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6 10:10:56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

篇1

一、引言 所谓食品工业,是指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我国食品工业属完全竞争行业,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程度不高。总体上,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处于成长期,产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多,技术水平较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近年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不断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渐渐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主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以上,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作为哈尔滨市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06-20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始终在装备制造业之后位于第二位。2006年以后,食品工业总产值始终保持约20%的高速增长。在哈尔滨市优势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从2011年4月,食品工业总产值跃居哈尔滨市四大优势产业之首,成为哈尔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产业,总产值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位置,排名第六。本文试图从分析发展食品工业对哈尔滨的经济意义着手,研究这一产业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一)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多年来,哈尔滨市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确立了“绿色、安全”的发展理念,把壮大食品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科技支持、园区建设等措施,着力培育发展食品工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培育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面大、带动力强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了以乳制品制造业、饮料工业、啤酒工业、大豆加工业、肉类工业、粮食加工业以及特色食品加工业为特色的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2010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在22.8%以上,对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06年的14.2%提升至2010年的53.1%。2011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有25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881.2亿元,同比增长25%,占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4.0%;实现工业增加值257.0亿元,同比增长26.4%,食品工业产值占哈尔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0%。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运行特点 2011年,哈尔滨食品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积极局面,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从四个行业来看呈现增长速度“两高两低”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28.3%和33.5%,分别高于行业平均增幅3.3和8.5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60.8%和8.4%,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7.0%和10.6%,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16.8和2.6个百分点。但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增长速度呈现缓慢态势,增幅分别为16.9%和17.2%,分别低于行业平均增幅8.1和7.8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1.0%和9.8%,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5.2%和7.2%,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3.8和1.8个百分点。 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 从食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1,全国平均为0.66∶1,与哈尔滨市相邻的长春市为1.1∶1,而哈尔滨市仅为0.59∶1。由于缺乏集农工贸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产业链条难以延伸。世界50家最大食品集团中最小的一家年销售收入也达300亿元人民币,约是哈尔滨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最多的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6倍。2011年哈尔滨市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1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12户。 (二)加工层次低 除雀巢、蒙牛等招商引进的一些精深加工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围绕本地原料进行初级加工,浅层次加工产品多,深层次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地产地销产品多,辐射全国的产品少。目前,哈尔滨市60%左右的农副产品仍以“原字号”或初级加工进入市场,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后,在美国可增值约3.72元,而哈尔滨市只能增值约0.38元。 (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发育不够强势 虽然目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整体产业发育不强,经开区、双城开发区、宾西开发区及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规模企业少,企业小而散,由于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难以快速发展壮大。 (四)缺乏强劲的新增长点支撑 近年来,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已由2006年的307.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81.2亿元,增至原来的近3倍,年度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5%,尤其是近两年增速均在25%以上。继续维持高位增长,需要更大的绝对值增量来支撑。目前食品工业缺少大型项目,在今年新建和续建的30个食品工业亿元重点投资项目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仅2个,而2012年能够投产项目有14个,新增企业投产、达产较慢,产能释放周期较长,工业投资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后劲。(五)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矛盾凸显一是人才和劳工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哈尔滨市工业人才不足,劳动力流动性强,人才和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经常出现招工难、招合适技术工更难的现象。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高位运行、融资难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发展。企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现有工业企业许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小,无资本积累,流动资金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个别行业受特殊原因影响,发展缓慢。如乳制品行业受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加大了进口乳制品对国产乳制品市场的冲击,行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p#分页标题#e# 四、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突出特色,做强优势产业 食品工业是哈尔滨市“十二五”时期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去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装备制造业,成为哈尔滨市工业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做强哈尔滨食品工业,一定要围绕哈尔滨市特色资源做文章,打好“特色牌”。一是加强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如:延寿鸿源食品的无菌方便米饭项目的投产将填补东三省方便米饭领域的空白,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强肉、蛋、豆制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精深加工食品和即食食品工业化。三是积极发展具有特色风味优势的饮料产品,鼓励形成风味饮用食品区域化。大力发展原浆水果饮料、坚果饮料、蔬菜饮料等健康营养饮料,鼓励发展格瓦斯发酵类风味功能性饮料。 (二)依托资源,促进产业集聚 哈尔滨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为进一步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就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打造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基地,让资源在产业上活起来,助推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大力鼓励在五常、方正、通河和木兰等适合稻米种植的地区开展稻米绿色种植和精深加工;鼓励在尚志、阿城和延寿等地兴建浆果类饮料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园一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三)扶优扶强,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推动和带动食品工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逐步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三是加大综合服务力度。在信息、土地、水电等方面搞好综合服务,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引导,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诚信建设,打造优质品牌 一是以乳品、饮料、酒类、肉制品、调味品行业的国家诚信试点工作为契机,按照国家及省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做好哈尔滨市食品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认证,以诚信促经营、以诚信谋发展。二是以新型工业化试点活动为契机,在食品行业加大信息化及媒体宣传,为企业树立正面、诚信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创建工作,保护和宣传传统品牌,培育和打造新生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五)利用科技手段,促进传统食品工业升级 一是开展产学研对接工作。组织哈尔滨市重点食品企业与省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二是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引进科技人才,从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及质量安全方面创新思路,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 (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利用好平台,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工作。加强与运行、投资、电力、交通、煤炭等委内处室和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经常深入企业和项目工地,了解情况,及时把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馈给相关部门,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二是进一步优化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起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意见》,为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三是做好政策辅导和信息沟通服务,利用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及时宣传国家及省市相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对新出台的产业政策,及时组织企业进行系统的政策解读和辅导。 (七)加强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的社会职能 行业协会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又是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工业协会作用的充分发挥。一要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协会的服务职能。继续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举办好“中秋月饼文化节”活动,为哈尔滨市月饼生产企业及地方名优特产品生产企业搭建良好宣传和展示平台。二是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协会的行业自律协调作用。以“百家食品企业诚信联盟”为载体,积极加强企业的行业诚信自律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哈尔滨食品工业协调健康发展。

篇2

截至年底,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业146家,年实现产值2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产值19亿元,亿元以上企业3家。

一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市食品产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黄酒、调味品、传统糕点、酱菜和熏青豆茶等都是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和知名度的传统特色食品。其中,黄酒和调味品行业规模较大。市现有黄酒生产企业29家,主要分布在桃源、七都等镇,年产量5.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7亿元。平望酱品调料厂生产的酱菜、辣油辣酱历史悠久,产品涵盖酱菜、酱油、辣酱等60多个品种,其中辣油辣酱、蜜汁乳黄瓜、玫瑰大头菜等产品都是市优质产品。该企业年销量5000吨,销售收入2800万元。

二特色行业发展迅速。市特色食品品种较多,除传统行业以外,精炼食用油、植脂末、禽蛋深加工等行业近年来也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油脂()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7.74亿元,上缴税收1407.4万元;市佳禾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生产晶花牌植脂末系列产品为主,年产量5万吨。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完成税收2000万元;广益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量1万吨,销售收入2100万元左右;作为国内最大的液态蛋加工企业,欧福蛋业有限公司,年销售量12000吨,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

三品牌营销力度加大随着食品工业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市食品加工产业中的省级名牌产品和市级名牌产品不断增多。其中,黄酒品牌“百花漾”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牌食用油被评为省名牌产品,目前企业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佳禾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与著名品牌优乐美和香飘飘奶茶展开合作,企业产能不断扩大;众诚鸭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年销售收入7.6亿元,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合兴食品有限公司目前也积极与太太乐食品公司开展项目合作,预计项目建成后,企业产能将翻一番。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规模偏小。市食品加工业年实现产值27.5亿元,仅占全市工业产值1%左右,具有带动性的大型龙头企业明显偏少,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产业整体实力较弱。

二创新能力偏弱。现有食品加工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简单,部分还停留在传统手工作坊生产的水平,技术含量较低,现代食品制造技术和先进装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刚刚起步,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的意愿和能力普遍不强。

三集聚程度偏低。市的食品加工产业涵盖行业众多,但规模型企业布局分散;产品种类较多,但尚未形成主导品牌产品,整个产业集聚程度较低。

四部分行业受限。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太湖流域一、二、三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改建、扩建酿造企业和项目”这对我市酿酒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制约。

三、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市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保障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为前提,以提升总量、质量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骨干企业为带动,推进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传统食品,做精做细特色食品,形成我市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食品加工产业格局,努力把我市食品工业培育发展成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产业。

(二)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从年到年,全市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在20%左右,年达到50亿元左右。

2.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一批上规模、有实力、有潜力的食品企业。年,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达到12家,超1亿元的企业达到510家。重点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3.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年,全市食品工业投入和技术进步贡献率逐步提高,全市食品行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发展重点

市食品加工产业重点要在粮油加工、禽蛋加工、酿酒制造、调味品生产、旅游特色食品等行业加快发展。

(一)粮油加工。

一是加快企业规模化建设。以油脂()有限公司、市同里油脂有限公司为重点,不断加强食用油加工骨干企业的规模化建设,同时推进中小企业的联合与重组,培育发展一批新的规模企业;二是提高食用油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工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各种专用面粉及多种用途的等级面粉。开发米、面、杂粮制品的加工技术,提高主食制成品的比例;三是稳固本地市场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寻找对外合作机遇,建设优质原料基地,拓展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品牌知名度。

(二)禽蛋加工。

一是发挥众诚鸭业、欧福蛋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领先行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禽蛋业加工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二是鼓励企业技术工艺改造。适度提高行业门槛,推广运用无铅含锌皮蛋加工技术和深膜包装技术和封蜡轻型吸塑包装新工艺,提高蛋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利用行业协会的信息、技术优势,开展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加强联合,通过联合生产与销售,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行业竞争力。

(三)调味品加工。

依托市佳禾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市合兴食品有限公司和平望酱品调料厂等支撑和辐射作用强的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推进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加快推进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强强联合,提高植脂末、味精和固态调味料等优势产品的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二是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通过深入研究消费者饮食习惯、产品营养和口味控制等环节,加快开发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托现有的品牌优势,支持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做大做强调味品加工业。

(四)酿酒制造。

以黄酒、啤酒和食用酒精生产作为我市酿酒业的发展重点,现有政策框架下,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创新思路,谋求突破。一是实施品牌战略。以现有“百花漾”大富豪”等品牌为基础,抓好酒类产品的品牌建设,保证品牌营销投入,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二是积极应对政策限制,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大力加强酿酒产业新产品开发,扩大产品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三是突出黄酒工业旅游和黄酒文化宣传,将黄酒生产工艺、文化展示与水乡民俗风情有机融合,办好黄酒旅游文化节,扩大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旅游特色食品。

结合古镇的旅游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重点扶持、合作开发等手段,做精做特色糕点、黑豆腐干、熏豆茶等富有特色的食品,进一步细分市场,加强营销,注重质量、口味和产品包装,满足多层次需求,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发展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力度,落实各级发展责任。成立市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发改、经贸、质监和卫生等主要职能部门要整合各类资源,强化产业规划和引导,切实抓好食品加工产业的集聚发展工作;经济开发区、、平望等重点镇(区)要结合各自实际,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工作队伍,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食品加工产业的集聚和规模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规划引导作用。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加强对食品工业重点类项目及企业的信贷投入和政策扶持。一是要进一步理顺工商、卫生和质监等部门的管理权限,加强对食品工业的监管和引导,切实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市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充分用好、用足有关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公共服务平台等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对食品工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的攻关及技术改造重大项目、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扶持。

(三)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以经济开发区、镇和平望镇为我市食品加工产业发展重点区域,依托食品产业园和特色专业市场等已有的资源和产业基础,有效整合资本、人才和技术要素,重点围绕我市食品加工产业大型企业的产品需求和功能配套,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引导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加快集聚,不断提高对规模企业和重大项目的配套能力,努力构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产业集聚效应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产业集群。

(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大对食品工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大力推进我市食品行业的科技创新。一是继续鼓励和支持大型食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形成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市食品工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能力;二是加强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吸引人才的宏观环境和创业条件,通过人才交流、引智和培训等途径,培养食品工业科技人才,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资源。三是加快食品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食品加工产业在产品研发、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信息化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五)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壮大名牌产品队伍。要继续强化品牌意识,努力做好企业产品推介宣传。一是要建设现代食品物流与营销网络,不断加大对食品加工规模企业、优势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快食品信息网络服务平台、营销平台建设,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提高竞争力;二是根据我市传统品牌和饮食文化资源,大力挖掘平望酱菜、同里糕点等老字号食品的文化新内涵,提升传统食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我市食品行业和旅游特色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47-02

一、引言

所谓食品工业,是指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我国食品工业属完全竞争行业,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程度不高。总体上,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处于成长期,产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多,技术水平较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近年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不断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渐渐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主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以上,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作为哈尔滨市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06-20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始终在装备制造业之后位于第二位。2006年以后,食品工业总产值始终保持约20%的高速增长。在哈尔滨市优势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从2011年4月,食品工业总产值跃居哈尔滨市四大优势产业之首,成为哈尔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产业,总产值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位置,排名第六。本文试图从分析发展食品工业对哈尔滨的经济意义着手,研究这一产业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一)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多年来,哈尔滨市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确立了 “绿色、安全”的发展理念,把壮大食品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科技支持、园区建设等措施,着力培育发展食品工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培育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面大、带动力强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了以乳制品制造业、饮料工业、啤酒工业、大豆加工业、肉类工业、粮食加工业以及特色食品加工业为特色的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2010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在22.8%以上,对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06年的14.2%提升至2010年的53.1%。

2011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有25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881.2亿元,同比增长25%,占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4.0%;实现工业增加值257.0亿元,同比增长26.4%,食品工业产值占哈尔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0%。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运行特点

2011年,哈尔滨食品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积极局面,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从四个行业来看呈现增长速度“两高两低”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28.3%和33.5%,分别高于行业平均增幅3.3和8.5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60.8%和8.4%,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7.0%和10.6%,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16.8和2.6个百分点。

但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增长速度呈现缓慢态势,增幅分别为16.9%和17.2%,分别低于行业平均增幅8.1和7.8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1.0%和9.8%,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5.2%和7.2%,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3.8和1.8个百分点。

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

从食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1,全国平均为0.66∶1,与哈尔滨市相邻的长春市为1.1∶1,而哈尔滨市仅为0.59∶1。由于缺乏集农工贸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产业链条难以延伸。世界50家最大食品集团中最小的一家年销售收入也达300亿元人民币,约是哈尔滨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最多的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6倍。2011年哈尔滨市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1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12户。

(二)加工层次低

除雀巢、蒙牛等招商引进的一些精深加工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围绕本地原料进行初级加工,浅层次加工产品多,深层次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地产地销产品多,辐射全国的产品少。目前,哈尔滨市60%左右的农副产品仍以“原字号”或初级加工进入市场,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后,在美国可增值约3.72元,而哈尔滨市只能增值约0.38元。

(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发育不够强势

虽然目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整体产业发育不强,经开区、双城开发区、宾西开发区及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规模企业少,企业小而散,由于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难以快速发展壮大。

(四)缺乏强劲的新增长点支撑

近年来,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已由2006年的307.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81.2亿元,增至原来的近3倍,年度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5%,尤其是近两年增速均在25%以上。继续维持高位增长,需要更大的绝对值增量来支撑。目前食品工业缺少大型项目,在今年新建和续建的30个食品工业亿元重点投资项目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仅2个,而2012年能够投产项目有14个,新增企业投产、达产较慢,产能释放周期较长,工业投资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后劲。

(五)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矛盾凸显

一是人才和劳工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哈尔滨市工业人才不足,劳动力流动性强,人才和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经常出现招工难、招合适技术工更难的现象。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高位运行、融资难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发展。企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现有工业企业许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小,无资本积累,流动资金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个别行业受特殊原因影响,发展缓慢。如乳制品行业受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加大了进口乳制品对国产乳制品市场的冲击,行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

四、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突出特色,做强优势产业

食品工业是哈尔滨市“十二五”时期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去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装备制造业,成为哈尔滨市工业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做强哈尔滨食品工业,一定要围绕哈尔滨市特色资源做文章,打好“特色牌”。一是加强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如:延寿鸿源食品的无菌方便米饭项目的投产将填补东三省方便米饭领域的空白,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强肉、蛋、豆制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精深加工食品和即食食品工业化。三是积极发展具有特色风味优势的饮料产品,鼓励形成风味饮用食品区域化。大力发展原浆水果饮料、坚果饮料、蔬菜饮料等健康营养饮料,鼓励发展格瓦斯发酵类风味功能性饮料。

(二)依托资源,促进产业集聚

哈尔滨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为进一步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就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打造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基地,让资源在产业上活起来,助推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大力鼓励在五常、方正、通河和木兰等适合稻米种植的地区开展稻米绿色种植和精深加工;鼓励在尚志、阿城和延寿等地兴建浆果类饮料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园一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三)扶优扶强,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推动和带动食品工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逐步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三是加大综合服务力度。在信息、土地、水电等方面搞好综合服务,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引导,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诚信建设,打造优质品牌

一是以乳品、饮料、酒类、肉制品、调味品行业的国家诚信试点工作为契机,按照国家及省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做好哈尔滨市食品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认证,以诚信促经营、以诚信谋发展。二是以新型工业化试点活动为契机,在食品行业加大信息化及媒体宣传,为企业树立正面、诚信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创建工作,保护和宣传传统品牌,培育和打造新生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五)利用科技手段,促进传统食品工业升级

一是开展产学研对接工作。组织哈尔滨市重点食品企业与省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二是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引进科技人才,从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及质量安全方面创新思路,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

(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利用好平台,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工作。加强与运行、投资、电力、交通、煤炭等委内处室和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经常深入企业和项目工地,了解情况,及时把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馈给相关部门,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二是进一步优化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起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意见》,为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三是做好政策辅导和信息沟通服务,利用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及时宣传国家及省市相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对新出台的产业政策,及时组织企业进行系统的政策解读和辅导。

篇4

对落实《食品安全法》的几点体会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食品产业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入了新阶段,进一步明确了工商部门的法定职责,工商机关作为《食品安全法》明确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只有准确把握法律赋予的监管职能,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不越位、不缺位,才能做到准确使用法律,严格依法行政。

一、涉及食品方面的相关规定

《食品安全法》立法寓意深刻,立法宗旨是“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立足点在于“安全”。涉及食品相关法律还有很多,如《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都从不同角度对食品的监管问题进行了规定。因此,在谈到对“食品”的监管。我们就不能只从片面的认为只要是食品就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如对食品中“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等内容进行监管,应当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食品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等进行监管适用《产品质量法》等等。

二、《食品安全法》与《特别规定》的关系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以下简称《特别规定》)严格了企业的行为规范,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法律效力处于低于法律但是高于其他行政法规的特殊位置,(《特别规定》第二条第二款有明确规定)。那么《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特别规定》是否继续有效?

我认为:既然国务院没有废止《特别规定》,它自然是有效的,但是《特别规定》只能适用于除食品之外的其他产品;行政执法人员对食品进行监管不能在《食品安全法》和《特别规定》之间选择性适用,只能适用《食品安全法》。这是因为《特别规定》是在特殊的国内国际大背景下出台的,立法的时间很短,其成熟度与《食品安全法》是不可比拟的,从法的适用原则上看,《特别规定》是行政法规,《食品安全法》是法律,他的出台又在《特别规定》之后,无论是按照“法律高于行政法规”还是“后发优于先发”的法律原则,工商机关在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都只能适用《食品安全法》。

三、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学习领会《食品安全法》,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更新监管理念,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履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特别是按照“四高目标”的要求,做好基层工商所全员培训及一线执法业务骨干培训。

2、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食品市场消费安全。要按照总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作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重要任务和举措。重点抓好重点食品、季节性、节日性食品的执法检查,特别是抓好农村食品市场的检查。

篇5

(一)从兵团食品发展资源来看,兵团发展食品工业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兵团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兵团十四个师分布在新疆天山南北,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1107.7公顷,冬夏温差较大,对农作物的病虫害具有天然的预防和免疫能力,开发较晚,生态环境比较好。在“十二五”期间,兵团将重点建设150万亩红枣等干杂果基地、100万亩葡萄基地、50万亩香梨等特色林果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按照科学技术、生产手段、设施装备和管理方法现代化的要求,围绕沿边出口和城市发展,高标准建设30万亩特色明显、市场导向、以反季节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

(二)兵团食品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市场优势

兵团食品工业发展的市场优势突出表现为兵团绿色食品的发展上。一是绿色食品日益成为兵团新的经济增长点。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设在兵团的委托管理机构———兵团绿色食品办公室成立,负责兵团农牧团场和食品加工企业的绿色食品申报和管理工作。兵团绿色食品数量由2000年的36种猛增到2010年的200多种,有90多种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40多种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监测面积也由32万亩扩大到1500多万亩,绿色环境养殖牲畜80万头。二是以“冠农”香梨、CHAILKS番茄酱、木纳格葡萄、花园乳品、佳丽乳品、金屯葵油、赛里木牌食用油、神内牌胡萝卜汁等为代表的产品畅销区内外,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优质加工番茄是兵团的特色优势,有良好生产和加工条件,新中基生产的CHAILKS番茄酱在欧美市场供不应求。三是兵团优势产业布局日益科学合理,从“三带一区”经济格局到现在提出重点在天山北坡、塔里木盆地周边、塔额盆地—北屯、吐哈盆地形成8个优势产业带(区),对兵团食品工业规模化生产和创建品牌都创造较好条件。四是兵团具有发展食品工业良好的地缘优势,面对中亚、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广阔市场(有8个周边国家,13.5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出口潜力。

(三)从食品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来看

2009年,兵团实现工业增加值148.7亿元,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92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6.9%;兵团制造业企业1209个,食品工业企业355个,占到29.36%;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总产值为29.74亿元,规模以上食品工业销售总产值为10.34亿元,占到销售总产值的34.77%;在兵团工业总产值行业构成中,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到全部兵团总产值的59.26%,而食品工业总产值又占到制造业总产值的36.5%。

(四)从食品工业增长速度来看

兵团食品工业增长速度与我国食品工业增速基本是一致的。“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总产值年增长率接近18%。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到“十五”时期更是高达17.3%。这远远高于同期中国GDP的增长速度。2009年,全兵团25个规模以上行业中,超过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行业有7个,而在这7个行业中,食品加工业增长64.1%,饮料制造业增长3.5%。

(五)从提供就业岗位来看

随着兵团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兵团城镇化已由2000年的33%提高到目前的47%,已步入城镇化中期发展阶段。食品工业是消费品工业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的一个工业门类。因其就近原材料产地,因此食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团场劳动力就业和兵团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兵团“三化”协同发展来讲,食品工业的发展是兵团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出路。食品工业的发展反过来也支持兵团农业的发展,通过吸纳剩余一线大田劳动力,提高职工收入,并推进兵团城镇化。

(六)食品工业内部结构及空间聚集效应日益显现

特别以石河子高新技术开发区知名食品企业,如今麦郎、娃哈哈、旺旺、康师傅、伊利、雨润、燕京等为代表,已经初步显现出食品产业聚集效应;并且,石河子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初步形成食品产业聚集效应也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个区域内食品工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内该产业集聚并提升集聚水平;食品工业发展和集聚水平提升,会对食品工业的产业结构提出重新调整的要求;适应食品工业发展要求的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会提高食品工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这对兵团食品工业更高层次发展提供规律性的经验。

二、兵团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兵团食品工业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

一方面,从食品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来看,兵团食品工业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食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是衡量食品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不仅是食品工业高度发展的标志,同时也是农业产后部门纵深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提升的重要反映。兵团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近年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距离发展中国家也还有差距,与发达国家差距就更大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兵团食品工业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另一方面,从食品发展战略理念上看,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没有充分予以重视甚至忽视了。兵团食品工业要完成从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的转换,就必须弄清楚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和谁竞争?即要清楚知道企业市场现在的、潜在的竞争者是哪些?二是在哪竞争?要清楚兵团食品工业企业市场份额是多少?在各竞争层面上优势是什么?比如:我们在竞争形式上处于一般竞争、形式竞争、产品竞争和品牌竞争?三是我们食品企业靠什么竞争?也就是说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四是如何竞争?也就是产品定位、业绩何来?未来产品如何定位?等问题。而事实上,无论是从行业层面上看,还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我们对这些重要的问题都没有充分重视或者说没有意识到。

(二)兵团食品工业集中度低

从产业布局来看,整个食品工业在产值上的前几位省份之和呈上升趋势。西部省份的四川省在食品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到2005年已经被挤出了前八强,而东部和中部省区部分省份所占比重已越来越大,食品工业的聚集程度在不断提高。从食品工业发展实践来看,我国各省食品制造业除主导省份山东、广东,而山东农产产业化经验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食品工业将走进“产业发展—产业集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而通过表3,我们既可以感到在兵团新型工业化格局中,食品工业是兵团工业格局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同时也可以看出,兵团食品工业尚处在依赖资源起步发展的较低级阶段,还没有将兵团食品工业统筹发展考虑,特别是在行业中没有明确地地位定位目标,明确的竞争模式等等。表3是兵团2009年六月召开工业经济会议后,笔者从各师工业发展重点产业中汇集的兵团十三个师(除建工师外)工业战略布局中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从规划中我们既可以感到各师都非常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但也让我们有个忧虑,这样会不会造成兵团食品工业相互争夺资源各自为政的发展方式?

(三)兵团食品生产企业结构以中小型为主,生产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少

全行业广泛存在企业规模小而散,科技投入少、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低、生产效率低、综合利用差、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市场无序竞争等现象。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

食品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比重偏小,大量食物资源得不到加工,且技术装备仍显落后,行业科技进步的步伐不快。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等投入不足,众多食品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仍较低,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普遍不高。加工食品粗多精少,餐桌食品仍未形成工业化生产。这种现象在规模以下企业中更加突出。

(五)缺乏创建兵团食品品牌意识

从兵团“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培育20家产值过10亿元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企业是创建名牌的承担者,鉴于兵团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带“农”字号,“十一五”期间要创建的20个知名品牌中农产品名牌将为数不少,从某种意义上讲,创建兵团知名品牌就是创建知名食品工业产品品牌。但由于农产品创建名牌意识薄弱、兵团农业产业化层次还不高、农产品生产因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产品市场认同度和竞争力较低,达不到相应的市场份额,从而使农产品创建名牌成为“纸上谈兵”、营销观念落后,营销方式简单等因素影响,兵团兵团缺乏创建优质食品品牌的意识和氛围。

(六)缺乏兵团食品工业人才

食品企业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技工、工艺师、机械师、质检人员、经营人员、策划人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然而在兵团食品企业中,以上人才在不同程度上度都难以满足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加快兵团食品工业发展战略思路和措施

(一)提高食品工业聚集度

1.政策制定或者主管部门的作用应该在于努力维持有利于食品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或者适当的为食品工业的集聚创立外部条件,或者适时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集聚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

2.为了充分发挥食品制造业的积聚效应,应该加强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重组,走以食品工业集中若干师开发区为中心,原料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的积聚模式之路,充分整合相关资源,降低产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3.调整食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把农户+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生产模式按照契约方式、合作服务方式或纵向一体化方式调整,以适应食品工业集聚的需要和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调整和优化食品工业结构、主动加强食品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对接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为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围绕市场需求,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形成以大集团为骨干,中型企业为配套,小型企业为补充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原料为依托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探索食品工业与农业的合作模式,促进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

(三)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

1.加强对食品工业的组织领导。由于食品工业门类多、涉及面广,为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建议建立兵团食品工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兵团食品工业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兵团绿色食品协会。要积极支持和发挥食品行业协会作用,为政府与企业做好行业管理的双向服务工作。

2.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执法部门、行业管理组织及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3.加强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宣传、贯彻力度、推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及经验。

4.逐步推进食品生产的法制化建设,促进兵团食品工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四)以绿色食品发展带动兵团食品工业大发展

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家市场,围绕资源、市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食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且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花样增多;通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对绿色壁垒进行有效规避。通过“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可以对绿色壁垒进行有效规避,同时也是调整农业机构、增加农场职工收入的重要途径。兵团边境经济带的农牧团场具有发展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的丰富资源,并且这些地区无工业污染,有开发绿色食品的潜力和优势,通过开发绿色食品尽快使职工脱贫致富是一条有效途径。

(五)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名牌效应

1.将农产品创建名牌与兵团农业产业化紧密联系起来。名牌战略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高度的“亲和力”,都是集经济集约化和社会化于一体,合理配置资源,发展生产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手段和形式,此外,农业产业化对名牌战略实施拓展了范围。

2.抓住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使传统名牌农产品向现代名牌农产品转化。

3.对农产品成功实施文化投入。人们的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充分表明人们对“农产品”不仅仅是“食”的需要,也对它寄托了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4.巧借会展经济塑造兵团农产品名牌。

5.充分利用兵团上市公司“壳”资源,为农产品名牌创建提供支持。

6.运用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弥合了农产品供求的时空差异,使发展落后的农产品营销与其他非农产品营销处于同一平台的发展阶段。它为农产品创建名牌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平台。

(六)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投入

1.综合运用产业技术政策、行业规划、投资导向目录等手段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食品工业。

2.增加食品工业项目技改信贷投入,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支持重点企业和项目。

3.体制创新。团场场办工业企业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实现产权制度多元化和人格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合伙、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形式进行联合重组,实现资本社会化和规模水平的提升。

(七)培育壮大兵团食品龙头企业,带动食品工业发展

兵团食品工业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培育和发展驰名品牌,靠质量和信誉赢得市场,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因此,要按照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新机制的原则,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食品龙头企业为企业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采取重组兼并、出资买断等形式,组建大企业集团,以提高食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在优势产业集群中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如食用油应考虑组建跨师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兵团食用油集团,叫响兵团食用油品牌;在开发特色资源(甘草等)重点扶持昆仑神农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酱用番茄重点扶持新中基股份公司;乳制品重点扶持佳丽、新金牛等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畜产品重点扶持天康、绿翔等企业,等等。只有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扶持一批规模专业化和标准化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才能增加农工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带动食品集群发展的有效途径.

(八)重视营销,锁定市场

1.按区域性市场定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食品市场空间巨大,应作为主要的目标市场。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澳门应是兵团绿色食品的主要出口国和地区。

篇6

食品产业是北京都市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正在向绿色、营养、健康,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等方向升级。2007年北京市食品产业主营收入超过500亿元,食品消费接近1000亿元,发挥出了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目前,北京食品产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7个,占北京工业中国名牌总数的31%。

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在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的支持下,北京市食品协会和北京包装技术协会的组织下,一些生产实力较强的企业共同开发“新北京特产”系列食品。该系列产品以“老字号”传统食品为基础,在文化发掘、外观造型、品种搭配、包装设计等方面融合“南北”、“中西”的大众口味,并在传承文化中创新,鲜明地体现了北京作为历史古都的文化特色。

在“新北京特产”食品中,“京八件”是老北京传统糕点,因每套中有八种馅料、八种不同的图案造型, 又因其源于宫廷。 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享誉京城而得名。“新北京特产”中的“京八件”在充分继承北京民间糕点的基础上,融合了中西糕点的制作工艺,并从营养学的角度重新对八种馅料进行了创新。新“京八件”的八种馅料(玫瑰豆沙、桂花山楂、奶油栗蓉、椒盐芝麻、核桃枣泥、红莲伍仁、枸杞豆蓉、杏仁香蓉)选用了天然、绿色材料配以植物油、蜂蜜等辅料,经过合理配比,并采用酥皮和混糖皮两种皮料,使食者充分体验到坚果鲜香,香而不腻,入口即化,鲜香四溢的致臻感受。此外,新“京八件”还以“福、 禄、寿、喜、富、贵、祥、和”八字符来表达祝福,极具老北京民间风味特色。

新开发的宫廷御点名称、形状、 纹饰以企盼吉祥的宫廷文化为核心,寓意“三吉六象”的祝福,三吉,即福、禄、寿;六象:即欢乐之象、和谐之象、自在之象、健康之象、富足之象、成功之象、寓意吉祥,喜迎四海宾朋,同时,选择了最为尊贵的极数“九”,九种馅、九种形状、九个寓意、九种天然的颜色, 馅料选择北京及北方特产,营养丰富、口感细腻,皮料以植物油、黄油调治,口感松酥绵软, 香甜醇厚。

“新北京特产”食品突出了营养、健康、时尚的创意,反映皇家御膳与民间小吃的“京味”特点,它引导北京食品企业将食品产业发展与旅游经济结合。据了解,在2008奥运期间将有约两百万人到北京,借助北京奥运契机,以国内外来京的旅游者为主要对象,加大发展奥运旅游纪念食品研发,开发一批具有北京历史文化、京味口感突出, 携带方便、包装精美、适于馈赠的集技术性、文化性、健康性和时尚性等因素于一体的新北京特色产品,满足来京旅游观光的中外消费者的需求。

据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副局长李树藩介绍说,近两年的“新北京特色”系列食品开发工作已顺利完成,新北京特色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组织体系新。为保障“新北京特产”系列食品具有高水平、体现新特色、创造性的构建组织体系,在开发研制“新北京特产”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北京市的研发、设计资源,依托北京已有食品产业基础,借助北京食品协会纵向联合稻香村、好利来、全聚德仿膳、宫颐府、味多美、金凤成祥六家企业以及食品研究所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横向联合北京社科院历史所挖掘北京糕点的文化内涵,借助北京包装技术协会跨产业联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香港雅图仕公司负责产品的包装设计。通过市场化运作、官、产、学、研相互配合、使开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代表了行业最高水平,在北京食品协会和包装协会的协调下,充分利用北京市和外埠的研究资源,各企业优势互补,在合作中实现了传统产品换代和产业实力的提升,达到“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的目的。

京味文化浓。“新北京特产”食品是对老北京宫廷和民间糕点的继承和创新,力求在口味、 造型、包装、文化内涵等各方面体现“京味”文化特征。在文化溯源上, 为了保证“新北京特产”在文化上的延续性,由专业机构、专家对北京传统糕点进行研究,对传统“京八件”和宫廷糕点的来历、构成、制作工艺等进行考证,在文化内涵挖掘上、组织了食品、历史、文学、戏剧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传统糕点的文化脉络和掌故进行梳理,提炼“新北京特产”的文化内涵,在口味上,做到了既保留传统“京味”,同时又能被现代大众广泛接受,在视觉效果上,以传统文化符号为基础,以现代视角进行再创新,从产品造型、内外包装上使人直观感受到浓浓的“京味”文化。

产品开发 “精”。新北京特产是北京食品行业协会和设计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 参与开发研制的都是北京知名品牌食品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各企业总经理主抓,并抽调最好的技术人员负责研发,力求多到精益求精。在选料上,大多选用产自北方地区的特产,原料绿色、 天然,在口味上,根据现代人注重营养健康饮食的趋势, 从营养学的角度对产品的馅料、 皮料进行科学配比, 在生产环节上,融合中西干点的制作工艺、大胆革新,开发新模具,同时严格细致,把好质量关,保证了“新北京特产”的产品卫生、安全。

标准起点高。从产品开发之初,提出要借全行业之力,打造“新北京特产”理念,赋予它传统韵味和时代特色,使之成为首都北京的一种代表食品。“新北京特产”系列食品从开发、生产到销售都体现统一的高标准,即以高标准的统一文化、统一标识、统一馅料、统一造型、统一产品名称、统一质量,由6家企业高标准统一进行生产,并统一推向市场,目的是使全行业形成开发与生产“新北京特产”高标准的开发创新团队,使开发出的“新北京特产”“京八件”、“宫廷御点”真正能为奥运会增色,使国内外游客真正感受北京,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体验传统饮食的新选择。 希望,“新北京特产”能像“烤鸭、长城”一样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了解北京的又一张“名片”。

篇7

速冻食品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走进任何一家超市,只要有卖生鲜的地方就有速冻食品。近年来,速冻行业保持以每年百分之几百的速度增长,但翻开任何一本现有的市场书籍,对这个行业都鲜有描述,毕竟这个行业太年轻,年轻的很少人注意到他的成长,但不容忽视的是以思念、三全为代表的河南速冻食品企业在短短几年内就打造了中国速冻食品的半壁河山。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对于中原人民好像有着特别的意义。河南,这个曾经依伴黄河的文明发源之地,拥有中国最多人口的农业大省,如今又成了中国速冻食品的最大生产基地。据权威部门统计,河南的速冻食品占据了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份额的60%,在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中,每10个汤圆中有6个、每10个水饺中有4个出自郑州。以思念、三全、科迪为代表的河南速冻食品成了领跑全国的优势品牌。在2003年公布的速冻食品类的中国名牌产品通告中,获此殊荣的五名企业中河南就占了三个。而由《成功营销》杂志、新生代市场调研机构联合进行的“2003年度中国市场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也揭示出,思念和三全都以行业高分分获速冻主食类最具竞争力品牌前两名。在某些方面,河南系制造俨然已经成为速冻行业的代名词。究竟河南系制造的驱动力是什么?而最让人们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成功的是思念、三全为代表的河南系,或者说,河南系,为什么?

河南系的崛起

上个世纪的90年代的初期,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河南立足自身农业大省的比较优势,强力培养和发展食品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链条,依此为优势带动了食品加工业快速增长,河南食品工业的经济总量,也由“八五”时期的全国的第七名上升到“九五”以来的第四位,并稳居我国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经济总量之首。

河南速冻食品的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而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家用电器普及,大卖场、连锁超市的出现,这些外在环境的变化都为速冻食品的购买、运储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促使速冻食品得以快速在全国市场畅销。

河南系速冻食品以思念、三全、科迪为龙头,形成了以中式速冻食品为特色的产业化链条,仅郑州就有大小速冻食品厂家数十个,其中像笑脸、亿星、胖哥等品牌也都成了河南系速冻食品的生力军。

河南系制造的优势非常明显,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副产品资源非常丰富,河南不仅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还是全国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肉制品、味精、面粉、蔬菜等作为速冻食品的主要原料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另外,河南又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使发展速冻食品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其次河南地处中原,依托京广、陇海两大干线交通优势,便于全国调配资源,良好的运输和物流环境,使产品的大批量运输成为可能。当然,河南系速冻食品能够做大做强还得益于企业的现代市场意识,思念、三全作为速冻食品的领航者,两家企业都拥有高效的市场运作体制和成熟的市场销售网络,所以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并领跑全国。

河南系的三国志

河南现在涌现了像思念、三全、科迪这样的优势品牌,思念与三全以北环道为水平线各居郑州一角,位于竞争的区域中心,科迪另类旁观,远离郑州竞争圈,形成了有趣的“速冻食品三国志”。业界这样评价河南的速冻食品业:启于三全,发展于思念。此话也许有失偏颇,但思念短短6年就赶超三全却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两家对外公布的市场业绩来看,两家各以20%的骄人业绩在速冻食品市场平分秋色。

纵观整个速冻(特指速冻主食)行业,在时间上可以以1997年为界分成前后相互承接而又不同的两个阶段,在1997年以前,速冻食品的竞争基本上是不存在品牌竞争的。1992年起家的三全一支独秀,独领着速冻食品的半壁河山,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界定应该处于品类的导入期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就是:品牌力量较弱,因为快速消费品的产品特点,关心度较低,消费者投入的风险不大,所以尝试愿望较高,这时的市场竞争就转化为终端通路的竞争。

1997年之后,思念作为速冻行业后起之秀,依靠产品创新和掌控终端两个市场利器,迅速的打破市场格局,成为速冻行业迅猛飞奔的黑马。这段时期也是速冻行业发展的黄金成长期,其明显特点就是市场消费的普及率和重复购买率显著提高,市场份额增大,消费者把速冻食品作为快节奏生活的一部分,并形成习惯。同时新品牌增加,各品牌竞争加剧。

如果说河南系的快速发展是仅仅先天的资源优势,那么思念的发展则是一个行业特例,创新产品,创造新渠道是思念的致胜法宝。思念曾经率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10克玉珍珠汤圆,打破了30克大汤圆多年来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对汤圆的馅心做了相应的改动,即由沙质改为溶质,从而引发了汤圆生产工艺的一场革命。在水饺方面,思念开发的具有特殊工艺的灌汤水饺系列,以独特风味迅速畅销全国,思念公司的掌门人李伟先生被外界传称为“饺子大王”也由来与此。

紧贴大卖场,是思念掌控终端的通路策略。思念一开始就看中了大卖场的独特优势,实施一系列紧贴大卖场的营销策略,密切与大卖场的客情关系。2002年4月,思念和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业巨头沃尔玛签定了贴牌供货的协议,成功地通过沃尔玛在全球的销售网络走向世界,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中城市,通过与家乐福、麦德龙、联华等大型零售机构的合作,有利的提高了品牌形象,建立了行业壁垒。

河南系的明天

目前河南系的产品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的中式速冻食品上,产品结构还比较单一,只有以水饺、汤圆、面点为主的150多个品种,产品线的深度和宽度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随着行业的发展及消费的变迁,在产品研发上,河南系可以走出传统食品的视野,生产多样的东西方快餐食品,比如西式、韩式食品。国外大卖场的扩张,使这种产品消费成为可能,开发出针对特定消费者、特定消费场合的速冻食品,可能就是河南系的下一步方向。

篇8

一、科学规划布局,实施“百亿工程”。

按照优化布局、集群发展,科技指导、创新产品,市场导向、合理配置,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原则,调整完善内江市“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安全营养、绿色环保的现代粮油加工业体系。大力实施粮油加工业“百亿工程”,即2015年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同时对现有粮油加工企业进行重新规划布局,计划到2015年形成日处理稻谷50吨~10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厂10户,日处理稻谷200吨的大米加工厂3户,日处理小麦60吨~80吨的面粉厂6户,日处理菜籽50吨~100吨菜油加工厂3户,饲料转化企业年生产能力由45万吨提高到90万吨,玉米深加工年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的规模,方便小食品加工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的规模。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内江市粮食资源、消费市场和加工产能分布现状,突出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加工企业,大力扶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化企业结构;推进粮油产业化经营,打造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加快营养健康、方便食品和特色产品开发,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现代粮油加工集群,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园区。一是在市区范围内,依托内江国家粮食储备库新建日处理稻谷200吨的大米加工厂一个,通过对香椿、飞龙(米厂)、汉丰、勇俊、飞虹桥5个米厂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达到日处理稻谷400吨的生产规模,确保市区内日处理能力600吨,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二是搞好产品深加工。以市区和城市居民为主要的消费对象,依托内江国家粮食储备库大米厂、飞龙(大米厂和面粉厂),重点生产小包装精制大米和面粉(挂面);隆昌县发挥传统特色产品的优势,通过对豆类制品和酿造制品改进工艺制作和包装,促使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开发新产品。依托东兴区蜀国食品有限公司开发薯类系列产品,粗粮细作,让紫薯产品摆上市民餐桌和厨房;资中运达粮油工业公司,要利用自己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着力开发花生和大豆扎油项目,在扩大业务的同时为当地农民种植的花生和黄豆提供销售渠道。

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依靠技术创新,对传统粮油加工业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粮油工业科学、快速、集约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开发中高端的粮油食品,提高粮油转化效益。资中运达公司和唐源油厂将现有生产能力4.5万吨提高到8万吨,其扩大的产能以开发产品深加工为主,通过对食用油的升级换代和提高小包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促进粮油产业集聚发展。

篇9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不断增长,餐饮业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11月底,全区共有餐饮经营生产单位2580家;其中有固定经营场所的 2420家;经营面积达到500平方米的大型餐饮单位30家;A级餐饮单位5家,B级餐饮单位15家,C级餐饮单位2400家;餐饮业从业人员达到16000余人。年产值近10亿元,带动其他第三产业产值近20亿元,上交税收近1亿元,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为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区),广安区凌云路为省级餐饮服务示范一条街,广安市味觉元素清油火锅店为省级餐饮服务示范店。成功打造正元新辰餐饮一条街、清溪路餐饮一条街、环溪一路风情啤酒一条街、玉兔路餐饮一条街等餐饮特色街区,均悦大饭店、蜀园、渔家敖、城南辣百度等大型企业高档消费场所,小平故居牌坊新村清丽园、天赐园等25家星级农家乐。

二、餐饮服务监管现状

近年来,广安区药监局不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从源头上狠抓餐饮食品安全,全区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确保了群众得健康,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

(一)落实责任措施,监管触角实现全面覆盖。

党委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更加重视,召开全区食品安全工作会,签定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乡镇政府在食品监管上的责任,有效弥补了我局监督触角不足的问题。继续推行食品网格化管理工作,采取“四定”,即:领导定片、股长定组、干部定点、排查定期,成立了七个片区监管组,各自对负责片区的食品监管工作负全责。深入推进部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确保村有食品安全信息员、镇有食品安全监督员、店有食品安全管理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安办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切实发挥好了信息员、监督员及管理员的作用。

(二)强化宣传培训,安全意识实现全面普及。

我局结合法律宣传六进、3.15消费者权益日、禁毒宣传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梦主题教育等活动,深入社区、乡镇、企业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做到了周周有宣传,月月有行动。通过举行集中宣传活动、举办宣传培训班、展示假冒伪劣产品、发送安全温馨提示短信、发放夏季餐饮消费安全提示、中高考期间饮食安全提示、文明餐桌行动、安全用药常识宣传资料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管理相对人守法、诚信经营意识。

(三)深化执法监管,安全水平实现全面提高。

一是抓源头:严把餐饮服务企业市场准入关,实行许可前置介入工作法,主动到现场给企业提建议和帮助店堂规划,确保施工一步达标,避免了返工浪费现象;二是除隐患:各片组坚持开展日常巡查工作,实行领导带队、股长牵头,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监管一线开展日常监管工作,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三是防重头:确定监管重点区域(学校周边、车站附近、夜市)、重点品种(凉菜、饮品)和重点时段(节假日、中高考),严格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净化了食品市场,确保了食品质量安全。四是推示范:在成功创建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县)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示范创建,放大示范效应,成功打造均悦酒店、紫云阁、御厨中餐厅等27家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店。五是来处罚:自20__年以来,对80家餐饮企业无证经营、制售过期变质食品、使用“三无产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共处罚款近60万元。

(四)加强民生保障,确保重大活动食品安全。

广安是世纪伟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故里,广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特殊,每年海内外旅客众多,各级领导检查、视察和各类重大会议、重大活动较多,为确保重大活动食品安全,广安区药监局严格按照《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工作要求,认真执行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驻点监管,对食品加工制作重点环节进行动态监督,实现了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零”事故。集中人员对小平故居周边农家乐进行整治,督促100家农家乐对店堂厨房进行了改造,为创建五A级景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广大游客食品安全。及时处理投诉举报。实行投诉举报快捷处理制度,接报后第一时间到现场,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回复举报人,做到当事人和举报人满意率均达100%。

(五)餐饮食品上档升级,创建示范成效明显。

以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食堂为重点,巩固开展文明餐桌示范街、文明餐桌示范店、文明餐桌示范食堂等创建活动成果,发动广大餐饮服务企业,从文明餐桌的细节入手,切实做到:节俭用餐——不剩饭剩菜,吃多少点多少;安全用餐——不用地沟油,不用变质食品;卫生用餐——使用公筷公勺;在20__年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和示范企业的成果上,继续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实施食品管理员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不断提升全区餐饮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构建“平安广安、文明广安、和谐广安”。同时,为促进“文明餐桌行动” 进一步取得实效,扩大影响力,对“文明餐桌行动”中成效显著的10家广安区“文明餐桌行动示范单位”和20名广安区“文明餐桌行动服务之星”进行了表彰。

三、餐饮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着广安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广安的餐饮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目前餐饮业类型数量众多、布局分散,没有明确的餐饮业市场发展和网点布局规划,各餐饮服务诚信体系没有有效建立,市场基本处于自发调节和盲目发展的状态,网点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强,布局也不尽合理,不仅自身食品安全隐患多,还造成了其它难以解决的问题,反回来又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比方说居民区的环保排污问题,旅游餐、农家乐低起点进入迅猛发展问题。同时违法成本低下也造成了一些企业自律意识的丧失,违规违法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没有行业协会在餐饮安全管理方面发挥推动和自律作用,难以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同时广安餐饮缺少自己的品牌,特色菜品不特、特色街区不特等问题比较突出,很难让消费者吃了后就能记住,吃了后还想吃。同时,随着人工工资、原材料、房租、能耗、税收等经营成本的增加,加之今年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商务宴请、政府接待的减少,目前广安的餐饮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大型餐饮的营业额较20__年减少了近30%。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发展规模普遍偏小,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一是受行业准入条件影响,餐饮业户多规模小。该行业是市场经济状况下进入门槛最低,政策放得最宽,社会人群自由参与随意进出的行业。火爆的餐饮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诱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盲目的加入到其中。从小吃快餐、大众宴席到家庭市场,从低、中档的饭店餐馆到高档的星级酒店,无所不包,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小型餐馆饭店。因其经营面积小,设备设施简陋,经营成本低而遍布全区大街小巷;二是受经济利益影响,经营设施不达标。多数业主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不愿意增加设施投入,尤其是对食品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大部分单位就食品加工的环境、设施、设备和条件普遍达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多数只注重厅堂,不注重厨房再者小型餐馆普遍地处偏僻,经营随意性大,业主变更频繁,增加了监管部门的执法难度。

从业人员素质低,规范经营难度大。一是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薄。餐饮从业人员85%都来自城乡居民、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这些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低,对食品安全知识、餐饮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及餐饮业相关标准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食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个人卫生习惯差;二是受经济因素制约、规范化经营差。60%的餐饮单位生产条件简陋,工艺简单、卫生设施达不到分级管理要求,形不成规模,许多经营单位地处农村及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不法厂商制售不洁、过期、霉变、变质食品时有发生。从业人员以资金紧缺,要生存吃饭为由,擅自开业经营,导致制度执行不严格,自身的管理不到位、风险控制不落实、甚至阻挠监管等等,这些都为食品安全带来许多新问题,增加了执法部门的监管难度。

原料采购制度执行不力,食品原料品质令人担忧。 一是餐饮业原料有效监管难度较大。餐饮业是食品链条的终端环节,餐饮业原料来自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生产流通领域的一些问题会随着原料带入消费领域。餐饮原料来源渠道多、品种繁,不易监控。当前,环境和工业污染、非法人为添加、假冒伪劣原料等因素都要对流入餐饮食品原料的品质构成威胁;二是餐饮业自身的防范和免疫能力并不强。对餐饮原料普通缺乏足够的辨识和认知能力,对原料市场的依赖性强,“市场上有什么,就只能买什么”的思想占主导位子;三是餐饮业主对食品安全相关制度执行不力。例如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制度,是《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的制度,也是目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料品质的管理手段,但目前执行起来难度很大。虽然我区在几年前就在餐饮业强制推行这一制度,目前许多企业仍然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只是记流水帐,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索证登记,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调查发现,提供的票据少有正规票据和检验报告单,可追塑性不强,不能有效保证原料品质。目前约有80%餐饮单位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可追朔率只有6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经营者没有按规定执行这项制度,只是应付检查;二是由于原料可追溯性不强增加监管和执法难度,影响对餐饮原料检查执法效果;三是采购市场情况复杂,生产者没有很好地执行批次检验制度,不能按规定提供检验报告,中间商不守法经营,不提供正规票据,给假劣和质量缺陷原料进入餐饮业提供了机会。目前餐饮业食品原料品质令人担忧。

社会公众缺乏食品安全意识,违法违规行为普遍存在。一是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操作不规范,加大了违法违规行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比较淡漠,食品从业人员操作随意,餐厨垃圾不及时清理,操作间管理混乱;食品管理人员欠缺基本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食品卫生知识缺乏,对食品从业人员要求不严格,安全操作意识差,责任心不强,甚至有无证从事餐饮服务活动现象;二是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差、识别风险弱,助长违法违规行为。另方面消费者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多数消费者在外就餐时,必然将经济实惠、价格便宜作为选择餐馆的首选条件,大多数只注重厅堂外表的富丽堂皇,食品卫生状况放在其次或根本就没考虑,没有任何食品安全意识,这样就助长了无证或卫生不合格餐饮者的违法违规行为,使一些违法经营户有了生存的土壤,严重制约了安全水平的提升,安全风险难以控制。因此也增加了监督者的责任和压力。

监管力量达不到工作需求,经费保障严重不足。餐饮行业从数量上看是点多面广、数量大,行业人员众多,面对庞大的监管对象,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和问题是执法监督人员数量严重缺乏。广安区食药监管局目前仅有13名执法人员从事餐饮执法,要保障全区100万余人和500万流动人口的饮食安全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执法监管工作只能频于应付各种专项检查和举报投诉的查处。目前的人手远远无法满足实际监督工作的需要,难免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可能会造成监督盲点、死角的产生和缺位监督的情况发生;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餐饮这项工作带有技术性、经验性。做好这项工作除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之外,更重要的需要有一定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知识以及食品工业知识。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如突发事件、新、扩、改建的现场技术指导等具体问题,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的,而广安区严重缺乏这样的技术人才;监管经费投入不足。一是工作经费紧缺,与工作任务要求不匹配。工作经费从垂管期间的年人均1.5万元,下降到地方管理的20__元,而另一方面又新增3000多家的餐饮服务、化妆品、保健食品市场监管和食品专项整治任务。监管经费的不足致使监管工作步履维艰,长此以往必然形成监管盲区和漏洞,给广大人民群众饮食消费安全带来隐患;二是餐饮服务监督抽样专项经费匮乏。2013年省市下达餐饮服务食品抽验任务50批次,快检260批。规定监督抽样经费由地方财政负责,而地方财政未将抽验经费列入预算,必将影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抽验工作开展;三是购置执法专用装备无专项资金。机构改革,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未从卫生划转任何配套资产和执法装备。全系统执法车、电脑、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等执法办案设备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几点建议

餐饮业食品安全涉及面广、工作基础差、难度大,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结合上述问题和监管现状,依法现在法律法规,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政府和部门职责,加强部门联动,构建监管网络平台。

按照食品安全政府负总责的要求,在政府主导和协调下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实行风险责任制度,建立信息通道和网络平台。一个点发现问题,带动一个面甚至立体式的追查,形成监管的聚合效应。除了横向联动,还要建立健全纵向的三级网络。通过在镇、村聘请协管员,弥补监管力量的不足,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无缝监管。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动态,分析评估食品安全隐患,实行预警的干预控制,形成一个快速预警系统,提前控制、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打击、早控制,从而有效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优化整合资源,科学运用职能,推行综合执法,加大惩治力度。

结合餐饮业面临的问题,针对性对现在的人员、设备重新优化整合,实行许可和执法分离,利用许可把好入门关,建立相关的规范制度,推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开展日常的受理、审查和人员培训工作、用行政执法来打击惩治违法行为,监督和维护规范制度的执行,把有限的人员从繁多的工种中解放出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而有效提高许可和执法的水平能力和办事效率。

加大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可以快速有效的强化经营者的安全意识,促进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餐饮业问题突出的特殊时期,加大对违法行为惩治力度是工作突破口,是开展规范化整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强有力的打击力度,就不能有效地推行的各种规范,解决上述种种问题和困难。所以,建立一支过得硬的专业化执法队伍,加大惩治力度是关键。

(三)分级分类科学许可 ,严格准入条件。

行政许可是《食品安全法》里规定的重要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困难重重,标准相对小餐馆太高,有的甚至无法改进到最低要求,降低门槛就造成上述各种问题的出现,机械地严格按现有规范来把关又大量的无证经营,取缔会造成种种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底层人员的民生问题。仔细研究分析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在规定框架内分级分类制定不同的许可前置条件,按HACCP的理念,重点对各级各类餐馆里的风险进行评估,筛查危险因素,确定关键控制点,针对控制点制定出对应的控制措施,形成制度加以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实行经营规模的经营品种的双重控制,可以按照申报的规模品种核查经营条件,也可以按其经营条件反过来核准其经营规模和品种。鼓励现在经营差的小餐馆从多品种向单一品种转变,集中现有的条件加以改进,把单品种的经营搞规范。在这样在不放松原则性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可的灵活性,经过几年的工作,各种不同层次的餐馆都能达到相对而言规范,从而有效的打破制约目前工作的瓶颈。同时分级分类制定各项规范也适用到执法中,同样可以直到很好效果,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

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适时开展HACCP的认证工作,充分现有的能力和手段,开展餐饮业早期风险的预评价,经营中期开展风险控制效果评价,实现各项的风险的数据化,从而真正实现科学监管。

(四)针对特殊餐饮单位和特殊环节制定特别规定 。

针对一些特殊餐馆,比如兼营餐饮的单位、农村小餐馆、路边店、餐饮摊贩、单一的饮品店,可以考虑制定特别的管理规定,对于一些季节性强的品种经营单位可以考虑核发临时许可证。建议在有关规章和法律解释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加以界定,作出特别规定,以期达到既能满足群众需要、又可保证饮食安全的目的。另外,上级有关部门也可考虑授权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地方许可标准,发放“小餐馆餐饮服务许可证”,纳入专项管理。

对于食品原料采购这一特殊环节,除了采购索证以外,对特殊品种实行备案管理工作,对学校食堂、大中型宾馆的重点品种可以考虑定点招标采购,从而解决目前餐饮自身认知能力弱,无法堵住问题原料的难题。

(五)分类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宣传培训可以有效转变餐饮业的经营理念,提高安全意识和自身管理水平,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工艺并提高技能;加深与监管对象的理解,提高部门威信和形象。对象包括社会公众、系统内部和管理相对人,要加大《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力度,一是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承担的监管职能,为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和执法监督环境;二是要加强监管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准确掌握餐饮服务监管法定职责,提高各级监管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三是要监督、指导餐饮服务经营者和相关行业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知识,使从业人员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自觉守法经营。

(六)依靠技术手段,促进有效监管。

现有的各种科技辅助检验手段、各项食品的标准是科技成果,是第一生产力,在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大力推广运用,从而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根据餐饮服务的实际情况,加大对餐饮环节食品安全检测检验的投入,增强检验能力和保障水平,有效开展监测工作。根据季节特点和流行病学要求,对重点品种进行重点抽检,及时了解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现状,研究分析评估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形势,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堵住上游有毒有害食品流入餐饮服务环节;对餐饮服务环节食品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监测评价,从而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

(七)成立行业协会,发扬群众监督,健全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

加强监管工作同时,要指导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同时要鼓励投诉举报,建立群众监督体系,从而形成部门监督、行业自律和群众监督的“三位一体“信用体系。为所有餐馆单位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将日常监督检查情况、接受处罚情况、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情况及群众反映,对餐饮服务经营行为进行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并根据信用情况确定监管的重点和方式。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一些有一定影响的餐饮单位参加社会活动,提升餐饮单位的形象。通过各种方式督促餐饮服务经营者切实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公众饮食安全。

篇10

本文作者:刘鹏刘文马爱进工作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欧盟新法规要求所有的食品和饲料行业必须强制执行追溯t4]"按照欧盟5食品法6的规定,食品,饲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以及与食品,饲料制造相关的物品,其在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阶段必须确立这种可追踪系统"近几年欧盟的追溯体系正逐渐完善,其相关的法规如下"(l)EC1760/2000号条例在对牛类动物产品的可追溯性方面,要求建立对牛类动物和牛肉,牛肉产品标记的识别和注册体系"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制定了5牛肉制品追溯指南6"欧盟的牛肉制品追溯系统中的条码子系统由三部分的内容组成,分别是编码系统,数据载体(如条形码)和数据交换(如电子数据交换)"(2)EC2065/2001号条例EC2065/2001号条例,对鱼类提出了可追溯性要求,要求向消费者提供关于渔产品和水产品的信息,并对渔业产品和水产品标记进行了特别的规定:鲜活和冷冻食品必须正确标记或贴标签才能出售给最终消费者;标记或标签须体现品种的商业名称,生产方法(活水,海水或养殖),捕捞的地区"(3)Ee175/2002号条例第一s款关于欧盟追溯体系的规定"¹在食品,饲料,生产食品的动物或其他有意或已经包含在食物或动物饲料的任何物质的加工,生产和流通的各阶段均应建立起追溯制度"º食品和饲料经营者应当能够识别向其提供食品,饲料,生产食品的动物或其他有意或已经包含在食物或动物饲料的任何物质的供应商"为此目的,经营者应当建立包含上述信息的制度或程序,应主管机关请求随时提供该信息"»食品和饲料经营者应当建立包含其产品购买商有关信息的制度或程序,并应主管机关请求随时提供该信息"¼在共同体或旨在共同体市场销售的食品或饲料应当根据细则要求的有关材料和信息,充分标明或标识产品以利于追溯"(4)EC1830/2(X]3号条例对转基因产品的可追溯性和标记以及从转基因产品生产的食物和饲料的可追溯性进行了规定"要求从事转基因食品的经营者必须保证将下列文字信息传递给消费者:¹注明每一个由转基因物质生产的食品成分或食品添加剂;º对于没有列出成分表的食品,要说明该食品由转基因产品生产;»必须建立相应的体系和标准化的管理程序来保存上述信息,以恒织寸转基因物质的来源和去向进行追溯"(5)EEC19(巧/9()号和EC2295/2的3号条例EEC1907/90号,EEC19(拓/9()号和EC2295/2(X)3号条例,对蛋类和禽类提出了可追溯性要求.(6)EC852/2(X拜号条例EC852/2以科号条例规定:饲养动物或生产以动物为原料的初级产品的食品业从业人员必须保留记录,并在需要时将这些记录包含的相关信息提供给权威机构和进货的其他食品业从业人员"(7)EEC89/396号指令EEC89/3%号指令规定:须对食品作标记以确定批次,即为保证产品的自由运输和消费者拥有充分信息,需要建立一个识别已生产包装食品所属批次的共同体系,通过批号编码来识别食品"(8)EC22(X)/%号条例理事会EC2200/%号条例,对水果蔬菜提出了可追溯性要求:要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某类水果干必须标明原产地"但这一规定也适用于土豆,葡萄,香蕉,豌豆,饲料豆和橄榄"。日本食品追溯现状分析2003年4月公布了5食品可追溯指南6"5指南6后来又经过2007年和2010年两次修改和完善"5指南6明确了食品可追溯的定义和建立不同产品的可追溯系统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工业,流通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应当注意的事项阎"2003年6月通过了5牛只个体识别情报管理特别措施法6"实施的销售牛肉履历表制度,规定日本国内饲养的每一头牛都要建立相应的信息识别号码"自从作为肉牛出生后的所有信息,每头牛都设定10位数的个别识别号码,并由家畜改良中心集中管理"同时,建立网站供查询,还将其印刷在包装上和相关的宣传资料上,消费都可通过包装,标识和手机进行查阅和咨询"2009年,日本颁布5关于米谷等交易信息的记录及产地信息传递的法律6,实施大米的可追溯制度"根据5大米可追溯法6,所有国内的大米经销商,生产大米制品的食品商以及大米种植者均应当保存交易记录以及提供关于大米及大米配料的原产地信息"该法要求各单位自2010年10月1日开始建立并保存交易记录,自20n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产地信息的传送和公开"另外,日本制定5农林物质及质量标识标准化法6简称/JAS法0,生产信息公开JAS制度开始实施[e]"对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农场,栽培管理,包装等设定了标准,并以消费者可追溯(追溯产品的履历)的形式提供,国家对能提供以上资料的生产者实施生产信息公开JAS制度的认证"日本已分别就贝类(牡砺和扇贝),养殖鱼类和紫菜制定了不同的质量安全可追溯操作规程"。

大型食品企业示范作为食品追溯法规制度建立的准备基础美国,欧盟等国家的食品质量追溯系统都是在大型食品企业,或者农产品种养殖基地试点的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生命力强,年代久远的龙头公司成了整个食品供应链中追溯体系的促成者,比如:雀巢,卡夫,百事,可口可乐等大型食品企业,纷纷建立率先建立成为了美国食品追溯体系最终得以确立的驱动因素"正是由于这些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在行业内的示范带头作用,最终使法规制度的建立水到渠成"。统一标识编码作为食品追溯法规制度建立的技术基础食品标识编码是食品追溯系统建设中最为重要我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存在着很多世界上其他国家食品企业不具有的特点,从而使得我国建立食品追溯制度也不能照搬国际上的做法,而需针对我国实际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立法对食品溯源的要求进行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规定通过对国外的食品追溯制度建设的分析和阐述,可见国外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食品追溯法律方面的建设,而我国在这方面相比国外还不够重视"我国在5食品安全法6中并未对食品追溯作出强制要求,食品追溯制度建设的法律基础应该进一步加强,可在5食品安全法6的基础上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进行食品溯源的法制建设"由于我国的食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各地方经济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食品追溯立法工作应该选择地方经济发展比较好,食品企业比较集中,产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进行试点"食品溯源的相关法律应对食品溯源的定义,食品溯源执行者)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监督管理者一一政府监管部门的权利,义务,责任等进行明确界定,特别是在加大食品企业的违法成本方面进行规定"此外,还应对食品溯源需要具有的关键信息如:原料及供应商信息,生产过程控制信息,产品库存以及销售信息等进行硬性规定,并明确应将食品溯源制度的建立作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从业门槛,将食品溯源制度的建设与食品加工企业的诚信制度建设通过立法来进行挂钩"。充分调动资源,对小,微企业食品追溯建设进行技术和财政支持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我国食品卫业发展中存在大中型企业偏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散,低0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问题"小,微型企业和小作坊仍然占全行业的93%"这些企业具有生产管理者素质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的特点"另一方面,食品追溯的关键是能追溯到食品的源头,而我国食品生产原料供应者)农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户的生产行为,质量意识,技术水平直接决定农产品的安全,进一步决定了食品安全"我国现阶段农户的组织模式短期之内不可改变,食品追溯所要求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和农民散户经营现状的二元模式长期存在I10]"而西方发达国家食品企业和农业生产大多数是工业化集中生产,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高,食品安全意识强,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基础好,自觉地把产品的可追溯系统作为提高自己企业效益的必要手段l0lo因此,建立食品追溯制度时,可以采用财政专项经费支持,调动民间资本进人,给予相关优惠政策等多种手段,注重针对小,微企业食品追溯建设进行技术和财政支持,并且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对小,微食品企业的从业人员和管理者进行食品溯源的技术培训和政策宣贯,加强各种对食品追溯的舆论引导,营造一个全民参与食品追溯的社会氛围"3.3大力推进跨行业,部门的食品追溯信息交互的标准化工作国外发达国家在食品追溯信息交互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完备的法规标准,要求参与食品追溯的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参与方都遵守统一标准化的产品标识,物流单元标识,参与方标识,信息记录等内容,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我国虽然在食品追溯信息编码方面制定了不少标准,但大多都是非强制性的,没有被广泛采用"这就造成不同省市,行业,企业的追溯系统没有进行标准化,造成彼此之间系统架构,数据格式都不一致,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因此,在建立食品追溯制度时要加强食品追溯信息交互的强制性标准制定工作,制定我国统一的强制的食品追溯信息交互标准,建立统一的食品追溯信息平台,建立食品身份网上查询系统,包括信息标识,系统数据规范等要素,实现数据信息的互通,只有这样才能让食品追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重点产品突破,以点带面食品产业是一个覆盖范围极广的产业,不同产品的产业成熟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不经试点直接在整个食品产业全面推广食品追溯在我国是不现实的"国外发达国家也是根据本国食品产业特点和风险的高低来有重点地确定追溯法规"因此,我国在建立食品追溯法规时要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应当选择那些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产品风险高,影响大的重点行业(如乳制品,肉制品等)和地区率先推行食品追溯,积极获取经验教训,反过来修正法规制度,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在食品行业全面铺开ll2]"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的制定方面,应遵守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制定不同政策的原则,即使是地方立法,也要充分考虑地区特点,采用试点带动等方式逐步展死不可操之过急"。

篇11

说起食品安全,食品小作坊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它在很多食品安全事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今年曝光的“染色馒头”、“毒豆芽”、“毒生姜”、“毒腊肉”“牛肉膏”等食品安全事件都与食品小作坊有关。食品小作坊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实际损失和直接危害虽然不如三鹿集团的“毒奶粉”那样大,但由于食品小作坊数量众多,又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一日三餐联系十分紧密,其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对百姓的心理伤害却是非常严重的。要求加强政府监管的呼声四起,监管不力的怨声也四起,食品小作坊成为不安全的代名词。在目前自治区尚未出台相关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办法的情况下,如何将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落在实处,抓出实效,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课题。

2提高食品小作坊政府监管有效性应坚持的原则

①提高对小作坊监管的有效性要认识到食品小作坊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是消费需求决定了食品小作坊的客观存在。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目前,食品小作坊生产的产品销售范围主要是社会底层的低收入群体。由于小作坊食品具有价格和便民等方面的优势,市场对其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对于一些经济收入水平低的群体来说,优先选择廉价食品的消费群体,远远大于“安全需求优先”的消费群体。二是食品属性决定了食品小作坊的客观存在。在食品工业规模化生产的今天,部分小食品的属性就决定了只有在食品小作坊中才能加工而成,才能保持特有风味,例如,臭豆腐、腐乳、甜米酒等一系列的特色小食品,因为这些特色的小食品只局限于某些区域和特定的人群销售,局限于特定的时间或季节销售,或者因运输或者贮藏,或者本身这些特色的小食品的销量有限等诸多的因素,决定其不可能规模化、大批量的进行生产。三是经济发展决定了食品小作坊存在的必然性。任何企业要做大做强,都有积累的过程,特别小作坊在通往大企业的历程中,资本原始积累是一个必然经历的阶段。因此,现阶段食品小作坊予以保留是客观必然,是顺应市场需要的客观要求。四是食品小作坊是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我国,就业收入无疑是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民生问题。由于开办食品小作坊,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等许多优势,能够解决部分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就业谋生问题。在我州,从事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的相当一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失地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如果“一刀切”地取缔食品小作坊,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允许食品小作坊的存在,是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②提高对小作坊监管的有效性重点在于提高监管措施的可行性和守住安全底线。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小作坊不与食品企业实行等同的许可制度,所以将食品小作坊纳入生产许可证考核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目前,各地对小作坊的监管也有一些新的探索和偿试,如:“公司+散户方式”、 “联营取证方式”和 “HACCP 体系制度化管理”方式,在这些监管方式中,公司加散户方式重点考虑了产品出厂检验问题,但易造成质量责任错位;联营取证方式重点考虑推动食品小作坊由小变大的问题,以力求达到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报条件,忽视了目前食品小作坊必然会存在社会现实;HACCP 体系制度化管理重点考虑质量控制问题,但没有对落实制度可行性进行思考;同时上述三种方法都存在着增大了食品小作坊的管理成本这一致命缺点,与小作坊低成本、低价格的特点相违背。限区域销售模式虽然是现在的通行作法,但缺点是明显的,它违反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基本上使食品小作坊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提高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就要紧紧围绕食品小作坊低成本、低价格、小规模的特点,充分考虑食品小作坊对监管要求的承受力和执行能力,力求以尽可能小的增加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效果,推动小作坊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③提高对小作坊监管的有效性,还要尽量保持较低的监管成本。我州的食品小作坊数量众多,监管人员少,监管能力有限,监控难度很大,特别是较多低收入人群对小作坊的廉价食品有较强的需求偏好,使小作坊的食品有较大的生存空间。若对食品小作坊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需要巨额的投入支持,不但难于实现,也难于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若要以有限的精力达到最大的监管效果,在今后对小作坊监管过程中必须走低成本、高效率的监管路线。

3关于食品小作坊政府监管工作的思考

篇12

为了推动衡水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衡水食品工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摸清衡水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及科技应用情况和有关问题,对衡水食品企业做一次全面的调研,以便更好地指导衡水食品企业发展做准备。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与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密切相关,是考察国家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与农业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紧密相关。食品工业的发展,是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缓解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主要渠道;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龙头产业之一;是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食品工业已经形成了运行机制灵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发展模式。为了全面掌握我市食品工业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加快民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推进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逐步加大食品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总量中的贡献份额,在暑期期间我院志愿者组成调研小组广泛深入我市食品企业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基本上掌握了我市食品工业总体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 衡水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

1) 销售收入完成情况

截至今年8月份,食品工业销售收入为108.2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74.46亿元相比增长了45.42%,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10.7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销售收入为56.6亿元,与去年同期40.07亿元相比增长了41.27%;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3.54亿元,比去年同期10.4亿元相比增长了34.80%;饮料制造业销售收入为38.34亿元,比去年同期24.34亿元相比增长了56.64%。

2) 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今年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8亿元,比去年同期27.04亿元相比增长了10.4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0.3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12.84亿元,比去年同期12.19亿元增长了10.50%;食品制造业实现3.43亿元,比去年同期2.58亿元相比增长了24.12%;饮料制造业实现12.49亿元,比去年同期11.27亿元相比增长了35.68%。

3) 食品工业完成税金情况

今年食品工业实现税金3.84亿元,比去年同期3.32亿元相比增长了15.36%,占全市实现税金总额24.86亿元的15.45%。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税1.82亿元,与去年同期3.15亿元相比减少了42.22%;食品制造业实现税金0.08亿元,与去年同期0.09亿元相比减少了15.84%;饮料制造业实现利税3.58亿元,比去年同期2.92亿元增长了22.86%。

4) 利润实现情况:

食品工业今年实现利润8.28亿元,与去年同期5.66亿元增长了48.75%,占全市工业实现利润58.61亿元的14.1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润3.83亿元,比去年同期2.62亿元相比增长了17.89%;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0.51亿元,比去年同期0.54亿元相比减少了6.02%;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4.69亿元,比去年同期2.41亿元相比增长了94.57%。

二、 针对调研问卷的情况分析

在我们调研小组关于衡水食品产业园建设的问卷中,在3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有六成会选择到大型购物商场去购买食品,他们认为大型购物商场的货源更有安全保障;在三十岁以上的受访者有七成会选择农贸市场或小超市购买食品,他们更倾向于自己挑选和购物方便的时候购买。

有接近七成的受访者会注意商标上的食品产地和安全认证,有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名牌的食品,有五成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不出问题的情况下会一直购买同一款商品,有八成的受访者认为食品价格只是次要因素。有五成30岁以上的受访者把食材的新鲜程度列为购买食品的首要因素,而30岁以下的受访者有七成只愿选择名牌。

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衡水建设食品产业园,有六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的优势在于原材料丰富,有九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的优势在于地价便宜和劳动力低廉,有四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交通便利。而有八成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缺少技术创新,有五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缺少食品加工产业链。

三、 衡水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我市食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共有76家,从业人员共有12539人。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54家,食品制造业11家,饮料制造业11家。

从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市整个食品工业行业都比上年有了较快的发展,其饮料制造业发展最快,销售收入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56.64%。饮料制造业效益实现最好,利润实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4.57%。老白干酿酒集团今年产值完成16.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销售收入13.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8%,完成工业增加值7.44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7.72%,实现利税2.88亿元,比去年同期2.23亿元增长了25.56%,完成利润0.59亿元,比去年同期0.53亿元增长12.84%。

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今年以来,在扩大市场和广告宣传并进的情况下,产品销售网络已覆盖河北、河南、山东的大部分,山西、北京、天津、辽宁等部分市场,特别是在省内及河南、山东已成为品牌,随着央视广告的播出,他们已进军全国饮料市场,并保持核桃饮品销售收入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经济效益高速增长,成为我市食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产值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了116%,实现税金1.85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85%。。

农副食品加工发展速度也比上年加快,基本接近食品行业的增速幅度,销售收入增长41.27%,工业增加值增长10.50%,利税总额增长11.43%,利润增长17.89%。

四、 衡水发展食品产业园的有利因素

1、新上项目在2012年形成新的增长点。

蒙牛集团总投资15亿元的蒙牛集团衡水高端奶暨现代牧场项目在河北省武强县已开工建设。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前牧后场生产模式,分为日处理600吨高端奶和建设3万头牧场两个子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其中高端奶项目占地150亩,引进6条国外先进生产线,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奶市场。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6000万元,带动千余农户增收致富。

衡水经济开发区雨润集团衡水福润年屠宰200万头生猪项目竣工。江苏雨润集团是一家以食品为主业,涵盖食品、物流、商业、旅游和房地产五大产业于一体

的多元化企业,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领域的龙头企业。衡水福润项目于2009年5月落户衡水市经济开发区,总投资3亿元,占地130亩,年屠宰200万头生猪,该项目已于2011年3月竣工。预计2012年可完成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近2亿元。

2、改制重组企业的成功也将使企业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饶阳县喜奥集团已由菲律宾上好佳集团全资收购,目前收购已基本完成,将会使我市的饮料制造业在2013年将会有进一步发展,增加新的活力。

3、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调整也将使企业迈向一个新的起点。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将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提高科技手段在生产中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国家政策的调整、扶持力度的增大,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面临的困难,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增加,以及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各市县区政府领导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和认知力度的增强将为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五、 衡水发展食品产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受融资环境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挤压,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大。2012年,劳动力报酬刚性上涨,我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已从去年的840元提高到1040元,涨幅达到23.8%。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部分企业利润增幅逐月走低, 2012年,食品工业企业共有8家出现亏损,亏损企业家数占全市的22.2%,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占亏损家数的62.5%。

2. 企业生产下行压力加大,盈利水平下滑。

2012年,食品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10.50%,利润仅增长17.89%;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02%。预示着我市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挑战和考验。当前我市食品工业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客观分析,既有世界经济不振、外需疲软的影响,又有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制约;既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

新能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老问题,又面临生产经营综合成本上升、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等新情况;企业既面对生存的竞争挑战,又面临转型的发展压力。

3. 适宜加工的农产品品种短缺。

目前,我市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之间的联系还处于简单的初级供需阶段,即农业生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种植和加工,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农产品品种的数量比较少,但又不能所有的品种都适合于加工,现有的农产品品种改良和配置的提高,没有与市场消费和食品加工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供大于求,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加工业还需进口原料。比如,我市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高,果农基本上以鲜果销售为主,适宜加工的品质和档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业不能提供适于加工的品种,直接造成农产品资源浪费。

4. 加工产品商品化在低水平徘徊。

食品加工产品大多只经过简单的加工就投放市场,进行深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较小,多层次综合开发就更少。而在我市大多副产品作为废弃物丢弃,既污染了环境,又缺少增值空间,使其在进入市场贸易时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一种新的资源浪费。发达地区很重视农产品加工所产生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重要结症是我们农产品加工商品化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

5. 食品工业基础差、技术含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制约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水平,食品加工业自身的基础薄弱、技术含量低、效益较差是又一阻碍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我市过去只注重传统产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原有企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造成了企业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能耗、物耗高,劳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不利的局面。我市商品加工业基本停留在粗加工水平上,基础差、品种少、档次偏低、缺乏精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包装差、附加值偏低,众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需求,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

六、 衡水发展食品产业园的对策和建议

1. 优化产业结构,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

我市食品工业所处位置与我们现在的地理位置不相称,按常规发展无法迅速提升,必须有思想上的突破,措施上的加码,实行快速、超常规发展才能改变现状。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要通过重点优先,倾斜发展的政府主导型干预,改变产业结构转换的自发过程,选择结构合理化的最优途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超越其它地区。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2. 要采取有力措施超常规发展。

不能划地为牢,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要给自己的思想松绑,要走出本土,在全国、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换句话说,己有的知名产品和今后的创新产品,都应该向外扩张,向发达地区渗透,从而形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为此要向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那样,政策上给优惠,社会上给地位,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的原则,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发展食品工业。

3. 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走自主创新之路。

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投资,弄清楚各自行业的发展方向,引进什么技术、产品和技术水平达到什么高度、如何创新等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坚持培育自主品牌、壮大老字号品牌;依靠科技,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高起点的路子,通过高起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

4. 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优化升级。

要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链的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具备产业带动效应的重大发展项目,切实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自我特色、具有强劲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链和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扩张和合理布局,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5. 进一步优化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发展环境。

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关键在于落实。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要多予少取,要把支持重点放在面向小微型企业的结构性减税让利、规范税费征管行为、金融服务、加强各类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篇13

关键词:农产品 食品系统 食品 供给

作为世界发达国家之一,日本的食品供给已变得极为复杂,很难让人确切地把握其组织结构。35年前,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不经过任何加工,以初级农产品的形式直接进入居民家庭进行消费。而现在,农产品通过食品制造业一次、二次甚至更多次加工而成为加工食品、制造食品,然后再经食品批发业一次、二次甚至更多次批发后摆到超市、便利店的柜台上销售,或者进入到“外食”产业(餐饮业)的餐桌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农产品多数被作为原料,经过加工或用于各种原料的组合,为消费者提供最终的食品或半成品。近年来,新兴的以盒饭、配制菜及冷冻食品为代表的“中食”产品消费正在急剧增长。

从制造食品的供给系统看,原料农产品经过一次、二次加工变为制成食品的配料,最后将许多配料组合起来而成为制成品。由多数食品企业生产配料,盒饭产业和配菜制作产业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化流程,就如同汽车制造产业将零部件厂商生产的零件组装加工而制成汽车一样。因此,食品供给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在初级农产品以同样的形态在家家户户的厨房被制作成各种菜肴的时代,食品问题就是与农产品的供给相关的问题,即可通过对农业问题的理解而得到解决。当时,由于“食”完全等于“农”,因而也就可以用“食品问题”完全等于“农业问题”的框架来处理食品问题。如今,“食”与“农”之间又介入了许多食品制造业者、食品流通业者、“外食”产业者,“食”已经不等于“农”了,必须用“食”=“农”+“食品产业”的框架来理解。

1.食品系统的概念

食品系统这一用语来源于美、英等食品经济学界所用的Food system的翻译语,起源于欧美。日本学者对此特别重视,借此掀起了一个关于食物问题的新学问运动,甚至设立了食品系统学会。食品系统的概念本身虽然在表达上多少有些差别,但其内涵在发达国家是相通的。

关于食品系统的概念很复杂。当今日本“食”的外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前所述的“食”与“农”的距离越来越远,两者间介入了食品制造业者、食品流通业者、“外食”产业者等。为了理解当今的“食”,就要把处于“上游”的农渔业,“中游”的食品制造业、批发业,“下游”的食品零售业、“外食”餐饮业,以及作为“湖”的最终消费者组合起来考虑,同时将对其产生影响的诸多制度、行政措施、各种技术革新也包含在内,把它们作为一个系统来把握。

从“上游”的农渔业经“中游”、“下游”到食品消费这个“湖”中这一过程用“food chain”表示,是英国食品经济学界的专用语,其捕捉的是食品从“上游”经“中游”流向“下游”,最后流入“湖”中这一流程。而实际上,现实中有信息逆流,消费者的需求是从“湖”经“下游”超市的POS系统所捕获,再被反馈给“中游”食品厂商,然后厂商就与产品开发相关的原料问题对“上游”提出要求。另外,考虑到食品表示由生产日期变为食用期限,PL法的实施从“食品链”的横向带来了影响。对此可以理解为各种构成要素相互联系,并共同围绕“食”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因此,“食品系统”并非把从“上游”到“湖”中的某一构成主体作为核心,而是客观地将这一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来把握。这是食品系统的明显特点。

2.食品系统构成要素与系统结合的三个契机

2.1 食品系统构成要素

食品系统的主体由“上游”的农渔业,“中游”的食品制造业、“外食”产业以及被比作“湖”的食品消费者等构成。这些构成主体是“纵向”的关系,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流动并不是一味地从“上游”流向“湖”里。虽然“实物”的流向确实是从“上游”流向“湖”中,并不断改变其形态,但信息的流动是可以逆向的。例如:当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后,有关企业迅速开发适应需求的产品,同时及时提供相应制品的原料,这一“信息”的流动就是逆向的,其来源于“湖”,经“下游”捕捉,然后再反馈给“中游”和“上游”。

通常情况下,食品系统的构成要素并不是由相同规模企业组成的,而是在同一水平上大中小企业及家族生产经营并存。这一特征不只是“上游”的农渔业存在,“中游”的食品制造业、食品批发业以及“下游”的食品零售业、“外食”产业也同样存在。因此,它们彼此之间既有“横向”的竞争关系,也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通过OEM的合作关系,并且有围绕自有品牌(PB)或者围绕交易能力形成的下游大企业与中游中小企业间的纵向一体化关系。各种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食品系统复杂程度还不止于此。从其构成主体扩大来看,除了从“上游”到“湖”等构成第一主体之外,还存在对其产生影响的其他主体,譬如印刷业、包装业、广告业等。这些对食品系统有间接影响的第二位主体对食品系统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因此,研究食品系统必须对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位主体在内的所有主体间关系进行综合把握。

对食品系统具有间接影响的主体不但包括承担食品广告的广告公司,提供不同行业交流所需“信息”的咨询公司,而且还包括自动售货机的生产厂商等,这些主体在广义的食品系统中成为食品产业的一员。不仅如此,“食”的环境受多种制度制约。譬如,各地纷纷上马的地方品牌啤酒就是由于酒税法将最小规模的2000KL放宽为60KL后才发展起来的。食品系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法律制度制约。除了酒税法的修订以及粮食管理法改为食粮法外,还有食品表示制度、PL制度、大规模店铺法的运用、食品卫生法的修订等。由于“食”的管理制度的放宽及新法规的建立,使食品系统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这层意思来看,制定这些制度的政策主体也必须是食品系统构成主体中的一员。

2.2 食品系统结合的三个契机

所谓食品系统结合的三个契机,包括:经营组织内部系统、中间组织系统和市场交易系统。现以盒饭产业中生产原料的“零件部门”与生产制成品的“组装部门”之间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经营组织内部系统是将两部门吸纳到企业内实行从零件到组装的一体化经营,其主体间关系是同一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关系,其调整也属于经营内部管理,由决策层来实施。而在市场交易系统中,“零件部门”是由各自独立的企业分工承担组成的,“组装部门”的企业则是通过市场调配零部件。系统内的调整是通过价格由市场来控制,供求

关系直接反映在价格上。

经营组织内部系统与市场交易系统是说明“零件部门”与“组装部门”交易关系的两个典型例子,各有其优点与不足。例如,在经营组织内部系统中,零件由内部供应,因而在质量和数量上可以得到保证,但其组织庞大、内部效率低、对环境适应性不强。而市场交易系统虽然没有以上所说组织上的问题,但在零部件供应上缺乏稳定性。为了克服此类问题,综合考虑经营组织内部系统与市场交易系统的各自优点和缺点,建立了中间组织系统。这种中间组织系统在日本是最一般化的交易形态。例如,相对于代表汽车产业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70万名员工而言,日本丰田公司只有8万名员工。汽车产业的特点是生产许多零部件,然后加以组装成制品。与美国在企业内生产零件相比,日本则是在企业外生产。日本虽然是从外部供应,但并不是从市场购入而是分别向相关零部件企业订购,并且形成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其中,担当组装工序的丰田企业与担当零部件生产的相关企业形成企业集团,结成一种特定的企业间关系,其系统是以集团为单位来完成汽车制造过程。虽然丰田的员工只有8万人,但以整个丰田企业集团来看,其员工为30万人。即使这样,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70万人相比还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中间组织系统既不是以企业个体从内部来供给零部件,也不是通过市场从外部供应,而是以长期交易为前提形成企业集团,通过对外订购而确保其零部件稳定供应的日本式组织关系。这种交易关系就是前面所说的介于经营组织系统与市场交易系统之间的中间组织系统。

在分析日本食品系统时,必须探讨这三种交易关系,特别要认真分析“中间组织系统”,并有必要对个别具体的交易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3.在食品系统中消除无效率与“丰田式管理”

对于食品系统的研究,如果只从实际来把握并没有完成其社会使命,还必须对日本乃至世界的食品系统提出建设性意见。因此,如何评价和改善食品系统主体间关系必须包含在研究范围之内。

关于食品系统所要研究的课题包括如何应对世界性食品危机;将日本农业置于食品系统中什么位置,以解决现实中“上游”不适应“中、下游”变化的问题;因资源、环境问题造成的食品系统被制约以及食品系统自身如何应对这些社会问题等。另外,还有关系到日本食品系统整体效率的问题,即纠正目前系统中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等。

最近经济学中提出的相对于“福特模式”的“丰田模式”,对理解和研究食品系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在20世纪工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生了福特生产线。由于T型福特生产线的大批量生产方式,汽车这种耐久产品被大众所接受。之后这种“福特模式”生产方式被许多行业产业导入,不过其单功能的专业化分工与被传送带所强制的劳动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就如卓别林在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描述的一样。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同时还缺少灵活性。在20世纪中后期,人们开始探求一种新的生产系统。 于是,标榜“Just in time”即准时生产的日本汽车厂商的“丰田模式”便登场了。这是丰田生产车间从1953年利用优选法设计的,在石油危机之后其效果得到世界的关注,国外学者以此为例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议题是其生产方式是取代还是改进了“福特模式”。有人认为丰田方式是将福特方式的纵向协调关系部分性地让位给了合作伙伴网络,也有人认为价格低、车型车种多样化的日式生产系统克服了福特生产方式所面临的危机。作为具有发展前景的第二代生产模型终究会被欧美等国迅速引入,这些见解已在大多数人中形成共识。

“丰田模式”使多样化需求、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现对“丰田模式”的精髓之一“Just in time(JIT)”即准时生产加以论述。

JIT的目的是要彻底消除无效率(如生产过剩的无效率、存货无效率、搬运无效率、加工过程无效率、库存无效率等),而将“前项工程对后项工程供应”的固有思考方法逆转,改为“后项向前项索取,在需要的时候,索取需要的物品、索取需要的数量”,“前项只生产后项所需要的数量”的生产方式。这种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零件和需要的数量的方式是采用“车间信息板”进行信息交换和通报生产情况,这就是“JIT”。丰田于1962年在公司内全面采用,1965年全面应用于外协厂。

这种生产方式的创造者大野耐一后来担任丰田汽车副社长。他的“JIT”想法是从超市得到的。实际上,便利连锁店的霸主“7-11”从很早的时候就已采用这种方式了。

篇14

主食工业化具有多方面的优势:①实现批量化生产,促进主食品加工规模化;②按照科学配方加工主食品,实现营养化;③按照规格加工快餐主食品,适应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捷化;④提高主食品的储藏性,实现运输储存的保鲜化;⑤循环开发利用粮食资源,实现节约化。随着主食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带来消费者膳食方式的日趋现代化,即借助现代冷冻保鲜、烘烤加热器具,实现膳食消费成品化、安全化、方便化、快餐化、节约化以及家务劳动社会化。

据测算,中国人每年消费的馒头、面条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发达国家,主食消费产业化比重为80%~90%,而在中国,这个比重只有15%,主食产业工业化的空间巨大,是竞争已经白热化的食品工业中难得的一片“蓝海”。

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并非简单的规模化、自动化改造。主食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包括:运用现代营养学、加工学、工程学知识和技术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主食产品;保持发酵工艺、“老化”控制、风味和营养增强等加工工艺方面的深入开发,实现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由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实现产品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技化。主食产业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主食品工艺,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创造新型生产方式,以形成一个全新的主食工业化产业。技术瓶颈是主食产业需要跨越的第一道坎。

一、主食工业化的基础研究

工业化的主食产品必须满足主食的基本特性和功能特性要求。基本特性主要指营养特性(化学成分、可食性等)和安全卫生特性(微生物指标、污染程度等),食品的功能特性通常是指嗜好特性、外观特性、加工特性、流通特性和简便特性等。

对于不同规格的工业化主食产品,针对以上特性要求,都要求建立起相应的质量标准。主食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技术应用体系,有着巨大的科研开发空间,推动传统主食产业的发展,需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目前,主食品工业化技术研发重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围绕米制品、面制品、薯类及其他杂粮等主食品的研发;重点攻克馒头、方便米饭、营养早餐等主食规模化、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生产技术及设备。

针对米面主食工业化的需要,基础理论的研究包含了谷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学、谷物加工工艺学、食品发酵工艺学、食品工程学等学科。

1.蒸煮体系中小麦品质评价研究

蒸煮体系中小麦品质评价研究是主食工业化首先要进行的谷物化学研究。蒸煮是东方主食的重要加热和熟化过程,然而针对蒸煮熟化体系的小麦品质和特性研究还比较欠缺。我国食品以蒸煮加工为主,其加工工艺和熟化方式与西方烘焙加工有很大的不同,套用烘焙类面制品的评价技术和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对小麦及其蒸煮食品品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建立符合蒸煮面制食品生产加工方式的面团流变学评价技术是支撑中国面制品主食加工的一个重要基础。研究影响小麦蒸煮食品加工品质的关键理化指标,为蒸煮面制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品质控制依据。

2.米面主食品品质老化调控技术研究

主食品产业化发展中,其制约性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是淀粉类成分在生产运输和保存期间的淀粉老化问题,严重影响了粮食主食品的食用品质。在世界范围内,日本对米饭的老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美国对面包的老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国内对主食品老化问题的研究,非常薄弱,还局限于对局部限定条件下的老化现象认识,更没有适宜于主食品产业化发展的淀粉老化调控技术。该方面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造分子结构,提高国产原料品质,达到优质主食品生产要求;开展主食品组构渐变机理研究,攻克面制食品质构稳定性差、易霉变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设计适应工业化、规模化需求的现代工艺;通过定向调控等技术,减少有效微量营养成份的破坏和流失,提高食品的营养、口感、风味;研究主食品老化调控技术,研究淀粉修饰和生物大分子组配对淀粉分子重结晶的位阻效应关系,建立主食品微结构与调控技术之间的基于流变学特性的食用品质保证基础数据库;研究主食品老化的客观评价方法,研究建立主食品中主要成分与品质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复合生物大分子聚集体气固态胶体特性、凝胶特性,研究基于酶生物修饰技术和特殊条件下的功能基团转化技术,新型天然多糖分子修饰重构食品配料研究等食品组分的生物修饰与改性技术。

3.米、面蒸煮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在主食工业化基础研究中,米、面蒸煮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研究是一个共性的问题。针对我国传统蒸煮工艺条件下,米、面蒸煮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不清,营养品质不稳定等问题,从米、面原粮、蒸煮过程及米、面蒸煮制品等方面入手,研究常规蒸煮及不同蒸煮条件下主要营养素分解、转换等规律,提高我们传统食品加工的食用品质及生产水平,形成我国传统米、面蒸煮工艺新技术突破点。常规蒸煮条件下主要营养素的变化规律研究主要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分解、转换机制研究,并从微观结构变化入手,探讨米、面蒸煮食品营养素的变化规律,期待建立营养素与食用品质相关模型,指导米、面蒸煮食品的加工生产。对面、米的不同蒸煮方法,如高压、常压及微波条件下米、面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以及对面制食品蒸煮过程中淀粉组成、蛋白质组成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建立科学评价米、面蒸煮营养品质的方法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二、主食工业化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