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范文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12 15:34:52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低碳消费;碳金融

一、绪论

近年来全世界CO2排放量日益增多,全球生态平衡遭到了威胁,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极端气候现象,CO2的过度排放已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在这一背景下,低碳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改善自然环境,构建可持续性经济模式已成为社会共识,碳金融应运而生。所谓碳金融,是指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兴起的一种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减排项目开发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活动。随着各国、各地区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碳金融活动的日渐活跃,碳市场依靠金融机构作为交易媒介,逐渐从普通排污权交易市场发展成为了专业的碳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支柱部门,其业务在碳金融市场的各个交易环节随处可见,其业务创新也对低碳金融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目前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涉足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项目领域的企业等,个人低碳消费领域涉及到的相对较少。然而,节能减排的大力推广离不开个人的参与,金融机构若能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励个人低碳消费行为,加大对个人碳金融业务的推广,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出现新的飞跃。

二、我国个人碳金融业务开展的现状

以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已经致力于个人碳金融领域的开拓。2009年1月和3月,深圳发展银行分别推出了环保主题信用卡“靓绿卡春影版”和“靓绿卡夏韵版”,此卡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环保材质,降解后能形成水和二氧化碳,持本卡消费所得积分可兑换环保节能礼品。2010年1月,兴业银行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中国首张碳信用卡,它具有以下独创特征:一是搭建了信用卡碳减排量个人购买平台,为个人碳排放交易提供了首个银行交易渠道;二是建立了国内首个“个人绿色档案”系统,实现个人低碳交易记录可追溯可查询。2010年3月,光大银行携手北京环境交易所首次推出“绿色零碳信用卡”,该卡具有“卡片可回收”、“碳足迹计算器”、“邀约购碳计划”、“环保账单”等六大独特环保功能,意在培养低碳环保意识,实现自愿减排。为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七省市成为我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七个试点也正在个人碳金融领域寻求突破。2013年6月18日,中国第一个碳市场———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运行,这标志着中国在碳市场建设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随后,天津、广东、重庆、北京试点分别开放个人炒碳业务。2014年3月18日,招商银行深圳前海分行发行了第一张前海主题IC卡,并于发行当天通过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交易平台帮助首批百名持卡人抵消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为低碳环保做出了相应贡献。2014年11月27日,全国首个基于银行系统的碳交易开户系统在兴业银行正式上线,通过该行个人网银即可开通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账户,为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国内机构和个人提供了便利。

三、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1.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的全新动力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占有独特的地位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如今,全球经济并未完全从衰退中走出,在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碳金融将成为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开展碳金融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2.加快我国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还在持续动荡,后危机时代仍存在许多的不稳定因素。对中国而言,“十三五”时期以至以后更长时间内的经济工作将会以如何使经济结构在调整优化基础上实现转型为中心。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而商业银行的转型则是产业转型的原动力。如今,由于资源性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成为经济增长的交换品。巨大压力下的产业转型需要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支持。

3.提高个人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树立低碳环保意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对企业而言,不仅可以维护企业碳金融交易中的利益,还能传达企业生产应注重的绿色环保和低碳发展理念,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杠杆作用;对个人而言,不仅是推广绿色环保和低碳发展理念的有效举措,还能提高个人环保意识。个人环保意识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商业银行个人碳金融业务将得到更好更快的推广。

(二)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可行性

1.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拥有稳定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开发使用新能源,倡导全民节能减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为了保障商业银行的发展,我国出台了银行业绿色金融政策。此外,我国政府还成立了国家能源委员会,统筹协调国内能源开发和能源国际合作的重大事项,国家发改委还开展了五省八市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这都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商业银行碳金融产品逐渐丰富,具有本土化经营优势

作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我国碳金融交易品种逐渐丰富,市场上陆续出现碳基金、碳债券、碳信托等新兴的碳金融交易品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具有本土化经营优势,碳金融产品的销售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开设的网点覆盖面广,机构布局也相对完善,这都为个人涉足碳金融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社会信任度较高,借助其社会影响力,碳金融概念广为宣传。

3.个人具有可支配的资金,可持续发展意识已初步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逐年上涨,个人理财意识也逐步提高。2013年9月,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有了获利第一人,该个人投资者在获利后将剩余未售卖的碳排放配额全部捐献来支持深圳的碳减排。个人参与碳交易不但丰富了参与主体,而且为碳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资金,增强了碳金融市场资金的流动性。此外,以环保为主题的“靓绿卡”和“绿色零碳信用卡”得到了消费者青睐,一些环保网站推出的“碳排放计算器”也受到了关注和热捧。这些现象都表明,个人可持续发展意识已初步形成。

四、基于大学生低碳消费情况的商业银行个人碳金融业务探究

(一)模型设计

结合消费者行为学等理论基础,本文选取了衣(A)、食(B)、住(C)、行(D)这四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H1a:服装消费对大学生低碳产品的购买意向具有显著影响;H1b:服装消费对大学生低碳产品的购买意向不具有显著影响;H2a:食品消费对大学生低碳产品的购买意向具有显著影响;H2b:食品消费对大学生低碳产品的购买意向不具有显著影响;H3a:住宅消费对大学生低碳产品的购买意向具有显著影响;H3b:住宅消费对大学生低碳产品的购买意向具不有显著影响;H4a:交通消费对大学生低碳产品的购买意向具有显著影响;H4b:交通消费对大学生低碳产品的购买意向具不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数据使用的是李克特量表,该表容易设计,便于操作,较其他量表在测量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重视程度和满意程度方面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我们将模型公式定义为:BI=(A)m1+(B)m2+(C)m3+(D)m4BL其中,BI为购买意向,BL为购买行为,m1、m2、m3、m4分别为A、B、C、D的权重系数。

(二)调查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的采集;第二部分是模型中衣、食、住、行四个变量的相关问题的测量;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对碳金融业务的了解程度的测量。

(三)数据分析

1.信度分析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为Alpha信度系数法,当Cronbach’sAlpha系数达到0.7予以接受,介于0.7~0.98属于高信度,低于0.35则予以拒绝。本研究问卷信度达到0.723,因此问卷中变量的测量结果是可信的。2.效度分析本文利用KMO值检验问卷效度,当KMO值>0.70即可接受。本研究问卷效度的KMO值为0.699,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中,各个因子的贡献率如下:图1:因子载荷图3.回归分析最终模型中R2和调整的R2统计量分别达到了0.80以上,即该模型几乎全部解释了总变量,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不错。回归部分的F值为19.486,相应的P值是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可以判断相关变量对于因变量解释部分的影响非常显著。表1:相关系数分析由回归结果可知,衣(A)、食(B)、住(C)和行(D)与低碳消费意向呈正相关,食(B)和行(D)两个自变量对消费意向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住(C)这一自变量,而没有达到显著性要求的是衣(A),因此接受原假设H2a、H3a和H4a。4.描述性统计大学生低碳消费认知度的统计结果显示,74.6%的大学生对低碳消费都只是听说过但并不是很了解,19.4%的大学生比较了解,还有6%的大学生从未听说过。这一比例说明低碳消费并没有真正地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个人低碳消费意识尚浅。大学生商业银行碳信用卡认知度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11.5%的大学生选择一定会办理碳信用卡,81.6%的大学生可能会办理,还有少部分的大学生不会办理。这表明大学生对商业银行碳信用卡的认知度不足,也侧面反映出大学生低碳消费意识和低碳消费践行度的缺乏。

(四)小结

我国大学生虽对低碳消费有初步的了解,但践行度较低,个人低碳经济意识也尚未形成,对于碳金融业务更是接触甚少。其中,食、住和行这三大方面是影响学生低碳消费的最主要因素。相关数据的分析为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碳金融业务、构建个人绿色档案系统提供了方向,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低碳消费的主要障碍,这些障碍都应系统地划入相关计量指标的考察范围。

五、湖北省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对策

(一)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树立个人低碳经济意识

实现人类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低碳经济体系的转化,最重要的就是每个公民都要树立低碳经济意识,低碳意识是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的前提。商业银行要借助自身在金融机构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进行宣传。例如,商业银行可以联手当地政府打造低碳科技馆,在“6•15全国低碳日”对低碳金融产品、社会低碳技术进行科普展示。除此之外,还可以设计低碳体验区和参观者互动区,让更多的人和企业意识到碳金融市场的潜在价值。

(二)推出“个人碳银行”业务,全方位发展个人碳金融

商业银行可推出“个人碳银行”业务,鼓励个人办理“碳银行卡”。持卡人对一次性用品等非环保产品、水电气能源的消费将会扣除卡内每月赠送的碳积分,商业银行在月底进行碳积分结算,将剩余碳积分转化为消费额度供持卡人购买商品。鉴于操作难度,商业银行可先在高校中试点,根据高校提供的学生“个人碳积分账户”数据,对在校大学生的碳消费情况进行碳积分计算并最终转化为消费额度。随着高校试点的成熟,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大型商超、各加油站、水电费收取部门、天然气供销部门联合,构建居民“个人碳积分账户”,进一步推广个人碳金融业务。

(三)完善个人碳交易平台,推行个人碳交易普惠制度

碳交易市场是节能减排的基础平台,碳交易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商业银行应联手环境交易所完善个人碳交易平台,积极推行个人碳交易普惠制度,让个人拥有的碳资产可以通过市场出售,拥有的碳负债可以通过市场中和。同时,商业银行可通过B2B、B2C、C2C等模式将个人的低碳行为,包括节水、节电、节气、少开私家车、植树绿化等带来的碳减排量换算成“个人碳积分”,再通过“个人绿色档案”系统经过碳足迹计算转化为碳资产。

作者:曹宇驰 童藤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钱辰.中国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2]李宁.青年群体低碳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曹永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4.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2

关键词:碳金融 商业银行 大学生 低碳消费 业务创新

一、绪论

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成为各界共识。在此背景下,“碳金融”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它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相关衍生品的交易与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资与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交易或中介活动。金融危机后,面对国际经济新形势,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此,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碳金融业务创新成为国内学界热议的焦点。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部门,其在碳金融领域的有效创新对于我国低碳转型的成功实现起着关键作用。但现阶段,国内已有相关研究多围绕企业生产环节的节能减排展开,对于个人日常消费环节关注甚少。低碳社会的成功构建离不开个人的积极参与,消费行为对企业生产具有导向作用。商业银行若能有效利用自我优势,通过开发个人碳金融业务为个人践行低碳消费构建激励机制,将极大地提升金融创新对我国低碳转轨所能起到的“助推”效用。为此,本文选取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安市六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搜集信息,分析数据,针对该群体低碳消费践行度较低这一现状,论述了商业银行开发大学生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并借鉴已有业务实践,提出了业务创新的具体模式,试图以市场化手段为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构建经济激励机制,使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 “生产减排”:当前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理论探究重点

文献搜索显示,2009年之前,国内有关碳金融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碳交易市场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在其中的参与,直到2010年,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中的作用才得到学者们的重视,文献数量突飞猛进,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归纳总结可以发现,如何支持“生产减排”是现阶段理论探讨的绝对焦点,“消费减排”并未受到应有重视。

具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从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实践现状、潜在问题及可能路径几方面展开论述。其中,对于前两方面,虽然学者普遍认识到商业银行因其资金配置功能而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种”角色,但具体分析中却仅强调该特性在制约企业高能耗生产,推动企业技术革新方面所能发挥的关键效用,而忽视了其在鼓励个人低碳消费,倡导个人低碳生活方面所能起到的助推效用。这无形中引致了当前以服务企业生产减排为主导目标的业务开发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拓展空间。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的实践现状,尽管已有学者提出了“业务单一,规模有限,创新不足”等问题,并认识到除人才储备、政策环境等客观外部条件不完善外,对碳金融的有限认知也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在对可能路径的探讨中,通过追求“高、尖、深”来扭转我国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的落后现状依旧充当政策建议的主基调,涉及消费减排的个人碳金融这一业务发展中的真正短板并未受到应有重视。

碳金融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及金融交易形式,更深层次的是一种新的金融发展理念,即将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商业银行应提升理念认知,完善业务开发,通过开展个人碳金融业务以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共赢。

三、国内外个人碳金融业务开展的理论与实践

京都议定书框架下,以三种“灵活机制”为基础的“碳信用”交易市场的建立催生了碳金融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生产的低碳转型。鉴于此,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发展也需以“个人碳信用市场”为依托,进而为个人践行低碳消费构建激励机制。借鉴传统的“碳信用”概念,“个人碳信用”可被定义为居民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支持节能减排、践行绿色消费等低碳行为而保有的经批准的碳排放权或获得的经核准的碳减排额,二者分别对应于政府配额制和自愿减排制。

1.国外有关个人碳金融业务的理论探讨及实践现状。在理论探讨方面,政府配额制一直以来都是国外学界热议的焦点。配额制即政府确定本国居民的碳排放总额,并以人均为基准分配给本国居民,居民可依据个人情况对碳排放权进行买卖,个人碳交易(PCT,personal carbon trading)体系由此形成。Tina Fawcett和Yael Parag(2010)认为,广泛的个人参与是成功构建低碳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建立基于配额制的个人碳交易体系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构想,它能够将与家用耗能和居民出行有关的碳排放的权利和责任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从而有效弥补现有政策工具的不足。Thumim和White(2008)通过分析认为,相比于征税等其它措施,基于配额的“个人碳交易”机制保证了每个公民在能源获得与使用方面的平等性,低收入者会因其整体较低的能源耗用量而成为这一机制的主要受益者。

由于配额制的“个人碳信用”市场仍处理论探索阶段,因此,现有的业务实践多以自愿减排为基础展开。在自愿减排机制下,个人通过主动减少日常碳排放或购买碳额度进行碳中和,以此获得经过核证的碳减排额,形成个人碳信用资产。韩国光州市为节约民用电力和天然气,创建了一种“碳银行”制度,自愿参加的居民可在光州银行办理“碳银行卡”,银行将居民每月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积分存入卡中,居民则可使用这一积分购买相应的低碳产品。美国一名为“我的碳排放交易”(My Emissions Exchange)的网站,根据居民家中的水电费账单对其建立碳排放记录,若参与者能相对之前大幅减少自己的能耗量,该网站便在核实该减排量后作出证明,并以中间人身份将产生的碳信用卖给那些想提高自己环保声誉的公司。此处,减少电费支出并得到可出售的碳信用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经济激励。

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碳金融实践现状及问题分析。通过文献搜索本文发现,现阶段,国内有关“个人碳信用”及“个人碳金融”议题的理论探讨几近空白,更多的仅是对现有业务实践的相关介绍。

在我国,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是个人碳信用业务的先行者。2010年,兴业银行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在京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通过与北京环境交易所的合作,兴业银行为客户搭建起了信用卡碳减排量个人购买平台,使其可通过银行渠道完成个人购碳交易。与此同时,该行还通过建立国内首个“个人绿色档案”系统,使个人低碳交易记录可追踪可查询,从而鼓励持卡人积极参与碳减排,倡导低碳生活。中国光大银行随后推出的“绿色零碳信用卡”具有卡片可回收,碳足迹计算器,邀约购碳计划,环保账单等六大独特的绿色环保功能。持卡客户可通过登陆光大银行信用卡地带,在线计算日常生活中产生的CO2排放量,并以购买碳额度的形式,资助符合国际规定的节能减排项目,消除碳足迹,实现资源减排,并为自己建立“碳信用档案”。

由以上业务介绍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虽有少数商业银行率先试水个人碳金融业务,但业务模式多是依靠参与者的自愿减排意愿,通过银行提供的碳足迹计算平台及购碳平台自主进行碳中和。这使得自主减排的个人参与者多为已实现“经济自由”的高收入群体,普通群众则缺乏参与其中的经济激励。对于这一点,兴业银行及光大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开展该项业务时也认识到:“市民往往更看重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在产品推广过程中,银行方面不得不在各种营销活动上花费大量精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何针对普通民众,为其低碳行为构建直接的经济利益补偿机制应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创新重点。

四、基于大学生低碳消费的商业银行个人碳金融业务探究

数据显示,在我国CO2总排放量中,居民日常消费排放占据相当比重。大学生作为特殊消费群体,其日常生活中低碳意识与践行度的高低将对我国未来低碳战略的实施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本文选取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搜集相关信息,试图借鉴国内外现有的个人碳金融业务模式,结合该群体的自身特点,以市场化手段为其践行低碳消费构建起直接的经济激励机制。

1.问卷设计与修正。通过参阅有关文献本文发现,当代大学生低碳消费践行情况不容乐观,而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可能是制约当代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进一步,本文提出低碳意识及践行度较高的大学生应普遍具有勤俭节约,谨慎保守这一特征的前提假设,试图通过提高积极践行者的可获授信额度,使大学生的低碳消费行为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补偿。为了印证以上观点假设的正确性及业务模式的可行性,本文将调查问卷划分为如下五部分:

(1)被访者基本资料。

(2)日常低碳消费情况。意在考察当代大学生的低碳消费现状,并探索潜在的制约因素。其中在对被访者低碳消费践行度的考察中,问卷选取六种代表性消费行为进行了问题设置,并对每一选项设以相应分数,通过加总求和,以得分高低对被调查者的参与度进行定性评定。量化后的践行度为之后的假设印证提供了操作上的便利。

(3)理财及风险偏好。与第二部分相对应,问卷同样选取了六道代表性题目并对选项赋予分数,加总求和后以得分形式衡量被访者的理财风险偏好。进一步结合第二部分所得数据,通过将每位受访者的两个得分录入Excel表中,利用SPSS软件分析两组得分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此考察问卷所提假设是否成立。

(4)可能的贷款需求及制约因素。以此考察提高可获授信额度这一举措是否能对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构成有效的利益驱动。

(5)对信用卡的认识及使用情况。与第四部分所获数据信息相结合,考察以“信用卡”作为大学生个人碳金融业务载体的合理性。

为了使问卷调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目标的实现,本文在正式调查前设置了预调研阶段,发出问卷50份,依据被调查者的反馈意见,对问卷所设问题进行了相应调整。如在问卷第二部分中,考察被访者低碳消费践行度的6道问题起初采用五分法设计,但在预调研阶段,被访者普遍认为选项划分过于细致,给其答题带来不便,因此本文最终选择了三分法的选项设计。再者,考虑到因子分析所需,该部分增设了5道补充题目,以考察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的可能障碍。正式调研阶段,以西安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问卷与书面问卷分发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下面,本文将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从必要性和具体模式两方面对商业银行基于大学生低碳消费的个人碳金融业务创新予以详细论述。

2.业务创新的必要性分析。(1)对“低碳消费”的认知程度。如图1所示,对于“低碳消费”这一概念,61%的同学表示大概了解,但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只有24.2%的同学表示很了解,且生活中能够很好地践行,14.7%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过。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现阶段,在校大学生对于低碳消费的认知程度仍有待提高。

(2)低碳消费践行度。进一步,考察该群体日常生活中对低碳消费的实际参与度。这里,我们将调查对象在问卷第二部分六道小题中所得总分数化分为小于0、0到2和大于2三个档次,分别对应于较低、一般以及较高三个实践参与度。结果如图2所示,只有27.5%的同学达到较高水平,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仍有20.7%的学生处于较低层级,因此整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低碳消费践行度仍然偏低。

(3)践行低碳消费的主要障碍。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因子分析考察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的主要障碍。主要步骤包括:①原始数据的录入与标准化。②求原有变量的相关矩阵及其特征根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并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的要求选取因子个数。③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通过观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图,对所选因子进行命名解释。分析结果如下:

利用SPSS 17.0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后进入因子分析过程。求出Q1至Q1010个原有变量的特征根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分析结果(表1)显示前三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0.512%,表明三个主因子已能够包含10个变量指标的大部分原始信息,符合因子选取要求。

进一步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输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变量Q1、Q2、Q3、Q4、Q9在因子F1上有较高的载荷,结合原有变量的实际意义,认为F1主要反映了生活习惯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因此将其定义为生活习惯因子。变量Q6、Q7在因子F2上的载荷系数较大,可解释为经济激励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因此将F2定义为经济激励因子。变量Q5、Q8、Q10在因子F3上的载荷系数较大,可解释为消费成本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因此将F3定义为消费成本因子。至此本文认为,生活习惯、经济激励以及消费成本是现阶段阻碍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的主要因素。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对于低碳消费虽有一定认知,但低碳消费践行度普遍较低。作为社会年轻代的主力军,掌握先进知识与技能的大学生群体在祖国未来发展中定将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消费观及消费行为也将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因此,改善我国大学生群体不容乐观的低碳消费现状具有绝对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寻求市场化的利益补偿机制成为有效的解决渠道。商业银行作为大学生群体日常接触最多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其若能通过个人碳金融业务的有效创新,使大学生的日常低碳行为与个人经济利益相挂钩,定将极大地提升该群体的低碳消费践行度,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低碳社会的顺利构建。

3.业务创新的具体模式分析。(1)与学校、企业合作,创建“大学生低碳信用卡”。获取消费信息是构建激励机制的必要前提。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其生活消费多产生于此。因此,银行若想尽可能全面地获取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能源使用方面的低碳消费信息,就需与校方进行合作。具体来看,学校可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碳信息账户”,将其在校的低碳消费情况记录其中。如水电使用及对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的消费等。银行方面可由此获取学生的在校消费信息,对于良好践行低碳消费的学生给与相应的“碳积分”奖励,存入为其办理的“大学生低碳信用卡”中。

在与学校合作的同时,银行还可尝试与企业进行合作。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可将其经核证的环保产品在银行备案、登记,银行方面则通过定期公布合作企业环保产品名单,使“大学生低碳信用卡”的持卡人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并对以刷卡方式进行购买者记以相应的“碳积分”。

在这里,本文之所以选取信用卡而非其它银行卡为载体,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其一,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问卷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对于信用卡的使用率很低,对信用卡的功能存在认识偏差。事实上,信用卡的透支消费功能不但可以满足使用者在特定情况下的短期小额融资需求,为其日常消费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它为身处信用经济中的个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个人信用资产”创造平台。只要使用者在规定期限内将透支款项补齐,那么透支行为不但不会使个人信用减分,反而会使银行拥有更多提高你资信水平的信息依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6.3%的学生表示自己在步入社会后的5年内可能会有贷款需求,以满足创业、购房或汽车消费等。但与此同时,对于初入社会,收入偏低且少有积蓄的毕业大学生来说,缺少信用记录,银行无充足的资信评估依据成为阻碍其成功获取贷款的一大障碍。从图5可看出,在众多影响因素中,选择这一因素的同学占到总人数的49.5%。基于此,本文认为“大学生低碳信用卡”的创建,可以在鼓励大学生群体进行低碳消费的同时,通过使其更多得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并为其将来可能需要的融资需求积累信用资产。其二,对于银行来说,开展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可以使银行提前与这些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建立业务关系,在追踪其低碳消费行为,获取其个人信用信息的过程中发掘潜在的优质客户,这有利于其在争取优质客户资源的同业竞争中拔得头筹。

(2)将“碳积分”与个人授信额度相挂钩。为了使上述碳积分具有现实价值,我们须将其与该群体的经济利益相挂钩。通过汇总问卷二、三部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得到代表被调查者低碳践行度及理财、风险偏好的两组得分,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二者之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2。由散点图可以进一步看出,随着所获分数的逐渐升高,正相关关系越为明显。至此,“低碳意识及践行度较高的学生应普遍具有勤俭节约,谨慎保守的特征”这一假设得到了印证。

基于该假设的正确性,本文认为,银行可以此为依据,参照大学生低碳信用卡使用者的还款信用记录,对具有较高碳积分的学生给予较高的个人授信额度。该举措的优势在于,一方面,由于上述分析中提到,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毕业后的5年内很可能存在贷款需求,而在校时对低碳消费的积极践行可帮助其获取较高的授信额度,以弥补事业起步或独立生活开始时的资金缺口,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这一形式的利益补偿更加符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由此产生的对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的驱动力将更加强效。另一方面,基于我们假设的正确性,这一举措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相对较小。而该项业务创新为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社会形象提供了有效渠道,通过以市场化手段为大学生践行低碳消费创建激励机制,使金融创新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五、总结

开发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是以市场手段引导社会生产、消费、投资等各个环节向低碳型转轨的有效渠道。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整理与总结,认为现阶段,我国关于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理论探讨及业务实践多围绕企业生产减排展开,个人消费减排未受重视。鉴于大学生群体低碳意识及低碳消费参与度的高低对我国成功实现低碳转型所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与分析,论述并探索了商业银行针对该群体进行个人碳金融业务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能模式,以期为填补商业银行在个人碳金融领域的相对空缺提供些许思路。

当然,文中所提方案在具体执行层面还存在诸如对低碳消费行为进行追踪的技术性问题,碳积分的计算标准,以及将碳积分转换为授信额度时所需考虑的其他风险因素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0,(5).

[2]乔海曙,谭烨.2002—2010年中国碳金融研究文献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8).

[3]Tina Fawcett and Yael Parag. An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 carbon trading[J]. Climate Policy journal, Volume 10, Number 4, Sept 2010 , pp. 329-338

[4]Joshua Thumim and Vicki White. Distributional Impacts of Personal Carbon Trading: A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J]. Centr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2008). Defra, London

[5]李乐.论我国个人碳信用市场的发展[J].唐山学院报,2011,(4).

[6]个人刷“低碳卡”为你的碳排放买单[J].能源研究利用,2001,(4).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3

发展低碳经济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这是各国政府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的结果,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是脆弱的,在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应该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紧迫的任务,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就是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在人类经济史中,重大技术创新的出现和经济转型的背后,总少不了金融因素的支持。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不管是对于全球经济发展,还是对于保险业的未来,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历史性的机遇。保险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低碳保险同样应该为发展和推动低碳经济服务的。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保险的支持.

保险业如何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本文从两个层面来探讨,一是保险机构自身层面,二是外部环境层面。

一、保险机构自身层面

低碳这场“绿色革命”被称为继蒸气机发明之后的第四次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势必带动包括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等一系列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历史大变动,必然出现新的风险因素和新的风险种类。风险源的变化必然引起风险因素和风险种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保险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保险业作为专门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应当在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和发展技术上作出应对安排。

(一)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进行全面规划

保险机构应转变观念,将低碳经济纳入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深处着眼,全面规划。实施低碳经济战略,提高低碳经济创造、运用、管理能力,使之成为保险的战略性武器,成为促进保险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通过战略选择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夯实低碳发展基础,探寻一条低碳、无碳发展之路。

(二)其次保险业应通过调整内部管理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更好地与低碳经济融合

保险业自身应该通过内部管理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的调整,充分调动企业和员工的低碳发展积极性,用制度的方式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以激励机制作为行为动力系统的推助器。通过建立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改善沟通环境,创造企业内部竞争环境,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氛围,正确引导,激发潜能。

(三)保险资金投资运用与低碳经济发展相结合

保险资金应以适合的方式积极参与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产业基金;筛选一批安全性较好、收益较有保障的适合保险资金参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由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从投资到见效的运作周期长,需要资金量大,一般的短期社会资金难以支持,更需要保险资金这样的中长线资金的介入。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可以提供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其资金融通的功能。

(四)保险业自身运行也应低碳化,在整体低碳经济中发挥低碳价值

保险业自身发展运行也应遵循低碳原则,在办公、行政、业务处理、人员管理等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进行低碳化改革,如无纸化办公,以电子签报、电子邮件系统取代传统的办公文书,节约能源,节约时间,优化内部操作流程和操作实务,提升T作效率。

二、外部环境层面

保险业与低碳经济要形成良性互动,离不开外部良好环境的搭建和支持。本文在外部环境讨论层面,有两层含义,外部环境应在全局条件下支持全社会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同时针对保险业,搭建符合保险业特殊需要的良好环境氛围。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法律后盾

对以往的政策、法律法规中与低碳经济不相适应的,应及时清理,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等,为低碳经济健康长足发展提供法律后盾。完善法律制度,为低碳经济发展中涉及到的新领域、新内容、新方向、新格局提供法律保障,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应深化机制改革,构建适宜的平台,鼓励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加强体制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强化低碳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宏观凋控。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调控体系,改善发展环境,促进低碳事业发展。

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参与进来,尽快出台保险资金支持和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划纲要,有效发挥保险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新型产业发展的作用。

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和实施细则,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或其他适合方式积极参与和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国家税务总局对参与、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险企业应给予一定力度的税收优惠。

(三)应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发展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发展必将面临诸多障碍。政府和监管部门应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全社会的低碳经济深度发展。激励并推动经济转型,形成生产力发展新趋势,扩大生产者的就业渠道、提高生产工具的能源效益、增加生产对象的新价值标准。同时针对保险业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保险业投人低碳经济发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将低碳理念渗透到社会各领域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4

(1)性能发展方向。机械电子系统的高效能就是机械电子系统速度、精度和效率的统一。因此要在机械电子行业采用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同时采取改善机床动态的有效措施,这样有利于机械电子系统的高速、高精确、高效的实现。(2)功能发展方向。机械电子系统可以使信息交流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方面,可以直接运用图形、图像、动画等信息,将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扩展应用领域,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的科技蕴含量,降低成本。实行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机械电子行业也不例外,所谓低碳经济,简而言之,就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式,实质是能源的高度利用。从表面上看,似乎低碳经济与机械电子行业似乎没有太大联系,其实并非如此,低碳经济是所有行业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与机械电子行业存在着众多关联,并且低碳经济在一定条件下或许会对机械电子行业起到制约的作用。

2低碳经济下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必由之路——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面向环境的制造,当然作为能源消耗的的机械电子方面也要承担对环境大保护角色,也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绿色制造是一项综合考虑环境和资源利用率的制造模式,目的是保证产品的性能和和用途的前提下加强环境的保护,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和有害产品的增加,节约能源与资源,实现机械电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要求产品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包装再到报废处理等环节,要对生态的损害降至最低,同时也要实现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使企业能够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传统的制造过程是从生产到流通,再从消费到废弃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直线型模式。绿色制造是封闭式的循环过程,产品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的生命终点这一过程,要实现产品在生命周期间对环境最小的负影响。

3实现机械电子行业最大化的低碳效果

3.1科技创新是机械电子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机械电子行业尤其要考虑低碳的效果。传统的机械电子行业创新体系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应改变职能,激励企业科技创新。但是很多机械电子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的比重较小,导致企业的技术储备不足,缺乏科技软实力,技术发展成为机械电子行业实现低碳的一大障碍,因此要在机械电子行业实现低碳模式,要做到以下两点:(1)加大科研投入。资金是基础,科技是后盾,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非常迅速。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这就对企业在资金分配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机械电子企业要在市场调研和财务分析基础之上,将资金投入科学研究上,这样有利于企业实现低碳模式,对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2)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机械电子产品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将低碳意识灌输到每个员工心灵深处。只有这样才能将低碳经济更好的推进。

3.2扶持中小机电企业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5

放眼望去,北京东二环聚集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神化等大型能源央企总部和产业金融部门。

“这些大型能源企业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投入,它们是目前新能源经济重要的投资主体,也是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央企优势资源的发挥,对引入新能源投融资主体,打造中关村雍和园低碳示范园,实现绿色金融的聚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东城区区长杨艺文在2009年中关村论坛表示。

利用总部企业聚集、低碳能源央企及投资机构汇聚、产业金融发展迅猛等优势,东城区将打造低碳金融产业功能区,建设低碳经济总部基地。2009年年底东城区政府在“区能源和低碳产业研讨会”也表达了同样的结论。

据悉,东城“绿色行动计划”2010年将完成编订,东城区将推出“区域碳排放标准”,建设“低碳城区”。地处东城的雍和园无疑是最大的受益方。

东城区两会期间,杨艺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低碳城区”概念,东城将推行企业绿色准入标准,以建筑节能为先导,探索合作能源管理等模式,利用跨国合作模式实施低碳示范区项目。

区情决定 布局低碳经济

东城区地处北京中心城区,区内没有工业、农业。区情特点决定了不能发展相关的制造业,这就决定了雍和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优势,但适合聚集支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机构和节能环保高端服务业。截至2008年末,东城区第三产业已占到经济总量的94.7%,位居全市第一。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其四大主导产业,金融服务业发展尤其迅速。

杨艺文说,雍和园新能源投资节能环保服务业呈聚集态势。以国华投资等为代表的100家新能源投资,节能环保服务业已汇聚东城,产业聚集态势初显。

东城区有170多栋商业楼宇。主要污染排放源就是区内越来越密集的办公写字楼宇。东城区金融办负责人介绍,未来东城区将要打造成低碳城区,首先要对楼宇碳排放进行监管,未来将对区内所有写字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统一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碳排放较高的楼宇可向低排放企业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一方面鼓励写字楼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同时也将是北京首个碳交易试点城区,对废气资源进行再利用。

杨艺文说,目前我们也正在进行一些市场调查,包括最近我们去了发改委推荐的节能环保服务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如西门子、法国电力、Intel,来研究寻找实施区域的节能减排的合作伙伴。

搭建平台 聚集低碳产业

“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我们还尝试要通过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这样的方式,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节能环保企业和楼宇业主共同投资、共同负责、共同受益的楼宇节能减排的运行和激励机制,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雍和园低碳经济示范园的建设奠定基础。”

杨艺文强调:一是,要发挥央企的资源优势,聚集低碳相关的产业。能源央企总部是东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依托,我们将抓住这个能源央企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来引导新能源投资基金的建立、新能源企业总部的引进,来深入了解能源央企对节能减排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采取积极的措施,搭建平台,吸引围绕着央企能源总部的新能源投资和节能环保的发展,来形成相关的低碳产业的聚集。

二是,搭建绿色市场平台,促进要素资源交易。目前我们考虑要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来逐步建设专业的交易平台,这里边主要是要聚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市场交易、技术集成和人力资源市场要素的聚集,为我们低碳经济相关的产品、产权和技术项目的交易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积极引入各类人才及专业研究机构,提供智力资源保障。在整个研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的认识到,人才是我们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因此当前我们要重点的帮助企业引入低碳城区建设领域的高端科技人才,别是从事碳金融交易的核心人才,从事碳中介的高端市场人才,以及从事碳排放评估和认证的高端人才。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东城区在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过程当中,重点研究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金融作为一个总体的目标,研究作这个区域历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布局,研究出台一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具体的措施,进一步来明确整个区域低碳发展战略。同时要引进高水平的发展机构,推进雍和园的建设,包括监测的标准、分布组织实施。

雍和园将建“碳金融”基地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在创造节能减排环境、建设能源和低碳产业金融功能区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除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态,产业金融发展非常迅速。这些大型能源企业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投入。挖掘这些产业资源优势,对于扩大新能源投资力量,提高产业融资功能,建立新能源聚集地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东城区已将东二环金融区定位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产业基地,除了启动区内楼宇碳交易外,东城区将抓住能源央企大举进入低碳产业的有利时机,在东二环沿线形成高端新能源、节能减排产业的聚集效应。通过建设低碳城区营造产业环境,在东城聚集碳金融产业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雍和园低碳金融产业功能区。

截至2008年末,东城区驻区金融机构379家,1997年到2008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八倍,2008年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7.4%。同比增长30.6%,已经成为东城区第一大产业。

“东城的金融业发展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地位,就是错位发展。西城是总部金融聚集地,海淀是科技金融、朝阳是外资金融。东城区第一是产业金融比较聚集,所以我们要着重发展产业金融,把央企的金融板块聚集到这个地方。”

目前,央企的新能源投资、碳交易的机构都在逐步地往区域聚集,区里面有超过100家节能环保和碳交易方面的企业,为未来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机会,会形成一个产业聚集区。

能源央企恰恰是低碳经济的主要投资人和交易者。雍和园也在传统金融和产业金融的基础上向着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服务业的绿色金融。

为了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以及东二环作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的优势地位,在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低碳经济示范园中来加速绿色金融中心的建设,杨艺文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措施: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6

关键词:碳税 设计 资金使用

中图分类号:F810.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13-03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的有效途径,为此“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碳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经济手段之一,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效果已经在开征碳税的OECD国家得到验证,并且西方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目前正酝酿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这将对中国政治与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国碳税的征收与使用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于碳税的研究,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理论,再到具体的税收实践,已形成了基本框架。在碳税的实践中,主要包括双重红利和收入中性理论。Pearce(1991)[1] 得出二氧化碳税的收入可以被用来大幅度减少现有具有扭曲性的所得税或资本税,这就是最早的“双重红利”。Hoel(2002)[2] 认为,为了限制CO2的排放,应根据所用化石燃料的含碳量对其释放的CO2的过程收费。锡德里克・桑德福在《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第四卷[3] 中指出,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方面,碳税时代已经来临。Hans Gersbach(2008)[4] 提出了一种基于国际组织框架的全球性(碳)返还制度(GRS,a Global Refunding System)。

近年来,中国碳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日趋增多,现阶段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引入碳税,完善中国税制的阶段。曹静(2009)[5] 探讨了基于污染量控制的排污权交易与基于价格变化的碳税机制的优缺点,得出碳税政策更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结论。王金南等(2009)[6] 得出征收碳税对中国GDP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影响有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苏明等(2010)[7] 提出了开征碳税的基本目标和原则提出了开征碳税的目标和原则,并对税制要素进行了初步设计。葛察忠、任雅娟(2010)[8] 指出现已有的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财税政策尚需完善,提出了具体的财税政策建议。目前,中国对于碳税的研究注重于碳税的税收制度构建和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如何合理有效分配与使用碳税资金没有深入研究。本文在合理构建碳税体系的基础上,探讨碳税资金如何合理的分配与使用,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碳税设计与归属

1.纳税人。凡是因消耗化石燃料向自然环境中直接排放CO2的单位和个人都是纳税义务人。其中,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外国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事业单位、军事单位、行政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2.征税对象。碳税征税对象为在生产经营领域或消费过程中因消耗化石燃料向大气直接排放的CO2。从短期来看,由于CO2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同时对CO2进行征税较其他温室气体相比更容易操作。CO2是消耗化石燃料所产生的,因此碳税的征收对象实际上最终将落到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化石燃料上。

3.计税依据。为了降低征管成本,在实践中一般以化石燃料CO2排放量的估算值作为碳税的计税依据,即根据煤炭、天然气和成品油等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测算出CO2的排放量。目前国际上实施碳税的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估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同样应该采用CO2的估算排放量作为碳税的计税依据。

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所提供的基准方法,化石燃料CO2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

单位化石燃料CO2排放量的估算值=低位发热量*碳排放因子*碳氧化率*碳转换系数

其中,低位发热量,即净热,是指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全部热量中,扣除烟气中水蒸汽凝结成水所放出的汽化潜热后的发热量;碳排放因子是指化石燃料单位热值的碳排放量; 碳氧化率是指氧化碳占碳排放的比率;碳转换系数是指碳(C)到CO2的转化系数,即CO2分子量/ C 原子量= 44/ 12= 11/ 3。

4.税率。碳税税率形式与计税依据密切相关,由于采用CO2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而且CO2排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其数量直接相关,与化石燃料的价格无关,因此,可以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即采用定额税率形式。

5.征税环节。根据碳税的征收对象,碳税的征税环节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在生产环节征税,直接纳税人是化石能源的生产、精炼、加工企业;二是在消费环节征税,直接纳税人是消耗化石能源的企业和居民。从实际管理和操作角度考虑,在生产环节征税更有利于税收的管理和源泉控制。在中国建议将碳税的征税环节设在生产环节。具体来看:对于一次性能源产品,包括原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由资源开采企业缴纳;对于成品油、煤油及液化气等二次能源产品,由石油的精炼、加工企业缴纳。

6.税收归属。碳税的收入归属上有三种选择,即中央税、地方税、地方与中央共享税。中央税属于中央固定财政收入,是由中央集中管理和使用的税种。地方税属于地方固定财政收入,是由地方管理和使用的税种。中央地方共享税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和使用的税种。具体说来,中央地方共享税包括下列税种:增值税、营业税。

从碳税的纳税依据来看,碳税征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类共有的生活环境,是达到一种公共的目的,需要中央政府统一协调管理;另外,众多纳税企业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支柱,再加上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太大,无法兼顾每个企业,碳税的缴纳更多的需要地方政府的监管,为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议将碳税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和使用。仿照现有的共享税缴纳方式,碳税建议中央分享70%,地方分享30%。

三、税收使用

税收的使用是研究税收问题的一个关键,碳税也是如此,如何合理的使用碳税,将碳税应用于促进低碳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已经开征了碳税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碳税收入的使用可以有以下四种方式:

1.碳税税额返还。用于重点行业和企业的退税,运用碳税的收入去补偿那些受影响较大的企业或者人群,可以采取间接返还的方式,比如能源密集型企业或低收入者,可以用减免社会保险税的方式返还给企业,或加大投入养老保险基金从而减轻企业或个人的缴费负担,也可以采取直接返还的方式,将税款直接退还给纳税人,以“中和”征收碳税产生的收入负效应对纳税人的影响,并限制其税额的用途,引导纳税人将返还的税款直接用于污染治理,或刺激纳税人投资于环境保护领域,以促进环境效益的实现。

笔者建议这部分返还主要由共享碳税中地方享有的部分出资,因为对于本地的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否因缴纳碳税收到较大的影响,继而对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方向及力度,这些问题地方政府显然能够比中央政府了解的更深入,对于返还税额的使用监督也更便利,监督成本更低,能够达到更好的碳税返还效果。

2.专项支出或碳基金。将碳税的收入列为专项支出项目,以专项支出和碳基金等方式,比如运用于环境基金、节能减排及可替代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替代能源或研发低碳技术等。例如,丹麦通过专项支出,将碳税的收入用于环境方面的投资,将碳税收入用于补贴公共天然气和电力供热系统。碳基金的典型例子是英国的碳基金项目,英国将气候变化税收入的一部分作为节能投资的补贴,以项目制运作方式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减少碳排放,加强碳管理以及投资低碳技术开发。这样的做法不仅避免了过多增加企业税负,还通过科技手段促进了风力发电等可替代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也应该利用碳税收入增加低碳经济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和规模,设立新的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增加专项资金规模,该资金是为完成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而由预算安排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需要稳定资金来源,同时要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从2006年起,中国已经陆续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和“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此外,中央财政建立低碳经济发展基金,所需资金来源以中央一般预算收入为主,部分石油特别收益金所得、部分CDM项目国家收益和部分碳税收入列入基金,用于发展低碳经济。

专项支出或者碳基金这部分资金的来源应该由共享税的中央享有的部分出资,一方面,这部分资金数量较大,“办大事”的财力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才能满足,稳定的资金来源也需要中央政府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资金量大,且有着特殊的用途,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共同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实用性、收益性,因此中央集中出资管理比地方分散管理更适合。

3.税收中性原则,即运用碳税的收入来减少其他扭曲性的税收,在税收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税制改革。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大多国家在开征碳税的同时,降低了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等税负,从而使整个税收收入相对保持不变。因此建议,中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在开征碳税的同时,削减其他扭曲性的税收并给予相关补贴,如减少社会保障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或降低税率等,给予节能投资补贴和低收入群体补贴等,这样可以减少征税的福利成本,既注重了效率又考虑了再分配效应,抵消了碳税的累退性,避免了碳税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还有一种方式,碳税税额返还,将碳税收入返还给公众(企业或居民),用来减轻碳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之,应结合中国环境税收体系建设和税制结构的调整,按照有增有减的税制改革原则,以增值税转型和资源税改革所形成的税负空间为限开征碳税,基本保持税收收入的中性。

合理改革税制,保持税收收入中性应该由中央政府宏观把握调整规模,才能使全国税制保持统一,保证税收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这部分资金也应该由中央统一出资。

4.作为一般的财政收入来源。碳税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这部分财政收入应该由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使用,其主要用途还是以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主,或作为备用资金,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这四种方式均有采用,而且大部分是这四种方式的组合。丹麦将居民缴纳的碳税收入全部用于公共天然气和电力供热系统的补贴,将企业缴纳的碳税全部用于削减雇主向劳动力市场的缴款和对节能投资进行补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将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减少企业所得税和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芬兰的碳税收入被视为一般性财政收入;荷兰按照使用目的将能源税分为不同税种,比如将燃料税纳入一般财政收入,而将能源调节税用来减少其他税收。

四、资金使用模式

合理的碳税使用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这部分促进低碳发展的资金支持是鼓励企业或个人自觉缴税、自觉遵守低碳准则、自觉签订低碳协议的动力之一,下面用图1来表示碳税的资金使用模式。

由图1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共享的碳税大致有四个资金使用方向,其中,针对性的税额返还由地方政府负责,建立专项支出和保持税收中性由中央政府统一协调控制,作为一般财政收入仍然由中央和地方分别管理。总之,碳税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是支持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Pearce.D.W.The role of Carbon Taxes in Adjusting to Global Warming[J].Economic Journal,July 1991,(101):15-18.

[2]Hoel,L.Karp.Taxes Versus Quotas for a Stock Pollutant[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2,(24):35-37.

[3]锡德里克・桑德福.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Gersbach,Hans.A New Way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A Global Refunding System[J].The Economists' Voice,2008,Vol.5:Iss.4,

Article 2.

[5]曹静.走低碳发展之路中国碳税政策的设计及模型分析[J].金融研究,2009,(12).

[6]王金南,严刚,姜克隽.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9,(11).

[7]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新形势下中国碳税政策设计与构想[J].地方财政研究,2010,(1).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7

关键词:产业转移;低碳经济;金融支持;碳金融

金融支持低碳视角下的产业转移,不仅要达到“量的扩张”,重要的是实现“质的提高”;不仅要把好项目准入、环境评估关,还要通过节约和集约的办法,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湖南永州为例,考察低碳视角下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助推举措,分析金融助推承接低碳产业转移的难点,并提出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一、永州承接低碳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永州市下辖9县2区,现有人口587万,毗邻“两广”。衡昆高速、洛湛铁路贯通南北,在建的二广高速、厦蓉高速、电气化湘桂铁路,以及筹建的永州-吉隆坡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使永州成为华中、华东地区通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交通要塞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愈加凸显。2009年国家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将永州定位于湘、粤、桂毗邻地区100-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来培育;2008年,商务部批准永州为全国九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政策优势更为明显。2009年,永州被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广东省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最适宜粤商投资地区”。在资源优势上,不仅拥有装机容量170万千瓦清洁循环的水电资源,而且拥有不可复制的以舜文化、柳文化等为核心的文化旅游资源,“江永香芋”、“江永香柚”两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认证,成为湖南省唯一一个拥有两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县。此外,“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环保压力较小,与其他地区早期转入或本身就具有“三高一剩”企业相比,永州具有减排压力相对较少的后发优势。独特的资源优势对永州承接低碳产业转移及招商引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截止2009年底,永州共承接转移企业1930家,初步形成了先进机械制造、外向型加工贸易、矿产资源深加工、生物制药、电子设备等产业集群,凤凰园经济开发区的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和“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的纺织、制鞋产业分别入选湖南省第一批13个承接产业转移特色产业基地;全市承接转移产业对地方GDP贡献率超过了35%,2009年全市大多数县(区)新增地方财政收入的近80%来自转移产业。近两年来,全市产业转移企业共提供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占同期全市社会就业的40%左右。回顾近年来全市承接低碳产业转移的发展轨迹,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接数量增加较多,但低碳企业占比较少。2007年全市承接转入企业914家,2009年已增加到1930家,3年增长了111.2%;其中,按一般标准划分,承接低碳企业157家,增长138.3%。二是经济外向度增长较快,但低碳企业贡献率低。依托产业转移,永州市外贸出口每年以翻番的速度递增,出口增幅连续3年居湖南省第一,但低碳产业产值仅占1.8%。三是承接项目名品较多,但低碳技术含量不高。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先后落户永州,如美国耐克运动鞋生产商凯盛公司、德国彪马运动鞋生产商湘威公司、法国珂莎黛品牌女鞋国际集团、世界500强企业华能集团,全国水泥行业龙头海螺集团和华新水泥,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上海复星集团、江苏著名民营企业天地龙集团等,但其低碳技术普遍较低。

二、永州金融助推承接低碳产业转移的举措

1.政策工具引导。人行永州中支积极加强“窗口指导”,引导信贷资源配置助推承接低碳产业转移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通过印发《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指导意见》、《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办法》、《推进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指引,督促、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低碳产业转移的支持和发展“绿色信贷”,并配合市政府制定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奖励办法》,重点加大对工业和低碳产业转移企业新增贷款的奖励比例。

2.信贷扶持倾斜。一是节能减排获支持。天润新能源公司太阳能单晶硅项目落户永州后,东安信用社及时提供贷款600万元,扶持该公司一期工程顺利生产出永州首批光伏发电新材料;蓝山信用社发放贷款1000万元支持广东华夏基业集团采用世界先进的低温固相还原冶炼技术,利用低品位矿石直接生产铁粉的实验获得成功;海螺水泥、华新水泥新建先进的干法旋窑生产线分别获得祁阳中行授信3.5亿元、道县建行贷款2亿元。二是旅游行业成宠儿。永州招商引资的低碳产业重点项目-玫瑰湾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在“2010年湖南省旅游项目建设银企合作洽谈会”与永州建行签约贷款10亿元。三是绿色能源成亮点。据统计,2008年至2010年4月,全市金融机构共对水电站建设投入贷款近25亿元,支持水电企业扩大生产,保障转移企业的电力供应。在2010年1季度各金融机构前20名贷款大户名单中,建行有6户属于水电贷款,现有贷款余额13.06亿元,占前20名贷款大户余额的35.46%;农行前20名贷款大户名单中,有7户属于水电贷款,现有余额7.79亿元,占前20名贷款大户余额的20.69%。四是拓宽渠道增投入。永州市金融机构针对转入企业的经营特点及时调整信贷策略,在办理房屋、土地、设备等不动产抵押贷款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渠道,开办了保理融资、仓单质押等贷款品种,满足企业资金需求。2009年永州市祁阳、双牌等县金融机构办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6笔,金额3040万元;道县金融机构为产业转移企业办理保理融资新业务,发放贷款5600万元。

3.央行服务贴身。一是外汇服务前移。2009年底,先后在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相对较多的蓝山、道县两县设立了外汇远程核销点;2010年4月,蓝山县建行成为湖南省建行系统首家可办理结售汇业务的县级外汇指定银行。此外,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外汇登记打破常规,提前介入,大大方便了涉外企业资金运作。二是电子缴税前置。大力推广运行国库三大系统(TIPS、TIMS、TCBS),财、税、库、企实现信息共享,产业转移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缴税业务和快速退税等。三是支付结算便捷。通过不断加强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升级改造,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保持了平稳高效运行,加速了资金流通,有效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四是信用档案健全。人行永州中支利用征信体系建设平台,建立了“产业转移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专档,为产业转移企业规范发展、拓展经营提供了便利。

4.担保服务助力。2009年,全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得到扩充,银行机构与担保公司合作的步伐加快,有力支持了承接产业转移。全市9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达到6.6亿元,其中5家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共为276家企业担保贷款4.14亿元,其中承接产业转移企业42家、1.1亿元。

5.保险服务跟进。为分散产业转移企业的特定风险,永州保险业及时跟进,对部分生产设备、职工人身意外伤害、职工养老等特定风险进行了承保,近年来,仅道县保险行业为产业转移企业承保了部分险种,实现保费收入85万元。保险服务的及时跟进,既为转移企业分散了风险,也给保险企业带来了收益。

三、金融助推承接低碳产业转移的难点

1.低碳经济标准把握难。虽然国务院和“一行三会”分别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但对转入企业哪些属低碳行业、哪些属高碳行业,低碳的指标参数有哪些,缺乏明确具体的标准。加之低碳金融是一项存在历史较短的金融创新,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缺乏相应的了解,熟悉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和人才不足,低碳标准把握更难。

2.低碳企业风险控制难。由于大部分低碳产业属新兴产业,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面临以下风险:一是部分低碳产业扶持政策及激励措施力度还有待明确和加强;二是市场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部分产业还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三是部分低碳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研发和持续产业化能力,关键设备、材料和技术对进口依赖强;四是低碳产业高新技术可能具有替代效应。这些风险不是金融机构单方面所能掌控的。

3.存款资金外流遏制难。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局面在永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种非独立法人机构的管理模式,使得欠发达地区大量的存款资金以上存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流出,减少了这些地区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据统计,2010年4月末,永州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仅为49%,有超过20%约130亿元的存款资金流出了永州。

4.融资抵押矛盾调和难。现行信贷管理制度要求融资方提供足额的担保物,但目前的转移产业企业在承接地大多为分、子公司,或为“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企业,要么没有独立的资产处置权,要么为了节约成本租用厂房设备,根本就没有或很少有符合金融部门抵押要求的有形资产,企业的融资需求与银行的抵押要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5.网点布局同步跟进难。由于部分园区建设尚处于新兴开发阶段,企业数量和规模不够集中,出于成本核算和经营风险等因素的考虑,配套金融服务提前介入的意识不强,存在商业闹市区金融网点“扎堆”,而一些产业园区至今还是金融服务“盲区”的现象。如被列为全省重点加工贸易走廊的永州市蓝山、宁远、道县、新田4县的工业园区聚集了310家企业,核心工业园区内均没有设立金融营业网点和布放存取款一体机、ATM机,银行业分支机构或网点都在园区周边方圆3公里之外,给园区内企业及员工的转账、结售汇、存取款等金融服务需求带来诸多不便。

6.外汇服务辐射空白难。由于机构设置和业务开办上的管制,尽管在永州南部4县“加工贸易走廊”的道县、蓝山设立了远程核销点,并选择蓝山建行为外汇指定银行,但远程核销点的功能单一,难以满足涉外企业多方面的外汇服务需求;蓝山建行也只能局限于办理蓝山境内企业的结售汇业务,而对于除出口核销业务、结售汇业务之外的其他外汇业务,或者对于没有设立远程核销点和办理结售汇业务的县域来说,涉外企业的外汇业务仍必须到市级外汇管理局才能办理。由于需往返280多公里的路程,给企业增加了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结售汇办理、用汇审批不及时等问题比较突出。

四、金融助推承接低碳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

1.树立低碳转移理念,做好低碳金融文章。在非低碳经济理念下,产业转移的动力表现为包括技术、土地、人力资源和环境成本的差别,而在低碳经济理念下,环境成本差别就不应该成为产业转移的动力。一方面,转移地要么通过碳金融提高技术以达到降低环境成本的目的,要么淘汰出局;另一方面,承接地要么拒绝承接,要么同样通过碳金融,在相当的技术条件下将其改造为低碳产业(产品)。因此,低碳金融应成为引导和制约产业转移中介,同时也是基于碳排放权衍生的一种全新的金融领域。对于商务部、省政府确定的转移产业重点承接基地永州而言,必须严把“承接门槛”和“绿色信贷”准入关,由支持传统的“招商引资”向支持低碳的“招商选资”转变,使低碳成为永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元素。

2.发展内生性金融组织,堵塞资金流失通道。一是要大力发展内生性(独立法人)金融组织。通过建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壮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力等措施,建立健全产业承接地的金融造血机制,遏制信贷资金外流趋势。抓住永州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契机,引导发展由民间资本作为发起人的内生性金融组织,充分利用其本土化特征为承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二是在大型国有控股金融组织中建立信贷资金本土化的约束机制,规定这些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地方存款相当比例支持当地企业。三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广泛接收社会各界战略投资人的战略投资,把农村信用社改造为真正的农村商业银行。

3.创新低碳金融产品,拓展低碳融资领域。要不断创新,使低碳金融渗透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资本市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信贷市场与担保物体系等各个领域。同时,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低碳金融体系之中,利用碳排放权的优势掌握国际低碳金融话语权。从国家的层面来讲,一方面要制定《绿色信贷行业指导原则》,利用信贷金融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及实践;另一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排污权与碳排放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险和气象指数保险,拓展低碳经济的融资空间。此外,要积极探索发展绿色投资基金,永州可以成立由政府、金融机构、民营资本构成的绿色投资基金,并通过政府基金的示范作用和金融机构基金的规范运作,带动民营资本的聚集,进而整体上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4.开辟低碳金融“绿色通道”,扩大金融服务领域。一是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货币信贷政策的区域指导中要突出对低碳经济的信贷指导,加大低碳金融在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二是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的支付结算体系,开辟低碳经济的碳金融“绿色通道”,增设网点,消灭“盲区”,为承接低碳产业转移提供优质、快捷的碳金融和外汇服务。三是建章立制、调整政策,推广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四是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抵押方式。一方面要简化企业担保程序,降低担保标的价值;另一方面,积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应收帐款抵押、清洁发展机制(CDM)预期收益抵押、股权质押、保理等方式,拓宽抵押物范围,协调好融资与抵押的矛盾。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8

“绿色经济”大潮来袭

通过立法和资金投入促进传统高碳产业改造和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的发展,广泛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如今世界各国五花八门的低碳发展计划,已经昭示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来临。

“过去30年,由于我们熟悉的低起点,只追求增长数字的政策思维,的确有其道理,也很有眼光。但是,今天需要换个角度。低碳增长、基于个人幸福的增长模式是新的政策诉求,但如何理解、怎样实现这种诉求,这是《低碳真相》一书作者易鹏先生的研究和思考所在。”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在评价《低碳真相》一书时表示。

如今,低碳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纷纷追捧“绿色经济”,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2009年6月,德国公布了一份旨在推动德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文件。在这份文件上,德国政府强调生态工业政策应成为德国经济的指导方针,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绿色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 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核能、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目前,法国的核能发电量已经占到国内总发电量的一半以上。

而欧盟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也是低碳发展的先驱。2008年1月,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气候变化行动与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旨在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根据该计划,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此外,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如果其他主要国家采取相似行动则将目标提高至30%,到2050年希望减排60%~80%。这些雄心勃勃的低碳计划在欧洲各国的实施情况并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比较实际的动作,来配合欧盟的整体战略。

在欧盟之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另一个主角是美国。自从奥巴马上台以来,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态度相对往届总统有较大改变,自奥巴马签署以发展新能源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来,美国政府在短短半年内动作频频: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制定严格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出台《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外界将此视为奥巴马的“绿色新政”。

新兴经济体的心思

英、法、德、美国,他们真的是为了拯救地球而做出了牺牲?

答案不言而喻,欧美国家想借低碳经济重新拉开与金砖四国的距离,形成相对优势。而金砖四国想通过低碳经济实现拉近或者超越欧美国家的目的。金砖四国和欧美国家一样,如此热情地去迎接低碳经济既是因为充满机会,更是因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金砖四国迎接低碳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被逼的。而金砖四国突出的特点就是人口众多,发展起步比较晚。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和,快接近世界人口的一半了,在欧美工业革命拼命向天空排放二氧化碳的时候,中国的清王朝还处于非常低碳和环保的农业时代。起步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生产方式落后导致金砖四国经济发展的血液――能源供应将出现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低碳真相》一文中,作者易鹏写道,以中国为例,煤炭与石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能源来源。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在2003年宣布,截至2002年底,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是1886亿吨,按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计算,中国煤炭资源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事实上,令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仅在过去几年后,2009年中国煤炭开采量就达到了30亿吨。按照这个速度下去,60年内中国的煤炭储量将会被挖光。

而中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仅为130亿~160亿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更少,仅为10万~1 5万亿立方米。2009年中国原油表现消费量38万吨,2009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19吨,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如果不进口的话,中国的石油还能用30年。这还必须稳定在2009年的用量水平上。如果进口能够得到保证的话,中国石油能够开采的时间最多可以延长到60年左右。

中国用自己的能源消耗的实际行为,证明了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一个令人惊叹的观点:“地球进化史持续了50亿年,人类文明从开始到现在顶多20万年。可我惊恐地发现,在这20万年,人类已将地球50亿年内积攒的资源耗掉了一半!”

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在金砖四国中具有普遍性,使得它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逼迫它们考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能耗的低碳发展之路。可以说,不管欧美国家是否打低碳的主意,是否存在低碳阴谋论,金砖四国都应该而且只能选择低碳经济发展这条道路。

另外,金砖四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传统产业方面与欧美比较起来,还是有巨大的差距的。这种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得了。尽管中国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尽管中国的汽车企业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但在汽车核心技术方面,中国还是和欧美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

但在低碳技术方面,由于大家起步时间相差不远,金砖四国与发达国

家的差距远没有传统技术那样大,有的方面甚至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在低碳技术前沿的竞争中,中国存在抢占制高点的潜力。世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愿意入股中国的比亚迪,就是看中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世界领先水平。师夷长技以制夷

低碳来源于环保主义,与国际政治、经济博奔相结合,但在大众层面上尚未推广开来,正可以作为一种时尚的最佳选择品。于是,精英们为了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为了显示出自己的知识渊博,为了显示出自己的先知先觉,他们将低碳定位为一种时尚。精英们往往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当话语权和时尚结合的时候,化学作用就产生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了低碳热。

“碳足迹”一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现在的精英社交圈中,如果不能说出自己的“碳足迹”,那会被人家感觉落伍了。于是,他们必然会开口闭口大谈“碳足迹”。其实,“碳足迹”并不神秘,它来源于一个英语词汇“Ca 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讲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的“碳耗用量”。其中“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从国家层面而言,在低碳技术发展方面,中国并没有比欧美落后多少。我们的高速铁路技术是一个典型性成功案例。高速铁路是典型的低碳产业,高速铁路技术是重要的低碳技术。小汽车和航空的能源消耗大、占地面积大而运量小:如高速铁路能耗为1,一个大型飞机场的占地面积相当于建1 000公里复线高速铁路。在运量方面,以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为例,该线路年运量为亿人次(万人次/日),运能是航空的1 0倍、高速公路的5倍,但运输成本只是航空的1/5、高速公路的2/5,高速铁路的社会运输成本最低。、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26%的能源,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所致。

从倡导低碳生活到确定低碳试点城市再到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方式,“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已经越来越广为中国老百姓所熟知。

以纺织服装领域为例,考虑到经济低碳化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还应重视碳生产率提高这一目标,支持和鼓励传统产业的核心环节进行技术升级,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等我国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升级等手段提升国际竞争力。这其中,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上更要加大支持力度,重点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逐步下移政策重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贴近企业的优势,更好适应企业面向市场竞争中的多样化需求。

当然,有了环保主义作为基础,除了国家力量以外,还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低碳热。这种力量来自于企业、个人的形象市场。为了形象的面子工程,企业与个人“装”出了低碳热。当然这种面子工程中蕴涵着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

面子工程,有时候也是一种时尚工程。时尚代表了趋势潮流。有时候也与是否时尚和是否精英画等号。这种价值观促使很多精英们必须要掌握一些大众不能掌握的东西。大众化的东西是算不上时尚的。为了避免被认为无知,这些精英们必须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流行趋势。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9

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白皮书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王帆,2010)[1]。碳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分支,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对政府和企业在履行碳排放责任方面所进行的检查和鉴证,是对碳排放管理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独立性监督和评价的一种行为(钱纯,2011)[2]。我国实现低碳经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碳审计作为重要的监督机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促进碳减排目标重点从通过国家政策杠杆策略的“自上而下”转移到集中在次国家水平的“自下而上”方法,这一模式的转变和克服企业减排层面的障碍的整体驱动器是开发环境审计技术,制订务实和全面的碳审计框架。AndrewC.Lovell(2003)指出,为了促进这一审计框架的可行性,目前碳管理的做法是通过审查企业环境报告和采访开展案例研究的组织的环境管理者[3]。ShilpaVerma(2012)探讨了碳审计的过程:首先,从员工中收集信息,进行组织调查;其次,计算碳足迹;再次,现场参观;最后,生成碳审计报告[4]。EhsanAsadi(2013)根据葡萄牙国家法律构建了公共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碳审计方法。该方法系统监测选定的化学指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臭氧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及生物指标(细菌和真菌),指出建筑物常见的室内空气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5]。王帆(2014)认为,我国应从制定统一的评价与报告制度、建立碳排放线上资料库、制定碳排放审计指南的措施着手构建碳审计评价体系[6]。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碳审计的研究,更多的是介绍国际碳审计的发展及启示,很少结合中国实际研究碳审计理论体系,而系统的碳审计程序是促进低碳经济实现的关键,由此我们构建出一套综合的碳审计机制,为我国深入开展碳审计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二、碳审计机制的理论分析

(一)低碳治理与碳审计的关系

构建全面综合的碳审计机制,首先分析碳审计在整个低碳治理系统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作为机制构建的理论来源。低碳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碳审计作为该治理系统中的免疫子系统,具有建设性、预防性和抵御性三大功能。政府、市场和企业在低碳治理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政府通过碳配额和碳税等宏观治理方式,调控低碳经济的运行;碳市场通过碳交易、碳定价和碳中和等市场治理方式,实现低碳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通过对其碳交易或事项进行碳核算和碳信息披露等公司治理方式,公允反映其碳交易的实质。碳定价、碳中和是否真实、公允和有效率,需要内外部审计评价和鉴证,企业的碳核算和碳披露是否公允和充分,需要外部审计的鉴证。碳审计是集财政财务审计、法纪和绩效审计、制度符合性审计于一体的综合性审计,同时,碳审计也是会计核算审计和社会责任审计[7]。基于审计的国家治理和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碳排放治理需要审计的监督与支持,而碳审计起着预防、抵御的作用,有助于低碳排放的顺利实现。

(二)碳审计机制的构建机理

基于上述对低碳治理与碳审计关系的理论分析,构建碳审计机制为F={S,T,U},如图1所示。其中,S———基于碳排放治理的审计目标,T———基于碳排放治理的审计路径,U———基于碳排放治理的审计信息与传递。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评价和鉴证,低碳治理中的审计机制,是一个由多元审计主体、多层次审计体系构成的审计制度安排。该审计机制从低碳治理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把碳审计目标及其实现机制、审计信息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8]。1.碳审计机制的目标。碳审计机制的目标(S)是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低碳政策、低碳经济杠杆、低碳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2.碳审计路径及其信息化。碳审计路径(T)是在已有审计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审计目标的具体措施,是审计主体采取的审计程序和行为,涉及治理主体的审计权与审计能力、外部审计的独立性、治理主体与内部审计之间的沟通渠道等(叶陈刚、程新生,2006)[9]。碳审计路径的具体内容是:①低碳政策执行情况审计。②低碳资金去向的审计监督。③低碳经济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④碳社会责任审计。⑤碳绩效审计。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开发专门的碳审计软件,是保障审计路径畅通的一个有效方式。低碳政策执行过程审计,首先是审查政策的目标在执行中是否存在偏差,其次是评价执行政策的方法是否可行和合理,最后是检查和评价执行政策的效果。对于低碳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的信息化实现路径体现在后文的碳审计软件的“项目管理子系统”中的法律法规模块,加入了世界性组织有关碳审计的环境政策,运用该软件的审计师能查询到客户企业应遵循的对应的政策;同时,在“审计准备子系统”中的内控调查和内控测试部分都相应的涉及了有关低碳政策的执行情况与效果评价。低碳资金去向审计,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是企业总的低碳资金(包括政府专项扶持资金和企业自身留用的低碳资金)在整体企业使用的不同方向,包括节能设备采购,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新产品推广,节能减排管理的能力建设等,审计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包括了低碳经济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然后是企业开展各项目的碳资金分配,例如建筑企业的一般公共建筑项目,住宅小区项目,地下工程项目等,各项目还可具体到大型、中型、小型,审计各项目分配的碳资金使用的真实合理性。低碳资金去向审计的信息化实现路径体现在后文软件中的“审计实施子系统”中的“碳资金利用分析”部分。碳社会责任审计,其重点是审计企业是否设置低碳责任评价指标以及领导人的考评情况,是否落实碳社会责任的履行等。碳社会责任审计的信息化实现路径体现在后文软件中“审计准备子系统”的内控调查和内控测试部分,同时,在“审计实施子系统”中的“碳社会责任分析”部分也做出详细阐释,碳社会责任具体分为环保减排和低碳节能两大类,通过评分赋值体系审计企业碳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而审计领导人碳社会责任的履行力度。碳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和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5E)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碳绩效审计重点关注经济性、效率性与环境性。碳绩效审计的信息化实现路径体现在后文软件中的“审计实施子系统”中的“碳成本效益分析”部分,再具体到经济效益指标和环境效益指标,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碳成本效益水平。3.碳审计信息传递。低碳审计机制中的低碳审计信息传递(U)包括审计报告书、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等。信息是所有控制的前提,基于碳排放治理的审计信息主要是对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低碳治理效率等进行评估。碳审计目标(S)、碳审计路径(T)与碳审计信息传递(U)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逻辑循环系统,首先制定碳审计目标,由目标导向具体的审计路径,信息传递又对主体进行反馈,以指导其修改完善目标。碳审计目标(S)明确、碳审计路径(T)通畅、审计信息传递(U)及时,对于公司低碳治理和公司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碳审计软件的开发

在碳审计机制中,碳审计路径(T)是该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碳审计具体路径中,既有效保障该审计路径的畅通,又提高碳审计的效率,因此开发碳审计软件是碳审计信息化的关键。根据软件开发的基本思想以及开发的具体流程,对碳审计软件进行具体的开发。首先分析碳审计所需的特殊功能,再对软件进行需求分析,得出软件所需的基本功能。该软件的需求分析不仅包括了通用审计软件所要求的财务真实性方面的审计,还新增了碳合规性方面的审计,碳绩效性方面的审计。进而对软件进行总体设计,设计出软件所需的功能模块;分析软件各功能模块要完成的任务,制定出功能实现的算法或实现方案;依据详细设计的结果,使用开发工具进行编程和界面设计;制定有效的测试计划,进行测试,保障设计的有效性。本软件采用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下VisualC#工具中.netframework4.0框架下的Windows应用程序进行设计,数据库采用MicrosoftSQLsever2008R2。先建立C/S三层架构: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采用WinForm作为UI界面,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业务逻辑层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的操作,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以及采用Windows应用程序中的类库以及自定义类实现具体的功能,如数据的读入,数据显示,编写代码完成数据处理等。通过对软件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总体设计后,对软件进行具体的实现。软件的界面如图2所示:碳审计软件系统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4个子系统。其中项目管理系统与通用审计软件无异,该子系统的法律法规模块部分,归纳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20余项世界性组织和各个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关低碳经济及碳审计的环境政策,用户可根据具体需要下载使用。本文就审计准备子系统,审计实施子系统,审计终结子系统中涉及到碳审计功能的部分(即相比于通用审计软件特殊功能的部分)作出具体的说明。

(一)审计准备系统

审计准备子系统添加的特殊的碳审计功能主要体现在内控调查部分,如图2所示。内控调查包括:控制环境低碳重视度、低碳目标实现风险、低碳控制活动(设备采购是否积极落实节能产品采购实施意见、是否落实碳社会责任的履行等)、低碳信息披露(碳账户是否定期计算并披露和碳账户的披露是否全面)和对内控的监督(内部审计部门是否重视碳账户的审计)。调查结果按下面的计算方式评估(“是”———5分,“弱”———3分,“否”———1分,适用个数n):[调查结果分数和/(n×5)]≥0.6,则“可进行进一步内控测试”;[调查结果分数和/(n×5)]<0.6,则“不建议进行内控测试,而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若进行内控测试,测试目标包括:必须遵循低碳政策、只有经管理层批准的碳账户预算才能执行、定期做碳成本预算、只有合法的低碳资金使用申请才能够被执行、已发生的碳资金使用均已记录、碳资金的使用已记录于适当期间、碳资金的使用已准确记录、碳成本已经记录于适当期间、碳成本已经准确记录、定期披露低碳信息、全面披露低碳信息、在产品或服务中体现低碳价值以实现其碳社会责任的履行、认真落实节能产品采购实施意见与内部审计部门重视碳账户的审计。对于每一项测试目标,首先看该企业是否适用;若适用,再看运行效果(有效、较弱和无效);最后是风险评估(高、中和低)。测试结果按下面的计算方式评估(“风险评估”,“高”———5分,“中”———3分,“低”———1分,适用个数n):[调查结果分数和/(n×5)]≥0.6,则“综合风险高”;[调查结果分数和/(n×5)]<0.6,则“综合风险低”。如果“综合风险高”,即重大错报风险大,需要的审计证据多,注册会计师越要通过实施审计程序降低检查风险,以确保已审计的碳信息出现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不超过预先确定的审计风险。反之同理。

(二)审计实施系统

审计实施子系统包含三个部分“账证查询”、“财务报表”和“碳账户核算与分析”。其中“账证查询”包括“科目余额表”、“分类明细账”、“凭证快速查询”等功能;“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碳披露附注表”;“碳账户核算与分析”包括“碳账户核算”(主要是CO2当量的计算)、“碳资金利用分析”、“碳成本效益分析”和“碳社会责任分析”。碳账户核算,采用由英国标准协会2008年10月的《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的规定,首先将初级和次级活动水平数据换算为GHG排放量,即活动水平数据乘以其排放因子;再将GHG排放量换算为CO2当量,即CO2当量=GHG排放量×相应的GWP值(全球变暖潜能值)。运用该方法核定企业CO2当量的核算是否准确,作为后续的“碳成本效益分析”和“碳社会责任分析”中涉及到的CO2排放数据的基础。“碳资金利用分析”、“碳成本效益分析”和“碳社会责任分析”是该碳审计软件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通用审计软件的关键,结合上述碳审计机制中的碳审计路径的阐述,分属于低碳资金去向的审计监督与低碳经济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碳绩效审计和碳社会责任审计。1.碳资金利用分析运用饼状图的分析工具呈现总的低碳资金在整体企业使用的不同方向,包括节能设备采购,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新产品推广,节能减排管理的能力建设等,审计相关数据的真实性。运用条形图的形式呈现企业开展各项目的碳资金分配,例如建筑企业的一般公共建筑项目,住宅小区项目,地下工程项目等,各项目还可具体到大型、中型、小型,审计各项目分配的碳资金使用的真实合理性。2.碳成本效益分析首先从财务报表中采集“经济效益指标”和“环境效益指标”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再使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企业的碳成本效益综合得分(李卉,2010)[10]。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确定评价指标因素集;(2)确定评价指标的评价集;(3)确定各指标层权重;(4)一级模糊综合评判;(5)二级模糊综合评判。3.碳社会责任分析依据杭州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中关于环境责任的评分部分,环保减排和低碳节能两大类,各占150分,如表2所示。其中最后一项的分数为后文JZ案例的评分。

(三)审计终结系统

审计终结子系统分为“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两部分。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生成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初步的审计结论。底稿编制涵盖了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到审计终结的全过程。其中,审计实施中的“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涉及到碳审计的相关内容。“内部控制测试”直接生成上述“审计准备”系统中的内部控制测试表。“实质性测试”直接生成相应的表格,分为四个层面:①碳排放权交易(包含企业碳排放量层面和碳排放权层面,其中企业碳排放量层面包括企业碳排放量明细表、企业碳排放量审定表和企业碳排放量公允价值复核表;碳排放权层面包括碳排放权交易明细表、碳排放权交易审定表和碳排放权交易公允价值复核表);②碳排放成本(包含碳排放成本明细表、碳排放成本审定表、碳排放成本与上年度比较分析表、主要项目碳排放成本分析表、碳排放成本抽查表和碳排放成本重大调整事项核查表);③碳税(包含碳税测算表、碳税审定表和碳税检查情况表);④超额排放罚款(包含超额排放罚款明细表、超额排放罚款情况表和超额排放罚款审定表)。“审计报告”具有标准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四种类型的模板,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直接生成相应的碳审计报告。

四、案例分析

我们将开发的上述软件在杭州市JZ企业进行实际的碳审计实践,我们只针对碳审计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该公司碳审计相关的原始数据(2013年)为:固定资产205720.40万元(其中环境资产119.07万元),营业成本6002198.35万元(其中环境成本167251.26万元),环境收益2558.94万元,低碳专项资金264.60万元(其中节能设备采购119.07万元,节能技术改造79.38万元,节能新产品推广39.69万元,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26.46万元),销售额6810479.90万元,净利润293334.65万元,原料耗用总量4501648.76万元,产品绿色原料耗用量244889.69万元,二氧化碳排放量1498.00吨,物料总消耗量28618.70吨,循环利用物料量16238.25吨,工业增加值582352.94万元,综合能耗990000.00吨标准煤,单位增加值能耗1.70吨标准煤/万元。

(一)审计准备阶段

低碳相关的内控调查得分0.92,可进行内控测试,控制测试得分0.57,综合风险低。说明内控有效,控制风险低,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减小,错报风险越小,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增大,审计程序可以适当减少,降低审计成本。

(二)审计实施阶段

1.碳资金利用分析软件运用饼状图的形式呈现总的低碳资金在企业使用的不同方向所占比例,包括节能设备采购(45%),节能技术改造(30%),节能新产品推广(15%),节能减排管理的能力建设(10%)。运用条形图的形式呈现企业开展各项目的碳资金分配,包括建筑企业的一般公共建筑项目(大型38.10万元、中型29.64万元、小型16.93万元),住宅小区项目(大型47.63万元、中型37.04万元、小型21.17万元),地下工程项目(大型33.34万元、中型25.93万元、小型14.82万元)。2.碳成本效益分析根据案例的原始数据,得出经济效益指标和环境效益指标相关数据,见表1。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本案例由5个专家进行评价),其原理与应用如表3所示。3.碳社会责任分析参照具体赋值标准,对环境责任的每一项进行评分,具体见上述表2碳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中的最后一项,求和得出该企业的得分为190分,再根据社会责任等级分组:优[270,300],良[220,270),合格[180,220),基本合格[150,180),不合格[0,150)得出该企业的碳社会责任处于合格水平。

(三)审计终结阶段

工作底稿的“实质性测试”阶段填制“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成本”、“碳税”和“超额排放罚款”的相应表格,编制整个审计过程的工作底稿,最终生成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我们认为该企业出具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环境法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该企业2013年12月31日的碳账户状况,以及碳资金利用、碳成本效益和管理层的碳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于碳审计机制在该企业中的具体运用如下:碳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审计监督,促进该企业低碳治理;碳审计的路径是运用碳审计软件;审计信息传递以审计报告书的形式呈现,向社会公众传达出该企业低碳治理的情况及低碳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也促进企业管理层及董事会进一步修改完善低碳治理的目标。

五、结论及局限性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10

[关键词]金融支持;低碳经济;新疆;问题;对策

一 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发展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经济增长,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意识到了本国的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

自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以来,低碳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有机组合的发展体系。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I%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引起全球关注。澳大利亚也于2008年了酝酿已久的《减少碳排放计划》政策绿皮书,提出了低碳计划的三大目标。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的名义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它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200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法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二 金融支持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持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目前,金融支持新疆发展低碳经济手段较单一,主要依靠银行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

在“2010中国低碳经济论坛”中,中国银行荣获“中国低碳新锐榜中国低碳新锐银行奖”。中国银行新疆分行以此为契机,运用多种手段,积极介入新疆低碳经济领域,开展低碳金融服务,为金融支持新疆发展低碳经济开创了先河。

中国银行新疆分行调整信贷结构,发展新疆低碳金融。该分行树立并强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有针对性地将信贷资金配置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行业中去,积极支持自治区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满足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资金需求;大力扶持自治区重点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为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企业提供较高的授信额度。2009年,该行还以牵头行身份成功组建银团贷款,支持新疆众和电子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工程,有力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银行新疆分行不断加大对新疆的贷款投放力度,有力支持了中粮屯河、特变硅业等新疆上市公司及潞安、鲁能、神华、希姆莱斯等来疆投资企业。还将能耗、碳排放量列入企业信贷的决策指标,满足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另外,中国银行新疆分行还以网点转型为契机,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保“绿色银行”,号召全行员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普及无纸化办公;扩充ATM、自助银行数量,鼓励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截至2009年末,中国银行新疆分行共有112家网点实现转型,在网点硬件改造上突出节能环保功能,对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有机整合,简便操作流程,大大缩短了客户办理业务的等待时间。

(二)金融支持新疆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相关政策法律支持

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碳交易市场,而一个市场的有序运行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管制。目前,新疆缺乏相应法律来支持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及其发展,政府对低碳项目的资金投入不够,也缺少对相关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鼓励政策和支持力度。

2 碳交易市场不成熟

尽管新疆具有丰富的碳减排资源,但始终处在价值链的最低端,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另外,新疆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及交易规则等也尚不熟悉。

3 低碳项目开发融资不足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属于供应方,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由于碳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企业对CDM项目的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还没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加之,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金融机构不愿向其融资,导致金融服务支持不够。

4 缺乏碳金融衍生品在目前的各个碳交易市场中,与排放权相关的远期期权是主要的交易工具。随着金融机构的介入,在碳交易市场上除了碳排放权这种基本产品外,各种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而目前,新疆还没有碳期权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这类金融创新产品能为交易双方提供新的风险管理和套利手段,使新疆碳交易市场更丰富多样化。

三 金融支持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制定相关激励、支持政策,完善法规制度

目前,低碳经济还是一个崭新的、幼小的经济领域,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财税、外汇管理等各项配套政策的大力扶持,其最大风险就是政策风险,然而目前的政策却严重“缺位”。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应更好地发挥其宏观指导作用,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只有制定了相关支持政策和法规制度,才能够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和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实现新疆经济活动低碳化一低碳活动企业化一低碳技术创新化一低碳模式制度化一低碳参与公众化一低碳体制社会化一低碳合作国际化一低碳文明生态化。

(二)逐步完善碳交易市场

新疆碳交易市场尚未起步,市场机制还不成熟,需要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低碳项目的开发,并积极引进外商融资,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为了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新疆有必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使拥有排放权的经营实体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和交割,而对于不想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经营实体也可采用一对一的现货交易。在碳交易市场体系中,可以现货交易市场为基础、期货交易方式为主,项目合作为辅,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加之法律制度对市场主体的约束,实现两个市场稳定有序的发展。另外,应借鉴国内、国际碳交易机制,研究探索其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加快构建新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三)加大信贷资金投入

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新疆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金投向引导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一方面加大对技术改造贷款的投放,支持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新技术的研发,扭转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简化对小型汽车和小排量汽车贷款程序等手段,引导消费观念改变,推行低碳消费理念。

(四)充分利用并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

在金融支持新疆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碳金融产品,并加以发展、创新。应建立为碳金融管理服务和为低碳技术投资的碳基金,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和环保项目发行债券,建立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产业投资基金,开发绿色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等信贷业务和保险产品;应协同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等,以金融衍生品为载体,融入低碳经济内涵、特征和技术等要素,充分利用、发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权质押贷款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从而,开发出适合新疆碳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增加交易的内容,丰富市场结构,扩大市场规模。

参考文献

[1]闵大勤,周志萍,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卟海南金融,2010,(6)

[2]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卟金融发展研究,2010,(7)

[3]周,我国低碳经济金融支撑体系研究叨,企业导报,2010,(3),

[4]幸学俊,王贺礼,熊继海,江西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卟科技广场,2009,(6)

[5]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

[6]谢清河,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问题研究[J],理论研究,2010,(5)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11

欧盟是低碳研究和新能源产业发达的地区。欧盟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2020年比1990年减少温室气体20%,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20%、能源利用率提高20%、生物能源占运输能源的20%的整体目标。2009年欧盟出台《欧盟能源与气候变化一揽子方案》,鼓励更好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效,避免污染,控制与减少化石燃料排放,推行碳捕捉技术,开发新的低碳能源,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绿色产业作为支持重点。例如巴西积极支持低碳产业,推动生物燃料业的发展。巴西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跨部门的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为此,巴西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比如,巴西的国家经济社会开发银行推出了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碳市场发展迅猛。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增长至48.1亿吨,是2005年的近7倍。2009年虽然遭遇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碳市场仍然达到1440亿美元的交易金额。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递增。2011年碳交易的规模已达到1760亿美元,较2005年碳排放交易额108亿美元增长了15倍以上。在未来,围绕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将变得更加活跃,并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金融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从国际范围来看,制造业继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梯度转移,新一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升级产业结构提供了机遇。国内一直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也迫使我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产业的换代升级成为必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防治污染,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国际上,金融助推产业调整升级的成功例子有许多,韩国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韩国确立了钢铁、汽车等十大战略产业,政府通过直接控制金融业进行筹资。80年代以后,韩国确立了“科技立国”的战略,重点发展电子和电器工业,政府通过利率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银行和民间资本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进入21世纪,卢武铉总统提出“第二次科技立国”,包括利用银行业在内的多渠道资金,组织成立了科技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为实现自主创新构建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平台。纵观韩国产业升级换代的整个历程,在这么短的时间能成功实现三次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由高能耗高污染到高科技低排放,金融服务和创新的及时跟进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传统产业是相对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主要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纺织、轻工、造船等工业。“十二五”时期,中国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还非常艰巨,其关键是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指导下,依靠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产业的升级换代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流程工业中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链接技术;机械制造、装备制造、交通工具制造、电子产品制造中的产品生态设计、节约制造以及废旧机电产品的再制造。还包括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型建筑的生态设计和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金融业需要顺应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的层次和功能,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起到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一是对传统产业中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供资金支持。使信贷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倾斜。同时对“两高一剩”产业建立行业准入门槛,设立环保评判标准和细则,以便提高绿色信贷的操作性。对不符合绿色贷款标准的企业予以“一票否决”。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对技术依赖较高、资金需求大、可用抵押物少的特点,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贷款抵押方式,以技术专利、升级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等作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贷款抵押物,开拓试行多家企业联保贷款模式。二是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需要采购大量设备的特点提供金融租赁服务。金融租赁是国外节能服务公司经常采用的融资模式和商务模式,既能有效地降低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负债率,又利于界定项目资产的归属。“十一五”期间一批金融租赁公司积极探索和尝试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节能项目的租赁业务,在建筑和工业领域都形成了成功案例,初步显现了金融租赁对节能服务市场的特殊功能。金融租赁在“十二五”期间有望成为节能服务行业的主要融资方法之一。三是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初期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的特点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随着节能服务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展现,获得风险投资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将成为新的热点。因此,资本市场需要建立和完善制止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体制与机制。通过立法明确证券发行和上市保荐机构的相关责任,并设立问责机制。四是针对农业产业化加大三农的融资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中国农村经济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和螺旋式上升的多个发展阶段。为了尽快改变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并向两型社会过渡,农业生产走集约式、产业化和园区化的道路势在必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条件下,农业生产将逐步改变分散的、个体的生产方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向集体生产方式复归。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私人农场和“公司+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创业增收;其中的关键要义是节能环保、生产高效和产品符合健康的要求。为此,金融机构应当想方设法,借助土地流转等制度平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将信贷、保险、信托、担保、租赁和新型中间业务等金融工具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服务于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安全、绿色和低碳的农产品生产及其深度开发提供再融资倾斜。

三、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除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绿色产业的发展也是关系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核心内容。“十二五”时期,中国政府已经将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六个方面谋划“十二五”时期中国的绿色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绿色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在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2100亿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带动全社会2万亿的投资。据预测,到2015年,绿色产业增加值将达5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0%左右[3]。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市场层面,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都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中国绿色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4年,中国环境保护工业协会成立,当时全国有近1000家生产环保设备的工厂。1988年,国务委员宋健提出了发展环保产业的问题,环保产业替代了环保工业,也成为了绿色产业的前身。90年代以来,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从以环保机械装备为核心向环境产品、环境服务和环境建设多领域、全方位方向发展。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4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0%提高到2009年的1.33%。“十二五”期间,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领域、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固体废物处理领域以及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包含大量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比如,环保节能产业投入大,投资回收期较长,传统的信贷审核方式难以满足环保节能产业的信贷需求。因此,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以金融创新作为驱动力。首先,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发展绿色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鼓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绿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引导风险投资与发展绿色产业所需要的科技资源相对接,将是否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纳入国有风险投资基金的考核,出台政策鼓励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利用风险投资渠道进入绿色产业。其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支持绿色产业。根据绿色产业的特点不断修订创业板的新股发行条件,推动绿色资源类企业和项目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产品。银行可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吸收大量中长期稳定资金,再以贷款或其他金融工具投资于一些周期长、规模大的以循环经济模式运营的环保型产业或生态工程项目;既可以解决环保型企业资金的不足,也可以优化其资产结构。再次,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市政公用绿色产业市场化改革。积极为BOT、BT、TOT等多种建设经营模式的绿色公用项目提供融资。该类建设经营模式大多牵涉到企业与政府间对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移交等方面,具有政府补贴或政府担保等特点,能够将企业的经营实力与政府的社会管理经验、政府的声誉有机地结合起来。金融机构对该类绿色项目发放贷款风险低,收益稳定。最后,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服务功能。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服务力度,建立能专门为绿色产业服务的专业性中小金融服务机构,激励担保机构为绿色产业的信贷进行担保,加快保险创新力度,推出针对绿色产业的专项保险产品等。我们应该看到,绿色产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各种方式与传统产业伴生成长。有可能是传统行业作为新兴产业供应链的一部分,嵌入新兴产业内部,如传统的玻璃制造业为光伏行业提供太阳能电池的玻璃基板。也有可能是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依托,如传统的物流业对电子商务的支持。还有可能是传统产业凭借资金、销售网络的优势,搭建运营平台,使新兴产业与消费者实现对接,主导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国家电网筹建的全国汽车充电站网络,就是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极大支撑。因此,走“新旧结合”的发展路径,也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可以尝试研发嵌入期权等资本市场工具的信贷产品;可以与风险投资等直接投资机构合作开展业务;还可以与保险业合作,通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专项保险,创新风险分担和损失赔偿机制。可以说,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

四、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12

A、办一张低碳银行卡

2009年年末,赴哥本哈根参与气候峰会的李冰冰,连随身携带的信用卡都是超环保型的,这是一张深圳发展银行发行的靓丽卡,主打女性群体的它,最特别之处便是其环保特性――使用可降解材质制造,账单全部采用电子邮件发送。

小小一张卡有必要如此大费周章吗?且看下面这组数字:至2009年,中国已发行信用卡逾1.7亿张,这些卡的有效期限短则两年、长则五年,过期被银行收回作废后,便成为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积少成多,再加上每月定期寄送的账单和厚厚的各类宣传单页,这个数字可是会越来越惊人!

国内首张环保主题卡是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金穗环保卡,它率先采用可降解材料,并且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合作,让持卡人能优先成为个人会员,参加各项环保公益活动。并且,在普通的银行客服电话之外,还开设了一条环保热线,免费解答持卡人各类有关环保的问题。

至于最新发行的一张,要数交通银行发行的世博会场馆主题卡了,前两张卡“只是”可降解,它则更进一步,采用了PETG材料,在分解后可以直接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当然,这种卡还是保证了必要的实用性,你不必担心它在你的钱包里就悄悄分解。

立刻开始低碳行动:

1.新办银行卡,尽量考虑使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卡。

2.立刻通知银行停止信用卡纸质账单的寄送,改用电子账单。

B、刷卡不忘公益行动

材质低碳是基础,用得低碳才是关键。如果每次刷卡消费时,不用你多花钱也能够为环保公益作贡献,你乐不乐意?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假如你有一张兴业银行的中国低碳信用卡,那每次刷卡消费你都应该感到很光荣,因为你又为“低碳乐活”购碳基金贡献了一分钱,这个基金中的钱,在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会集中用来向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碳减排量。与此同时,它还为持卡人建立属于个人的绿色档案,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碳交易记录。

你刷卡,银行捐钱做公益,在这方面,招商银行可是“老前辈”。这家在城市白领中口碑很好的银行,在国内最早开创了将信用卡作为持续性慈善捐助管道的模式,即持卡人每刷一笔,银行都向相关公益项目或基金捐赠定额人民币。同时,持卡人也可以自己通过短信、网上转账等方式,进行更大金额的公益捐款。以招行推出的国内首张慈善信用卡壹基金爱心卡为例,申办这张卡片,便意味着你承诺每月固定向壹基金捐赠人民币1元(由银行自动代扣),当然,也可以选择11元或111元。可贵的是,这张卡的不少签约商户也加入公益行动行列,使用壹基金爱心卡消费时,除了银行外,商户额外再为这笔消费捐款1元,真可谓一举数得。

立刻开始低碳行动:

1.刷卡消费时,尽量选择有刷卡捐赠功能的那张银行卡。

2.消费积分兑换时,多考虑自行车、环保袋、可降解水杯等低碳商品。

C、理财兼顾低碳项目

买基金、买短期理财产品时,收益率当然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但在收益相同的前提下,何不也关注一下理财产品的低碳成色?况且,当今世界,低碳可是最热门最朝阳的产业,瞧瞧巴菲特,他老人家投资主打新能源动力的比亚迪,可是赚了个盆满钵满。当然,我们没法跟巴菲特比肩,但向他靠拢――这总没错吧!

主打低碳的理财产品,其低碳性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得以体现:与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环保概念股票挂钩;与气候交易所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挂钩;与世界级权威机构的水资源、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等环保指数挂钩。假如你觉得这些概念太复杂,搞不懂其中风险,那最简单的莫过于选择打低碳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虽然收益可能低些,但既避免了风险,又保证了一定收益,还能为低碳作贡献,又何尝不是上佳选择?专家的观点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碳”挂钩产品将是未来很长时间内的投资热点,也由此催生了一个新名词:碳金融,即围绕着低碳做文章的金融产品系列。以深圳发展银行曾经推出的“聚汇宝”、“二氧化碳”排放权挂钩理财产品为例,在2008年国际投资市场低迷的情形下,逆势大红,实现了14.125%的超高收益。

立刻开始低碳行动:

理财更要讲品牌效应,现在就为你介绍几款明星级的低碳理财产品。

1.水资源指数挂钩产品(推出机构:荷兰银行)它是最著名的低碳理财产品之一,已经创立5年,在全球挑选10家优质水务公司股票与它们挂钩,收益最高的年份,达到了39%,最低的年份也有18%。2009年已在中国推出了基于此的“全球水资源指数”挂钩结构性存款产品。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13

在全球的环保主题下,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刻不容缓,一直坚持不懈。一款能帮助个人记录自己的节能减排行为,和刺激个人节能减排的碳排量控制工具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笔者团队设计了一款基于ios平台的节能减排碳排量控制工具,主要通过记录用户的节能减排行为,以积分换碳币再换奖励的制度,激励用户节能减排。该工具针对改变完善现有一些环保类手机应用的功能,主要是知识普及或者分享交流,并结合环保、金融、电商、互联网等几个方面,使学生群体或者个人群体更有动力去进行节能减排行为,并且促进环保行动,改善社会环境,呼吁社会节能减排。

一、研发背景及意义

1.1研究现状及趋势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从一开始的企业碳排放交易,到《京都议定书》中定义的碳金融概念的产生,到现在包括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在内的两家银行推出低碳信用卡,碳金融理念可谓逐步深入人心。但是目前有关低碳排放的金融类产品在我国是很少的,只有少数银行推出类似低碳产品,例如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在内的两家银行推出低碳信用卡等。可以讲,适用人群数量相对我国人口来说依然是少之又少,并且目前该两款低碳金融产品针对的目标群体依然是企业或团体,极少针对个人。尽管各个政府部门、各大金融机构、商业企业等都在利用各种方式大力推动人们的环保行为,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碳普惠平台。碳普惠平台是最具影响力的低碳经济官方门户,推动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城市及低碳技术、低碳融资、低碳项目,并鼓励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力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尽管平台在多方面鼓励人们节能减排,但是,根据平台给出的数据,平台会员约为一万人。这个数量相对其他公众平台来说是比较少的。而且很明显,该平台的合作商家、活动、统计规则等其实是简单而又少数,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每个人节能减排的作用。而在我国,像碳普惠这样的低碳平台只有少数,更不用说应用软件。目前国内外开发的节能减排应用工具的数量都非常少,像国外Pollution、Green me等一些环保类软件,都是简单的以知识普及和分享交流为主的应用软件。而本工具则是结合节能减排和金融产品的助手式软件,除了帮助个人记录自己的节能减排行为,还有刺激个人节能减排的功能。

1.2研发意义

为激励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促进社会节能减排意识的养成,通过结合节能减排和金融产品的助手式软件,帮助个人记录自己的节能减排行为,还有刺激个人节能减排的功能,“让节能减排,从我做起”。响应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发展规划,响应全球节能减排发展趋势,积极迎合环保应用软件发展趋势。

二、设计方案

该工具的原型使用mvc框架进行结构化设计,使用UIkit框架进行界面的搭建,后台拟使用core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持久性储存开发流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应用规划、架构设计、界面设计、数据操作与存储、业务实现以及页面跳转。该工具具体需要包含六个功能。

排碳量和减碳量计算的智能统计功能,包括衣、食、住、行、用等多个方面。排碳量:其中衣包括购买衣服件数、洗衣用品使用量;食包括吸烟数量、喝白酒数量、喝啤酒数量、肉类消费、粮食类消费;住包括用电、煤气、天然气、燃煤、集中取暖、装修用品;行包括飞机、火车、轮船、地铁、公共汽车、低油耗小轿车、中油耗小轿车、高油耗小轿车;用包括塑料袋使用量、纸制品、一次性筷子;减碳量:步行里程、骑自行车里程、使用环保袋次数等等。资讯推送功能。进入app会请求用户是否进行定位,在app首页会有大学城公共自行车点,公交车站的地图,点开可查阅离自己最近的站点。还有当天大学城的PM2.5值和天气。并且在软件的首页,设有经过专业筛选的环保新闻推送窗口。环保知识普及。采取知识问答冲关的的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同时,及时推送环保相关的新闻。个人成长计划。用户注册账号后,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环保成长计划。用户可以每个星期给自己安排需要参加的环保活动或者需要达到的节能减排指标,每完成一个任务,会给用户以积分形式累积,之后可换取碳币。当达到累积积分为一定数目后,会有一个荣誉称号。换物栏目中的部分商家可能会对所出售的低碳商品设置购买权限,比如要拥有哪个荣誉称号的用户才可以购买。除此之外还包括特色活动,有换物、众筹、拼车、其他活动等四个部分。其中,换物是指当用户积累一定碳币之后,可以用碳币去换取一些低碳产品,这些低碳产品由合作商家提供。又或者可以换取公共自行车的租用权等等。当然,如果碳币不够,可以换折扣券,然后用折扣券购买低碳产品。众筹是指学生团队或者社团等组织或学生个人有关于环保的创新想法或者环保活动,希望通过众筹募集资金。拼车是指统一出发点到同一目的地的两个用户拼车活动。其他活动是指其他一些由学生或组织发起的环保活动,希望征集参与者。当然,活动时会通过系统审核,也会标明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还有是否属加碳币活动。

三、未来效益

低碳环保的金点子精选篇14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技术创新 低碳产业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白皮书将低碳经济归结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出现的新一轮革命浪潮,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2、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

“低碳经济”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过相关研究。199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通过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空气污染物(1979―1990年)和水污染物(1977―1988年)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人类社会可以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行。

在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低碳经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广泛深入地对低碳经济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T・特雷福斯等学者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并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的减少是可能共同实现的。岛田居二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鲍键强分析了低碳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重点研究了低碳经济对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但他们都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人类社会可以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做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并行。

二、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发展低碳技术,要求技术创新朝着节能、减排、增效的方向发展。虽然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的节能技术,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众多新领域,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节能、降耗、减排,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普及和推广为基础。低碳技术创新是解决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首要条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

目前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仍较紧迫,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因此,武汉市必须围绕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能源技术,发展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能源消耗,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武汉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技术投入偏向高碳产业,低碳产业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武汉市企业R&D经费投入主要聚集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四个行业。其中,电子信息行业尤为突出,2004年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8969.0万元,占全市高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36.71%;光机电一体化行业占34.99%。仅这四个行业研发经费总支出就占全市高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高达87.73%。而其他行业,如软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农业和航天航空等低碳行业则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经费投入量占全市高新企业比重不足2%。由此可见,武汉市企业R&D经费投入严重偏离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碳行业,而在软件、新能源、航天航空等低碳行业投入严重不足。

2、民企为低碳主力,资金瓶颈阻碍低碳技术研发

融资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因素。据调查统计,目前武汉市大部分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少、难度大。武汉市各类商业性银行在挑选贷款客户的时候,都是采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方式,规避风险、追求利润,都愿意向有政策保护、商誉好的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多是采取抵押贷款方式。但由于很多民营企业在初创阶段没有太多的自身积累,固定资产极为有限,因此很难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共有14.48万户(包括分支机构1.22万户),投资者人数79.70万人,但获得银行贷款的仅为2万多户,其中中小民营企业则更难。此外,一些民营企业即使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也和国有企业存在手续上的差异,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手续繁琐,这些同武汉市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所需要的小额度、高频率、短周期、简过程的贷款要求有很大的差距。除商业银行外,一些政府部门向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如科技三项费的扶持、风险担保与风险投资等,也存在发放面较窄、申请难度大、资金占用周期短的问题,导致无法给更多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帮助。由于民营企业是我市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主力,因此民营企业融资瓶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汉市企业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也阻碍了武汉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缺乏核心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受制于人

低碳技术包括节能、传统一次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其实质就是通过采用先进设备或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量或提高废物净化率,从而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武汉市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这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从2007年武汉企业100强的情况来看,拥有专利的企业仅有38家,拥有发明的企业有27家,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62家,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4、产学研结合欠佳,低碳技术利用缺少智力支持

武汉是一个科教大市,拥有105家各类科研机构,52所高等院校,64名两院院士,58万专业技术人员,60多万在校大学生,科教实力居全国第三。同时,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通信、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科技教育的发展为武汉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但武汉的科教优势在低碳技术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多数高科技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真正在第一线从事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十分有限,企业高级管理和技术创新人才缺乏,精通外语的国际型低碳技术创新人才更是紧缺。产学研严重脱离,大量科技人才游离于企业之外,无法根据市场需要有效地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企业由于缺乏先进的低碳技术指导,无法进行低碳产品研制,阻碍了武汉市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武汉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1、加大低碳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科技投入是推动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低碳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同时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低碳产业的科技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低碳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各级政府应通过建立专项基金,落实信贷优惠、直接补贴等优惠政策和方式,加大公共财政对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应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低碳和节能减排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利用中国清洁发展基金、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支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

民营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逐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支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建立商业性和互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担保服务;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门基金,对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

3、加强低碳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武汉市缺乏关键的核心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受制于人。因此,武汉市必须加强低碳核心技术的攻关,努力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此,武汉市应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强化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学、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与关键设备,大力推进工业废渣、废气、废水、垃圾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发展低碳农业技术,着实解决一批低碳领域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同时,应进一步强化低碳技术知识产权意识,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全面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

4、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武汉是个科教大市,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武汉市的科教优势在低碳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产学研严重脱离,低碳技术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大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及设备优势,使其与企业密切合作,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企业应加快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吸引国内外低碳技术领域顶尖人才的加入,并不断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企业内部人才的健康成长。

(注:基金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8―2009年度院管青年课题,项目编号2008C009。)

【参考文献】

[1] 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 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

[3] 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4] 丁玉梅、廖良美:基于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0(11).

[5] 朱翠华:企业研发使用低碳技术的政府作用研究[J].开放导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