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用管理政策范文

信用管理政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21 14:53: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信用管理政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信用管理政策

篇1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政策;应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信用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包括对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不单单是事后核算管理,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控制管理,其目的是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的生产、销售,规范客户和供应商的管理,以方便企业做好市场定位,制定未来发展规范,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现实意义

1.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

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对企业扩大市场、提升企业形象和优化企业客户都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对于市场的管理上,企业可以通过信用管理扩大市场,同时控制市场风险,让企业的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在现阶段的买方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加强产品质量和运用价格优势的同时,也要提高产品的赊销能力,赊销就会产生风险,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的规避这种风险。其次,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形象,形成市场影响力,如果没有较好的市场信誉,再好的商品也不会被人们所熟知,企业信用的培育并不是单方的行为,也要依靠供应商和客户的认可,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最后,企业信用管理对于企业优化客户有很大的帮助,企业的发展需要客户,但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是需要企业维持的,对于那些恶意赊销的客户,企业就没必要再跟他们建立联系,企业信用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筛选出信用好的客户,从而优化客户结构。

2.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社会意义

企业实施信用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单个的组织形成的,只有单个组织提高自身的发展,社会才会进步。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良好的信用惩罚体系会促使企业按照规范办事,现在随着电子信息的发展,企业的行为可以被很好的记录下来,所以现在的企业更注重信用的培育,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投资,更广泛的客户源,对于失信的企业,将不能@得投资,这样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若所有的企业都有可靠的信用,那么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

二、我国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用管理不论是对企业还是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实施企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意识不强

企业信用管理的实施还处在初级阶段,多数的企业没有认识到实施信用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的生产销售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赊销的行为,有些恶意的赊销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损失,造成企业形成大量的坏账,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企业不愿意再实施信用管理,更愿意运用现款的结账方式。

2.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能力不足

多数的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管理体制,也没有成立信用管理的部门,在对于客户的评价分析上,仅仅是依靠销售部门及财务部门的销售情况和还款情况,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客户的情况,只是凭借简单的推断,缺少科学的依据。在企业销售商品的行为中,往往以资金收回为首位,对于较大款项的赊销,企业会因为怕承担风险而不愿意合作,这样就会错失扩大客户的机会,久而久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促进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措施

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对于社会经济管理和市场转型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政府要给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三方的力量,并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推进信用管理。首先要提高企业信用管理的意识,只有企业真正的认识到信用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才会重视信用管理,才能按照企业的情况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相关的部门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信用管理。其次,政府也要发挥服务政府的职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给企业信用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促进社会体系的建设,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信用好和失信的行为要有一定的奖励和惩罚,让企业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最后,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建立监督体系,推进企业信用的管理,企业在进行失信的行为时,往往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对自身没有影响,所以社会组织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对于失信的行为要及时的监督、指正、通报,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贺首华. 关于大中型企业信用管理职能的建立思路――坏账风险控制与销售扩张[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07).

[2]马彦玲,闫晓燕,郭彦明,冯彦良.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在防范信用风险中的作用[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18).

篇2

应收账款是企业拥有的一项重要的资产,反映了一个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产盈利能力的水平。由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普遍呈现出买方市场特征,信用交易方式已逐步成为我国众多企业的必然选择。随着企业应收账款数额越来越多,应收账款的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企业应收账款中大部分是由于利用商业信用及信用交易所形成的,因此本文将从信用政策方面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研究。

1 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与管理目标

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放,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而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如果应收账款赊销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就应当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

2 信用政策的制定

企业应收账款赊销政策的好坏,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

2.1 信用期间

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期间。信用期过短,不足以吸引顾客,信用期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只顾及销售增长而盲目放宽信用期,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因此而增长的费用抵消,甚至造成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研究,确定出恰当的信用期。

2.2 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

企业在设定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时,往往先要评估其赖账的可能性。目前,一般通过“5C”系统来进行。所谓“5C”系统,是评估顾客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品质,指顾客的信誉,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能力,指顾客的偿债能力,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与流动负债的比例;资本,指顾客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顾客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抵押,指顾客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条件,指可能影响顾客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

2.3 现金折扣政策

现金折扣是企业对顾客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顾客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顾客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同时,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顾客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现金折扣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但也会增加成本。当企业给予顾客某种现金折扣时,应当考虑折扣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孰高孰低,权衡利弊,抉择决断。

3 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方法

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正确运用赊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应收账款管理应从应收账款防范机制的建立和逾期债权的处理两方面入手。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并与销售、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监控、跟踪服务和反馈分析,并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存在的逾期应收账款,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催讨,并积极寻找债务重组、出售债权的可能,争取及时收回债权。

3.1 加强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

(1)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对赊销进行管理。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一般以财务部门担当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进行赊销管理,这已不能适应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需要。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企业对赊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大量的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企业中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一种是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另一种是销售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适应于不同的企业管理体制。信用管理部门要取得财务和销售部门支持,并在赊销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

(2)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动态监督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给客户建立资信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这就是客户的动态资源管理。如果企业对这项工作没有足够的人力也可委托社会征信公司完成,或在其指导下完成。调查的渠道一般包括:销售部门业务员掌握的客户资料、管理人员的实地考察、客户的其他供应商调查的情况、网络数据和其他公开的信息渠道。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5C”系统),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行业的风险程度等。

(3)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应包括赊销的发生、收账、逾期风险预警等各个环节。

3.2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3.2.1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包括三个部分: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

(1)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可以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如果缩短信用期,情况与此相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将不同方案的新增销售收入,扣除由此增加的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管理成本,利润最大为最优方案。

(2)在信用标准的决策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赊销对象客户的资信调查,可以通过查阅客户财务报表、往来记录、银行资信证明等方式,广泛收集有关客户信息资料,并据此采用定性分析及定时分析的方法,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企业在设定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时,往往先要评估其赖账的可能性。这可以通过“5C”系统来进行,所谓“5C”系统,是评估顾客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

(3)现金折扣政策,现金折扣是企业对顾客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顾客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顾客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顾客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因为现金折扣是与信用期间结合使用的,所以确定折扣程度的方法与程序实际上与前述确定信用期间的方法与程序一致,只不过要把所提供的延期付款时间和折扣综合起来,看各方案的延期与折扣能取得多大的收益增量,再计算各方案带来的成本变化,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3.2.2 强化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和监控

(1)企业财务部门应定期统计各客户应收账款的金额、时间及变动情况,提供给企业管理层及相关的销售、市场部门。同时定期向赊销客户寄送应收账款对账单和催款通知单。

(2)采取担保赊销和有条件的销售策略,加强对赊销客户的约束力,将风险转嫁给对方,达到既能控制应收账款的增加,又能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篇3

【关键词】股价;股利政策;信号传递效应

1.引言

一般地,经理层要比外部股东更了解企业的现状、未来前景以及企业的真实价值。尽管外部股东也可以根据公司的股利政策来评估公司的价值,但内部人仍然可以巧妙地运用股利政策,来改变市场对企业的看法。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股利政策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票的价格,股利政策所传递的关于公司未来收益和增长机会的信息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

2.国外关于股利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的研究

信号假说最早源于哈佛大学教授林特纳(Lintner,1956)对美国上市公司财务经理的问卷调查。上市公司,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公司,一般会保持长期的、较稳定的目标股利支付率。公司收益暂时性的变动不会导致股利政策变动,只有长期、稳定的变动才能引起股利变动。公司的管理层不会轻易削减股利,最佳的股利政策为平稳化股利政策。

Miller和Modigliani在1961年提出的MM理论认为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之间拥有相同的信息。但现实中的情况却是管理层是“内部人”,他们比外部股东更了解企业的现状、未来前景以及企业的真实价值,即信息的不对称。股利分配政策的信号理论放宽了MM理论的假设:在管理层与公司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占有更多的有关公司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

针对股利政策是否具有信号传递作用这一问题,西方研究者进行了论战。Pettit(1972)给出了股利分配变化可以为市场提供关于公司长期现金流信息的理由。一方面,由于害怕竞争者获得有关信息从而损害自己的竞争地位,或者由于有关准则和法规的限制,管理者能够的公共信息的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财务报表上的信息会受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其长期的、正常的水平,而市场可能无法正确认识这些随机的因素。基于以上原因,公司的管理者必须把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向市场传递他们对公司盈利能力估计的一种手段。

Jensen和Miller(2005)认为高质量的公司往往愿意通过相对较高的股利支付率把自己同低质量的公司区别开来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对投资者来说,股利政策的差异或许是反映公司质量差异的极有价值的信号。如果公司连续保持较为稳定的股利支付率,那么投资者就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与现金流量较为乐观。由此,外部投资者会理性地接受和分析管理当局的这种行为。与之相适应,内部管理当局则根据由此产生的市场价格变化来选择新的财务政策以达到个人所得最大化。

而Skinner(2005)考察了是否发放现金股利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结果发现,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所报告的盈余在未来期间更为持续,而且这一效果对大额股利支付率的公司、大型公司以及支付大额股利支付率的大公司更为明显。但就股利降低而言,许多研究发现股利减少却跟随着盈利的反弹,这一现象与传统的股利信号传递理论是相冲突的。Jensen和Miller(2005)提供了一种解释,即股利的减少应被视为是企业缩减开支的信号,而不是表示管理层对于未来盈利的悲观。

西方股利理论已经在不同的角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的主流学派有两个:股利无关论和股利相关论。前者认为,股利政策对企业股票的价格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后者认为,股利政策对企业股票价格有较强的影响。总体上,这两个学派之间缺乏协调,各自都存在着缺陷。直到今天,西方股利理论也未达成共识,“股利之谜”仍悬而未决。

3.国内关于股利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的研究

3.1 不同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效应

我国对于股利信号作用的研究起步比西方的晚。针对我国市场的独特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信息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然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否具有信息传递作用,我国的学者也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部分学者认为,股利政策尤其是现金股利政策不均有信息传递的作用。其中,有些研究虽然支持了股票股利和混合性股利可能的信息内含,但是对于现金股利的信息假设却不能在实证研究中得到支持。

陈晓等(1998)对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公告的信号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股利分配具有信号传递效应,而且混合股利所带来的超额收益最为显著,而纯现金股利的超额收益在考虑交易成本后几乎消失。陈浪南、姚正春(2000)运用事件研究法做了研究,结果表明,送股、配股具有明显的信号传递作用,但其检验结果不支持现金股利的信号传递效应。李常青(2001)发现股利的增减变化能够传递信息,市场也能够识别不同股利分配方案所隐含的信息内涵。该研究还发现股利变化额与股价变动额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俞乔、程滢(2001)以正式分红派息公告日为事件日,结果发现,无论首次分红还是一般的年度分红,现金股利所引起的股价异常收益显著小于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而且现金股利作为首次分红支付方式不受市场欢迎,其异常收益显著为负值。陈工孟、高宁(2004)考虑了盈余和股利信息含量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与盈利同时的股利公告对盈余传递信号具有补充作用,但现金股利对盈余信号的增强或者修正能力比较小。

3.2 股利政策稳定性的信号传递效应

股利政策的稳定性也会向市场传达一些信息(魏刚,2001)。如果公司以往的股利支付稳定,那么一旦增加股利,投资者就会认为公司管理当局对企业未来看好。相反,如果预计到公司的发展前景不太好,未来盈利将不理想时,管理当局往往维持甚至降低现有股利水平,这等于向投资者发出了利淡的信号。因此,股利的增加可能意味着公司盈利的持久增长,股利减少可能意味着公司盈利受到了持久的负冲击。在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上,一些大公司通常采用积极稳健的股利政策,以树立其良好的市场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若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信号传递作用,对投资者来说,股利政策的定位和变动,反映着经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信息,股东可据此作出自己的判断,并调整对公司价值的期望值;对于公司经理层来说,如何传递公司的财务信号是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应着重考虑的,有的公司自身经营情况不善.而经理层又想树立公司良好的经营形象,这就可能通过股利政策向外传递虚假的信息。尽管这种手段在短期可能使股东受骗.但从长期来看,受损的还是公司的形象。所以,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应用不好就会带来负面影响。

4.评价与展望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国内外研究演进的角度分析了股利政策是否具有信号传递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对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而且股利的信号传递理论存在着以下几点明显的问题:信号传递理论很难对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股利政策差别进行解释与预测;在市场的有效性增强、信息手段大为丰富的今天,为什么公司不采用效果相当但成本更低的传递手段?在高速成长的行业、企业,股利支付率一般很低,而这些企业的业绩很好,若是按信号理论则会做出相反的解释。

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复杂性,股利分配的不规范行为相当普遍。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与股利分配政策的相关性日益增强,加强股利政策的研究对于促进上市公司的科学管理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陈小悦,倪凡.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1998(5):33-43.

[2]陈浪南,姚正春.我国股利政策信号传递作用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0(10):69-77.

[3]俞乔,程滢.我国公司红利政策与股市波动[J].经济研究,2001(4):32-40.

[4]何涛,陈晓.现金股利能否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1997-1999年上市公司会计年度报告期间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8):26-37.

[5]陈工孟,离宁.盈余与股利信息含量的交互作用[J].财经研究,2005(3):58-66.

[6]魏刚.非对称信息下的股利政策[J].经济科学,2000(2):69-76.

[7]Lintner.Distribution of Incomes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Retained Earnings,and Tax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6(46):97-113.

篇4

关键词:医保政策 医院管理 医保基金会 促进临床科室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

全面实施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全民医保制度健全完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医保的全覆盖、老龄化的到来和城镇化的提速等无疑都要提高其保障水平,增加医保基金支出。医院医保办作为一个平衡枢纽,不仅要与医院临床科室、医院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工作,同时要加强与医保经办机构的交流,积极推行政府的医保政策,为参保人谋求更多的利益。

一、医保政策在医保管理中的作用

政策是制度建设的魂和根,决策则是决定性的环节。医保管理从表面上看主要关注的是医保基金额度的使用,把基金收支是否持平放在了重要位置,但实际上积极为临床一线提供政策信息,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制定管理措施,以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利益为出发点,有姿态、讲诚信、有方法,才能取得临床科室和信任和支持。

具体说来,一是为进一步加强医保管理,完善医保考核制度,结合我院医保实际运行情况,制订了《关于加强医保管理的规定》,目的是加大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的管理力度。

二是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医保政策体系建设,夯实信息管理基础,引导合理医疗消费,根据市政府、人社局及社保中心等部门的文件要求对全院医师信息进行基础数据采集,完善“阳光医保”工作。

二、合理运用医保政策,完善医保管理制度

管理的宗旨是服务。医保办通过开展医保政策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加大对专业理论及实践的培训,以此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

(一)加强管理

年初根据社保中心下发的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下达相关的考核要素。根据医保考核要素实行月考核、季平衡、年总结的考核办法,确保基金正常运行。对职工医保超支按8%扣绩效,居民医保超支按10%扣绩效,职工医保均次(药品+材料)费用超支按10%扣绩效,医保办利用信息系统统计、分析、测算、下发、追踪考核工作。

(二)强化考核

强化“三合理”,规范医疗行为。目前我院的三合理检查分为院内查、院外查两种。院内查根据每月考核超支排位来随机抽查病历;院外查分别有社保中心、社保监控平台及大病保险公司对出院病历不定期的抽查。对违规和不合理的费用由原来的按1~3倍比例放大后给予扣除调整至按3-5倍的比例放大后给予扣除。

(三)务实高效

围绕社保中心对各家医院的专项检查,结合医院“三合理”检查情况及时汇总、通报,联合药剂科加强对临床合理规范使用辅助用药的监管,同时联合医工处严格控制临床对高值耗材的合理使用,指导科室围绕相关要素做好各项医保工作,合理调整收入结构,提高收入含金量。

(四)了解需求

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的主体,医疗服务的过程伴随着医保基金的使用。因此,依靠医务人员,调动积极性,逐步树立自我控费意识的重要性。医保办通过及时了解医务人员的需求,利用信息化系统,指导他们正确执行医保政策。同时,针对医保政策的出台,医保办对相关医保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分析、测算后及时在OA网上公布,指导各临床科室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五)注重沟通

加大对大处方量的提醒、实施自我监控系统等等,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归档,深入临床展开“面对面”交流,进行“集中式”答疑解惑,如:在“职能处室与临床恳谈沙龙”活动中,针对血管外科提出的“主动脉弓上手术技术要求高、难度风险大,是我科重点攻关技术之一。但其治疗费用相对较贵,客观上制约了这类手术的开展”这个问题,医保办主任详细解读了院部关于攻关技术和院控技术的扶持举措,彻底消除了临床科室的顾虑;针对各临床科室提出的“居民医保核算”、“医保规定用药目录”、“外埠来锡肺移植病人参保”、“临床科室月度核算”等问题,给予耐心解答、精心指导,同时,对临床提出的部分非医保类问题以及需要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认真记录在案,拟与相关部门联系后再作答复。临床科室的医保工作疑问得到了较好的答复,对下一阶段根据现有医保政策促进科室科学发展、提升服务患者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

(六)精心指导

医保办在院部对血液科及肝胆外科超支情况展开的主题行政查房中,对二个科室的医保费用、收入构成进行说明,并分析了科室超支存在的原因,指出了二个科室的共性及个性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要求两个科室要加强管理,做好调控,关注药品、材料的使用问题,严格与市医保政策保持一致;针对胸外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胸外科是一个品牌响、风险高、技术好的省级重点专科,往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室有成就感。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中提出要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加强沟通反馈,调整收入结构,控制药品与材料的使用,降低患者支出成本,用高质量的技术吸引周围的病人。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

随着我国信息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这要求各高职院校应紧跟时展需求,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及应用能力,现如今,购物、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都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实施信息管理。高职院校教师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有效整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实现快速搜集、分析,整理有用信息的能力。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重要性,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现代化发展进程,单调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现如今信息管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从提高信息管理效率的角度着手,秉承科学、开放的理念,把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合到信息管理过程中。

一、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根据市场反馈信息可知,我国社会大环境更加趋向于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管理技术得到显著提高,与以往信息管理技术相比,进一步细化了信息的种类、增加了内容及数量,极其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信息管理人员而言,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时展需求,信息管理人员应紧跟时展趋势,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最新进展并加以掌握,且有效应用到信息管理中。例如,懂得如何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高效率查找有用的信息,懂得多种查找途径,知道如何处理种类较多的信息。高职院校是将学生与社会联结起来的关键纽带。当前众多行业在进行信息管理时引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我国多数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高等院校采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普遍体验到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便捷性、重要性,同时,高职院校教师逐渐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仅局限于简化工作,让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摆脱繁冗的工作流程,更能够将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上升到新的高度。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作效率,深受教师及学生欢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高校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到学生成绩统计、图书馆管理等信息管理中,为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便利,广大学生、教师都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找到想要的书籍,满足所需,不仅提高效率,且节约时间。

二、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重要性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等学院的任务,这需要科学的教学管理做支撑。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实践型人才,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应着手改进教学管理及信息管理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吸引更多学子到高职院校学习,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从本质上看,信息管理实质是合理分配并协调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以确保高职院校稳定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科学的教学管理要以教学管理的目标为依据,并结合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分析结果。若用传统的方法处理这些海量数据和信息,仅是搜集、整理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因此,采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则能够更快、更好地达到想要的效果。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效融合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快速录入、快速处理信息和数据,准确全面反映教学状况这几方面。1.准确全面反映教学状况教学管理的工作不仅仅涉及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还涉及到将处理之后的信息反馈给全校师生。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下,教学管理为高职院校的师生提供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平台,从而及时的了解学校当前的管理和运行状况以及自身的发展和学习状况。因此,高效的收集整理功能、精确的计算能力以及强大的存储功能都为教学管理情况的获取提供良好的基础。[1]2.利于快速搜集、录入信息及数据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主要是搜集录入学生成绩、社会实践等各类数据。根据以往的经验。采用手工录入的方法极容易造成误差,同时耗费时间比较长,整体效率较低。与之相反,采用图片扫描仪、光学扫描仪等现代化的信息整理技术和工具,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3.利于快速处理信息及数据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大量的数据、时间紧迫往往会造成工作中出现错误,尤其是面对期末成绩整理等短时间需要完成的采集整理任务,对于高职院校工作人员来说压力较大。现代计算机具有极高的计算和统计能力,有助于高校人员快速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处理等系列工作,一定程度上大大缩短工作周期,使学院全部教学管理系统得到高效率实施。与此同时,从便捷度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满足高职院校跨地区、跨空间查阅已整理的数据,不受传统教学管理空间、时间限制。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策略

互联网已渗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于计算机技术应用最为普遍的信息管理方面,运用效果十分显著,也受到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肯定,但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新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作为新知识的接收者,都不应只是被动接收书本上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应主动从各方面了解最新技术,积极学习,具体可以从提升信息化管理意识、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信息品质等方面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融合。[2]1.提升信息管理意识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整合到信息管理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环境所要求的。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强化高职院校教师及学生的信息管理的意识,只有提高大家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家了解学习新的计算机技术,用于提高信息管理工作效率。信息化意识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策略的实施夯实了基础,利于继续进行信息化系统管理改革,提升信息质量,强化信息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信息管理意识的提升有利于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更好地结合,对于当前的市场而言,就是一种信息化社会,但是对于市场经济发展来说,也是各种行业之间的竞争,要在当前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得比较稳固的位置,更要积极地了解当前的信息,进一步促进信息获取能力提升,信息管理人员应了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相关的领导要做好信息管理支持工作,并且不断提升对于信息管理的投入。2.形成更加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实现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的科学整合,促进工作人员信息素质的提升,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便利性,进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引进到信息管理过程中之后,相关的信息管理人员对如何使用计算机开展管理工作有初步了解,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此外,要考虑系统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进而实现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搭建专业信息管理系统须具备以下几方面内容:数据库、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积极的了解系统数据库的内容,而且要及时存储相关信息,以达到有效发挥查询以及检索的效果,建立良好的信息基础。网络技术方面,需要在信息管理的各个方面体现自己的作用,在不同方面进行应用;对于工作人员来说,要进行有效应用,操作达到比较熟练程度,才能不断完善管理网络,促进信息管理系统更加完善、更为安全。3.促进信息品质提升对于信息管理工作来说,可能会出现关于信息冗余的问题,所以要在整体上针对信息采集的品质进行提升。但操作的时候,需要提高信息品质而且采集有价值的信息,形成比较完善的数据库系统。4.丰富库存资料要促进信息发挥作用就要保证信息库存完整,因此,信息库存要做及时更新,不断积累扩充新内容,以符合信息管理对于信息的需求,避免因为库存信息不足导致很多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的整合,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工作的能力及效率,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展现自身价值。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收集比较前沿的信息资源,采用高效、便捷的技术以更好地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信息管理工作的整合,促进信息管理的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资金筹集;政策创新

为贯彻中央 2011 年1号文件精神,各省市提出全面加强综合水利工程建设,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和机制,加强水利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强组织领导。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做好治水、蓄水、排水、节水、引水“五水”文章的统筹工程,使平安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四个水利”协调发展。

一、财政投入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

中央和省级财政不断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除了中央及省财政每年专项资金投入以外,从2011 年起提取 10% 的土地出让收益中作为农田水利资金。这些举措促进了水利投入的增长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以下是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主要来源:(1) 财政投入(2) 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3) 土地出让收益计提资金(4) 经营性农田水利工程的收益(5) 金融资金与社会支持,金融资金主要指金融机构信贷、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等。(6)社会资金,所谓社会资金既有民间组织的投入,当然也有“民办公助”下社会的投入(7) 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的自愿集资、投工投劳等。通过多方努力,水利建设面貌有了显著的改观,水利工程给全省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福祉也日益显现。

二、正视当前水利事业发展中工程建设管护工作量与地方财力缺口之间的矛盾

按照目前规划发展,农田水利启用资金的实际需求缺口仍然很大,随着财政职能的转变,水利建设基金的停征,加剧了水利投入资金的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农田水利的专项税费,各省水利事业也仅仅依靠现有的财力来支持农田水利的建设管护必然捉襟见肘。

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财政资金拨付的比例较大,现有财政的财力难以满足各地水利设施建、管、用巨大的工程量以及标准提高的巨大需求;其次是水利建设资金缴纳对象负担繁琐,筹措渠道过于分散、不集中,无法有效筹集资金;三是由于金融信贷资金追求的是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水利事业这种社会公益责任,只有公共财政职能去承担;四是取之于民的税收难以现实,这就需要公共财政的民生工程积极介入。

三、为筹措稳定、可持续的水利建设资金,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开征“国土整治建设管理基金”

为筹措稳定且可持续的建设资金,整合、集中现有财力,专项用于全省国土综合整治建设投入,其中包括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该资金具有规模性、稳定性的优势,能够避免了年复一年的单一、传统模式水利建设,能从从根本上解决国土资源系统性建设问题,由于“国土整治建设管理基金”政策的开征,将在源头上保障了国家财政对农田水利资金投入。为开辟新的持续、稳定财源带来新的方式,用来补充预算内的水利建设资金不足。“国土整治建设管理基金”的开征是对农田水利资金的投入规模的保证。

1.开征“整治国土建设管理基金”制度上的可行性。

基金属于政府性基金的一种。省级人大被赋予此项立法的权力不仅因为其设立程序比税法相较简单很多,又因基金的专项用途的性质。

2.“整治国土建设管理基金”的课征对象和制度设计。

此项基金制度的设计,基金的缴纳义务人是指规定在省境内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位和个人。基金实行差别税( 基金) 率是根据项目经济规模和产业政策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确定适当的税( 基金) 率是按其单位工程分别确定。

各省“整治国土建设管理基金”的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际完成的投资额确定计税依据,基金的征收,实行投资许可证和计管相结合的源头控管办法。在开辟了稳定持续的整治国土建设管理资金来源的同时,又增强了基金缴纳人保护国土安全的参与意识。

3.“整治国土建设管理基金”重要作用。

“国土整治建设管理基金”的征集不仅强化全社会对国土整治重要性的认识。基金的征集对象是固定资产投资者,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对生存国土环境的安全性更加关注所赖。而且,征收基金有助于稳定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支持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财力基础稳固。征集面广、缴纳者负担轻是“国土整治建设管理基金”具有的特点,相信开征以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各地农田水利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各省“整治国土建设管理基金”支出的范围

1.用于全省国土综合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水体、山体保护、改造,以及改善地质条件方面的防灾减灾。

2.用于全省流域性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治理、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管护、水库建设、灌溉排涝泵站建设与改造水土保持、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上规模的水利建设工程。

3.重点保障县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4.用于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建设与管理资金需求。

5.保证完善强农惠农的补贴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

6.用于以民为本,健全机构,完善基层农田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解决“重建轻管”的痼疾。

参考文献:

[1]段磊,鲁娅妮.PFI模式在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融资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117-118.

篇7

社会的发展与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息息相关,其中信息资源是当代信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通过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使其物化为社会生产力就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而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集合地在现代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利用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知识并应用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正是知识经济到来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信息总量不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要通过将信息资源合理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力求使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为社会发展服务。

1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1信息资源总量不足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财务收入有两方面,第一是政府的扶助资金,第二是图书馆自身提供有偿服务得到的利润,首先由于政府在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资金很少,甚至在庞大的信息资源投入中可以忽略不计,而同时图书馆自身由于资金有限,在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时只是根据当前社会需求量较大的领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至于很多过去需求量不大,现在或将来需求量较大的信息资源量不足,如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农业等基础性公益信息资源。另外在目前公共图书馆引入的数据库种类较少,有的只是购买了文摘、目录等二次文献数据库,而对CNKI、维普等主流全文数据库购买较少,或即便购买也只是其中几种,存在类型单一的缺陷。

1.2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无论是馆藏的纸质书籍、文献等实物资源还是电子文献数据库都是各自管理,各自使用,各个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仅限于自身的馆藏书目和自身建立和购买的数据库,而由于图书馆自身资金的有限导致其自身的信息资源量不可能太大,并且由于图书馆容量、数据库容量的各方面限制导致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需要。

由于各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差异较大、各有优势,因此如果能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强强联合的局面就会大大增加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图书馆间的合作凤毛麟角,即便有极少数的图书馆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也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有所保留,缺乏统一的部署和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尽管人们看到图书馆间信息共享的好处,然而在馆与馆之间合作协商的过程中很难达成共识,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上,目前尚未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导致很多信息资源闲置,使之利用率极为低下,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可见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资源无法共享无疑是制约图书资源的重要因素。

1.3信息资源开发缺乏总体规划

当前公共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一般都是按照自身制定的计划来进行,各级政府没有对小范围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制定总体的规划和统筹,缺乏宏观调控,导致各图书馆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和共建,表现为各自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性与区域整体的不协调性共存,在整体上信息资源开发表现出无序和混乱。

2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各公共图书馆之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供了技术可能,通过这种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对一定区域内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2.1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

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实用化、高效、快捷、优势互补的原则。具体表现为:首先,应制定公共图书馆的行业标准,使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有据可依,且只有建立在行业标准上的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才可能使整合后的资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次,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应当以服务用户、方便用户为目的,以用户的需求为准则,以高效、快捷为特色,使整合后的信息资源给客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最后,要充分利用各图书馆的馆藏纸质图书、数据库以及网络服务器,使各种信息资源之间和馆与馆之间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2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方案

2.2.1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投入机制

要实现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首先要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投入机制,政府要适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建设要尤为重视,同时要适当吸收社会资金的注入,以确保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具备足够的资金。

2.2.2加强公共图书馆的专业化建设

由于当前的公共图书馆擅长的领域不同,因此可充分发挥各图书馆的长处,侧重加强专业化建设,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自身已有信息资源的升级、深化中,如对已有数据库升级等,在信息资源持有上要做专、做强而不贪多,这样就有利于在信息资源整合时使各馆均能发挥自身的优势,真正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2.2.3加快区域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机制建设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挥棒作用,同时增强馆际之间的对话,使一定区域内的各类图书馆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实际工作中,可发挥区域优势,建立起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集群图书管理系统,使一定区域内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源得以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使传统的一馆独立向着多馆联动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好处一方面是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节约馆藏图书以及建立数据库的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集中化管理,加快办事效率。

篇8

关键词:企业内部 信用管理机构 职责

以信用交易为前提的交易业务的中,如何加强信用交易管理,控制信用风险,是商品流通企业重中之重的大事,信用管理关系到企业资产的安全,企业效益的实行等等一系列问题。目前经济活动还存在恶意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行为,我国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样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的建立健全,制定一系列适合本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即能规避经营风险,又可以扩大经济效益的一套较完善的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虽然目前企业内部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一些规章制度,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信用管理体系不全面,客户经营情况变化不能及时掌握、企业内部信息数据部门不能及时共享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职责时,必须明确信用交易的内部机构和人员职责,分别负责客户资信情况的管理,信用政策的下发和实施,信用担保的管理及信用管理体系实施考核等方面管理工作,便于企业操作并能有效地规避信用风险。为控制信用风险应设立信用管理机构,企业信用管理机构负责制定信用交易原则,据此制定操作细则、审批权限、监控办法和奖惩措施并实施。企业对整体信用交易业务进行监控,并根据管理需要,行使必要的管理权。企业信用管理机构为企业信用交易的最高管理机构,也是信用管理决策机构。由企业总经理,财务总监,销售总监,信用管理具体负责人员等共同组成,是企业信用管理机构的信用管理部门,是信用交易监控和管理的牵头组织机构。信用管理机构与财务部门及业务部门应紧密配合,共同做好信用管理工作。

一、信用管理机构在信用交易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1.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审批和确立企业的信用交易管理政策;各下属执行单位据此确定本单位的信用交易管理政策,并审批和确立信用交易操作细则。

2.企业信用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客户及其信用信息标准化标准,并在信息技术部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集中管理和维护客户及其信用资料数据库;下属单位信用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本单位及下级单位的客户及其信用资料数据库。

3.企业和下属单位信用管理机构负责实时监控集团整体和下属单位的信用交易情况,评价各下级单位信用交易的绩效;

4.企业和下属单位信用管理机构负责客户信用风险预警报告及不良客户名单,凡列入企业不良客户名单的客户不能与各级单位发生信用交易;

5.企业和下属单位信用管理机构负责监控和/或介入企业和本单位的交易事故调查和风险应对。

6.企业和下属单位信用管理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征信委托业务和不良应收账款的第三方委托追讨业务。

7.企业信用管理机构负责在集团系统内组织开展客户信用交易管理的培训工作。

二、财务部门在信用交易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1.财务部门严格按照本单位信用管理政策,履行货款审批的职责,在信用政策范围内按照流程办理对外预付和收款发货等手续。

2.财务部门应按照会计准则和合同规定,及时准确的确认账目,并进行财务核算。

3.财务部门负责对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进行定期核对,采取函证等方式,确认数额,编制对账调节表,及时处理相关差异。

4.财务部门负责建立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分析制度,定期对预付款和应收款进行账龄分析,并把信息及时准确提供给信用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作为调整客户信用等级和催收回款的依据。

5.财务部门按照会计核算办法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并进行会计核算。

6.应收票据的管理视同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财务部门负责对应收票据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并妥当保管应收票据。

三、业务部门在信用交易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1.业务部门严格按照本单位信用管理政策开展销售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客户在信用额度范围内开展信用交易。

2.业务部门负责收集新客户的基本资料和基本的信用状况,并向信用管理部门履行客户审批手续,经信用管理部门审批之后纳入公司客户数据库统一管理。

3.业务部门配合信用管理部门定期对客户信用资料进行更新,并调整信用额度。

4.业务部门对销售业务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负有监控及收款责任,对每笔应收款都要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将应收账款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5.对于存在回收风险的超期应收账款,业务部门应加大力度催收,保管催收记录(包括往来函电)。需要通过第三方公司或者法律程序进行追讨的应收账款由业务部门向信用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企业各部门根据职能做好信用交易管理的各项工作。法律事务部负责对信用交易的合同进行审批;负责制定抵押、担保政策并审批备案;负责对需要通过法律程序追讨的应收款施行法律程序等。信息技术部负责提供客户管理的系统支持;负责按照信用管理政策完善系统审批流程并分配权限;负责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等。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信用管理的考核办法并实施;负责完善信用管理的组织架构,并配备相应的岗位和人员等。

篇9

关键词:商业信用;商业信用风险;信用政策;信用额度

1 商业信用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扩大中小企业销售规模。

第二,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第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第四,有利于促销和减少企业库存商品。

第五,有利于企业产品获得更好的价格。

2 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商业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小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客户的信息管理,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资金以及管理者意识形态等原因片面地认为信用管理开支不必要,以至于对客户的一些重要信息都未了解,就匆匆做出交易决策;有些中小企业片面追求订单的数量,忽视其后艰难的账款回收工作,无视风险的存在,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却增加了信用成本,呆账、坏账成本增加,结果导致利润下降。

2.2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及人员

(1)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2)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2.3销售工作中缺少明确的信用政策

(1)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

(2)销售工作中信用政策不明确。

2.4信用管理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乏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乏信用额度控制,往往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乏专业化的方法。例如,有的中小企业单纯有销售提成的方法激励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而后寄希望于一些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最终造成大量呆账的结果。

3 解决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3.1提高对商业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

信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业务环节,单靠个别人或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的上下各方面做好配合工作。企业必须在思想上明确信用管理的作用与意义。从整体上作好信用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1)制定企业信用管理目标。信用管理目标是指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应该达到的目的和价值,它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活动的基本宗旨,是中小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奋斗的目标。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中小企业应该根据基本目标制订信用管理的具体目标,加强企业的信用规律理。

(2)正确实施角色定位。中小企业内部有关的职能部门各自正确的角色认同有助于统一认识和内部协作。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经营规模及企业目标来设计适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管理目标统一协调共同工作,进而实现信用管理的总体目标。因此,中小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必须使有关部门职能人员具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3.2合理设置信用管理部门及人员

3.2.1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需要专业人员从事大量的调查、分析的专业化管理。因此,设立中小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是有效信用管理的必经之路。只有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才能保证信用管理人员的独立、客观和公正性,增强信用部门的制约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2培训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应该关注相关专业知识的强化和能力的培养。职业培训最重要的形式是建立信用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后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及职业道德教育。中小企业可以选派人员到高等院校进行信用管理专业的进修;可以聘请专家到企业给员工提供短期的培训、讲课;也可以邀请专门的信用管理公司来给员工授课等,使信用管理人员学习到先进的信用管理理念和经验,另外,开展信用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也是后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信用管理人员诚实守信的品质。

(1)增进对客户资信状况的了解。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a.收集客户的信息:中小企业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搜集客户信息:销售部门提供和信用管理人员对客户实地访问和信用调查。这是目前企业获得客户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但需要信用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以诚相待密切配合;利用官方信息、银行信息、公众媒介信息;客户的会计报表等。b.核实、整理与更新客户信息:即对客户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不断更新,使之为企业的有用信息。c.建立和利用客户档案:信用部门对企业与客户交往中形成的客户信息以及中小企业自行制作的客户资信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和加工,形成客户档案。对客户档案实行集中、动态的管理,客户档案是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依据。d.评价客户信用:为了确定赊购客户及其信用额度,信用管理人员要了解客户的及时付款能力和可能性,预测客户违约和破产的可能性。目前,广泛使用的客户信用评价5C系统可全面考察一个客户是否为合格的赊销对象。5C分别指客户的品行(character)、能力(capi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

(2)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中小企业制定信用政策是为信用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统一的行动准则和指导方针,以保证企业的信用管理人员有一致的理念和一致的行动。

信用政策的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地将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持有水平和产生的坏账的风险降到最低;二是合理地扩大信用销售,在数量上扩大客户群,降低产成品的库存,争取公司的可变现销售收入最大。中小企业信用政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用额度、信用标准、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和收账政策五个方面。

3.3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信用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包括信用管理机制和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或人员执行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可采用此种科学的信用管理模式,保障信用管理全过程的畅通。

3.4强化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理

(1)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是指在赊销业务中,从销售商将货物或劳务提供给购买商,债权成立开始到款项实际收回或作为坏账处理结束,销售企业采取系统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对应收账款回收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要达到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保证全额收回账款;二是保证按时收回账款。

(2)建立分层风险管理机制。对于个别中小企业,由于组织结相对较大,人员较多,风险管理按照管理的行政级别分层进行是非常典型的。具体来讲,第一层级是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他们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是从战术上实现企业制定短期内的经营计划。第二层是企业的部门经理,他们把握并解决业务操作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最后一层是部门中具体的经办人员,他们直接与客户打交道,要从形形的客户中辨别出每一个潜在的风险。企业将运行中遇到的所有层面的风险化整为零,通过这种层层负责、层层把关的分层管理方式,形成一道道的风险防线,这样下来一般可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钧跃.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9.

[2]朱荣恩,丁豪木梁.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99-200.

[3]师天瑞.对客户信用评估问题的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06(3):62-63.

[4]蒲小雷,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典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11-14.

[5]谢旭.突破信用危机[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134-135.

篇10

关键词:内部信用控制 客户分级 管理体制 应收账款

一、前言

目前,国家的经济增长较快,信用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构建内部信用控制体系已经成为了各个企业改革的重要工作。加强企业的内部信用控制体系的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其不仅仅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同时是金融秩序的重要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的重要内容就是信用管理,其主要通过资源的分配、计量、使用,并根据科学的信用风险识别、分析、评估,以达到提升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信用风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一项管理活动。

制造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地位与财务管理相当,制造企业信用管理是营运资金的重要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制造企业需要在信用的环境下才能获得好的发展,大环境决定了企业发展中的信用管理。信用管理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结合制造企业特点,构建内部信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的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即事前(发货之前),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划分,签订相应合同;事中控制则是分步骤付款,或预付款,并对应收账款进行合理管理,及时采用新的方法与交易形势,避免坏帐风险产生。事后控制则是根据客户返款及其销售表现进行信用额度的调整,信用表现不好的客户停止发货,并减少其信用额度。通过构建内部信用控制体系,能够使得制造企业的运行在一个信用的环境中,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为企业的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构建内部信用控制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二、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是构建内部信用控制体系的基础,构建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的目的是使得信用控制更加的专业化,更加的规范,此部门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管理内部信用体系,达到降低坏账损失率的目的。信用管理部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信用控制的好坏,所以必须要将信用管理部门放在与其他部门同等的地位,如下图1所示,使得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受到其他部门工作的干扰,这样才能够客观的对企业信用管理做出判断。

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如上图1所示,总经理进行全局的掌控,在总经理的下面分别有并列存在的部门,例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生产部,销售部、信用管理部等,在信用管理部门中,其又进行相对的分工,每个人员的职责都不一样,部门内部的分工协作,有助于提升部门的工作效率。一般情况下,信用管理部门内部细分为:信用分析科,客户调查科 ,账户追收科 ,账款管理科,信用服务科。每个科室的工作基本分开,之间的干扰性较小,这样结果准确度较高。在这些科室中,信用分析科主要是对经销商、直销商、少量工程客户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其信用进行相对的评价。客户调查科主要是为信息分析客户的,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收集客户的资料,并且随时的进行资料的跟踪,保证资料的最新、最准。账款管理科主要是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其主要起的作用是跟客户进行联系,提醒客户及时的付款。账户追收科主要是对逾期应收账款进行追收,目的是处理好坏账。服务科主要是面向客户的一个部门,其负责客户投诉的问题,协调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三、构建企业信用控制管理体系

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保证信用管理顺利进行的制度保证,制造企业信用控制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内容是:制度信用政策、客户资料调查管理、信用评价,事中控制主要内容是:执行信用政策、客户授信管理、管理应收账款,事后控制的主要内容是:坏账管理、坏账追回。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信用风险,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下面针对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体系的构建做详细阐述。

(一)事前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

事前(发货之前)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划分,签订相应合同。事前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信息控制管理的基础,建立好事前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将企业的信用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内容是制度相应的信用政策和客户选择。若此阶段交给销售人员制定的话,很容易忽视了对客户还款能力的考察,与信用不良的客户签订协议,这样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信用风险。因为此种原因造成的坏账往往占大坏账比例的60%左右。所以构建事前控制管理体系是相当重要的。企业的授信政策和收账政策是制定信用政策中的重要内容,授信政策包括:信用期限,现金折扣,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以此能够做到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划分,减少不良客户带来的坏账风险。

(二)事中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

事中控制则是分步骤付款,或预付款。事中控制是信用管理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执行信用政策、客户授信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下面针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执行信用政策

事前制定好信用政策以后,事中控制中需要将信用政策推广开来,让每个部门的负责人都能够贯彻实施信用政策,同时信用管理部门需要对信用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其实施的效果。

2、客户授信管理

客户授信管理是是降低信用风险的关键,信用管理部门分析客户的档案,并结合科学的计算模型,以确定出客户的授信用额度。然后按照这个额度,通过负责人的审批进行销售相关量的实施。客户授信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是根据客户的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客户授信管理的步骤是:客户信用评分―客户授权额度的计算―信用额度的审批,若审批通过则直接执行,若审批不通过就从新进行信用评分,当客户的信息发生变化的时候,需要从新计算客户授信额度计算。

3、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事中控制的重要内容,其是提升账款回收率的重要保证,在进行信用交易的各个环节中,企业需要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方针,制定出相应的应收账款监控措施。通过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避免坏账的产生。

以质保金为例,众所周知,作为制造企业,会存在有一定数量的工程类客户,这类的客户往往要求供货完成之后的一定时期内,供货商需提供一定金额的质保金,作为供应材料的质量保障,以往的的惯例采用客户滞留企业一部分货款作为质保金,此种方式,主动权直接掌握在客户,供货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碰到某些信用不佳的客户,这部分质保金极有可能成为坏帐。如何避免这一风险?供货企业可以利用第三方平台代扣质保金,作为质保金担保平台。例如,可以通过银行冻结供货企业协议金额的资金作为质保金,当质保期结束之后,方可解除冻结。如此一来,通过第三方平台的交易担保,避免主动权直接交与客户,可有效避免质保金成为坏帐的可能。

(三)事后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

当供货完成之后,可根据客户返款及其销售表现进行信用额度的调整,对部分信用表现差的客户可降低信用额度,甚至中止其信用额度,采用先付款再发货的形式,减少烂账坏帐风险;对信用表现好的客户,并且销售业绩表现良好的客户,可以提供其信用额度,激励此类客户销售业绩,具体信用额度调整,可联合相关部门(如销售部等)进行共同协商,综合各个方面的意见,从而减少风险,促进优质客户的销售业绩,设置专门的逾期账款追收部门或者专人,对坏账进行跟踪处理,必要是可进入司法程序,万不可听之任之。对事后控制是信用管理的防火墙,主要的目的是逾期账款进行追收,对坏账进行管理,以减少企业的损失。对坏账以及逾期账款的收回情况是企业信用管理的效率的重要体现。在构建事后控制中,需要分析坏账的特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尽可能的追回坏账,并且需要对坏账的原因进行总结,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结束语

构建内部信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如果不建立相应的制度,则很容易使得企业陷入坏账与呆账的泥团,当运营资金小的时候,很容易造成较大的亏损甚至破产。加强企业的内部信用控制体系的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其不仅仅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同时是金融秩序的重要保证。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是构建内部信用控制体系的基础,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保证信用管理顺利进行的制度保证。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相关的细化。

参考文献:

[1]杨小舟.中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葛文雷,张丹.财务管理(第二版)[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11

(一)应收账款膨胀过快,加大资金周转难度和坏账风险

企业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收益,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扩大销售量,增加经营收入,经营者就容易片面追求高收入、高利润,盲目赊账,致使应收账款膨胀过快,增加了资金占用,加大了企业资金周转难度和呆账、坏账的可能性,一旦资金链发生断裂势必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导致企业面临破产风险。

(二)应收账款粗放式管理,不重视资金成本分析

任何生产资源的获取都需要付出成本,资金也是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源,股东把资金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要追求回报的,经营者在重视账面利润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应收账款被无偿拖欠期间的资金占用成本的测算,对应收账款仍然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阶段,客户拖欠账款长达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只要最终能收回就可以了,没有关注资金成本的分析,一单业务账面上的收益扣除客户无偿欠款占用的资金成本也有可能出现亏损情况。

(三)应收账款管理权责不清晰,考核奖惩不明确

企业没有清晰划分应收账款管理权责,销售部门认为收款应该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财务部门认为应收账款是由于销售产生的,应最终由销售部门负责,彼此之间经常出现推诿卸责的现象,没有制定严格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出现呆账坏账也无法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考核奖惩无法落到实处。

二、企业客户信用管理现状

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是提升和改进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重要途径,但是企业在管理客户的赊销风险时,通常面临两难选择:如果要求客户现金结算,就会大大削弱销售谈判筹码,可能面临客户流失的后果;如果同意客户赊销,则会面临款项被拖欠、甚至客户破产无力偿还的风险。因此,完善信用管理流程、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已迫在眉睫,但就大部份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而言,仍不容乐观。

(一)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忽视对客户资信的调查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都无法满足对客户进行风险控制的需要,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相关的客户信用管理办法和信用政策,在与客户的接洽谈判前没有充分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无法准确把控与客户合作的程度,日后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二)无法及时跟踪调整客户信用政策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制定出信用政策后,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环境和客户资信情况的变化来调整信用政策,要么企业错失市场良机,要么企业加大坏账风险,给企业长期经营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一是经营管理人员主观上不重视,信用政策制定后就不再跟踪调查;二是经营管理人员能力所限,所掌握的客户资信情况不够真实准确,无法及时调整到位。

(三)缺乏对信用政策执行效果的监督评价

企业没有制定专门的监督评价机制,没有指定专人负责总结反馈信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使得企业经营决策层难以准确认识信用管理工作对改善应收账款管理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就无法针对性地制定相关问责及奖惩措施以持续推进信用管理工作。

三、强化客户信用管理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举措

(一)事前审批——落实完善客户信用评估和授信审批

1.客户信用评估

企业应根据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合作状态下的所有客户进行调查与信息搜集,被授信客户信息档案中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公司全称、通信地址、注册资本、成立年限、法人代表、行业类型、公司性质、信用记录、交易规模、业务利润贡献度、回款记录等。

2.确定客户信用等级

客户信用等级是在对客户基本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模型对其信用程度作出的一种规范性判断,这种规范以一定的标准和标志表达。

3.审批客户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信用额度是以企业愿意承担的风险和自身资金实力为重要依据,所确定的可以给予客户的最高赊销额度;信用期 限是指根据不同业务类型及客户资信情况、合作情况、市场情况等资信进行评定后给予授信客户的最长付款时间,超过约定的信用期即为逾期,应通过合同条款或其他方式加以明确。企业可以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信用管理小组,专门负责审批客户信用政策,小组成员应包括业务部门、财务部门、运营部门、市场部门等,各部门根据客户信用评估等级和各自专业分工提出针对性审核意见,由企业主要领导最终审批信用政策,参见表3客户信用管理审批流程。

(二)事中监控——及时跟踪调整客户信用政策

企业在对客户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审批确定后,仍应给予持续的跟踪关注,客户欠款达到信用额度或者账期超过信用期限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加快资金回笼,并对该客户的资信情况重新进行评定,分析逾期原因,判断是否可以提高信用额度或延长信用期限;若该客户资信评估状况不足以提高信用额度或延长信用期限,则应要求客户提供相应的债权保障。企业应建立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对一定授信额度和期限范围内的客户实行定期拜访、调查等方式,了解客户市场环境、行业地位、双方交易规模及利润贡献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对客户资信状况重新进行评估,确定信用等级,及时调整信用政策,随时把控好客户的信用风险。

(三)事后评价——总结反馈

信用政策执行效果,落实问责制度企业对于一定时期内的信用政策审批和执行效果进行总结反馈,信用管理小组成员进行授信审批是否尽职尽责,客户应收账款余额和账期是否超过信用管理小组审批的信用政策,超信用的欠款是否加强催收回笼或者采取必要的债权保障措施;企业要制定并严格执行信用管理问责制度,任何应收账款都必须有对应的责任人,对于信用管理工作中的违规事项和造成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都要及时予以问责处理。

四、结束语

篇12

【关键词】客户;信用管理;内容

前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国内信用环境有所改善,但信用方面的消极因素不容忽视。在信用管理初级阶段,信用立法的滞后、奖惩机制的缺失、信用交易履约率低及缺乏统一引导等,经济领域失信问题仍突出,企业应建立其一套行之有效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应对上述种种问题。

1、相关理论概述

1.1信用的涵义

信用是指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信用有不同的解释。

从经济学和金融学角度界定狭义的信用内涵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中的赊销或预付之中,其主要形式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

我国传统信用的内涵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解释的,它注重的是内部的“自我修养”,是言与表、言与行的统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强调人内在的“诚”。很显然,它是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的。

现代意义上的信用注重的是外部评价,涉及的是两个(至少两个)主体间的一方对另一方的表现和能力的评定。它不仅表现为社会个体美德,同时也体现为社会整体规则;不仅仅是人自身的道德追求,也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完整人格。

1.2信用的层次

信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他们之间互相联系,互有差别,交织构成现代信用的内涵:信用是一种心理现象、信用是一种能力、信用是一种经济活动、信用活动相关的其它方面内容。

信用是一种付款承诺,同时也需要信用表现记录来证明这种承诺;而资信侧重于资本实力,即还款的能力。有钱不一定守信用,守信用也不一定有钱,但守信用比不守信用好,我们关注的是有钱但更守信用的客户。

2、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2.1重温长虹案件

2005年3月,四川长虹报告,证实公司2004年度亏损为37亿元人民币,其中由于计提美国APEX公司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一项就造成26亿人民币的亏损。其实,早在2003年3月,深圳商报就爆出长虹在美遭受巨额诈骗的消息。

由于国内竞争激烈,长虹选择了APEX公司作为其美国市场的商。

APEX公司主要以低价销售为策略,把中国家电进口到美国,再分销给沃尔玛等美国零售商,APEX公司向供货商信誓旦旦的承诺付款并要求大规模赊销,等货到手后再以种种理由(比如中国的DVD没有防盗版功能等质量问题)拒绝付款,属于典型的“赊销诈骗”。

2.2长虹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1)客户信用调查非常重要,切不可轻率采用赊销。虽然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竞争日趋激烈,但信用交易方式的确定一定要建立在科学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切不可盲目赊销。

(2)务必严格控制信用额度。发货额度不可超过保理商批准的信用额度,否则只能自食苦果。

(3)出现欠款后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首要的措施就是停止发货,调查原因。

3、信用管理体系的内容

3.1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灵魂。要想别人守信用,先得自己讲信用;要让客户有诚信,先得自身讲诚信。企业内部的诚信是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起点,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企业通过信用文化建设,提高全员对开展信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激发职工开展信用管理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全公司形成人人讲信用、讲真诚的良好氛围。

3.2完善的信用政策规范

(1)企业在信用文化的建立与信用政策规范的制定过程中,至少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①公司高层鼎力支持。公司高层对信用管理作用和必要性的认识、态度对于信用政策规范的制定、实施、能否真正发挥作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②相关人员的认同。大家一致认可的政策才是“三公”的,只有这样的政策才可能成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尤其是销售人员的参与和认可。制定企业信用政策规范的成本主要来自于相关业务部门人员的心理影响与态度反应。当公司制定、颁发、执行信用政策规范时,可能会对销售人员的心理产生一些影响,如担心、不理解、抵触等心态,这种心态必将减弱信用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

③具体规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一项政策的规定过于空泛,那么不同的人员在执行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做法,根据政策的规定使你无法判断这样做是否正确。

(2)完善的信用政策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般而言,信用政策规范的形式和内容会因企业的目标、组织结构、业务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内容应包括信用管理的目标、组织结构及职责、客户信用评估、信用条款、信用检查、应收账款管理等几部分。

3.3准确的部门定位

这个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因为信用管理对我国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原有的管理系统中加入一个新的部门,它会涉及到组织中已经存在的诸多部门。如果这个新的部门定位不当,得不到其他部门的认可、协作,它的工作就很难展开,就会变得有名无实。理想的清欠工作一般由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来抓。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是优化企业信用管理财务效果的必要主体。实践证明,无论是销售部门还是财务部门都无法真正承担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无法保证企业信用管理财务效果的优化。

当然,“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能不应该只是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因为很多部门的行为对信用风险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甚至是信用风险产生的因素、原因。信用风险的管理实际上是多个部门职能相互重叠的区域,也就是管理学上常常说的容易产生“工作模糊”的区域,尤其是在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的情况下,尤为明显。

3.4完整的客户信用档案

客户的信用信息很多,理论上有多种分类,在此介绍以下分类:

(1)基本信息

企业登记注册基本情况,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情况,企业经营基本情况,企业所处行业信息等。

(2)信用信息

包括企业还款记录,历史交易付款记录,逃废债记录,企业近期合同履行情况,当地政府、金融机构的评价情况。

(3)财务信息

包括企业的财务报表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以及企业财务基本情况,重大变动信息,如近三年重大重组事宜,近一年的重大投融资行为、金融机构的授信等。

(4)预警信息

如企业重大人动,经营情况重大变动,被媒体披露不正常、不正规的经营活动,未通过工商年检,出现重大的技术变革等。

3.5标准的客户信息分析系统

这个系统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客户数据库,它是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分析和应用的系统,系统应当具备资信评价及财务预警功能,为信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篇13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信用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企业目前信用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

销售、信用、应收账款、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咨询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账款的安全及时回收。

一、企业目前信用管理存在问题

1、企业单纯追求没有现金流保证的销售收入

现在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为了保持其在市场中的地位,维持或者提高市场占有率,纷纷采用赊销方式刺激销售的增长,但在其背后却是资产周转率的下降,应收账款急速膨胀,收账费用、销售费用不断增加,呆账坏账数量上升,企业利润质量下降,形成“白条利润”,造成财务状况日益恶化。许多企业的领导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急功近利,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的急速增长,偏离最终利润和合理的现金净流量等企业最主要的财务目标。强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就是要在销售业绩增长与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建立和谐的动态均衡,确保企业获得高质量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企业缺乏对市场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

目前,在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们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由于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无法对客户的各种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不能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监控,致使不能采取正确的信用政策,仅凭主观判断做出交易决策,产生信用风险难以避免。

3、企业内部缺少科学管理的信用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

主要表现客户信息管理问题,档案不完整;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缺少有效的沟通;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与客户勾结;企业内部资金和项目审批不科学,领导主观盲目决策;

4、企业对客户缺少科学的信用政策和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

主要表现:缺少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的方法;没有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对应收帐款监控不严;对拖欠帐款缺少有效的追讨手段;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推销产品或承揽工程的目的,往往不收款或收取一部分款项,凭印象、情谊或经营经验,擅自发出约定货物或垫资开工,等到有关部门核对库存商品或结算时,应收账款已经发生。对方企业在经营中一旦发生变故,陷入困境或故意拖欠,或当事人发生变更,应收账款的回收难度将增大,企业资金风险随之上升。

5、企业对应收帐款缺少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主要是对销售以后形成的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追账”上面,甚至成立专门的追账部门,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忽视了对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之中的客户信用的管理与控制。

二、信用风险及应收账款管理具体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风险意识

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核心之一,企业没有健全的信用管理就没有竞争力,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企业要建立“完全销售,全额收款”的观念,深刻认识信用政策制定重要意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应收账款既能令企业销售大增,市场占有率提高,亦能让企业陷入资金周转不灵、运营瘫痪的痛苦中。企业应对应收账款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

(二)建立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

一个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包含信用管理政策、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原则及程序、应收账款监控制度、信用风险控制原则及程序、发货控制、逾期应收账款的处理程序、追账原则及方法和信用部门的建立等诸多具体内容。

1、建立客户网络中心和特殊账务科

信用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需要专业人员从事大量的调查、分析的专业化管理。因此,建立客户网络中心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是有效信用管理的必经之路。只有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才能保证信用管理人员的独立、客观和公正性,增强信用部门的制约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殊账务科专门从事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工作。

2、建立信用审核制度,规范审核程序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建立一套以信用额度为中心的交易审批制度,真正落实企业的风险管理责任,以防止个别部门或人员利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谋取私利。

3、制定关键业务环节控制制度

三、加强客户筛选和监督

1、加强对客户资信状况的了解。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首先要做好赊销客户的资信调查,评价客户信用:为了确定赊购客户及其信用额度,信用管理人员要了解客户的及时付款能力和可能性,预测客户违约和破产的可能性。目前,广泛使用的客户信用评价6C系统可全面考察一个客户是否为合格的赊销对象。6C分别指客户的品行(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条件(condition)连续性(continuity)。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企业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搜集客户信息:销售部门提供和信用管理人员对客户实地访问和信用调查。这是目前企业获得客户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但需要信用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以诚相待密切配合;利用官方信息、银行信息、公众媒介信息;客户的会计报表等。

(2)核实、整理与更新客户信息:即对客户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不断更新,使之为企业的有用信息。

(3)通过对赊销客户的资信调查,按ABC分类管理,确定不同的赊销规模、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可将赊销客户分为三类,A类为企业规模大,资金宽裕,还款能力强,以往业务往来中信誉较好的企业;B类为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一般,财务制度比较规范,有一定的资产作抵押,在以往业务往来中经催交后能结清货款的客户;C类为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不佳,财务制度混乱,没有资产抵押,以往没有业务往来或有业务往来但信誉不佳的客户。按照赊销客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等级,确定赊销金额的大小、期限长短以及相应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政策。

(4)建立和利用客户档案:信用部门对企业与客户交往中形成的客户信息以及中小企业自行制作的客户资信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和加工,形成客户档案。对客户档案实行集中、动态的管理,客户档案是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依据。

2、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链断裂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自我毁灭。因此对于行业内销售赊销水平较高,发生坏账的机率较大的公司实行信用管理政策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企业制定信用政策是为信用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统一的行动准则和指导方针,以保证企业的信用管理人员有一致的理念和一致的行动。

信用政策的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地将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持有水平和产生的坏账的风险降到最低;二是合理地扩大信用销售,在数量上扩大客户群,降低产成品的库存,争取公司的可变现销售收入最大。客户信用政策是企业信用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经营环境,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权衡利弊,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竞争对手的信用政策,结合领导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同时,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维护,对客户资信材料进行分类、归档和保管,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更新与补充。

3.制定适当的收账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为了减少坏账损失,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的管理与回收机制,严格控制应收账款逾期时间,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收款人员,并定期对其进行收账技巧方面的培训。定期进行帐龄分析,及时与客户对帐,以确保账款金额无误,动摇客户拖欠账款的信心。根据账款金额的大小与帐龄的长短分别实施不同的追账、监控与处置策略。

首先,将企业全部应收账款按其账龄和欠款额多少分类排队,并计算出累计欠款额的百分比,划分成A、B.C三类;其次,对三类债务人确定不同的收账策略。A类债务人,是关键的少数,欠款所占的比例较大,拖欠的时间较长,企业可以对他们发出措词严厉的信函催收或派人催收,必要时提供有关部门仲裁或诉诸法律;B类债务人,人数较多,欠款所占的比例不大,拖欠时间不太长,企业可以对他们多发几封催收信函,语气逐渐加重,并由赊销部门经理或企业律师出面催收;C类债务人,人数较多,欠款比例又很小,拖欠对间较短,企业对此类债务人不宜过多打扰,以免将来失去这一市场,只需向其发出通知付款信函即可。

企业一般追帐的基本程序:

1、到期未付,追帐人员应通过电话提醒客户付款,并询问是否收到到期付款通知单;

2、过期15天未付款,发出第一封催讨函,并打电话给对方负责人询问情况,了解其态度;

3、过期30天未付款,发出第二封催讨函,再次与对方通电话,停止供货,取消信用额度;

4、过期60天未付款,发出第三封催讨函,可能的话对客户进行巡访;

5、过期90天未付款,发出第四封催讨函,并采取下列行动:

(1)与专业追帐机构接触,咨询相关事宜;

(2)债务人进行资产调查;

(3)作债务分析;

(4)诉前准备。

6、超过三个月,作专案处理委托专业追帐机构追讨;

7、超过半年,考虑法律诉讼;

8、判决执行或破产清理。

信用管理,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信用作为商业交换的一种条件,守信者获益的时代一定会到来,但需要全体信用从业者与社会的各阶层共同来努力。

作者简介:

张慧(1962—)女,汉族,籍贯:江苏省南京市,现供职单位全称: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爱俭:《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 [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韩建国: 《完善信用管理机制,强化应收账款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08

[3]张海:《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J].中国总会计师,2009.2

篇14

【关键词】 CRM;信用管理;可行性

一、信用、信用管理及其意义

英文的“信用”一词是来自于拉丁文的“信赖”之意,最初的涵义就是当卖方将财产转交给同意日后付款的买方时就存在一种明显的信赖暗示,即付款将在约定的日期完成。

现实经济生活中,一般地可以把信用形式简单分为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三种形式。企业信用也可称商业信用,是企业在资本运营、资金筹集及商品生产流通中所进行的信用活动。社会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时代,经济生活中的信用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由于信用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种信用风险,经济活动主体需要不断加强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以保证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因此信用管理活动应运而生。

企业信用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和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传统的信用管理,仅仅是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科学的管理。企业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权衡信用销售的风险与收益,制定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其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本文讨论的企业信用管理,是指狭义的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对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风险。但对企业而言,最明显、最惨重的损失莫过于客户减少以及客户无力偿还欠企业的货款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为了避免遭遇类似情形,企业必须注意对每个客户进行评估和分类,并根据结果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而这些工作大部分是属于企业信用部门的职责范围。

二、我国信用管理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使得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企业努力地提供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以谋求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竞争也从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展开,销售方式的竞争也变得不可回避。很多企业都认识到销售方式的创新也是产品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客户而言,在诸多的销售方式中,信用销售无疑是最具有诱惑力的一种方式。

在发达国家,信用结算已经成为商品交易的主流,如美国企业的赊销比例高达90%以上,但是其企业平均坏账率只有0.25%-0.5%,账款拖欠期平均是7天。赊销在我国自古有之,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赊销。我国信用水平相比之下仍然十分薄弱,现阶段赊销比例只有20%,但企业平均坏账率高达5%-10%,账款拖欠期平均是90多天,导致企业界有人戏言:不赊欠等死,赊欠了找死。这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企业界在对待赊销时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应收账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现状,表面上看是不良的市场竞争所致,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缺陷。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信用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非常现实的问题和比较突出的矛盾,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已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改变我国信用管理窘境的关键所在

如何及时收回客户拖欠的货款,控制企业信用风险,就成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据我国从事资信调查服务的中介机构――东方保理国际咨询中心对处理过的500个拖欠案例产生拖欠的原因进行统计研究表明,在全部拖欠案件中,大约70%直接产生于在货物发出之前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对客户不了解,贸然签约,或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选择不当;这500个拖欠案件,共涉及拖欠金额6亿元人民币。分析发现,这些被拖欠的企业如果能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工作,约有80%的拖欠可以避免或成功地追回,也就是说,可以挽回3.36亿元的损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客户需求超出供给能力,客户在一个买方市场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大型垄断公司处于支配地位。这些供应商根据自己的资源和生产能力生产它所能生产的产品。因此,这时候的企业设计都是内向型的以生产管理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市场上的客户需求及其变化不可能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反映。

今天的情况已经颠倒了过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及其选择权的增加,供应商的权利已经转移到客户的一方。高度竞争的市场和大量的信息已经使客户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在新的环境中,成功的企业是那些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思维,认识到客户的关键需求并以新的管理理念来满足这种需求的企业。

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一项资产,提高客户价值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力保障,同时在企业经营中最大的风险也是来自于客户。对客户的研究是信用管理的突破口,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正是研究客户行为、提高客户价值、增强客户与企业关系的有力工具。通过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将客户关系管理中的一些策略介入到信用管理中来,是企业摆脱目前信用管理窘境的关键所在。将客户真正变成财富的来源,而不是灾难的根源。

四、CRM介入信用管理的必要性

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信用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信用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传统的信用管理思想是以企业为中心展开的,目的在于取得企业产品所在市场的竞争优势,将赊销行为作为促销的一种方式,其行为特征是隶属于产品销售功能的。而现代的信用管理思想应以客户为中心展开,目的是提高企业客户的获得率和保持度,并能通过积极有效的信用管理来提高客户价值。而客户关系管理正是进行客户管理的有效工具,客户关系管理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可以在信用管理中得到很好地实践。

我国信用管理的概念并不普及,但已有很多企业在进行着信用管理的摸索和实践。

(一)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快速地了解和跟踪目标客户的信用信息

客户信息是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重要依据,除了资金规模、资本结构、行业环境等因素之外,影响客户信用水平的因素还很多,在客户资料收集阶段很难确定收集范围,要确保信用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就必须大量地收集客户的相关资料,而如此巨量的客户数据又会给快速决策带来负面影响。客户关系管理中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正是快速处理大量数据的有力工具,可以提供准确及时的能满足信用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

(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准确地了解客户的信用需求

客户信息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灵魂,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在客户数据库中,收集和管理包括产品、客户、潜在客户和其所在行业的各种信息,帮助企业完成客户信用信息的分析,确定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的信用设计,并能对客户的经济活动进行实时跟踪。

(三)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为客户科学地定制合理的信用政策

制定信用政策是信用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负责任企业希望建立稳定合理赊销流程的重要举措。制定信用政策的目的除了能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之外,也是赢得客户关注的重要手段。客户赊购需求多种多样,有的客户希望信用期限长一点,也有的客户希望信用额度高一点,企业的赊销方式也应因客户而异,将各种赊销方案视为不同“产品”,这需要企业的信用管理人员在为客户推荐赊销方案的同时要了解客户的需求。

(四)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更全面地对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进行评估

将授信视为重要竞争手段的企业是非常关注信用管理成效的,任何一项管理措施必须能给企业带来价值,信用管理尤为如此。在实践中企业总结出了不少方法,如DOC法、收益成本比较法、坏账水平测算法等,这些方法能根据企业的实践营运情况对信用管理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估,但这些方法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做出的,在以“客户”为管理中心的时代,企业应转变信用管理的评估视角,客户关系管理正是提供这种视角的有利工具。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掌握信用管理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加强了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客户对企业的依赖度有没有增加等。

(五)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授信效益、降低授信风险

企业信用额度的实质就是给客户的一笔无息贷款,而这笔“贷款”主要受制于企业的资金规模,因此信用额度无论对哪个企业而言都不可能是无限制的。企业的信用管理就应该致力于将有限的信用额度给予那些最有价值的客户。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辨别最有价值的客户,能有效地提高授信效益、降低授信风险。

五、CRM介入信用管理的可行性

客户关系管理之所以可以介入到信用管理当中去,这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与客户的经济活动很多是由会计人员记录,会计信息是承载客户经济行为的主要载体。九十年代末会计学界提出的会计信息化,本世纪初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在很多领域开展起来,提出了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充足适时的信息过程。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使得收集、存储的成本非常之低,矛盾主要集中体现在会计信息的合理利用上,而客户关系管理正是处理大量信息的利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客户关系管理介入企业信用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关系数据库技术、局域网技术、客户机/服务器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以及计算机个人电脑等在企业的应用日益普遍,一个公司在不同地方可以建立多个信息终端,多用户共享客户管理系统已成为现实。而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则对CRM注入一个强大的催化剂,利用互联网这个最新联系渠道将企业和用户拉得很近,从而增添了一个全天候的、不受地域限制的接触渠道,使得企业和客户能更快、更广泛地进行双向交流。应该说,信用管理对于CRM是一个崭新的应用领域,但信息技术无疑为CRM能在该领域应用起了推动力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

信用管理既影响销售业绩,又事关企业损益。对于一般企业尚未独立设置信用管理机构,使信用管理活动受制于企业内部的诸多部门。目前企业内部的众多低效率、内耗式的业务活动,充分说明了企业内部业务需求是客户关系管理快速发展的原始动力。一方面客户信息零散分割导致信用管理低效;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没有一个对客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更新和输出的有效管理系统,在信用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方面可供信用管理人员使用的基础信息有限。

六、CRM介入信用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

企业信用管理活动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内容涉及到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流程,不但需要一个科学的组织结构,还需要有一个明确严谨的操作流程。科学信用管理流程其实是企业管理工作标准化的体现,有利于信用管理业务标准的有效推行和巩固,最终以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效率为目标。为了把科学信用管理流程的程序、方法、信息传递、各环节相互协调等方面的要求系统形象地显示出来,信用管理流程通常采用流程图的形式来表示。最简单的信用管理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从信用管理的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企业授信和客户征信的过程,企业与客户在信用管理中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客户关系管理作为目前企业处理客户关系的新兴技术在信用管理中必定能发挥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客户资信数据,建立客户资信数据仓库,实现对客户资信的调查。

2.进行客户数据挖掘,对企业授信风险进行分析。

3.进行客户价值评估,实现客户细分管理,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

4.跟踪客户信息,维护客户信用能力,提高客户价值。

5.分析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评价信用管理效果,实时调整相关政策,使企业的信用管理成为一个灵动的有机体。

【参考文献】

[1] 林钧跃. 企业信用管理. 第1版.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2] 张其仔, 尚教蔚, 周雪琳, 施晓红. 企业信用管理.第1版.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3] 孙智英. 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第1版.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 李志辉. 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 第1版.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 杨雄胜. 高级财务管理. 第1版.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 安东尼.桑德斯. 信用风险度量. 第1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波特・爱德华. 赊销管理手册. 第1版. 香港: 宇航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