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国际贸易范文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2-04 10:52:19

企业国际贸易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1

1.跨国企业本土化的概念跨国企业的经营路径一是在多个国家进行基本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多区位生产形成规模优势,二是将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分散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通过企业内贸易,发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降低成本。无论选择哪条路径,跨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经营,都需要适应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适应消费者,进而在人员、研发、资金、管理等方面实施不同程度的“本土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本土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跨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2.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主要内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涵盖了技术研发、产品、品牌、市场、人力资源、采购、销售、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层面。(1)人才本土化。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本土化是最根本的本土化。推动人才本土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也可以发挥当地人熟悉当地文化、风俗、市场,了解当地人的习惯的优势。(2)产品、品牌和研发本土化。在产品方面,根据当地的消费需求、偏好来设计开发,凸显当地特色。在品牌方面,一是将在本国累积的品牌影响力推进新的市场,把本国品牌变成国际品牌;二是照顾新的市场偏好,创设新的品牌。在研发方面,一些跨国企业在东道国通过单设或合作等方式设立研发机构。(3)采购、生产、销售的本土化。在采购方面,本土化可以实现就近、低价采购,促进原材料提供商发展,并在情感上迎合当地消费者。在生产方面,本土化将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确立在东道国长期发展的合法地位。在销售方面,本土化能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更有效的营销渠道。(4)管理、制度和文化的本土化。为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跨国企业一方面将管理权限下放给子公司,同时在管理上、制度上、文化上也不同程度地进行本土化改造,以减少文化冲突、节约管理成本。

3.从国际贸易的需求看跨国企业本土化的动因第一,降低成本,包括:利用当地人力资源,降低人力成本;采购当地原材料,降低原料成本;降低仓储、运输成本;满足分销渠道的差异性,降低销售成本等。第二,消费者需求在很多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国别或地区特性,通过本土化有利于满足消费偏好。第三,适应东道国,包括适应市场环境(法律制度、自然条件、原料供应、市场替代者等),树立好的企业形象,适应当地文化等。

二、跨国企业本土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分析

1.垄断优势理论这一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StephanHymer)于1960年提出的,并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进行补充发展。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与东道国同类企业相比的垄断优势。垄断优势有两类:一是知识资产优势,包括生产技术、组织管理、销售技能等;二是规模经济优势,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更加明显。跨国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价格控制能力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二是专利、商标、品牌等市场的优势,三是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四是面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获得相对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至少在四个方面促进跨国企业保持垄断优势:一是将品牌、专利等优势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二是直接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三是推动将技术、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在当地发挥作用;四是有助于绕过东道国的关税、知识产权壁垒。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可以更好地分析东道国市场,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中的什么阶段,并更准确地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寿命,根据产品所处的阶段特点,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3.公司内贸易理论这一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Casson)系统阐述,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进行了发展完善。内部贸易改变了各国贸易顺差、逆差的含义和影响,掩盖了国家贸易中各企业、各国的真实贸易关系。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公司内贸易主要的利润来源。跨国公司通过推进本土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国家各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将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零件、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集中于某国或某地生产,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并更充分地利用不同国家的税收、贸易政策。

4.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由日本学者小岛清(K.Kojima)于1978年提出并进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开始,以促使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贸易,并推动东道国产业的发展。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可以使得企业更好地了解东道国的技术水平,从而找到最合适的产业进行投资,有利于了解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适当运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这一理论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启发。

三、跨国企业实现本土化经营的几个关键要素

1.中高级管理人才的本土化本土化的高级管理人员与一般本土化员工的作用不同,他们更有条件和资源帮助企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举措,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土化是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核心。人力资源本土化既包括利用人力资源,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育,这要求跨国企业把人才的培训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本土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实施本土化战略。

2.文化融合跨国企业在进入其他国家进行生产经营,通常都会面临来自文化方面的矛盾,能否实现企业文化、本国文化和东道主国文化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前途。相同的政策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执行方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手段时,必须要考虑到被管理者的反应,这些反应往往是由被管理者背后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文化融合需要跨国企业重视并承认文化差异,努力化解文化矛盾和冲突,融洽与东道国政府、商业合作伙伴的交流沟通,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竞争力。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2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相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寻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健康发展的措施。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存在问题国际贸易开展的起因在于互通有无和提高消费者剩余。中小企业在企业的缝隙中生存,以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灵活性,起着拾漏补缺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品种的多样性,还是因为地区间的成本差异产生的价格竞争力,都使得中小企业成为国际间活跃的贸易主体。一、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性(一)从自身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自身竞争力的增强是有益的。首先,作为最直接的效果,中小企业可通过国际化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各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一样,当国际竞争激烈时,中小企业可以在国外寻找低竞争的销售市场。其次,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中小企业管理工作逐步正规化。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企业要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与国内市场相比,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国际竞争将迫使中小企业谨慎行事,不断学习,灵活机动地调整。此外,国际竞争还有助于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积蓄,成功的国际竞争可以为企业树立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吸引人才等等。(二)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劳动力供给丰富,在国际贸易方面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但是,又由中国长期被排斥在GATT和WTO成员国之外,中国的出口严重依赖于外贸零售商。因此,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形成千军万马搞外贸的格局,可以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剩余经济条件下,大企业虽然效率极高,由于受到社会有效需求的限制,往往开工不足,导致社会就业的急剧衰减。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设备简单,易于及时改变生产方向,可以比较好地符合消费者标新立异的需求。所以,中小企业对维持较高的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社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社会有效购买力也相应随之降低的趋势下,市场的非均衡现象成为剩余经济最为普遍的现象和最为棘手的问题。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贸易,对缓解市场的非均衡压力,避免过度竞争具有积极的作用。二、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一)比较优势一般地说,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品种的多样性;其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绝对成本优势。1、品种的多样性。在现代大机器工业条件下,尽管技术的进步,使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产都成为可能,而且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但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仍然存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企业生产品种的单调性。具体地说,尽管大企业具备强劲的生产能力,但是它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那些社会总需求小而缺乏弹性的商品,大机器作业显得无能为力。同样,需求具有多样性要求的产品或品种大企业、大机器生产也不如中小企业得心应手。所以,在生产品种和小批量的商品方面,中小企业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绝对的灵活性。在国际市场上只要存在对多品种、小批量商品的需求,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具有它的必然性。2、在价格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一般来说,在国际统一大市场条件下,大企业广泛地采用机器体系进行生产,不仅可以降低单位商品分摊的固定费用,而且可以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但是,在市场容量相对小的细分市场上,由于受到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特点所限,大机器工业的优越性无法显现出来,中小企业的半机械化作业甚至手工作业的所需的设备简单、投资较少、调试方便、改变生产方向容易,因此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成本可能低于大企业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体系。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中小企业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特别是那些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中小型工贸公司,成本低廉,生产方向选择灵活,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外市场,在国际贸易方面大有所为。(二)存在的问题自由竞争能够充分发挥各市场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性与缺陷。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为过度的价格竞争、信息不灵通和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等问题。1、价格竞争。毫无疑问,在贸易条件不发生过度恶化的条件下,千军万马搞外贸可以扩大出口。但是,如果外贸经营主体过多,就会导致单纯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在完全竞争市场,商品的需求弹性为负无穷大。也就是说,价格变动的趋势与需求量变动的方向相反,而价格的微弱变动会导致需求量的巨幅变动。如果价格提高一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萎缩,如果某一市场价比统一商品的市场价格降低一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上升。千军万马搞外贸,实际上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在短期内使消费者获得较大的实惠,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和贸易条件的迅速恶化。在市场处于均衡和供不应求条件下,完全竞争能较好地发挥作用,但是在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时,巨大的市场供给的压力使得厂商展开无情的价格竞争,最终导致厂商的利润空间压缩甚至得不偿失。2、信息不灵通。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信息不灵敏的问题。一般地说,中小企业设备相对简单,调整生产方向容易,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但是,由于它的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一般无法承担在外设置分公司的巨大支出。他们所获得的国际市场需求信息主要依赖于国外零售商、亲戚朋友的口头信息甚至国内的专业外贸公司。这种信息不灵敏的状况给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障碍。3、缺乏规模效益。中小企业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无法在全球各地广泛设置分公司。一方面,由于形成了千军万马完全竞争格局,中小企业发展外贸对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开展外贸,每一个外贸经营主体都必须配备相关的人员和设施,使得外贸经营的固定费用大大增加。这样,使得中国外贸经营的规模效益越来越差、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此外,像融资渠道不畅、管理水平低、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挑战这些内外部的压力都会使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巨大挑战。三、参与国际竞争时中小企业应采取的措施(一)加强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参与外贸经营最主要的是一个信息问题。掌握了国际市场需求的信息才能开展外贸经营,否则只能是异想天开。所以,把参与外贸经营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到重要位置是明智之举。当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不能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全面信息化,而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分阶段发展,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最基础的信息化要求是中小企业有一个信息通道,能够将自身有关的产品信息出去,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可以采取委托中介公司甚至政府外贸部门信息的方式实现。这个方式简便易行,而且能够节省费用。对于国际市场信息的搜集,经济条件较差的企业也可以采取上网的方式访问和查询有关厂商、消费集团的网站。(二)发展合作经营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容易导致过度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这个问题。在现有的自由贸易格局下,外贸企业发展应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或以同等规模企业的为基础发展对外贸易的合作经营。合作经营可以降低总的固定费用、可以建立合理价格协商机制,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可以有效地扩大出口。毫无疑问,厂商理性具有局限性,社会、企业主管部门甚至中介机构应该通过一定的措施,譬如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使用、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优惠条件等鼓励外贸经营主体的合作经营。(三)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一般地说,中小企业设备简单、生产规模小、人才短缺。在现有的经营条件下,人才的短缺被推到首当其冲的地位。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农村的基本经营条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无论是所有者、经营者还是普通的作业人员都存在科学技术知识匮乏、经营管理方式陈旧的问题。同样,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也是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营外贸的人员也是从经营国内贸易的人员中挑选出来的,外语、外贸知识贫乏是中小企业经营外贸的最大的弱点。在外贸人才缺乏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只能依赖其他公司间接经营外贸。所以,外贸人才的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外贸的瓶颈。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可以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的方式实现。在中国教育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引进招聘外贸人才已经不是难事。同样,对以家族为基础的中小外贸企业也可以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发展外贸所需的专业人才。中国的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完全符合中国中小企业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在中国扩大开放的政策引导下,中国中小企业更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进行国际竞争以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参考文献:1、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2002~2003)[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张玉利,任学锋.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3、李雪松.加入WTO与中国经济前景[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4、张汉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研究[J].改革研究,2005(5).5、黄津孚.中小企业信息化刻不容缓[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1).6、刘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J].北方经济,2005(7).7、韦昌鑫.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不仅影响到银行的收益,而且也影响到我国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国际贸易融资是一种围绕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开展的资金和信用融通的活动。它是现代商业银行为进出口商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既能方便国际贸易,又能促进银行自身业务的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体,对银行和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但由于诸多因素,我国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困难重重。

一、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担保条件难以达到银行要求

首先,符合银行担保要求的大企业不愿意承担为中小企业担保的风险。其次,中小企业也难以提供适合的抵质押,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土地属非有偿占用,缺乏作为设定抵押的条件和可供质押的凭证。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不符合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在担保不能落实的情况下,银行无法授予其融资额度。中小企业为解决担保问题,往往几家企业之间互保,但这样不仅担保能力有限,而且也为企业的长期经营埋下了隐患。

(二)国际贸易融资授信困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手段和工具还不甚规范和稳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一般不愿对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授信,往往实行业务分批审批。这样就容易延误中小企业的商机。另外,由于需要逐笔落实担保等一系列问题,企业要实际获得融资支持并不容易。加上银行部分融资管理人员不愿承担责任,营销意识薄弱,对中小企业往往惜贷、怕贷。这样,中小出口企业的授信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操作环节和审批程序繁多

近年来,由于多变的国际金融形势,以及部分信用证发生垫款等问题,使得部分银行业务人员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较大,甚至高于流动资金贷款。他们认为贸易融资涉及面广、业务规则又要遵守国际惯例,因此业务风险难以把握。出于风险考虑,银行往往对贸易融资贷款制订出许多限制条件。而且相对来说,银行普遍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的严格标准,业务操作流程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大,导致了中小企业申请贸易融资比普通流动资金贷款更难。同时,银行又缺乏企业信息明细资料,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分析企业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审批环节,繁琐的经办手续和较长的平均操作时间,给企业实际办理业务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四)企业对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

经营进出口业务的中小企业大多是由内销企业转变而来,员工综合素质较低,企业缺乏熟悉国际业务、银行业务和外贸业务的人才。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贸易融资品种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大多数中小企业未能很好地结合本企业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融资产品,加上银行和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企业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丧失了业务先机,造成企业业务发展被动。[二、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

(一)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第一,股票市场筹资。允许各类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到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或者与大型企业进行捆绑上市。第二,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第三,鼓励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链接。第四,鼓励利用个人资本创办中小企业。第五,发行企业债券。

(二)完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

第一,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第二,鼓励地方性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为服务重点。地方性商业银行应主动将服务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特别对中小科技企业,两者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第三,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担保机构。可以成立由国家财政机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的信用投资基金,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并对所担保的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鼓励企业集团为其关联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

建立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融资需求旺、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制订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办法。在进行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外销渠道、经营者的素质、结算方式、贷款归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审查,从财务和非财务因素对中小企业进行综合信用等级评估。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收集中小企业产品情况、市场情况、进出口情况及资信情况等,改变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四)充分利用新的金融工具满足实际需求

第一,银行要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及其各类金融产品的特点和适用情况。第二,银行要能够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第三,银行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将传统产品办出新意,如打包贷款业务,而不只局限于信用证业务项下。将其逐步拓展到托收和出口发票融资,进口业务方面可采用转开信用证、备用信用证、国际保理等业务,满足中小企业多方面的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朝科,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4),35-36

[2]徐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障碍浅探[J],今日科苑,2008,(2),138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

近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小企业的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中小企业有将近3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数量98%以上;其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总数的比重接近60%,税收比重为50%左右;提供的城镇就业机会将近80%;发明新产品约占全国总数的75%;发明专利约占全国总数的65%;出口总额约占全国总额的60%。以上数据是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有力证明。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已导致其普遍国际贸易融资困难的问题。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1.1融资需求极为迫切

对外贸易企业的每一单业务,其所涉及流程的繁琐程度决定了其经营过程的复杂性。而且其对资金的利用和依赖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比如,出口贸易中的报价、组织货源、合同履行等环节的资金花费程度较高,进口贸易中拖慢资金回笼进度的流程包括了货物运输、仓储等,整个贸易程序对资金垫付的依赖性可见一斑。中小型外贸企业原本就缺乏较为强大的财力,因此与其他企业相比,它们靠资金垫付维系经营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根据某一线城市银行的统计数据得知,批发业客户在中小型国际业务客户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是由他们的业务类型决定的:他们主要从事对其他环节资金回笼依赖性高、交易频率高、利润低的业务,如自营/进出口等,这也导致了他们资金流动性差,对贷款的需求性极高。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国家实行的外贸经营模式的改革也严重拖低了资金流动性。过去收货款的条件只需满足“货物依照议定的时间和数量抵达仓库,且质量达到既定要求”,而如今,货物运输和到达后卸货的环节非常耗时,把资金回笼的周期增加了数月以上。而进口型企业的运输、到港后的滞港费、仓位费等等方面也增加了资金无法正常周转的程度。上述情况若长期存在,对正常经营运作所产生的冲击是无可估量的,因此,外贸企业融资状况的不乐观程度极有可能影响其或飞黄腾达或坎坷的命运。

1.2融资困难现象普遍

中小型企业获得贸易融资仍具有诸多的障碍:首先,国家根据规模大小对各外贸企业类型进行认定,当中被认定为“中小型”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其次,各银行对其小型客户的贷款门槛设定得很高,他们当中能从贷款中获得足够资金以满足和维持自身经营的可谓凤毛麟角;再次,新兴融资方式并没有被纳入到他们可供选择的范围内,他们依然只能选择传统而单调的方式;最后,融资程序的繁琐程度也大大延长了操作时间,一般长达十多天,更甚者会长达一个月以上。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爆发的金融危机,是过去百年里首次出现的最为萧条的时期,全球经济出现下行趋势,市场紧张,活跃程度无法完全恢复,经济回暖依然是一个未来愿景。中国虽然加入了WTO,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仍无法置身事外,避免受到影响和冲击。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独有的特征,比如资金实力不雄厚、财务流动性差、业务范围狭窄单调、缺乏抗压性、抵抗风险的能力脆弱等,所受到的来自世界市场波动的打击更为明显和突出。一方面,由于资金底子薄弱,他们常常没有强大的周转能力以解决赔本亏折、过度囤货、价格协商困难、成本回收期长等难题,导致信用危机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银行也对上述现象加以防范,纷纷通过提高准入条件、设定高标准门槛等方式把大量中小型客户拒之门外。上述情况皆将融资难度大大提升,中小型企业的命运更陷入不堪境地。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成因

2.1缺乏相应的服务体系

与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相关融资服务体系还非常落后,尚未达到体系化、专业化和整体化的水平,目前国内相关信用担保机构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不足以解决当前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52个地方信用保证协会对保证业务的实际代称承担30%的亏损,余下70%则由保险公库负责,这样的分配模式能极大地确保其自身的日常经营运作,促进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对于建立相关服务体系的紧迫程度和显要程度上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并进行了财政方面的扶持和支持工作,但是相关的担保机制仍然尚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摸索和尝试的时期,留下了诸多有待处理和探究的困境和难题。另外,相关的查核工作、准许标准的要求较高,这也把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银行在我国当前金融体制中处于非常霸道的地位,其垄断水平之高、操纵程度之大都使中小企业在信贷业务面前只能无可奈何、望尘莫及。同时,因金融机构多倾向于扶持和关照大型国企,对较小规模的民营企业的态度极其轻慢和冷落,这种将宝贵的信贷资源极不平衡地分配给前者的现象,也直接导致后者再一次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金融体系也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关于融资的政策性银行,虽然存在着一些对中小企业提供主要融资帮助的小金融机构,但它们的覆盖范围狭窄,辐射区域狭小,产品种类和服务类型数量稀少,对改变现状所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杯水车薪。

2.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直接融资即股权融资,即可以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与融资机构进行协商,确定购买有价证券的交易协议以获取资金。我国对新股发行的监管机制并不宽松,通过上市公司的数量控制来达到监管要求。各地政府对当地的大型公司新股上市发行的支持力度远远高于资金问题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致使后者能通过有价证券的发行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在近些年来为中小企业分配了一部分直接融资的平台和途径,可惜该举措只能对极个别的产业起作用,例如新型科技和先进技术产业,其他的产业仍然继续处于望洋兴叹的境地。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将近90%,然而,每年在深交所通过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不足300家,以其他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数量也不足100家,两者金额总数也不足0.4万亿元人民币。总之,中小企业对间接融资依赖程度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造成的。

2.3中小企业管理粗放,缺乏信用

这一方面的具体表现包括:第一、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系统,缺乏完整化、体系化的内部结构;第二、财务管理方面不完善,会计信息不透明、滞后性强,精确性方面也达不到银行的要求,致使银行难以对其财务、经营等方面的实况进行前期调查;第三、资产负债程度高,资金缺乏足够的周转能力和流动能力,导致自身的业务风险、运作风险大大增加,从而在申请融资时,时常被银行拒于门外;自身素养堪忧,拖欠账款现象普遍,信用危机严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高达1.2万亿元,海外应收外汇账款余额高达200亿美元,其中新发生的海外拖欠达数10亿美元,有68%的中小企业曾经因财务信用问题遭受损失。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市场经济建设的举措,此后,只有拥有良好信誉和高信用度的企业才能求得生存和获得发展,信用度低下、自我监管能力堪忧、拖欠款项现象普遍的企业不仅会使市场金融秩序混乱,还会使我国贸易业务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受严重波动,而且还会断送自己的发展前途。

3建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的对策

3.1构建相关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国内出口保险公司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其提供的保单质押或其他担保服务有利于一些缺乏其他质押的中小企业拓宽其融资渠道。但是一些固有弊端还是不容忽视的:因其提供的承保功能有限、种类狭小,对出口方的风险免除程度比较低,导致最近银行对该种融资方式的警惕程度提高,对准入条件也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处理。据此,该业务所起到的难能可贵的积极作用,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只能以“杯水车薪”来形容。因此,国家应构建起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以改变其因无担保无抵押而难以融资的境地。我们应当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国情,参考与学习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相关成果和经验,例如:德国政府在财政方面支持担保机构的成立,担保机构的建立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福音,可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达申请额的60%~80%。具体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一方面,国家应加快相关立法的完善和建设的脚步,既能使该举措获得制度上的足够支持,又保障相关法律障碍的排除和清扫;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参股的方式参与该机构的出资过程,提高和壮大该机构的信用程度和权威性。第二,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以工信部作为主要的监管机构,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向为发展目标,在全国各地级市或县区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也可以参与到建立过程中,即它自身既可以单独建立该种机构,也可以以合作的方式建立该种机构。第三,建立健全的相关信息披露机制。杜绝财务管理方面不完善、会计信息不透明、滞后性强、精确性方面差等等问题,加强数据的完整程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关数据信息处理系统,从制度监管层面有效防范融资信用危机。第四,完善相关信用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方面的工作应由政府负责。政府应负责促进奖罚分明的监督机制的建设,构建失信应受惩罚、守信应受嘉奖的信用评级体系,将企业表现与评级体系挂钩,供金融机构参考,也可以调动媒体和公众参与到监督活动来,对相关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举报、披露,这样一来,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有助于调动起中小企业守信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明确相关的奖罚机制。这种做法不仅能强调信用的重要性,使中小企业清楚信用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能加强行业秩序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促进良好贸易环境和贸易市场的形成。

3.2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与间接融资相比,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前者不需要如后者那样通过中介(即金融机构)来取得贷款,不仅省去了中间繁琐而复杂的环节和流程,更能避免以往融资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对其的阻碍,所谓的最大障碍,则是指金融机构的高门槛和高要求,它通常是把中小企业拒之于门外的“拦路虎”。由此可见,直接的方式会比间接的方式更省时和省力,有着莫大的有利因素与优势。这方面的相关对策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构建多层级的资本市场。具体而言:首先,应为中小企业的上市扫清障碍,提高相关核查和审批的效率,完善相关上市制度;其次,推进法人财务体制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和开拓多种投资方式,如股权投资等。第二,完善债券市场。推进债券市场的完善,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有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途径和平台,促进其抓紧机会发展自身、茁壮成长。亚洲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纷纷提高对债券市场的重视,据相关数据显示,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公司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从1997年的29.4%和16.6%迅速上升到2001年的38.1%和31.8%。第三,注重相关金融产品的革新。努力研发多种相关产品,如集合信托、私募债券等。其中对于面向小型企业可以推荐例如票据贴现、典当融资等新方式,因为他们需要资金的数量较少,流转周期也不长,以上方式则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可见,无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都表明,构建直接融资体系和托管相关的渠道,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贸易环境和贸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3.3加强财务管理建设

第一,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公司管理团队应重视自我素质的提升,不断学习,接受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善自身监管和约束机制,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不杜撰假报表、假合同,不从事欺诈行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调整人员结构,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第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使财务结构朝着系统化、完整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杜绝会计信息不透明的现象,注重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精确性;与银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协助银行关于财务、经营方面的前期调查。第三,不断整合企业的内部结构。摒弃落后的粗放管理模式,积极接受先进的国际经营理念,整治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重视信息的公开化,提升科学化管理的程度,以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

3.4注重市场秩序的维护

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的中国市场的冲击程度不言而喻,国内外商品市场波动不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也遭受了强烈的震荡。为了求发展、谋生存,构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和科学规避风险已成为中小企业自身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课题第一,规范行业市场,杜绝恶性竞争。把经营战略的眼光放长远,改变以垄断形式、价格斗争等不良方式竞争的观念,注重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革新力度,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努力促进和谐、健康的贸易市场的形成。第二,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关注程度。提高对价格信息的掌握的灵敏度和及时性,选择恰当稳健的交易方式;加强对国内相关政策的变动状态和调整活动的实时关注,以做好相应的调整工作,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对整体行业风险危机的警惕性,设计科学合理的避险方案,以保护自身、最大化地减低自身承受的风险。

作者:吴薇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光耀,李冰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6).

[2]李琳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4(32).

[3]曹菲菲.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04).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5

国家经济是由多种经济实体共同组成的经济综合体,其中发挥经济疏通与推动内部经济流动主要是由中小外贸企业担任,其不仅对国内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更在国际经济的发展与平衡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项经济模式与内容还没有完全形成,中小买外企业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时容易出现多种多样的融资问题,且成为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致命因素之一,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基于此,探索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问题,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

全球经济在现代化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频率也呈现出高频率互动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直接对外贸易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境遇,尤其是在世贸组织的推动下,相对稳定的国际竞争与贸易环境给我国企业发展了机遇,但同时也伴随挑战,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时所表现出的抗拒力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融资模式落后而出现困难,因此,采取必要手段解决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问题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开始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交易活动,相应的融资互动也从此时开始,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相对较晚,整个模式运用也相对落后,但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迅速,是一种处于“巨人肩膀”发展模式当中,整个国家的中小外贸企业占全国总企业数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进出口额比例占国家对外贸易活动交易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我国对外贸易近年来获得了突破性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外交易量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对外贸易活跃国。在国家对外贸易活动不断活跃的带动下,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也呈现出积极活跃态势,但因中小企业本身限制,即企业规模有限,难以抵抗大型国际贸易公司的打压而出现生存问题,主要表现为融资短缺问题。根据国际金融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融资行为仅占全部企业活动的百分之十,且融资对象相对集中,多位大型国有企业或国有银行,融资的手段相对单一,最重要的是,企业融资后的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落后,并不能满足复杂的市场环境需求。

二、中小对外贸易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

中小外贸企业出现融资问题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由多种因素混合,在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产生的必然物,更是我国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究其原因主要白喜爱哪位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小外贸企业自身存在一定不可避免的问题。中小外贸企业相比较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大企业而言,其注册的资金有限,且进行的贸易活动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单个企业在面对巨大的国际市场时表现出明显弱势,而降低企业自身的融资信用等级。我国对外经济开展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中小对外企业更晚,开展的业务并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相应的融资人才也没有完全配备,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内容了解甚微[1]。另一方面,中小外贸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对象是银行,而国内众多银行为了保证国内经济稳定,并不会贸然向经济实力弱小的中小外贸企业进行借贷,对其进行借贷的标准提出了诸多限制,此外,由于我国中小对外贸企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国内多家银行并没有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融资标准,整个融资审批流程简陋,甚至某些审批过程直接由人决定,而且,国内众多民营银行数量增多,银行管理体系相比较以往而言相对混乱,不同民营银行之间的信息不通畅容易出现违规操作行为,严重阻碍了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工作。

三、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改进措施

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由来相对复杂,相应问题也表现出明显的额多样性,针对此,应该具有针对性的对其融资问题进行改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本国经济发展环境背景下,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首先应该根据我国现有经济发展环境,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出口贸易给予政策支持与肯定,在政策诱导下会促使国外发达国家采取相对措施进行贸易;其次,对中小外贸企业的信贷项目开展严密的审查工作,保证贷款金额可以偿还或追回,并针对不同的对外贸易企业,查看其信用等级与自身经济财产状况是否满足基本融资条件;最后,拓宽融资渠道。对外贸易企业的融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银行,也可以求助与国家或其它发展状况良好的企业,如国家财政预算及市场债券等。第二,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相关人才的培养。银行和外贸企业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金融理论、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培训,促使他们对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有所了解,做好对相关产品的认识与理解,以此来提高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培养从业人员对经验教训的总结,积累成功经验。从业人员最重要的就是熟悉与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与保险业务,对国际贸易市场动态有深入了解,关注商品的行情变化,培养对国际贸易市场的观察力,加强风险识别能力[2]。第三,中小企业自身应该加强经营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以此来获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促进企业可以顺利进行融资。此外,企业以应建立健全全面的财务制度,加强对客户的管理与调查,从而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强化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3]。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国际贸易逐渐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小外贸企业对国家外贸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推动作用,但中小外贸企业由于其本身特有缺陷,在对外贸易领域中容易出现相应问题,尤其是明显的融资问题,因此,采取适当措施解决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问题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

参考文献:

[1]陈海军.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融资策略分析与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1:33-34.

[2]金欢阳.温州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J].经济师,2012,12:262-263.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6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也加深了各国市场间的互相依赖,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也随之逐渐扩张。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也取得了不小的发展成果,并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但各种风险监控问题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

国际贸易;风险控制;外贸企业

作为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风险监控也能够为相关贸易风险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各企业有效抵御国际贸易风险的重要手段,并在外贸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各企业应对当前国际贸易风险监控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监控措施,进而促进我国各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监控水平的逐步提升。

一、我国外贸企业遭遇贸易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国际贸易业务存在着象征货、先货后单,以及单货分离等基本特征,并逐渐由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转移。同时,每笔交易的顺利完成都需要涉及到进、出口商、商检机构、海关及承运人等各方当事人,以及多方、多国交接、文化和法律方面存在的差异等复杂且多变的环境。而且客观存在的风险何时、以何种方式发生,有多大发生概率,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都是不可预测的,因此,从客观因素方面来讲,国际贸易风险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不受当事人的控制[1]。

(二)主观因素。

1.在人员防范意识上。

作为外贸事务的关键内容,对于风险防范,很多企业还缺乏正确的防范与规避意识,过于追求市场与成交量的开放与增加,而往往忽视了各项交易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或者总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对于一些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手段也缺乏正确认识,也无法科学、灵活利用这些防范手段,对潜在的风险给予良好的抵御和防范,也未做好心理和措施方面的准备。

2.在风险监控组织制度上。

风险防范组织机构缺位,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外企当前风险防范管理存在的最典型、最普遍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外贸公司实施的运行机制都是以外销员为核心,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主要取决于业务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好坏。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不仅无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监控和预警,对于已经产生的风险也难以做到科学、及时的控制与处理。面对国际贸易风险也常常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各种风险在外贸企业经营、交易中发生的概率[2]。

3.监控方法上。

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中,都存在经营状况不理想、客商资信不良,或者是无法支付货款等现象;甚至在交易中还存在一些运用假单据、假发票等情况。同时,一些企业对客户信心管理系统的不重视,在交易前没有对其经营现状,以及商业登记等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调查,进而频频遭遇外贸风险。

4.风险防范人才的严重缺乏。

风险监控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而要想进一步提升外贸风险监控水平,其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较强的责任心等。而就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风险监控来讲,严重缺乏展业的风险监控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损害,也制约着外贸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加强国际贸易监控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计划书,增强外贸企业员工的风险监控意识。

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监控计划书,能够引导每位员工充分明确相关监控目标与要求。其计划书首先要对风险监控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进行陈述。同时,还要详细讲解风险监控机构在整个外贸经营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其机构领导明确自身职责。而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其风险监控计划都要清楚表达出高层领导对于风险监控和财务处理措施研究的重视,进而在为相关监控工作开展提供重要依据时,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与规避意识[3]。

(二)建立完善的国际贸易风险预警系统。

主要包括:风险信息,而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又涉及到信息收集,以及存储、处理子系统;风险判断。其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推断和分析风险、机会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影响与联系,并对其发现趋势进行科学预测;风险识别。该系统又包括风险判别、评价和跟踪监督的等子系统;风险信息输出与报警。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输出相关预警信息,对相关决策提供一定提示,以确保在相关风险出现时,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处理。该系统中存储了多样化的备选对策、方案等信息,一旦出现风险问题,该系统能够及时提供科学的处理对策方案,或是参考[4]。

(三)建设完善的风险监控体制。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各外贸企业也频繁面临着更加多样的风险,因此,外贸企业要想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监控,对风险监控体制的建设就要给予足够重视,并推动相关风险监控工作向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为此,各外贸企业应对垂直于水平管理有机结合的风险监控机制,以及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完善,外贸企业领导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不断加强对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与引进,从而逐渐建立起一直高素质、高效率,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风险管理队伍。同时还应该注重风险监控制度的制定,并引导相关工作人员明确自身风险监控职责,并根据各职员的岗位职责,在相关贸易环节的风险监控工作中实施责任制,进而使各个环节的贸易风险都能够得到科学监控,而各项监控工作的开展也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以此来确保风险监控工作的顺利、严谨进行。

(四)适当增加风险监控人员。

风险经理领导的成员主要包括保险、索赔经理,以及预警防损经理等[5]。主要是因为随着外贸企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的风险也越多、越大,需要承担的风险监控与管理任务也在随之不断增加,相应的企业风险监控组织结构也就越来越复杂,因此,为了确保各项监控与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展开,应适当增加一些风险监控工作人员。而在其组织机构中,风险经理不需要对其细节给予过多的处理,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各风险监控人员策划及执行风险监控计划。

三、结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外贸企业不仅要注重新型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质量的提升,还要针对国际贸易市场及自身发展情况,对怎样科学、有效降低和避免贸易风险进行深刻分析,而且只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够对风险进行最大限度的规避,并为我国外贸企业赢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作者:孙建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建功,米家龙.国际贸易风险监控问题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3,8:16~18

[2]胡大江.面向双重风险的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

[3]胡大江,任玉珑,陈学梅等.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4:71~73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7

关键词:中国企业;贸易环境;摩擦;保护措施

一、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

1.中国企业因应对贸易摩擦认识不高和准备不足

中国企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使中国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位居世界第一。但我们要真正实现名副其实的盈利与总体竞争力第一的距离还十分遥远。其原因是,中国企业的产能其中绝大部分是外资扮演的角色,中国大多数企业在做国际代工,真正意义上讲中国企业还不是十分强大,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在当前的复杂环境下企业的准备却不足,特别是在思想和认识上准备更不充分,因此导致很多中国企业在壁垒环境下遭遇不测或遭受巨大损失。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真研究国际上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思想认识上准备不充分,在问题发生的时候再去应对和挽救,往往措手不及。

2.中国企业面对的国际贸易环境恶劣

中国入关的十几年的今天,也是中国企业面对国际贸易环境最为复杂的时期,在2010年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出台了ISO26000标准之后,其标准出台的背后显然对发达国家有利,一直也是发达国家积极主张策划的。他们以此借口将贸易摩擦扩大到更多领域,特别是扩大到生态环境、低碳经济、标准制度等,并利用多边机制贸易救济措施等使国际贸易政治化与制度化,这些都将对中国企业的产品准入构成了巨大威胁。最近几年因壁垒问题引发的国际争端越演越烈,如2010年10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启动了对华清洁能源有关政策和措施的301调查,(注:美国在包括清洁能源在内的能源补贴项目高达2300余项);2010年上半年山东省共遭受美国、欧盟等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25起,其中反倾销调查14起、反补贴3起、保障措施1起,涉嫌企业214家,价值7977万美元。

3.中国企业参与贸易摩擦竞争能力缺失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以及参与国际贸易完全是依据自己的力量,对于发展时间不是很长、各要素并不完全具备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显然遇到的问题就比较多,这些都是中国企业的致命弱点。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在短期内将无法改变面对贸易摩擦能力弱的现状及问题。因为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与外部环境并不配套,社会和政府缺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种平台、缺少为中小企业的各种政策保护措施,缺少协同作战的各种支持系统等。

4.中国企业缺少面对贸易摩擦与保护的支持平台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完全是在自身的实力与水平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面向全球化经济与国际市场的发展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已成定局并不会改变。但由于国际化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已经超越了企业的发展界限,中国企业目前遇到的问题除本身的问题外,就是企业外部的环境不配套和缺少社会支持。企业需要从市场、异国的市场准入、政策制度、行情、相关的规定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其次,需要对产品的市场情况掌握准确的信息,以便使企业做出正确的选择,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等。但目前国家能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咨询与信息等很有限,而且不能满足不同企业的国际贸易环境的需要。需要建设一个为企业服务的庞大体系。

5.政府缺少相关政策与措施支持中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

目前企业的国际贸易之路基本上是依靠自己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完全是靠聘请律师或专业咨询机构为其办理,而这些机构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多数企业在遭遇国际贸易壁垒风险的时候,不能完全很好的应对,只有少数企业有能力应诉与与其抗争到底。即使能胜诉的企业,打起国际贸易的官司来需要十年八载,到最后的时候都是精疲力尽,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面对以上列举的问题,同时也借鉴国外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成熟经验,作为我国政府有义务、有责任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保证,提供预警机制等。而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政策法规不是很全面,为企业服务的机构与平台也不多,目前是急需要国家尽快的出台与完善各种法规,建立服务系统平台来支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中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贸易保护

1.中国企业要提高认识和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中国企业处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复杂形势下,而这种形势不会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其根本原因是美国与欧洲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复苏,各种危机将长期困扰,中国企业与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已经对他们构成了巨大威胁。矛盾的尖锐化已不可避免。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中国企业不要抱有任何幻想,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和做充分准备。中国企业应在当前及今后的国际贸易环境发展中,认真研究与制定必要的措施办法,从产品生产、到走向国际市场、到用户的过程中,全流程监控与跟踪信息,进行分析和制定对策,时刻保持警惕和做到防范,尽可能将贸易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2.完善各种国际贸易要素,制定国际贸易保护措施

(1)完善各种制度保护措施。如今国际贸易壁垒以延伸到国家社会制度层面,往往因某一国的政策变化、社会制度变化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贸易正常进行。政府应针对国际贸易新动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制定相应的保护性措施,建立专门机构和配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研究和制定各种针对中国企业贸易的保护措施等。针对世界各国壁垒摩擦比较突出的国家地区,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减少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因制度导致的风险与问题发生。

(2)完善各种标准保护措施。当今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技术标准问题,集中反映在关于产品的成分、含量、残留、碳排放等焦点争端上。而在这些环节中国企业由于生产工艺问题、技术配方问题、人才问题,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等问题上存在一定问题,最终会导致贸易摩擦的问题发生。只有在这些方面通过严格管理、杜绝因管理疏忽、管理不善等造成的不应有损失。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制定严格的制度标准、流程检测与检验,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标准应用情况等,掌握准确的信息作出快速的反应,来保证中国企业的顺利发展。

(3)完善各种关税保护措施。关税是国家授权海关对出入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关税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最高行政单位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贸易关税往往是发达国家税收乃至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如今,关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一个核心问题,特别是目前反倾销关税与保护关税比较盛行。无锡尚德公司的太阳能硅晶板就遭遇美国增收30%--250%的关税,借以限制中国企业产品出口美国的贸易行为。中国企业应认真研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帮助做出未来关税调整的判断,及早的做出应对措施。

(4)完善非正常贸易保护措施。目前国际上有一种民间贸易形式,一般不需要履行国际贸易规则和走国际贸易通关渠道,都是在双边国家友好的前提下默认的一种贸易手段。在双边边境地段入境,进入该国从事贸易经商活动。这种贸易往往取决于双方国家的态度,如一国采取手段取缔就会造成另一国企业进入的风险。中国在俄罗斯切尔基佐夫斯基民间贸易市场,已有近20年的历史,并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零售批发市场。但在2009年俄罗斯政府对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进行灰色清关,因此导致华商涉及50亿美元的货值全部没收,给华商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在中国周边的国家,边贸一直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中国企业应保持高度警惕,要避免因类似于灰色清关的案件再次发生,制定详细的政策保护措施避免再次问题的发生,来借以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5)完善其它贸易保护措施。中国在国际贸易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构成的竞争也进一步凸现,因而导致的贸易摩擦会进一步加剧。如今各种壁垒措施越来越多,除关税、制度与标准外,还有配额、限制、反补贴、反倾销等名目繁多的壁垒。面对上述的贸易摩擦内容,目前中国企业应对能力比较弱,需要政府、社会与企业协同作战,共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共同研究国际贸易形势,很好的分析国际环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的制定出对策,为企业提供预报来保证中国企业在当前复杂的贸易环境下顺畅发展。

3.政府积极协调社会机构,培养一支迎战各种贸易壁垒的人才队伍

中国企业目前缺少一支面对国际贸易壁垒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和今后发展,政府应在人才培养战略上,协调社会科研、高等院校等,为企业专门培养国际贸易应对壁垒摩擦的人才,其目标就是在国际谈判、双反(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及应对各国制度与标准方面急需要大批人才。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仅2009年1~9月,美国就对中国产品发起10起“双反”调查、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达到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639%。所以中国企业首先要解决人才方面的困扰,企业在资金安排上要保证人才培养,必要的时候引进人才,同时需要政府为企业搭建人才通道,帮助企业顺利发展。

4.建立国际贸易预警服务平台,完善中国企业贸易保护体系

中国企业绝大大多数成长的时间短,缺乏经验,所有竞争要素不全,在今天国际贸易十分复杂的环境下,需要政府为其保驾护航,通过建立为企业服务的预警平台,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咨询、预报、服务等。这些服务需要国家在世界前沿设立信息采集和情报分析等,及时的反馈给企业,让企业做出应对措施。具体有国家建立数据库共享平台,可以免费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借助数据库平台查询和政府提供的分析资料,做好准备,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时做好各项准备。通过政府在手段上的支持,来确保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顺利发展,确保中国企业的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借以全面推动中国企业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8

一、铁路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我国铁路企业的铁路网巨大,为国际间的贸易发展提供了强大物流保障,十报告指出“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一)铁路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2013年3月10日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我国将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国务院将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务院改组铁道部意味着削弱了铁道部的垄断地位,铁路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保护伞继续生存下去,铁路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铁路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推动人文的交流

铁路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加速国际间的人员往来和技术交流,使得新思想得到碰撞。在贸易往来中也带来了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我国企业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结合我国的企业所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管理思路、改进工艺流程,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国际贸易还具有教育示范效用,能够将我国的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三)铁路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作用巨大

我国的铁路企业网络庞大,覆盖整个中华大地,与人民生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与此同时铁路企业与各行各业联系紧密,从原材料的运输、到产品的流通,铁路企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铁路企业支撑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铁路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质优价廉的资源放到最适合它的地方,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率。推动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铁路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策略

(一)完善铁路企业国际技术贸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国际技术贸易是国际贸易中的新领域,目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单纯的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无法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因此,提高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我国铁路企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铁路企业发展迅速,逐步摆脱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逐渐的增多。传统的铁路企业很少涉及技术的输出,以至于我国的铁路企业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不仅缺乏国际技术贸易的专业性人才,也缺乏开展国际技术贸易的制度体系,为适应国际技术贸易向“知识型、信息型”转型的趋势,我国铁路企业应该进行战略变革,加大对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的投入,加大铁路企业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二)铁路企业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开展国际贸易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铁路企业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虚拟仓库、虚拟货运站、虚拟枢纽、虚拟铁路局等成为时下最流行的铁路运营手段,网上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通过互联网能够及时准确的搜集国际贸易信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铁路企业能够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挖掘国际客户的需求,为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信息支持。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方便了国际间贸易沟通、资金支付。开展国际贸易对资金的安全流通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铁路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需要提升互联网技术水平,为国际贸易高效、安全的进行提供技术支持。当然,单纯依靠虚拟网络是不能够开展国际贸易的,铁路企业需要结合线上、线下,既要重视互联网技术发展虚拟网络,又要重视其自身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线上线下形成合力才是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加快铁路企业的改革和重组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贸易 融资

1.1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迫切

与其他企业不同,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在经营和贸易过程中,其程序十分复杂,在一次贸易过程中,需要涉及多个环节。以出口贸易为例,在出口贸易中,企业通常要备货、定仓、制单、报关、结算、退税等多个环节,这样一来,企业所需的资金较多,而且资金回笼的周期也会增强。如果遇到突况,如出现企业货物积压、被人为的扣押等,资金回笼的周期就会变的更长。另外,我国的外贸公司多数是纯贸易公司,并不是生产性企业,因此在前期还需支付庞大的货物存储费用,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极为迫切。

1.2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有局限性

尽管中小企业对国际融资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其融资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规模划分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设置了较大的障碍。我国将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上、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认定为中型企业,将从业人员在5-20人之间,年营业额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的认定为小型企业。银行对企业进行融资,主要是根据从业人员的多少将其判定为何种规模的企业,进而对其进行融资支持。这对于许多加工型企业来说,未必不是好的区分方法,但是对于具备一定的现代化的企业及从事贸易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太过科学。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选择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依然十分单一。当前由许多诸如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贷款、出口商业发票融资贷款、出口退税贷款、应收账款池贷款等的新兴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企业还是银行,仍旧偏向于选择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而且多为出口方向的托收贷款和进口方向的信用证结算配套信托收据贷款。

从表1可以看出,小企业从青岛某商业银行所选择的贸易融资产品中,有近八成是传统的出口方向贸易融资产品,进口方向基本上都是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从中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在融资方式上仍就倾向于传统贸易融资方式,且银行热衷于出口方向融资而对进口方向的融资相对比较保守。

1.3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困难

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中小企业处于国际贸易链的下游,不论是资金水平,还是企业规模,都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近年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区域低迷,我国经济也呈现下行趋势。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频繁出现下游客户信用危机,导致不能正常收回货款,或者因为价格问题导致产品大量积压,这些情况的发生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难以保证,银行贷款不能及时归还,从而使得它们在银行的信用值不断下降,许多银行或者在对其贷款时增加考察难度或者干脆不予贷款。

参考文献:

[1]应若飞.外向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浙江金融, 2013,8:21~28

[2]王经平.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五大障碍.中国外汇管 理,2014,5:6~9

[3](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14

[4]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2

[5]Nigel Girmwade.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A Con- temporary Analysis.In:Business&Economics,2012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10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定义及特点

广义的国际贸易融资多指一种资金融通活动,这种活动是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进行的,多用于有形商品的国际贸易或进出口商品的加工生产。而狭义的国际贸易融资亦多被看作进出口贸易信贷,仅指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在金融机构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时,由金融机构对此种类型的企业所提供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但该融资活动需与其所办理的国际结算业务相关。与一般的信贷业务不同,国际贸易融资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业务周转较快,自偿性强。由于大多数国际贸易业务都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因此必须有明确的贸易背景和让人放心的还款来源。尤其是在贸易期限较短的情况下,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周转时间和自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融资方式多样性。有别于一般信贷方式,国际贸易融资在融资方式上具有多样化特点。同时,为便于与国际结算方式发展相匹配,国际贸易的融资方式的多样性日益显著,在合理沿用传统融资方式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了许多新的融资产品。

三是融资形式和融资手段灵活。随着产品竞争国际化和贸易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国际贸易的融资形式和融资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融资形式多样性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融资担保方式,融资方式更加多样灵活;同时,随着融资产品的创新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手段更为灵活,给中小企业资金融通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二、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求较为迫切,但融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困难,主要体现如下:

(一)融资需求迫切

较其他企业而言,国际贸易企业的经营过程更为复杂。例如,对于出口贸易而言,贸易环节较多,资金需求在整个贸易过程的前期部分较多;对于进口贸易而言,影响资金回笼的贸易环节多在贸易过程的中后期,这个阶段对资金的需求较多。总体而言,相比于其他企业,国际贸易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占用的幅度更大。尤其是对于本身资金实力较为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资金需求表现的尤为强烈。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和业务周期大幅延长,特别是企业收汇时间甚至较以前延长几个月至一年。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仅依靠自有资金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将会严重影响其日常资金的运转,增加中小企业经营难度。综上所述,我国外贸企业有着十分迫切的贸易融资需求,尤其是自身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则有着的更为突出的贸易融资需求。

(二)银行融资较为局限

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资金融通是在短期内缓解资金紧张,实现正常资金运转的最有效方式。但中小企业想要在银行获得贸易融资目前还有一定局限性。

首先,银行信贷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却远不能够满足其融资需求。通常而言,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额度一般较低,不能有效解决其资金需求。其次,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贸易融资产品不断增加。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银行,对创新型融资产品选择较少,过于依赖传统结算方式。再次,中小企业在银行办理融资所需的时间较长。目前中小企业在银行办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流程过于繁杂,业务办理周期过长。一般来说,从提交融资申请到融资额度得到批复,最短也需要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通常的办理时间将会更长。融资办理时间长难以适应国际贸易时效高的要求。

(三)获得银行融资困难

全球经济下行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如遇贸易产品国际价格变动较大,就会导致中小企业出现经营亏损或大量积压产品短时间内难以出手,进而资金周转困难。基于此,银行进一步提高了业务办理的门槛,多数中小企业想要获得银行融资更为困难。

当前,因为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融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从银行获得融资更加困难,融资现状并不乐观,直接对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

三、多渠道构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

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既要国家给予政策性指引,也需要银行等金融专业机构的大力支持,此外,中小企业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也是解决其融资难题的重要因素。

(一)建立健全国家宏观政策体系

我国政策应该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台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关支持政策,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宏观政策层面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

1.完善国家制度体系。首先,应进一步加强保护支持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政策研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总体要求,尽快健全配套政策制度,给予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具体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

其次,应健全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体系,去除影响中小企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制度束缚。不断丰富政府支持渠道和措施,通过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等倾斜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强投向管理,引导财政专项资金投向中小企业。

最后,大力发展政策性及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应推动中小企业金融信贷机构的发展;积极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小型专业金融机构,如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专门面向开展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引导支持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2.健全服务信用担保体系。首先,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提供便利和支持。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快企业融资信用担保相关政策制度建设工作,在信用担保制度上支撑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二是促进信用担保机构和担保市场的发展,逐步构建规范的、市场化的、具有较强功能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其次,完善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增强生产经营情况透明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信息披露工作,促进信贷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了解和认知,为融资工作更好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根据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境和需求,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体系。

1.加大倾斜力度并实行系统化管理。银行等信贷机构对于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核程序和审核要求上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同时,信贷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中小贸易企业的管理。为加强中小企业国际融资工作,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此项业务,加大适合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型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与信贷审批部门及时有效的业务沟通,保证业务的时效性,建立与进出口贸易中小企业合作机制提供组织架构上的保障。

2.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仅为5%,远远低于国际70%左右的水平。银行等金融机构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进一步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便于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衍生产品、银行信贷、企业重组并购等综合金融手段进行融资。同时,引领中小企业寻求债券市场的发展。此外,要促进新型融资产品的研究开发,积极运用中小企业集合信托、集合票据和私募债等创新产品,逐步加大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

(三)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综合实力

持续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是营造我国国际贸易良好融资环境、提供融资政策支持的最终目的。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11

 

关键词:融资方式 存在问题

    1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围绕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所发生的资金和信用的融通活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贸易融资额大幅下降,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1000亿美元,而世界银行则认为缺口可能高达3000亿美元。贸易融资的缺乏导致国际贸易大幅滑坡,阻碍全球经济复苏。我国也不例外。正是国际贸易融资的下降,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的出口复苏。当前国际贸易融资的来源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1.1企业出口方面近年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 % 。

    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外贸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起步晚,自有资金积累少,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中国中小企业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中国目前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在中小城市很少,到2007年底,中国中小企业出口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只有3729个,担保总额为5049亿元、受保企业为21.65万户。虽然中小企业出口信用担保机构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大多数分布在大中城市,中小城市很少。

    1.2银行方面银行对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出口融资政策有所不同。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来看,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出口融资贷款利率高很多。另外,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还要支付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难度和融资成本。与此同时,由于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及审批时间过长,迫使许多为求生存的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渠道,而民间融资的高利贷性质几乎是众人皆知的。

    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差、报表不真实等问题,这种状况使得银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授信决策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使得银行在中小企业进出口贷款方面选择的策略是简单地退出市场。这也从一方面显示出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失衡、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使得整个融资结构的调整难以顺利推进。

    2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问题

    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提高,对中小企业生存构成了威胁。而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也甚少惠及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大量倒闭或停产。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的调研报告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另有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因此总结目前中国国际贸易融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2.1贸易融资方式过于单一,对象过于集中当今的国际贸易规模、方式都向更高、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虽然现在国际上所使用的的贸易融资方式日益加多,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尝逐步创新,开拓新的贸易融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品种少,且功能单一。

银行方面,目前各家银行办理的业务主要以基本形式为主。而比较复杂的,如保理和福费廷则相对比较少,甚至在有些地区尚未开展。

    2.2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中小企业生存难,除了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缺乏人才、技术水平不高外,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是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缺口。资金短缺直接影响企业运转状况。资金短缺往往极大地限制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和设备升级、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拓展新市场和增加新经营项目。

    3中国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3.1现代信息技术的制约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做支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管理就会显得更高效,便可以将银行相关的部门和分支行高效率、有机地联系起来。然而目前我国的银行业只能说基本完成了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阶段,金融信息化在有些银行只是刚刚起步,从而缺少网络资源的共享,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这样就难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3.2企业规模及内部因素制约在中国经营进出口的中小型企企业数量众多,但总体效益不佳。一些亏损企业管理混乱,资信欠佳,常因资金短缺而利用押汇、打包贷款等信用证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银行短期融资实际上往往被长期占用,严重影响银行经营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同时在贸易经营过程中存在投机性经营,例如在某一时期,某种商品的国内外差价较大时,国内贸易商争相进口此类商品。如新闻纸、纸浆、化纤、钢材、食糖、成品油等,而一且这些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下滑,货款无法回收,就会给银行资金带来风险。

    3.3银行和政府政策对贸易融资的制约进出口双方银行对促进贸易的完成起着关键作用,国外银行都是按商业化经营原则来经营的,如经营不善,随时有倒闭的可能。而中小企业在选择银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国外的行进行全面调查,缺乏和行长期合作的经验,同时对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金融惯例、外贸管理政策了解不够,在贸易结算时有可能遭到无理拒付等现象。中国的银行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中国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都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银行的信贷评价体系中也缺乏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评价模块,而是参照大企业标准,过多地考虑企业的财务指标,导致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无法得到贷款。因此,要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必须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发展更加有效的融资模式。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12

企业商业秘密/国际贸易/保护

一、国际贸易中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中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现状

在国际贸易中,从19世纪中期开始就有相关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其中主要以英美等国家的判例为主。进入20世纪之后,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出现了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以世界贸易组织TRIPS协议为主要保护形式[1]。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多个关于国际贸易中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文件,如《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等,这些法律文件对于推动国家贸易中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2]。

(二)国际贸易中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存在的问题

1、商业不正当交易行为致使企业商业秘密泄露

国际贸易中商业交易产品诸多,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强烈,随着贸易交易技术不断提高,为了能在国际上占有领先的竞争位置,企业之间的间谍活动频繁出现。泄露商业秘密来获取商业地位,导致商业行贿交易的不断出现,主要表现为国外贸易主体对国内贸易人员实施商业贿赂[3]。

2、产品相关人员的交易行为致使企业商业秘密泄露

在进行国际贸易商业交易时,相关的工作人员会直接与贸易提供商、客户进行交谈,获取相关的商业信息,逐渐积累公司各方面的资料信息与客户信息。一旦这些工作人员离开公司,极有可能为新的企业提供自身掌握的原公司的各种资料,提高新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或者直接与原企业进行相同行业竞争,给原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技术手段窃取致使企业商业秘密泄露

在国际贸易中,随着电子技术在交易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使得很多交易通过电子商务交易的形式就能够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与电子相关的交易凭证随之出现,这些与企业商业秘密相关的电子文件由于网络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在传递过程中黑客可利用电子技术进行公司资料以及单据的拦截窃取,利用这些单据提货或者提款,进行诈骗,或者将公司资料使用于商业竞争中或转让给竞争对手,都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企业的信誉带来负面影响[4]。

4、贸易合作方的违约行为致使企业商业秘密泄露

在国际贸易中,生产企业一般以生产技术为核心,在贸易合作过程中,贸易双方为达成合作,对于贸易产品的技术资料以及详细情况一般都会进行相关讨论,若合作的一方因商业贿赂等无法做到保守商业秘密,将会造成生产企业的巨大损失。

二、国际贸易中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策略

(一)制定与贸易相适应的保密协议

针对商业不正当交易行为致使企业商业秘密泄露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制定与贸易相适应的保密协议予以处理。在保密协议中必须对合作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以及合作方的各种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对各类信息的公开程度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列出合作方的哪些行为触及到商业泄密,避免保密协议出现漏洞,并制定出相应的违规处罚规定,以此作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

(二)加大对产品相关人员的管理力度

由于产品相关人员的交易行为造成的企业商业秘密泄露,导致了企业受到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大对产品相关人员的管理力度,从源头上防止企业商业秘密泄露,可以根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需要,与员工签订相关的合同协议或保密条款,约定员工所应承担的保密义务,一旦员工离职后泄露企业商业秘密,则给予相应的处罚,并承担违约责任。

(三)强化商业秘密的技术保护

为避免商业秘密通过网络技术被剽窃,企业应该构建安全的信息技术平台,提高信息系统的防御能力,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时刻掌握各类审计信息以及系统运作情况,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一旦网络信息安全遭到威胁立即启动,并更改安全策略,第一时间保护信息安全。并对已泄露的单据、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点。目前,信息认证技术是一种能够提高信息操作安全的技术,通过更为安全的身份认证技术确保信息单据的安全[5]。

(四)扩大违约责任的追责范围

针对贸易方的违约行为导致的企业商业秘密泄露,可以通过扩大违约责任的追责范围来予以处理。当受害一方的企业有相关的证据证明企业商业秘密由于贸易方的违约行为而受到侵害时,则可以向法院,要求违约方赔偿相应的损失,以此来扩大违约责任的追责范围。与此同时,在贸易方的违约行为发生后,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违约行为并未造成受害方企业商业秘密泄露,才能够予以免责,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以此来实现对国际贸易中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

(五)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

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仅仅凭借企业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对国际贸易中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企业在通过各种措施进行商业秘密保护的同时,国家应该从法治的层面加大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的方式,使企业在保护自身商业秘密时能够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涉及到商业秘密的法律主要有《保密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针对知识产权方面,较为片面,《保密法》主要是针对涉及国家机密而设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商业秘密泄露案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现有的法律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法律准则,细化各个领域的规定,对各种类型的商业泄密的违法犯罪行进行认定以及量刑,防止投机分子钻法律空子,切实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结论

国际法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保护范围日益宽泛,呈现企业商业秘密的国际保护趋势。我国对于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经历了从国内法保护到双边条约和国际公约保护的历程,这是现代商业交易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扩大商业活动范围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国际贸易中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研究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国际贸易中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国际贸易中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在现代商业交往中显得非常必要,在保护方面,不仅要从具体的法律制度层面进行保护,如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而且还应该从协议、交易人员以及违约责任方面加大保护力度,以此更为全面地推动国际贸易中商业秘密的保护,为企业参与各项国际贸易活动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从而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促进技术、文化以及各种先进管理方法的交流,带动各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庆旺.浅析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J].煤矿现代化,2008,(6):25.

[2]林连杰.商业秘密保护之利益冲突与协调―以离职竞业禁止为视角[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62.

[3]何S.论国际技术转让中对商业秘密的保护[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18.

[4]黄自飞.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对商业秘密保护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1,(16):35.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13

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凸显,受害者首当其冲是企业,企业如何排除国外的某些歧视性待遇和做法,探寻一套有效的解决国际贸易摩擦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企业应学会运用世界贸易规则,主动与应诉。在反补贴调查中,被调查的主角虽然是政府,但是相关企业必须积极配合政府,提供有利数据。而在反倾销调查中,作为主角的企业,应加强主体意识,积极应诉,配合有关组织的调查,提供对企业有利的证据,而政府在应对反倾销调查中主要起到协调作用。在发起反倾销立案方面,我国企业也应加强主动出击。在进口商品倾销带来严重损害面前,我国企业往往会因对相关法律不熟悉,或考虑到高额诉讼费用,或缺乏必要的反倾销人才,或存在“搭便车”思想,或因合作性不强难以形成一致的“集体行动”,未能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使企业受损。

其次,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行业协会可提供对外出口信息,加强对行业的指导和监督,促使企业加强自律,建立完善的协商、谈判制度。还可以考虑由行业协会建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基金,基金按协会成员的销售额或产量的一定比例交纳,将企业应诉获得的收益与为此支付的费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使企业能获得必要的诉讼资金方面的支持。

再次,企业应采取多元化市场战略和产品差异化战略。由于中国出口产品市场相对集中,往往导致多家厂商的同类产品大量进入同一个国家,极易遭到国外采取保障措施等限制性措施,如果企业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产品多元化战略,就能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引发的贸易摩擦。

最后,企业应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创建自己的国际品牌。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体现为企业群之间的竞争,而企业群之间的竞争则集中反映为品牌之争。竞争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技术物理差异,更在于品牌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丰富而独特的心理情感利益,这需要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可见,企业产品上档次、创品牌,不仅能扩大产品出口,与国外企业理直气壮地竞争,也是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有效措施。

企业国际贸易精选篇14

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同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在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难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1 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1.1 国际贸易融资的基本定义

国际贸易融资属于一种金融方式,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国际贸易融资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贸易融资就是指为了便于进出口贸易所提供的一种更加便利的融通活动,主要发生于国际结算业务之中。国际贸易融资有两种定义方式,一种是从广义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融资就是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主要发生于有形商品的国际贸易之中;另一种是从狭义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融资是一种信贷活动,发生于国际贸易之中。

相比于普通的信贷活动,国际贸易融资具有较为显著的特点。第一,国际贸易融资的周转速度比较快。国际贸易融资主要发生于国际贸易活动之中,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就和国际贸易形式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国际贸易活动的时效性比较强,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融资周转速度快的特点。第二,国际贸易融资的融资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融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同时也是多样化的。而且随着国际结算方式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还将发生变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可以分成传统的融资方式和新兴的融资方式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所对应的结算方式是不同的。第三,国际贸易融资的手段比较灵活。一方面,国际贸易融资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行了融资形式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获取国际贸易融资的担保形式发生了变化,可以采用多种担保方式。

1.2 国际贸易融资的作用

国际贸易是国际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融资的出现对于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就包括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很多商业银行都比较重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比于一般的业务来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自偿性的特点,这样就可以降低银行承担的风险。同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周转速度比较快,可以减少银行的成本。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出现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加入WTO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长,从而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此可见,对外贸易的发展同宏观经济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国际贸易融资可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进而促进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2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既具有优势也具有劣势。首要的是,介绍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优势。中小企业所处发展环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小,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较为灵活,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强。相比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大多是私有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却具有管理集中的优点,在面临市场突变情况时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二是中小企业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但是生产产品的种类比较多,而且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生产定制化产品,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可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三是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比较低。中小企业生产同一样产品所需要付出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人工费用都要远远低于大型企业,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其次,介绍中小企业所处发展环境的劣势。中小企业所处发展环境的劣势也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宏观政策方面。国家的宏观政策更加偏向于大型企业,这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缺少有利的政治环境;第二,就是资金问题。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这也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就是社会服务环境。我国的社会服务环境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使得中小企业获取技术、人才的渠道比较少,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但在最近几年,受到全球经济环境、产能过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下降,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破产的局面。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影响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如下所述。第一,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需求。国际贸易业务不同于其他的业务,在贸易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这就影响了资金回笼的周期。因此,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境,需要进行国际贸易融资;第二,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获取银行融资较为困难,这是我国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一直都存在的一个问题。

3 解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策略

鉴于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求迫切,融资困难的现状,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想要解决融资困难这一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应完善相关的政策,建立系统化的宏观政策保障体系。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系统化的宏观政策保障体系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应建立政府支持体系。国家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给予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扶持力度。二是应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导致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难的关键因素就是无担保无抵押,这样就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认可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因此,应建立集多种担保形式于一体的信用担保体系。

其次,应创建金融服务体系。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涉及的行业领域比较多,而且多是一些新兴的领域。为了促进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国家应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方式的管理,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最后,应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水平。一方面,使得中小企业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国际贸易市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应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