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02 17:22:05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1

关键词:亲子阅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正文:

有人说,课外阅读像餐桌上一盘青菜,看的人多,吃的人少,尤其是许多小孩子对青菜更是从不主动问津。事实上,均衡饮食的食谱上,蔬菜必不可少,甚至比肉食更重要。阅读与“吃青菜”同一个道理,只有提高阅读在广大学生与家长心目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阅读推广才能真正奏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亲子阅读”理念阐述

我们首先向学生家庭发放了《家庭亲子阅读》问卷调查表,旨在了解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召开《亲子阅读,书香共享》讲座,让家长明确了解有关开设亲子阅读活动的意义、活动的目标、原则,并给家长提出家庭亲子阅读的计划和安排的要求。如,制定家庭阅读计划、创设阅读环境(建立家庭图书角、家庭阅读环境的布置、心理环境的创设);保证亲子读书时间(每天15至30分钟亲子读书时间);写亲子阅读日记(读什么、收获、存在问题)等等。

定期推荐,指导阅读,积极倡导阅读行为。

通过“亲子阅读沙龙”的形式交流孩子读书的方法与看法,鼓励家庭建立“亲子小书房”,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气氛。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读书活动,每学期评选全校性“阅读之星”、“书香家庭”,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精心选择,分级阅读,重视阅读有效性。

分级阅读的基础与原因是图书的可读性与适读性问题。不是每一种图书都是适合所有读者的,尤其是小读者,这就需要挑选、推荐那些具有可读性与适读性元素的图书。具体地说,分级阅读是从少年儿童的年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选择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阅读需要的读物并指导他们如何阅读的一种阅读方法与策略。

交流阅读,积淀方法,提高阅读综合能力。

为正确引导亲子阅读,老师钻研阅读方法,并在学校利用阅读课进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如:选读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是对于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提高读书能力。研究中,老师积极探索家校互动,有效促进亲子阅读活动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开展活动,全员阅读,进入阅读良性循环

我们不定期开展亲子阅读观摩活动,旨在给家长提供阅读方法参考,引导家长怎样更好地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如:在一年级开展故事妈妈进课堂活动,每周邀请一位爱心妈妈讲故事,《年的故事》、《十二生肖的故事》等等,妈妈们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吸引孩子们的听读兴趣,还穿插词语接龙,脑筋急转弯等多种游戏,使其余家长耳目一新,也从中获得了不少阅读教育的经验和方法。

多元评价,理性阅读,培养积极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

亲子阅读对推进课外阅读发展的积极效果

通过开展亲子阅读,家长们明显感受到孩子学习能力的变化,有的家长还从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阅读经验。在亲子日记本上,有些家长写道:“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时,我常常会将书中的内容用肢体语言来表演给孩子看,虽然有些滑稽,但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很好地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有的妈妈感慨地说,“在爱的氛围中阅读,念一本书或哼唱一段童谣时,温柔的抚摩、轻声的言语和深情的眼神,不仅使孩子能感受到你深深的爱,更能在这种爱的气氛中,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

亲子阅读促进了课内外阅读的和谐发展。把课内所得之法,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再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这正是:课内得法,课外得益。

思维发展,阅读能力,德育认识获得了三赢共助。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亲子间的关系融洽,亲子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可谓三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2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活动相结合,是语文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语文教学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为学生的发展开阔了新天地。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创建了单元整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设法把“厚”书教“薄”,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同时整合整个单元的学习资源,发现规律,发掘更大的教学价值,并以单元主题为牵引,在有序的主题挺进中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为了深化单元主题,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教学中笔者有目的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并让学生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大量的语文实践,仅靠课本的阅读量是肯定不够的,开展课外阅读是实施新课程的迫切需要。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活动教学根本宗旨和“语文性”是相通的,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它们结合一起,想不到是那样的相得益彰、效果显著!

一、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开启智慧之门

智慧,可以说是潜藏在任何一个人生命里的一种能力和能量,她就像是一口悬挂在我们灵魂殿堂的巨大金钟,而书籍正是撞响这金钟的重锤,点燃这智慧之灯的火种。人要从蒙昧走向智慧,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而阅读是学习思考的重要手段,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学习的兴趣,启迪思维,开启智慧之门。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我们要求学生与书为友,与真理为友,阅读报纸,阅读杂志,阅读经典,阅读名著,从中读出思想,读出精神,读出智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发现某些单元里的课文存在着很多共性,如第四册第四组的课文《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的主题选编的,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利用身边的材料做起,经常自己动手做做看,或者互相协作做做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作。在课外阅读中,建议阅读的书目有:《爱迪生的故事》、《牛顿的故事》、《达尔文的故事》、《发明家的故事》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写“读后感”、“故事会进行交流”、“优秀的读书笔记”评比、“比赛查阅资料”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阅读让学生结识伟大的发明家,体验了智慧的成果,超越时空,与智者对话,任心灵在浩瀚的思绪中飞翔。

二、 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点燃亲情之火

亲情,自古就是人们讴歌的主题;家庭,历来被人们当的港湾。“黄香温席”、“卧冰求鲤”、“挨杖伤老”、“负米养亲”、、、、、、这拳拳的赤子之心,不知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第二册第二组《识字2》、《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阳光》、《月亮的心愿》这组课文,它们体裁不同,题材多样,是进行情感教育、情感陶冶、培养美好情操的良好依托。通过单元整合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情境,充分发掘教材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感悟理解,懂得亲情的重要。为了让学生点燃亲情的火把,,学会关心体贴家里的每一个人。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围绕本单元体验家庭生活、感悟亲情的主题,学生阅读背诵了关于亲情的诗歌、故事,如:《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孔融让梨》、《探母》、《奶奶的白发》;还让学生听故事《乌鸦反哺》,念童谣《大乌鸦》,还进行了“心怀感恩,体验亲情”的片段小写。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收集资料,交流课外阅读成果,就容易读进课文,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激发起热爱阅读的积极情感。阅读让学生做到动其心,正其念;阅读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学会思考,学会感恩父母,以此点燃亲情之火。

三、 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细品人间真情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如第七册第六组要学习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间真情。这组教材内容有较强的互补性、连贯性,它们都是以“真情”为线索,以生活为载体,以求在阅读、理解、运用中感受真情,表达真情、陶冶性情。为了更好地落实本组的教学目标,我们开展了相应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如让学生入情品读《永远的白衣战士》、《一个苹果》。阅读心理告诉我们:要使语言文字升华为自我感受,先将语言文字具体内化为可感形象,然后借助形象感悟进行理性提升。学生们在读书中明理,在书海中得到熏陶、受到浸润、得到净化,从而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获得思想启迪。长此以往,浸润在这“润物细无声”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得不到提高吗?

四、 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3

一、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

(1)、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2)、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所选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

(3)、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

(4)、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

(1)、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为了明确课外总体要求,调动学生参与、家长支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在初一学生入学后,就给学生宣讲课外阅读的意义,指导课外阅读的计划。

(2)、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

(3)、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勾画圈点、摘录、评点、提要、质问难、归纳梳理等。

二、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按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短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2、由学习课文拓展到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胡适《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师表》、《三国演义》等。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三、告诉学生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也不例外,我在指导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

2、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不是说要扩大阅读量要发展课外阅读,就是天天抱着课外书不释手。

3、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

四、拓展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即保证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我是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己的课外书或借读学校图书室的书落实这一点的。

2、打好课内基础。课内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打好课内基础,即“得法于课内”。老师对精读课文的示范分析和略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引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阅读训练,领会阅读规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课外阅读才能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才能真正做到“增益于课外”。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圈点、批注、摘录提要、写阅读笔记等,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

(2)、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课外阅读中,要注重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勤问多思的习惯,要让学生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4

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93―01

群文阅读是一种以特定主题为依托,在同一时间内对多篇文章进行初读、略读、跳读的阅读方式,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一种创新,有利于规避传统阅读方式带来的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弊端,成为当前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方式。

一、科学选择阅读文章,优化文章组合结构

在群文阅读中,文章的选择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基础。在选择文章时,应保持文章之间的联系,应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文章的主题可根据体裁、作者、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来确定。如,在学习《麻雀》一文时,如确定其主题为鸟类,则可选择《翠鸟》《灰雀》《燕子》等文章进行阅读,提高学生对于动物描写的认识;如确定其主题为亲情时,可选择《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等文章,增强学生对于亲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此外,还可将作者作为对象对文章进行组合,提高学生对该作者的认识程度;还可以记叙文、说明文、散文为主题,提高学生对该类型文章体裁的了解。另外,为扩宽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将文章的选择延伸到课外文章,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好课内、课外的阅读文章后,需要对文章进行优化、重组,突出文章的阅读价值。可按照结构、层次组合文章,开展递进式、举一反三式及重复阅读法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二、指导正确阅读方法,奠定学生阅读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未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因而阅读质量相对较差,再加上群文阅读篇目较多,学生认字能力有限,因而存在一定的阅读压力。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在阅读《麻雀》《翠鸟》《灰雀》《燕子》《夜莺的歌声》等以鸟类为主题的群文时,首先对其进行初读,对于文中的生字、生词可采用上下文联系、猜想的方式大致了解其意思;其次,了解该文章描写的属于鸟类的特点;最后,分析麻雀、翠鸟、燕子等不同鸟类之间的不同,思考上述文章中的侧重点。如,《麻雀》虽以麻雀为题,但是侧重于描写动物之间的亲情,而《翠鸟》则侧重描写翠鸟的习性等,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还应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培养,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再逐渐缩短阅读时间,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三、问题贯穿群文阅读,提高群文阅读效果

在群文阅读中贯穿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炼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高阅读速度方面,问题引导也具有较佳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提问。如,以亲情为主题的《麻雀》《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等文章为例,教师可提出“动物之间的亲情与人之间的亲情有什么相似之处”、“动物也有亲情,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等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会以解决该问题为出发点,从文章中找寻相应的答案,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在完成阅读之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感想,鼓励学生对该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身的不同看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价值观的目的。

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将阅读延伸至课外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5

【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 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例,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略读篇目编排比例呈不断递增趋势。教师们大都认识到略读课文是学生得以有效进地行课外自由阅读的拐杖。

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什么策略来实现用教材教略读课文?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一)围绕导读提示设计学习流程,引领自主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习略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文前的导读提示提炼阅读方法,开展有效阅读。

如《万年牢》课文前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父亲在道德难题面前,放弃了汽车,选择了诚信,做到了以诚待人。下面这篇课文,讲述了另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这一处导读提示紧扣本组课文的训练目标――“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思考一下课文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对我们做人处世有什么启示”,且文本语言质朴、意思明白,因此在引领学生阅读时,不妨就采用“拿来主义”,请学生围绕导读提示来设计学习流程:

1.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请你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一下。

3.再一次细细地品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请你画出关键的语句,标上序号。

在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中,教师根据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提及的三处“万年牢”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大家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整个阅读过程,学生就是在导读提示的“三读一悟”中开展的。学生根据提示,了解了三次阅读不同的速度要求,明确了三次阅读不同的目标任务,充分展开自读、同伴共读。这不仅是一次阅读的训练,也是一种读书方法的培养。

略读课文是孩子们施展阅读本领之地,导读提示则成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敲门砖”。像教材中《乌塔》《七月的天山》《全神贯注》等课文,导读提示层次清晰、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相对易于操作,因此也可围绕导读提示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二)细化导读提示突出学习重点,指导文本赏析

略读课文中也安排了许多名篇名段,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其具有隽永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等都是可供临摹的典范。阅读这样的文本,学生如果粗枝大叶地读,“语文”方面的习得就会微乎其微。那么如何从导读提示入手细化目标,引领学生抓住重点来学呢?

1.设计旁注,品味语言表达

如《慈母情深》一文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的深沉。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提示中要求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光凭这样“大而空洞”的提示,学生很难品读出作者的匠心独具。我们对这一处提示进行了精细的二次加工,采用对重点语段进行旁批评点的形式指导学生突破自读自悟中出现的难点。

2.由表及里,关注谋篇布局

如《灯光》一文在导读提示中这样提到:

“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文解答这样的问题,不算什么难事。但阅读就止步于此吗?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文中反复出现的“多好啊”这句话是作者构思上的文脉,与文眼“灯光”相衬。课文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的美好憧憬与英雄壮举,结尾又回到写灯光,照应开头,寄托了作者的哀思与心愿。

如上所述,教材中选编的略读课文有不少值得深究的训练点,我们不妨“略”中求“精”,选准训练的着力点(语言、结构、情感表达等),保证学生一文一得,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导读提示重构学习要点,关注学法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从这一点来看,略读课文是从学习转向运用的桥梁。学习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阅读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并鼓励他们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

1.过渡性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如《金色的鱼钩》(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一文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对照单元学习目标,我们将学习的重点设定为:聚焦“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言进行文本细读,感知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这样也为学习下一课“老汉的形象”在学法上作了铺垫。

2.比较性阅读,感知表达异同

我们引领学生对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时,借助提示,我们可充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丰子恺的《白鹅》与俄国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写法上有哪些异同;《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写的,在写法上、情感表达上又有什么不同。

还可以将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如学习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五年级上册的《松鼠》入手,然后从写作内容、结构安排、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异处。

(四)补充导读提示延伸学习过程,拓宽文本视野

1.拓展阅读,树立原著意识

教材中有较多的略读课文是名著的节选或片段,如《景阳冈》选自《水浒》,《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金钱的魔力》出自《百万英镑》,等等。在学习了这样的经典选文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浓,我们应适时补充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去认真读原著,由点及面,拓宽阅读的视野。

2.积累语言,培养欣赏水平

阅读这些略读课文,如同徜徉在经典规范的语言长河中,老舍的《母鸡》、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琦君的《桂花雨》、冯骥才的《珍珠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因此要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精彩句段,读读背背,写写读书笔记,做到“厚积薄发”。

3.掌握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更要关注阅读方法的习得,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如:快速浏览、信息搜索法、名著欣赏法、比较阅读法等。如《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的导读提示中写道:“和多姿多彩的戏剧艺术一样,许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鲜明……”文中介绍了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色,阅读之后,我们可以补充要求:搜集其他特色鲜明的民居,运用本文学到的说明写法,试着介绍一种你感兴趣的民居。这样,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初步掌握信息搜索与整理的方法,读写结合,提升了语文能力。从文本出发,巧用导读提示,使学生学“法”用“法”,做好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的有效链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构建起学生阅读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板块推进因文而异

“略读课文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正确读流利,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注,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好词佳句、文章写法、读书方法),积累语言。”此语在阐明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步骤的同时也传递这些信息: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要“简”;二是课文作为教学用的“语料”,要明晰不是课文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呈现的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方式、形态方面也不一样;三是略的是教师的教,改“圈养”为“放养”。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法”,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循法学习;四是要“略”中求“精”,选准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倾吐、吸收。因此,依据文本不同题材、体裁、类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简化结构,板块推进。

与流线式教学相比,以板块形式推进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更能遵循“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关注“生成资源”。采用诸如“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交流点拨-积累拓展”板块设计方式。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学习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形成或调整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交流点拨,才能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二)因文而异,选择教法。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文本的题材、体裁、类型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五上的《松鼠》《假如没有灰尘》要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到新鲜而富有新意;揣摩说文章的知识理趣、感悟其修辞表达手法表现的浓浓语文味并迁移练笔,不能上成科学课。

1.比较读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四上《猫》和《母鸡》同为老舍写的,在写法上、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丰子恺)和《白公鹅》(俄国叶・诺索夫)同写鹅,各写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

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入手,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深入(多角度)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2.迁移读

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含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找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共生点,依据(教材呈现)阅读提示来设计(含单元导读、课文导学提示语、插图,泡泡提示语等)教学目标,按略读课文导学提示语学习要求和方法,选好切入口,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路径,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点突破法

五上《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前者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伟大无私的爱,还想告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人生的命运的重要方式。文章文学性较强,如果当作普通的记叙文去分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教得太实、太全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设计让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外形和语言的语句,注重语言形象去想象感受环节,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在生活的困苦中母亲的辛劳、深情、对我的支持;体会短句成段快节奏的形式。后者是逆向思维的方式,主要表现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鼓励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心理活动变化,让学生带着“文中的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的母亲?”这个问题去寻找母亲几处语言、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无私的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三、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大量的课外阅读,会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

1.拓展阅读

香港学生在历次国际阅读评估比赛中名列前茅,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围绕课文,拓展一组阅读材料,一节课可能上好几篇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材料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概括。这足以证明:大量略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也指出:“有效地穿插拓展的阅读比较少见。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关于科学研究发现,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在课中,教师设计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的劝阻及他长眠在冰天雪地中为地质事业献身的震撼人心的资料;课后阅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故事再交流。此外,选读课文也可以按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后拓展阅读。

2.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教学设计还应该考虑给学生自我拓展空间的环节,留下举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学《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拓展学生的视野:阅读毕淑敏讲述亲子关系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让学生试以儿子的口吻描述到医院后的经过,也学着文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或者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将叙述和心里活动交织进行描述,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教师还可考虑为学生搭设实践机会的平台,让其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要尽可能使略读课文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3.积累语言

纵观人教新教材,许多略读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鸡》(老舍)《祖父的园子》(萧红)、《我的“长生果”》(叶文玲)、《桂花雨》(绮君)、《松鼠》(布封)、《珍珠鸟》(冯骥才)、《慈母情深》(梁晓声)、《学会看病》(毕淑敏)……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优美语言、精彩句段,做好读书笔记,便利自己习作时“厚积薄发”。如:《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这就绝佳的语言训练点,应该这让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教学是一个多元化行为,从开放的角度看,不能完全信守“略读课不能上成精读课”或“精读课不能上成略读课”的“教条”,还需要实事求是地根据《课标》、教师自身、教材、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教法,运用教材,使略读课文教学预约精彩、“别有洞天”。因为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学生在自主、有益的语言实践中尝试运用阅读技能、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升,享受到课内外阅读带来的快乐,才是最根本的。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沈阳出版社,2000年6月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6

“师生共读”相较于“亲子阅读”有哪些优势呢?

一、在课外知识的拓展上,教师比家长更有针对性

学生在课本上学到一些经典的课文,而这些课文不是独立的、孤立的,它们往往是某些优秀作家的一些优秀作品的节选。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自然就希望了解整部作品的完整故事情节以及该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学习了《海伦・凯勒》,教师自然就会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学生自然希望读一下萧红的《呼兰河传》;学习了《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师就会向学生推荐阅读《名人传》;学习了《三打白骨精》,学生没有不想读《西游记》的。只有教师才能把这些课文与这些作家、作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农村孩子的家长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二、在课外书目的选择上,教师比家长更具权威

许多家长谈到给孩子买书就是买教辅资料,不是试卷就是习题集,顶多就是作文选,至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鲜有涉猎。家长在为孩子准备阅读材料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主观性和片面性。大部分家长为孩子选书,只是凭自己的喜好和粗浅的判断,较少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意愿,他们在为孩子选择图书时,更多是从智力开发的需要考虑,范围较窄。结果,在家长的“逼迫”下,孩子不情愿地阅读,学习效率也一定会大大降低,甚至会对书产生厌恶的情绪。而教师作为专职的教育工作者,知道阅读书目的选择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确定。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学生的阅读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对故事感兴趣外,还对传说、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生则对历史、地理、科学、军事等充满兴趣。再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般也会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推荐相应的阅读书目。如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向学生推荐了大量的课外读物。

三、在方法指导上,教师比家长更具专业

在与很多家长接触后,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家长指导孩子阅读就是教孩子识字。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机械地识字上,功利地追求识字率,片面地把孩子的阅读推向学习性的“工具式阅读”,而忽视了对孩子整体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诸如:朗读的技巧、精读与略读的方法、综合与概括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智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渐进的,甚至是反复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地不断对学生加以指导。但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孩子的指导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父母阅读行为的情绪化现象严重,兴致高、情绪好时就陪孩子看看书;不高兴、没兴致时就不理睬孩子。而作为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而言,则完全可以把“阅读指导”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部分,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很大的帮助。

师生共读”比“亲子阅读”更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一文中指出:“要我们的孩子学会阅读,家庭、社会,必定要先有阅读的环境。”让社会与家庭都有阅读的氛围,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望;让每个班级与校园都有阅读的氛围则是我们每位教师与每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们学校,我们每个星期都安排一节阅读课,用于引导、指导学生的阅读。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也定时向学生开放;学校的橱窗和画廊经常更新有关阅读知识的介绍、书目的推荐和有关阅读活动的相关安排等。但总体来看,我们农村地区的孩子,其父母都常年在外打工,见上一面都很难,更不要谈什么“亲子阅读”了,家里一般也没有多少藏书。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7

[关键词]阅读 语文素养 根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19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大量的积累的工程。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要想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教师除了要抓住40分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指导,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语文素养之根本。

一、兴趣培养,是阅读的前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关键在于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读书解决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思考的价值。

如教学《望月》时,教师可出示一幅江上月夜图,配上一段轻柔的音乐,缓缓地、柔柔地读出这一段“江中月”的描写,学生自然被带入安详的意境中,此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月映清江是一种怎样的美?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安详的、柔和的、纯洁的、朦胧的、明亮的、清幽旷远的……学生受情感的熏陶,心中表达的欲望被点燃,描述的语言也比平日更为出彩。这些问题既基于学生的阅读活动,又有一定的思维度,学生才会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体验。此外,课堂上还可以进行师生同台竞赛。如教师和学生朗读比赛,教师和学生讲故事比赛,教师和学生同台表演课本剧,教师和学生知识竞赛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从不同角度选择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点进行阅读欣赏。例如作者经历介绍、名家的评价推荐、教师的读后感言、片段赏析、情节介绍等,通过介绍使学生产生想读下去的愿望。

二、方法指导,是阅读的重点

教师不仅要创造阅读条件、提供阅读机会,拓宽学生阅读面,扩展学生阅读领域,让学生多读,更重要的是指导阅读的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选读、精读和速读的方法,以及选读、精读和速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选读,就是让学生根据需要及爱好,对所读作品进行有选择地阅读;精读,就是对作品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阅读。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我围绕着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透过文本,近距离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引导学生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三大块体会感悟。课堂上,学生根据问题读书,不断地在发现中感悟,被同志深深地感动了。策略上宜采用以点带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分析文章主题,领悟语言的特点,感悟写作的方法等,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让学生产生更新的认识,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三、拓宽领域,是阅读的关键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语文的课堂教学,还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阅读,让学生在广泛课外阅读中丰富知识、品味生活,培养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开展生动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反复感受和体会,享受学有所得的欢乐,品尝到阅读的快乐。如在校园内可以举行读书故事会、演说会、朗读比赛。也可以召开读书信息会、读书知识竞赛、办手抄报、举行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校园外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如快乐一刻钟,亲子共演、亲子共画等活动,对亲子阅读做得好的家庭评出书香家庭进行鼓励!组建亲子阅读沙龙。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有主题的,也可以很闲散地,邀请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家长来做介绍。通过一系列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读书的魅力,在充满自娱的读书活动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四、良好习惯,是阅读的保障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成为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终身使用不尽。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良好的阅读习惯比语文考试成绩更重要。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实践 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准确无误地领悟与利用祖国语言文字,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培养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开启学生的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还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纵观近几年各年级的教学检测情况,发现语文试卷重在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与领悟能力。阅读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材料选自课外;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与感悟;开放创新是试题突出的特点。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阅读当成了机械的分析题,片面强调文章具体内容的解读,而不重视阅读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把握。其次,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教师单一、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是不尊重学生个体地位的表现,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第三,阅读量不足。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仅仅是课本上十分有限的课文。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量不足,教学效率低下。此外,师生互动性不强。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精心设计内容,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互动式的教学,采用快乐教学法、文章想象法、文章意境想象法等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学生的最爱。比如八年级上册的明清小说《范进中举》这一课,为了寻找古文与现代人的结合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笔者是这样举例子的。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改革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增加了中外政治历史项目。为了遵守慈禧太后的旨意,考官硬是把拿破仑硬是塞了进去《项羽拿破仑论》,考官赶时髦,可考生哪里懂得其中的风情?于是就出现了笑话。一考生写道:“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仑论”、“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仑也哉?”等,学生听了忍不住捧腹大笑。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善于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是阵地。只有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七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笔者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问题情境:同学们,母爱是人类最值得歌颂的、最伟大的爱。在不久前的家长会上我为你们的母亲拍摄了图片。现在给你们播放满文军的《懂你》,请你们找找你们自己的母亲,想一想你们的母亲是不是爱你的?她们如何表达对你们的爱?与作者的母亲有什么异同点?音乐响起,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课堂学习的状态,并且迅速进入自己的角色,主动对课堂内容进行探究,把握人物形象。这样学生的思维达到活跃的状态,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阅读中比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法阅读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风格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看到差别,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文章。比如九年级上册鲁迅的《孔乙己》这一课,可以把它与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二者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与牺牲品,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同时,比较法还可以延伸到课内与课外的比较。八年级下册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写父亲的文章。以学生查找的《父亲》、《父子情》与《我的报童梦》为例,与所学的《背影》进行比较。就题材来看,都是写父子之情;从体裁来看,都是记叙文。然而从父亲的身份和地位、父子之情的表现形式比较,有很大的区别。三位父亲的身份与地位相差甚远,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这样课文的重难点就更加清楚、透彻了,学生思路清晰,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了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与爱戴。在今后的阅读中更加得心应手。

(四)深入感悟理解,进行阅读延伸与拓展

初中各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要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自由表达。学生通过课文问题的探讨,积极进行探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主体的理解。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延伸拓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对于对话较多的小说或记叙文等,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语

总之,在初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掌握良好的阅读教学策略,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提升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然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的认真实践与积极探索,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9

一、分析现实困境,认清阅读现状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受高考的制约,因此,老师仍在继续走应试教学的老路。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能动发挥,走进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一)阅读教学模式陈旧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内容与课文极其相似。因此,一些老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时,关注对教材和参考书中课文的讲解,目的是在分析这篇文章时,教给学生如何解答可能有的问题。而这种采用“讲—练—评”的模式却没有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悟。只是程式化的讲解教学重难点,肢解经典;学生没有情感共鸣地被动接受,缺少自我发现、探究、体验的参与,便很难把握文章的精髓和思想。

(二)阅读教学远离生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联系生活实际,只是以课本阅读教材为教学框架,不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思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消化,于是学生没有感受作者创作的社会基础、历史背景和事实来源。如《项脊轩志》的学习,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就会对作品的主题理解不到位,从而理解不到旧时失落文人的那种功业未就的悲痛之情。

(三)阅读教学忽视积淀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的把握。还需要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积淀。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在其他学科的排挤下,很难量化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学生重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并做一些整理提高;老师的课时紧,在课堂留给学生体会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如在苏教版必修四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学习时,学生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感受到经典的情韵深远。

二、转变教学理念,探寻阅读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是带着镣铐跳舞。我们可以在高考指挥棒下跳出优美的舞姿。不能一味地认为高考限制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地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尝试性阅读、探究性阅读,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可以有效高效的。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握阅读教学的内涵,明白应该教学生学会什么。学生怎样才能有兴趣,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如在教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父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找找“父亲”的外貌描写,然后比照罗中立油画《父亲》,梳理父亲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征,这就比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效果好。之后在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后,引导学生理解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描写的作用,再借助刘和刚《父亲》歌曲视频,让学生感悟“我”对父亲的看法和情感,如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在轻松教学中理解了文章的手法、风格,也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二)多种方法并用,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重点在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高中语文阅读体裁多样,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上都要有所改变和突破。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教学,如在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时,用相关的琵琶曲,加深学生对琵琶女忧患沧桑的形象认知,感受其不幸的遭遇。在学习《可以预约的雪》时让学生感受菅芒花像雪一样在一定的季节开放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手法来形象表现人的主观期许与愿望,仿佛可以预约的特质。也可以采用表演模式教学,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中的对话等等,加深学生对作品中人物个性和品质的理解,提高对情节的体会、理解,更好地领悟作品的主题。另外,采用点面结合的辐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类似篇章,指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关键词句学会阅读。

(三)加强方法引导,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学生阅读只限于课堂、教材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联系他们的生活体验,采用开放式教学,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学习,多留些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

、感悟和提升。另外,采用强化内引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真谛和真理,学会对所学知识延伸、拓展,通过训练实现提升;让学生将阅读理解和解题技能、方法的内化并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其文学素养。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文各项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并施行有效教学,从而让学生获得语文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10

一、初读课文,激发需求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从文中读懂的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说说: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1:第三自然段中,父亲为什么不叫醒“我”,反而让“我”睡到那么迟?

生2:父亲从不许“我”乘车上学,为什么这次让“我”乘车去了呢?

生3:父亲为什么之前对“我”如此之严,而后来又这么宠爱“我”呢?

生4:作者为什么连用三个“很严”呢?

二、聚焦阅读,感悟形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父亲”这个形象有强烈兴趣,那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等会儿联系具体的语句、段落来交流。(生默读课文,思考)

生1:我不是很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他对孩子太凶了,特别是课文中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使我想起以前我爸爸打我的情形,心里就很不舒服。

(教师表示理解,并肯定他善于抓住重点段,同时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接着请另一位同学发言。)

生2:我觉得这一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尤其是那个“抄”字,体现了爸爸气急败坏时,随便抓起东西打“我”的真实情景。

(教师肯定抓住重点词是品味、想象人物内心的好方法;对学生感受到的文章的“真实”进行引导,提升对生动描写的认识,体会关键词的表情达意作用。鼓励继续发言。)

生3:父亲是很严,但“严师出高徒”,父亲是为“我”好才这样严的。你看最后一段写道:“从那以后,每天早晨我都是站在学校门口,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门的一个学生”,这就是父亲的“严”产生的力量。

生4:我有不同看法。我觉得更是父亲之后送来的包袱使“我”产生愧悔,所以才改正了错误。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在“严”和“疼”之间体味深沉而浓烈的父爱。)

三、反复细读,领悟精彩

师:通过学习,你们已经成了林海音的知音。下面请你以林海音好友的身份,和林海音聊聊:在描写父亲的形象上,什么方面写得最精彩?请反复诵读课文,互相启发启发。

生1:通过阅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课文对父亲动作的描写是最精彩的。我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到第十八自然段,这当中有父亲生气时的“拖、抄、抡”和送包袱时的“拿、递、看着”两组动词,表现了不同的情感,把父亲的形象写得很真实。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组动词动、静态的不同,朗读课文,感受风雨声中愤怒父亲的行动和雨后教室外无声的充满慈爱的动作,感悟动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生2:我认为最精彩的要算对父亲的语言描写了。我觉得“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中满是父亲不容抗拒的语气,“快起!快起!”“起!”这几个句子最生动。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这些句子的特点,发现这里所有的句子都没有主语,引导学生认识非主谓句及其特点;进而通过比较主谓句(给这些句子加上主语“你”)和非主谓句的不同,了解其在表达情感上的特殊功能;最后分角色朗读这一片段,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生3:本文的精彩处处可见。我觉得不管是刚才大家找到的动词,或者是父亲的语言,都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我发现,作者对天气的描写,也是在衬托父亲的这种“严”。

(教师启发全班学生到文中找出描写天气的句子,读懂父亲的“严”,体会这样写的妙处。)

四、激发新需,拓展阅读

师:大家已经读懂了父亲,那么对“我”,对其他人物,或者对这篇课文的其他方面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如:作者的童年究竟是怎样的?文中的“我”后来怎样了?这篇文章的结尾会不会太平淡,怎么写到送花给韩老师?……在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问题之后,教师鼓励学生把视线投向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投向同题材的相关文学作品,努力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问题的相关内容、答案。

【教学心得】

初步阅读提取简单信息之后产生的疑惑,很“真”,它发自学生内心深处,很“活”,既有指向内容陈述层面的,也有指向语言表达层面的。这种需求源于学生个体最内在的渴望,是阅读行为的原动力,也是最强的动力。其丰富性和真切性为阅读活动的展开打好了底色,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自主向上的光彩。在学生傾诉完各自的阅读困惑后,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我引导学生将阅读关注点逐步聚焦在“父亲”这个人物形象上。留出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己到文本的世界中去探索,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后,创设自由汇报的平台,让学生们展示、交流和印证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环节中,我们看到学生智慧的火花四处进射。我的任务是适时捕捉学生发言中的亮点,顺学施教,从关键词的品读,到重点段落的感悟,直面人物的特点,将“教”语文的任务巧妙地“嵌”入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过程之中。接着,我又安排了学生与作家虚拟对话的环节,着力引导学生指向语言形式的阅读及学习,使学生的阅读需求更上一层楼,引导学生从感性发现上升到理性思考,实现了从“得意”到“得言”的美丽转身。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11

关键词:现代 阅读 收获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78-0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把看的内容深入到学习中去,理解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写作中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不断读书,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

力。学生在不断阅读中有哪些收获呢?首先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大量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不到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眼界;其次是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很多文学体验,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启迪,学生提高个人素养;然后学生在阅读中因为见多识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最后学生通过扩展阅读空间,增加学生见闻。

1 获取信息,增长见识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文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例如,教学《大燕归来》之后,通过对大燕生活规律的描写我们才了解到大燕的一些生活习性,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作业,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一些壁虎、袋鼠、河马的基本信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惯,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存现状。又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笔者倡议学生应该保护大自然,多多植树,来优化空气和环境,为我们的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学生获取了大量课堂上没有的信息。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一个宣传单,一份报纸,一个网页学生都能从上面阅读到信息,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大了,学生的阅读增多也就获取更多的信息。

2 收获文学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文学体验是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文学作品对作品人物命运和思想感情的体验。文学作品代表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应该吸收文学作品当中的优秀文化。通过阅读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学体验。例如《再塑生命》中,海伦凯乐是一个残疾人,却还能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奇迹,引领她走向光明的人,就是为她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让作者通过亲身感受,触摸真实事物来激发作者的思绪,让作者感受真实的事物的样子。通过老师的引导,唤醒了作者的灵魂,并给予作者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学生学习文章之后,被作者的事迹深深打动,学生认为作者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是还是顽强的克服,给学生很大的震撼。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章,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和作者相同的境地,文章的发展牵动着读者的思绪。学生通过阅读学生也有正确的判断是非的标准,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 进行任务型的阅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型的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理解,它要求学生先浏览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某一个细节或是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任务型的阅读要带有一定的目地性,不能盲目的对文章分析,首先明白问题是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作为带有一定的目地进行阅读,依靠学生自己通过加强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提高阅读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提问学生:作者通过哪些事情来体现母亲对“我”的教诲的?学生阅读过文章后,发现文章通过几件事情来描写母亲对“我”的教诲的,每天天刚亮时母亲把“我”叫醒要“我”反省自己的言行;作为后母对待孩子的方法;有人污蔑母亲,一反平时温顺态度变得很有刚气,不受人格侮辱。通过任务型阅读,学生参与到问题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延伸课外阅读,拓展阅读空间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12

一.诵读感悟,含英咀华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阅读文本,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而朗诵的过程又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文本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诵读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和语感,体味汉语言的魅力。例如在学习郦道元的《水经注》一文时,在配乐的背景下,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含英咀华。从而读出三峡的山势之险峻,夏水之迅急,读出春冬之清幽,读出秋意之凄清。一幅幅秀美的图画,闪现在眼前。之后,我引导学生针对文中写景的语句,发挥想象,写出散文片断。读写结合,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文本的丰富内涵、文句的字字珠矶。体味精美文字的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从而完成文本在文学意义上的建构。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学生从郦道元绝妙的语言描写中获得阅读的美好体验。

二.巧用艺术空白,走进人物心灵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停滞在对文句字面的理解。阅读的过程是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也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参与到对文本的思考,领略文本的文学世界,走进人物的心灵的过程。巧用文本的艺术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是使学生走进文本及人物情感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我在教学《背影》这篇体现深深父爱的课文,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站在作者父亲的角度上,给自己的儿子写一封信。学生在信中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关心,以及对儿子的体贴入微的关怀,也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宽容及深深的爱意。这样可以使学生走进父亲的情感世界,去体验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执着而深切的爱。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我启发学生:于勒叔叔很可能在美洲不只给家里寄过两封信,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自己生意不如意,信写好了而羞于寄出。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写一写于勒没有寄出的信的内容。几分钟后,学生起来读于勒的信。信中写出了于勒生意亏损时内心的失落、沮丧,以及于勒生意兴隆时那种踌躇满志的神态和归还兄长欠款的决心。

三.主题多元解读 激活创新思维

对文本主题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以《教师用书》为依据,有许多文本的主题都是根据《教师用书》的归纳进行贴标签式的嫁接。扼杀学了生个性阅读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深挖教材,准确把握文本主题。通过课引领学生主题个性阅读,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学生对主题定位在“诗人对于母校那种难以割舍的依恋与思念”,对于初中学生能将主题能深入到这个程度似乎也差强人意了。但是如果浅尝辄止,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网络资料了解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最后学生把康桥作为诗中呈现的意象去解读。康桥,具有充满美丽梦幻、让作者魂牵梦萦的丰富意涵。最后使学生认识到:将主题定位在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惜别之情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文本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对永远失去的美好恋情的心痛。

四.重视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课堂阅读只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方式方法,教会学生阅读中如何品味文句,如何选取阅读的切入点,深入解读文本意涵及文学技巧等等。但是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在长期、大量进行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语文阅读应该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例如:在教学《背景》一文时,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文集》,扩大学生视野,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写作风格与艺术技巧。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其小说集《呐喊》等系列作品,体味鲁迅先生高深的文学造诣和凝重的语言风格。此外还要为学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例如定期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在全班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学生间可以相互影响,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13

一、营造良好的家校阅读环境和氛围

1.安静的阅读环境

在班级我们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我们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家长们在家中建立一个图书架,杜绝一切干扰,在孩子读书时不开电视、不上网游戏、不玩麻将,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踏实的读书环境。

2.快乐的阅读氛围

扶持孩子去阅读课外书,家长的引领监督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当家长自己沉湎于电视或网络,却呵斥孩子去看书,他们怎会心平气和去读呢?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也要对阅读产生兴趣。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极力孕育“书香家庭”的氛围,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而然会拿起书。最初,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一些有趣的书,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去读书,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孩子把书中的故事讲给自己听。如果有空,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他感受读书的良好氛围。总之,家长要与孩子一起读出书中的乐趣,这是促使孩子独立阅读的关键。

二、建立亲子阅读记载本

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

1.合理引导、达成共识

给家长写公开信、召开家长会、家访、个别交流等形式,向家长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必须教会少年阅读》《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等重要文章,介绍中外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介绍智慧型家长重视小孩课外阅读的经验和成果,终于和家长形成以下共识,家

长普遍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和家校共管的必要性,表现出高涨的参与热情。

2.教给方法、激发兴趣

通过宣传,有不少家长理解支持课外阅读,可如何进行亲子阅读还缺少一些方法和技巧。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亲子阅读书会”“个别交流”等形式,向家长介绍怎样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怎样参与孩子的阅读,怎样为孩子大声朗读、如何创编情节、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如何进行阅读评价……使家长懂得了课外阅读不仅要持久地保持读书的热情,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讲究科学的策略。

3.有效使用亲子阅读记载本

我们给每个学生家庭发放了“亲子阅读记载本”,要求各个家庭写好阅读日记。记录亲子阅读日记有几个用处:(1)家长记录孩子阅读情况,作为与老师交流沟通的一种形式;(2)记录家长与孩子阅读过程中的互动,帮助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力,也给老师个别指导提供信息;(3)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可借此逐步训练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家长也可根据自己孩子的语文水平,选择一种形式写日记。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第一,以“讲”诱导孩子读书。帮助孩子走向独立阅读的内在驱动力是对读书的爱好,而对读书的爱好只有通过读书本身获得的乐趣才能够形成。最初,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一些有趣的书,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去读书,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孩子把书中的故事讲给自己听。家长还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家长的讲述、介绍使孩子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孩子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孩子进行同步阅读。

第三,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及时地给孩子提供阅读方法指导,包括如何选择有意义的书籍,如何制订读书计划,如何精读一本书,如何略读一本书,如何作读书笔记等。具体的课外阅读方法有:抄读法、精读法、浏览法。

第四,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班级和家庭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校方面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把家长请进教室,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家庭方面可以进行小型活动,如“家庭诗文朗诵比赛”“名人格言交流会”“成语接龙”“猜谜游戏”。活动不仅能反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精选篇14

摘 要:文章以河南省图书馆为切入点,以该馆少儿部组织的儿童服务活动为例,从家庭教育、儿童成长、学校教育、受教育权利四个角度,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0-0127-03

儿童成长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关键,提升儿童的文化素质是教育改革的基础。阅读能力关乎儿童的智力发展,因此,对儿童阅读能力的训练刻不容缓。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区域文化中心的图书馆担负重大责任,图书馆具备丰富的馆藏文献,安静的馆舍氛围和专业的管理人员等优势,承担着文化传承、知识传播等职责。《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指出:“公共图书馆有责任支持儿童学习阅读”,图书馆要将儿童读者群体服务作为重点任务,落实未成年阅读推广建设。河南省图书馆少儿部建于1982年,2008年少儿部迁至嵩山南路主馆内,2013年7月2日少儿阅读中心正式成立,成为儿童重要的学习休闲的活动场所。作为多功能阅读服务中心,河南省图书馆少儿部旨在引导、改善儿童阅读状况,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以少儿部组织的儿童服务活动状况为例,探讨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重要性。

1 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承担着儿童能力发展、个性形成、情操陶冶等职能,家长的认知程度、品德修养、文化水平对儿童启蒙起着重要引导作用。儿童阅读理解能力较浅,需要成年人伴随。但家长对亲子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盲点,如困惑于繁杂的儿童读物选择,或工作压力疏忽了孩子的阅读教育,或功利重视成绩,不允许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课余让孩子进辅导班补习功课。图书馆的阅读活动摆脱了家庭教育中阅读指导方法的匮乏、阅读设备的不足等局限。亲子服务区弥补狭窄单调的家庭教育场所,可爱明亮的阅读环境激发了儿童积极阅读的行为。馆内开设知识讲座、亲子活动等公益活动,聘请专家团体开展符合儿童心智特点的分级阅读培训,为家长进行科学性、个性化的服务指导,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图书馆推行了家庭互动的“亲子阅读”服务模式,给家庭成员之间提供了良好的陪伴与沟通的机会。省馆少儿部组织七色花亲子故事会、新教育萤火虫读书会、樱桃林妈妈讲故事、中英故事对对碰等活动。七色花故事家族是省图少儿部品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是免费的公益活动。常规活动为绘本故事的朗诵,延伸活动为手工制作(折纸、黏土等)、唱歌、跳舞、绘画等环节。绘本阅读让儿童聆听思考,分享阅读的乐趣。热身舞、诗朗诵等才艺秀让孩子秀出自我;手工制作锻炼了儿童动手、动脑的能力。七色花亲子故事会活动加深了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亲密,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儿童在温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到感恩成长的亲子之爱。少儿部还开展了“新父母沙龙”“故事妈妈志愿者”培训课以及有关《家庭亲子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等“少儿教育”的公益讲座,家长与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一对一分享有关感恩励志、生理发育、科普教育等育儿经验。在第二届新教育“萤火虫之夏”――《怎样给孩子讲故事》中家长掌握了如何发音诵读、把握节奏、酝酿情感等播音主持领域的专业技巧,增强了家长诵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修养。图书馆举办的“中原大讲堂・豫图讲坛”讲座,也为家庭教育带来积极的指导作用,如《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营养》探讨了和谐的夫妻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运用孝道文化指导家庭品德教育;《绘画,影响孩子一生》指出绘画对儿童头脑发育、潜能开发、情感释放等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与图书馆阅读教育共同合作,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指导儿童的阅读,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家长们通过讨论交流,在子女教育的沟通中获益匪浅。

2 培养儿童良好阅读行为方式

网络现代化环境影响着孩童的思想与行为,儿童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对其阅读与交际能力培养具有潜在危害。他们易于沉迷网络游戏,对阅读不感兴趣,或喜欢读暴力等恶俗漫画、故事书。因此,加大实现培养儿童终身热爱阅读的目标更是迫在眉睫。图书馆提供了远离电子游戏等不良因素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感知知识的前提,安装“绿坝”等防火墙的儿童电子阅览室,购买了爱迪科森少儿多媒体图书馆所使用的数据库,针对3―18岁的少年儿童提供了绿色上网的平台,营造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的阅读环境。室内共有20台电脑,每台电脑设立家长陪同席,陪伴孩子一起享受阅读乐趣。另外,管理员巡视监护,志愿者指导操作,都为孩子合理上网提供了保障。

图书馆组织多种创意实效的实践活动,旨在让更多的儿童走进图书馆。如“小志愿者”“小小图书管理员”培训(如邀请河南商报小记者俱乐部体验图书管理员工作等活动),儿童参观体验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协助图书馆管理者维护阅览环境,学习管理知识与业务流程,培养其团结合作的责任心以及爱护书本的美德。省馆与河南经济报社合作举办“河南小记者培训活动”,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记者为小记者传授新闻写作、采访技巧、摄影欣赏等基础知识,培养了少儿广泛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全面发展与锻炼机会。少儿科普展览,举办小发明与实验的创作展,促进儿童热爱科技的良好风气。少儿艺术展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专题书展”“儿童版画展及亲子体验制作”等);摄影比赛;征文比赛(“雷锋在我心中”等);绘画比赛(“我为图书做插图”“我梦想中的图书馆”等比赛);少儿优秀影视作品展映活动(如开展“看经典、读名著”活动,每周推荐一部经典儿童文学著作改编的影片,如《城南旧事》等),激发了儿童对经典原著的阅读兴趣,拓宽儿童接纳知识的途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让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培养了动手演说、逻辑思维、想象创造、语言沟通等能力,发展了其对文艺鉴赏与创造的才能。

3 创建丰富的校外学习天地

课外教育是教学任务和课程标准以外的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场所之一,是培养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阵地。学校对儿童阅读规划缺乏专业性,往往注重升学率而忽视素质教育,难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进行技能训练。课外活动突破了课堂狭窄的知识输送,学生可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自己学习研究查询有效信息,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而且满足了其求知欲。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弥补学校图书资源种类的不足,支持学校阅读计划,共同搭建了广阔的阅读平台。省馆少儿部提供儿童亲身实践的机会,广泛接触社会,开阔视野,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走向终身学习的成长道路。

省馆少儿部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互阅读活动,担负儿童的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责任。少儿阅读中心与小学、幼儿园(测绘学院幼儿园、河南工业大学幼儿园等)联办“走进图书馆,我阅读,我快乐”“我读书我快乐”等校外阅读实践课,如“走进图书馆,寻找”阅读课,感受革命伟人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魄。“豫图年度阅读小状元”“优秀志愿者表彰大会”,表彰借阅量前二十名的小读者,激发青少年课外阅读的兴趣。少年儿童阅读征文比赛(“快乐阅读伴我行”“我读过的一本好书”等),鼓励儿童与文学深度沟通,促进儿童写作的热情。“爱心公益大课堂”、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会,摆脱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和生硬的思想灌输。在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走进图书馆上阅读课”,少儿阅读中心开展了“玩转《新华字典》,你就是汉字英雄”的精彩讲座,儿童学会了正确使用字典的窍门,提高了少儿对语文和汉字学习的兴趣。“4.23世界读书日”与学校合作举办“每周语文阅读课搬进图书馆”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浓郁的阅读气氛。省馆图书漂流交换站联合郑州电视台启动“图书漂流进万家,书香弥漫润绿城”;与京广路小学、聚源路小学、伊河路小学、航空港区实验小学共同实施馆校合作,举办了“阅读伴成长,书香润童心”“好书互换活动”“收藏一份书稿 放飞一个梦想”等自读书活动,小读者可以在漂流记录册上写下读书笔记和感悟体会,不仅锻炼了儿童的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而且分享传递阅读体验,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旧书节约循环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提供了书友共享沟通的平台,推动了全民的健康阅读。

4 保障儿童文化权利的公平性

特殊儿童群体包括残障儿童、城市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区儿童、城市低保家庭子女等,这些儿童易自卑,缺少安全感,往往把内心倾注于图书,阅读的需求较强烈。以阅读治疗来排除心理障碍,是图书馆特殊儿童服务的有效形式。图书馆满足特殊儿童群体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让他们平等享受到图书馆的公益活动。在室内设计中建造符合弱势儿童生理特点的环境建设与专用设施,在服务上开展捐赠书籍、创建弱势儿童图书流动站等。招募志愿者参与弱势儿童群体的阅读推广、技能培训等活动,并根据残障儿童的阅读水平特点,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组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会,让弱势儿童群体享受阅读的乐趣。提供电子网络阅读的特殊服务,帮助他们感受数字化、网络化所带来的便捷,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认知学习与生活经验,增强自我认同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

省馆少儿部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渠道,旨在让弱势群体儿童更好地享受文化资源。比如为特殊读者送书上门服务,省馆少儿部联合郑州大学微尘爱心社共建的“中国梦――援助双留儿童阅读梦想计划”,为新乡市辉县赵固乡中心小学捐赠图书2,000余册。省馆少儿部开展向校园图书借阅点、换书送书的延伸服务,送讲座、送故事会进校园活动。2014年9月为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小学开展“送阅读进校园”活动;2011年为信阳白马山村小学建立小图书馆或捐赠书籍等。慈善事业与公益事业相结合为乡村儿童的阅读提供帮助,搭建阅读的绿色通道等服务,帮助贫困家庭儿童实现“读书梦”。用精神食粮关怀弱势儿童的成长,弥补学校教育管理的乏力、家庭教育缺位等不足,及时给予他们精神鼓励和心灵关爱,解决其心理障碍,健全弱势群体儿童健康积极的人格素质,教育他们感恩生活、友善待人,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儿童是图书馆最易于接纳和发展的读者群体,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儿童教育职能。为推进阅读推广工作,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应长远地加强信息宣传的推送方式,开展与读者咨询互动、反馈评估的服务体制,提升良好的服务。另外,图书馆事业依赖于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要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强管理员儿童服务的专业素质也是重要措施,管理员除了图书馆学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儿童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广阔综合知识视野与热情耐心的服务技能,积极耐心地应对儿童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图书馆应开展丰富、富有创新的儿童推广阅读活动,给予儿童美妙的阅读体验,让越来越多的儿童愿意亲近图书馆,让每个儿童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从而创造全民终身阅读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利伟.发达国家社区图书馆儿童服务及其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

[2] 于良芝.探索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英美历程借鉴[J].图书馆,2006(5).

[3] 陈敏捷,方瑛.美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现状概述[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1).

[4] 谢丽娟等.中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