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

互联网技术创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22 15:32: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互联网技术创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互联网技术创新

篇1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服务业;转型升级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和科技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互联网。现代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依靠的主要动力就是互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这一转型标志着传统产业向着智慧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1互联网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1.1消费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消费的带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这样一来有助于传统消费由之前局部单一的模式快速向全球化、多样化的模式转变。以下是消费服务升级和转型的几点重要表现。首先,促进服务消费偏好快速优化。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安全并且及时地获得,虽然售卖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但是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其次,服务消费成本得到有效节省。互联网存在很多优势,首先利用其购物的时间较为自由,另外购物的成本较少,能够购买的商品种类较多,消费的成本也能够得到有效降低。最后,服务消费市场得到有效开拓。总而言之,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能够更加便捷安全并且快速传播有效信息,传统的消费服务的一些缺陷能够通过现代的平台得到及时弥补,从而实现便捷化、专业化、个性化以及智能化。

1.2生产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生产过程服务化通过一系列互联网技术创新得以实现,诸如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以下是生产服务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智能化的产品研发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对产品进行分析的相关数据的自动整理收集的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同时产品性能的相关参数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及时的修改,从而使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更加符合相关政策标准和用户的需求。其次,智能化管理的产品生产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产品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及时获取,同时还可以根据相关数据的随时更替及时调控系统,从而保证健康安全的产品生产过程。再者,智能化监控产品的流通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可视化调控产品的质量信息和生产流通过程,从而实现远程连锁智能化销售大规模多种类的产品。

1.3公共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城市化现象较为严重,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和不足,诸如养老、医疗、教育等。利用互联网创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快速转型和升级。首先,不同区域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分析。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及时收集不同区域的消费偏好以及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而均等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其次,智能化、个性化的供给公共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监控、传递并交换公共服务消费信息可以通过现代互联网通信技术来实现,同时智能化供给公共服务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评价公共服务的质量,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更加合适的公共服务提供有效参考,从而使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互联网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2.1传统服务企业应积极引入“互联网+”新元素,全面迎合互联网技术创新

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进行了深度的融合,进而促进了新经济模式的产生,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应及时积极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服务业,进而促进现代服务互联网消费平台的建立,从而进一步促进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是核心,服务企业应及时加强信息技术的业务培训工作,诸如数据处理、软件、信息等,同时还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从而促进传统服务内容与企业自身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随着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应不断提升自身全面融合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快速构建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行业特征的经济平台,进而促进平台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对于传统服务业企业来说,应重视“互联网+”新元素的及时引入。传统服务业包括养老、医疗、住宿、餐饮、流通以及商贸等应积极尝试分享经济新模式,它全面融合了服务、营销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升企业自身的服务效率。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有助于特色应用软件的开发,从而促进特色专业分享经济平台的建立。除此之外,还有助于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进而有助于传统服务业升级转型。

2.2政府应逐步完善保障机制以促进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分享模式应用

上层建筑推动和保障各类事物的正常、有序发展,互联网作为一项重要技术,首先就需要通过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和给予支持,这样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革新。例如,在2015年底提出要想实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就要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关键地位,强力支持微型和小型企业,在服务范围之内和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供给用户所需的各种服务,这不仅是革新技术,更是变革移动数字网络通信技术的尝试,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推动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样做的附加价值就是保证衍生值的出现,造成利益边际化和最大化,保证新常态经济的飞跃式发展。首先,全面融合科技、服务、金融于一体的生态链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全面支持分享经济平台型企业的信贷和互联网企业。其次,重视转型升级中小服务企业以及传统服务行业的相关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建立,全面集资,从而设立互联网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金,进而促进创新创业平台的建立。最后,加快创新型企业集群以及“互联网+”服务业创新区的构建,我国要全面发挥大国服务业具备的优势,进而进一步打造互联网创新经济带。另外,还要重视智能服务业创新区的打造,重视包括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子商务在内的新业态的改造。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代替了传统的信息运营产业,并在短期内形成发展新模式,这样保障了信息时展的速度,服务业等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互联网技术成为服务业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持续创新,才能确保我国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丽.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分析[J].科技传播,2016,8(10):91-92.

[2]刘唯.“互联网+”时代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6,3(4):380-388.

篇2

一、基于竞争利益的竞争关系认定

原被告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是认定不正当竞争成立的前提,然而在上述几个有影响力的案件当中,竞争主体的“跨界”成为主题词。比如百度诉360插标案中百度是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360是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优酷诉金山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中,优酷是网络视频服务提供商,金山是浏览器服务提供商,被告也无一例外的提出了双方不存在竞争关系作为抗辩理由。在这些案件中,法院都认定了竞争关系的存在,并通过系列案例发展了对竞争关系的认定标准,值得未来的案件借鉴。

2005年“湖南王跃文诉河北王跃文等侵犯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纠纷案”首先对经营者和竞争关系做了精辟的阐述。该案判决书中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在于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因此凡存在竞争的商业化市场,都应该属于其调整范围。要确认双方的竞争关系,首先需要确认双方出于同一市场当中,其次需要确认双方基于该市场的经营行为对彼此的经济收益有影响。

优酷诉金山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判决书又对上述观点结合互联网的特点进行了更加明确的阐述,其认为:“传统行业对竞争关系的理解一般限于同业间的直接竞争关系,但是当前互联网经济由于行业分工细化,业务交叉重合的情况日益普遍,对竞争关系的了解则不应限定为某特定细分领域内的同业竞争关系,而应着重从是否存在竞争利益角度出发进行考察。竞争利益主要体现为对客户群体、交易机会等市场资源的争夺中所存在的利益。……本案中,二被告提供过滤优酷网视频广告的猎豹浏览器,影响合一公司的交易机会和广告收益,使两个原本可以在各自领域并行不悖发展的企业存在现实的竞争利益。”该判决抛弃了狭义的市场分野,从存在竞争利益的角度去界定竞争关系,确定了法院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长臂管辖”,更接近网络市场竞争的本质,也有利于解决当下网络市场竞争的乱象,对此类案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自由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合理界限

我国的《反法》虽然列举了若干条不正当竞争行为,但都是主要针对现实社会而言,对于网络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尚未有具体规定。结合互联网环境的特点解读及适用《反法》第二条原则规定就是对互联网环境下自由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合理划界,是事关我国互联网产业走向的大事。

最高人民法院在“海带配额”不正当竞争案中为该原则性规定的适用提出了较有操作性的指导原则和条件。最高院认为,适用反法第二条的原则规定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法律对该种竞争行为未作出特别规定”。

这一标准实际上是强调反法第二条一般条款在规范性质上属于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适用在顺序上具有劣后的特点,只有“穷尽规则,方能适用法律原则”。

2、“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确因该竞争行为而受到了实际损害”。

《反法》调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当然要求会给竞争对手、消费者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带来某种危害或者危害的可能,但是这种危害的损害后果究竟如何判断?

笔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损害并没有实际发生只是有发生的可能时,便足以判定对方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必须明确的是,反法虽然致力于建立和维护一种基本的商业道德,禁止以违背商业道德的不正当方式和手段进行竞争活动,但它本身不能也无法消除给竞争者所带来的某些损害,它只是强调竞争必须满足正当性要求。这种正当性所关注的是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而不是竞争行为是否产生了损害的后果。所以,在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的审判中应特别明确: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不能作为考察行为合法的标准,竞争方式和手段的合法与否,才是考察一种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核心与关键。

因此,在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要件中,“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包括潜在利益和直接利益,只要证明了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的不正当性,对损害后果即可以采取推定的方式认定,不以举证实质损害为要件。

3、该种竞争行为因确属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而具有不正当性或者说可责性。

最高院在此有一个逐步阐明概念的过程:“对于竞争行为尤其是不属于反法第二章列举规定的行为的正当性,应当以该行为是否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作为基本判断标准;在反法中,诚实信用原则主要体现为公认的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所体现的是一种商业伦理,是交易参与者共同和普遍认可的行为标准,应按照特定商业领域中市场交易参与者即经济人的伦理标准来加以评判”。该判断标准的要件为:

首先,划定“特定商业领域”的范围。判断正当与否的伦理标准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必须纳入特定的商业领域,针对特定的主体、时间、空间维度进行衡量。具体到互联网在这一特定商业领域中,其行业标准、行业道德究竟是什么,原告应该进行充分的举证和说明,法院也有义务进行查明,并在判决书中予以明确。在3Q大战中,原告以工信部的《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和互联网协会的《互联网终端软件服务行业自律公约》(以下简称《自律公约》)作为公认的商业道德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举证,一审法院依此作出了判决。对于奇虎质疑一审法院适用《若干规定》和《自律公约》的问题,最高法院肯定了此案中行业自律公约可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的商业道德,并将法院认可的自律公约限定在“不能违反法律原则和规则”范围之内。最高法院特别指出“一审法院在裁判本案时援引的是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本院相关司法解释,对于《自律公约》的援用并不是将其作为法律规范性文件意义上的依据,实质上只是作为认定行业惯常行为标准和公认商业道德的事实依据。对于《若干规定》的援用,也仅是用于证明互联网经营行为标准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笔者认为,一二审中原告的举证和说明及法院的查明和阐释都是非常精当的,堪为此类案件的标杆。

其次,强调“经济人”标准。在法治社会的市场条件下,各交易主体应是有限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尤其是在竞争法提倡自由、竞争的理念下,更应鼓励市场主体在遵循公认商业伦理的同时,积极追求利润,创造个人财富。那种牺牲自我利益成就他人的高道德标准并不是法律的准绳。

最后,引入“伦理”概念。“伦理”在此更多是意味着一种好的习俗,好的交易习惯,是市场交易中公认为最低限度的诚实与信用标准。

在上述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产业的特点,北京高院在百度诉360插标案判决中进一步对互联网产业的行业惯常行为标准和公认商业道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设定了五项基本原则:“根据《反法》第二条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经营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应当遵守以下五项基本原则:第一,公平竞争原则。为了维护互联网公平竞争秩序,确保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自由竞争,原则上,所有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任何互联网产品或服务都不能通过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来改变公平竞争的地位。第二,和平共处原则。网络服务提供者未经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许可,不得擅自干扰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正常运行,不得干扰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在网络用户终端的共存。第三,自愿选择原则。其一,网络用户有自愿选择是否使用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自由,有自愿选择使用哪一种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自由。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强制网络用户使用其提供的或放弃使用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其二,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前提下,在网络用户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可以成为非实质权用途的工具用以修改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即使网络用户对干扰手段知情并主动选择,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影响结果也只能局限于该知情并主动选择的网络用户。否则,擅自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正常运行可能会侵犯该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互联网经营秩序。第四,公益优先原则。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经营不能损害网络公众等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确实出于保护网络用户等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网络服务经营者在特定情况下不经网络用户选择和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同意也可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运行。例如,为了保护网络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可以主动采取删除、组织等手段干扰网络病毒的正常运行。第五,诚实信用原则。即使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干扰手段,也要确保干扰手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如果能够采取不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正常运行的其他手段达到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则不应当采取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正常运行的手段。而且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正常运营的手段也应当以保护公共利益为限度,不可随时滥用和扩大,否则干扰措施的行为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在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竞争应当遵守的上述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应当认为:虽确实处于保护网络用户等社会公众的利益的需要,网络服务经营者在特定情况下不经网络用户知情并主动选择和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同意,也可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运行,但是,应当确保干扰手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否则,应当认定其违反了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和公共利益优先原则,违反了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竞争应当遵守的基本商业道德,由此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前规则可以简称为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

该五项基本原则所划定的界限堪称互联网产业自由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合理界限。以该五项基本原则去审视,当下互联网产业的竞争行为是否正当就可以比较清晰的做判断。比如,百度诉360插标案中,奇虎公司在百度搜索结果网页中进行插标,是修改其网页的行为,干扰了百度搜索这一互联网服务的正常运行,除非奇虎能证明该行为系保护公共利益之必要行为,否则应当经过百度的同意。而如果奇虎仅仅在其提供的360搜索的搜索结果中进行插标警示,借以增强其搜索服务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并进而争夺百度的搜索市场,这样的竞争无疑是健康而有意义的。在优酷诉金山猎豹浏览器案中,浏览器作为用户登录网站、浏览网页的工具软件,其基本功能系真实全面地将相关网站内容展现给用户,除非有特殊的合法理由,不应增加、删减或改变被访问网站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内容。在用户通过猎豹浏览器访问优酷的网站时,优酷网址下的所有内容及模式都是由优酷支配的,金山猎豹的行为超越了自己的本分,刻意阻截了优酷的视频广告,破坏了优酷网的完整的视频服务,截留了优酷的盈利点,进而挑战了原告的基础商业模式,其行为的不正当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其行为不被叫停,几乎所有的浏览器软件提供商都会采取屏蔽视频网站广告的功能,这使得优酷等视频网站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将遭到破坏,进而使得视频网站要么转向全面收费,要么死掉,最终损害的还是大众获取信息的机会。如果金山基于现有视频广告过多过长的情况,自己提供广告较短的视频服务,或者通过跟视频网站达成协议以向视频网站付费或资源置换的方式换取用户可在其浏览器中收看不放广告的视频,以增加猎豹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这样的竞争行为就是正当的。再比如在3Q大战中,腾讯的QQ本是一个正常运行的独立软件,奇虎以保护用户利益为名,推出扣扣保镖软件,诋毁原告QQ软件的性能,鼓励和诱导用户删除QQ软件中的增值业务插件、屏蔽原告的客户广告,其主要目的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嵌入原告的QQ软件界面,依附QQ庞大的用户资源推销自己的产品,拓展360软件及服务的用户。被告在给原告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推销自己的产品,增加自己的交易机会,当然构成不正当竞争。

三、技术创新与不正当竞争

在一系列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中,被告几乎都以技术创新为其行为做抗辩,并呼吁司法机构对其创新行为给予充分的宽容和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对创新行为给予充分的宽容和发展空间是必要的,事实上我国的执法与司法机关对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已经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但是这种宽容也是有边界的,值得保护的技术创新必须是从社会整体来看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新颖性,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积极行为,且技术创新应以不侵害其他经营者的正常合法经营为底线。从这个角度看,在上述案例当中,无论是插标技术还是广告屏蔽技术,被告所使用的技术其实都是普通的现有技术,从宏观来看,并未带来行业整体效率和体验的提升,并没有通过该技术把行业的“蛋糕”做的更大更有营养,其所作所为的无非是不恰当的用切分竞争者的蛋糕的方式来讨好消费者,本质上还是一个“食人自肥”的零和行为。

四、商业模式与不正当竞争

在上述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中,被告都提出商业模式并非是受法律保护的一项权利,从而对法院裁判的基础予以质疑。笔者认为被告是在偷换概念,实际上司法机关在这里保护的不是商业模式本身,而是公平合理的商业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模式只要不违法,不侵害公共利益,其他竞争者就无权干扰。正因如此,在QQ的商业模式是否受保护的问题上,最高法院明确地指出,“这种免费平台与广告或增值服务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是本案争议发生时,互联网行业惯常的经营方式,也符合我国互联网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事实上,本案上诉人也采用这种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并不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精神和禁止性规定,被上诉人以此谋求商业利益的行为应受保护,他人不得以不正当干扰方式损害其正当权益。”在优酷诉金山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判决书中,海淀法院也认为商业模式的优劣应该由市场选择决定,而非由其他经营者以破坏性手段,采取“丛林法则”竞争方式进行评判。

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突破性技术;创新互联网市场;谷歌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

谷歌,作为云计算产业三大巨头之一,在云计算开发和市场范畴内都遥遥领先,这成果就归功于其一直推崇技术创新,力求不断更新人们对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视野。谷歌逐渐用云计算改变当今互联网市场以及软件市场的格局,在未来,谷歌将用云计算给互联网市场带来一个新的纪元。

1 技术创新在网络市场中的成功案例―谷歌云计算之崛起

近年来流行的Google App Engine(以下简称GAE)为谷歌在云计算这个领域中先拔头筹。先看看谷歌自己对GAE的解释。

Google App Engine 可让用户在 Google 的基础架构上运行您的网络应用程序。App Engine应用程序易于构建和维护,并可根据用户的访问量和数据存储需要的增长轻松扩展。使用 Google App Engine,将不再需要维护服务器:用户只需上传应用程序,它便可立即提供服务。

App Engine是谷歌在2008年5月面向专注于应用编程的小型网络初创公司推出的一个编程平台。这个平台只支持Python编程语言,虽然平台是免费的,但是用户未经许可将无法使用很多资源。谷歌2009年2月起开始向使用App Engine平台的开发商收费,在5月初又在平台上增加了对Java编程语言的支持。

谷歌此次技术创新从内到外的改变了软件应用和互联网产品的格局,从外部将管理费用降低,软件升级简单化;从内部将所有的软硬件和平台开发都转化成了服务,可以说是从传统上量的提高转变成了质的飞跃。Google Apps目前已经成为微软和Google两大巨头较量的重量级“战场”,Google利用云计算所提供的免费的在线办公软件抢走不少微软Office的忠实用户。

在2009年6月10日,谷歌的新闻会上公开了几个数字,Google Apps拥有超过175万企业在使用,总用户数量超过1500万,其中管理的邮件就超过了4000TB。这些数字都表明了GAE从一个小型实验型服务已然成长到拥有巨大市场份额和众多拥护者的普及型服务,而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云计算所引发的技术创新基础上迅速完成的,短短几年的时间,云计算的加入就足以使谷歌撼动了屹立多年靠Office赚取巨额利的微软。我们不得不说,追求技术质变的“Key Move”作为谷歌标志性的创新举措,是谷歌吸引用户和占领并引导市场的一把金钥匙。

2 从云计算看互联网市场的未来

2.1 云计算在互联网市场中的发展趋势

云计算技术在未来几年内发展的几个猜想:第一,云服务将发展离线工作模式来作为"永远在线"保证的补充(比如说Gmail的脱机模式);第二,云存储将解决输入/输出延迟,管理费用和安全性问题;第三,由于大量企业将在线处理业务,企业用户将青睐通过社会媒体来进行宣传和推广,企业用户重视在线管理他们的信誉,互联网和社会媒体的融合将是云计算的另一个副产品;第四,由于云计算的所有存储和计算都在服务器中实现,云将开发出强大的灾难恢复模块以保障数据的实时可靠;第五,私有云会逐渐被市场淘汰,在未来的互联网市场中,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几片“大云”,以大供应商的形式在市场上提供服务。

抛开技术层面的分析,云计算业务在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08年初,IBM与江苏无锡市政府合作建立了无锡软件园云计算中心,正式宣告了云计算在中国的商业应用的起点。这也说明,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内,只要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不变,国际国内的IT供应商都将会以中国作为云计算业务发展的热点区域。

2.2 突破性技术创新将引导未来的互联网市场

互联网市场由网络技术主宰,网络技术更新换代之迅猛有目共睹。1981年第一台PC机问世以来,以微软的操作系统更换速度为例,从1985年11月Microsoft公司推出Windows 1.0到2009年8月Windows 7网络版,其间经历了14年,从最初的每年有新版本的,到2006年起每季度有新版本的,到2009年起每月有新版本的,更新速度之迅猛让人应接不暇。在微软操作系统中捆绑的IE浏览器系列软件从1995年的IE1到如今的IE9,从最初的版本简单,到最后的每天都有新的补丁上传到官网,其发展的速度绝对凌驾于Windows之上。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更新之速度在今后必然会以分秒来计算。

再回到之前的案例,从Google的案例分析,企业是否能够主宰市场,主要表现在技术独占权和控制专用资产两个方面是否具有决定性的优势。独占权主要体现创新者保持突破性技术领先优势的能力,一般以专利、技术诀窍或商业秘密的形式表现出来。与互联网的特性相结合,渐进性技术创新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唯有突破性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在这个行业中,做到独占主流技术,获得互联网市场的大份额。

3 结论

综上所述,从Google云计算的案例分析,以及对突破性技术创新在互联网市场应用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互联网市场中企业在建立的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模型中,前期阶段需要做到了“三大领先”:思路领先,投资领先,技术领先;中期阶段需要增加资源可扩容性,加快产品开发周期;后期阶段需要支持第三方开发,寻找新的市场需求。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再辅以良好的突破性创新意识和科学的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基础架构,则可以成功的迎合用户,引导整个互联网市场发展的走向。

第二,预测云计算技术将在未来10年内逐渐走向成熟。以2010年为起始点,云计算平台成熟需要10年时间,非云终端将则将在15年后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三,互联网市场中的企业是否能够主宰市场,主要表现在技术独占权和控制专用资产两个方面是否具有决定性的优势,即拥有突破性创新技术,同时拥有强大的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1]周群.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胡广豪,夏恩君.论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资本化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3):210-211.

[3]Dewar R,Dutton JE.Thee adopti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86, 32(11):1422-1433.

[4]Tushman, M.L.and P.Anderson 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6,3l:439―465.

[5]维基百科.Cloud computing.[EB/OL].http:///wiki/Cloud_computing, 2009-03-10.

[6]中国云计算网.什么是云计算?.[EB/OL].http:///Article/ShowArtiece.asp.?AtticleID=1,2008-5-14.

篇4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文化和金融业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的一种新型的金融类型。但是互联网金融绝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机械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便捷、透明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广大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模式的接受,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型金融模式及新型业务。从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分析入手,进而介绍当今互联网金融实现的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技术创新方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技术创新;技术进步

一、引言

创新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源泉,不进行创新的公司必然死亡。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它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与进步,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持久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文化和金融业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所以互联网金融绝不可以照搬传统的金融模式来为自己服务并作为发展自己的手段,互联网金融必须在借鉴传统金融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加强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互联网金融工具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来促进自身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

二、技术创新和进步相关理论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可见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活动有如下特点:一是综合性,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也是技术与经济、教育和文化相结合的综合能力。二是系统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种单项活动或某一环节。三是创造性,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四是技术的开发,生成与技术的有效应用的统一,五是与市场紧密联结。

(二)技术创新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众多企业关注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企业家的特殊工具,企业家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开发新的市场。技术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定向研究成果,对产品技术、工艺技术、技术系统进行创新、研究和推广;(2)进行工业化、商品化开发的小试技术成果和中试技术成果的二次开发;(3)具有技术进步性和创新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4)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开发的引进技术国产化;(5)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生态研究的开发项目;(6)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7)其他新的技术开发。(1)技术创新有助于经济增长;(2)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技术进步概述

广义的技术进步指经济增长中不能用要素投入来解释的任何其他因素之和。技术进步有不同类型,包括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节约的资本在比例上大于节约的劳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节约的劳动在比例上大于节约的资本。中性型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同比例的减少。技术进步过程遵循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创新再到技术扩散的规律。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技术进步极大的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技术进步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技术进步能够降低劳动强度。

三、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一)支付方式创新

支付方式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的优势在于其基于互联网的PC端有较好的Web支付客户体验,并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与销售渠道。“第三方支付”作为资金支付结算的环节,按发展历程分为:“线下支付”、“线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目前,第三方支付积极开展业务创新,通过条码等技术手段模拟实现了近场支付的功能(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以及类似Square模式《的移动支付产品(如快钱推出的“快刷”),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二)投融资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投融资方式的创新实际上是部分取代了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大幅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某种程度上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替代民间金融的有效尝试。网贷资金具有“短、急、小”等特点,目前多集中于银行忽视或不重视的区域。由于准人标准过低及监管缺失,虽市场需求反应敏锐但面临未来金融监管收紧及银行体系挤压及收编的可能性。

(三)服务方式创新

无论是传统金融行业还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它们都必须把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和完善服务措施摆在突出位置。如果在其他方面做得还不够理想,那么在服务方面加强建设和改进将会使企业获得比较优势。

(四)产品创新

除了参与者更多外,互联网理财的另一个明显趋势是,产品类别不再局限于货币基金,而是向万能险、投连险、债券基金等扩张。2月14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元宵理财”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7%。这款产品曾被外界猜测为“余额宝2号”,但它对接的是两款1年期万能险理财产品,到了3月底,阿里巴巴又推出“娱乐宝”理财与增值服务平台。

(五)金融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大体有第三方支付模式、网络贷款平台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众筹模式、信息化金融机构模式和互联网金融门户模式六大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地发展和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各方面的不断创新,未来一段时间里,互联网金融模还会出现一些更新更适应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创新,也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其他方面的创新和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的发展。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技术路径

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个“新事物”,金融监管总体上应当体现开放性、包容性、适应性,同时坚持鼓励和规范并重、培育和防险并举,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构建包括市场自律、司法干预和外部监管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安全网,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一是关注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这应当是金融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通过增加金融服务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可能会放大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低,可能会使非金融机构短时间内大量介入金融业务,降低金融机构的特许权价值,增加金融机构冒险经营的动机;二是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在精心呵护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精神和普惠性的同时,必须及时惩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良莠不齐,少数互联网企业运营中基本没有建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体系,而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不持牌地做传统金融,有些平台甚至挑战了法律底线;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约束。信息披露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其经营信息、财务信息、风险信息、管理信息等告知客户、股东等。准确充分的信息披露框架:有助于提升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和单家企业的运营管理透明度,从而让市场参与者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及其内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发挥好市场的外部监督作用,有助于增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任度,奠定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助于避免监管机构因信息缺失、无从了解行业经营和风险状况,而出台过严的监管措施,抑制互联网金融发展;四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应保持良好、顺畅、有建设性的沟通。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良好、顺畅、有建设性的沟通,是增进相互理解、消除误会、达成共识的重要途径;五是加强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保护、强化行业自律和加强监管协调。强化消费者保护是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许多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要引导消费者厘清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的区别,促进公众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性质,提升风险意识。

五、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技术途径

(一)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内在联系

我们可将金融创新理解为是金融领域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的总合。金融创新是指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金融创新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的汇合,这些因素包括不断发展的电子通信技术、变化中的金融管制环境、日益增长的金融机构竞争以及动荡不定的金融市场。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金融的发展使金融的风险管理、信息处理、筹融资、资源配置、支付清算等功能进一步完善,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资源,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提出新的需求,推动其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也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提高了经济效率,支持了金融发展。

(二)技术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首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成本逐渐降低,利用电子技术取代人工成为现实,从而形成了从前台到后台、从交易处理到内部管理、从档案管理到文件传输等全方位的电子化体系。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POS机、Al,M机等客户服务系统的稳健发展,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的服务形式出现,Intornet正在给全球银行业带来革命性转变。

其次,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了有关业务的经营成本和人工成本,简化了大量的工作,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现如今,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形成了贯穿整个金融业的信息流通网络。各种金融机构联系更加紧密,各大交易清算系统一也建立了内部联系。在这种新形势下,只有满足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金融交易产品才能在现有的金融交易网络上流通,比如资产证券化。

再次,大数据技术:一是流处理,伴随着业务发展的步调,以及业务流程的复杂化,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数据流”而非“数据集”上面。二是并行化,大数据的定义有许多种,以下这种相对有用。“小数据”的情形类似于桌面环境,磁盘存储能力在1GB到10GB之间,“中数据”的数据量在100GB到1TB之间,“大数据”分布式的存储在多台机器上,包含1TB到多个PB的数据。三是摘要索引,摘要索引是一个对数据创建预计算摘要,以加速查询运行的过程。四是数据可视化,可视化工具有两大类:探索性可视化描述工具可以帮助决策者和分析师挖掘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可视化的洞察力。

最后,云计算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

六、结论

互联网金融将是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互联网金融将会是一个高增长、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其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也将会是不可估量的。同时,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从诞生之日起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当前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些问题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解决的。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类型必须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方面实现创新发展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的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借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也可以说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百度搜索[EB/OL],百度百科[EB/OL]

[2]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O2O将成创投热点.中国金融信息网[EB/OL]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EB/OL]

[4]黄震.P2P网贷平台热的冷思考[J].中国报道,2013(2)

[5]张萌.网络金融的风险控制分析[J].时代经贸,2013(4)

[6]童楠,陈建刚.金融遇上互联网[R].国金证券专题研究报告,2013

[7]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R].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2

[8]万建华.(2012)点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未来金融业变局[J].新金融评论

[9]杨涛.互联网金融挑战大财富管理[N].上海证券报,20130723

篇5

关 键 词 互联网;班级管理;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2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个领域都在加速介入信息化,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学习方式,给教学带来了变革,使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那么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它同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运用数字成像技术,助力良好习惯养成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常常会在用餐、路队、集会、纪律、文明等方面组织学生评比,针对出现的问题或批评,或引导,或处罚,以此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然而,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一旦脱离监管,学生不良习惯容易出现反复,根源在于其对有关行为规范理解不到位。[1]据此,利用数字技术直观形象、多元互动的特点,能让学生对行为习惯的理解和养成事半功倍。

1.在“镜像”偶遇中引领

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就开始用手机拍摄学生日常举动,捕捉他们当中的良好习惯行为,比如早晨安静阅读、认真值日的画面,课间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上室外课时收拾干净桌面并摆放整齐桌椅的举动等。如此把镜头当“便笺”,记录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在夕会课时一一呈现,让他们通过“镜像”来观照“自我”,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逐渐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在视频细节中体悟

微视频有形象直观,制作简便,随点随播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辅助手段。比如关于用餐纪律,就可以从排队、分菜、用餐、整理等几个方面来拍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学习,加深理解。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拍情境短剧,在编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素材,更深刻地理解了规范。而表演的过程也能让学生领悟到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规范”。另外,展播这些学生作品,则更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认同了规范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将正确的行为准则内化于心。

二、借助群体召集功能,激发学生自主管理

当前,QQ、微信已成为国人最基本的社交工具,且大部分学生也都活跃其中,或学习交流,或讨论互动,既给学习带来助益,也让生活多了色彩。如何因势利导,开发QQ、微信等社交工具的群体召集功能,让其为教育所用呢?对此,班主任必须积极探究。

1.搭建自主管理平台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日常班级情况大多由值日班长在笔记本上记录,相关信息“一对一”传递给班主任,因此班级情况如何基本上由值日班长“说了算”。其弊病显然。就此,班主任完全可以引入有关网络技术,让这一切悄然改变。

比如,在我们班的QQ群上,每天都热闹非凡。大家除了交流学习问题,开展“一起读书吧”活动,还能随时关注值日班长对本班一天学习、生活情况的总结。而且,每当值日班长的总结一,大家便会各抒己见,或补充,或申辩,在互动交往中学会沟通,明辨是非,规范行为。由此,班主任只需刷一下屏就能轻松了解班级情况,捕捉学生情绪,有效实现情感沟通。另外,对一些不便公开言说的内容,班主任还可通过私聊及时予以引导教育。这样,即使外出学习,班主任也能即时了解班里的情况,及时解决各种问题。[2]

2.打破活动组织形式

腾讯QQ具有强大的群体召集功能,因而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群平台,借助这一平台,班主任可以对群体活动进行各种演示和指导。

例如,学校广播操比赛前,班主任总要带着学生在操场上反复训练,由于形势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往往被练得无精打采,而教师也喊得口干舌燥,效果可想而知。而有了QQ群,班主任就可以把视频发到群里,让学生回家后对照练习,最后集中组织进行一两次演练即可。必要时,班主任还可要求学生用手机摄录自己的练习视频,并上传群里,验证或比试训练效果等。QQ群的强大功能,让班级活动的组织和效果都有了明显改变。

3.优化活动评价模式

QQ、微信等网络社交圈群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后,以其即时、开放、互动等特征,显著地改变着单一评价的方式,使得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既是参与者,也是评价者。这种相互叠加、影响的多元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建构和自我反思,同时也让学生对活动有了更多的期待。

比如广播操练习的视频上传Q群后,大家都可以做出点评,因此为了不“出洋相”“丢面子”,每个孩子必然都会练得极为认真。其他如仰卧起坐、跳绳等,学生也会在群里每天上报练习情况。这样大家你追我赶,想不提高练习质量都难。

三、善用即时交互软件,促进家校教育融合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须带好两个班,一个学生班,一个家长班。在体验过家校联系本、飞信这些辅的交流工具后,微信朋友圈成为现阶段家校沟通的最新“利器”。利用微信的即时直观交互功能,能多维立体地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打造引领学生成长的家校教育共同体。

有了微信朋友圈后,无论学校通知,还是班级大事,班主任都可第一时间在圈里。这样的信息传递速度,远比发短信、打电话等传统方式更为高效,且信息准确率也能大大提高。另外,每当有新的班级活动,只要在微信朋友圈里招呼一声,马上就会得到家长志愿团的积极响应。而多彩的学习生活,学生比赛获奖等信息,都可略加统整后,连同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材料,即时分享到朋友圈,让家长们周知、反馈或点赞。久而久之,家长们也渐渐尝试着运用这一交互软件,及时记录孩子的生活片段,为孩子积攒一份特殊的成长档案。 同时,家长间的互相点赞交流,更增进了情感,也使得家长、家校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

总而言之,互联网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呼吸和血液之中,它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态。因此,班主任须积极利用好这个虚拟的大舞台,构架自己的班级文化体系,收获意想不到的教育精彩。

参考文献:

[1]游伯龙.习惯领域[M].韩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43.

篇6

 

王跃|传漾自2009年成立以来,一直是国内互联网广告的排头兵。那时候国内正兴起网络广告,传漾的Max品牌广告网络平台在那时候就已经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它集合了受众管理、数据模型分析、媒介计划、投放管理和效果评估的功能,实现了一站式品牌广告投放管理。

 

汇集亿量级受众数据、16类乐活媒体圈、1000多家网络媒体资源,算是国内比较早的品牌广告网络平台了。在程序化购买浪潮下,传漾又推出Adplace广告交易平台,2011年完成在台湾试水,2012全面铺开,并与DSP、DMP、SSP三大平台形成了完整的传漾RTB广告生态链,在2014年更是升级为中国首个程序化交易框架Programmatic FrameworkTM。它在技术服务上为客户定制专属的DSP、SSP、ATD以及DMP平台;在营销服务上可以为客户提供自助式与非自主式、PMP私有竟价和Non-RTB程序优质直投三种模式;在创意服务上,提供富媒体创意和动态创意优化,真正实现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专属服务。

 

这一系列的产品都是传漾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不停探索创新的结果。

 

《品牌传播》|技术和数据—直是传漾科技的两大法宝。传漾科技在技术方面一直保持创新,那在数据方面,传漾科技拥有哪些优势?

 

王跃|仅仅是数量级上的“Big”不是“大数据”;从表面的数据积累到“受众感知”,才是大数据带给网络广告的价值密码。

 

在数据库方面,传漾通过多年的积累,本身拥有9亿量级可验证真实性的数据,达到了来源广、覆盖全、数据基础规模大的条件。而且现在网络广告中受众访问数据碎片化十分严重,受众兴趣数据具有半衰递减性,这就使得受众数据处理计算的实时降及计算速度尤为重要。对此传漾利用先进的数据清洗、挖掘技术,将样本库内的数据信息充分深度整理挖掘,找寻数据的相关性及规律特征,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用于对所有实时数据的预判与匹配。

 

在数据的应用方面,传漾应用最新的算法研究成果,将网民兴趣共分为33兴趣大类,168兴趣中类,857兴趣小类,全方位用户兴趣追踪技术,近距离贴合目标受众。结合十二维定向技术,用机器学习运算,进行非样本数据抽样凋查,真正的用人口统计学定向引擎,从而指导整个传漾网络营销平台的商业智能引擎。

 

《品牌传播》|传漾科技的定位是什么?

 

王跃|传漾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互联网广告技术流代表公司。这不仅仅是说明传漾在互联网广告技术方面有领先优势,更说明了传漾的一种态度,一种务实创新、勇为人先的态度。

 

正是因为这种态度,传漾一直在踏踏实实地做技术、做创新,这是传漾能够迅速发展的核心,也是互联网广告行业发展的核心。在程序化购买方面,一直以来中国都在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但是中国的市场环境和生态圈还是跟美国有区别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这种区别,再利用自己的创新技术,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品牌传播》|传漾科技已推出的技术产品有哪些?有没有即将推出或计划推出的新产品?

 

王跃|传漾已经推出的技术产品,可以从几个方面介绍:

 

一、程序化购买产品。今年推出的中国首个程序化交易框架ProgrammaticFrameworkTM是一个完整的程序化购买框架,除了包括DSP、SSP、DMP之外,还包括AdPlace优选广告交易平台。可以说是从搭建平台到广告投放到程序化交易路径的整合产品。

 

二、技术平台。这其中包括Dolphin广告协作平台,Eagle广告监测协作平台和SamBa富媒体广告协作平台。

 

三、针对移动端的跨屏营销平台。包括Max品牌广告网络平台,OTVNetwork视频广告网络平台,M3aX移动网络广告平台以及MyDSP-自助式DSP优选程序化广告交易平台。至于新产品的推出,主要还是在程序化交易框架Programmatic FrameworkTM体系上完善和创新,并加强移动端的权重,加速传漾在移动端的布局。

 

《品牌传播》|如今的时代,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在未来几年,传漾科技将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有何布局?

 

王跃|的确,这两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确实很快,到2014年底移动端的流量已经追平PC端甚至略有超出。相信在未来两年时问里,移动互联网还会有爆炸式的增长,这将是互联网的又一次革命,也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又一个机会。

 

针对这种情况,传漾已经开始了对移动互联网的布局。2012年的时候传漾推出了M3ax移动网络广告平台,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移动端的流量都还比较质疑,没有现在的认知度这么高,对接资源比较困难,客户也不是特别认可,但传漾还是坚持了下来。发展到现在为止,M3ax移动网络广告平台对接的优质app资源已经有20000多个,每天的广告展示量也超过了8000万次,基本覆盖了国内主流智能移动终端。

 

2014年开始我们又推出了MvDSP-自助式DSP优选程序化广告交易平台,把移动端和pe端跨屏连接,实现了跨屏自助式实时竟价购买,并集合20种移动端后续互动方式,结合广告主的Landing Page页面,在充分表现产品卖点的同时,与受众进行趣味深入互动,充分考虑到了客户的需求和操作的便捷性。因为从今年开始,移动端已经开始被大众可,许多客户都会主动询问我们是否有移动流量的资源。

 

由此也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潜力和潜在机会。在未来几年,传漾会更关注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和技术创新,在既有的优势资源和技术基础上,有意识的增加业务份额,在程序化购买方面针对市场需求开发相对应的新产品。

 

《品牌传播》:请对传漾科技过去一个年度的工作做—个总结?

 

王跃|可以用一个词总结2014,那就是“奔跑的传漾”。

 

经过这几年的积累,传漾的客户结构和业务模式已经基本稳定并持续发展,我们的基础相当扎实,而且5月份的C轮融资成功,对本身已经有造血能力的传漾来说更是一个强有力的保证,让传漾能加速创新,放开脚步奔跑起来,以开放的态度与合作伙伴一起面对互联网广告行业变革。

 

《品牌传播》|传漾科技正在计划IPO,什么时候会正式启动?2015年有没有可能完成上市?

 

王跃|现在是中国程序化购买飞速发展的时代,行业内比较大、比较成熟的公司大部分都在忙着创新技术,加大流量,扩大市场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传漾通过多年的积累,通过对客户结构的选择,业务模式的完善,在保持技术活力,市场份额和规模领先的同时,开始盈利并有了自己造血的能力。只要时机合适,传漾—直都是准备着的。

 

结语:通过对王跃的采访,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技术必将是助推互联网营销革命的关键利器。我们也同时期待,看到更多本土公司在品牌传播领域的不断创新!

篇7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师生的创新研究等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高校都开始进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方面,却通常还是采用原有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以图书馆员作为服务的主要力量。然而这种服务模式却存在着多种弊端,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的互联网图书馆。

(一)服务的被动性

服务的被动性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一个特点,传统服务中,图书馆员很少会主动询问阅读者需要什么帮助,而阅读者也通常是在遇到问题或需要借阅图书时,才会寻求图书馆员的帮助。这使得图书馆员逐渐形成了自己是图书管理者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使得图书馆员的服务效率降低,同时可能会导致服务态度变差,所以服务的被动性是不利于阅读者得到良好的服务的。

(二)服务的封闭性

凭借学生证等方式进入图书馆,是图书馆管理中常见的一种方式,所以图书馆员所接触的通常都是本校的学生或教师。这使得图书馆员,通常只针对一些自己所熟悉的师生进行服务,对于陌生的人员则表现出质疑及提防的心理,使得一些校外人员在图书馆所受到的服务大打折扣。但这种封闭性的服务无论是对图书馆员服务质量的提高,还是学校图书馆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浅层次的文献服务

以书为本,是图书馆员传统服务方式中常见的心态。很多图书馆员为了减少自身的服务责任,通常会对一些较为重要的图书进行特殊管理,如贵重的图书不进行外借或者仅借给自己所信任的人,从而避免重要图书丢失等问题,减少了自己的责任与压力。但是图书馆员这种减少责任与压力的方式,便形成了浅层次的文献服务,这使得很多阅读者不能够获取更多自己所需求的资源,对于一些更深问题的研究也难以进行,这无疑违背了图书馆建立的初衷。

(四)劳动密集型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通常是以纸质图书为主,所以在图书的整理、管理等方面上,无疑加大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图书馆员的服务成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了减少自身的工作强度,图书馆员一般很少向阅读者进行图书的推荐,也不希望阅读者进行更多图书的阅读与外借,而这种服务态度及方式,不利于更好地服务读者。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的探究

从上文能够看出,高校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着被动性、封闭性、浅层次性、劳动密集型等弊端,而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向数字化转型。原有的服务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所以服务模式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服务应该更加多元化、层次化,不能仅依靠图书馆员来进行服务,只有做好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才能够使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更好地被阅读者所使用,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数字化的效用。

(一)服务观念的创新

服务观念的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关键。图书馆员服务意识的创新,首先要改变自身是图书馆管理者的意识。图书馆的维护与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员的管理,但图书馆更体现出一种服务性,图书馆是阅读者获取资源的重要场所,其存在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务于阅读者。其次,要加强图书馆员态度的培训,图书馆员在传统的服务中,为了减少自身的责任、压力与工作强度,采取了一些不合理的服务措施与态度,这使得阅读者不能更好地进行资源的获取。所以应该加强图书馆员工作态度与服务态度的培训,使得图书馆员更积极与主动为阅读者进行服务,并避免对不同阅读者采用不同服务态度现象。在广义上,服务观念的创新则是要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计算机等设备良好的运行是保障阅读者进行资源获取的关键。所以平时对于计算机等的维护和完善,也是对阅读者所提供的服务。各高校应当进行服务观念的创新,不能仅仅把图书馆员的服务,当作图书馆服务的全部,同时应该看到设备的维护,信息资源的整理归类,信息资源的更新等同样是对于阅读者的服务。

(二)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

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点。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接下来将进行分别的阐述。首先是丰富信息化、数字化的资源,互联网时代下资源的更新与传播速度加快,为了使阅读者能够获得更丰富、具有时效性的资源,应当加强对于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更新与分类。这就需要在提高图书馆员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能力的提升,使得图书馆员能够及时发现新的资源,将新的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并融入到现有的资源当中,在阅读者进行资源的检索时,就能够及时获得丰富的资源。其次,加强阅读者的针对,这种针对应当对阅读者进行相关的分类,依据读者分类制作相应的资源模块。当然,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应的模块,还可以根据其他方式划分更多的模块,使得有资源需求的阅读者更好地进行资源的检索,从而实现高校互联网图书馆的高效服务。最后还可以为阅读者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互联网、数字化不但能够快速进行资源的传播,同时更有利于人们的交流,所以互联网下的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有利于阅读者之间资源的传播与共享,同时对于阅读者所出现的疑惑,通过相互的交流能够更好地得以解决,这同样是服务读者,并且这种服务更加直接与便捷,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阅读者。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互联网;新技术;资产管理;变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11-02

一、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行业的变革

从资产管理的价值链来看,从资产获取到分销,再到资产服务,各个环节的展业方式均由于技术的“赋能”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新技术改变不了金融的核心,即风险并没有被消除。只要仍存在金融资源的跨期、跨区配置,风险就仍然存在,而资管机构的专业价值也就仍然存在。

(一)资产获取、投资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基础资产的构成。过去的资产标的往往规模较大,趋于集中,比如大企业贷款、大型项目等。新技术的发展则通过新的渠道和新的风险管理手段,使一些过去不存在或没有纳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基础资产也能被收录其中,比如P2P模式下的小额贷款、股权众筹模式下的初创企业股权等等,从而推动了资产管理基础标的去中心化和分散化,也扩大了整体基础资产池。

2.改变了资产估值的方式。工业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通常基于硬件和实体资产的价值,比如生产线、厂房等,关注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信息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则是基于软件、数据、网络、服务的价值,关注的是关系链、数据和生态系统。例如,飞利浦从照明设备生产商转型为智能照明系统服务提供商,盈利模式也从耗材销售收入转为服务费用收取,其LED灯可免费安装,但通过智能照明系统节省电费,从节省部分分成。由此,对这类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预测方式也需要相应改变。

3.改变了风险管理的方式。过去的风险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抵质押物、现金流等来进行判断和控制。信息时代的风险管理手段则更加多元和立体,借助海量数据进行风险的识别和预判。例如,传统征信巨头FICO推出了大数据分析产品BigDataAnalyzer。

4.改变了投资决策的方式。过去的投资决策更多是依靠专业投资顾问的经验,新技术的发展则使投资决策能够更多地依靠数据、量化分析,甚至机器人决策,从而更好地避免因情绪或情感对投资决策造成影响,保证策略和执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实现规模化与定制化的平衡。例如,Betterment、WealthFront等在线财富管理平台就是利用自动化系统,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快速定制投资组合;又如嘉信理财的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

(二)产品分销、财富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分销方式。过去的投资产品主要依靠金融中介的实体渠道(如银行网点)进行分销。为了覆盖网点和人员的成本,金融中介往往不得不提高投资门槛或收取较高费用。新技术的发展使投资产品的分销更多地转移至PC端、移动端的直销渠道,大幅降低了分销成本,因而也降低了投资理财的门槛,吸收了更多原本难以进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小额、零散资金。例如,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网2014年实现基金销售2 000亿元人民币,2015年仅上半年基金销售额就急速上升至4 000亿元人民币,基金销售规模堪比四大行。

2.改变了投资人的参与方式。过去的投资决策依靠专业投资顾问的权威意见,普通投资人更多的只是被动接受。现在,专业金融机构在信息与产品领域的“权威性”及“特许供应”地位已经相对弱化,投资人日益习惯于主动获取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或朋友的推荐,并且希望决定和主导投资决策。Motif、雪球网等社群化运营投资平台,很好地把握并促进了投资人的这种行为转变。

3.改变了投资人的体验。分销方式的改变和投资人参与方式的改变直接促进了投资人体验的提升:第一,投资门槛大幅降低,从数万数十万元降至数百数千元,甚至“1元”。第二,产品购买流程更加简单便捷,只用几分钟和几步流程即能实现随时随地线上开户和交易。第三,普通客户也能享受定制化服务,通过快速的数据分析和匹配,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提供给所有客户。第四,投资透明度显著提升,通过在线平台,投资人可以轻松比较不同标的和产品并做出选择,对已投资的标的和产品能实时查看运行状况、还款情况、收益情况等。因此,投资人对资产管理机构的预期已随着客户体验的提升而彻底改变。

(三)资产服务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服务对象。过去,资产服务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现在,新技术所培育的大量创新业态也开始成为资产服务的对象,例如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托管、针对在线销售的货币基金的托管、针对P2P平台和众筹平台的资金托管等,这一类业务目前也已成为了资产服务机构一大新的业务增长点。

2.改变了服务方式。大部分机构过去托管、清算、运营服务依靠电话、传真和人工手动,成本高、效率低,操作风险高。新技术环境下的服务体系则是以云和数据为基础,服务方式逐步向电子化、自动化、线上化转型,从而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高灵活性以及风险可控。例如,富达(Fidelity)就推出了专为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顾问服务的线上平台Fidelity Institutional Wealth Services;招商银行也推出了专门服务资产管理机构的全功能网上托管银行。

二、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

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在经过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后,正面临转型的关键关口。互联网和新技术在资产获取及投资管理、分销及财富管理、资产服务这三大环节上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变化已切实发生并且不可逆转,传统资产管理机构应如何应对?

(一)主动适应变革,积极进行改革

在资产管理价值链的三大环节上,分销及财富管理已受到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最深远的影响。专注于这一环节的资产管理巨头在应对创新模式的挑战方面主动适应变革,积极进行改革。例如,专注财富管理的嘉信理财最近推出了自己的线上理财平台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这一平台将客户的投资门槛从数万美元降至5 000美元,使客户只需花费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即可快速完成简单的线上注册流程,但同时仍保持了嘉信财富管理服务的专业度,包括:将客户资金配置到20个资产大类中;由系统自动为客户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以规避风险、保证收益;同时还为5万美元以上的客户提供原本只有高净值客户才能享受到的避税服务,所有这些服务全部免费。此外,嘉信还即将推出专为投资顾问和机构服务的线上平台InstitutionalIntelligentPortfolios,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

(二)加大科技投入

新科技的运用能帮助资产管理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全球资产管理巨头们近年来纷纷加大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大力利用新技术建设私有云、新的投资平台、高质量的用户交互界面,积极培养和吸引金融与科技并重的人才。

例如,全球领先的资产托管机构道富银行在过去五年间每年的科技投入均达到8亿~9亿美元,占其营业收入的8%~9%。自2011年开始,道富银行开始通过“私有云”建设来促进其IT系统转型。2011―2014年,道富银行每年通过“私有云”项目实现了6.25亿美元的成本节省,同时也通过“私有云”为客户提供了快速的计算和定制,并且有效地保护了客户信息和交易的安全。

资产管理巨头摩根大通(JPMorgan)不仅加大了对内部科技的投入力度,而且还选择通过大量外部投资来增强创新能力。自2009年以来,摩根大通投资了数十家金融科技公司,涵盖支付、投资、P2P等多个领域。2011年参与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的B轮融资,之后参与在线投资平台Motif的D轮融资并投资3 500万美元,近期又参与了P2P平台Prosper高达1.6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提升客户体验。

(三)积极拥抱生态系统

互联网时代的分工更加细化和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更高效、更专业地实现更出色的客户体验,比如:与第三方合作获取资产或客户,与外包系统服务商合作进行平台开发,与外部征信机构合作完善风险管理,与外部投顾合作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和效率,与网银或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改善支付流程,与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或在线理财平台合作扩大分销网络等等。

全球最佳实践的经验表明,全能资管、精品资管、财富管理、服务专家是常见的四种资产管理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于蓉.美国金融中介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及启示[J].金融研究,2015,(7).

篇9

关键词:个性化;信息技术课堂;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3/14-0213-02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移动设备的日渐普及,在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越来越多的课程也在“个性化”的背景下展开,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让学习变得轻松自由。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充分“个性化”,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式也亟须改变。

教师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教师追求个性化教学的目标。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体,发挥自身优势,按需所学,充实自我,树立自信,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当代中学生的发展方向。在追求个性化、去中心、去权威,追求自我价值和表达的新时代,“个性化”要从教育开始,从个性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开始。

开展个性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必要性

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学校“整齐划一”模式培养出来的“标准化”学生,往往缺乏个性、创新性,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在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实施个性化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由于基础不同、接受程度不同等原因,在课堂听讲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由于课堂节奏由教师一人控制,学生无法停下来认真研究直至完全理解,久而久之,学习障碍“雪球”会越来越大,直至失去学习兴趣。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面对不同的学习起点,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学生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更有利于他们展现自我、释放个性,为他们重塑自信、挖掘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及条件。信息技术课堂本身就是新技术教育应用的前沿阵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覆盖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能随时随地开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一步满足了个性学习的需求。

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个性化课堂的有效措施

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个性化

教学面对的是独特的个体,要关注个性,尊重差异。对于不同学习起点和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个体,要实现个性化信息技术课堂,就得舍弃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教学进度为参考,按照教学进度组织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有固定的知识点和任务,学生学习内容和方式受到限制,无法依据自身知识水平安排学习内容,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的呈现方式就是打破教学进度的束缚,将教学内容以“资源库”的形式进行呈现,将“资源库”的内容替代教师课堂上面对面的讲授。这里强调“替代”,即学生可以多次重复地查看没有学会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师讲解无法做到的。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由学生选择,按需择学,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资源库”的浏览方式更加自由,不再受课堂的束缚,使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真正实现了“我的学习我做主”。

2.教师的教学方式个性化

个性化的信息技术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相比传统课堂要做两种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单向灌输转为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的掌握不再靠教师的教,而要靠教师的“导”,既可以是课堂上的“导”,也可以是网络时代的在线“导”。在实践中发现、罗列、整理、组织问题的能力也是个性化课堂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个性化的课堂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延伸有较高的要求,能教好,不一定能导好。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才能找到、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好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教学。通过“讲”与“导”的转变,教师能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也使教师从知识的讲授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辅导之中。

3.学生的学习方式个性化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施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基础和关键,有目的地学和有方法地学是个性化学习的保障。传统的学习要么在学校里进行,要么在家里或是在公共图书馆里进行。可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一格局,更重要的是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和网上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让可选择的内容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自由,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兴趣为导师,结合学科的实验性特点,创造性地参与到各类学习活动中,在尝试体验中掌握新技巧、掌握新知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从学习反馈中得到提高,满足了好奇心,也不断提升了学习的源动力,保持了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自学能力,还提升了问题意识,学习效果得以改善。

4.师生互动方式个性化

篇10

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业务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开启了信息产业新的周期。同技术产业周期的转换相对应,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移动芯片取代PC操作系统和芯片成为当今信息产业基础技术发展主线,产业格局亦发生颠覆变化。尤为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带动了信息产业基础技术发展模式的变化,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开源开放和移动芯片产业的水平化分工最具代表性:

1、开源开放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技术发展和生态维系的主导方式,我国充分利用全球开源资源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技术产业成为可能。以Android为代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改变了PC时期微软封闭授权的模式,形成了开源化发展的新局面,并体现以下新特点,一是系统内核基于开源Linux,并在系统中间件以及应用组件中大量采用开源软件。二是基于开源协议对操作系统源代码开放,允许第三方依据自身应用及功能发展需求进行修改和定制,从而在开源操作系统平台上调动硬件、软件和服务企业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最大程度集聚产业力量。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开源开放的发展模式是我国突破操作系统技术的重要机遇,我国已有若干企业开始参与到系统技术的研发当中。

2、水平化分工是移动芯片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我国有机会充分参与到核心芯片的研发当中。PC时代,英特尔独揽基础架构、芯片设计、芯片制造三大环节并封闭发展,仅授权AMD和威盛进行少量x86芯片生产,其他企业/国家难以进入。移动智能终端时代,ARM对全产业开放基础架构技术,任何企业均可在缴纳一定费用、取得许可之后,进行芯片设计,ARM授权企业已达300多家。产业开放推动水平分工进一步细化,在制造和设计分离的基础上,继续分化出专注于IP核研发的企业,更降低了芯片设计技术门槛,推动其快速繁荣。由于分工的水平化,我国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芯片的设计以及制造当中。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两个领域均有了良好发展基础,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各产业要素中表现的综合实力远优于PC时代。总体看,产业链各环节素质齐备,创新群体数目显著增加,通信运营、互联网与终端制造等企业的市场掌控力度均有实质性提升,并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移动芯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当前操作系统、芯片两大核心技术的发展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把握好当前互联网带动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变化机遇,就有可能使我国能够大幅度缩短学习曲线,实质性参与到核心基础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当中。特别是以开源为路径,以生态系统为目标实现我国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创新突破;抓智能终端和移动通信的已有基础,聚焦移动芯片产业,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和技术进一步提升,从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掌握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芯片两大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产业从追随到领先的突破、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篇11

县级图书馆是社会公共图书事业一个重要的领域,它担负着城乡结合部的阅读服务职能,承担着面向城镇和广大农村阅读推广的重任[1]。当下,我国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很多县级图书馆均集中存在着利用率不高、推广范围狭窄、推广难度大等问题,这是摆在我国县级图书馆面前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全新的“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将深刻地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对于创新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亦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因此,“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更为有效地运用“互联网+”创新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乃是县级图书馆应当深人研究的课题。

一、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现状及所面临的困难

1.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现状

在全民免费阅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县级图书馆已在阅读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有的县级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等重要的节日开展读书比赛、读书讲座以及演讲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有效地将阅读活动推广开来,达到了全民阅读的宣传目的;有的则举办“阅读宣传周”活动,切实开展阅读推广服务;还有一些县级图书馆设立了农村流动读书服务点,将图书送到村庄,不仅使农村读者的阅读需求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而且壮大了农民读者群体,扩大了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范围;更有一些县级图书馆开展了“走进农家”的阅读推广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农户进行阅读推广,并对种养大户进行个性化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从全国来看,一个庞大的从县城到乡村再到农户的阅读推广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工作成绩斐然。

尽管我国很多县级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是阅读推广服务的深度没有很好挖掘,工作仅仅处于浅层次;其次是阅读推广服务范围狭窄,没有形成全县范围内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再次是宣传推广方式落后,不少县级图书馆采用的宣传推广手段依然还停留在张贴海报等传统的方式上面,对于信息化社会的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压根儿就没有利用。

2.县级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服务面临的困难

2.1资金不足。众所周知,县级图书馆经费由县级财政拨款,其财政预算除了维持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外,现代化设备的购置、书籍及报刊杂志的购买等方面的经费都普遍匮乏。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情况比较好点,但仍显得不足,除了购书、订报刊杂志所需经费比较充裕一点外,其他方面的经费也没有多大保障,比如购买电子书刊等,更没有用于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专项经费。

2.2人才缺乏。《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规定: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75% 以上[2]。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干部职工大多没有取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助理馆员都很少,更别说中、高级职称。至于学历方面,具有图书馆学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也是凤毛麟角。阅读推广服务工作要科学、系统地推进,需要进行精细策划、用心筹备、科学组织及认真实施,整个活动过程都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的参与,县级图书馆如此的人才状况,能维持正常的馆内工作已属相当不易,而要高效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工作显然会力不从心。

2.3吸引力下降。当下,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少县级图书馆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吸引力呈下降趋势[3]。如一些县级图书馆馆舍陈旧老化、破败不堪;一些县级图书馆购书经费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藏书数量少、质量差;大多县级图书馆用人无自主权,进来的多是关系户,素质低下,不少工作达不到专业要求;一些县级图书馆设施设备一直没有更新,服务手段比较落后,仍处于较低服务水平,与时展严重脱节。面对这样的一些落后状况,县级图书馆要想很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显然是困难重重。

2.4阅读意识不强。县域范围内的居民普遍阅读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甚至很少利用图书馆。需要资料时,一般都是上网查找,或者到新华书店、书报亭或网上购买报刊书籍。他们大都没有认识到图书馆对他们工作、生活及生产的重要作用,不熟悉也不愿意接触图书馆,更别说良好读书风气的形成了。

二、县级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创新阅读推广的策略

1.“互联网+”阅读推广的主要优势

1.1具有便捷、快速和广覆盖的优势。互联网具有使用便利、传播快速及覆?w范围广等特点,县级图书馆通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阅读推广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 将使阅读推广具有便捷、快速和广覆盖的优势,从而可以更低的投入获得更大的阅读推广效果,覆盖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

1.2具有满足读者阅读习惯的优势。如今,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形式,县域社会亦不例外。实施“互联网+”阅读推广策略,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优势开展阅读推广, 一系列数字化服务将有效迎合现代社会县域民众的阅读习惯,读者更加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亦将得到有效满足,从而使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具有满足读者阅读习惯的优势,阅读推广效果也将更加理想。

1.3具有有效降低读者阅读成本的优势。县级图书馆实施“互联网+”阅读推广策略,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为读者提供大量免费的电子书籍,节省下购买电子书籍的一些费用,从而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除此之外,县级图书馆实施“互联网+”阅读推广策略,还能为读者节约大量时间,当读者有阅读需求时,可以借助互联网便捷地获取县级图书馆所提供的阅读资源,不需要再到馆借阅,从而节省下往返奔波的时间成本。

2.利用“互联网+”创新阅读推广的策略

2.1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平台背景下,对人们一切社会活动和由此派生的物质领域、意识领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4]。“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本质内涵启示我们,“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实施阅读推广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和战略。因此,县级图书馆要利用“互联网+”创新阅读推广,首先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并把它贯彻到从技术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全过程,将它作为指导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一种方法论。

2.2打造信息化阅读推广平台。“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通过信息化阅读平台实施阅读推广策略,将极大地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5]。因此,县级图书馆必须打造立体化、交互式的“全渠道信息化阅读平台”,以包容手机、平板电脑及电纸书等阅读终端。如金陵图书馆在2014年推出 “I?金图”数字借阅屏来实施阅读推广,读者只要用手机下载“I?金图”APP,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把金陵图书馆的书籍装进手机,实现随时随地阅读。与此同时,县级图书馆还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推动全方位的新型阅读服务,包括推送视频资源、阅读资源及交流互动,让县域读者享受全方位的新型阅读体验。如Story Tubes 在线视频竞赛项目(由美国盖尔波恩公共图书馆推出),广大读者可以通过在线视频介绍自己阅读过的图书供大家分享,以互相激发阅读兴趣,从而达到阅读推广的目的。由此可见,县级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阅读推广,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各种新媒体平台,推出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项目。

2.3丰富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容。县级图书馆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阅读推广,还应丰富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容,以便向县域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但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县级图书馆在某些主题(如文、史、哲等人文方面),可以提供的资源相对较少,而娱乐性的阅读内容相对较多[6]。因此,县级图书馆要努力解决这种图书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既要扩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及报告文学等文学类的图书资源,又要扩充科技、人文、财经等类别的图书资源,以满足县域读者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尽力满足读者对图书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切实开展分众阅读工作[7]。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开始以省时、省力的零散阅读为主,因此,县级图书馆还应通过微博、微信、QQ 群等新媒体平台组织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丰富阅读推广的内容,以满足县域读者的阅读需求。总之,“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大力发掘阅读资源,为县域读者提供包括工作、学习、休闲在内的各种阅读推广服务。

三、“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1.创新阅读推广不要忽略传统手段

英国情报学家麦克洛雷曾指出“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完全可以取代另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8]。新媒介尽管为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手段和途径,优势显而易见,但传统的宣传推介手段亦有许多可取之处,不应忽略。县级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阅读推广,应将新媒介的技术优势与传统的阅读推广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以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推广效果。

2.创新阅读推广要保持延续性并创出品牌

阅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是它能否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关键。为此,“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不仅要善于运用新媒介,更要善于保持阅读推广活动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只有当一个阅读推广项目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持续开展,人气才能聚集起来,项目的影响力才能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创新阅读推广项目不应盲目追求数量,而应注重每个阅读推广项目的质量,要做出精品并创出品牌。当把一个阅读推广项目打造成品牌后,凭借品牌魅力与效应,将会使阅读推广如虎添翼。

3.创新阅读推广要广泛开展社会合作

阅读推广本身并不是单一方面的责任或义务,而是所有文化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的使命,因此,图书馆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是大势所趋。在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县级图书馆基本上是自弹自唱,没有与其他单位、社会机构合作。“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应转变观念,采取措施,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等的协作,变单打独斗为广泛合作,共同推进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开展。

篇12

关键词:智能化服务;高校图书馆;运营模式

图书馆是高校知识文化的聚集地,肩负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更是广大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精神宝库,所以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时代化、人文化建设尤为重要。现代智能化阅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媒体如期刊、报纸、图书等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移动电子终端设备可以使阅读可以具有可视性、可听性、可读性。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旨在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广大读者师生提供互动阅读、移动阅读、广泛阅读、碎片阅读新模式。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与现代科技相集合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智能阅读建设有着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我国高校图书馆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高校特色的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创新策略及运营模式。

1 智能服务创新须与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模式紧密接轨

在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新时代,大环境以及读者的变化已经对高校图书馆产生了影响,这集中表现在服务的方式、内容、理念、用户几个方面。高校图书馆正在从原始图书馆向图书馆2.0、图书馆3.0梯度建设。高校图书馆不再像从前仅仅需要提供检索借阅、书籍采编、咨询服务等基础单一服务,而是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多样化、碎片化、零散化、互动化等虚拟服务方式转型。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理念侧重于以读者为服务中心,多方面层次注重用户体验,摒弃传统图书馆相对封闭的服务方式。在用户体验层面,需要满足读者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个性需求提供随时、随地、任意场合的“懒人化”服务,使获取具有高效便利性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及时化信息需求,能够提供专业深化的资源信息服务。其在资源上要求能够提供多样化,专业融合交互化、个性化、全面广泛化的一站式阅读体验。

对于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创新应涵盖在逐步转型过程中的角色创新、转型、超越。对于广大师生读者需求应最大化满足,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从以文献资源建设为主的原始模式逐渐过渡,高效集成信息大同融合,并对师生读者的个人隐私和信息进行保护,形成互相信任的机制体制。在高校智慧化的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应与之相互呼应,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当然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建设必须要具备长远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坚持绿色、低能、环保、健康的整体发展路线,并持之以恒的为之努力。

结合目前高校图书馆中的用户需求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建设可以在原有的传统基础服务层级上进行优化改良创新,例如目前一些高校就利用电子移动终端阅读设备构建了“行走中的图书馆”,用新理念在原有的基础模式进行开发,既能整合图书馆现有资源又能节约投入成本。当然,对于开展新的服务项目,开发新的应用技术,需要升级拓展馆内原有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改善单一图书馆的应用局限性,在图书馆内覆盖wifi、蓝牙、校园网等,构建基本的网络通信结构,引进电子服务终端设备、云计算、物联网RFID等能够更好地实现泛在化智能服务。对于新技术和核心设备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机构联盟共建,既能弥补资金问题又能解决技术上的不足,能够实现服务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

必须以创新性技术人才为依托,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术、提高服务认识、对设备操作进准把控,对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化有深刻认知,对于图书馆馆员进行定期的素质和业务培养,提高行业准入和资质认证制度,培养智能化推广和服务研究团队,从而推进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服务建设。

2 智能服务图书馆基础运营模式以人为本

在保留原有的传统图书馆基础人工服务外,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能应该引导广大师生读者利用馆内电子移动终端设备实现自助试服务,对于新书查询、借阅须知、截止日期、馆内部门分布、延期缴费等服务项目可以实现用户的自主、自助化参与,使图书馆的资源配置达到最大程度优化。图书馆馆员需要引导师生用户在无线网络的支持下,使用电子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快捷高效的自我服务。

目前,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已经不再是各自为战、信息闭塞。而是对于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有的新的认知高度。高校图书馆联盟就是这种互惠合作模式,是高校间进行阅读一站式合作,将彼此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跨越了时间、空间、馆间达成相互资源沟通的合作形式。其实这不单单是资源共享,这同时也解决了资金、版权、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在人工智能数字化的基础上,各门学科分门别类,有效整合,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性、广泛性、专业性都能够形成统一体系。

新时代的学生读者和教育工作者个性化逐步增强,对于此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服务也要体现个性性,开放性、广泛性、包容性。每个读者用户都能够通过注册账户建立自己的阅读服务,根据读者大数据下的阅读偏好信息有针对性的推荐读者相关书籍,使服务具有延展性,这种个性化服务体现的是读者与智能图书馆的交互参与,构造读者隐私性个人阅读空间,让其真正享受到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舒适性、安全性、贴合性、专业性、个性性。

构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不仅要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重视顶层设计、寻求合作与支持,增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的品牌推广,积极进行有策略性的宣传。只有让智能化图书馆服务深入广大师生读者心中,才能够营造出积极地、个性的创新氛围和运营模式。

篇13

关键词:文化产业;互联网经济;融合

当前国家层面在大力推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说到底是产业分化下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其本质是并不破坏产业生态。在各自独立的产业生态下,进行价值和利益的交换,也可以理解为市场的相互渗透,这种渗透的前提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迎合政策的可操控性,从而使原有产业生态升级或者改造,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互为关系,互为条件。从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来看,产业融合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是否需要互联网经济的引导。其次,从内容的创新和传播来看,互联网经济的方式方法是否能被文化产业所帮助。另外,文化产业能否融入互联网经济生态,或者说,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能否被文化产业所吸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融合的可行性

文化产业,国家的定义是为社会民众提供文化、文娱产物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而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定义是以当代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网络资源收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发、建设、使用、生产、储存、传送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现阶段国民经济结构的根本组成部分。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文化产业需要互联网这种网络信息平台将内容进行传播,同时从产业角度来说,文化产业有产品就需要市场宣传,从现阶段来说互联网的传播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互联网的,让更多的人对文化产业的产品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文化产品的市场开拓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国际文化交流更加便捷、更加全面。同时,网络上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将调动起各种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潜能,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平台,互联网的内容创新来源于文化的植入和营销,所以互联网经济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文化的诉求,那么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融合点就有了。

二、互联网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点分析

(一)产业间互相吸引点在哪里

有需求才会有合作,融合首先要满足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是一种产业交融的关系;产业交融产生在产业的边沿处和交叉处,经过转变原有产业产物的特质和市场需求,推动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转变,从而使产业界限模糊,形成了新的产业关系;当前的文化市场很活跃,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娱乐性。其实,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早就在无形中开始了自融,文娱产品要通过,从前期的宣传到后面的呈现,以影视为例,现在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播放成为常态,这里面就存在产业的融合关系,文化产业出产品,互联网平台对产品进行市场化,从而双方共同获得经济利益,这其实已经是“互联网+文化”的经济形态;但这一种经济形态,还不是很完善,从融合点上还浮于表面的融合,从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自融的相关性,以及互联网是内容流传的载体的角度出发,两者是“兄弟关系”,密不可分,少了谁都不行,这是生态所决定的,也是价值所决定的。

(二)利用技术创新是两者融合的前提条件

产业融合不单单是你情我愿,在产业间要寻找到更深入的融合点,那就是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通过技能的交织浸透融合,将原处于差别产业的价值链活动全数或个别融入到另一产业中,构成新式产业。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上升为文化内容产业,当前的文化内容产业应该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文化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不够,特别是结合互联网技术后,所以文化产业要大发展,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也大大拓展了手机功能,从而提高了其经济附加值,比如智能手机的核心价值来源于它在技术支持下能够享受的文化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文化产业的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阶段,所以文化产业需要发展前提是互联网技术创新,而互联网经济也需要内容的创新来满足自己载体的价值。

(三)政府引导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

政府从过去的管理逐渐变为对互联网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引导,行政干预市场永远是成不了气候的,现在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市场决定管理手段,也是市场决定产业的融合价值;但政府来说,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政府引导,还需要政府来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所以认识到互联网与文化的高度相关性,两大产业交融面临着很好的时机是政府提出的。文化部的《文化部对于促成文化与互联网联合发展的引导意见》提出文化和互联网的深度联合,有助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增进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从《意见》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文化和互联网经济的布局早就开始。所以说,政府的引导是融合的外部重要条件不为过。

三、互联网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效应分析

(一)互联网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互联网制造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应该说是积极而深远的,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呈现为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更多更新的文化产品;另一种融合是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互联网必须以文化内容为中心,否则互联网变得空洞,而互联网经济同样是依附于将技术创新当作实现手段,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和电子的终端产物,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内容创造;而这些移动终端的出现,可以说给了文化产业更大的舞台;所以技术创新给了文化产业更多的可能,新终端不断涌现,扩充了文化服务业的成长平台。从文化产业生态链来说,互联网的影响力是全面而深远的。1.互联网媒体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多媒体技术的实现,对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效应,载体也就是平台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媒体手段的更新,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以目前比较火的自媒体来说,如果文化产业没有自媒体就不能称为文化产业了。在最新的条件下,互联网媒体技术为文化内容产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2.互联网传播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互联网传播技术,首先体现了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以传播为基础,比如这两年比较火爆的自媒体平台,其最大的产业生态仍然表现为文化娱乐性和知识收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从根本上把原本很小众的内容或者一家之体会成为了媒体内容,成为一种文化属性的产品,所以互联网技术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个产业链,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文化产业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

1.文化产业向互联网渗透。文化产业通过自身携带的品牌、价值和文化营销属性向互联网渗透,从而形成了新的互联网经济生态。文化产物固然有其物质化的载体,这种物质化的载体是没有媒体属性的,其发展较为缓慢,所以在文化产业的经济性上必须要对互联网进行渗透才能体现出其真实价值,那么这种渗透可以看作是文化产业对产品价值所承载的虚构和标记的特性,这是符合互联网接纳条件的。从目前的互联网生态来看,文化产业的渗透是全方位的,首先是文化产业的作品渗透,其次是产品的渗透,另外还有以人为价值导向的渗透,比如直播、网红经济和文化名人等,都表现为一种文化产业对互联网的渗透,当然最为主流的仍然是文化娱乐产品的渗透。2.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产业的上游环节渗透。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上游产业的渗透主要是因为互联网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创新和内容的开发,互联网经济有了自己的研发和品牌影响力。文化产业向互联网经济中的研发、设计等领域的渗入主要是内容的创作,主要包含出书、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软件、广告、建筑、策划、艺术品和古玩贸易市场、时装设计手工艺品和手工艺品等多个行业,这与目前主导的电商经济为代表是分不开的,这些上游产业其实本质上仍然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繁衍。同时,随着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深度交融,以创意设计、互联网内容创新为代表的环节表现出对文化产业的依附。

四、结论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时代所需,据统计,全球文化经济每天缔造200多亿美元产值,当前文化产业已是全部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特别是以文化娱乐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而互联网正是这一文化产业创新的关键动因,在文化产业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大融合下,文化产业必须结合互联网经济的生态和手段以及技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产业融合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目前文化产业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加快文化产业的升级,其必不可少的就是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从而在融合中得到发展,互联网经济也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来满足虚拟化下的真实和文化价值的依附。

参考文献:

[1]吴利华,张宗扬.中国文化产业的特征及产业关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视角[J].软科学,2011,(12).

[2]袁丹,雷宏振.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4).

篇14

IETF不当“掌管”

IETF是全球惟一的国际性、非政府、开放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和标准制定组织,自1986年创建以来,已成为全球互联网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权威的技术组织。IETF产生两种文件,一个叫做Internet Draft,即“互联网草案”,任何人都可以提交,没有任何特殊限制,IETF的很多重要的文件都是从这个互联网草案开始的;第二个是RFC,更为正式,而且历史上都是存档的。

“虽然IETF的使命是使互联网更好地运转,但并没有人负责‘掌管’互联网;相反,多人合作才能使之更好地运转。”IETF主席Russ Hously说,“这些人对互联网都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这种多元化有时难以达成共识,不过,当达成共识时,其结果会更好、更明晰并得到比任何参与者的初始观点更有力的支持。”

“我们必须学习的是IETF开放和创新的文化,为中国的互联网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表示,IETF标准是在一种开放的、无所不包的过程中开发出来的,所有IETF文档都可在互联网上随意取阅,并可免费复制。“IETF会议在北京举办,这是中国互联网业界一个难得的机会,能近距离地与许多互联网技术的创始人、发明人、互联网重要协议的起草人面对面地深度交流,这将激发中国互联网业界的学习和创新,极大地促进、帮助我们赶上世界互联网发展步伐。”胡启恒如此感慨。

靠标准争话语权

IETF大会每年举办三次,通过IETF大会提交、讨论和确认的技术标准已经广泛应用于今天的互联网。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发展和技术进步,参加IETF大会的中国互联网专家和技术人员越来越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参与国。遗憾的是,中国制定的互联网RFC标准占IETF已经制定的互联网RFC标准的比例不足1%。

“如果要加强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必须参与到IETF组织中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吴建平强调。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技术开发和标准化工作。截至2010年,以我国研究人员和机构为主制定的互联网标准RFC共有17个,仅2010年一年就达到9个。而历年来参与RFC撰写的第一作者来自中国的标准,就有25个。清华大学、华为、中国移动、CNNIC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已经广泛参与到国际互联网标准的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