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的阶段范文

农业发展的阶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7: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发展的阶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发展的阶段

篇1

Abstract: Following the footsteps of the er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also divided into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modern agriculture.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the theme of agriculture improvement is different, and it fully reflects the dynamic nature of agriculture. Moreove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also inclusive. It involves not only technology, but also has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y and ecology. In addition, modern agriculture also contains regional agriculture and stage agriculture. In different areas, at different tim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different. In other countries, they greatly improved labor production through the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made the income of farmers gradually improved. It is true in many places. They use a lo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 increase production effect of land.

关键词: 农业发展;农业特征

Key word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321-02

1 农业土地的特殊重要性

土地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所有的生产过程当中,土地是人们劳动的场所。土地更为了提供动植物的发育所必需的一些养分的主要来源,是这些生物发展生长发育的所需的环境条件。因此,土地的数量都会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因。跟其他的机械生产什么的都是不一样的。在大自然中,土地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使得土地的面积增大。不过,对于总面积来说,这种增加是很有限度的。而且这样的方式所需要的费用是极大,成果并一定很明显。这仅仅是在不考虑它有副作用的情况下。土地在地球上的位置决定了地区的生物的生长发育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土地质量都是取决于他所在的位置。而另一方面取决于土壤演化过程以及人们劳动形成的人工肥力。适当的通过一些工程改善提高施肥技术,在一定上改变土地的质量。不过这些都是需要付出想当的代价。

2 新阶段的特征

在农业上,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农产品。而且,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值已经达到了五亿吨了,而且用来供应也是年年有余的。在80年代我们国家的粮食自给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了。而在90年代更加是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了,是质的飞跃。而其他一些,比如水果什么的,主要作物以及水产品等都是呈现了比较好的形势。而在农业上,我们有了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出现了许多农作物的过盛了。在人们看来,农民的收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农民靠着农作物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长期看来,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已经能满足自家的温饱问题了。而农民的收入也是处于比较底下的。农民的收入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农作物的收入,还有一种是货币的收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人们在收购的比例下降了,使得农民注重了货币的收入。农业发展对技术的要求也是非常大的,劳动力和土地的使用的作用也由此下降。农民在农业发展的制度下创新,因此可以确立农户的独立经营的地位,使得其一体化经营。在改革以来,农业制度的创新是在中国农业组织的基础上的。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家庭的承包制度成为了我国一直坚持的基本安排。这是我国改革以来对农业发展重要的制度因素。

随着市场的全力发展,很多小规模的经营受到了许多的挑战。但是在一个方面,在家庭承包方面难以有重大的突进。而另一方面,这样也不是非常合理的。随着年代的变化,创新才是王道。如果去开发新的农业制度,如何使得他一体化经营。这些都是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价值的东西。而且农民也是可以享受到增值的成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 对农业的影响

根据调查,不少农业技术人员都缺乏对农民的基本认识,缺乏对农民的动员、组织、培训和管理的基本训练,缺乏对工作的创造性热情。如果说农民的素质比较低,其直接原因之一是农村中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太低。农业与工业生产使不同的。农业主要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同时,农业生产是生态的再生过程。会因为环境问题而受到一定的影响。现有的生物生长发育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效果。他们的生命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副作用是忽略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各个地区的气候问题。从而使得农作物的类型出现不同。如果我们去把环境问题分析进农业生产,建立合理的生产机制。通过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来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从而增加农作物的高效供应。相反,如果我们忽略这些问题,都不可以去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得农业的发展速度得不到提升,影响到产业。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求,需要专业农户,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村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产品行业协会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形成复杂联动的组织体系。有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就是建立了现代农业制度。

4 新阶段的任务

在保持自给的基础上,提升农作物的产品质量,优化农业的生产体系和地区分布。进入了新的阶段发展,农业上的发展需求越来不受制约了,在受到了WTO国外优质农作物的供给来看。我们农业的提醒需要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追求农作物的数量,这样的调整农业生产体系突出质量是前提。我们需要发挥土地以及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发展品质更好果业以及水产品等,无论如何去调整农业的生产体系。我们的重点都需要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在我们保证农产品供给的情况下,我们更加要保证农民的收入。这是我过目前主要的任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也是越来越低下了,因此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的难道是非常大的。因此,提升收入增长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时下,构建这个农业体系,我们需要培养农民合作使得现在的农作物与网络交接,另外需要一个协会来管理这些农产品的进销存,建立全农业化的服务组织。使得农民的收入增收。这样农业化产品可以更好的渗透进各个不同的行业组织。这样形成一定的组织架构,有了比较完善的经营体系就是我们需要的现代化农业制度。

5 小结

一定的农业化统揽了农业以及农村发展的全景。推进了现代化的流程。使得农业化是我们现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业现代化就是使用一些高科技技术以及一些农业装备声场手段,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管理农业,提高农民的文化以及科技技术素质。把传统的农业逐渐的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使得提高了环境质量还能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的改革,它不仅仅是农业局的事情。它反映着整个新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是向农业进军的重要阶段。据了解,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农业是需要人们配合政府实行当地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指标慢慢的使得慢慢进化。在我国,农业具备了现代农业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离农业现代化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我们国家对现代的体系有了一定的改革。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使得农业现代化统揽农业以及新农村的发展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推进新农村的大力发展,从而使得整个农业以及新农村的体系更好的提高到一定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傅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涵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

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保险需求;商业性供给

1引言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经营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使得农村保险保障制度也受到极大的威胁,必须要根据现状提出全新的农业保险制度,以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在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险需求的前提之下,对其提出商业性保险供给的策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够获得良好的保险保障。

2坚持原则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商业保险而言给予发展机遇,同时也需经营与培育,而在这一方面,我国可以从国外汲取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予以适当的调整,抢占市场先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长期经营原则。针对农村保险而言,具体表现为暂时的,还有局部性亏损,这对商业保险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经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精简某些业务,但是不能放弃这个市场。首先,完善的任务强化市场基础投入,比如宣传企业形象,强化其在农村市场的宣传;强化人才培养,构建营销渠道;必须与当地相关部门予以有效沟通与协作,这样能够引导客户潜在需求,让农户对其产品及服务具有一定的关注度。其次,差异化原则。针对农村保险市场而言,一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存在有效性需求不足的状况,而这其中的需求不足,将很有可能是由于经济不发达造成的,也或者是因为保险意识不强引起的,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消费习惯等特点,商业保险公司需要制定差异化推广战略,给予差异化产品与服务。最后,农村及农业保险协调发展。现阶段城乡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化逐步加快,因而需要从市场一体化角度予以分析,从而全新审视农村保险市场,这其中需要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农业作为基础,发展农业保险,必须要获得政府的扶持与认可,这样才能推动农村保险得以有效推广。

3实施产品创新而

商业保险公司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根据当前农村经济与政策的最新情况,获取农村经济热点,并且配套供给产品。依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发展要求,则需要不断细化农村市场研究,针对不同层次,还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为他们设计不同的产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和农业及农民的要求。例如针对基层干部而言,需要为其开发乡村干部综合保险,而针对流动人口来说,需要为其设定综合保险、农村流通企业、设定物流保险等。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商业保险公司则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开发不同的险种,从而保障农村经济发展能够获得合理的保险保障。

4进行营销和服务创新

农村本身地域广阔,人们密度较小,直销成本极高,保险公司需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继而转变以往直销模式,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设置人出单,或是个人营销制度,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营销渠道,构建合适营销网络。除此之外,要按照农村点多面广,以及区域差异化不断拉大的特点,保险公司必须要调整自身的服务策略,实现创新,并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服务项目。例如针对专业大户,需要给予业务信息咨询,实施异地赔付;针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则需要给予天气预报、防灾技术咨询;针对投保养老的有健康保险,为他们提供免费体检,还有医疗信息咨询等。

5培养专业化人才

从发展角度来说,商业保险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及培养,是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相较于城市保险市场而言,农村保险市场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根据特殊情况制定适合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全新策略,积极培养扎根农村并熟悉农村业务,而且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理赔人员,并且组织开展农业保险承保,还有理赔,再到技术培训,抑或是开展针对性专业技术培训,从而为农村保险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在人才储备完善的基础上,能够构建专职服务农村保险的队伍,这样能够促进农村市场发展具有良好的商业保险保障作为依托,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所以从整体角度分析,于农村商业保险需求的基础上培养专业化的农村保险理赔人员是非常必要的,这能够为农村商业保险的推广与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农村经济保险的有效实施。

6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保险需求正在不断上升,而商业保险发展的不断完善,促使其在农村经济市场的运用中发挥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从而大大提升商业保险在农村市场的推广度。本文中从四个层面阐述了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保险需求,还有商业性供给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继军.生命周期视角下我国居民家庭保险规划探析[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2]陈广.城镇化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机制及干扰因子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5(5).

[3]李迪.影响农业保险意愿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4]尹成,远史拓.我国农村小额保险:需求、问题与监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2).

篇3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 专业 建设 模式

1999年,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农村区域发展这一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我国的农村发展、扶贫、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日益深入,在科教兴农战略指导下,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关键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才的培养,因此农业技术和实用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广西财经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增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是目前广西唯一一所开设此专业的学校。

一、广西农村人才需求情况

由于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来看,大部分集中在广西区内,少部分学生在区外就业。因此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广西区内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坚持以农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以提高科技素质、实用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统筹城乡人才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特设岗位教师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推进城镇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社会工作者服务新农村建设、科技人才和文化人才下乡支农。到2015年,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37万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等诸多利好政策背景下,广西农村与农业发展对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情况

广西财经学院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理论和知识,接受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党政机关和涉农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农村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区域发展项目的管理与评价、企业和农协的组织与管理、农产品策划与营销、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等工作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人才。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农村发展概论、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资源与区域发展、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社会经济调查方法与实务、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农村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与营销等。

从三年来的专业实际发展来看,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农村区域发展方向),基本形成了“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相关领域内的学术成果明显增加等等。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如专业特色仍不突出;部分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缺乏认同感,基于这种心理和观念,专业学习主动性稍不足;师资队伍有待于加强,主要表现为相关研究专业师资不足,教师进修和实践机会不多;实践性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缺乏针对性;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升引导不足等方面。

三、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发展的建议

(一)引导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客观认识,树立专业认同感和信心

出于调剂的因素、对专业前景的设想因素及亲朋好友、社会观念影响的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部分同学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学校和老师要积极、客观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特别是对大学一年级新生需要进行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专业介绍,尽量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以树立专业发展的信心和保持积极身上的学习态度。

(二)根据实际突出专业特色、广西地方特色与财经特色

迄今国内开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高等学校有四十余所,其中较集中地属于农林类大学、综合性大学及财经类院校这几类。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教学资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与其他高校比较起来,广西财经学院开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之前没有开设过农业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等相关专业,所以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也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探索。特色建设中应该参照两个原则,一是突出地方特色,作为唯一一所开设该专业的广西高校,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的选择都应该突出广西的地域特征;二是突出财经特色,与农林类大学不同的是,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资源得天独厚,要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集结全校优势教学资源探索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多层次教师团队

现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经济系,虽然近两年引进了相关专业的博士和硕士,但从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来看,师资相对薄弱。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高水平人才,提升专业建设的高度与层次;二是加快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优化与调整,着眼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特点、本校特色及现有教师研究方向,安排和鼓励教师进修和参与社会实践;三是打造研究团队,团队建设要力求层次性与长效性,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客座教授、兼职研究人员及吸纳对本专业发展有意向的年轻教师来加快团队建设速度。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实验室和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突破口

实践教学是突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特色的重要环节。现在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基础认识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四个模块。在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实训课教学及完善教学内容与手段,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弥补校内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不足;上述四个模块的实施过程尽量与专业建设研究项目对接,使教学实践活动、研究团队、实训基地、专业特色等方面内容相衔接,研发模拟实验项目,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专业实习力度,建立定点实习单位,加强与企业、农业相关部门及农村信用社等多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实习合作工作机制,力求实习环节的制度性和延续性。

(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在关注和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为学生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参考和引导。首先确立合理课程体系,科学安排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比例,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专业兴趣的培养;提倡学生以课程论文、调查报告为依托,学习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及积累科研成果,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在研究领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并结合就业前景与要求准备相关考试及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鼓励学生提高学历层次,开设研究生考试相关辅导,介绍国内学科前沿的高校,提高学生考研积极性,形成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许文娟,侯立白,贾燕.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5(7):55-57.

篇4

我国许多县市是农业大县。农业大县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农业产业面积大,大农业面积一般在几十万亩以上;二是农民多,一般占总人口的70%以上人口为农民;三是从事大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多;四是农业产品数量多,粮多、猪多、棉多、菜多、林多、茶叶多。农业大县的优势是农业,要不要大力发展工业呢?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呢?发展什么工业呢?怎样发展工业呢?

工业有许多优势,一是比较效益高。旺旺食品所用大米加工后可以增值44倍;二是税收高。据对历史资源分析,我国每百元工业净产值提供的财政收入达45元左右,而农业只有2元左右。全国90年代以来,工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为40%左右,而农业只有4%,商业只有24%;三是有利于农民增收。浙江省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15%,增加部分的85%来自二、三产业,来自第一产业的只有15%,在第一产业占的15%中,养殖业又占40%。四是可带动农业的发展,因为工业的许多原材料来自农业,并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五是大力发展工业有利于解决县域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因为农业劳动力已经饱和,且还有约几亿农业富裕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不在农业,而主要在工业和服务业。六是县域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已经成为各县域经济及其财税增长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gdp总量,而且可根本上提高绝大数人口的收入,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原来多数也是农业大县,它们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从产业层面看主要也是工业作的贡献。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产业结构是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11.8∶55.3∶32.9。一产占的比例只有11.8%,三产占比例为32.9%,二产占的比例最高达55.3%,最高的县(市)达77.7%。湖南县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别在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高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邵东县、醴陵市、耒阳市,就是因为大力发展工业,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高;相反,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低的桂东县、古丈县,就是因为工业产值占的比重很低。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和该县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呈正相关关系,县域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决定该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由此可见,农业大县完全有必要大力发展工业。

问题首先在于农业大县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回答是十分肯定的。

首先,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原材料资源,各种农、林、牧、副、渔产品非常丰富。大米、油料、棉花、大豆、蔬菜、木材、水产品、猪、牛、羊、马、鸡、鸭、鹅、蛋等,都是大力发展工业的宝贵的原材料。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的电力、煤炭、淡水等资源现在多数县市也都有一定基础。

其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一个农业大县一般有二三十万、几十万农村劳动力,其中可以转为工业的劳动力达50%左右。且这些劳动力价格低廉,一般一个从事工业的农业劳动力月工资才500-800元,每小时工资3.3元左右。

再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必要的土地资源。我国土地总的说不算宽裕,但农村与城市比,农村发展工业用地还是有的,农业大县可以充分利用山地、丘陵、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

第四,农业大县有一定大力发展工业的技术资源。这些县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比较发达。一个县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在沿海的务工人员,他们中有一部份有一技之长,回乡后可以充当企业骨干力量。同时,加强各类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引进,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管理与技术人材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第五,农业大县中有小部分人员己通过各种途径完成了原始积累,各个县市均有一定的民间资本,每个县市大约有上亿元的工业存量资产,有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的城乡居民银行存款。同时,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本。国家也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农村贷款额度,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资金问题。

但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关健在选准发展工业的路子。农业大县的优势必竞在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完全离开这一实际情况去发展工业,农业大县经济发展也会走向歧途。一方面是农业大县的实际,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工业,这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创新经济发展思路:找到二者客观存在的结合部,这一结合部就是大力发展与农相关产业的工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大力发展这些产品的浅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多次加工,如玉米深加工、大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等;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生资、农药、农机、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农相关的生物制药、中草药业、保健品业、家电业、房产业、建材业、煮饪业等。

农业大县在把发展工业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必须走专业化协作之路,在各个县市按产品进行分工协作,同一产品有许多县市同时生产又规模都不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品种在县市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

农业大县大力发展与农相关工业有几个着力点:

一是增强“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富县”意识,以工业的理念和方式发展工业型农业,实施“工业强县”或“加工强县”的发展战略。消除一切不利于工业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地方保护,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支持、保护与农相关工业的创业活动。

二是从各县市的优势与特色出发,确定几个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不同的县市有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化的基本点就在发挥各个县市的优势,放大各个县市的特色,这样的专业化就是有根基、有活力、有市场、有前途的专业化。切不可不管有没有优势,有没有特色,盲目搞专业化,这样的专业化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专业化,是万万不可搞的。

三是举全县之力培育特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以这样的企业大量收购和消化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销售给国内外市场,实现农产品的高价值。有条件的县市也可以以农业、农村为基础,组建农、工、商,产、供、销联合公司。

四是为与农相关工业发展开创空间。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开放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农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链,培育规模经济。

五是增强农村工业化的后续力。工业化必须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篇5

关键词:分工;农业增长方式;驱动力量;阶段特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6-0036-08

一、相关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增长突飞猛进,书写了“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神话;与此同时,农业还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农民也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①。但是,中国农业在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道路上,仍然任重道远。当前中国农业的增长基本还是属于“投入型增长”,高速的农业增长以更高速的资源耗费为代价而获得②。21世纪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消费结构、供求状况、成本价格、国际竞争力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的外贸贡献时代在2004年已经基本结束,农业发展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开始凸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

由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不断地有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万宝瑞对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有利条件、思路与对策进行了宏观探讨,指出要抓住农业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这两个根本,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③。此外,科技进步和制度因素作为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④。孔祥智等通过对2001-2010年中国农业政策的总结,探讨了现阶段的城乡统筹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认为农业增长方式的基本走向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推动技术、资本要素向农业配置⑤。除了上述规范研究外,王玉梅等还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对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了实证分析,尝试着进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测定⑥。而在国际比较方面,张宇萍等介绍了国外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及其演进,并阐述了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经验⑦。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虽然探讨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性、衡量指标、影响因素、对策建议是十分必要的,但容易陷入就“转变”谈“转变”的陷阱之中,而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背后的驱动力量及新阶段农业增长方式的外在特征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此外,我们常说的农民收入增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指脱离农业但仍然保有农村户籍的人员工资收入增加,并不反映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户收入的增加;或者说,我们是拿一部分非农居民收入的增长用来夸张地表述农民收入增加,而非农业增长⑧。长此以往,必然会使研究对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持体系出现“失语”和“有心无力”。

*本文系2011年度农业部软科学研究项目“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编号:201104)的阶段性成果。

要讨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关注农业增长的动力所在。过去的研究表明,许多因素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增长的动力,如的实施⑨、农业技术进步⑩、食品消费结构改变带来农业结构调整而引发的隐性农业革命{11} 等都促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的增长。然而,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来说,分工是劳动效率提高和财富增长的重要源泉,农业劳动生产力增进总是跟不上制造业劳动生产力步伐的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上所使用的所有不同种类的劳动还没有达到像制造业那样的完全分工{12};所以,想方设法提高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分工水平可能将是当前中国小农经济效率改进的基本思路之一{13}。比如,通过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经营活动的合理分工,农户可以专心于农业生产,而将其它农业经营活动,例如农业生产投入品的采购,新技术的选择,信息的获取,产品的分级、包装、加工、贮藏、运输、营销以及品牌化等分离出去,由其他专业的个人或组织来统一经营与服务,则中国也许可以走出一条生产小规模、经营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14}。

Smith Adam在《国富论》一书中开篇便以制针业的发展来阐明分工的意义,并提出了分工的三种好处:(1)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2)由一种工作换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避免这种损失;(3)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15}。杨小凯在其著作《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中也是开篇就着重论述分工的意义,他通过中国农民盖房与美国农民盖房的效率比较,来说明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同带来了经济效率的巨大反差{16}。回到农业领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周期性和空间分散性,使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最有效的组织形式{17};实施以来,农户家庭生产的优越性也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与理论界的广泛认可。也就是说,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让家庭生产解体的分工方式是得不偿失的;而在农业经营方面,通过一定程度的分工则可以做很多文章,并使其成为新阶段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驱动力量。

二、新阶段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驱动力量:一个微观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