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范文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4-04-21 14:53:31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1

[关键词]《历史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建设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78

任教高一年级的历史课程,笔者都会听到学生抱怨:“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难多了!”难,究其根本,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问题,出现学生无法企及的“台阶”,且“难题”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妥善解决。

《历史Ⅰ》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一本历史教材,也是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中存在困难最多的模块。笔者以苏州地区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将其与初中使用的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对应部分作分析比较,以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梯度和差异

初高中是不同的学习阶段,必然存在学习难度的差异和梯度,但关键是这种差异和梯度是否合理,这是我们在探讨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中需要关注的。

历史知识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朱煜教授在《历史教材学概论》中认为:历史知识的广度是指涉及的知识点和知识面。历史知识的深度是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分析,包括揭示事件的原因、意义和影响,历史人物的思想、行动的分析和评价等。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知识的深度是以广度为基础的,广度也体现了一定的深度。*根据朱教授的观点,笔者思考以量化的方式,借助直观的稻堇捶治龀醺咧欣史教材中所涉及历史知识的广度,从而来判断其难易程度的差别。

(一)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广度比较

《历史Ⅰ》第一单元主体内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单元主题是政治制度,有学生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历史概念;所涉及的各类官职、机构等相关名词,对学生而言,空洞生疏,是学生不易掌握的部分。因此衡量本单元知识广度的核心词,是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各类官职、机构。笔者通过对《历史Ⅰ》第一单元和初中历史七年级上下两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的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统计数据:

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新增知识点较多:新增政治制度10个,官职、机构为31个,增幅分别为52.6%和81.6%。其中,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涉及的最多,新制度有5个;新增古代官职、机构有17个。由此可知,就第一单元而言,初高中教科书在历史知识广度方面的衔接并不好:①新知识太多。②新增知识大多为历史概念,抽象而枯燥,记忆和理解都是难题。

(二)初高中历史知识的深度比较

笔者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发现,就高中《历史Ⅰ》第一单元而言,初高中的学习难度差距较大。

虽然《历史Ⅰ》第一单元中有约一半的政治制度在初中教材中已出现过,但其表述过于简而概之,与高中“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要求相比,太过浅显。高中课标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课标要求基本上是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面上。课程目标要求的不同明显地体现在试题上。比如关于郡县制,苏州市中考试题是这样的: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国家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而高一学生可能会遇到下面这道题: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这两题的难度绝不是同等级的。中考试题要求仅是“知道”“了解”而已。高中题目既包含“对有效信息的提取”,比如“秦以前的封建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从而明确是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再结合对这两个制度的“分析、综合、比较”,甄别出分封制的实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政治,开始确立起封建官僚体制。这两题都符合课标要求,它们的难易差距是初高中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差距。诸如此类的题目比比皆是。可见高一学生抱怨高中历史难,的确有其客观因素。

高中新课程强调多角度、多方面运用史料,创设新情境,展现新问题。因此,习题中大多是学生不曾谋面的新史料,第一单元,是古代史,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也就成为学生做题的前提和关键,学生吐嘈材料“晦涩难懂”,这的确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历史学科能解决的问题。

二、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一)构建知识体系

初高中课程的设计思路存在差异:初中课程是以时序为主,“通史”加“主题”的形式;高中则分为3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学习专题,是“模块”加“专题”形式。课程设计思路的差异,使初高中教材在教材体例、历史知识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表述重点等呈现很多差异,造成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学习高中历史所需知识体系的差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高一新生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各时代社会特征等学习专题史所必须具备的背景知识是匮乏的,而高中教材对此表述极少,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提出构建“大历史观”的黄仁宇说:“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其观点主要在于“宏观”把握历史,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微观”研究某个历史事件。笔者建议,在开讲第一单元前,教师首先和学生复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让学生了解基本线索和发展特征,为高中专题史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单元知识结构,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也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好方法。如第一单元后三课的主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主要围绕两对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三个方面(中央官制、地方制度、官僚制度)展开。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知识结构,让他们“按图索骥”地去理解某个政治制度、理解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因果关系,“宏观在宇,微观在握”,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结合《历史Ⅰ》的其他单元,也可构建第1单元和其他单元的知识联系。如第1和第2单元的横向联系,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了解世界政治体制发展的多元化;如第1和第3、4、6单元的纵向联系比较,让学生体会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民主政治因为国情的差异而异彩纷呈。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会因此得到提高。

(二)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高中课程标试谥识和能力的要求的不同,实质上是初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差异。那么,如何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1.运用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创设讨论的情境,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启发,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发现者”和“探索者”。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并注意难度适当,以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题目过难,台阶过高,会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和动力。比如课标要求的“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讨论题。或许高一新生开始时会觉得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以此来降低难度,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维度,启发学生,让他们有的放矢。

2.总结并运用历史规律

历史是一条长河,每朵浪花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通过总结运用历史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比如古代政治制度,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古代经济等内容,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出现的必然性及其积极、消极的影响。

3.指导学习方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一历史教师给新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比如“理解记忆、联系比较”等。让学生明白,初中“死记硬背”的方式,对高中历史学习是劳而无功的,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关键。

(三)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高一新生,教师应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变“台阶”为“坦途”;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存在,需要高中教师在高一阶段找到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关键点,做好各环节工作,为高一新生提供成长发展的台阶。

[注释]

*朱煜主编.历史教材学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71.

[参考文献]

[1]齐吉祥,马执斌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姬秉新,陈其主编.历史Ⅰ(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2

根据同志的重要指示,各科教学都要渗透“两史一情”教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通过联系史地知识进行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从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在教学目的上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写道:“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国情、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党的基本路线、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大纲》写道:“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地理学科“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历史教学大纲》、《地理教学大纲》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在内容上确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只是知识载体和传授角度不同。历史课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上述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地理课是在学生“获得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做到“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思想教育要寓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直接系统地传授还是有机结合本学科知识渗透,是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的区别所在。

(二)

我们研究思想政治课同史地知识的联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它们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找出二者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使之接受所要传授的马列主义常识及其指导下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通览《思想政治》教材,引用史地知识有下列情况:

一是引史(地)以推出结论性的。通过引述历史事实或地理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引出或推出不可辩驳的、令人信服的道理。例如:为讲清初一《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一节中的“社会主义使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教材概括叙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们的探索史实,说明要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靠农民革命、改良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二是说明政治知识内涵性的。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河山、文化、历史、优良传统以及人民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初一《思想政治》第一、二课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按上述线索编排的。为讲授爱国主义,教材自然要叙及祖国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包括疆域土地、山川河流、矿藏物产;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心理素质;祖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等等。

三是证明观点性的。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一框中涉及到“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时刻不忘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为使学生懂得“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从来没有放弃武装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教材重温美国纠集15个仆从国侵略朝鲜及我国抗美援朝的历史,作为佐证。初一《思想政治》在讲“公民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时,也是这样引述史实证明观点的。

四是展开分析性的。初三《思想政治》第四课“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一框,指出对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加以继承。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古代文史资料并展开分析,教导学生“决不能把浩如烟海的古代思想文化,不作具体分析地一概视为封建毒素”。

五是树立典范进行教育性的。在初三《思想政治》第八课“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一框中,为了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材列举了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用以启示后人。初、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凡涉及培养美德、发扬高尚精神的,几乎都有历史典范人物的事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观和思想方法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本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同史地知识之间的关系该作何处理呢?

以史(地)导理用史地知识引导学生推导出政治道理。例如:给初一学生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除了讲郑成功的事例外,还可适量补充诸如明代戚继光抗倭、清末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丁汝昌的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日,从而推导出“中华民族历来有维护祖国和独立的传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给高三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应抓住教材所例举的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较详细地分析三个典型的历史运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戊戍变法改良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座大山。

借史(地)鉴理借用史地知识证明政治观点、原理。比如:给初三学生讲“我国宪法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要剖析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的三件大事,证明一个道理——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能打倒三大敌人,建立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再比如:给高二学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借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材料。他们或者对中国国情、世界形势的估计不符合实际,放弃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实际,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一切从本本出发,导致革命受挫。“左”、右倾机会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借史鉴理,能增强理论教学的信度。

循史(地)揭理通过史地知识揭示政治道理。初二社会发展常识是借史地知识(侧重于史)来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揭示各社会形态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透过史实,分析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指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或演绎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析史(地)拨理引导学生对史地知识加以分析,点拨出史地知识所蕴涵的道理。例如:讲初一“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这一内容,就应按爱国主义的内涵,用教材所引材料点明“幅员”、“领土”、“地理环境”是说发扬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壮丽的河山;“辉煌的古代科技文化”、“丰富古籍”是指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的文化、历史……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历史故事运用

初中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由于其一部分内容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不利于初中学生对知识的深刻了解和把握。故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加入历史故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征,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政治学科相关知识。

一、通过历史故事阐明政治原理

利用具体形象的历史故事,对抽象的政治原理进行阐述,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明白其中的哲学原理,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巩固和补充。例如,老师在讲《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入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并存,彼此之间都想吞并对方统一天下,但是面对实力相对更强的曹魏政权,刘备和孙权选择共同合作,击败曹操的进攻,从而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而对于“竞争和合作”,老师还可以引入春秋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孙膑和庞涓早年曾一起拜在鬼谷子的门下学习兵法,但是由于庞涓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在魏王面前进谗言陷害孙膑,使其被削去膝盖骨成为了残疾人。后来孙膑知道真相后,逃离魏国到了齐国,与齐国大将田忌,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并在军事上重创魏国,从而成就了齐国战国七雄之首的地位。老师可以根据这两则历史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如果刘备和孙权没有选择合作,这两个政权能够存活多久?刘备和孙权之间除了合作有没有竞争?从齐魏两国的结局看,个人的竞争与合作是否重要?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再加上老师适当的补充,从而使学生能够辩证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二、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理解政治制度

政治学科中政治制度的学习是最枯燥乏味的,老师在教授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点时,也多以重点知识的背诵为主,理解为辅。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佳。通过在政治制度的学习中应用历史知识,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完整的框架。例如,老师在讲解依法治国的方略时,老师可以先对学生提出问题:我国古代与现代“依法治国”有何不同?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和探讨,最后各组进行发言。通过学生们对资料的收集和总结,使学生们明白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依法治国”的思想,然而,古代的“依法治国”是在法律服从皇权的前提下,法律的权威不能高于皇帝的权威,与现代的“依法治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种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回忆,小组合作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课堂气氛,古今对比的方法,突出我国现代“依法治国”方略的优越性,从而坚定学生对国家的信心,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通过历史知识推导出政治结论

在政治学科中,有些政治结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即使用理论和言语也难以向学生解释清楚。利用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背景做铺垫对其进行推导再合适不过。例如,老师在讲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时,书中给出的结论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于以上三点,老师就可以在政治教学中,首先,对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的两个不同的八十年,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正是因为有了共产党才有了新中国,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其次,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思想、制度方面的建设不断发展,从而得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才能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稳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再次,分别引入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党员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从而得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有效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最后,推导出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性,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四、通过历史故事诠释政治内涵

爱国主义是初中政治知识学习的重点之一,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历史传统的继承,更体现在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的紧密联系。因此,对初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十分重要。将历史知识寓于政治教学中,有利于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例如,老师在讲解《青少年应如何与祖国共命运》这一课时,老师可以结合古代仁人志士的历史典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知识的灌输。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归国的故事等。使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认真学习,为创造祖国的辉煌未来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五、结语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4

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化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且是各学科整合和知识创新的必然要求。目前,科学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学科之间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传统教学中各学科孤立的状态将得到改善。鉴于此,初中历史课程势必走向综合,这也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问题分析和探究能力的必然要求。历史学科的内容涉及文学、哲学和地理等学科,所以构建综合性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重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原因。

二、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综合化的关键因素

1.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结合与渗透

众所周知,文史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尤其是古典文学与历史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一点在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古代诗歌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诗人经常通过诗歌来吟咏王朝的更替、兴衰与世事的变迁。如杜甫的诗歌表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语文课文中的《木兰诗》表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段历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与语文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2.加强历史与政治之间的联系

历史与政治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史料、现象都需要用政治原理来解读,所以初中历史教学应重视与政治的结合。如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更包含了政治因素,秦孝公要加强自己的权力,使国家富强起来,就不得不推行新政。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渗透政治方面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演变,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加强与地理学科的联系

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在一定空间中进行的,所以历史与地理这两个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挖掘历史教学中隐藏的地理信息,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教学《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中,诺曼底登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意义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英吉利海峡的气候条件,如盟军为什么选择在诺曼底登陆而不选择其他地方?是否受到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英吉利海峡的气候条件如何?通过联系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登陆的困难和意义。除此之外,初中历史教学还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在教学某一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找出其与当代社会中的相似之处,进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历史上的改革时,教师可以与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比历史与现实改革的异同点。

三、结语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5

从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在教学目的上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写道:“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国情、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党的基本路线、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大纲》写道:“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地理学科“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历史教学大纲》、《地理教学大纲》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在内容上确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只是知识载体和传授角度不同。历史课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上述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地理课是在学生“获得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做到“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思想教育要寓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直接系统地传授还是有机结合本学科知识渗透,是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的区别所在。

(二) 我们研究思想政治课同史地知识的联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它们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找出二者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使之接受所要传授的马列主义常识及其指导下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通览《思想政治》教材,引用史地知识有下列情况:

一是引史(地)以推出结论性的。通过引述历史事实或地理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引出或推出不可辩驳的、令人信服的道理。例如:为讲清初一《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一节中的“社会主义使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教材概括叙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们的探索史实,说明要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靠农民革命、改良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二是说明政治知识内涵性的。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河山、文化、历史、优良传统以及人民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初一《思想政治》第一、二课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按上述线索编排的。为讲授爱国主义,教材自然要叙及祖国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包括疆域土地、山川河流、矿藏物产;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心理素质;祖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等等。

三是证明观点性的。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一框中涉及到“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时刻不忘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为使学生懂得“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从来没有放弃武装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教材重温美国纠集15个仆从国侵略朝鲜及我国抗美援朝的历史,作为佐证。初一《思想政治》在讲“公民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时,也是这样引述史实证明观点的。

四是展开分析性的。初三《思想政治》第四课“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一框,指出对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加以继承。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古代文史资料并展开分析,教导学生“决不能把浩如烟海的古代思想文化,不作具体分析地一概视为封建毒素”。

五是树立典范进行教育性的。在初三《思想政治》第八课“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一框中,为了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材列举了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用以启示后人。初、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凡涉及培养美德、发扬高尚精神的,几乎都有历史典范人物的事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观和思想方法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本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同史地知识之间的关系该作何处理呢?

以史(地)导理

用史地知识引导学生推导出政治道理。例如:给初一学生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除了讲郑成功的事例外,还可适量补充诸如明代戚继光抗倭、清末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丁汝昌的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日,从而推导出“中华民族历来有维护祖国和独立的传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给高三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应抓住教材所例举的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较详细地分析三个典型的历史运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戊戍变法改良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座大山。借史(地)鉴理

借用史地知识证明政治观点、原理。比如:给初三学生讲“我国宪法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要剖析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的三件大事,证明一个道理——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能打倒三大敌人,建立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再比如:给高二学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借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材料。他们或者对中国国情、世界形势的估计不符合实际,放弃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实际,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一切从本本出发,导致革命受挫。“左”、右倾机会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借史鉴理,能增强理论教学的信度。循史(地)揭理

通过史地知识揭示政治道理。初二社会发展常识是借史地知识(侧重于史)来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揭示各社会形态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透过史实,分析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指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或演绎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析史(地)拨理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6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 历史知识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政治教学就是要把爱国主义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突出爱国主义主题。在新形势下,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政治课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或者空洞的说教,更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因此,政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紧抓政治课堂,而且要延伸到政治课外实践活动中去;不仅要学好政治书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渗透其它学科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在政治课堂教学和政治课外实践中,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同有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历史学科知识的渗透,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融爱国主义于政治理论为一体。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第3课《知耻近乎勇》这一课时,我通过开展“勿忘国耻‘九一八’”的演讲活动,带领同学们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动以歌曲《松花江上》为开头,这低沉、悲愤、哀婉、凄凉的歌声,把我们的思绪拉到了70多年的“九一八”。在教“羞耻感与责任感”这一部分,我先提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一段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背景知识和图片。这时,我补充了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历史知识,并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一个片断,进一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的罪行。这时同学们情绪激昂,我因势利导对同学们提问:“同学们,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目的是什么?”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有同学表示要永远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记住国衰民弱、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有同学表示中国要捍卫和平,让“九一八”的悲剧不再重演。最后,我总结了同学们的发言,并对他们进行了正确的引导:牢记国耻,奋发图强。同学们在这一课中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节课,我把相关历史知识有机地融入到政治教学中,使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使爱国主义思想深入到学生的脑海中。这节课,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知耻之心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决心,充分发挥了政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在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国策时,也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历史知识以加深理解。讲时,可以补充历史知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7世纪荷兰殖民者曾占领过它,最后郑成功将它收复。清政府设置台湾府进行管辖。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不幸又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二战之后,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把这些历史知识设计成材料解析题,提出问题:这些史实都说明了什么?再让同学们讨论,形成问题的答案。最后,我进行总结: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时刻牢记维护祖国的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尽管历史上有过短暂的分裂,但是统一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因此,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阴谋注定都是要失败的。在同学们形成了正确的政治觉悟后,我们进行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内容和意义的教学。通过相关史实,同学们加深了对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懂得了这一国策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在进行民族政策的教学时,也可以把有关历史知识迁移到民族团结教育中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在民族精神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学中,我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引导同学们关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历史人物和革命前辈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激励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亲爱的祖国,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中不断升华自己。政治教师不能只是政治理论的传授者,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尤其是要有奉献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这些不仅仅是需要我们去敬仰的,更是需要我们去实践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遇到困境,甚至需要我们做出牺牲。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时刻准备着。

(二)在政治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历史知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发挥纪念日和重大节日的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艰苦朴素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等,都属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范畴。

每年的3月5日是学习雷锋的主题活动日。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让同学们搜集雷锋的资料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进行讲雷锋故事的比赛。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深刻体会雷锋精神的实质,理解雷锋精神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作用。再如每年的“一二o九”运动纪念日,可以进行弘扬“一二o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的专题历史讲座。同时让学生写下学习心得,从而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我国的重大节日资源也十分丰富。例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儿童节、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革命传统节日。这些重大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由来。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寻有关节日的资料,让学生明白这些节日的由来,让学生懂得与这些节日有关的文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尤其是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关的革命传统节日,我们更要努力发掘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因素。我们可以组织同学们收集与革命传统节日有关的象征意义的知识和物件,如共青团团徽、团旗;共产党党旗;军旗;国徽、国旗等,收集与四个革命节日有关的歌曲,收集歌颂四个革命节日的诗歌。

学校还有着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利用重大节日为学生播放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或制国主义教育课件等,也非常方便。

(2)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学校都要积极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外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和展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设工程、城乡先进单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初中政治课应积极利用基地开展教育活动,把政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去,学校应将这类教育活动列入德育工作计划。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与这些爱国主义基地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在学生了解有关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去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

各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名胜景点能够激起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要注意发挥这方面优势,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在旅游观光前,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历史背景知识,了解蕴含其中的悠久历史文化。在旅游观光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各旅游景点、自然保护区的导游讲解、文字说明、宣传材料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旅游景点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活动,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要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活动内容,注意思想性和艺术性,力求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参观、瞻仰、祭扫活动;结合特定的教育主题,组织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教育基地开展党、团组织生活和少先队活动;开展美化基地环境和维护设施的义务劳动;结合参观、瞻仰、考察,组织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学校可在寒暑假利用基地兴办“冬令营”、“夏令营”,还可以把有关的历史事件、英烈事迹、建设成就编入学校的校本教材,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

(3)发挥政治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和对劳动模范的崇敬之情。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军事训练等政治课外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对工农兵的感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通过课外政治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政治课承担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同时政治课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关的历史素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使之长成报效祖国的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韩震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政治;素质教育

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学理念出现了巨大变化,现在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原来满堂灌的情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素质教育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

一、新课程下初中政治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很多人看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成了“副科”,根本没法与数学、英语、语文等传统的正规科目相提并论,甚至于有的学校出现了压缩政治课课时转让给其它教学科目的现象。这显然是传统应试教育重视显性的“高分效应”而不重视隐性的“能力培养”恶果的传袭。实际上,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和初中思想政治老师在青少年学生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科目所无法替代的,试想一下: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是需要一个人格健全、思想向上、品质良好、行为文明的“合格公民”,还是一个应试能力极强却道德卑下的“邪恶科学家”呢?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无论是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基层的教学组织,都必须对初中思想政治老师的教学使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特别是作为初中政治教师本身,更要坚守自身的岗位和立场,深刻领会自身的教学任务,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传达出政治课程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让青少年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明确自身使命,端正教学态度,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自己给自己先上的一课,是自身所必须具备的起码的基本素质要求。

具备了为人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业务能力要求以后,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具有表率作用的教师,还必须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特定的稳定性的教师风格。初中政治老师的教学风格虽然因人而异,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严师风格。这类老师一般具有精湛的授课能力,他们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严于律己,处事公正,凡事以理服人,在学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往往能将学生的各类问题处理得当,并在很大程度上能成为中学生心中的偶像。这类教师虽然严厉,但因为其公正的办事能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反而能赢得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的尊敬和崇拜。

(2)和蔼可亲。这类老师以女老师居多,她们往往对学生有着无私的热爱,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对于那些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她们也能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呵护。这样的老师因为有着良好的人缘和亲和力,往往也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并对思想政治课程的传授起到积极的作用。

(3)儒雅之风。这类老师一般来说,知识渊博,但又不是“书呆子”气质,常常在一些哪怕是日常的生活琐事上都能传授出一定的知识和道理,并给予学生现实的指导。尤其对处在求知欲旺盛时期的学生,这类具有长者风范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尊敬和爱戴。

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在政治课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比较具体的。例如:人类社会必然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段过程;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各具特点(有的可以跳跃式发展);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用这个观点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矛盾运动,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和个人历史上的作用等观点。进行这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要本着思想性和知识性统一的教育原则,“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用历史知识作为论据,论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常识的同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模式下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

政治知识本身就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学生所学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必须从实际中去体会,否则学生只围着文字符号转,会越来越枯燥,甚至厌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扭转过去那种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政治课所倡导的做人道理。教师可以把所教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去借助网络或书报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组织授课;还可以通过演讲、讨论、录像、对白、辩论、板报、社区(或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

结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政治教师要科学地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为了培养适应世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首先应当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均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8

《历史课程标准》体现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近几年中考历史体现以上三种史观,而且考点的重点就在于这种新史观。所以在初三历史复习中要把握新课程内容,认真领会新课标要求,用新史观来整合历史知识,用比较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第一,采用现代化史观整合与比较历史知识。

现代化史观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观,它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心理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生产力 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代表整个社会的变革,如法制化、民主化、都市化、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通俗化、世俗化。

我们在新课程历史复习教学中,可以用现代化史观论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发展。帮助学生整合与比较历史史实,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川教版世界近代史可以这样整合与比较:

第一阶段:时间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启蒙思维传播,为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提供思想条件。事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在英国、法国、美国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市场出现。当时中国是典型农业国,处于农业文明,与世界现代文明无关,经济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即封建经济,中华文明遭到猛烈冲击,被西方列强强行拉入现代化文明进程之中。

第二阶段:时间是18世纪至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俄国、日本通过改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美国通过南北战争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比较中国历史近现代化历程是:由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而世界历史近现代化历史是由思想文化到政治制度,再到科学技术。两种不同历程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认识世界观念及水平相关。

第二、采用文明史观整合与比较历史知识。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基本内容是人类创造文明成果的过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表现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新课程复习教学中应把握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全面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演进的历史线索与规律。从教材分析中得出:政治文明演进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在君(王)到主权在民,物质文明演进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精神文明演进是从愚味落后迷信到科学。

教学中可用对同一地区文明进行比较整合。如中国历史政治文明发展进程是,夏商周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政治制度已形成,如分封制。但不巩固。秦汉唐元明清时期是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如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等。民国时期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新中国成立时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

总结过程是从专制到民主,从治到法治,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同理世界历史政治文明发展过程是:原始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制度约定为准,封建社会是专制集权加强,英国、俄国、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建立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教学中也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行整合与比较。比如中国唐朝政治文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物质文明:农业、商业城市;精神文明:思想、文化、艺术。比如英国:政治文明是君主立宪制(《权利结案》);物质文明是工业革命,精神文明是文艺复兴时期创造的思想文化艺术。

在教学中也可以把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文明比较。从而更好学习理解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比如比较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不同,西方政治文明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中国政治文明是君主专制制度。西方物质文明是工业革命,中国物质文明是传统自然经济。西方精神文明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国近代全面落后于西方,表现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第三,采用全球化史观整合与比较历史知识。

我认为,全球化史观兴起与经济全球化相关。全球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就是整过世界的形成过程,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全部,是世界各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发展和互相融合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全球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世界历史不仅是国家地区民族和文化总和,而且是人类和全球是一个整体,要求我们从全球化的大视角整体去研究世界历史。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学习历史,考查分析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

世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近现代史都可以放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分析。

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全球化史观,对世界近代史做整合与比较。

第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我们认为全球一体化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出现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在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思想、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一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相关的知识包括文艺复兴、启蒙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改革以及调整、深化;二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相关知识包括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及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三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统一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建立广泛经济联系,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强行把落后地区纳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二,从全球化中认识世界现代史的发展。世界现代史全球化趋势更加强化。全球性国际组织不断出现,如国联、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等的建立,区域性集团不断形成和不断完善,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建立,世界各国经济往来和交流更加密切,充满了竞争性和依赖性。如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援助,二战后第三世界加强交流和合作,如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9

关键词:以学定教;依标施教;初中历史与社会;含义;运用策略;注意事项

一、“以学定教,依标施教”的内在含义及概念

1.以学定教

所谓“以学定教”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实际认知水准、课前预习情况、对于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及情感态度等基本因素,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科修养良好的教学效果。

2.依标施教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的必要依据。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灵活运用其先进理念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就是所谓的“依标施教”。

二、“以学定教,依标施教”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策略

1.依据学情,确定适宜的课堂教学目标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处在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之下,导致他们的科学探究水平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这一点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尽管学生在课前通过小组协调与合作,能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初步学习,但由于自身缺乏良好的分析、归纳能力,课前预习效果并不甚理想。需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专业指导活动。

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通过具体事例分析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2)了解我国公民正确参与政治生活的各种民主形式;通过具体事例分析说明,公民的积极参与对于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推进作用。

(3)关心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能自觉依法行使公民享有权利,履行公民应尽义务。

2.依据学教目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在“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这章内容中,笔者结合制定教学目标,开展了如下教学活动。

(1)回顾我国政治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史实资料或者历史真实案例,对我国旧体制下的政治文明进行探究。

(2)感受我国的现代政治文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展开讨论,以此作为切入点,向他们讲解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

(3)鼓励学生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历史与当代政治文明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感受我国政治文明带给我们每个人的巨大变化。

3.依据新课程标准,灵活开展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社会与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日益鲜明。教师应该改进和完善评价方法,避免用单一标准或方法测评学生学业成就。倡导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明确评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依据这一指示,我在“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如下评价方法:

(1)口头讨论。要求学生在全班或小组内依据教师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活动,由教师提问并记录结果。

(2)学生自评。提供给学生完整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阐述或者回答进行自我审视、分析与评价。

(3)合作评价。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互相评价,促使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学业成就时,能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

三、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运用“以学定教,依标施教”教学方式应当注意的问题

1.充分了解学情是前提

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实际认知水准、课前预习情况、对于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及情感态度等是“以学定教,依标施教”的起点;而学教起点的选择与确定将直接影响到学教目标的实施与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从这层意义来讲,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以学定教”的首要前提。

2.制定教学目标是关键

教学环节是整堂课的关键环节,与此相适应,学教目标的制定同样也是“以学定教,依标施教”教学模式下关键环节所在。

3.必须保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

总之,我们初中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将“以学定教,依标施教”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10

关键词:政治漫画;头脑风暴法;教学资源

政治漫画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因为漫画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宝贵的评论来源,而初中历史教师,是将历史事件及对历史事件研究的意义通过教学来为学生展现。同时通过解读图片、解释图片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社会学研究产生共识。一般来说,教师通过对政治漫画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解释政治事件的技巧及能力。

一、政治漫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时,学生需要分析、解释和评价历史和当前的事件。教师一般将技能教学看作是对初中不同年级学生在认知、道德和能力发展方面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信息处理技能,同时能够分析、思考历史以及研究当代的数据。而为了实现技能教学,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上使用政治漫画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形象化的漫画,有助于学生对历史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批评。当他们在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时,能更好地作出判断,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在选择政治漫画进行历史教学时,需要考虑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接受能力。例如,教师通过与政治相关动画片来进行历史教学,在漫画展示之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及年龄特征来选取哪幅漫画,同时对相关的事件进行简要的解释,之后再开始课程教学。漫画本身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重点,但也不能一味地讲解漫画,这样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及知识的迁移。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政治漫画的策略

1.分析和研究政治漫画,适当提问

政治漫画中也存在一些数据图表,因此,教师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漫画数据,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进行视觉图解。并且除了使用视觉模型来分析数据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漫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联系性,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政治漫画。教师也需要介绍漫画背景及主题,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漫画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教师在运用政治漫画教学时,可以进行适当提问,而在提问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政治漫画的绘画情况、消息或事件本身不需要太注重。

2.采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导每一个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历史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及团队能力。

而教师在选择政治漫画的时候要注意,有些漫画可能是不合适社会、学生或课程实际的。因此在选择政治漫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政治漫画教学中,还有个重要且敏感的部分,就是最后的评论部分。漫画随着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评论。而教师在评论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深刻地反映事件本身,不能太过主观性,要教会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3.收集整合教学资源

许多历史教材中都含有相关政治漫画,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有价值的素材。政治漫画可以是学术方面的教学资料,也可以是非学术类方面的教学资料,这是因为漫画所具有的幽默因素,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大多与学术没有太大关联。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去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教学资料,从而增加学生对历史和课堂学习的兴趣。每个人都喜欢幽默的事物,学生通过政治漫画教学可以体会到教学的有趣性以及教师的宽容,更好地构建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漫画进行自主研究思考其中蕴含的信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对政治漫画信息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4.引导学生发现漫画细节,增强整体性理解

学生可以将一个图形分解成多个部分,从而更好地发现其中富有的信息。例如,在漫画中含有一些常见的符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视觉线索去探究整体漫画信息。而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以漫画的动态形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但是,教师也必须让学生明白,漫画只是一个普通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理解漫画本身所蕴含的信息,以及漫画不同部分间和 “整体”的关系,也就是指学生需要从总体意图上理解漫画本身。同时在教学中,学生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针对漫画中存在的现象作出不同的看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政治漫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政治漫画具有教师和教学的客观性这一优势。而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也要教会学生尊重历史和关注当前事件。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11

在中考复习时,对历史知识点的识记,同学们应该做好记忆联想和知识串联工作。初中历史知识横向上分为国内历史和国外历史,纵向上分为古代历史和近现代历史,我们需要根据它们内容特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在国外历史部分,同学们可以结合现实,进行国别区别,掌握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特点,并进行历史发展比较。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是“步入近代”,主要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来讲述不同国家的近展史。同学们在复习这些内容时,可以进行课程的联系,结合前面单元中“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来进行国家历史的区分。英国因为地理优势发展海外贸易而获得原始资本积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斯图亚特王朝矛盾激化,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由“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革命战争;法国大革命则主要是因封建统治政权与宗教特权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按照时间的排序划分将不同国家地理背景、经济发展特点整理出来,强化区别性记忆,以帮助理解。

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将全部课程内容联系起来,相互贯穿、相互融合,以连点成线的方式形成系统的记忆框架。复习中国古代史,可以结合一些古装电视剧情或者课外读物等帮助形象记忆,激发历史研读兴趣;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根据国情现状进行历史原因分析,例如“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中“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可以结合英国和葡萄牙殖民统治以及邓小平、撒切尔夫人外交谈判等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此外,还可以采用中外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利用时间线和时间点,针对性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特点,完善历史记忆框架。

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由于许多同学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不能有效总结解题方法,因而答题效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同学们需要在平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答题时梳理好答题思路,增强历史思维。

中考历史试题形式多样,同学们需要根据不同题型的考查特点、考查要求,进行针对性复习。一般解答单选题和填空题时,主要需要精确的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及意义,对于历史人物则主要需要掌握其历史功绩和历史评价。在复习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专项训练的方法,巩固历史知识。例如,初中历史单项选择题中常见考点有“秦王扫六合”“大一统的汉朝”等。秦、汉作为我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发展鼎盛的两个时期,同学们需要掌握秦、汉建立的时间、背景,总结两个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同时要结合历史背景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过做出正确评价。在实际解题时,可以根据题干或图文中提到的“焚书坑儒”“丝绸之路”以及“汉通西域”等关键词语判断具体朝代指向。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可以采用专项训练的方法,将历史课本中分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实现综合性记忆,并通过事件和时间点的联想,总结题目考查的主要目的。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12

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今年任教高一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1、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

(2)每两周一次总结测查,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 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1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给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们教师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水平,我们知道,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之一,之一试行的是应试教育,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去适应考试,而且学生学习好坏的评判标准也是通过考试来确定的,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局限在死记硬背上面。而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今天本文就是通过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分析了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下面,我们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一、就要求我们教师创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原则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艺术发展、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开展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多方面联系性等多方面特点,其具体表现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与联系,人类历史发展的横向性与纵向性,以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政治、经济的变更与联系等。所以,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学课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那点历史知识,我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视野,将地理知识、政治知识以及语文数学知识融会到历史教学中去,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学,才能适合新时代下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用多角度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水平的提高。

二、就要求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历史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与创新教学观念是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灵魂与精神所指,打个比喻来说,教学理念就展开教学活动的统帅。但是,由于我国初中历史由于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严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使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与影响下,还为真正意义完成课程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所以,就要求我们从教育理念上开始进行转变与创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艺术的培养以及历史素养的提高。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从而建立一种自由、宽松、合作、探索性的新型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历史素养、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实现质的飞跃。

三、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关键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方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因此,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不同背景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可以通过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手法展现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仅教学效果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现状,实行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设定一定的历史情境,将情境中不同角色的具体分配给学生小组,通过各学生小组的角色扮演,将特定的历史过程模拟出来。通过情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抱负。

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因为开放性的思维不仅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每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

[1]杨同风.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习之友,2011,09.

初中历史政治知识点精选篇14

由于还未感受到中考的压力,大多数初一、初二学生把历史课当成故事课,不认真对待。上课状态很放松,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回答问题虽然踊跃,但远没有形成历史意识,无法把题目回答周全;经过两年的通史学习,学完中国史后仍不能构建有效的时间线索。到了初三,虽然要参加中考,但是还是不重视历史这门学科。他们不知道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地位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于是不管是所谓的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没有很好地正视这门学科,他们依然把他们所谓的主科放第一,有时间就看看历史书,没有时间就干脆不闻不问,随便历史成绩怎么样。

由于现在很多农村中学还没有真正走上素质教学的轨道,教学的重点依旧放在升学率上,使得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首位,教师也仍然把学生成绩作为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又加上学校本来就有主、副课之分,历史课也就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牺牲品。很多历史老师只是走马观花地把一些知识点指出来,使得一些所谓的好学生,就有可能记住那些知识点,稍差一点的呢,只能是云里来,雾里去。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太缺乏历史知识了。虽然初三历史要参加中考,可是学校又没有几个专职的历史老师,很多都是语文老师,甚至是数学老师代上的,许多历史知识只是通过书本上得知的,一些更深一点的历史知识就很模糊了。这样,历史老师们也为此苦恼不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首先,领导的疑惑。在农村中学中,许多年来历史都不受重视,初一、初二时,每周两节课,学生都当听故事听,到了初三就没有这门学科,所以在领导眼里历史学科可有可无。记得去年去市里听一个专家的讲座,她就直言不讳地说到,许多年来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历史学科,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她还讲了一个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大概在90年代,原本历史学科初一、初二每周两节课,首先是数学老师向她要了一节课,她没好意思拒绝。后来英语老师又以来不及讲授新课为由向她要了另外一节课,这样那个星期学生一节历史课也没有了。后来在2007年南通中考加入了历史,但是初一、初二仍然是以前的教学模式,首先不是专职的历史老师,是语文老师、甚至是数学老师代上。从07年以后虽然初三课程体系中有历史这门学科,但是仍然每周只有两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还不够重视,课堂效率没有极大的成效。加上课后学生也不去看书,所以依然是个问题。学校领导只认为历史到最后中考前强行记忆就好了……由此可见,在农村教学中,历史在领导和其他任课老师眼中是透明的,连学校领导都对这门学科的地位产生疑惑,那么作为教师和学生更加疑惑了。

其次,家长方面的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是十分关心和注重的,在农村也有部分家长经常往学校跑,询问教师关于子女的学习情况。可是在初三的学生家长看来,学生就只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完全把政治和历史遗忘了。我们学校是按年级分办公室的,所以在初三的办公室里,我是最闲的人,根本没有家长知道我是一名初三的历史老师。更让我难以下台的还有一件事:初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我们学校组织开了一次家长会,让老师和家长一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和家长的交流,那些家长纷纷走到他们所谓的主科老师面前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和另外一位政治老师就很闲,没有人来询问我们关于他们孩子的政治和历史成绩。大概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家长走过来问:明年的中考历史是开卷的吗?这个问题让我们无语,因为我们南通中考,自从历史加入中考来,一直都是闭卷考试,想当然在他们心目中,历史是什么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