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预防医学定义范文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1-21 10:08:39

预防医学定义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1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中外在各方面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尤其在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外科技和信息交流对于促进中国科技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在科学文化交流上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语言障碍。近年来国外在预防医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发表过许多文章,对于我国预防医学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要获得知识方面的交流一个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外文文献的阅读,而外文文献的理解和翻译则是这个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一个环节。预防医学文献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尤其在专业术语翻译方面,一些小的偏差很可能导致很大的错误。因此,预防医学常见术语的翻译是中外医学交流的重要方面,正是基于这样的作用,文章就预防医学英语术语翻译的问题作出相关探讨。

2预防医学常见英语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2.1原文理解误差

原文理解偏差是指在预防医学相关文献汉译的过程中,不能够根据整句话或者正片文章的语境去正确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术语的正确意思。从我们历来文章翻译的统计情况来看,“逐词逐字”翻译是英文文献翻译的过程中的一个通病,当然这个问题也存在于预防医学文献翻译中。因此,在阅读或翻译预防医学相关文献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反复推敲,得出文章中术语的正确含义。

2.2术语汉译的偏差

在英语翻译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用词表达,即能够将英文原文中所表达的意思用汉语恰当、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情况下,预防医学专业人员能够清晰地理解英文文献所要表达的实际内容,但是在将英文翻译成汉语使之连贯地表达一句话时却经常出现表达不清晰、原文汉译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术语汉译的过程中,既要能够准确地理解短语或句子所表达的内容,还要能够选择合适的汉语词将之表达出来。

2.3术语翻译专业性偏差

预防医学所涉及的专业广泛,因此要求预防医学专业人员所要掌握的专业术语的词汇量要十分丰富。在预防医学术语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许多专业词汇可能在英语层面上有多层含义,即一词多义。这就要求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对词汇有很强的甄别能力,能够第一时间将英语术语与中文词汇的预防医学专业术语相对接,正确地理解词汇所要表达的专业内容。因此,预防医学专业术语英语翻译要求对中文专业术语有广泛的积累,同时需要对专业术语的具体含义有明确的理解和掌握,以防在遇到一些生僻的专业术语时能够根据语义的解释实现中英文术语的正确匹配。

3预防医学常见英语术语翻译实例

3.1流行病学术语英语翻译

流行病学在预防医学英语翻译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对于这一方面英语术语翻译问题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现介绍实例如下:Across_sectionalstudyreportedthatthelikelihoodofbeingobesecouldbereducedbyasmuchasonehalfwithaphysicallyactiveoccupation.在上面例句当中,有人就可能对“cross_sectional”翻译上出现偏差。在英文单词本义来讲,“cross_sectional”是“交叉部分研究”的意思,但是放到预防医学的流行病学科中则不能仅依据表面意思进行翻译。根据我们所知道的流行病学知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可以得出,这里的“cross_sectional”实际上是“横断面研究”的意思,是描述流行病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另外,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中还有许多要注意的问题,如“case_controlstudy”按照英文字义解释为“案例控制研究”,在预防医学中流行病学科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讲则应该翻译为“病例对照研究”,也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一种。

3.2关于Exposure的翻译

“Exposure”是预防医学期刊或文章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汇,在与不同的学术名词搭配中期解释也有所差异,如pollenexposure、chemicalexposure、exposuretoharmfulcontaminant等。对于“expo-sure”的解释,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EnvironmentalHealthCriteria214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Exposureisdefinedascontactovertimeandspacebetweenapersonandoneormorebiologic,chemicalorphysicalagents.即翻译为“exposure被定义为基于人与一种或更多生物的、化学的或者是物理的超越时空概念的接触”。对于“exposure”在预防医学中的具体应用选择其中两个实例解释如下:Exposureassessmentistoidentifyanddefinetheexposuresthatoccur,orarcanticipatedtooccur,inhumanpopulation.此句中,“exposureassessment”是“暴露评估”的意思,是预防医学中一个专业名词。Chronicarsenicexposurefromdrinkingwater(groundwater)wasassociatedwithincreasedincidenceofskinlesions,evenatlowlev-elsofarsenicexposure.“arsenicexposure”是指“砷暴露”,这个名词在一般英语日常用语是不常见的,仅仅可能会在预防医学或卫生医学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词汇,专指程度很高,因此需要在翻译时尤其注意。

3.3病原微生物英语翻译示例

病原微生物在预防医学英语翻译中出现的也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病原微生物这些专业名词在语句中的特殊用法,现将病原微生物的具体翻译实例列举如下: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alysisisamplifiesnucleicacidsexponentiallyandisparticularlysensitivetothedetectionofinfec-tiousagentssuchas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cytomegalovirus....在上面例句中,对于“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忽略其中的语法结构将其翻译为“分枝杆菌肺结核”,实际上在英语语法结构和语言结构中有涉及病原体名称的词语通常情况下要后置,因此在这一方面要尤其注意,以免出现严重偏差导致整个语言结构理解的失误。

4结论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2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46-02

医学院校中的临床医学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全面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临床医学人才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防治多发病、常见病、掌握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原则。我国临床医学生通常是本科5年制,其学习阶段主要分以下四部分:①公共基础课;②医学基础课;③临床理论课;④毕业实习。与其他高等院校比较,医学生学习内容多,任务繁重,学习方式经常以背诵记忆为主。由于临床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仅有1门卫生学课程涉及到了预防医学的知识,但与常见重大疾病有关的预防知识没有关系,因此,临床专业学生对疾病预防知识不熟悉,而且也不太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目前,医学生的临床理论课与实习课教材中都只关注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对疾病的发生原因、机制及预防措施等最基本的预防医学知识有关内容的学习很少。例如,临床医学生有关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学习主要涉及妇产科学,内容包括GDM的定义、妊娠对糖尿病的影响、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GDM的诊断依据、处理等[1]。在GDM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有关“预防专业知识”的内容。因此,在临床学习阶段,有必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常见的重要典型疾病进行预防医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或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这对降低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的同时掌握必要的有关疾病预防知识,需要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整合。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生中以GDM为例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和内容,为临床医学生在熟悉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疾病预防知识提供参考依据。

一、选择常见的重大疾病增加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目前,医学生学习内容多,负担重,平均每天上课6~8学时,课后需要大量时间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课时数固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选择常见而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病率不断增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DM属于高危妊娠,除了可导致本次妊娠剖宫产、其他合并症、巨大儿、肩难产等发生率增高外,还可增加子代将来发展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危险性,而且30%以上的GDM孕妇于产后5~10年可发展为糖尿病[2]。因此,GDM对母婴近期和远期健康会造成很大威胁。在临床医学生大学4年级妇产科学习阶段,选择这样的常见疾病作为重点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结合示范,对临床医学生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

如何有效安排学习时间及形式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关键内容。最近,我们在大四学生临床学习阶段进行了GDM临床与预防学习相结合的探讨,在2学时GDM临床知识学习中,再利用1学时讲解了GDM发生原因和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等有关预防医学的知识,然后布置2~3道题,如GDM在世界各国流行病学特点、如何早期发现和预防GDM发生、在诊断治疗GDM患者时如果有效运用预防知识等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5人利用课后时间查阅有关文献,撰写提纲。再利用课后2小时时间,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回答,并要求部分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进行无记名小组评分。采取这种讲座、分组学习、集中讨论的形式进行临床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对传统的医学课程安排没有太大影响,也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容易让老师和同学接受。

三、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方法及内容的评价

通过采用上述形式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掌握相关预防医学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以及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问题,对120名参加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学生(实验班)进行调查,对比100名没有进行整合学习的学生(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有关预防知识学习,实验班学生对疾病预防工作开始高度关注,并且对学到的常见疾病预防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在30道多选题中,平均得分21±6分,而对照组学生平均得分17±4分。通过查阅文献,撰写提纲,讨论发言,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90%以上学生认为这种学习内容和形式愿意接受。

四、结论与建议

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而且扩展了知识面和自我学习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成为全科医学的有用人才,降低我国成年人慢性疾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在临床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对疾病预防知识熟悉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加强重视。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对重要典型疾病进行预防医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并且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或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的主要方针,这对降低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林琳,侯红瑛.妊娠期糖尿病研究进展[J].新医学,2009,40(4):271-273.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3

关键词 中医药专业 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日益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可以治愈疾病以外,还能够从社会医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患者如何预防疾病及保护健康。预防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中,预防医学课程目前已成非预防专业的基础必须课程。尽管如此,但在重视程度上还远远不够,学时数也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医药院校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适应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情况,拟从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三个方面浅谈对该课程教学的认识。

一、明确中医药院校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1.预防医学教育是现代医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按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个核心部分。其中的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为目的一门应用学科。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卫生保健提倡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和卫生服务管理者。而上述能力的形成,要求学生或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外,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也是每一位从业者所必须掌握的。而未来的中医医生,除了要对临床个体开展中医诊断活动外,更需要其应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群体角度去观察、分析并解决中医问题,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适应社会发展的中医人才。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通过预防医学的教学,可使中医中的预防医学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治未病”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理念和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思想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对于中医类专业学生来说,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同时,掌握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也可以对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在中医药类院校中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预防医学课程为非主干课程,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作用和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而疾病的预防与医生无关。2.教学内容与中医、中药专业脱节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部分,此类内容与中医或中药专业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与中医、中药专业之间往往是脱节的。其原因:一是预防医学教材内容与中医、中药的联系很少;二是中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西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对中医、中药不甚了解,没有系统的学过中医、中药,如果进入中医药院校后不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不关心中医、中药的发展,教学活动自然与中医、中药内容脱节。3.理论与实际不能紧密联系预防医学本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而是借用其它教研室的实验室,因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开展相关实验课,只能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与,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的对策与方法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强调预防医学学科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2003年曾经威胁全球的“非典”,如果没有预防医学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成演变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事件,从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重视起来。此外,要强调社会医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在就业方面,除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外,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急需大量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2.寻找预防医学课程和中医药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在讲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可以引入中医“人与日月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等理论。另外,针对当前很多年轻人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引用《黄帝内经》中“亥时养生,三焦通则百病不生”的观点,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不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应该遵守“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规律。预防医学理论和中医学思想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体现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3.提高案例问题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的比重当前社会,由于法制观念落后,消费保护者自我意识较差等因素,使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层出不穷,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大头娃娃事件、毒酱油事件以及频发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等,我们可以从网络、报刊和杂志上选取一些生动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提出相关的专业问题,从而引入预防医学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制定教学内容,学生首先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然后随机抽取学生代表,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4.增加专业知识讲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职业危害的认识,可以尝试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的教授给学生开展职业病的讲座,从而使专业知识讲座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但目前中医药类院校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及要求,对中医药类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4

一、现有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 一) 惯有临床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临床医生思维方式多为针对微观个体患者的思维方式,临床医学的教学重在个体患者,重在诊疗技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最关键的,因此非常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难以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难以树立大卫生观和宏观意识,这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 二) 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没有预防专业,临床、护理专业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预防医学教学内容过于老化,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讲授,没有安排实践,这很难让学生理解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内容,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的教学不感兴趣,认为难度太大又无用,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学分,学习都为应付考试。我们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工作有作用的学生占31. 42%,认为作用较小的学生占44. 67%,认为没有用的学生达到了23. 91%。

( 三)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未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水平

我校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平时作业、考勤等成绩占30 分,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分。学生靠考前突击背书就可以完成考试,混个__及格分就行,这样不能体现教学水平,也不能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 一) 课程内容改革

在现行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材中,卫生学内容仍然占很大比重。然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内容只适合于具体的公共卫生从业者,比如具体检测技能等,对临床工作而言,没有实际意义。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对今后的医务工作更有帮助。我校临床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多在乡镇卫生院工作,针对乡镇卫生院主要工作内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以传染病控制,慢性非传性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主,这样才能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而编写的特色教材,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实践教材,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编写典型案例分析,注重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 二) 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学科上的特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包含多个内容,比如环境卫生、营养卫生、职业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这些内容复杂抽象,有一定难度。现行预防医学教学方法多为单纯的讲授,在学习中学生感到枯燥,有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就环境污染、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热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和视频,首先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再按照事件背景描述和处理过程,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就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判断分析和处理措施、应对办法的过程进行教学。这样既达到了提高课堂理论讲授效率的目的,又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场实战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于比较抽象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则可采用直接在计算机上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立刻实践并理解应用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快就能掌握基本的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能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 三) 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预防医学笔试的办法已被证明并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改传统的理论笔试为理论+ 实践考核的方式,理论笔试仅占考试成绩的40%,增加了预防医学见习考核和暑期社会实践考核。见习在正常教学中安排一定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参观,让学生了解基层实际工作内容,要求学生以见习报告的形式反馈基层工作中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内容及涉及的预防医学相关理论知识,见习报告分数占总成绩的3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暑期均需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开具介绍信,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一般均为生源所在地县( 区) 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借助暑期实践的机会,我们布置学生完成预防医学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控制、疫情报告与应急处理、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慢性病的社区预防控制措施、社区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法及建立情况等内容,让学生上交暑期实践报告,暑期实践报告的分数占总成绩的30%。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对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有了较为实际的了解,并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准备。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5

一、现有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一)惯有临床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临床医生思维方式多为针对微观个体患者的思维方式,临床医学的教学重在个体患者,重在诊疗技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最关键的,因此非常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难以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难以树立大卫生观和宏观意识,这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二)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没有预防专业,临床、护理专业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预防医学教学内容过于老化,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讲授,没有安排实践,这很难让学生理解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内容,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的教学不感兴趣,认为难度太大又无用,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学分,学习都为应付考试。我们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工作有作用的学生占31.42%,认为作用较小的学生占44.67%,认为没有用的学生达到了23.91%。

(三)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未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水平

我校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平时作业、考勤等成绩占30分,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分。学生靠考前突击背书就可以完成考试,“混个 及格分”就行,这样不能体现教学水平,也不能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课程内容改革

在现行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材中,卫生学内容仍然占很大比重。然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内容只适合于具体的公共卫生从业者,比如具体检测技能等,对临床工作而言,没有实际意义。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对今后的医务工作更有帮助。我校临床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多在乡镇卫生院工作,针对乡镇卫生院主要工作内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以传染病控制,慢性非传性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主,这样才能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而编写的特色教材,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实践教材,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编写典型案例分析,注重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学科上的特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包含多个内容,比如环境卫生、营养卫生、职业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这些内容复杂抽象,有一定难度。现行预防医学教学方法多为单纯的讲授,在学习中学生感到枯燥,有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就环境污染、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热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和视频,首先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再按照事件背景描述和处理过程,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就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判断分析和处理措施、应对办法的过程进行教学。这样既达到了提高课堂理论讲授效率的目的,又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场实战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于比较抽象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则可采用直接在计算机上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立刻实践并理解应用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快就能掌握基本的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能真正实现“教一学一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三)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预防医学笔试的办法已被证明并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改传统的理论笔试为“理论+实践考核”的方式,理论笔试仅占考试成绩的40%,增加了预防医学见习考核和暑期社会实践考核。见习在正常教学中安排一定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参观,让学生了解基层实际工作内容,要求学生以见习报告的形式反馈基层工作中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内容及涉及的预防医学相关理论知识,见习报告分数占总成绩的3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暑期均需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开具介绍信,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一般均为生源所在地县(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借助暑期实践的机会,我们布置学生完成预防医学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控制、疫情报告与应急处理、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慢性病的社区预防控制措施、社区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法及建立情况等内容,让学生上交暑期实践报告,暑期实践报告的分数占总成绩的30%。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对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有了较为实际的了解,并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准备。

(四)毕业实习改革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6

关键词:预防医学;预防医学道德;道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现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轻人中得病人数不断攀升,肥胖人数比以前增多。而现在的人们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长寿,这就由此引出了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

预防医学(prevention medicine)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医学学科,它以人群为重点研究对象,侧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乃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害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医学的目标已从减轻病人痛苦与恢复健康,扩展到维护健康,进而发展到促进健康。预防医学担负着预防、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的重任。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预防医学发展史

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临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确了“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空气、水和土壤》一书中,明确阐述了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奠定了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使得婴幼儿、儿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国际卫生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国际间合作。预防医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更高的目标。即“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近年来,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全人类为对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

三、三级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也在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预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针对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发病期进行的预防措施称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发病前,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措施,针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以及针对个体的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等。第一级预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社会预防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疾病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经过长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发展过程较长,可通过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办法做到早期发现疾病。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发病期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病人,采取的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则通过康复医疗措施,使之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四、预防医学道德

由预防医学自然就引出了预防医学道德的问题。预防医学道德是探讨在预防医学工作中来调节预防医学工作者与人群、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预防医学工作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通常包括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识的锻炼、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习惯的养成等。

(一)道德认识的提高

道德认识也就是对医学道德关系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知理解和接受。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医学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医学道德认识为基础或前提的。这是道德认识的意义所在。医学道德情感是指医学工作者对医学事业所产生的爱慕、憎恨、喜好或厌恶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难获得,作为一种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决定和毅力,它对于保障医生的道德品质而言至关重要。除了意志,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东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说一种对医学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动医学工作者产生医学道德行为的动力。医学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一旦习惯养成,它应该也是不容易被改变的。

(二)道德修养的提高

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光有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修养。如果说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在力量,那么道德修养可谓是一种内在支撑。道德修养第一层“大公无私”,在这种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众的健康至上,而个人利益永远没有位置。第二层次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位置,但是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称为“先公后私”。道德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通过不断的实践,一种恰当的修养才能被培育。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只有在为患者服务时,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医学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医学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不断提出新的道德问题,可以说医学实践本身也是不断推动着医学道德的发展与变化,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医学本身的发展要求。

(三)道德监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之外,道德监督对于医务工作道德品质的培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道德感的形成与外在“舆论”的制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此主要讨论“道德评价”问题。医学道德评价是指在医学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道德原则、规范而对医疗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它通常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医务人员对自己进行的评价,而社会评价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级、患者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对医务工作者所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一般通过内心信念来实现,属于医学道德自律;社会评价一般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完成,属于医学道德的他律。通过社会性的评价,医学道德的善恶标准与是非准则会更为深刻地传达给医务人员,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也变得生动起来。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高度发达已经让社会舆论成了一个显微镜,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话题都无法逃脱公众的视野。社会舆论在医学道德中的评价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们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总之预防医学和预防医学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互为辅助的关系。对这两者的研究讨论对医务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海婴.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8.

[2]魏双平.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7

作者:隋巧变, 于雪丽

【关键词】预防医学;麻疹;预防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在儿童中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成人中较为罕见。此病传染性很强,在未接种疫苗或人口密集的地区易发生,常有大规模爆发,且发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2~3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流行[1]。临床上麻疹通常会有10d左右的潜伏期,接下来逐渐出现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等症状,发热后3~4d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最后进入恢复期,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2]。同时,其可引发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因此对该病的预防成是必不可少的。为研究预防学在麻疹预防中的应用,对其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麻疹流行地区儿童5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2例,女168例,年龄在1~6岁之间,平均年龄(3.7±0.5)岁,研究对象均未注射过麻疹疫苗及进行相关的麻疹预防措施,且均无呼吸道感染、皮肤丘疹等并发疾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预防组与对照组,每组250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预防组研究对象使用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接种免疫,国药准字为20063047,规格为2.0ml/瓶。按瓶标签加入一定量的注射用水,摇匀,使完全溶解后使用。先用蘸有医用酒精的棉球擦试接种者上臂外侧三角肌处皮肤,待酒精挥干后,进行皮下注射,根据接种者的体重选择药量,一般为0.2ml,最大不超过0.5ml;对于接触过麻疹患者的研究对象则采取被动免疫法,按0.8ml/kg的量肌内注射胎盘球蛋白,免疫3周后再进行注射,并通过合理膳食、提高营养以及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免疫力;而对照组不进行接种,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在麻疹高发期减少外出,减少公共活动来进行综合预防。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到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用χ2检验法进行数据统计,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数据收集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预防8个月,恰巧新麻疹流行周期的开始,收集两组研究对像的临床数据,收集方法有以下几个方法:①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发病率检测。出现红疹、发热等症状者则被列为疑似对象,并对其进行血清学鉴别,根据鉴别结果做出诊断,并计算发病率;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发病的进展速度,一般麻疹病程在8~12d之间,经预防免疫患者的疾病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以潜伏期延长为主,因此以潜伏期开始时间作为衡量进展速度的数据;③以麻疹流行开始日起计算发病时间,至患者出现症状并确诊的时间;④发病程度则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检查数据进行评价。

2.2结果收集以上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预防组发病时间平均为9d,对照组为5d;预防组发病率仅为5%,而对照组发病18%,发病程度观察组较对照组略轻,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性。经不良反应、进展速度等临床数据的比较中,预防组均优于对照组,将统计学分析,P=0.04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8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日益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可以治愈疾病以外,还能够从社会医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患者如何预防疾病及保护健康。预防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中,预防医学课程目前已成非预防专业的基础必须课程。尽管如此,但在重视程度上还远远不够,学时数也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医药院校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适应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情况,拟从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三个方面浅谈对该课程教学的认识。

一、明确中医药院校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1.预防医学教育是现代医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按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个核心部分。其中的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为目的一门应用学科。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卫生保健提倡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和卫生服务管理者。而上述能力的形成,要求学生或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外,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也是每一位从业者所必须掌握的。而未来的中医医生,除了要对临床个体开展中医诊断活动外,更需要其应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群体角度去观察、分析并解决中医问题,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适应社会发展的中医人才。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通过预防医学的教学,可使中医中的预防医学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治未病”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理念和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思想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对于中医类专业学生来说,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同时,掌握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也可以对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在中医药类院校中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预防医学课程为非主干课程,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作用和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而疾病的预防与医生无关。2.教学内容与中医、中药专业脱节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部分,此类内容与中医或中药专业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与中医、中药专业之间往往是脱节的。其原因:一是预防医学教材内容与中医、中药的联系很少;二是中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西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对中医、中药不甚了解,没有系统的学过中医、中药,如果进入中医药院校后不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不关心中医、中药的发展,教学活动自然与中医、中药内容脱节。3.理论与实际不能紧密联系预防医学本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而是借用其它教研室的实验室,因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开展相关实验课,只能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与,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的对策与方法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强调预防医学学科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2003年曾经威胁全球的“非典”,如果没有预防医学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成演变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事件,从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重视起来。此外,要强调社会医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在就业方面,除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外,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急需大量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2.寻找预防医学课程和中医药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在讲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可以引入中医“人与日月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等理论。另外,针对当前很多年轻人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引用《黄帝内经》中“亥时养生,三焦通则百病不生”的观点,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不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应该遵守“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规律。预防医学理论和中医学思想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体现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3.提高案例问题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的比重当前社会,由于法制观念落后,消费保护者自我意识较差等因素,使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层出不穷,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大头娃娃事件、毒酱油事件以及频发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等,我们可以从网络、报刊和杂志上选取一些生动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提出相关的专业问题,从而引入预防医学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制定教学内容,学生首先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然后随机抽取学生代表,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4.增加专业知识讲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职业危害的认识,可以尝试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的教授给学生开展职业病的讲座,从而使专业知识讲座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但目前中医药类院校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及要求,对中医药类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9

关键词:感染;重点环节;控制

医院是各种病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各种病毒、细菌的高度聚集地,容易导致一些易感人群发生感染。医院感染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除生命威胁外,还会增加患者经济等方面的负担,对医院医疗质量及安全水平也有一定负面影响。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我院实施了重点环节管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A组为常规管理组,患者为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的住院者共500例,男性204例,女性296例,年龄在0至79岁,平均年龄为(43.9±10.6)岁;B组为重点环节管理组,患者为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的住院者共500例,男性201例,女性299例,年龄在0至81岁,平均年龄为(42.4±10.8)岁,患者来自医院各个科室。两组住院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实施常规管理,包括院内消毒、医院感染监测和统计、一次性医疗设器具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B组在A组基础上实施重点环节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手术中严格遵循全天候无菌操作及相应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1];由专业部门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2)导尿管插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定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措施,及导尿术流程,成立质量控制小组,组织定期、不定期检查;加强医护人员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培训;实行针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感染管理部门每天下病房督查规范制度落实情况[2];3)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预防与控制:加强医护人员消毒意识,合理使用呼吸机;加强培训,促使医务人员熟知相关预防技术及控制措施;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感染管理人员每周2~3次对呼吸机质量进行检测,搜集相关数据,为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肺炎提供依据[3];4)血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动态、持续教育;PICC治疗中,成立静脉导管药物治疗小组,提高护士操作技能和操作技术[4];严抓PICC操作的每一环节,强化环节质量控制;5)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监测、报告和记录工作;注重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5];加强诊疗环境清洁和消毒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医院感染情况以构成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6%,B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2%,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其不仅可增加患者发病率、病死率及患者的痛苦,加大医务人员工作量,降低病床周转率,还给患者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活动中侵入性操作越来越多,如动静脉插管、泌尿系导尿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监控仪器探头等,在诊治疾病的同时,可能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同时可损伤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菌容易侵入机体,引起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导管相关血行和呼吸机相关肺部等感染,此外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应用治疗,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去平衡,耐药菌株的增加致使病程延长,增多感染机会,因此,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除一般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外,还应加强重点环节感染的管理控制。从我院实践结果来看,通过实施重点环节管理,医院感染管控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提升,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在医院诊疗活动中,需认识到医院重点环节管理的重要性,不断规范落实预防措施,以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梁鸿才,程明礼.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新理念与抗菌药物管理[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01(4):373-374.

[2]张悦,夏玲.规范管理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6):1930-1933.

[3]王海波.ICU呼吸机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10):229-230.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10

【关键词】体质辨识;中医学;治未病;作用及意义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3..01

进入21世纪,医学模式有着明显的转变,既往多以注重治疗为主,而目前有转向至以注重预防为主,即由重视疾病转向重视健康。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正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我国医学经典名著《黄帝内经》中即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瘥后防复”等多层面[1]。体质是指某个个体内在的固有体质,体质辨识则是判断其固有体质的方法,也是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方法和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则重点探讨了体质辨识在中医学“治未病”中的作用和意义,现论述如下。

1体质辨识的内涵

体质是指一个个体在先天遗传因素、后天获得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关个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即心理状态等综合且较为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辨识则是在中医学经典理论以及体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各种诊断方法对其固有体质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體质类型的过程。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体质分类的论述,此后又有四分、五分、六分等多种分法,而目前最常用的则是王琦教授提出的九分法,即一种平和质和八种偏颇质[2]。而体质辨识的内涵主要是判断人体的体质,对其进行分类,认识其个体差异,把握其健康要素和疾病要素,最终制定适合的防治原则,以及预防疾病、养生等干预方法。

2中医学“治未病”与体质辨识的关系

个体体质尤其特异性,同时体质又与某些疾病存在不同的易感性,也对治疗方法存在不同的耐受性;同时,个体的体质具有可调节性,这就为基于体质辨识理论,对个体体质进行适当的干预,从而发挥预防疾病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中医学“治未病”的主题思想也是预防疾病、或预防病情的加重和传变,以“健康医学”为主旨,治疗“患病的人”而不是仅仅“治病”,由此可见体质辨识、改善个体体质是实现“治未病”、预防疾病的主要途径,故而有学者[3]称“体质辨识开辟了‘治未病’的美好前景。”

3体质辨识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对个体做体质辨识呢?这是由于个体之间有体质差异,而体质又是基于人体身心特点、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阴阳平衡而判断的,这些因素是每一个个体发生疾病、疾病特性的基础,因此进行体质辨识,有利于判断每一个个体对某些疾病的倾向性或易感性,从而可指导我们对其进行有效的疾病防治,故具有重要的作用[4]。再者,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以采用检验仪器为主,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研究指出,全球约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5],而这些亚健康人群通过仪器检查一般无法找到异常指标,且这些检查只能判断某一时间段人体的健康或疾病状态,这就限制了这些检查方法的应用。而通过体质辨识,即使在患者仪器检查全部阴性的情况下,亦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做出有效的评估,对其疾病风险做出判断,进而帮助其指定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以预防某些易感疾病的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健康的要求也随之升高,故而研发出具有具有增强体质、保持身体健康的新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而在中医学体质辨识、“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研制出这些产品即有了理论支持,也成为了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参照坐标”。

4体质辨识在中医学“治未病”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正式制定并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其可作为体质辨识的方法与工具,具有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的特点,故而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学习并实施,可以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进行“治未病”,帮助其针对自身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适当的干预和预防,如调节自我生活方式、改正不良的生活起居习惯,慎起居、适寒温,制定合理的膳食食谱,做到劳逸结合,调节情志,保持七情正常不过极,保持心情舒畅、达观等[6],从而改善体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体质辨识与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在中医学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对个体体质进行体质辨识,对于判断其患病易感因素、制定预防干预措施等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可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凸显出中医学的特色及优势,故而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 莉,韩晓玲.体质辨识在低、中危高血压"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6,16(7):1088. 

[2] 马晓峰,王 琦.体质辨识在中"治未病"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4):2-3. 

[3] 黄建波,张光霁.论"治未病"理论体系建设[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911 

[4] 孙理军,柏云飞.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地位及作用[J].现代中医药,2015,35(6):58. 

[5] 周仲芳,杨思进,徐厚平,等.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及其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8):274-275.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11

医学,是处理与人体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它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它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营养学。世界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系统体系。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12

【关键词】预防医学;职业病防治

引 言: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医学概述

预防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群,并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组成,医学应用理论包括社会医学、环境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并结合微观以及宏观的方法,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发生规律以及有害健康的多项因素,从而决策预防措施及对策,实现提高生命质量、有利健康以及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根据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资料显示,其学科群有环境卫生学、少年与儿童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病与劳动卫生学、社会医学、毒理学、医学统计与卫生学、地方病学、性传播疾病学、媒介生物学、卫生检验学、流行病学、消毒学、寄生虫学、传染病学等学科。

二、我国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

(一)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 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 的 70 %以上。估计目标高血压患者有8000 多万人,预计2014年将达1.5 亿人。癌症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死亡率达 100/10 万左右,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二) 职业病的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慢性职业病中毒以铅、苯、二硝基甲苯、汞、锰等为主;急性职业病中毒以有机磷、氯气、硫化氢等为主。此外,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农药中毒达10 万例。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职业病也必将随之增加,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还将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病。

(三)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相关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三、 当前我国在职业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职业病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漠视职业病防治;有些用人单位负责人既不参加《职业病防治法》的培训,也不派人参加培训,采取不学习、不接触、不执行的“三不政策”,使《职业病防治法》难以执行。

(二)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通过培训加以提高

目前在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是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检测设备陈旧,装备落后;文化素质偏低,责任性差,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以致对于有些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难以掌握,工作中常常出现管理滞后的现象。

(三)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估工作不够完善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估报告,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同意,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而有较多项目建设单位尚未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预评估报告就开工建设,以使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落实,给职业病防治造成了隐患。同时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未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验收而擅自投入生产或使用,以使建设项目成为监管盲区。

四、 预防医学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一) 预防医学的特点

(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

(2)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

(3)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4)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

(5)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

(6)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7)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二)预防医学对职业病防治的作用

(1)健康认识

完善的保健与预防疾病之道。我们每天经由阳光、空气、水及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和氧气,却也不知不觉累积了许多的毒素于体内。再加上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等,如不被排出而留在体内时,会妨碍消化、血液酸化,引起细胞及多种器官的疾病。毒素累积而附著在肠壁皱折中成为所谓的“宿便”无法排出体外,导致细胞缺氧,并刺激五脏造成体内生化的紊乱,所以说毒素乃万病之源,非排除不可。

(2)树立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的职业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世界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五、结束语

总之,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预防医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预防医学正在向社会预防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也从另一个层面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精神和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国家政策的支持。从而把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好,把职业病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13

摘要:

治未病的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这一观念与现代预防医学中的一、二级预防有相似之处。中风恢复期的治疗对该病的预后十分重要,痰瘀互结是其基本的证候特点,同时还可合并腑实及心、肝、脾的虚损。针对中风病的病机特点,运用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防止疾病的传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病愈后对身体进行调摄防止其复发。

关键词:

治未病;中风恢复期;预防医学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中医学对西医脑血管病的统称,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和(或)言语不利、轻者仅出现口㖞不利。由于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中风患者的数量亦呈现升高的的趋势。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极大的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临床上常将中风病分为三期,发病2周以内为急性期,发病2周到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以上为后遗症期[1]。三期中恢复期的治疗对本病的预后十分重要[2],如施治得当,可减少后遗症的出现,甚至获得痊愈的疗效;若失治误治则难以恢复而留有后遗症,重者短时间内再发。因此,恢复期的治疗对疗效及预后判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治未病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及时观察中风的“未病”状态,调整介入的时机和治疗方案,加强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对提高中风病的生存率,降低其致残率,提高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3]。现就治未病理论在中风恢复期治疗中的重要性作如下论述。

1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医家就在临床实践就产生了治未病思想的稚形,发展到两汉时期就已经初步奠定了治未病的理论基础。《素问•四气调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发展至清代,叶天士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其变,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以防疾病传变,这些都体现出了温病治疗过程中的预防医学思想,对临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4]。发展至今,治未病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5-6]:首先是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生或出现某些先兆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此阶段着重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病邪入侵。其次是既病防变,即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进展和传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疾病的早期治疗和干预同样属于治未病的范畴。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考虑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外,还应针对可能传变的部位进行预防性治疗。最后是病后防复,即在疾病的初愈时进行有效的调摄防止疾病的复发。疾病初愈,邪气未尽,正气未复,采用适当的药物巩固疗效,配合饮食调养、劳逸得当,起居有常,以期早日康复,避免疾病的复发。治未病的涵义既在疾病未发生、加重、传变、复发之前,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防止其发生、发展、传变、复发。这一观念与现代预防医学中的一、二级预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涵义非常丰富。

2中风病恢复期的病机特点

中风病病位在脑,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都形成瘀血,它即是中风恢复期的致病之因,又是病理产物。此外,病久脾胃呆滞,中焦不运而至内生痰浊,形成痰瘀互结的证候[7]。病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之口,加之心情抑郁,而致热毒内生。病久脏腑功能低下,外邪易于侵袭,与内生之邪合而为患。同样,腑气不通在中风病的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腑实既是中风病的诱发因素,又是一种病理状态存在于中风的病程之中。在标实的表象下,中风病以心、脾、肝、肾虚损为病本。这种虚中夹实、实中夹虚、标本互见的病理特点贯穿于中风的病程始终[8]。

3治未病理论在中风恢复期治疗中的应用

3.1既病防变

中风一旦发生,即到了“已病”期,意味着机体已经出现了损伤,若病情较重,应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若调护不当,亦会出现新的并发症。病情较单纯时也应防其复杂化。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用药上,以补虚为主,方要包括滋补肝肾和补气血两方面,适当辅以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法。滋肾水可使肝木得涵,则风火熄而不再生,阴津充沛则脑髓得养,神明得复。肝肾精血充足,则肌肉、筋骨得以濡养,瘫涣的肢体得以恢复。对于兼有肾阳虚证者,可温肾通经,气化水行,则瘀血得去,痰湿可消。中风恢复期会出现各型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便秘、泌尿感染、废用性肌萎缩等,在中风发生后的早期就应该采取措施积极的进行预防[9]。由于中风患者行动不便,特别是在早期,很多患者没有主动预防压疮的意愿,导致压疮在中风患者中发生率很高,增加患者痛苦和医疗成本,在普通压疮护理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一些中药散剂进行预防,对于刚刚形成的早期压疮也可以结合艾灸,能够加快压疮的愈合[10-11]。由于院内感染、误吸、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常常会导致中风后肺部感染的发生。除了避免长期卧床、经常翻身、防止误吸等常规护理外,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避风寒、节饮食、畅情志、适劳逸,进行辨证调摄,如肝阳上亢型患者要注意调整情绪,饮食宜清淡,忌辛香走窜之品,痰瘀证患者鼓励病人饮食少油腻,可适当加一些活血的药食两用的食材[12]。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康复训练的介入时机过晚,在中风急性期病情稳定后,可以积极的介入针灸治疗,结合主动和被动运动,预防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13]。脑卒中后,患者除了可能会发生如上一些生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也将影响其康复。近年来,中风后抑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表现为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等,中医辨证常属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扰心神,或气血亏虚,心失所养,而致心神不安。通过中医辨证施护,提前干预,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中风后抑郁的发生[14]。

3.2病后防复

中风复发率较高,复发后患者常常出现严重的致残与死亡,《症因脉治•内伤中风证》提到:“中风之证……一年半载,又复举发,三四发作,其病渐重。”《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论述:“若风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悬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致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中风患者在进入恢复期后,病情就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在中风康复的初期,余邪未尽、正气未固。由于瘀血、痰浊、毒邪未清,留于脑髓,气血虽顺而未畅,上下气血水谷精微的代谢仍受阻,中风随时有复起之势。若此时有外邪再次入侵将导致疾病的反复发作,所以在中风恢复期过程中,除了要预防疾病的加重和并后症的发生,还应该加强调摄,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防其复发[15]。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养花、习字、作画、听音乐等,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便人体内阴阳平衡,气血调和。饮食上应有节制,少油炸、油煎类食品,切忌酗酒,限制食用酸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积极的控制血压,参加社会活动,包括积极接受医院的健康教育,了解自身疾病的信息及相关危险因素,主动并力所能及的参加社会社交活动,让患者及家属学习中风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了解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针对中风恢复期的证型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其复发[16]:

(1)祛除风患。在季节气候变化之时,预防患者的因感冒炎症等因素诱发复中。

(2)培养肝肾之阴。常用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方剂,但在脾胃功能虚弱时应加用健脾养胃之品。

(3)益气活血。气虚血瘀是中风恢复期的主要证型,应用补阳还五汤可益气活血,但要防止辛燥太过。

(4)滋阴潜阳。对于中风后仍有中风先兆等表现的患者,说明余风未尽,可行滋阴潜阳之法,防止复中。

(5)针灸预防[17]。针灸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增加脑供血,减轻脑组织损害,能降血脂,改善脑微循环,及时建立病灶处的侧枝循环。

这些都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临床症状的改善,也是针灸抗中风复发的物质基础。另外,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康复理论相结合,创立脑卒中患者的中医康复单元,以针刺治疗为主,并配合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及健康教育等形式,开展规范化、量化的治疗模式[18]。

4结语

中风的发病率历年增加,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由于中风的高致残率,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中风恢复期是中风治疗及二级预防的重要阶段。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针对个体体质和中医证候进行个体化的防治,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防止疾病的传变,降低中风病的致残率,“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项最高的治养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指导意义。其理论对中风病整个防治过程都有重要意义,其“治”和“养”的指导思想是预防“复中”和“传变”,即中风病二级预防的重要理论,易行且有效。

参考文献:

[1]郑国庆,黄培新,刘茂才.中风病分期论治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8,49(1):74-76.

[2]李国武.中风病恢复期本虚标实病机及治疗浅探[J].四川中医,2012,30(9):27-28.

[3]经浩宇.“治未病”思想对脑卒中病的防治意义[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84.

[4]张岚.“治未病”的历史文化探源[J].四川中医,2008,26(9):124-125.

[5]陈曦.论“治未病”的核心观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01-703.

[6]朱向东,李广远,刘稼,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725-2727.

[7]赵骥,张建荣.浅析中风病恢复期的病机与治疗[J].山西中医,2008,24(5):59-60.

[8]马斌,高颖.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7,39(1):27-29.

[9]卢秀红,朱文红.脑卒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1):58-59.

[10]张翠蓉,肖慧华,陈日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3):478-479.

[11]张晓玲.艾灸结合换药治疗压疮的护理心得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16):199.

[12]钱艳.卒中后肺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护[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149.

[13]张冲.试论“治未病”理论在指导预防脑卒中后废用综合征的临床价值[A].中国广西南宁: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C].2007.

[14]李佳平.“治未病”思想在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8):91.

[15]贾爱明,谭婧,胡文梅,等.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体质因素及中医诱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9):2435-2437.

[16]孟繁丽,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辨证规范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17]曹文忠,张莉,宋书邦,等.针灸预防中风后遗症复发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6):6-9.

预防医学定义精选篇14

【关键词】脑梗塞;二级预防;社区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89―0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逐步年轻化,如何积极有效二级预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我们对社区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进行随访12周,观察社区干预对脑梗塞二级预防的临床影响。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1];②在急性期接受过三甲医院治疗,并好转出院;③无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以及血压、血糖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处于脑梗塞恢复期的;④能读懂或正确理解调查表内容,配合完成相关量表评估。

1.2 试验对象

观察病例48例,所有病例来源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街管辖区内社区的常住居民,符合纳入标准。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在文化程度、医疗形式、服药物种类、调查疾病、性别、年龄、经济状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34)。

1.3社区干预方法

①健康宣教,每周1次,连续12周,进行健康知识讲座,不能到场的,上门派发讲座资料,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脑梗塞的相关知识,包括脑梗塞的发病因素、避免和减少脑梗死复发的因素、家庭护理方法以及二级预防用药的相关知识等。②行为干预,每周2次,连续12周,采取上门或者电话提醒的方式督促患者规律用药及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评价 巴塞尔(Barthel)指数量表[2] 采用赋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4.2 用药依从性 社区干预12周后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3]考察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备选4个相同选项:根本不按照,偶尔按照,基本按照,完全按照。采取赋分制定量测评,根本不按照1分,偶尔按照2分,基本按照3分,完全按照4分,总分≥12分判定为依从性佳,否则判定为依从性不佳。依从率=(依从性佳的患者数/被调查患者总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 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试验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2)。试验12周,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

试验12周后,分别对两组进行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对照组平均评分为10.7±3.3,干预组为13.6±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依从率为48%,干预组为7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

3 讨论

脑梗死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有资料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在脑血管病中脑梗塞的危害性最大[4]。目前,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用药依从性差[5],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规律用药的必要性,经济状况、就医条件等有关。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直接影响脑梗的转归与预后,有效的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可以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6]。

本试验中社区医生通过健康宣教、行为干预,提高了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表明在脑梗塞二级预防中,应该重点发挥社区干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2] 杨柳.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709-1710.

[3] Nichol MB, Knight TK, Wu J, et al. Evaluating Use Patterns of and Adherence to Medications for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J Urol. 2009, 181(5):2214-2221.

[4] 宁海春综述,王连芹审校.脑梗死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0,9(3):237-239.

[5] 骆霞,白淑霞.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28-129.

[6] 张晓英.壬丽萍,曲志玲.脑梗死的诊断治疗新进展[J].吉林医学,2005,26(6):668-670.

作者简介:

林杏娥(1979.10),女,广东省汕头市人,中医主治医师,中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