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方针范文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18 16:39:12

高等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1

——编 者

1 从历史发展观点来考察一下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方针

如果从历史上简单考察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学校教育采取了不同的方针。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封建时代,也有学校教育,就是所谓私塾,教的是四书五经、八股文。那时的教育方针大体上说就是个性束缚的方针。那时就没有什么体育课,也没有什么音乐、美术。清规戒律多得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句话,就是要培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奴才,谈不到什么个性发展。

第二个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也就是解放以前的时代。这个时代,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有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也有各种课外活动。这个时代的教育方针,倒不是个性束缚,而是个性的放任、放纵,青年的个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更谈不到能够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讲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除了赤条条的利害关系之外,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出什么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也体现出这种特点。这个时代的教育,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当然实质上还是有的,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到学校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不外是“升官发财”、“显亲扬名”等等罢了。有钱人能上学,没钱的人就上不了学;毕业后也是有钱有势的人就容易找到职业,没钱没势的人就很难找到职业;选择职业的标准也是那里钱多就到那里,而不是什么参加国家建设——那时也没有什么国家建设。二是学校教育的无计划、无政府状态。在高等学校里,先生愿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愿学什么就学什么,形式上很自由,实质上教师和学生经常受着失业、失学的威胁,受着宪兵、特务的追踪和监视,受着反动统治的种种迫害,他们今天不知道明天的命运 。他们不能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翁。在资本主义社会,个性的健全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不能或者很难实现的。在那个时代虽然也培养出一些优秀的专家、科学家,但是毕竟是极少数。

第三个时代是社会主义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社会主义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完全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方针,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全面发展的方针,也就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方针。关于这个方针,现在我们常常可以遇到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例如:“智、德、体、美”,“才德兼备、体魄健全”,又如号召青年要“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团章上规定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有知识、守纪律、勇敢、勤劳、朝气勃勃、不怕任何困难”等等,它们所表达的形式,虽然不很一样,但是就它们所包括的思想内容来讲,基本上是相同的。

我们听说的全面发展的方针究竟包括一些什么基本要求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一个政治方向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方针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在旧社会,这个问题始终没有明确地解决,因为在封

建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他们不敢明白地指出他们的教育目的。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而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我们与他们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明确地标榜我们的教育目的,必须教育学生具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我们是要培养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是要培养只认识钱袋、不惜把自己的人格和知识一同出售给任何反动势力的市僧和“高等华人”。

第二,是解决用什么去服务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学留业务掌握知识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青年人具有文化科学和技术知识,了解自然的、社会的发展的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和知识去为人民服务。否则,所谓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只能是空谈。在学习问题上,必须特别强调和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认为教学工作的核心问题,就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就必须坚决反对束缚生动的创造精神的教条主义。

第三,是解决怎样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的问题。青年人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读了许多书,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不一定就能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至少不一定能够很有效地服务。青年人还要有健全的体魄,要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要有勇于克服困难的毅力。只有这样,才能胜胜任艰苦的劳动,才能更有效地去为人民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第四,就是要解决一个关系问题——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同志之问的关系,也就是要解决集体主义的问题。同志们都知道,在社会上,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当中。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互助合作的关系,这是一种最进步的社会关系,它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集体主义的,因此,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就必须以集体主义的原则为基础和出发点。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我国建设事业的需要,才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同志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所理解的全面发展方针的主要内容。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2

针灸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千百年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也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针灸医学以其简便效廉等优点,正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己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疗法,并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针灸机理和临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针灸成为非主流医学系统中最为辉煌的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针灸学在日益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同时,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灸学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针灸专业人才。针灸高等教育50余年来所培养的一批批针灸专业人才已成为针灸专业各领域中的主力军,促进了整个针灸事业的发展。但是针灸高等教育还不能满足针灸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因此针灸高等教育,要紧跟时代变化,

1.明确培养目标,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梯队,完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以繁荣发展针灸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明确不同培养目标,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高等学校要适应、促进和指导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的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随着教一育内涵的扩大,传统教育、现代化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将共同构筑起21世纪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学体系。针灸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必须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

1.1因材施教,明确不同培养目标新世纪对针灸人才的需求有不同层次的要求。针灸医学的发展,一方面要突出特色,发扬优势,面向传统,继承前人的经验,发掘古代针灸文献中的精华: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针灸,推动针灸医学的现代化进程。因此,针灸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培养。针灸医学发展既需要从事针灸高等教育、普及教育的教育人才,从事针灸现代研究的科研人才,从事针灸医疗为主的临床人才,也需要从事继承发扬传统针灸医师经验、古代针灸文献资料的传统人才,从事对外交流、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外向人才,更需要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针灸高等教育必须应对社会需求,制定相应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培养层次、方向,注重一专多能的训练,以适应社会各类各层次对针灸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针灸医学的发展。

1.2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针灸教育的规律,培养创新型中医针灸人才,一直是针灸教育研究的目标。近年来,各个院校进行了针灸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讨,一些院校提出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导师制与班级制互补的模式培养,既适应现代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又兼顾中医传承学习认知的规律。这一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探索了中医针灸教育的规律和创新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人才问题上主张熏陶成人、培育成才,以建立中医针灸思维(熟读经典和导师指导贯通)、培养中医针灸人才综合素质(科学和人文相融)、提高临床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等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有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来讲,培养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针灸经典理论、针灸临床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对针灸学科知识具有融会贯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能通过合作交流、团队协作动手解决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还探讨了中医针灸经典、临床、实验二位一体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针灸高等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符合中医针灸教育规律、适用性广、多样化的针灸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新一代具有传承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针灸人才。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梯队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根本大计。”振兴针灸,关键在教师。50余年来,针灸高等教育教师队伍不断优化,现在全国各中医院校都具有水平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针灸学科师资队伍。针灸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针灸教育要求从事课堂教学、临床带教的教师,具有同等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因此建设高素质、多技能、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向社会输送全面的针灸人才的先决条件,故今后针灸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激励机制,鼓励针灸学科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在职培训等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高等教育对师资要求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严要求,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针灸高等教育必须根据社会日益扩大的学习需要调整教育机构,教师要能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多种学习手段的培养,形成一种新的“以学为主”的风气,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素养和知识水平,不断获得新的信息、,更有效地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培养针灸人才的教师也必须掌握深博的中医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医疗经验及相应的科研能力、外语水平,并且能帮助学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跟上时代步伐的高级人才。

3.完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3.1.编写、出版全国通用教材,规范针灸专业课程建设:高等中医院校是培养针灸专业人才的摇篮和基地。20世纪60年代,《经络学》、《输穴学》、《刺灸法》、《针灸治疗学》相继出版,成为针灸专业的基本教材,以后随着针灸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针灸医籍选》、《实验针灸学》等教材相应出版。近50年来,教材几经改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补充了许多新的且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但是针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几十年变化不大,现行教材不能满足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集全国针灸专家统编的教材并在全国内通用情况并不理想,许多中医院校仍然使用自编教材。针灸学科目前尚没有适合于本科、专科、进修生、研究生以及外国留学生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教材,今后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专业编写、出版全国通用教材,以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向教学使用;并鼓励编写自编教材,以突出地域特色,增强中医经典课程,强化中医思维,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介绍针灸理论研究的突破、针灸治疗手段的创新。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环节之一,是优秀学科建设的标志,是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体现教学成就的重要举措。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了一批部级精品课程,极大地推动了高等针灸教育的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于2004年评为部级精品课程,是针灸学的第一门部级精品课程。各地针灸学精品课程建设也获得全面发展,许多课程列入省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但是,针灸学科课程建设仍需进一步改进,现在针灸学科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内容重复多、课堂讲得多、实践机会少、临床涉猎面窄等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培养专业方向的整合,教学内容中西医比例重新调整,课时压缩,而教材改变没有跟上变化,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此外,专业课程设置全面统筹安排不足,出现课程厚薄不均,影响学生知识的拓展、智能的开发川。因此,要培养适应21世纪针灸学科发展的针灸人才,不能忽视教材、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故今后高等中医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围绕教育目标的调整而进行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改革,从而使课程体系一体化、系统化、立体化,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础性、渗透性、宽广性;专业课要体现传承性、前瞻性、应用性;教学计划要体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应当在突出针灸医学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多样、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认知能力的创新。

3.2教学内容的媒体化、网络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育事业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同时也对传统的针灸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国各中医院校在这一方面均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研制开发了包括经络学、经络输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名著选读、实验针灸学等针灸学多媒体网络版和英汉对照版教学软件,并开展了多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这些自行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丰富多彩,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段,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局限,与传统针灸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还不够完善,网络教学开展不足。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推进针灸的现代化、国际化,针灸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应当注重多样性、直观性、实用性,针灸学科的网络教学必须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针灸远程教学,建立针灸资讯网站,扩大针灸教学范围,使更多的人士能够通过利用现代媒体了解、学习和掌握中国针灸,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3

关键词:针灸;教育改革;三因制宜

2009年5月7日,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分析并指出了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其中提出了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等多项措施,明确了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针灸学作为传统中医药的经典学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为中国医学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大势下,针灸学的教育改革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因制宜”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病要根据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引以及季节、地理环境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的原则。本文把中医“三因制宜”的理念运用于针灸教育改革,在教改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时代、地区和人物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为目前针灸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即根据时间节律变化和季节气候特点的不同来考虑治疗用药。运用于针灸教育改革则是指根据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砭石以缓解身体疼痛,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可以说是针灸的起源。此后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改,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针灸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更起跌(表1)。针灸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针灸教育的方式也有所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政府的医学机构教育。目前主要的方式为政府的医学教育,也就是进入医学院校进行针灸知识的学习。而在改革的浪潮下,这种教育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完善。

2000年5月,在香港大学医学院举行的《医学教育改革・香港的经验》研讨会让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掀起一股学习香港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经验的热潮。此后,由传统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LBL(基于课堂的学习)教学逐渐向PBL问题式学习教学过渡发展,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为什么医学教育模式需要转变呢?美国医学界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发现LBL医学教学模式存在潜在危机,即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医学相关知识越来越丰富,医学生的负荷随之加重,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被花费在理解与记忆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的培养。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创立的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PBL教学)为这一危机带来了转机。此后,在80年代、90年代,美洲大部分医学院及欧洲部分医学院也陆续开始进行实验性PBL教学。1991年美国医学学会杂志(JAMA)对此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全美有100多所医学院采用PBL教学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已全部用PBL教学取代传统模式教学。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成为我国最早引进PBL教学的院校。随后很多院校的老师在某些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性的应用或借鉴了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PBL教学模式虽然在近些年来应用较多,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教学经验的丰富,CBL(案例教学法)、TBL(任务教学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导师制与班级制互补的创新型中医针灸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成为针灸教育改革可行的探索和前进方向。时代和医学科技在不断发展,针灸学的教育也会不断的发展完善,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不同的学习时期,因时制宜,不断改革针灸教育方式,使针灸学教育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更轻松全面的掌握针灸学的知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祖国医学的繁荣发展。

二、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同理可推,针灸教育改革中的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区针灸理念和针灸流派的不同采取各具特色的教学。我国的针灸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是从古至今无数医家通过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反复研究从而凝聚的智慧结晶。医家们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为宗旨,根据其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医疗方式和学术见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和流派,丰富和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经学派、经穴考订派、穴法派、手法派、重灸派、重针派、刺络放血派、针药相须派、中西医汇通派、临床各科诸派等是目前人们较为了解的针灸流派,但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还分布着更多颇具特色却鲜为人知的针灸流派。东北地区有彭静山的“反针”,有于致顺的“头针”,有对经络学说有独特见解的张给,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蒙族针灸等;沪上地区有以陆、方、黄、杨、奚、秦为代表的六大海派针灸流派;在江苏地区,有源远流长的澄江学派,更有杨长森、肖少卿等秉持自法的针灸医家;浙江地区则有以楼百层、盛燮荪、马石铭为代表的手法派,以杨相良、罗诗荣、施延庆等为代表的疗法派,以高镇五等为代表的重手法亦重穴位派,以阮少南、虞孝贞等为代表的针药结合派;北京有王乐亭独创的养针法门,贺普仁自创的“贺氏针灸三通法”;在山西有师怀堂先生的“新九针”和吕景山先生的“针灸对穴”;广西的桂派针法,四川的李氏柞针,云南的管遵惠子午流注针法…很多特色鲜明的针灸流派等待着新兴医学人才的继承与发展。当代中医教学模式以“一元化”的院校教育模式为主,传统的家传及师承教育越来越少,使各具特色的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手法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及保存,使我们珍贵的针灸学术资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渐流失。在现代针灸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本科的学习中,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教室里,很少有时间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更不要说深入了解当地的针灸流派。改革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让传统的“名家带徒”的师承方式融入当代教育,在院校教育过程中重视各地域流派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可以在设置课程时加入具有当地特色的针灸课程,教授当地针灸流派的理论观念和操作手法,开展各医家的专题讲座,鼓励学生们拜师学艺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既要会搞科技做实验,也要会熟练应用中医药治病救人,在院校的基础培养中,在老中医的言传身教中,继承中医名家流派医脉。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针灸流派,这些流派等待着我们的继承和发扬,针灸教育改革中我们要注意因地制宜,把前人们呕心沥血的学术结晶发扬光大。

三、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将其应用于针灸教育改革则是指根据教育过程中各个角色不同的功能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培养方式。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进行医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每个角色都要注意其角色功能的转化及过渡,因人制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灸理论需要接受临床实践的不断检验与完善。目前很多院校的针灸教师很少从事临床,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无法深刻理解针灸的本质内涵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往往缺少临床实践的支撑。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知识浅显的讲解一下,即没有深入探讨,也没有临床实践的辅助,学生们听的昏昏欲睡一知半解。所以,在针灸教育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医、教、研三位一体,教师既从事教学,又是临床针灸医生,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更深刻地理解针灸理论,还可以用临床实践经验来丰富针灸理论教学,同时可以利用科学研究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实教学内容,并且用科学数据来阐释针灸的基本理论与临床问题。当在针灸教学中遇到难点、疑点问题的时候,师生都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或科学研究来探寻解决方案。教师不断在教学、临床和科研的角色中转换,不但可以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还可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增强针灸科研水平,促进针灸学的发展。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大多适应填鸭式教育,思维方式呆板,灵活性较差,缺乏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方,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只知道复制知识的机器;教师则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人。为了利于新型医学人材的培养,使枯燥的课堂变成学生乐于接受、愉快的学习场所,必须大力加强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体验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暗示教学、发现教学、程序教学、问题教学等都可以应用于针灸教学中,帮助医学生培养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并为促进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必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从以前的被教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知识的殿堂,在学校为我们营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努力的汲取专业知识,把自己塑造成为新型的针灸人才。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瑰宝,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领域之一,也是我国开展对外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20世纪以来,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医学危机”的说法,不少人觉得中医学尤其是针灸学正在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医针灸学的整个学术体系与现代科学技术脱轨,缺少新型的针灸专业人才,使民众对针灸的专业性和疗效产生了质疑。所以,针灸的教育改革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不仅关系着针灸学的兴盛,更关系着针灸的民众信任度和生死存亡。“三因制宜”是中医学的基本治则之一,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将其与针灸教育改革相结合,更能凸显出中医和针灸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使针灸教育改革也富有中医特色。根据“三因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现存的教育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促进针灸教育改革,继承发扬中医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还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卫,徐立,郭义.中法两国针灸教育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36-38.

[2]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2):48-49.

[3]穆艳云,甘君学,等.PBL教学在《针灸治疗学》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260-261.

[4]董宝侠,陈协群,等.PBL教学法在内科学血液病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103,(8):782-784.

[5]马睿杰,林咸明,等.PBL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816-818.

[6]杨洁,杨明晓,等.探索PBL结合LBL教学模式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5-16.

[7]李辰,刘炜宏.我国当代各地区针灸名家学术特色初探Z].2013.

[8]陈力.论针灸临床教学创新[J].中国针灸,2011,31(9):834-836.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4

关键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67-02

近些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诸如乌鲁木齐市“7·5”等事件,危害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这些事件的发生对新疆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高校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已是迫在眉睫。

一、内涵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指新疆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结合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在把握新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新疆高校的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便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做好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新疆环境的熟知是抓住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新疆这个特殊的地方。新疆是中国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新疆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除了这些环境的因素以外,还有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例如新疆高校的很多民族学生来自偏远落后和闭塞的村子,到了大学校园后对所见所闻及其现状心里会有落差感:从以前的尖子生变成了才华、社交等能力都平平的学生,在汉语语言的学习方面会有些难度,长此以往会形成心理上的一些问题。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就是要对新疆高校的大学生,特别是民族大学生的自身和周围环境进行研究和探讨,必须针对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不同侧重的教育内容和引导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达到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的。

二、必要性

为了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了新疆的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针对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把握新疆的各种环境和新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新疆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典型地区,政治环境、民族方面和历史背景等都有其特殊之处,了解这些大背景,熟知新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开展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助于给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有效性建议,让政策出台后尽量向着做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思想而努力。

第二,有助于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古人云:“先思而后动”,或“谋定而后动”,讲求的就是行事的目的性。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可以加快办事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少做无用功。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心中有了工作的大方向,行动上不知不觉就会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这就好比在黑夜的海上航行的掌舵者们,只要围绕远方那闪闪的灯塔射出来的光,总会找到回家的路。

第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针对性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加强做事的时效性。对待新疆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结合新疆的实际,不能照搬内地发达地区的模式,更不能一刀切。就新疆而言,南疆与北疆还不同,地区和地区间也不同。新疆高校针对性的研究会显现出该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路径探析

强调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表明党和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已经重视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发现问题后最重要的是找到解决对策。

第一,明确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地区高校的区别。

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教学的重点内容、教育的用语等等方面与内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不同。正是这些方面的不同构成了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特殊性的问题,所以强调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能照搬内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否则只会大而空,实效性会越来越差。

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与内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以区别,也要与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者所面临的周边环境、教育者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的一些特殊内容、教育者的素质等方面的不同。”[1]这些不同既包括了与内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也具有一些与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

第二,从地方性课程设置入手。

新疆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是开设地方性课程的主要方式,目前新疆高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民族理论和新疆地方史》、《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五门课程,据相关报道反映,这几门公共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们来说都是“混日子”,只为求个学分,课堂上睡觉、吃东西、看别的书、写别的作业、聊天、玩手机等等,做什么的都有。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功能无法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很差。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现象和问题,各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政治理论课任教老师都在一直努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例如:加强课堂的趣味性,改变授课方式,较多地和学生互动等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依然任重道远。

新疆高校的地方性课程设置要在针对民族学生和新疆这一特殊环境的基础上着手,形势政策教育课程要继续加强。形势政策是反映国外和国内的重要信息课程,在教材的设置上应重点添加新疆与其他地区、与周边国家、南疆与北疆等关于新疆的形势及其国家对新疆出台的政策,让新疆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家乡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其他支持下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变化,激发出爱国爱疆爱家的情感和作为新疆大学生对国对疆的高度责任感。

第三,坚持“三贴近”原则。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就要继续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近些年来,新疆各大高校响应党和国家及教育部的号召,开始组织人员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活进行了解和观察,坚持“三贴近”原则,产生一些积极作用,收到了一些真实可靠的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作出了很大贡献。

新疆高校及其实际工作者要认真为大学生做实事,坚持“三贴近”原则,可组织专门人员,跟踪式了解并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现状、道德追求、价值取向和心理特点,并写出真实、有效的调查报告,对调查结果作出评价和奖励。不定期地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具体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促使他们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变不良思想,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除了加强学校教育外,还要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网络等多种教育渠道。可以组织人员到一些民族学生家里进行交流和关乎实际的引导,让其家长从思想上也能逐渐改变对党和国家、对新疆、对民族和对宗教的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认识,增强其家长对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正确认识。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材、教学过程、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心理咨询、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纪律管理等日常生活中”[2],而这正是研究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现在努力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5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针灸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a)-137-02

The enlightenment of American education for graduates to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education for graduates

LUO Wenshu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henzhen Hospital of TCM,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033, China

[Abstract]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foundation, development and basic points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for graduates, taking the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education for graduates into accou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rial of relevant strategic meas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education for graduates.

[Key words] Education for graduate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 Enlightenment

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之一,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作为国际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典型,美国研究生教育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学习借鉴。

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针灸研究生教育虽起步较晚,但解放后,在广大针灸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针灸学科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相关研究机构和大学纷纷建立,针灸学硕士点、博士点不断设立和扩大,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各层次创新型针灸人才,有力地推动了针灸学科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目前我国的针灸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着教学、科研、临床三者关系未能很好协调、研究生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拟研究美国现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针灸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寻找进一步提高我国针灸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 美国研究生教育简介

1.1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创建和发展

17世纪初,首批英国殖民者到达北美东海岸,并于1636年首建美利坚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哈佛学院,1780年升格为哈佛大学。当初哈佛学院的创办者,把英国伊利莎白时代的剑桥大学古典教育模式,移植到哈佛学院上,把“求是崇真”作为哈佛大学的办学宗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1933~1953年)的美国教育家科南特(J. B. Conant,1893~1978年)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人的质量。”真正在择师和教育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哈佛大学才得以成为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一流学府,对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和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世界各国的学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独立式学院的盟主地位,从1636年哈佛学院的建立至少延续到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持续了两个半世纪。为数众多的这些分散的学院,按现代的标准,规模都很小,它们在美国人的意识中深深地树立了高等教育的“学院”概念。“学院”的教育形式集中体现在为期四年的共同古典课程教学,最终授予学士学位,这与研究生教育要求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科学研究的培养理念有很大不同。

在19世纪的后期,有1万多美国人赴欧洲学习,对欧洲大学教育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大力倡导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887年创办的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是美国第一所完全是研究生院的大学,最早向学生提供研究生课程学习,其最初作为新英格兰地区仅有的三所大学之一,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共同成为著名的美国大学协会创始成员之一。“挑战常规,改变世界”不仅是克拉克大学的校训,更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它鼓励学生和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求知欲,摆脱传统常规知识的束缚,去寻找适用于当今时代的创新的技术和思想,通过实践对社会和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到19世纪末,美国逐渐过渡到“大学时代”,在高等教育方面初步完善了教育结构和办学程序,在这一制度强有力的支持下,以科研为中心的学士后阶段在相应学科中得到迅速发展。美国的研究生院,强调学术自由,并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科研场所,它接纳各种新科研的思路,而且促使人们为科学研究不懈奋斗;它提供高层次的研究生学位,并以一个复杂的招生、课程学习和评估系统支持这些学位建设。

到了20世纪初,美国已建立了一个具有凝聚力并能促进自身发展的研究生学位建设框架。实验室、研讨班、高级学位专业和必需的课程学习等形式,为研究生教育“高于普通学院课程的教学,并不同于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的本科培养模式”的教学形式提供了鲜活的内容,体现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理想和方法,从而使其获得了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

20世纪末至今,美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其高级教育层次“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极有魅力的系统,它从世界各地招收了寻求高质量教育的优秀学子,并吸引了希望在其研究领域前沿工作的优秀教师,对世界经济、政治、科学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研究生教育即使规模巨大,在相当程度上仍做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统一。相比美国初等和中等教育,激烈的竞争机制时刻体现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正是由于各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各种需求的相互影响,促进了研究生院和社会不同生产实践类别的联姻,这种形式的联姻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中产生了可用于生产实践的成果。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外部的机构对科研的关注愈来愈强烈,并愿为之投入相当的经费,这些经费不同于政府拨款,于是,在一个新出现的科研系统纬度,教授和大学竞争地联系外部的研究赞助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导向。现代由于社会不断进步,科研经费巨大增长,科研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比重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的科研环境变得更复杂、富有和充满竞争。

1.2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理念

美国学生在取得学士学位后,可以申请硕士阶段的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和职业相关能力的培养,在相关领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1]。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出自己的研究项目,再通过导师(组)的指导进一步加以完善[2]。美国在研究生的教育理念上,把培养勇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其基本原则。研究生教育目的是引导研究生在相关领域内进行探究,并为此提供可实施的途径和开发其科研的智力;在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全面考虑其智力和所要接受的知识,培养其解答相关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的能力。

2 对我国针灸硕士教育的思考

目前,从我国针灸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较之科研领域,更大量的是走向临床实践领域。我国针灸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相对单一,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不强,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规模有待扩大,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学生比例较大,与中医针灸发展实际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影响了针灸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对比美国研究生培养经验,结合我国针灸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针对我们存在的不足,在策略和技术层面上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努力。

2.1 研究生教育定位要立足长远,体现中医特色

研究生教育目标需科学、宏远,办学宗旨要具有中医的鲜明特点。在明确长远目标的同时,关注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有关的各种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

2.2 多渠道解决科研经费问题,平衡教学、科研、临床的关系

我国针灸研究生培养经费近年已得到较大幅度增长,但仍不能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针灸研究生培养所需经费在较大程度上仍来源于导师(组)的项目经费,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除可申请国内各级科研基金支持,还可利用海外对针灸疗法的热衷,积极申请国外、国际合作课题或各种横向课题,拓宽经费途径。为解决诸如导师或研究生因临床工作过于繁重,而无暇顾及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需从政策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加以解决。

2.3 注重研究生理论学习,改革完善课程结构

对于本科是针灸专业的学生,应注重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对于本科是中医专业的学生,应加强针灸医籍的学习;对于本科非医学专业的学生,需注意设置相关针灸本科课程,以打好理论基础[3]。注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刺灸法的培训,为进入临床后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打下良好基础[4-5]。

2.4 健全培养制度,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研究生

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结构优化;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应用型与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在针灸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充分保证培养的质量。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积极推进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6-8]。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外部环境激励,切实提高针灸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语

注重针灸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针灸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营造针灸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中医针灸学术水平的更快提高,也有利于实现针灸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合理化科学化的目标。在这些方面,可以对比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结合针灸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研究生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Nelson TS, Graves T. Core competencies in advanced training: what supervisors say about graduate training [J]. J Marital Fam Ther,2011,37(4):429-451.

[2] 汝艳琴.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之协作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0,13(4):126-127.

[3] 李艳慧,詹珠莲,罗丹娜.临床型针灸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13-14.

[4] 赵利华.从针灸推拿学高级人才就业趋势谈针灸推拿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调整[J].中医教育,2011,30(2):56-58.

[5] 柳红芳.中医临床研究生带教方法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1,30(1):53-54.

[6] 符崖.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的中医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中医教育,2011,30(1):50-52.

[7] 庞玉生.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J].广西医学,2005,27(10):1668-1669.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6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Policy

WEI Zheng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1;

Zhejiang Trade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AbstractThe "National Long-term Planning Programs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s established important status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enterprise of China, but faced with the bad tendency that appears in developing quality education, we must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 and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in oder to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to solve issues.

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al plan; education reform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然而这场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变革也出现了如下一些值得重视的不良倾向与问题:

(1)家庭偏理想化。一些家长以自己的爱好与价值取向为标准,来规定学生的课余活动,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助于学生某些单项素质的提高,但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代价。还有一些家长深怕落在人后,于是照猫画虎,盲目跟风,反而造成学生极大的心理负担。

(2)学校偏形式化。一些学校没有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课时,只是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加上一些单项培养素质的课程,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有些学校只是单单减少了以往繁重的课后作业, 教学计划、课时都不变,并无实质性的教学改革。还有些学校搞一些贴着“素质教育”标签的活动,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制造舆论和气氛。尽管形式多样,但实际上还是坚持抱着“升学率”的大腿,实施“应试教育”。

(3)教育偏教条化。教育理论上大多只探讨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内涵,对素质教育的目标、结构、方法、评价等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不能适应指导教改实践的需要。有的实践对由于缺少理论指导,比较盲目,不够理性,对素质教育理念体现失之于偏颇。

(4)社会偏庸俗化。某些社会组织把一些与学生素质教育毫不相干或关系不大的活动硬扯进素质教育的范围,打上素质教育的招牌。更过分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名,推销产品,招揽顾客,高价提供家教服务,乱办兴趣班等与提高素质无关的活动。

要纠正上述存在问题,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既用素质教育这个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去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深化对教育方针的理解,更要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科学地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有效地解决与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实践。

十七大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新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总规定。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的发展时,就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的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将来,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推行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回顾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表述略有不同,其实质和宗旨没有太大变化,但其反映出的人才素质观却是不同的。以1957年的教育方针为例:“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反映了前以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明确地找到了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清楚地指出人才培养标准,这一时期,重点强调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阶级观点、爱国主义、劳动(下转第15页)(上接第6页)观点等。而接下来的十年是教育事业停滞甚至倒退的十年,政治上过度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领, 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只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却完全否定了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结束这一段历史以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逐步走向正轨,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拨云见日的崭新时代。这一时期开始,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地提出了培养人的个性的问题,鼓励培养敢于思考、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观点的倡导者就是邓小平同志,他在刚主持工作时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知识和人才。接着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开始真正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产生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人们对教育培养目标内涵的更加丰富地认识和对培养目标内在联系与作用更加深刻地理解的结果。

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全面性。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是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当然首先在于为个人的发展服务,培养素质优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在素质上能保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并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坚持人的素质发展全面性与结构性的统一。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受教育者在素质上尽可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首先应当使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得到发展,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来说。

(2)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平等性。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单面向被高一级学校选拔、能够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优秀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所以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各种类型的专家,而且更要重视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3)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前瞻性。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对未来的,这是对教育功能的重要概括。素质教育不是以目前升学或就业做为直接目标,它的立足点是面向新时代的需要,是为了让下一代人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系列主张和基本要求,实质上是回归党的教育方针,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要求。当前,我国正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逐步推进教育各条战线上的工作。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坚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2-13.全国各报.

[2]佘曙初.浅谈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

[3]刘明坤.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7

【关键词】体弱学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一、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进一步扩招,大量体弱学生进入了高等院校,这给传统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考验。体弱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身患残疾而不能进行体力负荷运动的学生,二是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学生,三是体型偏胖或者偏瘦、基本运动能力偏弱的学生。体弱学生容易被高校体育教学所忽视,而且对体弱学生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使得这部分体弱学生并没有因为体育课的教学达到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要展开对体弱学生体育教学的改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锻炼的乐趣,对于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和谐群体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 高职院校体弱学生的体育课现状

(一)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但在现实情况下,学校对体弱学生的体育课安排往往没有较好的安排和设置,工作重点总是集中在健全学生上,没有具体针对体弱学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合班分组选项的形式上课,根据学校的情况分成几个体育项目,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自身喜爱的项目去上课,这些项目大多是运动强度高、需要快速跑动和跳跃的,并没有针对体弱学生开设适合的选项。体弱学生在体育课中以同样的标准和内容与其他学生进行学练,必然会加大体弱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的教学会使他们丧失自信心,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考试制度忽视了体弱学生的实际情况。体育课评价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它不但应考虑学生的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等,但是,现行的体育课堂评价终究还是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主,对体弱的学生也用这种评价,这样显然没有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即使体弱学生再怎么努力,他们的体育成绩也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样必然会严重影响他们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样的评价标准必然是不合理的。

(三)缺乏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研究发现,体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一般都是由普通体育教师担任,其中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体育系统培训。这些体育教师往往只具备专项技术的教学能力。而不知道如何针对体弱学生进行教学。体弱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有其本身的特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科学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运动医学、体育保健等知识,同时又了解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手段。这样才能设身处地的为体弱学生着想,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恢复和减轻伤病情况。

三、提高体弱学生上好体育课的有效策略

(一)针对体弱学生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教学选课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体弱学生分在同一班。教学内容应根据体弱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这些学生学习的内容。针对患有某种疾病或残障学生应以低强度保健类运动为主,如太极拳、五禽戏等。针对体形偏瘦的学生应以无氧运动的练习为主,如哑铃操、形体训练等。针对肥胖的学生,应以低强度有氧练习为主,如健身走、有氧体操等。建立合理的体育课教材保健体系,要把体育保健和运动技能有效的结合,逐步学习针对其有效体育基本理论、康复、保健的基本知识,培养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使体弱学生掌握有效的锻炼方法,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和内容。学会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除了才让体弱学生上体育课外,还要安排学生每天进行低强度的身体锻炼。

(二)建立科学的体弱学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应做到因人而异。既要照顾到学生的身体情况和伤病情况,又要考虑他们的生理基础和学习能力。针对体弱学生的体育课考核内容应全面反映学生对康复、保健知识的基本了解;简单的技术动作的达标;上体育课的积极性;锻炼方法的掌握等内容。考核内容包括:体育理论、运动处方的制订、平时表现、技术考核(太极拳、五禽戏、有氧体操)。以我校为例制订了考核办法仅供参考。体育理论,以我校体育教材为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统一命题、开卷考试,占20%。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评定占20%。制订适合自己康复的运动处方和执行运动处方能力及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占20%、技术达标(徒手操、太极拳、五禽戏)根据教学内容考核占40%。体育考核采用100分制,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69分为及格、70—79为中等、80—89为良好、90—100为优秀。每学期特殊体育课总成绩为不及格者要进行补考。

(三)加强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高校应该加强对特殊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可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特殊体育教育的学习与培训。着重进行针对体弱学生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如学习体弱学生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使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具备医疗卫生、体育保健和伤病恢复等知识。培养出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师。在体育类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把特殊体育教育作为一门新学科对体育类学生开放,使每一位体育生毕业就能从事特殊体育教育。同时要加强对特殊体育科学的研究,为各学校的体弱学生培养出优秀的体育教师。

四、结语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体弱学生体育教学的质量意义重大。这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经济建设的兴衰。所以,针对各高职院校的体弱学生,寻觅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发适合体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培养特殊体育的专业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这部分的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刚.高职高专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9,45.

[2] 彭新龙,张正中.如何善待课堂中体育弱势学生[J].教师·上,2012,03.

[3] 王俊洋,王炳喜.高职院校特殊体质学生体育教学问题探析[J].体育时空,2012,03.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教学能力;培养

高校教育师范生在舞蹈课程的构成上包含了人体造型、动作及姿态等多个方面,并在组合、动作转变及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舞蹈语言,从而产生出具备鲜明、具体及生动特征的舞蹈形象以展现现实生活状态,并且体现人们具体化思想及情感。针对以往的舞蹈教育措施而言,一直以来存在的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不过基于教育师范生具备特殊的职业特征,上述教育模式往往只能培养学生的表演素质,不能真正意义上促使学生养成优质化的舞蹈教学能力。所以,实际舞蹈教育过程中需要实现寓教于乐这一重要目的,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教育师范生实际教育教学水平。

一、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素养的培养

1.针对性构建优势化教学内容。高校教育师范专业所设立的舞蹈课与舞蹈学院中设立的舞蹈课之间存在严重的差异性,前者较后者而言具备强烈的针对性,多注重教育的职业性培训,教学中要同时具备舞蹈基础性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所以教育师范舞蹈教学内容在选择过程中,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教育师范生所教授学生心理及生理方面的特征,在学习舞蹈时,尽可能确保种类的多样化,而在难度及技巧方面仅需适中即可。

2.针对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教学中技巧难度的处理。教育师范专业所设立的舞蹈课在内容上与传统意义上的舞蹈训练存在差别,在要求上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样可以针对性的减少类似软开度、控制力等基础舞蹈训练,还可以适当降低弹跳、软度及开度等方面的难度要求,尽可能避免部分弹跳转翻等生理性因素的局限性,另外可以在舞蹈训练时,增加部分现代舞蹈的训练方式及措施,实现单一向复杂、分解到综合的练习,还可以促使学生肢体及动作不断向协调及灵活的方向发展。

3.针对生源基础,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当前教育师范生部分学生年龄较小,在身体条件方面占据重要优势,还具备较好的想象力及理解力。但是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所以,由于生源的舞蹈水平不高,会直接对最终的舞蹈教学水平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提高生源整体水平,以提升当前教育师范生舞蹈整体综合素质。

二、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

1.构建良好身体素质,提升舞蹈能力。舞蹈模仿是学习舞蹈的一项重要课程,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不会判断会思考教师教授的内容是否正确,而会直接无意识产生模仿、观察的想法。因此实际舞蹈课程教授过程中,基于实际舞蹈规律及接受能力,在基础训练的帮助下,构建较为完善的身体综合素质。

2.拓展视野,促使舞蹈能力得到提升。随着教育师范生不断地学习,自身的舞蹈视野得到提升,对舞蹈及有感知识进行提升,在实现文化素质提升的同时,还能够不断了解并熟悉众多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需要广泛的知识面,不过在知识深入程度方面的要求并不高。此外,需要避免过度重视课堂训练,忽略课后舞蹈笔记这一行为的重要性。

3.明确舞蹈在高校教育师范生中的重要性。在教育师范生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培训措施,针对性激发师范生对生活、舞蹈教育事业、祖国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在全面提升自身思想素质的前提,舞蹈也能够对人体动作进行组织、提取以及艺术性加工等,从而对当前的社会生活或是思想感情进行针对性的表现。就舞蹈自身而言,本就具备抒情这一重要特征,人们在正常生活过程中,当你无法从文字或是语言中了解一个人所蕴含或是想要表达的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动作以及姿态实现想法的展现。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抒情特性,人类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其舞蹈作品就具备的生命力,更加生动、鲜明。

三、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1.提升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程度。了解教育对象,需要针对性了解心理及生理特征,还要针对自己掌握对象实际动作发展说。如针对卫生学了解少儿期是人体生理方面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其骨骼非常软,也易发生变形;随后从上述内容中可以针对性了解到,舞蹈在音乐选择上追求节奏性与欢快性。设计动作需要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实际生理发育等多方面因素。

2.强化舞蹈的生活性。生活是艺术具备活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所有舞蹈形象与作品的出现都来源于生活。通过日常生活、学习中细致性的观察,从而获得大量的生活实践,并经由科学的分析及理解行为,从中获取部分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针对生活实践提炼出来的动作及真实的情感,随后编创出能够感动人心的舞蹈作品。

3.全面提升舞蹈专业综合素质。舞蹈可以看作是一个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不单从人体动作这一方面,音乐、服装、道具等对舞蹈表演的最终呈现都具备重要意义。舞蹈创编人员首先需要具备优质化乐感,也就是在音乐方面的理解。此外,需要适当了解服装、灯光等基础性使用,方便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综合的思考,最后需要了解舞蹈表演中服装所产生的辅作用。综上所述,作为高校教育师范生,也就是未来艺术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与时代接轨的同时,要具备针对性的奉献精神。在教导学生学习舞蹈时,需要促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状态,从而推进当前舞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作者:沈琬茹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屹.浅谈教、学、创合一的教学模式——以舞蹈教学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16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9

【关键词】新中国;教育方针;历史嬗变

新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求索,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求新求进。从今天来看,我国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基本确定了可行的发展方向。时至今天,我们对学校教育有诸多的不满,在教育发展转变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要探讨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回过头去研究我国教育基本纲领即教育方针发展的历史嬗变,由此来进一步看我们今天的教育,规划和研究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一、教育方针的内涵

教育方针涉及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最高要求,其与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息息相关。那什么是教育方针呢?教育方针是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 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居于以上对教育方针概念的认知,可以认为教育方针具有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政治性等特点。

二、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嬗变

(一)建国初的教育方针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五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与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 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在1949年12月下旬,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得以贯彻和确认, 会议将上述方针确定为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二)50年代后期至前夕的教育方针

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实质上还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一定的过度性质,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一步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其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 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1958年中央确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获得了认可,并沿用了20多年,直到出现了文化教育逆流,导致了教育事业的全面溃败和教育方针的转向或名存实亡。

(三)期间的教育方针

1966年5月7日,在审阅了人民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 写信给。信中在讲到人民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后, 提出“学生也是这样, 以学为主, 兼学别样, 即不但学文, 也要学工、学农、学军, 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后来这封信简称“五七指示”,尽管不归教育方针之列, 但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 起着指导学校发展与改革指标的作用。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提出:“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整个期间,教育战线是重灾区,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摧残,使中华几千年文化遭受到空前浩劫。

(四)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方针

1981年6月27日, 在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是在“真理标准”讨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纠正了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 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后, 新提出的教育方针。尽管“是沿用了过去的提法”,但它在避开“左”的口号上是很明确的。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决定》认为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 然而没有用“教育方针”的提法。这一提法是党和国家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对教育本质与社会功能认识的飞跃。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总结了40多年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所得出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八项基本原则,以教育总则的形式规范了教育的发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教育法》总则中明确规定了教育方针:“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原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释义》一书中, 明确说明: “本条是关于国家教育方针的规定。”应该说,这是以教育基本法的形式以最准确文字对国家教育方针最完整的表述。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新中国以来教育方针的历史嬗变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新中国以来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反思今天的教育,并研究和发展规划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石中英.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王铁.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5]蒋文良.现行教育法规辑要[Z].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10

学习《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认识到,要想做好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要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上下功夫。

一、在培训内容上提高针对性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培训内容是搞好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要按照《条例》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岗位职责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立足于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知识和能力等素质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一是突出教育培训内容的政治性。学习政治理论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想要抓好干部的理论培训,就必须根据《条例》规定的相关内容,用最新最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干部的头脑。比如,目前各级都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干部教育培训就要围绕这些方面来开展,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要求,培训就会失去意义。二是要提高教育培训内容的服务性。一方面,干部培训的目的,是要培养干部的战略思维,开阔干部视野,提高干部执政能力,使之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这就要求培训工作必须与党的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否则,培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培训工作涉及面广,既涉及培训对象的选调,又涉及培训经费的开支;既涉及培训队伍的管理,又涉及培训基地的建设,等等。如果没有各级党委的重视,一切也就无从谈起。而培训工作要引起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就必须围绕中心工作来开展。当前,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就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增强教育培训内容的适用性。根据参训干部的层次、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等情况,按照“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合理设置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对于政治理论培训内容的确定,要坚持与实际相结合,面对现实,贴近生活中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克服贪多求全的弊病,删减一些陈旧、不合时宜的内容,着力在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的掌握及运用上下功夫。对于各种知识和能力培训内容的确定,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对干部的要求和干部自身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等特点,做到“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对机关干部,要侧重现代管理、组织人事、公文处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络技术等提高工作效率的技能与知识的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要侧重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对企业干部,要侧重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驾驭市场、利用市场的能力。

二、在时间安排上提高针对性

干部教育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在时间的安排上,必须遵循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来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坚持“三为主”。根据干部零碎时间多整块时间少的特点,把理论学习要点整理成自学提纲,以岗位自学为主;根据干部晚上时间多白天时间少的特点,开办“夜校”建立“夜学”制度,坚持以晚上培训为主;根据干部假日时间多平时时间少的特点,将大规模集中培训主要安排在星期天和节假日,以星期天和节假日培训为主。二是合理确定培训时间。按照培训对象层次的不同,确定培训时间的长短。对领导干部,为不影响正常工作,一般应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方式;对青年干部,应坚持中、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干部,多采取半脱产的形式;对农村干部,采取短期轮训的方法,培训时间尽量避开农忙季节。三是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为解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探索采用学时学分制度。每年推出一定数量的“自选式菜单”课程,由干部根据自身需求挑选,实行个性化培训,满足干部的不同层次需求,把《条例》五年内必须参学参训三个月的要求,采取分段、分散学习的方法,通过累计学时学分的办法抓学习效果的落实,五年内达到规定学分即算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培训模式上提高针对性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11

音乐对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并且音乐教育基本能够面向包括学前儿童在内的所有对象,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音乐教育作为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在经济、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中可谓倍受关注。本文便以此为背景对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展开调查研究,并针对调查结果给出相应的、针对性的学前音乐教育改善方案为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优化提供保障。

【关键词】

辽宁地区;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调查研究

1 调查目的与研究意义

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调查研究一文的调查研究工作除了对学前音乐教学现状展开了具体详述,还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当今家长对该项教育的个人态度”等展开了相关调查。为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优化做好各方面的优化准备并制定各个方面的具体改善方案。

1.1调查目的

本调查研究主要目的是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优化。首先,我们应对当今相关从教人员展开详细调查、访问,以便对现行学前音乐教学方法中的弊端与不足有所了解,为该教学过程的迅速优化提供可能。

其次,自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和音乐素质的高低现状做出相关调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终目标是在日后从事幼师工作,其专业能力和音乐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可以说决定着幼教事业的发展路线和基本状况。据《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可知,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设置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然而,通过该专业而实际培养出来的未来幼师的专业能力和音乐素质究竟如何?是该调查研究的原始目的之一。

另外,影响学前音乐教育质量和效率的除了与有相关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紧密相关外,还与其家长对学前音乐教育的态度有所关联。而辽宁地区幼儿家长对学前音乐教育的具体态度究竟如何?我们能否通过改变家长态度而使得幼儿对学前音乐教育产生积极的参与意识?这也是该调查研究的又一原始目的。

1.2研究意义

本文致力于借助一系列相关调查研究,而发现现存于辽宁地区当今学前音乐教育的问题和弊病,并针对性的对当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现存问题以及幼儿家长对学前音乐教育的相关态度、现存问题等作出具体的统计分析,以便为后续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优化提出相关改善策略,以期为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与引导作用。

1.3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

问卷调查法:

该方法是指通过对想要了解问题以及问题针对对象的整理总结,之后有针对性的制作并分发、回收调查问卷。

访谈法:

该方法与问卷调查方法类似,首先也要展开对想要了解问题以及问题针对对象的整理总结,随后随机而有针对性的选取访谈对象、展开具体访谈过程并进行必要的记录。

文献分析法:

该方法是指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记录等)的整理、分析、研究,而对遗留问题达到科学正确而充分的认识的调查研究方法。

1.4调查研究具体对象

首先,为了了解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学现状,我们可对相关从教人员展开“面对面访谈”调查,并尽量在访谈过程中通过从教人员的帮助,来通过问卷调查而对学龄前学生心理做到一定的了解;

其次,为了了解并掌握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还应对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院学生展开大幅度的问卷调查,以便了解其专业技能和音乐素质,为后续对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调节做好准备和铺垫;

最后,为了了解学生家长对学前音乐教育的态度,我们可通过“闲时电话访谈”来完成。

2 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对上述准备工作、具体调查工作工作以及对相关调查结果的的总结不难发现:

2.1现存于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不足

当今辽宁地区学前儿童对音乐的理解、欣赏和领悟能力水平不均,增大了音乐教学工作的展开阻力,并且,不同的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具体兴趣点不同,使得具体教学的展开难度较大。并且据统计结果显示,对音乐课程表示喜欢的学前儿童仅占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的比例不容乐观,而其余不喜欢音乐课程的学前儿童又有着各种不同的理由。因此,培养辽宁地区学前儿童音乐兴趣的难度很大。并且在具体教授过程中,很多学生好会因为课程本身的苦涩无谓而失去兴趣和信心。此外,教学过程还存在教学设备落后、教学内容死板等很多不良问题。

2.2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前景展望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院校学生相关素质、能力分析

对辽宁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高等院校学生展开的对乐器的兴趣度方面的调查表明,虽学生对各种乐器的兴趣的不一但整体感兴趣的人员比例并不高,可见,该专业学生并没有对乐器及音乐本身持有必要的了解兴趣和掌握意愿;

对辽宁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高等院校学生展开的对乐器的能力方面的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不达标、能力欠缺;

并且,调查结果表明,该专业高校在校生并没有对“学前教育实习”环节有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忽略对该环节的合理利用,导致日后教学工作的展开难度大大加大。

整体来看,相关专业学生现状表明,该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有待调整。

2.3相关家长对学前音乐教育的态度分析

就辽宁地区学前儿童家长对学前音乐教育的态度访谈结果表明,很多家长对该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并且其自身音乐水平有限。因此,很难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音乐受教机会和相应的音乐学习环境。

3 针对统计结果提出的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具体优化措施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和不良现状分析可见,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以便保障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稳固存在和健康发展。例如:

就当下相关从教人员而言,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音乐素质,并对学生的兴趣点做到及时充分的了解和及时的调整,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针对性的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

为保障该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从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能力以及学前音乐教育受教儿童家长态度等方面作出努力。为后续的学前音乐教育提供很好的生源保障和优秀的师资力量。

本文主要针对辽宁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现状以及相关因素展开相应的调查研究。制定相关调查方案并明确调查对象。自辽宁地区当今学前音乐弊病以及日后的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阻力等各个方面展开调查,并根据对调查结果分析制定相互相应的改善意见和优化措施。为当今学前音乐教学的改善及其日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董敏. 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差异及其对策[J]. 广西教育,2013,07.

[2]王庆. 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新兴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的实践性研究――以星海音乐学院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发展方向为例[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1.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12

【关键词】干部 教育培训 差异性 探析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93-02

一 引言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指出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研究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素质能力模型,制订分类培训大纲,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为完成《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改革要求,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充分考虑不同受训干部的差异性,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任课教师等,满足不同受训干部的差异化培训需求,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二 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差异性

1.差异性

差异性指统一物内在的尚未激化的矛盾。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差异性主要指在干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注重受训干部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年龄、领域、经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对此,我们应提倡多元化思维,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因材施教、分批施教,进而达到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实效的目的。

2.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差异性现状

随着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均对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差异性提出了相关要求,这使得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界逐步认识到差异性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针对不同批次的受训干部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初步形成了对干部教育培训中差异性的关注常态,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因师设课、教学方式同一率等诸多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三 尊重差异性,优化干部教育培训模式

1.明确差异需求,制订教学目标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干部教育界就开始对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随着党情、国情、世情的不断变化,培训需求的差异性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其动态性使得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继承以往的培训需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必须建立长效培训需求差异调研机制,适时掌握干部教育培训的动态差异性需求,按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明确差异需求,设置多元化培训内容

由于广大领导干部各自的阅历都存在较大差异,也就造成了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如高校领导干部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地方领导干部则在实践经验和应对能力方面更为出色,但两者在思想政治素质上总体差别不大。所以广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通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了解受训干部的差异性需求后,要针对不同批次的受训干部按需合理设置党史教育、执政能力提升培训、党风党纪教育等多元化的培训内容,以此来避免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空洞、因师设课、针对性不强等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3.明确差异需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经常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不仅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更极大地挫伤了受训者的积极性,影响了教育培训的实效。所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针对不同批次的受训干部定期进行培训需求调研,了解广大受训干部在教学方式上的不同需求,按需采用体验式教学、社会实践、案例教学、交流研讨、情境模拟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尽量避免以课堂讲授、异地封闭培训、网络在线学习等为主的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切实调动广大受训干部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4.明确差异需求,实施多元化评估

近年来,随着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规范化、规模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考核方法主观性强、考核主体不明确、评估模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广大干部群体差异性的不断增大,过去简单的终结性评价已难以满足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要求。如党史教育可以简单通过终结性评价来了解培训成效,而对于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党性教育就难以用一次简单的终结性评价来决定培训的成效。所以广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需求调研,了解不同批次受训干部的差异性需求后,也应根据受训群体、培训内容、教学方式的差异性,合理选择多样的教育评估媒介,实施多元化评估。避免将教育培训评估简单地等同于学员答卷、撰写论文、学员给授课教师打分等流于形式的评估方式,进而达到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评估的目标,构建科学化的干部教育培训评估体系的目的。

5.明确差异需求,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由于广大受训领导干部所处的社会环境、成长与发展路径、自身个性特点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所以广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通过培训需求调研了解了广大受训干部存在的诸多方面差异性后,应积极针对差异性去构建由广大领导干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典型先进模范人物、党校专职教师、高校专家教授等多领域、多元化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以满足不同批次的受训干部对不同师资队伍的需求,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成效。

四 结束语

随着党情、国情、世情的不断变化,广大干部的培训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动态性决定了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建立长效培训需求调研机制,适时动态掌握干部教育培训的差异需求,按需合理设置多元化培训内容,因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化评估,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但唯物辩证主义认为,差异性包含在同一性内,差异就是矛盾。所以在充分考虑差异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同一性,不能走极端,要以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第一要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0

[2]夏征农主编.辞海[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68

[3]敖祖辉.依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113~114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13

【关键词】专本套接 民办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 自学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

随着我们国家目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进步,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育有了新的更新变化。因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升至本科套读的人才培养形式,是我们国家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进步的成果,其中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创新进步息息相关。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专本套读的人才培养教育形式是针对改进创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关键因素。

1、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专本套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本套读,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来分析,针对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创新进步以及教育事业的健全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持之以恒创新进步的有效方案,其中进行针对改革更新高等职业院校相对比较单一的人才教育形式也起着关键作用。

1.1从宏观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创新进步的需要。现阶段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拓展要求方法多样化以及综合化,针对企业人才知识层面、工作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人才的应用要求更加严格。在现阶段,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想要提高自己本身的学历,来进一步满足社会企业实际就业企业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科升至本科的教育形式关键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应用以及实际工作实力,提高学历层次,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就业情况。然而,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贯彻落实学校和企业以及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合理推动社会经济创新进步。健全职业教育制度的要求,我们国家职业教育进步比较晚,未能形成比较规范的教育制度。在现阶段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发展比较好,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关系衔接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关键是经过专科升至本科或者经过自己学习考试的模式,来达到自己提升到本科学历,这样的情形并不能够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升学以及实践就业两方面的作用,所以就会导致整个职业教育在人才教育层面产生劣势。

1.2从微观角度能够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进步。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科升至本科套读的教育模式,是现代以人为实质的教育观念的表现,又能够很好的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在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低,自我约束行为不严谨,没有建立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专升本套读可以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给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就业创建了有利条件。另外,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专本套读的教育模式,给学校未来创新进步,对学生的控制管理,高职院校稳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由此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创新进步。因而,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专科升本科的教育模式必须要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条件,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系进一步改革创新学校内部的每一项工作,增强高职院校每项保障体制以及教育机制,为了顺利实行专科升至本科套读创建了相当有利的发展条件。

2、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本套读的条件和影响

2.1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要求。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是我们国家高等人才教育的关键构成要素,在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创新进步中充分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创新进步,先进科学技术在各个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社会在用人时期针对人才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要求非常严格。因而,目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要满足社会针对人才的要求,就要从实质上打破高等职业院校的传统教育模式。使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专升本教育模式能够贯彻落实高等教育以及自学升本科教育两者互相结合,能够满足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好的增强学历层次需求,有助于满足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创新针对高文化素养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这样新的发展形势下,民办高等职业学院实施专科升至本科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是非常可行的[2]。

2.2用人企业的需求。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用人企业对人才要求方面思想观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用人企业经常会需要专业知识比较夯实,又要相对比较强的工作技能的实践操作技能相对比较高的技术型人才。那么这就需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时期,要进一步增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拓展自己本身的科学知识层面,提高自己本身的综合素养,增强自己本身的实践就业竞争能力。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科升至本科的教育模式,能够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在一定基础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能够客观的满足用人企业针对人才的要求,最后贯彻落实民办高等职业W院实行专科升至本科套读的教育模式以后,大部分高职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因而可以获得很多学生从实质上支持专科升至本科套读教育模式的目标。可是用人企业比较过分看重人才学历以及专业技能,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这种教育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用人企业对人才合理的要求是针对人才教育形式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

结束语: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以及自学本科教育都目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形式。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关键在于学生工作实力的教育,因而自学本科教育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内容的教育。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经过把以上两者综合在一起实施人才教育,能够防止比较单一的教育形式在人才教育内容上产生影响,贯彻落实学生工作实践能力以及学历统一增强的目标。因此,民办职业院校专本套读依然会吸引学生,提高社会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认可,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教育方面依然有很多优点。

参考文献:

[1]陈晓萌,王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沟通和衔接 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70-71.

[2]于秀英.在专科职业院校实施专本套读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3):222-223.

[3]尧田坤.对高职高专与高等自学考试“专本衔接”的思考[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26.5.

高等教育方针精选篇14

关键词:社和谐社区;社区教育;功能;实现策略

一、和谐社区构建与社区教育的功能

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作为舶来品的社区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加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则是本世纪60年代受国际确认的一个概念,虽然定义各种各样,但却被视为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其立足点是通过调动社区的力量和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激励社区居民的积极因素,并且藉以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构建和谐社区有着积极的支持作用,其功能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和谐社区构建的意识和能力

和谐社区构建离不开广大居民的参与,而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影响其参与社区事务两个重要因素。当前,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受传统单位体制以及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参与动机的双重影响,居民的社区参与热情不高。此外,由于部分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偏低,制约了他们有效地参与社区事务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问题较为复杂的社区事务,他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社区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地挖掘社区资源,它既能合理地利用社区中的正规教育渠道,同时又能充分地发挥非正规教育渠道的作用,能够针对居民的参与现状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参与能力,从而为和谐社区的构建准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条件。

(二)促进社区领袖管理社区能力的提升

社区领袖是社区的精英,他们肩负着管理社区和建设社区的重任,具体负责组织和落实社区规划,协调社区关系,他们的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和谐社区构建的成败。然而,在当前城市社区中,一些领导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管理方式落后,仍然喜欢用传统动员式的行政管理而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其管理方式和能力远远滞后于现代社区的发展要求。一般而言,一个有效的社区领袖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能力,如同社区居民沟通的能力;能准确地理解政策和相关文件;拥有广泛地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具备谈判、游说、公共关系及与大众传媒合作的能力等等。当前,我们许多社区中的领袖仍习惯用传统的行政方式来管理社区,管理效率低下,没有将服务与管理结合起来,也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去管理社区,极大地挫伤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因此,针对当前一些社区领袖管理能力的薄弱的现状,除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知识化、年轻化的队伍充实到现有社区领导班子之外,还有必要借助于社区教育,对现行的社区领袖进行系统地培训,使他们接受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思维,从而提高管理社区的效率,更好地将服务和管理结合起来,为和谐社区的构建提供重要的领导保障。

(三)预防和解决和谐社区构建中的社区问题

社区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它的目标大致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完善市民

即通过教育社区成员,塑造有知识、有能力的好市民,提高生活质量。

2.强化机构

即加强居民对服务机构及所提供服务的认可和支持。

3.发展社区

即认清社区问题及其根源,找出解题方法,从而舒缓甚至解决问题,同时发现社区的潜在需要,建设和发展社区,最终努力达成平等、公平、互相关怀的社会。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各种制度和法律规范很不健全,于是很容易滋生各种社区问题。如青少年吸毒、社区偷盗问题等等。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可以有效地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减少社区问题的发生。对于一些已经失足的青少年朋友,可以借助社区的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对他们实施再教育,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针对一些失业青年和下岗工人,可以充分地借助社区教育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从而增强他们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使其能够顺利地实现再就业。总之,社区教育可以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发展需求,强化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减少社区不稳定的因素,在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社区教育的实现策略

开展社区教育是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议题,也是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健全社区教育机构,创新社区教育形式,拓展社区教育对象,丰富社区教育内容以及整合社区资源是开展社区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健全社区教育机构

社区教育机构是开展社区教育的物质载体。为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种类型的社区教育机构。建立和健全以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校为贯穿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重点培养社区职业培训机构,承担起社区居民再就业的重任。充分地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如场地,师资和关系网络,同相关大学合作办学建立社区学院,以社区为平台,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凸显社区教育的灵活性特征和实用性特征。针对社区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的现象,社区要健全以街道为核心,区、街、居并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社区青少年教育网络,并且加强各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从而为有效开展社区教育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二)创新社区教育形式

社区教育不同于我们平常的正规教育,主要是针对

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以及社区发展而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起到弥补正规教育不足的作用。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社区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它既可以通过社区正规教育机构来实行,也可以借助社区成员间的相互交流来达到教育目的;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讲课形式来实施,也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以远程教育的形式来实施;可以通过居民喜闻乐见融日常生活为一体的娱乐活动来实施,也可以通过比较正规的宣传动员来实施;可以是以专题讲座、座谈等形式的短期培训来实施,也可以借助以社区学校为载体的系统教育来实施。总之,社区教育应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说教和比较呆板的方式展开,在推行社区教育时一定要紧密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充分地借助社区资源,不断在实践中创新社区教育的形式,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从而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

(三)拓展社区教育对象

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它着眼于全体社区居民。从年龄上讲有针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有针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及职业教育,此外,还有针对中青年以及老年人的各种教育活动。从性别上讲,有针对男性的教育也有主要针对女性的教育;按照成员的一般标准来讲,有针对正常人的教育也有针对特殊人的教育,比如在某一方面适应社会存在着一些障碍的成员,如残疾人教育,失足青少年教育,等等。从阶层上讲,社区教育包括社区所有的阶层。总之,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它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阶层的限制,没有性别的限制,只要是社区居民有内在的需求,社区教育都可以提供相关的教育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增长的各种需求。此外,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多,社区教育的对象将会进一步的拓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社区教育将会将触角延伸到这些外来流动人口身上,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管理的需要。

(四)丰富社区教育内容

社区教育根据其目标可分为补偿式教育、控制式教育和解放式教育三类。补偿式教育主要是通过成人教育等方式去弥补居民未受到正规教育的知识空间,以非正规的教育方式从经验出发提供必要的技能;控制式教育主要是为了规范居民行为.如不乱扔垃圾,遵守交通规则等;解放式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发挥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创造公平的社会秩序,社区教育主要是根据社区面临的问题和社区协调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各项活动。因此,社区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社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针对性,它需要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展各项活动,通过教育活动使社区成员获得某种技能或者习得某种方法和经验。如我们可以针对老年群体开展各种老年保健教育,针对妇女群体开展一些家庭技能、养育小孩以及权益保护方面的教育,针对失足青年开展一些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针对下岗职工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等等。总之,社区教育的开展需要仅仅围绕社区问题和居民的需要展开,不断地丰富其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居民,增强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五)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社区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的财政拨款,同时也有自身教育服务的收入以及慈善组织和来自私人的捐赠。要实施社区教育必须充分地开发社区的资源,在利用政府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广泛地调动社区居民、辖区单位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使他们加入到社区教育的阵营当中,拓宽社区教育的资金来源。同时,不断开发实施社区教育的人力资源,尤其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这是社区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社区教育工作者是办好社区教育的关键力量,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果。社区教育工作者包括以下人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社区学院的各类工作人员、正规大中小学校中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教师、社区内社会文化组织的工作人员以及社区教育志愿者等。”为节省成本,还可以提倡社区志愿服务,让社区一些乐意奉献自己的社区居民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任教,尤其是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以及一些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本身对社区居民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同时,通过提倡这种活动可以有效地节省社区教育的成本。总之,为保证社区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充分地挖掘社区资源,并有效地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郑淮.试论社区工作与社区教育的关系[J].中国社会工 作,1998,(6).

[2]顾东辉.社区教育”的概念架构[J].广西学院学报,200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