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范文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18 16:09:34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1

【关键词】:问卷调查;儿科;临床教学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医学生进入医疗活动的开始。虽然临床实习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1]。而作为一门专业性、实用性很强的临床学科,由于患者人群的特殊性,临床教学难度远高于其他学科。同时,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医学生对儿科学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带教教师的积极性亦难以充分发挥,使得儿科实习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各种针对提高儿科临床教学效果的探讨研究层出不穷[2-3]。因此,通过对完成儿科轮转的部分实习医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儿科临床实习的总体感受,明确目前儿科临床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症施治,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某高校医学院完成儿科轮转的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包括临床五年制和临床八年制。1.2调查内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儿科临床实习的总体印象、临床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自身所存在问题的认识。1.3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等级变量使用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109份,问卷回收率为99.1%;其中有效问卷105份,占96.3%。在有效调查问卷中,来自临床五年制的问卷占65份,占61.9%;来自临床八年制的问卷40份,占38.1%。2.2儿科临床实习的总体印象在接受调查的105名实习医师中,共有56名(53.3%)认为通过儿科轮转实习后取得了预期的收获。其中,临床五年制及临床八年制的实习医师中认为取得预期收获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2.3%(34/67)及55.0%(22/4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2,P=0.842)。从所获得的收获方面来看,共有46名(43.8%)实习医师认为通过儿科轮转实习后锻炼了自己的临床思维、开拓了自己的思路;35名(33.3%)实习医师认为在轮转过程中理论知识得到补充;其余24名(22.9%)实习医师认为自己的基础操作能力得以锻炼。所获得的收获在临床五年制及临床八年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09,P=0.245),如表1所示。而实习医师认为影响实习收获的因素主要包括临床教学不足(61/105,58.0%)以及基础操作机会较少(30/105,28.6%)。其他的因素还包括难以融入治疗小组,未能真正参与临床诊疗工作(9/105,8.6%);患儿家属不合作,失去某些学习机会(3/105,2.9%);对儿科实习缺乏兴趣(2/105,1.9%)。影响实习收获的因素在临床五年制及临床八年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54,P=0.155),如表2所示。2.3对教方的评价在对教学不足的评价中,临床五年制组认为教学方的主要问题在于教方讲解不足(53/65,81.6%),希望增加床旁讲解和/或小讲课的频次和深度。其余的问题包括实习医师承担了过多无意义的琐事,影响了临床教学的质量(8/65,12.3%);教方所提供的操作机会过少(3/65,4.6%);教师水平不足(1/65,1.5%)。临床八年制组认为教学方的主要问题在于实习医师承担了过多无意义的琐事,影响了临床教学的质量(20/40,50.0%)。其余的问题包括教方所提供的操作机会过少(10/40,25.0%);教方讲解不足(5/40,12.5%);用于教学的病种过于单一(3/40,7.5%);教师水平不足(2/40,5.0%)。五年制和八年制学生对教方主要不足的评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3,P<0.001),如表3所示。2.4自我存在问题的评价而在实习医师自身不足的自我评估方面,临床五年制组与临床八年制组评价的结果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9.846,P=0.043),如表4所示。具体来说,临床五年制组评价自身主要的问题为存在厌学情绪(25/65,38.5%),其余的问题包括对儿科轮转“无兴趣”(19/65,29.2%)、遇到问题不主动提问(11/65,16.9%)、不愿动手操作(6/65,9.2%)以及对诊疗过程不追踪(4/65,6.2%)。而临床八年制组认为自身主要的问题在于对儿科轮转“无兴趣”(23/40,57.5%),其余的问题包括存在厌学情绪(10/40,25.0%)、不愿动手操作(4/40,10.0%)、遇到问题不主动提问(2/40,5.0%)以及对诊疗过程不追踪(1/40,2.5%)。2.5对实习医师所从事工作的理解在对病例书写/开具化验单等文字工作是否能对实习助益的理解方面,48名(45.7%)实习医师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实习医师认为有一定意义(21/105,20.0%)或毫无意义(30/105,28.6%);另有6名实习医师(5.7%)不置可否。这种评价情况在临床五年制组及临床八年制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Z=-0.434,P=0.664),如表5所示。

3讨论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2

1.一般资料:

在2012年3—12月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实习的五年制本科学生中,选择76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3人,男27人,女16人;对照组33人,男15人,女18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实验组:在实习生进科室第一天,对学生进行入科教育,每日进行病史采集、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及临床技能操作等,同时加强教学查房、教学讲座、病例讨论等环节。将多种教学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临床常见病例,进行系统教学,选择PBL教学模式,从疾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病学分布、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及检验指标、治疗手段、疾病预后等方面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择有经验的临床带教教师进行系统总结、归纳,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脉络。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重点培养学生的影像学资料阅读、检验资料的临床分析、心电图的操作与阅读,并且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将常见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选择科室内有经验的临床医生进行系统教学与指导,加强学生对常见病的教学与培训,全面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2)对照组:采用传统实习方法,实习期间由学生针对疑难问题进行提出,教师进行详细解答,同时要求带教教师根据实纲与实习方案,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出科时对学生理论及实践技能等环节进行考核,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3.统计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成绩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学生的理论成绩(t=2.437,P=0.038)、实践成绩(t=1.948,P=0.042)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当前,我国医学生培养的基本模式是经过3~4年的医学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实习,通过尽可能多接触病人的方式,使医学理论知识得到感性认识,进一步建立临床思维,为将来的医学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学生实习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床适应能力和娴熟的临床技能。临床技能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临床实习和实践是临床技能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随着目前医疗环境的转变,儿科实习存在很多问题,如实习同学面对考研与就业的压力;面对各种各样的医疗纠纷;儿科特有的工作特色;同时医学生在思想上对儿科实习不够重视;医患关系紧张,很多家长拒绝实习生问诊、查体,尤其是进行相关诊疗操作,严重影响儿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齐齐哈尔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的是面对社区基层的临床专业全科医务人员,要做到全面实习,不应该忽略某个科室的实习。鉴于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课题组进行此项研究。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重视儿科实习的培训,结合教学查房、教学讲座、病例讨论、把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针对临床常见病例实行PBL教学模式,对常见病例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等分模块讨论,系统教学,并且加强儿科临床技能培训与儿科临床技能培养,让学生掌握儿科病史采集与书写、体格检查及临床技能操作等的特点,还了解儿科所特有的、有别于成人的人文关怀。另外交互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操作,他要求学生完成涉及处理病人的各项临床技能和交流技能。

三、小结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3

【关键词】临床用药方法

中图分类号:R9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88-02

儿童时期由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不高,成为一个患病几率较大的群体。同时,由于不同的儿童个体在体重、体质等方面差异性,如何在临床上做到最佳用药,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1儿科临床用药方法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不同的个体,由于身体差异和生理特征差别较大,其用药也有明显的标准。一旦在临床用药上发生用药不当的现象,往往会给儿童的一生造成不可“治愈”的伤害,这也是儿科临床用药成为医学界关注热点的原因之一。目前,儿科比较成熟的临床用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体重用药法

该种方法是儿科医师临床用药最常采用的方法。根据儿童的体重,计算出应该用药的药量,往往是同一年龄段的儿童,由于体重差别较大,用药量也不同。主要的参考指标有所用药物的半衰期、病理特征、儿童自身的肝、肾发育的情况等,比如,如果药物的半衰期比较短,就可以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时间,反之依然;而对于一些半衰期更短的药物,如青霉素等,则多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用药。另外,对于一些肥胖儿童,如果体重超过成年人的平均水平,其用药量则必须限制在成年人用药量以下。

1.2检测用药法

肝肾功能检测用药法在临床用药上,属于一种谨慎的用药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该种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于一些抗微生物药物,该种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地检测药物的吸收、转化和排出等情况,还可以检测这些药物对肝肾造成的危害程度,由此通过检测肝肾的医学病理状态,可以把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此种用药方法主要通过检测ALK、AKP和胆红素来实现的,并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儿童用药量,避免出现儿童肾功能受损的现象发生(具体见表1)。目前,这种用药方法在临床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图1内生肌酐清除率用药控制表

注:表中用药量正常用药量的份数。

1.3年龄用药法

年龄用药法也是大多数儿科医师较常采用的一种临床用药方法。主要是应用于一些非处方类的药物的用药上,这些药物的共同的特点是剂量的浮动范围相对比较大,对用药量不需要特别精确。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对于处方药、剂量较小的药物并不适用,这也是其在临床上遇到的主要瓶颈。

1.4体积表面法

体积表面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科学的用药的方法,主要利用体表面积与儿童的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计算用药。但是,由于该种用药法计算相对比较麻烦,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其计算公式见表2:

表2体表面积计算法

另外,除了以上常用的几种用药方法之外,成人折算法、药物监测法以及药效学法等在儿科临床用药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这些用药的方法并未在临床上规模化使用,只是作为前面所讨论的几种方法的补充而在儿科临床用药上实践。不同的儿童个体对于同一种药物的反映往往差异较大,具体采用哪一种用药方法,需要儿科临床医师根据具体的病情、药物的类型进行恰当用药。

2儿科临床用药应特别注意的事项

儿童尤其是小儿由于生理发育不健全,其身体器官与成人的差别较大,在用药方面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

2.1临床用药配药

儿科医师临床用药剂量的多少、时间以及配伍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剂量不足,一方面治疗效果不好,另一方面病毒的抗药性也往往会增强。一些药物对于时间的要求也较为严格,比如,治疗贫血时,药物应在儿童两餐之间服用,这样可以明显降低药物对儿童胃粘膜的刺激作用。临床药物的配伍也有明显的要求,西药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也存在“相生相克”的现象,配伍不合适,不仅仅会明显降低药效,在某些情况下还会给儿童造成不可补救的损害。

2.2儿童用药心理疏导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对就医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从临床上来看,儿童怕打针、怕吃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临床医师不能够进行正确地心理疏导,就有可能错过最佳用药时机。笔者认为医师应该通过言语、肢体语言等的引导儿童配合治疗,比如,称赞的言语等等。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4

【关键词】 学龄前;学龄期;应变性鼻炎;儿童;临床表现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047

AR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免疫球蛋白(lg)介质所释放, 由多种活性细胞及其因子参与的非感染性鼻黏膜炎性疾病[1]。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喷嚏、鼻塞、鼻痒等。我国AR患者中儿童患儿所占比例较大, 对儿童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2-4]。AR患儿无典型诉症状, 常发生误诊。本研究就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AR的临床表现作如下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1月就诊于本科室的AR患儿44例, 按年龄分为对照组(学龄前)及观察组(学龄期), 各22例。对照组中男12例, 女10例;平均年龄(4.11±0.64)岁;主要变应原:尘螨者8例, 艾蒿、花粉者9例, 其他5例。观察组男13例, 女9例;平均年龄(13.21±2.13)岁;主要变应原:尘螨者9例, 艾蒿、花粉者8例, 其他5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主要变应原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方式, 问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 过往病史, 症状评估, 体征检查, 鼻阻力报告单, 辅助检查, 影像学表现, 诊断治疗, 鼻声反射数据, 免疫治疗及免疫治疗记录卡等。患儿症状体征包括:鼻涕、鼻塞、鼻痒、喷嚏;胸部症状包括:喘息、咳嗽、憋气、胸部压迫;诱因包括:被动吸烟、气候、环境、上呼吸道感染或无明显诱因。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临床表现有:喷嚏发生率9.09%(2/22), 鼻痒发生率9.09%(2/22), 鼻塞发生率63.64%(14/22), 鼻涕发生率22.73%(5/22), 咳嗽发生率68.18%(15/22), 伴眼部症状发生率63.64%(14/22);观察组临床表现有:喷嚏发生率13.64%(3/22), 鼻痒发生率13.64%(3/22), 鼻塞发生率18.18%(4/22), 鼻涕发生率59.09%(13/22), 咳嗽发生率36.36%(8/22), 伴眼部症状发生率68.18%(15/22)。观察组患儿鼻涕发生率为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有意义(χ2=6.017, P0.05);对照组患儿鼻塞、咳嗽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02、4.464, P

3 讨论

在AR患者中, 儿童占比较大, 许冀闽等[3]研究指出, 儿童是AR发病高危人群, 其发病率高达25%~40%。对儿童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导致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如何提高AR患儿的正确诊断对其早期治疗与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临床上针对AR患儿尚未发现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 AR患儿同成人AR患者的临床症状存在较大区别, 且AR患儿临床表现多, 变特异性极低, 常常被家属及患儿忽略[5-7]。用时为AR患儿行变态反应虽能由皮肤测试或外检测试其IgE变应原特异性进行诊断, 然而临床上大量数据与实验均说明为AR患儿行肤点刺实验在其变态反应检测中诊断结论并不可靠, 易导致出现误诊, 发生治疗不及时或对症治疗不正确促进疾病的进一步发展[4, 8-11]。因此对AR患儿行临床表现研究分析对AR患儿早期临床诊断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儿童发生AR后, 常以鼻塞、鼻痒、大量清水鼻涕及多次阵发性喷嚏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大部患儿常伴眼痛、眼痒、流泪、眼红肿、咳嗽等症状[12-15]。本研究针对15岁以下AR儿童进行临床表现的调查,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鼻涕发生率为59.09%, 高于对照组患儿的22.73%, 差异具有统计有意义(P0.05), 均以鼻涕及眼部症状为主, 同时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儿鼻塞、咳嗽发生率分别为63.64%、68.18%, 均高于观察组患儿的18.18%、36.3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AR学龄前及学龄期患儿临床表现不同且针对性不同, 应根据患儿具体临床表现、诱因等评估其疾病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华斌.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 49(4):347-352.

[2] 程雷.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3, 27(2):1-4.

[3] 许冀闽, 刘桂英.变应性鼻炎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中国病案, 2016, 17(5):92-94.

[4] 齐柳, 陈福权, 张旭.西北地区4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谱分析.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6, 16(3):187-189.

[5] 罗光明, 熊福, 戴晓天.某院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2(16):2359-2361.

[6] 梁美君, 陈冬, 林志斌, 等.中国华南地区局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6, 37(4):585-590.

[7] 刘雪莲, 陈玉莲, 蔡克文, 等. 学龄期变应性鼻炎患儿吸入性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 护理研究, 2011, 25(23):2106-2108.

[8] 李科琼, 王宏, 白燕, 等. 重庆地区6197例变应性鼻炎儿童吸入性变应原临床分析.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5(5):765-769.

[9] 罗峻板, 李祥东. 133例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重庆医学, 2013(33):4007-4008.

[10] 罗嘉莹, 郭欣瑜, 陈涓涓, 等. 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环境因素调查. 广东医学, 2015, 36(21):3381-3384.

[11] 夏忠芳, 王彦君, 魏翠芬, 等.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特征探讨. 骨科, 2008, 32(3):180.

[12] 刘少强. 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22):165-166.

[13] 戴伟利. 初探1~16岁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特征以及吸入组变应原分布的关系. 首都医科大学, 2013.

[14] 张亚梅, 张星.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特点及其治疗进展.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24(24):1147-1152.

[15] 宋培荣, 马恩明. 生理性海水喷鼻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18):1997-1998.

[16] 沙骥超, 朱冬冬, 董震, 等. 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分析及相关问题调查.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46(1):26-30.

[17] 文春秀, 谢小娟, 甘金梅. 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中外医疗, 2013, 32(28):188-189.

[18] 曹瑞娟, 许昱, 陶泽璋, 等. 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24(23):1071-1073.

[19] O庆, 贲飞, 刘志浩, 等. 南通市儿童变应性鼻炎及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江苏预防医学, 2014, 25(2):81-82.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5

山东省济阳县中医院儿科,山东济南 251400

[摘要] 目的探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加每日喂服加味麻杏甘石汤1剂(儿童用药应注意比例:新生儿用成人的1/6,乳婴儿为成人的1/3-1/2,幼儿为2/3,学龄儿童与成人等量),早晚分服,连用一周。对照组给予西药抗炎抗过敏解痉平喘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指标包括:病程,症状、体征,血氧,长远疗效,复发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平均病程及平均花费方面分别为(4.59±1.11)d、(436±45)元,明显优于对照组(8.94±3.35)d、(1239±21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观察组血氧饱和度>95%比率、对激素依不赖程比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96.67%、90%、6.7%、10%,明显优于对照组80.0%、53.3%、3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急性发作起效快、病程短、副作用小、花费少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肺炎;急性期;麻杏石甘汤;小儿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184-02

[作者简介] 张作磊(1979-),男,山东临沂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儿科。

仕军伟(1979-),男,山东济南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药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腹泻。

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四季均较易发生,尤以3岁以内婴幼儿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重症可导致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全身严重并发症,是造成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有统计学资料指出,我国小儿患者住院人数中30%~65%为肺炎患者,儿科门诊中有40%~70%为肺炎患者[2]。其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对日常生活、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患儿亲人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给整个家庭乃至于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最近几年,传统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引起了临床广泛关注,中医药在治疗小儿肺炎的优势得到广泛认可[4]。作者在中医传统经典方剂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加味治疗小儿肺炎急性发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作者设计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证明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月山东省济阳县中医院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患者及其家属已签订知情同意书。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童18例,女童12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5.42±2.35)岁;病程2~11年。对照组:男童17例,女童13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5.37±2.22)岁;病程1~10年。在以上指标的对比中,两组之间无统计性差异,可以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P<0.05)。

1.2 诊断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人卫版《儿科学》中“呼吸系统疾病”章节中关于儿童肺炎急性期的诊断[5];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儿科学》中关于肺炎中咳嗽、哮喘的诊断[6]。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年龄≤12岁。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心脑疾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不能配合;对方剂中任何一味中药过敏者。

1.3 方法

为了保证统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两组的患儿均给予统一的治疗,选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配合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国药准字H10960112,辉瑞制药有限公司,0.1g/袋,生产批号0020100501),剂量为10mg(kg·d),服用方法为温开水冲服,服用时间定在在饭前1 h。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国药准字Z10950080,10 mL/支,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20100110)1~3岁1支/次,3次/d;4~7岁1支/次,4次/d;8~12岁2支/次,3次/d。

观察组患儿在以上基础治疗前提下,每日喂服麻杏甘石汤加味1剂,早晚分服,连用1周。麻杏甘石汤加味药物组成:麻黄 9 g、杏仁9 g、甘草6 g、石膏18 g、防风25 g、黄芪25 g、百部9 g、大贝9 g。儿童的用药比例如下:新生儿用量为用成人用量的1/6,1~3岁用量是成人用量的1/3~1/2,4~7岁为2/3,8~12岁与成人等量。

1.4 随访观察指标

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随访1周~3个月,平均随访1个月,观察指标包活:发热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血氧,长远疗效,复发率。

1.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一周后评价疗效:治愈:肺炎控制,肺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好转:肺炎缓解,咳嗽发热发作次数减少,胸片显示炎症部分消失;未愈:肺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变化。有效率=(治愈+好转)/每组的所有例数×100%[7]。

1.6 统计方法

统计学软件本研究选用SPASS 20.0,有效率、血氧饱和度>95%比率、对激素依不赖程比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平均病程与平均费用以(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α=0.05作为检验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平均病程及平均花费方面分别为(4.59±1.11)d、(436±45)元,明显优于对照组(8.94±3.35)d、(1239±21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观察组血氧饱和度>95%比率、对激素依不赖程比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96.67%、90%、6.7%、10%,明显优于对照组80.0%、53.3%、3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3讨论

全球约有1.6亿肺炎患者,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8]。70%~80%的儿童肺炎发作于5岁以前,室内通风不良、空气污浊、大气污染、致病微生物增多,均易发生肺炎[9]。儿童急性肺炎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不可逆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10]。

传统的中医学记载中认为,在儿童阶段,小儿的肺脏比较娇嫩,并且脾常不足,肺气虚则卫外不固,腠理不密则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从而致使邪气阻遏肺络,产生气机不利,津液凝聚成痰 [11]。以上为小儿肺炎发病的基础病因,小儿肺炎急性发作的时候,病理机制发生了微妙变化,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从而导致了气道的阻塞,形成气机升降不利,临床表现为呼多吸少,气急喘促已经气吼痰鸣在喉中的表现 [12]。麻杏甘石汤是祖国医学治疗肺热咳喘的常用方剂[13]。此方剂中采用的麻黄味辛温,开宣肺气以止咳平喘,通过发汗解表以开腠理从而起到散邪的功效,石膏味辛甘大寒,能够清泄肺热,两药配合应用,麻黄辛温,石膏辛寒;麻黄以宣肺为主,石膏以清肺为主[14],炙甘草具有益气和中之功效,同时又与石膏相合而能够生津止渴,黄芪、防风能补气固表;百部、大贝化痰止咳[15],全方对于小儿肺炎急性期临床效果满意。

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开展中医药治疗将有着较大的临床意义。都姣娇与赵思佳[16-17]均系统评价了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证据表明麻杏石甘汤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的情况,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观察组在平均病程及平均花费方面分别为(4.59±1.11)d、(436±45)元,明显优于对照组(8.94±3.35)d、(1239±21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95%比率、对激素依不赖程比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96.67%、90%、6.7%、10%,明显优于对照组80.0%、53.3%、3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客观的证明了加味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肺炎急性发作的优势。

[

参考文献]

[1]谌莹.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肺炎急性期3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5):61-62.

[2]韩晓慧. 麻杏石甘汤加减与西医治疗儿童急性发作期热性肺炎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9-230.

[3]王祖清,施昌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3):44.

[4]梁章聪,陈喜悦,蓝海平. 西替利嗪治疗轻中度肺炎患儿急性发作的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16):50-51.

[5]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8-79.

[6]刘百祥.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8-202,

[7] 陈曼丽.儿童肺炎临床研究与讨论[J]. 当代医学,2012,18(22):75.

[8]廖文彩.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2,4(11):142-143.

[9]赵思佳,马艳红,傅延龄,等.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及量效分析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 :361-367.

[10]利汉其,廖友明,张广昭.小儿肺炎的病原学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56-57.

[11]谌莹.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肺炎急性期3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5):61-62.

[12]吕玉霞,柳琳琳,苏玉明,等.300例小儿肺炎的病原体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0,27(3):50-53.

[13]赵彩艳,胡坚.麻杏石甘汤在儿科的临床应用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2):58-59.

[14]代琳,舒静娜,林胜友.麻杏石甘汤对放射性肺炎急性期的干预作用[J].河南中医,2012,32(1):40-42.

[15]屈飞,崔艳茹,徐镜,等.麻杏石甘汤解热作用量效关系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3):184-187.

[16]都姣娇.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3,41(6):121-124.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6

以往儿童口腔专业本科教学课时为37学时,与国内同类院校差别不大;但由于教学内容多,大部分学时用于理论学习。我们凝练理论学习内容,增加了实践性教学比重(>60%);同时,模块理论教学与实验课、临床见习交替进行,大力开展“仿真头颅教学”和“病例PBL教学”,增强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效率。针对儿童口腔疾病病种多和发展迅速等特点,以临床为背景,使学生“眼见为实”,增加印象,便于理解和吸收。

2建立临床前培训体系

2.1引入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patient,SP)教学模式进行医患沟通技巧训练[2]在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儿童口腔科护师依据培训脚本模仿患儿家属,娃娃玩具模拟患儿,配合医学生训练医患沟通技能。主要包括:与患儿及监护人交流过程中沟通技巧(动作及语言)的运用、诊疗行为控制能力(问诊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查体过程的爱伤观念(及操作手法)。而后再由指导老师与SP进行示范性的医患沟通演示,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性点评,锻炼学生关于“问与诊”的综合能力。

2.2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CBL)建立临床诊疗思维[3]在学习过程中,以症状入手,以启示性教学为方法,让学生以症状和疾病的关系进行讨论,发掘具有相同症状的各种相关疾病中隐含、潜在的差异,在对疾病进行充分鉴别诊断的前提下,提出相关治疗问题,并对疾病的预后和预防提出前瞻性的意见。例如:以儿童“地包天”症状为出发点,引出乳牙反牙合的诊断,明确病因(不良喂养习惯、口腔不良习惯、遗传因素);采集诊断依据(头影测量分析),进而诊断反牙合的类型(牙性、功能性、骨性);并深入探讨可以引起反牙合症状的口腔不良习惯(咬唇、吮指、舌习惯、偏侧咀嚼等),可以引起反牙合症状的口腔遗传病(唇腭裂、各类综合征等);对因和对症的治疗方法(哺乳喂养姿势宣教、功能矫治器纠正不良习惯、牵引器或颏兜辅助活动矫治器纠正上颌骨发育不足或下颌发育过度);提出防止反牙合复发的措施和建议。学生通过相应训练后,逐步建立“以症状为中心、确定临床表现、鉴别而诊断、选择对因与对症治疗方案、术后医嘱及预后评估”的临床诊疗思维。

3完善本科生实习的临床培训模式

3.1临床规范化操作培训儿童口腔科临床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包括:了解科室诊疗环境,熟悉了解儿童牙科综合治疗台和治疗器材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临床操作流程;树立医护人员形象,养成标准规范的操作姿势和,掌握与患儿交流语言艺术等。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的要求,定期开设临床教学讲座,对儿童常见口腔疾病的诊疗,强化学生掌握相应的临床路径和规范化操作习惯,传承我院“无痛、无交叉感染、无远期碍害”的治疗理念,并指出种种非规范化诊疗行为的弊端和后果,加强学生的质量意识。

3.2增强临床思维的训练我们把实习生定位为初级医生,让他们在上级医生的带领下开展临床工作,并且利用我院就诊患儿多、病种多、挂号难的问题,让实习生参加门诊挂号导医,使之熟悉儿童口腔常见疾病和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此外有意识加强学员对临床问题的独立思考,改变学生传统的“临床见到一种疾病就增加一点知识”的经验积累学习方法,养成举一反三的学习理念,加强对疾病之间的横向比较和鉴别诊断,对临床实践和医学决策强调科学证据的支持,从而加强学员综合诊疗能力、应变能力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门诊结束后坚持每天半小时以临床问题为中心、以具体病例为基础的讨论式小班学习,汇报典型病例或接诊情况,示范或重申重要环节或操作步骤,共享特殊病例,及时纠正接诊中存在的缺陷及不当操作,强化临床基本技能;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参加科室的科研活动、业务学习、研究生开题及答辩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口腔临床各领域间的关系,学习临床科研方法,掌握全面的临床思维方法和锻炼临床科研能力。实习生出科前,进行严格的临床能力考核,作为毕业考试的一项成绩。

3.3通过开放式办学拓展学生的临床视野每年定期邀请国际知名儿童口腔医学教授等来院为本科实习生进行临床指导和理论授课,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美国儿童牙科学会以及国际牙齿外伤协会的诊疗规范,掌握国际最新的儿童口腔医学诊疗理念和发展趋势。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科举办的全国儿童口腔疾病诊疗新技术学习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同时,开拓视野,接触适应临床实际应用和市场需求的现代化诊疗技术。

4建立适应执业医师考试的评估体系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7

1 案例库的研究与开发

    1.1 究的基本思想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是 以往的儿科学临床教学经常遇到以下困难:①儿科 病人年龄跨度大,特别是新生儿和小婴儿,病史及体 征往往不典型,资料难以获得;②病情变化快,不易 观察到阳性体征。有相当一部分儿科疾病,病情变 化非常快,比如,高热惊厥、婴儿腹泻等疾病,就诊时 可能病情很重,但经过合理及时的治疗,病情很快得 到控制,而症状和体征也随之消失,学生不易看到典 型表现;③医疗与教学矛盾突出。由于目前多是独 生子女,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长常常不配合,甚至 拒绝学生实习,给临床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在教学 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观察到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成 为临床教师关注的焦点。另外,随着医学生扩招数 量的增加,学生多,患儿少的教学矛盾日益突出。新 的医师法的颁布,特别是医疗体制改革给我们临床 教学带来新问题,而临床医学是需要不断积累经验 的学科,案例学习是主要途径,加之见习课床边教 学,学生也只能看到疾病过程的一个点,不能对整个 病程有直观的、全面的学习。因此,探索案例教学的 新方法、新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1.2 案例库的设计与制作针对目前儿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整合以 往的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件,研制成数字 化儿科学案例库。《儿科典型案例集锦》是卫生部资 助的多媒体教材项目,《儿科案例库》是西安交通大 学资助的教学改革项目。两个课件均采用 Dreamweaver>Flash等工具进行制作,为网络版多媒 体课件。用浏览器来阅读,通过校园局域网,在多媒 体教室可以访问,还可以通过Internet与其他学校的 教师及学生共享、交流,课件交互性强,操作简单。 《儿科典型案例集锦》中所选择的案例,均以五年制 儿科学大纲要求为蓝本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 实的住院病人,每个案例包括:主诉、现病史、体格检 查、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的全部过程。 《儿科案例库》在每个案例后,设计了由教师编写的 案例分析,理论学习,试题库,自学测验内容,使学生 学习案例后,能及时复习理论,做练习,巩固所学内 容,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首页上方设计了课件介绍、使用帮助、软件下 载、友情链接、中文版及英文版按钮。考虑不同学习 者知识层次以及上机条件的差异,本课件提供了一 些必须的播放插件,推荐了部分的优秀医学网站。 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了灵活的跳转功能。案例页面设 计了案例的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 断、鉴别诊断、治疗以及理论参考的书签按钮,帮助 学习者快速查找到相关学习内容;并通过超链接按 钮,快速进入其他学习单元。在案例正文中,有素材 表现的地方设计了小图,点击小图后出现大图。视 频、音频、动画设计为按钮,点击后出现相应的视频、 音频及动画。并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师 生的反馈意见,对案例库进行补充、修改,使之更符 合临床教学的要求。

2 数字化案例教学实践

    2.1研究对象在我校98级31名留学生,218名五年制本科生 《儿科学》教学中,采用数字化案例库进行案例教学 实践,分别与97级33名留学生,203名五年制医学 生儿科学成绩进行比较,并随机抽取98级医学生案 例分析题答题准确率进行分析,以问卷形式对授课 教师教学进行评估,并将课件分别在第四军医大学 西京医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医学院、福建 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使用和评估。同 时在我校第二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扬州人民医院 儿科教学中使用。

2.2教学方法

   2.2.1在理论课案例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案例教 学法如在讲授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时,首先给 学生一个实际病例。病例中展示患儿的症状、体征 图像及文字描述,由老师强调窒息在发病中的重要 性,然后从病例分析入手,启发学生思考病因中的胎 儿、母亲、分娩、胳带等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并展 示相应的图像、动画内容;讲解体征时,将案例中的 体征图像点出,学生可以看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 病时,患儿有紫组,反应差等体征。点击视频按钮, 播放患儿的觅食、拥抱、握持放射减弱的视频;讲到少见疾病共11个系统,53多个鎌案例均为真辅助检查时,通过提问学生,利用已学习过的诊断学方法用于脑损伤的检查,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诊 断学、放射学、脑电图等知识进行案例的诊断,教师再结合患儿的头颅CT、B超检查结果,讲解不同检 查手段的临床应用以及选择方法,将学习过的知识 横向串起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思 考,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2.2在见习课上,模仿临床病例讨论的形式,进行 典型案例教学每次见习课,将学生分成5~6个小组, 每组5 ~6名学生进行典型病例讨论,大家充分发表 意见后,每组总结出患儿的临床病史、查体、实验室检 查特点,提出诊断和诊断依据,提出鉴别诊断以及依 据,做出相应的诊疗计划。然后,每组选出1个学生 代表,将讨论意见做总结发言后,其他组的同学就病 历及讨论结果提出质疑,对提出的疑问,由学生给与 解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带教老师给与指导。 每学期安排5 ~6次的案例教学。

2.3教学效果与评估

    2.3.1期末从儿科教研室题库中随机抽取考试试 题,卷面总分为100分,案例分析题占30分中,共设 计了 2个案例分析试题,分别测试了基本知识点、诊 断分析能力、鉴别诊断能力以及制订治疗计划能力。 然后,与上一级本科生考试成绩进行比较,推断数字 化案例教学对儿科临床教学效果的影响。

2.3.2数字化案例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教 学方法进行评估。学期末,组织学生座谈会进行问 卷调查,对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进行评估;院内 组织教师座谈会对课件使用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并 分析院外案例库使用反馈意见。

2.4统计学分析考试成绩比较用百分比表示,进行x2检验。案例分析题答题准确性比较用均数士标准差,并进行检验。

3 结果

    3.1医学本科生《儿科学》期末考试成绩比较:校内 学生见表1;留学生见表2。分别在97 (5)与98(5)本科生中随机抽取1个 班,进行案例答题准确率比较97 (5)为20.1 ±0.24; 98 (5)为26. 39±0.56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2教学评估3.2.1教学方法评估发出问卷50份,收回49 份,主要有以下反馈意见:。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对学习有较大帮助;■缺点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交流 减少。

3.2.2教学效果评估发出问卷30份,收回29份,教学满意率为96.5%,主要有以下反馈意见:教师教学准备充分,多媒体制作精彩;。案例讨论教学方法,收获较大;多媒体案例教学生动、形象,容易理解授课内容;希望进行更多的案例教学。

3.2.3对课件使用评估院内发出问卷15份,收 回14份,主要有以下反馈意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教学效果好;教学重点突出;院外课件使用反馈评估意见有:课件设计思想独特,体现了课程整合的功能, 功能齐全,案例典型;制作编排合理,图像精美,声响视音频效果好, 画面简洁,色彩柔和,便于学生交互式自主学习;课件中贯穿了加强学生交互式自主学习的教 改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师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该课件国内 较少见,希望能在临床教学中推广使用;。弥补了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是学生学习的好 帮手,是教学改革中一项很实用的方法;

    4.讨论

    4.1发展了传统案例教学将典型案例数字化,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克服了 床边教学学生多,患儿少,学生只能看到每个病人病 程中的一个点的问题,也克服了书面病例教学不能 展示案例图像、音频、视频内容。数字化案例信息量 大,可以表现全方位疾病的特点,丰富了案例教学的 内容,使案例教学迈上新台阶。实习生专题病例讨 论,能极大地提高实习生对典型或疑难病例病理与 临床知识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能举一反三地将书本 知识迁移到临床实际应用中,很好地培养了实习生 思维发散和辩证鉴别能力,强化了 口头表达能力,纠 正了模糊概念。实践证明,病例讨论运用恰当,能使 实习生的观察、诊断、独立思考、病案分析、实际操作 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丨2。

4.2体现个性化教学特点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自主学习的环境, 他们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与内容,可以按照自己的学 习习惯与节奏自主掌握进度,这充分体现了以学习 者为中心的特征,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 热情和学习潜能丨3],符合21世纪教学改革的要求。 

    4.3教学效果良好 管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使用数字化案例教学 以后,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80分以上的 学生占到80%以上,经x2检验有显著的统计学差 异。从院内外课件使用反馈来看,体现了课程整合 的功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4.4具有可扩充性,拓展了学习的范围数字化案例教学课件为开放的网络课件,可以 及时添加典型案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网络教 育资源;还可以进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层次 学生的联网学习,拓展了学习的范围,打破了床边教 学的时空界限,为今后临床医学的网络教育提供借 鉴。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8

[关键词] 病例式教学;中专;中西医结合儿科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a)-158-02

随着临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探索,运用临床病案进行辅助教学已成为众多医学高等院校临床课教学的手段之一[1]。该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的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临床医学生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还应关注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参考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刘艳明等[2]对该校2001级临床医学专业儿科临床见习课的教学过程部分采用的模拟病案教学方法,加以变通,应用于我校中专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试验组为2008级三年制中专中西医结合(1)班80名学生,在讲授第二章常见疾病时加入病例式教学法;对照组为2008级三年制中专中西医结合(2)班75名学生,在讲授第二章常见疾病时仍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案讨论的实施步骤

1.2.1 编写病案教师精选儿科中常见的标准病案,以起到示范和指导的作用。以门诊病历形式,主要内容包括一般项目、主诉、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各方面的情况,及必须做的辅助检查,中医与西医的诊断,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方案。

1.2.2 学生讨论对照组与试验组都是同一个讲师任课,两组总课时相同。对照组以传统的讲授加上多媒体,试验组以传统的讲授加上多媒体再加上病例式教学。病例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为:试验组每4人一组。讨论方式依据教师提供病例情况可分为:①教师只提供一般项目(如姓名、性别、年龄、体重)、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患儿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包括中医与西医的症状与体征),必须做的辅助检查,必须鉴别的疾病,中医与西医的治疗原则。②教师只提供一般项目(如姓名、性别、年龄、体重)、个别症状与个别体征,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患儿可能的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可能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包括中医与西医),必须做的辅助检查,必须鉴别的疾病,中医与西医的治疗原则。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课后查资料,并将其记录整理。

1.2.3 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某组学生,其他各组进行补充、讨论。教师对病案及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教师强调该病例的重点与难点,关于该病例最新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让学生反复训练、思考、讨论、查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深刻认识某种疾病,而且学会一些临床思维方法。最后,带教老师对病案及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2.0软件分析,经U检验,P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结果

两组都采用同一试卷,教考分离,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为选择题30条,占30分;填空题10条,占10分;是非题10条,占10分;名词解释4条,占12分;问答题3条,占18分;病例分析题2条,占20分。试验组平均分为(87.50±12.30)分,对照组为(81.60±16.2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病例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理论测试结果比较(x±s,分)

表2 病例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理论测试中病例分析题得分比较(x±s,分)

2.2 学生反馈意见

在教学结束后,即实习前发放教学反馈意见调查表,发放80份,回收80份(采用不记名的形式),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对病例式教学法意见调查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该教学方式,认为该方式比传统方式灵活生动,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典型病例的讨论,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

3.1 中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情况

中专学生总体初中基础知识较差,年龄小,理解力较差,学习欠积极主动,喜欢新鲜事物。

3.2 中专中西医结合专业儿科学的特点

该专业学生只有一年就要完成中西医的医学基础学科,困难很大。第二年就直接学习临床学科,儿科学内容多,包括儿科学基础知识、常见病症、时行疾病及新生儿病症。涉及疾病时都有中西医的病理,中西医的治疗。儿科学作为临床学科,实践性强,而学生又没有见习机会。第三年进入实习期,又包括内、外、妇、儿、急诊等科。所以儿科实习时间很短,儿科疾病季节性很强,学生碰到的病种更少。

3.3 中专传统教学的特点

学生没有见习机会,学生由2年的理论学习直接进入第三年的实习。教学以讲授加上多媒体为主,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一言堂,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教学效果差。

3.4 实行病例式教学的意义

通过病例式教学能解决上述弊端。通过实践和调查,病例教学法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缓解大量学生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笔者也从实践中证实,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弥补了其实习时病种少的情况。所用病例是经过精心编写的,通过模拟能够像接触真实患者那样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模拟病案,将学生引入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积极研讨等活动强化教学[4-7],特别在实践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因此,学生普遍反映此种方法比单纯讲授教学有更大的收获。通过教师提供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讨论,课后查资料,使学生边实践边思考,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利用所得资料作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及需做的辅助检查及进一步处理的计划。这种训练方式从实践需要出发,与日后医师的日常临床实践要求完全一致。由于选择的病种均为各系统疾病要求的重点内容,极具代表性。因此,可以与单纯课堂教学互相呼应,使学生学得更牢固,提高了教学质量。无论是从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或从个别症状与个别体征开始讨论,都要求学生运用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连贯思维,使学生早期就接受严谨、科学的临床训练,为日后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笔者认为,病例式教学法的确是一种临床技能与思维训练并重的新型教学方法,但因首次应用和尝试,故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范丽玲,杨志洪,吕翔,等.儿科病案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1):985-986.

[2]刘艳明,农光民,韦文英.模拟病案教学法在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134.

[3]周水生,余启支,高卉,等.“案例学导式”教学法的初步探讨[J].医学教育,1994,(6):31-34.

[4]袁义厘,耿桂灵.运用发展性教学方式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28-29.

[5]孙雪洁,柳翠凤,王晓思.模拟病案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30-31.

[6]王丽君,张月.案例式教学在临床护理学中应用评估[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21-422.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9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儿科学;临床实习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提高疾病治愈率。临床实习是基础课程通往临床实践的桥梁,是医学教学的关键时期,是使医学生成功进行身份转变的重要过程。因此,如何使学生将所学基础医学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是现代医学教育所面对的重要挑战[1-3]。现代医学的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案例为基础的模式(case-basedlearning,CBL)及以问题为基础的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最常用的LBL教学法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被动的机械接受,但由于临床医学内容繁复,理论知识点多而缺乏应用针对性,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4]。因此,我们在儿科学的临床实习教学中引入了PBL联合CBL的教学方法,现将其具体应用情况及实际效果做以总结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实习的120名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2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人。学生的实习前儿科理论测试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儿科有丰富带教经验和较高临床水平的教师授课,并在课前进行PBL和CBL教学法集体培训、备课,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对照组采取以讲授结合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模式,试验组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运用PBL联合CBL的教学方法。

1.2教学模式

1.2.1对照组。以科内讲座结合多媒体为主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儿科常见疾病的理论知识。针对有代表性的患儿病例进行教学查房,并带领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分析,把具体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相结合。1.2.2试验组。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运用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具体方法:课前带教老师将根据教学大纲知识点要求,选取典型的住院患者病例,向学生提供患者的基本情况,教师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主动分析、互相讨论、查阅文献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最适合措施,形成自己的意见。在课堂教学时进行讨论,带教老师将对学生的问题和不同意见进行逐一点评、重点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1.3评价方法

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以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和病例分析三种测评为主,每项各为50分,总成绩150分;临床实践能力测评包括病史问诊、采集,体格检查,医德医风等。之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每一小题按程度不同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以“十分满意”和“满意”计算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三项测评成绩及总分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调查问卷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的理论知识、病例分析和测评总成绩分别为(44.52±8.16)分、(46.01±8.47)分和(133.94±18.98)分,优于对照组的(40.01±8.13)分、(41.22±11.73)分和(120.06±20.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7、3.085、4.586,P<0.05);而试验组的临床实践能力(42.09±11.22)分与对照组(38.98±10.2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6,P>0.05)。各项满意度指标:增强了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增强了对于临床问题的分析能力、增强了对临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基础联系临床、增强了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快速适应临床工作6个方面,试验组学生满意度分别为95.00%、95.00%、96.67%、98.33%、95.00%、100.00%,高于对照组学生的75.00%、85.00%、73.33%、88.33%、85.00%、9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0、6.272、16.623、8.796、6.272、10.320,P<0.05)。说明PBL联合CBL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医学综合素质,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实习教学方法。

3讨论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10

关键词:腕带技术 身份识别 诊疗安全 差错事故 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46-0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身份的确认对于各项护理工作准确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重症监护患者、手术患者、昏迷或意识不清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儿童患者、老年患者、外科患者。为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规避医疗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在各项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均先后尝试使用患者腕带技术,腕带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核对方法比较,极大地方便了医护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识别,降低了医疗差错。笔者对腕带技术的发展及在国内医院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使患者腕带技术的应用更加完善和成熟。

1 患者腕带技术的发展

腕带技术首先由美国PDC公司发明,随后在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医院患者标识和管理的行业标准。上世纪90年代,由朱晓东院士引入中国[1]。患者腕带技术最初应用于昏迷、手术、无自主能力、神志不清的重症患者及母婴、儿童、老年人、智障患者等,后来逐渐发展到应用于所有患者。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患者腕带上的项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简单信息,腕带一端有多个小孔,另一端有一个不可逆的一次性可调式纽扣,一旦扣上纽扣后即无法拆卸;颜色以蓝色和红色为主;材质为无毒的医用PVC,一次性使用,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防水、防过敏、防乙醇擦拭褪色,书写方便清晰;规格:成人腕带长约25cm、带宽(填写患者信息处)约2.5cm,新生儿腕带长约16cm、带宽约1.8cm[2]。类型:根据信息录入途径分为直接书写型、标签粘附型和计算机打印型。患者入院时由接诊护士正确录入腕带信息,并经双人核对无误后,接诊护士根据患者手腕的粗细选择合适的小孔,将纽扣扣好后向患者交代使用腕带的用途和注意事项,出院时由护士用剪刀拆除并统一处理[3]。现在还出现了科技含量较高的条码腕带及无线射频腕带,这两种腕带均属于信息技术腕带。根据现有文献报道,目前国内医院使用的腕带绝大多数都是直接书写型腕带,只有少数医院应用了条码腕带[4],无线射频腕带的应用暂未见报道。条码和无线射频识别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自动识别系统[5],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公共设施的完善,条码腕带和无线射频腕带将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成为医院内使用的主要识别系统。

2 患者腕带技术的临床应用

2.1 在特殊患者中的应用。特殊患者特指昏迷、无自主能力、神志不清的重症患者及母婴、儿童、老年、精神病患者。这些患者均因各种原因无法正常交流和沟通,导致一般查对制度无法有效实行,因而应用腕带识别显得尤为重要。戴碧兰[6]将腕带应用于昏迷患者,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诊疗活动时均核对腕带信息,收到良好效果,未发生差错。李春花[7]在神经内科内选择意识障碍、语言或听力障碍、肢体偏瘫、老年性痴呆和三无患者使用身份腕带亦取得良好效果。熊衍君等[8]探讨了腕带对儿科患儿身份识别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是腕带的使用可以提高护士对患儿识别的准确性,加强对患儿的安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儿科患儿年龄小,不能表达或者吐词不清,无法有效沟通,只能接受被动识别。使用传统的床头卡识别时,一旦患儿离开床位识别就容易出错。而使用腕带识别后,可以准确快速地识别患儿。患儿好活动,在离开病室活动时如遇紧急情况,医护人员可根据腕带信息实施有针对性的抢救,为患儿提供安全保障。曹艳丽等[9]分析了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使用腕带后,在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差错,发现腕带可提高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住院患者安全,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老年患者具有高龄、入院次数多、住院时间长等特点,且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易出现身份识别困难。老年患者发生突发事件如猝死、晕厥时,医护人员根据腕带上的信息可立即为患者进行急救、心肌复苏等。在院外发生跌倒、走失时,周围人员可根据腕带信息将其安全送回病房。

2.2 在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文丽等[10]对2010年10月以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使用腕带技术进行回顾分析,发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保证,极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促进科室规范化。耳聋患者因听力下降出现倾听困难,咽喉疾病患者因疼痛或声音嘶哑而无法出声,老人或幼儿因食道或气道异物病情危急等,这些常见疾病往往会造成沟通困难,患者标识腕带的出现,可避免仅仅依靠口头称谓或以病床号进行病人识别的做法。刘胜男[11]对2008年以来9280名各科手术腕带佩戴患者进行分析指出,在多个病区单元的患者转换过程中,通过身份腕带能迅速准确地辨识患者及进行各项操作,无接错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

3 小结

经过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医院使用患者腕带技术后,完善了患者安全保障系统,减少了医疗纠纷及护理差错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医院安全的满意度。因此,腕带的作用毋庸置疑。目前患者腕带技术在国内尚处于初级阶段,基于患者的安全考虑,医院管理者应积极推广条码腕带和无线射频腕带的应用,保证患者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庆印,赫晓莉,王树英,等.身份腕带在心血管外科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9):57-58

[2] 戴艳萍.患者标识腕带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管理[J].护理杂志,2009,26(1):62-63

[3] 程书华,李争艳.腕带在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中的应用及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357

[4] 李作君,迟凤玉,李焱,等.患者腕带标识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5):57-58

[5] 方华.自动识别系统——减少医疗差错的一项推荐措施[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14(8):71

[6] 戴碧兰.昏迷患者腕带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9):287-288

[7] 李春花.神经内科使用患者标识腕带的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4):436

[8] 熊衍君,李红艳,许明芳,等.腕带对儿科患儿身份识别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414

[9] 曹艳丽,黄玉兰,薛仕珍.浅谈身份腕带在心血管内科的使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11,9(4):80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11

【关键词】 儿科;降钙素原;感染性疾病;诊断价值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044

感染指人体被病菌侵入后导致组织出现炎症[1], 儿童免疫力低, 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早诊断早治疗更为关键。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 发现血清降钙素原可有效标志细菌感染, 指导临床用药, 降钙素原的检测应用于济源市妇幼保健医院检验项目后, 作者收集数据, 评估降钙素原对儿科感染性疾病的指导诊断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收治的10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 按照临床诊断分成细菌感染组(53例)和病毒感染组(47例), 男45例, 女55例, 年龄3个月~11岁, 平均年龄(4.15±2.67) 岁, 入院完成常规检查, 发现病毒感染性疾病:上呼道感染42例, 轮状病毒性肠炎5例;细菌感染性疾病:化脓性扁桃体炎21例, 细菌性肺炎28例, 感染性腹泻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开始治疗前采集血液标本, 检测降钙素原(半定量固相免疫层析测定法), 静脉采集4 ml血液, 在24 h内检测完毕, 同时完成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 PCT≥0.5 ng/ml为阳性结果, 结果分为4个等级:0~0.5 ng/ml无意义, 0.5~2.0 ng/mL可提示感染或败血症, 2.0~10.0 ng/ml可明确感染严重, ≥10 ng/ml提示严重感染伴全身性炎症[2]。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血清降钙原检测结果分布 检测结果100例中48例PCT

2. 2 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PCT阳性率比较 细菌感染PCT阳性率为84.91%(45/53), 病素感染PCT阳性率为14.89% (7/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检验医学的进步与临床应用, 免疫物质特别是炎性物质的检测可发现炎症的类别和活动情况[3]。现在临床, 特别是基层医院检验科最常用的是血常规及CRP来判断感染情况, 具有局限性和不特异性[4], 临床指导价值不明确。降钙素原是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无激素活性糖蛋白降钙素的前肽物质, 稳定性较好, 数据显示, 健康人的血清中基本上没有PCT的出现, 但是当体内因多种原因, 如感染等, 会产生较多细菌毒素、炎性细胞因子等, PCT就会出现在血清中[5], 研究显示, 感染越重PCT量就越多, 但是与感染类型有直接关系。如今, PCT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 本院检验科引入PCT检测项目后, 作者收集数据, 评估降钙素原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指导诊断意义, 结果显示检测结果100例中48例PCT

综上所述, 降钙素原检测对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可以作为本院儿科感染性疾病的常规检测项目。

参考文献

[1] 杜斌, 陈德昌, 潘家绮, 等.降钙索原与内介素-6 的相关性优于传统的炎症指标.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14(8):474.

[2] 简序, 王金和. C 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10, 25(5):471.

[3] 姚咏明, 盛志勇, 林洪远, 等.脓毒症定义及诊断的新认识.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15(16):321.

[4] 李彦华, 王士雯, 杜文津.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诊断老年脓毒症中的应用.中国综合临床, 2010, 20(1):1.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12

关键词:整体护理干预;小儿腹泻;临床应用

小儿腹泻为临床儿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给患儿造成严重影响。资料显示,腹泻是导致小儿死亡的主要疾病,因此,此类疾病临床治疗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尤为重要[1]。对此,将抽选我院接收腹泻患儿100例,分别给予不同程度临床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2年8月~2013年9月,我院接收小儿腹泻患儿100例,按临床接受护理方法平均分成两组(常规组、干预组),常规组患儿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处于1个月~2岁,平均(15.5±0.5)个月;干预组患儿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处于2个月~2岁,平均(17.6±0.6)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不存在明显性差异,可比较(P>0.05)。

1.2临床诊断 ①患儿均符合腹泻疾病临床诊断;②临床表现:患儿均存在多便、持续发热等临床表现;③患儿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实验,且由家属签署临床意向书。

1.3方法 常规组患儿实施临床基础性护理,干预组患儿实施临床整体护理干预,如下:

1.3.1心理护理 腹泻发病急,致使患儿烦躁、不愿进食,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甚至间接影响患儿家属。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首先需给予患儿家属心理上的护理,让其清楚认识到腹泻疾病内容,以便消除患儿家属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指导患儿家属多鼓励患儿,帮助患儿进食,为后续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1.3.2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如大便性状、颜色等,若发现异常现象立即通知医生处理;若患儿存在持续发热现象,护理人员需格外注意,根据医嘱进行退热处理[2]。资料显示,腹泻患儿容易出现脱水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应观察患儿是否存在意识模糊等临床症状,准确记录尿量、体温等指标,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1.3.3饮食护理 临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根据患儿实际进食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指导患儿家属让其少吃油腻食物,多喝水,遵循循序渐进的饮食原则,以流食为主,如情况允许还可静脉营养[3]。

1.3.4预防感染 资料显示,腹泻由细菌感染导致,因此,临床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以便预防感染;做好病床周围消毒工作,护理期间认真洗手,并借助消佳净喷洒病房,及时清洗排泄物,从而更好地防止感染[4]。

1.3.5健康教育 患儿出院时,护理人员还需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多吃新鲜、干净食物,避免肠胃感染;教会患儿饭前便后洗手,适当室外活动等,加强其免疫力。

1.4观察项目 ①比对两组患儿临床结果,标准:患儿临床症状消失不见,大便成形为见效;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大便逐渐成形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大便性状等未变化为无效;②比对两组患儿护理结果;③比对两组患儿各指标。

1.5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x±s对结果中相关计量数据进行表示,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量数据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若结果显示P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结果比对 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临床好转率和常规组患儿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

2.2两组患儿护理结果比对 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临床护理满意率和常规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

2.3两组患儿各指标比对 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止泻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

3讨论

小儿腹泻为临床儿科常见病,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疾病,因此,必须加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以便减少并发症[5]。本组研究实验的100例腹泻患儿,分别给予临床基础性护理和整体护理干预,结果表明:临床整体护理干预组患儿临床好转率、临床护理满意率、止泻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和基础性护理组患儿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

参考文献:

[1]张书平,郑丽.临床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22(03):517.

[2]孙小莉.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4(33):92-93.

[3]沙吾列・木塔力甫,朱慧洁.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18(08):117-118.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13

关键词:调中汤 脾胃不和 小儿厌食症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76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21-01

现在社会中,由于喂养不当及先天禀赋不足,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仍较高。本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儿长期的食欲减退或缺乏,伴有呕吐、腹泻或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又称之为消化功能紊乱[1]。厌食症是一种临床症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多发于3-6岁的幼儿,病因主要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中医学多以患儿脾胃不和来辩证论治,临床上,我们应用调中汤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儿科门诊诊治的小儿厌食症患儿8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就诊前后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治疗组44人,对照组42人。其中男孩52例,女孩34例,年龄在3岁-7岁,平均4.5岁。所有入组患儿均经血常规及彩超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诊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调中汤治加减治疗,主方如下:党参6g、茯苓10g、白术6g,紫苏梗10g、陈皮5g、枳壳5g、焦三仙各6g,甘草6g。每副水煎取汁200-250ml,分三次口服。服药困难者可分多次小量频服。2周为1疗程,服用2-3疗程。对照组: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口服,

1.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如下疗效标准:临床痊愈:食欲正常,食量与同岁正常儿童相当,无呕吐、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显效:食欲增强显著,食量恢与同岁正常儿童的75%左右,伴随消化道功能紊乱症状改善明显。有效:患儿食欲较前好转,食量达到同龄儿童食量的一半左右,伴随消化道症状、体征较前好转。无效:患儿食欲、食量均无好转或者较前加重,伴随症状、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显效有效率分别为61.4%,15.9%,有效率为15.9%,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33.3%、16.7%、19%,总有效率为69.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主要跟喂养不当及小儿体质弱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是微量元素缺乏或胃肠动力功能障碍,对于本病没有特效的方法,部分患儿可能与缺乏微量元素有关,口服锌剂有一定的疗效[3]。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在食滞脾伤,脾胃不和,由于胃失受纳,脾不运化,水谷不能升清降浊,久而食之无味,不思饮食,形成本症。对于本病,由于患儿长期厌食,导致体重无增加或降低,不可认为本病是虚证,治疗时不能纯“补”,导致补而不受,治疗的关键在于运脾开胃,调理中焦,消补兼施。调中汤是我院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治疗厌食症的效验方,针对临床上厌食,饮食纳差,面色黄,腹痛、腹胀等症属脾胃不和的症状,疗效明确。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合四君子汤之意,平补脾胃气虚,助脾运化。紫苏梗、陈皮、枳壳,疏通中焦,行气消痞。焦三仙由山楂、麦芽、神曲组成,消积化滞。本方中以平补为基础,加用行气消导药物,消补兼顾,共奏宽中理气、健脾开胃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四君子汤有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作用,陈皮、枳壳本能够温和刺激胃肠道,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肠道蠕动[4]。本次临床研究中,调中汤组的总有效率达9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疗效确切。综上所述:中汤能够有效调节患儿脾胃肠道功能,改善脾胃不和症状,增强食欲,对厌食症治疗疗效明显,临床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精选篇14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2年1~12月收治的没有实施细节管理的100例住院输液患儿作为对照组。年龄5个月~10岁,平均年龄(3.6±2.1)岁;男58例,女42例。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1~12月收治的实施细节管理的100例输液患儿作为观察组。年龄6个月~9岁,平均年龄(3.4±2.3)岁;男52例,女48。两组病人的年龄、平均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故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没有实施细节管理,儿科输液流程按照普通的就诊流程进行就诊。观察组实施细节管理,儿科静脉输液过程中加强“3H”的服务模式,加强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发现护理缺陷及时改正,为病人做到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具体细节管理流程分为。

(1)进行分区域管理。按照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方法把输液部分为三个区域,按照0~2岁、3~5岁、5~10岁进行分区,并设立相应的标识,依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给予相应的知识教育,例如播放动画片、摆放儿童漫画和玩具等,并设置专门的医护人员全程巡视护理服务。

(2)对护理操作进行分工。由不同的医护人员分别负责校对药物、配制药物并送至输液间、负责输液巡视等工作。

(3)与病人互动管理。给病人发放亲情卡,征求病人对于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及时更正护理中的的不足,更好的促进临床输液安全。

1.3统计学

处理使用软件包SPSS15.0对所有病例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描述,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描述,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疗效与护士输液量的比较

观察组病人的流程耗时和输液耗时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病人,即加强细节管理有助于儿科临床输液安全进行。

2.2两组患儿家属输液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家属的满意度(97.3%)明显高于对照组(82.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加强细节管理,保证了患儿输液安全

细节管理在发生不良事件前进行积极的预防,改变了以前仅限于消极的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现象,是把处置行为变为控制的行为,是一种前瞻性的控制。通过细节管理,使输液的全过程更加安全、严密,我院儿童呼吸科病房加强细节管理后,不良事件显著减少,满意度明显提高,有效地避免了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3.2加强细节管理,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当临床护理差错后,由于绝大部分家长不懂医学,担心有无后遗症及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因此加强细节管理,完善护理工作中的每个小细节,降低错误发生率,能够减少医疗纠纷,增加临床输液安全。

3.3加强细节管理,规范了护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