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语文大阅读与育人探讨范文

高中语文大阅读与育人探讨

发布时间:2023-10-18 09:25:26

高中语文大阅读与育人探讨

【摘要】近些年,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随着教改不断地提升,无论是阅读深度还是阅读范围,都对高中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阅读概念就此生成,同时语文教学的育人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大阅读与育人的融合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大阅读与育人的融合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旨在促使学生在大阅读中不仅收获丰富的知识,更能感受到诸多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高中语文;大阅读;育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高中语文教育同样如此,它不仅要帮助学生实现大阅读理念,更是要坚持育人教育,将育人巧妙地融入到大阅读教育理念和模式中,让学生得以茁壮地成长,让语文教学健康地发展。通过调查调研,普通高中大阅读育人实践普遍存在阅读形式单调、阅读自主弱化、优质阅读资源匮乏、阅读平台缺位、阅读评价缺失、教师阅读指导乏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育人向度不明等问题。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弱化甚至脱离阅读的育人功能,教师“大阅读”育人策略和育人实践活动是当下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普通高中教师“大阅读”与育人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基于阅读的育人职能“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需要多层面多路径落实高中育人总方针。破五唯、五育并举等政策是育人的抓手。当下阅读作为教育的载体,育人指向需要清晰,阅读育人功效需要显露;书香校园既是学校的教育特色,又是教育的本色。指向育人的阅读急需定准度和高度、扩宽度和挖深度,育人才能在读书这个大环节里落地发力。

(二)基于普通高中教师的育人责任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定程度影响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执行力,教育条件缺少的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作为育人向导受条件限制,在育人实践中不仅缺少硬件,更缺少软件。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域自身资源,找到质朴的育人范式,培养农村高中生特有的素养。

(三)。对“大阅读”探索研究,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阅读之“大”的内涵:裴永刚对“大阅读”里的“大”进行定位:一是指范围,另外一层含义指的是阅读视野;薛海兵指出,跨学科阅读素养可以从学科文本阅读和泛文本阅读来完成跨学科阅读任务;曹勇军认为阅读是一个层层向外拓展自主学习的课程结构和框架,主张拓展阅读课堂、进行阅读沙龙实践;严华银则抓住阅读育人质点,指出阅读是教师育人的路径,认为人的素质养成要通过大阅读自主建构,大阅读课堂成为“育人”的第一选择;张克中认为阅读能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精神成长,能优化一所学校的教育生态,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阅读中获得,方法与习惯在阅读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阅读中养成;杨卫民认为新媒介时代丰富的阅读载体扩大了读者的阅读视野,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提出要构建大阅读观下的新阅读机制;赵雩和赵培共同指出自主阅读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阅读面明显偏窄、独立阅读能力偏弱、缺少可读之书等现状,提出阅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二、大阅读概述

随着大阅读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思考:到底何为大阅读?大阅读到底意味着什么?从字面来看,大阅读中的“阅读”便是指日常阅读,大阅读中的“大”才是关键,要想实现“大”阅读,需从多个方面加以阐述和理解。首先,大阅读的范围一定要“大”。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是实现大阅读的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之上要不断扩充阅读的范围,从天文、地理、历史到科技,从散文、小说、古诗到新闻,不要拘泥于一种风格,更不要拘泥于一种题材,广泛涉猎,凡是文字皆为阅读资源。其次,大阅读的氛围一定要“大”。教育者不能奢求学生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应该相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实现大阅读的保证,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的初心。所以说,大阅读的氛围应该以教材为核心,在个人、小组、班级、校园、家庭和社会中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之风,确保人人爱阅读,处处有阅读,时时通阅读,让阅读如生活的水源,帮人解渴,助人成长。最后,大阅读的形式一定要“大”。传统阅读倾向于教材阅读、课堂阅读和个人阅读,也就是说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诸多限制,尤其是在高中阅读中更是举步维艰。大阅读的形式趋向于个人阅读、小组阅读、班级阅读等多种阅读形式的灵活多变,最终实现“共读”的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形成阅读的个人心得,更要同步获取他人的阅读信息和阅读心得,在“共读”中摆脱个人阅读视野的狭隘,使阅读思维更加丰富和成熟。阅读之“大”,是指向育人的阅读的四个维度:阅读空间场域的宽度、阅读素养和能力的深度、阅读成长导向的高度和阅读的实践方式的温度。新时代青年思想变化发展敏感,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是教育关注的重点对象,通过“大阅读”视域研究,“精准扶贫”,有利于高中生健康成长。是以普通高中学段为范围,通过多样的阅读方式、丰富的阅读内容、广阔的阅读时空、开放的阅读环境、扩大的阅读视角,不再局限于文字的阅读;是针对农村地域的阅读方式的粗放、阅读资源的匮乏或闲置、阅读指向的偏轨、阅读课程的单一、阅读效能的弱化和阅读指导的关怀缺失等现象进行的阅读活动。

三、大阅读背景下的育人教育举措研究

“育人”是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读育人,阅读育人,就是抓住阅读的育人特质和育人元素,促发学生提升素养、丰富情感、蓄养德性。是以情境化、实践性活动为主的“大阅读”育人过程设计,通过扩大阅读空间场域、提升阅读素养和能力、明确阅读成长导向和丰富阅读的实践方式,完成育人的路径设想。“大阅读”作为育人路径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领域进行“考试化阅读”向“素养阅读”转变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强化教师自身素养,以此落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任务。

(一)强化大阅读教材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大阅读背景下的育人教育要以教材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主动承担起民族复兴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在大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到了大量有关诚信、尊重、平等、有爱、责任、合作等素材内容,学生可以从作者生平事迹中获取此类信息,也可以从文本素材中获取此类信息,在大阅读开展中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不但可以丰富和深化学生的阅读,还可以深化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在《荆轲刺秦王》学习中,通过教材导向的大阅读教学,学生可以学习荆轲的侠义精神,太子丹的善良之心,樊于期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在《记念刘和珍君》学习中,学生认识到了刘和珍善良、有责任感、富有斗争精神的热血青年形象。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促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热情和责任感的有为青年。可见,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大阅读渗透育人教育,学生很容易就能与教材作者和主人公生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为育人价值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整合大阅读外围资源,发挥育人功能作为一门语言,仅凭教材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实现大阅读目标,教师就要依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通过整合大阅读课外资源,在课外资源拓展中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功能。比如,在学习《拿来主义》一文时,笔者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了《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作为外围资源阅读拓展,“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拿来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果说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并没有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一抹浓重印记的话,那么为学生拓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学生便会感受到“拿来主义”的亲切性,它不仅存在于语文学科中,也存在于历史学科中,与此同时,学生更是会感受到“拿来主义”无处不在的特点。这样,学生在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阅读中找到了“拿来主义”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共性:主动性、目的性和思考性。同样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也要抱有类似的精神品质,做一个有辨别力、有思考的人。

(三)丰富大阅读开展形式,深化育人功效大阅读的形式必定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在前置性预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和素材查阅,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入演讲、辩论、讨论、表演等形式,不仅丰富了大阅读形式,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分享交流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多样的大阅读活动中巧妙地融入育人教育,会让学生对育人理解得更为深刻,认识得更为广泛。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这首现代诗时,在前置性预习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将这首现代诗有感情地通读几遍,并思考:读了这首诗,你有哪些感悟?同时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面貌以及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由于在前置性预习阶段,学生已经阅读了大量的素材文章,对整首诗的感情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同步引入知识竞赛、素材展示、讨论会等多样化的大阅读教学形式,最大可能地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这种由学生主动探究和生成的育人成果,对学生可以起到较好的品德教育。

(四)建设“大阅读”育人评价有效平台过程评价研究:借助智学大数据平台,初步建立“大阅读”综合素质评价三年观察体系和毕业后回访跟踪体系,完善后准备推广;育人向度评价研究:通过“大阅读”测评进行学科关键能力的智育评价,实践活动综合发展评价,真善美的成长德育评价;研究构建“大阅读”在育人指向的量表制和非量化二维综合平台。以情境化、实践性活动为主的“大阅读”育人过程设计,通过扩大阅读空间场域、提升阅读素养和能力、明确阅读成长导向和丰富阅读的实践方式,完成育人的路径设想。总而言之,大阅读不仅可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还可以促进有感的育人教育,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大阅读教学与育人教育的有效融合,让学生既品尝到语文阅读的成果,又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从而对高中生高效学习和健康成长产生一个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开展“大阅读”育人实践策略研究,校正阅读与“立德树人”任务关联度,探索阅读大课堂在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评价检测路径,这是当下学校的共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总对策。当前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它违反教育、教学的规律,是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加快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步伐,尽快走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邱燕霞.实现立德树人的“语文梦”———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如何渗透“立德树人”[J].高考,2020(10):115-115

[2]周国伟.浅谈群文阅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4):56-5818

作者:赵龙 单位: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