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体育培训范文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1 09:56:21

初中体育培训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1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师 培训 转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分析

1.1培训成果转化的概念

Taylor将工作场所的培训项目成果转化定义为受训者将参加培训后获得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当中。受培训的教师所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和行为转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习惯和坚持。因此,我们可以把培训成果转化定义为受训者有效而持续地将其在培训中所获得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认知策略运用于工作当中,从而使培训项目发挥最大价值的过程。

1.2培训成果转化的形式

培训成果转化是指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等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整个过程。培训的目标是学以致用,受训体育教师不仅要学习掌握培训项目所要求的各项知识技能,还必须持续有效地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转化为体育新课改的效益。在转化中我们要增强来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推广能力和维持能力,要使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回到原学校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2培训成果转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1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特征

2.1.1农村初中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在农村边远山区中学体育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且兼职较多,专职的较少,很多没有经历过体育学科的专业化培训,所以对各种体育教材、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2.1.2培训动机

动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 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一个人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态度很积极,但有少数参加培训出于被动或者是应付上级要求或者被迫参加,仍处于被动培训阶段,他们尚未领会到培训对自身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2.2培训设计

2.2.1培训课程的设计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不同的需求,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使人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与改进的系统性过程,培训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前期调研中发现的培训需求是否得到有效的回应,在教师培训实践中,培训需求分析也应该成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克服为分析而分析、培训课程设计与培训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有培训需求分析作为基础的培训课程应该目标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

2.2.2自我管理战略

从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学习行为来看,它包括三个层面的过程: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从认知层面看,它是学习者的主我对客我的认知过程,即学习者对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理想的更加深入地自我认识过程。从情感层面看,它是学习者的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斗争过程。从行为层面看,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的过程。自我管理战略就是通过这三个过程达进行学习行为的塑造进而学习规范内化。

2.2.3工作环境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很大,他们要上体育课,还要上其它课。职称很不好评,学校领导对体育科目有偏见,绩效工资在学校较低。 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不能及时引进优质学习资源。长期以来缺乏对体育的投入和支持,特别是得不到学校领导支持,体育教师消极教学,长期忽略专业发展。以上种种情况导致云南体育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素质底下,体育教师不能全心投入体育教学,阻碍了农村初中体育新课改的发展。在培训完以后回到原单位,有的教师又回到原点,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技术没有执行机会,有的有执行机会,由于学校经费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过硬而无法实现,有的具备以上条件却没有转化氛围,就培训教师孤军突围。

3培训成果转化效果提升的措施

3.1科学的需求评估

科学的需求分析就是在规划与设计培训之前确定是否需要培训、谁需要培训及需要什么培训的一种专业活动。要想使培训达到较好效果的基础是做好专业需求分析。农村初中体育教师教育培训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新课改要求的专业能力与初中体育教师实际工作中专业能力之间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体育教学的低效率,阻碍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培训需求是组织及其成员在绩效、行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理想状态之间有差异,但可以通过培训来加以改变的差异。”如果能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找到教师“增长点”,就能使培训课程有了针对性,就可以促进教师的观念更新和行为转变,不断提升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3.2基于需求发现增加培训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培训中对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开展培训需求分析,使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基于培训需求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培训需求分析是在规划与设计培训方案之前,由有关人员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地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需要什么培训的一种内容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培训需求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不能为了分析而分析,培训需求分析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设计有针对性、能促进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

3.3良好培训前准备

根据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氛围准备中有主要领导出面参与成果汇报;上级的沟通、了解、参与、指导和承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Z].2011.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2

关键词 农村 初中体育教师 培训 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脱产置换研修农村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培训内容很丰富,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培训内容丰富而培训时间短,课时量不足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培训中理论指导过多,实践、实训内容有所欠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难度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员专业发展的需要。

1培训需求分析方面

有的培训机构在接受培训委托之后并没有对教师的培训需求做深入的分析,而是基于任务要求自上而下的确定课程,或者让授课教师自行确定讲课内容。

2培训课程设计方面

在教师培训实践中,培训需求分析也应该成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克服为分析而分析、培训课程设计与培训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有培训需求分析作为基础的培训课程应该目标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然而我们的培训课程设计往往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需要改进。

(1)课程目标缺乏职业生成性。国培计划(初中体育)总目标中指出帮助县域内农村初中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体育骨干教师加深职业理解和学生发展认识更新教育理念,拓展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体育教学方法与技能,提高教学与研究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县域内推动初中体育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青年带头人。由于专业素质发展的理念缺乏深入思考,对教师继续教育缺乏长远、通盘,整体的考虑,更多地从提高职业适应性的角度拓宽和加深知识面,只注重系统化、结构性和理论性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创新素质的全面培养重视不够;重视对教师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对教师人格、情感、意志的发展和升华;过多注重教师个人需求,忽视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的内在诉求,导致课程目标缺乏职业生成性,教师学习热情低落,学习效果不佳,甚至走向反向效果。

(2)课程结构失调。很多学员在培训中学到了新知识和方法同时他们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当回到原有学校尝试时,又必然面对一个问题: 每所学校甚至每一次课堂授课均有独特之处,这就让教师觉得培训中所学的过于抽象、理论化和不切合实际教育的现实差距太远,这又会让教师对专业的理解感到困惑。因此,当前的在职培训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作用并不明显,不利于学员的培养和学员专业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在培训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程度不够所导致学员无法适应教学环境的改变。培训不仅要有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还应设有不同层次教师培训的课程目标,才能体现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差异。

课程结构的失调现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学科本位主义倾向突出;二是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活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重视不够,比倒失当,分科课程有余,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不足,学科理论知识多,实践环节少,理论和实践在培训过程中明显地成为“两张皮”;三是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必修课程过多,选修课程不足,造成选修课缺失或选修范围过于狭窄,导致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影响教师的自主发展;四是重国家课程、轻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程内容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

(3)课程评价缺乏科学性。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做出价值判断的证据的收集与提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过程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二是对学生成绩(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判断。笔者在培训的参与中发现培训课程的评价较传统,缺乏开放性、动态性、灵活性。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课程评价的真正功能。

课程评价可以对课程的合理性做出价值判断,给课程决策者提供信息反馈,以便课程执行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控制与调试。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完善培训课程评价,使课程设计者利用课程评价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做出科学的决策。

(4)课程设计忽略培训教师主体性与参与性。由于参加培训学员的教龄不同,学历差异、地域文化不同、授课教师对于文本课程的设计很难把握,由此课程设计往往缺乏针对性。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需要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共同作用,而主体意识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在培训中很多学员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授课教师和学员的交流互动忽视了学员自身经验和主体学习能力。

授课教师的课程设计考虑不够周全,忽略了学员对课程的参与权,影响了课程向学员的转化效果。有部分参加培训的教师有很多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好的教学技巧,可是他们的地位却从来是非主体的,如果从课程运作的角度审视培训的课程现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教师的权利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扭合状态: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绝对权威,但在课程决策、课程设计与课程评价中却处于奴仆地位。在这里,规则是先定的,内容是固化的,知识学习成了最终的目的,人的发展退居其次。课程被狭化为教材,主体的人异变为被动的受体。

(5)课程实施缺乏规范性。有的授课教师上课不够认真,为了取悦学员而完成授课任务,有的授课就是个人人生传奇的讲解,学员逃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课堂上学员经常讲小话,有时课堂下的声音高于教师声音缺乏课程秩序。在培训中授课教师的课程权力十分有限,一位老师说 “教师除了课堂上的权力以外,没有其他任何权力”,这虽然不能完全说明在培训中授课教师课程权力的现状,但可以揭示教师在课程权力上的欠缺,究其根源,授课教师和学员未能参与并行使其课程权力,课程秩序缺失。造成不能保证课程培训的有效性,致使培训效能培训低下,进而影响了学员专业学习。

参考文献

[1] 卢正芝,洪松舟. 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70-74.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2019年9月28日至30日,我参加了xxx政务服务管理局党组开展的为期三天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一次集中学习读书班培训会,培训期间通过集中学习、局党组几位领导专题辅导、到红色革命基地接受党史教育以及倾听同志们的交流感悟,使我净化了心灵,全身心受到革命理想信念的洗礼。虽然我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自我,以党性修养要求自己。

“清正廉洁作表率”是此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实现的三个具体目标之一。强调:“清正廉洁作表率,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坚决预防和反对腐败,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一目标,既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应该保持的政治本色。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将以对党员的要求对标对表,认真全面查找自己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强化自我修炼、谨言慎行、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在廉洁自律上作表率。

在本次培训会上我观看和学习一些干部的反面典型案例,如:白恩培、秦光荣、仇和、曹建方、侯新华、赵海仙、姜扬、王玉玺等,他们对党的纪律规矩不以为然,不忠诚、不老实,当“两面派”、做“两面人”,台上一套背后一套,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贪污腐化,工作上总想打擦边球,面对利益和诱惑总是不收敛不收手。这些人,都曾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都是经组织长期培养逐渐成长起来的,但由于没有守住初心,逐渐褪了色、变了质,最后落得“阶下囚”的下场。我将引以为戒,以焦裕禄、杨善洲、张富清、李文芝等先进典型为榜样,反面典型为镜鉴,真正用正反两面镜子,对照先进典型对标杆、找差距,对照反面典型知底线、受警醒,自觉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通过本次培训,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就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刻、政治站位不够高对党内的一些错误观念、丑恶现象、不正之风敢于亮剑方面有待加强;。我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对照存在不足认真整改,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二是对不正之风敢于亮剑。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法纪,坚持原则、恪守规矩,夯实廉洁奉公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要要发扬斗争精神,对党内的一切错误观念、丑恶现象、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勇当驱邪扶正的“泰山石”,不做八面玲珑的“老好人”。三是要继续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新变异,继续紧盯享乐奢靡问题,找出可能反弹的风险点,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对不收敛不收手的露头就打,严防回潮复燃。四是要增强底线意识,正确处理“公私”“义利”“是非”“情法”“亲清”“俭奢”“苦乐”“得失”的关系,算好亲情账、政治账、名誉账、经济账、健康账,时刻自警自省自律自励,坚守清正廉洁的从政底线。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4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5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必要性;存在的问题;有效性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如果实施素质教育,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能够满足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需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应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然而知识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作为老师必须坚持学习新知识、拓展视野、开阔眼界。[1]因此教师要建立继续教育的观念,主动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一、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一)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目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未来教师教育事业的基础。教师专业化发展即指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也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2]初中数学教育是从小学到高中数学教育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初中数学教师是初中数学教育的实施者、主导者,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是影响初中数学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势在必行。

(二)践行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要求

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要连续不断进行的过程,终身学习成为了新时展的趋势。作为培养中国合格人才的人民教师,更要终身学习和进行终身教育,将学习贯穿于一生,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积极吸取本专业和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最新成果,增强科研能力,跟上时展的脚步,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的创新精神、精湛的教学艺术等。这些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不断主动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反思。

二、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条件,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要以敬业爱岗为核心;其次是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再次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目的设置多元的培训内容,但目前的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多以理论为重点,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培训课程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但缺乏针对性。“因材施教,满足需要”是教师培训的总原则,有些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课程内容与教师的工作需求并不相符,导致参加培训的教师无法将培训内容与自身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而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二)缺乏专业和完整的培训专家

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培训体系,有些培训专家并不适合进行培训指导,完全符合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专家团队很少。许多培训机构会请当地或外地大学有名的学者指导培训,但大学中从事教师教育的专家多是研究与大学有关的内容,他们拥有的有关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因此这些培训专家在指导培训活动时都会有些力不从心,这就严重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导致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出现低效性。

(三)参训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有些培训机构对参训教师的管理存在漏洞,有参训教师出现迟到或早退现象,培训机构并没有记载。有管理部门对参训教师在最后结业时的评价也不完善,出现参训教师无论在培训中取得的效果如何,一般都可以得到一张“合格证书”。同时也出现有关部门对参训教师的工作时间与培训时间没有及时协调,导致有冲突,从而参训教师不能准时参加培训。没有完整的考勤体系和规范的评价机制,必定要影响培训的效果。需要培训结构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和对接,这样才能保障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整体效果。对于参训态度不端正的教师要给予评价不合格,责令参加下一期培训。

三、初中数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策略

(一)设置系统的培训课程

课程是培训的灵魂,培训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的确定上。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无论是校本培训还是其他形式的培训,培训资料比较贫乏。目前市场上针对初中数学教师的书籍较多的主要是优秀教案和试题集,能够提升教师素质的书籍较少。骨干教师培训往往也是使用研究生课程,理论性极强,与教育实际严重脱节。有关部门应该大力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发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相关课程。针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目标,涉及的课程应该包括:数学教育哲学、数学课程研究及其发展、数学学习和教学研究、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数学教育的现代研究、数学史、数学教育史、数学思想史、数学竞赛学、数学方法论、数学建模、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包括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比较与优化)、数学命题研究、数学教育心理与学生心理、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脑科学与教育、学校生活与儿童的健康、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等。这些课程要根据初中数学教师的教龄分阶段开展,并且按照必修、选修方式进行学习,不强制要求教师学习以上所有课程。

(二)加强培训专家授课质量监督

参训教师的培训效果由培训专家的水平直接决定。相关机构和部门在推选培训专家时要综合考查其能力水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科学研究能力、表达能力、教学艺术、人格魅力等。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对培训专家进行监督,对培训专家的培训效果、培训目标要进行调查。对培训专家的课程内容、教学课件等要把关和及时收集。从而避免培训专家使培训流于形式,避免应付式地为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培训结束后要马上请参训教师对培训专家进行评价,评选出有责任和有能力的培训专家,并作为有关部门以后推选培训专家的重要依据。而对于优秀的培训专家则要进行适当的表彰,颁发证书,树立正面形象。

(三)实施科学的培训评价

培训评价包括对培训专家的评价、对参训教师的评价、专家和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对培训机构和管理部门的评价。如果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培训评价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将对培训起不到促进和监督作用。培训评价是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进行培训评价可以避免和纠正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从而可以通过改进培训策略,调整培训形式和内容,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进而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培训评价可以使培训专家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状况和培训效果,为将来的教师培训积累经验。培训评价也可以使参训教师及时反馈培训过程状况和最终效果,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评价,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四)落实培训经费和规范培训管理

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它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是中学得以稳步发展的保障,对促进我国中学教育事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教师培训中对于培训经费的合理运用和完善培训管理是实现整个中学教师培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师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国家对教师培训的经费支持是为了使教师培训活动有序进行,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分派到各培训机构的培训经费应当全部或大部分用于设置课程和聘请培训专家,这也不是说就不关注参加培训教师的日常生活费用,要将特定的费用用到适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在规范使用培训经费的同时,还要制定培训管理制度,这不仅是整个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初中数学教师培训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培训,它必须要求培训机构和管理部门事先确定管理流程,如训前要调查参训教师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培训内容、及时进行训后考察等系列流程。

四、结语

总之,作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素质、促进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培训在新课改背景下意义重大,同时也给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中,既要关注教师的培训需求及特点,更要以发展的眼光、依据成人学习规律及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系统制定培训策略,将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整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7

[关键词]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039-03

[作者简介]陈韵妃(1975―),女,湖北广济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中学高级;黄银美(1961―),女,江苏高淳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中学高级。

2014年,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师资培训处(以下简称“高师处”)牵头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市教学研究室及我市部分教育教学、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市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系统思考和整体架构。根据教师职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设计出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并在重组、优化原有教师培训项目的基础上,用系统性思维整体建构“分段分类、分层分岗”实施的教师培训课程,并提出了“顶层架构、课程引领、实证评价”的教师培训工作课程化推进策略。

一、理念先行,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框架

1.教师培训项目推进模式的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全市的教师培训,多是以项目形式来推进。比如,骨干教师培训班、学科教师培训班等。这些培训项目的培训通常套用大学教育学院对学术精英的培养模式,多采用集中听课、理论讲座方式,这样就导致同样的培训课程会在不同项目、不同班级里重复演绎。还有的培训项目是由培训机构来承担,培训机构往往会根据拥有的师资现状来确定培训课程,导致课程内容呈现“零散”“拼盘”的特点。而且不少教师培训项目的课程内容重叠、交叉,培训对象多头培训、重复培训和培训错位。鉴于此,我市开始着力于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研究,着重思考如何把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性特点,构建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

2.教师培训阶段性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

根据中外学者所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生涯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5年的适应期,5―10年的发展期,10―15年的成熟期……其中,第一个5年是关键。因此,在研究我市教师专业发展5年一段成长特质的基础上,实施教师阶段性培训课程的系统性架构,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师培训阶段性课程体系有两个维度,一是教师发展的阶段性设计(这里暂分成三个阶段),并从处在第一个5年发展阶段的职初教师着手研究;二是研修课程内容的架构(这里指非学历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不仅包括市、区教师研修部门组织实施的区域研修课程,还包括教师所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本研修课程和教师个人自主研修课程。每个领域的课程如何规划,如何组合相应模块,主要基于我市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特点逐步修正、调整,长期聚力研究。

这样的课程建构,既基于不同教师成长的需要,又基于国家、社会对教师发展的要求,有效规避了培训项目泛滥、内容重叠、形式单一的不足,满足了教师对培训的实际需求与发展需要。

二、课程引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1.研究制定《南京市中小学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试行)》

自2012年起,我市从处在职业适应期教师的教育(培训)课程着手,对入职1―5年(含5年)的教师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依据教育部出台的《中(小)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精神,并结合南京教育实际,结合“凡进必考”的教师招录选聘模式,组织师培、教研、科研等领域专家以及部分基层校长、一线教师共同制定了《南京市中小学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试行稿)》(以下简称“《课程方案》”)。2014年,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正式颁布。《课程方案》明确了职初阶段(入职1―5年,含5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即尽快成长为师德优良、教育水平合格的教师,同时,对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踏实的行为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培育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为我市各级各类学校职初教师指明了具有适切性的现阶段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同时,《课程方案》还从专业理念与师德素养、学生教育工作基本素养、学科教学工作基本素养三个维度,从职初教师的三个发展阶段(第1年,教师见习期;第2―4年,教师适应期;第5年,教师巩固期)规范了区域培训与校本研修不同的课程学习模块(课程架构见下表),且依照属地管理,确定了组织实施、指导监督的责任单位,也为各级培训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可操作的职初教师培训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课程方案》的制定,为职初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确定了实施标准,此举不仅能丰富职初教师理论修养,而且能提升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市还建立了以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基层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课程管理(领导)共同体,来参与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教师教育课程。

2.编写职初教师教育课程系列读本

为了保证职初教师能够顺利达成《南京市中小学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中该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我市组织一批专家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编写了《职业成长:从这里起步――职业适应期教师教育课程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向我市5年内(含5年)教龄的所有教师免费发放,并以《读本》为基石,继续组织人力编撰了《南京市职初教师校本研修指南》,为学校课程的实施提供服务,汇编了《职业成长:就这样起步――职初教师校本研修案例》(案例集即将付印)。职初教师教育课程系列教材、读本的出版,使得职初教师五年培训规划更加切实可行,也让区级培训机构,基层学校打开了培训思路,优化了培养策略,让众多教师寻到了自身专业发展之道。

三、实证评价,创新考核促推进、促发展

1.研究制定《南京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要求》

2013年开始,市教育局组织市小培中心、市教研室相关专家,根据《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读本》研究制定了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标准,历经一年的研究,推出了《南京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要求》,这既是要求,更是教师专业基本素养指标体系的量化标准。从本质上看,《南京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要求》不仅是一种目标导向,也是一种过程控制,还是一种阶段性的评估要求,有效地强化了职初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健全了教师培训与考核机制。

2014年8月,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开展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培训与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对职初教师的培训评估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即一份个人专业发展档案袋(档案袋是过程性评价),一节独立备课的常态课,一场教师专业基本素养纸笔考核,一节课与一场执笔考试是5年的阶段性评估。

2.启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

2014年11月,我市正式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及展示工作,并于12月至2015年元月,对全市2009年秋季入职教龄满5年的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培训与考核工作进行抽检与评估。抽检与评估工作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职初教师,抽取10%的人数(123名)参加市级考核,考核形式是笔试;第二步是各区推荐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数、英学科的优秀职初教师(55名)参加展示,展示形式为课堂教学和现场答辩。虽然5年教龄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的考核与展示的样本还不够大,实施过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相关数据分析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总体上说,这批职初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较好,这也充分肯定了我市从2004年起执行的“凡进必考”人事制度。客观上看,经过5年的各级各类培训和自主发展,这些教师的分化还是比较大的,有的提升很快,也有的原地踏步。通过对考核数据比对、分析,各区各校在职初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以此阶段性评估结果倒逼培训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按5年一段进行教师教育课程的系统性、结构化建构,并聚焦课程领导力,这无疑是我市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品质的一种创新之举。事实证明,从教师培训项目化的推进走向教师培训工作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改革,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品质的有效路径。但如何探寻教师队伍整体提优的新的生长点,如何将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完美结合,以及如何使教培工作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互作用,仍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8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经研究,决定于今年5月至11月在全省组织开展初中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校校通工程”的应用效益和全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作用,采用以网络为主的远程教育方式,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初中一线教师遇到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设计能力不强、教学科研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向全省初中语文、数学和物理教师开展专项培训。通过自主学习、网络交流、专家在线、任务驱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初中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我省初中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初中教育教学水平。

二、培训对象和时间

培训对象为未参加过20*年省“送培到县”集中培训的在编在岗初中语文、数学和物理教师。

培训时间为5月20日至11月30日。具体办班起讫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月,由各地在5-11月期间选定。

三、培训组织和管理

我厅师资处负责组织实施。省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具体教学指导和其他有关协调工作。省电化教育馆负责网络维护。我厅将选派专家深入部分培训点进行培训效果实地调研。

各市教育局全面负责本地区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督促本市电教部门做好网络课程资源的分布存储和其他相关管理、保障工作。培训的具体教学组织、管理等工作原则上由《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工作的通知》中指定的单位负责,各市教育局可按照利于教师网络培训长期有序保质开展的原则进行调整。如做调整,请及时告知我厅师资处和省教师培训中心。

四、培训形式和考核

各地分期分批组织培训。原则上按学科以50人为单位组成培训班级,每班设班级管理员、教学辅导员各1人;也可根据当地初中教师特点采取更为灵活和贴近实际的组班和管理方式。

培训考核总分100分,其中网络学习时间20分(不少于22学时),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10分,平常作业20分,培训结束时提交一份原创教案(附教学反思)、课件(完整的一课或一个单元)、论文(不少于3000字)50分。上述综合分数在80分及其以上者为合格,由各培训机构颁发全省统一编号的结业证书。本次培训30学时,记入继续教育学时。

培训结束后,各地按培训人数的2%推荐优秀学员,报省教师培训中心审核并颁发证书予以表彰。

省教师培训中心、省电化教育馆在辅导员推荐、学员网络点评的基础上开展优秀教案、课件、论文评比,对优秀作品颁发证书,以示奖励。

五、培训人数和经费

各地在考虑规模、效益、网络条件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原则上面向当地全体初中语文、数学、物理教师组织实施本次网络培训工作,一般每县(市、区)不得少于150人。我厅按每县(市、区,含市直学校)1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不足部分由各地自行解决。三门学科培训结业总人数不足百人的县(市、区)将不予补贴。

六、工作要求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拓展训练;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72-01

在初中阶段,体育教学可促进学生身体得到有效锻炼,因此务必要提升对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关注度。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融合作为体育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亦可称为外展训练,是当前世界上得到广泛推广的一种体验式培训方法,是指借助特殊环境来锻炼学生的生存技能,并有序地把此项模式引入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挑战性、趣味性以及研发性等特征。

二、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融合存在的问题

1.训练场地及器械设置不合理

一些拓展训练项目由于设施场地有限致使难以开展,比如射箭、射击、攀岩等。拓展训练项目建设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些学校通常因经费过高“望而却步”,造成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应用层次过低,教学成效不理想。

2.教学课程设计缺乏合理性

不同学校对拓展训练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初中体育教师难以选取可直接使用的拓展训练教学模式。没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选择,造成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融合不当,继而对拓展训练教学成效造成不利影响。

3.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足

现阶段,一些体育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全面的拓展训练专业知识,综合业务水平不高,进而对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推行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师资队伍仍然是影响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融合的重要因素。

三、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融合策略

初中体育教学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和成功发展经验。如何逐步强化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融合,进一步促进初中体育教学安全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科学安排训练场地及器械

一些要求相对较高的训练场地及器械要求学校采购或者租赁,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采购与否。条件允许的学校可自主打造拓展训练场地,推行适时定期的拓展训练。拓展训练在关注效益的同时,还应当强调安全。比如“破冰”项目的拓展训练,可将其设置成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一些学校同样可只针对“破冰”项目开展拓展训练。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要注意取长补短,有效消除当前学校面临的场地、器械等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氛围。

2.加大对学生训练的引导力度

某种意义上而言,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有着一致的本质和目的,拓展训练的基本原理大多是以体育教学一系列理论知识为重要前提的。在拓展训练体系中,很大一部分的训练原理、方法与体育教学有着殊途同归之效。比如,在开展滑雪项目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第一步应当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合理的训练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对学生的一举一动展开有效的观察及记录,发掘有价值的线索,以帮助学生对训练情境M行回顾。教师通过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指引和提示,加大学生体验、领会程度。教师也可以在学校操场组织学生参与“同舟共济”的游戏,将学生合理分成若干个小组,发给每个小组九块地毯,以正方形的形式摆在地上,让队员相互之间随意抽走地毯块,然后看哪个小组能在地毯上站立的时间最长。这个拓展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协助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强化对教师的培训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10

1.初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现状分析

目前,素质拓  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属于短期培训,这显然不符合初中体育教学的长期性特点。并且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初中学校在实现人员、设施等素质拓展训练的配备上有一定的困难。此外,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必须以课程化为保障,然而目前许多学校无法实现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化,或者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2.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传统体育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例如许多学生存在焦虑、恐惧、自卑、胆小等心理弱点,而针对这些问题,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时,教师可以开设专项训练,使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得以提高,进而避免学生出现消极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

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存在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在教学内容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受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弱化,减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成为许多学生面临的难题。而素质拓展训练就能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以上问题,设置专门的训练项目,促使学生交流与协作,并通过正确教育与引导,使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在训练中得到相应的提升。

3.如何加强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设计与安排

目前,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主要是由于其属于一门新兴课程,针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与解决方法,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其可行性,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影响以教学方法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素质拓展训练的预期教学效果,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设计与安排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课程。如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初中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为了加强素质拓展训练在其中的应用,就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为充分发挥初中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优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许多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并不理想,许多学生的体育教师的在素质拓展训练这一方面的教学经验欠缺,无法充分实施素质拓展教学。许多教师的体育教学技能仅仅满足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而素质拓展训练教学的教学方式所强调的内容却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技能不匹配。并且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对素质拓展训练教学的正确认识。因此,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目前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形势,保证素质拓展训练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引入初中体育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就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素质拓展训练教学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3.3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由于素质拓展训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特殊性,这就要求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其它教学资源。因此,就必须加强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使其教学价值得  以充分的发挥。例如,学生的操场或者体育馆就是教师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场地,或者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限制的桌椅、板凳等,将其作为训练器材,又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相对简单的训练器材才完成素质拓展训练教学任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属于一门新兴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可行性,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加以改进与完善。然而这并不影响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素质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符合新课标要求,在未来初中体育教学中必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李莉娟.浅谈初中体育教学当中拓展训练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4(17):342-343.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11

一、后勤士官培训的现状

我军士官培训是随着我军士官制度的建立而建立,随着士官制度改革而发展,随着士官制度改革深入而逐渐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后勤士官培训与整个士官培训的发展同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培训体制初步形成

构建我军后勤士官教育培训体系是后勤士官培训的重大现实问题。总部建立的院校、训练机构、教导机构三级培训体制,在培训实践中基本落实。这种格局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在培养后勤士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规模办学已见成效

随着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后勤士官培训相关院校、训练机构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撤并整合,由分散设置逐步走向集中。专业设置与部队后勤岗位需要基本匹配。归口培训体制初步形成,按照训练任务规划,面向全军的后勤士官培训归口总后院校培训。每个承担后勤士宫培训任务的院校也在积极申请培训任务,同时在己开设专业的基础上辐射新的专业。后勤士官培训走向规模适度、综合集成,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益,同时方便总部管理。

(三)配套制度日臻完善

随着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逐步深化,后勤建设和人才培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军委、总部及相关院校、训练机构深入研究后勤士官人才培养的新情况,探索新形势下士官培训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了相应的配套制度,颁发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基本配套的制度、一法规为后勤士官培训提供了保证。特别是军委深化士官改革方案的出台,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必将对后勤士官培训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四)特点规律日益凸现

后勤士官培训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是后勤士官培训规律的具体体现。后勤士官培训属于军队任职教育,也属于国家职业教育范畴,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定向性。后勤士官培训要与部队的后勤士官编制及配备结构要求相匹配。二是阶段性。后勤士官培训形成了由初级到中级、由中级到高级依次递进逐步深化的系统体系。三是针对性。后勤士官的任职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都必须贴近后勤岗位要求。四是综合性。后勤士官培训必须使后勤士官在政治、军事、技术、管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是实用性。后勤士官培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实用专向,必须学得会,用得上。后勤士官培训的基本规律体现为三个“必须适应即必须与部队基层建设需求相适应,必须与后勤士宫职业特点相适应,必须与后勤士官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

(五)培训质量逐步提高

根据职能定位和岗位需要,各后勤士官培训单位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总部、各大单位有重点地加大了相关院校、训练机构的教学条件建设投入力度,生活基础设施、教学设施设备、训练

场地环境、信息化教学条件等得到了改善,后勤士官教育训练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由注重理论教育向注重技能训练转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

二、后勤士官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跨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深化士官制度改革对士官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后勤士官人才培养与我军现代后勤建设及部队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训机构叠加,培训任务分散

目前,士官训练体系尚不完善,专业布局不尽合理,教育资源配置分散。从总部及各大单位层面看,还没有一所专门的后勤士官院校。将部分后勤士官培训放置到以承担军官培训为主的院校中,士官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教学条件不适应士官以技能为主的培养要求,师资力量不能适应士官学员的实践性教学需要。还有部分后勤士宫的专业培训由各大单位后勤训练机构或教导机构承担,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这种机构重叠、专业单一、相对分散的培训格局,不符合归口培训、统一管理的发展趋势,不符合联勤联训的要求,不利于军事教育资源的优化。

(二)生源起点不高,培训层次偏低

我军后勤士官教育属职业准备教育,即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士兵,进行为期2年的中专或大专学历教育。一是入学文化程度起点要求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应提高到高中以上。二是专业基础没有具体要求,入学前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比例很低。新型后勤士宫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学员的岗位任职为中心,全面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因此入学前的专业经历和专业基础尤为重要,没有相应的岗位经验与专业基础,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三是后勤士官院校教育以中专培训为主,对士官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与实际培训的低层次的矛盾尤为突出,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要求不相适应,不利于士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三)专业设置不全,受训覆盖面窄

我军后勤士官岗位众多,职责细化,任职时间长,素质要求高。随着我军后勤建设的发展、后勤改革的深入和后勤装备科技含量的提升,后勤岗位逐步向专业化、系列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需要规范培训的专业种类多、人员数量大。第一类情况是有岗位无编制。第二类情况是有岗位无培训。第三类情况是有培训不正规。目前,列入军队院校最新专业目录的后勤士官专业与我军后勤岗位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密极不适应,急需在相关院校增设相关专业开展培训。

(四)培训形式单一,逐级培训机制不健全

按照军委总部要求,首次选取的士官应经过资格培训,直接招收的士官应进行任职培训;初级晋升中级、中级晋升高级的士官,应升级培训技能等级。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士兵未经专门培训,直接选改为士官。由于没有专门的后勤士官学校,承担后勤士官培训的军官院校数量不多,任务不饱满,大部分后勤士官都分散在各训练机构培训后上岗,士官中先经过系统培训后任取的比例不高。一些信息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对人才的科技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导队短期培训或院校中专层次的学历培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我军的后勤士官培训基本属于岗前一次性资格或任职培训,并随着服役年限的增长不再经过系统培训而自然晋升,这种“一训定终身”的现状距离“先培训后任职、先培训后晋职”的原则还相差很远。

三、加强后勤士官培训的对策

信息化战争对后勤保障的高依赖性决定了后勤士官岗位的极端重要性。随着我军士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后勤士官教育训练,完善士官任职培训、资格培训、升级培训、新装备专业培训体系是必然趋势。

(一)合理区分任务,避免机构重叠

按照总部调整培训任务的精神,技术复杂专业士官的资格培训、升级培训由军队院校和大单位训练机构承训;一般专业和非专业技术士官的资格培训、升级培训由军以下训练(教导)机构承训:新装备专业士官培训,以院校和训练机构承训为主。

基本设想是:把培训初级后勤士官为主要任务的专设训练机构和教导机构作为后勤士官培训的基础,把承担中、高级后勤士官学历教育为主的院校教育作为后勤士官培训的主体,把丰富的国民教育资源作为后勤士官培训的重要依托,把紧贴岗位的部队自训作为后勤士官培训的有效补充,把远程教育作为后勤士官培训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的增长点。

具体任务分工是:训练机构承担非专业技术后勤士官的培训和简单专业技术后勤士官初级培训。专设训练机构承担专业技术后勤士官的资格培训,以培养初级后勤士官为主。后勤士官院校承担初、中、高级后勤士官的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地方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可通过委培和直接选招方式,承担部分专业接近或相同工种后勤士官的培训任务,直接选拔人员进入军队服役前,在专设训练机构或士官院校,接受一定期限的军政训练和任职培训。

由于军队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系统性、规范性地位,要求凡是能纳入院校培训的尽量纳入院校培训。所有培训需求应由各级军务部门汇总上报,总参军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就像各类军官培训归口到总政干部部一样。

(二)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培训体制

着力改变后勤士官院校和训练机构规模偏小、教育资源分散、教育层次偏低的现状,结合正在进行的院校和训练机构编制体制调整,对现有训练机构、士官院校进行重新整合,集中财力一人力和物力,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教育资源雄厚、教育层次较高的后勤训练机构和士官学校。同时,建立和完善后勤学校、训练机构和部队交流合作制度,把士官院校教育、训练机构培训与部队开展的岗位练兵活动有机统一起来,逐步形成“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多元一体、合力育人”的育人机制。

1.区域教育培训模式一将部分军区部队后勤训练机构归口大合并,或按相邻军区归口小合并,将各大单位多点分散培训的后勤士官相对集中培训,在全军组建2-3个大型训练基地。承担一般技术岗位后勤士官初级培训。

2.混合教育培训模式。把现有军官院校承担的后勤士官培训任务剥离出来,根据部队岗位需求和后勤士官人才培训规格要求,优化整合学科专业,创建3-5所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后勤士官学校,承担全军复杂专业技术岗位后勤士官和领导管理技术岗位后勤士官初级、中级、高级培训。

3.专业对口培训模式。扩大总后现行后勤士官院校及教导机构士官培训规模,将现有的军兵种后勤士官培训机构按照专业性质归类集中:把军官院校中代训的后勤士官任务剥离出来;将分散在各训练机构的培训任务,集中到对口后勤士官院校或训练机构培训,承担指挥、管理岗位后勤士官和一般技术岗位后勤士官初级培训。

(三)完善培训体系,扩大培训覆盖面

遵循“按岗施训、学用一致”的原则,依据后勤士官任职岗位的能力素质需要,区分岗位、区分培训任务和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构建系统完善的培训体系。

1.学历培训。包括司务长、出纳员、勤务分队长、靶场分队长、汽车分队长、军需仓库保管员、油料检验等专业士官,其任职岗位对人、财、物的指挥与管理职能明显,业务素质要求高,可实施中等专科或大学专科学历教育,学制两年(在校1年,部队学习1年)。条件成熟时,可以实施本科教育。

2.任职培训。各类医疗机构的护理、检验、药剂、防疫、放射和仓库水质等专业的士官,专业技术性强,业务能力要求高,可招收地方相关院校毕业生入伍,或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从事后勤工作的优秀士兵,进行短期岗前军政训练和专业强化训练,学制6-10个月。

3.技能培训。凡国家与部队有相应的技能等级要求,应与国家专业技能资质认证制度并轨,按国家和军队的教学大纲施训、考核,实行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培训。招生对象为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士官,学制3-6个月。同时初级晋升中级、中级晋升高级的士官,应升级培训职业技能,时间3个月。

4.短期培训。食品质量检验员、饮食装备操作维护员、被装洗涤员、农副业生产技术员、船体修理师、汽车修理师等,这类专业性不强、人员流动性大、轮换频繁、失训率高的岗位士官,可根据任职需要设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时间,实行不定期的1-3个月短训或轮训。

(四)多层递进培训,提高学历层次

按后勤士官层级和衔级分层次、分阶段培训,每一层次或阶段既相对独立,又纵向衔接为从低级培训到高级培训,不断为士官提供晋升学习机会,激活他们向上的内驱力。要求后勤士官培训各个阶段相互衔接,自然连贯。表现在体系内部,初、中、高级士官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相互衔接,并与士官制度相配套。表现在体系外部,与国家基础教育相承接,与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相一致,与军官教育和义务兵新训相关联。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12

[关键词] 初中体育;拓展训练;可行性;分析

拓展训练主要就是教师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精心策划、反复练习,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学生集体参与的一种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凝聚力、毅力等,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拓展训练是根据我国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研发得来的一种全新型的训练项目。近年来,拓展训练逐渐被我国各个地方的中学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并获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拓展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对传统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突破。在拓展训练中,体育教师通过精心策划的各种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满足社会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

一、拓展训练的意义

1.增强体育的实用性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社会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对人才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生具备一些其他的能力,比如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为了学生在步入社会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初中体育教育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拓展训练作为初中体育教学的辅助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初中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得到增强。

2.为体育教学带来趣味性

我国的初中体育教学大多以锻炼学生的身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的对各类项目进行练习,过程难免枯燥、无味。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也有安排其他的活动,但往往都是一些简单的游戏,使学生提不起兴趣或参与的学生过少。拓展训练的融入弥补了这一缺点,体育教师能够把现代流行元素引入到拓展训练中,通过自己精心的策划,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实践,在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实现了教学的目标。拓展训练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向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借鉴、学习别人的观点,这就意味着拓展训练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3.培养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一些项目是比较难的,不仅需要学生消耗比较多的体能,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毅力。每当教师开展较难的项目时,总是有部分学生以各种理由为借口选择逃避,剩下的学生也产生一种消极心理,抱着应付的心态进行学习,使这些较难的体育项目难以取得进展。自拓展训练融入教学以来,就改变了这一现象,教师把较难的体育项目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有较强的趣味性。尽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能消耗比较大,学生还是乐于参与到其中,通过自身的坚持和努力完成体育项目。在学生完成体育项目后,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逐渐对体育产生兴趣,提高对体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二、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1.拓展训练和初中体育教学的联系

拓展训练和初中体育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目标而言,拓展训练和初中体育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合理的锻炼,拓展训练以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初中体育教学则是根据体育基础理论进行训练。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讲,拓展训练和初中体育教学有共同之处,部分拓展训练的内容都是根据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转换而来,两者之间相互结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从形式来讲,拓展训练和初中体育教育也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把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知识点讲解,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训练,最后对训练的内容进行观点总结。所以,两者之间的联系为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教学提供了必要前提。

2.初中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满足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实施的要求分为三项:一是训练方式,拓展训练的方式通常比较灵活,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状况进行合理的安排。二是训练场地,从目前我国拓展训练实践过程来看,训练场地主要分为:操场、水上、野外三种,操场训练是最容易满足的,只需要学校具有标准的操场即可;水上训练也只需要游泳池就可以进行;野外训练只需要体育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户外就可以进行。三是训练器材,拓展训练需要的器材相对而言并不复杂,并且很多器材价格便宜,在教学过程中也方便携带。所以,我国大部分中学的硬件设置能都满足拓展训练的要求。

三、拓展教学对于学生的作用

1.能开发学生的潜能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人片面地认为开发学生的潜能纯粹是在课堂理论学习中进行,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拓展训练也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每一位学生身上都具有潜能,在初中阶段,更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良好时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学生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深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付出相应的行动才能够完成。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极大地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拓展训练中有的活动具有时间限制,越是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学生就需要更清醒的头脑,使学生的潜能逐渐被开发。

2.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时候也会把一些小游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可是这些游戏大多数都要求分输赢,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过于重视结果,从而忽视了过程和学习的目的,最终可能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及时地改变了这一现象,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帮助、共同努力,追求的是共赢,最后实现教学目的。这也让学生明白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力量,从而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引入“珠行万里”活动,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一字排开,手持接力工具,在保证玻璃珠不掉落的情况下从指定的位置把玻璃珠送到终点。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失败很多次,但是学生在失败的过程中就会进行思考,以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最后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完成活动,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意义。

综上所述,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合理的开发,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在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景钰,汪冉.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J].才智,2014,(13):66.

[2]张卫雪.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可行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147.

[3]王茂军.关于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2):116-117.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13

关键词:国培计划 初中体育 培训

学科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吉首大学于2010年以来连续承担湖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中的“初中体育与健康”子项目培训任务,获得了诸多经验与启示。

一、明确培训对象与目标,培训成效显著

湖南省初中体育与健康培训项目培训任务从2010年以来一直由吉首大学承担,具有比较丰富的培训经验。每次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和电话访谈等对学员进行需求调研,细化学员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方案,并且通过培训与培训后跟踪服务,积累培训经验。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有一部分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体育场地设施短缺、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贫乏等问题。在历次培训中推出的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内容深受学员喜欢,其教学场地要求低、教学内容娱乐和参与性强。许多学员在培训后将其应用于所在单位教学,深受学生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研修,使每位参训的体育骨干教师在教学素质上得到优化,提升基层中学体育教学质量,锻炼参与研修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服务基础体育教育的意识。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前沿信息、知识与教学价值的深入理解;掌握初中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训练基本方法;发挥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头作用,能够成为地方初中体育的中坚力量。同时集结了《内知名专家讲课实录汇编》、《学员研修的总结与反思报告》,出版了《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民间体育》教材。完成了“国培计划”初中体育全国示范性培训项目总结报告。后期还将进一步总结培训经验与案例,编制《中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案例集》。整体上较好地达到了预期培训效果。连续多次获得湖南省教育厅颁发的“子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培训中突出解决农村中学师资、器材场地不足等问题,积极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学员返校后评价反响良好。

二、领导高度重视,组织管理到位

领导高度重视是办好“国培计划”项目的关键。在历次培训开展的前期,学校成教学院与体育科学学院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为了加强培训班的教学组织管理及后勤服务,学校成立“国培计划”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由主管成教工作副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成教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务处、财务处、资产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组成。国培办公室设在体育科学学院教务办公室。体育学学院抽调了专职管理人员,由院长亲自负责全盘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就培训筹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培训总体实施方案细则、学员住宿、集体就餐、培训教室等召开了多次协调会,校长在会议上明确表示举全校之力顺利完成湖南省教育厅、省国培办交予的任务。

三、培训特色鲜明,培训方法手段富有新意

培训形式注重多样化,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参与互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分组讨论、心理健康与调适辅导等多种形式,培训后通过网络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培训主题特色与创新。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在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凸显特色。二是培训服务特色与创新。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了解学员培训需求,依据“国培”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和课程模块。通过培训网站、电子邮件、QQ群等方式,了解学员培训后的教学状况。三是教学方式特色与创新。培训中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另外开展学员参与体验与专家点评、案例研究、教学问题诊断等活动,针对培训问题有的放矢。四是制度完善保障有力。成立了“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形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国培管理制度文件,设立专职班主任和教务秘书,提供优质的食宿条件和周到的服务。

四、师资是关键,突出授课实效性与针对性

严格把好教学质量关是项目培训圆满成功的重大保证,学校确立了学科理论专家和教学实践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配备思路,首先是选聘校内职称高、知识新、表达能力强的教师授课,他们以幽默风趣的表达、全新的观念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其次是邀请校外名师讲学。邀请了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北京教育学院、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他们的讲座不但体现学科特点,还突出前沿信息,把新课标精神融会贯通于讲学中,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课改的理解认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五、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特色,丰富培训内容体系

立足湘鄂渝黔边区的地域优势,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教学与训练,弥补和充实中学体育课程资源不足。该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本校的五大特色和优势:第一,特色项目。高脚马、蹴球、毽球、抢花炮、板鞋、押加、苗族鼓舞、竹竿舞等系列特色项目。第二,部级视频公开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教育部第一批视频公开课程。第三,教育部规划教材。《民族民间体育》是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部级优秀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第五,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湖南省精品课程。从而一方面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解决了部分中小学体育课缺少常规体育器械的困境,因许多的民族民间体育器械制作简便,活动也不受场地限制。

六、教学实践与考察成效显著

为了配合培训项目的开展,学校建立了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教学观摩实践基地包括吉首市第四中学、吉首市双塘中学、吉首市矮寨中学、张家界天门中学、吉首市一中等。其中张家界天门中学、吉首市第四中学是湖南省“国培计划”优秀实习基地;张家界天门中学被评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体育教学先进单位;吉首市一中是“湖南省体育传统校先进单位”;吉首市双塘中学、吉首市矮寨中学是湘西州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典型学校。这些实践基地在民族民间等特色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体育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均有鲜明特色与独特建树。同时积极组织培训班学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实地考察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初中体育短训班的学员们与矮寨中学、凤凰中学相关领导与教师就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行了经验座谈与交流,并实地考察与参观了矮寨民俗体育表演活动;其次是邀请了一线优秀初中体育教师到学校来为短训班的学员们进行公开课活动,并进行讨论与交流;第三是组织短训班学员推荐至少三人各上一次公开课,组织其他学员进行看课、点评,同时收集学员公开课的教案、拍摄公开课影像资料。

七、强化跟踪指导,加强后续服务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专门网络平台,设立专门国培网站,利用QQ群在线咨询与交流邮箱,定期组织召开主题讨论与发散式交流相结合,设专人负责网站运营与管理。第二,通过网络课堂开展特色体育课程资源视频教学,加快特色体育课程资源教学光盘的普及。第三,定期进行电话反馈回访,适当开展学员训后实地调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汇总研讨并反馈指导学员。

八、积极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通过多年的培训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与经验,但同时仍需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反思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如还需进一步拓展特色课程资源。民族民间体育既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与互动体验性,又有民族文化传承性,更有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简陋的适应性。今后的培训将根据农村实际进一步挖掘、充实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其次,还需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与案例资源。围绕农村初中体育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实践基地资源的利益效率,拓展更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拓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和空间。第三,今后的培训中还需聘请更多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丰富培训内容,开发利用更多培训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在短训班较短的时间里,制定最有成效的培训计划。另外还需在培训中加大开发理念与方法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项目案例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白普湘,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153-155

[2]奚凤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99-100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篇14

Abstract: The US Army primary-level professional military education comes into being a Its system is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flexible and can be adjusted itself according to the war experience and external changes.

关键词: 美国陆军;初级;职业军事教育

Key words: The US Army; primary officer; professional militar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39-01

0引言

美国陆军初级职业军事教育是美国军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军事教育体系中诞生最早、历史最长的,它为美国其他军种提供了样板和示范,并为中、高级职业军事教育奠定了基础。至今,美国陆军初级职业教育仍在进行着改革。这种不断自我完善的特点,始终引领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方向,成为各国军队学习、借鉴的榜样。

1整体结构稳定,便于培训机构调整

美军陆军初级职业军事教育在保持体系稳定的同时,快速吸收战争经验,一是建立反馈和更新机制,及时更新和调整现有的课程内容;二是充分利用原有院校和机构,调整培训项目。在20世纪20、30年代的裁军大浪潮中,美军没有关、停、并、转现有军事教育机构,而是抓住两次大战之间的战略机遇期,在保持体系结构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战争经验设置新院校,积极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大力开展军事研究,在人才培养上为二战进行了充足的准备。

二战爆发后,为了适应战时初级军官需求规模的变化,在保持教育体系整体结构的情况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有效控制初级军官培养人数,快速补充部队初级军官,陆军展开军官培训速成机制,缩短培训周期,扩大初级军官来源。采取的措施有:大量建立候补军官学校和训练营地,战后这些临时性的培训机构逐渐演变为陆军候补军官学校;新建兵种院校并加速培训进程。临时性培训项目和措施在不影响陆军初级职业军事教育整体结构的情况下,以优秀士兵和在校大学生为对象,扩大了初级军官的培训规模和数量,满足了战争对初级军官的大量需求。通过控制候补军官学校和后备军官训练团培训员额和调节后备军官训练团毕业生委任数量,灵活控制初级军官人数。

2注重学术研究,遵循职业发展规律

美军陆军军官学校并非始终担负任命前教育的学历教育,经历了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军事教育同校进行到相对分离的过程。19世纪30至60年代,美军陆军军官学校在为任命前军官实施普通高等教育和军人素质养成的同时,还兼施军官职业培训。南北战争后,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军事学说的丰富,军官职业化的发展。美军意识到必须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军事教育的分离,以保证初级军官的质量。陆军初级职业军事教育因此开始与学历教育开始分离,以1866年停止为工兵团军官提供职业军事教育为标志,美军陆军军官学校开始只担负任命前军官的学历教育。

随着军事研究的深入,初级职业军事教育开始与人文社科交叉融合,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实现学术性改造,并上升到军事学术层次。初级职业军事教育课程,经过地方学术机构的评估和认证,毕业生可获职业课程证书和军事学专业硕士学位。例如,陆军工程兵学校,为初级军官、政府官员和外军留学生开设的战术和战役层次联合、联军和跨部门行动计划制定与实施课程,学员可获得初级军事院校毕业证。单独完成研究生论文并提交一份战役计划、且两者均合格的,还被授予联合战役计划和战略学硕士学位。任命前教育旨在打牢坚实的知识基础,初级职业军事教育重点在职业培训,为初级军官做好岗前培训,帮助他们走好军旅生涯第一步;而两种教育在初级职业军事教育最后阶段合二为一,说明美军即重视发展职业军事教育的学术性,以学术教育的发展来带动并提高职业军事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又注重学术研究的职业指向性,以职业指向来限定学术研究的目的和领域。

3遵循法规管理,科学组织领导体系

美国陆军初级职业教育是在国防部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领导下,采用“统分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按军种区别与划分体系,军种承担主要的教育训练领导职能,军种以下各级部门、部队和属于作战指挥系统的各级部门、部队没有领导和管理教育训练的职能。各军种都有自己的教育训练领导机构―训练与条令司令部/教育与训练司令部,分别制定本军种的教育方针、政策、宗旨、规章制度、条令、条例,领导和管理本军种的院校、训练中心与其他教育机构,掌管与分配教育训练经费与资源。

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的法规法律是进行军事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军事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需要根据部队与院校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创造性地构建切实有效的军事职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美国陆军初级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分阶段都是先以立法为保障,坚持满足部队作战与任务需要为目的。

4完善进修机制,妥善处理任职矛盾

军官本科学历教育在任命前完成,而研究生学历教育主要途径只有在职业军事教育中完成,美军的做法是研究生学历教育一般与初级职业教育阶段上尉课程同步完成。初级兵种院校与地方大学在相关专业课程评估、学分转换等方面达成协议,到初级兵种院校培训的军官可同时免试学习该地方大学特定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如2003年起,美国陆军装甲兵学校与韦伯斯特大学的联合办学。两校签署合作协议,允许装甲兵校上尉军官课程的毕业生申请韦伯斯特大学人力资源发展或管理和领导课程硕士学位,其在上尉军官课程中的一些课程可换算为相关硕士课程学分。协议严格遵守美国教育委员会《学分转移和授予联合声明》的有关规定,相关课程进行评估,其目的是确保两校的类似课程教育质量相当,教学内容、教学层次、学员学习目的基本一致。确保授予的学位真实有效。

随着美军全球反恐战争的持续和扩大,军官部署频率加大,调学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美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减少军官脱产学习时间,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信息交互式教育环境的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分布式教学正逐步成为现实。使美军陆军初级职业教育正在摆脱原有的时空限制,为越来越多的军官提供了不脱产参加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