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范文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1-25 09:38:33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1

关键词: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51-2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上的平面设计方式,提出了新的任务,促使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改善艺术设计的现实性,在平面设计系统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改善,培养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兴趣,让平面设计学生理解操作中平面制作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平面设计理论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体现平面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全面改革,强调课程的人文性质,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训。本文试图从基本教学平面设计现状出发,分析一些不合理因素,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建议,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平面设计。

一、对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思索

平面设计是从一个全面的角度来看,把各种元素融入到学习领域,对结构、加工方法、视觉语言、美感有深刻体验,提升了他们的创造力、表现能力、体验能力、探索能力。这种培训是基于设计基础的学习,这与实务的设计有一定差距的做法。换句话说,就是预备教育的设计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品市场和教学艺术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变化,并由手工艺传统方法向国际化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平面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人们的情感需求,教育固有的原始设计模型正在逐步重建,这是因为平面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目的,平面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最基础的专业课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国内大多数机构都有开设,包括美术基础课程(设计草图和设计颜色)和专业基础课(构成计算机软件,平面设计,图形设计等的基础)。

大多数高校中艺术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并不发达,不灵活,缺乏个性化教学意识。这种教学形成的状态有很多原因,包括:教学设计一直不够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学科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性的课程教学和培训设置过于模糊,导致学生创造力缺乏,教师讲授基础课程以灌输和教育为主,教学过程中方法保持不变,相对缺乏启发式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这些现象的直接导致了教学和专业教学脱节,缺乏井然有序的连接,从而影响教学平面设计的质量。

二、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

平面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西方相比很短,我国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自80年代的启蒙时期起至现在才近30年。早期注重平面设计教育教学的传统艺术形式,教学理念和方法都比较僵化,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艺术品和装饰品的技能是教学平面设计决策背后的主要原因。

(一)教育观念的意识形态过于市场化

近年来,教学艺术设计专业包括素描、色彩和三个构成等。当学生入学接受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进入具体专业的研究、具体的专业方向,显然是忽视了学生在专业和探索过程中主动意识的培养。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经济改革开始,艺术教育体系发生着巨大变化。不可否认的是,教学理念改革,实现学校教育的更大利益,培养了大批的设计人才。但随着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隐藏在其中的弊端暴露出来了,我们的平面设计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因此,目前的设计教育已经存在急功近利、心态过于流俗的现象。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发展是过热的状态。在这种教育背景下,让学生认为实际利益的活动是有价值的。

(二)基础课程设置缺乏长远规划目标

《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强调必须改变过分强调结构为基础的课程、科目。在国内艺术院校中基础训练设置的基础课以美术基础培训为依据,从写实到抽象绘画变形,从二维到三维图形。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计划模式,但从教学经验角度来说,这种教学程序是平面设计专业改革初始时形成的习惯经验作用使然,不符合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目前平面设计课程普遍缺乏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组织与整合,这会使学生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阶段学习时却找不到彼此的联系,尤其是很难理解学习研究的意义。因此,合理的、长远的课程设置是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和方法,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三、对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反思

(一)重新审视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目标

当教学平面设计迈向一个新时代时,需要新理论的核心加入,重新审视当前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平面设计的基础学科重新认识,对基本教学目标重新审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教育注重个性化的培训;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表达。基础设计教学起源于德国包豪斯教学系统的基本设计,称基本设计是由于其活动的性质,并没有直接强调使用的设计,而是从追求结构的相关元素的造型的认识功能原理的感觉,以及探索的造型材料。这些目标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教学创意设计基础,也涉及绘画、文学、音乐、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基本的教学图形设计目标,制定以设计实践为主的具体科目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创意思维,艺术解放想象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培训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师资力量的提高会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在教师管理制度下,应积极探索建立教师引导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加强教学激励机制,监督教师和激励他们的自我改进计划,通过教师的业务保障体系的完善,如确保教师创作和研究经费、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等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的教师首先要以在编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进行教师外聘,可以尝试加强基础教学,加强引进跨学科教学的联系。

(三)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观念,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言,教师和学生应注意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平等、合作的关系,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应设法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通过识别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而落实因材施教,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和发展的学生,通过学生的注意力和合作,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探索和共同研究,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教师主要是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主要总结,使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发展。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应当由教师的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化转变。评价过程中,强调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合理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会让学生具有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同时使学生有自己的客观的认识,在他们的学习收获中获得成就感以及带动在成就感中的信心和动力的建立。

三、结束语

总之,基于平面设计课程的改革坚持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了。为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促进转变专业特点的传统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的全面、系统的改革,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于宏.试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刘一颖.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美术大观,2011,(12).

[3]王艳歌.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反思[J].文学教育(中),2012,(10).

[4]周庆.形式的生成―――关于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形式课研[D].南京艺术学院,2012.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2

关键词:平面构成;设计基础;设计思维;创意;开拓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2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也随之发展起来。平面构成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基础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成为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研究二维形态在空间内的设计,是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研究。总之,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设计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对于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教学经验的总结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类。为拓展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思维,我们应在继承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领域的基础,更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本门课程已成为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以及理论概念的抽象性,往往使初学者对平面构成的应用范围搞不清弄不明,由此学生体会不到平面构成所带来的收获及其重要性。

其次,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如何运用,尤其是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其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以及与应用设计的密切关系,致使学习兴趣不高,即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

另外,从教学实践来看,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课程与应用设计课程是有差别的,如果能够掌握好基础理论一定能使应用思路更为宽广。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之外,必须使学生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简单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并非四分五裂,不成体系,因此在基础练习中应加上与专业设计能够对接的练习内容。

二、继承传统绘画方式,夯实基础审美趣味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完成的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由传统的绘画思维向设计思维转变。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绘画方式,在绘制过程中体味着手绘特有的效果和魅力,从而夯实学生的基础审美修养,以便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

三、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为附。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对于极为抽象的理论原则,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面临重重困难,致使教学方法易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要改善当前存在问题,应进一步调整完善教学方法。应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更为多元的认知理解。

另外,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直观性,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为学生准备好相关优秀素材,以开拓学生眼界,了解本门课程的视觉语言表现符号,并且能使抽象的理论以生动的形象有所展现,多媒体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加直观生动地诠释了平面构成的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由于我们是职业类院校,课堂教学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更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大厂房,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实践经验的体会。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鼓励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践中获取灵感,获得真知,以便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在平面构成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不应只满足于书本知识,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认知能力,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好想法及时鼓励肯定,而对于暂不成熟的想法也不该全盘否定,应给予正确引导,从而激发其创作潜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综上所述,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设计基础课,适用于所有美术专业,尤其是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造型能力;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一名职业类院校的教师,应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探讨更为科学人性化的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避免填鸭式教学,注重积极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更有力地推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3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思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根据时展需求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新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广告学专业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一方面要教授学生平面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代表作品的讲解和欣赏,挖掘学生的平面角设计灵感,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兴趣,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平面设计与广告制作的关系以及作用,另一方面要结合广告学专业的特点,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规格、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和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1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1 广告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课程的发展不够理性

毫无疑问,广告行业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广告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但是这股热潮也让人们丧失了对广告行业的理性预期和评价。高校在缺乏必要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广告学专业平面基础设计课程教学快速膨胀,虽然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难以保障。与此同时,社会观点也对高校培养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人才产生一定的误导,广告学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远远要比人们认为的要复杂的多,不是懂一点电脑知识、有一点创意就可以的。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缺乏创新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同样也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摒弃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然而,当前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创新,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摆脱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调动不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内容主要围绕着课本中色彩、版式以及字体进行,与社会需要脱节。第二,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期间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广告学专业的平面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也不例外。目前,高校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过于强调专业素质,忽视营销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

1.3 缺乏专业的广告学专业平面上设计教师

广告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兴起比较晚,很多广告设计的教师都是纯艺术或者工艺美术出身的,尽管他们拥有高超的审美品位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但是,他们中绝大部分都缺少广告学平面设计的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广告运作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而且也缺乏广告面向市场的商业解读水平,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对受众心理以及什么需求的分析不够,很可能会过分强调唯美的意境的塑造而忽视了受众心理、投放方式以及广告调查的研究,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2 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2.1 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

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首先要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多元化视角下的符号、元素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信息理念和受众需求将不同符号应用到广告设计的能力,要做到这些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传统广告学平面设计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不免感到乏味、枯燥,调动和不起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应该由理论转化为图形以及符号的欣赏和创意方面。通过多媒体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外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优秀作品,感观刺激让学生感受色彩、图形、结构的组合以及变形,通过平面、二维、三维图形的一次展示,让学生体会混维空间在广告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引导学生大胆创意,灵活运用多种材料、形式以及肌理来加强视觉冲击效果。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营造宽松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空间内。肆意展开灵感的双翅。

2.3 调整教学安排

传统平面设计基础课程过分强调学生对于平面设计韵律以及色彩组合规律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作的生动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严谨性,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期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在设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侧重学生对于图形的感受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广告学专业的特色为基础,并立足于与社会现实发展需求,不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一颖.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美术大观,2011(12).

[2] 何滢.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及拟解决的办法[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4

在当代,要扭转一种浮燥化的设计文化氛围,设计教育的方式的改变是重点中的重点。中华民族虽然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但走到鸦片战争以后,在经济、文化、政治、宗教各方面饱受外国侵略者的长期蹂躏,民族独立自主的文化个性已经变得既缺乏自信又崇洋。日本设计师龟仓雄策曾经毫不客气的说:“中国没有设计”。这样的话虽然象刀子一样直捅我们的心窝,因为中国现代除了象靳埭强、韩秉华等这样的香港设计师之外,却说不出什么了!当代中国设计界普遍存在全盘西化或对民族传统的东西生搬硬套的现象。由于我国设计教育体系普遍忽视艺术设计审美风格的民族性,有这样重大缺陷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年轻设计者也同样不能创作出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因此,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界必须探索出一条重视我国文化审美传统的设计教育思路。

二、高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研究

我国已经转入市场经济的时代,各高校的平面设计专业为了扩大生源和提高就业率,把与市场需求稍远的图案基础课时尽量压缩,而安排大量电脑设计课程,在有些高校就是三大构成的课程也未能和其他设计课程相联系,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领悟到平面构成的作用;有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一系列的平面构成,但也只是机械盲目地重复包豪斯几十年来不变程式化练习,被压缩的图案课的教学也被简化、模式化,图案变成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练习,而对图案的造型规律、审美特征、变形等关键问题谈得很少。在各国呼吁加强传统教育,加强民族图案教育的时刻,在我国的许多高校甚至图案课也给取消了,以为那是过时的东西。这实质也是对图案无知的表现,“真知岂有过时之理”。许多学生盲目地去模仿西方设计,崇尚西方文化潮流,普遍对自身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甚至持藐视的态度。这个现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非常不利的。西方视觉设计经历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洗礼,对历史元素的应用严加批判,曾很长一段时间崇尚简约,以无任何历史联系的视觉语言作为标准,但是如果我们再看看当今西方年轻一代设计师的作品,他们应用西方传统图形作为作品的元素,不以传统为耻,反而致力于为旧传统注入现代感,这是与“后现代主义”的观念的兴起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图形设计不仅给当代设计留下了丰富的图像资料,也给中国的设计教育提供了设计的观念、方法线索。在三大构成产生之前,历代从事染织、缂绣、日用陶瓷、木刻版画及各类工艺美术的工匠们集设计制作和装饰于一身,他们以观照万物的表象进行艺术加工、构思和演绎,使之典型化、图案化、规律化、抽象化,运用线条、块面轮廓、结构和色彩组合创造了不少品种丰富的工艺品和生产用具。而且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早已应用在设计中,这一点从各朝代的图案作品中皆能清楚地看到,只是没有得到理论的阐述和升华,反过来说三大构成其实只不过是图案规律的归纳和新的总结。

三大构成重视逻辑思维,偏重于理性,更多是以抽象造型为主,主要从点、线、面来诠释空间构成,以色彩规律来诠释观念的美学规律,它主要以观念先行的美学概念出发进行设计,是一种抽象概念的外化,而且脱离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时代精神,它给予观众的往往是一种视觉的感受。如果我们长期枯板不变的用三大构成的方法来训练,就容易重复清代“四王”的做法而陷入因循守旧,画面程式化的绝境。相比较而言,以写生变化为主的基础图案主要解决具象形态的创造与组织,以及表现技法等方面的练习,重视直觉思维,偏重于感性,富于表现自由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在传统图案和民间工艺品里,我们常常见到通身饰满花纹的小猪,长着“王”的老虎(如图1),以及满脸都是图案的脸谱(如图2)等,这些被添加的与本质有关或无关的装饰,不但没有使对象变得荒诞丑陋,反而更具有新力和浪漫色彩,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从广义上说,图案设计也有理性的、抽象的,全面整体的构思。如均衡、节奏、韵律等,它在形式美的规律、原理与平面构成方面是相通的(如图3)。但是“平面构成”却不能解决由自然具象变化为装饰具象形式的问题,当今或将来的许多设计是离不开这种变化的———即艺术设计中不可能离开充满人情味的具象形的运用;又如构成中将具象图形作变异构成,若没有具象图案的造型基础也是很难完成的。相反,传统图案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如造型中的夸张、简化、添加等变形;又如图案“造意”中拟人化、理想化、象征、谐意、巧合、双关等构思在构成中是难以找到的。这些都是“情感”作用的结果,而非理性分析能得到的。三大构成它是一种对造型研究的方法,对图案的学习有帮助,但不能替代图案即解决不了表现民族风格的问题,也解决不了感性中的“人情味”的表现问题。总之,三大构成与图案应兼容并蓄,相互依附与补充,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对现行的图案和构成设计进行筛选和重组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现代设计基础教学中,我们为了使学生将来在工作上运用我国极其丰厚的民族图形元素的需要,应安排一定的课时来向学生介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引用现有中国内地、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及海外等地优秀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欣赏等,学习现代的优秀设计师是如何把这些图形元素应用于平面设计、建筑及室外内装饰、产品等文化与商业上。藉此反映设计的品味、趣味、实用与视觉美感下带出对传统中国图形的喜爱和应用方法。在设计市场中,一段时间有一种现象,当设计委托方以民族为产品诉求点时,很多设计者会不假思索地以所谓传统的图形或造型以及色彩予以表达,如剪纸,蓝印花布,红色等等,这些都曾经非常频繁地出现各种设计成品上,似乎这些就是民族传统、民族特色在视觉方面的代表。实质上,这些只能是民族传统中地域民俗文化的一小部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传统图形概念应包含历史上所有社会阶层所属的物品形态,它们可以被划分为这样几个组成部份:1.皇家贵族用品的体系;2.文人士大夫用品体系;3.平民阶层的用品体系;4.商贾阶层用品体系;5.地域民俗的用品体系。这样分类算不上准确,但以往的关注过多集中于现存于世的地方民俗方面,忽略了传统图形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并非由民族视觉文化中的某一部份来体现,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也许大家都会称赞日本的设计有着一种独特的日本民族特色,而日本设计能够有今日的成果是其“传统”能全方面得以保存所带来的成效。

三、古为今用———探讨中国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图形中要注意其图形的意象、寓意与哲理。一些富有中国哲理,宗教,宇宙观和时空的文化理想,往往是通过独特的图形传达其内容精神,(如图5)阴阳中的太极,易经中的八卦都是动静结合,讲求和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观。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涉及宗教与哲学思想的,都有近似的观点。中韩日在传统文化及哲学背景上更是同出一源。中国、韩国和日本不少国际活动中的标志,都喜欢引用以“太极”为基本概念而发展的图形,(如图4)这幅作品是靳埭强为在汉堡举行的香港现代中国艺术家联展设计的海报,他运用了水墨和粉彩笔触重新绘制了太极图,阴阳的意象转化为东方和西方文化的表征,以此新图形表现香港现代艺术东西融会的本质。又如在“东方水墨展”的一张海报上,以“太极”图代表东方精神,一般的表现手法用平面来处理,附图的“太极笔洗”则以摄影表现,“笔洗”内的上下内格所盛的水一黑一清展现了阴阳的效果(如图5)。

(二)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图形时应注意图形的格调高与低、精与俗。中国传统图形分类为:皇家贵族,文人士大夫所使用、欣赏的用品体系。这类图形可能高雅而富艺术性,由于艺术上的层次与收藏价值要求,这些器物中的图形都非常讲究,如宫廷设置的“官窑”为宫廷制作玩赏享用的高级瓷或各类艺人为宫廷制作的生活用品家具服饰用品等,也有富豪聘请工艺家为大宅创作工艺品或生活用品,或著名艺人用一年的工夫去雕刻一件墨砚,其上的图案精美程度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了。另外亦有许多平民商贾,地域民俗的用品体系,形式较为复杂,色调倾向浓重艳丽,尤其是吉祥喜庆的图形,给人感觉较俗。当然其中也不乏雅俗共赏的佳作,如有的体现了老百姓纯朴善良、向往美好生活、以寓意谐音的方式表示祝贺和象征吉祥的图形纹样(如图6、图7),比如连(莲)年有余(鱼),绘莲花和鲫鱼;喜上眉(梅)梢;结满果实的荔枝树。这些艺术造型的处理方式,均是从一个简单的,易懂的具象的形象画面,通过同音的手段传达多样丰富的吉祥祝词含义。中国传统图形符号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应用自然不能照搬照抄,当今因为计算机应用与数码化的转变以及经济为主导下,廉价商品,粗制的旅游品到处可见,传统图形图案只被视为一种手段,更多美术工作者与客户只为工作的需求,对图形的意义出处不求甚解,再加上很俗的色彩组合以致使传统图形的精致形象变质,图形不准,比例不对,颜色太俗,中国图形的美感都被歪曲和丑化了。

(三)在中国视觉传达中,文字书法或印章

作为设计元素的作用不逊色于图形,甚至比图形更为真实,因此这些元素多为设计师所喜爱(如图8)。汉字不同字体,从大篆、楷书到宋体、圆头体,无论是笔画与结构的变化,从繁体字到简化字,都没有影响中国文字作为图形的角色,相反大大表现了书法艺术或字体的美感,当下的汉字艺术设计普遍追求开放性的视觉感染力,不少汉字艺术设计实际上已经成为独幅作品,它以体现语言及独特性打破了似乎只有书法才具备的欣赏价值的习惯看法(如图9、图10),文字与印章关系密切,大多数印章采用篆书文字来组合。

由于印章本身的空间特征,刻印家需要对文字与书法的艺术性和结构有所了解,在位置经营上要有相当的审美造型观,因此设计师喜欢学习它的空间处理和应用印章所具有独特的中国味的外在形式。中国书法图形已成为中外设计最喜欢运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之一。中国书法在国际大型的文化活动的海报和室内装修以及宣传册、包装、服饰图案等都经常见到有精彩绝伦的活用,显得特别有中国文化气氛,散发出典雅的中国情怀。

(四)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同时应积极参与对传统图象的传承开创,展现现代新造型,保留图纹的古意,化繁为简,予以简化。如我国香港著名设计师韩秉华,他在图形运用上除了借用传统图形,在许多时候还喜欢对中国传统图形的造型予以重新思考,创造出不少新的时代面貌与新的造型风格。如韩秉华为1990年香港贸易发展在日本举办的推广香港产品设计的宣传海报中,以“现代化”为题材,摒弃了传统细致复杂的龙形形式,重新用几何图案创作出新的“龙形”;他在2002年参加台湾海报协会主题“发现亚洲”而设计的“再生凤凰”图形,图形参照不少传统图形如剪纸、陶瓷及刺绣中的“丹凤朝阳”、“团凤牡丹”等典型的图例,重新在造型上作出简化与抽象的几何处理,整个图形以飘动流畅的线条组成祥鸟的特征,图形在具象和抽象之间,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予观众现代的视觉感觉(图11、图12)。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5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 中职学校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8-02

一、中国设计呼唤民族化设计形式和风格。

自十九世纪中期,平面设计独特的信息承载方式和海量的承载数目,深刻地改变了人类信息传达的手段和文化传承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由文字时代进入图文时代。平面设计水平,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坚持和发展民族化一直是各国平面设计者秉持的基本原则。

二、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与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内容。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最根本的学习科目,是绝大多数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真正涉足设计领域的起点,是学生建立基本设计观念的重要过程,对于学生后期的专业设计学习而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构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以下三个部分:一是构图方式,即一个设计的构图内容如何在视觉上进行安排,包括放置、组合、排列、视觉流动等;二是构图内容,即设计中使用的对象,如照片、图案、图标、装饰、排版、背景等;三是构图概念,即设计主题、内涵和风格方面的抽象归纳。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结合上机练习形成平面设计基础技能。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导,使得学生的上机设计实践有章可循,学生通过上机设计实践练习,可将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

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即具有云南少数民族显著特点的标志性图案和纹样,是被云南少数民族人民认同的,凝结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云南少数民族尊严和利益的形象和符号。

三、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着课程教学内容单一重复、教学方法僵化、教学过程死板、学生厌学、上机实践效果差等严重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该课程对于学生而言,由垫脚石变成了绊脚石,影响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民族意识淡薄,创造能力缺乏、平面设计基础知识与应用脱节,毕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岗位需求,这使得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陷入困境。如何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随即成为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四、将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应用于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设想。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云南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中职学校配备齐全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中职学生丰富的成长经历体验,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中职学校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等,都是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将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应用于中职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的可行依据。因此,特作以下教学设想:

1.多元化教学情境设计。通过云南少数民族故事典故的引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或短片的播放、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物品展示等方式,构建出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多元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的符号化语境中,充分感受这些传承多年的文化瑰宝的迷人魅力,唤起学生探索民族文化的热情。

2.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的教学内容处理。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推动力。相对于传统的黑板、书本等单一化媒体教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图片、动画等形象、具象的内容更敏感,更容易接受。

3.结合理论学习与上机设计实践。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及中职学校配置完善的多媒体网络机房,为将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应用于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这颗种子提供了有利的土壤。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6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意在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2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创新教育思路

2.1建立适合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是整个平面教育系统运行的软件。构建一个科学、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当务之急。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平面设计专业最为根本的学习科目之一,涉及所有与平面相关的学科。就一般情况而言,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是绝大多数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真正涉足设计领域的起点,是将入学前的绘画基础教育向设计基础教育领域接轨转化。《设计教育大事典》对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致划分,认为其主要包括设计表达基础、设计技术基础及设计理论基础三大部分。具体而言,设计表达基础包含设计造型基础、形式构成研究、设计制图基础、效果图设计、模型设计、摄影基础、设计文案基础、电脑设计等课程与专题讲座。设计技术基础涵盖设计材料学、设计工艺学、设计工程基础,设计法规、标准与设计管理、应用人体工程学、产品形态学、工程预算与会计学基础课程与专题讲座。设计理论基础主要论及设计社会学与设计伦理学、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设计文化研究、设计史、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论、设计语义学、设计分类学、创造性思维原理、市场与营销学基础、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研究等课程与专题讲座。[2]

2.2改革以往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应该说在包豪斯时期就已经开始提倡,这已经是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共识,但是如何去做?如何落实到基础教育中?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耐心探索的事情,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调整,形成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任何照搬与空谈都不解决具体的问题。

2.2.1建立开放型课程结构

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在初步实践———设计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设计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专业;在设计实践课的教学中,通过现场教学,实例结合,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交替渗透。就当前的设计教学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着轻视设计理论课程的现象。设计者认为,艺术设计是实践应用性学科,理论问题应由专门的艺术理论家解决,自己只要在实践中动手就行。但是,就一般概念而言,理论与实践不容分割,二者是互动的统一体。将艺术设计教学人为地分为理论型与实践型的行为本身就背离了艺术设计的本质。艺术设计是一种为人造物的行为,自诞生之日起便与人类真实且鲜活的物质生活紧密相连。设计美学与技术美学是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分支系统,即便如此,它们也是建立在人类的造物基础之上的。虽然就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本质特性而言,其实践性大大强于理论性,但如若离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艺术设计也不足以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设计过程可视作一个研究过程,学生的主体对象就是“研究”,而研究,就其发展本质而言,必须提升至理论层面。为了能保证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完整性,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平面设计教育中基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开放型的课程结构,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渗透。

2.2.2拓宽创造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在全球步入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的时代,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意产业,在发达国家已形成一股强劲的创意经济浪潮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研究、学习方法的独特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为艺术设计人才的辈出提供了持久、全面的人才基础,在现代创意设计教育体系方面形成了成熟、严密、完整、科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机制。常规单一概念的理论与设计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授既难于使学生理解设计的意义,也难于抓住学习的重点和提高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此类教学方式是目前国内相关艺术设计院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首先改革课程安排,对授课内容作合理的调整。一方面,可以保留原来教学安排中平面基础创作训练的科学合理部分,注重引导学生把手伸向传统,深入挖掘传统的平面设计的宝藏,学会利用色彩的构成、图形结构的基本规律,提高基本的创作技能。另一方面,可加大平面设计创意的比重,加重图形的份量,注重引导学生把手伸向创意,开启创造性思维,学会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新奇的表现形式,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3]在后知识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占有更多的学习信息,进而拓宽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创造性学习渠道。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利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多教材无法尽含的知识,开拓自身视野,而且可以在对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培养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强化课程的整合性

创新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设置,首先应该建立在课程的整合基础之上,建立大课题、小课程的课题教学体系。课题教学是指按照一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起来的有主题要求的教学内容团块,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特征。把原来的单一小课程概念原理性知识或知识模块整合起来,形成几大课题内容。每一个课题内容横跨多门相关性课程,比如说构成形式研究这一个课题,就可以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的构成等多门小课程。这些课题都只对原有的相对独立的小课程进行整合、挖掘后,结合其与之相联系的学科内容,进行设计。通过整合设计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学生也更容易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实施课题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2.3完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是考试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年来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圈在学校规定的管理制度范围内。近年来,各艺术院校为了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艺术设计课程考试的思考却很少,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技能课程考试。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考试不仅是为了检验学生平时学习效果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对设计基本理论的掌握,而且应具有塑造学生在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设计基础课程的考试应当采取实事求是、方法科学、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不同的专业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理论教学的考核:以《设计概论》课程为例,其课程改革可以从单一的答卷式考核方式,转变为单元式作业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模式。单元作业依据每周讲述的内容布置作业,消化及时、针对性强,强调理解和消化,避免原来的死记硬背。单元式作业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热情,避免前松后紧,考试结束死记硬背的通病。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的考试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来制定考核方法。可以采用设计作品、调研报告、实物制作等多种形式。按照不同的课程方向,形成构思、策划、设计、评论一条线,以不同的形式来完成考核。如《构成设计》等设计实践课,在以表现技法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理论阐述和艺术评论作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的去思考,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资料收集和文献检索的能力。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建立较为科学的、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设计是平面设计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重要部分。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考试成绩可以采用综合评定的方式。实践课以实践操作技能为主,专业理论课以理论考试为主,同时设计实践和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应分别占有不同的比例。比如,一些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如素描、色彩、构成等,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成绩可以占到总成绩的90%;一些理论性较强,但也应该考察实践能力的课程,如设计概论、设计史等课程,应当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技能占该科成绩的20%~30%。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平面设计课程的成绩评定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每个教师对同一副习作的理解不一致,就会产生成绩上的差别,这种成绩上的差别不像标准试卷测试那样是由学生答错题造成的,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个人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建立定性或定量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模式,并且有意识的关照课堂过程,收集有关学生学习的多种资料,在动态系统中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结语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7

[关键词]平面构成 基础教学 二维空间

所谓平面构成,是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文法,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研究在平面上如何创造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怎样联系以及形象的排列有多少种方法等等。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平面构成课是对各种平面构成形态的认识,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学习与掌握,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还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总之,平面构成课是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亦具有重大作用。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从一些设计作品,尤其是毕业生的作品上看,许多影响作品质量的问题大都与平面构成没有解决好有关。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使之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体会和感受。

一、主张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

[2]黄刚.平面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8

[关键词]平面构成 基础教学 二维空间

所谓平面构成,是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文法,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研究在平面上如何创造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怎样联系以及形象的排列有多少种方法等等。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平面构成课是对各种平面构成形态的认识,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学习与掌握,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还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总之,平面构成课是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亦具有重大作用。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从一些设计作品,尤其是毕业生的作品上看,许多影响作品质量的问题大都与平面构成没有解决好有关。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使之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体会和感受。

一、主张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9

《基本要求》的编制工作历时三年,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吸收了一线教师的意见,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基本要求》从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素质需求的基本信息素养,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评估五个方面,详尽、透彻地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机遇,阐述了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必须认识和坚持的教育教学原则。《基本要求》还按理工类、医药类和农林(水)类,分别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计算机基础各知识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以及各实验单元所包含的技能点。《基本要求》是新形式下规范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1《基本要求》建立的背景

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进入普及阶段,21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55号文件),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同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等五门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学手段、方法改革要求和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155号文件的贯彻执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例如:确立“4领域×3层次”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划分为“一般”和“较高”两个层次,以及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典型核心课程等。这个文件被认为“是一项大规模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

经过前三个发展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相对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三十年来,国家教育部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了多份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教学研究活动,对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继续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指出:面对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的现实,面对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极大期望,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梯队建设、教学测评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基本要求》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信息素养”的特点。

(2) 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基本要求》指出:一门能够凝聚信息科学概念、技术和方法,能够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并有效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者称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建设,将成为发展的关注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会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意见

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基本要求》提出了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1) 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2) 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重视与相关专业的沟通与融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后继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内容,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3) 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体系。要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研究。

(4) 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实践教学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

(5) 统筹全校教师资源,加强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个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紧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统筹全校教师的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大学教育中有其基础性的一面,因此也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热心于基础教学研究的教师团队。

(6) 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需要有良好教学环境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环境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7) 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机制。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各校应建立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高校的各级主管部门也应关注并检查这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3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考虑到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为了更好地指导高校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要求》在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和所涉及内容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归纳为四个领域和三个层次。以此为依据,针对理工、医药、农林等类别各设计了一组基础核心课程,作为构建不同专业类别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的选择依据。为加强指导的可操作性,还给出一些典型类别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主要涉及的四个领域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其中“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以及“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领域的内容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密切相关,而“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领域主要涉及解决专业问题的所需要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则涉及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需要掌握四个领域所涉及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也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知识又涉及不同的层次,主要是三个层次: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相关专业应用。其中“概念与基础”偏向于通识教育的内容,而“相关专业应用”与专业类别直接相关,更可能成为专业课程的内容;“技术与方法”层次则界于两者之间。

4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

根据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状况和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层的体系。

为了规范和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研究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体系,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体系涉及与知识体系同样的四个领域,包含了操作性基础、综合性技能、专业性应用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1) 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面向理工、农林、医药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与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密切结合的,因此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理工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值计算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潜在的软硬件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医药农林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科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应该分层次培养。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由若干实验领域组成,每个实验领域包含若干个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包含若干技能点。根据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将实验体系划分成四个领域,分别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S)、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 (P) 、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D)、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A)。每个领域又分三个层次,分别是:

① 操作性基础(B):常用软硬件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验证。

② 综合性技能(S):技术与方法的实现。

③ 专业性应用(A):涉及专业的应用技能,有关的专业软件应用等。

(2) 实验教学体系

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领域和层次组成,实验单元列在由领域组成行由层次组成列的表格中,它是计算机实验的基础单位。实验单元由“技能点”构成。

5 理工类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举例

为了分类、分层次指导教学,《基本要求》针对理工、农林(水)、医药等不同的专业类别,分别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同时针对每门课程都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供学校选择和参考。

下面,以理工类为例做一简单介绍。

(1) 核心课程

《基本要求》建议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核心课程有六门,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涉及上面四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该课程应该类似于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其他基础课程,内容较为稳定、规范和系统。与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较,“大学计算机基础”更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原课程中一些工具的使用与技能性的教学内容可通过实验课完成。

“程序设计基础”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建议作为大多数专业(特别是技术类院系)的必修课。

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程序设计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例如从课程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按下述方法进行选取:

①C或C++。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

②C++或Java。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

③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

另外,从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程序设计课程也可分为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重在语言 (如C++、C)级程序设计技术与原理;工具级程序设计,重在利用工具(如VC++、VB)开发应用程序。

无论选用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领域中两门典型的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内容主要涉及“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知识领域的内容。

(2) 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 + 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

下面,从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其中X部分没有分必修或选修,可自行选定。

① 电子信息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等。

② 科学计算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和(或)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

③ 信息管理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技能;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应有较强的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信息分析与决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④ 辅助设计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⑤ 基本应用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多媒体处理技术、分析与决策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常用软件的应用”(如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内容与名称根据专业实际要求确定) 。

以上类别是根据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进行分类的。大部分专业可以直接参照某种类别,选择对应课程;部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可能会涉及多个类别,请各校根据相应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参考各相关类的课程建议方案自行选择合适的课程。

6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加深远的计算机教育。回顾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规模,是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时至今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走过了它的初级阶段(带有普及性质),开始步入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阶段(更具大学教育特征和专业应用特征)。

(1) 在《基本要求》的形成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指委、许多知名院校和一些出版社等组织不少资深教学专家做了大量和细致的工作。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课程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教师共享这样重要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而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最终受益于广大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值得学校领导费心关注。

(2)《基本要求》不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资深教师编写好的课程教材的重要依据,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中,教材编写者应该首先积极领会这个文件的主要内涵。

《基本要求》提出在教材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① 对于重点核心课程的教材,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的讲解要准确明晰。在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国外教材以及计算机专业类教材。

② 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更应如此。要让学生能学到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而不要再讲一些过时的概念和实用价值不高的技术。

③ 要鼓励专业课教师(或与基础课教师协作)编写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教材内容不是一般性地讲解计算机的技术与方法,而是将它们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

④ 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教材从内容到结构要能反映案例课程的特点,要能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⑤ 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鉴于上机实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应做到主教材和上机实验教材配套,教材内容合理分工。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本要求》把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必将开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全新局面。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10

【关键词】网络平台;基础课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内容设置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过分强调设计,与专业课同化。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都将关注点集中在了设计课程,而且所有基础课程都有着向专业课靠拢的趋势。将设计素描变相转变成为专业课程,过分强调理念;而色彩教学直接进行装饰色彩,重理论,轻实践。整个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都呈现出过于直接化和功利化的趋势,学生只认识和学习了设计理念和概念,短期内虽然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不利于专业发展。

2.教学形式刻板、欠缺新意。目前,关于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还在沿用美术学院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素描以及色彩教学,甚至一些高职院校还要求学生学习人物头像、半身、人体等内容。色彩教学中过分强调写生,训练模式以写生静物、风景、人物等训练。构成学单列,以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为主,整个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这种老套的学习内容早已经不再适合当前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性质,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3.脱节现象现状。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适用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要求设计元素和基础元素紧密结合,特备是在色彩教学中加入了基础色彩造型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体系能够很好地将其与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但是伴随着艺术设计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种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基础教学体系了。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去不仅仅有课题参与,也有实践训练。此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作为一名专业设计者的基础能力,其不仅培养学生的内在综合能力,即独立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具体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方式。笔者将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划分为以下几项:

1.造型。造型基础主要包括错觉和再现理论两大部分。造型理念的维度不同,视觉观察与体验方法,结构性、再现性、重构性、意象性、主题性造型表现练习也便不同。把原有的设计素描和平面构成里面的造型训练进行了整体的整合,形成一个纵向性的研究。

2.形式。何为形式,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一是不同形式图式,比如形式元素、组合秩序与构成变化,原始、古典、现代、后现代等等;二是形式练习,比如资源、要素、方法、哲理等等。关于形式基础,笔者建议将整个形式划分开来,进行单独训练。这样的教学内容便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认知和研究形式基础。

3.色彩。色彩基础包括色彩基本原理以及多种表现手法。平台网络基础课程可以实现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的色彩知识的全面整合,完成好自然色彩与色谱归纳,色调构成与变异方法,装饰色彩与材料媒介,意象色彩与综合表达,名作色彩与变体运用,音色联觉与抽象置换等练习。

4.材料。在材料基础当中,其不仅仅包含材料系谱、心理知识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与论证,还包含非常多的表现形式和练习,诸如材质与触感、模拟与心理、质感与肌理、错觉与趣味等等。材料训练的本质是在原有立体构成的知识体系之上做出相应拓展,这对于学生而言,是认识和掌握现代材料、空间知识以及构成材料的一个良好学习方式。

5.装饰。装饰基础具体包括多种装饰理论,装饰的特性,内涵与构成方法,中外装饰风格分析与变体、装饰语言体验与表现练习、图案构成方式与延伸。这部分内容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设计色彩和设计素描相关的装饰元素和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对这一专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11

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在全国的艺术设计院校或者开设艺术设计的综合大学中来看,很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艺术设计的核心是对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对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中都要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创作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艺术设计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及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现状并达到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当然,艺术设计专业想要培养出的人才还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否则,就算是会再多的理论知识,也都是纸上谈兵而已。可以说,所谓的艺术设计,重点还是在设计上,而不是所谓的将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的“书呆子”,相信企业也不需要这样的员工。因此,尽管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不被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重视,但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方面,仍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美术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美术基础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视,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美术基础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多年从事美术基础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教学师生观念、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从师生观念上来说,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教学内容的准备、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反应并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增强师生互动。同时,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美术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应把美术基础训练当作跨入大学的敲门砖,而是将其作为美术工作者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增强艺术语言感染力的重要积淀过程。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前苏联的美术教学体系对我国美术基础教学的影响深远,具象、再现以及完整呈现似乎成了一层不变的标准。但在今天看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虽然不外乎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内容,但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如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偏重造型能力、速写线描表现能力的教学;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进行空间界面和空间中各种物体之间的视觉关系表达能力的教学,综合应用平面、色彩、立体三方面的知识进行创作。

3美术基础教学对艺术设计学生作用及影响

3.1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可以说,美术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方面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会让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一个新的台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让学生长期在美术基础方面进行学习,那么就会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的艺术创作,不但如此,还会使得学生们变得更加喜爱美术这一类艺术门类,同时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美术基础,对于自身的美术基础加以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当然我们也足够相信,学生们能够凭借他们自己的努力,去赶超一些在他们前面的人,使得他们自身得以提升,让自己的水平越来越高。可以说,美术基础并不仅仅是基础课程,而且还是我们从事美术道路上的垫脚石,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可以说,是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所必不可少的。

3.2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12

【关键词】构成基础;设计专业;教学

1 构成基础教学概述

作为一种现代造型概念,“构成”研究形象的创造过程,处理形象之间的关系,思考形象的排列与编排手法。而作为造型的基础,构成基础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个部分组成,平面构成主要通过抽象性和创造性的形象设计在二维空间进行创作;色彩构成研究如何利用色彩要素搭配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色彩,并基于色彩变化的原理和人对色彩的感受进行设计内涵与人类情感上的沟通;立体构成则是面向三维立体造型领域,利用各种材料,以审美为原则,将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

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包豪斯教学体系以来,构成基础课程由于可以帮助设计专业的学生打下牢固而广泛的基础,而逐渐成为了各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构成基础的三个组成部分形成了一种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使原本各自独立的专业设计拥有了一个统一的基础平台,促进设计教学向着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方向不断发展。教学中必须找到专业课程与构成基础的合理切入点,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应通过有效的融合和互动,将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知识点导入建筑室内有关的视觉形式和室内空间形态的构成及透视原理等因素的研究中,培养学生感悟抽象形式的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 对构成基础教学的反思

由于我国构成基础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且该课程体系基本完全引自国外,因此其教学实践也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具体到职业学院的设计专业中,其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设计专业常沿用本、专科绘画专业的教材、学习模式与教学目标,使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而缺乏技术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职业特色;构成基础教学应与专业设计联系紧密,做到专业指向明确,并为专业教学服务。但现实中构成基础教学设置的不合理,常导致该课程与专业课脱节或存在课时竞争,忽视了其在培养学生原创能力、促使其进行创造性设计思维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也没有根据不同领域(如装潢设计、服装设计或工业造型设计等)对设计人才的具体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培养缺乏专业相关的差异性。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常表现出知识运用不灵活、缺乏统筹力与创造力,选材与创作表现程式化,作品缺乏趣味性与时代感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个性需求。

3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3.1 深化设计教育理念

职业院校设计专业应以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统筹能力为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构成基础教学活动。为使学生能在毕业后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设计人才的教育应体现出与素描、色彩教学等的差异,并重视意识与思维的创新。课程设置应带有明确的专业指向,同样以室内设计为例,应对室内效果图的设计、色彩的调和与搭配以及空间形态的把握等进行重点研究,尽可能使学生通过构成基础教学及时进入“专业状态”,更多地接触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技能。

3.2 革新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在教学管理中常被安排为三门独立课程分段开设,割裂了三者间的关系,导致许多学生无法把构成基础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认识,忽略了对视觉形态、构成知识和规律的学习与研究。为避免三部分间的脱节,应将课程进行整合设置,如可根据维度将构成基础中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部分归属于“二维设计基础”,旨在引导学生对形、色、材质三个构成图形的重要元素进行研究;立体构成则是对平面、色彩与空间的综合理解,这样教学时就可通过不同方式完成不同内容的教学。平面构成部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加强学生对抽象形式的体验,增强学生运用技能的灵活性与构思的创新性;色彩构成部分主要应使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增强色彩配置能力、表现能力;立体构成则是通过三次元空间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一种理性的、逻辑性的思维模式,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合理的挖掘与发挥。

3.3 提高构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间的互动性

在教学模式方面,应提高构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间的互动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主观感性表现。如学生在做嗅觉感受转向视觉感受的课题时,可将牙膏代替白色部分,让观赏者能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又有嗅觉的触动,使得到作品多角度的感性展现。随着科技与设计联系的不断深化,各种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选用各种工具、材料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并在学习中养成探索的兴趣和挑战思维定式的习惯,激发其思维中的创造力。

构成基础课程的设置应有计划、有层次,并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秩序进行,将点、线、面、体的构成中具象与抽象、黑白与彩色、平面到空间、宏观到微观等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以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节奏与韵律、对策与平衡、对比与协调等审美原则,最终通过对学生独立创作课题的指导,帮助其充分理解、吸收构成基础的知识与规律。

此外,传统的手绘方法是将点、线、面、色彩、肌理和骨骼等形态要素,通过使用各种工具与材料完成和表现构成设计内容,而现代构成基础课程中则可以大胆地加入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将手绘方法无法描绘和表达的创新思维,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处理软件技术进行设计与表现。

参考文献:

[1] 盛菲菲. 整合与链接——设计构成基础教学的探索[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 (08).

[2] 肖忠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辽宁高职学报, 2008, (08).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13

【关键词】成绩评判;课程安排;评价标准

以上所述,明确了本学科的重要性和教学重点,由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出发,我们对室内设计基础Ⅰ、Ⅱ、Ⅲ课程的评价标准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别从室内设计基础Ⅰ,室内设计基础Ⅱ,室内设计基础Ⅲ三方面一一论述。

一、室内设计基础Ⅰ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室内设计基础Ⅰ是基础Ⅱ、Ⅲ的基石,学生初步接触室内设计的全貌,掌握室内设计的基础知识,结合其他知识,进行较综合的空间设计创造,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学习难度。

基于这个特点,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如下:

(一)课程安排:

课程共72学时,其中24学时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践。理论教学包括室内设计概念、室内设计风格、界面设计、室内空间规划设计。课内实践包括:1、小户型、大户型的平面规划及创意设计;2、根据某一复杂室内户型进行创意及主题的讲解包括(平面规划、全套效果图设计制作、设计排版)。

(二)成绩的评判:

总成绩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程的出勤率和应对教师课上问题的活跃度

2、平时成绩(作业的提交情况及作业的质量水平)

3、期末作业(某户型的创意设计)创意自述及平面规划,包括(平面布置图,天花布置图、立面布置图、相应空间的效果图及设计说明的整合排版及展览),展板成绩由教师评定,展览成效由系部所有教师和领导一同完成。

二、室内设计基础Ⅱ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室内设计基础Ⅱ在整个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初步接触室内设计的基础上,已经对空间设计有了整体的认识,对空间设计的方法步骤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已经有了关于家居空间环境独立构思设计的经验。

基于这个特点,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如下:

(一)课程安排:

课程共72学时,其中24学时的理论教学,48学时的课内实践。理论教学包括室内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理论讲解以及实际案例分析讲解。课内实践包括:1、学校学习空间、活动空间等公共空间设计的调研及创意设计;2、某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创意草案的创作以及创意主题的讲解、全套效果图设计制作、设计排版和方案完的善确立以及模拟讲标竞标。

(二)成绩的评判:

总成绩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程的出勤率和应对教师课上问题的活跃度

2、平时成绩(调研报告及期中设计作业)

3、期末作业(公共空间设计)草图初审及创意自述。其中草图初审是否合格和成绩评定由教师完成,自述部分由学生自主讲解,全体同学作为听众,成绩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结合完成,以教师评定为主。

4、期末作业(公共空间设计)效果图及设计说明的整合排版及展览,展板成绩由教师完成,展览成效由系部所有教师和领导一同完成。

三、室内设计基础Ⅲ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室内设计基础Ⅲ是基于基础Ⅰ和基础Ⅱ的基础之上,针对展示空间设计所设立的一个独立学科。学生在基本掌握了室内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展示空间着重学习和研究,是将来从事室内陈设专业所必备的技能之一,其专业要求叫基础Ⅰ和基础Ⅱ更高。

基于这个特点,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如下:

(一)课程安排:

与基础Ⅱ的课程安排基本相同,课程共72学时,其中24学时的理论教学,48学时的课内实践。理论教学包括室内设计三大展示空间的设计理论及要点讲解以及实际案例分析讲解。课内实践包括:1、呼市展示空间实地调研(以PPT报告形式形成书面作业);2、50平米商业展卖空间开放区域全套设计方案(平面图1张、天花图1张、2张效果图);3、专题展会空间或商业展卖空间封闭区(150平米)设计方案一套,内容:平面图1张、天花图1张、局部立面图2张、效果图4张、方案排版展示900*1200展板1张。

(二)成绩的评判:

总成绩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程的出勤率和与教师间的互动活跃度

2、课外调研成果分析评定

3、期中作业成绩(50平米商业展卖空间开放区域全套设计方案)

4、期末作业成绩(专题展会空间或商业展卖空间封闭区设计方案一套):

A.草图初审及创意自述。其中草图初审是否合格和成绩评定由教师完成,自述部分由学生自主讲解,全体同学作为听众,成绩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结合完成,以教师评定为主。

B.3dmax模型制作阶段及效果图过稿综合评价

C.效果图及设计说明的整合排版及展览观摩,展板成绩由教师完成,展览成效由系部所有教师和领导一同完成。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精选篇14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将“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纳入到本院校的基础教学体系课程中,使之成为一门基础的必修课。事实上,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源自日本,经由香港才逐渐在我国国内的教育领域中兴起,该基础课由多门系列课程构成,其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较为主要的课程,所有课程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共同促进着大学生对设计专业的学习。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功能,常常在各种设计领域中被应用,如平面设计、现代建筑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服装设计等。如此可见,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象,其元素、形态、语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发挥抽象思维能力学习构成设计基础知识及构成规律,掌握设计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掌握实际的设计能力,并将这种设计能力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工作中。

一、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及过渡性,树立学生的构成与创造意识

由于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的知识内容是相互关联与递进的,因此教师需要确保构成基础课的教学质量,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后期学习打好基础,从而利于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情况下,许多艺术院校在编排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时,是依据教学内容的承接性来进行,为了更好的进行色彩教学与素描教学,通常选择在第二、第三学期开设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构成与创造意识。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转变非专业视觉习惯,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及设计造型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设计学习有极大益处。教师在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教学中,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让学生充分掌握平面、色彩、立体这三个构成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进而令学生掌握美学形式的表达。当然,因为学生首先学习的是构成课程的理论知识,尚未接触过具体的设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教学内容的过渡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区分构成与设计的概念,并对现代设计观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构成知识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明白只有掌握了构成基础知识才能形成系统的艺术设计观念,而后经过不断的训练以达到艺术设计创作的目的。

二、重视构成课程的关联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基础

构成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其课程体系中主要有三大教学内容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形成造型空间意识,教授学生关于二维平面设计的知识,如构成方法、形式组织等。而色彩构成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意识,让学生明确色彩搭配的原理与规律,使学生掌握色彩搭配的技巧与法则。最后,立体教学是树立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掌握立体形态中元素的构成规律。在构成课程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这三部分内容是相互关联、相互递进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这三部分的关联性,将其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从而使构成课程教学实现相互渗透的目的。如在进行“点”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应分别从平面、色彩、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实例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观念。此外,由于艺术设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树立学生的三维形态意识,使学生明白艺术设计过程中有关体积、空间形态、材质、色彩搭配的关联。学生通过构成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掌握二维平面设计方法、三维形态造型规律,以及色彩搭配审美,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设计。

三、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实践性是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时应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情境,在实践中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构成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实际设计技能,让学生尽可能将自己的创意变为实际的艺术设计作品,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能够树立学生艺术创作的自信心。为了提高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采取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构成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构成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课件、录像等形式进行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更为直观的学习与掌握构成课程的理论知识。其次,教师应创设极具娱乐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情境,安排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发挥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掌握构成课程中的基本实践技能。教师在实践课堂上布置设计任务,让学生自主发挥进行设计创作,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