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规划的概念范文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1-21 10:08:39

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1

【关键词】:概念性规划;城市规划;特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概念规划是一种运用哲学规划观完成的规划,是在辨证思维中定格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应用在城市发展中,同时也融入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美学、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的思想。其具有很多特征与优势且有很大作用。

一、概念规划的涵义

在中国,业内对于“概念规划”有多种理解。王蒙徽等认为:概念规划不是规划层次中某一层次,而是在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的规划。它侧重于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详细的规划设计。赵燕青认为:概念规划是一个横跨空间与经济的规划,其内容涉及部分经济发展目标也包含规划大纲阶段的很重要工作。针对“概念规划”这一新的形式,城市规划的学术研究界展开了很多探究与讨论,而且形成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概念规划在某种意义上可取代城市总体规划;另一种观点在国内占主导地位,他们认为概念规划独立于城市规划的体系,指导着总体规划或者是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概念规划。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总体规划运用死板、标准单一、适应能力差的状况,推动城市规划实现革命性的变革。虽然上述表述各不相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就是:概念规划不可以与现行已规范化的规划体系的某一具体层次相对应,它具有区域的基本观念。概念规划是一种类型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尤其注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它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空间总体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等大政方针问题,强调对全局的把握,是涉及到空间、经济、环境等综合性城市与区域规划。

二、概念规划的特征与优势

1、更具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更具前瞻性。

2、讲究结构上、整体上的谋划,抓主要矛盾。

3、运用模糊辨证,允许存在偏差。

4、便于规划的科学分工和组织协调,少数规划人员即可完成。

5、快速灵活,成本低,效率高,便于及时编制,及时修订,及时更新,应用广泛。

6、近两年开展的概念规划中的发展战略研究,具有长远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三、概念规划的内容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背景,城市与区域规划编制内容也有明显区别。在德国,侧重于区域间的平衡发展,解决现实问题;在美国,表现为注重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交通、住房和环境的规划;在日本,则侧重于开发资源,复兴经济;在法国,以国土整治为特色,以土地均衡发展为目标,促进落后地区发展,解决现实问题;在俄国,以发展重工业基地为重点,以部门专业规划为主,组建地域生产综合体。

四、概念规划的作用

有城市规划机构所作的概念规划,业界都把规划看成是城市建设的“龙头”。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概念规划在新加坡、英国、香港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广泛采用。我国计划经济发展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模式即: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这套城市规划模式对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个模式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发展速度,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管理和发展的制约作用愈发突现,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更为简洁有效的规划模式,而城市概念规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类型,以其更加灵活、滚动、富有弹性、淡化时间期限等特性, 在中国的现实需要下应运而生,因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城市规划学界借鉴国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始探讨一种独立于传统规划的,以城市整体发展策略和土地空间开发的政策纲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规划,即城市发展“城市概念规划”。“城市概念规划”简称“概念规划”在目前国内属于刚起步的规划学术类型,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等诸多方面在业界都尚未形成共识,还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

五、概念规划对象及研究方式

概念规划的对象涵盖从宏观到微观多个层面的内容,可以是公园、港口、校园、城市中的一个地区或者整个城市。从城市规划这个角度看,目前国内普遍考虑概念规划为战略层面的宏观规划。因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性质的规划,其称谓目前也存在多种形式,如“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战略性空间规划”、“城市空间战略规划研究”等。 “概念规划”中的“概念”,主要是指规划中那些整体性的认识和观念。可以说, 所谓“概念”表明的是规划的工作深度和研究把握的层面。从已经正式出版的文献中大致可以得出“概念规划”基本概念特征:概念规划是一种注重规划理念而非详细的规划设计,可为任何层次的规划提供思路和发展框架。它是在不断循环的规划过程中解决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

城市概念规划在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简化、区分轻重缓急的基础上,选取对城市发展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基本研究、宏观研究、微观研究。

基本研究指规划目标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特征、经济发展历程、经济结构特点以及重大问题的研究。

比如丽江是一个特色十分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城市特色就主要表现在:自然风光、人文古城、田园景色、纳西家园等。因此,丽江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为: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坚守特色。

宏观研究指城市定位问题研究,也就是以基本研究中的结果为基础,在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大背景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宏观分析和判断,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最终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为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的长期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比如丽江城市的功能定位应为:保存完美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高级旅游城区,云南西北部的区域化旅游中心,丽江地区以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为支柱的新型经济基地。从丽江古城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综合性要求来看,在经济结构上,丽江应以旅游业、生态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在旅游方面,应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在农业方面,要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抓住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发展新型农业。

微观研究指深入城市发展的各个部分和层面问题的研究。既包括对基本研究和战略研究中某个重点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包括城市发展中的一些专门规划问题的研究。

六、总结

城市规划中的概念规划并非规划层次系列中的某一个层次,而是在当中任何一个层次均能进行。但是,由于概念规划侧重于各学科和发展方向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详细周密的规划设计,因此概念规划多出现于社区的、城市的和局部某些地带的规划范围。总的来说概念规划强调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简化,区分轻重缓急,注重长远的效益和整体效益,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题的研究。如从国家、区域的角度对城市的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探讨,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和发展战略等,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变化和决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2] 项冉,谭婧婧,时静. 浅谈城市概念规划[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10)

[3] 夏杰,林炳耀. 从国外概念规划引起的思考[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01)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2

关键词:概念规划;城市规划;规划设计运用

一、前言

概念性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整体上、结构上提出概要性谋划的方案,能够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文件。概念性规划是一种超空间、超时空、超地域不受约束的一种规划,它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僵硬体系而应对的一种规划。它具有哲学意义,同时它又涵盖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景观学、人类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所以它的力量庞大、内容丰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概念设计通常不需要精准运算、精确分析,反而主要通过联想、组合、意志、归纳等方法进行思考。同时将设计者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升到专业设计领域,再通过宏观调控来进行控制。

我国90年代概念设计才渐渐兴起,现在在国外已经比较常见,英国把概念性规划叫做结构规划,波兰把概念性规划叫做城市与区域规划,美国、新加坡叫做概念性规划。我国城市规划学术界把概念性规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另一种是概念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体系,指导着总体规划或者是总体规划前期研究概念规划。

二、概念性规划原则与城市规划设计

概念设计的原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度片面强调某一原则会脱离实际。在具体设计中应该根据城市条件来综合考虑、重点把握、统筹规划。更不能为了原则让设计思路受限,应该平衡原则之间的关系,把每一个原则都充分发挥出来。

1、前瞻性原则

跟总体规划相比它更注重城市的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所以它通常从城市规划的长远计划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去考察对象。它在设计的时候充分挖掘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竞争潜力,综合多种因素形成设计纲要和设计框架,对未来有一定的描述和整体认识。

2、整体性原则

概念设计不是规划设计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不会做出详细的规划设计,而是在把设计的主导方向和各学科内容结合在一起,提升至一个综合纲要。它提供的全局性的发展政策和设想。

3、包容性原则

以系统论为知道,包含了规划大纲阶段的很多工作内容,对与用地相关的问题做通盘研究,继而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供设计意向。

4、主导性原则

概念设计在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主导型原则。它能够把整个设计看做一个整体,从整体的高度探析设计的主要矛盾,同时提出解决办法。它注重的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所以能够对规划做全局性把握,进而对空间、经济、环境等规划作出指导。

5、可操作性原则

概念设计不应该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落实到实处。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城市开发现状、开发技术、经济情况、环境因子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对施工条件和施工环境做预估,使方案更加简便。

三、概念性特点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1、具有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概念规划是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形式,通常会对规划主题哟整体性和指导性意识。具有宏观观念的思维方式能够不受具体事项的束缚,从而产生思想上和思维上的飞跃和突破。同时它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常常概念清晰、定性争取,在规划过程中能够提出让人们比较直观接受的理念。

2、能够抓住重点,从繁杂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主要矛盾

开发概念是概念性设计的内容之一,在土地的开发过程中概念设计常常能够抓住开发条件和开发能力的重点。比如黑龙江伊春某景区是以现代旅游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所以在现有的旅游设施基础上进行主题设计。而森林山地是景区的主要特色,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设施和服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借鉴森林山地旅游区开发案例打造经典特色。同时平衡景区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依山建城、依山建景,最大限度降低规划对环境的破坏,对地势的改造。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是概念规划的特点,规划方案既要表达传统地方文化特色,又要迎合现在城建要求,最终采取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的办法。

3、避免微观规划上的精细,用模糊辩证预估整体效果

模糊规划即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定,只需设定个目标满意区间的边界值,决策者在决策时不需要给出各个设计目标的具体权重,通过偏好函数和决策型选出最优方案。这种概念性规划很充分地展示了决策者的想法。

4、有科学的分工和合理的组织协调

概念规划强调轻重缓急,具有全局性思维,在交通系统规划、建筑空间布局、绿地景观规划布局、工程管线规划、经济技术指标等都能设计全面、科学布局。

而且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来进行规划,所以在组织分工时常常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2)速度快、方式灵活、工作效率高、应用广泛

因为较少受到具体实施条件的束缚,并不追求体系的完整,所以概念规划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灵活多变。这种思维方法应用于规划的各个环节中。

6、规划具有特殊性、唯一性

概念设计通常不会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它是通过抓住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出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所以它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

比如台湾的平潭就是运用的概念性规划。因为平潭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色彩,所以传统的规划建设不太适应,必须创立新的模式来突出海峡幸福宜居岛的特色。平潭是两岸之间产业、城市、文化之间的交流之地,不仅使打造台湾特,还建立了良好的生态洗系统,配备了完善的工业、物流配套设施。平潭这种不可复制的规划设计说明了概念规划的特殊性、唯一性。

7、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

《澳门城市概念性规划》是澳门未来十年的发展策划,这份长远计划书充分说明了概念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的周期内对方案策略或者具体措施根据具体发展形势做一些调整以便更好地应对多变的世界局势。

总结

概念性城市规划设计,目前在城市建设中还是一个新的视角,它在城市的整体开发、区域建设中的重要性已日渐明确。它的前瞻性、战略性、统筹性的规划思想及设计原则是下一阶段规划设计的依据及出发点。

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单独靠技术性理论和经验进行设计缺乏整个城市规划的高度视角。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在城市规划中也一样,在符合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符合生态系统和人文系统的规律与要求。概念规划对未来的建设意图和建设策略有预期和引导作用上,所以在未来城市规划中注重概念规划的作用,把概念规划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为城市建设提供方向性、战略性的宏观方法。

参考文献:

[1]毕晓平,浅谈概念设计[J]安徽建筑,2003(2).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3

【关键词】 滨水区景观概念规划 城市用地 城市结构 城市形态 城市布局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南京艺术学院校级课题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XJ2011017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因此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滨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空间范围包括200-300米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千米,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城市滨水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的集合。水体本身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自然要素和景观自然要素;水体驳岸既是城市防洪工程也是市民重要的亲水场所;滨水建设区是城市极具活力的社会经济、生活的载体和生态敏感区域,也是城市重要的形象区域。滨水地块由于其功能的混合性、位置的独特性,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能仅仅从生态、景观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更需要结合城市规划和设计,综合考虑滨河区域与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的等方面的关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进行研究。

本文中的麻城市两河四岸景观概念规划,其规划核心理念就是从整个城市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的角度,运用城市经营理论、城市生态理论、城市意象理论,合理的安排滨河用地功能、确定滨河的景观主题,塑造富有活力的滨水新形象。

1、规划背景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武汉城市圈地区性中心城市、综合通枢纽。京九铁路、大广高速公路与沪汉蓉快速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四条国家高等级主干道在麻城呈“井”字型交汇。

举水河、桃林河流经城区,是城市重要的天然水体和景观资源。两岸滨河地块,是城市未来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域。

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倾心打造城市景观带和城市亮点,形成高品质城市生活区和旅游休闲区,麻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展开举水河、桃林河“两河四岸”景观带概念性规划设计。

规划范围为麻城市举水河、桃林河城区段,沿岸200米为核心规划范围,总用地约为20.7平方公里。北至举水河桥,西南至闵集二桥(规划),东至桃林河大桥。

2、基于城市整体定位的规划目标

研究路径是“问题研究>规划策略”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城市整体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等专题深入研究,来解决本次景观概念规划的核心问题: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什么?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规划功能定位是什么?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开发强度和时序如何安排?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土地价值如何提升?

以这些问题作为此次概念规划的导向,通过研究麻城市整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以及对滨河地块的功能定位,来确定滨河地区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对麻城市的定位是:

显山露水魅力之乡——麻城市背靠二山,面依一水(举水河),整体形成山、城、水、林的自然空间格局,具有优越的城市环境与人居品质。因此,构建山、水、林、城的相互融合的自然生态格局,建设山水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城市是首要目标。

宜居宜业人居之地——城市整体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质量有一定提升,但存在大量的旧村建设用地,居住环境普遍较差,旧城存量土地需要盘活,城市缺乏高品质商业、娱乐设施和市民活动场所。

双色文化体验之都——城市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卓越,著名的革命老区,旅游资源相当的丰富。但需要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合理安排游线、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才可以使得麻城在周边城市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交通便捷现代之城——“三高、三铁”在城市内联接,麻城迫切需要在新区建设和门户节点处集中展示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品质。

滨河地区位于麻城市中心城区东部,连接着城市中心城区与东部旅游风景区,是城市未来居住核心区和景观门户地区,因此此次规划目标是要打造“城水相依人水亲和”麻城滨水活力区,将地块建设成为集居住购物、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展示城市山水风貌和城市形象的,可持续性的现代城市滨水地区。将滨河地带塑造成为麻城的“富有活力的宜居之廊、城绿相融的景观之廊、丰富多彩的休闲之廊、形象鲜明的风貌之廊”。

3、基于城市功能优化的用地布局

3.1 滨水地区功能结构

依据总体规划麻城主城区为“一体两心两翼”的结构。旧城片区和金桥片区共同构成麻城市中心城区的主体部分,“两心”为指旧城商贸服务中心和金桥综合服务中心,“两翼”中东翼为城东片区。

城市东扩是麻城市发展的重心之一:跨举水河东进,举水河东岸以生活居住、旅游服务拓展为主;对举水河西岸的旧城核心区的城市功能进行更新改造,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举水河西岸城南新建高档住宅小区,并配套相应的社区服务设施;河东片区集中分布主题公园、现代生态观光园等旅游景区,建设以旅游服务、居住为主,科教、商贸为辅的综合片区。

承接麻城市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滨水区呈现“两带串多点,轴带相交错”的空间布局(图1)。结构为“三带三轴多节点”——沿河绿色景观带;东西向功能轴;多个功能景观性节点。

举水河西岸滨河绿色景观带——以北部多功能商业、文化休闲服务带、南部休闲公园带以及生态绿化带组成西岸的绿色景观带。

举水河东岸滨河绿色景观带——以北部多功能商业、旅游服务带、生态绿化带组成东岸的绿色景观带。

桃林河南岸滨河绿色景观带——沿岸的生态绿化带。

河东大道商业综合服务轴

杜鹃大道文化旅游景观轴

金广大道滨水生态景观轴

多节点——滨水市民广场、亲水平台、滨水商业中心、滨水文化中心、滨水中心公园等一系列功能景观节点。

3.2 滨水地区规划策略

3.2.1 共享——创造连续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

保证滨水地带的共享性,利用连续的公共空间如市民休闲广场、滨水林荫步道、城市公园等沿整个滨水带布置,保证滨水地区的共享性。

3.2.2 功能联动——滨河西岸与中心城区功能联动

顺应主城区总体功能布局,在举水河两岸滨水地块内构筑三种不同功能性质的功能带:城市综合服务带,城市开放公园带,城市生态绿带。

城市公共服务带位于城区旧城中心区的滨河地区和举水河东岸旅游服务中心的滨水地段,通过对现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进行功能置换、建筑改造,植入娱乐休闲、商业商务等服务功能;滨河新建的文化建筑,比如小型展览馆、小行剧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对滨河地块内现有的散布的区级政府行政办公,予以集中布置;改造自建宅,逐步用现代化小区取代农民自建宅,构建城市集办公、商业商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滨河综合服务带。

城区开放公园带位于为主城区南部和举水河东岸北部的居住区的滨河地段,配合相邻地段的为规划居住片区,开放公园内设置由不同主题,如体育运动公园、历史文化园区、儿童游乐园等打造城市绿色社区公园水岸。

城市生态绿带。位于城市南部发展预留区的滨河地区,通过水土保持、增加绿植,设置绿色步行道等方式打造滨河的生态绿色廊道。

3.2.3 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土地混合利用

对旧城建成区不符合规划的用地进行功能置换,植入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的功能、增加包括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建立商住混合、商办混合的那个混合用地模式,迅速的改善城市形象。新区居住组团,低层、多层、小高层住宅混合布局,将水景、绿地引入居住地块内部,改善城市居住品质。

4.基于城市活力塑造的景观设计

4.1 绿色景观系统构建

绿色景观系统利用现有水网、路网两侧设计绿化带,构建水路网绿廊生态模式。引绿入城、引水入城、水绿交融,结合城市公园、广场的设置、绿色步行系统的开设、建筑的布局,强调东西向绿色景观的渗透,使得滨河的每个地块都可以与河岸取得直接的联系,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人群观河、亲水的需求。

4.2 发掘城市特色要素营造独特景观效果

凸显水体要素:对河堤岸进行改造,利用举水河水位季节性落差大,在堤外设置不同标高的亲水平台或道路,构建可淹没的水体景观,满足不同季节的亲水观景的需要,提供多元化的亲水体验。保持支流水流通常,维持城市排洪功能,沿河设置绿化景观带,结合市民较为集中的地点设置广场/公园的等。地块内池塘满布,郊野的池塘尽量保持原生态;村庄内部的池塘,对周边建筑进行整治增加绿化植被,或设置成亲水广场、公园使之成为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举水河堤顶现状比周边基地高2至4米,堤岸提供了较高的观水景观视线,同时堤岸也阻碍了人们更为便捷地到达滨河区。规划在重要的景观节点、景观视域较好的区域设立广场、坡道,用建筑共构、建筑底层架空等形式解决上述矛盾。

营造历史古迹点的氛围:麻城市孝感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移民之乡,“湖广填四川”中祖辈多来自麻城。举水河的古河道旁,现存有一个古渡口的遗址,需要善加保存,深度挖掘移民文化,可设置成麻城的文化公园,展现城市文化内涵。

特色植物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和利用现状良好的植被,增加特色植被,营造特色植被为景观的道路、广场等。

现有厂区建筑的改造策略:中心城区内尚有许多工业厂房,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工业厂区需要撤出旧城中心区,本次景观概念规划设计中对现有主城区内的厂区建筑进行梳理,对建筑良好、具有历史意义的厂房进行保留,内部功能予以置换,由工业转化成商业商贸、文化娱乐用途,打造旧城的商贸服务中心。如老啤酒厂地块整体功能置换后,规划为城北的居住片区中心,由滨水的城市广场、餐饮、娱乐、商业服务等多重功能为一体。

滨河慢行系统的安排:滨河慢行系统可供市民步行、慢跑和骑自行车。滨河慢行道贯穿各个主要的功能区,是一个完善的步行系统网络。主要形式为滨河步行道、滨水步行道、特色步行街区、地块内步行道、郊野自行车道多种等形式。步行系统布置在滨河绿化带、滨河公园内,紧密联系城市的服务中心、城市广场、滨水空间,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生活、工作的需要。郊野自行车道利用现有的河堤和村庄之间的道路改造而成,便于市民游览、观赏滨河郊野风光。

4.3 提炼公园主题营造乐活城市

举水河西岸城市滨水公园规划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结合设置麻城文化中心、展览中心,构建历史风貌、城市剪影、城市水文化、城市美食等层次、多主题的休闲长廊,同时加强滨水公园与周边居住社区的联系,在居住社区中心集中设置休闲体育广场供市民享用,提高居住环境品质,打造乐活城市新滨江。

结语

麻城市两河四岸滨水地区是麻城市规划高品质居住、高端生态旅游、休闲、商业服务集中的重点发展地区,是未来城市的乐活新区。麻城市两河四岸滨水景观概念设计的范围为河道两侧500米的范围,涵盖包括是滨河的50米范围内的限建区,以及50米外的严格控制建设区和控制协调建设区,必然需要立足于完善城市功能、延续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基础上,对该地块的功能分区、用地性质、空间形态、景观主题进行规划。

滨水区的景观概念规划一直是热点,且城市滨水景观规划项目的用地范围尺度大、功能复合、空间形态多变,因此滨水区景观规划也是景观设计中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它的规划对象既包括水域的、水陆交接的和陆地上的,需要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景观场地规划等核心知识,同时学习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在景观规划中对地块更加合理而准确的定位,最终创造出更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政策

1.概念性的研究、规划与设计

概念与规划、研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结合起来却能够较清楚的分析日前城市规划体系。

1.1 概念性规划

概念性规划也即概念规划,由于许多城市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的概念已为规划界所熟知,但也因为如此,对概念规划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层次上。从上面的分析中,概念与规划的结合应该是多层次的,实际上,概念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战略性、目标性的规划,由于城市规划是多层次的,概念性规划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方案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概念规划,工业区、居住区规划也存在概念性规划内容,只是由于问题简单,概念的确定较为容易而简化。如房地产策划中某开发地段的基本定位,发展策略就是概念性规划的基本内容,也是具体规划的依据。

1.2 概念性研究

既然存在概念性规划,也应该有概念性研究。实际上,概念性研究是概念性规划的基础,单独以研究为目的的概念性工作还是很多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由多家参与,编制不同的规划方案,准确的说应该是战略规划研究,至少是战略规划研究阶段,也即概念性规划研究阶段。如果从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上来看,目前国内所开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均应该是概念性研究。

1.3 城市设计的概念性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环境三维的空间设计,来贯彻城市规划思想,指导城市环境元素的进一步设计。城市设计是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桥梁。由于城市环境元素的不确定性,城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空间的概要性设计,也就是说,城市设计包含着空间概念性设计的内涵。

1.4 概念性研究与规划的重要性

概念性的规划、研究将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上说,城市发展所涉及到的问题复杂,影响城市长远发展的因素涉及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几乎各个方面,仅按“蓝图规划”的方式难以实现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控制引导。

从微观层面看,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功能的划分和用地的安排,城市空间、社区环境等均需要在功能安排之前给予一个基本定位。城市设计带有很强的空间概念性设计,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已说明微观规划中对概念性规划、设计的需要。

从我国城市发展过程来看,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城市的发展通过计划式的具体控制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现行规划体系及其发展

我国法定规划体系主要包括五个层次。其一是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法》中将城市行政区内的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多年未有法定的编制审批程序。近二年来,认识到区域性规划的重要性,已开始将城镇体系规划作为独立的规划进行编制、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也开始由国务院审批,“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批准实施的第二个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与此同时,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及编制思路也有大大更新,珠江三角洲地区编制了城镇群规划,江苏、安徽等地着手编制了都市圈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已经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其二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将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定为15―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等的蓝图规划。随着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城市总体规划越来越重视城市发展的宏观问题,如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等。但由于总体规划时限、相应的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制约,法定的总体规划模式已与城市发展的需要产生大量的矛盾,导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模式的产生。

其三是分区规划。分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主要针对大城市总体规划深度难以与详细规划结合而设立,是总体规划的补充。

其四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层次规划是规划管理中最便于操作的内容,深圳市为强化控制性规划的管理作用,在控制性规划(技术文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法定图则制度。

其五是修建性详细规划。该层次规划是与建设结合最紧密的规划形式,但由于只有建设项目落实后,规划才真正具有实际的建设指导作用,而许多城市的重要地段的建设有多元的建设主体,建设意图、建设时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以其空间概要性设计的突出表现而得到了迅速发展。

3.新的规划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理论不断更新,现行法定城市规划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由于现行规划体系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制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较为浓厚,在市场经济发育不断完善的今天,难以对不断变化的城市综合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更新,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也要求城市规划体系应该进行适当的更新。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5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动态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城市规划决定了城市的格局和发展方向,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正是由于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业界都把规划看成是城市建设的“龙头”。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概念规划在新加坡、英国、香港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广泛采用。我国计划经济发展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模式即: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这套城市规划模式对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个模式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发展速度,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管理和发展的制约作用愈发突现,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更为简洁有效的规划模式,而城市概念规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类型,以其更加灵活、滚动、富有弹性、淡化时间期限等特性, 在中国的现实需要下应运而生,因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城市规划学界借鉴国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始探讨一种独立于传统规划的,以城市整体发展策略和土地空间开发的政策纲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规划,即城市发展“城市概念规划”。“城市概念规划”简称“概念规划”在目前国内属于刚起步的规划学术类型,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等诸多方面在业界都尚未形成共识,还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

在中国,业内对于“概念规划”有多种理解。王蒙徽等认为:概念规划不是规划层次中某一层次,而是在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的规划。它侧重于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详细的规划设计。赵燕青认为:概念规划是一个横跨经济与空间的规划,其内容涉及部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并包括总体规划大纲阶段的主要工作。张兵认为:概念规划是要表达城市与区域在一个长久阶段内发展的整体方向,以及可以指导当前行动的整体框架。实际上概念规划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种问题,是规划师对城市的理解和概念物化的过程。针对“概念规划”这一新的范式,城市规划学术界展开了诸多讨论,并形成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概念规划可取代城市总体规划;另一种观点在国内占主导地位,认为概念规划独立于城市规划体系,指导总体规划或者是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概念规划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总体规划标准单一、运用死板、适应能力差的状况,推动城市规划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概念规划的对象涵盖从宏观到微观多个层面的内容,可以是公园、港口、校园、城市中的一个地区或者整个城市。从城市规划这个角度看,目前国内普遍考虑概念规划为战略层面的宏观规划。因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性质的规划,其称谓目前也存在多种形式,如“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战略性空间规划”、“城市空间战略规划研究”等。

“概念规划”中的“概念”,主要是指规划中那些整体性的认识和观念。可以说, 所谓“概念”表明的是规划的工作深度和研究把握的层面。从已经正式出版的文献中大致可以得出“概念规划”基本概念特征:概念规划是一种注重规划理念而非详细的规划设计,可为任何层次的规划提供思路和发展框架。它是在不断循环的规划过程中解决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

城市概念规划在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简化、区分轻重缓急的基础上,选取对城市发展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基本研究、宏观研究、微观研究。

基本研究指规划目标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特征、经济发展历程、经济结构特点以及重大问题的研究。

比如丽江是一个特色十分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城市特色就主要表现在:自然风光、人文古城、田园景色、纳西家园等。因此,丽江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为: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坚守特色。

宏观研究指城市定位问题研究,也就是以基本研究中的结果为基础,在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大背景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宏观分析和判断,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最终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为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的长期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比如丽江城市的功能定位应为:保存完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精品旅游城市,云南西北部的区域旅游中心,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之一,丽江地区以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为支柱的新型经济基地。从丽江古城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综合性要求来看,在经济结构上,丽江应以旅游业、生态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在旅游方面,应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在农业方面,要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抓住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发展新型农业。

微观研究指深入城市发展的各个部分和层面问题的研究。既包括对基本研究和战略研究中某个重点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包括城市发展中的一些专门规划问题的研究。

城市概念规划侧重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它是一种运用哲学规划观完成的规划,是在辨证思维中定格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融入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美学、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的思想。

我国最早的“概念规划”实践探索源于2000年的“广州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从我国已经进行的若干城市的概念规划实践来看,我国“概念规划”主要侧重于对城市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和论证,提出并论证城市或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可以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选择的一部分,与空间物质形态相联系时,可以理解为较为宏观的空间结构选择,一般用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表达规划成果。与通常政府行为下的规划不同的是,“概念规划”的成果作为一种学术性技术文件,只是用作政府城市发展政策的决策依据或参考,不是法定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

城市概念规划不是规划层次系列中的某一层次,而是在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但是,由于概念规划侧重于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详细的规划设计,因此概念规划多出现于城市的、社区的和局部地带的规划范围。总之概念规划强调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简化,区分轻重缓急,注重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题的研究。如从国家、区域的角度对城市的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探讨,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和发展战略等,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变化和决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2] 王春艳. 概念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3] 项冉,谭婧婧,时静. 浅谈城市概念规划[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10)

[4] 夏杰,林炳耀. 从国外概念规划引起的思考[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01)

[5] 李欣,刘科伟. 概念规划在我国的应用[J]. 现代城市研究. 2006(01)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6

【关键词】“历史城区”概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扩展

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简述

1.1目前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在内的历史城市,进行深度的开发建设,突破许多城市保护的最后防线。各地城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反复调整,历史风貌区数量的减少等现象,都说明了城市建设开发已波及到已经确立保护的对象上来。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出现由于产权归属问题,最终使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和消失。例如东北历史城市中,铁路附属地存在着大量优秀近代建筑遗产。这些建筑遗产是印证城市发展历程和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土的物证。因这些建筑遗产多数属于铁路部门,当地的规划、房产部门没有权利管理相关的土地和建筑遗产,最终导致这些优秀的近代建筑受到严重破坏。

1.2城市近展的建成区部分受到漠视,产生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缺失和城市发展脉络不连续的结果。近20年从古城的里弄和胡同拆迁、城市泼绿到旧城更新、开发房地产,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的一次次革新中受到影响。许多近代城市的建成区如同规划新区一样,房子渐渐的“升高”、道路渐渐的“宽阔”。城市网络格局和旧城的尺度已不复存在,全然一座新城究其根源,在于缺乏整体性的保护观念,没有能够控制城市格局特色的层面。特别是天津上海这样在近代取得较大发展的城市,没有整体保护观念,即便划定了几片风貌保护区,终还是会被现代风貌所蚕食成为城市独岛,形成缺乏整体风貌控制的历史文化斑块。

2 “历史城区”概念的提出

2.1历史城区的保护概念——《华盛顿》

1987年10月,ICOMOS通过了著名的《华盛顿》。对历史城镇和城区的保护进行针对性的说明,开篇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包括保护、保存和修复这种城镇和城区,以及实现发展、和谐地适应现代生活的各种步骤。该陈述了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表现,强调这里的“历史城区”,“无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华盛顿》进一步扩大了历史古迹保护的概念和内容,即提出了现在学术界通常使用的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的概念。“历史城区”概念,解决了在现代城市建成区范围内通过城市发展策略、城市规划等手段对城市“历史城区”部分整体『生保护的问题。因此“历史城区”对城市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2我国法律法规关于“历史城区”的规定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7,本文后称为《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遗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其中历史城区是一个怎么样的范围?对于历史城镇来说,它是历史城镇保护规划的保护范围。划定的依据是具有完整的历史城市形态的边界和根据历史文化遗产分布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历史城区。在《条例》中尚未明确规定历史城区内的保护与控制要求,它仅仅通过名城名镇的“历史城区”来划定保护范围进行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本文后称为《规范》)中明确了“历史城区”的定义,“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地区。”这里规定了历史城区概念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其一是历史城区涵盖的区域和时间范畴,包括古代和近展的区域;其二是为了保护规划需要在历史城区范围内划定一个范围作为有效保护与控制城市遗产的区域。该区域应与历史城区范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规范》中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系列规定中都是针对“历史城区”提出的。

由此可知,历史城区的概念在我国的名城保护工作中,已渐渐被接受。但在具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该概念理解多样,导致了目前历史城市整体保护仍旧存在问题。

3 “历史城区”概念在我国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中的应用

3.1“历史城区”在地方法律法规的出现

历史城区需要依法实施保护。在上述《条例》中尚未针对“历史城区”提升到法律高度对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在东北地区,哈尔滨和沈阳这两座两个历史文化名城在2010年初颁布了各自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地方法规层面上对“历史城区”进行保护的,仅哈尔滨和沈阳两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进行明确说明的。

其中,《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0)扩大了对哈尔滨市建成区的保护范围,实行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院落和历史建筑的四类范围的保护。并对历史城区进行符合当地名城特色的定义3。《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9)规定了该条例适用于历史城区、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其中尚未对历史城区加以定义,在第十二条中仅规定了“本市历史城区为明清时期形成的盛京城和民国时期形成的满铁附属地。”,并提出两片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这是沈阳自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首次对古城区以外的铁路附属地提出“历史城区”保护的概念,完整了名城整体保护的时间跨度与空间范围。

3.2“历史城区”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中体现

3.2.1历史城区与老城区并存的情况

2008年3月开始,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修编,这次修编与城市总体规划并行。在规划方案前,规划编制单位作出对研究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国内外城市比较研究、名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再挖掘等几个方面。其实历史城区是在保护框架下的“物质文化遗产”中整体格局与风貌的相关内容中提到的。该内容主要包括古都山川形胜、历代都城格局、老城整体风貌、城南历史城区。

城南历史城区的提出,反映了这规划原则中整体保护、全面保护的内容,使保护范围由原来的“老城(明清古城)”拓展到“主城”和“市域”。但规划中将历史城区区别于老城区进行保护,对城南历史城区进行以下几个内容的保护控制,包括文化功能主导、建造控制、色彩控制、传统肌理保存、实施制度保障和法律法规支撑等内容。将城南划入古城的历史城区主要依据在于城南地区自六朝时期便是人眼稠密之地、市井繁华之所,后世南唐、明代、民国等历代的城市建设均有保留,城南地区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市井生活风貌,格局依旧、风貌尚存,街巷肌理基本清晰。

城南历史城区与老城区并存的城市空间保护,实质上成为老城区保护范围的拓展部分。保护规划中尚未针对《规范》中的“历史城区”概念进行应用。

3.2.2包涵近展部分的历史城区划示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于2008年初进行新一轮编制工作。在此次保护规划之前,历次保护规划都对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类遗产进行了保护与周边控制,打下一个较好的规划基础。新时期保护规划的修编在前几轮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在“历史城区”保护区划的问题上做了突破。依据上一论保护规划的古城区,有若干历史文化保护区集中在滨江两岸地区的现状(图1.福州古城区保护范围规划图)。根据福州城市发展阶段和拓展范围,分析了它是城市近代的商埠区所在地,历史上商埠区也是自宋元以来的主要港口地区,地区的历史遗存比较丰富。新时期的规划修编将其纳入到历史城区的范围内,使福州历史城区形成鲜明的“哑铃式”城市形态,包括古城区和滨江区,由中轴线——八一七路联系的三个部分。

(图2.福州历史城区保护区划图)“历史城区”概念的应用,最终扩展了城市整体保护的范围,便于规划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控制策略。同时,清晰了福州这种历史文化城市由古展到近代的城市脉络关系。(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

心,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类似福州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在近期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同样应用了“历史城区”的概念将“满铁附属地”纳入其中,使规划能够全面保护城市各个发展阶段的遗存(图3.1932年沈阳城区图和图4.沈阳历史城区保护区划图)。

4 历史城区的范畴与在我国历史文化城市中的扩展

4.1划定历史城区的目的

划定历史城区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完整地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使之在同一体系下整合起来。历史城区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问题,而是城市保护的一个层面,是保护观念的提升。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控制要求,根据形成时间、风貌特色的不同,提出相应的策略。重要的是把握“整体性”的概念。每个城市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处理。

上个世纪,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注重传统文化遗存,而轻视一些近展的城市遗存。城市的某些地区被忽视,进行现代化的城市开发建设。因此,需要“历史城区”这种保护观念将其与传统城市部分进行整合。

4.2历史城区的范畴

历史城区的概念,更大程度上是适用于近展成熟的城市,或者具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其保存着完整形态的近代城市空间。历史城区是以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历史部分进行整体性保护,体现城市的发展脉络为目的的,其中并不包括历史村镇。

目前,国内部分历史文化城市中对历史建筑保护法规中,对历史建筑的认定,在一般要求具有历史意义、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之外,在时间上基本上是要求在50年以上的历史。这说明在1949年之前,即民国以前的历史建筑是充分条件登录保护建筑的名单之中。由此,历史建筑成片地段所在的地区也有理由被划入历史城区范围之内。由于城市是时间的艺术,城市边界也是不断地向外拓展。那么,这个艺术品并不是一个“瞬间”完成的。因此,历史城区将包括传统古城区外的商埠区、租界、铁路附属地等近展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地区。

4.3“历史城区”概念适用于我国的近代城市

中国的近代城市往往披上一层殖民主义的面纱,使我们这个具有重“道”轻“器”传统的国家和人们,只看到殖民者意识形态的方面,出现了对外来城市与建筑文化的不正确理解和民族情感偏差。目前,长春这座近展期来具有时期“国都”背景的城市迟迟没有登录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概也源于此。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有107个沿海城市和内地城市先后辟为通商口岸”4,这说明近代外来文化影响的城市非常多,这些城市至今存在着近代形成的城市空间与城市遗产。近展起来的城市,历史城区的范围往往与近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特征和历史遗存密切相关的。这样的城市没有历史城区的概念就会成为历史碎片,散落在城市的某个角落自生自灭。将城近展部分纳入到历史城区范围内,主要因它的工业、交通运输、公共建筑、市政工程与公用设施都是促成城市近代化的物证。

历史城区在我国适用的历史文化城市有如下几种情况。

4.3.1具有近代“租界”的城市。例如天津、上海,历史城区包括老城厢、近代的各国租界以及国民政府开发的“城市新区”。这类城市目前划定了若干风貌保护区,因尚未考虑到“历史城区”的整体概念,导致城市某些特色鲜明的历史地区没有划入区域保护的范畴内,从而使历史城区中的各个风貌保护区呈“斑块”分布,其之间缺乏必要联系和规划控制。目前政府或相关专家没有对其从“历史城区”概念进行保护的角度考虑,其实采用“历史城区”的概念很容易将为划定风貌保护区的遗产地区与其他风貌保护区整合在城市“租界地”发展的空间中。

4.3.2城市的近代公共商埠区。近代开埠的城市有许多城市尚未真正意义上划定租界。但具有公共商埠区、完整的路网格局和近代城市风貌,具备这类条件的城市适宜划定“历史城区”符合这一类城市的有宁波、福州、长沙、芜湖。

4.3.3具有近代“铁路附属地”的城市。在近代由沙俄与日本两帝国主义先后在我国东北地区修筑铁路,并在其沿线上划定一定范围为铁路附属地。在铁路附属地范围内行使类似“租界”的特殊权益,这一地区的城市被动地实现近代化。为了保护这一区域的“铁路附属地”,采用“历史城区”的保护概念可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符合这一类的历史城镇有东北地区历史上“东清铁路”和“南满铁路支线”沿线具有铁路附属地的城市。

5 结语

历史城区是一个城市保护体系中的重要层面。缺少该层面,即谈及城市的整体保护将毫无意义。历史城区是历史文化城市保护“整体性”要求的必然结果。这一概念的应用,使许多近代历史文化城市受到重视,散落在其间的文物及历史建筑都可以通过历史城区的概念将其进行整合。对于整体保护与控制历史城区的方法,更多的需要回归城市规划,用城市规划的手段来实现发展中的历史城市各个方面的建设与保护内容。另外应用国际上最近的遗产保护理念“历史性城市景观”和“文化景观”,使现代化的都市中仍然可以寻觅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最后,笔者认为历史城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的一个层面,应该像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一样,通过法律法规确立其法律地位,使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遗产地区得到整体性保护和空间的整合。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7

[论文摘要]21世纪初概念规划从特大型、省会型城市开始发展到中小城市,而且仍有继续向城市的某个开发_x、某个街区微观层次延伸的趋势。南京市广州路科技街基于概念规划功能定位确定了倡导科技产业的集群发展、引八紧凑街区模式的城市经营,强调科技又化与地域又化的结合满足环境容量的空间管治、注重特色的景观形象塑造等发展理念。

21世纪初概念规划从特大型、省会型城市开始发展到中刁\城市而且仍有继续向城市的某个开发区、某个街区微观层次延伸的趋势。南京市广州路科技街的概念规划、是概念规划在微观层次实践中的一次尝试,它将概念规划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1国概念规划的特征与优势

1.1概念知伐j的社会功能

概念规划的特证在于规划内容的概念性、规划性质的研究性、规划方案的框架性、规划功能的战略性与方向性,解决的是诸如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规模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及生态网络构建等有关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概念规划有着其它类型的规划无法比拟的优势

(1)分析视角的全局性,即从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着眼,将规划研究对象置于区域的大背景中,系统考察其功能定位及现在、未来可能}7竞争优势,从而对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轨迹进行方向性把握。

(2)所指问题的根本性,即所针对、研究的问题大多是牵涉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对于一些具体层面的问题则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划入其它类型的规划的管辖范围

c3)对策方案的框架性,即概念规划仅指出城市朱来发展的战略性指导原则与可取的发展方向、模式、路径,提供总体的发展思路框架和策略导引、一般不涉及具体的建设方案与实施意见。 为此、概念规划强调理论依据的正确性与权威性、演绎推理的严密性与逻辑性、思维理念的前瞻性与创新性、方案成果的思辩性与可比r一生。一个好的概念规划、其新思维、新理念、新视焦、新方法等往往可使规划文本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此概念规划也往住成为一本解读历史、审视现状、预测未来的重要参考书

概念规划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其不仅仅适用于宏观层面的城市规划,同样也适用于相对微观的规划对象。例如、城市中的某个开发区、某个街区乃至于某条街道,也同样适用概念规划的方法、思维、理念等,它们通过概念规划可明确其功能定位,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战略,从而赋予传统意义上“感性,,占主导的‘物质性,,规划以更多理性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概念规划从宏观走向微观的历史性选择显然不是东施效肇式的无病。

1。2栩沦澎吠}j微观化的社会意义

面对瞬息万变的发展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无论是城市还是城市的某一组成要素(如开发区、街区等)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它们都在谋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战略与战术。因而在概念规划的功能得到社会认可后,这种规划手段和方法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被运用、推广与演绎的可能。至少,概念规划为突破物质性规划重感觉轻思维、重形态轻机理、重局部轻整体等的种种局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而概念规划自身的功能优势使其在向微观层次发展时首先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显而易见的社会意义。

2. 合与衔接的尝试

囚此,概念规划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论证广州路能否成为科技街及成为什么样的科技街j显然。这样的规划要求是传统物质性规划难以胜任的。

3广州路科技街概念规划的基本思路

广州路地处南京市中心城区,隶属鼓楼区,东起中山路路口,西至虎踞路路口,与上海路、宁海路、拉萨路、虎踞关交汇,全长2 .6 km是南京市东西向的重要通道。规划范围为沿路进深约60 m~150 m的街c,总用地面积约76万m=(图1)

为了满足委托方的要求,概念规划首先对广州路发展条件进行解读与p,j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定位从产业、空间布局、用地、文化、生态、景观等方面提出综合发展可能性及_其策略引导。

3 .1区域背景分析

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来临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长三角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及南京‘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则为广州路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与10年前不同的是,拥有雄厚科技实力的南京已经在华东地区乃至中国占据了重要的一席。然而,分散的科技园模式使得南京缺少“聚核”不完整的产业链与低端的产业结构不能引导南京的科技产业向更高水平跃进。而珠江路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科技一条街”,所扮演的只是电子产品集散地及大卖场的尾色。囚此广州路科技街的战略定位必须超越珠江路的发展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南京中心区发展科技产业的重要空问载体,广州路应在此新的跨越中扮演更为重要的核心焦色。

3 .2区位与资源条件

3 .2,1优势

广州路紧邻南京市正在开成并处于快速

发展中的中央商务区—新街口地区且与其关系正日益从单纯的地域空间联系演化为功能联系。目前广州路与新街口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且受到新街口的辐射效应,并反哺”于新街口商圈,因此广州路有可能融入新街口的中央商务区并成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路东接珠江路—二者一起构成南京东西向交通的次干道。交通的对接也延伸、促进了二者在功能、产业等方面的对接.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为已有一定科技发展基础的广州路进一步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打造强势科技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外部条件。

西连河西新城一河西新城作为南京朱来新cbd的所在地使与之相连的广州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将给广州路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河西开发的溢出效应也将使广州路西端的区位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北倚“科技群”—广州路北侧.n线聚集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并且科技型、知识型企业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而且高校、科研单位的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

绝佳的区位资源条件昭示着广州路科技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美好的发展前景。实际上,广州路两侧用地越来越多地受科技商ftjjn和生物医药等企业投资者的青睐就是一个朗显的信号吃图2)。

3 .2 .2不利条件

墨菲指数法分析表朋、目前厂州路正好处于新街口cbd的边缘地带依据核心一边缘理论,由于cbd的强力聚集作用,该区域内的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会集聚于cbd核l’区域.而边缘地带则因与cbd的垂直差距而丧失应有的发展条件、这将使其考展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厂州路的科技、历史、又化、生态、环境等资源在缺三引力的条件下不能进行有欢的整台1各科研单位尤其是高校,虽具备雄厚的科研实为,但失多已将自己的科研行为囿于校园内.几平与外界没石什么联系,产、学、研无法实现良1生互动、严重制约丁已有“资源.,潜力的发挥和效益实现.进而造成潜在的“资源,,浪费.刀而使广州路处在cbd的阴影区中。

然而,随着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lv区也在扩容,而且中央商务区的功能也随着城市性质与功能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以高科技发展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南京的中央商务区中也应该为其准备足够的空间。)}近几年南京市建设重心的发展看,商务劝能区有向北发展的趋势,因此规划主动呼应城市空间的结构性变化,将广州路融才、到cbo中,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样,阴影区将有可能成为后发优势最明显的‘朝阳区”。

3 .3功能定位与布局

基于上述分析,规划将广州路的功能定位为;以科技商务为主,集科技孵化、科技展示、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具有高栩支文化与高品质生态、人文环境的特色街区,成为南京中央商务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南京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性景观一条街c图3,图4〕

这样的功能定位能否实现取决于规划目标在空间上能否得到实际的演绎为此,规划根据现状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态势.提出将广州路划分为3个功能区段:

c1)工t高科技产业区即中山路一上海路段。依托南京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同时考虑接受相邻珠江路的‘溢出效应”,将其功能定位为i下高科技研发、商贸与展示区,以实现与珠江路的产业链接.形成‘。链”式发展模式,提升综合竞争力。

吃刃科技商务中心区,即上海路拉萨路段、以其现有的设施条件与核心地段的区位,拟规划建设成科技街的核心功能区,进一步强化科技街的中,服务功能、彰显科技街的开象、

(3)生物医药产业区,即拉萨路虎踞路段凭借该地段医院密集、生态环境良好的优}>拟培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区并以此为基础努为实现3个功能区段的对接与整台,真正打造成为一条功能完整内涵独特、品质高雅、环境宜人的现代化高科技街、闭基于功能定位的发展理念

4 .1科技产业的集群发展

根据功能定位,广州路科技街应强化集群发展模式、为此规划要求根据科技街三大功能分区进行用地置换,以便有尽可能多的空间资源实现科技关联产业的集群布局。考虑到软件开发企业与生物科技企业在土地利用上集约性高的特殊性,广州路的用地结构应引入工作单元组台模式.采用垂直式的空间布局,使企业集群发展获得更具体的指导

4 .2引入紧国菏区模式的城市经营

目前在广州路的用地结构中.科技用地比例很小.而居住用地吃二、三类居住用地)和商业门面房用地比重很大l台计约占l}0/n)甚至还有占很大比重的闲置用地吃约占6.5%)、还与科技街的功能要求明显不符,由此也导致其有限的空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对此.规划坚持丁功能导向的城伟经营理念,弓尹、了“紧凑街区”的用地模式对用地结构进行丁较大的调整,按照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开发建设强度全面提高丁建筑的高度与容斗率,提出丁厂州路科技街“上夭(提高建筑高度)入地心开发地下空i动、退居心住)进科(技)、退商(业)进绿(化)”的紧奏街区模式.以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c图5一图8)、

4.3强调不半吱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科技街不单纯是科技产业的空间载体,更需要创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科技文化基质作为核心支撑,因此广州路不仅应有科技街的‘开”、更应有科技街的‘·神”、广州路沿线分布着我国清末文学巨擎曹雪芹的故居、二战时期留下的拉贝故居、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画家龚贤的故居、为纪念我国唐代名臣和杰出书法家颜真卿而建的颜鲁公祠等历史又化遗存,这些都为科技街特色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为此,广州路需要将这些历史文化素材融入到科技街的空间、景观组织中,使现代科技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从而有利于构建富有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科技街区〕

4.4满足环境容量的空间瞥台

广州路科技街的环境容量有限,因此为了营造适宜的精品环境。必负引入生态竞争的规划理念—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基质,对广州路进行有效的组织,使其与整体环境保持和谐统一规划通过建立生态、环境容量测评指标体系,借助空间管治的手段控制整冶开发力度与强度,对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绿色当量等按区段的功能要求提出规划控制指标,同时,为了弱化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考虑到高地价导致的高容积率、高覆盖率的空间发展模式对城市环境的损害,规划鼓励对地面绿化与街区小广场实行“城市补贴’政策,同时对广州路沿线分布着的清凉山、鸡笼山、五台山、乌龙潭等亲绿”“亲水”空间进行开敞式的系统梳理,为提升科技街环境容量保留不可或缺的生态基质

4,5注重特色的景观形象塑造

优美的街区景观是彰显科技文化的外在要求,因此在分析南京城市中心区cbd建筑广州路科技街概念规划的缘起一般源于特殊特殊的积累成就一般。广少}{路是一补一般意义上的“特殊、’。

广州路的特殊性在于其在10多年前的规划中就被定位为‘科技街”。当时的南京市政府为了加速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决定将3条东西走向的道路—御道街、珠江路和广州路规划建设成‘南京科技一条街’,作为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窗口当时3条道路的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然而1a多年之后的一今夭珠江路已经从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城市道路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拥有“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美誉的、电子科技一条街”,在整i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厂市场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之下,广州路就相1[l见拙了。因此,如何整台广州路的空(司资源与科技资源就成为打造科技街战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对于委托方南京大学—鼓楼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领导来说对南京布‘广州路科技一条街进行规划整治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实施性物质规划可做成一个控制性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甚至直接做成一个城市设计以便付诸实施。然而,委托方却要求先做一个战略性的概念规划,以对广州路科技街进行全面的科学定位尔后再做实施性修建规划。事实证明、委托方的深谋远虑在将概念规划直接推向物质规划领域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次难得的具有挑战性的规划机遇—对微观层次的概念规划与实施性物质规划的契景观与城市天际线的基础上,根据广州路自身已有的景观特色,围绕“三段、四个要素、六{、重要节点”的功ul.与景观要求,规划将其定位为“南京新世纪标志性的特色景观街区”。由此规划对道路绿化、建筑风格与建筑界面、标志性建筑的位置,体量、广告、,{、品、色*:等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要求强调‘轻吸盈)、透叱明)、淡交雅)”的整体建筑风格、同时根据科技功、员的生活、工作特点。注意增加、‘灰空间”与公共交流空间以保持街区景观与城市中心区景观及街区内不同劝能区段景观的协调与纸一、连续与完整。

除此之外,规划还对发展时序、开发管理模式、城市补贴与政策制度配套等万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以增强概念规划的引导性与可操作性,实现与后续建设性整治规划设计的顺利对接。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8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设计;中国;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控制性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工作以引导为主,按照美学和空间艺术原则,从建筑单体和群体环境两个层面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控制的主要指标有建筑色彩、形式、体量、空间组合形式、轮廓线控制等。实际上,这些引导的准则中并不包含任何现代城市设计的考虑,城市设计应当更为关注建筑之间的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的营造。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缺乏实质的城市设计,且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往往不能落实,造成我国缺乏实质设计控制的局面。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设计体系

新加坡城市规划采用战略性的概念规划、实施性的总体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二级体系。概念规划在规划层次上相当于中国的总体规划,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原则,协调和指导公共建设的长期计划,确定宏观的长期土地用途需求,平衡各种土地需求,确保土地供应充足,同时增强投资和商业信心,是一种终极规划,侧重于解决宏观层次的问题,属非法定规划。

总体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在规划层次上相当于中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属法定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根据概念规划的宏观架构、策略编制总体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为各个地段做更详细的规划,包括土地售卖发展协调和发展管制,然后再编制5个规划大区(中区、东区、北区、东北区和西区)以及下属55个规划小区的规划,指导具体的开发活动。

二、新加坡规划设计的主要特点

1.前瞻性。概念规划注重对城市长远发展重大问题的超前引导。例如,建设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CBD)的设想在1971年概念规划就提出了,同时也提出了在城市中央布局大型自然空间作为储水区,确立了新加坡城市的基本结构,还确定了新加坡地铁线路的总体结构,相关用地得到预留,直到1980年年底新加坡地铁才正式开工建设。

2.延续性。概念规划注重在城市发展结构、重大设施布局上的继承性,确保主要规划概念得到延续。如1971年概念规划提出的环状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中央是水源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行为,以后的若干轮概念规划基本延续该规划结构,并且概念规划的意图在下层次的开发控制规划中也得到延续。

3.参与性。概念规划强调涉及城市发展的政府机构和部门的共同参与,将其意见纳入概念规划,同时还加强公众参与,并形成多样化和方便的参与渠道。

4.终极性。概念规划在规划模式上从以时间期限为主导转向以规模为主导。1971年概念规划还有20年的规划期限,在1981年、1991年重新修订概念规划时淡化了时间期限,逐步演变成不同的规模对应不同期限概念规划的模式。

三、新加坡城市规划设计的作用

1.关注空间使用,设计城市而非建筑

新加坡城市设计针对建筑元素本身的控制较少,而是对影响城市天际线的建筑附着物及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引导。新加坡城市设计关注步行,注重片区微循环,步行道建筑围层控制是城市设计关注步行从平面到立面的进步。总的来说,新加坡城市设计关注与城市相关的建筑因素控制,注重三维空间使用的舒适性。

2.公共界面良好

新加坡城市设计形式简短精炼,内容针对性强,图文并茂地表达了规划的技术管理意图,便于与公众和开发商交流。新加坡城市设计公共界面良好,网络公示及展览交流利于公众参与。新加坡城市设计不仅是便于民众监督的政府开发控制平台,也是政府针对开发商公开有效的管理依据,形成了良好的公共交流――政府决策――控制开发的行为链条。

3.严格的历史保护

在历史保护区,建筑围层、机电服务设施遮蔽和户外标识控制执行更加严格的标准,以求在历史保护和城市开发中取得平衡。

4.管制方式刚柔并济

新加坡城市设计在强制的法定基础上,通过奖励建筑面积和现金引导开发行为考虑公共利益,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控制客体开发行为。

四、新加坡城市设计理念在中国的实践

以哈尔滨市博物馆为例,它位于市南岗区一曼街253号。是欧陆遗风的典型地区之一,建于1929年,同时汇集了不同时期的典型建筑。近年来,按照保护区域传统风貌特色、塑造高品位城市文化景观区的总体规划要求,当地政府不惜人力物力,先后拆除了博物馆地区的电力大厦、华侨饭店等与区域风格不相协调的建筑,以期让规划与发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可是,就在当地政府花费气力拆除旧建筑,对博物馆地区进行规划保护的同时,一栋极具现代气息的“国际饭店星莎购物中心”却拔地而起,据透露,当时作为国有企业的华侨饭店的拆除项目未经评估和招投标,这座新起的购物中心也没有经过规划审批。

像这样违反常规的拆除风波多次见诸报端,城市规划弊病与日俱增,规划与发展的博弈越演越烈,被称为迷局背后的商业较量成为了城市规划背后的断臂之痛。

一位研究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直言,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规划重中之重是要“将权力关进笼子里”。城市规划随着领导岗位的调离朝令夕改,领导权力未平衡使用,城市建设越来越不伦不类,规划的不连续性成为了现在城市建设的现状。一个城市不仅要发展,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权力的约束是重中之重。这需要列出一张长远规划清单、一张领导责任分配表。城市规划需要“防微杜渐”,使得城市的规划能够长期持续可控制。

从现实看来,新加坡城市设计管理体制确实值得效仿。另一位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也透露出这样的看法。他坦言:“城市规划正是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目前许多城市的政府对城市规划的管理职能还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一方面,政府对规划管得过多过细,而实际结果是规划往往跟着主要领导人的好恶而不断变化,规划推倒重来的例子不在少数,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很多城市都成立了规划委员会,由市长担任主任。这看起来是重视了规划,但实际上是造成了不要规划和规划的不连续性。主要领导人(如规划委员会主任)的变动就有可能引起对某一地域规划的重构和破坏。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规划的可塑性太大,缺乏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也使得政府对规划的控制和管理失灵。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院长认为,城市规划更多的在于政策,而不在技术层面。这里既有制度方面的问题,也有决策者对于市场规律下的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问题,更有干部考核机制和规划师与决策者沟通机制的问题。

结束语

新加坡结合自身环境特点形成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导则控制体系。新加坡城市设计内容充满现代城市设计的思考,从建筑与城市融合的角度出发,针对建筑间联系以及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进行引导,从而提高了居民和游客的步行便利性、视觉舒适性及城市活力等。新加坡城市设计针对专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控制,促进了景观的整体协调和风格统一,同时在重点区域放宽限制,促进灵活性,张弛有度,保证设计整体水平的同时激发个性设计。

参考文献:

[1]张.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初探[D].天津大学,2011.

[2]温军鹰.自然景观城市设计理念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9

关键词:旧城改造;新加坡;概念规划;融资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现代城市不仅应当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也应当成为市民最适宜的人居环境。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与不断升级的功能需求,对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的要求。本文将结合旧城改造项目的难点,主要从新加坡旧城改造管理、概念规划极其执行、融资等方面来介绍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

2. 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分析

2.1城市更新管理部门

在新加坡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新加坡城市更新管理部门经历了多次的演变――从最早的SIT(改良信托局)发展到现在的URA(城市更新局),对新加坡的旧城改造起到的很大的作用。新加坡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由国家发展部主管,但具体的职能部门是URA。URA通过定期出售土地给私人发展商,来落实每10年修订一次的发展指导蓝图计划。表1列出了新加坡城市更新管理部门的演变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新加坡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城市更新,有效管理旧城改造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也在不断改善相关部门的职能。

2.2 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于1971 年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并指导新加坡城市的长期开发。这项规划设计用于指导基础设施的开发,其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满足住房需求以及人们的基本社会需要,并通过一项周密的分散政策,将市中心的居民人口和工业人口逐渐转移。然而,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新加坡原先的城市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其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需要进行变革。URA实施了两级计划,第一级计划就是修订概念规划――从策略上提出城市长期发展的愿景;第二级计划是55个DGPs(Development Guide Plan,发展引导计划)――在1991年修订概念规划实施的基础上针对每一块土地进行更详尽的规划。

2.3 融资

旧城改造项目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巨大,全部由政府来解决资金问题十分困难,因而需要引进一部分非政府投资。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引入私人资金来投资旧城改造,新加坡的旧城改造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引入了私人投资。

在新的规划体系(DGPs)实施时,政府通过集中整合土地,进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私人投资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激励政策来实现土地开发收益。通过这样,私人投资者就能了解到根据DGPs的规划目标改善土地条件后的收益,从而使旧城改造得以实施。该做法首先在新加坡中心区域实施,政府在其以外的地方采用同样的激励措施时。

2.4 城市开发保护相结合

当前城市保护已经被视作“历史之感、记忆之地、城市之魂”方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96年新加坡政府对保护方针进行了修改,以便在赋予旧的建筑新的用途方面给予业主更大的灵活性,鼓励创造性的修复以便使保护区更具地方特色。比如,在对唐人街的保护上要求达到以下几点的目标:要保持和重塑建筑的历史性和艺术性、要发展整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并引入新的特色、在给该地区融入新的文化时要注意保持原有的文化意味、引入私人投资城市保护工程。

3. 新加坡经验对重庆旧城改造的启示

3.1建立可持续、目标性的综合规划体系

我国城市规划工作急需建立起可持续、目标性的综合规划体系,来指导我国城市的旧城改造,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加坡的概念规划就是这样的一个综合性的规划体系,它每十年修订一次,来满足新加坡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规划体系的建立要具有持续性和目标性。

3.2政府主导为主,私人为辅的旧城改造

目前我国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的,私人为辅的旧城改造机制。新加坡城市发展主管部门的根据需要的多次演变就是政府为适应城市发展的步调,形成了现在的URA。该部门的设立对新加坡概念规划及其相关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当前重庆缺乏一个专责、常设机构,对旧城改造进行综合、系统的管理和协调的管理部门。

3.3 城市开发保护相结合

在城市大规模改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注意城市多样性的保护。和谐的城市是一个由形式多样、关系纷繁的构成要素和谐共生的复杂系统。在对每一样具体的对象进行改造时,都要考虑到其城市适应性,是否能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Sau Kim Lum, Loo Lee Sim, Lai Choo Malone-Lee Market-led policy measures for urban re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J]. Land Use Policy 21 (2004) 119

[2] Brenda S A Yeoh. Shirlena Huang. The conservation-redevelopment dilemma in Singapore- the case of the Kampong Glam historic district [J]. Cities, Vol. 13, No. 6, pp. 411-422, 1996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10

经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原建设部副部长赵宝江等10多位专家学者评审,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方案获得第一名。

沣渭新区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向西拓展的重点区块,规划总面积195平方公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了“沣生水起、渭为大观”的理念,在产业发展上定位为“一个中心、五大板块”,即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信息研发产业集群、低碳环保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汽车博览产业集群、物流商贸产业集群五大板块。

据了解,概念规划是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种类型,围绕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空间总体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等重大问题,涉及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城市与区域规划。

评审会旨在选择最适合、最有利于沣渭新区发展的规划方案,通过国际人力、财力以及影响全球的战略产业汇集,加快沣渭新区发展,从而带动西安经济规模和城市风貌的改变,早日将西安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为此,与会众多国内著名学者专家和政府官员,诤语良言为沣渭新区发展献计献策――

赵宝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原建设部副部长):首先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西安、咸阳、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关系,西咸一体化的关系,沣渭新区和泾渭新区的关系。

在新区建设上,无论如何要有古都风貌,要有古都文化肌理的体现。为此,应精心分析哪些不能建设、限制建设,要摸清很多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址周围的保护问题、生态保护问题。

研究一下高铁的中心站和南站对这个区域的影响,沣渭新区能否在交通枢纽的设计上,成为这个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和增长动力。

李忙全(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一定要充分吸收和融合各个规划的长处,以此指导新区下一阶段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提升战略定位,优化发展内涵,真正把西咸新区打造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个规划既要能担当起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要能为创建具有浓厚现代气息、新兴产业聚集的新区提供可行性建议,因此对这个区域的定位必须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区,而不是副城区。

岳华峰(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沣渭新区管委会主任):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要项目,还有西咸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域,沣渭新区将实施一次规划、板块化开发的推进模式。

我们邀请了这五家单位编制沣渭新区的概念规划,目的就是想充分发挥各个公司的特长,为新区的概念性规划提出更多的、更好的、更开放的一些思路。同时希望这种方式博采众长,为新区制定一个体现科学发展、带动发展方式转变、代表当今和未来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潮流,同时充分体现西安城市价值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

韩骥(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总规划师):西安第一性质是历史文化名城,既然是历史文化名城,它的中心首先应该是历史文化的形象。西安老中心区应该有一个中心,这是历史中心,东边有一个旅游中心,西边有一个产业中心,将来北边还可以再有一个中心,这样组合起来构成未来西安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张孝成(陕西省建设厅副厅长):主要讲四点意见,第一概念规划应该对空间结构再深入研究,方案要对将来形成一个城市时候的结构进行细化,一定要考虑作为城市中心的设计。第二是综合交通问题,沣渭新区将来实质就是西安、咸阳两个城市直接一体化、最直接连起来的区域。第三景观设计要再研究,总的原则要利用自然条件和周围的文物古迹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第四体现国际化大都市,金融中心也是必须的主要功能,沣渭新区要充分考虑。

邹时萌(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原建设部规划司司长):规划首先是定位的问题,我觉得必须要从对比的角度,把这个区域的功能、规模等进行合理的定位。新区的建设速度,一定要对这个地方的现状进行很好地了解,很好地分析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核心区的布置一定要解决好水的问题,两条河加在一起,这个条件还是很难得的,应该尽可能考虑“亲水”。

柯焕章(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规划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尤其是两条河、湿地,要加以充分利用,应融入到整体规划中去。交通组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组团、分片、片区间都有相应的联系,片区内也有网络系统。新区要树立独特的城市形象,很大气的城市形象,它核心的标志性建筑应该很突出,这对西安来说是切合实际的。

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沣渭新区的定位还有进一步斟酌的必要性,应该再细致地讨论沣渭新区与泾渭新区,乃至跟咸阳、咸阳空港的关系。规划主要应考虑核心区的功能和节点的功能,居住和核心功能之间的关系和比例。对于水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现存有很多的自然村、很多现有的产业,必须正视现实,不仅要正视它,整个处理的方案也要符合当前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苏腾(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广州,包括二线城市苏州等很多新兴城市在新区发展中积累了非常好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开发策略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先后的顺序。在区域层面的衔接、在交通上的衔接,在概念设计阶段一定要把同城化要求的公共设施的走廊预留下来。从宏观的层面入手,把区域层面的慢行系统、低碳等理念规划出来,为后面更经济性的实施,提供一个基础。

司马晓(深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对于这次西安沣渭新区概念规划评审,有几点重要内容和几个原则,一是功能定位要比较准确,二是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要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第三道路交通框架对接要比较顺畅,第四大型基础设施的选点和市政廊道的预留要有统筹的概念在里面,要进行统筹安排,第五空间形态要优美,第六开发时序要可行。

梁锦奎(西安市规委会秘书长、原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沣渭新区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引领区,必须面向有利于促进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所谓的国际化大都市,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大都市,国际化更多地强调在它的规模上,规模大、人口量大、城市的承载能力强、聚集能力强。同时国际化要能够提供国际化服务,那沣渭新区在承接国际化服务、参与国际化的交换方面应该考虑得更多。

李肇娥(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板块,沣渭新区要研究跟泾渭新区、高新区等区域的产业发展、区域互动是如何联动的。

我们不是在做19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的规划,而是这190平方公里的用地是如何布局,都市农业、第二产业、三产,在这个区域是如何发展,城乡统筹一体化如何发展。

周庆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沣渭新区是周秦汉唐四大遗址,特殊的定位就是几大都城汇聚的中心,正好在它四边围绕,再加上昆明湖和阿房宫这样的遗址,这个地方可以说是西安标志性的一个历史文化大遗址汇集区。在空间结构方面,应该在大的宏观战略定位背景下,着重探讨这个区域的空间气质、空间形象、空间逻辑、空间结构等等,在这些方面进行再深化。

任国刚(王志纲工作室北京战略策划中心总经理):我们的战略策划方案中提到如果北京是中国的政治首都,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首都,那么西安应该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古都。新区应该是全国统筹科技资源的示范,能够利用这个区域做统筹整个关中、统筹国内国外,不仅仅是统筹西安,应该是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交流区。同时沣渭新区也应该成为商务的总部,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第一个是以生命和生物为核心的产业,第二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第三个是加入节能环保的制造业。

和红星(西安市规划局局长):沣渭新区作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引领区,规划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从创新、生态、低碳等理念出发,通过和国际、国内以及西安市其他开发区的深入分析比较,来研究沣渭新区的战略定位。其次,要从成为具有东方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考虑沣渭新区的自身空间布局特色。还要以创新为导向,构建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城市综合体”,使其成为推动区域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田党生(西安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沣渭新区规划应立足国际分工,围绕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结合新区资源禀赋、历史文脉、生态条件,选准产业定位,培育优势产业,加大产业聚集,着力打造产业和城市新生态的引领区,应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生态与低碳同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示范区,应坚持产业与人文同推进,经济与生态共和谐,历史文明与当代文化相辉映,着力打造产业发展领先、人文特色鲜明、生态景观优美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

惠西鲁(西安市规划局副局长):从整个新区来讲,构建一个便捷的交通体系非常重要,老城里面是交通改善,新区里面应该更加注重交通的引导性。在功能划分上,应该更符合城市的分工。这里的水系是渭河、沣河,还有一条沙河,应该考虑再利用一下。要体现现代和低碳的概念,规划设计应该和国际接轨。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11

Abstract:urban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policymakers will and developers of interests, urban construction show some unsoundness, blindness and arbitrary.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Singapore experience in Nanchang cit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ggestions to mention.

关键词:新加坡经验 城市建设 南昌市

Key words:Singapore experience, urban construction, Nanchang

作者简介:许玮(1982-)男,江西临川人,助教,南昌大学在读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王义林(1963-)男,江西瑞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11-01

南昌市城市规划修编工作一直在进行着,但规划的理念和方法都比较滞后,大区域的视野和发展思路欠缺,无法灵活应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也无法指导和控制城市的建设,近几年来城市建设存在政府决策者意志与开发商们利益驱使的因素,城市建设表现出些许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因此,反思南昌市已走过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之路,整理思路,调整步伐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本文就目前南昌市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新加坡经验

新加坡经验是笔者对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的一个统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编制概念规划时,就充分吸取了当时刚刚萌芽的生态经济理论进行概念规划,确立了狭小国土的合理容量与终极布局模式,使新加坡生态建设超越了单纯美化的范畴而具有关注人本身的目的论价值。

2、科学而严格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新加坡立国初期,就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新加坡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也贯穿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新加坡注重用发展的眼光谋划城市未来,努力使规划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论是城市概念规划,还是城市总体规划都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都不得随意修改。在规划的调整上,新加坡采用稳定概念规划,适时调整总体规划的策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规定,新加坡概念性规划期限为45年,每10年调整一次,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每5年调整一次。新加坡政府认为,城市规划应鼓励公众参与规划进程和提供反馈意见。在制定“开发指导计划”时,公开向公众征求意见,对合理的意见予以采纳吸收。此外,政府对有关规划文本也是及时公开的。

3、优秀的建筑群体设计。新加坡的城市形象因对人的心理感知具有深度而给人以整体和谐美感。新加坡较为完美地演绎了城市意象理论,在城市设计方面特别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纵观整个城市,没有太多的宏大豪华建筑,但莱佛士大厦(贝聿明设计)、金融大厦(丹下健三设计)等少数标志性建筑起到重音和强烈符作用,仿佛独唱演员领衔合唱团,使整个城市建筑群形成有机整体,通过丰富的天际线和竖向轮廓线给人错落有致的感觉。

4、以人为本为理论的城市管理体系,新加坡市容整洁、交通畅通,整座城市日常运行十分规范有序。在新加坡的街道上看不到乱停放和摆摊设点的,几乎没有乱丢垃圾的现象,城市非常整洁。在大街上过马路,绿灯不亮,是没有人走的。开汽车即使是夜深人静,红灯亮了,也绝对没有闯红灯的现象。新加坡城市管理成效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科学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一些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城市管理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法治保障,倡导在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同时,主要用制度、法规管人。长期行之有效的管理,使新加坡人养成了很强的法治意识。在城市管理体制构建上,突出城市管理的组织协调机制和考评监督机制的建设。

二、对南昌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1.做足具有个性化的“山水”文章。南昌水好,有内外八湖之多。我们应切实做好这些天然湖泊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把南昌“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特色风貌打造得更为精彩。昌北地区山体生态环境良好,是一块紧邻都市的生态宝地,是未来南昌最为珍贵、最富吸引力的后花园。昌北要发展、要建设,应当正确处理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与保护的关系,做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要全面提升绿色山水的整体优势,以一流的自然风光、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旅游度假风景区呈现在世人面前。

2.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统一开发。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应该要制造一个比较浓厚的城市氛围。应该是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城市的发展倾向,要在充分挖掘城市的地理和历史的潜在优势的同时,着力体现城市的地域性和个性特征。应聘请各国规划专家,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南昌市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为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提供战略指导。

3.注重城市的人性化设计和建筑群体设计。城市应该是个有机的整体,应该把她塑造成一个非常完善的生活区。同时,城市也是一个商品,要把这个商品做得好,就必须引进外来人口。因此,在南昌市建筑群体的设计中,应该是一种全盘的整体设计,在这个整体的背景下应当避免一些城市不注重建筑物背面效果的做法,高度重视行人与城市的紧凑感,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后向空间,统一协调建筑物前后的景观效果,并沿路、沿房规划设计休闲活动中心,让人在步行中所看到的城市景象更加丰富。

4.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建设和谐新南昌。城市规划做得好不好,主要靠政府和人民的默契配合。一座城市前期的规划,城市设计的工作应该以政府为主,后期的建筑设计和城市的装饰,则应该以企业和人民为主。应提高规划编制实施的公众参与度、专家参与度借以缓解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如市民暴力抗法,“钉子户”之类危害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12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般情况下,重要度较大的结点吸引比它小且距离近的结点,形成较小范围的经济圈,然后它又被吸引至重要度更大的结点(更大的经济中心),区域经济中心将吸引较近的小重要度结点和较远的经济圈,最终,形成整个区域的内在联系。在路网布局规划时,也可参照这个规律,在计算出一般线路重要度的基础上,借用有关数学方法对路网进行初步的布设。实践中,首先需计算结点的重要度,然后对结点进行聚类分层,一般分成二层即可。对较上层结点(如大的区域中心和省会城市)采用完全图的方法,对较下层结点(如50万人口城市以及更小的县级城市)可采用最优树的方法。首先将选出的上层结点两两连接,计算每一条线路的极坐标角θ,然后根据以下步骤对网络进行优化,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中极坐标和重要度的阀值需参考专家经验。步骤一:检查拥有相同结点的任意两条线路的极坐标角差θ,若θ小于规定的阀值θ0,则表明两条线路的走向非常相近,转入步骤二;否则重新开始步骤一,直至所有线路考查完毕,转入步骤三。步骤二:对两条走向相近的线路,考查各自的重要度是否小于规定的阀值,对小于阀值的线路加以剔除,均大于阀值则全部保留。然后转入步骤一。步骤三:根据线路所在区域,修正线路重要度。平原地区重要度不变,丘陵地区重要度乘以系数α1(α1=1.12丘陵里程修正系数2),山地地区重要度乘以系数α2(α2=1.12山地里程修正系数2)。转步骤四。步骤四:检查修正后的线路重要度,若小于阀值则剔除。若出现悬挂点(与任何结点不相连),则根据交通区位理论最佳入射角的原理创建必要的连接线,最终形成较为优化的路网布局方案。分别以上层结点作为根结点,根据结点的关联性确定每个根结点的结点圈,再采用最优树原理按以下步骤进行网络连接,流程图如图2所示。步骤一:确定树根结点,并根据地域特点、经济交往等因素确定与该结点有密切联系的结点群。步骤二:按照最优树原理将树根结点与结点圈中的结点进行最优树铺画。步骤三:参考专家经验,以某一阀值为判断条件对相邻结点进行线路添加,直至所有相邻结点检查完毕。当路网所有线路确定之后,铁路的概念网就形成了。在概念网基础上,再根据既有路网实际情况,参考地形地质条件,形成比较符合实际的规划铁路网。

实例

按照区域路网布局思路,结合结点重要度的计算结果[1],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需要连通的东北地区城市划分为二个层次:省会城市和省会城市结点圈,如表1所示。根据前文所述线路重要度计算模型,计算出线路重要度如表2所示(表中按重要度排序取前20)。根据前文所述理论,省会层结点采用完全图原理进行布局连接,其他结点在聚类分层后采用最优树原理布局铺画。按最优树布设线网时,一般原则是选取从中心到各结点重要度之和最大的方案。1)省会城市连接概念线。根据完全图原理,区域内省会城市连接概念线如图3所示。3个省会城市连接出3条概念线,但是由于3个结点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依据交通区位法原理,沈阳—哈尔滨的连接线显然应被剔除。2)省会城市与结点圈结点连接概念线。根据最优树原理及大城市间的线路重要度排序,实现省会城市与结点圈内结点之间的连接,如图4中绿线。考虑大城市之间的便捷连接,将相邻大城市之间线路重要度排序靠前的结点加以相连。参考地理条件、区域经济特点等因素,将个别大城市间的连接线剔除,从而建立大城市之间连接概念网见图4中蓝线。3)生成区域主骨干网。区域路网规划还需要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通道。东北地区周边的省会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呼和浩特以及隔海相望的济南市;周边重要的城市主要有秦皇岛、赤峰和通辽。将它们连入东北路网,参考既有路网,经过专家咨询,最终形成东北地区铁路骨干网,如图5所示。东北地区铁路骨干网是一个初成规模的概念网,它由一横三纵构成。一横:滨洲、滨绥概念线;三纵:主轴哈大、滨北概念通道,东翼佳木斯—大连概念线,西翼齐齐哈尔—锦州概念线。根据线路重要度法,得到的东北区域骨干网基本覆盖了区域内的大部分重要城市,并与周边区域的主要城市相连接,实现区际交流。形成的骨干网与既有路网基本相符合,同时还生成一些新的线路,如哈尔滨至佳木斯、沈阳至盘锦等线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包含)。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13

ABSTRACT: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urban morphology in studies on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structures , forms and development rules. The application of urban morphologic theories to the urban spatial strategic develop ment planning is explored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Shenzhen and Suzhou.

1  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问题

“战略规划” (概念规划)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城市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特征, 适应快速多变的环境要求而进行的规划方法改革探索。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规划界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它一方面希望对目前的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在宏观性、灵活性和战略性等方面的不足给予修正, 同时它也对现行城市规划体制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实效性进行挑战。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战略规划” (概念规划) 还面临着地位、作用和技术方法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就技术方法而言, 主要难题涉及到城市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如何把握战略规划的研究重点, 形成完善有效的技术方法关系到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1.1  城市科学与城市规划

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这两重性质, 这是其复杂性和综合性的重要原因。城市由物质实体构成, 但城市并不止于无生命的“物质”, 而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来建造、管理和运作的, 因此就产生了我们所熟知的城市文化传统、社会网络、城市经济、生活习俗、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公众参与等社会性( 张庭伟,2001) 。两者相互影响, 不可分割。如果将城市的社会性看成是城市物质空间背后的深层结构,那么可以分为社会文化结构、经济技术结构、建设环境结构、政治政策结构等4 个方面8 个重点(段进, 1999) 。针对城市的这种错综复杂, 研究城市规划的理论必然也是多方位和多元的。有城市经济学, 城市政治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环境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计划学等许多方面。我们将其归类可分为3 个方面: 城市科学、规划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论。城市科学的重点在研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机制与动力, 物质与社会等发展规律以及问题与前景; 规划理论则更关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的生存环境, 更多地讨论城市的物质性一面。显然, 这两方面的理论应该是互补的、彼此支持的, 而不该互相排斥。城市科学从各个方面对城市的发生、变化、发展进行探索, 其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研究逐渐地了解、把握我们的生存环境, 并对未来的发展和理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城市科学探索的发展规律应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应用, 通过规划实践去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而规划设计方法论是研究规划设计的程序、组成及手段的科学。它既包含规划方法的改革, 如“倡导性规划”, “概念规划”的提出; 也包含设计理念的更新, 如“公众参与”, “滚动规划”等。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有理由认为, 战略规划技术方法的成熟有待于寻找到强有力的城市科学和规划的理论支撑。战略规划的提出, 正是试图通过规划设计方法的改革, 更有效地运用城市科学进行城市规划的实践。

1.2  当前我国战略规划的问题

在我国, 战略规划作为一种“非法定规划”目前已经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规划实践。从规划内容上来看, 我国的战略规划(概念规划) 重点放在空间发展方向、城乡空间结构、区域与城市发展模式、产业选择与功能定位以及景观特色等方面。从规划方法上来看, 其技术核心为区域分析、产业研究、空间结构、支撑系统和生态保障等(王凯,2002) 。从规划目标上来看, 战略规划的定位是通过宏观、粗线条的战略研究, 达到把握城市未来发展大的趋势、方向、动态和结构。但从目前的规划实践分析, 我国战略规划仍然面临着体制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 体制上“法定地位”和作用还未得到认可。技术上, 要通过以上的技术方法, 在上述的规划内容上完成规划的目标, 并达到把握的准确性, 思考问题的层面就需要有区域规划的广度和总体规划的深度, 同时还要有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大基础设施规划等技术的有力支撑。显然, 这在技术上具有相当的难度, 也有悖于战略规划提出的初衷。这就使我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战略规划(概念规划) 是包罗万象, 还是具体的对某一重点问题的研究; 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框架, 还是多方案的咨询研究; ⋯⋯我同意其它一些学者的说法, “战略规划在技术上还谈不上成熟, 方法的系统性也不明确, 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张兵, 2002) 。如何发展, 需要我们各方面的进一步探索。

本人认为, 从战略规划的内容和技术核心来看, 空间的结构与形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区域、产业、环境、人文等因素是其研究的重点, 可以说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性和合理性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和前提。鉴于此, 笔者尝试借鉴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之中。首先, 让我们来考察城市形态学的特征与方法。

2  城市形态学考察

2.1  城市形态研究方法

“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 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 (谷凯, 2001) 。“我们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段进, 1999) , 从这个显相特征出发, 形态研究通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两个重要思路: (1) 从局部各种影响元素到复杂整体结果的分析方法; (2) 强调事物演变过程研究的方法, 探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序列关系。

总结我国1990 年以来城市形态研究进展, 其主要思路仍基于以上两点。关于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包涵了历史发展、地理自然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经济与技术进步、社会文化因素、城市职能、城市规模、城市结构、政策与规划控制等各个方面(郑莘、林琳, 2002) 。而关于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研究, 则主要是动力和机制的研究, 着重研究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内部功能地域的空间演变关系。它涉及到了政治政策、法规制度、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等, 既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推动力, 也提出了城市发展的自组织力。与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 逐步形成了城市历史研究, 市镇规划分析、政治经济学方法、环境行为研究、文脉研究、场所研究等较为成熟的城市形态学理论和方法。简言之, 城市形态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城市结构与形态的形成过程与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政策等各方面作用力关系的研究, 来探寻城市物质形态的发展规律, 属于城市科学研究。

2.2  城市形态研究对战略规划的作用

城市形态学长期努力进行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研究, 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这无疑是我们进行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可运用的理论方法之一。

首先, 就其对象而言, 城市形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就是城市空间拓展的结构与形态, 其范围涉及区域形态和城市形态,这也是战略规划的重点; 其次,就其内容而言, 城市形态的研究如前所述, 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影响因素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而且对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进行了研究, 战略规划的决策正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困扰; 其三, 城市形态学还研究了理想城市、人类美好生活家园的问题, 探讨了生存环境、地方特色、理想形态、优美景观以及构成方法等问题, 体现了以自然和人为本的原则, 建立起规划的一种价值标准和目标取向; 再者, 城市形态学对国内外城市发展历程的规律的总结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索, 为战略规划提供了一个对比和借鉴的参考系。

战略规划所关注的无论是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空间结构等宏观层次问题, 还是城市容量、产业结构、生态建设、交通网络、信息化、空间形象等中观层次问题, 都同样需要对其发展的规律和目标价值取向这两方面进行研究, 毫无疑问, 城市形态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笔者在深圳南山区分区规划和苏州相城区等概念规划中, 正是将城市形态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进行了运用。

3  城市形态研究在空间战略规划中的运用

3.1  深圳实践———城市形态发展规律的应用

3.1.1  深圳带形城市发展的形态分析在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进行南山区分区规划时,为能对南山区有一个较好的全面把握, 我们首先进行了4 个专题的研究, 其中之一就是深圳市带形城市发展的形态与趋势分析。我们将深圳这20 多年来迅速发展的政策、经济、文化、区域等各种动力因素与城市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清晰地展现了深圳城市带形发展的轨迹和时序特点。同时, 我们将国外带形城市发展的形态特征和发展阶段的规律( 顾朝林,1998) 与其进行对照比较, 发现深圳已经发展的3 个阶段的特征与规律, 基本符合其发展阶段的规律。

透过以往的发展, 进一步分析现状和未来发展条件。我们认为深圳带形城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和未来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 城市形态的发展规律成为我们这次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它引导了我们对整个南山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态规划。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深圳前海湾和西部通道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

3.1.2  关于深圳前海湾及西部通道的规划建议根据城市形态的分析, 深圳的带形发展将通过宝安继续向前延伸。深圳市总体规划(1996 -2010 年) 确定, 一期港口应建在大铲岛, 远期在港湾内扩建;西部通道先靠宝安中心区走, 再入海, 跨过宝安机场。而目前正在规划设计的大铲湾港区中, 其半岛式集装箱码头紧靠宝安中心区, 加上西部通道, 深圳带形城市发展的生活岸线将中断, 同时港内的水环境极易污染, 妈湾地区城市景观遭到破坏, 对整个深圳的城市形态、空间总体战略以及用地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我们提出了岛式港群的空间战略设想:

(1) 近期: 利用大铲岛、小铲岛扩展形成两个港区, 以取代原有规划的半岛式集装箱码头;西部通道沿港的东侧走线, 通道西侧设置绿化带, 形成宝安中心区的海上绿廊对景, 过小铲岛后与陆地的港区腹地相连(与原总体规划同) 。

图1  苏州的城市格局从“一体两翼”转化为“四角山水十字发展”

图2  相城区产业与空间发展模式

图3苏州古城完整的城市风貌系统

(2) 远期: 西部通道继续在海上走线, 直接与原总体规划确定的跨机场的海上线路相连, 港口成珠串式在西部通道的西侧扩建, 再选一适当的位置与陆地相连, 既利于持续发展, 也避免了线路海陆不断变化。这一设想解决了城市形态的发展问题、港湾的水污染问题、西部通道的景观问题和港区的使用问题。

3.2  苏州实践———城市形态理想模式的建构

3.2.1  “四角山水, 十字发展”的城市形态

2001 年3 月, 国务院批准撤消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 行政区划的调整促使苏州对城市原有的“一体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格局进行重新审视, 并举行全国“概念规划”设计竞赛, 我们从“一体两翼”到“四角山水, 十字发展”的规划方案获得了第一名。

“四角山水, 十字发展”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 其基本理念建立在构筑一个理想、完美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基础之上。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其空间的发展应该纳入到苏州古城的历史传统格局之中。新的空间形态构架延续和完善了古城内“假山假水城中园, 路河平行双棋盘”和古城外“真山真水园中城, 路河相错套棋盘”的空间形态特征(图1) 。四个角的“留空”, 引入城市原有的自然山水, 而相城区中新规划的绿色生态中轴线, 不仅是苏州古城中轴线的延续, 而且在概念上提出了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生态型特征, 结合两边的产业和居住走廊的布局, 规划为苏州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图2) 。

3.2.2  环古城风貌保护概念规划

在整体的空间发展战略落实的同时, 苏州又进行了环古城风貌保护概念规划的全国竞赛。这其中除了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之外, 寻求理想和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形态, 毫无疑问是这次竞赛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仍然是一个遵循发展规律和可行性, 探寻理想模式的问题。规划中我们将上一层次“四角山水, 十字发展”的“九宫格”空间战略作为本次规划的前提, 通过水环———环古城河风光带, 陆环———串联历史街区的风貌街道网, 节点———水陆交汇的重要景点(阊门、胥门等) , 构筑成一个优美的、生态的、突出文化古韵的城市风貌系统( 图3) 。这其中不同层次空间发展战略(概念规划) 的结合, 城市形态构成规律的运用, 古城历史和空间形态的研究等强化了规划方案的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优点。最终以“水陆双环, 墉关三分, 一船城中游; 四门内蓄, 四角外张, 绿野织百川”的空间概念获得了本次竞赛的第一名, 并作为实施方案的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庭伟. 城市规划的两重性和规划理论问题. 城市规划, 2001 (1) .

2  谷凯.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 城市规划, 2001 (12) .

3  王凯. 从广州到杭州: 战略规划浮出水面. 城市规划, 2002 (6) .

4  张兵. 敢问路在何方———战略规划的产生、发展与未来. 城市规划,2002 (6) .

5  凯文·林奇(美) . 林庄怡, 陈朝晖, 等, 译. 城市形态. 华夏出版社, 2001.

6  段进. 城市空间发展论.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城市规划的概念精选篇14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现代化城市

1 城市发展史的回顾

这里,我们引用齐康先生的“期”的概念,来对城市形态的历史发展时段归属进行概括和阐述。所谓“期”,是撇开形形色色的“时间”分类方法,而用一种适于城市设计本身历史时段的划分方法,来决定“期”这个变量。根据对城市设计思想和城市形态特征的综合分析,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5个时段:

(1) 萌芽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古希腊以前,及中国夏、商、周3代的城市形态及设计,其特征是宗教礼仪的决定作用,形态设计在阐释学上的神秘主义。

(2) 成长期

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设计及形态。其特征是形成一种新的理性设计思想和实用的规划准则,有专门的城市规划设计家,形态的可理解性加强。在中国, 相当于晚周,城市规划体系建立,“里坊制”的出现。

(3) 进化期

上述设计思想和理性实用准则在整个西方世界普及,发展趋向成熟。这一时段从中世纪中一直到19世纪,形态的决定论特征逐渐加强。在中国,相当于从秦代到唐宋这一时期。当时,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的军事防御,统治阶段为了便于管制市民,将里坊内部设为井字形道路系统, 四周围的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设店, 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唐长安城就是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4) 革新期

近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的兴起, 功能主义的城市形态观、形体观。形体的决定论成为主导设计思想,城市形态走向抽象,逐渐导致环境问题。在中国,从唐末到北宋,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很大进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镇,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 越来越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扩大与开放, 而旧形制下市场过分集中且用地紧锢,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至宋朝,这陈旧的规划观念终于被突破了,北宋东京完全采取了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当时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 布置在城市的中心,构成了“大内——里城——罗城”3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就是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的,并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这种新型的“街巷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在西方,革新就更为突出,15~16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人们的精神桎梏,带来了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反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上,突出了以“人”为主体,来代替“神”的权威。到了18世纪中期,起源于欧洲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先驱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的新概念。直到19世纪末,霍华德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城市”的概念,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理想城市结构模式思潮。这种思潮一时甚为流行,且影响深远。它把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研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城乡结合的结构模式。尽管其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它对人们的启示,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城市发展实践的引导作用,却有着不可否认的进步意义。至本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对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1910年,法国建筑师戛纳尔的“工业城”规划,首次把城市中的工业区、港口、铁路与居住区,在用地布局上严格地区分开来。直到1933 年,《雅典宪章》明确提出城市的4大功能: 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并提出有“计划”与有“秩序”发展城市的原则,为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师所信守。

(5) 多元期

从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设计和多元思想崛起,城市形成建设趋向小型化、环境人性化和决策公开化。二战以后,世界上很多国家恢复重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高潮。60~70年代的西方国家,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新的科技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三产业兴起, 生活水平提高; 另一方面则是旧的经济结构经受着变革的巨大冲击,所谓“传统工业”开始衰退,环境质量恶化,社会结构和城市的历史文脉被破坏,新的社会经济不稳定因素在增长,这就促使人们反思,更深入地思考城市的本质,包括重新认识那些原以为是“金科玉律”的某些城市规划的观念、原则和方法,因此,60年代以后,现代城市规划观念又经历了一次新的转变,直到今天, 这种转变仍在继续发展。

2 当今城市规划新观念

首先,最令人欣慰的是,从20 世纪80年代至今,在规划师、设计师以及国仁的努力耕耘下,现就全民意识来说,对“规划”这个概念已不再陌生或持“漠然”的态度了。当然,最为主要的还是经历了这十多年的坎坷,城市规划内容又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对一些已不再适应发展需要的“教条模式”,均作了改头换面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规划中已融入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跃因素,当其与规划相结合,也才能真正体现“规划”是为人服务的。二战后的西方城市主要面临的就是一系列经济问题,所以,才成为制定规划进行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20世纪20年代期间,规划是以解决城市人口疏散为出发点,而今研究的问题就宽广得多,诸如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因素,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

虽然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成熟,譬如定量分析研究等,但它为城市规划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包括从城市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合理位置,到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如何解决人口就业、发展新区、保护旧城中心繁荣等问题结合起来。

(2) 从更深层次和角度认识城市结构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是社会经济作用的结果,对城市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有了重新认识,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从空间结构上, 对“功能主义”观点提出挑战,引导人们重新研究旧城市;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允许适当的高密度,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还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旧建筑的有机结合,改变过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大拆大建,彻底求“新”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