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健康教育的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化水平的提高,婚后适时地生个健康聪明可爱的孩子,即优生,是准父母们的共同心愿。现将优生健康教育内容报告如下。
1 妊娠生理
1.1 与卵子 男女双方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必须正常,分别能产生正常的性细胞――、卵子。一般来说,男性的两侧每天至少能产生3亿多个,它们形如蝌蚪,体积极小,肉眼无法看见。卵子在女性的卵巢内发育成熟,从青春期开始,每个月可有1个卵子排出,排出时间大约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 d左右。
1.2 受精卵的形成过程 男女为和卵子结合创造机会,男子一次射出的约3~5 ml,内含有数量为2~6亿个,但真正与卵子结合的只有1个,这是因为进入女性阴道后,靠着其自身尾部的摆动和女性生殖道肌肉的收缩,以2~3 mm/min的速度前进,通过阴道宫颈口子宫腔输卵管与卵子会合。在此过程中,要通过阴道内的酸性环境和子宫腔内的碱性环境,即获能过程,那些行动慢、质量差的不断被淘汰,能到达输卵管的大约1 000个,但最后的胜利者只有1个。卵子从卵巢排出后,很快被附近的输卵管伞部抓住,运到输卵管,并向子宫方向移动。当与卵子在输卵管壶腹部相遇后,的头部迅速进入卵子内,即结合为受精卵,然后开始分裂,并逐渐向子宫内移动,约4~5 d到达子宫腔里“安营扎寨”,逐渐发育为胎儿。
2 如何才能做到优生
2.1 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遗传咨询 这是优生的第一步,是保证后代健康的起点和基础。通过检查确切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有无遗传性疾病,是否影响结婚和生育,对下一代的健康有无影响等。
2.1.1 不宜结婚人群 具有严重的遗传病如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先天畸形、患有严重精神疾病、重度智力低下、严重的重要器官疾病(如心肝肾功能衰竭)者不应该结婚,因为其中绝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依靠别人照顾,而且有相当大的可能要影响到下一代,结婚之后不但不能给家庭带来幸福与快乐,反而造成家庭的不和与悲伤,增加社会负担。因此从优生的角度来说这类人群不应该结婚。患有无法矫治的生殖器官畸形者(先天性无、先天性无睾症、先天性阴道闭锁)也不应该结婚;近亲(直系、旁系三代)不能结婚。
2.1.2 可结婚但不宜生育疾病 在男女双方的近亲中都患有同一类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聋哑、全身性白化病、精神分裂症等,男女双方可以结婚但不宜生育,因为男女双方有可能是同一类遗传病的基因携带者,双方结婚所生下的子女发病的可能性要比一般的人大得多,婚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2.1.3 乙型肝炎及HBsAg(+)者预防传播疾病 乙型肝炎在传染病中最为常见,其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染,其次为密切接触(包括性生活)、母婴传播,因此,若男女一方为HBSAg(+),另一方是阴性,就很容易被传染,阴性的一方必须在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并按免疫程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才可结婚,如果女方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受孕前应找医生咨询。
2.1.4 有以下情况者应暂缓生育 女方有心、肝、肾、肺等慢性病,而且功能不正常时不宜受孕 ;一方患有急性传染病(如急性病毒性感染:流感、风疹、传染性肝炎、病毒性脑炎等)易致胎儿畸形,应在治愈后方可受孕;梅毒、淋病等性病未治愈时应暂缓受孕,积极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待治愈后再考虑受孕;女方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不宜受孕,受孕前找妇产科医生咨询,确认所服药物对胚胎无害才能受孕,或者停药一段时间后再受孕。
2.1.5 必要的优生遗传咨询 以往有习惯性流产、死胎、死产等不良生育史者;本人或近亲中有遗传病的或与患有遗传病的病人结婚者;生过畸形儿或痴呆儿者;本人及子女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应询问是否为遗传病,在排除遗传病后受孕。妇女怀孕后患过病毒性疾病,服过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接触过放射线或有害物质的;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以上均为妊娠高危人群,怀孕前进行详细的优生遗传咨询,妊娠期间参加系统的保健。
2.2 选择最佳受孕时机
2.2.1 最佳生育年龄 男女双方年龄过小、过大都不利于优生,一般女性宜在25~29岁,男性宜在26~35岁,避免高龄孕,因为高龄产妇(≥35岁)常有很多不利情况出现:①早产率高;②胎儿死产率高;③新生儿夭折率高;④胎儿先天性异常的发生率高。而且孕期容易并发各种疾病,因此应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受孕。
2.2.2 受孕时机 避免春天受孕,春天是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季节,孕妇受感染机会较多,对胎儿有一定的影响。宜选择在6~8月受孕,次年3~5月分娩,气候环境适宜,又能避免早期春季流行性病毒感染,而且小生命出生后正值夏季,方便护理,容易带养。
生育的时机主要取决于各自的家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全面考虑,更不能因季节因素选择人工流产。
2.3 计划妊娠,避免仓促怀孕 新婚夫妇在新婚期应有切实的避孕措施,权衡各方面条件之后定出生育计划,否则小生命会不合时宜地到来,不利于优生。新婚阶段为了筹备婚事和应酬,男女双方都很操劳,过度的劳累影响卵子、的质量,另外,在怀孕之初也许在无意之中服用各种药物或喝酒等,都对胎儿的发育有影响,因此新婚阶段不提倡受孕。
2.4 夫妻保持身心健康,带病、用药不受孕 如果夫妻双方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无明显疾病,同时具有良好的心态,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创造一种家庭气氛,用愉快的心情对待怀孕,并贯穿妊娠的全过程,则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相反,如果夫妻双方或一方身体欠健康或大量服用药物就会影响到优生,不宜受孕。
2.5 远离烟和酒,避免接触毒物 烟酒以及某些有毒物质、放射线、电滋波等都会影响、卵子的质量,影响受精卵的发育,导致流产、死胎或宫内发育不良,出生后抵抗力低,易生病,智力低下,先天畸形。因此计划妊娠的夫妇应戒烟戒酒,防止接触有毒物及猫、狗等宠物。
2.6 重视优生检查 受孕后及早到医院确诊,建立围产期保健卡,孕期定期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有异常及时处理。孕早期查优生5项:即弓形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孕16~20周外周血血清筛查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畸形、地中海贫血、糖尿病。
【摘要】 [目的]研究孕期健康教育知识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正常产妇的产后调查,分为自然分娩组和剖宫分娩组,观察两组产妇孕期接受的知识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两组产妇接受孕期知识比较(P
【关键词】 课程设计;健康教育;分娩方式
近年国内剖宫产率持续增高,引起专家的高度重视,为了降低剖宫产率,各家医院开展孕期健康教育,陪产分娩等服务。我们医院在开展以助产士管理为主导的“正常产房”[1]中,对孕期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和安排,经过实践,发现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对产妇分娩方式会产生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3月至8月在我院分娩,年龄21岁至34岁,孕37~41周,孕期无异常产科情况和内外科合并症的正常初产妇409人,按随机的原则填写调查表,根据分娩方式分为两组,自然分娩组236人,其中正常产房分娩120人,普通产房分娩116人,年龄21至34岁,平均(25.5±2.45)岁,孕37至41周。剖宫分娩组172人,年龄22~34岁,平均(26.3±3.25)岁,孕37至41周。两组资料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调查表设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共15个。内容涉及一般资料: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参加孕妇学校课程的内容、没有参加的原因、选择剖宫产的原因等等。
1.3 统计方法
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x2检验。
1.4 观察指标
(1)两组分娩方式分别在有或无孕期知识的产妇中的差异性。“无孕期知识”指产妇在孕期没有经过“日常知识”、“孕期营养”、“正常产房”三项课程的教育,“有孕期知识”指产妇在孕期均经过上述三项课程的教育。(2)两组分娩方式分别在有或无分娩知识的产妇中的差异性。“无分娩知识”指产妇在孕期没有经过“分娩减痛”、“拉玛择呼吸法”、“姿势待产”三项课程的教育,“有分娩知识”指产妇在孕期均经过上述三项课程的教育。(3)社会因素剖宫产与孕期知识的关系。(4)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排序。
2 结果
(1)两组教育内容与分娩方式的关系见表1。(2)社会因素剖宫产与孕期知识的关系见表2。(3)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排序依次为:婴儿安全、医生推荐、担心难产、怕痛、朋友推荐、保持体形、父母支持、选择日期和担心性生活。 表1 两组教育内容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略)表2 社会因素剖宫产与孕期知识的关系(略)
3 讨论
目前,国内剖宫产率持续增高,其原因:(1)产科监测、干扰技术广泛应用,如连续胎心监护,B超等增加了胎儿窘迫、脐带绕颈诊断率,早期发现剖宫产指征。(2)产科医生规避阴道分娩的风险和产科纠纷,放宽剖宫产医学指征。(3)认知误区,产妇认为剖宫产安全,孩子聪明;怕影响产后性生活;对阴道分娩缺乏信心,怕疼痛,怕难产。(4)文化误区,迷信生辰八字等等[23]。其中认知和文化的误区,需要通过系统的孕期健康教育,使孕妇对怀孕身体在孕期、分娩、产后的变化以及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的状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正确的认知,能帮助孕妇选择适合的分娩方式,为分娩做好心理的、知识的、行为的准备。早期确立“意向的分娩方式”,即形成目标,孕妇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知识需求增加,健康教育产生成效。产妇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只有建立在自愿、客观的科学评估上,才能形成不易改变的“意向分娩方式”。孕期建立“意向的分娩方式”后,孕妇受教育的主动性增加,使孕期健康教育更有效。接受过孕期和分娩知识教育的产妇更愿意选择自然分娩方式,从而有效降低社会原因的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Cheung NF,Mander R,Wang X,et al.Chinese midwives’views on a proposed midwifeled normal birth unit.Midwifery,2008.
【关键词】未婚人流患者;健康知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5-02
1.未婚人流患者逐年增加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社会对婚前的看法有所转变,比以前更加宽容,再加上别有用心的商家的推波助澜,婚前开始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年轻人以为无痛人流不仅耗时短,而且没有痛苦,因而不愿意或者不积极采取相关避孕措施,如此一来,造成未婚先孕的情形更加司空见惯[1]。
未婚人流是个人行为,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目前已经演变成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性知识的缺乏。在国内教育环境中,智育教育是重点,很少有人关注生殖健康教育,无法满足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要;2)家庭因素。父母本身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教育,因而很难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指导;3)社会因素。黄色刊物、不良网站以及等方面的负面刺激使得未婚人流问题更加严峻。
2.未婚人流的危害
由于相关医学知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人流的危害,再加上受不良广告或宣传的影响,没有规范就诊,因而有可能发生人流并发症。常见的术中并发症有吸宫不全、漏吸以及子宫穿孔等,尤其是大月份的引产危害更甚,可能出现羊水栓塞以及宫颈裂伤等问题。另外,术后近期并发症也较为常见,如人流不彻底、流血时间超过正常标准以及发生子宫内膜炎等炎症。
据相关文献报道,未婚人流女性受到的身心伤害往往远远大于已婚人流女性。另外,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人流危害性名列前茅[2]。由上述分析可知,人流危害巨大,控制并降低人流发生率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
3.健康教育
若想有效降低人流发生率,则有必要重视并做好女性生殖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做好避孕知识的最大化普及工作,另一方面还应让广大女性深刻认识到人流的巨大危害。
3.1健康教育的内容
3.1.1对于女性的生殖健康教育以及性知识教育
落实该部分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女性性心理健康教育;2)女性性生理健康教育;3)女性卫生知识健康教育;4)女性性道德教育等。通过上述教育让广大女性意识到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要让她们深刻了解未婚人流将会给青春期女性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要求她们防患于未然,避免事后的追悔莫及。
3.1.2对于女性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教育
首先,应以患者为教育对象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预防感染的意识,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预防有较大几率发生的以继发输卵管梗阻为代表的一系列并发症,指导并帮助患者科学规划个人饮食,重视并做好所需营养的及时和适量补充,帮助她们树立正确性生活的意识;其次,应指导患者学会科学避孕,除了掌握科学避孕的方法之外,还应帮助她们树立良好的避孕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安全[3]。
3.2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施
3.2.1从学校做起
学校应积极担负起相关教育职能,以生理卫生课以及心理教育课为根据地,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设置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如性心理教育、性生理教育、生殖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以及自我保护教育等[4]。借助上述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够对早恋以及人流等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严于律己,保护自己和他人,坚持婚前安全。
3.2.2增强对未婚人流危害以及避孕知识的教育
长期以来,避孕知识教育工作主要以已婚夫妇为目标对象,忽视了对未婚人士的关注,在青少年群体中有无必要开展全面的避孕知识教育仍旧是一个较为敏感且争议颇大的话题。现阶段,青少年由于避孕知识不足或者未能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而导致未婚人流趋势不断加重。为实现对青少年未婚先孕以及性疾病感染的有效控制,对该群体予以系统的避孕知识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母亲有责任和义务告之女儿未婚人流的危害以及相关避孕知识。学校以及社区应借助一系列现代化途径和渠道(如网络等)向青少年提供必要的避孕知识[5],尤其是的正确使用,从而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降低未婚人流的发生率。
3.2.3开展社会的综合治理
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妇联以及学校等应齐心协力,严厉打击以传播文化制品为代表的相关社会犯罪活动,重视并做好对性病以及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积极开展和落实性观念以及性道德教育工作,出于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加大对性知识以及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了解相关知识,从而懂得自尊、自爱以及自强,最终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理想社会环境。
通过上述措施的积极落实,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未婚人流的危害,从而自觉自发地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如此一来,便可实现对未婚人流以及已婚人流的发生率的有效控制和降低,这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温且木・阿布都拉. 无痛人流术后闭经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044.
[2]李雯,杨秋生,查文婷. 未婚人流女性生殖健康知识得分及影响因素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2010,07:1278-1280.
[3]李国正,张亦心,吕丽华,张素芝,任丽娟,张婉萍. 未婚人流女青年生殖健康状况及避孕知识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2:3446-3447.
【关键词】健康教育;乙肝;预防知识
据世界卫生组织部门统计,目前世界范围内约有3.5-4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我国十人中就有约一人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1]。乙肝主要分为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急性乙肝一般能够完全治愈,病情自然消失,而慢性乙肝一般不能够治愈,时刻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对于乙肝患者的病情也起到了有效的控制,降低了肝原性糖尿病、肝硬化、肝癌等乙肝并发症的发生[3]。虽然我国对于乙肝的预防与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形势仍不容乐观。探讨健康教育对乙肝预防知识普及率的影响,提高乙肝预防知识普及率,本文随机选取某社区200名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健康教育在乙肝预防知识普及方面发挥作用进行评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某社区200名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3例,女性77例,年龄为20岁-49岁,平均年龄为31.8岁,;按照教育程度可分为:小学文化为55例,占27.5%,高中文化70例,占35.0%,大学文化75例,占37.5%。
1.2调查方法对某社区200名社区居民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涉及的内容主要为乙肝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注射乙肝疫苗的方法和作用等,制作合适的课件向研究对象介绍乙肝预防、治疗、保健等知识(包括传染源知晓、传播途径以及自愿接种等乙肝预防知识)。由被研究对象对问卷当场填写,文化程度不够的,可由本人口述,他人代填。
3讨论
一直以来,慢性乙肝难以治愈,相关医学人士一直致力于慢性乙肝的诊断与治疗,有效控制了其传播,减缓了患者的病情,减轻了病人的痛苦[4-5]。但是由于对于慢性乙肝缺乏足够的重视,治疗不及时等原因,仍有一部分患者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不仅直接威胁到患者的肝脏,甚至影响到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6]。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通常是采取药物控制乙型肝炎的发展、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对于乙肝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乙肝的了解、研究和认知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乙肝疫苗的注射以及鼓励人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了乙肝的感染和传播[7-8]。
本文通过对某社区200名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他们健康教育前后对乙肝预防知识普及率,教育后的传染源知晓(92.5%)、传播途径(95.0%)以及自愿接种(94.0%)等乙肝预防知识明显高于教育前的传染源知晓(42.5%)、传播途径(45.0%)以及自愿接种(41.0%)等乙肝预防知识,两组三项指标差距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乙肝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对预防乙肝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风琴,唐宇,张宁静,等.甘肃省部分贫困县及少数民族县基层医务人员乙肝相关防制知识水平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50-51.
[2]Ted Brown,Brett Williams,Lisa McKenna,et al.Practice educ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s:The mismatch between perceived and preferred expectations of undergraduate health science students[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1,31(8):e22-e28.
[3]张利平,贾利霞.婚育期慢性乙肝妇女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151-152,2010,21(17):151-152.
[4]Jennifer M.Jones,Janet Papadakos,Cathy Bennett,et al.P Maximizing your Patient Education Skills(MPES):A multi-site evaluation of an innovative patient education skills training course for oncology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11,84(2):176-184.
[5]丁鸿,李水明,林琳,等.劳务工预防乙肝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2):1057-1060.
[6]王会茹,李红丽,牛聪敏,等.个案化健康教育对慢性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08,24(12):1179-1180.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知识及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比较64例住院糖尿病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变化情况;监测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探讨糖尿病相关知识是否影响血糖的控制效果。结果 经过完整、系统的健康教育后,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明显提高,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为89.1%、78.6%、85.4%。结论 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使患者变被动为主动,自觉成为执行者、评价者和宣传者,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自我管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且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可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致残、致死率很高。重视糖尿病的家庭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并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现通过对64例住院糖尿病患者在心理、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知识及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08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64例、均符合 WHO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31~68岁,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60例, 其中有30例患者为合并糖尿病视网膜、肾病等病变。
1.2 方法 对64例入住我科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变化情况;监测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探讨糖尿病相关知识改变是否影响血糖的控制效果。
1.3 研究步骤
1.3.1 告知患者此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取得其同意。
1.3.2 在入院后第2d发放调查问卷,患者自行填写,定时回收。监测并记录患者住院当天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
1.3.3 在住院期间给予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①基础知识:病因、症状、体征、诊断、分类、治疗方法等;②饮食治疗:膳食控制的目的、原则、总热量的计算、如何进行食物交换、饮食结构、三餐分配等;禁吸烟、饮酒、忌辛辣食物[1]③运动疗法:运动的目的、注意事项,运动前的准备、运动类型、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④血糖监测:血糖监测的目的、时间、频率,血糖仪的使用、注意事项,正常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值等;⑤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各类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胰岛素治疗:应用胰岛素时必须按医嘱准时、准量、准确的方法注射,注射部位可以选择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及臀部交替使用,每次注射穿刺点要错开,以免发生硬结及吸收不良[2]。低血糖的预防、识别及应急处理等;外出时应携带指示患有DM的身份卡,以备失去知觉时能够得到及时救助[3]。⑥并发症的防治:以足部护理为重点包括皮肤、口腔、会等的护理。
1.3.4 在出院前1d发放调查问卷,患者自行填写,定时回收。监测并记录患者出院时、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
1.4 研究工具 :采用世界健康基金会在中国糖尿病教育项目组提供的“糖尿病知识问卷”,共30题(内容涉及糖尿病一般常识、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6个方面),本问卷30分为满分,26~30分为良好,21~25分为一般,20分以下为差。
2 结果
64例糖尿病患者经过完整、系统的健康教育后,糖尿病知识大大提高。见表1。
表1 糖尿病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对糖尿病知识了解情况对比
表2 血糖控制水平(单位:mmol/L)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病情的控制。有效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糖尿病患者,能积极主动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可明显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完善糖尿病健康教育,努力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使院内院外不脱节,是目前糖尿病治疗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蓉. 合理饮食对老年患者康复的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7, 4 (10) : 944.
[2] 唐恩华.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健康指导[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