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安全意识范文

大学生安全意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7 14:41:25

大学生安全意识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低。从大学生自身内因来分析,他们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具有人生观不明确、做事麻痹大意、法制观念淡薄、遇事欠思考、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惑。

(二)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差。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但表现为安全意识低,而且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学楼和宿舍的灭火器在哪里,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甚至在寝室中使用过“热得快”等大功率违章电器等,并在遇到安全事故时表现为不沉着、不冷静。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滞后。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不能深刻地认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当前,许多高校对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重视或重视不够,领导机制不健全,在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时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最终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因素

(一)社会历史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必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大学生才会有相应的安全意识。如安全意识中的智力因素,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不断认识、总结、积累所得。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沉淀和积累,大学生的安全认识水平越高,就无形中提高了人的安全意识。历史事实也证明,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的安全意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经济条件,即大学生生活的物质基础所在。物质财富一直是一个国家富强、繁荣的象征,也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经济水平决定着安全意识发展水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可能超出他们所在社会的经济条件。但当大学生的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大学生就会自发地对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风险高的工作可能就会很慎重。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还是比较落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受到制约。

(三)个人层面上的影响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由于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等的差异,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等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比较深刻、透彻,安全意识相对来说要强一些。

三、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应从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包括安全防范意识、校规校纪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消防安全意识、心理健康意识、交际交友安全意识等。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二)教育应突出重点,提高教育实效。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对重点人的安全意识教育。要因生制宜进行区别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抓对重点场所的安全意识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等场所,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中除了要将相关知识传达至学生,更要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

(三)教育形式应多样。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安全知识教育形式单一,除安全知识讲座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形式和内容,安全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多元化。这跟高校大力倡导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是极不相称的。学校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找准切入点,积极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充分融入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安全手抄报比赛、安全板报、安全网站、安全短信等。学校还应当把“安全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从而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鲍彩娟.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3]彭智勇.学生安全事故案例选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周阿亚.大学生安全教程[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安全意识

一、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低。从大学生自身内因来分析,他们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具有人生观不明确、做事麻痹大意、法制观念淡薄、遇事欠思考、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惑。

(二)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差。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但表现为安全意识低,而且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学楼和宿舍的灭火器在哪里,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甚至在寝室中使用过“热得快”等大功率违章电器等,并在遇到安全事故时表现为不沉着、不冷静。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滞后。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不能深刻地认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当前,许多高校对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重视或重视不够,领导机制不健全,在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时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最终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因素

(一)社会历史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必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大学生才会有相应的安全意识。如安全意识中的智力因素,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不断认识、总结、积累所得。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沉淀和积累,大学生的安全认识水平越高,就无形中提高了人的安全意识。历史事实也证明,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的安全意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经济条件,即大学生生活的物质基础所在。物质财富一直是一个国家富强、繁荣的象征,也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经济水平决定着安全意识发展水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可能超出他们所在社会的经济条件。但当大学生的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大学生就会自发地对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风险高的工作可能就会很慎重。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还是比较落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受到制约。

(三)个人层面上的影响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由于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等的差异,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等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比较深刻、透彻,安全意识相对来说要强一些。

三、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应从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包括安全防范意识、校规校纪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消防安全意识、心理健康意识、交际交友安全意识等。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二)教育应突出重点,提高教育实效。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对重点人的安全意识教育。要因生制宜进行区别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抓对重点场所的安全意识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等场所,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中除了要将相关知识传达至学生,更要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

(三)教育形式应多样。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安全知识教育形式单一,除安全知识讲座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形式和内容,安全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多元化。这跟高校大力倡导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是极不相称的。学校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找准切入点,积极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充分融入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安全手抄报比赛、安全板报、安全网站、安全短信等。学校还应当把“安全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从而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鲍彩娟.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3]彭智勇.学生安全事故案例选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周阿亚.大学生安全教程[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47-02一、引言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年龄结构、生活背景、文化层次以及特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大学生在公共安全意识方面还很薄弱。一方面是在中学阶段,他们是在家长、老师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在我国高考还是差额录取,而且高校还被分为重点与非重点的背景之下,学生高考成为高中的主要目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许多学校让位于单纯的文化学习,所以进入高校之后,安全意识低下。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及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化,学校的在校学生不断增加,校园社会化现象也日趋明显,但高校及其周边环境改善相对滞后,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学生的活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校园,与社会的接触更加广泛,加之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公共安全意识缺乏,常常导致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发生。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薄弱问题已经得到了许多教育者的关注,如研究者对低年级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低年级大学生中有3.7%的学生安全意识非常弱;15.5%的学生有一点安全意识;68.4%的学生安全意识一般;而有较强的安全意识的学生仅占12.4%;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对安全问题有足够的认识,80.8%的同学认为自己具有基本的安全意识。对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低下的原因进行研究表明,其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应的公共安全知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不懂法律,做事盲目。大学生安全意识匮乏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即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问题、社会活动中的安全意识问题和遵纪守法问题。针对这3各方面,文献[3]给予了详细的阐述,如对于日常安全主要包括用电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出行安全等,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其主要原因及防范措施。

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低下,已经成为校园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六楼纵身跳下,并当场死亡。再次证明了大学生公共安全知识和意识的缺乏。不仅如此,许多大学生在公共场合对周围存在的危险缺乏敏锐性,如大学生常常在车辆如潮的街道和马路上横穿,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处在危险之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减少各类不必要的伤亡事件和经济损失,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

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主要手段。本文认为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教育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公共安全知识,培养公共安全意识的最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不仅仅要针对大学生,而且要从娃娃抓起,让每个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各类安全知识,通过安全知识的丰富和积累,逐渐培养其安全意识,这样到了大学之后,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公共安全知识进一步学习、培训,使公共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不仅仅是对周围风险的觉察以及自觉遵守各项法律制度而减少灾害事件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了公共安全观,在处理任何事件时,都以规避风险、减少灾害发生为基本出发点,也就是做任何决策时,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科学发展观、维持社会和谐的必要思维。因此,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并将公共安全教育作为学生最基础的课程。

2.编制专门教材,并将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基础课

长期的课堂公共安全教育才是不断提高学生公共安全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最有效手段。教育部门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组织专家制订相应的公共安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编制专门的教材。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学业阶段,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目的和中小学就有很大差异,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安全知识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公共安全观,因为公共安全是涉及每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头等大事,没有安全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发展。青年尤其是有知识的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所在,只有在他们的大学阶段进行了公共安全教育、树立了安全观,才能在任何决策是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减少盲目性和仅仅看经济发展的片面性,才能使社会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3.充分利用网络,加大宣传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公共安全教育和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有效的工具,建立专门的网站,将丰富的安全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放在网站上。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很多安全方面的网站,但是为了宣传公共安全知识、培养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网站还不很多。所以,需要教育部门以及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群办更多的公共安全网站,并不断丰富其内容,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站学习到更多的公共安全知识。

4.加大宣传

高校应加强公共安全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模式如校园网、广播、校报、橱窗让学生处在宣传的海洋中;另外也要组织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如安全辩论会、消防演练、组织各种模拟安全事故等形式,把各种安全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安全观念,这些观念是锻炼学生自觉安全意识的前提,以及遇到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如2009年12月21日夜晚,河南焦作新乡两市交界处发生3.6级地震,河南理工大学数以万计的学生跑到了寒冷的学校操场和绿地上过夜,第二天,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马上制定了两幅地震宣传材料,一幅是地震知识的介绍,另一幅是地震逃生技能的介绍,在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当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高校公共安全知识竞赛,在全国大学生中掀起学公共安全知识的高潮,进而全面、多层次地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

(二) 通过公共安全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让大学生参加各类公共安全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公共安全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途径有:

1.通过公共安全馆体验灾害,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

让大学生到公共安全馆亲自体验各类灾害现场,让每个学生在模拟的灾害中掌握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如位于北京海淀区海淀公园的公共安全馆分为交通、治安、消防、地震、水灾害、安全生产、人防、医疗卫生8 个展区。整个展区设计中应用了很多新技术的手段,包括鬼影技术、VR 互动技术等特殊展示手段。通过4D 动感影院应用数字化仿真运动平台和环幕放映系统,使观众感受地震、火灾、海啸来临时的情景,让从未经历过相关灾害的人,可以在有安全保证和充分刺激的震撼中增添一段“有惊无险”的经历,这种让大学生处在仿真的灾害环境中,亲身感受灾害的破坏力,更容易让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2.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也是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大学应积极做好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如地震、火灾、体育场骚乱事件等,让大学生参加到应急演练的各个环节,熟悉并掌握重大灾害发生时的众多人员撤离时的步骤、口令以及应注意的方方面面,进而增加安全知识掌握以及应急技能的提高,从而增加公共安全意识。

3.参加防灾活动

学校最常见的灾害就是火灾,而且每个高校每年都要进行不同次数的防火演习,这样就有机会让大学生参加防灭火活动,通过参加消防训练和灭火演习,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灾技能。

三、结语

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是通过各类教育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安全知识,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是让大学生参加各类公共安全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参与感受灾害、参加防灾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学泳,岳明,朱彬.低年级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8,(9):128-131.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日益艰巨。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安全关乎着每个大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报效祖国。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责任日益艰巨,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高校大学生具备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顺利完成学业服务于社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一)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新时期,网络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广泛的,网络与高校学生的联系日益紧密,但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带给高校大学生便利之时,网络安全也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安全问题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大部分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认识能力有待提高,容易沉溺于网络,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交友安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进行交际交友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网络,但由于很多高校大学生对网络安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网络安全意识缺乏,导致一部分的高校大学生对待网络感情无防范心理;二是网络购物安全,新时期,网络购物成为了很多高校大学生首选的消费方式之一,但很多高校大学生缺乏网络购物的安全意识,在进行网络购物时被诈骗上当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出现纠纷权益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二)交通安全容易被忽视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上特殊的人员密集区,关于交通安全,又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新时期,全国高校扩招,校园面积的不断扩展、校园内部环境的不断优化,校园内的道路由窄变宽、有单行道边为双行道,社会车辆每天进出校园的频率高达上万次。这样所有的因素综合到一起,无形中就构成了大学交通安全的巨大隐忧。交通事故往往发生于一霎那或不经意间,因此,必须时刻有安全意识,绝不能掉以轻心,忽视交通安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仍比较淡薄,在车行道上玩手机、戴耳机听音乐等现象依然存在。之所以会有这些现象,是因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是本专业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很少涉猎。高校大学生额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从表面上看可能并不会影响什么,但有可能导致高校大学生们思想麻痹,对于在道路上的规则不在意,很可能就危及到自己的安危。

(三)人身财产安全,重视不够

新时期,各个高校的各项建设日趋完善,新时期的大学已经逐步向开放型的社会机构发展。校园与社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高校内部及其周边环境不安全因素也在正在逐渐地增加,这可能会给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影响。高校大学生在入校之前,多数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对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社会经验的缺乏,容易被坏人利用,造成对人身和财产的威胁。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措施

(一)统一思想、领导重视

高校领导层对大学生的安全应该提高认识,是高校安全工作的关键。保障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必须要一方面提高大学校园安全防范,另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各高校要落实大学生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认识到高校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安全意识放在高校工作的第一位,注重安全效果。统一思想,高校各级领导应将大学生安全、高校安全和自己的本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认真履行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也对不在职责内的工作,若能采取保护措施的应积极采取,并即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高校各部门就大学生安全事项可以制定多种防范预案,并针对预案进行实验论证。高校应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二)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安全意识

新时期社会发展迅速,良好的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如果缺乏法律知识,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高校大学生会在不经意中触犯了法律,如同学之间如果产生矛盾和纠纷,如果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符合法律规定的途径来解决,而是一时意气用事,采取了过激的行为就可能触犯法律,严重的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再如有的高校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维权,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因此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法律知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来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高校大学生学会自我保,从而有利于减少高校校园伤害案件的发生。

(三)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安排

安全教育走入课堂是高校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是高校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安定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大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大学生的教学中,贯穿到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中,根据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相应更新和补充。购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教材,定期聘请公安、消防、安全保卫等有相关部门结合具体事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消防安全、逃生、自救等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也可以采取定期收集国际和国内安全形势的新闻、近期发生的安全案例、高校发生的典型安全事故等充实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中,为高校大学生开设的相关安全教育课,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崔常铭、刘伟、刘冠廷.《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13.3

篇5

关键词:安全意识;伦理道德观念;教育和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03-02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旨在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1.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内涵

安全意识是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总的认识和观念,以及人们对其产生的评价。它既包含了人的心理因素,也包含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包含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也包含了人的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安全意识是广义安全意识中一种具体的表现,不仅通过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评价安全态度体现出来,而且也通过学生们对安全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对安全的行为倾向等体现出来。

总的来说,大学生安全意识是属于意识范畴,是指大学生对安全的认知程度和认知水平,以及在他们学习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对安全行为的自觉性,具体包括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遵纪守法和自身修养的意识、对安全形势的认知意识、自我防范意识以及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意识。

2.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讲,大学生对安全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普遍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他们在对待自身安全方面不够重视,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应变能力和逃生技能,防范能力不足。

2.1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新时期,大学生具有人生观不明确、做事麻痹大意、遇事欠思考、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惑。表现为不注重道德修养,思想麻痹,疏于自身安全防范。一些大学生忽视法律知识学习,针对实际生活中事物,存在许多法律盲区,法律观念淡薄。一些大学生基于单调的学习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能力,做事急于求成、做事不思考,引发自己不安全或他人不安全。

2.2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差。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家庭的保护下,很多同学没有受到过挫折,缺少防范能力;加之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安全意识差,容易掉以轻心成为被侵害对象。实践中许多大学生人身、财产受侵害都是防范能力低引起的,当面临安全问题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不知如何控制侵害别人利益。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大学生防范能力共同构成大学生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不仅要让大学生在安全问题上筑起思想防线,也要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3.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意义

3.1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有利于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平安校园是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高校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通过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有利于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营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良好环境。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整体环境较好,大学校园相对处于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之中,各方面因素都朝着健康稳定的大方向发展。但是,影响校园稳定的不安全因素还大量存在。受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学校经常发生影响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安全事件。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安全意识,是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重要教育举措。

3.2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基本保障,能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可以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综合素质的提升又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结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常遇到的安全问题让大学生对社会治安形势有真实的认识和理解,对大学生讲授安全知识,进行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知识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地学习、掌握安全技能,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困扰,对于完善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展,培养高素质合格人具有重大的意义。

4.大学安全意识的培养对策

4.1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作用。高校安全意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确保高校安全意识教育的有效开展除了要发挥教育者主导性作用外,也要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个体主动性主要是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主动性是指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或追求安全意识整体发展目标任务的程度,其外在表现为热情、兴趣,内在表现为责任心、职责意识等。在高校安全意识教育中,发挥大学生学习主动性,需要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学习、工作等领域紧密结合的,能够满足大学生安全需要的安全教育内容,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和重视,让学生真正理解安全教育不只是为了学校安全或学校要我安全,而是安全为我自己,并做到我要安全,充分发挥学生在安全意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参与安全意识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

4.2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特点,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形成安全教育进课堂的长效机制。第一,正式开设独立的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并设定为大学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其学分作为是否能正常毕业的考核内容,让大学生通过正规课堂学习来培养基础安全意识。第二,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进行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行动,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及丰富工作经验的安全课程教师,同时吸收辅导员、安保人员等一线工作教师,构建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的安全教育教师体系,能够根据社会现实安全教育内容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和调整教育内容,达到教会大学生防范新的安全问题隐患及应对策略的目的。同时,还要加强安全教育的研究工作,以研究促进工作的开展,比如安全教育实施后,安全教育效果的评估,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变化,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法等等,都需要专门跟踪研究。

总之,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安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所以应该从安全意识、安全思维、安全技能等多层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3丰富安全教育方式。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其教育方式和途径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课堂上,也不仅仅局限于标语宣传、网络信息平台、手机媒体平台,需要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在具体实践中领会、感受安全及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安全教育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宣传实践:即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和社会,向广大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也有操作实践:即大学生参加具体的安全事故预防演练和安全事故处理活动。在操作型实践中,大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和强化基本的安全保护能力和处理安全事故的应急能力和技巧。通^具体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将低层次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升华为安全事件处理能力。高校应该发动大学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安全教育实践中丰富和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

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与培养是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要求。高校要积极构建安全教育体系,丰富教育方式,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钟新春.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原因;必要性;内容;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07-02

校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净土。校园需要文明的环境和良好的秩序,这就对其安全和稳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校园拿权状况要好于社会整体水平。但是随着办学规模扩大,教育体制改革等情况的出现,大学生所处的安全形势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学生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尤其是进入高校后,他们远离父母,逐步开始独立生活。因此他们普遍自身阅历较浅,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无法完全认识到身边存在的复杂情况,且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的经验不足,加上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有待提高,法律知识有待深化等问题,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得到了普遍地重视。

一、大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

1.人身安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会遭到不法侵犯,个别学生还会由于学业、生活和感情等问题而轻生、自残。

2.财产安全。由于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加上大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淡薄,造成了盗窃、诈骗等案件频发,而大学生也成为不法分子敲诈勒索的重点对象。另外,火灾的发生也会导致财产的损失。

3.防火安全。大学宿舍是人员密集之地,如果用电不注意,极易引起火灾。

4.交通安全。全国近几年死于交通事故人数每年达10万人左右,学生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的比例较大。

5.生活安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遇到打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传染性疾病预防安全、旅游安全等,这些问题极易造成学生的人身财产遭受损害。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1.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由于历史和国家自身利益等方面原因,我国在许多问题上与西方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2.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地位得到了加强,实现了中国的崛起。面对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了“中国”,他们的一些举措给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3.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等电子讯息技术广泛地用与经济交往当中,然而我国却存在着立法滞后、执法不严的法律问题,给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份子提供了可趁之机。

4.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学校读书,其思想单纯,分辨是非能力差,对社会的想象与现实生活差距较大,看到了“世界充满爱”,却忘记了世界上还有邪恶

5.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来看,目前的爱国主义观念淡化,学校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也十分僵化,内容空洞,空喊口号,效果欠佳。

三、安全意识要树立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以为校园是安全之地,完全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但是当自己放在宿舍的手机丢失、出去打工遭到欺骗、人身受到伤害……这才意识到如果有了必要的防范措施,也许这些事情就可以避免,不会给个人、家庭、学校带来痛苦。因此,要提高安全意识,除了是基本的生理需要外,也是人们搞好学习和一切工作的基本条件。安全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应树立以下几方面的安全意识。

1.维护国家安全的公民意识。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的建设环境。每个公民都负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如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大学生应当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公民意识。

2.对社会治安形势和校园安全状况的认知意识。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正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社会问题不断增加,刑事犯罪活动呈增长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校园也会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使得学校的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3.主动的自我防范意识。大学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外都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青少年必须学会自我保护。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在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往往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侵害。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青少年必须学会自我保护。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是未成年人向成熟迈进的重要一步。面对一些突发的事故和侵害,我们应该积极争取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保护。如果这些保护不能及时到位,我们就要尽自己所能,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青少年必须要学会自我保护,树立防范意识,知道防范的方法,逐步培养自我防范的能力。

4.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意识。突发事件一般指难以预料,突然发生,关系安危的超出常规的特殊情况,具有复杂性、危险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每位大学生必须有主动自我防范意识。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安全事件时,要主动采取必要的、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火灾逃生、交通安全事故的解决办法等。同时要学法懂法,保护自身不受侵犯。

5.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1)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守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2)应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大学生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3)应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进而避免其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4)应提升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四、应树立的安全知识

1.维护国家安全、校园稳定的知识。包括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以及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维护校园治安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涉外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2.防范火灾、交通事故的知识。包括火灾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火灾的预防、灭火器的使用等知识。同时要加强对相关安全知识的了解,如与大学生有关的交通事故的主要类型和教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等知识。

3.维护人身财产安全的知识。包括盗窃、抢劫、诈骗等如何防范和如何处置。

4.科学使用网络方面的知识。包括网上交友安全、抵制不良信息侵害、上网的生理、心理以及预防网络违法犯罪方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常识,我们在认识到其必要性的同时,也要在安全意识形成的过程中采取有利的措施。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得到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胡传健.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机制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他勉励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有无与强弱,是衡量其有无爱国心的重要体现。因此,构建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机制,有利于促进青年学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情感的培育。

一、影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因素

国家安全意识是指在心理意识层面对与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历史、现 状、发展、规律、本质等的认知、评价和预期。影响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人主义意识增强,个人利益优先倾向。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使得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并深刻影响价值观正在塑造中的高校大学生。个人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有利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具有人道性与合理性。但是, 个人主义也包含有利己主义,强调个人利益、自我价值的至上性,强调以个人为本位[1]。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与独生子女家庭小环境,为个人主义思想生根提供了土壤,大学生容易滋生个人利益优先倾向。当代一些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甚至缺失,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全社会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宣传和引导都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对培育青年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不够重视[2]。新时期大学生呈现一些新特点,如“自我意识增强,追求目标个性化,价值目标的功利化”[3]。

第二,就业形势严峻,重点关注人生出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始终是社会热点话题,鉴于经济制度、就业保障与指导制度、教育户籍法律制度以及促就业活动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很难满意就业[4]。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生计,因而职业前景成为大学生活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与“心病”。从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看,大学生对自己职业前景的关注与焦虑,是为了满足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时,就不会投入更多精力关注自我实现的需求。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许多大学生宁愿花费很大精力与时间考取各项证书以期增加就业筹码。

第三,长期和平环境,形成天下太平的惯性思维。从全球层面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遥远”的70多年前,此后虽然有过几次局部战争,但是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并未爆发,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念深入人心。从国内层面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战争硝烟淡出我们的视野,随处可见歌舞升平现象,流血与冲突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国内的和平稳定环境使得处于安逸生活中的国民和整个社会意识不到安全威胁。因此,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深受其所处社会环境影响,国家安全在其心中只是一种模糊遥远的概念。

二、构建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机制的必要性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我们处在和平盛世的时代,但是必须时刻保持忧患与危机意识。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具有战略意义与必要性。

第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不容乐观。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内涵是不断拓展的,既包括传统安全威胁,又包括非传统安全威胁。虽然大学生在概念层面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对国家安全深刻的丰富内涵认知有待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法律和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导致对自身的网络行为是否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程度及其后果缺乏认识。当代大学生虽然有着热忱的爱国之心,但是年轻的他们对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还不够。况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和老师、家长交流较少,很容易被网络影响,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净化网络的力度。

第二,全社会未形成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氛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公民都应该关心国家安危。但是公民对国家的责任不仅仅体现在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刻,更应该体现在国家出现危难前对危难的忧患意识,预防国家危难比应对国家危难成本更低,效果更好。与美日等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忧患意识要薄弱得多。一方面,西方国家叫嚣“中国”,使得一些国民自我感觉国家很强大,出现麻痹思想,降低了忧患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倡导中国和平崛起,这种和平色彩在国际社会也许能够起到增信释疑的效果,但是也会降低国民对中国崛起过程中遇到阻碍的警惕性,中国是否能够和平崛起不是自己单方面所决定的,国民必须要有和平崛起受到挑战的忧患意识。此外,国土面积、国内稳定环境、国防政策以及公众价值趋向等都不利于营造强烈的国家安全威胁氛围。

第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强弱会影响未来国家安全走向。当代大学生将会成为未来二三十年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甚至有些优秀者将进入国家决策核心圈。在对价值观塑造十分重要的大学阶段,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被打造的强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未来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忠诚度,关系到国家安全发展的方向。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西方一些极端反华保守势力对我国社会制度极其仇视,想方设法地要进行破坏。而我国青年大学生是他们重点进行和平演变的对象,如果我们不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其政治敏锐性,少数大学生可能会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引导和蒙骗,大学生群体会被引向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有可能蒙受巨大损失。

三、建构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机制

影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多样化提升国家安全意识的机制。

第一,构建国家安全威胁的引导机制。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可见,“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面对多样复杂的国家安全威胁,需要构建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的引导机制,让大学生了解各种国家安全威胁的形式、内容和危害。在国家安全的学术研究层面,有关学术机构要专门遴选一批专家跟踪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时事热点,展开详细研究,并做好把研究成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社会的准备。

第二,构建国家安全忧患的激发机制。美国作为世界顶级大国,其综合国力强大,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威胁其生死存亡。但是美国人骨子里依然流淌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美国精英极为重视培育人民的忧患意识,激励本国民众居安思危,发奋图强,从而树立起官民强国强军的意识。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挑战更加严峻,更应该加强忧患意识教育。曾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为了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需要有意识地构建忧患激发机制。在与国防有关的节假日期间,教育部门要统一部署形成制度,每年设定某一项或几项国家安全危机主题,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比如辩论赛、文艺晚会、征文比赛、危机应对模拟演习等,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形成关注国家安全的忧患氛围。当遇到传统安全或非传统安全威胁事件发生时,学校有关部门应实时组织相关科研领域专家,从国家安全角度,面向全体学生举行报告会,同时学校相关社团应积极参与,开展应对所发生事件有关的活动。

第三,构建国家安全教训的认知机制。曾经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人类文明史上,古今中外许多曾经霸气十足不可一世的王朝或国家,最终不能摆脱被颠覆的宿命,实际上,在这些鼎盛王朝灭亡的教训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以汲取的智慧。要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历史上大国兴衰的教训足以提供鲜活的有说服力的素材,因此,高校需要构建一套国家安全教训的认知机制。在课程层面,大国兴衰等相关历史应该进入课程教学体系,可以是国防教育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在性质层面,大国兴衰历史课程学习必须定位为必修课,确保足够的教学时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一定强度的知识灌输,进行严格的考核,没有相当程度的知识积累,相关意识的形成只能是空中楼阁。

第四,构建国家安全教育的法规机制。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毕竟不同于专业素质教育,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直接效益,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投入过多精力会占据其他活动的时间。国家安全是既模糊又遥远的概念,在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背景下,过于强调国家安全危机意识反而会有杞人忧天之嫌,国家安全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积极性也会大受挫折。实际上,各大媒体、各级教育部门、学术机构以及各高校要形成上下联动、多层次多维度的国家安全危机教育的氛围,需要一个权威性的依据。在现代社会,依法教育是最权威最具人心的行为准则,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不涉及国家安全教育问题,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虽然规定学校国防教育与社会国防教育的义务,但是只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进一步具体的可操作细则以及监督措施。因此,国家要积极推动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或者完善原有的一些法律,以增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法律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杨桂森.个人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87-90.

[2]王天兵.试析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的缺失与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 2011(9):55.

篇8

网络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因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党、团委、高校和大学生等相互配合,形成立体的全员育人格局。

1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同志多次强调,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提高高校党委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正确引领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为此,一要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包括政治、组织、思想等领导;二要提高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能力,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掌握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

2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

共青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者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卫者,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它的支持。其一,开辟共青团网上教育基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树立为青年服务的理念。共青团在解决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问题的同时,要着眼于解决大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3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中坚作用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这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因而要加强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其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我国必须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努力造就一支既懂意识形态又懂信息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专业队伍。其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作用。调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网上网下的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规律,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的合作,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导作用

没有绝对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一方面是受教育者,接受主体的引导,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安全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大学生自己接受,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其一,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观念,认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充实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由于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意识形态新样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考虑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同时,将网络社会的特殊性纳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充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1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容易滋生网络犯罪,网络安全离不开法律的维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其一,澄清认识,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转变大学生的观念,使大学生意识到网络不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要在法律范围内用网。其二,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在建立一批有吸引力的法律类网站的同时,将教育内容与日常网络生活结合,形成润物无声的网络法制教育方式。其三,开设专门的网络法制课程。将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堂中,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网络知法、守法、维权等内容。

2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意识

形态安全的维护不仅需要法律硬约束,还离不开道德软支撑。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中内容。其一,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这是最直接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观念。其三,加强自律教育。培育网络自律意识是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这样才能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落在实处。

3网络安全技术

教育网络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前提,只有掌握网络安全技术,才能真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技术教育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开设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将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纳入课堂,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提高大学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三拓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阵地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同时,扩大社会实践阵地,开辟网络新阵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1优化理论课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形态,亦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实践性和现实性,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帮助学生厘清网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扩大社会实践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也只有真正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一方面,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建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基地,深化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的认同;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受到“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的侵蚀,需要加以思想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辨别力。

3开辟网络新阵地

网络成为西方争夺大学生的新阵地,并且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社会而产生的,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网络阵地的支撑。我们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加强对网络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必须抢占网络宣传的制高点,唱响网上主旋律;另一方面,加强网络阵地的管理,发挥网络阵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作用,保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创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也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但与网络的特性、人在虚拟社会中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等不相符,因此,我们在借鉴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1上下联动

上下联动主要是指联系大学生网上网下生活,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其一,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网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以网络为工具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网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指面对面的现实教育。二者具有互补性,因此,我们要在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其二,把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对的仍然是现实的人,因而教育者要把握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实质,解决好大学生网民思想情绪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本化。

2软硬并举软硬并举的方法

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相结合、软性疏导和硬性堵截相结合。其一,软件开发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硬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关软件。利用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软件,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其二,软性疏导与硬性堵截相结合。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决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软硬兼施。在抵制各种有害思想侵袭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疏导,真正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入脑、入心。

3一多结合

篇9

【关 键 词】大学生 文化安全意识 对策

经济全球化以来,国家与国家之间往来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不仅经济上联系密切,而且文化上交流不断。由于文化交流中存在不平等性,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同时网络文化给传统文化也造成消极影响,文化安全进入政界与学界的研究范围。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逐渐发生着转变,尤其在大学生群体表现突出。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如何改变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的现状受到广泛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安全的界定

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共同列为国家的四大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认真对待文化安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安全之一。当前学术界对文化安全没有统一的界定。徐九仙认为,“从正面来看,主要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的国家—民族的文化特征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从反面来看,文化安全是指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抗击外来文化冲击,以确保国家文化不被威胁的一种文化状态。”[1]胡惠林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存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是一种由这种集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2]笔者认为,文化安全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与创新、国民的文化生活与价值观能够不受外来文化干扰与误导的一种良好状态。

二、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现状及分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现状总体不容乐观,大致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肩负祖国建设重担的重要群体,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应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一)文化危机意识淡薄。作为与文化安全意识密切相关的文化危机意识,不仅能够客观反映文化安全意识的现状,而且是影响文化安全意识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文化危机意识,缺乏对我国文化深入了解。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群体对文化安全及我国文化安全现状的认识不够,有68.8%的大学生对文化安全了解程度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有35%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的文化安全状态是“非常安全”或“比较安全”。造成大学生文化危机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不仅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干扰,而且受到我国教育环境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单从我国的教育体制出发,大学教育过度强调就业率、专业知识等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熏陶。所以大学生文化危机意识情况便可想而知。

(二)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传统文化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本文提到的传统文化是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积淀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当今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一、忽视我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传统节日被单纯误认为休闲假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全然被忘记。二、诚信意识缺失,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高分,不惜违背我国传统价值观,养成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的不良习惯。三、自我意识膨胀,部分学生缺乏奉献意识,不愿意牺牲自己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四、享乐主义盛行,学生之间攀比之风盛行,缺乏吃苦精神,等等。“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调查显示,21.6%的学生同意‘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3]错误的价值观念对社会负面影响严重,造成公民之间缺乏安全感,幸福指数下降,资源利用率降低。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主要是社会缺乏正确的引导所造成的。

(三)文化创新意识淡薄。文化创新意识淡薄是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现状又一突出表现。文化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养成创新意识,不受固定思维束缚并敢于挑战权威。反观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只学习老师课上所讲授的知识,课下不做进一步拓展;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少有人充分利用;重复使用他人的实验数据;作业抄袭现象明显,更甚者论文抄袭。调查显示,35.8%的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抄作业等现象的态度为“习以为常”。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的群体更不能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这样无疑会严重影响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大学生要树立远大志向,不断提供自身的文化创新意识,切记没有创新便会原地踏步,成为井底之蛙。

(四)辨别西方文化的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辨别西方文化的意识淡薄,不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是“崇洋、盲目接受”。79.8%的大学生热衷于庆祝西方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84.9%的大学生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美剧、韩剧;72.2%的大学生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快餐;少数大学生盲目信奉基督教。大学生误认为来自西方发达地区的文化都是优秀的、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但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也有类似的节日值得大家纪念,比如七夕节;我国的戏剧艺术博大精深,比如京剧;我国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比如菜系,等等。大学生应肩负起弘扬本国文化的重担,警惕西方国家利用文化渗透来侵犯干扰我国内政与外交。

(五)辨别网络文化的意识薄弱。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元素正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网络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对主流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误导。调查显示,7.9%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态度为不加区分的“完全接受”。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和时间都比其他群体要多,但是网络文化中存在种种问题。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部分非法分子利用网络特性传播色情、暴力影视来谋取暴利;西方国家利用其文化强势地位通过网络传播其文化方式、价值观念;网络文化中的新事物对主流文化造成负面影响,比如网络语言。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自我控制力较差,极易接受不良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大学期间是人生观、价值观成形的关键阶段,提高辨别网络文化的意识对大学生自身乃至社会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对策

事实证明,单独的某项措施已不能改变当代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多个方面出发,采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意识教育、提升文化鉴别能力等相关对策来提高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

(一)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社会大环境出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体现,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而且包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比如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等,这些文化精华的传播,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壮大我国文化产业,鼓励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开展扎实的教育、普及等传承工作,保护我国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不受侵犯。”[4]除此之外,建设城市标志性人文景观,邀请国学大师举办讲座,积极宣传优秀文化,发挥传媒行业优势等措施必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同时对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也有积极作用。

(二)学校:健全网络文化安全。学校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管理者”,在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优秀的网络文化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大学生思维、开阔大学的眼界;低俗的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进取意识减弱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学校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开设网络文化相关课程,增强文化安全意识;组织网络技术人员,优化校园网络环境。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建设网络文化网站,组织专家回答大学生上网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中之重,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建设。

(三)教师:文化安全意识教育。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他们在提升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来自教师,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大部分模仿教师,教师对学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教师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重要地位,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现状,使之正确认识外来文化;在讲述专业课的同时,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除此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应该主动承担增强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责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固筑起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屏障”。[4]不断优化讲课形式,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

(四)学生:提升文化鉴别能力。提升大学生文化鉴别能力是增强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具备了文化鉴别能力才能树立文化危机意识、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辨清西方外来文化、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并形成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大学生可以借助传统节日这一契机,组织相关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再者,大学生可以成立关于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文化论坛,为喜爱传统文化的师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除此之外,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永葆青春活力”[5],避免抄袭作业、实验数据等不良现象出现,逐渐形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积极参加创新性的竞赛,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文化安全意识,为国家的文化安全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九仙.论文化安全视野下青年核心价值观[J].当代青年研究,2011(1).

[2]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3]孙立军,刘大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新拓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在稳定增长,2005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大学生有1562万人[1],2014年已经达到了2548万人[1]在十年的时间里翻了一倍多。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对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会带来安全问题。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是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威胁着大学生安全的隐患也越来越多,所以提高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势在必行。

1.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

本文以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五个系别、不同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即2014级、2013级、2012级学生为例。总共发放问卷377份,回收240份,回收率为63.66%,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为男生的占47.91%,女生占52.08%;其中2014级学生占35%,2013级学生占48.75%,2012级学生占16.25%。

1.1 调查结果与分析

1.1.1 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防范意识是指对不安全因素及潜在危险的预判和辨别能力[2]。以问题“在进入公共场合的时候是否会留意‘安全出口’标志”、“当短时间离开寝室而寝室无人时,会锁上宿舍门吗?”、“大学生最容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为例,有51.67%学生选择“偶尔会”,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虽然具备了安全意识,却并没有将其运用在日常生活的安全预防,大一的新生7.14%选择“极少”,2.38%选择“没有过”这两个选项的比例都高于高年级,表明高校在入学的安全教育中做得还不够好;当大部分的人能够注意到安全出口的位置时,那么事故发生后的逃生疏散也会更加顺畅并减少踩踏拥挤事件的发生。有49.17%的学生总是会锁上门,20.81%的学生经常会锁上门,可见随手关门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习惯了,这是一种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表现,能够有效的防患于未然。受骗原因情况如表1所示,选择 “社会阅历浅,易轻信他人”、“自己安全意识淡薄”所占的比例最大,反映了学生阅历浅,自身安全意识薄弱的弱点,这往往给了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这就警醒了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远离上当受骗。

1.1.2 危险应对意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惯性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当他们面临危险时所采取的策略就会显得更加不成熟同时也会增大伤害的程度。以问题“正确使用消防栓或灭火器情况”、“穿越马路到了一半,绿灯变红灯了,会怎么办”以及“发现物品被盗后的反应”为例,结果表明只有12.50%的学生熟悉并正确使用消防栓或灭火器,47.50%的学生只是略懂,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略懂阶段而这样的熟悉程度并不能帮助其及时应对危急情况。有44.17%的学生选择等车辆过了再走,38.75%的学生选择继续走只有15%的学生选择等绿灯了再走,这种情况下,站着不动才是最安全的,而接近四成的学生会选择继续走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式过马路的趋势也加大了交通安全隐患。有26.44%的学生选择“打电话给朋友或家长,商量对策”、“向警察报案”,25.75%的学生选择“告知辅导员”,2.30%的学生选择“什么也不做,不要惹事”,这体现学生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的沉着冷静。

2.我校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自我防范意识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缺乏爱我防范意识,很容易就会受骗、被盗甚至处于危险之中。如在问卷调查里,有45.42%的学生会和陌生人单独见面,加大了自身受危害的隐患;有近半的学生有闯红灯的习惯,特别是男生闯红灯的情况较多,交规与日常习惯有所偏差这必定是学生造成交通危险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2.2 安全知识不足,还不具备足够的应急能力

当代大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的被动性,而高校开展的安全讲座和安全演练在学生方面只能启到暂时性作用,过后可能就只剩下了模糊的印象。问卷调查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没达到熟悉使用消防栓或灭火器的程度,近半的学生只是略懂,而在调查之前大二的学生在其大一的时候是进行过消防安全演练但从结果显示其只是比其他年级更有印象点而已,熟悉程度甚至比其他年级更低。

3.大学生安全意识分析与探讨

对于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的问题,只靠大学生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必须首先认识到安全的绝对重要性地位,高校则应该利用活动宣传等手段时刻提醒学生安全第一,控制能力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而影响他人共同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有自控力的安全行为不仅是保障学生自我发展的前提,还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于大学生安全知识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多开展一些安全讲座和安全教育课堂以及安全系列活动等来加强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摄取,让大学生体会到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应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这方面高校应该利用各种应急演练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在各种应急演练活动中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对抗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并使大学生在应急演练活动中深刻体会到安全对自身以及他人、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常抓不懈的功过,需要所有人共同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共同创建良好的平安、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黄迎兵.大学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5):179-180.

作者简介:

詹灵灵(1995-),福建、龙岩市人,女,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从事水产养殖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安全意识;培养;对策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重视高校的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的群体特征,年龄结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诸多差异使得他们被很多安全问题困扰。高校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困扰,竭尽全力给予学生安全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开放度不断增大,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高校应注重提升学生面对危险的应对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安全意识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如今,我国高等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这对中国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高等学校为了减少高校改革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高校学生也不再局限于校园,他们更多的参与到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中来,和社会的交流更加广泛。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学生开始接受不同主体,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由于社会和家庭学校的各种影响,高校学生也正在被其他各种思想所包围,转型期的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高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阻碍了高校深化改革,影响了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因此保证高校学生安全是高校改革的当务之急,高校学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

2、安全意识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便利,与此同时,社会也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管理育人工作中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应真正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内容存在的问题

在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意识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思想觉悟、价值观念、自律意识千差万别,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实践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使得个人或他人利益受到侵害。这说明我们的安全意识培养内容需要改进,真正做到为高校学生的安全服务。随着社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形势日益复杂,安全问题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逐年增多,这就迫切要求安全意识培养教育的内容应该不断深化拓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对策建议

1、形成科学的安全意识培养理念

(1)培养大学生主动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安全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为落脚点。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安全教育不只是为了学校安全,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安全为我,并做到我要安全,充分发挥学生在安全意识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树立安全意识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参与安全实践,齐抓校园安全。开展安全教育不能只是单向的灌输,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参与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安全工作实践。

(2)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针对性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又要因时制宜重点的进行,同时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安全教育必须贴近学生实际,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使其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安全教育。为高校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高校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2.确立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1)重视生命价值培养教育

一次次的生命活动组成了生命活动的全过程。生命价值培养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让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要让他们知道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并使其过的有价值。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自身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

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与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加大学生课程学习中的健康安全教育比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的又一关键。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学校通过心理咨询及时在发生伤害事故前进行疏导,防患于未然,使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迈上新台阶。

(2)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很多高校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在适应社会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些高校学生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悲观情绪,心理负荷过重,心理失衡。然而,在现代社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须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周宗奎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预防“校园侵害,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有着良好的作用。从社会实际看,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会随环境等因素改变而发生变化。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在大学四年不尽相同:大一对环境的不适应、大二是人际关系、大三为情感问题、大四多为就业压力。所以,心理安全问题是高校学生安全意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要即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力争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安全教育中积极引入心理学内容,对高校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高校的安全防范体系更加全面。

3、创新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形式

第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加强安全意识的理论修养。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完善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现如今,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管理好学生、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给学校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学校方面,应推广普及安全知识,让学生从内心对自身安全有全方位的认识,对于那些有危害的行为自发地避而远之。

第二是利用网络资源创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如今网络已进入学生的生活中,但安全防范意识仍然薄弱。不仅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并且也要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高校涌出了一大批人才。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和网络本身具有的隐蔽性等原因,一部分高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网上进行犯罪和诈骗,使得有关单位和人员蒙受巨大的损失。对此,各个相关部门应将安全教育延伸到网上,大力宣传互联网法律法规,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普及防火防盗等安全知识。

第三是加强交通安全防范意识教育。高校校区坐落在市区,交通安全问题突出,严重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学生自觉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当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迅速处理。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与对策

1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网络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以及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目前,大学生已成为使用网络技术的主力军。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宝库,但同时它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黄色、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以及虚假信息无时无刻地充斥在网络当中。这些不良信息给大学生造成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危害,如何有效的地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问题也成为了当代高校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2问卷调查设计

2.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30道题目,问题以封闭性单选题为主,兼有少量的多选题问题。整套问卷由两大部分组成:学生平时上网时遇到的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的基本情况(12个问题),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8个问题),后者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二是当遇到网络安全问题时采取的防范措施。

2.2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主要面向的是大三和大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技术方向、信息安全方向)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和专升本的学生,通过在网络上进行问卷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280份。

2.3调查结果

(1)样本情况

在280份的有效问卷中,男女生比例为3:2,专业班级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方向、信息安全方向)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和专升本。其中,98.6%的学生有两年以上的上网经历。

(2)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85.5%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且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3-4小时;78%的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程度为高,而30%对网络的依赖性程度为中等,仅有2%的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程度为低;当问及是否有网购的经历时,78.6%的学生选择有且经常,20%的学生选择的是有但偶尔,而只有1.4%的学生选择的是没有;75%的学生遇到过网络诈骗的经历;81%的学生有网络工具被盗的经历;当问及是否有QQ号码、Q币、游戏装备等虚拟财产被盗的经历时,25%的学生选择的是有,且被盗财产的估价在100-300元;45%的学生反映曾经有过因在网络上泄露个人资料而带来个人损失的经历;在公共场所使用网络工具后,25%的学生有习惯检查账号退出或注销的习惯;32%的学生的电脑感染计算机病毒的次数为三次以上。

(3)网络安全知识情况

本次调查表中列出的网络安全知识包括物理安全、网络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对于防火墙、杀毒软件等的使用问题上,46%的学生懂得如何使用。而在问及是否经常更新下载系统补丁以及是否知道补丁的作用时,仅有38%的学生选择知道。在收到朋友发来的电子邮件并发现其中有意外附件时,64%的学生选择了先杀毒后打开,55%的学生反映当收到垃圾邮件时立即删除。

(4)网络安全经历与防范措施情况

对于是否相信并参与在网上举办的活动、公布新产品和打折信息以及招聘信息等类似的活动,26%的学生选择存有疑虑,但有时会参加。在问及通常情况下是否愿意透露或填写的信息包括哪些时,56%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等),证件号码(学生证,身份证),电话号码,QQ,邮箱以及住址。对于电脑感染病毒后是如何处理的,45%的学生选择了立即使用专业杀毒软件杀毒,20.6%的学生选择了上网下载杀毒软件查杀,29%的学生选择了重装电脑。当问及到在遭遇网络欺诈时应该如何应对时,83%的学生选择了保存好相关证件等、及时向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报案、以后多学习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防范意识。而17%的学生选择了自认倒霉,不去维护自己的权利。

3调查结果分析

3.1网络安全意识有待加强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资料、与朋友交流、在线娱乐等。可见,Internet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主要想到的是自己如何从网络上获得信息,较少考虑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自己的隐私。例如:将自己的真实资料到网络上;社交网站频繁使用;账户口令采用弱口令甚至是空口令。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缺少最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势在必行!

3.2网络安全知识和操作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对于防火墙、计算机病毒等网络安全方面的基本术语,但当问题设计到实际操作能力时,调查结果并不太理想。很多学生不会配置防火墙、不知道需要定期升级病毒防治产品,不知道定期为系统打补丁,不懂得如何更好的配置自己的计算机。因此,学生对信息安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对专业技术方面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4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对策

4.1举行网络安全方面的专题知识讲座

网络安全专题知识讲座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而且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切实关注网络安全问题。讲座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为大学生讲解关于网络安全的不同知识和应用,例如:网络安全的基本内容,密码学的相关知识,身份鉴别、数字签名机制,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防火墙的工作原理、入侵检测技术等。

4.2开设网络安全相关课程

为了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高校应该开设一些关于网络安全的课程,使学生对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掌握。学校要积极引进信息安全方面的高材生,优秀硕士、博士生,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网络安全知识,掌握较强的网络安全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3举行网络安全宣传月(周)活动

高校可以通过广播、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媒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计算机法律法规以及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对网络安全的重视,自觉地关注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

4.4举行网络安全技知识竞赛

高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班级、社团等开展关于网络安全基础知识技能的竞赛,普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4.5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知识普及

结合网民有关计算机的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病毒控制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其他法律中关于惩罚计算机犯罪的条款,使学生对这些法律、法规和条例等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应该遵循网络法律,做一个合法的网民。

5结语

Internet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模式,影响他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能够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免受网上不良信息的侵害,避免学生自身违法犯罪的发生。目前国内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来自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高楠,顾红欣,张久诗.浅析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J].吉林画报新视界,2013,(1):11~12.

[2]黄云峰.计算机黑客与网络安全对策[J].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25.

[3]李保敏,徐卫军.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与技术的研究[J].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75~78.

[4]刘飞.对高校信息安全教育之思考[J].群文天地,2012,(3):167~168.

[5]卢伟.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139~140.

[6]罗懿玲.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2):105~107.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原因;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具有紧迫性

随着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的发达,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外部情况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与和平演变战略的推进从未停止。此外,各种敌对势力,、等虎视眈眈。新的形势对对国家安全提出新的挑战,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的希望与明天。他们由于生活在和平年代,对西方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并不敏感,容易成为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及其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内涵把握不够

在大学生的认知里,国家安全指的是传统的军事上、政治上的,而对非传统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了解的却不够。在他们的认知里,国家安全等同于间谍、特务、监听这些表面上,而对国家安全的内涵以及对威胁国家安全因素的来源及传播途径缺乏认识。他们了解的途径仅仅是通过一些讲二战的电影、书籍,而这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是远远不够的。

(二)大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缺乏责任意识

基本上,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认识到国家安全很重要,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但是,他们错误的认为,国家安全只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离的很遥远。责任意识的缺乏使他们不能把把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与自身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此种观念和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国家在《国家安全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三)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待加强

近几年在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已经初有成效。高校利用课堂这个主战场,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热门问题。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国家安全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安全局势,增强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让大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不管以后从事任何工作都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够自觉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四)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形式比较单调,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更新需要跟紧时代的脚步。我们现在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基本上都融入到国防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等内容中,很少专门提及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意识等字眼。这些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多集中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缺乏“非传统安全”的教育,这种状况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未形成有效的机制

面对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我国目前的相关信息、知识宣传还不够充分。由于我国和西方不一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了防止西方的糖衣炮弹。有必要对我国的国家安全相关的信息进行管制,因此,有时会造成大学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此外,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尚不健全,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在以后有待完善。在2013年11月,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说明国家在不断加大对国家安全的重视。

(二)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缺乏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坚定地信念,能够用新颖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最新的国家安全的知识。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从事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师中,或者是“两课教师”,或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这当然有它积极的一面,可以节省人力、财力,但是他们各自的教学都偏向于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所具备的国家观、安全理论、军事科技方面知识等相对陈旧,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高质量的国家安全教育。[1]

(三)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网络阵地尚不健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追求新事物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信息的来自四面八方,有很多野心分子利用网络歪曲事实,蛊惑人心,向大学生传输一些不良思想,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国家安全教育。

(四)爱国主义观念淡化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会加深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增强国家利益意识,会自觉抵制各种不利于国家安全的信息,与各种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淡化,学校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十分僵化,很多都是“形式主义”,内容空洞,空喊口号,教育的效果欠佳。

四、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健全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制度保障,加强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宣传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制度保障,我们的政府的部门需要根据我国自身的国情,建立起国家安全的相关法律体系,确保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方向可循、有法可依,政府部门一直在为此努力。为此,我国出台了《国家安全法》,要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使其遵守相关规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牢记历史,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思想、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各种平台,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都是我们最好的宣传工具,不仅仅只是面向大学生,也要使普通民众对维护国家安全有正确的认知。[2]

(二)高校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阵地,应该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

课堂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最直接渠道,高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采用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相关教材,向学生传输最新的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能够清楚的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从而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除了日常的教学,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切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有效途径如辩论赛、沙龙、案例影视赏析、知识抢答赛、志愿服务、素质拓展训练等,都可以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融入里面。

(三)充分利用网络阵地,与课内教育相结合

网络的力量不容小视,我国可以建立网络教育阵地,开设网络教室;充分利用大学生热衷使用的QQ、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发适合大学生的网络教育载体,实现新兴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国家安全意识在网络阵地中实现寓教于乐。

(四)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国家安全责任意识

在平时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国情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深深的热爱我们的国家,认同我们社会主义理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崛起的大国,是尚未完成完全统一的大国,这是我们国家最基本的国情。[3]要使爱国教育更加深入,就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层次和价值观特点,让他们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爱国不是简单地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因此,我们要加大对中国文明史的宣传,让广大学生能够有民族自豪感,从而能够自觉保护国家利益,有国家安全责任感。(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新春.大学生安全意识研究[D].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学,2013

篇14

 

毋庸置疑,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然而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在信息社会中,如果单从技术角度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只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如果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虽说可以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增强打击处罚力度,但法律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能穷尽一切可能发生或存在的社会现象,那么只有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文明素养,把好网络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才能够真正减少信息安全隐患。

 

我们知道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健康良好地运作,如何能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传递社会主义文明,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身体力行,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一、网络信息安全简述

 

网络信息安全正随着科技化、信息化的步伐而广受关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肖军模把网络信息安全定义为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有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论、信息论等。网络信息安全主要指网络系统的软硬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破坏,不被更改、泄露,能够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任意中断。因为网络信息在输入输出过程中容易被篡改、破坏、泄露。另外,系统本身也存在不安全因素,如安全漏洞等,一旦网络出现不安全因素就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困扰。

 

二、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一)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们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我国的网络安全系统薄弱,很不健全,在预测、防范和恢复能力方面都亟待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水平远远低于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等信息安全强国。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各类与网络有关的违法行为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黑客攻击、病毒入侵导致信息系统瘫痪,各种恶意攻击防不胜防。因此,对互联网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大治理力度,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互联网的发展,以更好地保护用户信息和个人隐私。

 

(二)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缺失

 

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自主技术支撑,计算机安全存在许多漏洞。信息安全专家许榕生曾一语击中要害,他说“我们的网络发展如此之快,那么有没有考虑安全状况?很多有钱人盲目筹建网络,但他们建的是没有防范的网,是裸网,就像房产公司把没有加锁门窗的房子交付给业主去住。”这种现象非常可怕,我们的信息安全随时都会受到威胁,整个网络安全处于不设防的状况之下。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缺失

 

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带给人们的冲击是巨大的,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载体,人们利用它探索新知、利用它工作娱乐、利用它寻求刺激,但对网络信息安全却毫无顾忌,可以说他们还没有相应的安全意识,在运用网络时毫不设防,对网络犯罪更是报之以侥幸心理,对自身权利被侵害也坦然接受。近年来,高校在教育方面也加大力度,努力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虽有所改善,但还远远不够。

 

(四)大学生受害及侵犯他人行为增多

 

由于网络监管防范能力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各种黄色网站、暴力、迷信等颓废庸俗内容肆意传播,侮辱人们的视觉与听觉;还有QQ账号、银行卡号、身份信息被盗,一不留神就掉入了钓鱼网站的陷阱,遭遇钱财损失;还有网络的虚拟性和无约束性又助长了人们的恣意与放纵心理,在网络上发表反动言论、恶意攻击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等恶劣行为,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缺乏责任感,经常出现不道德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的成因

 

当今中国,不仅仅是大学生乃至全社会人们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都很低,网络的发展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人们只顾大量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享受网络带来新鲜与刺激,他们乐在其中,醉心于此,却无暇顾及网络是否安全,加之网络法律法规也不甚健全。因此,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淡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成因具体如下:

 

(一)网络不安全因素具有隐蔽性

 

网络安全从本质上讲就是网络信息安全,经调查显示,有部分学生有过QQ账号、网银账号被盗的经历,但他们认为纯属偶然现象,他们不了解被盗的原因,误认为是自己疏忽造成的,实则这种人为的无意失误造成安全漏洞,也是网络不安全的隐蔽性的体现。另外,人为的恶意攻击也就是常说的黑客攻击,尤其是现在还缺乏针对网络犯罪的反击和跟踪手段,使得黑客攻击的隐蔽性好、杀伤力强,为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机。针对这些现象,大学生们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不是他们要注意的事情,他们不去故意犯罪,网络犯罪分子的犯罪目标也不是他们。

 

(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缺失

 

网络的开放性、灵活性、便捷性已经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但由于学校教育的滞后性,我们的高校目前仅能做到普及网络基础知识教育,如获取信息,网络使用、资源共享等。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也没能做到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的关于网络安全的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宣传,还没有把网络安全纳入教材和教学计划中,与之紧密相关的教学制度也不甚健全。在法律、道德等各方面缺乏适当的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从而导致大学生严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三)对网络强烈的依赖性

 

随着网络世界的丰富多样、精彩刺激,人们在网上其乐无穷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在高校里,大学生没有了家长的约束,没有了紧张的学习压力,在这样一个轻松、自主的环境里,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依赖群体所占比例也更大,使得他们忽视那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对那些由于网络不安全造成的各种被盗被骗行为以及自己偶尔遭遇的不幸,完全忽略不计,从而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四、强化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署名为周国平内网安全的文章《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文章指出,目前中国全社会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还比较淡薄,对网络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极为不利。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性,传统信息传播程序和规则受到空前挑战。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这些革命性变化,正使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扩大,党和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力面临考验。大学生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主力军,他们拥有超强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创造和改变世界,但作为刚刚成年的一群,网络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让他们少走弯路、不走邪路。在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应对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设网络安全相关课程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必修课程,但普及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而涉及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内容却较为罕见。建议首先应增加相应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知识,譬如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设置,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了解,这可以提高学生抵御网络侵害的能力。其次,增加网络安全知识,如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与作用、系统漏洞及修补方法、硬盘保护等。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效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使之正确、安全地利用网络资源。

 

(二)做好网上舆论工作

 

由于网络的特点,网上舆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非常大,我们要有正确的导向,要努力创新、进一步改进网络宣传,运用网络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网络空间不再浑浊不堪。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网络信息跨国界流动的特点,它能够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丰富,我们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要靠信息资源的积累,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掌握的多寡。所以,网上舆论工作要正确引导、要健康传播,要能够激发正能量。

 

(三)加快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立法时间已久,明显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社会现实。法律漏洞较多,个别立法形同虚设,网民守法意识不强,执法部门执法有效性与公信力不足,以至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这样的网络环境不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能力,不利于构建创新型国家。因此网络社会秩序亟待规范。

 

(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

 

首先,我们要普及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其次,可以拓展课外空间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如网络行为规范,防钓鱼软件、病毒查杀软件使用等引导大学生多加关注并安全使用网络。再者,学校应定期对老师及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培训,随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的渗透,形成安全责任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网络知识大赛、网络安全知识问卷调查,通过校报、墙报、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宣传等,让大学生及时了解最新资讯及网络安全动态,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强化了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使大学生渐渐养成“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

 

五、结语

 

总之,在计算机及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安全也成了各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头等大事,我们要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使网络空间必须晴朗起来,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我们才能开创新的社会秩序,我们才能永续二十一世纪之兴旺。

 

作者:王芙蓉 来源:法制与社会 2016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