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低碳发展理念范文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11 11:54:57

低碳发展理念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1

关键词:低碳城市理念;低碳经济;在我国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关于低碳城市

1.什么是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生活中由低碳经济发展的生活理念,通过生产,消费,排放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转化,将人们的生活转化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型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理念的内涵是在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将城市建设模式的碳排放控制在低量环保的区间内,推动城市居民形成健康的节能的生活方式。现今的低碳城市理念由政府的一致规划与调动,加强建设低碳产品与技术,促进能源的节约使用,废物的循环利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城市的节能减排优化作出改革,最终实现城市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目标。

2.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分布。在低碳城市发展中正确的低碳空间分布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低碳城市规划中包括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以及低碳建筑。我国提出的低碳城市布局主要表现在大力发展土地的充分利用,将过去侧重于产业与工业的城市规划布局逐渐转变为重视生活型的人文低碳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比重,将城市的自然生态资源适度配置,减少交通与工业的布局比重,体现低碳城市的规划人文性。

3.低碳城市的不同变化。一是交通的变化,在城市发展中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地增加,交通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低碳型交通是指在保证交通的便利性的同时,通过使用清洁能源以及新型交通工具,减小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达到低排放的要求。二是建筑楼房的变化,建筑物是城市的主体,建筑物的低碳化是低碳城市的重点之一,在新型低碳城市建筑中使用了新兴的节能建筑材料,较之于传统的建筑设施低碳建筑的优点是能有效分担取暖与制冷的部分功能,而且在低碳建筑中可以有效地做到水循环利用。三是产业的低碳化,城市的经济支柱就是产业,是衡量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城市中产业多以工业为主,碳排放量大,对环境的污染过重而且能源需求巨大,相对于工业,服务业的污染小且对能源的需求较小,所以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创新。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

1.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可开发项目相当多。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能源消耗大国之一,能源储存供给量逐渐与能源需求量不符,我国对新兴能源的开发从未间断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的新能源利用逐渐有了成果,电动车替代耗油车就是低碳经济成果之一,电动车通过电力驱动,相对于过去的烧油车,使用起来更清洁对环境的污染更小,现在在人民群众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尽管如此,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各行各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深入,低碳技术仍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我国低碳经济的企业相对过少,市场占有率不够,低碳经济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保护环境那么简单,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将由低碳经济所主导。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当下全球关注的主流焦点已经转移到了气候与环境上,环保与改善气候越来越走进了国家的执政策略中,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革,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之一,我国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中加大投入,发展新技术,有利于我国在未来国际市场上保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结构能够进行调整,进行产业优化改革,为我国的产业转变奠定基础。

三、低碳城市理念下的低碳经济发展

1.可持续发展型社会是我国的内在要求。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牺牲自然资源,牺牲能源来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事实表明,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走向科学发展的一条可行性道路,现如今的城市规划发展也在走向这样的趋势,清洁能源,低碳建筑,低碳消费,这都体现着我国低碳城市经济的成果,达到低碳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目的。

2.在人民群众中提倡低碳生活。在人民生活中充分加入低碳理念,可以正确的引导民众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政府对低碳产业的补贴与资助的力度也应该加大,让低碳理念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里,支持低碳产业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研发,对低碳产品的生产应当大力支持,让城市居民的生活处处充满低碳。对城市居民的能源使用理念也应该进行影响,支持使用环保袋,节约能源的使用量,减少生活废物的排放和污染,让低碳生活走进城市生活,走进群众心中。

四、结束语

当下全球的发展主流模式是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良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内,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推进,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将逐渐摸索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发展观念,优化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监督以及全社会的参与下,低碳经济对大力发展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有着推动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波.低碳城市规划:目标选择与关键领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108).

[2]刘嘉迅,杨运宇.低碳城市的发展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11(10):164-166.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2

关键词: 低碳; 旅游; 海岛旅游; 低碳旅游。

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的背景条件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逐渐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低碳的发展方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和能源危机的首要选择。

海岛地区发展旅游有着潜在的优势,一方面海岛是复杂地质、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海岛所处海洋包围之中,与大陆生态系统相比,海岛生态环境更具有多层次性,为多样性生态类型提供了生态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生态种群,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有的海洋与渔业文化,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与地质资源,使海岛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然而海岛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 海洋与大陆相分割这种隔离必然限制了海岛与大陆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我国近几十年来掀起了海岛旅游开发的热潮,先后有海南岛、厦门鼓浪屿、浙江普陀岛、山东长岛等海岛得到大力开发。与此同时,许多沿海一些小型岛屿也在积极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由于受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区的海岛往往在缺乏相应的旅游开发论证和开发规划的前提下,粗放式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这种盲目的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对海岛旅游资源的过度性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必然会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通过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对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海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循环,成为发展海岛旅游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 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自 18 世纪以来,以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的工业文明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进步,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成为衡量人类物质社会和财富的重要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以碳氢化合物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线性增长,并正在影响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性,低碳概念就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1]。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 1 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理念衍生出来的,“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 2009 年 5 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在我国最早以低碳旅游为题的文章,是 2009 年 5 月刘啸在《中国集体经济》上发表的《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一文,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2]。之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低碳旅游概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文胜在《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一文中,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 CO2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 尊重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 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3]。蔡萌与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4]。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观念与发展、消费模式,它实质上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它要求旅游过程中,在不降低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和减少 CO2的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涉及到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与旅游消费过程。

低碳旅游从经济的范畴进行解析,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对经济、对旅游的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 从全球发展形势来看,低碳旅游是旅游业为应对全球气候与能源危机所做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发展方式。

从低碳旅游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是指旅游企业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广泛的运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营造各种低碳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培育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达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 二是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 CO2的排放,并用实际行动来弥补旅游过程中所排放的碳。

1. 2 低碳旅游的实践。

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在旅游方面上的延伸,在节能减排,减少旅游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当前旅游发展进程中,低碳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出游理念,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在实践等各方面也初露端倪。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 CO2的排放。2008 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 CO2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 CO2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 世博会,大量低碳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低碳理念的宣传,使 7 300 万参观者切身感受低碳发展和低碳旅游的巨大效应和魅力。2010 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黑龙江大兴安岭等32 家旅游单位被授予“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称号”。2011 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 50 家旅游景区入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在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观光景区—坪林地区,结合台北县旅游低碳城市的愿景与坪林地区低度开发的环境优势,坪林推出了台湾第一个以“低碳”为情境的“坪林之旅”,并邀请马英九在台湾台北县坪林景区骑自行车体验低碳旅游,并应邀其担任坪林景区低碳旅游的代言人[3]等。

2 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的交换过程,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结构。

一方面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为环境带来各种副产品,各种旅游废弃物又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有些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Robert W. Wyllie 在 Tourism and Society 写到,维持一种高质量的自然环境是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就会丧失; 而旅游却日益明显的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要在旅游和环境之间做出取舍的话,将是一种两难的选择[5]。

伴随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旅游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特有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地理系统,通过广阔的海洋与大陆相隔,与陆地的交通受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渔业为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东部的西部”,而逐渐枯竭的渔业资源使得海岛渔民转产的压力进一步增加,海岛民生的问题亟需得到关注与解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海岛地区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旅游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其海洋、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发展低碳旅游,吸引旅游者。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不仅为海岛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海岛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而且成为协调海岛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式。

旅游不仅仅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要素,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6]。与内陆及沿海区域相比,海岛地域空间相对狭小、生态脆弱,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承载力差,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7]。在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部分海岛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或者改建工作,如不考虑海岛承受能力、游客规模的前提下盲目的进行海岛环岛道路的建设,扩大海岛饭店、渔家乐等旅游设施的规模,滥砍、滥伐、乱捕,围海造陆等自发的或者有意的行为都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加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和道德约束,在旅游中总是表现出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的行为特征[8],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能对海岛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如乱扔垃圾,乱写乱刻等破坏海岛旅游资源的行为,这对海岛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如表 1) ,而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海岛地区选择低碳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碳旅游所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而且还是解决海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重要举措。

3 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实现路径。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性的理念,而应该是一种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不同于内陆地区,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应有自己的特色。相比较于内陆地区,海岛面积比较狭小且比较封闭,与大陆的相隔离限制了海岛与内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后,将难以恢复,海岛地区旅游的开发必须持一种慎重的态度,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基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等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直接降低或者吸收海岛地区空气中排放的 CO2;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减少海岛地区 CO2的排放,推动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海岛地区旅游产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3. 1 政府部门。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要求海岛地区须营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设施和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引导海岛旅游者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而这些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岛地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初步阶段必须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政策上甚至是专项资金的支持。

作为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造者、开发方向上引导者,要使海岛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政府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引导、激励、调整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 1) 建立海岛地区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效果考核机制,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 ( 2) 在现有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相关的认证标准,开发适宜我国海岛低碳旅游切实可行的开发认证体系,严格按照低碳的标准规定行业标准,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供现实可行的指导和规范; ( 3)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海岛地区开展低碳旅游试点工作,提供政策、资金上的重点支持,并将其成熟发展经验推向其他海岛地区; ( 4) 提供专项科研资金支持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科研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旅游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为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 ( 5) 完善高素质人才培训机制,旅游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9],政府可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并积极引进关于旅游、低碳等发展方面的人才,提供专项资金,对当地社区与旅游企业进行海岛低碳旅游方面知识的培训。

3. 2 旅游目的地。

3. 2. 1 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

旅游体验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旅游体验环境对于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升旅游者审美、愉悦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旅游者旅游的过程就是追求旅游审美与愉悦的过程。一个好的旅游体验环境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与愉悦体验。海岛地区在发展低碳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该充分的利用海洋、森林和湿地等“高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吸收和中和大气的 CO2的含量,营造海岛地区低碳的自然旅游体验环境。海岛地区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与改造过程中,在保护海岛环境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打造低碳的人文旅游体验环境。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就是充分利用海岛各种自然碳汇机制,如海洋、森林、绿地、湿地等,同时利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者中和碳的排放量,最大程度的降低旅游过程中碳排放强度,达到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的目的。

3. 2. 2 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

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低碳的事物和因素,这些低碳的事物和因素可以是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低碳设施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低碳旅游产品。海岛地区在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时,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等高自然碳汇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旅游区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在充分挖掘自然低碳旅游景观的同时,在不破坏海岛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经过严格技术论证,海岛地区可以建设各类人工低碳旅游吸引物,如低碳的建筑设施、低碳的旅游社区与低碳的旅游港区等。在整合自然与人文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上,海岛地区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如海上冲浪、海钓、潜水等各种体育活动和以疗养为主的康体类旅游活动产品,吸引游客。

3. 2. 3 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指利用各种低碳的材料和低碳技术建造的用于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和专用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的建造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的运用; 二是,在使用过程中低碳的排放。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体现在低碳的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海岛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与低碳能源供应设施中。海岛地区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可从几方面考虑: ( 1) 使用电瓶车或者新能源车等交通工具替换传统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车辆,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 ( 2) 海岛地区应该严格规范各类宾馆的建设,或者建设时应经过严格的低碳技术论证,海岛旅游住宿设施应该以传统的渔家小院为主; ( 3) 渔家乐或者其他的食宿设施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注意废弃物品的回收工作; ( 4) 海岛地区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 ( 5) 发展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

3. 3 旅游者。

低碳旅游不仅仅应是一种理念,一个口号,更应该是旅游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出游过程中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 。所谓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可以理解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减少或者补偿个人旅游碳足迹。在旅游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个人碳足迹具有明显的差异。以旅游交通为例,在跨国旅游活动中,以距离衡量,航空旅游虽然只占 17% 的旅游行程,却占了 54% ~75% 的旅游碳排放量; 而相反,公共汽车交通和铁路虽然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 16% ,但却只占了 1% 的碳排放总量。在瑞典,1 000 km 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为 10 g,如果选择航空交通,碳排放量为 150 kg。

伴随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压力,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在全球兴起,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外出旅游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成为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在开发与保护的对立中,应该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主要包括:( 1) 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 ( 2) 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 在旅游景区,交通方式应优先选择徒步、租赁自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 ( 3) 由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内陆相比,海岛一般具有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呈现多层次的生态种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保护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抵制各种以野生动植物制成的纪念品; ( 4)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带有旅游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以当地的食品为主,节制欲望,力行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尽量减少制造太多的垃圾; ( 5) 在进行旅游活动的选择时,旅游者应优先考虑体育、运动、康体类等低碳的体育活动。

4 结 语。

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向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低碳旅游发展方式势必成为旅游业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谁能率先成功的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型,坐拥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话语权,谁就能在未来全球化旅游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海岛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其天然碳汇体的发展优势,倡导低碳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降低旅游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好海岛生态环境。低碳开发和发展模式应成为解决海岛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这对矛盾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海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3

海岛地区发展旅游有着潜在的优势,一方面海岛是复杂地质、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海岛所处海洋包围之中,与大陆生态系统相比,海岛生态环境更具有多层次性,为多样性生态类型提供了生态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生态种群,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有的海洋与渔业文化,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与地质资源,使海岛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然而海岛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 海洋与大陆相分割这种隔离必然限制了海岛与大陆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我国近几十年来掀起了海岛旅游开发的热潮,先后有海南岛、厦门鼓浪屿、浙江普陀岛、山东长岛等海岛得到大力开发。与此同时,许多沿海一些小型岛屿也在积极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由于受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区的海岛往往在缺乏相应的旅游开发论证和开发规划的前提下,粗放式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这种盲目的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对海岛旅游资源的过度性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必然会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通过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对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海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循环,成为发展海岛旅游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 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自 18 世纪以来,以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的工业文明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进步,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成为衡量人类物质社会和财富的重要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以碳氢化合物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线性增长,并正在影响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性,低碳概念就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1]。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 1 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理念衍生出来的,“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 2009 年 5 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在我国最早以低碳旅游为题的文章,是 2009 年 5 月刘啸在《中国集体经济》上发表的《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一文,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2]。之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低碳旅游概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文胜在《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一文中,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 CO2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 尊重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 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3]。蔡萌与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4]。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观念与发展、消费模式,它实质上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它要求旅游过程中,在不降低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和减少 CO2的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涉及到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与旅游消费过程。

低碳旅游从经济的范畴进行解析,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对经济、对旅游的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 从全球发展形势来看,低碳旅游是旅游业为应对全球气候与能源危机所做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发展方式。

从低碳旅游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是指旅游企业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广泛的运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营造各种低碳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培育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达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 二是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 CO2的排放,并用实际行动来弥补旅游过程中所排放的碳。

1. 2 低碳旅游的实践。

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在旅游方面上的延伸,在节能减排,减少旅游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当前旅游发展进程中,低碳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出游理念,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在实践等各方面也初露端倪。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 CO2的排放。2008 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 CO2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 CO2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 世博会,大量低碳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低碳理念的宣传,使 7 300 万参观者切身感受低碳发展和低碳旅游的巨大效应和魅力。2010 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黑龙江大兴安岭等32 家旅游单位被授予“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称号”。2011 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 50 家旅游景区入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在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观光景区—坪林地区,结合台北县旅游低碳城市的愿景与坪林地区低度开发的环境优势,坪林推出了台湾第一个以“低碳”为情境的“坪林之旅”,并邀请马英九在台湾台北县坪林景区骑自行车体验低碳旅游,并应邀其担任坪林景区低碳旅游的代言人[3]等。

2 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的交换过程,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结构。

一方面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为环境带来各种副产品,各种旅游废弃物又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有些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Robert W. Wyllie 在 Tourism and Society 写到,维持一种高质量的自然环境是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就会丧失; 而旅游却日益明显的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要在旅游和环境之间做出取舍的话,将是一种两难的选择[5]。

伴随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旅游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特有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地理系统,通过广阔的海洋与大陆相隔,与陆地的交通受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渔业为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东部的西部”,而逐渐枯竭的渔业资源使得海岛渔民转产的压力进一步增加,海岛民生的问题亟需得到关注与解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海岛地区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旅游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其海洋、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发展低碳旅游,吸引旅游者。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不仅为海岛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海岛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而且成为协调海岛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式。

旅游不仅仅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要素,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6]。与内陆及沿海区域相比,海岛地域空间相对狭小、生态脆弱,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承载力差,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7]。在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部分海岛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或者改建工作,如不考虑海岛承受能力、游客规模的前提下盲目的进行海岛环岛道路的建设,扩大海岛饭店、渔家乐等旅游设施的规模,滥砍、滥伐、乱捕,围海造陆等自发的或者有意的行为都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加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和道德约束,在旅游中总是表现出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的行为特征[8],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能对海岛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如乱扔垃圾,乱写乱刻等破坏海岛旅游资源的行为,这对海岛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如表 1) ,而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海岛地区选择低碳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碳旅游所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而且还是解决海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重要举措。

3 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实现路径。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性的理念,而应该是一种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不同于内陆地区,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应有自己的特色。相比较于内陆地区,海岛面积比较狭小且比较封闭,与大陆的相隔离限制了海岛与内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后,将难以恢复,海岛地区旅游的开发必须持一种慎重的态度,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基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等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直接降低或者吸收海岛地区空气中排放的 CO2;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减少海岛地区 CO2的排放,推动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海岛地区旅游产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3. 1 政府部门。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要求海岛地区须营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设施和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引导海岛旅游者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而这些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岛地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初步阶段必须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政策上甚至是专项资金的支持。

作为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造者、开发方向上引导者,要使海岛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政府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引导、激励、调整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 1) 建立海岛地区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效果考核机制,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 ( 2) 在现有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相关的认证标准,开发适宜我国海岛低碳旅游切实可行的开发认证体系,严格按照低碳的标准规定行业标准,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供现实可行的指导和规范; ( 3)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海岛地区开展低碳旅游试点工作,提供政策、资金上的重点支持,并将其成熟发展经验推向其他海岛地区; ( 4) 提供专项科研资金支持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科研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旅游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为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 ( 5) 完善高素质人才培训机制,旅游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9],政府可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并积极引进关于旅游、低碳等发展方面的人才,提供专项资金,对当地社区与旅游企业进行海岛低碳旅游方面知识的培训。

3. 2 旅游目的地。

3. 2. 1 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

旅游体验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旅游体验环境对于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升旅游者审美、愉悦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旅游者旅游的过程就是追求旅游审美与愉悦的过程。一个好的旅游体验环境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与愉悦体验。海岛地区在发展低碳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该充分的利用海洋、森林和湿地等“高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吸收和中和大气的 CO2的含量,营造海岛地区低碳的自然旅游体验环境。海岛地区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与改造过程中,在保护海岛环境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打造低碳的人文旅游体验环境。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就是充分利用海岛各种自然碳汇机制,如海洋、森林、绿地、湿地等,同时利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者中和碳的排放量,最大程度的降低旅游过程中碳排放强度,达到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的目的。

3. 2. 2 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

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低碳的事物和因素,这些低碳的事物和因素可以是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低碳设施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低碳旅游产品。海岛地区在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时,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等高自然碳汇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旅游区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在充分挖掘自然低碳旅游景观的同时,在不破坏海岛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经过严格技术论证,海岛地区可以建设各类人工低碳旅游吸引物,如低碳的建筑设施、低碳的旅游社区与低碳的旅游港区等。在整合自然与人文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上,海岛地区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如海上冲浪、海钓、潜水等各种体育活动和以疗养为主的康体类旅游活动产品,吸引游客。

3. 2. 3 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指利用各种低碳的材料和低碳技术建造的用于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和专用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的建造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的运用; 二是,在使用过程中低碳的排放。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体现在低碳的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海岛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与低碳能源供应设施中。海岛地区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可从几方面考虑: ( 1) 使用电瓶车或者新能源车等交通工具替换传统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车辆,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 ( 2) 海岛地区应该严格规范各类宾馆的建设,或者建设时应经过严格的低碳技术论证,海岛旅游住宿设施应该以传统的渔家小院为主; ( 3) 渔家乐或者其他的食宿设施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注意废弃物品的回收工作; ( 4) 海岛地区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 ( 5) 发展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

3. 3 旅游者。

低碳旅游不仅仅应是一种理念,一个口号,更应该是旅游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出游过程中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 。所谓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可以理解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减少或者补偿个人旅游碳足迹。在旅游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个人碳足迹具有明显的差异。以旅游交通为例,在跨国旅游活动中,以距离衡量,航空旅游虽然只占 17% 的旅游行程,却占了 54% ~75% 的旅游碳排放量; 而相反,公共汽车交通和铁路虽然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 16% ,但却只占了 1% 的碳排放总量。在瑞典,1 000 km 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为 10 g,如果选择航空交通,碳排放量为 150 kg。

伴随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压力,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在全球兴起,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外出旅游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成为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在开发与保护的对立中,应该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主要包括:( 1) 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 ( 2) 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 在旅游景区,交通方式应优先选择徒步、租赁自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 ( 3) 由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内陆相比,海岛一般具有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呈现多层次的生态种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保护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抵制各种以野生动植物制成的纪念品; ( 4)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带有旅游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以当地的食品为主,节制欲望,力行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尽量减少制造太多的垃圾; ( 5) 在进行旅游活动的选择时,旅游者应优先考虑体育、运动、康体类等低碳的体育活动。

4 结 语。

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向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低碳旅游发展方式势必成为旅游业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谁能率先成功的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型,坐拥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话语权,谁就能在未来全球化旅游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海岛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其天然碳汇体的发展优势,倡导低碳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降低旅游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好海岛生态环境。低碳开发和发展模式应成为解决海岛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这对矛盾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海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来自于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共识。我国从2007年开始布局低碳产业的试点工作,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们正在摒弃过去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推动低碳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这一思想理念,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所提出的,主要是通过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实现减少温室气体的目的,保证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构建形成一种协调统一的状态。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是保护环境的必经之路,对于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达成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可以促使各厂矿、企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努力降低本单位的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碳排放,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然需要在技术上实现改革创新,促进各行各业在技术革新、创新改革方面加大投入,从而直接或间接推动产业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低碳经济还会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改变以往“小、散、乱”的局面,逐步形成“大、聚、合”的新型产业结构。最后,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切实减少能源消耗,对于提高能源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煤炭和石油是发展经济的关键性资源,而这两类资源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经年累月的消耗必将不断减少。一旦能源不足,则会威胁国家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保证能源安全。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一)在规划中纳入减排目标

降低碳排放,这既是责任,也是任务。到2020年,我国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需要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我国对世界的承诺。要实现这个承诺,就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将节能减排的目标纳入其中。对于社会上的各个企业、单位、机构来说,也需要将减排目标纳入到发展规划中,从短、中、长三个阶段制定目标,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到井井有条。

(二)树立典型引导效仿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很多行业都是高碳经济,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换取经济利益,这样虽然可以一时间获得利润,但是却难以长久维持。发展低碳经济,虽然很多地方都有了认识,但是如何发展却还不是很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树立典型,分享经验,引导其他地方合理效仿,结合地区实际发展符合本地的低碳经济。比如,深圳就是国家住建部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在深圳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和方法。这就可以以深圳为典型,将这些经验和方法向全国推广,号召其他城市学习深圳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结合本地实情,快速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

(三)构建专门的监督机构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监督管理。毕竟市场这么大,低碳经济发展得怎么样,这是很难从表面上认知的。需要通过监督管理工作,获得各种调研数据,才能从这些数据背后,分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各个地方就需要建立起专门的低碳经济监督管理部门,对市场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实时进行监督。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展开管理,指导督促相关企业单位做出改进,及时消除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

(四)建立健全制度和政策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相关制度的保障,也离不开配套政策的指引和扶持。首先,在制度这个方面,要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指导制度,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目和意义,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规划,突出不同行业的责任。同时,还要加紧相关政策的建立,比如人才政策,通过政策倾斜吸引高精尖人才汇聚,为技术创新和产业重组提供人才保障。完善土地使用配套政策,为产业转型打下基础。建立资金保障制度,为发展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等。通过制度和政策上的双重保障,为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

(五)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发展低碳经济,舆论宣传工作是不可或缺的。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但是还是有不少企业未能形成认识,尤其是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非常有限,这样的状况急需改变。所以,要通过舆论宣传手段,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低碳经济的内涵意义,切实参与其中。

三、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的必然趋势,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无需多言。在具体实践中,要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纳入总体规划,树立典型,建立监督管理机构,完善制度和政策,做好舆论宣传,创建一个良好的低碳经济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洪波.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效率测度及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6):116-119.

[2]谢志祥,秦耀辰,沈威,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7,37(03):1-9.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5

【关键词】低碳理念;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

在我国的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煤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发展低碳经济,即是发展以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随着煤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以低碳理念来指导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转变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不仅会促进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1、我国煤化工产业的概况

我国的煤炭种类齐全,在能源结构中占有70%以上的比例,我国煤炭储存量在世界中占到11%左右,生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0%,作为工业燃料在煤化工产业中广泛运用。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煤具有十分复杂的化学结构,煤中的有机质一多环化合物为主。煤化工产业发展中,煤在高温和气化剂的作用下,其可燃部分将转化为小分子化合物,例如氢气、一氧化碳等,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可以被用作化工原料气。煤发生焦化裂解时,其产物包括焦炭、煤焦油、焦炉气和粗苯等。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我国每年将排放掉大约二百亿立方米的焦炉气,焦炉气中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比例为1比10,能够用于调配煤气化产品,应用于化工产品的生产。近几年来,我国的煤化工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在化石能源中,煤炭的含碳量最高,作为煤化工的原料,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温室气体在逐渐增多,相关企业有必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煤炭经济、合理、高效率的利用。

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贯彻低碳理念,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利用新能源开发、制度和技术创新以及产业转型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工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在新形势面前,我国煤化工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相关产业有必要引进低碳理念,改进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模式,贯彻以高效率、低污染为原则的生产模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式

2.1调整产业内部架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除了有传统的化肥、焦炭和甲醇项目等,还有正在发展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例如煤制甲烷气、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灯。由相关数据可知,目前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的产能已经超过标准要求,传统产业消耗掉大量的能量,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非常大,由于传统产能的规模比较小,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相差较大。因此,煤化工产业低碳经济中发展应当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力度,逐步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改变传统的高排放、高能耗的发展方式,运用先进的气化技术和二氧化碳脱除技术,降低二氧化碳的捕获成本,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纯度和集中程度,为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保障。

2.2加大循环经济贯彻实施力度

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引起了相关管理者的重视,企业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循环经济贯彻实施力度。从产业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再次利用率,实现整个产业的低碳经济战略。此外,还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通过节能减排,有效控制和治理生产过程中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大限度的提高产业的能源利用率,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全面分析产业发展的技术现状,从产业战略目标出发,制定出节能减排效果最大化、较低运营成本的节能减排技术,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多产业结合发展

非焦炭法熔池炼铁技术是目前工业界广泛关注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使得铁矿粉和煤粉在熔池内发生反应,作为高效率的还原剂,煤炭可以讲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生铁。这种工艺生产一吨生铁,可以得到大约500千克的一氧化碳,可以将获得的一氧化碳输送给发电企业和煤化工产业,将其用于生产电力、氢气、甲醇等产品。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气化装置的投资占到投资成本的50%,因此,将煤化工、冶金、建材、能源产业相结合的路线,能够很好地提高节能减排的效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建材厂可以利用炼铁后剩余的炉渣进行生产工作。实现煤化工产业与其它产业的结合发展,能够实现煤的分级和高效利用,充分体现煤化工产业高质量、高利用率的原则,实现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相关企业还应当通过技术创新来发展减排市场,不得提高煤化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研发可再生能源、节能降耗技术和核动力技术等,加速能源的循环利用,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创造企业低碳生产氛围,为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贯彻低碳理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煤化工产业的相关管理者应当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为产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文戟,朱兵,费维扬.不确定条件下煤化工技术经济评价方法[J].化工进展,2009(12):117-119.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 (03):123-125.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6

[关键词] 低碳理念 农村 建设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21-01

由于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规模扩大,导致了全球能源消耗和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频繁的自然灾害等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的压力。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然而,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表明,我国50.32%的人口在农村,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行快慢,是低碳经济发展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目的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化对农业、对人类的威胁,因此中国自愿完成减排义务,接受具有法律效应的气候协议的约束。

一、在农村推广低碳理念的意义

能否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发展是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且越来越多地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如何发展低碳农业,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正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并且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尽快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已成为首要任务。

二、建设低碳农村的问题

中国农村有很多制约建设低碳农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基本的污水处理设备。与此同时,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的使用不科学,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为:

1.农业生产污染问题

在中国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战略支柱行业。但是碳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一是化肥和农药的污染。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仅污染了农产品、土壤、植被和空气,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第二种是密集的家禽养殖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加速推进了替换传统的牲畜和家禽散养模式。另外还有高浓度污水的排放,不仅污染地表水,有毒、有害成分也容易污染地下水。

2.能源替代问题

能源问题是在农村最常见的问题。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仍使用传统柴灶取暖、做饭。能源结构的中稻草、木材比例偏大,电、天然气、沼气、太阳能、风能只占一小部分。家庭中能源消耗主要是受到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影响,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家庭天然气的消耗比较大,生活水平较低的家庭消耗的大多是木头。

沼气、电力、天然气和太阳能在农村地区是干净的、环保的,是替代木材的最佳能源,但是在农村许多沼气池不能正常使用,其中一些被废弃;太阳能普及农村还需要一个过程,很多农民只能使用太阳能热水,而且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普遍偏高;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想用电力取代其他能源,因为电力更清洁、方便,但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所限,木头等高碳能源在农村能源结构仍占领重要地位。

3.农村工业企业污染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必须支持农村工业化战略以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然而,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生产商和贸易商环保意识非常薄弱。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升,精神生活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随着新农村建设,与新农村要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到处乱扔的垃圾和无处不在的粪便,严重阻碍了低碳型新农村的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质量。

三、低碳理念支持下的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在农村,大多数人缺乏对低碳农业、低碳经济的基本理解。各级政府作为领导者,应引导村民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提高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加强宣传教育。首先,积极应用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宣传专栏和其他形式,多种方式共同宣传低碳经济;第二,在农村基层教育中传递低碳经济在农村的重要性的想法,提高学生的低碳意识,确保低碳经济进入家庭,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农村低碳氛围;第三,树立一个典型的形象,通过示范站点的形式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热情。只有低碳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进入家庭,形成整体意识,经过共同努力,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依靠科技带动农村低碳发展

可以说,在农业领域实现低碳有很强的可行性。农业多个环节都可以考虑如何实现低碳,从农业的投资产品来说,比如水资源,中国的农业用水,灌溉用水,甚至电力用水都非常不合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如果节约用水,就可以节约灌溉,促进低碳的发展。农村加快低碳技术的扩散速度,可以积极促进农业低碳技术领域的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科技含量,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支持低碳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建立核心产区,加强低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整合,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食品功能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强培养优良品种适应低碳环境,大力促进农业制度创新。同时,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通过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养分返回等。

结语

在现代化农业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加快新农村的发展步伐,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倡导低碳理念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活的低碳化,已成为当务之急。低碳农业是农村地区低碳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实现形式,应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以低碳农村发展政策为辅助,保证农民的参与,在日常生产、农村工业化、生活方式改变过程中走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并最终建立一个资源节约、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倩,张国春. 低碳型新农村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2013(07)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低碳理念;建筑保温材料;建筑物体形系数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2-0094-02

一、低碳理念在绿色建筑中的实现原则

为了能有效地使建筑物充分利用低碳理念,从而达到较好的绿色节能效果,应充分把握绿色建筑的低碳理念设计原则,使建筑物尽可能地满足低碳理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节能效果。笔者结合实践,总结了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时应掌握的低碳理念原则如下:

1.充分利用再生能源。低碳理念的根本核心就是要节能,因此为了把低碳理念在建筑中得到实现,就是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在建筑中的利用,各类型的地下或者半地下的覆土建筑都充分利用了地热能,使建筑在不消耗能源的前提下同样具有冬暖夏凉、坚固耐用的优点。

2.应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朝向以及保证建筑物具有适当的间距。当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朝向时,可有效地利用太阳能,达到节能和杀菌效果。对于建筑物的朝向应不让建筑物大面积外表面朝向冬季主导方向,以减少对流换热损失。

3.选取有效的建筑体形以及平面形式,可有助于获取更好的空气流通,从而折省制冷与制暖的能力,有效实现建筑物的低碳。而建筑体型主要通过建筑物的体形系数(s)来把握,而且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对于不同地区以及建筑层数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见表1:

4.应当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从而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有效减小建筑物内能量的耗散。因此在进行建筑的绿色设计时,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的总热阻不低于最小热阻,以能有效地控制内表面温度;同时应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避免潮湿、防止壁内产生冷凝。

5.建筑物的窗墙比等对建筑物的耗热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适当地减小建筑物的窗墙比以及加强建筑物的密闭性,可有效地避免出现冷风渗透的不利影响现象。对于避免冷风渗透,目前可采取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增加建筑物的密闭性,例如可减少建筑物的门窗洞口,减少薄弱环节,如设置门斗、使门洞避开主导风向。

二、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综合处理技术

结合上述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实现原则,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充分结合低碳理念。

1.应有效地利用太阳能保温措施,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考虑,太阳能属于是一种洁净、可再生的能源,将其作为采暖能源,可以节约常规能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低碳。另外,从卫生角度考虑,太阳辐射中的短波成分具有杀菌防腐作用,室内有充足的日照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

2.对于有阳光问与主体房间相邻情况,阳光问不但有很大的窗口其地面也是蓄热体,阳光通过玻璃照射到蓄热体上储存热量,从而提高室内温度,而主体房间是通过与阳光问相邻的墙或窗获得热量。夜问用保温窗帘将阳光问与主体间隔开。另外,为了有效地防止阳光间夏季过热,在窗上方应有可调节的排气孔和遮阳措施。

3.当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朝向时,对于南向大窗口,冬季白天使大量阳光透入,夜问则用专门的保温板遮挡窗口。室内地面需用蓄热能力大的材料,如砖或混凝土等做成,在白天吸热并储存热量,夜间不断向室内释放,使室内维持一定温度,其他朝向的各面围护结构则尽量加强保温,减少热量散失。

4.当条件限制而不能避开主导风向,则应在迎风面上尽量少开门窗,同时建筑应当充分利用周围自然条件挡风。

5.建筑的热特性应适合其使用性质,对于全天使用的房间应有较大的热稳定性,以防室外温度下降或间断供热时;对于只有白天使用的房间,则应在开始供热后,室温能较快的上升到所需的标准。而对于室外气温昼夜波动,为了让室内热环境能维持所需的标准,在供热方式供热的间歇时间不宜太长,以防夜间温度达不到基本的热舒适标准。

三、绿色建筑设计

通过以上的深入分析可表明,要充分把低碳理念应用到绿色建筑中,主要的实现途径一是建筑设计时充分利用到可再生能源,从而折省建筑中能源的投入;二是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保温问题,从而减小建筑的能耗。以下将针对这两个主要途径来提出低碳理念在建筑中的实施。

1.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使用方案。太阳能是应用在建筑中的最主要方式,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的方式主要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太阳能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机械动力的驱动,才能达到采暖和制冷的目的。而被动式的太阳能则是利用建筑构件通过自然方式收集和传送日辐射热量,不需机械动力。对于常采用的集热蓄热墙式通过透光玻璃外罩和蓄热墙体组成,其问留有空气问层,同时在墙体的下部和上部设有进出风口。如图1所示:

2.建筑保温方案。通过对建筑进行保温设计是减小建筑能源耗散的主要措施。为了达到建筑的低碳理念,常见的建筑绿色设计的保温方案如下:

(1)采取单一材料的保温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案所采用的保温材料,其保温性能比较高;由于其保温材料不起承重作用,可选择的灵活性比较大。例如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或轻型空心砌块墙体,这种保温设计适合非承重结构的填充墙保温要求。

(2)承载材料和保温材料相结合的保温设计方案。这种方案特点是构造比较简单,施工也很方便。在保温材料方面应选取导热系数比较小,材料强度又要满足承载要求,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耐久性。例如,钢筋混凝土墙体或砌体结构墙体,内侧做水泥珍珠岩砂浆保温层,再做2mm厚的纸筋灰罩面装饰层。这种保温设计,可适合外墙承载结构的墙体保温。

(3)混合做法的保温设计方案。对于单独采用某一种构造做法仍不能满足保温要求时,或者为了要满足建筑保温要求而造成技术经济上不合理时,可采用混合做法的保温设计方案。既有实体材料的保温层,又有封闭空气间层和承载结构的外墙,其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尤其重点应用于在热工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外墙中。

(4)预制外墙板间连接节点的保温设计。考虑到护墙板的保温要求,对于预制外墙板在板厚度的中部加设50-lOOmm厚度的高热阻保温材料,可有效地解决外墙板的主体部分的保温问题。但在相邻两块预制外墙板的连接节点处,由于现场处理结构连接的需要,此处不可能做成具有保温功能的复合墙板形式,对于这种节点连接处较易形成“冷桥”,必须在现场对其进行特殊的保温构造处理。

(5)墙体常见传热异常部位的保温设计。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梁、过梁等构件,较易形成“冷桥”。为了避免这些“冷桥”部位散失过多的室内热量以及其内表面可能出现的结露现象,应在这些部位采取局部保温构造措施。

四、结论

本文结合了笔者设计实践经验,对采取低碳理念来发展绿色建筑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如何充分利用建筑中的低碳有利因素,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指出低碳理念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综合利用的实例;为了达到绿色建筑设计要求,提出有效的低碳方案选择,可有效地推广低碳理念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武汉

理工大学学报,2010,33(8).

[2]刘启波.低碳绿色理念下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的探

讨[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3]林宇.绿色建筑低碳城市――关于上海世博会绿色建筑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8

如今,各类会议论坛、展览展示、节庆活动、大型演艺、奖励旅游、体育赛事等与会展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从某种程度上说,会展已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政治等领域并由此被赋予了更大的功效。若基于这种对会展业的理解,低碳经济对会展业的影响将如何体现?本刊记者为此专访了目前走在会展业态研究领域前沿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

中国对外贸易:您曾经说:“低碳将是未来会展业发展的新理念。”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陈泽炎:谈到低碳对会展业的影响问题,必须更深入地认识会展业的本质。会展已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政治等领域并由此被赋予了更大的功效。

展会上有人群的聚集,所以展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从展会起源看,经济和贸易因素是首要的。但展会在展示宣传方面的社会功能也日益突显出来。现在世界都认同“软实力”的说法。而“软实力”绝非仅在经济方面。譬如我们可以注意到,近年来我国与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举办过双边的“友好年”活动。其中互相举办展览就是必有的项目。2008年和2009年,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国60周年的时候,展览会都成为展示成就和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

我们还应注意到,展览更是人际接触的重要信息节点。只有在展会上才能够做到人际间、面对面、有接触的信息交流,从而使展会成为人际接触的信息节点。全球化带来了便捷化;网络带来了虚拟化。但都无法替代人际当面交流,这是不言而喻的。政府主导型展会在我国会展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存在和发展正在成为会展经济的中国特色之一。最新的认识是,当前大量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存在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由于会展已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政治等领域并由此被赋予了更大的功效,所以谈到低碳的影响,已经不是单纯的展会本身的绿色和环保的问题,而是在展会这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上,靠展会来传达低碳的理念。

中国对外贸易:我通过采访了解到,绿色环保确实已经渗透在会展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您了解到的各地政府会展办、组展商、场馆方等等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陈泽炎:绿色环保的理念确实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从组展商看,一些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会议成为今年的一大热门,而低碳也成为今年各种展会上的亮点,比如今年的广交会上,我看涉及到低碳话题的报道可能是最多的。

在展览工程方面,以常州灵通公司发起的“标准展位特装化,特装展位标准化”已经会同中国展览馆协会在展览工程行业做推^在场馆方面,有些展馆已经在推行自然采光,降低能耗,鼓励参展商用可回收或者软包装的布展材料、对参展商使用的音响也提出了分贝的限制等等。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规来做进一步的规范。

中国对外贸易:对于现在的网上会展,或者说让展会搭上电子商务的平台,您认为发展的前景如何?

陈泽炎:2009年关于实体型展会与网络型展会的关系问题曾出现了争论。这种“虚”、“实”之争的焦点在于,原本相安无事的展览公司和网络公司,由于网络公司挟自己客户资源优势也要举办实体展览会(主要是网商开店的各种商品展览会),从而变得激烈起来。

但是对于大多数资本货物型的专业展会而言,上述顾虑似乎还不大。因为,毕竟网商几乎全部是资本不大的中小企业,他们适合经营的也大多是便于网上交易的生活用品或较低价值的一般商品。大凡生产资料性质的所谓资本货物,大凡技术含量高、需要系列配套服务的技术产品,如果仅凭虚拟的影像来订货下单而不对技术性能参数谈判和实际演示操作就要签约成交,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可以预想,今后的各种实体型展会与网络型展会将能够获得相辅相成的发展。其前景应当是进一步发挥实体型展会与网络型展会的各自优势;既要继续办好实体型展会的宣传网页、专项网站,同时也要借助网络公司的技术平台,搞好网络展览会的运营。从展览业行业来看,网上展会取代不了实体展。因为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以及看实物的感受是与虚拟世界不一样的,它们是互补的,不是零和的概念。另外从商业角度来看,现在大多数企业营销首选的仍是展览会,然后才是网上促销,这是人家统计的结果。

中国对外贸易:上海世博会传达出了低碳环保的理念,这种理念被融入进人类的未来生活中,对于低碳概念对会展业的影响,您认为本届世博会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陈泽炎:这次世博会确实体现了低碳环保的主题,比如有的世博会场馆利用了保留下来的老厂房等等,世博会是中国会展界的一件大事,通过举办世博会能够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会展经济和会展活动是怎么回事,世博会还会留下一大批会展建筑,大概留下三十几万平米的展览场馆,进一步缓解上海展览场地紧张的局面。

世博会上,世界上最先进的声光电展示技术以及体现绿色环保节约理念一些展示技术都在使用,这将促使我们整个会展经济能够朝着与自然、与社会发展更协调的方向努力。

中国对外贸易:您提到,经济全球化给展会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使其具有了更大的功效。您的具体解释是什么?

陈泽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在这种全球化的潮流下,我对会展经济也有了新的理解。经济全球化给展会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使其具有了更大的功效,因而也就更受关注。

我认为,展会是多种贸易的综合平台。展会本由集市演变而来,其地域性和时限性都很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时空距离在缩小,使展会的地域、时间、商品等范围不断扩展,日渐成为多种贸易的综合平台。所谓“多种贸易”是指:国内与国际贸易、商品与服务贸易、单项与综合贸易、双边与多边贸易等方面;所谓“综合平台”是指:展会可发挥展览、演示、接触、交流、联络、沟通、洽谈、成交等综合功效。此外,展会还有实物型与虚拟型,短期的与常年的,展览结合专业市场,展览结合会议论坛,展览结合节庆展销等众多形式。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风险全球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如此。当前发达国家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已扩展到国际展览会,使之成为壁垒纷争的激烈战场。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又要以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所受这种打压尤为严重。近年来在欧洲的汉诺威CeBIT、柏林IFA等展览会上,多次发生中国展品被指控侵权而遭展台查封、人被带走的严重情况。这些情况都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密切相关,只不过展会成为各种复杂斗争的战场了,

再者,展会是产业活动的有效载体。这方面励展博览集团的CEO陆思奇先生说得好。他说:“专业展会必须贴近所服务的产业,理解和预见所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要使参展企业能够在展会上得到该产业“成本一效率”的最新解决方案;展会还要创造出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服务、联系、和谐的社区般的环境”。通过陆思奇的这番话,我们不难体会展会作为产业活动有效载体的重要作用。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9

关键词:创新;意识;园区;特色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05201

低碳,即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随着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剧烈增长,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受到严重挑战。在我国的农村,特别是乡镇,为提高税源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一些污染企业、高碳企业还大量存在。而有些乡镇企业却成功转型,同样提高了当地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此,笔者选择了江苏省宝应县广洋湖镇作为一个观察点,通过为期半年的企业、村委会负责人走访,与镇政府人员交流,对当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寻找低碳理念下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1 广洋湖镇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广洋湖镇位于江苏省苏北里下河地区,是水产优势突出的一个乡镇,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和造就了广洋湖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由于广洋湖镇地处宝应县偏远地区,交通欠发达,在经济发展领域上相对比较落后,农业方面仍以传统农耕为主,工业化进程尚处于初期阶段且进展缓慢,工业企业的总量和密集度不是很大,这些都是广洋湖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

2 广洋湖镇前期低碳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广洋湖镇低碳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广洋湖产业结构层次较其他发达城镇较低,高耗能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大,工厂消耗主要以煤、电为主,能源消耗强度高,全镇能源大概有70%用于发展工业。长期欠发达、欠开发,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初期阶段更加重了广洋经济的前进,消除底层贫困、发展经济的任务较重,随着时代的要求,要继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更好的控制温室气体。

(2)技术创新能力落后。我们要在能源流的整个过程中提高能源生产率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来实现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广洋湖的能源技术比较落后,开发和应用技术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实施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巨大障碍。

(3)民众低碳意识不强。宣传普及工作进展缓慢导致大部分企业和公众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低碳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有些企业没有树立低碳意识和低碳经营的理念,企业环境责任感不强。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理念没有在公众的理念中树立,各部门投入不足、开发能力不强、企业和公众参与度低等其他原因也致使低碳经济进程缓慢。

3 促进广洋湖镇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少排放、多吸收,用低碳经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注观念,强意识,坚定不移地树立低碳意识。

能效的提高只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对长期欠发达的广洋湖镇而言,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成本很高,而发展相关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这对企业的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镇党委、政府、教育、劳动等部门,要通过平时的各类会议、户外标语、宣传片等形式,渗透低碳的意义及对农民带来的好处。各个企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低碳意识,只有加快科技技术的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发展中依靠创新和实践来实现绿色生产、环保生产、低碳生产。

(2)抓人才,兴科技,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

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一方面,坚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坚持把培育企业家队伍作为增强镇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来抓。

(3)抓园区,壮产业,坚定不移地走产业集群之路。

产业是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在低碳上,通过优化物质在经济和产业系统内部的流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输入和污染输出,使生产过程实现低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实现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并以龙头企业的低碳现状影响和带动园区内其他企业。

(4)抓特色,铸品牌,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农业之路。

发展乡镇低碳经济,已绝不只是一种理念,而是全球的踊跃行动。很多地区已踊跃开展了一系列踊跃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探索低碳经济的道路中,低碳与经济的辨证关系逐渐得到深刻认识,也成为地区范围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课题。低碳经济,今天的行动,必将成绩明日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05).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10

贵州大方发电有限公司  王丽艳

摘要:我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去年国务院提出我国政府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5%的减排目标,这既是新的经济发展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运用新方法、新理念、新技术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事在必行,华电集团在结合自身行业特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率先垂范,运用“价值思维”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加速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价值思维 低碳经济

    一、引言

    继《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成为政协一号提案之后,新能源成了2010年两会代表最热议的话题。如: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吉林省公司总经理张羡崇提案建议要加快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电网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日峰提案建议以法律形式对可再生能源电量在电力消费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进行强制性规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应实施三步走战略。其他代表也对光伏、风电等问题提出了自已的建议。这都说明我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加速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必然,怎样加速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提上了日程。

    二、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国际上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之类的问题,还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三、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着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式

    1、“价值思维”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1)“价值思维”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价值思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创造价值、创造效益作为决策依据与评价标准的企业思维,它在内涵上强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战略统领、调整优化结构、坚持改革创新、培育优秀队伍,实现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适应、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支撑、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协调,不断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人文价值。

    “价值思维”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适应、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支撑、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协调。

    2)“价值思维”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的原因

    为什么“价值思维”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是因为“价值思维”一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特征。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在GDP保持连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等。我们党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认识到,“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说明,发展绝不应该仅仅是产业规模的无序扩张、经济总量的简单累加,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该是能够不断创造更大综合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有质量、有价值的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创造更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综合价值,这是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特征;另一方面。“价值思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把创造效益、创造价值作为价值思维的前提,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基本观点;强调着力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体现了科学发发展观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强调努力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人文价值,既要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又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繁荣人文精神,实现企业与员工协调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精神实质。

     2、运用“价值思维”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1)国内低碳经济发展动态:

    动态1:2010年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其网站发文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已于12日联合下发《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限期取消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等高耗能企业用电价格优惠。此外,各地凡是自行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或未经批准以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双边交易等名义变相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的,要立即停止执行。

    三部委发文取消部分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精神,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盲目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顺应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过渡和转变。

    动态2:首个地方版智能电网发展方案出炉。2010年5月12日,上海下发了《上海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的通知。根据方案,到2012年,上海将力争培育3-5家智能电网行业的龙头企业,形成有竞争力的智能电网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左右;根据方案,上海锁定5个重点发展方向,分别为新能源接入与控制、电力电子应用及核心器件;智能变电站系统及智能设备;电力储能;智能配电网与智能用户端;高温超导等。其总体目标是在国内率先建成智能电网三大基地,即智能电网功能示范应用基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基地、智能电网核心设备产业基地。

    早在2008年,国家发改委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了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首个地方版智能电网发展方案出炉,预示着上海在探索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上海试点的成功也为其他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积累了经验。

    动态3:新《可再生能源法》4月1日起实施,细则待明确。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与2005年2月颁布的版本相比,修改后的法律有两大亮点,一是明确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二是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指明了方向。

    2)海外低碳经济发展动态:

    各国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积极探索

    动态1:据法新社报道,日本政府3月21日发布能源基本计划修正案草案,称将在未来20年新增14座核电机组,以降低日本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和缓解减排压力。报告中说,日本计划到2020年新建8座核电站,到2030年再建6座,并在2020年将机组利用率从目前的60%提高到85%,力争2030年进一步提高,实现全球最高的利用率。

     动态2:近日,英国政府发布了在碳预算体制下的首份碳排放报告,报告称英国2008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相当于6亿吨二氧化碳,这一数字相当于英国已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2%,说明英国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起到作用,英国正稳步实现碳预算,政府今后还将通过支持清洁能源等方式来推动国家的低碳转型。

    通过国内和国外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动态中显示,促进向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措施,而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顺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价值思维”的重要理念,积极探索自己的低碳经济之路。

    3)“价值思维”在华电

    正是有了“价值思维”的理念,公司系统全体干部员工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进一步强化。以“价值思维”为指导,集团公司在战略实施、扭亏增盈、结构调整、管理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方面是2009年完成发电量30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供电煤耗331.7克/千瓦时,同比下降8.7克/千瓦时;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0亿元;实现利润20.9亿元,同比减亏增盈88.9亿元;另一方面是深入贯彻国家节能减排部署要求,加大节能技改力度,积极推进变频改造、供热改造等挖潜项目,在15台大修机组中推广实施汽机侧热力系统优化,平均煤耗降低12克/千瓦时,抓好环保治理改造,新增投运脱硫机组750万千瓦,提前并超额完成国家“十一五”脱硫技改目标任务;加强水电建设环保和水保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在国内率先提出规范性文件和示范文本,水土保持工作经验被水利部推广;三是注重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构皮滩水电站实现“一年五投”,思林、董箐等大型水电项目相继投产,全年新增水电装机486万千瓦。内蒙古库伦、河北沽源等风电项目,国内最大的分布式电源广州大学城项目,宁夏宁东、上海普陀太阳能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推进了呼伦贝尔、曹妃甸等大型能源产业集群项目前期工作。福建龙岩、河南洛阳、辽宁东港等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有序进行。大力推进清洁发展机制工作,戚墅堰燃机、高唐水电、辉腾锡勒风电等6个CDM项目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累计开发CDM项目已达91项。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抓好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组织研究,承担国家“973”计划——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研究,成功申报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实验室。组织开展了节能环保、新能源等105项科技项目,首次获得1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29项成果在全国管理创新成果评选中全部获奖。

    没有“价值思维”的指导,就没有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运用“价值思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结构调整的步伐还不够快,自身煤炭产能较少;新能源比重偏小;几个大火电项目核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二是抗风险能力仍然较弱,高负债率制约了公司投融资能力;个别亏损大户的“老大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是在管控、决策、绩效、基础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随着两会代表提出的大量宝贵意见,相信相关政策将在不久之后相继出台。届时新能源产业发展还将再提速。新能源发展将逐渐从量的积累,上升到经济发展质的改善。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价值思维”理念为指导,以管理创新活动为抓手,提升执企能力和盈利能力,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全力推进实施五年发展纲要》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11

最终办法和之前的征求意见稿基本保持一致,最大的变化在于以下几点:将每个月1万台新增上牌指标拿出10%专供新能源车,而拍卖指标的数量下降为40%;规定摇号获得上牌指标的不允许购买2.5L以上排量车型,拍卖所得指标购车不受排量限制;已有车的市民欲换新车可直接获得车牌,但新车排量不得超过旧车;高污染的黄标车在10月31日前报废可更换新车不受限牌限制,超出期限的将不能报废获得机动车指标。

很显然,以上几点变化均体现出以限购促环保的鲜明指向,当限购与环保结伴同行时,能够为打造“低碳广州”助上一臂之力吗?

力争实现三者共赢

继上海、北京、贵阳之后,广州成为国内第四个正式实施汽车限购的城市。根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2011年广州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09辆,尽管尚不及北京(228辆)一半水平,但从政策出台背景来看,同样反映了近年以省会中心城市为代表的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与交通运行、能源环保系统发展的不协调。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广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40.5万辆,其中中小客车167.4万辆,近5年年均增长率达19.0%。而同期城市道路里程年均增长率仅约2%,登记泊位与汽车保有量之比为1: 3.3,交通供需矛盾持续扩大。令人担忧的是,中心城区机动车排放PM2.5占大气总量比例高达38%,尾气污染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在多达上万字的限购细则中,最受关注的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全市12万个中小客车增量指标中,有1.2万个指标分配给节能与新能源车,包括节油率超过20%的混合动力中小客车,并以摇号方式配置,市财政按照每辆1万元标准给予补贴。第二是排气量超过2.5升车型只能通过拍卖获得,不能参与摇号。第三是单位和个人在转移、报废名下在广州市登记的中小客车后,可以直接申领更新指标,而无需参加摇号或竞拍。不过,更新指标登记的中小客车,排气量不得超过更新前车辆的排气量。

对此,广州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试行办法》提出“环保+摇号+竞价”中小客车增量指标分配新模式,主要从有效解决城市拥堵、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三个方面考虑,体现了“低碳广州”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倡导低碳环保、社会公平,解决刚性需求的三者共赢。

广受诟病的城市空气质量

在百度上搜索词条:“广州的空气质量怎样?”标准答案是:“空气不怎么好。空气中灰尘、有毒化学物质含量较多。”

的确,作为中国一线大城市,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一直广受诟病。

2012年3月16日早晨,广州10个国控点有9个PM2.5超标,只有萝岗九龙镇监测点幸免,部分站点PM2.5超过国家标准1.9倍。随着广州堆积空气污染物的增多,到晚18时,广州市空气质量继续恶化,污染最严重的广雅中学附近地区,PM2.5日均浓度甚至达到161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1倍。省政府附近的吉祥路、麓湖站点PM2.5浓度也越升越高,分别达到了128微克/立方米、139微克/立方米,比早晨又高了很多。省环保厅的珠三角空气质量监测网数据显示,晚上9时,麓湖监测点PM2.5日均浓度达到15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203,出现空气质量“重度污染”。省环保厅发出预警,要求麓湖地区的一般居民减少户外活动,老人、小孩、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人群务必留在室内。

记者发现,广州PM2.5日均浓度出现超标的9个站点,都位于城区交通主干道边。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位于主干道边的监测点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明显。广州PM2.5监测值一般在上下班高峰期因机动车流量大而出现高峰。连续多日珠三角盛行偏南气流,十分不利于城市污染物扩散。同时,城区周围修建的大量高楼,使得污染物积在城区难以排出。

因此,越来越严峻的空气污染形势也使人们对汽车限购这一似乎是无奈之下的“环保”之举,有了更多期待。

新能源汽车100%中签

8月27日上午9时许,广州首次“中小客车指标摇号仪式”拉开帷幕。6544张新增车牌在1个小时里逐一摇出。

在此次摇号产生的6544个增量指标中,普通轿车增量指标占5454个,分别为单位指标654个,个人指标4800个。新能源及环保节能轿车增量指标为1090个,单位和个人指标分别为130个和960个。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能源及环保节能轿车共有1090个增量指标,但仅有186宗有效申请参与此次摇号,分别为个人170宗,单位16宗。最终,申请者悉数中签,中签率为100%。

虽然通过此次摇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能源汽车目前市场相对低迷,但是新能源汽车却是国家重点扶植的方向,这从此前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就可以见一斑。

2012年7月9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正式面世,这份《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在各地纷纷出台汽车限购政策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不在限购之列。《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关地方实施限号行驶、牌照额度拍卖、购车配额指标等措施时,应对新能源汽车区别对待。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12

关键词 低碳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124-01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当中,对环境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就将低碳经济理念应用到其中,以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1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1 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低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它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基础内容之一。不过,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社会工作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低,这就使得我国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这样很难对环境起到一个良好的保护作用,这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1.2 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

在当前我国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人们还是传统的末端治理方法,而忽视了资源、经济的循环利用,这就造成了大量自然资源的流失,而且很难起到一个很好的环境保护作用。而且从当前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上说,对环境问题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处理,在后期质量工作中,不仅质量技术难度加大,而且还提高了其经济成本,从而使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无法协调发展。

1.3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其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农村环境问题保护工作中,农村条件比较差,而且经济效益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这就使得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从而使得人们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滞后的状态,这样就很难达到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1.4 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们在环境管理之前,必须要对其环境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其中环境规划的内容主要就是将各个地区、行业以及部门环境管理的相关措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的解决当前我们在环境保护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然而,环境规划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管理内容并没有落实的实处,这就使得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这样不仅使得环境管理的效果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还加大了环境保护成本的消耗,这就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1.5 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不力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发展的过程中,都将环境保护的问题都已经成为其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在一些基础环保部门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这就使得基层环保部门在对当地环境环保的监督力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就使得人们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1.6 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在我国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大量的经费和管理规范以外,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在一些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当中,我们只有通过对其环境保护技术的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来能使得环境保护的力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在低碳发展视域当中,社会公众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动力,对其环境保护意识和积极性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就许多我国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大量推广和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社会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在我国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相应提高社会工作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我们首先就要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从而对让人们对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有着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其次实现环境保护现象的透明化,使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和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有着一定的认知。另外,我们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也要注重民间组织团体的作用,使其在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一定的宣传效果和实际作用。这样不仅使得环境保护的效益得到明显的增强,还充分的调动了社会工作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从而保障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实行产业结构化调整

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对环境的污染,只有迟早实行产业结构化调整,由于各不相同的产业的生产品种不同,其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也是不一样的,在当今社会下,同处在一样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大环境下,我们通过科学手段测试可以得知:第二产业产生的污染物和排放强度排在首位,而第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小的。在正常的经济发展情况下,要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不能急功近利,只有对产业结构逐步地进行调整,由知识密集型和清洁产业来取代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的产业,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2.3 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政府要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大农村环保经费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农村环保财政预算;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其次,国家应采取政策倾斜,对于注重环保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再者,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

2.4 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时,不能只偏重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更应该将其与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综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要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环保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低碳发展视域下我国所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十分的严峻,因此我们就要采用相应的环境保护技术和措施来对其进行处理,这不仅使得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得到了很好的处理,还保障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我们还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其管理理念和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进而提升我国环境保护的效益。

参考文献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13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历史演进

“绿色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成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途经,更多地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从历史视角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演进进行探究。

1、中国古代保护自然的朴素绿色生态观念

在两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里革断罟匡君”的故事。里革劝阻鲁国的君主鲁宣公,不应该在鱼类生长繁殖季节用网捕鱼,要懂得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先秦时期人们利用自然资源要尽可能的顺应“天时”,保持资源的再生和持续利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生态思想。

1.1儒家“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最高伦理价值目标,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儒家所称的“天”就是指遵循一定运行规律的自然界。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以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为前提,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人的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蕴含了富有哲学思想的绿色发展观及生态伦理观念。

1.2道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道家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所说的就是人类要了解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面临不可预测的惩罚。《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人类是世界万物中的一员,与自然界中其它万物具有同样的存在价值和平等的地位。人类的生存与自然休戚相关,片刻也离不开自然界。人类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1.3佛家“慈悲为怀”的生态思想。佛家还形成了不杀生的观念,衍生出“放生”等善举行为。这就是让人们在参禅悟道中,净化心灵,真爱生命,尊重自然。用慈悲为怀的观念,善待世间万物。万物并存,各自延续。佛家保护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态哲学理念,客观上就保护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生态的平衡。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儒释道都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

2、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来对绿色发展观的反思

伴随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生产效率快速提高,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而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长。在以“发展天然合理论”指导下,通过工业生产基本方式进行“制造”,这样,原本属于整个自然界组成部分重要一环的各种自然物,就生生地被从自然界这一整体中剥离出来,它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被疏解、被割裂,二者之间原本非常密切的“自然联系”就被淡化,直至消除。然后,人们按照自己的需求,以各种新名义和新方式,诸如文明、文化等“非自然形式”进行重新的“组装”。发展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无限度的占有、大量地消费物质财富和自由竞争成为社会主流。在工业革命以后的300多年间,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越来越严重,几乎达到了大自然的承受极限。据专家估算,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规模,石油天然气最多还能开采50年,煤炭最多可以开采100年;在未来几十年中,地球上大多数的矿产资源包括铜、铝、锡、锌、金、银等都将被开采殆尽。20世纪30年代,发生于比利时马斯河谷的污染事件,50年代又发生了著名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严重污染环境的各种“公害事件”不断发生。众所周知的“世界公害事件”。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向全球敲响了警钟。常此以往,将会危及千百万公众的健康与生命,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由工业化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已经对全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环境问题也不再是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事情,而成为越来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及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生态问题,开始反思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等问题。这一反思的标志性成果来自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她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将关注环境问题作为焦点。书中写到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蕾切尔•卡逊通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后指出,异常寂静的春天正是由于滥用杀虫剂引发的。正是这种被作者称为“杀生剂”的东西,破坏了从浮游生物开始的整个生物链,使人们患上各种疾症。这一悲剧每天都在美国各地上演。此书的结论是严峻的,带来的轰动和震撼也是空前的。蕾切尔•卡逊以震耳发聩的呼喊唤醒了世人的环境意识。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包括污染问题,而且包括生态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所有这些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全球环境大会,发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防治污染。同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更明确把环境问题和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加以认识,明确指出地球资源是有限的。这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记警钟,也掀起了全球环境保护的新热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环境危机与能源危机、发展危机等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只有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向持续发展过渡,才可能摆脱环境、能源与发展的危机。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持续发展的战略,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必需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这是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冲突的基本战略。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绿色发展理念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遭受近百年战争创伤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在积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同时,仍不忘保护自然环境。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大批新建工业项目上马。针在新项目在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处理以及防治工业污染等问题,1953年,卫生部成立了卫生监督室,对预防环境污染进行监督。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与环保相关的机构。1956年2月,根据我国杰出植物学家、华南植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焕镛教授的建议,建立了鼎湖山自然林保护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明确提出并建立的自然保护区。1958年,中国开始了“”运动。在工业领域,大办“五小工业”,一时间内,出现了大量技术含量低、污染密集的小型企业,中国工业结构开始走上污染密集型的重工业之路。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在短期内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自然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在农业领域,重点推行“以粮为纲”的政策。1972年,中国应邀参加联合国第一次全球环境大会后,对自身所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反省,充分认识到:“中国城市的环境问题不比西方国家轻,而在自然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远在西方国家之上。”次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环保的“三十二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的环保战略方针,开启了中国现代环保事业的崭新进程。1978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环保作出明确的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就为中国环保事业的法制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战略方针的提出到写入宪法,中国人仅用了短短五年的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重视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十五大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所有这些,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可以说,中国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旨在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生命体验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内心深处,并逐渐固化成人们内在的一种诉求。这一决策,既汲取了古代儒释道文化中的精髓,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对西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考虑到地球资源日渐枯竭、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现状,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只要坚持下去,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指日可待。

作者:李卫东 单位:忻州市忻府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2004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篇14

【关键词】 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低碳城市规划

相关研究

1.低碳城市概念由来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

2.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也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1]城市规划有着强烈的公共政策属性,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技术革新可以减少在生产、生活与消费领域的能源消耗与CO2的排放,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改变由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所带来的交通出行及其相应的能耗与排放,一旦城市规划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得以确立,则对其引起的交通出行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尤为重要。

低碳城市规划探索

1.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目前,有关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方伟坚(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2];格莱泽和卡恩(Glaeser Kahn,2008)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3];克劳福德和弗伦奇(Crawford, 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4]张泉、叶兴平和陈国伟(2010)提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应关注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方面,并针对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理论基础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低碳城市深入研究的方向。[5]董琦,甄峰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保障,重点从城市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和产业规划三方面阐述建设低碳城市对于城市规划政策的引导要求。[6]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探索了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3个层面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区域层面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7]

2.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张兵先生认为“城市规划是一种服务于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提供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城市发展复杂背景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的社会活动过程,是城市管理的一种形式”。[8]

低碳城市规划的实现主要在于低碳理念深入到传统城市规划,同时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是低碳理念和城市规划理论的融合,是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实现低碳城市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主要通过控制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土地使用变化及其空间发展政策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施加某些影响。

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关系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三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首先,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其次,三个概念存在着差异性,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构建城市。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的理论构建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则和低碳经济理论的融合,也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

总之,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和低碳生态城市都是寻求城市和谐发展过程中的理念,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道路上的思想结晶。

2.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