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4-01-05 14:40:46

儿科学的重要性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1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重要性

中国分类号:G617

幼儿科学教育是引导并支持幼儿积极主动探究生活周围的事物与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感知、操作、实验,自由、大胆的探索,激发幼儿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加强幼儿的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科学,主动学习,乐于尝试,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幼儿的早期发展会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学习、工作、以及成年后的发展,而科学教育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他们后期学习、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对幼儿开展实施科学教育,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对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目前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体现在观察比较、实验、种植及饲养活动、分类活动、测量、信息交流、科学游戏、科学阅读八个方面,由单一的科学知识传授向科学知识的培养转变。使幼儿充分利用手、眼、脑、嘴、空间、时间去开展学习活动。

1.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幼儿本身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对这一切有着天生的探索欲望,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而科学探索更是一件让孩子们感到神奇的事情。在科学教育中,开展孩子们感兴趣,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游戏,通过让孩子亲自看一看、听一听、试一试、做一做来认识科学现象,在科学游戏中让幼儿自由主动的去探索、交流、合作,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又让幼儿主动学习到生活常识及科学知识。

2.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

科学教育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对问题的深入了解、探究、思考、尝试和体验之后,会想把探究的过程及体验后的感受表达并分享,在分享中会有肯定、质疑、商量、讨论等,这样就促进了小朋友间的语言交流,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中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3.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扩展思维

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和多样性。老师根据幼儿的需求,灵活机动的设置科学探索活动,可以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认识,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过程中,由一开始的无目的的摆弄物体到尝试性的摆弄物体,再到验证性的摆弄物体,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还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4.有利于幼儿获取科学经验,建构科学知识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搜集材料、组合材料并把材料进行比较、归类,不断的尝试和总结,促进幼儿自主的构建科学经验,科学教育能帮助儿童将具体、丰富但零散、孤立的科学经验转化为概念化的认识结构,有利于幼儿更好的记忆与学习。

5.培养了幼儿的良好情感

科学活动在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同时,也丰富着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各类激发积极情绪情感的科学活动,让幼儿在和谐、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充分自由的体验,有效促进了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并培养了幼儿的良好情感。幼儿还在探索活动中学会了协商、合作、分享、互帮互助,同时也促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6.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离不开对事物和科学现象的观察,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需要用听觉、触觉及其他知觉形式去观察和比较来发现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通过在科学活动中的体验和锻炼,培养幼儿自觉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为幼儿的学习和智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实施科学教育的教学建议

1.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与学科系统化相结合

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的内容一要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寻找课程资源,让幼儿在生活中接触科学;比如在关于影子的教学中,带领幼儿到户外去找影子,通过观察、体验、比较、思考等科学方法,了解影子的特征和一些物体间的关系,让其体验到科学无处不在。二要有一定的价值,具有科学概念,值得去探究。比如在关于动物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引导幼儿掌握动物的外形特点、名字、习性等方面,而且还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通过设置此动物在哪里生活?吃什么?怎么觅食?等问题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生活化和系统化的有效结合下将知识、技能、道理还原于经验,让幼儿感受到所学的内容正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正想解决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教师指导和幼儿探索活动相结合

教师要捕捉或征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结合科学教育活动的主题运用多种指导方式来引导幼儿进行具体化的科学探索。把引发疑问-引导质疑-支持质疑-协助释疑贯穿于整个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探索、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幼儿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3.重视激励和赞赏,增强幼儿自信心及积极性

科学教育活动需要幼儿耐心的去观察事物的变化,通过多次的操作尝试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应细心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多多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当孩子们成功的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时,老师要真诚的给予赞赏、表扬,对没有完成活动的,老师要先肯定幼儿的优点,然后指出不足的地方,再进行激励,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持久性,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贯穿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我们需从各个教育内容中去挖掘潜在的科学因素,并灵活、机动的给予强化。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以保护孩子兴趣为基础,开放孩子智力为目的,培养性格品性为首位的宗旨,对促进幼儿全身心的发展及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肖菊红,周惠英.让幼儿成为体验与发现的小主人――幼儿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2

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主要指不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不需要特定条件的实验,包括水、电、空气、光、磁及化学反应等诸多内容,其主要特点如下。

1.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性为主。

对于有声、有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记忆。在科学领域里,有很多原理看似简单,却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用于解释这些原理的专业术语对孩子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科学实验能让幼儿直接看到事物性状的改变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非常直观地向幼儿展示其中的科学道理。实验中的奇妙现象、有趣的过程也深深地吸引着幼儿,易于被幼儿接受。

2.幼儿园的实验多以操作简单、容易出效果的实验为主。

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不同于其他正规性的科学实验,由于幼儿动作的精细性相对较差,不可能做要求很精确的实验。因此,幼儿园的实验多以操作简单、容易出效果的实验为主。对实验材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不需要有精确的刻度,也无需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或是很容易买到的东西。如:木块、石子、别针、磁铁、电池、纸、蜡烛、各种小瓶、颜色等。教师准备起来比较方便,不需耗费过多人力、物力。

3.实验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幼儿园科学实验一般过程和操作方法都比较简单,现象比较典型,幼儿能很快掌握或探索出实验的方法。幼儿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在直接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所发生的明显变化和产生的有趣现象。

二、在幼儿园进行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1.丰富多彩的实验材料,为幼儿科学探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科学实验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是科学现象和原理的载体,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对幼儿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要对多种材料进行反复实验,改变传统教学中提供材料单一、现象单一的状况,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多种可以产生相同或相似现象的材料,并创造条件让不明显的关系明显化。

2.特殊的教学方式,一改沉闷,给孩子留下假设和猜想的空间。

在开始实验前,不为幼儿提供统一的实验方法和结果,而是引导幼儿观察所提供的材料,通过设疑幼儿对即将产生的现象进行假设和猜想,产生参与实验的愿望。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即将产生的现象或操作方法进行猜测。每个人的猜测不一定一样,这就为幼儿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亲自动手尝试的愿望,提高了活动的目的性。如在实验《沉与浮》中,教师没有先让幼儿实验,而是让幼儿先猜一猜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会沉在水底,并在所提供的卡片上用标记进行记录。每位幼儿都开动脑筋进行了猜测和记录,对活动的兴趣大大提高,并一直保持到活动结束。

3.多给予幼儿鼓励,激发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尝试、探索。

幼儿只有在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实验,亲自动手尝试,学到的东西才会印象深刻。在幼儿有了假设和猜想之后,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尝试。猜想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操作则起到了验证猜想正确与否的作用,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此时,幼儿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材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师则在一旁观察,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教授必要的表达和记录方法,指导幼儿掌握验证实验数据的方法。

在幼儿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观察到了一些现象后,引导幼儿用语言或图表记录、表达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现象,有助于幼儿将实验过程、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验证,从而改进实验方法,调整原有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表达和记录过程为幼儿的相互交流提供条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幼儿学到了同伴的方法,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提高了表达能力。

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性

幼儿的实验活动不仅能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让实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

1.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层次和时代要求的实验内容。

同样是《有趣的水》这一主题,小班和中、大班选择的实验内容就要有所区别,如小班的幼儿可以找自己喜欢的颜色用吸管将颜料滴在水里看水的颜色变化。中班可以通过做饮料的游戏,体会饮料的淡浓和水量多少的关系。又如小班的孩子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教师就提供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观察不同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否相同。再如教师发现幼儿对物体下滑的现象有兴趣,就设计了“会滚的皮球”这一活动,让幼儿观察球通过不同材质的轨道下滑的现象,在玩中学,在实验中比较。幼儿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了玩的乐趣,发挥了主动性。

2.教师合理投放于实验相关的操作材料。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3

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该病的发生是个体遗传易感性和环境触发因素暴露之间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病理本质为气道慢性炎症,临床特点表现为喘息、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反复急性发作或慢性持续,严重者导致不可逆性肺功能损伤,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生命质量。多数患者需要结合急性期缓解治疗和慢性持续期预防控制治疗,以期达到和维持长期症状控制的目的,哮喘病已经成为一类世界性的高治疗需求和高经济负担的慢性疾病[1,2]。来自WHO的《哮喘全球负担》估计,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3亿人罹患哮喘,预计到2025年哮喘患病人群将额外增加1亿左右[3] 。我国最近20年间的研究数据表明儿童哮喘患病率不断上升, 1990年、200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哮喘患病率分别为0.91%和1.54%[4],2008 年在重庆、北京和广州市的调查显示0~14 岁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分别为7.45%、3.15% 和2.09%[5]。

哮喘病对患儿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生存与经济负担。我国一项对8 510名哮喘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1年内42.74%的患儿因病缺课在10天以上,7.99%的患儿因病缺课达2月以上,5.64%的患儿不能参加剧烈体育运动 [6]。我国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62%的哮喘患儿家庭用于治疗花费每年1 000元以上,14%的哮喘患儿家庭用于治疗花费每年5 000元以上。

哮喘可起始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尤其以儿童时期起病为多。我国资料表明4岁以前起病者占46.6%,5~9岁起病者占21.0%,即10岁以前起病的达67.7%。有研究证实,哮喘患者早期即可发生气道重塑的病理变化,哮喘的疗效及预后与开始抗炎治疗时的病程长短密切相关,早期治疗可能避免发生不可逆气道阻塞,有利于肺功能恢复从而增加完全缓解的机会。但是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率仍较低。哮喘儿童患病后能得到及时诊断者仅占 5.5%,发病3年诊断率不足50%。

针对全球范围内哮喘患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以及哮喘病诊治的高额经济负担,WHO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心肺血液研究所于1995年制定出“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GINA)”,目的是让医生在哮喘诊断治疗和管理中有可遵循的指南及标准。随着哮喘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理念推动下,GINA于1998、2002及2006年被三度修订更新,不断将最新哮喘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证据纳入GINA,尤其是2006年提出了以“哮喘控制”为治疗目标的理念[7],再次让广大临床一线工作者深切认识到哮喘病仍不能彻底治愈,需要执行长程管理方案才能达到和维持患者长期控制,确保正常生命质量。2009年5月,GINA执行委员会儿科专家组首次了 “5岁及其以下儿童哮喘诊断和管理的全球策略”[8],体现了该年龄段患儿特有的哮喘自然病程、哮喘诊断和治疗管理方面的特殊性[9]。2012年6月,来自于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院(ACAAI)以及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的专家组成了哮喘变态反应和免疫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Asthma Allergy and Immunology,ICAALL),发表了“儿童哮喘国际共识(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Pediatric Asthma,ICON)[10]”,此项共识综览迄今全球七大主流儿童哮喘指南,强调了儿童哮喘管理理念的共同点――疾病控制是哮喘治疗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将患儿及其父母的教育工作与卫生服务专业人士的教育工作共同结合起来。确认和避免哮喘的触发因素在疾病管理中相当重要,应规律进行评估和监测以便精细调整治疗方案,大多数儿童经合理的药物治疗能控制症状和减少未来患病风险,哮喘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表型特异性治疗,也就是个体化治疗。

近10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致力推广贯彻执行GINA。我国于1993年制定了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于1998年、2003年、2008年三次修订更新[11],并在全国大力推广。尤其是在近2年来,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的发起下,开始探讨如何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进行全科医生和基层儿科医生关于《中国儿童哮喘防治指南》的推广工作,2010~2012年,学组利用网络巡讲和全国儿科呼吸年会继续教育的平台,围绕儿童哮喘防治指南,精心设立国内外专家讲座并结合病例讨论分析,教育课程的受众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市万余名儿科医生,以期待通过不断推进和提高广大基层医生了解最新指南动态的认知,并应用于医疗实践来改善哮喘诊疗。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4

科室介绍

新生儿科创建于1953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2005年成立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研基地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陈超,新生儿科主任,儿科学系副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呼吸和危重症、早产儿脑发育及脑病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等研究。

重症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重症医学科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单位,上海市小儿急救中心之一,上海市唯一拥有危重儿童转运系统的单位,拥有“院院转运-急诊-ICU”的急诊危重症救治体系。专业设备居国内领先,是上海市唯一可以开展儿童人工肾、人工肝和人工心肺支持体外生命支持的单位。

科室主任风采

陆国平,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儿童呼吸与急救专业硕士,儿童心血管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儿童急诊和重症医学。

消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消化科2011年入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组长单位。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小儿内镜操作以及危重儿营养支持等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业特色包括急慢性腹泻、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病的诊治;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儿童内镜诊治(儿童经鼻胃镜、结肠镜、小肠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等)、儿童过敏性胃肠疾病、慢性肠道疾病患儿的营养支持等。

科室主任风采

黄瑛,消化科主任、内镜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儿童胃肠镜诊治、儿童营养支持等工作。

中医儿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1985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室,开展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和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深入研究。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对多种小儿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对性早熟的中医诊治及机理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整体获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目前为上海市四所儿童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小儿专科。

科室主任风采

俞建,中医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授课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儿科疾病,尤其对青春期医学——性早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机理研究以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有专长。

小儿外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小儿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单位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包括新生儿外科、普外科、肿瘤外科、微创外科和神经外科。专业组包括:新生儿组、肝胆组、肛肠组、肿瘤组、微创组、神经组、整形组、创伤急救组,涵盖小儿所有疾病的诊治范畴。

科室主任风采

郑珊,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曾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资助。

心血管中心——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心血管中心是全国著名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常规开展房缺、室缺、动脉导管、各种动静脉瘘的封堵治疗、瓣膜和血管的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及电生理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尤其在小婴儿及新生儿的介入治疗如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方面具有丰富经验。2000年小儿心血管专业被确定为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主任风采

贾兵,心血管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心胸外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和胸部如肺、食道、纵隔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传染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感染传染科目前是上海市儿童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的定点医疗单位。几十年来,专业科研工作从重症传染病的治疗和抢救逐渐扩展到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疫苗及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的研究、婴儿肝病综合征、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及细菌性传染病的耐药基因等各个方面,先后获得各类科研课题48项,406篇,其中英文论著32篇,科普文章40篇。

科室主任风采

俞蕙,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小儿肝病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预后、机理有一定的研究。

肾脏风湿科

科室介绍

儿童肾脏病专科病房成立于1954年,2005年肾脏专业组更名为肾脏风湿科,是国内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在研项目3项),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相关课题10余项。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徐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多年从事小儿内科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科研教学工作。

科室主任

沈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的诊治,近年来特别关注儿童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透析/肾移植)。

神经科

科室介绍

神经专业成立于1978年,是当时全国成立最早的儿科神经专业之一。神经科门诊诊治疾病包括:儿童癫痫、热性惊厥、偏头痛、多动症、抽动症、各种病因所致的儿童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等;神经科病房主要诊治疾病包括:中枢神经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炎症性脱髓鞘病变、难治性癫痫、神经变性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危重症与疑难病诊治等。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王艺,神经科学科带头人,现为儿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授课教授。主要从事小儿癫痫的诊断与治疗、小儿惊厥性脑损伤的机制和保护干预的研究以及相关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科室主任

周水珍,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儿内科常见病,特别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儿童癫痫、热性惊厥、重症肌无力、脑性瘫痪、多发性抽动、多动症、儿童头痛、睡眠障碍、中枢感染、儿童发育障碍等。

内分泌科

科室介绍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遗传实验室和同年开设的内分泌门诊,2009年正式改名为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科室参与承担遗传代谢病的质谱日常筛查和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开发,在有机酸血症、染色体异常、儿童糖尿病、矮小症、性早熟、性发育异常、肾上腺和甲状腺等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了疾病临床综合诊断治疗、质谱筛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是目前国内少数几个能提供多病种、系统化服务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内少数几个承担过国家II、III类药物临床试验的单位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罗飞宏,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矮小症、糖尿病、性早熟、有机酸血症等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应用基础研究。

血液科

科室介绍

血液科是国内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诊疗中心之一。主要诊治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及贫血、出凝血疾病,并承担肿瘤患儿导管护理、小剂量化疗及输血等门诊支持治疗;血液实验室设备精良,拥有骨髓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染色体细胞遗传技术和FISH分子基因诊断技术等先进血液肿瘤疾病诊断技术和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翟晓文,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副组长,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学术带头人,院长办公室主任。致力于儿童血液肿瘤患儿药代遗传学与疾病治疗预后等相关研究。

科室副主任

李军,血液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委员。擅长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治。

呼吸科

科室介绍

呼吸科建立于1978年,主要从事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临床研究和临床教育。具备专科病房、专科门诊、脱敏治疗室及肺功能室、纤维支气管镜室及呼吸睡眠检测室等专科检查手段,并且具备一个专业梯队合理的医疗人才队伍,多数医生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具有对儿童呼吸道常见疾病和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王立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病专业负责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儿科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等疾病。

临床免疫科

科室介绍

临床免疫科创建于2011年4月,目前是国内从事小儿免疫工作的重点单位之一,其前身是儿科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临床免疫科诊治的疾病范围较广,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各种免疫力低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童过敏症(食物过敏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各类免疫相关性疾病。

科室主任风采

王晓川,临床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免疫缺陷、免疫低下、小儿过敏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免疫发育与疾病,免疫缺陷病临床与研究,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与预防研究,过敏性疾病临床与研究。

药剂科

科室介绍

药剂科工作开展于1952年,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科室主要功能是负责医院药学工作的药事管理、药品采购供应、处方及病区医嘱调配、医院制剂生产与质检、儿科临床药学实践及儿科临床药理学研究,涵盖药物临床使用评价、血药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药物情报资料管理、药物咨询服务等工作,并承担药学专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以及科研工作,多年来为全国药学领域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业人才。

科室主任风采

李智平,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医院GCP机构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发育围产儿科药理学会会员。

信 息快 递

上海市岳阳医院

伦理审查平台建设工作受肯定

本刊讯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委托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关于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质量评估,肯定了医院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医院党政领导、党办、科研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办公室、财务处、审计室、管理评估办公室、伦理委员会委员、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参加了评估会。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5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6―0050―03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起步晚。进入世纪90年代后,我国幼儿园一直沿用的“常识课”被“科学教育”所代替。在考察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的现状时不难发现,在科学教育理论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认为科学教育就是知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一直把知识的掌握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教育目标所追求的价值主要指向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教育目标的表述上基本上以知识为主要线索,目标具体到各个年龄阶段时,就分成为小、中、大班儿童应掌握的庞大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并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也难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受这种观念的长期影响,至今仍有很多幼儿园在实施科学教育时出现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使幼儿早早便受到应试教育的浸染。这种严重违背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已经背离了科学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只会严重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

其次,认为科学教育就是要尽量缩短童年期的教育。

在幼儿教育发展史上,儿童曾一度被当做“小大人”,但这种忽视儿童童年生活、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很早就被批判,并逐渐被人们所摒弃。就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现状看,儿童的童年期被人为地缩短,儿童被当做“小大人”的问题又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一些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对“神童”培养十分迷恋,片面地强调幼儿智力的发展,强调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设计许多纯智力性的科学游戏,旨在超前发展幼儿的应变能力与智力。儿童在这种成人从自身视角出发打造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活动,肯定难以真正体会自由探究的乐趣。

第三。认为科学教育就是成人主导的教育。

在科学教育活动实践中,教育者普遍对科学教育本身缺乏科学的认识,她们往往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就是让幼儿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动手制作,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则处于“权威”的地位,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提供、场地的布置、活动形式的运用、活动时间的长短等完全由老师决定。这种完全由成人主导的科学教育模式既不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更难以使科学教育真正成为儿童自主体验和探究的活动。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之一,旨在对幼儿科学素养进行早期培养,然而,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不难发现,仍然存在许多偏差。常言道: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方法,最终影响教育效果的达成。在今后的幼儿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教师需要首先树立现代的幼儿科学教育观念。

一、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纲要》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在每个领域的指导要点中突出体现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这一重要教育原则。幼儿科学教育是当前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科学教育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不论是集体科学教育活动,或是个别的科学教育,或是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科学教育,都要注重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而不能只注重幼儿异口同声地说出结果;要接受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提供幼儿可选择性的活动机会、活动材料,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真正实现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一种在成人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在周围环境中学习,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的。《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倡导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要对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不能认为只有在集体的、教师讲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才在学习和发展;教师的职责也决不仅仅在教育活动,而要为幼儿创设和组织丰富的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实现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认知和经验的发展。

三、幼儿科学教育的开放性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支持与影响人活动的外部条件。科学教育环境是指幼儿科学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包括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资源,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作用。提倡幼儿科学教育的开放性,具体表现为在科学教育活动时间、空间、材料、内容、形式、方法、师幼关系、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特点等随机开展,可以贯穿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每个环节,可以是在幼儿园,也可以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中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也要注重开放性,可以是成品、半成品也可以是自然材料;科学活动内容更要广泛,来源于幼儿周围环境与生活的万事万物,根据幼儿特点选择最基础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并体现启蒙性教育的特点;科学教育活动在方法上要灵活,或对物体现象进行观察,或进行主动地探究,或根据观察、发现及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和记录;科学活动在形式上具有开放性,可以是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在师幼关系方面可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也可以是合作者、参与者或指导者;在评价方面更要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或社区中的多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形式、方法、标准等方面力求开放性。

四、幼儿科学教育价值的终身性

终身教育思想渗透在《纲要》的全文中,是《纲要》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终身教育也就是终身学习,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深刻而富有远见的观点。从根本上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延伸拓展到幼儿园科学教育。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人发展的条件,现代社会再也不是一个“一技在手受用一生”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教育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发展需要和条件,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社会,教育将伴随人的一生。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幼儿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为人小学做准备,而且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是对生命全程(Iife span)关照。人的生命是一个历程,幼儿时期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关照。只有这样,幼儿园的教育才能无愧地被称为“终身教育的奠定阶段”,才能真正成为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

刘占兰老师曾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概括为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会用这些有益于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大价值。为此,幼儿科学教育应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究热情和创造精神,引导幼儿逐步形成关爱和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分享与交流的态度等目标放在首位,追求以促进幼儿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这些将有益于幼儿一生的发展。

五、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化

整合教育观是建立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观基础上的,也是以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本的具体要求。所谓幼儿园课程整合,就是把课程中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起来,使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幼儿园课程形态。因此,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最终应该也必然会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旌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及领域的整合。

1.科学教育目标的整合化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并非短期行为,在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为培养有探究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其价值追求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2.教育内容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索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它是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协调统一。应将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关系、身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整合到幼儿科学教育中。

3.科学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科学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科学探究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社会性参与等方式相结合,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幼儿将观察法、操作法、语言法等相结合,重视集体科学活动的同时,也关注游戏和生活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关注区角中的生活教育。如:在幼儿吃苹果时,让幼儿观察苹果的结构,感知它的味道;在密封的水果袋中摸出苹果,感知它的质地;在快乐屋里玩角色游戏的时候,引导幼儿买卖苹果,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交技能;数苹果、摆苹果,培养幼儿按一定顺序排序的数学观念;画苹果,用橡皮泥搓苹果,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幼儿集队时,还要等待其他小朋友,通过有节奏、富于童趣的肢体动作引起幼儿学习表演的兴趣。

4.与其他各领域活动有机整合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其他领域活动中,科学则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出现。我们说“科学无处不在”,不仅说科学的问题和科学探索的过程无所不在,同时也是科学认识的对象即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无所不在。在语言活动中,往往有很多朗朗上口的儿歌或富有童趣的儿童故事或谜语等,这些儿歌、故事和谜语本身就蕴涵了许多的科学现象和道理。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儿歌就把小白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概括得栩栩如生、恰到好处。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其他领域的特色,从中寻求科学教育的契机和资源。

总之,在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因为他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因为他是一个活动的个体;我们要协助每个孩子,因为他与成人不同。幼儿科学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多方面的工程。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要最大限度地贴近自然并服务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情感、态度、能力、方法的培养相结合;幼儿的主动探索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相结合;科学教育与语言、社会、艺术等其他领域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科学教育在社会与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文玲,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6

关键词:系统理论背景;大班;科学区域活动;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要求幼儿园大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其大致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区域活动。其中科学区域活动涉及的知识范畴较广,对启发幼儿的思维、锻炼幼儿实践能力等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系统理论科学的观点的核心在于对近代科学以分析为主的还原主义方法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个反动。它注重的是:整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讲究的是动手操作。系统理论背景下的科学区域活动是诱发幼儿主动的探究、参与。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粗略地谈一下系统理论背景下的大班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构建适合幼儿探索科学的氛围

大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这不仅仅需要环境氛围的衬托而且还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氛围来“引诱”幼儿积极地探索、学习。环境氛围是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形成科学品质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幼儿探索的科学氛围,包括:环境氛围和心理安全氛围,以教师本人来做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后盾力量,进而以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探究意图、行动、解决方式、创新思维等进行了解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充分挖掘每位幼儿的科学价值,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探究态度等等。如:探究植物对水和阳光需求的科学活动时,笔者以幼儿熟悉的仙人掌以及发芽的绿豆为实践素材,让幼儿种植仙人掌和绿豆,并对仙人掌和绿豆每天浇同样的水、每天晒太阳,一星期之后,让幼儿上报自己的浇灌成果,这时我们会发现,仙人掌的根部已经开始发黑,而浸泡在水里的绿豆都已经长出小芽,笔者让幼儿自主思考,是不是植物生长都是水浇的越多越好,是否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吸收大量的阳光呢?幼儿根据自己种植仙人掌和绿豆的经验,很快就会发现,不同植物对水和阳光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像仙人掌一星期浇一次水就可以,而绿豆则需要很多的水;仙人掌需要充足的阳光,要经常晒太阳,绿豆芽则不喜欢晒太阳,那样会导致绿豆芽迅速变老。这样,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幼儿能够自行地进行实践探究,进而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而为幼儿今后的科学探究、科学素养的自主形成奠定基础。

二、选取可行性较强的科学材料

幼儿时期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大部分都不是通过书本来掌握的,更多的是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在实践中感知、体验得到的。我们知道,大班幼儿一般处于5、6岁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书本硬性的知识掌握能力欠缺,更多的是需要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因此,材料可谓是大班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根本。系统理论注重科学的动态性,实践性,对此,笔者也认为教师想要确保幼儿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必须选取可行性较强的科学材料,为幼儿创设科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能够在探究中得到科学发展。笔者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对选取材料注重层次性和多元性,借此来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科学实践需求。如:在“打开核桃”的科学活动中,笔者为幼儿提供核桃、夹子、木板、小锤子、积木、盘子、口袋、绳子、螺丝刀等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究怎样才能打开核桃,你能够想出多少办法来打开核桃?有的用锤子砸、有的用木板拍、有的用螺丝刀等等,找出很多打开核桃的方法,同时在打开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在砸核桃的时候,核桃很容易跳,对此,他们将这些工具配合使用,如:夹子固定住核桃,再用锤子砸;之后在探索的过程中还针对使劲过大核桃仁砸碎的情况,

他们还想出了,砸开一条缝,之后用螺丝刀撬的方法等等。这样的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域可行性较强,能够有效启发幼儿的思维,促

使幼儿获取一定的知识经验,一举多得。

三、多元化的显性指导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本身的能力毕竟有限,在某些方面

还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显性指导。显性指导:在幼儿科学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以言语或者动作直接的介入到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对幼儿探究活动进行指导。这里的介入并不是让教师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去,而是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而幼儿的个性差异特质决定了教师显性指导的多元化。常规性指导:引导幼儿建立一定的科学活动规则,如:参与活动的人数、活动材料的整理等等,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随机性指导:幼儿科学探索的过程是动态的,不定性的,很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此时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随机性的指导,即:“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更好地为幼儿指引深入探究的方向。如:幼儿很喜欢玩不倒翁,对于不倒翁的秘密,笔者则是在幼儿玩游戏和玩具的时候随机提出的一个问题,即:这个娃娃为什么怎么弄都不倒呢?进而将幼儿的探索思维直接引导这上边,让幼儿自主的思考、探索,幼儿则会打开娃娃看里边的东西,会得出一个结论:娃娃肚子里有个重物,所以会不倒。笔者则深入随即引导:往别的东西里也装上重物怎么一推就倒了呢?幼儿会继续探索,得出结论:不仅仅是有重物,更重要的是这个重物一直固定在最下端。随机性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积累知识。此外,还有不可缺少的激励性指导:即采取一定的鼓励手段来增强幼儿探索的自信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适当的鼓励有助于推动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和行为。对此,笔者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如:微笑、点头、、称赞的话语等等。这样,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以多样化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推动幼儿科学探索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总的来说,系统理论背景下的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是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参与性、实践性等等,需要幼儿通过自身的行动,在动态中掌握、积累科学知识和经验,同时不断地启发自我思维。因此,教师在开展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来构建情境、选取材料,引导幼儿不断建构自身的科学经验,开阔幼儿的思维和实践范畴,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和实践需求,确保每位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组.全国优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课例评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惠平.幼儿园自主性“探索―表达”教育活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7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发展策略

            中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继承和发扬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医儿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学科学术精华,特别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优势的治法、病种,扩大学科服务范围,继而谋求加快学科学术发展的速度,这是本学科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1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面向临床的主要任务

在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儿科并存的格局下,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中国和世界各国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中医儿科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单位的工作在萎缩。凡是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都是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能否发挥好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成了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病种,我们在2007年曾组织了中国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中医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西医相比,大多认为中医儿科(某些情况下的中西医结合)在下列病种(证)或其某个阶段具有治疗优势。(1)新生儿疾病: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脐部疾患等。(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与其他类型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统疾病:鹅口疮、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厌食、小儿腹泻等。(4)营养性疾病: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营养性贫血等。(5)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等。(6)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遗尿症等。(7)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惊厥等。(8)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发性抽搐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9)内分泌疾病:性早熟。(10)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湿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幼年类风湿病等。(11)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脑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中医特色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来看,涵盖了儿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中医儿科临床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c)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我国近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 %以上为病毒感染,急性支气管炎75 %为病毒感染,肺炎中约50 %为病毒感染。近几年造成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h1n1等,都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许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例如:我们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经过四中心、360例、随机、盲法、对照临床研究,清肺口服液试验组痊愈显效率89.62 %,利巴韦林对照组痊愈显效率73.92 %,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01)。我们承担的另一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儿童清肺口服液的中药治疗方案,与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口服液的西药治疗方案相比,不仅中药组的终点(10 d)疾病疗效评价优于西药组,而且多数评价指标(咳嗽、痰壅、发热、恶寒、紫绀、面色、口渴、食欲食量、舌象、脉率)中药组的起效时间早于西药组。

   

二是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如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便秘、腹痛,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等,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世界各国的普遍应用。

   

其他如中医药调补先后天治疗新生儿疾病,调整阴阳治疗小儿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脏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观点在慢性复发性疾病中的应用等,都是发扬儿科中医药治疗优势的例证。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各国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  加速学科学术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主要任务

   

在历史跨入21世纪之时,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医儿科学的现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与西医儿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速度相比,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必须加快学科学术发展速度,这才是面向未来、能够获得本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发展都需要依靠科学研究,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也必须依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开展。中医儿科学科研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科研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建立规范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所谓规范,库恩《科学革命结构》说:“她包括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总体框架以及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定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中医儿科学科需要建立的规范,必须是能符合本学科学术特点和规范化要求的各种规范。例如:切合中医药学本义的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规范,有中医药特色的诊断辨证标准,能反映中医药优势又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规范,利于中成药开发又符合新药研究原则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这些规范的产生,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在临床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上形成规范,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但是,临床研究成本高、耗时费力。近年来,在儿科规范化工作中已普遍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能集中本学科权威专家的意见,是一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的研究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将会在中医儿科学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制定并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准”,我们儿科专业委员会今后在这方面将承担起与儿科有关的任务。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整体观点是中医学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天时、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中的若干问题不要再过多地进行理论论争,要重视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从而形成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理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药的毒理及减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

   

临床研究的范围目前仍将侧重那些中医药有优势、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高热、惊风、血症等急症,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等。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要面向世界需求,开展中医药治疗儿科现代重点疾病的研究,如儿童艾滋病、各种新型流感等,争取在其中一些疾病取得突破。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要遵循现代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科研方法,进行多中心协作攻关,力争探索出一些新的证治规律,研制出一批疗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的新药,研究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化治疗方案并加以推广。临床研究的内容将深化,如从笼统的一方治一病发展为辨证立方、异病同治;对难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证型、某一严重合并症等研制有针对性的方药;研究有效方药的剂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单体并形成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创新中药”等。

   

实验研究将会更多地直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提升中医儿科诊疗水平服务。要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研制出儿科常见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细胞、分子、基因、蛋白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揭示儿科有效中药及其他疗法的作用机理,为创新疗法、创新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临床,目的在于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目标是学科创新性理论的产生,为中医儿科学事业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科现代化积累条件。

   

中医儿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首先是为数众多的临床人才拓展中医儿科服务范围,直接为各国儿童的健康事业服务。同时,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宽广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构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捕捉学科学术发展热点问题的能力,经过规范、先进、严谨的科学研究,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起推进中医儿科学科发展的重任。

   

在学科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和地区,要组织起一批实力强大的研究团队,团结合作,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究方向的确定,应以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有优势的疾病、学科基础较好为原则,逐渐形成在中医儿科学科专业划分基础上的肺系疾病研究、脾系疾病研究、心肝疾病研究、肾系疾病研究、传染病研究、新生儿疾病研究等研究团队,扩大一批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产生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现代化。中医儿科学现代化,必须是对现有水平的超越,产生在传统中医儿科学基础上的质的飞跃,形成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会贯通,同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医儿科学现代化的实现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各个领域、各种方法大量的研究积累,多少代人的长期努力,才能逐步达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科学研究为动力,继承传统为先导、思维创新为途径,加速引进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学科学术进步的步伐。可以相信,经过持之以恒的长期努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将会随着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而逐步实现。

   

中医儿科学发展至今,成绩斐然;中医儿科学发展前景远大光明。我们这一代中医儿科人,承前启后,肩负着历史的责任,任重道远。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追求,中医儿科事业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predomin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diatric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wang shouchuan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10029, nanjing, china)

abstract: pediatrics of chinese medicine (pcm) has distinguished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it shows some advantages for treating most common diseases in childhood, especially acute viral infective disease and spleen disease. so the guarantee for progress of the cause of pcm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itself. it is necessary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pcm to establish its standard, attach importance to basic research, emphasize clinical research, strengthen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and aim at academic innovation. these measures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pcm modernization.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8

关键词: 幼儿园 科学活动 有效性

在幼儿园课程中,科学教育一直是教师较为专注且感到困难的领域之一,学者呼吁科学从小做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教育的启蒙教育也非常重要。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形成正确态度和品质。有效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生命,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教学改革必须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通过深入学习《纲要》中的科学领域部分,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转变旧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对在科学活动中实施有效教学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探索在科学活动中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是幼儿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如何保证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倾听幼儿的声音,满足幼儿的探索愿望

对生活中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孩子也都有发言表述自己想法的权利。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倾听关注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对知识的需求,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获取科学知识。倾听非常重要,教师要在倾听幼儿声音的基础上,抓住教育契机,促使幼儿对科学现象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使幼儿积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有价值的探索得以深入。倾听、顺应幼儿的探索愿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

二、精心选好课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要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有学习兴趣,首先要精心从日常生活中选好课题,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当幼儿对事物有了浓厚兴趣、产生好奇心,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相反,如果课题枯燥无味,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就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是科学活动的首要任务。

(一)丰富幼儿的认知

生长在大都市里的小朋友别说五谷不分,就连日常吃的蔬菜也认识不多。通过种植园的科学活动,大大开阔了幼儿的眼界。在不同的季节里,幼儿可以认识到不同品种的蔬菜。每当走进种植园,幼儿个个欢快雀跃,小手指指点点,七嘴八舌,东问西问,很快就把园里的十多种蔬菜认得清清楚楚。

(二)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

教师带幼儿到种植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教师先从提高幼儿的观察兴趣入手,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提高幼儿观察事物的自觉性。师生在种植园里种下蔬菜,幼儿特别关心它们的生长变化情况。大班老师因势利导,为每个幼儿准备了小本子和铅笔,定期到种植园地里为蔬菜浇水、施肥;定时到园里观察和记录各种蔬菜的生长变化,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植物。在种植过程中,幼儿在本子上把植物的生长过程画下来,随着植物的生长,幼儿及时发现“白菜长大了”、“韭菜叶子长长了”、“西红柿开花结果了”、“丝瓜发芽了、开花啦”等,个个兴奋而喜悦。

(三)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的观念

在教师引导下,幼儿走进种植园,有的用铲子松土,有的动手拔草。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当发现有的蔬菜被晒得干枯时,教师会抓住机会,让幼儿查找原因,引导幼儿观察土壤的干湿程度,让幼儿知道人每天要喝水,植物也不例外,使幼儿知道蔬菜干枯的原因是缺水,要及时给蔬菜浇水。

三、做好科学活动“预设”,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做的事。在一日生活中,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他们好奇好动,有求知的天性,无明确的目的。在科学活动之前,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好科学活动的“预设”,注重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科学活动的“预设”,要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联系幼儿身边的实际;环境要宽松、愉快、有趣;操作材料最好是幼儿常见而且容易得到的,能让幼儿得到,直接用于学习的。“预设”科学活动,要达到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愿望,提高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及科学现象的敏感性,让幼儿从天性的好奇、好动转化为自主探究。

四、敏锐捕捉幼儿的关注点,拓展幼儿的认识空间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动态过程。幼儿思维活跃,有奇思妙想,容易转移注意力。他们在实际操作时,关注点、兴趣点可能是教师事先所预设的,也可能是教师没有想到的,还可能是很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也不要急于评论和干涉,而是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敏锐地捕捉他们新的关注点、兴趣点,为他们提供所需材料,支持他们尝试,使活动继续下去,生成新的科学活动,拓展幼儿的认识空间。

五、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学会思考

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大胆提问,而且,作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必须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学会思考。幼儿天生好奇好问,但对科学本身的探索欲望主要来自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提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如教师不能提出问题,不能设置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幼儿也就不会思考和探究问题,学习成效就会落空。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教学环节会一环紧扣一环,由浅入深,可以启发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学会思考。不善于提问题,就会造成过程零散、脱节,启而不发,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啊?”、“好不好啊?”这类提问,都是教师毫无价值的自问自答。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提出有创新性、启发性的问题,如:“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你有什么好办法?”、“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等促进幼儿思考,这样比帮助解决一个表征性的具体问题重要得多。对幼儿来说,学会思考,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收益。由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幼儿探究、学习,让幼儿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是从注重幼儿“掌握”知识到注重幼儿“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也是在科学活动中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要求。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9

【关键词】:临床实习 入科教育 儿科 实习医师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20-01

临床实习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医学生由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临床实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医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如何提高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习效果,成为广大儿科临床教师的一大课题。结合我科近年来的做法,儿科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从入科教育着手,在实习医师入科前一天进行,具体做法包括:

一、做好岗前培训与入科教育的有序衔接

入科教育与岗前培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尽量做好二者的有序衔接。

为了使实习医师由课堂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平稳过渡,院临床教学部对新进医院实习的医学生均要进行岗前培训。这也是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必要准备,是医院教学管理的中心和基础,也是衡量一所医院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由临床教学部组织实施。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思想、医德医风教育;医院概况,组织参观;介绍如何当好实习医师;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业务技能学习;布置实习任务及要求等等。

儿科实习的入科教育主要是面对即将进入儿科实习的实习医师进行的,是针对儿科特点所做的教育和指导。入科教育对象仅限于即将进入儿科实习的每一批次的实习医师而言。内容除了岗前培训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实习医师对儿科实习的兴趣;结合临床实际,让同学们认识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提高实习医师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提供在儿科实习中的教学反馈信息;明确自己的角色并处理好实习科室内各方面的关系。

儿科实习的入科教育首先会详细介绍科室环境、各级带教老师情况以及儿科的日常工作程序等,以尽早使实习医师消除陌生感,愿意走进病区,尽快和实习环境融为一体,建立感情!

二、入科教育内容与临床密切衔接

为了使实习医师能更好地投入到临床实习,儿科教研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入科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培养和提高实习医师对儿科实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量让每一位实习医师深刻认识到儿科实习是很难得的一次临床锻炼机会。首先,儿科是个朝阳学科、大有作为。孩子目前是倍受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健康和疾病问题尤其受到重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早产儿却越来越多、新生儿问题和疾病却不见减少、环境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小儿疾病逐渐增多。其次,从事儿科同样会有很大成就感。成人科室疾病很多都是慢性病、很难治愈;儿科则不同,大多数是可以根治的。儿科医生的成就感就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患儿的病痛。患儿疾病得以治愈是儿科医师最大的抚慰。最后,从事儿科可以使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孩子在一起本身就会让你忘记工作的压力、事业的竞争力,甚至是生活中的各种烦恼。

(2)了解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儿科是中医中所说的“哑科”,病人不会自己陈述病史,医护人员与患儿之间沟通困难。因此,实习医师要学会如何收集病史资料。儿科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成人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婴幼儿,很多症状不典型。患儿的病情变化快,来势凶猛,对疾病的诊治需要各级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仔细体格检查的技巧和能力,这里也包括实习医师全力参与。小儿的用药种类需要斟酌挑选,用量需要精确计算。患儿的监护人也存在多样性的特点。所有这些都需要实习医师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儿科是个大炼炉,能够胜任儿科实习,对其它临床科室的实习就会更有信心。

(3)认识儿科实习的必要性。首先,儿科是和内、外科以及妇产科并重的独立的临床科室,其重要性是其它临床科室很难替代的。作为一名临床实习医师,了解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今后从事其它临床科室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小儿机体免疫功能普遍比成人低下,容易发生各种先天性及感染性疾病,儿科医师包括实习医师不可或缺。第三,儿科人口众多,与之相应的儿科医师数量明显不足。

三、注重入科教育与儿科长远发展衔接

把入科教育内容创造性地贯彻到实习医师日常工作中来,并与儿科长远发展有序衔接,以更好地组织好入科教育,在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由一名热爱儿科教育的教师来组织。②入科教育的组织者应该是非常熟悉儿科的各种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③对实习医师要有足够的了解。④要有教研室和科室的支持。⑤入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灵活掌握。⑥提高实习医师参与意识。⑦坚定实习的信心。

我院儿科教研室通过耐心、细致的入科教育和指导,儿科实习带教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积极的包括入科教育在内的临床实习指导,既完善教学方法,又提高了各级老师的临床带教意识。但是在具体执行上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入科教育具体时机和教学形式的把握、入科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整改等都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总之,继续探讨切实有效的入科教育形式和方法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韦桂姬. 规范带教程序 提高儿科临床实习效果[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92-93.

[2] 陈惠芹,蔡耘,唐新意,等. 儿科门诊实习临床带教探讨[J]. 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65- 966.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10

     1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临床工作的基础

    成像是工具和手段,归根到底是用来“看病”,因此必须了 解“病”。在医学上,小儿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年龄越小, 差别就越大,绝不仅仅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胎 儿到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及青春期青少年, 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和精神 行为均在不断发育的过程,遗传性先天性疾患最为多见,感染性 和其它后天性病症容易发生,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这个阶段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远超过成人时期[1]。正是由于小 儿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有特点,疾病谱与成人不同,而且病 死率高,所以加强及巩固儿科学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只有熟知了 相关的知识、理论,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影像诊断,才可能及时帮 助解决临床问题。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能帮助影像医生形成正确的儿科影像 诊断思路。系统地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儿科生理 病理特点、儿科疾病的种类及特点有一个总的了解,结合具体临 床工作,逐步形成儿科影像思维方式。这对于非儿科系毕业的医 学生、综合医院的进修医生可能更为重要。比如:在成人,上纵 隔增宽首先要想到肿瘤;而在儿童,要想到可能是胸腺。儿童在 5岁以前,胸腺都可能比较大,在胸片上显得很突出,20岁以后 则不应再表现突出了[2]。再如:儿童恶性肿瘤潜伏期短,生长迅速, 侵袭性强,罕见与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有关;以白血病最多见,其 次是脑肿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 及胚胎性癌等。而成人恶性肿瘤多与环境致癌因素有关,多见上 皮性肿瘤,如胃肠道癌、肺癌、膀胱癌等吒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临床工作中不易漏诊误诊。儿科临床 工作中,常常遇到许多先天发育异常、发育畸形,小儿全身各个 系统器官均可发生,而且在一个患儿、甚至一个系统器官常常会 合并存在多种和或多处畸形,其中许多是必须进行手术矫正或切 除的;熟悉相关儿科学及胚胎学理论知识,则不易漏诊误诊。比如, 小儿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可同时存在,也可分别发生,形态变 化也多样;而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本身又常伴有多种器官、不 同程度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大约接近一半的比例。常见的多发异 常为VACTERL ( V代表骨性脊柱异常,A为胃肠道闭锁,C为先 天性心脏病;TE为其他的气管食管异常,R为肾脏及远端泌尿道 异常,L为肢体异常)联合体。此外,还可伴有唇裂、腭裂、后 鼻孔闭锁和狭窄等等治疗和预后与伴发的异常、以及异常的 部位及程度密切相关。再如,胚肾最初位于盆腔内,随着腹部的 生长,肾脏逐渐上升,并旋转了 90度。到妊娠的第9周,其触到 背上腺,到达了最终的位置肾窝在胚肾自盆腔上升和旋转过 程中的发育障碍就可形成异位肾和肾轴旋转不良。知道这些,就 很好理解为什么会有盆腔异位肾在影像检查时,若一侧肾窝空虚, 则应继续向下寻找看看是否有异位肾不过,胚肾上升过了进人胸 腔这种少见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疾病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功能及 代谢改变时可以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改变,即异病同影:而 同种疾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状态下可以出现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即 同病异影;这时除了考虑综合应用多种影像检查技术外,密切结合 相关临床资料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相关临床认识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做好治疗前后的影像评估工 作。比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囊肿作胆总管近端(或肝管) 空肠Roux-Y式术或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是普遍采用 的术式,可以达到去除病灶和使胰胆液分流的目的[5],了解了 这些术式,就会明白术前后影像评估的要点,才能看明白术后 的影像改变。

2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开展儿科影像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

    医院的核心工作是治病人,医疗服务行业的主旨是为广大 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M,这是医学科研工作 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临床工作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往往是 人类医学科学发现和进步的起点。纵观现代医学的历史,就是一 部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互相推动的发展史Wc无论是临床型研究, 还是基础研究,皆非凭空而来,都是来自于临床实践、临床需要, 而前者与临床实际关系更为紧密。临床科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临 床工作,以解决临床疾病的诊疗为目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提 高认识,因此好的科研工作会促进临床工作的进步,从而形成良 性循环。作为儿科影像医生,开展科研工作仅仅懂得影像技术、 影像学表现显然是不够的,要懂得儿科临床疾病,要有丰富的儿 科学相关知识,这是我们科研工作的基础与源泉。

另一方面,在开展科研工作时,要努力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 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协作,多学科共同研究同一儿科课题,往 往事半功倍,而结果可能会更深人、更科学,更能为临床提供依据。 

    3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11

【关键词】知识目标 教育内容 科学学科知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5-02

当前,幼儿科学教育成为幼教改革的热点。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以来,广大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科学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实践,虽成效丰硕,也忽略了一些基本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教育中的知识目标被极端淡化

《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仔细分析其总目标不难发现,知识目标被淡化。在新的教育观的冲击下,有学者在对幼儿教师关于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知识观的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主要培养幼儿的探究欲和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知识目标可有可无,知识的掌握与否已经无关紧要。诚然,我们毋庸置疑“知识本位”价值取向批判的正确性,但是批判的同时,我们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知识的学习。

为了避免幼儿园教师片面追求知识的倾向,知识目标没有被专门列出,但并不意味着被忽视,知识目标已经蕴涵在科学领域的其他目标中了,相应领域的教育内容是潜在的贯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改革教学范式,希望教师不要把关注点过分集中在具体知识或技能的教学上……,因此,《纲要》在每个领域中都没有单独列出一个知识点或技能要求的细目,而是从活动的角度附带提出知识或技能 。……,如果教师真是按这样的要求去做了,……学习也就自然寓于其中了。实际上没有知识和技能支撑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只不过这里视知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大堆脱离幼儿的、仅仅要求他们记住的东西。”[1]

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是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进步,所以这种转变并不是对知识目标的抛弃,而是对传统常识目标的矫正、补充和完善。[2]

二、科学教育中教育内容选择缺乏系统性

新的教育观强调幼儿园科学教育不再以传授系统知识为首要目标,教育部也不再对幼儿园教育内容做统一的要求,从而导致幼儿园教师在面对广泛而庞杂的教育内容时束手无策。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张俊[4]副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现有幼儿教师用书中,各主题中所包含的科学内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科学内容出现重复性现象、科学内容无年龄段区分等研究结果。虽然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不必要向幼儿传授系统性的科学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本身不需要系统性。正如我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指出,虽然幼儿园课程不再传授系统知识为目的,不强调系统知识学习,但一些生活必须的知识是需要掌握的,帮助幼儿使其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更是重要的,因为系统化本身也是一种认知方式,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思维方式逐渐改造、思维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5]

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要做到同一内容按难易、繁简程度递进或螺旋上升式,不同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选择和设计。核心科学概念是科学学科内容领域中是学科领域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及统领性的知识,是学科内容的主干部分,包括了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等。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基于核心科学概念,使科学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从而使幼儿获得指向核心科学概念的初步科学经验和事实。

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受其思维水平和原有经验的影响,不可能掌握科学概念,儿童对科学概念的掌握都停留在前概念水平。但是幼儿有必要获得早期关于周围环境的一些非正式理论,为今后学习系统的正式的科学知识打下初步的经验基础。因此,幼儿教师有必要基于核心科学概念,有针对性的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从而有效的引导幼儿探索、获得指向核心科学概念的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幼儿教师的科学学科知识水平较低

在国际幼儿科学教育价值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幼儿科学教育也由传统封闭的、高结构、静态的、重知识灌输的常识教育向现代开放的、低结构的、动态的、体验探究式的幼儿科学教育方式转变。培养儿童学会探究的能力,激发和保护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兴趣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使命和目标。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幼儿园教师似乎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知识就能教好科学。然而,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很难把握幼儿科学教育内容,致使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望而生畏,甚至在指导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从而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究其原因,与教师科学知识的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建议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要有扎实、广泛的科学知识基础,教师应该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及地球-空间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7]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如何选择适宜的科学内容,如何把握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将抽象化的科学概念准确的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粗浅的经验性知识以及幼儿可以掌握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经验,如何对科学活动的生成性内容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等等,对幼儿教师来说是个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要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3][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D].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陈虹.幼儿科学现状的透视与反思.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0(05)。

[4]徐杰.第二节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幼儿教育.2006(05).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12

[关键词] 幼儿园;大班;科学区角活动;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37-2

一、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概念及意义

(一)科学与幼儿。科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大多数人还是很难把“科学”与“幼儿”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懵懂的幼儿不能理解科学的奥秘。华东师范大学的施燕副教授却认为,“孩子从一出生起,就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幼儿不停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带着这种好奇心在操作中积累经验、掌握科学方法、激发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李维金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起始环节,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包括正规性科学教育(集体性科学教育)和非正规性科学教育。

(三)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教育主要指科学区角活动,即教师依据科学领域的目标及幼儿身心发展情况,在某一区域创设合适的环境,投放有意义的材料,幼儿能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从而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集体教学活动虽是幼儿园普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它却很难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科学区角活动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在科学区角活动中,幼儿能自由选择材料来操作,能更轻松地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逐渐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大班科学区角活动现状及分析

幼儿进入到大班,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渴望了解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伴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5-6岁幼儿能独立思考,并能初步理解科学现象的因果关系。

为深入了解幼儿园科学区角的设置和活动的开展情况,笔者特意选取了陕西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X园为调查研究对象园,对幼儿园大班组9个班级进行了三个月的观察,访谈了大班组班主任和部分幼儿。具体情况如下:

(一)对科学区角活动的重视程度

X园对科学区角的重视程度很高。访谈发现,幼儿园领导和大班班主任,都一致认为科学区角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该园暂未制定全园科学区角活动的目标和计划,各班也没有设定本班的目标。

(二)科学区角的设置情况

1.材料来源。X园科学材料有三个来源:园内统一购买、由废旧物品改造、幼儿家长提供。统一购置是最主要的材料来源,部分家长不时提供一些闲置的或新购买的科学材料,教师也会适时改造废旧物品来丰富科学区角材料。

2.空间安排。大班科学角与数学角相邻,光线充足,离水房比较近,位置相对独立,面积约占班级区角总面积的1/4。观察发现,科学区角在同一时间能容纳6-8人,而各班人数均在35人以上,其中2个班超过40人,经常有幼儿因人满而放弃。

3.时间安排。大班科学区角活动时间基本分布在晨间、课间及离园后时间,每天活动时间在1小时内。个别班级会根据情况另外安排活动时间。

4.更新频率。X园科学区角的更新与每月主题活动更换相统一,应该每月更新一次。然而笔者观察发现,大班仅有3个班按计划更新科学区角,6个班未及时更换。

(三)科学区角活动的开展情况

1.内容的选择。X园科学区角内容与主题式科学教育一致,科学教育采用的是某科学课程及其科学区角材料,内容比较系统,所包含的类型比较丰富。此外,各班科学区角活动内容部分来自生活。如大九班教师在学习“磁铁”课程时,投放磁铁资源包到区角,并开展“生活中的磁铁展览”。

2.活动方式。教师在科学区域张贴“科学区公约”,图文说明区角容纳人数和具体要求。幼儿将姓名卡插到固定的位置(一般能插6-8张卡)。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够自由选择喜欢的材料,并自主地选择探索方式。

3.教师在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指导、评价与反思。《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既表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对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提出了具体要求。总的来说,X园大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既有共同点,也有所差异。

大班教师一般会在活动前集体说明、活动中个别指导、活动结束时总结,个别教师会对活动作观察记录,也有极个别教师会干不相干的事情;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对区角内容的解说和区角规则的要求,有时还涉及对科学知识的讲解。

教师在活动中使用“真棒”“继续加油”等肯定性语言,在活动结束后会再次强调规则,用3-5分钟时间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大部分教师透露,班上幼儿多,教学任务比较重,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反思,仅有少部分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及自身进行总结与反思。

大部分教师的指导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在幼儿进行区角活动的时候往往正忙于其他事情,比如早晨忙于迎接幼儿,根本无暇顾及。个别教师的指导更有意义:如大三班教师教龄超过十五年,经验丰富,处理方式灵活,该班幼儿对科学区角的兴致更高,去的次数也多于其它班级。

(四)幼儿园科学环境。X园位于工科院校内,科学设备丰富多样、科学教育氛围良好,幼儿入园后即有机会参观鱼雷馆、航空馆,还能聆听教授的科普讲座。同时,该园还充分利用园所环境,在楼顶开辟无土栽培种植园;定期举办科学制作比赛,作品纷呈。

三、大班科学区角活动建议

(一)制定科学区角活动的目标和计划。科学区角活动是贯彻《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应从整体出发,建立全园科学区角活动总目标及计划,促进科学区角活动的系统化、目标化;教师应根据实际,以全园总目标和计划为依据,确立班级科学区角目标和计划。

(二)科学地设置科学区角

1.区角材料。首先,选择科学材料要注重其安全性、可操作性和可探索性,适当考虑其美观度和艺术性。其次,教师应对材料进行及时更新。最后,应拓宽区角材料来源,鼓励教师利用废旧物品改造材料。

2.区角内容。《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因此,选择科学区角的内容应更多地从幼儿的生活经验着手,帮助幼儿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对科学与人类生活关系的了解。

3.区角时空。大班幼儿独立性增强,要求更大的科学区角活动空间。而目前,大班幼儿人数相对偏多,区角容纳量偏小。可以设置专门的区角活动时间,让更多的幼儿参与进来;关注特殊幼儿,鼓励很少参加科学区角的幼儿参与进来。

4.区角活动方式。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首先应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强调方式应多样化,如在总结评价环节通过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来强化这一行为。其次,要保障幼儿自主开展科学区角活动的机会,不剥夺幼儿的活动时间。

5.区角的创新及推广。目前,无论是从区角材料还是内容来看,各班科学区角相似度较高。但也有一些举措让人眼前一亮,如区角记录表“今天你去了哪个区角”、“生活中的磁铁展览”等,这些创举应得到进一步推广。

(三)将幼儿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有机结合。幼儿在5-6岁阶段,对周围世界有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对科学区角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自主操作、自我探索。教师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有效适宜的指导,能促进幼儿自主有效地学习,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要将幼儿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教师要以《纲要》、《指南》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关爱并信任幼儿,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发扬幼儿的自主性是关键。教师要讲究指导方式的差异性,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做到有所区别;注意指导方式的艺术性和启发性,不能太直接,也不能太隐晦。除了区角内容、材料和规则的解说、对知识的讲解外,教师还应对观察方法、记录方法进行指导。

(四)督促教师加强总结和反思。刘占兰著作的前言提到,IEA学前项目在我国幼儿园考察得出结论:“操作材料少,自主选择少,自由交往少,纪律约束多”。结论中提到的问题,在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中频频出现,教师如果不反思,就不能较快地解决科学区角的问题,教师自身也难以进步。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先生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幼儿园应该督促教师多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多积累。

(五)进一步优化其他科学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都强调幼儿园应当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类资源,创设更丰富的科学环境,探索新的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将科学区角活动与其他环境良好结合。

(六)促进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园际、班级、师幼和家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结束语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弥补了集体性科学教学活动的弊端。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从创设自由开放的科学教育氛围入手,确立计划、投放合适的有意义的区角材料,组织教师的交流反思,开展园际、家园合作,形成一股合力,真正把《纲要》、《指南》等精神落实到实处,让幼儿在自主操作和探索中获得更有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燕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6.

[2]李维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2.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33.

[5]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

[7]张俊著.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5-153.

[8]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13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现存问题;对策研究

科学化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新生机,我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也在加强。因此,在我国的幼儿园的教育将知识放在首要地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幼儿成功迈入小学,并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出现“小学化”的教育倾向。这种传统教育理念对于现阶段的时展要求已经严重的违背了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的成长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分析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阶段,周围的新奇事物都是会吸引他们的好奇心,善于探索事物的来源和形成的原因,如果基于这种幼儿特点,将这种探索精神放大可以强大我国的科研团队,但是,在教育体制中发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内容偏重于学科,而轻视生活化的教育。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价值中包含两种方面,学科取向问题,生活取向问题。科学取向问题是指针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向,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是从简单问题开始入手,进行单一变量的情景和综合式的操作来强调科学现象的根本原理。但是我国的幼儿教育方式远离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获得的是死板的科学知识。

第二,教师在科学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有些幼儿教师在科学知识领域存在着严重理解匮乏,对科学的研究活动开展中没有明确理清价值观和能力等培养,因此导致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教师的探索科学的可行性方式,有一点原因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想要让每一位幼儿教师全面的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形成的过程等并非简单的事。

第三,在幼儿基础性的教育方面,科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幼儿的童年时间。在过去的传统观念里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辅佐下,往往会忽视了幼儿的童年生活以及成长规律教育,这种观念已经被时代抛弃了。但是根据现阶段的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的相关活动现状分析,幼儿童年时间逐渐的被减少,幼儿被送到各种辅导班,迷恋“天才儿童”,过度的追求有儿子智力发展,而请示了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

二、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解决对策

现在,有很多幼儿园过度的消减儿童童年,这已经严重的干扰了幼儿科学教育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幼儿园需要通过的科学化的方式进行幼儿早教,不但要使幼儿养成科学的学习行为习惯,还要恢复他们的正常幼儿生活中去,尊重幼儿的自我发展空间和需要,为了深化满足儿童发展的空间和兴趣,就需要从幼儿的科学态度与探究精神方面入手。

1.分析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幼儿教育中,主要进行的是幼儿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以及价值的取向,这时候需要站在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高度方向上,努力培养幼儿全面发展,将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统一结合,引导幼儿从基础性的科学方法开始学起,在进行自主探索过程中对周围的科学现象和事物进行认知,基本形成科学素养。所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基础性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全面素质,重点教育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耐性和学习性,就要从幼儿兴趣开始为出发点,定向的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和认识事物的方法。

2.分析幼儿园的科学化教育方法

幼儿园的科学通过科学教育的活动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所进行的教育方式进行的目标性基础教育培养,这种教育方式针对幼儿的发展阶段特点和兴趣取向定向的科学教育。从科学实践入手,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认识再到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一个全过程。幼儿园科学教育就要针对性的吸引幼儿的自发探索,教师就要进行预期互动的准备工作,来完善幼儿科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幼儿教育中的科学评价原则

评价的日常化原则。幼儿园会定期举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活动中扮演者领导者,并且有计划的进行科学活动,所以,幼儿教师就要客观的对科学活动进行评价,不但锻炼了教师的技能,还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方式。

客观的评价幼儿科学教育,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化和客观的接纳他们。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教师有时会根据班级情况进行水平测试并对此评价,但是轻视了幼儿的科学探究发展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中幼儿获得了多少,却没有及时的关注。因此,从教师自身入手,建立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教育评价标准原则,重点评价和骨力科学实践能力强的个人或集体,最后在对于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精神给予鼓励支持。

幼儿教育阶段重点进行的是认识能力和科学能力的教育,需要幼儿从小培养出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欲望,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儿科学的重要性精选篇14

与教师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相反的是一种新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即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主体性得以发挥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一取向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学习者在原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它明确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创设或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进而实现自我反馈。吴荔红(2010)从建构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认为建构主义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能够使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发挥,鼓励幼儿在教师创设的良好情境中运用有意义的方式进行探究,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将有助于激发幼儿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2〕在这种价值取向中,教师需要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倾听者、合作探究者,以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这种价值取向下的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给幼儿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自己要先汇聚成一条河,这样才能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许琼华(2009)借用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指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三大法宝,即“看护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并且认为“任何教师都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因为对教师进行自然科学训练是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才能“加入幼儿的队伍”玩“科学的把戏”,更好地指导科学教育。〔3〕

二、基于方法论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一)接受学习式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在教师主导地位的影响下,传统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幼儿接受式学习。研究显示,以往在探索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上,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直接观察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幼儿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也不断加强,但是那种教师讲解、幼儿听讲的传统教育模式依然深深地烙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基于幼儿有意注意无法维持较长时间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单调枯燥并且有效性低,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很好地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望;相反地,幼儿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科学知识的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从而造成整个课堂的呆板僵化。〔4〕教学互动的标签形式化也使得师幼互动缺乏有效性。在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下,部分幼儿教师甚至无法正确地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科学内容艰涩难懂或浅白无趣,这些都对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造成障碍。

(二)“做中学”探究式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刘占兰(2013)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科学探究”的相关问题时指出,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的开展要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核心价值,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这种观念中,探究应该成为儿童在科学领域学习的核心,它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法。这种探究式、让幼儿“做中学”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接受式学习中的不足。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做科学”,尤其强调动脑和动手。科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应该围绕核心的科学概念展开操作,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能够引发幼儿认知冲突和引起幼儿兴趣的情境,并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体验行得通与行不通的方法,这种强调“做中学”、强调动手操作的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科学操作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巴,以及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6〕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应遵循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应尊重幼儿的自我思维方式,提倡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领域整合式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科学教育并非如许多幼儿教师所认为的那样神秘或可望而不可及。实际上,在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科学教育的日常生活取材以及领域的整合。幼儿园科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水平。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学龄前儿童处于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及事物关系的认识表面化、片面化,主要是因为该阶段儿童主要依靠他们直接看到或接触到的事物表象来认识事物和积累经验,往往无法抓住和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7〕因此,教师不应一味追求所谓“高深、“奥秘”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应该使科学教育回归生活,用敏捷的眼光捕捉一日生活中的教学点,将科学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进行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科学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必然要求,不断走向真、善、美更是科学教育的追求,“求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旨趣和自在尺度,扬善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自为基准,达美是科学教育自在自为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8〕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刘慧(2011)提出了鼓励幼儿园教师进行SAS课程构建,即将科学、艺术、社会三大领域的内容相融合进行教育活动,从而完美实现求真、扬善、达美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三、基于教育目标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一)理性主义、工具主义下的学科式科学教育价值观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目的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一是偏狭的理性主义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重视儿童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等通俗、粗浅知识的汲取、记忆和迁移,而忽视科学教育过程中对儿童进行科学方法、态度和精神的培养。二是工具主义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最先关注的并非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使其“成人”,而是关注其“成材”、“成器”,并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或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人才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科学教育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10〕很显然,这种教育价值观没有将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即旧《纲要》)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设定有: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探索事物等。这种让幼儿掌握粗浅科学知识的目标制定也摆脱不了以学科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倾向。在我国的教育中,认知功能和智力发展往往占据首要位置。许亚莉(2003)在对我国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研究中指出,20-30年代的“社会和常识”、50年代的“认识环境”以及80年代的“常识”课程的实施都是在教师“知识最有价值”的信条下不断得到加深的,这是理性主义和工具功利主义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和验证。而教师从“知识最有价值”向“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立场转变则是从90年代幼儿园以科学方法为价值取向的幼儿园“科学”课程开始的。

(二)注重科学素养培养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即新《纲要》)颁布,其中的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引发了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从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转向注重儿童科学情感、态度、科学方法、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中,教师不仅过分注重相关科学知识的灌输,而且只关注自身预设科学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幼儿最终是否获得相关科学概念,幼儿只是作为被动的听众来配合教师的讲解。最终,在毫无猜想、验证、合作和交流的课堂中,幼儿很难获得相关科学经验,锻炼观察能力,更不用说科学探究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的培养,而好奇心引发的科学探究欲望、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热爱科学的情感等,都是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品质成分。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不应拘泥于幼儿学科知识的获得,其更主要的价值应该是为儿童将来一生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王春燕(2013)在对科学教育的坐标定位中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是为儿童创设自由进行科学探索的空间,以探究、体验、发现为核心,化“形”为“式”,目中有人,不断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这才是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所在。〔12〕许亚莉(2003)在关于教育科学课程的价值思考中也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注重幼儿“乐学”、“学会”,提倡方法技能比知识更重要的价值取向,〔13〕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根基。

(三)注重人文素养培养的科学教育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