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数智时代智能财务的课程建设探究范文

数智时代智能财务的课程建设探究

发布时间:2023-09-26 10:43:58

数智时代智能财务的课程建设探究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数智技术正在全面重塑经济社会形态,对会计领域的影响也越发广泛和深远。高校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基地,如何面向智能财务的人才需求,迎接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数智变革挑战,需要会计理论和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思考。以面向智能财务的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改革的落脚点,深入分析数智时代背景下智能财务人才的培养方向,结合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浪潮,梳理总结智能财务课程体系的重构思路,协同创新路径与保障措施,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财务;数智时代;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一、引言

数智时代下,“大智移云”等新兴技术正在不断重塑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形态,知识和技能的迭代速度加快,进而引发了知识获取方式、传授方式、教学关系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2017年,国家发布《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随着人工智能在国民经济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财务会计的工作模式与工作环境,一些传统的记账、盘点、基础管理等会计活动正逐渐被数字化财务系统、财务机器人所替代。数智浪潮为高校的财会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新时期下,高校为满足社会对智能财务人才的培养需求,部分高校适时开设了智能会计专业,部分高校开设了智能会计方向或数字财会方向,但智能财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摸索与尝试阶段,智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与适用程度亟需通过对课程建设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进行提升。智能财务是以财会理论、工具与方法为基础,由财会人员与财务信息化系统共同构建形成的智能系统,具有自动化、共享化等特征。近年来,随着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也随之进入了数智时代,越来越多企业在经营管理进程中,均将企业财务数智化转型作为一项重点改革方向,要求财会人员在基本岗位所需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智能财务系统的运用能力与对业务管理的支持能力;同时,数智技术加速了商业环境与商业模式的迭代创新,国际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作为新商科中的重要一员,面向智能财务的的会计教育要回应科技、社会、经济带来的新挑战,需要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从而孕育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新理念、新方法。目前高校财会教育课程设置更多的还是以传统的财会基础理论教学和一定的技能实践为主,一些开设智能财务专业或方向的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尝试。在新文科背景下,面向智能财务的课程亟需在明确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与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梳理与重构优化。

二、数智时代智能财务的人才培养方向

(一)顺应数智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2013年国际商学院协会颁布的新版会计教育项目认证标准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新兴技术等商业环境发生的巨大改变,前所未有的挑战向会计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会计教育应该积极创新,发展新项目和新课程,提供适应变革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财政部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必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来确定。《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指出,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行业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不仅推动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创新发展步伐,同时要求会计实务界深入应用新技术,推动会计工作全面数字化转型。高校财务教育在我国深入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亟需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中发挥好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重要作用。

(二)适应数智时代智能财务的能力需求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装备的不断升级,基础核算与管理岗位正在逐步被数智技术所替代,新兴起的智能财务岗位需要财务人员利用计算机和其他数据处理工具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智能财务人才需要具备计算机思维、大数据思维与人工智能思维,具有较强的运用数据、软件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会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财务核算岗位式微,财务人员的成长方向是支持业务管理的业务财务以及具有战略视野的战略财务。同时,在数智时代,国际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商业模式更加复杂,需要学生具有更前瞻、综合、宏观的视野去做分析与判断,这就要求智能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的商科知识储备与丰厚的人文知识涵养。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型财务人才培养,数智时代的智能财务人才应是“博学型的专业人才”。如何处理好“博学”与“专业”之间的矛盾,是智能财务课程群能否发挥人才培育功能的关键。智能财务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应重视数智技术的培育,智能财务人才的培养不是与机器争岗位,而是让人才有更高的能力和底蕴去驾驭信息技术,让财会的管理、决策与支持功能,更和谐、更高效地发挥出来。因此,在对财务专业学生进行数智技术锤炼的同时,能够坚持人的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发挥,让人与人工智能各司其职,相得益彰[1]。

三、数智时代智能财务的课程建设思路

高校会计教育面向智能财务人才的培养应与时俱进,以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落实的关键环节,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内容,创新培养模式,对传统的财务课程体系进行平衡重构。智能财务课程建设要以智能财务时代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为导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通用能力的培养为关键,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储备。因此,课程建设思路应平衡把握好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商科教育与数智教育之间的关系,做好品德与价值塑造、知识与技能传授、能力与素养培养的有效融合,致力为社会输送适应时代发展的智能财务人才。

(一)体系升级数智重构

数智技术对会计领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其在会计实务应用场景中不断迭代拓展,使会计工作呈现出社会级变化。大智移云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应用推广,通过对会计手段的数智赋能,不仅大幅提高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效率,也使财务决策数据收集的范围、速度与多样性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优化。借助数智技术,会计的核算、监督与决策职能得到了全流程的升级,因此在智能财务的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也应该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进行全面的系统梳理与整体重构。在对传统财务课程进行整合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新增信息技术类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信息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python语言,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导论以及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2];数智技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智能财务共享、商业智能分析、财务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内容[3]。另一方面,除了以上的“显性”融入,还应该注重数智思维的“隐行”融入,建立数智技术与通识课程、商科课程、专业课程的内容融合。如将计算机统计技术、财务共享、业财一体信息化、大数据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案例融入到现有的会计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以及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当中,在现有会计课程中积极整合科学技术,让数智思维成为智能财务人才的底色。

(二)通专融合前后相继

近年,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要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实际问题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超出专业范围的跨学科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与整合能力,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智能化会计和全面数据化的大环境下,面向未来的智能财务人员需在准确掌握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善于依靠智能技术的分析能力,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背景下,通过敏锐的商业与社会洞察去定义企业所处的财务环境、治理环境与外部环境,在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引领下做出适宜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并能通过灵活地辨识与创新,及时对策略的作用及改进方向做出判断[4]。因此智能财务人才需要在具备IT等相关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商科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发挥高阶的管理决策能力。会计教育需要通过加强学科交叉向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商科课程延伸拓展,与统计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思政课程等通识课程做好融合。鉴于整体课时的有限性,在智能财务课程的重构过程中,应注意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平衡与融合开发。要避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各管一段,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要通过关注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资源之间的联系,以及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深层关联,实现二者的融通和促进。通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不同属性的课程的相加,而是人文教育和商科教育、专业教育相乘。同时,具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清晰表达、沟通合作、价值判断等能力的财务专业课程也可以成为优秀的通识教育课程,因此可以通识的形式做专业教育,推行宽口径的专业培养,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为人才的创新探索与独立思考能力提供基础。例如,在专业课中,植入管理与沟通、数据分析等知识点,也可设计“业务描述—内控节点—资金流转—会计信息”的全链条教学内容,将业财融合思维融入课程设计。转变原重视核算的教学模式,向前端的流程优化、会计政策选择环节与后端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判断环节延伸教学重点。

(三)尊重差异特色培养

特色化的智能财务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数智时代的必然选择。当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阶段经过大众化迅速走向普及化。这意味着,在中国本科教育已经成为大多数青年需要接受的基础教育,同质化的培育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财务人才的要求[7]。同时,尊重差异的特色化培养,也是解决智能化人才能力需求广泛的前提下课时分配与设计的良方。依托与挖掘院校资源与禀赋,结合区域发展战略与方向,考虑产业发展阶段与特征等要素,创新分方向、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智能财务人才的有效途径。院校在落实课程体系时,要根据人才能力培养需求提炼学生的核心目标能力,重视与突出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对专业必修课的支撑作用,增加选修课的课时比例,结合学生兴趣与服务面向等方面进行板块化与特色化的塑造。例如,在智能化的细分方向上,可根据培养面向的岗位能力需求的重点不同,差异化设置选课模块。新技术环境下催生了很多新型财务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重点不同,对相应的能力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有些岗位侧重会计专业能力与数智技术的掌控,如智能财务核算师与智能系统架构师。有些岗位要求掌握会计原理的基础上,同时要熟悉企业及行业业务特征,洞察商业市场环境与宏观经济环境,具有财务与企业战略承接的决策能力,这些岗位又根据对数智技术掌控的领域与程度不同而被区分为不同的财务岗位,如智能财务规划师、财务专家、财务BP等。那么根据智能财务岗位的工作重点不同,培养智能系统架构方向的课程体系可增设RPA技术、财会建模与可视化、数据资产与数据治理等专业选修课程;智能运营及决策方向可拓展大数据分析中的统计方法、基于大数据的运营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

四、智能财务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路径

面向智能财务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一个联动机制。为了让课程群发挥整体作用,不仅需要在课程内容上科学规划,在教学思维、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也要同步创新,协同发挥课程的教书育人作用。

(一)教学思维知行并重

在当前越来越多的重复性的基础、机械的技术劳动都具备了被智能技术替代的背景下,智能会计的教育转型重心,是将未来的财会人才从低端、机械、单维的教学惯性中脱离出来,进入到更高阶、更人文、更多维的教学环境中来。在教学内容方面,区别于传统会计教学重核算、重技术的单一化传授方式,而向技术的生成原理与技术的实践应用两端延伸。一方面要强调更多基础理论和概念的传授,通过开展研究导向的学习方式,助力学生掌握扎实而逻辑严密的专业知识系统;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育,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断提升学生对学以致用的认知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以上教学内容的转型升级,对授课教师主体的理论研究能力与实务观察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主体不仅要深谙财会专业的基础原理,关注专业理论研究领域的新变化,让新时期的智能财务人才具有指导智能机器模型生产的底层理论逻辑;同时要尽快掌握智能财务时代必备的业财融合能力,通过各种形式深入企业业务管理实践,在课程中注重对学生业财融合思维的培育;强化对知识体系的迭代升级,紧密关注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动态,使课程内容融合新技术、新案例、新气息,保持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前沿性与应用性。

(二)教学手段科技赋能

以数智技术为基础的的线上教学模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生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能够接触到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可以引入视频、动画、案例等多种素材,突破了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加了学习趣味性与自主性。教师利用软件统计功能和智能推送功能,可以轻松掌握学生的学情检测与分析,方便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与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而根据学习效果的反馈进行下一步教学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调整,使教学活动实现持续改进和完善。借助教学手段的数智化赋能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式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采用多种教学线上资源和智能化教学手段,可以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等多种类型的课程形式,与智能财务注重技术赋能、交叉融合与素质培养的课程内容形成合力,能够有效效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完美融合的一项重要体现。

(三)教学方法灵活创新

在教学方法方面,随着线上教学技术的发展与线上教学资源的丰富,学生可以通过看教材和网络视频课解决知识的传授问题,在课堂上需要进行更多的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式的行动学习来实现能力提升,进行更多协作学习以解决问题,实现更高层次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要探究更加能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法。不仅要探索翻转课堂等灵活的课堂形式,更要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反馈,形成一个效果不断提升的教学闭环[6]。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育,通过开展研究导向的学习方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断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和沉浸式体验感,塑造具有革新和创造能力的新时期人才。同时,为更好地实现思政引领,通专结合,塑造学生广阔的通识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除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外,有必要引入人本主义教育方法。通过对人的情感、需要方面的研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性,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构,重视学生价值观及人格的形成,从而形成自然状态下的价值塑造与素质培育[7]。

五、智能财务课程建设的相关保障措施

(一)培育课程教学团队

教师是课程教学开展的主体。要实现智能财务课程组的重构与实施,要求教师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并且具有能够将新兴技术、专业发展理念融入课程中以适应该学科要求的能力。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引进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加强内部培育,对教师进行智能化转型、思政教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相关基础培训,设置考核办法,提高培训的效果。二是加强外界引进,加大对同时具有会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背景教育人才的引进。三是加强学科师资的跨学科组织建设,实现思政、数学、计算机技术、经管类学科的跨学科、跨学院的大交流,共同研讨,合作开课。扩大教学交流的范围,不仅要展开形式多样的专业内的教学交流,而且要开展不同学科的交流研讨,通过共建课程、共建科研项目等方式做实质性的学科融合,增强课程的交叉融合效果。同时,高校可探索构建高校专任财会教师与企业财会骨干人才双向任职交流机制,制定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机制并提供配套支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高校师资队伍能力水平。一方面可将企业资深的智能财会人士引入课堂对学生开展实训教学指导,同时激励专任教师进入企业进修深造提升,增强教师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灵活创新组织建设方式,组建师德高尚,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协同发展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指导专家队伍,实现跨学院、跨主体的多元化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二)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在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方面,可构建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之间“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合作共赢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教学条件建设资金,建设财务数据共享平台等现代化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营造更接近数智时代工作现实的会计工作场景。在教材建设方面,支撑智能财务课程的教材应该与时代发展同频,尽快改善专业课程教材更新频率滞后,多年一成不变的现象,及时反映和总结现实情况和问题。同时,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克服传统机械的技术与准则传授,不仅要对会计制度做客观解释和说明,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质疑、发展思维做出引导,培养更加具有变革精神的复合型财务人才。创新教材开发方式,构建专业共研、学科互促、校企共赢的交流平台。在教学团队培育的基础上,在多学科交流互进的环境下,拓展产教融合的形式,通过构建财会领域相关案例库,合作开发教材等方式,将企业生产经营典型实际案例或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进步。

六、结束语

数智时代,面向智能财务的课程建设应不断关注技术与经济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影响,重构教学课程体系,同步创新教学思维、手段与方法,加强培育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多层面协同发力,多角度提质升级。科学融入数智赋能的技术思维、学科交叉的通识思维,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系统推动面向智能财务的课程建设转型。同时,在发挥现代大学精神的基础上,处理好人才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结合院校禀赋、区域特色、行业趋势等要素,特色化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智能财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杰奎琳·波特,滕晓东,黄泰然.会计教育新趋势[J].会计之友,2021(16):2-6.

[2]马艳忠.财务共享服务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2(15):121-123.

[3]金春华,吕晓敏,王晖.智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基于全国336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2(11):17-22+71.

[4]周守亮,魏春华,冷铭心.高校会计教育变革与发展问题研究[J].高教学刊,2020(6):50-52.

[5]庞海芍.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历程与未来发展[J].教学研究,2022,45(2):1-9.

[6]朱紫嫣,吴克平,严爱玲.基于“OBE+ADDIE”理念的财务管理专业线上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以税收筹划课程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5):69-79.

[7]栾甫贵.会计教育目标:人才与人生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7(4):4-7.

作者:徐楠楠 王金龙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