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16 08:32:37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1

一、数字经济时代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1.目标困境:没有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数字经济是指运用数字化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产业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数字中国战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能对财务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从基本的数字素养到在云计算、网络安全、数据分析和数字成本等方面拥有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是指使用数字化智能移动办公平台,进行企业或组织的财会、税务、审计、内控等架构搭建、相关财务运营流程设计、工作流协同、财务大数据决策分析、上下游在线化连接,实现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在线化、财务工作数字化的职业技能人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能力,还要具备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具有独立的知识领域,又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2019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门增加了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包括信息与数字素养、数字内容创作、解决数字难题、数字战略与规划、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数字化思维、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但是目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一是数字化财务、智能化财务尚在探索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费用报销,企业数字化财务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差异明显。二是数字化财务人才胜任能力框架欠缺。三是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然有所调整,增加了部分数字财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实质上还没有完全匹配企业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包括数字化财务组织运营能力、数字化财务领导能力、数字化财务价值实现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应具备数字化财务战略、数字化财务思维、数字化财务执行、数字化财务创新的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因资金、资源等限制,还不能培养出完全与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需求匹配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2.理念困境: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存在量质困局。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试点虽是高职单一人才培养的理念突破,实现了多元人才的培养,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理念践行还不深入。一是“卓越”理念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培养方案差异性明显、培养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等问题。二是工匠精神植入不深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要具有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具有对自身的职业敬畏,对本职工作执着、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具有工匠精神,但这种工匠精神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的不充分。三是“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不深入,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养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3.制度困境:限制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纵向协同、横向跨界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客观上要求一贯性、跨界性培养,但是目前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处于试点阶段。首先面临制度困境,一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层次困境。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欠缺,导致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通道没有一贯性。二是卓越技术技能教育的横向跨界困境。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职业性、技能操作的技术性要求校企协同培养的跨界性。虽然教育部为保障计划的实施给予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缺乏调动相关主管部门参与卓越人才项目的配套政策,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校外单位和相关部门不主动、不积极,跨界协同培养依旧困难。校企合作深度的不同导致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三是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目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没有真正融通,人才成长立交桥面临升学制度与教育体系的障碍。4.师资困境: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智能财务创新教学团队仍然欠缺,制约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一是校内师资智能财务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偏理论性,与专业实践结合度不高;二是未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效果不佳;三是师资队伍中缺少行业有影响力的“技能大师”,部分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又缺少理论研究的能力。四是卓越国际化财务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师不足。五是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卓越师资队伍的培育待加强。5.资源困境: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数字化财务实训基地和课程资源欠缺。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基地建设是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卓越财务人才的客观需求,但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限制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一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由于数字化财务教学平台昂贵,学校资金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存在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不足不能满足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企业参与度低或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财务管理流程不对接,实训计划与财务管理业务计划存在差别、实训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对接。三是与德技并修相脱节。实训基地较关注技能训练,往往忽视对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文明素养的要求,存在德技并修脱节的问题。四是因财务数据保密和企业信息安全,学生在实习单位处理复杂性、综合性业务的机会不足。五是数字化财务教材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欠缺也限制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6.标准困境: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标准。我国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但是缺乏相对应的培养标准和规范。一是培养标准欠缺。卓越计划试点推动相应培养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还做的不够。标准化、规范化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政策机制、条件保障亟待完善。二是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缺少系统的研究和规划,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制匮乏,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针对性强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案。7.资金困境: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不足,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相关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投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价格昂贵,学校经费欠缺,无法采购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一些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不能正常开展,实践基地设施不足,导致实践基地的教学开展也存在限制,不能持续地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教学改革经费无法持续投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充分保障。8.特色困境:培养模式没有特色,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以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配备符合目标定位的卓越的特色教师、特色实训基地、特色教材、特色课程、特色评价体系等支撑体系,实施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障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师、实训基地、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还是偏向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凸显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和特色,培养模式彰显不出培养特色,因而不能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目标定位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

二、高职精准培育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路径选择

1.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财务管理需要管理思维和新技术的互动与融合,传统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全面升级,以培养学生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强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调查研究,构建包含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等逐层递进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以便清晰定位数字时代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能力培养标准。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框架构建应以财务管理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价值观与素养为支撑的框架并根据数字财务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将能力框架继续分为基础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层次。其次是根据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职业技能培养需求清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数字化财务发展,并且具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等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可以是综合型的,也可以是专门型的,比如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根据具体目标不同可以分类为卓越理财人才、卓越战略财务人才、卓越管理型财务人才、卓越经营型财务人才。2.完善政策支持,打破制度困境。完善政策支持,推进卓越财务人才培养的一贯性培养、跨界培养、终身教育。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创设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打通卓越人才培养通道。二是教育部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卓越财务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加强宏观指导,落实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三是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长效机制。政府通过政策规定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提升跨界培养的质量。三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真正融合,突破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3.打破理念困境,深入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首要的是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加强对“卓越”理念的理解。不同的时代卓越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现在对卓越的理解,不仅是有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二是深入饯行工匠精神。深化卓越工匠培养机制,项目贯通、导师带徒,实施工匠培育新方法。三是充分融入课程思政,贯彻以品行为基础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技双馨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4.加强卓越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符合目标定位的特色卓越教师。一是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卓越教师;二是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理实一体、德技双修的卓越教师;三是依托专业国际认证实施办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四是优化教师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加强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开发。打通学校与企业的人才通道,启动“工匠教师”培养项目,加强教师对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依托“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实训基地,实现教师下企业实践常态化;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创新型教学团队。5.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一是以“技术高端、管理高效、育训高质”为目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财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按照“1个集约+2个融合+3个全真+4个服务+5个平台”指导思想建立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训基地。1个集约是集约“信息化管理”;2个融合是“校企融合”+“产教融合”;3个全真体现“真实产品”、“真实环境”、“真实项目”;4个服务是服务于“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技术研发”;5个平台是形成包含“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项技能训练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就业技能训练平台”5位一体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二是推进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就业技能训练”5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加财务共享服务、云财务、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等实践教学,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数据能力从感知财务数据开始,收集数据、清洗数据、数据建模、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最终能管理、应用财务数据。6.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规范培养质量评价。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培养质量评价。一是由教育部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通用标准,主导改革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敦促培养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范。面对多层次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分层分类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作好顶层设计,主导明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支撑这个标准的政策、机制和条件保障。二是高校以通用标准为指导,行业标准为基础,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可行的、可实现的以及可评估的微观标准和实施方案。7.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经费建设,确保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落地。二是确保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经费的持续投入。国家应针对经费短缺问题制定相应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资金投入管理办法,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地方、企业参与,各方共同投入资金的保障体系。8.突出数字化财务课程建设,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自主确立符合本校特色的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不断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确立适应数字化财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二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大数据基础与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等课程,强化大数据财务、智能财务等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产教融合,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建设大数据财务实训基地,专兼融合,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讲座,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四是充分利用平台教学,平台实时考核评价,凸出数字化财务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闾志俊.技术技能性卓越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75-80.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2

数字经济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是中国就业增长的新引擎。2017年,数字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第三年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达到22.4万亿元,增速高达16.6%,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1%。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将持续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报告显示,到2035年,数字经济将吸纳4.15亿的就业人数,是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

1.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下行期的缓冲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至今,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仍未结束,GDP增速从2007年的14.2%下降到2016年6.7%,预计2017年GDP增速在6.5%左右。经济下行给中国财政收入和就业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在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化期,中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就业规模不减反增。中共十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数字经济规模迅速增长,就业规模每年保持稳定增长。2010―2016年,中国GDP增长率从10.6%下滑到6.7%,但同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从1168万稳步上升到1314万,这对于社会稳定、人民收入增加和稳定经济增长预期产生了重大作用。

2.数字经济释放了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潜能。数字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现代经济活动中,它提高了经济效率、解放旧的生产力、创造新的生产力,并促进了经济结构加速转变,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是中国“双创”的重要实现方式,大量的创新和创业发生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已是互联网第一大国,有7亿网民和4亿在线消费者,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创业门槛,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能。2011-2015年,腾讯开放平台共有600万创业者注册,其中,有30家创业公司成为上市企业,这些企业从腾讯开放平台中获得的总收益超过了160亿元人民币。

3.数字经济有利于过剩产能行业职工再就业。中国处于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阶段,传统产业淘汰过剩产能、去库存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压力,可以靠发展数字经济来缓解。阿里巴巴、滴滴出行、京东、小米、百度、腾讯等数字经济的代表,显现出创造就业机会的巨大能量。滴滴出行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滴滴出行平台创造了1750.9万个就业和收入机会,其中,238.4万个来自产能过剩行业。数字经济帮助传统产业的劳动者获得新工作机会,从而有力地抵消了淘汰过剩产能所减少的就业机会。

4.数字经济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等新就业模式。互联网技术赋予劳动者更多选择权和自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优势和时间状况,选择多样和灵活的就业岗位。劳动者和网络平台间是合作关系,平台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基础设施,劳动者可以在多个平台选择就业。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参与分享经济的人数达到6亿人左右,参与提供服务的人数约为6000万人,其中大部分人是灵活就业。阿里研究院预测,未来20年,8小时工作制将被打破,中国约有4亿劳动力将通过网络自我雇佣和自由就业,相当于中国总劳动力的50%。

5.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就业结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可以促进中国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已由2010年的36.7%;28.7%;34.6%,转变为2015年的28.3%;29.3%;42.4%,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大幅上升。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在能源、矿产、采掘、冶炼、印刷等传统行业就业难的情况下,互联网/电子商务、保险、基金/证券、交通运输、中介服务等行业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高,其中,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的就业景气指数明显处于领先地位。

影响中国数字经济创造就业的问题与挑战

1.技术进步将替代低技能劳动力,导致一些行业的就业减少。技术创新发展,催生了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打破了原有的产业格局。技术进步在不断创造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会导致技术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导致大量实体门店关闭,成千上万零售人员失业;数字媒体发展导致大量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人员失业;机器人投入使用,将导致大量流水线工人失业;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将导致律师、研究助理、商业分析师和记者等从业者失业。世界经济论坛的《2016全球人力资本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球将会有7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包括基础白领和蓝领技工等。

2.现有就业统计体系亟需调整,因其低估了数字经济对就业的贡献。数字经济环境下,大量灵活就业涌现。由于“众包”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兼职从业者;由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自我雇佣者;由于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大量记者、咨询师、作家等自由职业者涌现。而现有的统计体系并未将灵活就业纳入国家正规就业统计体系,从而低估了底志济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

3.现有法律法规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数字经济创造就业缺乏法律保障。现有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政策并不能有效地保护灵活就业。《劳动法》是以标准工时制为基础,不适合灵活用工,《劳动合同法》对在职职工保护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劳动力市场僵化。此外,《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没能有效地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问题。

4.一些管理制度仍处于传统经济状态,制约了数字经济发展。当前,中国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制度强调集权、层级管理、区域和条块分割,诸多管理制度和产业政策,制约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去中心化、跨区域和跨行业特征,现行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大量从事教育、出行、医疗、金融行业等的数字型企业,被要求完全按照线下经营实体资格条件取得相应牌照和资质,提高了创业者门槛。此外,现有税收制度都是基于区域行政的管理模式,大多数平台型企业是跨地域的,地方对跨区域平台易产生排挤心理,不利于数字型企业整合资源。

促进中国数字经济创造就业的建议

1.适时启动修改《劳动法》,规范灵活用工和劳动关系。建议《劳动法》扩大调整范围,对新型劳动关系进行有效规范,把广大劳动者最大限度地纳入法律保护范围,规范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签订、变更、解除和终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缴纳、工伤处理等方面的行为。研究和实行适合灵活就业形式的社会保险形式,主要是在缴费办法、缴费基数和比例、缴费年限等方面设计适中的标准,其方向应是降低门槛、灵活服务。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国家应制定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其灵活就业。

2.提高制度和政策灵活性,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着力提高税收、劳动法、社会保障等政策的灵活性,探索按小时缴纳社会保险,个人和法人必须依法纳税;调整数字经济模式下的财税政策,规范交易行为,保护交易双方和政府的合法权益。修改现有涉及数字经济的民法、商法、合同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社会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健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口径和调查方法,建立数字经济就业新形态和创业情况的统计监测指标,使之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就业创业情况。

3.大力扶持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在用地、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应给数字经济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办公软件、财务和法律等专业知识、信息化方面提供R捣务,帮助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鼓励金融机构为数字经济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提供减免利息税等优惠政策,并加快制定电子商务税费优惠政策。

4.大力发展平台型经济,促进灵活就业。建立健全平台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评价制度,降低企业信用认证成本。创新平台型组织的管理模式,积极采用和推广“政府管平台,平台管企业”的模式。制定平台企业统计分类和标准,开展平台经济统计监测。推动金融、住房、技能、生产等领域分享经济的发展,鼓励分享经济平台企业吸纳灵活就业。鼓励建立和发展各类生活服务平台,鼓励传统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低收入保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减少创业者的生存顾虑。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3

关键词:网络化;经济学;技能型;培养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经济学技能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网络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应用,也为人才的培养实训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类人才培养研究备受关注。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信息技术、网络培训技术的优势,教学方式多样灵活,引导学生在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训练,带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类人才培养对策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

1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

经济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二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这也揭示了当前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向。网络应用视角下人才培养主要基于这两个方面,网络技术的教育培训优势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基于网络技术,加强培训改革,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实际的经济学问题,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1]。怎么学、怎么做是教育培训的落脚点,学会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具教育价值。“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属于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学生理论学习基础上知识的学以致用。就经济学培训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基于岗位需求,掌握经济分析、政策法规、财务分析、市场预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实践运用与实操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强、市场营销意识强、企业管理实操指导能力强、熟悉企业的管理内容、把握产品技术特点、熟悉管理的内容与财务的关系等,真正实现经济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2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类人才培养效益分析

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类人才培养也具有现实性的效益回报,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经济效益的层面,组织经济学专业人才专项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含量,有助于经济学技能型人才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从教育的大层面看,其带动经济相关职业竞争力。经济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人才基础,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提升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精神。经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致力于实际经济困境的突破,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辅助当地政府做好当地经济发展的调研,通过撰写报告为当地政府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其更多的在地方发展中起到谋略指挥的积极作用。经济技术型人才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相关决策信息和咨询服务,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更为企业解决发展和技术难题,努力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合作者”、“智囊团”,及时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技术难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从社会效益的层面看,经济学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回归培训机构或者企业,使得政府教育培训的压力减少,也节约了政府的教育投入。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能力后,从事有关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在社会大环境中经济工作如何开展,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真实感受实践管理过程和市场营销过程。基于网络思维和教育技术,致力于经济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其具备经济分析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其就业能力,也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技能的经济复合型人才,帮助企业做好经济决策与分析。

3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类人才培养对策

3.1加大对技能培训机构的关注重视

政府必须出台政策文件,加大对经济学技能型人才培训机构的支持。带动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技能培训机构作为服务外包机构,必须享受到平等的发展待遇和机遇,政府重视,加强引导,规范其发展,重点解决当前培训机构高素质服务外包人才缺乏、专业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人才适用性差等问题,积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经济管理各岗位所要求的能力既有其他行业的共性内容,也存在各岗位技能要求的差异性。它要求从经济管理职业岗位群的通用能力与专业岗位能力出发,制定通用性教学体系。例如“金融与证券”和“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通用教学的要求。此外政府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实现院校、培训机构及企业行业的联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优化配置,管理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岗位培训,无论是教学团队的打造、课程项目的扶持还是教材建设的支持及经费的保障,都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更好更稳定的发展空间。只有不断增加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机构,才能满足经济学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3.2加大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补贴力度

经费来源稳定是教育培训机构正常运行的关键,更是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补贴力度是政府扶持的具体体现。近几年,教育培训特别是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运作成本逐渐提升,学生及在职人员经济能力十分有限,教育培训机构经费紧张,招生困难,难以为继,提升国家的财政补贴力度,可以缓解培训机构的经费压力,也有助于其品牌的建设、规模的扩大。财政补贴包括中央和地方,自上而下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完善的资金支持。对服务外包企业承担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新员工培训给予适当补贴。此外考虑到地区教育差异和实际需求,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倾斜和扶持,设立中西部地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支持,加快中西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3.3规范引导下提高培训机构的质量

经济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规范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才能实现网络培训优势的最大发挥。让学习者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待个人与社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掌握和运用经济规律来指导个人生活和企业的经营;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风险防范等。因此制定培训的标准和行业资质,加强资质认证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加强经济教学实践指导很有必要。扩宽海外渠道,吸纳国外教师,尝试建立海外培训基地,着手实习基地、模拟基地的建设。允许其通过委培、定培等模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高端课程,确保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类人才的培养实效。

4网络技术在经济学技能类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

4.1变抽象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网络优势,借助计算机网络带动经济学教学方式的创新[2]。宏观经济学中的动态随机涉及到模型求解,金融经济学中的资产定价也相对复杂,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和求证,效率更高,准确度更精确。经济学涉及大量的复杂的概念和定理,初步接触起来难度大,而网络技术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处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等;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服务。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呈现,带给学生多元的学习体验。

4.2建立共享平台,教学资源集聚共享

随着网络在教育领域的渗透,网络应用视角下的经济学技能型人才培养也处于更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中。借助网络综合体实现了人才教育培训网站、人才数据库等的融合,通过人才招聘会、论坛、发布权威报告等方式,搭建服务外包人才供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企业、院校及培训教育机构的联合,建立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集聚共享。一些龙头企业、跨国公司内设的培训中心成为社会化的培训服务平台。

4.3创新教学模式,掀起教育培训新革命

以往的培训教学局限性大,多以传统线性文本为支撑。而网络时代其必须让位于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以链接和组合提供高效的检索和更多的信息[3];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资料,而是面对多媒体数字光盘、电子图书、光盘杂志等电子读物,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学习,学以致用。经济学与数学教学、金融教学关联密切,借助网络技术载体,单纯手工数学计算走向电脑高速计算;电脑语言整合传统的读、写、算;图像、声音和影视的数字化,使虚拟现实变成学习的一种方式,数字化将强烈地影响到教学。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4

    1 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现状

    1.1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技能人才缺乏

    最近我们对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根据调查,泰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呈现如下特点:1)技能人才分布构成失衡。技能人才在传统的机械、化工、电子等行业多,在新型的医药、高新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和第三产业分布较少。2)技能人才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泰州,与数字媒体艺术有关的产业门类最多的是室内设计和广告设计两大类,而在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大多都是中专、大专毕业。这些企业的员工真正从名牌大学毕业,有一定学术和科研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而这一短板将成为泰州地区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瓶颈”。3)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不适应市场需求。在新经济类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中技能人才比例更低。在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领域高级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将阻碍我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技能培训滞后

    与上海有中科上影数码培训中心、IDMT环球数码媒体科技有限公司、GA游戏教育培训基地、水晶石、火星时代等着名的数字媒体艺术培训机构相比,我市相关的培训机构少的可怜。在高校中只有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三所高校开设了动漫、网络游戏、设计等相关的培训课程,且具有一定的实力。在泰州地区,纯粹的电脑培训机构中,名气最响的是博日电脑培训学校,但是我们通过浏览官方网页的介绍,无论是师资还是学生的整体素质,离水晶石、火星时代等国内一流的电脑培训学校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培训力量的滞后,使得泰州地区数媒产业的人才供需产生了一个断层。一边是泰州地区相关产业的人才迫切渴望得到培训或是再教育,进入泰州(如数码领海公司、大地装饰等企业)或是长三角地区相应的工作岗位,以提升工资待遇或拓宽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一边却是泰州地区滞后的数字媒体艺术技能培训力量,使得大多数的本市相关人才只能去附近的上海、苏州、南京参加培训与再教育,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1.3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衍生品市场有待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门类涉及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游戏软件、动漫艺术、网络媒体、时尚艺术、影视制作、品牌发布、工艺品制作等。而泰州在现阶段主要以室内设计和广告设计为主,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可以和国内相关行业一争高下。但是在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其他方面涉足不多,或是规模比较小。在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衍生品上就更是匮乏了,万达广场内的影城算是不多的亮点,但是这个亮点在苏南等城市早已普遍存在。动漫玩具专卖店,自主设计的服装品牌及专卖店,动漫乐园,主题公园等数字媒体艺术的衍生产品在泰州较难见到踪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与泰州一江之隔的常州,却将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衍生品开发的有声有色。动漫嬉戏谷、恐龙园、春秋乐园是常州主打的三张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名片。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衍生品的开发,不仅提升了常州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名气,而且还拉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改革转型,促进经济更加平稳、健康发展。

    2 发展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优势

    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尚处在发展阶段,但是泰州发展相关产业的条件却是得天独厚的。

    2.1 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

    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沿岸,是江苏“淮扬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地理位置临江近海、水陆交通便捷,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江阴大桥成为泰州与上海、苏南连接的快速通道,328国道、宁通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以及新长、宁启铁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成就了泰州承南启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上海、苏州、无锡、常州这些地区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基地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泰州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区位优势,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高技术人才,快速发展自身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

    2.2 文化资源丰富,独具地方特色

    泰州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千百年来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境内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现存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数百处,其中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的有134处,包括千年古刹光孝寺,安定书院,明代园林日涉园,始建于南宋的“江淮第一楼”望海楼以及梅兰芳纪念馆,郑板桥纪念馆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给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源泉(例如动漫设计中的人物角色,网络游戏中的场景、故事等)。

    2.3 市政府规划、政策大力支持

    《2012—2015年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泰州将来文化产业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都非常有利于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和基地的发展:

    (1)发展目标:以实施“1210”工程(“一核”、“两带”、“十大园区”)为重要抓手,到2015年,建成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其中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2~3个,形成3~5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集团),其中上市公司力争2~3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10万人以上;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和服务业增速,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重点任务:紧紧围绕“一核、两带、十大园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传媒出版、文化用品制造、广告会展、娱乐休闲、文化演艺、文化培训等重点产业,确保文化产业发展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2.4 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的模式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与泰州市海陵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数码领海公司在共建研发平台、人才培养、项目申报等方面已经展开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特长,希望通过互相合作实现共赢。双方还签署了《泰州市海陵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3 泰州市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意义

    3.1 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是发展文化创新产业的必然要求

    进入21世纪以后,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突出现象。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兴起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城市产业和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不仅直接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也通过创意设计、品牌培育、营销策划等手段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带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领域的高端产业,对传统文化的创造和改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使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时俱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们国家的手机用户居于全球之首,也正因为此,我们在手机彩铃、短信等移动内容方面在全世界也走在了最前面,而随着这个平台的不断扩大,意味着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的网民也在迅速的发展,我们相信,互联网可能就会是下一个最大的创意产业的平台,互联网的出版、教育等产业将会是创意产业下一步发展的一个亮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力,早已引起了泰州市政府的重点关注。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七章中重点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内容的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其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广告制作、多媒体开发与信息服务、游戏研发、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人工智能、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现实等领域,并涵盖了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层面。就其主要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发展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产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5

一、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地位

当前,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主要从四方面认识:

(一)提高亿万农民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农产品的供求、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关联程度等方面的变化。在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还要注意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和利用资源,还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还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变化发展中的主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小康。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理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教育、农民教育高度重视,*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决定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国务院《决定》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农村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确了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提出了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中央关于农村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指导思想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符合农村实际,是新时期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南。

(二)提高农民素质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互动式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仍未进入一体化良性循环的轨道。*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476元,为3.1∶1。如果考虑到社会福利等因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实际差距还要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是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7.3年,与城市相差3年。大量农村劳动力由于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既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在新阶段,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优质高效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培训;围绕恢复粮食生产,开展四大作物增产增收的关键技术培训;围绕农村能源建设,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培训;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农民工转岗技术培训等。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提高农民择业、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到*2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到乡以外就业的人数超过9400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近2/3。*2年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约为5278亿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打工收入达到438.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1.8%。说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有1.6亿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按照目前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水平测算,种植业实际只需要约1.5亿,加上2000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目前,我国农村尚有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农村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但由于素质不高,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据统计,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只占18.6%。因此,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实现稳定转移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使他们初步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必须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农业部等6部门联合制定的《*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训目标和培训任务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农民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做好农民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二、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目标

农民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要肩负起农民教育的历史重任,要动员和利用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能致富的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到*5年使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从事农业生产的骨干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整体上有明显的提高;到2010年,使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要、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运行机制。

新阶段农民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等。农民教育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技术,要拓展到道德、法律、政策、经济、人文等方方面面。要使农民通过学习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实现精神文明。因此,农民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

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全国农民工培训*3—*5年,转移培训1000万农村劳动力;*6—2010年,转移培训5000万农村劳动力。每年转移培训1000万人。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素质与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阶段要抓好四支队伍的培养:

一是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乡村干部队伍。大量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村干部,就能带领一个村走向富裕、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对乡村农民干部必须积极开展高、中等学历教育,打通科技人才通向农村以及让农民接受高、中等教育的渠道。通过各类普通高中等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院校、农广校等渠道,到2010年,使村主要干部都能达到“持证(绿证)上岗”的要求,使村一般干部和农民技术员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村党政一把手和乡镇干部、科技人员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二是培养一支庞大的农民技术员队伍。农村劳动者面广量大,培养一支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技术骨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点任务。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培训,使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成为农业技术骨干队伍,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

三是培养一支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选拔培养一批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专业化生产与规模化经营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农民,并通过政策引导、创业资金扶持和跟踪服务等,将其培养成掌握先进文化、技术和信息,能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先导农户和农民企业家。

四是培养一支新型农民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队伍。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专门人才,更需要亿万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大军。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

三、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选择

现代远程教育由于具有大规模、大容量、快捷便利、实时交互、成本低、不受时空限制以及开放性、公益性、先进性等特点,目前,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开发利用远程教育,并把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可以说,随着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现代远程教育。*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现代远程教育被列为全国组织实施的六大跨世纪教育工程之一。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列入了议事日程。最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又明确提出要“加快开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国家重点支持制作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需要的同步课堂、教学资源光盘和卫星数据广播资源”。

开展现代远程农业教育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实情。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以占世界1%多一点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全国农村每年约有400万小学毕业生、700万初、高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直接回到农村,加入到农业和农村劳动力大军。每年解决这1100万年轻一代农业人口的后续教育和培训问题,是农村教育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同时,还要开展亿万农民的教育培训,压力非常大。针对农村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加之广大农民不富裕,经济收入有限的实际,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战略性的思考问题。应用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来发展农村教育、农民教育,是缩小我国东西部数字鸿沟,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佳选择。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远程农业教育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宝贵资源。办学20多年来为我国农村培养了800万各类技术人才,开展了1.5亿人次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实践证明,农广校办学,农民学得起,用得上,费省效宏。采用现代远程教育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符合农民需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是解决“大国办大教育”、“穷国办大教育”的战略选择。

四、农民教育的战略措施

(一)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建设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重点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建立并完善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科技培训体系是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新阶段应立足现有条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职业学校、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当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基层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改善培训条件,完善培训功能,建立和完善一批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新生事物,通过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联合推动,在很多地区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认真总结和分析各地的经验,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科教结合”的具体措施,推动“农科教结合”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构建数字化公共平台,实现农民教育的新跨越

数字化、网络化是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其目的是要搭建一个伸向农村教育的公共平台,促进农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农业部门也有了发展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和条件。

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可以大范围、多层次开展农民教育,方便、快捷地传播农业新知识、新科技和市场信息,搭建科技创新与应用、传播和示范、推广的桥梁,解决农民科技培训师资不足、素质不高和受训人员规模难以扩大、边远地区难以覆盖的问题。逐步建立一个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天网(卫星网)、地网(互联网)和人网(各类培训机构)三网合一的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做到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技术先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数字化、网络化农业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应该充分利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广播、电视和录音、录像、VCD、文字等手段和媒体,以数字化媒体资源制作与网络传播系统建设发展为核心,把信息、知识和技术及时转化为文字、声像和数字化的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等多媒体教育资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实现快捷传播和广泛共享。实时地传播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音视频节目、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资源,开展实时交互式农业现代远程教育。

(三)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

切实组织实施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是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到2010年,全国农村达到每8户农民中有1人参加绿色证书培训。二是组织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到2010年,全国农村达到每个村民小组有1~2名优秀青年农民参加培训。三是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到2010年,全国农村达到每个乡镇有2~3人接受创业培植。四是组织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在目前试点的基础上,协同有关部门重点抓好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到2010年,全国新增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300万人。五是组织实施农业远程培训工程。主要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扩大传播覆盖面,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走进千家万户。到2010年,远程培训将成为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个主体部分,全国90%以上的县实现农技电波入户。

(三)强化政府行为,增加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

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放在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政府行为,建立健全由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统一组织,互相配合,通力协作。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人事、劳动、财政等各项政策应该向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倾斜,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渠道投资机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资保障机制。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捐资助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氛围。

为了营造和形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以自身的实力、信誉、质量、报价等优势参与公平竞争的局面,应积极创造条件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实行招投标制,不断引导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并真正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思想和观念。通过实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招投标制,规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市场”,促进各级各类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评估机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能卓有成效地得以开展。

(四)创新工作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和管理人员队伍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6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信息用户;教育

一、数字化时代的概念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早在40年代,仙农证明了采样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用离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个连续函数。就实质而言,采样定理为数字化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化是数字计算机的基础:若没有数字化技术,就没有当今的计算机,因为数字计算机的一切运算和功能都是用数字来完成的。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实际上通过采样定理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这样数字化以后的0和1就是各种信息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示。因此计算机不仅可以计算,还可以发出声音、打电话、发传真、放录图像、看电影,这就是因为0和1可以表示这种多媒体的形象。用0和1还可以产生虚拟的房子,因此用数字媒体就可以代表各种媒体,就可以描述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

数字化是软件技术的基础,是智能技术的基础。软件中的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应用软件等,信号处理技术中的数字滤波、编码、加密、解压缩等等都是基于数字化实现的。例如,图像的数据量很大,数字化后可以将数据压缩至10到几百倍;图像受到干扰变得模糊,可以用滤波技术使得变得清晰。这些都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所得到的结果。

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数字化技术还正在引发一场范围广泛的产品革命,各种家用电器设备,信息处理设备都将向数字化方向变化。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影、DVD等等,现在通信网络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有人把信息社会的经济说成是数字经济,这足以证明数字化对社会的影响有多么重大。在数字时代下,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在经历了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之后,正向数字图书馆发展。数字图书馆实质上就是信息的数字化、传输的网络化、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数字图书馆建设目标就是将传统的文献知识信息数字化,建立交互的数字信息系统和查询检索手段。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极大地加强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弥补了图书馆收藏不足与用户需求旺盛的矛盾。

二、数字化时代给信息用户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随着数字化的到来,高校信息化也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服务水平。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传统的用户教育是集中培训,包括人员集中和时间集中地点集中,受培训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接受专业人员的集中

培训,不能自主地选择和安排;单向培训,以培训教师为主体,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因此效果不佳。在当代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表现为一种将用户与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并帮助用户搜寻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社会机构。从上述现状、需求的分析可以发现,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个人是否能方便地获取信息,或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将是图书馆用户向我们提出的主要问题。数字化时代信息更新迅速,图书馆信息用户教育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改变传统教研模式,进行网络环境数字化信息用户教育成为当今研究的新课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是协作体在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协作体构建区域性网络教研平台,实践教研活动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应根据数字化时代用户教育的新要求确定用户培训教育

用户的感知价值是用户对其所需信息、知识或服务效果的评价和感受,它是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或服务结束后获得或形成的,它检验着图书馆的信息用户教育服务,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必须以用户的感知价值为依据,调整对用户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以核心用户为轴心,以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的服务绩效转化和提升用户的感知价值,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用户教育的新要求确定用户培训及教育网络环境中用户对图书馆新的感知需求。

(一)用户感知价值特征及对图书馆信息用户教育的正相关效应图书馆用户是图书馆知识、信息的消费者,他们与一般的产品消费者一样,都是首先要对其消费对象进行选择与评价,进而产生感知价值。这种感知价值是他们对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得信息、知识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所需信息、知识或服务效果的一种反映、一种评价。在大力倡导人本管理思想的现代图书馆,用户的感知价值将决定图书馆新的服务定位。因此,必须研究和重视网络环境中用户的感知价值。

(二)确定用户培训教育目标及开展用户培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定位”一词源于广告学,它指的是“企业针对某一特定细分市场提出营销策略,以期在潜在购买者的心中为自己的产品树立明确的地位”。面对网络化、信息化、产业化、全球化的一个又一个浪潮澎湃而来的竞争环境,图书馆除了行业的生存发展需要重新定位外,个体的图书馆由于传统的、普通的服务对用户感知价值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也必须以市场经济中一个竞争者的角色为本馆的服务在用户心目中确定一个新的位置,这一位置可以与原先完全不同,也可以是原先位置的延伸。再定位的决定一旦做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内容、方式等策略都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服务机制也要予以相应调整。及时把各种新出现的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及最新的检索手段等,准确地传授给用户。

参考文献:

[1]http//

[2]王立荣,范永海.数字图书馆用户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3).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7

1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不断创新

目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经历着技术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大企业也不断致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追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这样,各大企业在优胜劣汰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也就得到不断的创新。

2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统一化

实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能给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变化。它能促进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周期性,维修和养护各个步骤的统一化。而且,实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能够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也就能把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独立出来。

3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不断的标准化

随着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经历着技术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接口也就不断的标准化。能够使各个企业的软硬件交换数据,确保各个企业之间能够将信息交流更方便,真正能将通讯产生的困难解决了。

4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安全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我国作为工业为主导的社会,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纵观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之路,电气自动化工程在其中有相当大的作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更加安全化,朝着安全规范的趋势发展。分析国内市场的发展趋势,也逐步将其危险性降到最低程度。

5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专业化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安装和设计时,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逐渐增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操作人员的维修技术不断的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专业化。加之越来越多的培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工作技术人员更加注意培训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工作技术人员排除故障和维修的技术得到提高。

二、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了以下几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1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要数字化

目前,各个系统工程要想得到长足发展,都与数字化相联系。所以,数字化是今后各大工程系统发展的趋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数字化可以使信息整体作为目标,将信息整体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逐渐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数字化。这样,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会查到信息数据。

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要创新使用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大量的创新使用可以使电气自动化的成本降低,材料得到节省。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使用可以使电气设备的智能化飞速发展起来,这样可以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有个长远的发展。并且,这个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更加突显其目的性,创新性,实现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跨越式的发展。

3加强电气自动化企业之间的协作

各个企业最好一起建立厂区,车间,生产。一同学习,一起分享学习的经验。各个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各个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能力需求确定学校和培训的方案,培养出不同的需求的人才。各个企业不能总用一种培训方式,要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时间段确定电气自动化的人才培训方案。各个岗位群体进行科学研究,总结这些岗位培训的经验和技术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重点研究实践能力,对学习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让学员更好的参加社会实践。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8

1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不断创新

目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经历着技术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大企业也不断致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追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这样,各大企业在优胜劣汰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也就得到不断的创新。

2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统一化

实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能给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变化。它能促进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周期性,维修和养护各个步骤的统一化。而且,实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能够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也就能把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独立出来。

3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不断的标准化

随着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经历着技术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接口也就不断的标准化。能够使各个企业的软硬件交换数据,确保各个企业之间能够将信息交流更方便,真正能将通讯产生的困难解决了。

4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安全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我国作为工业为主导的社会,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纵观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之路,电气自动化工程在其中有相当大的作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更加安全化,朝着安全规范的趋势发展。分析国内市场的发展趋势,也逐步将其危险性降到最低程度。

5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专业化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安装和设计时,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逐渐增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操作人员的维修技术不断的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专业化。加之越来越多的培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工作技术人员更加注意培训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工作技术人员排除故障和维修的技术得到提高。

二、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了以下几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1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要数字化

目前,各个系统工程要想得到长足发展,都与数字化相联系。所以,数字化是今后各大工程系统发展的趋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数字化可以使信息整体作为目标,将信息整体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逐渐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数字化。这样,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会查到信息数据。

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要创新使用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大量的创新使用可以使电气自动化的成本降低,材料得到节省。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使用可以使电气设备的智能化飞速发展起来,这样可以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有个长远的发展。并且,这个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更加突显其目的性,创新性,实现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跨越式的发展。

3加强电气自动化企业之间的协作

各个企业最好一起建立厂区,车间,生产。一同学习,一起分享学习的经验。各个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各个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能力需求确定学校和培训的方案,培养出不同的需求的人才。各个企业不能总用一种培训方式,要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时间段确定电气自动化的人才培训方案。各个岗位群体进行科学研究,总结这些岗位培训的经验和技术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重点研究实践能力,对学习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让学员更好的参加社会实践。

三、结束语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9

关键词 干部培训院校 用户需求导向 馆藏建设策略 分类号 G253.2

在我国,干部培训院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单一型干部培训院校,指仅承担培训党政干部、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培训教学任务;多元型干部培训院校,指不但要承担干部培训任务,还要进行普通高校的招生和各类联合办学。随着近年来政府对干部培训任务的强化,干部培训院校及为其提供重要支持的院校图书馆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提高干部培训效果是人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单一型培训院校“只承担党政干部、公务员培训”这种比较单一的办学特性,决定了其可以集中精力思考干部培训的需求,通过提供针对性更强服务来提高培训效果。单一型干部培训院校图书馆的读者与高等院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读者需求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这就决定其馆藏建设不能采用普通图书馆的建设模式,需要充分挖掘干部培训的信息需求,探讨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馆藏建设策略。

1 干部培训的信息需求分析

单一型干部培训院校图书馆读者是来参加培训的高级党政干部和从事干部培训教学的教师。干部培训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培训相似,都是根据现阶段和未来工作需要而进行的具有“查漏补缺”性质的教学。由于干部培训学员在校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像普通学历教育学生那样广泛涉猎某一个学科和专业的资料,对资源有严格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干部培训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培训,干部培训面对的是各级党政干部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知识水平和政治素养,也有相当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其关心的问题与一般社会培训用户不同。干部培训的内容也往往涉及社会和政治热点、决策难点、工作顺利开展的智力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干部培训这种既不同于正规的学历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培训的特点,决定了干部培训用户相对独特的信息需求。概括起来,该类信息需求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1 以政策为核心内容的信息需求

党和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来实现对国家的管理和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各级领导需要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政策。干部培训中,政策相关的培训也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每当有新的重大政策出台,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干部培训。干部培训政策方面的信息需求不但包括相关政策的权威原文,还包括各类政策执行细则、对政策理解的辅导资料、有关政策制定的发展状态以及执行情况、国内外与之相关的政策执行做法以及政策空白点信息、政策脱节点信息等。政策需求相关的信息还包括各类法律法规信息。法律是经过规范化,带有强制性的政策。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速,全民的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各级领导也要依法执政才能保障其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领导需要掌握那些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及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国外相关法律的成果和进程等方面的信息。

1.2 信息需求的新颖性、动态性和系统性

当今社会,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国内也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类有关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和更新的频率都非常快。因此,各级领导对于各类信息的新颖性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掌握与现实关系密切的实践和理论的最新成果及相关信息。而且为了突出重点,顺利开展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都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相关的工作,每个阶段都有特别关注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各级领导信息需求的动态性,只有和各阶段主要任务相适应,才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任何一项政策和工作开展的决策,尤其是重大决策,会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需要的信息也需要对各个方面的信息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这是各级领导干部信息需求的系统性。这些信息需求势必会带到干部培训中来,这些需求也应该体现在干部培训学院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

1.3 信息需求的多层次性

干部培训用户信息需求的多层次性取决于干部培训内容的多层次性。从培训的内容分析,干部培训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政治发展类培训,主要培训包括党的基本路线、党风政风相关内容、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决策支持类培训,主要涉及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需要的政策法规、国情省情以及本地具体情况、各类产业的发展情况等,包括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工作发展类培训,主要涉及各级领导顺利开展工作所需要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办公自动化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2 用户需求导向的馆藏建设内容

基于以上对单一型干部培训院校图书馆信息需求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干部培训院校图书馆与普通学历教育院校图书馆虽然在两者“为院校教学科研服务”这一根本目标上相同,但是由于两者办学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不同,决定着其承担的职能也有比较大的差异。学历教育院校图书馆由于其院校的“研究型”职能对馆藏学科资源完整性、稳定性要求比较高,资源类型则更强调是对知识内容较为成熟的图书、期刊等的采集和管理,而单一型干部培训院校图书馆则由于其“培训型”职能对馆藏资源的政策性、新颖性等要求较高,而对学科完整性、稳定性要求相对较弱。而且由于干部培训时间比较短,如果馆藏资源对用户需求满足的针对性不够,那么图书馆在干部培训中重要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单一型干部培训院校图书馆比普通学历教育类院校图书馆更需要强调用户需求导向。

根据前文论及的干部培训的三大类内容,干部培训院校图书馆业务发展类培训内容所需要的馆藏和普通学历教育院校图书馆的馆藏需求相似,馆藏建设所需要内容也差别不大,只是对实用性、新颖性和系统的要求更高一些。而对于政治发展和科学决策培训内容,则是干部培训院校所特别考虑的内容。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的科学决策理论认为,科学的决策过程至少要包括4个步骤:①找出存在问题,确定决策目标;②拟定各种可行的可供选择的方案;③分析比较各备选方案,从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案;④决策的执行。在该过程中,前三个步骤需要掌握决策所需要的各类信息资源,后一个步骤则需要获得决策执行效果等方面的反馈。为了使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在培训过程尽可能获得科学决策的相关信息,干部培训院校图书馆应该深入思考采集和管理哪些馆藏资源。

针对前三个步骤需要的信息,结合业务发展类培训的要求,干部培训学院图书馆应该重点采集以下4类资源:①履行决策职能所需的业务和科学文化知识

相关的资源。这部分资源具有长期稳定需求,内容上包括党建创新理论、法律法规、信息化技术、经济管理和实用科技知识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名人传记、励志类文献、廉政建设相关史实案例等在内可供各级领导干部自身发展参考的资源。②国情、省情、市情和社会热点相关的文献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反映国情、省情、市情的人口、文化、社会、经济等发展相关的统计数据、调查报告、论文著作等;反映当地文化传统、生活禁忌、民族民风等情况的著作(包括相关古籍);报刊、网络等媒体社会热点报道和分析;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各类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相关政策。③与当地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历史传统等相似的国内省市以及国外情况,跟踪收集这些省市和地区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政策、法律法规、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及解决方案和执行效果。④中间信息和灰色信息资源。中间信息是信息机构所产生、获取或拥有的源信息中尚未传播或者只在小范围、不稳定或不完全传播的公共信息。而灰色信息是指没有公开的、潜在的信息,或需要通过一些合法的、特定的渠道才能获取的信息。这类信息包括社会新闻、学术手稿、预印本、演讲稿、专题讲座、政府资助研究项目的主题报告,调研报告、对策建议、社会动态、经验总结等。

针对决策的第四个步骤,干部培训学院图书馆应该采集那些相关决策反馈的资源:①采集本地媒体、国内重要媒体以及国外媒体对于本地重大决策的深度报道和分析资料;②重视目前网络媒体及相关论坛产生的各类有关当前决策的讨论、评论、意见和建议等。

3 用户需求导向的馆藏资源建设策略

3.1 拓展决策支持类资源的采集渠道

由于决策支持类资源,诸如各类统计数据、政策法规、各类领导讲话指示、国情省情市情的介绍以及其他中间信息和灰色信息,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取比较困难,干部培训院校图书馆资源的采集必须在普通图书馆采购渠道基础上进行拓展。

3.1.1 利用传统渠道侧重采集决策支持和政策相关的信息资源 这里的传统渠道是指图书馆通过出版社、各类书商和数据库商获取公开文献的普通渠道。①利用传统渠道与政策类、管理类、法律类、统计类等专门出版社,比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学习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等,与他们建立密切联系,跟踪相关出版动向,及时购买相关的纸制和数字文献资源;②注意收集与地方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历代地方贤达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与地方方言相关的文献资料,与本地经济、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③密切跟踪政策相关或者决策支持相关的数据库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比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专题数据库”、“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参考消息全文数据库”、“中国动态经济信息库”、“邓小平理论研究全文文献数据库”、“学习时报全文数据库”、“领导决策与案例数据库”、“行政管理文献数据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的“国研报告数据库”“宏观经济报告数据库”、“行业经济报告数据库”等,并及时采购。如果经费不足,可以选择购买那些挖掘比较深入而且能够长期更新的数据库。

3.1.2 加大中间信息和灰色信息的采集力度 干部培训院校图书馆应该设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采集中间信息和灰色信息。①充分利用培训院校与接受培训的各级各机构培训干部之间的联系,与相关政府机构、新闻媒体、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地方史志、党史研究整理部门等合作收集由这些机构产生的中间信息;②通过购买、索取复制或者自己录制的方式获得无版权要求或可获得版权的重要领导讲话、相关培训课程、会议、广播和电视媒体中重要领导和专家学者对于时政热点的分析;③对于政策法律法规类信息,除正规渠道获取外,还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密切跟踪国家立法机关、相关部委,及时获取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新动向和研究进展;④注意收集网络灰色文献,比如地方政府网站、地方新闻、媒体资讯网、社会团体网站和旅游网站以及决策相关的数据、情况介绍等灰色资源;⑤设专人跟踪社会热点和重大决策出台后当地重要媒体(包括网络媒体)上出现各类评论、意见及建议之类的网络资源。

3.2 利用先进信息技术采集和组织馆藏资源

3.2.1 网络资源的采集技术 干部培训院校图书馆对于前文提及要获得网上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网上各类灰色信息,单纯凭借人工浏览和查找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满足干部培训需求的新颖性、动态性,需要借助现有先进的信息技术:①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搜索引擎,除Google、百度等主流搜索引擎及其主流搜索功能以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博客搜索引擎(如:souyu,有道等)、视频搜索(如:sogou视频搜索、看看吧视频搜索)、统计数据搜索(如:百度统计数据搜索)、新闻搜索(如:有道热闻搜索)以及Google趋势搜索以及百度法律搜索等。调研熟悉各类搜索引擎,分析其侧重点和优势,将其应用于灰色文献采集中;②对于那些锁定的目标网站,则可以采用TRS网络信息雷达系统这类较为完善的商业系统,来实时监控和采集目标网站内容的变化,并自动收集和整理,也可以采用网络跟踪犬(X-Dog)之类的网站跟踪软件跟踪其变化。对于提供了各类RSS提要的网站,还可以采用RSS阅读器跟踪获取;③对于中间信息,培训院校图书馆可以与其他机构建立网络协作系统,利用互联网建立交流服务平台供各个机构自己采访到的中间信息。

3.2.2 数字馆藏组织技术 对于采集到的数字资源、自己数字化的资源或者从本校教工以及培训学员那里征集到数字资源,只有有效地组织,才能方便地被培训干部用户使用,这也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软件和技术:①利用开放源代码的数字资源管理软件DSpace、Fedora等构建机构仓储库对数字资源进行高效的组织和管理,也可以利用MySQL等数据库管理软件自主设计虚拟网络馆藏或特色数据库以组织这些资源(比如:甘肃省行政学院构建的省情资料索引专题数据库、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数据库);②利用知识深度标引技术,突破原有的只对文献的描述,对文献的具体内容,如概念定义、统计数据、图表进行深度标引,对于经典原著则进行全文标引,便于培训干部和培训教师的知识搜索需求;③将从各级统计部门、农业部门、经济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和专业数据协会等处获得各类数据,利用数据集管理的相关技术建立数据集,满足用户对数据分析的需求;④利用OAI、Z39,50及SRU/SRW、OpenURL等资源互操作协议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数字资源与本馆原有书目资源等进行整合,提供统一的检索;⑤利用模糊查询技术、语义本体,借助于MAX技术实现用户检索数字馆藏时的自动提示、自动补充和查询趋势分析,方便用户检索使用数字馆藏。

3.3 根据干部培训需求动态补充调整馆藏资源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10

关键词:三螺旋模型专业群;专业集群;数字资源加工中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3

三螺旋理论由美国学者埃茨科威兹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理论从知识资本化过程中公共、私有和学术等多元重叠关系,以及创新发展所涉及的制度安排、市场及知识等多元因素出发,探索如何加强政府、产业和大学三方相互合作,进而优化创新制度安排,提高创新效率。近年来,将三螺旋理论用于官产学合作、产业集群升级以及高职专业群建设等研究都有成果出现,但三者结合的本土化研究特别是案例分析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作出初步探索。

一、三螺旋模型下的产业集群―专业群―专业集群驱动机制

(一)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三螺旋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政府、产业及以大学为主的科研机构等行为主体,依据市场需求,围绕知识的生产和转化,相互作用、密切合作,在保持各自原有功能和独特身份的同时,也表现出其他两个机构范畴的部分能力,从而构建起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三螺旋创新发展模式,使得政府、产业和科研机构在其独立初级机构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二级机构,如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生产业园、科技孵化园等。如图1所示,R所处的圆环代表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创新边界,G代表政府的创新边界,I代表产业的创新边界。

从这个角度看,产业集群具备成为一个小规模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关键是从何处切入,扩大和深化知识、趋同、和创新这三个空间的重叠范围和程度。一般认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四个执行主体,四者之间有着双向联系。旨在打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知识生产与运用之间“篱笆墙”的产业集群―专业群―专业集群建设,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一种简约而切实有效的途径。

(二)三螺旋模型与产业集群――专业集群的成长演变

1.从专业群到专业集群

目前,对于专业群和专业集群的认知和界定,存在一些差异。从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看,一些文献认为,专业群是以学科本身之间的关联性为基础而建立的专业群体,仅以适应学科内部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的需要而产生。专业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形成的专业集合”,而很少或很难达到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整合。专业群与产业集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即使没有产业集群,也可能形成专业群。

所谓专业集群,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需求、并能涵盖某一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集群与专业群的根本区别,在于专业集群是基于产业集群而形成的,它与地方集群产业经济相对应,可以是跨学科、跨校甚至跨地域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跨度学科之间的专业融合。专业集群在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满足服务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活动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方面,愈加显示出招生和市场优势。

2.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形式和阶段

(1)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形式

专业与产业对接,按复杂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单体对接,即单门学科与单个企业的孤立项目对接,比如单个学科对集群内某个企业的科研项目服务,这种对接是产业链环节上零星松散的、孤立的、不成体系的对接。

第二个层次为链式对接,指以链状形式出现的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是高校、科研机构以专业为基础对集群内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的技术创新科技服务。

第三个层次为集群式对接,是指在链式对接的基础上,高校、科研机构除为集群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外,还通过课程群的设置,为产业集群培养所需的人才;同时,产业集群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实践场所、工器具及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便利。集群式对接是成体系、全面的对接。[1]

(2)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阶段

在案例研究中,作为典型的内生型产业集群,海盐标准件集群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家木螺钉厂,快速发展于改革开放后。目前海盐标准紧固件产业集群已我国重要的标准件生产和交易基地,集聚企业1200多家,特别是拥有国家级标准紧固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内唯一一家省级标准紧固件技术研发机构(浙江海泰克),使海盐标准件产业成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个成功样本。

内生型集群多数产生于草根民众的敢想敢干,初期发展迅速,但当市场环境、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又很容易陷入瓶颈,难以升级,这种情况已屡见不鲜。海盐标准件集群的升级,很大程度上源于集群企业与知识性机构持续发生了积极的良性互动。集群中生产性企业与知识机构的互动大致经历了点对点互动(2001-2006年)、全流程互动(2006-2008年)和创新循环互动(2008年-今)三个阶段。在集群发展的初始阶段,生产性企业集聚数量较少,再加之该阶段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标准紧固件)为主,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简单的知识需求通常通过内部化处理。因此,技术和知识的市场需求较小,没有专门的知识机构;当对知识服务需求的规模能够满足知识机构在市场化运作条件下生存发展的需要,且知识机构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效率更高时,专门的知识机构(标准紧固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就应运而生。[2]

借鉴以上理论和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在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演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在企业集群化的初始阶段,企业自发寻求技术、知识支持与合作,形成企业――知识性机构(含高职院校)点对点对接,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当产业集群演化至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要素制约、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的瓶颈阶段,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供公益性的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高职院校等与企业全流程对接,实现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链需求匹配,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起驱动作用;当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专业集群有效对接,出现循环累积、自我强化、互利共赢的变化趋势时,政府应合理运作,让位于企业、高职院校互动共进,创新发展,螺旋式融合、升级。

3.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创设机制

从“十二五”规划开始,我国明确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标是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十二五”规划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明确界定:就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从这个概念出发,此类产业应存在三要素:“战略性”是体现在满足市场全局性、长周期的需求;“新兴”则表明其背后有重大的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而“产业”则说明这种科技创新已经过中试和工业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供给层面看,它是向更高效能的供给升级跃迁的载体,它能创造新的需求。

如何创设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成为摆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新兴产业是在新兴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新兴技术呈现出的复杂性、迁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特点,不仅要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深层次协作,更在客观上对相关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由于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不确定性等特征,一般认为,在产业培育期,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以美国为例,联邦政府通过立法、财政资助、科研项目支持等多种手段,引导高校根据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对学科结构做出灵活、适时的调整,使之与新兴产业成长、国家战略需求相匹配。而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校政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体制内预算拨款、项目申请等方面都远远逊于本科院校的情况下,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开拓性、创新性地对接国家项目,依托政府平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摸索建设新兴专业的可行途径,继而随着不断扩大的市场容量,近距离、全方位把握人才需求的脉络,对接企业需求,形成专业群―专业集群的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

二、高职院校开设数字内容专业的途径: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邯郸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83年9月,是在全国创建较早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图书馆,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书资料文献中心。但是,图书馆基础差、起步晚、馆藏少、馆舍面积有限,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短板。经过调研,决定集中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以数字资源的海量优势弥补纸质藏书之不足。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开拓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加工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三者联动,校政企合作的创新之路。

(一)建设区域实用性数字图书馆

2000年11月6日国家文化部、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在考察、评估后与学院签订协议书,建立中国数字图书馆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分馆(以下简称“分馆”),这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在高职院校落地的第一家分馆。在此基础上,分馆局域网、校园网与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卫星网有机结合,图书馆联合学院相关部门,为教师、本校、远程学生定期举办网络资源导航、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检索与使用的讲座和培训,积极有效地为远程教育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二)建立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与加工中心

2003年,学院图书馆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节点。2004年6-9月,三方合作建立“中国数字图书馆邯郸数字资源加工基地”(以下简称加工基地),甲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乙方: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丙方:北京北鑫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方以各自的品牌、资源、资金、设备、场地以及人员作为投入,以甲方为主体,采用项目合作的方式运作加工基地。加工基地隶属于学院图书馆,第一批引进计算机、服务器、快速扫描仪等30多台(件)设备,招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20-30名从事加工业务,共加工数字图书2000余册。

(三)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处理相关专业

在开展数字加工业务的同时,发现必须招聘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学院数字图书馆遂与计算机系整合教育、实训资源,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处理专业,为数字内容加工项目定向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师资配备采取双向流动的方式,派馆员到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培训,同时邀请数图专家到校培训指导;由计算机系教师、数图专家和图书馆相关人员共同拟定课程,自编讲义;同时建立仿真性实训室,实时安排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内容加工的项目实训,做到学中做,做学合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随后,学院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出版社合作,承揽数字期刊加工和电子书出版等业务。学院数字图书馆与本校赵文化研究所、邯郸学院等单位合作,整理加工建立“赵文化数字信息资源库”,“成语之乡典故集录”等,可在数字图书馆服务器上直线浏览,亦可供邯郸及中原地区用户通过教育科研网,访问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图书馆网站。通过检索、集成邯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开发旅游产业服务,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文化建设。随着校企合作的范围扩大,数字图书馆、计算机应用专业又联合艺术系,开办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初步形成数字内容加工专业群,并出现集群化趋势。

三、专业集群的构建与动态调整

(一)实训基地转型是专业集群化的必然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原则,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紧跟技术发展,装配先进的生产设备,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在此基础上,校内实训基地应由注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向注重多功能服务平台建设转变。校外基地建设,应在合作发展联盟的平台上进一步摸索数量、质量和合作共赢的关系。以实训基地建设、转型为载体,推动专业群向专业集群演化。

(二)工作室制是新兴数字媒体专业集群的基本载体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校企合作或产学研项目任务为载体,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教、学、做有机结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与就业自然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类产品是数字产品,这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可以远程化,可与企业空间分离。工作室的课程项目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拟的学习研究课题任务;二是来自于外面企业的实际课题和项目;三是工作室与企业合作设计开发的课题和项目。以数字内容加工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以出版社、期刊社、文化传播公司数字出版、有线电视数字化的生产流程为依据,培养学生学习与工作的方法,掌握从事数字出版、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制作到等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具备数字化加工和管理的能力。根据就业方向所对应的具体岗位,分别设立“传统资源加工与管理”、“互动式书报刊数字内容制作与”、“互动式数字电视内容制作与”、“虚拟现实媒体内容制作”四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的学生规模为二十人左右。以工作室建设整合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一体化工作室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赵丽洲,李平,孙敏.学科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嵌入机理及策略――基于学科链嵌入产业链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

[2]佘明龙,杨黎明.产业集群中生产性企业与知识机构互动机理研究――以海盐标准紧固件产业集群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5(3).

[3]温金海.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海盐模式[J].中国人才,2010(10).

[4]范杰.融合发展是新闻出版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EB/OL].中国产经新闻,2016-06-07.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11

24. 为了支持在将弱势群体纳入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方面遭遇困难的国家,教科文组织将制定指导方针,并且收集和分享有希望的政策措施和解决办法。教科文组织还将向会员国提供政策建议和能力培养服务,使所有处境不利的群体和弱势群体更容易获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包括通过投资于作为提高获得和参与比率的创新手段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25. 教科文组织将在加强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地区的技能发展方面与有关会员国合作。将特别关注加强会员国对工作领域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满足雇主、个人和社区的技能需求方面价值的认识。为实现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地区更大的技能发展,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在工作场所和农村社区提供优质的和相关的培训,包括通过传统的学徒制,以及鼓励行业协会、地方当局和社区在治理和供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增加妇女和女童参加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的机会并在工作领域提供平等的机会

26. 为了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的性别平等以及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实现性别平等,教科文组织将试图填补在各种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理解该问题方面的知识缺口,推动政策学习并提供政策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将特别关注制定相关战略,以推动妇女进入就业前景更好的职业领域;确定国际上有希望的相关做法,包括改进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性别平等的监测和评估;以及促进政策对话、能力建设和针对重要伙伴包括劳动力市场利益攸关方的宣传。除了推广有针对性的措施,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在审查和制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战略和活动时把性别平等问题置于重要位置,以便性别平等因素对政策优先事项和支出模式产生积极影响。

3. 促进向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社会转变

27. 所有发展部门都有着巨大的和动态的技能需求。各国需根据具体环境来确定方法和优先事项,以确保可持续的国家发展道路。然而,对所有国家来说,气候变化是一个紧迫的并且有可能无法逆转的威胁。所有会员国都将把向绿色经济以及能够抵御气候变化的社会转型作为优先事项。此种转变将积极影响就业并改变消费和生产模式。未来20年,转向绿色经济能够在全球新增1500万到6000万个工作岗位,让数千万工人摆脱贫困。

28. 数字技术在世界许多地方快速传播,对所有学科、经济体、行业和工作领域产生影响。尽管如此,60%的世界人口仍未上网,不能充分参与数字经济。会员国和国际社会需共同作出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减少在获取这些服务以及服务质量方面的不平等,以确保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利益。

29. 这样的发展需要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以及技能发展方面的能力建设努力。实现这一点需要适合具体环境的政策解决办法以及一个在国内利益攸关方中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为此,教科文组织将促进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联系的跨部门做法,以支持会员国实现向可持续发展顺利过渡。

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跨部门做法

30. 教科文组织将开发实用工具,帮助会员国设计和实施关于技能需求、供应和利用的适当和有效战略,以实现优先领域的预期发展成果,例如健康、水、可持续工业化和能源、农业和食品安全及安保。为此,将制定一个框架,以便确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技能战略的组成部分和行动要点、指导这些战略制定和审查的一系列原则以及这些战略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方面良好做法的具体例子。为了支持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将关注如何在政府之间以及国家和地方级别的相关机构之间创建有效的伙伴关系。

31. 教科文组织还将支持会员国利用数字技术来确保技能的缺乏不妨碍国家向着数字变革推进,并确保广泛分享好处。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各国查明所需的一系列技能,包括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以及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STEM)技能。教科文组织还将支持会员国努力实现资格和课程的现代化、培训教学人员;以及加强在工作场所对这些技能的学习和承认。

32. 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与劳工组织以及其他相关的联合国机构如粮农组织、环境署、《气候公约》、工发组织和世卫组织合作,探索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复杂的相关关系,并查明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增强绿色技能,以便向绿色经济平稳过渡

33. 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实现向绿色经济平稳过渡,并增强其能力以履行其对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承诺。在这一背景下,教科文组织将通过促进与包括企业、社区和发展伙伴在内的不同利益攸关方在绿色技能方面的伙伴关系和协同作用,加强对会员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支持。

34. 按照《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教科文组织在机构和专业能力发展方面的工作将支持会员国实现绿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具体办法是采取一种机构整体变革的方式,这就使得领导、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进行能力建设,以便实施系统的改革措施,将可持续的概念植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将在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中开发合适的培训课程。

35. 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确保绿色技能领域的知识发展和共享,特别是通过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将加强与绿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技能发展问题机构间工作组(IAWG)的合作,并将为开展联合活动以推进教科文组织《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创造机会。

交叉干预行动

36. 为了使《战略》优先领域的成果最大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对其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并查明和预见技能需求,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战略和计划提供信息。此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创建国家、地区和部门利益攸关方平台,以促进私营部门的参与以及教育领域与工作领域之间的沟通。

37. 教科文组织还将开展研究,支持会员国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成果的数据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可能性,包括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将与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IS)一起制定一个关键指标框架,以提高会员国监测可持续发展目标4及技术和职业技能方面相关具体目标的实现进展的能力。将为报告准则性文书的执行情况制定准则。

38. 教科文组织将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促进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和机构间合作。此外,教科文组织将促进有关跨界承认资格的讨论,具体做法是探索制订以学习成绩为基础的资格认可质量保证国际准则的可能性,以及确定一系列国际参照基准以便于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资格的国际比较和认可,其别提及移民和难民的需要。

组织方面的影响

39. 为了使本《战略》更加有效并便利其实施、监测和评估,教科文组织将按照本组织的规则和程序,应用一种注重成果的计划编制、管理和监测方法。

40. 教科文组织将编制一张责任和结果汇总表,纳入使得可以持续跟踪《战略》实施进展的具体指标。

41. 将在2019年进行一次中期审查,以评估进展情况,视需要并根据情况及业务背景对《战略》进行调整。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的监测也将为中期评估提供信息。

42. 在2021年即《战略》实施的最后一年将对《战略》进行评估。《战略》评估将考虑一项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影响的独立研究结论。

43. 将利用第四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机会来分享进展并制定2021年后的新战略。

监测和评估

44. 教科文组织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工作将按照本组织的职能进行,考虑到总部、地区办事处、总部外办事处与机构之间的职责划分。总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处将领导本战略的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充当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的中心以及研究和创新、知识共享和能力发展的资源中心。通过建立一个“实践社区”以及通过由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为相关的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团体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45. 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将成为相互学习、能力建设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驱动力量。

46. 与教科文组织及其网络一样,广泛的发展方面的利益攸关方和网络活跃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的成员将继续开展集体行动,并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指标和统计数字、绿色技能以及基于工作的学习等问题上联合开展工作。鉴于2030年议程的重要性以及挑战之严峻,教科文组织将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的成员合作,以扩大范围并让其他联合国机构、发展银行和双边组织参与进来,以期加强和扩大国际合作以及对其他组织和合作伙伴的宣传和动员。

47. 教科文组织在地区层面的参与将涉及与地区经济共同体(REC)秘书处以及其他相关的地区组织在其重点领域内的密切合作。尤其是,教科文组织将通过同伴学习、能力发展和知识共享举措继续支持制定、实施、监测和评估地区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重点是地区资格框架、用于监测和评估的指标以及地区准则和工具的制定和开发。

48. 在国家一级,教科文组织还将建立或加强与技术和财务利益攸关方的密切合作,特别是通过地方教育小组(LEG)和联合国国家工作队(UNCT)机制,并在必要时增强会员国的捐助者协调能力。

建议作出的决定

49. 鉴于以上所述,执行局可考虑作出以下决定:

执行局,

1. 忆及第196 EX/6号决定;

2. 审议了第199 EX/6号文件;

3. 对总干事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草案与“2030年教育”相一致表示赞赏;

4. 批准第199 EX/6号文件所载拟议战略,并请总干事实施该战略;

5. 还要求总干事考虑到来自会员国的报告,将在实施该战略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采取的措施等情况纳入其已计划提交大会第三会议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报告;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12

在广州参加了由中山大学为期十天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专题讲座。随后,到广州、深圳、海口、某省等地,就当地企业的数字化资料管理,进行了参观和考察,收获很大,下面就这次短期学习培训浅谈几点认识。

一、要树立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理念

信息化管理,在我国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九十年代方兴未艾的发展,尤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数字化文档资料管理已日渐成熟,并在社会和生活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档案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宽带信息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它是以有序的信息空间和开放的信息环境为特征,包含在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等更为广阔的大系统之中,由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构成的具有强大服务功能的跨机构、跨地域的信息系统。

二、数字档案与传统档案的关系

数字档案的建成,并不意味着传统档案的消亡。由于各自的主要功能不同,加之各自具备适应某种社会需求的特殊优势,决定了数字档案和传统档案将长期共存,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在档案信息的加工上,传统档案信息经过数字化加工、整序,成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并生成各种类型的信息目录和结构较为单纯的档案参考资料。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档案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数字化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档案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尤其这几年档案信息化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在经济生活和工作领域当中,加之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这就更进一步促使我们档案人员对档案业务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加强,掌握和提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行家能手,实现工作效率化。

四、数字化管理对本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水平。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手段和技术方法,使档案部门可以用更快捷、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为各级部门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我们石西油田这个比较新的油田,档案完全数字化、网络化还没有完全实施,这个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完全利用数字化管理,为我们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价值。

这次数字化档案培训,我感受到自己还需要学习很多的东西,也感受到了我们这里与南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此次南方之行感受较为深刻的一点,因此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的神圣和她职业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伟大。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13

关键词:工作室;数字影音;后期制作;建设思路

一、背景分析

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对音、视频资料进行剪辑、抠像、调色、特效、音频合成等影视拍摄后期的任务完成,使耗资较大、受环境制约、现实无法实现的影像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合成。

中职学校培养的数字技术影音后期制作专业学生,是中等层次的制作人员,毕业后可面向广播影视、影像艺术、多媒体设计等行业,从事数字插图、数字影像采集等工作,也可升入高等院校深造而培养成更高层次的影音制作人才。教育部“十二五”中职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重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为中职数字影音技术专业的深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建设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目前,计算机已成为现代人基本的工作、生活工具,计算机基础技能人员饱和,而专业性强的技术人才又极度缺乏。学校计算机毕业学生的实际技能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无法达到企业的岗位要求。而“工作室制”便于有针对性地制订计划,开设课程,开展教学与实训活动,进行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参与实际项目了解现实工作流程,提高操作水平,锻炼学生适应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更有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每年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检验职业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比赛。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奖,会得到中职对口单招高考加分等政策优惠,因此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学校都受益。中职组“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比赛项目,涉及色彩、构图、影视创作、音频处理、视频剪辑、后期特效等多门专业课程,旨在检验参赛选手在数字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的素材管理、影视编辑、影视合成、音频处理能力和影视短片制作能力。

只在计算机广告设计专业中植入了“后期特效AE软件”的课程,在综合能力上无法与“影音后期制作”专业的学生相抗衡。丰富课程知识、扩大专业平台,将一门课程扩展为一个专业课程群,扩宽学生专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数字影音后期制作”各项赛事中获益。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施前期准备

1.有效的政策支持

(1)模块化教学:教学课时多以整体的时间和模块化知识结构进行,便于安排教学活动。

(2)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将专业课程设置主动权交给专业教师,用专业的目标安排教学任务。

(3)教师配备:注重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师搭配,配备相关专业教师,并结合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加盟,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完善的制度保障

(1)教师工作量计算:课程教学实行课时制。

(2)小班额教学,公共专业课共上。每班以不超过30人为宜。

(3)学生学分制。

3.有力的资金支持

(1)学生实训硬件购置,尽量以分组的形式,做到设备最大化利用。

(2)聘请专家、校外实践:每学期保障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进校讲座1~2次。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训,培养学校自己的专业人才;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进行观摩、创作、拍摄、制作等实践活动。

(3)考察培训经费,支持专业教师定期专业、有效的外出学习培训。

(4)奖励、激励教师和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出成绩、产效益。

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1.“工作室制”建设对接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符合地方经济、学校和学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促进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与能力对接、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全面实施“工作室制”,设置无缝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工作室,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岗位职业技能“直通”。

注重艺术与技术的有机整合,加强美术、设计、实践的培训和融合,使学生手巧(技能)而心灵(思想性、艺术性),得心(方法、素养)而应手(职业能力),培养基础厚、扎实干、能吃苦、有创新的操作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篇1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0引言

据统计2011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大学就业越来越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大学毕业生应选择多条出路,为自己制造就业机会。多条出路中自己创业便是一种很好选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是高职院校各专业普遍想解决的问题。郑州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模糊交叉性较强的概念。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中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杨芳在《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主要载体,以开发、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其未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人格、知识、思维、能力等的素质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新指认,而且是具体的、真实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实施的新指认。从广义上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新的伟大事业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从狭义上讲,它是关于创造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走上主动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活动。曹胜利、雷家骑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根本区别是突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它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将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中,创新是灵魂,创业是载体,创新创业是一种实践行为。它强调了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的培养。

2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入市场调研使专业建设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准确定位专业。长期致力于调研分析并调校本专业的人才定位,建立基于人才市场需求规格、区域经济规划、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反馈、专业委员会专家建议、国家职业岗位标准和生源素质的多要素专业定位。定期监测与本专业相对应领域的人才市场需求量及规格,抽取岗位任职条件的重要指标,并结合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建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建议汇总提炼,形成本专业可能匹配岗位群,然后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淘汰未来几年需求萎缩的岗位和不符合区域经济规划方向的岗位,最后结合往届生源的学习能力实际,准确遴选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目前我们定位为多媒体应用设计员。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多媒体行业所必须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具备从事多媒体素材采集、素材处理、多媒体集成开发、多媒体应用设计等工作,具有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面向的岗位为多媒体应用设计员。学生毕业后面向广告企业、传媒企业、多媒体设计制作公司、信息服务企业等从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开发、网站建设、动画制作、平面设计、广告制作,以及策划和管理工作。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形成“一个岗位群、两大能力、三步递进、四大模块、五个突出、六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讲就是形成了多媒体应用设计制作员这样一个岗位群;具备多媒体应用能力和艺术设计能力两大能力;课程教学采用“案例引入项目模仿课程置换三步递进”;课程模块采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主干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四大模块;突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途径的五个突出;以校内工作室顶岗、校内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为主体,定向培养和职业技能比赛为补充的六种实践形式。2.2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调研社会职位需求,访谈企业专家,优化整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该专业实践课程共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美学基础类课程,强调基础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意设计类课程,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综合实训类课程,体现职业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的“四层次”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专业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这样“四层次”的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单调、盲目、随意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自信。

2.2建立基于工作室的工学结合模式

我系由于建系早,实验室条件相对完善,目前已有定格工作室、动画工作室和Web工作室。让工作室按公司经营运作模式,集“产教学赛”一体,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职业技能训练。产,工作室提供设计制作服务,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环境和项目,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供培训指导。教,工作室在总经理的指导和管理下完成客户订单(项目),实现产品设计制作。面向企业、行业和个人提供商业化的设计制作服务,主要业务领域有:多媒体制作、多媒体演示制作、动画制作、互动演示、课件、摄影、摄像、图像处理、视音频制作、网站制作;学,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安排到工作室完成,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进度和产品设计制作并行。以工作室客户订单(项目)为载体,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学生在工作室工作,可以获得专业技能训练和工资,兼备学生和设计师两重身份。对设计能力强,工作表现突出的,可将项目成果转化为课程成绩,实现工作现场考核。专业教师可以安排工作室成员与其他同学结成一帮一或一帮多,分配传帮带指标,协助任课教师开展教学。赛,通过工作室的经验积累和专业教师的指导,选择工作室表现优秀和设计经验丰富的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大赛,提供设计创意理念,提升学生个人声誉和工作室品牌。我们力将把工作室打造成“学子的乐园,多媒体设计师的摇篮”,让学生在工作室中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缩短专业技能与企业技能的差距,获得工作经验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档案数字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体来说,地方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探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丰富的馆藏珍贵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对新产生的电子文件及时归档保存,直接建立全文数据库,以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逐步开展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使档案信息逐步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档案的资源共享,以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目前,国内档案数字化工作还刚起步,正处在探索与论证阶段,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也刚刚兴起,且主要集中在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研究,以及一些专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

2.3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在当前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程度口益增强、数字化技术更新快速的大背景下,档案部门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完成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已愈发撤得效率低下,且力不从心。鉴于此,国内的一些档案馆开始尝试将自身力量同社会力量相结合,实行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选择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专业公司来进行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这样既可以省时省力,又可以保证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与成效。虽然目前来说,档案数字化的业务外包工作基木上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是它已然成为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趋势。(1)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的内容业务外包是源于工业企业的一种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它是将一些传统上由组织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业务以外加工方式包给专业、高效的服务提供商,以充分利用组织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管理策略。具体来说,档案数字化的业务外包内容应包括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整理、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档案信息网络、网站的建设与维护,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等内容。在数字化过程中,档案馆要积极做好数字化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不定期进行数字化业务的监督与验收。(2)实施档案数字化外包的策略要选择专业、可靠的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公司。档案部门在选择外包服务提供商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认真听取内外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外包商的技术能力、业务处理能力、财务状况、对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能力等进行全而的评估与审核,选择业务能力强、信誉好的服务商。具体来说,一是要对外包商的专业实力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其是否持有相关的资质证书或证明,如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系统集成商证书,认定的软件厂商证书等,资质证书与证明是否与外包项目的要求一致,证书的种类、级别、允许承接的业务范围要作为资格审查的主要内容;二是要对外包商的能力进行审查,通常判断专业公司是否具备外包的能力,就要审查其所拥有的技术设备和所开发的软件或其他信息技术产品能否满足要求;三是要对外包商的经验、品牌和信誉进行审查,通过该公司在近几年完成的项目表,评定其在软件工程工具、配置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人员、控制项目成本和质量的能力及水平,并针对其他客户对该外包商的满意程度,进行外包商的选择。

总之,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仃务。在数字化进程中采取档案馆与档案数字化专业外包公司合作的模式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更能够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降低业务运行成本。对于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之不断在推广中走向规范与完善。

作者:马士玲 秦晓峰 单位: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