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26: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市场经济竞争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国有经济;市场竞争;社会责任;公平税负
本文为安徽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省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AHSKF03-04D03);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子课题(课题编号:07AJL011)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术界对“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讨论尤其激烈。一些人认为,自2004年以来,我国“国进民退”的趋势正在加剧,“国进民退”是政府主导下的新一轮国有经济大举扩张,是改革的倒退。典型的案例有中粮入驻蒙牛、山东钢铁并购日照钢铁、山西煤炭的重组事件、央企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政府四万亿注资大部分被国企分享。针对这些案例,有些人对“国进民退”目前的发展趋势表示担忧,认为当前国有企业不仅仅在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自然垄断行业拥有绝对垄断地位。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也正在挤出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种观点认为,“国进民退”只是暂时现象,是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的必要手段,其本质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机构调整,并且改革开放以来收集的统计数据也支持“国进民退”的论断。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4~2008年期间,国有企业由17.9万户减少到14.3万户,减少了3.6万户,减幅为20%。与此同时,私营企业由198.2万户增加到359.6万户,增加了161.4万户,增幅为81.4%。2008年与2004年相比,我国企业资产中,国有企业的资产所占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所占比重增加3.3个百分点。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私营企业的户数和资本也保持较快增长。
二、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
这次“国进民退”争论背后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对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如何定义的呢?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对国有经济改革做出要求:“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国有经济是构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体现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导和带动上。国有经济承担了为社会生产公共物品、维持社会稳定的责任。如果国有经济只能存在于非竞争性领域,而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必然会冲击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三、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优势
理论上,没有任何客观证据能够证明国有经济只能存在于一些所谓的自然垄断行业,而不能够在竞争性领域有所发展。事实上,国有经济除了在石油石化、铁路交通运输、电网电力以及公共服务等行业具有垄断优势以外,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如汽车、金融业、装备制造业、建筑、房地产等行业,国有企业同样具有竞争力。2009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从2003年的6家增加到30家。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国有企业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国有企业在发明专利、知识产权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同样比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竞争优势;第三,国有企业更加重视发展人才强企战略,积极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有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技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第四,国有企业具有融资上的优势和便利。
四、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竞争地位现状考察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至少在大规模经营领域,无论是创新激励机制还是资源配置,国有经济都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与非公有制经济实力大体相当。因此,国有经济完全有资格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但是,由于采取了公有资本的实现形式,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使公有制在收入分配中的自由度缩小,导致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不合理的税收负担,造成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义务上的不平等。
(一)国有经济要比非公经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根据国资委的《2009年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的定义,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道德和商业伦理,自愿在运营全过程中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负责,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履行国家责任,切实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维护国家利益是国有企业的内生目标。因此,国有企业除承担经济目标之外,还担负着非经济目标的重要责任。国有经济的非经济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国有企业需要承担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重任;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外积极吸纳就业,对内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国有企业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常常需要发挥表率作用,模范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国有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国有经济要比非公经济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现代经济庞大的公共开支是由财政预算支付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国有经济是国家税收的纳税大户,国有企业交纳的税款在逐年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全国国有经济上缴税金突破2万亿大关。其中2002~2009年,中央企业上缴税金从2,915亿元增加到11,475亿元,年均增长21.62%,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4万亿元。2009年中央企业完成向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55.3亿股,对应的市值为429.68亿元。国有企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同时国有企业的税负却比非公有制经济重很多。
第一,国有经济与其他非公经济相比税负是不公平的。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根据历年《中国税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研究国有企业税收问题,得出如下结论:2003~2008年,国有企业的税负大大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国有企业税负6年均值达到27.7%,是私有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5.16%)的5.29倍,是其他企业税负最高的股份公司税负平均值的2倍。因此,我国还需要深化财税改革,为国有企业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
第二,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纳税管理也有显著差别。由于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所有,上缴税赋是国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国有企业偷税漏税的动机较小,并且国有企业核算正规,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工作一般比较容易执行。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偷税漏税的问题则比较普遍。民营企业的私有性质决定了这些企业主观上存在偷税漏税的动机,并且由于我国的民营经济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核算不正规,客观上存在征收管理上的难度。我国目前的税收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税收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也给了民营企业可乘之机。
五、国有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仍存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国有经济是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够创造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由于公有制经济的本质特征,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承担了不对等的社会责任和税收负担,竞争力受到限制。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努力消除这种不对等竞争现状。
第一,建立垄断国企与竞争国企分开管理的监管模式。国有资本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决定了对国有企业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必须分开管理。对于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命脉的公用事业和军事工业等自然垄断领域行业,国有资本在这类企业中不具备完整的资本性质,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直接进行经营管理;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主要表现为政府参股或者相对控股的国有股份形式。这类企业满足《公司法》规定的企业独立法人性质,政府应该放手,按市场规律办事,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真正意义上的分离。
第二,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和法律建设。制定垄断领域和一般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标准。对于自然垄断行业,因为其自身兼备社会公共服务性质,因而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它必须在可承受的亏损范围内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对于一般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要想保持与非公有制经济同样的竞争实力,就不应当年复一年的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它应当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履行同样标准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的履行也需要有法律的约束。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修改所得税法来进一步充实和扩大其享有税负减免的实体权利,还要通过修改税收征管法、信贷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来为这些企业享受权利提供程序上的方便。对于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主要采取宣传教育手段使这些企业认识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意义,倡导企业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但如果企业有诸如越轨运作、违规违法、拖欠工资、偷工减料、欺骗顾客、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则需要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惩罚。
第三,完善税收征管的法律法规建设。深化财税改革,完善我国税法建设。首先,加快“费改税”的改革进程。将国有企业的一些强制性收费项目转化为特殊的税种,如环境税、资源税、社会保障税等,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范税外负担;其次,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的职责,切实为国有企业减负;再次,政府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而减轻国有企业的“暗负”问题;最后,税收征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管理,加大对偷税漏税的处罚力度,加强纳税知识宣传,提高民营企业纳税意识。
第四,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决定了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诚信不仅关系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市场体系的正常秩序和运作效率。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引导和监督职能,引导全社会各类企业认识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完善企业的社会责任监管机制,鼓励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秩序健康有序地发展。
本文认为,关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有些观点仍值得商榷。国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形式,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只要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同其他经济成分同等的竞争力,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多一点或是少一点都是合理的,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国有经济不应当继续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和不公平的税负。未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相信国有资本的这些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实现真正的的市场公平竞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资产管理委员会.国资委2009年回顾.国资委网站,2010.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
这意味着新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将是一种通过市场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整的间接宏观管理体制,即政府通过改变税率、利率、汇率、价格和工资等经济变量,调节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影响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活动企业的整个经济过程都与市场活动相联系,无论是生产经营决策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向等目标确定,都要以市场价格和利率信号为依据,以市场利润为经营目标,并且以市场利润的实现程度为收人分配的体据。人们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也都离不开市场,都要在市场机制的直接作用下进行在市场经济中,各种所有制、各种经济成分并存,作为具有各自不同利益和权利主体的企业、组织和公民,同时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所有的利益单位都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经济活动,价格的升降、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梅个利益单位的利益,人们必然随时随地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生产、销售或购买因此,作为协调行政关系的行政法要树立公正的、权威的法律职能,就必须同时反映各种市场主体的意志、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发育阶段,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比较快,另一方面管理市场的行政法规不完善不具体,给不法分子和者以可乘之机,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诸如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投机倒把、走私贩私、哄抬物价、垄断等一系列直接扰乱市场秩序的混乱现象,这种现象使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权益受到损害,所以需强有力的行政法手段来调整他们各自相互间的利益,保证市场主体独立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一系列市场管理法规、明确统一的市场行为规范,将市场逐步纳人依法管理的轨道;通过反倾销反垄断,制裁违法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促进统一的现代化市场的形成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竞争法、实行竞争政策的国家,对于欧洲各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它限制不正当竟争,保证公平的效率竞争,既维护消费者利益,也维护企业集团的利益。同时该法中也明确规定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权限、任务和机构设置。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的是,美国竞争法与竟争政策的实施与监察既有分工.又有相互交叉配合,形成一种竞争性协调合作关系,同时对违法者追究责任。这些措施对于落实行政法规是十分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关长期直接向企业下达详细而具体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其管理范围貌似广泛,实际上并末能讨企业实行灵活而有效的告理而在市场经济中,只要充分利用市场,对市场机制施加影响,变动市场环境,就能影响到组成市场活动总体的各个企业的市场活动行为。
在市场经济中,国家行政管理的范围较为广泛,整个机制也较为完善在计划圣济体制下,国家同时执行行政节理与经济骨理双重职能,过分强调用行玫手段竹理经济,使各级行政机构普遍缺乏灵活性,因而降低了宏观决策效率,决策失误增多。同时,企业作为倒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必要的自。社会物质利益原则的否定,“大锅饭”的盛行也使得经济运行只能依靠外部的行政力量去推动,而整个国民经济失去了内在的动力。企业在“条条块块”的狭隘圈子里几乎不可能通过市场迅速获得经济信息,而只能听命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性指令、国家尽骨也曾制定了工业、农业、贸易、物资、税务、物价、金融等各方面的行政法规,但实际上都是行政命令起作用,行政法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调节功能、进入八十年代,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行政法的不断完善和加强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各种各样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法规相继制定出来,并且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海关、医药、卫生、文教、劳动、一商、公安和司法等行政法规,都是国家通过行政指导落实国家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通过货币政策、财经政策、产业政策和汇率变动等进行宏观经济调节,使我国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行政预测,汇集传播经济信息,引导企业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通过建立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因市场竟争而淘汰的失业人员的生活出路;通过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及其他行政管理活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随着行政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也有了更多的调竹功能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带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弱点,为避免经济发展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保障正常运行,必须对市场加强宏观调扮,行政法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器之一:、以往有许多经济关系用民法、商法等法律规范无法调整,而有了行政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在市场经济中,不正当竞争必然会随着竟争的出现而出现,反不正当竞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行政法授予行政机关必要的检察监督权、强制权和处罚权,同时行政法又对这些权力的行使设定了监督制度,保证行政权力机关以公正的身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相应的行政制裁,并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保证制裁内容的实现,这就是行政法的调节功能。
行政法的民主化是指要以保障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和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两个方面去构造我国行政法体系,例如不仅授权行政主体以行政权力,而且要对行政权力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干扰和阻碍市场休制形成的行为大量存在。在计划体制下,各级政府部门习惯于对企业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在建立市场经济休制之初,企业仍会受到行政机关的各种非法干预,这些非法干预的存在,必然会妨碍企业自主经营,削弱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力量,这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不利的。不仅要保证和促进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且也要防止和独断专行的滋生。企业在商品经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最怕被无端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执照,或责令其停产停业,或查封、扣押财产。上述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以后,将使受罚企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不法行为侵害了相对人的权益,必须及时澄清和补救,这些方面我国的行政法很小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必需及时完善我国的行政法,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
1 新的时代背景,对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和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同时大型企业的管理也有了全新的目标。经济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因为它可以为本企业创造很好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的特点是:对企业工作中价值运用所实行的管理行为,也就是说,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力量。我国近几年在市场改革中使用的力度很大,同时外国企业对我国本土经济市场的冲击也非常大,因此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
1.1 对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大型企业和国际贸易之间的默契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我国的产品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众多成员国当中,拥有很多惠国的优厚待遇,进而使得很多国家的跨国区域经营活动越来越多。这也迫使我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一定要进行完善和更新,深入开发带有资本性的项目,建立一批全新的技术密集型部门。
1.2 对于我国人才环境变化的影响 目前,是人才资源竞争最激烈的时代,我国现在已经不再需要“物美价廉”型的人才,因为国外的企业给予的待遇比国内丰厚,导致我国的人才全部走入国外,使得我国的经济管理人才流失严重,所以我国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经济管理人才,在企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吸收过来。从另一层面来看,我国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的素质还不高,同时信息化水平也很低,因此,大型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3 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 目前金融工具在不断地更新,为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了新的风险,例如:汇率及利率风险等。因此,国内外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让企业如何规避风险。我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大型企业在金融投资方面遇到了全新的机遇,这就要我国对金融机构的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所以,我国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把大型企业的投资安排在新的技术产业上面。
2 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大型企业经济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的综合管理,使大型企业工作和谐。由于我国目前经济管理受到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因此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阻碍了大型企业的发展。
2.1 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传统思想观念落后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型企业的经济管理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可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在我国根深蒂固,所以效果仍然不是很明显,效果也不好。企业的管理层很难接受全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时候还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这就严重影响到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更新与发展。
2.2 我国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体系还有欠缺 大型企业的经济管理使本企业工作和谐,因此,大型企业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这关系到企业是否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2.3 大型企业经济管理人才还不够 我国的经济管理才刚刚起步,进程有些晚,所以才显得人才缺少,而且国外企业给予人才的待遇比国内要丰厚得多,导致了我国流失了很多管理人才。而留在大型企业中的那一部分管理人才,也都知识老化,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都不是很高,他们做出的管理决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全新变化。
3 想要改变经济管理现状,应当采取的措施
3.1 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要进行全面的转变 大型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当今的环境进行经济管理理念的更新。
3.1.1 必须符合国际化战略的要求,一个企业要想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立足,经济管理的制度制定就要以国际化为标准。
3.1.2 要在投资理念中,加入一些多元化的因素。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的门槛相对于之前比较已经降低了,很多国外企业的资本,也慢慢地流入到了我国的市场,这就是企业的商机,要与国外企业密切合作,学习他们的经验,最终提升我国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
3.2 建立全新的经济管理体制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大型企业的经济资源已由物质变成了知识,一些外国的预言家也曾表示,知识资源对任何一个企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都可以达到80%以上。我国目前为止仍是人才竞争相当激烈的时候,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把人力资源融入到经济管理中去,建立一套全新的、财务和人力两方面资源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特点划分管理层次,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分工必须明确,在员工完成每项指标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奖惩。
关键词: 产品市场竞争;政府管制;会计稳健性;公司治理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稳健性原则(或称谨慎性原则)一直是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
(一)国外文献综述
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原则确立已久,但是针对会计稳健性的系统研究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即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被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才兴起的。Watts(1993)开创了对会计稳健性的系统研究,认为会计稳健性主要受契约、诉讼、税收和政治的影响,其中契约起着主要的作用。Basu(1997)首次从实证角度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了研究和证实。Ball,Kothari和Robin(2000)发现会计稳健性普遍存在于普通法国家和成文法国家,但普通法系国家的盈余更稳健。Ball(2003)以东亚四个国家为研究样本,发现虽然这四个国家在会计准则方面均属于普通法系国家。但会计稳健性发面却存在差异,这表面会计准则本身并不能决定财务会计报告的治理,准则以外的其他因素,如经济动机等也会显著影响会计稳健性。Watts(2003)对之前的会计稳健性研究进行了评述,详细论述了四个影响会计稳健性的不同因素:契约、税收、管制、法律(政治),也对会计稳健性的三种计量方法进行了总结。Beekes等(2004)、Bushman等(2004)发现董事会的独立性显著影响了会计稳健性。Huijgen(2005)利用英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证实了诉讼对会计稳健性的重要影响。Ball和Shivakumar(2005)发现在英国,国有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要强于私有上市公司。Bushman等(2006)拓展了其2004年的研究,发现司法体系较健全的国家具有更强的会计盈余稳健性。Lafond(2008)则发现所有权分散的上市公司具有更稳健的会计盈余特征。
国外对于会计稳健性从宏观经济因素和公司治理两个角度展开了较丰富的研究,这对我国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国内文献综述
李增泉、卢文彬(2003)在Basu(1997)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我国1995-200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我国会计盈余在整体上是稳健的。而李远鹏、李若山(2005)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并非真实的稳健,而是由亏损公司的“大洗澡”行为所致。孙铮、刘凤委、汪辉(2005),刘凤委、汪扬(2006),陈胜蓝、魏明海(2007),修宗峰(2008)主要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了影响会计稳健性的因素。刘峰、周福源(2007)则将会计稳健性作为审计质量的变量,研究发现国际四大并不意味着高审计质量,相反,强烈的证据表明国际四大甚至比非四大更加不稳健。代冰彬、陆正飞、张然(2007)发现会计稳健性因素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显著影响。朱茶芬、李志文(2008)从政府干预、内部人控制、债务软约束三个角度入手,揭示了国有控股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制度根源。刘嫦、杨兴全(2009)发现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权显著影响了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三)研究假说的提出
由上述综述可以看出,当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公司内部治理及稳健性本身来展开研究,还鲜有文献系统的考察上市公司治理环境的外部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解,市场抑或公司的外部宏观及微观环境都是一种制度安排,它对于每一个内在于其中的企业都有重要的影响。如产品市场竞争,以及企业所在行业的政府管制特征。
一个身处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企业,将时时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市场策略,稍有失误,就将失去大片的市场份额,陷入财务困境,甚至被同类企业兼并或收购。稳健性会计信息是股东监督经理层、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所以,在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该行业内的企业有强烈的动机遵守稳健的会计原则,及时确认损失,以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
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某些行业受到了大量的政府干预。一方面,这些行业可以从政府获得丰富的、其他行业的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资源。这类企业有着稳定的目标市场(有的目标市场甚至直接为政府),且面临着较小的竞争,所以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较低。基于此,处于政府管制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动机进行及时、透明的信息披露。另一方面,政府管制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大部分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此类公司具有多重经营目标,往往成为政府确保民生和突出政绩的重要手段。所以,政府管制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及会计报告过程更容易受到操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两个研究假设:
H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可以有效提升会计稳健性。具体来说,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的行业,行业内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越高。
H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管制会损害会计稳健性。具体来说,非政府管制行业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会计稳健性。
二、研究设计
(一)实证模型与变量界定
Basu(1997)利用公司盈余与股票回报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会计稳健性的经验性指标,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Ball et al,2000,2003;李增泉,2003;朱茶芬、李志文,2008等)。模型如下:
NI=β0+β1*D+β2*RET+β3*D*RET+ε
NI为每股盈余,为了减少异方差影响,使用每股盈余/期末股价,期末股价为上市公司t+1年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RET为超额累积回报率,等于原始累积回报率减去市场累积回报率。原始累积回报率采用上市公司t年5月至(t+1)年4月的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月个股回报率计算,市场回报率分别采用深、沪两市t年5月至(t+1)年4月的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月市场回报率(等权平均法)计算。D为虚拟变量,当RET≤0时取1,否则为0。β2代表盈余对好消息的反映,β3是盈余对坏消息的增量反映,可称为稳健性指数。β3显著大于0,说明存在会计稳健性,β3越大,稳健性越高。
在检验本文研究假说1时,本文对Basu模型作如下扩展:
NI=θ0+θ1*D+θ2*RET+θ3*D*RET+θ4*Competition+θ5*Competition*D+θ6*Competition*RET+θ7*Competition*D*RET+θ8*New+θ9*New*D+θ10*New*RET+θ11*New*D*RET+ε
Competition为本文产品市场竞争的刻度指标,用分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行业赫芬达尔指数①衡量,该指数越小,说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越大,即竞争越激烈。θ6代表产品市场竞争对好消息反映的影响,θ7代表产品市场竞争对稳健性指数的影响。如果θ7显著
在检验本文研究假说2时,本文对Basu模型作如下扩展:
NI=λ0+λ1*D+λ2*RET+λ3*D*RET+λ4*Regulation+λ5*Regulation*D+λ6*Regulation*RET+λ7*Regulation*D*RET+λ8*New+λ9*New*D+λ10*New*RET+λ11*New*D*RET+ε
Regulation为本文政府管制的刻画指标。借鉴夏立军,陈信元(2007)的研究,将“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界定为管制性行业,具体包括以下行业:采掘业(B);石油、化学、塑胶、塑料(C4);金属、非金属(C6);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D);交通运输、仓储业(F);信息技术业(G)。括号内的行业代码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确定。当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为管制行业时,取1,否则取0。如果λ7显著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我国在2001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且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2001以后,我国会计盈余才逐步显现出稳健性。所以本文选取2001-2009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执行了以下剔除程序:2006年的全部数据②;数据缺失的样本;金融行业上市公司;ST公司;为了减少奇异值的影响,对所有小于1%分位数和大于99%分位数的数据进行缩尾处理。研究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数据库(CSMAR),数据整理由Excel完成,实证检验由统计软件Spss15.0和Eviews5.0完成。
三、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样本数\&NI\&-1.05475\&0.555397\&0.019203\&0.050751\&0.019232\&9135\&D\&0\&1\&0.601314\&0.489655\&1\&9135\&RET\&-3.45459\&9.841694\&-0.0196\&0.552013\&-0.05906\&9135\&Competition\&0.01249\&0.874954\&0.071824\&0.104602\&0.039456\&9135\&Regulation\&0\&1\&0.368035\&0.482297\&0\&9135\&]
注:为了保持数据的原貌,描述性统计结果中列示的统计指标是采用未删除2006年数据,且未通过缩尾处理的2001-2009年的数据计算的。
在表1的描述性统计中,D的中位数为1,这说明大部分企业的超额累积回报率为负;从RET的结果来看,各股票之间的超额累积回报率差异非常大,最大值达到了9.84,而最小值为-3.45;从产品市场竞争(Competition)这一变量来看,我国部分行业呈现出高度垄断特征(最大值为0.875);最后,按照夏立军,陈信元(2007)对政府管制行业的分类方法,处于政府管制行业的上市公司比例较高(Regulation的平均值达到了0.368)。
(二)多元回归结果与分析
表2列示了产品市场竞争和政府管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模型1回归结果是对假设1的验证;模型2回归结果是对假设2的验证。
表2 产品市场竞争、政府管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
[模型1回归结果\&模型2回归结果\&变量\&估计系数\&T值\&VIF值\&变量\&估计系数\&T值\&VIF值\&Constant\&0.024\&25.610***\&\&Constant\&0.022\&23.914***\&\&D\&-0.007\&-5.132***\&4.399\&D\&-0.005\&-3.860***\&5.000\&RET\&0.024\&8.168***\&5.926\&RET\&0.028\&10.067***\&8.067\&D*RET\&0.027\&3.259***\&6.991\&D*RET\&0.018\&1.898*\&8.018\&Competition\&0.012\&2.985***\&2.811\&Regulation\&0.004\&2.666***\&4.775\&Competition*D\&-0.003\&-0.339\&4.573\&Regulation*D\&-0.002\&-0.752\&6.885\&Competition*RET\&0.009\&1.004\&2.866\&Regulation*RET\&0.008\&2.164**\&5.031\&Competition*D*RET\&-0.109\&-3.285***\&4.223\&Regulation*D*RET\&-0.016\&-1.990**\&5.725\&New\&-0.003\&-2.797***\&4.308\&New\&-0.003\&-2.351***\&5.048\&New*D\&0.003\&1.565\&7.629\&New*D\&0.003\&1.692*\&8.308\&New*RET\&-0.022\&-6.733***\&5.717\&New*RET\&-0.023\&-6.488***\&7.353\&New*D*RET\&-0.025\&-2.785***\&8.815\&New*D*RET\&-0.019\&-1.876*\&9.864\&Adjust-R2\&0.095\&Adjust-R2\&0.094\&F值\&78.673***\&F值\&77.272***\&N\&8181\&N\&8104\&]
注:1)***、**和*分别表示在0.01、0.05和0.10水平以下统计显著(双尾检验);2)上述结果均通过了White异方差修正;3)上述结果是采用了剔除2006年数据之后的2001-2009年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事实上,当我们采用全部2001-2009年数据进行回归时,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说明本文的结论并不受2006年数据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文结论的稳定性;4)VIF值为方差扩大因子,用来检测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过线性。表2列示的VIF值均小于10,这说明研究结论没有受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表2左侧列示的模型1回归结果证实了本文的假设1。Competition*D*RET的回归系数为-0.109,T值为-3.285,在1%水平以下显著。这表明,产品市场竞争越弱的行业,所处其中的上市公司具有更低的会计稳健性。换句话说,产品市场竞争可以有效提升会计稳健性,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会计稳健性越高。由于激烈的竞争,股东和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要求经理层实行更稳健的会计政策。表2右侧列示的模型2回归结果证实了本文的假设2。Regulation*D*RET的回归系数为-0.016,T值为-1.99,在5%水平以下显著。这表明,政府管制严重损害了会计稳健性特征。相比非政府管制行业,政府管制行业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会计稳健性。另外,在两个模型中,D*RET均显著为正,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在整体上呈现了稳健特征;New*D*RET均显著为负,新会计准则降低了我国的会计稳健性,这与毛新述、戴德明(2009)的结论一致。
虽然产品市场竞争可以有效提升会计稳健性,但是这一功能在政府管制行业和非政府管制行业是否会呈现不同的表现?产品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的提升作用在哪一行业中更为显著?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方法见模型3:
NI=η0+η1*D+η2*RET+η3*D*RET+η4*Competition+η5*Competition*D+η6*Competition*RET+η7*Competition*D*RET+λ8*Regulation+η9*Regulation*D+η10*Regulation*RET+η11*Regulation*D*RET+η12*Regulation*Competition+η13*Regulation *Competition*D+η14*Regulation*Competition*RET+η15*Regulation*Competition*D*RET+η16*New+η17*New*D+η18*New*RET+η19*New*D*RET+ε (3)
如果模型3中的η15显著为负,则说明相比管制行业,产品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的提升作用在非管制行业更显著;反之,如若η15显著为正,则说明产品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的提升作用在管制行业更显著。我们预期η15显著为负。表3列示了模型3的回归结果③:
表3 不同行业管制特征下产品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程度的差异分析
[变量\&估计系数\&T值\&VIF值\&Constant\&0.023\&17.879***\&\&RET\&0.026\&6.510***\&4.717\&D*RET\&0.113\&5.840***\&6.204\&Competition*RET\&-0.045\&-2.192***\&9.147\&Competition*D*RET\&-0.027\&-0.406\&4.757\&Regulation 1*D*RET\&-0.009\&-0.857\&2.634\&Regulation *Competition* RET\&0.076\&3.699***\&7.092\&Regulation*Competition*D*RET\&-0.175\&-2.243**\&4.536\&New\&-0.002\&-1.143\&3.555\&New*D\&-0.005\&-3.519***\&4.786\&New*RET\&-0.021\&-5.107***\&5.261\&New*D*RET\&-0.109\&-5.986***\&8.038\&Adjust-R2\&0.087\&F值\&72.972***\&N\&8307\&]
由于模型3存在大量的交叉项,为了减轻共线性问题,借鉴孙铮、刘凤伟和汪辉(2005)在研究债务对稳健性的影响时的方法,我们在回归中仅保存了重要的交叉项变量。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Regulation *Competition*D*RET的回归系数为-0.175,T值为-2.243,在5%水平以下显著。这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对非管制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这证实了上文的猜测,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本文的假设2,政府管制损害了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D*RET仍显著为正,New*D*RET显著为负。VIF值均小于10,这说明回归结果克服了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出于稳健性考虑,我们采用上市公司的原始累积回报率替换超额累积回报率对模型重新进行了验证,回归结果支持本文的假设。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2001-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大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管制、产品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是:
(1)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的行业,行业内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越高;
(2)政府管制会损害会计稳健性。相比政府管制的行业,非政府管制行业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会计稳健性;
(3)无论是在政府管制行业还是在非政府管制行业,产品市场竞争都可以有效提升会计稳健性。但是,相比政府管制行业,产品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的提升作用在非政府管制行业更为显著。
这些结论表明,政府管制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项特殊的制度安排,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产品市场竞争作为上市公司一个重要的外部治理变量,可以有效降低这一破坏程度。这些结论表明政府逐步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结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治理机制的完善和财务信息特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注 释:
① 行业分类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所确定的行业代码,除制造业按二级代码分类外,其他行业均按一级代码分类。
② 对于2006年数据的删除是有实证依据的。在我们对上市公司股票的原始累积回报率计算过程中发现,2006的原始股票回报率
③ 在此之前,本文将研究样本分为政府管制和非政府管制两类,分别检验了在这两类上市公司中产品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政府管制行业还是在非政府管制行业,产品市场竞争都可以有效提升会计稳健性。模型3是在这一结果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检验。限于篇幅,分样本的检验结果未列示。
参考文献:
[1]陈胜蓝,魏明海.董事会独立性、盈余稳健性与投资者保护[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102.
[2]陈旭东,黄登仕.会计盈余水平与会计稳健性一基于分量回归的探索分析[J].管理科学,2006,8:52-61.
[3]黎文靖.会计信息披露政府监管的经济后果[J].会计研究,2007,8:13-21.
[4]李远鹏,李若山.是会计盈余稳健性,还是利润操纵?―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3:1-56.
[5]刘嫦,杨兴全.终极控制权和会计稳健性相关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1:83-88.
[6]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J].会计研究,2007,3:79-94.
[7]毛新述,戴德明.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12).
[8]曲晓辉,邱月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7:20一28.
[9]孙铮,刘凤委,汪辉.债务、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 6:112-173.
[10]夏立军,陈信元.市场化进程、国企改革策略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生决定[J].经济研究,2007,7:82-95.
[11]Ball, R., S.P. Kothari, and A. Robin.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0,29, 1-51.
[12] Ball,R.,Robin,A.,and J. Wu. 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 countr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 36(3):235-270.
[13] Ball, L Shivakumar. 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 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 39:83-128.
[14]Beekes, P Pope, S Young. The link between earnings timeliness, earnings conservatism and board composition: Evidence from the UK[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4, 12(1):47-59.
作者简介: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经营实力的增强以及服务功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发展中越来越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竞争发展战略。本文将分析现有金融市场格局以及在对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市场定位及竞争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金融竞争格局中的定位出现趋同化现象,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实际问题:一是自身赖以存在的体制背景。二是持续经营所必须的客户资源。三是竞争过程中的比较优势。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其市场定位。其中,体制背景决定了滨海银行的内在构成和外在政策约束;主体客户是滨海银行的服务对象,直接关系到利润的主要来源;而比较优势则是滨海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滨海银行只有找准了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实现持续发展。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普遍存在趋同化现象:首先,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其次,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再次,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则兴趣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定位的基本哲学应该是竞争中并不是大家“你死我活”,而是我们可以共存共荣,因为我们各不相同。主流经济学认为,各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分工是符合最优原则的;同样,各家商业银行能否在科学评价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差别化定位将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营效率。因此,滨海银行应认识市场的划分,明确其所在市场竞争状态,所处位置,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服务,降低成本,制定适合自身的竞争战略。
二、案例分析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天津农村信用社,这是其赖以存在的体制背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肩负着向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改制后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作社区精品零售银行。分析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竞争环境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的差异性和优势所在是确立其市场定位的前提。
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天津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着一下弱势:1.经营规模小、资本实力弱等弱势。这就决定着其抗风险能力、放贷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较低。监管部门对单户贷款最高限额的规定更使得对一些大型项目望而却步。2.结算渠道不畅、经营范围有限。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领域主要是服务当地,虽然通过多种形式“借跑道”,但结算速度与便利程度仍不理想,限制了业务范围的向外扩张,同时也增加了交易成本。3.业务拓展受到多方面制约。由于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信用社,社会各界对其经营能力仍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如一些国家部委明令禁止下属单位将资金存放到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只能存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4.监管部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也采取了审慎态度农村商业银行申请某些新业务要逐级上报至银监会,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推出新业务时通过总行直接向银监会申报既降低了办事效率又延误了业务推出的时机。5.员工素质整体不高。尽管多年来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但与信用社时期相比员工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尤其缺乏高素质的决策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强大的科技网络队伍、熟悉WTO相关法规及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以及具备银行、证券、保险综合化经营知识、产品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6.信息流量过小,监管起点较高。市场的竞争首先是信息的竞争。信息的准确与及时将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有效性。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量有限,尽管决策层采取多种方式捕捉各方市场信息,但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相比仍不在一个信息平台上,而监管部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是按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同的监管标准和指标来进行衡量。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压力太大,在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上也难免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三、解决办法或方案
(一)关于波特的五力模型和市场结构的认识
波特(Porter)提出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它是用来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特征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在该模型中涉及的五种力量包括: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
经济学家依据市场竞争和垄断的程度,将现实经济中的各种产品和劳务市场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结构:1.完全竟争假设意味着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服从者。2.垄断市场假设意味着垄断厂商面对的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3.垄断竞争市场假设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既有竞争又有垄断,竞争是主流,“差别就是垄断”。4寡头垄断市场假设意味着一个寡头的市场决策,总会对其他寡头决策的市场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其决策的效果也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反应。决策的相互依存性是寡头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形成寡头行为异常复杂的原因。
(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现状及竞争战略
伴随更多的外国金融机构已全副武装准备进入中国,中国的主要金融机构正从传统的垄断性经营走向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处于卖方市场,坐等客户上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与那些经营历史久远、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服务理念、营销方式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想在如此严峻的竞争环境下吸引客户,求得发展,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加快改进服务的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近年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组织结构状态是(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 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结构状态。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各自的生存空间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寻找不同的目标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与之相对应,金融行业的组织结构发展态势也必然与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模式相匹配,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金融机构必然有其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内外部优劣势的考虑可以进一步明确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发展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制定与其市场定位相配套的发展战略,为每一阶段的改革确立目标,指明方向。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创新推动发展,以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充实管理内涵,以区域合作、内引外联拓展生存空间,以人才和知识为本推动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科技与现代技术为业务创新的支撑,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
1.短期发展战略――夯实基础,建设队伍,努力成为系统内最优
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原有体制背景决定了其先天的弱势,这种弱势并非通过转制就能在朝夕之内彻底改变,而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付出。因而,在近期内,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思路是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增强综合实力,整合和积蓄人力资源,争取成为农村金融系统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坚持立足农村市场。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与“三农”有着骨肉相连的血脉关系。农村商业银行最熟悉的是“三农”,“三农”最需要的也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伴随“三农”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惟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工具,才能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满足经济的金融需求。
(2).逐步健全法人治理。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3).切实加强人才引进。由于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大多都是原信用社的职工,整体素质与国内其他银行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客户对银行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仅靠原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才不足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因而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每年吸收一批专业对口、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员工队伍中,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4).努力培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与国内外优秀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还缺乏能体现其自身特点的从上至下统一的企业文化。一个知名的服务品牌其背后必有该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理念做支撑。一种成功的企业文化,其精神内涵也必然会通过服务、员工言行以及形象设计、环境氛围等“外化”为鲜明的银行品牌形象。
2.中期发展战略――优化机制,强化管理,向国内先进金融企业看齐
在实现短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拟定中期发展战略。努力成为一家地方性优秀商业银行。
(1).引进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经营理念是开展经营活动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是经营思想的集中反映。经营理念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能否稳健、持续经营,而且关系到银行体系的稳定。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银行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的手段与工具。随着滨海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的改变以及周围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而应大力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思路,全面提升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准。
(2).在体制和机制上逐步与市场接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治理架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和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及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和岗位流动机制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3).凭借金融创新扩大经营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4).加强对外合作,拓展业务范围。银行间的联合与合作是各家银行增强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国际银行业的兼并模式来看,大、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竞争正在发生由合作竞争对古典竞争的替代。通过对外合作,可以整合金融资源,节约技术成本,取长补短,实现地区性互补、业务性互补和产品交叉销售。滨海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应积极向外拓展,与各类金融机构达成全方位的合作协议,包括战略联盟、技术合作、业务外包、银行共生、文化交流和统一培训等。
3.长期发展战略――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数字化整合,全面打造精品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