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范文

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发布时间:2023-10-18 09:28:02

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提要】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任务。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它更加重视人文性的挖掘,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通过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探索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从1978年至今,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由最初高校校长倡导,到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的“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它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传递基本知识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过程。教师在讲授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提升学生的精神觉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正是来源于诸如《大学语文》这样的通识课程,尤其对于高职高专而言,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本就堪忧,而重专业轻文化的意识更让《大学语文》等通识类课程频频遇冷,这就让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难上加难。以我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反馈信息中很大一部分都提及学生文化水平较低,语言表达和书写存在较多问题。大专学生相较中专转大专学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究其原因则是因为三年大专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较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频繁,文化的冲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此时,如果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必然将在文化的碰撞中迷失方向。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自信,更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2023年第19期(总第343期)

二、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联系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综合性学科,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基。其中,大学语文以其重视文化素质提升的隐性教育长期受到忽略,地位十分的“尴尬”。虽在2006年就以国家发展规划形式确立了其地位和重要作用。但现实是很多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所占据的课程时间并不多,甚至有些高等院校改变了大学语文的性质,作为一门写作课程开设,成为选修课程中的一门。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大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本身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蕴蓄丰富人文内涵的重要使命。因此,大学语文的开设,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底蕴等方面为教学目标。这样既能够通过文学欣赏,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端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心态,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文章写作要领教学,或者表达技巧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大学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联系1.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是记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教师不仅要通过作品传授语言文字层面的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感悟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理解古人崇高的精神文化境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就是传统文化的渗透无论是课前引导、课上学习,还是课后拓展,大学语文全程践行育人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根基、力量源泉。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学目的。3.大学语文的教学愿景就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当代大学生又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因此,更要让大学生们在优秀而深邃的传统文化中感悟中国精神、传承中国智慧、坚定中国自信。肖徽徽(2022)提出,让青年一代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这是时代赋予青年们的使命和担当,这也是我们教育最美好的愿景。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从思想意识层面,深扎传统文化之根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2004)称“文化自觉”是一个极其艰巨的过程,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同时接触不同文化,在此基础上,才能确立我们的文化的位置。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加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不同的文化洗礼。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自觉”尤为重要,深刻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大学语文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尤其要重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要让学生在意识层面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深扎传统文化之根。

(二)从教材层面,挖掘传统文化之魂大学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教材,目前市面上存在大量大学语文教材。不少大学老师亲自选篇目作注解,力求编出既切合学生学情,又能体现其独到的见解和眼光的教材。要让教材凸显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在篇目的选择方面就要下更多的工夫。哈迎飞(2022)提出,选择的篇目既要兼顾当代大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又要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从选文到章节的规划以及单元的主题再到每一篇课文的知识延伸,都要紧紧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并能联系现实,让传统文化落地,让学生从中获取力量和对于人生方向的导引。学生在学习品读文本的同时,也在触摸作家的脉搏,感知思想的力量,在这样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缓缓注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近传统文化,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优良的道德素养。近些年,高职语文教材出现了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倾向,很多教材将文言文的比例一再压缩,长此以往,就是人为地将学生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范冬梅、张泠、于继国(2022)认为,古典文学中传达的可贵文化精髓最终被遗忘。

(三)从教师层面,提升教师文化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引导者,对大学语文的教育具有决定性作用。不少研究者在谈及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时,都将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到教师身上。要求教师除了根据自身专业的内容进行学习提升,还要加强自身对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的认识,以此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担起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重任。良好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生力军,面对同样的教材,优秀的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为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的融合找到更精妙的切入点,更能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教师的带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甚至可以由课堂生发,继而延续到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从课本中学到优秀文化精髓,还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四)从现实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联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目标要求。新法第二条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规定为:“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可见,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德”的重视程度,而“德”之源头就在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现实层面,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要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大背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最终目的。《大学语文》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课程,着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现育人功能。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精髓。引导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增强“四个自信”。

(五)从环境层面,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助力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新媒体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课下进行有意义的思考探索,让学生更真切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沉文化内涵。同时,建立语文相关的社团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聚拢对于语言文字兴趣浓厚的学生,社团活动的展开又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力宣传,能够补充课内有限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亲近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家国情怀。传统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都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展开。汉字听写大赛、经典文学作品诵读大赛、书法作品展等丰富的大学语文实践活动,让《大学语文》不再囿于课堂,变得生动可感,不仅巩固了学生们的语文知识,还提升了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还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团队合作,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情怀、有文化、会思考、会合作”的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作为高校语言文字的重要阵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重新定位语文课程的教学性质,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核心,进行语文课程教育,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民族精神。而要实现语文课程教育的目的就一定要重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的宝贵精神家园。作为语文教师,应秉承知行统一的理念,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

作者:郝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