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网络信息安全评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目前我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全面加速,各地政府纷纷建立起基础网络平台和重要的信息系统,这些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网络平台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网络与信息系统自身存在的缺陷、脆弱性以及面临的威胁,使信息系统的运行在客观上存在着潜在风险,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更显突出,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基座。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2003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重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对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的潜在威胁、薄弱环节、防护措施等进行分析评估,综合考虑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程度和面临的风险等因素,进行相应等级的安全建设和管理。
为落实中办发[2003]27号文件要求,由国家信息中心、公安部、安全部、信息产业部、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化委、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家保密局等单位联合组成课题组先后对四个地区、十几个行业的50多家单位进行了调研考查,制定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等标准和规范。
2004年6月天津市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了《关于加强我市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津党办发[2004]15号)文件,成立了天津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加强了对我市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二、风险评估工作内容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就是从风险管理角度入手,依据国家风险评估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采用适当的风险评估工具,运用定性及定量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系统分析信息化业务和信息系统资产所面临的人为的或自然的潜在威胁、薄弱环节、防护措施等,准确了解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综合考虑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程度和面临的风险等因素,确定风险等级和风险控制顺序,有针对性地帮助制定抵御威胁的安全策略和防护措施,指导安全建设的合理投入。
风险评估的形式按照评估实施者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自评估和检查评估二种形式:
自评估
自评估就是信息系统拥有者依靠自身力量,依据有关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标准,对自有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的活动。该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拥有者通过自评估随时掌握其安全状况,不断调整安全措施,有效地进行安全控制。其优点是有利于自身系统的保密性,发挥行业和本部门专业人员的业务专长,降低了风险评估的费用,提高了本单位风险评估能力。
检查评估
检查评估通常是由政府安全主管机关或本单位的上级主管机构发起,旨在依据已经颁布的法规或标准进行的、具有强制意味的检查活动,是经过行政手段加强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其优点是这种形式具有权威性。
自评估和检查评估都可以通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服务机构提供咨询、培训及相关工具,目前建议主要采用自评估形式,以保证本单位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它也是检查评估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按照国信办2006年5号文件的要求,在网络与信息系统的设计、验收、运行维护阶段,以及当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或信息系统使命有重大变更时均应及时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应以本单位的业务为核心,围绕相关信息资产(如计算机网络设备、应用系统、数据库等)及价值,对其所面临的威胁、所具有的弱点和已有的安全控制措施展开分析工作。
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发现风险,并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削减风险或控制风险。只有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并有效地进行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才能真正保护本单位的利益,并在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三、目前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开展和重视此项工作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一些单位的网络安全还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并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依据国家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对安全评估和实施整改等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形成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2.保障资金投入
努力保障信息安全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信息安全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益,认真分析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既要保障安全,又不能因保护过度造成资金浪费。
3.聚集技术和管理人才
注意聚集和培养熟悉并有能力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注意吸收那些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专业风险评估人才,形成一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专业队伍。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威胁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信息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保障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的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安全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方面。风险评估是安全建设的出发点,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技术驱动为导向的安全体系结构设计及详细安全方案的制定,以成本一效益平衡的原则,通过评估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以及脆弱性被威胁源利用后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结合资产的重要程度来识别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就是从风险管理角度,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信息化业务和信息系统所面临的人为和自然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风险,或者将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2.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和主要因素分析
“网络信息的安全”从狭义的字面上来讲就是网络上各种信息的安全,而从广义的角度考虑,还包括整个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以及数据处理、存储、传输等使用过程的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如下6个特征:(1) 保密性。即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或实体。(2)完整性。即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破坏。(3)可用性。即能保证合法的用户正常访问相关的信息。(4)可控性。即信息的内容及传播过程能够被有效地合法控制。(5)可审查性。即信息的使用过程都有相关的记录可供事后查询核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实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而通过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就能够为此复杂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考虑问题的立足点,能够将复杂的问题量化,同时,也为能通过其他方法如人工智能网络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和基础。
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6大类:(1)自然界因素,如地震、火灾、风灾、水灾、雷电等;(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如暴力、战争、盗窃等;(3)网络硬件的因素,如机房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受电力、温度、湿度、灰尘、电磁干扰等影响;(4)软件的因素,包括机房设备的管理软件、机房服务器与用户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各种服务器的数据库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其他各种应用软件如杀毒软件、防火墙、工具软件等;(5)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信息使用者和参与者的各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因素,如操作失误、数据泄露、恶意代码、拒绝服务、骗取口令、木马攻击等;(6)其他因素,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因素、有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因素、教育部门对相关知识的培训因素、宣传部门对相关安全内容的宣传因素等。这些因素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均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3.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3.1 定制个性化的评估方法
虽然已经有许多标准评估方法和流程,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应只是这些方法的套用和拷贝,而是以他们作为参考,根据企业的特点及安全风险评估的能力,进行“基因”重组,定制个性化的评估方法,使得评估服务具有可裁剪性和灵活性。评估种类一般有整体评估、IT安全评估、渗透测试、边界评估、网络结构评估、脆弱性扫描、策略评估、应用风险评估等。
3.2 安全整体框架的设计
风险评估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确风险,更重要的是为管理风险提供基础和依据。作为评估直接输出,用于进行风险管理的安全整体框架。但是由于不同企业环境差异、需求差异,加上在操作层面可参考的模板很少,使得整体框架应用较少。但是,企业至少应该完成近期 1~2 年内框架,这样才能做到有律可依。
3.3 多用户决策评估
不同层面的用户能看到不同的问题,要全面了解风险,必须进行多用户沟通评估。将评估过程作为多用户“决策”过程,对于了解风险、理解风险、管理风险、落实行动,具有极大的意义。事实证明,多用户参与的效果非常明显。多用户“决策”评估,也需要一个具体的流程和方法。
3.4 敏感性分析
由于企业的系统越发复杂且互相关联,使得风险越来越隐蔽。要提高评估效果,必须进行深入关联分析,比如对一个老漏洞,不是简单地分析它的影响和解决措施,而是要推断出可能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管理漏洞,找出病“根”,开出有效的“处方”。这需要强大的评估经验知识库支撑,同时要求评估者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
3.5 集中化决策管理
安全风险评估需要具有多种知识和能力的人参与,对这些能力和知识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评估的效果。集中化决策管理,是评估项目成功的保障条件之一,它不仅是项目管理问题,而且是知识、能力等“基因”的组合运用。必须选用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去执行相应的关键任务。如控制台审计和渗透性测试,由不具备攻防经验和知识的人执行,就达不到任何效果。
3.6 评估结果管理
安全风险评估的输出,不应是文档的堆砌,而是一套能够进行记录、管理的系统。它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但至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管理的风险表述系统。企业需要这样的评估管理系统,使用它来指导评估过程,管理评估结果,以便在管理层面提高评估效果。
4.风险评估的过程
4.1 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明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所涉及的业务范围,签署相关合同及协议,接收被评估对象已存在的相关资料。展开对被评估对象的调查研究工作。
4.2 中期现场阶段
编写测评方案,准备现场测试表、管理问卷,展开现场阶段的测试和调查研究阶段。
4.3 后期评估阶段
撰写系统测试报告。进行补充调查研究,评估组依据系统测试报告和补充调研结果形成最终的系统风险评估报告。
5.风险评估的错误理解
(1) 不能把最终的系统风险评估报告认为是结果唯一。
(2)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可以发现所有的安全问题。
(3) 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安全问题。
(4)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就是漏洞扫描。
(5)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就是 IT部门的工作,与其它部门无关。
(6) 不能认为风险评估是对所有信息资产都进行评估。
6.结语
总之,风险评估可以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和主要安全风险。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通过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方案是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当前信息安全工作的客观需要和紧迫需求,但是,信息安全评估工作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难题,涉及信息安全评估的行业或系统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评估方法都适用于任何一个行业,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或开发适合于某一特定行业或系统的特定评估方法,是当前很现实的问题,也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刚 , 吴昌伦.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策划[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 2004,(09)
[2] 贾颖禾.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 中国计算机用户 , 2004,(24)
[3] 杨洁. 层次化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分析方法研究[J]. 软件导刊 , 2007,(03)
[4] 杨晨.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势在必行——信息安全专家赵战生访谈[J]. 当代通信 , 2004,(22)
1、网络安全评估现状
1. 1 传统的评估方法
传统网络安全检查和评估方法主要以人工的方式进行,评估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 通过查看网管信息,了解网络的连通性,获取网络流量、负荷等信息;(2) 通过登入网络设备对网络配置和动态性能参数进行查看,并人工确认信息的正确性;(3) 查看网络日志发现网络存在的隐患.
1.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网络安全检查和评估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 检查过程比较繁琐,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容易产生漏查、错查等情况,达不到全面检查的效果;(2) 对检查人员技能要求较高,检查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3) 需要反复输入命令,造成时间的浪费,工作效率低下;(4) 无法对所检查的信息进行整理和保存,不利于障碍的排除和后期的查看.
2、解决方案
本项目以网络管理的实际工作为出发点,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步伐,利用 Java 技术,建立客户端/服务器(C/S) 的界面,根据日常维护的具体要求,实现静态数据分析、动态性能参数检查等功能,并且针对不同网络设备可以按要求自主设置检查模板,同时具备导出相应分析报告的功能.
2. 1 设计思路
采用 Java + Swing 技术,开发客户端操作界面,具备静态数据分析和动态数据分析等功能的操作界面; 在总结、归纳大量的配置检查规则的基础上,设计多个规则模版,确保检查的正确性.
2. 2 技术架构和原理分析
采用 Java 语言来开发系统软件,使用 C /S 架构来搭建系统程序,可以方便操作人员使用.[7](1) 硬件结构 包括交换机、局域网内的 PC机客户端. PC 机建议配置: CPU 为 P4 2. 6 GHz 及以上,内存为 512 M 及以上.(2) 应用软件 Minitool; 编程语言为 Java和 xml.(3) 开发工具 myeclipse6. 5; 操作系统为Window s 2003.具体技术架构如图 1 所示.
(1) 静态分析 利用 I/O 工作流对已经生成的信息文件进行读取,并利用已设定的分析规则对文件进行检查,在程序中显示检查的具体内容和正确性,根据需要手动导出结果报告. 静态分析流程如图 2 所示.
(2) 动态分析 采用多线程连接终端设备,在程序中显示设备的连接状况和运行状况,可以手动停止程序的运行,其中包括连接测试和分析两个主要功能. 连接测试是指对每个设备进行连接,测试结束后制定目录自动生成测试结果; 分析是指在测试完成后对每个设备的制定规则进行分析,并在结束后导出分析结果. 动态分析流程如图3 所示.
(3) 制定规则 操作员可以在该功能中指定检查项目名称和检查要求,并对每个检查要求的具体操作规则进行添加,将其保存在已经创建好的 xml 文件中,也可指定 xml 文件对其内容进行增、删、改、查;(4) 模板管理 利用可视化界面对保存在特定文件夹下面的配置文件进行创建和删除的操作.3、 程序功能及界面简介。
静态分析是对已经导出为 txt 文件格式的设备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导入设备信息文件选择相应的检查模板,点击开始按钮即可自动检测信息文件的安全程度,并动态地显示在输出框内,如图 4 所示. 其右上角用仪表盘形象化地显示了评估分数,目的是检查现有设备的信息安全程度.通过图 4 的导出按钮可以将分析完成的结果导入 Excel 文件中,可方便查看打印或者保存,如图 5 所示.动态分析是利用远程登入方式(ssh 或者telnet) 对设备进行实时的连接和分析,输入文件可以选择事先预设好的远程设备、用户名密码等信息的文件,输出路径可以选择分析结果数据保存的位置,然后选择连接模式和分析模板对设备进行动态分析,其目的是可以实时地连接远程设备,并通过预设的条件对其进行安全评估.
针对某一个具体模板中各种检查项的操作,则可以选中检查项,按删除检查项按钮进行删除,也可以对具体检查项内容进行设置,如设置项目名称、要求等,并且可以选择添加至某个模板. 对具体检查项可以进行添加、重置、撤销和更新操作: 添加是向检查项中加入一则新的规则; 重置是对当前检查项进行清除; 撤销是消除最后添加的规则; 而更新是对修改完的检查项进行更新,其目的是为了增、删、改具体的检查条目,并添加至相应的检查模板.4、 系统比较。
传统的安全评估方法: 大都是人工对设备进行信息安全评估; 检查模板较少,只能进行少部分的信息检查; 检测内容不够灵活,导致错误评估的出现.本系统在总结传统的安全评估方法不足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 本系统主要对模板的设计和制定进行了多方面创新. 首先,可以对某一类的检查进行归纳,例如设备 CPU 的运行状况、温度的高低等,都可以归在同一类模板中,系统对创建的模板进行保存,便于下次直接调用. 其次,在传统的软件中,有些自动检查内容不够灵活,碰到特殊的情况,会检测不到所需要的信息,甚至会错误地反馈信息. 例如要检测端口信息,只要检测其中打开的端口,而对于关闭的端口就不必检测,这在一般的评估软件中很难判断哪些端口是关闭的. 本系统针对这些情况,对检查的内容进行分步操作,利用 Java 字符串可拼接的特点对每条检查内容进行分割,提取其中的关键字符串,并对其前后进行限制,使其成为一个基本的、唯一的关键字符串. 这些由多个关键字步骤组成的完整的检查项目可以大大地提高准确率,而且添加关键字组成的检查条目可以灵活地确定所要检查的内容,去除不必要的选项. 最后,本系统通过 C /S 界面的方式可以形象化地对各个模板及其检查项目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并为每个检查条目设定分值,以便在导出报告和静态分析中更好地确定评估结果.本系统的特点如下:(1) 图形化操作,方便简单;(2) 采用多线程技术,可以同时交替进行多个流程,提高了流畅性;(3) 运用 xml 技术,对程序配置进行了保存,使操作更加简便;(4) 使用 ssh 和 telnet 技术,实现了远程登入;(5) 生成日志文件,方便系统异常查看;(6) 数据自动分析,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维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网络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资产、威胁以及脆弱性。安全风险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潜在的,没有发生的状态。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在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多种方法对网络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的结果分析原因,进而提供解决的建议。目前对网络安全态势的评估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基于安全标准的评估方法;二是基于财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其主要是将风险看做一种量化风险,考虑风险存在所造成的各种损失;三是基于漏洞检测的评估方法。信息系统的安全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会逐渐的被公布出来进而使相关人员对系统进行检测,以此发现其存在,并且给予解决;四是给予安全模型的评估方法。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信息系统的开发者会开发出针对不同安全风险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为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结构性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依据。
2基于信息融合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的构建
信息融合通俗的说法就是数据融合,信息融合的关键问题就是提出一种方法,对来自于相同系统或者不同特征模式的多源检测信息进行互补集成,从而获得当前系统状态的判断,并且对系统进行未来预测,制订出相应的策略保障。
2.1当前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对现存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的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是系统状态空间爆炸问题。信息系统的状态是由不同的信息所组成的,这些信息在应用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方法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这些信息在空间中的储存量会快速的增加,进而导致使用空间的缩小,影响模型的运行速度;其次,当前网络态势评估模型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对漏洞的探测和发现上,对于发现的漏洞应该如何进行安全级别的评估还比较少,而且这种模型评估主要是依据人为因素的比较大,必须根据专家经验对相关系统的安全问题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不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导致评估的风险不能真实的反映系统的内部状态。而且当前市场中所存在的安全评估产品质量不高,导致评估的结果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结合当前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的现存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系统本身有关参数以及实际运行数据的缺陷,通过融合技术将这些问题给予解决,然后建立一个基于信息融合技术安全评估的模型。
2.2基于信息融合的网络安全评估模型
根据上述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利用数据融合中心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和数据融合的网络安全评估模型。具体设计模型见图1:
(1)信息收集模块。信息收集模块就是形成漏洞数据库,其主要是根据网络专家对网络系统的分析以及相关实验人员对网络系统的安全配置管理的经验,构建一套相对标准的网络系统漏洞库,然后进行相应的匹配规则,以此根据系统进行自动漏洞的扫描工作,根据漏洞数据系统对网络完全系统进行处理。可以说漏洞系统的完整与否决定着网络系统的安全程度。比如如果网络漏洞数据库存在缺陷,那么其就不能准确的扫描出系统中的相关漏洞,这样对网络系统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信息模块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针对不同的网络安全隐患构建相应的漏洞文件数据库,同时还要保证漏洞库内的文件符合系统安全性能的要求。
(2)信息融合模块。针对目前市场中所存在的收集信息产品之间的相互转化局限问题,需要将信息接收系统转化为一种通用的格式,以此实现对信息的统一接收,实现对原始信息的过滤机筛选。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是:首先是数据预处理。由于网络系统的信息数量很多,为了对网路安全进行分析,前提就是要对众多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漏洞关联库;其次是初级融合部分将预处理传来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并且利用不同的关联方法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的信息传给下一级别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最后决策融合。决策融合是综合所有的规则以及推理方法,对系统信息进行综合的处理之后,得出所需要的信息的策略。经过融合的信息在处理之后,实现了信息之间由相互独立到具有相互间关联的数据。联动控制根据融合后的数据查找策略库中相匹配的策略规则,如果某条规则的条件组与当前的数据匹配,即执行联动响应模块。
(3)人机界面。人机界面是实现网路拓扑自动探测,实现智能安全评估的重要形式。人机界面主要是为系统安全评估的信息交流提供重要的载体,比如对于网路数据信息的录入,以及给相关用户提供信息查询等都需要通过人机界面环节实现。人机界面安全评估主要包括对网络系统安全评估结果以及相关解决策略的显示。通过人机界面可以大大降低相关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对网络安全隐患的动态监测。
3信息融合技术在模型中的层次结构
本文设计的网络系统安全评估模型主要是利用漏洞扫描仪对系统漏洞进行过滤、筛选,进而建立漏洞数据库的方式对相关系统漏洞进行管理分析。因此我们将信息融合的结构分为3层:数据层、信息层和知识层,分别对各个数据库的创建方法和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
3.1数据层融合
漏洞数据库是描述网络系统状态的有效信息,基于对当前系统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准确的对系统的状态进行判断,然后判定信息系统的漏洞,从而形成对阶段网络的攻击模型:一是漏洞非量化属性的提取,其主要包括:漏洞的标识号、CVE、操作系统及其版本等;二是漏洞的量化性属性的提取,其主要是提取系统的安全属性。
3.2信息层融合
信息层融合主要是将多个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此体现出传感器提取数据所具备的的代表性,因此信息层融合的数据库主要是:一是漏洞关联库的建立。网络安全隐患的发生主要是外部侵入者利用系统的漏洞进行攻击,由此可见漏洞之间存在关联性,因此为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要对漏洞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根据漏洞的关联性开展网络安全评估模型的构建;二是建立动态数据库。动态数据库主要是根据对历史态势信息的分析,找出未来网络安全的发展态势,以此更好地分析网路安全态势评估模型。
3.3知识层融合
【 关键词 】 军校学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Cadets’s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Hu Peng-wei 1 Ding Yong-chao 1 Wang Bo-wei 1 Cheng Li-fu 2 Zhang Le-ping 3
(1.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ealth Services Corps Shanghai 200433;
2.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ealth Services,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Shanghai 200433;
3.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hanghai 200433)
【 Abstract 】 Rapid developmen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provides conveni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cadets getting information, meanwhile, make a huge challenge to information security.So, Expand the cadet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s the cadets facing, point out the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 Keywords 】 cadet;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1 引言
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如今军校教育教学、机关办公、学员管理等基础业务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同时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越来越隐蔽化。虽然学校采取了安全监测、入侵防护等安全技术措施,但由于学员网络安全保密意识不强,网络安全技术掌握不到位的欠缺,管理方法针对性不强,军队院校学员网络安全风险高,以至网络安全事件甚至泄密事件时有发生。而卫勤军校学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均有可能会涉及并接触到更多的军事秘密,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更加严峻。因此,迫切需要对卫勤军校学员的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及风险因素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为针对军校学员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指导,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性网络安全风险的有效管理措施。
2 军校学员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
2.1 网络信息环境复杂,安全风危险性高
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但其共享性、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特点,使得环境越来越复杂,危险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
一是网络黑客攻击。网络攻击包括黑客攻击、病毒感染以及针对性军事机构、军队人员的网络监视,如军校附近的企业、网络监听。目前信息系统技术发达,网络黑客可以通过极限攻击、读取受限文件、拒绝服务以及口令恢复等一系列技术获取信息,对军队保密安全形成威胁。学员在使用网络时感染病毒导致文件丢失、破坏,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此外,针对军事机构和军事人员的网络监视并不少见, 增加了军校学员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
二是网络陷阱。特别是一些博客、论坛,借军事爱好、讨论敏感话题、套取军事信息此外,有些人在网络上设置陷阱,一旦发现军人身份的网络用户便主动接近,通过交流和获取军队内部信息。同时,由网络海量信息形成的巨大信息流,其中掺杂着诸多不良信息,更有人借网络进行非法活动的传播,对大学生进行鼓动和教唆,严重危害学员身心健康。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很大程度上反映到了互联网上,随着网络的发展,论坛社区、交友网站的兴起,微博、QQ、MSN等交流交互方式的流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吸引着军校学员接触网络,给学员自身、学校甚至军队的信息安全都带来很大的威胁。
三是病毒感染网络沉迷。互联网的虚拟性极大程度地吸引着学员不断接触网络,其中网络恋情和网络游戏是最主要的沉迷对象。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加上军队院校相对封闭的环境,部分军校学员沉迷于网络恋情或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安全意识更加薄弱,往往将自身信息和军事机密信息透漏出去,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2.2 信息安全意识差,抵御能力弱
一方面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网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无线网络设备都可以方便连接网络。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差,依赖上网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性频繁的接触网络。另一方面,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文化流行,参与便捷,加之学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不强,将校区所处的环境图片、课件、听看到的信息、消息等随手转发到网络上,给学校和军事机构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更有甚者,学员利用网络散播不良信息,参与黑客等网络破坏活动,给国家和军队带来严重的损失。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互联网,是广大军校学员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信息安全形成巨大挑战。互联网大量的信息集成,是对每个涉足互联网人员的冲击,没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管理方式上,大多数只停留在接受口头安全教育的层面上,没有意识到现代高端的信息技术和间谍技术带来的威胁。
2.3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差,处理方法少
目前军校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越来越隐蔽化。虽然杀毒软件、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的应用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由于管理方法针对性不强,对于安全事件的处理不到位,信息安全事故依旧不减。军队院校是培养军队专门人才的特殊教育训练机构,互联网、校园网、军事信息综合网等各类网络广泛应用。军校学员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有机会了解和掌握军队的编制体制、方针政策、武器装备等涉及军事秘密等信息,而针对军校学员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少、科学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宣传式教育过于形式化。大多数学校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是以口头说教、安全讲座、安全知识考试以及教育传单的形式展开,而这些宣传式的教育流于表面,没有真正让学员体会到现代网络环境存在的风险,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网络行为所造成的安全隐患。
二是限制网络使用效果不明显。为了防止安全保密事故的发生,学校常常用会限制学员的网络使用,但是这种 “堵”的方式只能限制了学员对学校网络和网络设备的使用,学员依旧可以方便选择通过其他智能终端使用网络,而且这种方式与现代信息社会格格不入,阻碍和影响到了学员正常获取学校正常教学、办公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引起教学办公人员的不满。这些办法并没有真正加强学员的安全意识以及阻止安全事件的发生,也为信息安全带来了风险。
3 军校学员信息安全评估存在的问题
3.1 针对性不强,评估指标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军校都会定期对网络进行检测和维护,对于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大多数侧重于网络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情况,忽视了针对学员的信息风险评估。认为通过限制使用就可以避免风险,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也没有真正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很多风险评估没有针对学员的评估指标,或者没有深入研究学员的网络行为,其指标缺乏有针对性,导致评估在学员信息安全防范措施这一环节上的薄弱。
3.2 科学性不高,风险量化能力差
对于军校学员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大多数指标是定性的,而定性的安全风险评估无法准确地确定风险的大小,无法对安全风险进行精确地排序,从而难以确定系统面临的真正风险。这就要求军校学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所运用的评估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量化能力。量化风险评估分析方法的关键在于输入参数的量化。对制定的量表进行有效的赋值,并在此基础上归类分析是量化评估的难点,而目前军校在对学员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时,处理这些量化难点做的还不够到位。
3.3 系统性评估流于形式,对评估结果没有充分利用
多数军校只有上级安全部门进行的检查评估时才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没有进行自评估,或者自评估的次数少,不能及时发现学员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风险评估在国内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军校学员中开展系统性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军校引入的并不多,所以评估的形式欠科学性。同时评估流于形式,有些军校虽然开展了对学员的评估,但不能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失去了评估的意义。
4 军校学员风险评估实施策略
4.1 提高重视程度,采用先进管理方法
提高对学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是决定风险评估效果的关键因素。首先,军校工作人员在对学校整个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把对学员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单独列出,着重从伦理道德、纪律规范、网络技能和网络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估,提高学员的安全思想意识。其次,要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式教育和限制网络上。宣传形式要新颖,可以用实例向学员宣讲,同时模拟真实的环境,让学员参与其中,从而加深印象,提高意识。管理上可以对学员进行跟踪监测,发现学员在网络使用上的漏洞,将其列为控制的关键环节加强管理;也可以对学员进行调研,了解学员对于网络行为和信息安全的认识程度,及时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领导层面要加强重视,才能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评估工作。各级干部和学员要抓好落实,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配合好风险评估工作。
4.2 深入研究风险,有针对性地建立指标体系
合理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要素。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一是要要充分调研学员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跟踪学员的网络行为,发现关键环节;二是要把握指标体现建立的原则。首先是一般性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导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简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可延续性原则。风险评估设计要考虑到学员心理行为、网络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依照一般性原则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这些特殊因素;三是要多维度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依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对军校学员网络行为的研究结果,从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安全保密和安全技术等维度入手,在每个维度中确立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建立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架构。
4.3 充分利用评估结果,将风险评估制度化
在完成了对学员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后,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针对学员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存在大量的定性指标,具有结构复杂、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特点,传统的权重赋值方法精度低。人工神经网络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科学方法,它模仿人大脑的工作机理和思维本质,通过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的结合,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智能的系统。目前,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发展了十几种,适用于不同的实际问题来建模。而径向基神经网络因其能够逼近任意的非线性函数,解决系统内在难以解析的规律,因此在实际评估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处理主观与客观的指标,得到较为完善的评估结果。针对评估结果,学校应当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并制定长期的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信息安全的纪律条例,并根据新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把对学员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展现发挥风险评估的效果效用,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贾玲.军校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2010(8):95-96.
[2] 贾卫国,许浩,王成.军校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探讨[J]. 计算机安全,2009(9):78-80.
[3] 孙利娟,刘彩红.高校信息安全教育问题研究[J]. 电脑技术与知识,2010(8):30.
[4] 刘枫.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分析与形成[J]. 计算机教育,2010(21):77-80.
[5] 申时凯,佘玉梅. 糊神经网络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计算机仿真,2011(10):92-94.
[6] 黄婷婷.网络安全防御管理研究及对策[J]. SILICONVALLEY,2010(6):107.
[7] 赵军勇. 网络信息系统技术安全与防范[J]. 广播电视技术,2011(4):9-11.
[8] 任丽平.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5):97-100.
[9] 巢传宣.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研究[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5):54-57.
[10] 韩立群.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第2 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9):164.
[11] 郝文江,武捷.三网融合中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5-9.
[12] 任伟.无线网络安全问题初探[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10.
[13] 郎为民,杨德鹏,李虎生.基于SIR模型的智能电网WCSN数据伪造攻击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14-16.
基金项目: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项目级别:校创新能力基金;项目编号:ZD201203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