排放太多二氧化碳,也会引起血液的酸度提高,但并不会对人体形成太大的健康隐患。”

反倒是胡乱服药会造成人体酸碱度失衡,比如阿司匹林和合碳酸、盐酸的药物。此外,一些疾病也会改变血液中的酸碱度。但归根到底,现代医学中,没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界定酸性体质或碱性体质。而且,从本质上说,是疾病在改变血液中的酸碱度,而不是身体内的酸碱度决定是否得病。从这个意义上说,酸性体质会致病,不过是一些营养剂和矿泉水生产商制造出来的概念,生生地把一个不存在的事实造成一个健康概念。

不挑酸碱均衡搭配才是养生之道

如果抛开酸碱体质的唬人噱头,分清食物酸碱性倒也不是不可以的。不过,不是害怕吃了变成什么体质,而是出自均衡饮食的养生目的。

大部分可以形成酸性代谢物的食品都是动物性食物和碳水化合物,比如鱼、肉、蛋和精加工谷物。所有甜食、腌制、煎炸和油类食品也都可以归到酸性代谢物食品中。从脂肪转化来说,这些食品的确是罪魁祸首。而不容易转化为脂肪的蔬菜和水果大多是碱性食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现代饮食结构下,酸性食品的确需要适当控制。

事实上,那些补充剂和矿泉水开发商也正是利用现代人对蔬菜水果的高认同创造了酸性体质的概念。从营养学角度讲,最好是不挑食,要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那些被诟病为会引起所谓酸性体质的食品,要不就是最容易转化为脂肪(糖、淀粉和肉类),要不就是容易硝酸盐过量(腌制食品),要不就是转式脂肪(煎炸食物),都是最容易引起健康疾患的食物。即使没有酸性之名,也不提倡当作最主要的营养摄入来源。而与此相反,果蔬类食品大行其道,并不是因为它们是碱性食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的营养价值。

如果非要说对血液酸碱性的影响,吃进去的食物都比不上我们接触的化学品。衣服、洗护用品、清洁剂和建材里,都合有能使血液中酸度增加的物质,但只要是控制到适当的量,所有这些化学品并不会必然导致一些疾病,更不是癌症的诱因。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6

关键词:英汉比较 食物名词 概念隐喻

一、引言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中首先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作者通过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人们通过一个事物来认识、理解、表达另一个事物的认知方式,是概念性的。从此,隐喻不再被认为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Lakoff(1993)认为概念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参照一个知识领域去理解另一个知识领域,前者通常是具体的、较熟悉的实体领域,称为源域(source domain);后者通常是无形的不熟悉的抽象领域,称为目的域(target domain),源域的运用是为了理解目的域。概念隐喻是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一系列对应关系。食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英汉语言中与食物相关名词非常丰富,人们可以借助食物名词来认知人类自身和周围世界。

国内外学者对食物名词的隐喻进行过一些探讨和研究。Telfer(1996)从哲学角度探讨了食物和思想的关系。王雪英(2008)探讨了汉英“食物”隐喻的比较,寻求差异性与普遍性。王辉、梁丽(2012)提取了50个汉语常见的食物隐喻词语,总结出汉语食物隐喻的三个语言特征及三种隐喻模式。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涉及了食物的隐喻,但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食物名词隐喻的系统对比分析。

本文试图用丰富的语料考察英汉食物名词的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并分析这些隐喻背后的理据,揭示英汉民族对食物名词概念隐喻的体验与思维方式的异同。本研究语料来源主要有两个:1.英汉语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2005)、Oxford Idioms Dictionary(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实用汉英习语词典》)。2.英汉语语料库(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为节省篇幅,文中用例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二、英汉食物名词概念隐喻的共性

概念隐喻在不同语言中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因为人类的许多行为和活动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这种概念隐喻思维模式的普遍性也体现在人们对食物名词的运用中。隐喻意义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食物名词看作“源域”,“人”“生计”“利益”等看作“目的域”,这建立在人类的基本经验基础之上。

(一)食物名词喻人

食物名词喻人,主要取食物外形等突出的特征说明人与食物的相似之处。英语有“pudding(布丁喻呆胖子)、big cheese (大奶酪喻大亨)、a big fish (大鱼喻大人物)、small potatoes(小土豆喻小人物)”等。

(1)He’s a bad egg.(他是一个坏人。)

汉语用“土包子、老油条、桃李、软柿子、麦芽糖、闷葫芦”等描绘人。

(2)他从教70年,桃李满天下,为教育和科研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二)食物名词喻生计

食物是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我们生活的支撑。同食物一样,若无生机,我们也难以生存。

(3)He is out of bread.(他失业了。)

(4)梁中书陪着笑说不敢不敢,我就喜欢吃这口软饭,哪能把碗砸了呢。

(三)食物名词喻利益

赖以生存的食物喻利益,说明了利益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英语用“bean(豆喻一文钱)、dough(生面团喻现款)、lolly(棒棒糖喻钱)”等表示利益和价值。

(5)We are sure that he will not have a bean five years later.(我们确信五年后他将身无分文。)

汉语用“大蛋糕(有利可图的东西)、香饽饽、馅饼、油水”等表示利益。

(6)两项价值20亿美元的伊拉克油田重建项目上,英国公司也没分到一杯羹。

(四)食物名词喻事件

食物可以融入到某个事件之中,用食物的做工、饮用等过程来描述一个相似的过程。英文有“chewing gum(口香糖喻不用动脑的活动)、lemon(柠檬喻次品)、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喻容易的事)”等。

(7)That second hand car I bought was a right lemon―it’s always breaking down.(我买的那辆二手车是次品,它经常坏。)

汉语有“豆腐渣工程、烫手山芋、雨后春笋、一锅粥”等。

(8)报道说该大楼是个豆腐渣工程。

(五)食物名词喻情感

情感有喜怒哀乐,食物有酸甜苦辣。我们品尝食物的时候,对同一种食物会有相应的感觉,并用身体、表情体现出来。而人们的情感显露是通过表情和身体来体现的。若人们的某一种情感表达与品尝某种事物产生的反应相似,就用该食物来表达情感。英语有“cakes and ale(欢乐)、do one’s nut (生气)、go bananas(发疯)”等。

(9)I’ll go bananas if I have to do the housework.(如果我必须做家务的话,我会发疯的。)

汉语有“装蒜、豆腐心、闭门羹”等。

(10)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装蒜。

(六)食物名词喻思想

思想如同食物,有吸收、咀嚼、消化过程,吃食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思想的吸收也是一个积少成多,沉淀的过程,这种过程相似性为隐喻搭建了桥梁。

(11)There is much food for thought in the book. (这本书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12)新刊到手当然是一起读完为快,旧的也爱“炒冷饭”,对那些好栏目里的好文章更是百看不厌。

(七)食物名词喻成果

食物的产生经过了植物的长期孕育,这个过程如同艰辛的努力产出成果。英语用“fruit(水果喻成果)、juice(果汁喻结果)”等喻结果。

(13)You let dear Margaret stew in her own juice.(你让亲爱的玛格丽特自作自受去吧。)

汉语有“苦果、硕果累累、种瓜得瓜”等。

(14)作为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老舍的创作硕果累累,留下了近千万字文学作品。

三、英汉食物名词概念隐喻的差异

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的差异性使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类客体观察和理解的角度往往有所不同。隐喻概念植根于语言,而思维植根于文化。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隐喻方式及其表达。

(一)汉语有的食物名词概念隐喻投射

1.食物名词喻国家

国家在汉民族心目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用食物名词喻国家,用烹饪喻治国,拉近国家与人民的心理距离,使治国之道更易理解。如“鱼烂而亡、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治大国若烹小鲜”将国家喻为“小鲜”,治国如做菜,恰到好处才能把事办好。

(15)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鱼烂而亡”指国家因内部混乱而亡)

(16)各为雄长,瓜剖豆分,失势之人,不图报复,阴结仇敌,济其欲心。(“瓜剖豆分”喻国土被人分割)

2.食物名词喻人体特征

利用食物的形状与人体特征的相似性,显示人独特美,如“瓜子脸、樱桃嘴、杏仁眼、豆腐心、指如葱根、口若含贝、项如嫩藕”等。

(17)只见他有二十七八年纪,瓜子脸,络腮胡子。

(18)这是个整洁年轻的混血儿,有着一对淡黄色的杏仁眼。

(二)英语有的食物名词概念隐喻投射

1.食物名词喻精力

食物可以提供人充足的能源和精力,因食物的特性不同提供给人不同能量。如“pepper(胡椒)”因其味道辛辣并能增强人的食欲而喻指活力、精力,“a ginger(姜) group”喻积极和活跃派,“feel one’s oats(燕麦)”喻精神饱满、“as keen as mustard(芥末)”喻热情极高。

(19)The children are full of beans(豆) after along day at school.(这群小朋友在学校呆了一天了,精力还是很充沛。)

(20)There was plenty of pepper(胡椒) left in the old man.(这位老人仍然精力充沛。)

2.食物名词喻根源

英语用语部分来源于神话故事或历史事件,其中不乏因食物导致双方纷争,从而形成食物喻根源。如“an apple of discord(争斗之源,祸根)、grapes of wrath(暴乱和愤怒的根源)”。

(21)This problem seems to be an apple of discord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SA.(这个问题似乎是苏维埃联合国和美国的争斗之源。)

图1:英汉食物名词隐喻异同

四、分析和讨论

食物的色、香、味、质分别刺激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食物突出的特性引起相似的联想,发生隐喻性的映射。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主体的视觉和触觉与客体(食物)的互动,如果该食物前加上明显的区分性特征,则获得了更大的认知力,具有更生动的概念隐喻。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源域――食物名词,英汉对它的概念隐喻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同时也存在差异性,食物名词的概念主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投射到四个抽象域:1.人的性格、情感域,如食物名词喻人、食物名词喻人的各种情感;2.经济域,如食物名词喻利益、食物名词喻生计;3.知识域,如食物名词喻思想、食物名词喻成果;4.状况域,如食物名词喻事件。这些均基于人类有相同的感官体系,对食物的特性及进食过程有相似性体验,从而形成食物名词概念隐喻的共性。共性中孕育着个性,英汉民族因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食物,这类食物在不同语言中往往隐喻意义不同。如英语中喻人多用奶制品、肉类,而汉语中多用植物类。

英语食物名词特有的概念隐喻体现了“物我分立”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注重理性和客体意识。如英语有的食物名词喻精力、根源,完全基于客体(食物)特性,食物可以补给能量,争斗因食物而引起。而汉语食物名词特有的概念隐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侧重悟性和主体意识。如汉语有的用食物名词喻国家,将治国之道与烹饪结合,用做菜的食物喻国家,主体思维整合下形成国家的概念。

五、结语

英汉语食物名词概念隐喻投射研究表明,英汉语言中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的食物名词概念隐喻,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独特的食物名词概念隐喻。无论是相同还是相异的隐喻投射,都是以客体(食物)的外形、味道、制作方式等特征为基础,以文化、主体思维为理据产生的。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Telfer,E.Food for Thought:Philosophy and Food[M].

London:Routledge,1996.

[4]王英雪.汉语-英语“食物”隐喻的比较[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8,(3).

[5]王辉,梁丽.汉语食物隐喻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育,2012,

(0).

[6]Sally Wehnmeier.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spa?a,S.A.,2005.

[7]Dilys Parkinson &Ben Francis.Oxford Idioms

Dictionary[Z].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

京:商务印书馆,2013.

[9]张春柏.实用汉英习语词典[Z].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10]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http://natcorp.ox.ac.

uk/.

[1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http: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7

“食物生糖指数”是衡量进食某种食物后对餐后血糖影响大小的一项指标,它是继“食品交换份”之后糖尿病营养治疗的又一个重要概念。有“食物生糖指数”作为参考,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食物时就不再盲目和无所适从了。

过去,我们一直沿用“食品交换法”指导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食物,该方法在帮助患者控制血糖、丰富食谱等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人们也注意到,热量相同的不同食物,进食以后对餐后血糖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为了衡量不同食物对餐后血糖影响的差异,营养学家引入了“食物生糖指数”(GI)的概念,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食物生糖指数”是继“食品交换份”之后糖尿病营养治疗的又一重要概念。将“食物生糖指数”与“食物交换份法”结合在一起,将使糖尿病饮食治疗更加科学。

“食物生糖指数”的概念

应该说,糖尿病患者不仅关心吃什么,吃多少,更应关心吃后对血糖影响如何。而“食物生糖指数”(英文简称为GI)就是衡量食物对餐后血糖影响大小的一项可靠指标,它是指含50克糖类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小时)引起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的百分比,它反映了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通俗地讲,“食物生糖指数”就是看看吃含同样数量糖类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有何不同。

影响“食物生糖指数”的因素

食物的成分

食物成分不同对血糖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例如,豆类含直链淀粉高,很难糊化和消化,血糖生成指数低;大米、面粉含支链淀粉高,易糊化和消化,故血糖生成指数高。

膳食纤维高的食物消化吸收较慢,其血糖生成指数较低。另外,食物的黏性越大,其血糖生成指数越高,如黏玉米、糯米比普通玉米、大米的GI值要高得多。

加工、烹饪方式

烹调不但可以改变食物的风味,也会改变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比如,淀粉的糊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被消化吸收,血糖生成指数也就越高。生食中的淀粉是以紧密结合的小颗粒形式存在的,机体很难消化分解;当淀粉颗粒在水和热的作用下不同程度地膨胀、破裂并分解,例如煮粥时,米粒逐渐膨胀、粥汤逐渐黏稠,也即淀粉颗粒的糊化。粥煮的时间越长,糊化也越充分,就越容易被消化吸收而引起血糖迅速升高,血糖生成指数就越高。又如,食物颗粒越大,血糖生成指数越低;食物颗粒越小,血糖生成指数越高,这就是为什么精制面粉食品血糖生成指数较高的原因。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注意,粗粮勿细做,蔬菜能不切就不切,尽量勿切得太碎或成泥状。

食物搭配

营养学家还发现,许多谷薯类食物尽管血糖生成指数很高,但与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或者与鱼、乳等含高优质蛋白质而脂肪含量偏低的食物合理搭配,血糖生成指数可以大大降低。例如,大米饭血糖生成指数值为88,而米饭加蒜苗(膳食纤维含量为2.2%)血糖生成指数值为57.9;馒头血糖生成指数值为88.1,馒头加酱牛肉(蛋白质含量为51%)血糖生成指数值为49.4。这些都说明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对食物中血糖生成指数影响很大,因此,饮食要注意合理搭配,这对降低血糖生成指数十分重要。研究还发现,一定量的蛋白质与糖类一起食用,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使血糖水平降低。

生糖指数高低可以指导食物选择

血糖生成指数概念的引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食物对血糖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食物对血糖影响的大小,可将食物分为三个等级:低GI食物,GI70。像各种粗加工的全麦食品(如全麦面包)、荞麦面、莜麦面、玉米渣子、各种豆制品、绿叶蔬菜及薯类(如魔芋、山药等)均为低GI食物。

一般说来,进食“血糖生成指数”较高的食物,由于其消化、吸收较快,故餐后血糖升高的速度快、峰值高;相反,进食“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由于其消化、吸收较慢,故餐后血糖升高的速度慢、峰值低。中外营养学专家通过大量分析研究认为,血糖生成指数70%的食物不仅不适于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异常者食用,也不适用于希望享受健康饮食的人。有了血糖生成指数作为参考,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食物时就不再盲目和无所适从了,可以多选用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豆类和叶、茎类蔬菜,适当增加蛋白质;还可将血糖生成指数高的与低的食物相搭配,制作成中血糖生成指数的膳食。

研究表明,长期食入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状态,减少血糖波动,并可降低血脂,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引入“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以后,可使糖尿病患者对食物的选择面更宽、更合理,能够更加大胆地选用水果、豆制品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既可满足食欲,又有利于血糖控制。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8

基于论证的科学教学强调利用证据建立科学的理由以支持科学主张。让学生在“论”中推理和在“证”中建构,有利于将探究的结果和概念的形成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将个人的探究与集体的认知结合起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习惯和促进科学精神的形成。

论证议题的产生需要教师在论证思想指导下加强教学设计,主动地生成和挖掘议题,创造条件开展论证教学。本文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为例,探讨如何挖掘和生成论证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论”起来。

一、借助差异化的材料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生成论证议题

学生在学习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在日常生活里早已积累了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学生在学前由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与科学概念具有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引起科学学习中的矛盾和冲突,为开展论证学习活动提供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准备有差异的材料,并借助这些材料将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出来。

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的前概念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可以说出很多与消化器官有关的词汇,但并不清楚这些消化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先后顺序,以及每种消化器官的形状和功能。因此,为丁将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出来,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5组共10种材料。第1组材料:铁夹和发夹,用于模拟口,腔;第2组材料:气球和牛奶盒,用于模拟胃;第3组材料:细橡胶管和红塑料绳,用于模拟小肠;第4组材料:塑料直管和塑料弯管,用于模拟食道;第5组材料:粗波纹管和粗橡胶管,用于模拟大肠。这样,每种?肖化器官都有两种物品供学生选择,当然,其中一种物品更能体现消化器官的特点。

我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人体的消化器官,这些器官分布在我们人体内的哪些部位呢?它们又有什么功能呢?请你们思考一下。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物品,请你们观察比较这些物品,根据它们的特点把它们想象成人体的某种器官,并把食物旅行所经过的器官挑选出来贴在人体轮廓图上。贴之前,要想清楚哪一种物体代表哪一种消化器官更合适一些,应该贴在什么位置?

这样,通过准备有差异的材料,学生从制作食物旅行图时就开始了小组论证的过程:首先,每人要经历一次自我论证,选择哪种材料来表示哪个器官是他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其次,个体论证后必然经历以小组为单位的小集体论证,当小组内部想法不同时,自然会产生争论和交流。学生在制作旅行图的过程中积极地论证和交流,自发产生了许多有意思的议题,这些议题让他们的制作和论证都兴趣十足。

二、在比较中生成论证议题

学生的前概念充分暴露后,应留出专门的时间组织他们观察了解别人的观点。必要时,要组织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对所呈现出来所有观点进行识别和比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本组和他组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观点的差别,因为这些差别隐含着“争议”——生成性议题。

例如,在试教时,当各小组将制作好的食物旅行图挂在黑板上展示出来之后,我没有给学生时间去观察和对比,而是直接提供了一份人体消化器官资料让学生阅读,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的观点错误后,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观点并不了解,结果在开展集体论证时因缺乏“议题”而导致论证无法深入。反思后,我做了如下调整:

师:现在每个小组的食物旅行图都做好了。我们先请一个小组上来介绍一下他们制作的旅行图。

(学生介绍自己制作的旅行图。)

师:其他组的旅行图和这个小组的完全相同吗?

生:不完全相同。

师: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仔细看看黑板上的这些图,找一找它们在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学生观察。)

师:他们一共选择了几种物品,是哪几种,位置相同吗,顺序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我们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选择的物品不同,放的位置也不同。比如,这个小组用了5种物品,那个小组用了4种物品;这两个小组贴的位置也不同。

学生倾听他人介绍和自己观察,能够发现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之间,以及不同小组之间观点的差异和矛盾,这就为后面论证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议题”。

三、在论证交互中挖掘议题

基于论证的科学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有很大不同,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对自己观点正确与否并不确定,往往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不同的意见往往是重要论证议题的生长点。如果教师企图传达自己认可的科学知识,或是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导致学生发言机会的减少,学生阐述自己的主张、与他人展开论证的机会也会减少。

例如,教学中,两个小组选择表示食道的物品不同,一组选择了直的透明塑料管,另一组选择了弯的透明塑料管,我针对这种情况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论证。

师:你对黑板上展示的食物旅行图的不同之处有没有要发表的观点?

生:我对这幅图有意见,这个食管应该是直的。

师:为什么食管一定是直的?

生:如果食管弯来弯去,那就不好消化了。

生:我不同意!人体的器官被碰到都会很痛,如果食管弯弯曲曲的话,食物冲下去就会撞到,会很痛。

师:看来你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也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还有没有同学发表意见?

生:如果食管弯弯曲曲,没嚼碎的较大食物就不容易吞下去。

开展基于论证的科学教学活动,需要营造开放平等的对话环境,允许不同观点,甚至是错误观点的存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达到观点的统一。选择弯管的孩子虽然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可以看出他的选择也有自己朴素的逻辑支撑,在发言后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和同学的掌声,相信他以后会更加乐于思考、积极发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论证交互,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与观点并为其辩护的能力,以及如何基于证据来反驳他人观点的能力。

四、寻找模糊的认知,挖掘论证议题

认知心理学指出,学习的发生源于解决认知冲突或消除认知心理的不平衡。儿童的一些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或差异之处,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模糊的认知引发论证。

师:所有小组都是用气球来表示胃,对吗?

生:是!因为牛奶盒有棱角而且很硬,气球像胃的形状还有弹性。

师:可是它们在人体中位置相同吗?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指着自己的胸部)胃应该在这里。

生2:(指着自己的腹部)我觉得胃没有那个高,那是心脏的位置,胃应该在肚子这里。

师:你为什么觉得是在这里呢?

生:我妈妈经常胃痛,每次疼的时候就用手捂着这儿。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 食品添加剂 消费者 工业化食品 崇尚自然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02(2013)06(a)-0213-01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来,“毒大米”、“假奶粉”、“假白酒”、“毒罐头”等一系列的假冒伪劣食品事件频出。一宗宗案例触目惊心,给个人、家庭、社会、食品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现在很多消费者简直是谈“添加剂”色变,购买食品也只找标有“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实际上这些消费者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本文在阐述食品添加剂概念和作用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的关系,以及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1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产品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指采用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

目前国内使用的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属于化学合成产物。食品添加剂虽然在食品中仅添加0.01%~0.1%,但对改善食品的色、香、味,调整食品营养结构,提高食品质量档次,改善食品加工条件,以及食品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在食品中的作用归纳为以下几方面:①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败坏变质;②改善食品的感观性状;③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④满足其他特殊需要;⑤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

2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隐患

尽管食品添加剂在用于食品之前,已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多次安全性测试,但它毕竟不是食品的基本成分,因此,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些食品添加剂虽然添加的量甚微,但是它们有可能在机体内蓄积毒性,或者当与食品中的其他成分及不同添加剂之间相互作用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有毒物质。有些食品添加剂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会发生转化,另外,食品添加剂具有迭加毒性,即两种以上的化合物组合之后会产生新的毒性作用。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突出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中关系到食品添加剂的描述就有:①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其中豆制品尤为突出;②一些食品未标明添加的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的具体名称,标注的执行标准错误;③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标签未标明蛋白含量及添加至饮料中的防腐剂、甜味剂和着色剂的具体名称。虽然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以掩盖食品腐败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但有些不法商家,利欲熏心,如用色素对质量低劣或腐败的食品着色的手段,以次充好。

3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误解的原因

原因是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宣传得不够,使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缺乏正确认识。

在很多工业化食品标志上没有注明添加剂的成分,即使有,也是一些专业性极强的化学名称,这造成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误区。误区1:只有天然的食物才是无害的,只要在食品里添加了一些非自然的东西,就是有害的,误区2:任何含添加剂的食品,都对健康有害。

一些食品生产厂家对消费者进行误导。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不尽科学完整的认识,有些食品生产厂家明明在食品中使用了添加剂,却硬是打出“本品不含添加剂”的招牌,并把食品中不含添加剂当成一个概念来炒作。

4 正确引导消费者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10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推广会在山东禹城召开

本刊讯(记者 卫士姣)2012年12月18日,由农业部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主办的低碳氮排放饲料高效利用技术培训班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推广会在山东禹城隆重召开,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全国畜牧总站饲料评审处王黎文处长,山东省畜牧局饲料处鲍霞处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杜昱光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刁其玉研究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和畜牧饲料行业企业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冷链物流年会在天津闭幕

本刊讯(记者 逯文娟)2012年12月27日由中国冷链物流联盟和天津市中心渔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年会暨全国食品与冷链企业家跨年联谊会成功召开并圆满闭幕。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水产业商会执行会长蔡志清、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签名、中国冷链物流联盟秘书长刘京、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万锦康、国家农产品保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书记陈绍慧、天津市中心渔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力等政府领导出席本届会议并发表冷链物流主题讲话。会议代表来自政府机关、行业协会、食品、冷库、冷链物流、商超配送、信息技术、生鲜农产品等350多人参加了此次年会。年会还隆重的举行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水产业商会综合处和冷链物流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揭牌仪式。

中国食品包装行业交流会召开

本刊讯(记者 申海鹏)为了中国食品包装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标准,维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于2012年12月20日在京召开了2012中国食品包装行业交流会。在本次交流会上了“过度包装现象泛滥,无法可依是关键;纸制餐饮具印刷不规范,浓妆艳抹存隐患;定量包装不定量,消费者权益无保障。”等12项2013中国食品包装安全消费警示。会议还了《2012中国预包装食品标签及营养标签调查报告》、《2012中国纸制品质量情况追踪调查报告》等行业性调查报告,并颁发了2012中国食品包装行业“质量安全放心单位”、“科技创新产品”、“优秀设备制造企业”等8个奖项。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11

广告诉求概念不通俗

在广告诉求中运用高科技或专业的产品概念可能会使消费者产生产品更进步或专业的感觉,但消费者并不都是行业专家,他们往往不能直接把这些高科技或专业的产品概念直接转化成生活中的利益点。如金龙鱼“1:1:1,营养均衡更健康”,因为配方1:1:1,所以营养均衡,所以健康,如果诉求改为“1:1:1,更健康”,消费者也会摸不着头脑。再如强生系列产品,广告诉求“含无泪配方,性质温和无刺激,呵护婴儿般的肌肤”,如改为“含无泪配方,呵护婴儿般的肌肤”,消费者同样也会难以理解。在盛洲非转基因食用油广告中很多消费者不明白含转基因代表什么?含非转基因又代表什么?事实上“非转基因”是一个专业概念,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工程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内,并使之表达出相应的性状,以这样生物体直接或间接加工成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其中,消费者接触最频繁的是食用油,目前在超市销售的大豆调和油、大豆色拉油几乎都是用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加工而成。而“非转基因”食用油不含转基因成分,制油原料完全是天然的。从以上分析来看,盛洲非转基因食用油不含转基因成分,就意味着制油原料完全是天然的,因此油质更健康。因此笔者认为若盛洲食用油诉求改为不含转基因成分,原料天然更健康,这样诉求会更清晰明确。其中“原料天然”是对“不含转基因成分”的进一步的通俗解释,消费者应该能更好地明确其产品的利益点。因此在广告诉求中应把高科技或专业的产品概念进一步转化成消费者熟悉的能够理解的概念,也就是广告诉求概念一定要清晰明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尤其是针对普通老百姓的广告诉求,这样消费者才能更好理解和接受。

把产品的属性等同于产品的利益点,广告诉求重点落在产品属性上

我们首先要明确产品的特点或属性不等于产品的利益点,如洗衣机全电脑控制是产品的特点,而由于采用全电脑控制,减轻了洗衣服的劳累才是消费者的利益。而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产品的特点而是产品的利益点。例如汰渍洗衣粉,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它含有某某高效去污因子,而是能祛除顽固污质,使衣服更干净。因此我们在进行广告诉求时要把重点落在利益点上,而不是产品特点上,产品特点只是利益点的支持点,是消费者为什么相信利益点的理由。例如好记星广告,好记星从2003年进入学习机市场取得的骄人的销售成绩与其策略的准确把握有着极大的关系。其实从产品的功能角度剖析,以好记星为代表的数码学习机和传统的电子词典在功能上并没有质的差别,数码学习机能够实现的产品功能在传统的电子词典中都可以实现,甚至在部分功能和资源上(如版权词典、真人发音等),传统电子词典的优势要远远超过好记星的数码学习机。但一直以来,传统电子词典的产品的广告主要围绕着词典的版权,词典的数量和单词的发音等产品的特点进行诉求的――单词解释更正确、单词发音更标准、使用更方便,对此关心学生成长的家长们的关注并不高。而好记星将广告诉求从产品功能进一步转化到消费者购买此产品想要得到的最终利益――高效记忆单词,快速提高英语成绩。对快速提高英语成绩这一利益点的炒作使众多家长不计价格、争先恐后地购买。金龙鱼食用调和油的广告诉求是――1:1:1营养均衡,广告的诉求点是落在“营养均衡”这一利益点上的,配方1:1:1这一产品特点是“营养均衡”的支持点,使“营养均衡”的利益点更具有说服力。盛洲非转基因食用油,不含转基因成分应是产品的特点,广告中提到的健康应是利益点,从该品牌几个月来一直未变的广告来看,广告诉求始终落在不含转基因这一产品的特点上。对产品的利益并未进行集中诱惑力地诉求,难以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广告诉求的利益点不够具体明确

盛洲食用油广告诉求的利益点是“健康”,但在笔者看来,“健康”的概念太“泛化”,“营养均衡”是健康;“营养丰富”是健康;“品质纯正”是健康;“绿色天然” 也是健康。利益点不具体明确,就会显得空,不能形成强而有力的差异化核心诉求点。从对盛洲食用油广告的分析来看,其诉求的利益点应该是“绿色天然更健康”,“绿色天然”才是其健康的核心所在。

广告诉求策略未能合理配合

笔者看来盛洲的广告诉求采用的是广告定位策略,把盛洲食用油定位为非转基因食用油,使其在消费者心目中占领非转基因食用油第一品牌的位置。盛洲食用油的广告策略与2005年推出的五谷道场的广告策略极为相似,2005年五谷道场推出由著名影视明星陈宝国代言,陈宝国在镜头前说:我不吃油炸食品,五谷道场非油炸更健康。这一采用定位于非油炸方便面的广告诉求策略的广告一直沿用至今,从目前五谷道场在市场上不温不火的表现来看,笔者认为与五谷道场的广告诉求策略不无关系。五谷道场在预先抢占了非油炸方便面这一概念之后,并未对健康的利益点进行更明确有诱惑力的诉求,未能使消费者真正体会其健康所在,从而改变自己长久以来食用油炸性方便面的消费习惯。我们回顾七喜采用逆向思维,把自己定位为非可乐碳酸汽水取得成功历程。1968年七喜提出了“非可乐”的“概念定位”,广告语为 :“可乐、可乐、可乐,你总是喝它;现在你可以不用喝它啦!”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垄断的龙争虎斗的市场中奇迹般地占到了“老三的位置”,仅仅屈居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后。过了10年,七喜被菲力浦莫里斯集团收购,简单的非可乐的概念不能说服对产品的选择更加苛刻、更加理性的消费者,销路一路下跌。进入八十年代,美国人认为过量的咖啡因有碍健康,要求降低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七喜”以敏锐的嗅觉,嗅出了这一市场缝隙,于是在1982年底,采用USP策略第一个喊出了“不含咖啡因”的口号,加强对非可乐中“不含咖啡因”这一产品属性所带来的利益点的诉求,大讨消费者的欢心,同时又给了含咖啡因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当头一棒,重新恢复了第三品牌的地位。消费者的消费越来越感性,也越来越理性,在产品的导入期,把信息削尖的产品类别的概念定位能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抢占一个有利的印象位置,但一个新颖的、简单的产品类别概念已难以打动消费者,因此笔者认为胜洲在预先抢占“非转基因”的概念后,与此同时应在第二阶段集中投放具有诱惑力的产品功能或品质利益诉求的广告,使消费者更加明确广告利益概念,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12

【关键词】饮食认知;饮食行为;知行关系;饮食营养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1-0002-04

众多学者从生物学、营养学及行为学等视角对人类健康饮食行为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在诸如健康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具有保障作用、健康饮食心理对生命质量具有促进作用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美国学者布朗还发现饮食与性格养成有关,认为儿时的偏食、挑食会影响到将来的性格养成。在中国,绝大部分家长都很关心孩子的饮食营养问题,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更是对孩子的饮食思想上高度重视,经济上不惜成本,可是幼儿的偏食、挑食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许多幼儿对家庭或幼儿园精心制作的食物兴趣索然,许多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则为如何帮助幼儿从小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伤透脑筋。为此,笔者基于儿童发展视角,对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知行关系这一哲学视角探讨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

一、哲学史上有关知行关系的主要纷争

从哲学角度看,知行关系问题实际上是认识论问题。在哲学史上,有关知和行孰先孰后的问题,一直存在纷争。例如,著名教育家黄济先生在其《教育哲学通论》中对知行关系进行过深入分析。他认为儒家从伦理道德出发,基本主张是重行,认为“非知之艰,行之唯艰”,比如荀子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朱熹则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行相须互发”。孙中山又从人类进化与科学发展实际出发,认为科学家要进行创造发明,事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故而推导出“知难行易”。〔1〕对于王阳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观点,黄济先生认为他“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把行也归于知之中”了。〔2〕根据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陶行知先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教学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么,对于幼儿的饮食而言,知和行孰先孰后呢?本文拟深入分析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和幼儿的进餐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面向幼儿更好地开展饮食营养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和进餐行为

笔者曾借助“营养”“维生素”“蔬菜”“荤菜”“肥胖”“挑食”“零食”“蔬菜”“水果”“饮料”“白开水”等概念,调查了300名3~6岁幼儿有关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状况,结果发现,幼儿主要是根据事物可直接感知的外部特征来理解这些概念的。例如,对于“维生素”“蔬菜”“荤菜”“水果”“饮料”等集合概念,幼儿会以举例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而很少会依据集合的属性来定义这些概念。调查还发现,大、中、小班幼儿的概念定义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5%的幼儿不知道什么是“荤菜”;74%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挑食,73%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吃零食,75.35%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喝饮料,且这些幼儿大多是从挑食或吃零食、喝饮料的不良后果角度来解释原因的。〔3〕可见,大多数幼儿是依据具体举例、可直接感知的具体情境或外部特征来理解饮食营养概念的,而不是从概念的内在属性来认知的;大多数幼儿能认识到不良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害处,且大、中班幼儿对不良饮食行为后果的认识更加清晰。或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3~6岁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饮食营养概念,已经懂得一些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能够基本满足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认知需求。

笔者又通过对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进餐行为的观察,发现幼儿的进餐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因为缺少最基本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所以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很难建立。例如,幼儿经常会询问:“这个能不能吃?”“这是什么?是蛇(指鳝鱼)吗?”“海虾是鱼吗?”“为什么要吃这个?”如果幼儿的求知欲得不到及时满足,或相关担忧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进餐兴趣和进餐速度等。(2)在具有大致相同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前提下,幼儿的进餐表现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虽然大多数幼儿都知道挑食对健康有不良影响,但是有的幼儿几乎不挑食,有的幼儿有时候挑食,有的幼儿却很挑食。(3)幼儿的进餐行为与其他生活行为的倾向趋向一致,已有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不起决定作用。例如,平时做事磨蹭、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幼儿进餐时也容易出现发呆或边进食边说笑等情况,进而影响了进餐速度。(4)幼儿喜欢吃的往往是诸如鸡腿、鸡翅、盐水鸭、大虾、红烧带鱼等口味较重的荤菜和一些形象有趣可爱的面点。(5)幼儿不喜欢某样食物的理由多种多样。例如,幼儿不喜欢吃青菜是因为“塞牙齿”“难嚼”,不喜欢吃胡萝卜、芹菜是因为这些食物有特殊的气味,不喜欢吃苋菜是因为菜叶颜色太红,不喜欢吃螃蟹是因为害怕螃蟹张牙舞爪的形象,等等。(6)幼儿在具备一定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却又食欲不佳的情况下,往往会以不咀嚼、不吞咽、玩弄食物、不断从锅里或大碗里盛菜到小碗里做游戏等来消极抵制进餐。笔者认为,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既受幼儿园的影响,也受家庭的影响。例如,幼儿园中、小班往往把孩子的饭菜放在一个碗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米饭被盖在菜肴的下面,幼儿不得不先吃菜再吃饭,不能饭菜交替吃。这样的进餐习惯一旦养成,幼儿很可能在家里也是“前面吃菜,后面吃饭”,结果因为菜特别是荤菜吃得过多,主食吃不下去了。又如,许多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习惯包办代替,时常主动喂孩子吃饭,结果导致孩子进餐独立性不够,在幼儿园进餐时速度很慢。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时常会在孩子进餐时絮絮叨叨,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哄孩子多吃。这时候家长向孩子灌输的营养知识往往带有误导倾向,进而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进餐习惯。

三、幼儿饮食知行关系对幼儿饮食营养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幼儿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调查及对幼儿进餐行为的观察,笔者认为,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与进餐行为之间存在着并不完全一致的现象。这也印证了黄济先生所说的:“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对象身上,知行的先后问题,知行的难易问题,情况是千差万别的。”〔4〕复杂多元的幼儿饮食知行关系可以概括为:基本的营养知识有助于幼儿养成健康的进餐行为,不过有的时候幼儿虽然知晓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但未能养成健康的进餐习惯,也有的时候幼儿虽然已经养成了一些健康饮食习惯,但并不一定很清楚其中蕴含的健康饮食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拓展,不少幼儿挑食、偏食的程度会有所缓解。

笔者认为,幼儿饮食的知行关系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饮食营养教育有如下启示。

1.饮食营养教育是生活教育,教师要在生活中适时适度帮助幼儿积累饮食营养知识。进餐过程是进行饮食营养教育的好时机,许多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都来自餐桌。教师可以在幼儿进餐时适时、简短地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的营养知识,从而帮助幼儿提高对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要注意的是,进餐过程还是应以进餐为主,学习为辅,切忌在餐桌上不停地教育幼儿,因为成人的唠叨很容易转移幼儿进餐的注意力,甚至可能激发幼儿的逆反心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在幼儿进餐不专心时成人往往会进行很多干预,而在幼儿专心进餐时有的成人也会主动提起各种无关话题干扰幼儿进餐。许多教师和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根源很可能就在自己身上。成人的过度干预时常让餐桌演变成了成人与幼儿斗智斗勇的“战场”。面对成人的饮食营养教育,无论是食欲不佳的幼儿还是暴饮暴食的幼儿,往往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来抗拒成人的干预。例如,食欲不佳时,幼儿会说“太硬了咬不动”“闻闻味道就不好吃”“看这个菜的样子就不好吃”,等等;在暴饮暴食垃圾食品时,幼儿则会反复强调“我还没有吃饱呢”。事实上,在进餐环节,教师可以多着眼于眼前食物的色香味来引导幼儿品尝健康食品的美味,从而激发幼儿的食欲;在生活中,教师可以多引导幼儿了解垃圾食品的危害,强化幼儿对垃圾食品的厌恶感。教师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安静、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教师切记,在餐桌上的教育应当适时适度,适可而止,不要因为看到了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而说教不休,也不要在幼儿专心进餐时没话找话打扰幼儿,更不要在幼儿进餐时一味批评指责幼儿,否则很容易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养成造成消极影响。

2.饮食营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养成应在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环境是影响幼儿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幼儿选择食物的倾向以及进餐习惯等,无论是出于从众心理还是好胜心理,其实都与特定的环境氛围密切相关。例如,母亲的“挑挑拣拣”、父亲的“速战速决”、同伴的狼吞虎咽或口里含着饭不下咽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幼儿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里往往会有不完全相同的饮食行为,但在幼儿园里养成的饮食习惯或多或少会在家里得到体现,而在家里养成的饮食习惯也会或多或少地在幼儿园中得到反映。可见,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成人或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人应当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表现出自己对健康食物的消极态度,从而为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作出表率。有的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一起午餐时“同时同室不同菜”,这时教师就应当考虑自己的饮食习惯对身边幼儿的影响,不要随意点评所食菜肴。在平时的非进餐时间,教师也不要流露对健康食品的消极态度。

3.科学的饮食营养教育可以提高幼儿饮食行为与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一致性水平,进而提高幼儿的健康素养。科学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将有助于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幼儿深化对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幼儿的饮食问题既关系到幼儿的生存质量,又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已有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状况的分析,考察幼儿的语言特点、思维特点乃至心理反应,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改进饮食行为。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幼儿饮食行为的考察了解幼儿的饮食偏好、食欲大小乃至社交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提高对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水平。例如,笔者曾观察到一中班幼儿在家里进餐时有意识地告诉母亲:“幼儿园(一顿)有三四只大虾,好久没吃西红柿炒蛋了(之前母亲曾与孩子提起过幼儿园过于频繁地提供西红柿炒蛋)。今天吃一个菜吧,明天吃其他的,过几天再吃这个。”可见这个中班幼儿已能根据幼儿园的进餐经验,肯定幼儿园食谱的多样性(尽管她尚未建立“食谱”这一概念),还能联系之前母亲对幼儿园菜肴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其认知水平、言语水平、情感倾向、社交特点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想象,此时家长若能顺势将“每天吃不一样的食物,样样食物都要吃”的营养知识告诉孩子,则孩子更易接受,行为上也更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饮食营养教育要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顺势不断提升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正是幼儿饮食营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13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卫生 质量认证 法律监督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39-02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和质量三重概念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混淆现象,对待细致的产品卫生处理不够严谨,造成实际成品背后不同健康安全威胁因素的密布,这些专有名词的模糊性渗透现象,将直接影响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相关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不利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有效落实,更严重威胁着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需求状况,因此,必须对三者之间的隐性特征进行准确划分,维持安全秩序处理工作的合理进行。

1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三者之间的含义辨析概述

1.1 食品的概念

食品的定义因国家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美国的食品定义为:可以为人活着动物食用的一种物质。而欧盟的定义是:一切能够被人类消耗吸收的物质。然后,我国的食品定义在法律上存在歧义。随着环境及农产品的被污染,众多国家呼吁将食品纳入到产品责任中。

1.2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概念的区别

1.2.1 食品安全

在相关产品流通环节下,配合可靠的法律制度维护和管理部门严密监察工作,实际食品不存在任何对人体健康造成显性或隐性危害的状态,这是食品安全内容的主要定义。这种安全范围的内容不免会造成卫生、质量概念的混淆,因此在具体表述食品安全理论的过程中,绝不能一味地脱离安全、质量效应进行单独理解。

1.2.2 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和预防疾病蔓延的健康理论实现论述,在一定生理法规范围下进行生产环境和生活状况下的实际应对策略补充。根据现代致病因素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良好的清洁处理工作可以较好的预防疾病的滋生,并且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传染危害[1]。我国《食品卫生法》已经做出明确阐述,在利用行政部门制定的营养、卫生标准政策落实基础上,配合现实性相关产品中的添加剂、包装材料、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等进行卫生标准管理制度的渗透,争取现代技术下的传统卫生习惯要领能够得到有效传承。现下的食品卫生法令利用广泛的强制性实施手段获得了一定的主观承认地位,加上卫生基本含义内容的淡化,造成所谓安全、卫生的食品价值定义原则更加混乱。反而在近阶段食品安全定期使用范围愈来愈广泛的条件下,食品安全成果的规范已经对卫生原始含义实现一定的分离。

1.3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概念的区别

食品卫生的定义:保证食品及其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所有具备的一切条件。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前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种方法。

1.3.1 食品安全注重包装标示的清楚、准确

食品标示的清楚、准确是确定食品安全的首要条件,它是食品最简单的描述说明。不规范的食品标示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但是不一定导致食品卫生。

1.3.2 食品安全注重商标运用

食品的商标认证满足食品的卫生条件,即,对人体身体无害。但是,若存在虚假信息就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1.3.3 食品安全注重食用方法

由于人本身的差异,导致了食品安全的差异性。例如:某些食品对特殊人群会产生过敏等现象。

1.4 食品质量及相关性问题概述

质量是指生产工序中的产品优劣效果。我国在阐述食品质量标准的过程中,牢固把握内部关键性维度的扩散基准,对产品制备过程中的优劣标准进行充分地系统鉴定,实现优等和劣等范围的清晰界定,帮助规划指标能够实现顺利达成。所谓的食品质量是收揽影响消费者和产品价值的特征包括负面内容(腐败、污染等),正面特征(色泽、香气、加工手段等)[2]。这种安全效能和质量水准之间的区别对公共政策的灌输式引导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配合国家事先的食品控制体系进行本质内容的科学匹配。

2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之间辨析途径分析

在利用灌输式逻辑思维引导活动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混乱现象,尤其是在公共政策和国家法律制度制定相关规定方面,现实服务手段不足以发挥现实指导工作的价值水准。由于具体标准化和产品相关质量法令的规定要求,使产品的质量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理性内容向法律制度的转化过程中,食品安全的主导地位尚未被确立。因此,可以具体重新确立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结构,规定食品安全的主要实证原则和方针技巧,尽量控制行政处罚的波及范围[3]。利用食品卫生监督制度、动物防疫法令和食品安全检验等措施进行监管法内容的完善,逐渐渗透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支持格局形式,保证国家必要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维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素质。

3 分清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定义的重要性

理清三者定义的联系及区别是为法律制定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食品安全的全过程预防的观念主要是针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质量整改,在生产环境中,利用管理机构强制性的污染防治手段和食用农产品的保护措施,进行总体食源无害化处理。通过分清食品的三个具体含义,才更有利于国家政策的确定及相关法律的制定。

4 结语

现实中的食品生产工作,对必要的安全、卫生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分别诠释还不够细致明确,必须联系现代群众的反馈渠道进行阶段策略的调整,争取实际经济效益和全民健康素质的巩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丽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西北大学,2008.

食品化学的概念精选篇14

这些概念蛋比普通鸡蛋贵一倍至几倍,那么,它们为什么那么贵,营养价值究竟相差多少?

营养专家刘龚兴指出,衡量鸡蛋营养价值的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就是蛋白质和脂肪,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指标,如各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以及矿物质等。实际上,不管是散养的、笼养的,还是各种不同品种的蛋鸡产下的蛋,在营养价值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普通鸡蛋的利润空间很小,在农贸市场中,如果一天销售几百斤普通鸡蛋,一年下来也就几万块钱的利润;而卖概念鸡蛋就不同了,一年能挣几十万元。

如今的概念食品炒作的成分比较多,忽悠老百姓的也不少。下面简单概述一下。

月子餐、月子水。

商家推出一种“月子餐”,令人立刻联想起“月子水”。所谓“月子水”,就是坐月子期间喝的水,虽然价格不菲,但功效宣传得神乎其神。说这是台湾坐月子的先进理念,说是“完全剔除酒精成分后的米酒精华液”,可以增加营养、催奶,还能健美、瘦身,尽管一箱高达五六千元、一瓶价格几十元,还是受到不少产妇的青睐。

米酒的最主要成分就是氨基酸。然而,检验报告显示:两种“月子水”均未检出氨基酸,仅含有微乎其微的蛋白质、钠、钙。专家指出,这点微乎其微的营养含量与一般饮用水相差无几,有的指标甚至还不如普通饮用水呢,根本起不到宣传所说的作用,没有一点科学依据。被大众媒体曝光以后,“月子水”迅速下架,消失殆尽。

无独有偶,“月子餐”据说是从台湾传过来的概念,声称在台湾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其实,也大都是概念炒作,被天津一家媒体曝光以后,迅速下架。

还有所谓“高考餐”,也与此大同小异,也被专家指斥为概念炒作。

儿童酱油。

儿童酱油似乎是最近出现的“新鲜事物”,价格不菲,有的200毫升就卖32元。比一般酱油贵了几十倍。而网上售卖的日本、美国进口儿童酱油价格更是高得出奇,150毫升价格在45元至60元左右,号称无盐、无味精、无防腐剂,销售火爆。

但是,比较一下儿童酱油和普通酱油,发现两者在原料方面没有区别,添加剂种类也几乎没有区别。只是儿童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在每100毫升0.8到1.0之间,达到了特级酱油的标准,营养成分里增加了锌、铁等微量元素,如此而已。

面对儿童酱油如此高的身价,美国普度大学博士、食品安全专家云无心认为,“儿童酱油更多是一种忽悠的营销噱头。”云无心说,酱油中含有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对营养的贡献完全可以忽略。不管儿童酱油怎么“精心研制”、“补充营养”,也很难实现所声称的营养价值。目前,我们国家并没出台专门针对儿童酱油的制造标准。所谓“儿童酱油”更多是企业的一种概念营销。

“无蔗糖”健康食品。

很多超市、商场甚至药店针对糖尿病患者设立无糖食品专柜。但这些“无糖食品”却比较复杂,未必是真的无糖。

按照国际上的标准,无糖食品是指不含食糖,即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和淀粉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的甜食品。无糖食品可以由木糖醇等来作食糖替代品。目前,我国已经批准列入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糖替代品包括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醇等。

一家超市的无糖专柜的饼干、糕点,甚至巧克力都明晃晃标着“无蔗糖”的字样,而导购人员推荐给记者的一种苏打饼,其配料表则标明含有奶粉和甜味剂,但却没有说明到底是哪种甜味剂。显然,一些商家混淆了“无糖”和“无蔗糖”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家指出,“无蔗糖”食品不等于无糖食品,不少“无蔗糖”食品含有单糖和双糖,即含有葡萄糖和麦芽糖,甚至有可能使用了糖精等高倍甜味剂,同样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无反式脂肪酸”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反式脂肪酸像饱和脂肪酸一样,会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同时还会减少可预防心脏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反式脂肪酸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饱和脂肪酸的3到5倍,反式脂肪酸还会增加人体血液的黏稠度,易导致血栓形成。此外,反式脂肪酸还会诱发肿瘤、哮喘、II型糖尿病、过敏等病症。反式脂肪酸对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和成长中的青少年也有不良影响。

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奶油类、煎炸类、烘烤类和速溶类等食品中,如炸薯条、炸猪排、烤面包、西式奶油糕点及饼干等食品。很多人购买甜味零食点心,都会注意看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其实,即便反式脂肪酸真的是零,那些高脂肪、高糖、高热量的零食也是不能经常吃的,比如派、蛋挞、饼干、曲奇、桃酥、酥皮点心、起酥面包之类。所有脂肪都有令人肥胖的功能,特别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果多吃同样会升高血脂,增大患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目前的油脂工业技术完全可以做出几乎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植物起酥油、蛋糕油、人造奶油等产品。然而,这些专门使点心饼干产生香酥口感的都是半固态的油脂,其中的饱和脂肪含量绝不逊色于猪油。千万别因为“零反式脂肪”这个概念而大饱口福,否则,肥胖以及由此带来毛病的可能会大大增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含胆固醇”这个概念也不能简单理解。“不含胆固醇”并不表明一点儿胆固醇也没有,而是指每100克或每100毫升商品中胆固醇含量少于2毫克。有的食物中胆固醇是必需品,宣称不含胆固醇是忽悠顾客。

健康果蔬干

如今,各种声称健康食品的果蔬干,如蓝莓干、西梅干、草莓干、圣女果干、猕猴桃干等,纷纷摆上超市、商场的柜台,其宣传的健康理念令人怦然心动。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