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读”,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没有异议。?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们把“读”都看得很重。每堂文言课里一定会安排一些“读”的环节,读的形式也颇丰富,有齐读、个人读、角色读;有领读、范读、媒体演读等等。不仅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还很注重“读”的指导,也关注“读”的评价,力求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读”的一定效果。客观上讲,教师们在课堂上呈现出的许许多多“读”的方式以及对“读”的指导等,对于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而言既有必要,也一定能增进学生“读”的效果。
但事实同时表明,初中文言教学要加强“读”的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读的要求”要合乎实际。许多教师在文言教学中“读”的意识很强,但提出的“读的要求”往往很随意,缺乏针对性。文言文的“读”有其文本特殊性,学生由“不会读”到“能够读”再到“会读”最后至“读得好”,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初识文本、了解文本、理解文本、融入文本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读的要求”合乎这个过程实际,让“读”成为促进这个过程不断深入的有效方式。
二是“读的指导”要追求实效。一种课堂事实是:教师没指导的时候学生还能够读一读,教师一指导学生反而不知道怎么读了。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学生不断被口头要求“这里重读”、“这里慢读”、“这里延长音”等等,可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读”,结果学生的读成了一个类似调试弦音的发音行为,读得战战兢兢,读得无所适从。教师这种“读的指导”纯粹是“为读而读”,纯粹是为了完成“读的指导”这个动作。我们认为,“读的指导”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读”,要从词句表意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到“这样读”的必要,使学生的“读”成为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表达;同时我们认为,与其给学生一些说教式的读法指导,不如多给学生一些读的示范,领读、教读应该依然是增进学生诵读效果的经典方式。
三是“读的环节安排”要合乎规律。有一种现象值得讨论:文言课堂很多时候似乎分成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读课文”,后一部分是“理解课文”,“读课文”的时候不涉及课文理解,“理解课文”时很少安排“读”,将“读课文”和“理解课文”人为分开,成了两个互不兼容的学习环节。这种课堂现象不应该是文言教学的良好规划,无助于增进学生课堂学习文言的效果。文言文“读”的目的是什么?在促进学生识记积累文言的同时,促进学生把握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文言课文的“好”。“读课文”、“理解课文”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学习过程,通过“读课文”促进“理解课文”,又因为“理解课文”了而使“读课文”有更好的表现。将“读”融入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这样的读更符合学生学习文言的规律。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把“积累”落到实处
就初中文言学习而言,“积累”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二是掌握一定量的常用文言虚词和实词,三是初步形成文言语感,四是了解一些文言文化常识,五是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等等。
客观地说,初中教师普遍重视文言积累,只是重视的重点值得讨论。教师们强调的积累重点往往是两点:一是背诵文言文。背诵的内容是教材中规定的背诵课文以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背诵篇目,背诵的要求在许多教师看来就是默写,要求默写出规定背诵的文言内容。二是掌握常见的词句。“词”是指常用文言虚词和常见实词,如之乎者也、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句”是指常见文言句法词法,如倒装句、省略句、词类活用等。“积累”这些内容是符合初中文言学习实际的,问题是积累的重点为什么只是这些?原因很分明,我们的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考什么就教什么”在这里表现为文言文考试考什么我们就重视什么;在考试的强力导引下,文言积累的重点集中在背诵默写、常见词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适合考试也常见于试卷考题当中,而相对忽视了语感、方法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对于文言文学习而言意义非凡。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要以文本学习为主,把文本学习“做”充分
文本学习是指对文言文本身的了解、把握和体认,包括掌握字词、理解内容、弄清文意、熟读成诵等等。文本学习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定位,因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起步阶段,只有通过文言文本身的学习不断积累文言知识、文言字词和文言语感等等,才能为进一步提升文言素养奠定基础。
以《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为例。许多教师教授这篇文章时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文章内容,是重点;二是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是难点。.
在我们看来,这篇文章教学所确立的两个目标涉及到《记承天寺夜游》的两个层面:第一个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是基于“文本学习”层面的内容,强调的是词句的掌握、内容的把握以及对文章精彩的体味等等;第二个目标“体会作者乐观旷达情怀”是基于文学层面的学习内容,是基于作品与作者关系的探讨,是基于作品并超出作品,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内形成对作者的某种认识。第一个目标的确应该是文本学习的重点,是这篇文章的教学主体,教师教学该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把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做”充分,“做”扎实。第二个目标尽管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但这个难点不一定甚至没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内容。
在五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师生对文言文学习目标认识不清晰;主要以诵记为中心,重点强调记忆却忽略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上教师是主体,挨个讲知识点,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厚,甚至疲于应付等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经过五年的语文教学和摸索,我总结出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经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每篇文言文的导入和课堂讲解中,老师要根据需要创设情境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尽快融入课文情景中,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用图片、电影片段、音乐等。如我在讲《三峡》时,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三峡美景的图片,并根据课文内容和景象的变化配上不同的音乐,在欣赏一幅幅美景时使学生陶醉其中,兴趣盎然。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在讲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的做法是:(1)全班齐声朗读,注意生字和词语;(2)音频朗读,注意正音;(3)小组竞赛朗读,注意节奏和停顿;(4)再次播放音频朗读,注意节奏、语气、感情变化;(5)个人大声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6)全班再次齐声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应该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弃形成一定的语感。
三、自主讨论,笔译课文
现代教育模式提倡“自主、合作、创新”。在文言文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在翻译文言文时老师要避免逐字逐句去翻译,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同时分组时既要有优生也要有差生,每组确立组长。每组安排不同的任务,对课文进行讨论和笔译。在我的文言文课堂中班级有点“热闹”,学生都参与到课文的讨论中。每组讨论过程中,我深入每组的讨论中,讨论结束后,每组展示讨论结果。为了展示每个小组的实力,学生不得不“逼”着自己去看注释、查工具书、动脑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时刻享受到辩论的开心,同时也消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四、教学中须“授之以渔”
古语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在文言文教学中,最主要的不是能背诵课文,也不是能流畅地翻译整篇课文而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比如在讲《木兰诗》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卡片,如实词卡、虚词卡、一词多义卡、通假字卡、修辞卡等。课堂上留出120分钟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如这篇课文的修辞卡上可以分为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回环、对偶等几项分别归类,所以设计卡片进行归纳整理是交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最好方法。学生也可根据卡片寻找文言文知识的规律,这样才能学得更扎实,才能学以致用独立分析文言文。
在讲授完《公输》一课后,笔者便对墨家的思想与主张又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他们不仅有“侠义”,更具备“实力”!若将“侠义”比作这篇文章的内容与思想,那么“实力”便是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的力量。于是,笔者便有了下文的思路。
作为在教材中首篇亮相的先秦诸子散文,《公输》成功地展示了《墨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尤其是它那出彩的、雄辩的语言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针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于是,历史上便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精彩一幕。而其中的“墨家”就是一门追求和平、崇尚俭朴、意志坚忍、务实能干的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出身贫贱。据记载,他的生活是“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公输》这篇课文就是记叙他凭借自己高超的辩论技巧和机智果敢的应变能力,阻止强大的楚国进犯弱小的宋国的这件事,集中反映了墨家“非攻”的政治主张。我们看到:墨家对于诸国统治者的影响无不展现着“侠义”与“实力”的交融。
作为语文课的文言文教学,我们在为达到认识和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这一目标时,首先应对其语文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予以重视。因为“语文毕竟首先姓的是‘语’”!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起点,也是本质属性所在。
以本课为例,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应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尤其是特殊句式的用法
文言语汇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更好地进入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作品精神实质的基础。作为经典的《墨子》,它的艺术价值,毋庸置疑,也便源于此。
1、文言常用词汇:如“以”“为”等。
例句:“将以攻宋”,“以牒为械”、“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特殊的短语:如:“不可谓……”“犹……之于……”“以……为……”“虽然”“所以……”。
3、特殊的句式:如:“夫子何命焉为?”“宋何罪之有?”“胡不已乎?”“胡不见我与王?”“此为何若人?”
以上列举的这些文言现象都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只有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弄懂这些细微的文言知识,要求他们扫清文字障碍,积累贯通,文言文今后的阅读道路才会走得平顺,在此基础上感知文意,领会思想,探究手法才具有“发言权”,提高阅读能力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谈。
(二)理解文章说理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一逻辑方法的巧妙运用。
在与公输盘的这场交锋中,墨子先诱使公输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于是墨子以此为前提,推论攻宋的不合逻辑,指出对方“义不杀少而杀众”是何等的矛盾与荒谬。在与楚王的这一回合中,他同样也是先诱使楚王说出“舍好求次”的人犯有“窃疾”,于是墨子立即以此为前提,并将这种现象与楚国攻宋做类比,指出楚王也是犯了“窃疾”。正是由于前提都是对方亲口说出的,对方便自然难以逃脱“必然的结论”。这种善于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的辩论机智,的确增强了辩论语言的说服力。《墨子》思辨性、战斗性的语言实力确实叫人拍手称绝!
(三)探究墨子的劝说的语言艺术,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类比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形式上以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对话又以言理为主,通过假设的方式,运用大量比喻,充分展示了先秦散文“连譬带喻”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将楚国的富饶比作“文轩”“锦绣”“梁肉”;而将弱小的宋国比作“敝舆”“短褐”“糠糟”,三次夸饰不仅取悦了楚王,也达到了劝阻的目的。另外,排比句的运用,也使文章的说理极富气势,增色不少。
其次,文章的文字简洁明快,典雅含蓄,形象生动。例如墨子一连串的质问使公输盘无可辩驳,一个“服”字写出了公输的一副尴尬相。而墨子与公输模拟攻守,使其无计可施,只得表示“诎”了。这个“诎”与“服”相应成趣,既宣布了公输的彻底失败,又将他失败后的泄气、沮丧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写作中高超的“炼字”手法,很是值得学生的借鉴。
总之,离开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空谈作品的思想与价值永远是不现实的。作品中墨子的最终获胜,就已经铁证了“侠义”离不开“实力”的真理,即具备“实力”的语言才是经典的真正载体!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为增进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挖掘潜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才能。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渡内容,是逐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有力时期,然而当前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存在教学重具体翻译,轻学生领悟培养。
文言文教学不但要注意语言句式、词汇,还要加强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思想内涵的理解赏析,当前在初中阶段教学存在将整篇文言文肢解成字、词、句,将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课文分割成破碎的汉语知识点,学生只是机械地笔记、背诵,老师依旧停留在串讲方式,读一句翻译一句,部分甚至在课前给学生准备翻译好的现代文,着眼于具体的字词,教学只是语言翻译的过程,没有教会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只懂得教过、讲解过的文章,对首次接触的文言文一片茫然,同时散失了文言文的美感。
(二)存在教学多艺术欣赏,少课本知识升华。
部分初中教师在上文言文课时,存在严重的脱离课本自由随意发挥,对涉及人物故事的古文,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授故事发展、人物性格,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听讲兴趣,但对文言文教学的本身帮助意义不大,学生听过则忘,对课本上的知识要求仍是似懂非懂,或者仅记忆人物形象,对文章本身涉及的知识没有掌握。老师在拓展文言文讲授时多在于叙述,没有立足课本,不是在文言文知识上进行升华再提升,而是一种较为肤浅的知识传达,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美感认识不足,难以体会到文言文本身带来的情、道、雅。
二、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要求
对语文新课标要求进行仔细揣摩,创新初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一是创新文言文教学是使学生具备文言文朗诵能力。通过创新教学,让学生有一定文言名篇积累,具备一定文言语感,在诵读文言文时能比较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语言的优美,领会到写会的独特,发挥文言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二是使学生有初步文言文阅读能力。初中阶段学生要在创新教学下对浅显文言到自由阅读,对常规文言语句、文言句式有适当积累,对基本文言知识了解,奠定进一步文言文深度学习掌握的基础。三是积淀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能力。文言文是中华众多优秀文化的积淀,在初中阶段能够培养文言文朗诵与阅读能力,即培养出初中学生与古代先贤跨时间交流,通过对历代社会变迁的感受,对文化进行初步传承发展,对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直观的理解,将优秀的思想哲理转换成自身的知识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措施
(一)做实初中文言文教学思想创新,激发学习动力。
要使初中文言文教学取得实效,首先要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内需和潜力动力,对文言文价值进行深入认识,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出击,让文言文学习变得不是任务,而是兴趣,有效迈开创新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应用价值。作为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对积累文学知识、运用语言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对成语、俗语的理解上会因文言文学习更加透彻。文言文学习对写作素养提高帮助也很大。实质上古今汉语为一脉相承,白话与文言关系千丝万缕,在布局谋篇、思想情感上文言文更加倾向于精华表达,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文言文中《记承天寺夜游》等经典小短文情景交融,可以很好地指导写作写景抒情文;《陈陟世家》等可以增加历史人物写作素材;在写作中多借用文言文中至理名言、经典论段可以使作文更加出彩,更加形象传神。其次,带领学生感情文言文文化价值。老师要切实利用好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文上进行拓展,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化对现代人生的重要意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最后,帮助学生挖掘文言文德育价值。古代文言文包含了很多道德、美德、价值观念。如谆谆教导为人世处治学的《论语》,说理艺术气势磅礴的《孟子》,引人逍遥忘我自由的《庄子》;这些思想博大精深,在初中阶段给学生进行文言文哺育,将极大增强学生探求文言文的求知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做细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学习实效。
在初中文言文具体教学中要创新多样教法,注重实效,创新性地利用诵读法、探究法、质疑法、合作学习法等,根据文本特点灵活结合选用。一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缩短古今语言距离,加强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讲授课程,实现文言课程生活化。例如在讲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询问学生们生活中有无与之相适应或相背离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对自身态度进行反省修正,进而引申出“见贤思齐”,教学效果将会非同一般。二是要多借用网络信息媒体,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生动性。现在网络上有较多与文言文、古代文化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在初中这一阶段结合媒体资源利用,将会加深学生对文言意境的理解,更加有兴趣深入,课堂不再那么枯燥,初中学生对古文作用的思想情感与文言魅力将会感触得更深。
(三)做深初中文言文教学组织创新,增强自学能力。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组织要进行层次施教创新,按照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语言积累、表达能力、文言语感的不同层次组织安排不同目标教学。对全体同学有基础型目标,对文言疏通大义,理解文言主要内容,识记主要文言词意思;对中等偏上的有理解型目标,对作者思想情感能体会,对文言实虚词含义知悉;对基础好的同学有运用型目标,对文言文章有分析监测评判能力,能联系所学进行课外阅读。在组织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学习习惯,借助工具书籍,执行课前预习,经常诵读,会归纳整理发现规律,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有适当的自学能力,在文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有成效。
文言文教学的一般传统模式--教师先逐字、逐句的串v,进行相关古汉语知识介绍,最后让学生背诵。这种方式让学生叫苦连天,甚至发出“熟知文言文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叫喊,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因此,我大胆地闯进荒凉之地耕耘,在教学中尝试着用多种方法,力求找回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能力。
一、教师做到学以至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思想大家都熟记在心,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语言具有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约性,严密精确的逻辑性,为学生树立了语言榜样。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注意积累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之句,并能学以致用,以此来增加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我记得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有一件小事:蔡老师教学生读诗。魏巍这样写到“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我也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吸引着学生走近、学习文言文。在教学和辅导中,我经常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佳话去感染和教育学生,适时地传递积累文言文知识,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难以承受学习沉重负担想打退堂鼓时,我会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努力学吧!”中考有学生落榜,我会真诚说:“天生吾才必有用”。对学困生,我会引用孔夫子的话劝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批阅作文时,我尽可能多地用诗词写批语,像看到佳作时我会写上“春色满园关不住”,主题模棱两可的,我会送一句“不知庐山真面目”。在教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言名句,时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他们自由捕“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是获得了“渔”,那就莫愁无“鱼”吃了。我在给新生上第一节语文课时,画了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其中一枝大杈是文言文,在树权上缀上小果,上面分别写有:基础知识、阅读、背诵。让学生形象感知文言文的学习内容之后,我再告诉他们如何去摘取果实:朗读、积累、阅读、背诵。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文言朗读规则。例如在学习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先把文言文的部分朗读法则教给学生――人名、地名不拆读,习惯用词不拆读,修饰限制词与中心词不能拆读。其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通假字,如何判断通假字。例如在讲《扁鹊见蔡桓公》中,让学生掌握辨析古今异义词的方法。学生积累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即使篇目较多,学起来仍然得心应手,能够较好地适应课改要求。
三、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变枯燥学为有趣学
正如纸张、粉笔、黑板和幻灯等教学工具一样,多媒体计算机正逐渐成为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并对传统语文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用多媒体设计编辑的教学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在以下文言文教学环节中,我经常使用多媒体:
1.朗读范文
2.演式相关的背景材料
3.阅读教学中涉及的作家、作品、前人评论等
例如讲《狼》我就把蒲松龄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材料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还将根据他作品改编的电影《精变》的片断播放给学生,大大增强学生对蒲松龄作品的阅读兴趣,把平时枯燥的讲解变为视听方面的赏析。又如讲范仲淹《岳阳楼记》,我通过播放“岳阳楼”的片子再现景观,同时加上朗读配音,创设了一种特殊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为学习好文章创造了条件。
四、教法采取整体感知,个别突破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读文言文时应把读放在首位,读是感知课文的主要途径。读既是对个别词句的理解过程,又是对课文相关信息进行整体加工的过程。读放在感知课文之前和感知课文之中,通过读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借助语境去突破哪些个别的字、词、句。我在教每篇文言文时,都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读代讲打破先分析,后归纳的传统模式。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根据内容确定词、句的语言环境,就能推断个别的字、词、句的意思。在教《公输》一文时,我采取这种办法,让学生先听朗读录音,然后仿读,再分角色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故事大意,他们朗读语气、声调逐渐有了变化,这说明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全面感知,在这篇文章中我只点拔了个别的古今异义的词,其余学生都能自主判断。
五、指导背诵、功下难关
在文言文学习中,越来越提倡积累,要想积累得多,就得多读多记,特别是有些文章课后习题中明确要求背诵,我在教学生背诵中尝试用了几种方法:
l.理思路法:沿着作者的写作行文思路进行背诵。例
如我在讲《桃花源记》时,让学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发
现桃源一一进入桃源一一桃源见闻――做客桃源一一离开
桃源一一再找桃源一一不得桃源。用这种方法学生又快又
准的背下全文。
2.分层背诵法:就是把较长的段、篇分出若干小层进行背诵的方法。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按全文分四层意思来背诵,列举事例――提出论点一一阐述理由――得出结论。《出师表》也可以采取此种方法,将每段分层背。这样背诵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拈词法:这种方法就是找课文中关键的词作为记忆的提示词,以词带句,以句带段。背诵时可抓住首尾的词,也可抓住关键性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文章中的名言警句、过渡句,线索标志性的词语等环环相扣,扩充记忆。
4.以图带文法:把文章的内容给制成图表或简笔画,然后根据图、表就能带起全文内容的背诵方法。
文言文中多图文并茂的佳作,为了增加学生的记忆力,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课文内容制成简笔画,列成图表,让学生看图就能想起文中的语句,这既避免死记硬背给学生带来烦感,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全
面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上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设想和尝试,万望同仁批评指正,愿我们能为课程改革进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