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手术室护理病案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78-02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规定,手术护理记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手术室护士对手术中各项制度的执行及病人特殊情况的记录,是准许病人复印,视为有法律意义的原始资料[1]。作为举证材料的护理记录,其规范性、完整性、严密性、科学性,在法律上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规范手术室护理文件的书写,提高护理文件书写的内涵质量,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也是目前手术室护理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我院护理部组织大外科护士长进行病案质量检查,手术室以手术护理记录单和手术物品清点单为检点,对检查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我院2009年6月―2009年12月实施手术后上档病历及运行病历共计3165份。其中上档病历1025份,运行病历2140份。
1.2 方法
由护理部组织我院大外科护士长、质控小组及手术室一名副护士长进行手术室病案质量检查,对外科病历中的手术护理记录单、手术物品清点单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病历中手术室护理文件书写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及完整性。发现75份护理文件书写存在问题共计8项。
2 结果
检查出有缺陷的手术室记录单75份,占所检查的手术室护理文件的2.37%,对书写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统计,详见表1
3 原因分析
3.1 对手术室护理文件书写认识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手术护理记录单和物品清点单是病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职业风险意识;没有认识到手术中护理记录是医疗纠纷取证中的重要证据[2],同时也是反映手术护理质量的优劣及手术护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使记录出现错记、漏记现象;或认识到重要性,但工作不仔细,缺乏敬业精神和慎独态度,出现书写不规范、涂改等。
3.2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执行制度、规定不够认真
对于护理记录中出现的缺陷问题一方面是护士对手术护理记录填写内容及要求掌握不够准确,造成内容书写不及时、不真实,另一方面也说明护士在正确运用护理程序上存在着缺陷与误区。
3.3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风险意识薄弱
在手术病人多、护理工作量增加、护理工作紧张繁忙、时间性较强及临时处置增多、连台手术多等原因时容易出错;在存在问题的75份护理文件中有75.2%发生在年轻护士身上,甚至对护理书写抱有随心所欲的态度,还常常以工作繁忙为由,对书写中的缺陷未予及时纠正。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无记录便无护理行为,这将使书写当事人丧失了自我保护依据[3]。
3.4 护理书写质控体系不完善
质控方法欠妥,在质控时发现错、漏处未能及时修正。
4 对策
4.1 加强学习,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教育护士认真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证据意识教育。要充分认识护理记录的重要性,使其自觉、认真、准确书术护理文件,并养成出手术室前自己反复检查的习惯。利用晨会和科会时间,讨论手术室护理文件书写缺陷中所潜在的医患纠纷实例,做到警钟长鸣。同时进行书写技巧、术中观察要点、特殊病情记录等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的业务素质及书写能力。
4.2 强化责任,规范手术室护理文件的书写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各项护理文件书写标准,以护理部制定的手术室护理文件书写模式为样本。要求护士书写时必须做到如实记录,文字工整,字迹清楚,表达准确,不得涂改,避免遗漏和偏差,尤其是关键内容和时间要与麻醉记录单保持一致。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完整的手术护理记录标准,现在各手术室护理文件记录单多为自行设计,因此规范手术室护理文件的设计和书写,标准统一,也是我们手术室护理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减少工作量大、时间性较强及临时处置增多、连台手术多等原因,为了填写省时、方便、以掌握,对一般能客观的、真实的、准确及时反映术中护理情况的内容实行勾选,对特殊情况,勾选内容不能准确表述的,用文字叙述,保证准确性。
4.3 合理安排手术室护士的工作班次
根据手术需求实施工作时间弹性管理,实行手术间责任制,减少手术间护士的更换频率,提高手术室护士工作效率,增加护士书术护理文件的时间。
4.4 完善护理文件书写质控体系
建立手术室护理书写质控登记本,要求巡回护士在手术结束时填写好记录单,认真进行自检,送手术病人出手术间前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相互检查,发现缺陷及时纠正,把好病历出科关,同时应报告护士长做好记录,以便在科会上就共性问题进行讨论。术后访视小组护士下病房时,对手术后的病理检查书写质量,做好现运行病历的终末质控,以确保现运行兵力合格率为100%。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政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3.
一、存在的问题
缺项。记录过程中的疏忽和遗漏,护理人员对手术记录工作的不够重视。有些护理人员为了省事情,责任心不强。在记录过程中偷工减料,把一些必要的信息情况漏写,如对一些输血情况和手术使用物品的清点等不能够做到必要记录;对患者的病例情况如体重、皮质、药物过敏情况等没有做到详尽记录;记录不详尽、不全面,经常会发现有些医护人员漏记手术输液情况和标本情况等。护理人员必须在手术过程中对记录数据做到准确、客观、认真、全面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使手术护理记录具有完整性和科学性。
记录内容的不一致。如手术护理记录与麻醉记录和临床记录不一致:譬如对患者手术记录中,麻醉记录部位与手术记录部位的不一致;如LG患者的记录,麻醉记录为09 11出室,而护理记录为09 21出室。
书写质量认识不够。常发现有些记录单字体潦草,辨别不清,错别字和涂改严重,书写很随意。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缺失,对手术护理记录缺陷和记录单的使用不当,以此,对会引起的医疗纠纷认识性不够,对可能会造成的法律后果缺乏认识。
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监督制约机制是对手术护理记录工作的必要手段,是医院规章制度能否在工作中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关键。如果在手术护理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那么医院的规章制度有可能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医护人员的自身岗位意识也会大打折扣。
二、原因分析
护理人员对手术护理记录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手术护理记录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在住院期间整个护理过程客观真实的记录,具有一定法律效果。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中出现缺陷,对医疗双方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特别是病历书写的规范、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与否,与医疗事故的定性与法律责任的有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手术护理记录单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护理人员与手术医师的沟通不到位。手术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都非常强,必然要求在工作过程中要具备高度的团队意识。由于护理人员与手术医师的沟通不到位,造成一些手术护理记录单与手术医师的医嘱不一致。虽然护理人员与手术医师的专业不同,但是护理人员也要在学好本科室业务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到临床医学,特别是手术病例的一些医学常识,才能在工作过程做好相互协作。
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执行力不够。责任心不强,执行力不够,记录不够认真,对手术护理记录单所需要的填写内容和规定要求认识不到位,势必会造成记录单所记录内容不完整,书写不及时,记录不真实。由于手术护理记录是对病因、相关病史、身体检查的内容、评估内容、护理诊断、护理计划、病情观察的内容、治疗、护理内容及与护理相关的其他文字材料等方面的记录,所以应当在手术结束后及时完成,并跟随患者的病例情况和治疗情况返回医院科室及时保存。许多护理人员的记录单在进入医院病案室进行归档时,在护理人员自查以后,通过检查仍发现存在大量问题,这对于护理人员自身所担当的职责风险是非常不利的。
三、对策思考
(一)严格要求医护人员职责
1.手术室护士长的职责。要在护理部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好手术室的行政、业务、教学、制定手术室护理工作条例,并且做好对手术护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根据手术室任务和护理人员的情况,合理排班、科学分工完成手术。督促检查进入手术室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确保护理安全,手术记录的客观和真实记录。负责手术所需的药品、器材、敷料、卫生设备等物品的请领工作,并随时检查急诊手术用物的准备情况,检查毒、麻、限、剧药和贵重器械的管理和记录情况。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手术护理记录工作的业务学习,并对医护人员的手术护理记录工作进行考试、考核,提高业务水平。
2.手术室护理技术人员职责。在护士长的领导和主任(副主任)护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严格执行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参与护理管理,高度重视手术护理记录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做好手术护理工作的各项记录。熟悉各专科的手术配合和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密切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做好手术过程中所需物品和所用器械的记录,并和医生做好有效沟通。参加手术护理记录单的记录失误所造成的不良事件的讨论,提出鉴定意见及防范措施。协助护长对护理人员记录单的使用进行业务技术培训,记录单的记录情况进行考核。做好进修护士、实习护士的带教工作。
【关键词】 手术室不良事件护理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1]。随着手术难度加大、护理人员监管不力等不安全因素在不断增加,任何不利情况都可能酿成严重的医疗纠纷。对患者带来严重的损害,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终生的遗憾。所以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手术室工作,要求护理管理者加强监管制度、护理安全教育、增强护理人员风险及法律意识,护理者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减少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经外科手术70例患者,年龄26~68岁之间,平均43.5岁,其中开颅手术者11例,骨折内固定手术18例,子宫切除手术19例,腹腔镜手术34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例,面部整形手术3例。我院手术室护理工作26名,其中工作3年内的有5名,工作3~6年的4名,工作6~10年7名,工作10年以上的10名,中专学历的4名,大专学历的16名,本科学历的6名。取得护士资格证的6名,护师资格证9名,主管护师11名。
1.2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经外科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组45例,对观察组实行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按常规护理。
2不良事件原因
2.1手术中护士态度怠慢粗心、责任心不强,过度相信主观经验。
2.2护士处于长期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手术时间过长,护士在手术中负压过重。
2.3护士与医生、患者的沟通不良。
2.4护士未严格执行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或手术室各种护理制度存在缺陷、不完整。
2.5低年资护士对手术室机械操作流程不熟悉或不规范。
2.6手术室环境质量监控存在缺陷,医疗设备管理不规范。
3对观察组实行以下护理干预措施
3.1维持良好的护患、护护、医护关系可促进患者手术中的顺利进行。使患者增加自信,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术前到患者病床前进行宣教、访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可以增加护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及有利于减少患者的术前紧张不安。减少手术中张冠李戴的差错。医院对护士进行一定的培训,增加护患沟通技巧、增强护理人员风险及法律意识,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减少护理隐患,很多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需要采取的治疗、护理方法、注意事项等缺乏了解,有紧张心理。这就需要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向患者细心解释,达到理想的沟通。
3.2建立健全手术室护理相关规章制度
在接入手术室的患者,两人查对,确保正确识别患者。手上腕带信息详细应包含科室、床号、患者姓名、年龄等。在手术中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定详细的制度和操作流程,护理人员落实各项操作规范。例如在手消毒中、手术中无菌操作、输血输液中、特殊感染手术后器械的处理、病理标本的保留和送检中[2]。护理人员在操作中防止出现差错及纠纷的,保障患者的权益。
3.3手术室环境质量监控
在手术室内,空气中存在残余的吸入、低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医疗仪器产生的电离辐射,手术中电刀切割组织产生的烟雾,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的骨水泥等均对人体有一定的损害同时污染手术室的空气[3]。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不达标造成手术感染。如湿式清扫措施未落实,参观手术人员太多,空气净化系统未定时清洁、检修等。监管者要制定相关的检查制度及消毒流程,如手术前和手术后对手术室进行消毒半小时,暂不使用的手术室进行定期消毒。手术后及时清理,杀菌消毒,防止血液、体液污染。监管者如护士长定期对消毒、灭菌及无菌操作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使护理人员认真做好空气监测工作,并设专人负责,确保无菌质量,尽量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3.4加强医疗设备管理
手术室的仪器设备多,护理人员经常组织学习,了解其性能熟练掌握各设备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各仪器设备按常规保养良好,经常检查性能,定期维修,以备手术顺利进行。在操作过程中尽量降低手术室噪音,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降低噪音重要性教育,维持手术间安静有序。
3.5护士在工作中认真、仔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减少医疗纠纷,例如巡回护士应仔细核对医嘱、不要随意交谈,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要复诵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并记录,保留空安瓿以备待查,待手术完毕后方可弃去。需血时,到血库取血,与血库工作人员核对无误后签名,然后到指定的手术间与麻醉师再次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血型、血量、有效期、查对血液颜色、质量是否正常)无误后并签名方可输入,并做好输血记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一天,统一处理。预防手术用物丢失、不完整手术前、关闭体腔前、完全关闭后、皮肤缝合后,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纱垫、缝针等数目完全相符并检查其完整性,任何人不可随意更改物品清点内容,术中添加任何物品均由巡回护士亲自递交,并及时记录[4]。
4结果
观察组经过一定的护理干预其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减少。结果如表1
5结论
通过对手术室护理风险存在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制定防范措施。如何保证安全护理,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是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护理风险监控,能有效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护理者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发现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因素,增强法律意识、责任,制定、健全手术室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护士素质教育、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免疫力。护士长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减轻超负荷工作的压力,对工作责任心不强者,进行规章制度学习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强化法制观念,加强自我保护,完善手术室的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各有其责,强化责任意识。护理是一个团体性质的工作,需要一定的团结意识,同时护士的职能多、杂。培养有效的沟通能力,能够保证病人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让护士理解患者与医务人员是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护士与医生是合作关系,建立一个团结和谐的院内环境。能够有效的减少医疗矛盾。工作人员均须精力集中,因手术中护士态度怠慢粗心、责任心不强。落实具体的规章制度,加强护理操作中的安全管理,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及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佩超,马亚利,张欣梅,手术室护理工作不安全因素案例分析,中国病案,2005,6(12):39-40.
[2]潘星,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临床护理,2010,48(3):66-67.
关键词:切口感染;骨科无菌手术;原因;手术室护理干预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及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骨病矫形手术、脊柱内固定、关节置换术等骨科修复或重建手术大量开展,手术成功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部分恢复患者体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但骨科修复或重建手术中植入钢板、假体等内固定材料,术后一旦感染,可造成钢板或假体外露,患者延迟愈合,甚至导致肢体残疾[2]。因此,应加强护理管理,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减少并发症。本文以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965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导致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骨科共进行骨科无菌手术1965例,其中41例患者术后出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有分泌物、切口裂开等症状,符合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3]。41例切口感染患者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40.5±7.34)岁;手术类型:肩胛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8例,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术5例,脊柱矫形手术3例,髋关节置换术3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3例,根骨骨折内固定术12例,内外踝骨折内固定术5例。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病案,从手术时间、手术地点、是否连台手术、术前准备程度、手术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大致得出导致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
1.3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1.3.1骨科无菌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越长,术野暴露时间越久,手术室中细菌污染的机会越多,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越大。有研究显示,手术时间≥3h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4]。长时间手术对患者的打击越大,出血相对较多,患者抵抗力下降,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手术时间越长,医生在术野操作相对越多,使切口感染率增加。
1.3.2骨科无菌手术地点 手术室的无菌环境及空气质量直接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层流手术室消毒严格,室内的细菌浓度低,感染机会少,术后切口感染率低。另外,层流手术室可控制参观人员的数量,减少空气流动及外源性感染[5]。
1.3.3连台手术 骨科无菌手术连台时常常见于急诊手术。由于连台手术来不及再次消毒手术室内地面及空气,送接患者的间隙,手术室内空气流动加大,外界尘粉、细菌等可趁虚而入,污染手术室环境,造成骨科患者术后感染,增加切口污染的几率。
1.3.4术中非手术人员参观 参观人员的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部分参观人员甚至频繁进出手术室,造成手术室空气质量下降;有的参观人员在参观过程中,不停询问术者一些手术问题,唾液等口咽部分泌物可能污染患者术野,导致术后切口感染。
1.3.5术前准备程度 有研究结果显示,术前准备越充分,术后感染的几率越低。骨科急诊手术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术前没有充分准备的时间,对患者机体状况评估不够,或合并基础性疾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加上手术创伤的打击,引起患者抵抗力下降,直接引起切口的感染[6]。
1.3.6骨科无菌手术部位 头颈部及上肢血液循环丰富,切口愈合较快,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小。腰骶部以下的血液循环慢,尤其是下肢和足部,术后切口愈合慢,发生切口感染的机会大;由于关节部位活动度大,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
2结果
2.1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分析 1965例调查对象中,41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2.09%。
2.2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41例切口感染患者中,19例手术时间≥3h(46.34%),12例在非层流手术室(29.26%),24例连台手术(58.54%),13例术中非手术人员参观(31.71%),8例术前准备不充分(19.51%),23例下肢及足部手术(56.09%),见表1。
3讨论
针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提出手术室具体护理干预对策如下。
3.1术前及时评估 手术室护士应在接到手术通知后,及时到病房评估患者机能、营养状况及手术耐受力。详细询问患者身体状态,是否合并基础性疾病,重点评估是否存在引发术后切口感染的潜在因素。并及时和手术医师沟通,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术后感染的可能因素。在评估的同时,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并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必要的配合技巧锻炼[7]。护士人员在术前评估中,告知患者术中注意事项,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手术。
3.2术前充分准备 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准备相应的器械和手术物品,及时送供应室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准备好橡胶类引流条,并用环氧乙烷消毒备用。检查其他手术用品,如手术衣、一次性手套等外包装有无破损,查看有效日期。手术物品要充分准备,术前护理人员应全面检查手术相关仪器,保证其正常功能状态。加强手术室空气质量,术前日利用臭氧消毒机进行手术室空气消毒,湿拖地面,保持室内洁净。对腰椎内固定、髋关节置换等大型手术,由于手术所需时间长,应尽量安排在层流手术间进行。
3.3加强配合,缩短手术时间 术日,患者进手术室后,巡回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取合适,配合麻醉穿刺;麻醉显效后,根据手术需要,及时帮助患者更换,以最大程度配合医师手术。器械护士应提前熟悉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掌握必要的手术程序,及时为手术医师提供相应的手术器械,加强医护配合,顺利完成手术,缩短手术时间。
3.4加强手术室质量管理 手术室护士应提前准备好术中所需物品,术中减少在各手术间频繁走动,尤其禁止从有菌间进入骨科手术室。不是急诊手术,尽量不安排骨科连台手术。控制骨科手术参观人数,层流室杜绝参观,确保骨科无菌手术室的质量,杜绝和防止术后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李玉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5):265-266.
[2]王义生,王孔献,谢金则,等.骨科术后感染[J].中华骨科杂志,1991,(1):58-60.
[3]程少霞,蒋敏,刘标英,等.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7):1852-1853.
[4]宫庆月,矫玲.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监测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1):11-13.
[5]刘文英,刘媛,张楠楠,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689-2690.
关键词:基层医院;手术室;质量管理知识;护理态度
众所周知,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手术及抢救的场所,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1]。手术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本地区要求手术安全核查是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而手术患者应配戴标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志以便核查[2-3]。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临床护理的发展,护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变得更加广泛而深刻,手术室的临床护理工作需要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参与,为此对于护理质量管理的要求更高。随着外科技术飞速发展,手术室工作日趋现代化,县级医院也不例外[4]。本文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6月~11月,选择我院的24名护理人员纳入调查,其中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10名。年龄19岁~45岁,平均年龄(34.39±2.22)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6.57±2.19)年。
1.2 护理质量管理措施从2013年6月开始,我院加强了护理质量管理,①健全质量管理组织,医院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等管理组织,定期研究手术室医疗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及时制定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并在职能部门督导下落实。②认真落实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常规。③重视院感管理,加强对手术室的监管,规范处置医疗废弃物,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同时建立以手术室为中心,各部门联动形成整个集中化的管理。通过信息标准的调整,或者确认,来确定手术室是否正常运行。手术科室也加强自身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同时加强设备维护、检查和功能确定,通过维护来确保手术室大型设备、精密设备正常的运行。积极进行病房相互核对记录,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确保不要接错患者,不要开错手术部位,核对后做好记录,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开展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访视工作,在术后回访时让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对我科的医德医风、医疗服务、医疗技术操作等进行满意度评估,对患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给予重视,不断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水平。
1.3 观察指标所有护理人员在护理质量管理前后进行相关知识与态度的评价,结合我院护理人员具体的特征自行设计。其中护理知识包含21个条目,满分46分;而护理态度包含10个条目,满分为38分。得分越高,越趋于积极的知识与态度。
1.4 统计方法使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资料的统计学分析与处理,知识与态度评分对比采用t检验,P
2结果
经过观察,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的质量管理知识与态度得分分别为(40.26±3.38)分和(24.25±4.16)分,而护理管理前分别为(34.26±4.45)分和(19.28±3.56)分,护理前后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医院中,手术室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危,手术室作为外科领域反映高度治疗医学水平的工作环境,应满足外科手术需求的所有功能,为医务人员创造最有利于工作的舒适环境,保持接近无菌的环境,减少创伤感染。为此对于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管理,可以发挥不同等级护理人员的特长,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护理服务,也能有效改善护患关系。但是当前很多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由于思想和思维功能出现偏差,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工作失误,甚至造成严重后果,也会导致护理风险增加[5]。
护理工作是由护理人员执行的,要想提高护理质量,就要调动护士主动参与到护理质控工作的全过程,根据护士的能力和职责要求进行重点管理,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岗位必须重点管理,根据实际工作进行合理分工,优化组合,做到强弱搭配,新老搭配,以保证手术配合及护理质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应该加强学习卫生法律法规、专业技术规范,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的法律法规、新的行业标准,进一步提高认识,学会运用法律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培养护士的责任意识和“慎独”精神[6]。同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工作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定期检查护理质量,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出现。只有提高质量管理的认识,才能使护理质量迈上更高一层次。
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特殊区域,保证各项措施和制度的实施是质量管理的关键,新毕业或调入的护士,从上岗的第1d就必须有计划地组织规章制度的学习,并将其纳入培训计划中,使她们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各种操作按规范进行[7]。当发生偏差或差错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属于制度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改和完善,属于手术或新业务、新技术方面的要及时请专科医生讲课,属于新仪器、新设备的必须请厂家技术人员讲授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保养知识,做到每项工作,每个操作都有章可循。才能使质量步入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轨道,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才得以提高。
在我院实行的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医院始终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建立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体系,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人的管理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加强法制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心,重视护士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工作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经常提醒,警钟长鸣,避免差错事故发生。只有人人参与质量管理,从思想上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才能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
本文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的质量管理知识与态度得分分别为(40.26±3.38)分和(24.25±4.16)分,而护理管理前分别为(34.26±4.45)分和(19.28±3.56)分,护理前后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基层医院进行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质量管理知识与态度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鹭鹭,李静,徐祖铭.高级医院管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45.
[2] 王彦,廖金萍,晁云萍.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J].中华临床与实用医学杂志,2008,10(5):88-89.
[3] Sen L I, Ling W, Ying Z.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of 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J]. 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 2012, 11: 026.
[4] 樊兵.护士能级评分表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9,4(3):101-102.
[5] 林少芬.手术室的安全管理讨论[J].临床实验医学杂志,2007,6(4):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