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安全意识范文

大学生安全意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7 14:41: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安全意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安全意识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安全意识

一、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低。从大学生自身内因来分析,他们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具有人生观不明确、做事麻痹大意、法制观念淡薄、遇事欠思考、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惑。

(二)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差。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但表现为安全意识低,而且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学楼和宿舍的灭火器在哪里,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甚至在寝室中使用过“热得快”等大功率违章电器等,并在遇到安全事故时表现为不沉着、不冷静。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滞后。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不能深刻地认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当前,许多高校对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重视或重视不够,领导机制不健全,在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时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最终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因素

(一)社会历史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必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大学生才会有相应的安全意识。如安全意识中的智力因素,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不断认识、总结、积累所得。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沉淀和积累,大学生的安全认识水平越高,就无形中提高了人的安全意识。历史事实也证明,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的安全意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经济条件,即大学生生活的物质基础所在。物质财富一直是一个国家富强、繁荣的象征,也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经济水平决定着安全意识发展水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可能超出他们所在社会的经济条件。但当大学生的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大学生就会自发地对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风险高的工作可能就会很慎重。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还是比较落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受到制约。

(三)个人层面上的影响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由于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等的差异,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等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比较深刻、透彻,安全意识相对来说要强一些。

三、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应从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包括安全防范意识、校规校纪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消防安全意识、心理健康意识、交际交友安全意识等。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二)教育应突出重点,提高教育实效。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对重点人的安全意识教育。要因生制宜进行区别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抓对重点场所的安全意识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等场所,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中除了要将相关知识传达至学生,更要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

(三)教育形式应多样。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安全知识教育形式单一,除安全知识讲座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形式和内容,安全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多元化。这跟高校大力倡导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是极不相称的。学校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找准切入点,积极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充分融入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安全手抄报比赛、安全板报、安全网站、安全短信等。学校还应当把“安全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从而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鲍彩娟.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3]彭智勇.学生安全事故案例选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周阿亚.大学生安全教程[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

一、案例回顾

案例一: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名学生见义勇为,救起两名落水男孩后溺水身亡。

案例二:2008年11月14日上午六点,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死亡。

案例三:2009年10月20日,女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不愿当骗人工具坠楼。

二、案例分析

三起事件,时间、内容、结果等都不相同,无论是奋不顾身舍己救人,还是因宿舍起火跳楼身亡,还是因想找份好工作而误入歧途,共同点是对安全意识的漠视。

案例一:据了解,这些参与救援的学生大多不习水性,最严重的是他们采用了手拉着手这种一线牵的方式救人,这种方法不仅不科学,而且自身难保。

案例二:经过消防部门核查,火灾原因为住宿学生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从而引燃周围可燃物体。学校三令五申不允许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但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这之中学校与学生是否都应该反思其方法是否得当?

案例三:传销组织者的针对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即将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的将是就业的压力;另一类是农民工,他们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养家糊口;最后一类就是无业游民,他们想的是如何以最快的方式赚到钱。传销根据这三类人群的想法,以更多的诱惑引诱他们,对他们进行洗脑,以发展下线,层层扩大。关于大学生误入传销的新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为什么还是有大学生不断地陷入此陷阱?这不仅仅要打击传销势力,更多的是要思考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否健全。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方法

大学生对安全的重视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安全意识的培养。其次,安全意识的培养关键从对安全意识深入开始。同时,因为大学生安全意识强弱程度、家庭背景、个人取向等差异,安全意识的培养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1.深入方式

让大学生在大脑中反复出现并能够稳定记忆安全的信息,可营造稳定的周围安全环境文化建设和内部个体安全要素两方面,通过文化、教育、复习三种方式来展开。一是建立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因为大学生安全意识也会受到校园所创造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从构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开始,在学校内扩大安全防疫设备和消防设施投资和建设,定期开展相关安全活动。二是通过组织安全方面的活动,如消防讲座和法律报告会。还可以通过消防专业教学,让学生规范地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法律和学校的基本制度,并通过实际演练对消防技能、自救技能、火场逃生技能进行专门的培训。三是通过刺激方式,在校园网创办安全知识专栏,采用一些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安全事故、案例、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意识到安全事故严重的后果,加深对安全隐患和威胁的敏感和警觉。

2.激励方式

一是鼓励。从大学生走进校园时,不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因为对于这样的一群大学生来说,需要教师的鼓励,要适当地肯定和表扬他们,引导学生选择属于自己并适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竞争。建立竞争机制,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找到并建立各自的人生目标,形成自我竞争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如通过安全知识竞赛,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安全相关的知识,以此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三是奖惩。从校园安全培训后期看,如学生经过安全知识相关培训后,其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理论知识也有所增长,并在实际安全事故防范中产生了明显效果,这时就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奖罚。

3.规范方式

规范方式包括制度规范、管理规范和行为方式规范。首先,完善并制定学校相关安全规范制度。其次,规范培养计划。包括确定培养时间,学校抓住学生几个安全事故高发期和特殊时期,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各种差异制订不同的安全计划。

四、结语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他们从意识变成习惯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经过。同时,大学生的安全还需要社会、家庭、媒体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长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健康、有益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向东.关于安全意识的哲学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7).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52-01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保证其身心健康不受侵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活动。本文以贵州花溪大学城5所大学实证调查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研究调查对象为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和贵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校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1份,回收率98.2%,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为99.7%,调查对象统计如表一所示:

(二)调查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和分析统计等研究方法。在查阅有关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出《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学生安全意识情况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安全教育、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性安全和个人经历等9个方面。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状况、安全意识状况、接受安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及开展安全教育的建议四种类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现状。调查结果统计显示,遇到突况(盗窃、抢劫)时,只有52%的大学生会报告相关部门并保留证据,11%的大学生惊慌失措或妥协忍让,34%的大学生看情况自己处理;从防身技巧掌握的情况分析,29%的大学生对防身技巧一点也不了解,61%的大学生基本了解,只有10%的大学生熟练掌握;55%的大学生不知道QS标致的含义;对于是否能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的调查,只有26%的学生表示了解。从上述的调查统计数据看出,大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调查结果统计表明,44%的大学生会坚持选择正规运营的交通工具出行;对寝室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认识上,4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用,注意安全就行;46%的大学生会在离开座位时把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放在教室里;5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周围的饭店不太安全,但不会介意;对的了解程度,只有10%的大学生非常了解艾滋病、梅毒等可以通过性传播的相关知识;45%的大学生不会留意所处环境的安全通道。

(三)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现状。在对5所高校的调查中,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频率参差不齐,学生认为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还有待加强。20%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过安全教育的课程,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每年开设三次,2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每年开设三次以上。就接受过的安全教育的内容占比来看,交通安全占24.4%,人身安全占27.3%,网络安全占15.1%,财产安全占18.9%,食品安全占11.8%,其他占2.5%。就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形式分析,通过课堂教学开展的占23.7%,通过案例分析开展的占23.8%,通过影响观摩开展的占16.5%,通过网络学习开展的占13.6%,通过同学交流开展的占12.6%,通过亲身体验开展的占6.8%。

(四)大学生对安全教育方式的建议。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的建议上,17.1%大学生建议开设讲座,19.4%的大学生建议设置专题课程,25.5%的大学生建议召开主题班会,18.1%的大学生建议通过网络宣传,19.9%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寝室实践掌握相应的安全技能。针对不同内容的安全知识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图一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方式的建议(图一)为例: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

高校的安全问题关乎生命,关乎全局,责任重于泰山。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高校不仅是大学生集中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国家和民族培养未来和希望的基地。安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安全态度和行为。

(二)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式。现代大学生有别于以往,当代大学生思想更开放,个性特征明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十分必要。第一,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生动形象,教育意义强,具有广泛的警示性。因此,可以利用舞台剧、网络论坛及新媒体,开展校园安全典型事例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对安全问题进行关注。第二,开展开放性讨论性的大学生安全主题辩论赛。在辩论过程中,大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学到的安全知识学以致用,既丰富了安全教育的形式,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口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措施

高职大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本课题组通过对高职大学生的交通安全、用火安全、财物安全及体育锻炼与实验实训安全意识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预防措施。为了使问卷调查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了自习教室、图书馆、学生寝室及食堂四个地点分别随机发放问卷,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6份。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确存在较多问题,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教育,提高高职大学的安全意识刻不容缓。

一、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自认为有较强安全意识的只有14.5%,自认为安全意识差的占13.4%,认为自己安全意识一般的占51.7%,自认为稍有安全意识的占20.4%,由此可知,缺乏较强安全意识的学生占85.5%,可以认为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普遍不强。

1.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问卷调查表明:从不遵守交通规则与偶尔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比例高达30.6%,横过马路打电话或听MP3行为的学生比例高达67.2%。这些统计数据都表明有相当多的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不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在册学生上万名,有3000名以上的学生是交通事故高危学生,加强对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意义重大。

2.用火安全意识。火灾给学生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具有防火的基本安全知识,但对出现火灾后如何灭火的技能比较欠缺。有54.3%的学生不会使用灭火器,57.5%的学生表示曾在寝室使用过大功率的电器,认为只要小心点就可以使用,停电时用蜡烛照明的占49.8%,这表明目前学生对安全用火的意识及灭火知识技能缺乏。

3.财物安全。高职大学生财物受到侵害是发案最多的安全案件,主要形式是被盗、被骗,偶有被抢案件发生。调查结果表明,明确表示经常有被盗经历的学生占4.4%,偶尔有财物被盗经历的学生占22.6%,没有被盗财物经历的学生所占比例为73%,这说明有近30%的学生曾经有财物被盗的经历。学生财物被盗的案件发生与学生对本人财物的妥善保管安全意识不强有重要关系。对陌生人上门推销产品高职学生表示完全接受的占4.3%、偶尔接受的占19.4%、无所谓态度的占37.1%,有39.2%表示反感,这说明对陌生人上门推销没有足够警惕性的学生高达60.8%;当学生本人财物被盗被骗后选择报案的只占23.6%,这说明当自己财物受损后如何处置不清楚或不愿作出正确处置。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加强对高职学生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财物的意识、知识及方法教育刻不容缓。

4.体育锻炼与实验实训安全。高职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有时会发生受伤的事故,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没有做好运动前的热身预备活动导致运动受伤。对“做运动前你是否会先做热身运动?”问卷调查结果回答“每次都做”的比例占28.3%、“偶尔做”的比例54%、“从不做”的比例占17.7%。这说明有高达70%以上的高职学生运动前有不做热身运动的行为,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受伤就不难解释了。

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并不多,但若发生事故问题可能比较严重,对学生、教师、学校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深入,高职大学生实验、实训课时大幅度地增加,教育部也提出了高职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要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的要求。由于实践课时数的大幅增加,学生在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也相应增加,但在“每次实验实训前对安全注意事项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的情况是:每次实验实训前都学习安全注意事项的学生比例只占48.3%,偶尔学习的占43.5%,从来不学的占8.2%。这表明50%以上的学生在实习实训前没有被进行安全教育,从来没有学过的比例高达8.2%。所以不但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训安全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的安全意识,确保高职大学生在实验实习实训中的安全。

二、提高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措施

1.安全教育进入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大学生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会根据行业调研进行修订与调整,调整与修订的内容主要集中专业课程的结构、教学环节的调整,对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没有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长期忽视了高职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高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编写课程教材,并从经费、课时、师资上给予保证,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安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另外,可将高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素质的培养融入各门专业课的教学之中,特别是实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更要加强对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2.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及保障体系。除了《高职大学生安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发挥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学校还须建立安全教育体系,从新生入校到毕业,三年期间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各院系及宣传部等各部门要分工协作,安排好各时间段的安全教育内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如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实习实训前的安全教育,节假日的安全教育。另外,在规范安全管理的同时抓好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学生处统筹好学生管理中重点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及学生安全知识竞赛等,保卫处要在消防安全、学生财产安全方面开设讲座,用真实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宣传部门要对学生安全教育制定全校的计划,保障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宣传按计划有序进行。

3.不断创新安全教育方法保证效果。安全教育的方法是确保安全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要求学生不断创新安全教育方法,如按照案件和事故发生规律及时进行安全教育。针对案件事故按照“安全-麻痹-量变-暴发-警惕-严控-安全”的运行规律经常进行安全防范教育[2]。还需结合学校日常管理进行学生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如针对新生入学进行增强安全意识、传授安全实用知识教育,针对开学、放假前和周末以及节假日等时段,学生忙于开学准备、复习考试、外出游玩等容易疏于安全防范或滋生事端的时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宿舍安全以及社会交往安全等方面教育。还可以借助特殊的日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可借助每年11月9号消防日大力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举行安全形势报告会,增强学生安全保护意识,看安全教育电影,举行安全知识竞赛等都是安全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通过各种会议进行安全教育,如在举行升国旗仪式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适当利用奖惩机制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将高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入到对其综合素质的考核中,设立安全意识专项奖并与学生的奖学金直接挂钩。凡由于安全意识不强导致自己或他人损失的,根据情况在综合考核中予以扣分,因安全意识强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学生在综合考核中予以加分,具体分值在综合考核方案中进行确定。通过这个手段来引导高职大学生重视安全意识。对因为安全意识强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学生要颁发荣誉证书及给予物质奖励,树立榜样并进行大力宣传,号召全体同学向获奖同学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广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玉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3):46-48.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原因;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具有紧迫性

随着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的发达,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外部情况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与和平演变战略的推进从未停止。此外,各种敌对势力,、等虎视眈眈。新的形势对对国家安全提出新的挑战,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的希望与明天。他们由于生活在和平年代,对西方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并不敏感,容易成为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及其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内涵把握不够

在大学生的认知里,国家安全指的是传统的军事上、政治上的,而对非传统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了解的却不够。在他们的认知里,国家安全等同于间谍、特务、监听这些表面上,而对国家安全的内涵以及对威胁国家安全因素的来源及传播途径缺乏认识。他们了解的途径仅仅是通过一些讲二战的电影、书籍,而这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是远远不够的。

(二)大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缺乏责任意识

基本上,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认识到国家安全很重要,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但是,他们错误的认为,国家安全只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离的很遥远。责任意识的缺乏使他们不能把把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与自身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此种观念和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国家在《国家安全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三)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待加强

近几年在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已经初有成效。高校利用课堂这个主战场,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热门问题。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国家安全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安全局势,增强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让大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不管以后从事任何工作都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够自觉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四)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形式比较单调,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更新需要跟紧时代的脚步。我们现在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基本上都融入到国防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等内容中,很少专门提及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意识等字眼。这些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多集中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缺乏“非传统安全”的教育,这种状况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未形成有效的机制

面对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我国目前的相关信息、知识宣传还不够充分。由于我国和西方不一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了防止西方的糖衣炮弹。有必要对我国的国家安全相关的信息进行管制,因此,有时会造成大学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此外,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尚不健全,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在以后有待完善。在2013年11月,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说明国家在不断加大对国家安全的重视。

(二)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缺乏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坚定地信念,能够用新颖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最新的国家安全的知识。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从事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师中,或者是“两课教师”,或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这当然有它积极的一面,可以节省人力、财力,但是他们各自的教学都偏向于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所具备的国家观、安全理论、军事科技方面知识等相对陈旧,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高质量的国家安全教育。[1]

(三)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网络阵地尚不健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追求新事物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信息的来自四面八方,有很多野心分子利用网络歪曲事实,蛊惑人心,向大学生传输一些不良思想,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国家安全教育。

(四)爱国主义观念淡化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会加深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增强国家利益意识,会自觉抵制各种不利于国家安全的信息,与各种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淡化,学校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十分僵化,很多都是“形式主义”,内容空洞,空喊口号,教育的效果欠佳。

四、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健全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制度保障,加强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宣传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制度保障,我们的政府的部门需要根据我国自身的国情,建立起国家安全的相关法律体系,确保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方向可循、有法可依,政府部门一直在为此努力。为此,我国出台了《国家安全法》,要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使其遵守相关规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牢记历史,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思想、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各种平台,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都是我们最好的宣传工具,不仅仅只是面向大学生,也要使普通民众对维护国家安全有正确的认知。[2]

(二)高校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阵地,应该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

课堂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最直接渠道,高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采用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相关教材,向学生传输最新的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能够清楚的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从而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除了日常的教学,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切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有效途径如辩论赛、沙龙、案例影视赏析、知识抢答赛、志愿服务、素质拓展训练等,都可以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融入里面。

(三)充分利用网络阵地,与课内教育相结合

网络的力量不容小视,我国可以建立网络教育阵地,开设网络教室;充分利用大学生热衷使用的QQ、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发适合大学生的网络教育载体,实现新兴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国家安全意识在网络阵地中实现寓教于乐。

(四)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国家安全责任意识

在平时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国情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深深的热爱我们的国家,认同我们社会主义理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崛起的大国,是尚未完成完全统一的大国,这是我们国家最基本的国情。[3]要使爱国教育更加深入,就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层次和价值观特点,让他们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爱国不是简单地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因此,我们要加大对中国文明史的宣传,让广大学生能够有民族自豪感,从而能够自觉保护国家利益,有国家安全责任感。(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新春.大学生安全意识研究[D].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20-02

近十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大学校园从原来的半封闭式转化为全开放式的“小社会”,同时学校提供的服务也随之增加,而有些服务学校满足不了,必须要求社会参与。这种复杂的新形式造成学校与社会接触频繁,外来人口增加,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的困难,外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给高校带来了许多不安全因素。另外,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校园内部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多,这也给学校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

校园暴力、疾病流行、校园火灾、网络谣言等事件时有发生;校园设施不安全导致学生伤亡;交通事故导致学生伤亡、课外运动中受伤害等事件比比皆是[4]。校园内外不时发生学生自杀、餐厅或运动场发生骚乱等事件。本文以江西赣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目的及方式

(一)调查对象

本文涉及到的有关数据都是以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学生为主体进行调查得到的,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部学生有三年制高考专科生,还有五年制中考专科生,本次调查得到的结果主要就是从这两类学生获得的,同时还对赣州的其他几所高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包括赣南师范学院、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

(二)调查目的

通过新闻煤体及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到安全事故在高校时有发生,且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和高校的安全管理是分不开的,当然也有其它的社会原因。2013年上半年赣州某一高校一寝室由于某种电器用了没有及时断电引发了火灾。综合分析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多个方面,有学校管理的问题,有电器产品质量不过关的原因,由于一点点的殊忽而引发的火灾;也可以归结为是寝室用电线路的问题。实际上,这次火灾事件,也暴露了我国很多高校的消防不过关,学校管理的缺陷,学生安全意识差等特点。

(三)调查的方式

问卷调查是了解学生安全意识的一种很重要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严格遵循了概率原理及统计原理,因而,调查方式得到的结果有较强的真实性及科学性,调查过程实施相对简单。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安全重视情况、高校宿舍安全隐患、食堂安全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过程中发放了600份问卷调查表,其中三年制大专班300份,五年制大专班300份,回收问卷564份,回收率为94%。回收问卷中,三年制大专有效问卷回收率较高,有效回收率为91.2.%,五年制大专有效问卷回收率稍微要低,有效回收率为76.4.%。为了到达问卷调查的目的,达到抽样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所有问卷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并附带一些简要文字说明。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结果统计

(1)高校学学生对自身安全重视情况调查问卷统计,见表1

(2)宿舍安全隐患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见表2

(3)食堂安全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见表3。

2.结果分析

从表1、表2、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1)自身安全重视方面,高校学生对自身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能够做到重视,从调查结果来看也存在不足,如一般重视的所占比例达到了21%与26%,不重视的还达到了所占比例19%和27%;经常进行常识的学习存在更大的缺陷,认为一般或不重视的分别占41%和31%。

(2)在宿舍安全隐患方面,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存在问题较多,对宿舍内私接电线、寝室卫生是否影响安全、易燃物是否存在隐患、睡觉前不切断电源是否安全、床梯是否坚固是否有安全隐患、使用蚊香不当是否引起火灾、墙体或床上私挂固体及宿舍内存放易伤人器械是否带来以外事故等问题存在严重的认识不足,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宿舍安全隐患很多方面学生认识不够,必须加强教育。

(3)食堂安全状况方面,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对学校食堂各方面的卫生情况比较满意,但饭菜质量有待优化,餐具卫生有待改进;情况服务态度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建议

(一)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为了学校的稳定,学生的安全,学校一定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立校,制度管人。如:定期安排安全健康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排查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定期综合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不断完善处理突发事件和的应急预案制度。

(二)加强安全教育

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要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一项很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目前多数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多数学校只是出了安全事故后就召集班主任或辅导员开会,然后通过班主任或辅导员开会把会议精神传递给学生或者通过平时的班会来强调安全,致意要怎么来处理突发事件,多数班主任或辅导员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

1.加强低年级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意识水平在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大一和大二学生安全意识水平与总体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大三、大四学生安全意识水平高于总体水平。说明低年级学生还需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防止麻痹大意现象。

2.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

虽然有些大学生参加过安全预演,但这种安全预演过于形式,作用不大。因此如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是学校应考虑的首要问题。首先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对学生进行现场培训、实例解析与操作;其次对于高职院校要狠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意识教育;最后,坚持以往的重点时期安全教育,如节假日综合安全教育,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安全意识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62%以上的大学生会在上当受骗的事情告诉自己的同学或朋友,告戒他们不要犯自己所犯的错误,这一数据表明同学们还是有安全意识的,认识到了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对自己或他人的重要性,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安全意识不强,因此各高校还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充分激励学生主管能动性,使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束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整个过程不是一个学期两个学期的事情,要长抓不懈;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要靠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人人参与,时时关注,才能保证高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安全。

本文为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高校安全教育进课堂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JY1224

参考文献:

[1]袁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193-194.

[2]姬学明.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74-75.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安全意识 防护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建设日趋完善,并逐渐向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科研、生产等多元化的社会机构发展。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和自我防护能力薄弱问题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稳定和谐。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现状,研究和探索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对策,才能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基本情况

为掌握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防护现状,2016年6月,我们对陕西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分年级进行了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调查,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6份。问卷主要对学生自我安全意识评价、消防安全意识、防盗意识、自我防范意识、食品安全意识、防骗意识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统计。调查结果如下:

(一)自我安全意识评价。

从性别来看,结果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中有47%的人认为自己的安全意识好,但女生仅有36%,另有51%的女生认为自己的安全意识一般。女生对自己安全意识的评价低于男生对自己安全意识的评价。

(二)消防安全意识。

从针对“你是否知道安全出口”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有52%的男生表示知道安全出口的位置,女生仅有41%,有近59%的女生不知道安全出口的位置。男生较女生对安全出口更加了解。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男生和女生,都无人选择“不关心”这一选项。这表明导致一些同学不知道安全出口的原因并非仅仅是主观原因,还有安全出口标志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在使用大功率电器的问题上,很多同学都在使用,其中女生选择“不用”的要少于男生。

(三)防盗意识。

在防盗方面,同学们都具备基本的防盗常识。有80%的同学都知道在离开寝室外出前需要锁门以防陌生人进入。在选择密码的问题上,有70%的同学会选择随机数字这类保密性较高的数字作为自己的密码,但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日或学号作为密码。

(四)自我防范意识。

在面对深夜来访者的做法中,男生女生中有70%的同学对来访者有所戒备,表明大家对陌生人的来访是有自我防范意识的。但在处理突况方面,65%的同学在处理方法上仍有欠妥。

(五)食品安全意识。

大家对食品安全有足够的注意,在对待过期食品这种基本问题上,绝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坚决不吃”,有个别同学会选择试着吃一下,有近20%的学生选择买食品时不看生产日期。

(六)防骗意识。

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学生防骗意识较强,但还有部分学生防骗能力较差。在受骗后做出的反应上,选择报案的同学较少,具体为男生40%,女生32%,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告诫其他同学而不去报案。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总体较薄弱,女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比男生薄弱,并呈现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递增的趋势,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学校园安全教育的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逐渐提升。

二、造成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心理不成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经验。

从自身内因来分析,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成熟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有人生观不明确、做事麻痹大意、法制观念淡薄、遇事容易冲动、欠思考,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等特点。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惑。同时,很多大学生根本不懂法律,不知道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指导其实践。这就造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存在法律盲区,法制观念极为淡薄。还有很多大学生因在校学习生活单调,缺乏社会经验和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做事考虑甚少或者不考虑,急于求成,缺少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导致自己不安全或他人不安全。

(二) 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深入。

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过现金被盗、银行卡密码泄露、贵重物品被盗等情况,还有很多大学生经历过中奖、父母住院要医药费、网上同学借钱等钱财被骗,遇到歹徒抢劫不知所措等情形。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家庭对学生的过度溺爱与保护。当今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大人们的宠爱之下,这就使得学生不能独立处理问题而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校重视安全知识传授,忽视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培养。由于对安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许多学校以校园安全管理代替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教育,为数不多的安全教育课和安全教育活动也是以安全知识的传授为目标,忽视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安全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校得到最多的教育是哪些不许做,而如何应对安全问题知之甚少。这两方面原因构成了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薄弱的重要因素。

(三) 社会消极因素的诱惑。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各种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一切向钱看”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对于涉世不深、阅历不广、良莠不分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有的学生经不起诱惑,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些腐朽观念,无法用心读书,一心只想着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好高骛远、贪图享乐,从贪小便宜、小偷小摸到大肆行窃,害人害己,危害社会,堕落成社会的罪人。还有些学生奉行“青春不美,死了后悔”的人生哲学,在这些思想的支配下,很快走向堕落。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薄弱的因素。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学校是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的主阵地。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定期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加强教育。同时,学校要做好宣传教育,开展各种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的活动,熏陶学生,定期对学生的各种心理矛盾进行疏导,给予学生帮助和解答,给他们正确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家庭是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示范岗。

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提升并非学校一家的事,家庭对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要告诉给孩子一些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基本的安全常识,如行走常识、骑车常识、乘车常识、防诈骗等。同时,家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孩子的榜样。一些家长本身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如送孩子上学,带孩子闯红灯。家庭教育的特点就在于感化、示范和熏陶。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生活教材,在安全教育方面,父母同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三)政府及社会是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航母。

学校是公益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要正确使用公权,加大履行维护对学校安全的责任,尤其要重视校园周边安全环境的治理,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周边易发生的学生安全问题更多,学校很难处置,必须依靠政府处理和严厉执法才能保障学生、学校的安全。近年来,由社会各界组织的校车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消防安全进校园等活动,就是学校、家庭力量所无法企及的,在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是评价大学生安全教育程度的重要尺度,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稳定与和谐,如果不高度重视,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胡艳杰.浅谈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2]张仁民.加强管理与教育 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S1).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信息 安全意识 安全行

随着网络诈骗的出现,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行为调查研究已刻不容缓。国内外的研究多是针对如何构建网络安全环境的技术支撑与架构等科学技术方面,很少研究一般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或基于人文素养方面的管理对策思考,然而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解决网络信息安全是必不可少的。

一、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文献回顾

国内文献指出,当前大学生普遍担心自己的网络信息隐私安全,且自认缺乏保护网络信息隐私能力。大学生网购时防范意识低、注册用户时留真实信息比例高、对未经核实的信息判断能力较弱和被侵权后自认倒霉比例高。

国外文献指出,如今使用公共网络的人越来越多,但它们的安全性较低,且用户网络行为不规范,导致信息极易被不法分子窃取,无线公共网络的不安全性导致用户无法保护自己在网络上的信息。

通过国内外文献对比,国内的研究多以技术角度探究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很少以大学生为视角,国外的研究虽然开始注重个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但关于大学生用户的研究较少,且国内外都缺乏数据支撑。实践出真知,因此我们要站在一般用户的视角上,基于人文素养,利用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与行为进行探究。

二、调查结果

1.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于十月份通过网络软件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将调查对象限定于南京大学生进行问卷的发放。

调查问卷为自制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大学生个人基本情况、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具体行为、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态度及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需求四个方面。

2.主要结果与分析

(1)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327份问卷。调查对象分别为59名大一学生,161名大二学生,82名大三学生,25名大四学生;140名男生,187名女生;166名文科生,87名理科生,74名工科生。男女比例及专业分配较均匀。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被调查者中,74%的被调查者使用时长为三小时以上。因此,了解大学生网络安全现状,调查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行为,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2)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现状

某些大学生自认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较强,但其实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并不了解。并且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需求度较高,需要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加以重视。

①在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有77.14%的男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非常强或者比较强,较64.18%的女大学生强很多。由此可知,性别差异影响了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②虽然大学生群体有主动了解网络信息系安全知识的意识和相应的措施,但最多是“偶尔了解”,说明大学生虽然有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但是在行为方还存在很大疏漏,缺乏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主动性,需要高校加强教育。

③在调查高校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时,47.1%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到位,但仍有33.6%的大学生表示不太到位,说明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的教育工作还是存在缺失的,需要高校学生加大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力度。

(3)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预防行为现状

虽然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安全预防行为方面存在隐患和不足,但是在被调查的大学生预防行为的调查中,数据表明大学生在这一方面是有可取之处的。

①在更改网络账户密码这一方面,70.1%的女大学生和29.9%的男大学生从不修改网络安全密码,P值为0.019,说明性别与更改网络密码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以上数据体现了大学生对于保护自身账户安全意识的还是比较弱的,尤其需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网络账户信息安全教育。

②关于在网络上不愿意透露的真实信息的方面,43.3%的男大学生和56.7%的女大学生不愿意填写个人真实信息,相比较而言,女生在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方面比男生强烈。男大学生需要增强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不能随便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防止个人隐私被他人窃取。因此,应该加强对男大学生在填写个人信息方面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4)被调查大学生所遭遇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及应对

随着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普及,大学生遭遇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发生频率变高。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应对行为虽存在漏洞,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网络信息安全。

①关于网络账户被盗的情况,不同性别、年级、专业之间相差较小,但是有54.4%的大学生的网络账户曾经遭受过盗窃,说明大学生账户被盗的状况严重,体现了大学生在网络账户安全上存在严重的缺失。在校大学生需要提高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高校要增长宣传网络账户安全方面的知识,使大学生拥有相应的知识并采取有效举措保护自身的账户安全。

②关于近一年面对公共WiFi时是否会连接的问题,33.3%的男大学生和66.7%的女大学生曾经在连接公共免费WiFi时使用了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公共场合的免费WiFi缺乏应有的警惕,而且较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对于公共免费WiFi的警惕性偏低。这说明关于防范公共场合的免费WiFi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不仅大学生自身要提高对于免费WiFi的防范意识,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防范免费WiFi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而且国家要加大对于免费WiFi的监管力度,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免费WiFi盗窃他人信息。

③当网络账号遭遇盗窃时,38.8%的男大学生会马上修改相应的账号密码,远低于84.5%的女大学生,并且后期的维权行为普遍不足,说明大学生即便遭遇到账号盗窃,还是缺乏保护自身账号安全的意识。大学生需要提高保护自身账号安全的意识,学校也要加强宣传,并且提出一些账户被盗以后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争取让大学生网络账户被盗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结论与建议

1.被调查学生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较强,但行为存在隐患。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有主动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行为,并且相关诉求较强烈,同时在公共场所使用WiFi、个人信息透露等方面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但是大学生在网络账户被盗、网络密码更改等行为上有所欠缺,需要加强教育。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并且高校应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课程教育,将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培养的每个阶段。

2.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需求度较高,高校需更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90.7%的被调查大学生希望高校开展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主观需求很高;并且很少有大学生能真正保障个人信息不泄露,说明高校安全教育客观需求也很高。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却反映在学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太到位”(33.6%)或“很不到位”(8.6%),说明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应该更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提供普遍性、可接受性强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服务。

3.大学生网络信息教育需求存在高度不一致性。比较不同性别,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存在更多的网络信息安全行为问题,但是她们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主观需求却相对较低;比较不同年,大一新生在网络支付信息方面的防范意识较差;比较不同专业,文科生不管是从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主动性还是接受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积极性上都比理工科学生要强。因此,性别、年级、专业差异在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中的不均等,是学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难点问题,需要高校加大宣传力度,主动进行教育,通过同伴教育、校园主页/APP推送等办法吸引他们关注自身的网络信息安全。

4.进一步研究建议。相对于既往的研究,本研究创新地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教育主观和客观需求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并对二者间的依存关系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样本仅局限在三所高校,且被调查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状况用自评的方式反映,可能与其真实状态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不能准确反映网络安全教育的客观需求,建议之后的研究扩大样本范围和选择更精准的研究指标,以提高结论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尽管如此,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改善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实现需求导向的区别化、精准化、多样化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结语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接受着最新的知识的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是无法忽视的,大家都应重视自身网络信息安全。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知识,规范网络行为,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争取将来为建设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申琪.网络信息隐私关注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国际新闻界,2013,35(2):120-129.

[2]邓仲华,朱秀芹.云计算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0(4):79-86.

[3]周婷婷.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调查[J].传播实务,2015(3):77-80.

[4]魏德才,陈胜男.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调查研究[J].海南广播大学学报,2015(1):56-60.

篇9

[关键词]石油高校;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

近几年来,因为我国的能源安全现状,我国政府对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上升,这同时也对高校学生尤其是石油高校学生的能源安全意识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当今的高校学生对于国家能源安全的意识较为弱化,甚至一些专门的石油高校的学生对此问题也比较漠视。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许多高校是由于社会需求和其培养目标的限制,忽视了对学生能源安全意识的培养;而一些石油高校也因为教学体制的原因,一味的强调课程设置的专业性,而忽略了对能源安全教育体系系统而长效的建立。这些都导致石油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因严重缺乏能源安全的意识和观念,而难以承担起在开发和建设我国能源的同时能够切实而有效的保障能源安全。目前,国际和国内的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石油高校的学生更是担负着勘探、开发、运用及保障我国能源的重要使命。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的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则呈现在石油高校的教育面前。

一、培养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党和政府在新时期要做好的两项工作——节能和环保。决心抓好这两项工作就要依靠全民能源安全意识的提升,而在高校加强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培养,对于做好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 培养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需要

我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便是道路的方向。中国的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处于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目前是世界水平的1/4,而且这个数量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会越来越少,可见节能应势在必行。节能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能源的浪费,以缓解当今世界的能源问题。在人们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的同时,节能已被誉为“第五能源”与这些能源同等重要。目前,一个国家节能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某国能源运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强调坚持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这就要求全民树立“能源意识”和“节约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国家能源需求,减轻国家能源的负担。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主要力量,需要引导其牢固树立能源安全意识,并深入理解和实施。

2. 加强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培养,是社会主义文明的迫切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能源安全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社会能源安全问题日趋突出。能源市场的持续动荡、地区间能源的争夺以及各国对能源安全使用等问题越来越突显,能源的安全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使得能源的使用安全被逐渐的提上议事日程。世界各国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能源安全问题,并更多地关注因能源使用而造成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据统计,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有主要的责任。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能源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问题。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进行源源不竭的开采和利用的基础上,在开发和利用能源的过程中,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反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又会直接影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据相关统计,全球2010年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历史最高。近年来,我国加大减排工作力度,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5%左右。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信心和决心。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确保能源的安全使用,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实现国家的宏伟目标。

二、石油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能源安全观的培养

篇10

 

为了准确掌握我校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现状,为分析原因、加强防范、堵塞漏洞提供依据,我们在部分学生中专题开展了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问卷调查。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我校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相对有一定的基础,但总体仍不够强,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研究并采取有效对策,及时全面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在充分享受互联网和信息社会带来好处的同时,严防网络信息违法犯罪现象和受骗受害现象的发生。具体报告如下: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东校区学生,采取随机确定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1份,回收率达97%。调查的主要方式是实际接触被调查者,交谈了解基本情况,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填写不记名调查问卷。调查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支持,大家普遍比较认真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并且比较真实地表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二、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15道题目,以多选题为主,占三分之二;另有单选题5道。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掌握、对本人及他人信息安全的认知态度等多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了解情况。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93人表示经常有意识地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占31.96%;有84人表示非常少;有65人表示偶尔了解;有49人表示从来没有了解。说明大学生普遍还没有及时掌握必要的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2)个人信息安全的认知情况。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98人次认为个人信息安全是指在使用计算机时个人信息不泄露或不会被他人获取;有74人次认为是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个人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的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有63人次认为是日常生活中个人信息不被他人知道和窃取;有80人次认为是一切与个人有关的信息的保护。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概念仍不清楚,不知道个人信息安全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3)利用网络搜索他人信息情况。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10人表示经常会利用网络搜索他人信息,因为想解他人;有145人表示仅在有需要的时候偶尔会利用网络搜索他人信息;有36人表示从不这样,因为很无聊。三者比例分别占37.80%、49.83%和12.37%,说明大学生网搜他人信息行为总体正常。

 

4)网络安全问题认知情况。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53人次认为破坏分子作伪装绕过安全检查属于网络安全问题,有128人认为网络服务器因断电停机属于网络安全问题,有83人认为因病毒导致系统瘫痪属于网络安全问题,有61人次认为伪造IP地址骗取其口令获取对计算机的访问权限属于网络安全问题。说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内涵不太清楚。

 

5)遭遇过哪些网络安全问题。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21人次反映遭遇过垃圾邮件侵扰,有89人次表示受到过病毒攻击,有119人次表示信息曾经被盗,有76人次表示遇到过其它形式的网络安全问题。说明侵犯网络信息安全的现象已经较多地影响到大学生。

 

6)个人信息泄露原因。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83人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普及管理不规范,有112人认为是法律不健全,存在个人信息买卖市场,有72人认为是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有69人认为是电脑病毒、木马横行。总体上表明大学生对个人信息泄露原因是有思考的。

 

7)对校内个人信息安全建设的满意度。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82人对校内的个人信息安全建设表示满意,有109人表示不满意。说明校园个人信息安全建设尽管得到大部分大学生的认可,但仍有值得加强的地方。

 

8)对学校信息安全保障的期待。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关于学校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有114人次提出应该建设个人信息安全平台并绑定个人,137人次提出应该加强后续处理监督,121人次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应该说学生们的期待是建立在关心信息安全基础上的合理要求。

 

9)网络安全信息技术了解情况。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了解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情况不太乐观,有97人次表示知道密匙管理技术,有103人次表示知道数字签名和认证技术,有141人次表示知道网络入侵检测和防火墙技术,有107人次表示了解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10)获取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途径。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31人表示从网络获得相关知识,107人表示从书籍上获得,146人表示从课堂上获得,123人次表示从新闻媒体上获得。应该说大学生获取信息安全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基本上不存在获取不到的困难,主要是看不看的问题。

 

11)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办法。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21人次建议开设讲座,97人次建议开主题班会,27人次提出发宣传单,101人次提出通过网络视频。应该说,大家对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是有期待的,也希望有更多的渠道来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障。

 

综合以上数据进行分析,调研组认为,我校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尽管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自媒体进行交流、娱乐和学习,但主要精力花在如何从网上得到信息, 较少考虑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自己的信息。交谈得知,不少学生会将自己的真实材料到网上, 碰到过QQ 密码会被盗, 登录口令过于简单等现象。大学生信息安全防范知识和操作能力有待加强,尽管因为新闻宣传、课堂教育等因素对防火墙、病毒等基本知识比较了解,但比较完全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防范知识知之不多,一些学生不会安装操作系统、配置防火墙,不知道需要定期升级病毒防治产品, 不懂得如何更好的配置自己的计算机,也没有掌握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基本防范技能。

 

三、对策建议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准备就业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趋向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越来越多地参与网上购物,使用网上银行等网上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也日渐成为网络信息盗取和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猎物,一些不良商家也通过盗取信息来达到不正当竞争的目的。作为学校要重视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网络素质、网络技能、实践运用网络综合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督促提高安全上网意识,学会使用杀毒软件及防火墙,学会为别人也为自己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空间。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建议:

 

1)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思想教育,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制教育。目前网络犯罪是十分常见的包括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的散播等。网络的匿名性特点给了许多人一种“漠视法律的理由”,认为没有具体监管就不算犯罪,其实不然。这体现的是网络法制教育的缺失,所以教育学生们什么在网络上是可以做的、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是违法的是十分重要的,对维护网络安全运行也是有重要作用的。

 

2)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建议在计算机普及课程中除讲授常用软件知识外,增加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系统管理用户、文件和其他硬件资源的安全机制。对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安全策略,如加密解密算法、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与作用、系统漏洞及修补方法、硬盘保护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也要多加讲授。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网上自我约束能力、自控能力,不利用网络散播其它同学和老师的私密信息,不参与网络信息违法活动。

 

3)积极拓展课外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活动。可以定期开设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就课堂教学中不能深入讲解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如网络行为规范、个人计算机安全策略、计算机病毒的新动向、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引导有兴趣、有需要的大学生深入学习并积极参与防范。 建议每年举办网络安全知识大赛、网络安全知识调查、网络安全主题漫画比赛等,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实现以生教生,在校园中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构建网络安全防范的群防群治机制。

 

4)建议成立校级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校园网的日常安全与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本校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定期最新的网络安全信息,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动态。现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有责任与义务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隐患,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快捷化的浪潮里,不被外界因素迷失本心,努力做到规范上网,不触犯法律法规,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9803

随着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治安形势也变得日益严峻复杂,危及大学生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各种因素不断增多。2013年复旦大学学生投毒案、2014年多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屡见新闻媒体的大学生纠纷与人身伤害案件,以及因心理、交通、火灾、溺水、踩踏、诈骗、食物中毒等各种因素引发的安全问题,轻则使当事人遭受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财物损失与精神折磨,重则导致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匆匆逝去。悲剧的发生,尽管有其具体的背景和原因,但总体上反映出大学生个体安全意识的缺失,而这一问题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更为突出。

1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上,安全意识是学生的一种基础能力与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是高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石。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较弱、养成教育欠缺、自制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等特征,在大学生活过程中普遍体现出自我安全意识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强。个人隐私信息通常指的是涉及个人身份(包括身份证信息、图片资料)、家庭成员、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账号、密码等内容的各种信息资源。个人隐私信息一旦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往往给个人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和损失。每年因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安全隐患和案件达数十起之多。有些学生在网络上毫无戒心地随意注册各种用户,如实填写各种个人隐私信息,有些同学甚将自己的银行卡号码、密码甚至验证码提供给不明网络或电话,有些同学习惯长期将自己生日作为密码,有些同学因“同学关系很好”而将自己的登陆帐号、银行卡密码等信息公开,这些现象其实都潜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造成后果将追悔莫及。

(2)自我意识较强而生命安全意识淡薄。高职生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显得偏小,对很多问题和事物缺乏成熟的思考与评价,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心理较重,处处以“我”为中心,较少换位思考,往往冲动义气用事,某种程度上少了点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因而反映出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往往对自身、他人亦或其他生命体做出伤害的行为。比之于数年前的上海复旦大学某生向室友投毒案、清华大学机电系刘海洋伤熊事件、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人并故意刺死受害人等案件,高职院校中似乎很少有如此影响广泛的大案,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其实高职学生在日常行为及人际纠纷处理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各种生活琐事不能理性处理,最终酿成恶意伤人甚至致人死亡的事件也不在少数。

(3)对各种危险因素的警惕性不高。在校园生活中,时刻都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或危险因素,如消防安全、财物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交友安全、社会活动安全等等,很多的安全事故往往因人们大意、麻痹、想当然、疏于防范而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见充电设备随手放在床铺上且长时间带电,违规使用“热得快”、电吹风等大功率电器,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随便搁置且脱离视线也无人监管,离开宿舍不锁门不关窗,盲目冒险或参加危险性活动项目、随意搭乘“黑车”、“小飞轮”等。去年接二连三地发生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也充分说明大学生自我防范与警惕性缺失,如果当事人有较强的自我安全与防范意识,处处保持警惕,行动多留“心眼”,遇事沉着应对,很多悲剧就可能避免。

(4)应急情况下处置突发状况的能力不足。在消防实践和掌握逃生技能问卷调查中,问卷“如果宿舍发生火灾,您会怎么办?”调查结果显示,有22.1%的同学选择“如果身上着火,快速奔跑或用手拍打”,有56%的同学选择“火灾中用湿毛巾防毒”,有17.7%的同学选择“直接冲入大火中逃出去”,甚至还有4.2%的同学选择“高楼火灾跳楼或乘电梯逃生”。按一般常识,“快速奔跑或用手拍打”只能使身上火势更大更旺,“直接冲入大火中逃出去”无疑是“自投火网”的冒险,而选择“高楼火灾跳楼或乘电梯逃生”则是在选择自杀。而“用湿毛巾捂鼻”一方面可以防烟雾毒气,另一方面也可以补充湿润空气和氧气,因而是一种最佳选择。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不管是常见的违章或不规范使用电器的危险行为,还是参加消防安全逃生技能的培训与活动现状,都反映出学生紧急应对突发状况能力的不足,一旦真的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2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中不良现象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浸染,又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忽视安全意识教育的问题,还有学生自幼成长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错位因素,同时也有学生个体在特定发展阶段反映出的生理与心理因素。

2.1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和社会公共教育的缺失

首先,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特定阶段,不少产品甚至品牌产品因其质量与安全性而存在“信任危机”;不少行业领域、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唯经济效益第一,有些产品生产过程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与污染性,成品产品的使用中也存在形形的安全隐患。其次,不良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一些高职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判断力比较差、缺乏理性分析能力的大学生,极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爱逞强弦耀。第三,日常生活中社会公共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如果营造一个全社会重视安全教育、遵守安全规程、监管安全行为的良好氛围,也就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2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忽视

就学校教育来看,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却忽略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急反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学校缺乏持久系统的安全教育安排,把安全教育活动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对学生危机教育、防范意识教育、灾难教育的忽视,是导致学生在应急情况下出现价值错位、心理失衡、举止无措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是保卫处、学工处、辅导员的事,缺乏全员教育意识,时间一长,就容易麻痹大意,学生的安全意识也随之淡化,若遇突发的安全事件时,极易手足无措,消极被动,最后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家庭教育中出现重物质保障而轻安全意识教育错位现象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使他们的独立性、受挫能力、意志力等都相对较差,尤其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都对家庭和家长的依赖性较大。而家长自身又忽视或相对缺乏忧患意识和对子女自救技能的培训意识,使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时没有很好的应变能力。父母过多的呵护使子女对社会的复杂性、危险性缺乏认识,警惕性不高,防范意识不强,容易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缺失或错位的家庭教育,就很难与学校、社会形成安全教育合力。因此,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应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2.4高职生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养成与较强的自理自律能力欠缺

规范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与较强的自律自理能力,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各种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所处年龄阶段情绪多变、易激动冲动、心理承受力弱等生理与心理特点,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很容易形成“惟我独尊”、自我中心的倾向,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解决人际纠纷,只重视眼前自我价值的实现,做事“粗枝大叶”,待人“不拘小节”,忽视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进而出现抵触集体的纪律管理,违背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等不良现象。而当其真正面临突如其来的火灾、疫情、盗窃、诈骗、绑架、中毒等危机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反应过激,无法保持冷静并做出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反而使情况变得更复杂更麻烦。

3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途径

要切实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就必须紧密结合90后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在扎扎实实的工作中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强化、安全技能得到提高。

3.1由泛化教育向计划教育转变,让安全教育真正走进第一课堂

安全意识教育是通识性基础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外一些国家制定了公共安全教育类教材,安全教育和其他课程一样,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在出现危险的情况下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国内大多高校则是根据阶段性的工作要求,宏观宽泛地通过安全宣传、信息通报、会议讲座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如此“泛化”教育并不能确保安全教育真正“落地”,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学校应该将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与其它必修专业课一样,走进课堂,材,规定学时,明确学分,加强考核与实践,让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堂堂正正地走进第一课堂,从根源上变“泛化”教育为“计划”教育。

3.2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安全教育的“落地”、“开花”提供保障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大学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一方面,以保卫、学工干部和辅导员为主体建立一支专职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并定期加强培训交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以其他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尤其物业、餐饮、服务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工作人员)不限时空与形式的法制宣传、安全教育、防范指导作为重要的补充,依托校内力量奠定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师资基础。此外,还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与地方公安、交通、消防、法院、监狱等部门单位的共建联动,定期或不定期来校为学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提高学生法律知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技能。

3.3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教育平台,多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安全教育活动

安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核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与自我安全保护能力。作为第一课堂安全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应该结合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工具,构建多形式的教育平台,广泛深入地开展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一是充分发挥网站、微信群、QQ群、微博、校信平台和各种宣传橱窗的作用,及时向学生传递安全防范知识和案例警示信息,引起学生对阶段性突出的安全问题的重视。二是从新生入学报到之初,把安全意识教育作为入学第一课,组织新生全员参加安全知识学习与竞赛活动,全面普及和提高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开展“校园庭审”、专题讲座、征文竞赛、反、禁毒等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现场庭审教育及专题教育活动,不仅增强学生参与的覆盖面,零距离接触法庭案件审理等教育全过程。四是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结合不同时段的工作重点和关键部位的实际需求,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布置安全防范的横幅标语,在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4认真策划精心组织,多频次开展应急状态下避险自救的实战演练

在安全教育中一定要避免出现“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问题与现象,不能以简单的说教、讲座、报告代替实践教育环节。绝大部分院校新生报到后都安排军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组织便利,是一个很好的安全实践教育机会,因此在军训期间可以组织开展消防应急疏散、应急救援等科目的演习演练。另外,可利用“5.12”抗震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日等特殊时段,在学生宿舍、食堂、教学区、图书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疏散与自救演练,模拟真实火情,施放烟雾,拉响火警,高压水枪喷水灭火,云梯高空救人、学生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等,教育学生时刻提高应对火患等各种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技能,始终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平时还可以模拟求职应聘、不明来电、人际交往时对不明信息与危险人员的识别、以及对安全急救和处理的演练,把在课堂上传授的安全知识用于实践,以确保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同的安全问题时,能够冷静面对,解决问题,保障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3.5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思想

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是锻炼提高安全意识教育的有效手段。可以组建不同年级学生参与的护校队、安全协会、学生治保部等学生组织,在保卫、学工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规范有序开展工作,既有一定的工作职责与要求,又有必要的管理规范,定期开展工作讲评与通报会议,分批次分区域组织开展校园检查巡逻,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共同管理校园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增长其才干,又可以增进学生与管理者、管理部门的理解,减少相互之间的隔阂,消除对立和抵触情绪,有利于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进一步强化了学校安全管理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和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这将是其成长过程中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朱兴华.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2]吴春梅.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中的自身安全与社会安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篇12

关键词:金融风险;安全;防范

基金项目:2016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校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调查研究――以沈阳市高校为例”(编号:201610149018)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0日

一、大学生面临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大学生网络借贷问题普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许多网络借贷平台将高校作为拓展业务的主要场所,众多的校园网贷平台,不仅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也使得大学生贷款的门槛不断被降低。P2P网上“大学生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全程网上操作,借款手续也非常简便,只需身份证、学生证即可完成所有流程,甚至有平台显示,只要QQ聊天工具达到一定级别便有贷款资格。部分在校大学生消费方式不够理性,缺乏审慎的考虑和对财务规划的正确认知,在面对个别网络贷款的虚假宣传时,易被诱惑。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骗取学生们信任,看似“实惠”的贷款暗藏“高利”,诱导学生进行网络借贷,并以各种理由索取费用,更有甚者利用学生的个人借款信息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让大学生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甚至发生了“裸条催收”、“跳楼自杀”等极端事件。

(二)分期购物助长大学生超前消费。分期购物是一种根据个人的信用情况可以将物品价款分成多批支付的购物方式。分期购物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许多网上商城都有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分期付款购物的方式,学生购买商品无需信用卡,只需身份证、学生证办理相关手续即可。

大学生对新事物、新产品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追求时尚个性,有着新潮消费理念,更加热衷于提前消费和超前消费,尤其是对新潮时尚的电子产品尤为青睐,再加上易于攀比的消费心理,在无任何抵押担保的情况下进行分期购物,对自己想要而负担不起的商品通过分期付款来实现。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许多大学生忽略了对自己还款能力的估算,看似每月不多的还款额对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讲仍然会带来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一旦支付不起,要么由父母代为偿还,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要么从网上或同学处借贷偿还,最后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

(三)对个人信息不能妥善保管。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银行账号、手机号码等个人私密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证件轻易借出。还有部分大学生将生日号码、手机号码等设置成支付宝、网上银行、微信支付等电子渠道的登录密码,或使用过于简单的密码,对个人重要信息不能妥善保管,个人信息的泄露为金融风险的产生留下了隐患。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在推进网络安全教育这项工作,但有的大学生对信息时代的安全风险还是认识不足,比如随便把身份证借给别人,结果别人以他的名义借款;频繁使用免费wifi;随意参加街边扫二维码赠小礼物等活动,为贪图一些小便宜就泄露个人信息。

二、大学生面临金融风险的原因

(一)缺乏金融知识。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普遍缺乏金融知识,金融专业的学生相对好一些,而非金融专业学生对于单(复)利、年(月、日)利率、还款方式(等额本金、等额本息)等并不了解。最近,清A大学当代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有三成90后大学生期望投资年化收益超过10%,但他们对风险的甄别能力却明显不足。河南一所高校对在校学生调查显示,约34.3%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单(复)利、年化率、年(月、日)利率、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信用记录和资金的时间价值等专业术语;约19.6%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贷款平台贷款的金额能全拿到手;约11.4%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贷款所给予的零首付承诺是真的。很多大学生对网贷所产生的利息并没有概念或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许多大学生还不知道年利10%与月利10%到底有多少差别。成熟的投资者都知道,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但在大学生群体的眼中,市场上必然存在高收益、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金融知识的缺乏,让大学生对金融风险认识不足,也让不少违法平台有了可乘之机。

(二)金融安全意识薄弱。在校大学生由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绝大多数都是依靠父母提供生活费用,传统金融行业并不会将大学生作为一个信用良好的消费者群体。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到被传统金融业所忽视的市场,在校大学生就成为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潜在客户。以校园借贷为典型代表的校园金融产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虽然门槛低但各种费用加在一起很高,比银行要高不少。但是为了吸引大学生客户,这些费用的收取在学生咨询办理时并不透明。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金融安全意识不强,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风险,轻易陷入网贷陷阱。除此之外,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防诈骗能力较弱、容易上当受骗,也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从而产生金融风险。

(三)部分大学生消费不理性。面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制力,消费不理性,盲目追求昂贵时尚的商品,强烈的消费愿望和资金缺乏的矛盾,使他们很容易对校园贷或分期付款购物动心并付诸行动,从而最终让他们陷入分期付款购物却还不起的窘迫境地,更有甚者陷入“连环贷”的困境之中。从诸多案例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借贷不少都是花在了手机、电脑、衣服等炫耀性消费上,甚至还有赌博等违法行为上,这说明大学生亟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把金钱和时间花在最具长远利益的事情上。

三、提高在校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对策建议

(一)加强关于金融安全的宣传教育。加强金融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是提高在校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该方面的宣传教育需要学校、金融机构、社会媒体以及家长等各方主体共同承担。校方可以邀请金融机构到学校通过讲座、宣传片、宣传单、咨询答疑、有奖互动等方式,对大学生们进行关于金融安全的宣传教育;媒体对发生在现实中有关大学生金融风险的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大学生的共鸣,能起到强有力的警示和教育意义;而家长则要和孩子经常沟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干预和金钱观的培养。多方主体相互配合,形成一张结实有效的金融安全教育网,必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们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普及金融知识。普及金融知识以学校为主。不管是财经类院校,还是其他院校,可以开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有关金融理财知识的课程,对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普及金融知识。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组建相关社团,社团主要承担金融知识宣传、识别网络和电信诈骗、定期组织参观、投资模拟大赛的策划组织等职能,并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金融方面的各种竞赛等。

(三)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作为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财务能力来确定自己的消费能力,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不能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同时还要学习必要的理财知识,对自己的财务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确有合理资金需求时,通过助学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和合法金融机构,按照合法程序办理贷款。同时,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避免因债务问题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充分认识到个人信息和个人信用的重要性,妥善保管个人信息,提高对个人信用的认知度。随着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今后个人信用记录将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不仅要为现在负责,更要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以免产生不良记录,影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93-02

一、 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big data)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与网络相辅相成,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为大数据带来了更多数据、信息与资源;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发展为网络提供了更多支撑、服务与应用。大数据是网络的基础,这意味着大数据更多来源于网络,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保障网络安全,使得大数据的利用合法、安全,必将成为高难度的世界课题。

目前,大学生依赖网络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学习、娱乐或是购物等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2个小时,相当于每天上网3.75小时,[1]其中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成为贡献上网时长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对网络环境进行改善,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可能会造成大学生经济财产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损害;同时,也对高校管理造成风险。

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中国民航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共480名在校大学生,内容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高校间开展的网络安全意识程度,方法为网上问卷和实地考察。调查问卷采取选择题的形式,共计十二题,分别调查了大学生上网情况、自身网络安全意识及学校网络安全教育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上网情况

调查显示有24%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下,36%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2-5小时,4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5小时以上,若以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为基准,那么在校大学生有一半以上超过了每日上网的平均时间,说明在当代大数据背景下,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网络通讯设备的普及,可以很便捷地使用网络,大量的上网时长可能加大网络安全方面的隐患,还造成网络成瘾等一系列问题。调查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购物、游戏、学习、通讯这四类占据学生上网内容的主流,其中网络购物与大学生的财产信息安全直接挂钩,通讯则与用户自身的个人隐私息息相关。

2.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情况

调查“大学生是否有意识地去了解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问题时,结果为大学生有20%“经常”、28%“偶尔”、42%“很少”、10%“没有”去有意识地了解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这表明大学生每日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却忽视网络安全,这是大学生易遭受网络陷阱、受到网络侵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看到一些未证实的有关社会敏感问题时会怎么做”调查的是当学生遇到社会舆论的导向时做出的反应,调查数据为38%的学生“不理睬,直接跳过”,58%的学生“了解后,不管”,4%的学生“转载并评论”,未经证实的社会敏感问题和不良信息有潜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大部分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不能给出自己的判断,更不能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回应,总体缺乏判断能力。调查学生在遇到诸如网络病毒、垃圾邮件之后的反应以及平时使用网络的习惯,数据显示大学生整体拥有基本的网络安全常识,例如有害邮件需删除,病毒用杀毒软件查杀等等。统计大学生遭受过的网络安全问题,数据显示多数学生曾遭受过有害邮件和病毒攻击,占总人数比例的90%和71%,没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很难彻底杜绝垃圾邮件和病毒攻击。遭受过财物被盗(4%)和信息被盗(15%)的学生较少,能够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个人信息和财产的保护拥有最基本的认识,但经验不足。调查“大学生受到的具体侵权行为”,每种侵权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害者,其中受到垃圾信息(94%)、骚扰(61%)和盗号(54%)的学生最多,这几类侵害行为的成因多为学生因网络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差造成的,产生的后果轻者频繁收到垃圾信息,扰乱个人网络环境,重者被窃取个人隐私,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双重侵害。

3.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情况

统计了四所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情况,依据调查的数据显示,理工大学的网络安全教育情况较好,有47%的学生接受过较为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范围较广,主要原因与理工大学自身教学环境相关;外院有72%的学生在校期间从未受过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的进行并不理想;中国民航大学和南开大学网络安全教育情况在与另外两所高校的比较中成中游态势,总体而言网络安全教育在整体学生中覆盖面不广且不精。

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受过哪些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的调查中,数据显示,开设讲座的形式占据主流,主要原因是开设讲座覆盖面广,一次可以容纳大量学生,专业性强,且对于学生具有一定强制性,但学生愿意接受讲座的意向不强,更多人希望通过主题班会、网络宣传、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整体来看现阶段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方法较为单调,学生主动性不强,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有待提高。

三、大数据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探究

(一)多方面入手,扩大网络教育范围

大数据背景下,海量的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众多问题。这就需要网络安全教育从多角度入手,全面扩大网络安全教育范围,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包括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网络道德意识教育、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教育以及网络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四部分。[2](P.94-96)

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大学生应掌握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不做违反网络安全法律的行为。

网络道德意识教育从道德角度入手,要求大学生应具备网络安全责任心与道德心,在网络上自己的行为不只同自己有关,还会影响到其他人,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使大学生掌握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和防御手段,能运用常用网络安全工具进行分析和防御。

网络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合理、健康地上网,长时间地沉迷网络有可能会引发网络成瘾和网络心理障碍等问题,这里需要学校对其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上网心态。

(二)因材施教,实行多层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是获取知识最多的地方,因此必须重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在课堂中所起到的作用。数据显示不同学校、专业、年级的网络安全意识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各高校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网络安全意识较弱的人文社科类学校或专业,可以进行普及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如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必修或选修课、定期举行全校范围的网络安全讲解活动等;对于一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要格外重视,对其进行网络使用的正确引导,以免走向歧途;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络自由创业、投资群体,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使用网络开创自己的事业,对于这些已踏入社会但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更加重要,学校对于这些学生应当进行更为系统专业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三)根源做起,增强网络监管体制

安全的网络环境需要学生和学校共同构建,大学生遇到网络安全问题并不仅仅靠受到的网络安全教育就能够解决,高校须从自身根本开始改变,营造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目前,不仅是学校,某些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对网络使用的监管力度,呼吁全社会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各大高校也应该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公安及工商管理部门、市场管理机构、网络运营部门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监管系统,为大学生上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在客观环境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3](P.87-88)例如,保障先进的技术设备、采取身份认证技术、封堵、禁止对不良网站进行访问以净化网络环境、词汇过滤功能、预警功能等等。[4](P.82-84)另外高校还要负责关注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对学校周边诸如“黑网吧”等违规网络营业行为依法进行取缔。

(四)高校联合,提高网络安全教育互动性

现阶段,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满足于单一的照本宣科讲课模式,高校应着眼于采取更多元丰富的网络安全教育形式来促进学生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互动程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的活动中来,譬如课外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有关网络安全主体的辩论赛和班会等等。调查显示各高校之间的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拥有较大差异,因此可以就此方面将高校联合起来,成立诸如“网络安全意识联合会”的学生组织进行互帮互助,互相学习,比如建立网上论坛、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开宣讲会等,同时还要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这方面可以以诸如开展法律讲座、交流法律知识、观看经典案例的方式进行。这样做一方面可行性较高,一方面这种由学生自发进行活动比学校施加的教育更深入浅出,学生间所交流的经验也是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重要的一部分,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四、总结

大数据背景意味着每个人身边都充斥着海量的数据信息,人们通过网络的方式与这些庞大的数据进行接触,如果没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将会在大数据背景下岌岌可危。多年来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一直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现阶段相比于其他网络环境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还处于实践阶段,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可一蹴而就,在进行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具备完整性、针对性、深入性,使之能够真正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而并非一朝一夕的泛泛之谈。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2]刘新华,巢传宣.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 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14).

篇14

关键词:转型期;非主流价值观;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35-02

一、转型期非主流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所谓社会转型期是指中国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逐步淡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转向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并使市场机制在对资源的配置中起到主导作用。经济基础的结构调整必定带来上层建筑的演进与变革。反映在文化层面,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文化的多元性,在以社会的主流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同时,与之并存也包括各种新兴思潮和社会现象衍生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同样有社会认同群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对于思想尚处于未成熟阶段的大中学生而言,居于亚文化位置的以自我体现为核心的非主流文化同主流文化具有同样的感染力。以非主流文化为认同基础的大学生非主流价值观取向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价值取向的多元性。非主流价值观体系中,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融合趋势。在日益多元化的个性选择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过去那种“舍个人为集体”的单一选择已难成共识。既要顾全大家,也要快乐自己;既要顾全国家,又要个体并存的幸福感觉,成为很多大学生推崇的价值取向。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行为选择的多样化。在价值的选择上,既有对传统道德的怀念和依恋,也有对新的价值尝试的激越和冲动;既有对价值超越的向往和喜悦,也有对现实社会的迷茫和困惑。

2.价值体系的不稳定性。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某些心理和生理因素处于极不稳定的易变之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外在的热点所吸引,其兴趣热点游离带来很大的随意性。与传统道德灌输和主流价值观体系不同,非主流价值体系中的大中学生更宽容,认同“道德不确定性”的存在,对社会主导价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离”态度。“回归传统”、“全盘西化”、“实用理性”这些相互矛盾的价值取向可能在同一的大学生的行为中得以体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求进取务实和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

3.价值核心的个人本位性。社会经济的迅速变革,极大地张扬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就整体而言,他们的价值取向正在由传统的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主要表现在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自我设计、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当中,面对日益加重的学习压力、不绝入耳的就业难等社会压力,大学生的“成人”意识在社会的压迫中逐渐清晰起来,在与各种复杂问题交锋时,他们开始走向自立和个人本位。

二、“非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的影响

伴随体制转型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热点思潮的更迭,高校非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体系也在内容和形式上得以不断地发展,与主流文化在排斥中并存,共同影响和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各高校的整体规模和学校在校生人数近几年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但由于高校的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以及消防基础设施未能同步发展,以至高校在消防安全环节十分薄弱。这其中,非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也存在很大的影响。

1.非主流价值观与消防安全意识观的价值核心存在明显的分歧。非主流价值观存在明显的个人主义,大部分的价值判断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要强调自己的个性。正所谓“枪打出头鸟”,一个人过分的凸显自我便会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误解。也就是说用非主流价值观来判断自我时,一般会“强”化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有高于普通人的能力。因此,这种价值观便会淡化一个人的危机意识。只要在灾难还没到来,就不会有正常的危机感。而正确的消防安全意识观,就是指一个人应该在潜在的危险发生前就有充足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火灾发生时能用充足的、早已准备好的技能和方法来应对灾难和火灾发生后有良好的总结意识,而且在接受消防安全教育时能仔细、认真听取,并能在心中自我演练,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防火能力的意识观念。

2.“非主流”价值观与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的传统培养方式的背离。“课堂教育”、“黑板报的宣传”、“消防安全小册子”等在过去,这些都被认为是最有效、最方便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途经。然而,在今天越来越张扬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里面,这些方法早已被大学生们视作大学校园一道最平淡无奇的“风景线”。在“非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中间不断地主流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视力”也随之不断地降低。似乎只有一些能发光发亮的东西才能触动他们的视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的淡薄不是因为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而是因为教学方法跟不上社会的节奏。

3.非主流价值观及其生活方式导致对消防安全意识的选择性忽视。近年来,在大学里消防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例如: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的某宿舍楼发生火灾(四名女生从六楼高的宿舍阳台上纵身跃下身亡);兰州大学后门附近教工食堂发生火灾,烧毁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这是该校半年内发生的第5起火灾;南京大学成教院发生火灾,9辆消防车奋战近半个小时才将大火扑灭,但宿舍内物品均付之一炬;武汉大学测绘校区一学生宿舍突发大火,该宿舍楼30多间寝室均遭火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0万元;俄罗斯友谊大学学生宿舍起火,11名中国留学生魂归异乡等等。数据显示,大约52%的大学生曾在寝室违章使用电器、43%的大学生对安全防范怀有侥幸心理。究其原因,尽管多数大学生对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但是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以非主流价值观的生活方式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在生活方式与消防安全二者冲突时,选择性的忽视了后者。

三、如何培养正确的消防安全意识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安全问题不容小觑。消防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如何强化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消防安全意识,成为当前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1.潜移默化地不断地去培养消防安全意识观。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信息交流不断频繁的今天。借助身边的一切媒介来宣传现代大学生所必须具有的消防安全意识。例如广播、电视、电影、光盘、网络、黑板报、宣传画报、宣传手册、安全提示等来宣传消防法规、防火安全知识、逃生技能, 增强师生员工的防火安全意识。这种地毯式的全方位施教,正好弥补了大学中宽松式教育的漏洞。而且这种宣传方式并没有过度的制度化,与非主流价值观主流化的今天相得益彰。

2.注重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方式培养消防安全意识观。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 针对不同年龄的师生员工, 采取多样化、形象化的消防安全宣传方式。例如, 举办防火知识大赛、学生安全主题班会、消防安全知识问答试卷、消防知识及逃生自救讲座, 甚至可以以消防安全意识观为主题开展一些非主流的文娱活动。越是大胆创新的活动就越能在大学生面前展露光芒,这样灌输消防安全意识观的目的才能更容易的达到。面对逐渐被非主流价值观主流化的他们,一些共同的语言成为与现代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3.管理力度有待加强,生活管理上需要一定的制度化。宽松式管理有利有弊,其“利”就是给予大学生自由创新的思维空间,让大学生能专心于自己的知识文化研究。而其“弊”就体现在部分的大学生利用其宽松去有意或无意地放任自己。其放任不但能体现在学习中,生活也是他们一个“放任”的主要对象。违章使用热得快、电热杯、大功率电器, 在蚊帐内或床旁点蜡烛看书学习、吸烟等,这些现象屡禁不绝。这就是生活中的其中一种“放任”。对自己的安全进行“放任”。解决这种问题,根本上应从观念抓起。

4.增加消防安全活动,以充实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现代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的缺乏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大学生有了正确的消防安全意识观,但是没有足够的知识,那样的培养终将是失败的。所以,在培养观念的同时,学校应该组织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定期组织师生员工到模拟火场进行灭火演练,提高师生员工自救灭火的能力;组织师生员工进行火场逃生演练,提高其逃生能力;组织师生员工参观身边的火灾现场,分析火灾发生原因,了解火灾损失、人员伤亡情况, 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火灾现场汲取有益的教训。

总之,现代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观的培养,即受制于现代大学教育、社会体系和教育对象的变化的不同步,也同样受到非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主流化趋势的影响,只有理清现代大学教育急需改革以及改革的方向,辩证地对待非主流价值观的出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进一步地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文化、有素质、身心健康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兴利.高校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

[2]丘志虎.浅谈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3]徐宏.谈新时期新形势下学校的消防管理工作[J].中国西部科技,2008,(19).

[4]陈丽琴.试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与变迁趋势[J].知识经济,2008,(7).

[5]于洪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整合[J].新疆社科论坛,2008,(2).

[6]矫宇.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冲击与应对[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