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中的数量级范文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1 09:58:16

化学中的数量级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1

【关键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模型;轻量级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2―0057―05

一 中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状况

高等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校园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无论是项目建设经验、实现技术,还是管理策略、发展趋向等多个方面都已经有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各大高校也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推进自己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越来越多的用于支撑校内数字化管理运作和各种信息服务的管理系统上线,如学生工作管理、人事管理、本科生教务管理、研究生管理、财务管理、学生收费管理、一卡通管理、科研管理、基建管理、房产管理、党团管理、办公自动化、信息门户等等。由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走上了正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套部级的数据标准。而且,各高校也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发展面向自己学校的数字化校园数据标准[1]。

相比之下,中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较晚。不过,10年来中小学数字化校园也有很大的发展。“校校通”工程于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里程碑。自此10年,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截至 2007 年底,普通高中连网率接近100%,初中学校连网率达到80%以上。 其中,城市初中学校连网率达到90%以上,农村初中学校达到70%以上,小学连网率达到70%以上,基本满足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需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普及和完善,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转型期。很多的学校都遇到了如下的一些问题[3]。比如,缺乏整体规划,盲目投资;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及应用;应用分散、信息孤岛;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尚待提高等等。在缺乏科学的建设模型的情况下,很多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变得无所适从,“该往哪个方向走”是很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头痛问题。有的直接借用大学的系统,出现使用困难的问题;有的建设了多批的信息系统,又出现功能冗余严重的问题;有的在使用不同公司的产品的过程中又发生数据兼容的问题。这样一来,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所得绩效收效不大[4] [5]。

二 面向中小学的轻量级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型

虽然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有成熟的模式和成功的案例,但不能简单地照搬到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因为高校和中小学还是有一定差异的。首先是办学规模,办学规模的大小决定了用户数量的差异,大学全校的师生都是以万级计算、学院多、专业多、管理部门庞大;而一所中小学的老师学生加起来也只能是按千级计算,只有部分特别大规模的中学会超万人,管理部门也非常小,有的小学甚至才50多个老师。再有是资源差异,高校拥有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技术团队;大多数中小学不可能拥有庞大的资金进行浩大的工程和探索性的建设。而且,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负责老师通常还只是由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兼任。

但是,高校和中小学的数字化校园性质是一样的,就是面向教育管理信息化。所以,在某些建设理念上,是可以借鉴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为此,我们借鉴高校数字化校园模型[6],定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型,如表1: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该模型。其一,是构成内容。在此模型里面,我们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结构划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和管理与文化建设,每个方面里面都包含了相应的系统或者模块。

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大多已完成大部分的模块,如果资金条件比较充裕的学校可以考虑配套校园一卡通系统。

在软环境建设中,我们划分其为三个子部分,包括数字化协同交流、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管理。中小学的协同交流除了包括校内工作上的协同交流,同时还包括学校与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数字化教学里面,教学资源积累是当前很多学校正在努力的方面。我们需要用平台把这些资源有序的组织和管理起来,而且校校之间教学资源平台能够互通和共享,把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学生在线学习平台有利于辅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和课余知识拓展。数字化教学除了有面向学生的部分,还需要有面对教师的部分,通过教育技术培训与学习平台可以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协助教师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数字化管理是数字化校园里面很大比重的一块,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所有模块贯穿学校管理中学生、教师、教务、校产、财务、图书馆、科研、实验、档案和后勤多个方面,如表2。

学校的统一门户、统一认证目的在于把学校里面不同的异构的系统进行整合,使得用户用一个账号就可以方便在门户里面使用不同的系统或者资源,所有的信息都整合到门户、教师工作台,便于用户使用学校内的各种资源。

其二,数字化校园不仅仅是一个平台、一套软件,还是一个学校的管理策略。要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管理与文化的建设,促进数字化校园的不断完善,提高学校信息化的气氛。所以,我们提出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包括规划如何发展,建立数字化校园的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多维的安全体系,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行分责、落到实处,建立考核和培训制度,提高学校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信息化水平。

其三,该模型在高校的应用中,可能每个小块都会建成一个业务复杂、架构庞大的系统;但是中小学未必需要这样建设,而应该更注重以精为先,着重灵活,适合以轻量级的“模块”逐个上线。同时,此模型并非要求学校都一定要完全的实现以上的模块或者一次性的实现以上的所有模块,也不是非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建设。由于每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因此也可以为建设的顺序列一个优先级,比如在数字化管理里面,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教务管理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可以优先建设。一般来说,大部分的中小学都跟大学的情况有所不一样,他们没有强大的技术团队,能投入的建设资金也有限,跟大学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投入是无法比的。所以,建议不同的学校可以摸索自己的建设方式,包括多使用开源技术和开源产品。高校的建设中出于对服务保障的考虑,还未能全面放心使用开源软件。但中小学可以勇敢尝试,这样一方面减低了成本,也便于学校负责网管的老师有充分的社会技术支持。在数字化协同方面,中小学相比高校应该增加对家庭、家长方面的协同交流部分。

三 东莞某小学的实践案例

1 A小学的信息化现状分析

A小学是一所典型的珠三角地区小学。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该校在硬件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配置了一网通/D时代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实现了计算机局域网、双向电视教学网、智能广播网和数字监控网的数字化多网合一。并按15教学班配置了全数字多网合一多媒体教学终端,初步实现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同时,该校也建设了一批信息化应用系统。比如班级管理平台、家庭教育网、后勤报障系统等(如表3)。但是,随着建设“量”的积累,学校的信息化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瓶颈,并有“质”的提高的需求。

其一,学校使用腾讯通作为校内协同通信的软件,校内的老师上班的时候都会启用腾讯通1。并且,他们通过腾讯通把校内的各个信息系统进程整合集成,把腾讯通扩展成老师的集成的工作台。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比如腾讯通作为一种C/S架构的通信软件,在与Web的交互上显得非常吃力。同时,腾讯公司的二次开发接口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完全实现学校的需求。而且学校的已建系统都由不同的公司、不同技术框架来实现,建设的历史时期也各不相同。有的是C/S架构的软件、有的是基于B/S的系统;有的是PHP开发的,有的是ASP开发的。有的是用Acess数据库,有的又是用MS SqlServer。部分系统仅是一个基本的静态网站,并非真正的动态业务系统。这些异构的系统要在腾讯通上做整合以及实现单点登录是不可能的。

其二,A小学虽然建设了相对现代化的信息化设备与环境,但是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的慢于信息化的步伐。老师们还未能充分的应用这些新资源、新技术到教学工作中。

最突出的问题是,学校虽然知道需要建设更加多的业务系统来贯穿校园的管理流程,但是应该建什么、如何建、实施策略是如何,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划。

根据对A小学的调研与分析,学校信息化主要存在如下一些的问题和需求。而这些问题就是当前中国中小学信息化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具有普遍的意义。

第一,学校从信息化的硬环境建设转型到软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科学指引。学校十分渴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用于支撑校内的管理业务。但是需要建什么系统、应该建立什么系统、如何配套系统没有明确的规划。致使部分已建系统的一些业务功能重叠。

第二,学校信息系统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学校已经建了多套应用系统,但是由于是多个不同的公司在不同时期建设,所用的技术框架都不一样。通常有多套用户系统并存。致使一个用户登录校内不同的系统需要多套用户密码。

第三,学校的资金有限,不能购买大型软件系统,也不能长期让公司外包建设校内的信息系统。学校希望能建立自己的技术力量,发展面向本校的数字化校园环境。

第四,学校已经初具完备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支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但是,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学校缺乏提高校内老师发展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对于如何充分使用校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如何解决课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缺乏指引,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效益。

2 面向中小学轻量级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解决方案

针对A小学的具体情况,基于前面提出的模型,我们设计了一个轻量级数字化校园建设解决方案,如图1。

首先,是在数字化管理方面。我们规划了数字化管理的校务系统平台,在此平台上逐步上线各管理模块,包括OA办公、协同邮件、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当所有这些模块都上线运行后,实现校长综合管理的功能,并实现移动办公的功能,使得校长能随时了解校内运作的情况和数据。

其次,是在数字化教学方面。Moodle(魔灯) [7]是流行的在线教学平台[8],很多教育技术研究者和教师都组织了相关的俱乐部,一起学习和研究如何把平台更好的运用到教学里面。

学校原来是使用简单的FTP技术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的,我们则规划学校装配一套教学资源平台,更加有效科学的管理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校园帮助台是一个面向问题的知识库,里面不但存放了教师制作课件的问题教程、如何使用校内数字化资源的指南、学校管理政策指引,还增加面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常见问题,还包括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常见问题。当所问的问题没有答案,系统管理员和相关负责的老师会对问题进行整理和回答。此平台一方面帮助老师提高教育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服务了学生和家长。校园帮助台的实现方案也有很多选择,比如wiki系统、phpMyFAQ[9]系统、helpdesk等等。

然后,是在数字化协同交流。UcenterHome[10]是国内一个SNS社交活动平台,它能够帮助实现教师的个人空间主页,班级的的空间主页学生的个人空间主页和家长的空间主页,提供的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起到增强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互。在校内协同工作和邮件服务方面,我们采用国际流行Zimbra[11]协同工作平台,它能够实现多人的文件共享,协同编辑、即时通讯和邮件服务等功能。

再有,一所学校除了学校的主页,其实还会陆续有建立其他专题网站的需要,比如,党建网站、特殊活动主题网站等。在我们的方案里,是采用开源的CMS平台来帮助学校建立一系列的网站。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校在人力紧张的情况下,快速的创建完整的网站,帮助学校拓展校园文化、提高学校形象的对外信息开放。现在,国内外有很多开源的CMS方案,比如Joomla[12]和Magnolia[13]等。

最后,是全面整合。学校本身已经有一些信息系统在运行,又加上了我们规划建设的模块。需要对所有这些异构的系统进行整合。我们应用单点登录统一认证的技术,把已有的系统集成到校务系统平台上,使之前各离散的异构的信息系统整合到一起,形成统一的平台。我们使用的是基于CAS[14]的统一认证框架,统一认证的登录口就设置在学校的门户上。

校务管理平台与学校的主页有服务接口,使得一些教务信息、办公通知可以通过教务系统直接到学校的主页上。而整个方案的统一认证入口就设置在学校的主页,所有的学生、家长、老师通过主页进行身份认证,系统根据用户的身份权限识别能看到的资源内容和功能,比如只有老师的权限能够看到校务管理平台的入口、而家长的看不到。

最后,学校基于模型上层关于“管理制度与文化建设”的内容讨论和拟定相关的数字化校园规定和发展规划文档。

3 整合方案的主要优点

本方案主要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对学校数字化校园有一个统一的整合规划,明确了各个业务系统职能,同时为日后发展新增业务系统提供方向。

第二,对于现有的各个异构的业务系统,建立了统一认证机制。通过门户的统一认证平台,让用户只需要一套账号密码就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上切换。有利于日后建立面向用户的管理工作平台。

第三,方案大量采用开源框架和技术,一方面降低投入成本;另外一方面,依据其广泛的技术支持,便于学校培养出自己的技术人员。在此案例中,使用开源的Zimbra能够让A小学摆脱无法扩展腾讯通的瓶颈,让学校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扩展特定的功能而不受商业产品的束搏。

第四,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平台,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绩效、提高校内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四 总结

当前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大部分完成了硬环境建设,正在向软环境建设转型。很多学校都遇上了软环境建设的问题。本文提出面向中小学的轻量级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型,此模型基本覆盖了中小学校园管理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指引此阶段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时,本文所提的模型已经应用到解决A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规划上,为此模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案例。

腾讯公司的企业即时通讯工具,rtx.省略。

参考文献

[1] 蒋东兴,宓,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8):27-30

[2] 张敬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9,(1):5-8.

[3] 雷静.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3-4.

[4] 陈明选,王健.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绩效评价的理论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2):16-19.

[5] 王运武.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0,(4):59-62

[6] 蒋东兴,王进展,袁芳,褚庆军.数字校园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s1):12-15

[7] Moodle[OL].省略.>

[8]Dougiamas, M. & Taylor, P. Moodle: Us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to Create an Open Source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A]. 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C].2003:

171-178.

[9] PhpMyFaq[OL].

[10]UcenterHome[OL].省略/products/uchome.>

[11]Zimbra[OL].

[12]Joomla[OL].

[13]Magnolia[OL].

[14]CAS, Central Authentication Service[OL].

Lightweight E-campu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IAN Chun-qing1 NIU Duan2 LIU Lu-tong3

(work and Information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China; 2. School of Educatr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Xixi Primary School, Liaobu, Dongguan, Guangdong 523400, China)

Abstract: Most of Chin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ve already built the basic e-campus infrastructure.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infrastructure and main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key problem that these schools now confront. A Lightweight e-campus model which aimed at proving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wa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is lightweight model covered nearly every aspect of e-management and teach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 case showing how to use this mode was also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and the case could be used as a source of reference for similar schools.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2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可视化 专题制图 定量标准 分级方法 分级信息量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专题地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分级表示法则是常用的专题地图表示方法。应用分级表示方法的关键是如何确定专题制图要素的分级方案,分级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地理信息传输的科学性,决定着GIS的可视化效果。因此,如何获取优化的专题制图要素分级方案,便成为GIS可视化的基本问题之一;而要获得优化的分级方案,必须运用科学的分级定量标准和合理的分级方法。三十多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分级定量标准和分级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2]。但是,随着GIS的普及与应用、随着GIS理论与技术的发展,GIS的可视化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分级定量标准和分级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分级定量标准与分级方法进行探讨。

1 分级定量标准的探讨

对于分级定量标准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系列:系列之一是从制图要素数值的统计意义出发,以分级精度或分级误差作为分级定量标准[1~8],这是比较传统和经典的一类;系列之二是在地图信息理论和地图传输理论指导下,以测度地图信息量为分级定量标准[9~12],起步于八十年代。从Jenks和Coulson提出以精度测试作为衡量分级的定量标准至今的几十年中,制图学家研究出大量分级精度和分级误差统计量,先后有D[1]、TAI[2]、[6]、SARF[6]、F[7]、ACU[4]、ACA[8]等分级定量标准及其计算公式问世,从中可以看出地图学界对分级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虽然上述众多形式的统计量各不相同,但均属于系列之一,都是从专题制图要素本身的数值出发,力争使分级方案能较好地反映数值的统计特征,而对分级方案的制图效果考虑不够,更没有与GIS的可视化问题相联系。相比之下,地图信息量的测度则始终以制图要素信息的表达与传输为目标,更注重制图要素的可视化制图效果;因而,八十年代以来,逐渐被制图学界所采纳。

起初,人们多直接应用信息论中著名的申农公式,通过概率统计方法来计算地图信息量:

(1-1)

式中 I为地图信息量;Pi为制图要素i占整个制图要素的比例。

后来,根据制图要素的“多样性”,又提出了一些综合的方法:

(1-2)

式中 i、j、k、Δ为各类制图要素;n、li、mj、rk为各类制图要素的多种特征数;γi,j,k,Δ为各类制图要素以及制图要素的多种特征占整个制图要素的比例。

显然,上述方法并不能概括种类繁多的制图要素,亦即无法将地图上丰富的信息量全部加以描述,甚至其计算结果还与制图学原则有悖。为此,文献[11]提出了计算地图信息量的“综合特征值量测法”,即任一制图要素的信息量,都用该要素的特征值的信息量之积来表示:

(1-3)

式中 μ为制图要素的特征值参数,其数值计算随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及面状符号有所区别;α为制图要素特征数值,通常包括要素的个数、分级、复杂程度和重要程度四个特征;ωi为制图要素第i分级或第i类别出现的频率或频数。

应用该方法量测的地图综合信息量,能够较全面而科学地描述制图信息的传输;但此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分级表示方法的特殊性,不能直接作为制图要素分级的定量标准。为此,本文根据专题制图要素分级表示方法的特点和GIS的可视化要求,对公式(1-3)进行改造,形成公式(1-4)所列的新型分级定量标准——“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

(1-4)

式中 γ为制图比例尺加权因子;f(k)为要素分级数加权因子;k为制图要素实际分级数;Sj为第j级制图要素面积;M为专题地图比例尺分母;N为要素最大理论分级数。

上述各变量中,制图要素最大理论分级数N,是一个与专题地图表现形式和人的视觉变量模拟能力相关的变量;有关研究表明:通常,对于一般用图者而言,单色地图的最大理论分级数可取5~7级,而彩色地图则可达8~11级。

从公式(1-4)可知,专题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与制图比例尺、要素分级数和各级制图面积有关。在同一级制图比例尺范围内,比例尺越大,分级信息量越大,可视化效果越好;在最大理论分级数以内,分级信息量随分级数增加而增大,可视化效果增强;相反,在最大理论分级数以外,分级信息量随分级数增大而减小,可视化效果减弱;分级区域面积分布越合理,分级信息量越大,可视化效果越好。这完全符合制图学原则,并从理论上定性地说明了新型分级定量标准的优点,具体效果则有待下文的实际应用和定量检验。

2 传统分级方法的改进

制图要素的分级方法,一直是制图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六十年代以前,制图人员一般仅从具体问题出发,在分级数确定的前提下,借助某一种数列或级数来获取规则的分级界限或分级间隔;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制图学者纷纷将大量数学方法引用到制图要素的分级中,取得了很大进展[4~10]。然而,传统的数列、级数分级方法,由于其所产生的分级界限有规律地变化,而且应用领域较广,从总体上仍具有其它方法无与伦比的优势。特别是文献[4]对传统的数列级数公式进行了创造性扩展,形成了数列、级数分级的通用公式:

(1)任意数列分级法

(2-1)

(2)算术级数分级法

(2-2)

(3)几何级数分级法

(2-3)

(4)任意级数分级法

(2-4)

式中 L、H分别是制图要素统计数据的最小值、最大值;Ai为制图要素分级界限(i=1,2,3,…,k+1);Bj为制图要素分级间隔(j=1,2,3…,k);χ、d、γ、Bk为待定分级参数。

借助上述通用公式,任取一组参数(χ、d、γ、Bk),便可确定一个分级方案;如果在参数定义域范围内连续取值,可得到大量分级方案,这是获取优化分级方案的基本前提。

制图实践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制图要素数值的变化具有多种曲线的复合特征,即在一定数值范围内表现出算术级数规律,而在另一数值范围则呈现任意数列特征,如此等等;更有复杂者,则包含多种交替的变化过程。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对传统的数列、级数分级方法进行改进,提出“分段数列、级数分级”的构想。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GIS专题制图要素本身的数值分布规律,将其数值变化全序列划分成若干子序列,使每个子序列呈现单一的变化规律;以某种最适宜的数列或级数对每一子序列进行

分级,确定各子序列的分级界限或分级间隔;连接各子序列分级结果,形成制图要素全序列优化分级方案。具体步骤是:① 将制图要素数值按升序从小到大进行排序;② 绘制全序列数值变化散点图或变化曲线图;③ 依据散点图或曲线图所呈现的规律划分子序列;④ 按地图表现形式确定总体分级数和局部分级数;⑤ 分别确定各子序列的局部优化分级方案;⑥ 综合子序列分级形成全局优化分级方案。

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改进后的“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方法,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可以克服现有分级方法的不足,下文的应用试验与对比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3 应用试验与对比分析

本文利用陕西省渭北地区乡级行政区划空间数据和人口密度统计数据,以输出1∶50万人口密度图为例,应用本文所提出的新型分级定量标准和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方法,来获取优化分级方案;并选择统计分级定量标准和传统数列、级数分级方法为参照,进行了三项对比分析,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下。

3.1 新型分级定量标准与统计分级定量标准的对比

在传统数列、级数分级方法支持下,首先分别以“分级信息量”和“分级精度(ACA)”为目标函数,通过200次Monte Carlo寻优,获得两个优化分级方案;然后分别计算两个分级方案的分级信息量和分级精度(表1)。从表1可以看出,以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为定量标准所获得的优化分级方案,同样具有较高的分级精度;相反,以分级精度为定量标准所获取的优化分级方案,其分级信息量则不是很高。

表1 新型分级定量标准应用对比

Tab.1 Application and comparison on new

classification quantitative standard

分级定量标准

分级方法 分级信息量

分段数列、级数法 传统数列、级数法

分级信息量 1 106.45 1 047.42

分级精度 0.752 327 0.759 180

3.2 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方法与传统数列级数分级方法的对比

以“分级精度”为目标函数,首先分别应用“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法”和“传统数列、级数分级法”,通过200次Monte Carlo寻优,获得两个优化分级方案;然后分别计算两个分级方案的分级信息量和分级精度(表2)。对比表2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法所获取的优化分级方案,同时具有较高的分级统计精度和分级信息量;而以传统数列、级数分级法获取的优化分级方案则不然。

表2 新型分级方法的应用与对比

Tab.2 Application and comparison on new

classification method

分级定量标准

分级方法 分级精度

分段数列、级数法 传统数列、级数法

分级信息量 1 109.83 1 047.42

分级精度 0.760 023 0.759 180

3.3 新型分级定量标准与分级方法同时与传统方法的对比

以“分级信息量”为目标函数,首先分别应用“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法”和“传统数列级数分级法”,通过200次Monte Carlo寻优,获得两个优化分级方案;然后分别计算两个分级方案的分级信息量和分级精度(表3)。结果表明,如果在应用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法的同时,以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作为定量标准,可获得具有更高分级统计精度和更大分级信息量的优化分级方案。

表3 新型分级定量标准与分级方法应用对比

Tab.3 Application and comparison on new

quantitative standard & classification method

分级定量标准

分级方法 分级信息量

分段数列、级数法 传统数列、级数法

分级信息量 1 114.38 1 106.45

分级精度 0.762 281 0.752 327

4 结语

本文以GIS的可视化为目标,从GIS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专题地图的分级表示方法入手,用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来测度GIS可视化效果,对分级定量标准和分级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以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为分级定量标准、应用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方法,可以使GIS的专题地图具有较好的可视化效果。

作者简介;党安荣,男,一九六四年生于陕西佳县。一九八五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地理学”学士学位;一九八八年获西北大学“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煤炭部航测遥感局计算中心”从事GIS与CAD工作;一九九七年获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目前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从事基于RS和GIS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已在《遥感学报》、《地理科学》、《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测绘通报》、《环境遥感》、《中国煤田地质》等专业刊物及ICA、FIG、ISPRS和CPGIS等国际会议上30余篇。专长于RS与GIS的应用研究、GIS成果的图形表达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Jenks G F, Coulson M R C. Class Intervals for Statistical Maps. Internationally Yearbook of Cartography, 1963. 119~134.

2 Jenks G F, Caspall F C. Error on choropleth maps: definition, measurement, reduc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1, 61∶217~244.

3 Lu Xiaozhong. A study on the general principle and quantitative standard of statistical map classification. Military Survey Science, 1987(1)∶10~17. (In Chinese) [陆效中. 统计地图分级的一般原则与定量标准的探讨. 军测科技, 1987(1)∶10~17.]

4 Lu Xiaozhong. Optimal statistical map classification method with mathematical regularity. Selections of Military Survey Science, 1988(1)∶31~36. (In Chinese) [陆效中. 具有数学规则的最优统计地图分级法. 军测科技文选, 1988(1)∶31~36.]

5 Dang Anrong. A New Way of Obtaining Optimal Classification Scheme Automatically. Proceedings of 14th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Conference, Budapest, Hungary, August, 1989.

6 Robison A H, Sale R, Morrison J. Elements of Cartography. 5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ub., 1984.

7 Dent B D. Principles of Thematic Map Design. London: Addison Wesley, 1985.

8 Dang Anrong. An approach to the general principle and quantitative standard of population density classificat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0(3)∶264~270. (In Chinese) [党安荣. 人口密度分级的一般原则与定量标准的探讨. 地理科学, 1990(3)∶264~270.]

9 Zhu Guorui. Determining topographic elevation table by measuring classification information amount. Cartography, 1986(2)∶5~8. (In Chinese) [祝国瑞. 用测度信息量的方法确定地貌高度表. 地图, 1986(2)∶5~8.]

10 Yang Xiangheng, Dang Anrong.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information amount by entropy function to the hierarchy table of population density.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1988(2)∶35~38. (In Chinese) [杨相恒, 党安荣. 应用熵函数测度信息量的方法检验人口密度分级表. 测绘通报, 1988(2)∶35~38.]

11 Ou Weijun, Yao Xianlin. Measuring of cartographic information amount: a general eigenvalue measuring method. Cartography, 1988(4)∶3~7. (In Chinese) [偶卫军, 姚贤林. 地图信息量的测度——综合特征值量测法. 地图, 1988(4)∶3~7.]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3

关键词:量化考核 班级 管理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中,班级难带、学生难管可以说已经是这些学校老师的共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常常被老师们归咎于学生素质问题,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面积扩招和高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和质量受到了影响,出现了一定的下滑,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大多数是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且长期不被老师重视,甚至不管不问的;这些在校学生当中由于大多数父母在外打工,缺乏管教,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自我约束力差、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较差,并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迷恋网吧等。这确实是中职学校班级难带、学生难管的其中一个原因,但除了这些学生的自身原因外,笔者觉得班级之所以难带,班级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如果能对学生的行为好坏及时的发现并指出,而不是等到学期末再进行学生的优劣评定,那就能一方面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进步的欲望。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发现在班级当中实行量化考核制度就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一、在班级管理中实行“量化考核”的优点

根据笔者的认识把“量化考核”引入到班级管理中,有以下几个好处:1.学生的进步能及时的在班级公告栏中得到反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心。2.把“量化考核”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公平公正,避免了因相互的猜疑而造成的不团结。3.便于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存在着哪方面的不足。4.使学生更清楚的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5.根据“量化考核”的结果,班主任就可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6.可操作性强, 公开明了。此种制度按一定的规定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量化为分数,汇总分数后,由高到低为学生排队。易于操作,且学生表现的好坏,通过分数一目了然。

二、“量化考核制度”在班级内的实施情况

“量化考核制度”在班级内的实施,需要有具体的详细规则,其具体内容可根据学校的学生手册进行制定,可包括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上课及自习情况、遵守纪律情况、卫生值日情况、出操情况、胸卡佩戴情况、出勤情况、个人仪表情况、甚至到爱护公物的情况等都可包罗。“量化考核制度”主要分为加分和扣分两种情况,对于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同学,可进行分数奖励;而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则可进行扣除分数的处罚。量化分数奖励和扣除的多少,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如冬天时班内早操迟到人数较多时,可对迟到学生加大扣分力度,而对一定时间段内,从未迟到和旷操的学生可加大分数奖励力度,这样可尽快纠正冬季班内迟到的不良风气。量化分数奖惩多少,虽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来适应班级内部不同时期的情况,但“量化考核制度”加减分数多少的规定,则应固定下来。什么行为奖励多少分,扣多少分应该明确,尽量减少变动,以避免学生的无所适从,减少“量化考核制度”的操作难度,使学生心中有个明确的标准。班级内部对每个学生的量化考核,最好能与学校对班级实施的“量化考核制度”相衔接,这样一来,一方面便于学生干部操作,另一方面在制定和实施班级内部的“量化考核制度”时,也更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固定的标准,同时学校对班级的考核加减分与班上每个学生的行为紧紧相连,班级的荣誉与每个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凝聚向心力,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的把班级当成自己的集体。

就笔者所在学校的情况,具体做法如下:学校平时对各班级就有量化考核,由学校学生会干部负责具体加分扣分事项,按照学生会的职能,分为体育部考核、学习部考核、文督部考核、生活部考核、宿管部考核、安保部考核和团委考核等。每天学生会各部都会把前一天考核检查的结果公布到学校的通知栏当中,会标明每个班级因为什么情况被加分或者扣分。而作为班级的量化考核制度,则可以直接和学校量化考核相对接,按照学生会的各部门分工对应于班级内的班干部分工,比如学习部的考核就由班上的学习委员负责,如果有加分或者扣分情况,则由学习委员落实到具体的某位同学,来对相应的同学进行加分和扣分。例如:学生会公布量化考核结果,班级因为有两名同学迟到被扣2分,那么班内的学习委员只要落实是哪两名学生迟到,并相应的把这两名同学各扣一分就可以了。以此类推,把班内班干部的工作职责范围与学生会各部工作职责范围相对应,这样以来,既降低了班内量化考核操作的难度,又使每个同学心中都有数,因为什么被加分、扣分,有利于学生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量化考核”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4

一、实施办法

1.量化的方式

班级量化采用一组一张表格的记录方式,每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在同一张表格上登记申报的荣誉称号。每一小组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表格上的量化分数由小组内专人具体负责,其他人没有加减分数的权利。量化时,组长按照班级管理规定给本小组内成员打分,副组长则同样依据班规给组长打分,这样做的目的可以避免个人乱加分现象的发生,使量化分数更加客观公正。

2.量化的内容

采用荣誉申报方式来强化班级管理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管理自己,自觉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以及方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学生为实现所申报的荣誉称号,在遵守班规、班纪方面就要做到更好。因此。我根据班级管理的一些具体细节设置班级量化内容。表格内班级量化内容包括:课堂、学习、课间习惯、作业、卫生、两操、路队、午餐午休等,这些方面均有利于培养、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表格的最后一栏填写上本学期自己申报的荣誉称号。当然,量化内容的设置,也要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班级的工作重心来确定。

3.量化内容要具体

确立出量化的内容之后,班主任一定要把每项内容细节化,具有可操作性,即要让每个学生知晓量化内容的各个方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4.量化注重过程

对荣誉申报的量化最重要的是要注重过程,注重落实。因此,每天都应对学生们就班级量化内容的某些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对量化内容的打分不一定面面俱到,可根据本班的近期规范目标,进行集中性的日日量化。

5.量化分数的运用

在实施量化的过程中,量化分数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不能一科一种标准,不同的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像语文老师表扬一次奖1分,而英语老师一次就奖10分,这样我们在进行阶段性总结的时候,在运用这些量化分数的时候,会因量化分数的标准不同而无法操作。此外,有的学生偷着会在量化表格中乱改分数,如把分数前面的减号加一道竖线变成加号,分数就会由减分变成了加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表格中加分或减分的分值一定要不同,如加分可规定两个档次+3分、+5分,减分也可以定为两个档次-1分和-2分。标准统一后,偷着乱改分数的现象就不会再出现了,即使有个别学生偷着改了,也是无效的。

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让学生了解荣誉申报与班级量化管理结合的日的

学期初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当先把荣誉申报与遵守班规班纪来加强班级管理的目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告诉学生申报的荣誉称号,要跟整个学期的量化分数结合;同时,使学生明白,整个学期他的量化过程所得分数决定了他是否对所申报的荣誉有拥有权。只要他的量化分数优秀或有进步,他就会自然获得所期望的荣誉称号,不用再通过教师和全体同学表决。要是不合格,就一定不能获得想要的荣誉。

2.量化的具体实施过程班主任不要全部包办

运用此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放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的自觉遵守、自主管理的意识,要是我们再全面包办,那我们会更累,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当然该我们拿主意的也不能让学生去做,如量化的具体内容、类型、措施,就应由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来制定。因此,把想要通过分数量化来进行管理的方面明确化,教会学生,就可放心地让他们进行操作。在量化考核的整个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需要班主任手把手地教,很快就可以放心地定期监督了。

3.班级内制定的实施方案,要全班举手表决通过

学生对量化项目的实施要求进行深入地解读和详细地学习后,全班再举手表决。同意代表着在荣誉申报这项活动中,要自觉接受班级量化管理方面的约束,不同意就意味着没有资格参与荣誉申报这项活动。学生深刻领会了参加荣誉申报这项活动的班级量化的具体要求;同时,表示愿意争取取得荣誉称号后,就会在学期内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按照班级管理规范及《中小学生守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达到学期初制定的目标。

4.班级量化管理措施要让家长知晓

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把这种做法对家长进行详细讲解,争取得到他们的认可;同时,还要抽出时间让每位家长详细了解自己孩子的表格量化分数,以便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这样有助于家校结合对孩子开展教育。

5.班级量化管理表格逐日记录,定期评价

班级管理的表格量化要天天做,持之以恒,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同时,还要借助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措施是实实在在的。与其切身利益紧密联系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对班级的日常管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6.班级量化应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特点

我们知道各行各业都在强调人性化管理,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运用这种措施的时候也应突出人性化管理。例如,一个书写认真的学生的作业和一个一直写不好。但努力想写好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相同的加分机会。再如,做眼睛保健操时,没有及时做,被班长第一次点到名,不能马上扣分,提醒之后立即开始做操的就不予扣分,扣分要从第二次开始。第二次点到名的就属于故意捣乱了。由于此项措施的实施,目的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因此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特别是在扣分上,千万不要走向极端,那样会把学生的热情一棍子敲死,远远背离我们的初衷。

与班级量化管理紧密联系的荣誉申报,让每个学生在学期的开始就确立出本学期的奋斗目标,而围绕这一目标确立的分数量化管理,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落实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好地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由于这一活动注重过程,分数量化管理发挥的作用贯穿整个学期;同时,还让每个学生学会了承担,学会了对自己行为的负责,最后每个学生都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一学期所创造的成果。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5

摘 要 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理工学院学生心肺机能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跟踪研究。通过对样本对象从大一到大四的追踪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心肺机能状况的变化规律,分析研究在校大学生体质变化的影响因素,并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心肺机能 动态变化

一、前言

2010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有所改善,但身体机能水平仍呈下降趋势。身体机能是指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能力,其中循环机能和呼吸机能合在一起被称作心肺机能,心肺机能对于人体健康来说至关重要,也是体质检测指标中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体质测试成绩,对四川理工学院2009级大学生心肺机能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大学生在校期间心肺机能发展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促进在校大学生身心更好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四川理工学院2009级在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00人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生400人,女生40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数据。

2.实验法

采用中体同方SCTF-5000型学生体质测试智能化系统,按《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进行成绩评定。

3.数理统计法

对测试结果和数据资料采用Excel、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在本次追踪调查研究中,学生心肺机能测试指标主要通过《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中的肺活量和台阶试验两个项目的测试结果数据来反映。

(一)肺活量

肺活量是机体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其大小是反映肺每次通气的最大张力,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指标,能够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1]。通过表1可以发现,大一到大四年级学生肺活量测试结果数据平均数中,男生的肺活量最大值是在大学三年级,其值为3618.96ml,最低值是在大学一年级,其值为3320.68ml;女生的肺活量最大值是在大学三年级,其值为2382.72ml,最低值是在大学一年级,其值为2281.88ml。另外,从肺活量测试数据来看,从可以发现男生从大一到大三年级肺活量水平在稳步提高,而大四年级却明显下降;同时可以发现,女生从大一到大四年级肺活量水平变化较男生平稳,波动不大。但与男生相似的是,在大三年级出现最高峰后,大四年级也出现下降。

经显著性检验[2],由表2可知,大学一年级男生与大学二、三、四年级学生的肺活量平均数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出现上述动态变化特征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男性各项身体素质发展高峰的年龄在19―22岁之间,呈现单峰型,而女性各项身体素质发展高峰在11―17岁出现第一个波峰,在19―25岁出现第二次波峰,呈现双峰型;另外,我国的绝大部分高校在大三、大四年级不再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大一、大二年级相比,各种文体活动开展次数也减少了,加之撰写论文、就业工作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如前两年。如果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得以有效开展,包括肺活量在内身体机能变化特征可以有所改善,而目前仅仅依靠大学生的自我锻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如何开展体育与健康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台阶试验

台阶试验是一种测量心血管机能的方法,它利用上下一定高度台阶所持续的运动时间,与运动后心率的恢复速度之比来计算指数,从而评价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负荷的反应。同时,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水平。通过表1可以看出,大学1―4年级学生台阶试验测试结果数据平均数中,男生台阶试验指数的最大值是在大学二年级,其值为52.97,最小值是在大学四年级,其值为51.82;女生台阶试验指数的最大值是在大学四年级,其值为50.51,最小值是在大学二年级,其值为49.80。

经显著性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男生与大学二、三、四年级男生的台阶指数平均数无显著性差异;大学二年级男生与大学三、四男生的台阶指数平均数也无显著性差异;大学三年级男生与大学四年级男生的台阶指数平均数同样无显著性差异。大学一年级女生与二、三、四 年级女生的台阶指数平均数无显著性差异;大学二年级女生与大学三、四年级女生的台阶指数平均数差异也无显著性;大学三年级女生与大学四年级女生的台阶指数均数同样无显著性差异。

单从数据上来看,不管是大一、大二开设的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是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的自我锻炼均对台阶试验测试结果没有产生较大影响,台阶试验指数变化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对提高心肺机能水平的内容设置不当,有待进一步改善和调整;另一方面,有学者对台阶试验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心血管机能水平,提出质疑[3];另外,还与台阶试验测试过程中,被测试对象是否严格按照试验要求进行测试有关;最后,大多数学生对台阶试验都有抵触甚至恐惧的情绪,测试过程受被测对象心理因素影响较大。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四川理工学院2009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追踪调查,可以发现在心肺机能方面:男生从大一到大三年级肺活量水平在稳步提高,而大四年级却明显下降;女生从大一到大四年级肺活量水平变化比较平稳,在大三年级时肺活量水平出现最高峰。男、女生台阶试验指数大学四年期间变化均不明显,无显著性差异。

为了增进学生的心肺机能及其他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

(一)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提高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练、怎样去练、并且乐于去练。

(二)教师应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枯燥、陈旧的练习方法和组织形式,如只会用中长跑提高学生心肺机能水平,应运用多元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能掌握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

(三)在体质测试过程中,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监督力度,让测试人员和被测对象都能严格按照要求正确进行体质测试,最大程度防止测试数据的失真。

基金项目:四川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大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1KY17)。

参考文献:

[1] 季钢.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学测试指标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50-51.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6

1 “定量化”能力水平的构建

中学化学的“定量化”学习内容主要是以2个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和质量为核心,结合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而展开。从初中阶段以质量为核心到高中阶段以物质的量为核心,从核心概念到基础计算再到综合计算,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构建了从核心概念到基础计算再到综合计算的递进式体系。

理解化学概念的含义及化学原理、符号中所蕴含的量的关系是解决定量化学问题的基础。Nakleh和Silberma(1993)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想要恰当地处理定量化学问题,那么他们必须理解摩尔的含义[2]。Koch(1995)指出学生初学化学时在寻找抽象化学符号和描述化学过程之间的联系、分子式所提供的定量信息(比如计量关系)方面会遇到困难。学生首先必须彻底掌握知识和方法,学会将化学符号转换成有意义信息,才能解决定量化学问题[3]。Dori(2003)认为有关物质的量的化学计算问题可以从复杂性和转换水平两个维度来进行分类。转换次数越多,复杂性越大,学生解决化学计算问题时遇到的障碍就越多[4]。“思想”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高级抽象和概括的认识。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是对化学事实、化学理论以及化学方法的本质认识,思想方法往往使得化学定量化问题的解决事半功倍。

因此,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的“定量化”能力发展的规律,构建如下由低到高的4个水平:

水平1:认识概念或符号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如,认识化学方程式等符号中所蕴含的质量关系;知道溶解度等概念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知道物质的量等概念的计量含义等。

水平2:直接运用数量关系进行简单运算。如,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运算;利用物质的量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换算等。

水平3:整合或转换数量关系进行综合运算。如,分析和处理图表数据或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对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运算等。

水平4: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进行运算。如,运用守恒法、差量法、关系式法等思想方法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运算。

以上4个水平从认识数量关系到直接运用再到综合运用,最高水平为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复杂性及转换水平逐渐增加,思维及定量化要求逐步提高,水平的划分体现了化学学科学习的规律。

2 “定量化”能力测评研究

依上述“定量化”能力的4个水平编制测量工具,运用Rasch模型分析测验结果[5],修订和优化测量工具,并根据大样本测试结果分析学高中生化学“定量化”能力现状以及发展规律等。

2.1 研究工具

以“定量化”能力的4个水平层次为理论依据,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第一轮试测结果经过Rasch模型检验之后,对某些项目进行了修改,项目总数未变,形成了第二轮试测的测验卷,其中Q1~Q8是选择题,Q9~Q13是建构反应题(建构反应题要求被试组织或建构一份答案,在考查学生的高层次能力上具有优势,建构反应题的答案有封闭性答案和开放性答案两种)。第二轮试测后再经Rasch模型检验修正后的测验卷可用于大样本测试。具体项目与能力水平的对应如表1所示。

对于选择题而言,每一道题中均包含4个选项,仅有一个正确选项。对于建构反应题而言,则采用等级评分。以下几例是对“定量化”能力测验卷中项目的简要分析说明:

例1 在10℃时,KNO3 的溶解度是20 g,则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m(溶液): m(溶质)=4:1

B.m(溶质): m(溶剂)=1:4

C.m(溶液): m(溶剂)=6:5

D.m(溶剂): m(溶液)=4:5

说明:该题属于“水平1:认识化学概念或化学符号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的考查内容,旨在考查学生是否知道溶解度概念中所蕴含的溶质、溶剂以及饱和溶液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

例2 目前国际上通用“测氮法”标定牛奶中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若不法分子在 1袋某品牌奶粉中加了1 g三聚氰胺(C3 H6N6 ),相当于增加蛋白质约( )

A.4.2 g B.3.2 g C.0.7 g D.1.6 g

说明:该题属于“水平2:直接运用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力的考查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化学式进行化合物质量与其中所含元素质量的换算。

例3 在标准状况下,取甲、乙、丙各30.0 mL相同浓度的盐酸,然后分别慢慢加入组成相同的镁铝合金粉末,得到下表中有关数据(假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发生变化)。

请计算合金中Mg、Al的物质的量之比。

说明:该题属于“水平3:整合或转换数量关系进行综合运算”能力的考查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图表所提供的实验数据、正确选择实验数据并根据化学化学方程式进行运算。

例4 硫代硫酸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某厂技术人员设计了以下生产流程:

若由原料制S的转化率为75%,制SO2 的转化率为90%,SO2 制Na2 SO3 的转化率为95%,则用于制S和Na2SO3的原料的质量比为多少时,才能制得最多Na2 S2 O3 (其他消耗不计)?

说明:该题属于“水平4: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进行复杂运算”:请记住我站域名能力的考查内容。题给信息中从原料到产品经历了多步化学反应,若分步计算,则很烦琐。若运用关系式思想方法,根据多步反应中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列出关系式进行相关运算,则将大大简化运算过程。

2.2 研究样本

本研究共进行了三轮测验,被试组成如表2。第一轮测试用于初步考察测验工具的质量,经Rasch模型检验分析后,对测 验工具进行修改,再进行第二轮试测,根据第二轮试测结果的数据分析决定修改后的测验卷可用于大样本测试(第三轮)。因第一轮、第二轮试测主要用于考察、优化测验工具的质量,所用样本较小,没有选择高三年级被试。第三轮测试样本较大,采取分层抽样形式,选取了某省三所不同层次的高级中学作为样本来源学校,分别在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随机抽取被试。

2.3 数据处理

运用Bond&Foxsteps1.0.0分析测验工具的信、效度,将项目难度与学生能力转换成具有等距意义的logit分,再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因篇幅有限,结果分析部分只采用第三轮测试的数据。

3 结果分析

3.1 测量工具信、效度分析

3.1.1 总体统计

表3是定量化能力测验(以下简称Q测验)的总体统计结果。在Rasch模型中,一般将测验难度平均水平设置为0,被试能力平均水平则随不同测试有所不同。由表3可知,被试能力平均分估计为1.34(Rasch分);整份试卷的难度估计误差仅为0.11,相比较而言被试的估计误差较大,但在许可范围内;项目拟合指数皆在理想值左右(即MNSQ接近1,ZSTD接近0),说明测验数据与理想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分离度数值(一般认为大于2较好),说明测量工具能够区分不同能力水平的被试;被试和项目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因此,总体而言,该测验工具体现出良好的性能。

3.1.2 其他指标

单维性是Rasch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一,即测验所测量到的是被试的单一主要能力或单一主要潜在特质。根据Bond&Foxsteps1.0.0软件的分析,本测验卷的13个项目中,有2个项目(A-Q7、A-Q13)稍超出许可范围,但绝大部分项目符合要求,可以认为该卷所测量的主要是一种结构——“定量化”能力,具有单维性;从项目-被试对应情况上看,本测验卷13个项目难度范围较广,且基本均匀分散,项目所对应的水平层次与预设的水平层次基本一致,学生能力分布也较为理想,中间多,两端少;具体项目的拟合度除Q9,Q10的ZSTD值稍超出取值范围(-2~+2),其他项目的数据-模型拟合指数都在许可值范围之内,项目的误差都较小,点测量相关都较高。

总之,根据“定量化”能力水平所编制的测量工具经Rasch模型检验,在项目和被试信度、误差、分离度等信度指标上,在单维性、项目-被试对应、数据-模型拟合、点-测量相关等效度指标上皆符合Rasch模型的基本要求,本研究测量工具可靠、可信。测验结果可用于后续对学生定量化能力特征的分析。

3.2 “定量化”能力数据分析

3.2.1 “定量化”能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1)总体描述

表4是高中三个年级Q测验的描述性统计结果。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极大值都是4.48,高一年级的全距最大,高三年级的全距最小。三个年级的平均分随年级的升高而上升。

表5的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三个年级的方差不齐性;F检验表明三个组中至少有一个组和其他两个组有明显的差别,也有可能3个组之间都存在显着的差别。因为各组方差不齐性,表6采用Tamhane检验三组均数差异的显着性,结果显示,三个年级之间的相伴概率皆小于显着性水平0.05,具有显着差异。

由以上统计分析可知,对于“定量化”能力而言,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水平依次升高,且有着显着性差异。

(2)在各个水平层次上的比较

将Q卷中每个水平所对应的各个项目的难度估计进行平均可得到每个水平的难度平均值,如表7所示,以此平均值作为判断学生“定量化”能力水平的依据。当学生的能力值低于-1.41时,则认为学生的“定量化”能力水平低于水平1;当学生的能力值为-1.41~-0.05时,则位于水平1;当学生的能力值为-0.05~0.82时,则位于水平2;当学生的能力值为0.82~1.67时,则位于水平3;当学生的能力值大于1.67时,则位于水平4。

本研究被试样本中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学生Q卷的平均分分别为1.08、1.33、1.63(见表4),结合表8,可以认为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学生的“定量化”能力的平均水平皆已达到层次3(整合或转换数量关系进行综合运算)。三个年级在不同能力水平层次上的人数及比例如表8所示。

由表8可见,高一、高二年级中有极少数学生的“定量化”能力水平低于水平1(认识概念或符号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每个年级中皆有位于水平1的学生,但所占比例很小,分别为7.4%、1.2%、0.4%;高一、高二分别有31.9%、22.8%的学生位于水平2(直接运用数量关系进行简单运算),高三学生中处于水平2的较少,为7.3%;在水平3和水平4上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所占的人数比例随年级升高逐步增加。

3.2.2 “定量化”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9是中学生化学“定量化”能力性别差异的T检验结果。可知,在“定量化”能力上,男生的成绩稍高于女生。T检验的结果表明,在4个测验上,男女两组的方差齐性,Q测验的相伴概率为0.069,略大于显着性水平0.05,也就是说,男女生在化学“定量化”能力上略有差异,但差异性并不显着。

4 研究结论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7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数学作业 个性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132-01

由于传统的数学作业在布置上存在着相应的缺陷,导致很多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能通过相应的数学作业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给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为了能使高年级数学作业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出其应有作用,实施个性化的作业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 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布置的现状

在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数学教育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也有更多要求,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布置情况仍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作业量过大

一定量的数学作业对小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和提高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存在着题量过大的情况。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教师的应试教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认为学生大量练习就能提高成绩,这不仅无形中给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压力,还易使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

2.作业内容层次单一

首先,一些数学教师在布置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时,往往给学生布置相同层次的作业,完全忽视了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各方面的差异。这不仅会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作业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烦感,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教师注重布置一些练习题形式的作业,忽略了有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使作业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个性发展。

3.作业评价不合理

一些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往往只看重结果,对于学生具体学习状况和作业过程不进行相应的了解和分析。这不仅不利于其布置作业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活动,不利于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进行下一步的个性化作业设计。

二 小学数学作业个性化设计的理念和要求

1.设计理念

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设计理念包含着“不布置作业”和增加创造性作业两个方面。其中,“不布置作业”是指小学高年级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应尽量减少一些理论性作业的数量,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时间和平台。而增加创造性作业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适当增加能提高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作业。

2.设计要求

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首先,作业设计的目的性要突出。高年级数学教师应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数学作业,以使其能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其次,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出相适合的数学作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不同学习程度上的巩固和提高,也避免了作业的单一性。此外,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设计一些新颖、生动的数学作业,使其充满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个性化设计的类型

1.自主性作业

传统的数学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相应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帮助其发挥自主性的作业类型。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有利于自己提高和全面发展的作业。

2.探究性作业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可让学生对教材中的一些题目进行多方法的解题,也可以让其对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相应探究。

3.实践性作业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可针对适合的数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性作业,以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更加了解学习内容。

4.叙述性作业

小学高年级教师应让学生记录自己每天或每周的学习情况和心得体会,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这样不仅有利于其自觉地进行相应的补充学习,还能提高其观察力和创造力。

四 结束语

为了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高年级数学应在作业布置上突出个性化特点,这不仅有利于增强高年级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减轻其学习压力,推动其全面提高和个性化发展。当然,高年级数学教师应依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个性化作业设计。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8

一、小班化教学模式

小班是指一种空间的大小,也就是指在班级教学的模式下,每个班级存在的学生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这个所谓的合理的范围就是适合学生在班级中发展的学生数量。班级数量一直是一个动态的变量,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的声誉等等因素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内,班级的“小班”数量也是有不同的界定,并且这个“小班”数量有一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这个范围之内教学质量可以达到最优。小班化教育不是单纯的将班级学生数量减少,小班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教育模式,在小班化教育的模式中,首先要对班级学生的数量进行设计,对班级的人数的控制是小班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小班化中学生的数量受多当面的影响,要想设计好这个合适的数量,就要考虑到所方面的影响因素,设计维持学生在班级中的教育质量的最大化。不仅对人数进行控制外还要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确定教学方案,对教师的要求也要提高,确保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小班化的效应。小班化教育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组织方式,在班级学生的数量减少后,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也会随之变化,首先就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得以重组,班级人数的减少就意味着班级个数的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授课都要进行重新分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增加了,班级学生数量的减少,教师所要照顾的范围减少,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而越来越密切,使教学强度增加,从而使教学目的达到最优。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下,教育的模式也会随之变化,其教学的方式、内容等等都要随之改变,在这种变化之下,会迅速的提高教育理念,推动小学教育的改革。

二、小班化教育与教学发展

1、小班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小班化教育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小班化的实施使班级内学生的数量减少,老师就可以对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照顾得到,有了老师额亲身辅导,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在充足的空间内充分的发展,有了充裕的学习环境使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养成自信的、活泼的性格。小班化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的措施,但是它的实施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困难,许多的学校认为这样对学校的经济效益不利,以至于现在小班化教学不能迅速的发展,国家应该针对这种状况实施一定的措施,促进小班化教学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小班化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的提高

在小学课堂里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性,要求可以大胆的发言,不怕出错,可以勇于尝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积极地学习环境中发展自己。但是在过往的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过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是很多,课堂氛围不活跃,教师需要照顾的学生太多,不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没有机会去培养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所以为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学校应利用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可以张扬自我个性的环境,给他们寻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品德。

3、小班化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就只是负责为学生授课,是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教师对课堂没有积极性。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在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教师转变成了一种环境设计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模型,使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可以用最大的积极性去面对学习。在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双向的交流,学生为老师带来教学动力,老师为学生带来学习动力。

三、结语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9

关键词:科研能力 评估指标体系 量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09-02

科研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设计要避免高分值掩盖下的缺项现象的发生。为此,我们采用了设置控制指标,只登记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指标间不能互补等措施。就控制指标而言,本指标体系科技实力评估设控制指标35项,上述控制指标的设置对参评单位的科研实力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学术论文、著作、成果的等级质量等作了相应限定,以防某些指标间可能发生的掩盖。保持原始资料数据可靠准确,没有准确数据的结果是不可信的结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确定各项参数的统计时间为3年。同时由于科研工作受创造性、探索性和效益的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单位或个人的科技活动时涨时落。我们将统计数据取值的时间区间适当扩大,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三级指标中以其基础要素为计分单位(位、项、篇),并全部采用了量化指标,如在46项三级指标中,以其基础要素为量化单位的指标38项,占指标总项数的82%,以相对数(百分比)作为量化单位的指标8项,占指标总数的17%。

1 科研实力评估定量数据统计指标评分标准

1.1 科研项目及交流的量化设计

科技活动的二级指标分为科研项目及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又分为部级重点项目、部级一般项目、军队省部级重大课题、军队省部级一般项目,学术交流分为国际学术交流、国内学术交流。部级重点项目包括科技攻关、“863”项目、“973”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人才、“1035”工程项目或国家创新药物基金,所有项目只计以课题负责人承担的项目。部级一般项目包括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或青年课题、国家新药研究基金课题、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课题、部级其它课题。军队、省部级重大项目包括重点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团队项目、军队重点课题及指令性课题。军队、省部级一般项目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基金课题、医学科研基金、军队面上及青年课题、其他军队省部级课题。国际交流指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在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国内交流指的是主持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

1.2 科研成果的量化设计

科研成果分理论成果、获奖成果、鉴定成果、专利成果。我们指的理论成果主要是论文、著作。考虑到目前工作中无论是科研排序还是评奖,一个成果的意义,更多的是其被引用次数来体现的,学校基础理论研究的实力更多的是以被美国四大检索收录次数来衡量。为此,我们采用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提供的期刊源来作为评价论文的标准。获奖成果三级指标的所有奖项不重复计算,只取最高级别的奖励进行统计,如某项成果既获得部级二等奖,又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则只计部级二等奖,不计省部级一等奖。

1.3 人才情况的量化设计

同一个人应就高不就低如某专家是院士又是长江学者,只计入院士。学术任职也以得分最高的级别为评分根据,任多个职务不重复评分。指标说明:国内外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外院士。杰出人才: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学名师、何梁何利基金奖励人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跨世纪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学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学术任职是指:全国学会常务理事、省(部)级学会正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全国学会理事长得分10,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得分为8,全国学会副理事长得分5,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或省(部)级学会理事长得分为4,全国学会常务理事得分为3,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和省(部)级学会副理事长得分为2。

1.4 科研经费的量化设计

经费投入按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及科研人员年人均课题经费计算,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每获得100万元计10分,科研人员年人均课题经费按每万元5分计算。

1.5 科研条件的量化设计

科研条件分为硬件条件和科技情报。硬件条件分为部级科研基地和省部级科研基地,部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是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部级科研基地每项20分,省部级科研基地每项10分。科技情报分为中外文期刊和馆藏图书,中外文期刊每100种5分,馆藏图书每万册3分。

2 科研实力评估定性评议指标计分标准

2.1 科研投入的量化设计

科研投入中的二级指标人力投入分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结构。职称结构的主要参考评价信息按专业技术职务(按实际聘任计算)结构是否合理(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务为1∶3∶5∶7),年龄结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按学校高职人员中中青年比重(%),知识层次结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按高职人员拥有博士学位者比重(%)。二级指标经费投入主要参考部级科研经费占总经费的百分数,横向课题经费占课题总经费的百分数。

2.2 科研条件与环境定性指标的量化设计

科研条件与环境的定性指标校局域网医学信息满足度的主要评价等级按能够满足,基本满足、部分满足、不能满足四个等级来评价,学术氛围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室按是否能加强人才队伍、提高专业水平,积极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学科环境及参与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评价等级分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

2.3 科研管理的量化设计(表1)

3 结语

科研实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的规定是三级指标以基础要素为计分单位(位,篇,项等),以总累计分值高低判定评估结果,控制指标是我们对参评对象的评估项目应具备或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所设置的基本指标限定。设控制指标的主要目的是防范部分指标互相掩盖或吃分现象的发生,保证和控制评估质量。这就是本指标体系有别于当前实行的达标评估的重要标志之一。达标评估是以达到标准者为合格;选优评估是以分值高低为依据,但这种依据必须建立在对参评对象全面考核的基础之上。因此,其指标选择、分值分布等必须严谨、科学,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起到平衡制约指标间内在关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多,李学志,刘文达,等.高校自然科学科研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1998,1:41-43.

[2] 马艳玲.论高校科研机构综合评估量化研究方法[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7,13(2):86-91.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10

关键词:职业病;风险;评价;突变级数法

中图分类号:X9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6204

1引言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是指使用工程分析法、资料调查法等方法对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作业场所发生职业病以及职业卫生事故的可能性,从而为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然而关于职业卫生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一直是一个难题。我国在GBZ/T 194-2007《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中采用了单项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单项指数法是指通过某单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超限倍数作为评价指标对作业场所进行评价分析。综合指数法是指在各单项指数基础上进行加权对作业场所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由于各单项职业危害因素并不仅仅是加权的关系,所以综合指数法与现实结果一般具有较大出入。

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先后提出了诸如MES法、单项指数法、综合指数法、有毒物质控制效果分级法、模糊综合数学法、蒙德法、集合比数法、人工神经网络法、Fuzzy模型等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1~3]在这些方法中定性方法居多,其中模糊综合数学法应用较多[9],较好的解决了职业卫生评价上的一些问题。然而模糊综合数学法是依赖权重选择的方法,其权重的准确性与评价人员的素质等多个方面有关,而且这些方法计算比较复杂,对于一般的企业并不适用。因此,建立一种适合企业自身风险评价方法,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估各企业职业卫生健康程度,也有利于职业卫生工作深入开展,减少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概率,对于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某家具厂为例,提出的突变级数法是一种基于突变理论和模糊综合隶度指数的多指标评价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不同的是,突变级数法无需人为确定权重,只需把握各评价指标的重要度,分清主次关系。该方法运用简单,同时又不失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目前突变级数法已经广泛应用与多个领域,但是应用在职业卫生评价上的较少。

2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职业卫生风险评价原理及步骤

2.1突变级数法

法国数学家Rene Thom先生于1972年提出的突变理论,在突变理论中,将描述系统状态的参数称为状态变量,将引起突变状态的因素称为控制变量。势函数是描述系统控制变量和状态变量相互关系与相互位置的函数。突变理论研究势函数的变化使得状态变量从一种稳态到另一种稳态的理论。

突变级数法是由我国都兴富教授在突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多目标评价方法[5]。该方法是一种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形成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按归一公式可以计算出各控制变量的中间值,称为突变级数值,再利用系统中各突变模型的归一公式逐步向上综合直到归一为一个总隶属函数值,从而对多个目标进行重要度排序分析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

2.2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步骤

2.2.1构建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职业卫生基础理论将待评价系统划分为多个作业单元,再根据相关理论对每个作业单元进行职业有害因素辨识,辨识出作业单元内所拥有的职业有害因素,构建职业卫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职业有害因素的接触人数的大小进行指标重要度排序,接触人数多的重要性大,将重要性大的因素排到最左侧。

2.2.2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

根据相关标准对对每个作业单元的单项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并记录。根据职业有害因素的实际监测情况,借鉴常用风险评估等级划分的标准并结合毒物划分标准,将各个单因素风险分为5个等级,即Ⅰ、Ⅱ、Ⅲ、Ⅳ、Ⅴ,分别对应轻微危害、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高度危害、极度危害。对应的也给评价指标赋值,分别为1,2,3,4,5分。将总隶属函数也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等级,分别对应“优,可忽略风险”,“良,低风险”,“一般,一般风险”,“差,高风险”,“极差,极高风险”。

2.2.3对最底层的控制变量指标的分值进行规范化处理

由于在归一化过程中,控制变量代表的是系统状态变量在不同方面的特征,每个指标的数据取值范围以及量纲均不相同,导致数据之间无法相互进行比较。因此,在使用归一化公式之前,需要将各控制变量的指标的原始数据转化为0~1之间越大越好型数据,就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无论控制变量指标是越大越好型还是越小越好型数据,都可以通过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0~1之间的越大越好型指标。

2.2.4确定各层次突变系统类型

根据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确定各指标的突变系统类型。突变系统类型一共有7个,最常见的有3个。即尖点突变系统、燕尾突变系统和蝴蝶突变系统[4]。

尖点突变系统模型为: f(x)=x4+ax2+bx (3)

燕尾突变系统模型为: f(x)=15x5+13x3+12bx2+cx(4)

蝴蝶突变系统模型为: f(x)=16x6+14ax4+13bx3+12cx2+dx(5)

上面f(x)表示一个系统的一个状态变量x的势函数。状态变量x的系数a、b、c、d表示该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若一个指标仅分解为两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若一个指标可分解为三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若一个指标能分解为四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蝴蝶突变系统。

最初的控制变量代表不同质态,无法进行比较。归一公式将各控制变量的的不同质态归为可比较的一种质态,即用状态变量表示的质态[6]。根据不同的突变系统选择对应的归一公式。可以通过突变理论的分歧方程导出归一公式。

3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职业风险评价在某家具厂的应用

3.1家具厂基本情况概述

某木质家具厂主要生产实木椅子,其生产工艺为木料开料、木料加工(包括弯料、锣机等)、油磨、喷底漆、喷面漆。四楼生产车间作业岗位有木料加工岗位、油磨岗位以及喷底漆岗位,五楼生产车间作业岗位有喷面油岗位,基本作业情况及各个岗位接触危害因素如表1所示。

3.2职业危害因素体系建立

根据车间的职业危害有害因素以及各个岗位接触人数和接触时间进行重要性排序,接触人数越多,则重要性就越前。若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划分,则此家具厂的重要度顺序为噪声、粉尘、化学毒物。若按生产单元和岗位划分,接触人数一样,则按照接触危害因素的数量进行分类,若都一致,则按照接害因素的种类数量进行重要性排序,构建该家具厂职业危害因素指标体系(表2)。

3.3各单项危害因素量化分级

依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对该家具厂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毒物、粉尘以及噪声检测结果分别如表3、表4以及表5所示。

在《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能超过限值,以此作为化学毒物以及粉尘评判等级最高级的标准。使用的最低评判等级;若用人场所设置的是无尘车间,则可以直接判别为最低评判等级。另外,参考茅辉军在《模糊数学模型评价方法在喷涂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的分级方法[9],化学毒物以及粉尘的评判标准为检测的浓度值与浓度限值的比值,在同一岗位所接触的化学毒物中,以检测出浓度值最高的物质作为计算。而噪声的评判标准以LEX,8h作为分级标准,评判分级标准如表6所示。

4五楼生产车间喷面油岗位5――1

3.4原始数据规范化处理

化学毒物、粉尘以及噪声的得分是越大越好,因此属于越大越好的指标。根据公式(1)可得各岗位职业有害因素的标准化数值如表8所示。

3.5确定各层次的突变模型

根据建立的家具厂职业危害因素指标体系,确定各层次的突变系统类型,经分析,只有尖点突变模型与燕尾突变模型。

3.6归一公式风险递归计算

将各层次的突变模型确定以后,将每个作业单元职业有害因素标准化之后的数据带入,根据不同的突变模型选择不同的归一方程,先对每个工作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归一化逐一计算,得出各个岗位的隶属数值,再根据生产单元逐层计算,直至算出总隶属函数,在该家具厂中,各个指标的选择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采取相互平均值来计算。计算结果为0.8649。

3.7该家具厂职业风险标准制定

一般风险评价五个等级将风险评价指数分为0.2,0.4,0.6,0.8,1。然而由于归一公式的特点,导致突变级数法算出的评价值一般较高。所以需将绝对意义下的综合指数转化为突变级数法下的各级分级标准[8]。从理论意义上,最后转化成突变级数法的隶属值如表9所示。

3.8结果分析

经现场调查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析,该家具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噪声、粉尘和化学毒物有害因素,其中木料加工岗位的噪声等级为Ⅳ级,属于高度危害,木料加工岗位的粉尘等级以及五楼喷面油岗位的化学毒物等级为Ⅴ级,属于极度危害。通过突变级数法算出该家具厂的计算结果为0.8649,说明该家具厂存在的职业卫生风险等级为Ⅳ级,代表该家具厂的职业卫生风险情况为差,具有高风险。

4结论

目前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中,仅仅是简单的将监测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部分,本文将各单项因素分为5个等级,相比于合格以及不合格,更加科学和客观。将检测结果分为五级并评分赋值了之后,采用突变级数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通过在某家具厂的应用,证明突变级数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突变级数法相对于其他定量评价方法计算简便,有利于企业自身评估和政府对企业职业卫生的监管工作,值得在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符传东. 化学因素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1.

[2]胡训军,徐慧萍,朱毅贞,等. 化学混合物GHS分类方法在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初探[J]. 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6):88~92.

[3]李戬. 基于Fuzzy模型的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90~95.

[4]田冬梅, 姚建, 蒋仲安,等. 粉尘作业场所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J]. 金属矿山, 2009(7):122~126.

[5]翁钢民,鲁超.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西北五省为例[J]. 软科学,2009(6):57~61.

[6]陈晓红, 杨立.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障碍诊断模型及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33(6):1479~1485.

[7]陈克亮, 时亚楼, 林志兰,等. 基于突变理论的近岸海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方法――以罗源湾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1):213~221.

[8]魏婷, 朱晓东, 李杨帆,等. 突变级数法在厦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7):1522~1528.

[9]茅辉军. 模糊数学模型评价方法在喷涂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3.

[10]杨乐华. 类比法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与问题探讨[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9(3):230~231.

[11]王焕强, 张敏, 李涛. 高危职业危害监测内涵及预警系统探讨[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4):135~139.

[12] 吴传安, 谭庆平, 刘开钳,等. 职业卫生1-2-0分类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 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7):1106~1109.

[13]周捷森. 建立职业暴露评估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8, 21(2):126~128.

[14]袁伟明, 冷朋波, 周莉芳,等. 应用国外两种风险模型评估职业危害的对比研究[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5, 32(1):51~55.

[15] 郑文慧, 王志平, 柴鹏飞,等. 美国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在某电镀企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4, 31(10):764~769.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11

关键词:采购;数字资源;比例;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69-02

数字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图书馆资源采购中的比例也处于逐年攀升的状态,甚至在很多馆中,数字资源的采购总量已经超出了传统纸质文献资源的采购。同时,伴随着数字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读者对数字资源的接受程度也日益增强。IPAD,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设备的出现,也使得数字资源的使用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各式各样的移动设备都是读者获取、使用数字资源的平台,空间、地域都不在是获取资源的限制。因此,如何选取适合于高校图书馆,适合于高校读者群的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的现状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购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规范与量化的比对,通常是数据库提供商将其开发的产品推荐给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部门,采购部门觉得适合学校的发展情况就将其作为试用数据库提供给用户使用,然后根据试用情况的结果并结合当年的经费划拨情况决定是否购买。同时,学术界也有一些针对数字资源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虽然对于开展采购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图书馆需要一套数字资源采购评价体系量化了解自身的数字资源结构,量化了解适合学校学科发展的数字资源结构,才能做好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更好的为用户服务,为学校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由于现阶段无成型的数字资源采购评价体系,导致图书馆无法量化了解自身的数字资源特性,也导致图书馆无法量化了解学校在学科角度上对数字资源均衡性的要求。因而图书馆在数字资源采购中容易凭借自身的偏好,而不能系统、正确的看待整个学校在学科类别上的均衡。最终导致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采购问题上有失偏颇,资源结构不合理,投入大,产出小,未能全面均衡学校所有院系、学科的资源需求。

2 建立数字资源评价采购体系的意义

要做出合理的数字资源采购决策,需要了解图书馆自身资源针对学校学科专业的结构比例,需要了解学校学科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结构比例,而这些并不能单凭部门的喜好来决定,需要有一个科学、量化的过程,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理想的数字资源评价采购体系可以对数字资源从学校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量化比对,有助于图书馆了解自身数字资源结构特点。同时可以对学校院系、学科的数字资源需求进行量化比对,得到适合学校学科发展的数字资源结构比例。

科学获得数字资源现状和数字资源需求现状的量化数据后,图书馆可为数字资源采购作出整体规划。进而从科学量化的角度做好数字资源评估采购工作,避免采购工作中的盲目性,均衡各院系专业间的资源需求,构建适合学校学科建设的数字资源结构体系,为学校学科发展夯实基础,做好铺垫。

3 科学建立数字资源评价采购体系

3.1 了解图书馆现有数字资源结构

目前,高校的学科、专业日趋多样化,专业之间的交叉也较为普遍,例如外语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外语,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的知识,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技术,还需要适当的掌握外语。同时,数字资源之间也同样存在的交叉、覆盖、重复的问题。因此按学校学科类别对所有数字资源进行分析统计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需要仔细的按系统化来清理,按量化来操作,详尽科学的分析是研究的基础,这样才能得出对学校发展有益的真实数据。

高校购买的数字资源包括期刊论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电子书、试题、音视频文件等,需要根据内容分配不同的影响因子,一般来讲,博士论文的学术价值要大于硕士论文,影响因子就会较大,而期刊论文的划分更为复杂,以我校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术期刊分级分类目录(2007年版)》(简称《目录》)是依据《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目录》(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揽》(2004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和《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目录》中的期刊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于不同等级的期刊需要给予不同的影响因子。电子书中有专业性书籍与一般性书籍的区别,音视频文件中也有专业性教学内容与一般性科普内容的区别,因而也需要给予各自不同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的确立不能盲目确定,需要集中专家、学者的力量统一定制,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如期刊成立的时间,花费的成本,学术界影响等等因素都需要兼顾。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的类型可能还会增加,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影响因子。

假设以10作为最大影响因子,博士论文与A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10,B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9,硕士论文、会议论文、与C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8,D级期刊与专业性电子书的影响因子为7,E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6,F级期刊与专业性教学类音视频文件的影响因子为2.5,试题类的影响因子为1.5,科普性书籍、一般性杂志与科普性音视频文件的影响因子为1。

依据制定好的数字资源影响因子就可以结合数据库在院系、专业中的具体应用而得出院系、专业实质上占有数字资源的比例。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12

关键词:教师;评价;创新见解;发展性;等差数列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06-02

一、 传统考核的弊端

八里罕中学传统的考核在学科成绩方面重点考查以下三个要素:一是优秀率(满分100分,90分以上包括90分为优秀)排名,二是合格率(满分100分,60分以上包括60分为合格)排名,三是平均分排名。上级主管部门对高考分数也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统计。这种方法有以下两方面的弊端:

(一) 对学生的发展性认识不足

这种考评办法鼓励教师只追求名次,不看进步,对学生的发展性关注不足。另外由于分班不均也可能造成学生基础不一致,客观上导致考评结果不公。通常出现好的班级自始至终都好,分数总是高;次的班级自始至终都差,得分也一直低的局面,挫伤很多老师的积极性。

(二) 不同学科没有可比性

由于不同学科分值、难度不一样,导致学科考评分数,特别是平均分考评的得分不一样,这就造成学校在评价教师时,不同学科之间没有一个尺度进行区分。

二、创新考评办法

假若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考核分数总分为100分,可以分两部分:一是教学行为方面(50分);二是教学成绩方面(50分)。对教学成绩的考核应采用“四增量排名、等差数列赋分”模式。

考核的要素可以分为“拔尖学生、优秀学生、良好学生、平均分”四个考查要素。

(一)拔尖学生(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7%)

根据初升高成绩划出拔尖学生,查出各班拔尖学生数作为基础拔尖学生数,每考一次试,各班超出基础拔尖数的个数进行由高到低排名,依次按最高10分,最低7分,班级数为项数的等差数列项进行赋分(若是该项各班都没变化,各班全记零分,若班级所有人员原始成绩都在7%之内,考核时没有变化按第二名加分,若有变化按实际排名加分)。每位任课教师得分为所任班级数的平均分。(公式与说明:公差,优秀率得分=7+(n-1)d,若某位教师所教班级该项得分总和为c,所教班级数为a,则该教师此项得分=。)

(二)优秀生(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25%)

根据初升高成绩划出优秀学生,查出各班优秀学生数作为基础优秀学生数,每测试一次,各班超出基础优秀数的个数由高到低排名,依次按最高10分,最低7分,班级数为项数的等差数列项进行赋分(若是该项各班都没变化,各班全记零分,若班级所有人员原始成绩都在25%之内,考核时没有变化按第二名加分,若有变化按实际排名加分)。每位任课教师得分为所任班级数的平均分。

(三)良好生(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50%)

根据初升高成绩划出良好学生,查出各班良好学生数作为基础良好学生数,每测试一次,各班超出基础良好数的个数由高到低排名,依次按最高10分,最低7分,班级数为项数的等差数列项进行赋分(若是该项各班都没变化,各班全记零分,若班级所有人员原始成绩都在50%之内,考核时没有变化按第二名加分,若有变化按实际排名加分)。每位任课教师得分为所任班级数的平均分。

(四)学科平均分增量考评

根据初升高成绩,计算出学科平均分为基础平均分,用班级实有人数进行考评,三年不变,每测试一次,各班各科平均分超出基础数的分值由高到低排名,依次按最高20分,最低15分,班级数为项数的等差数列项进行赋分。每位任课教师得分为所任班级数的平均分。以上四项得分之和为该老师的教学成绩分。

若是知道每一个考查要素的增量排名,也可以通过等数列得出的查分表取得分数(见表1)。

以上的教学效果评价部分,以每学期期末为准,高三以期末县级以上摸底考试为准,高一年级以初升高为基准,以后每一次测算都以上一次学期末考试成绩为基准。

以语文组郑金阳老师为例说明采分办法:详见表2。

郑金阳老师任教1、2两个班的语文课,上学期1班的语文考试中拔尖、优秀、良好学生数分别为11、22、30人,平均分为96.56分;下学期1班语文考试中拔尖、优秀、良好学生数分别为8、17、27人,平均分为90.33分;两次考试的拔尖、优秀、良好、平均分的增量分别是:-3、-5、-3、 -6.23;如表2所示,2班拔尖、优秀、良好、平均分的增量分别是: -10、-4、-8、-5.81。

在表3中,郑金阳老师所任1班拔尖学生数增量为-3,在全年级24个班级中排名为第8名,由以上所述算法,或是查表1,拔尖学生项得分应为9.09分,根据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其他分数、与2班的分数。

笔者用“四增量排名、等差数列赋分”对我校部分教师考核的结果(见表4)。

三、“四增量排名、等差数列赋分”的创新点

以“四增量排名、等差数列赋分”为模式的考核办法有三方面的创新点:

(一) 从关注成绩的高低转化为成绩的变化量

这种变化可以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每位同学的进步,无论学生原来基础如何,只要是有了一定的进步就应该得到肯定。

(二) 将不同学科任课教师统一评价

因为考查的是增量而不是实际成绩,这样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谁进步的幅度大,谁的得分就高。与所任班级多少与学科特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表4中列出了语文组与数学组的考评分比较情况,在列出的17名教师中前7名是语文教师,后10名是数学教师,可以看出所得分数与学科没有直接关系。

(三)考核不会差距太大

传统的考核有时会出现分数大起大落的情况,前后名次相差几十分的情况时有发生,挫伤了老师们的积极性,“四增量排名、等差数列赋分”这种办法由于每一项限定了最高分与最低分,比如拔尖学生这项,最高分是10分,最低分是7分,并且相邻两个名次相差只有零点几分,这样既有了区分,同时也肯定了每一名老师的工作,对营造老师之间团结协作的氛围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结束语

这种考核办法非常适用于学生基础基本相当的班级,但有时分班不一定分得十分平衡,有的学校存在实验班与文科班,虽然利用这种办法在不同类班级之间,不同学科之间评比很大程度已趋于基本合理,但经深入思考还是有差别,比如文科与理科、实验班与普通班的进步幅度还是存在差别的。这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13

关键词:增值性评价;经典S-P表;评价理论;多层线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9-0027-05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指信息技术时代,主要标志是现代信息技术产品,如投影、交互式投影、一体机、实物展台、网络等大规模地使用。DT(Data Technology)时代指数据时代,标志是对用户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可以做到对用户个别化、差异化的服务。在DT时代大数据的背景下,教育也将迎来深度变革,DTE(Data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即教育数据技术应运而生,这标志着以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产生的数据和数据分析为核心的时代已经来临,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更精确的服务,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教育数据挖掘(Education Data Mining)是教育数据技术(DTE)中一个重要应用。它综合运用数理统计、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与方法,对教育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与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教学行为等变量进行相关关系分析,从而有效地发现学习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提供支持和解决方案,实现高效学习。

教育数据挖掘的核心在于数据分析处理,教育数据分析内容很多,其中我们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成绩分析。但原有的以原始分数进行横向比较的成绩分析评价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如看不到学生的进步、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班级之间比较没有考虑生源因素、挫伤教师积极性等等。增值性评价是今后评价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和方向,自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田纳西州广泛运用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简单地说,增值性评价就是看学生在一段时间教育过程后的成长、进步、转化的幅度,即增值=输出-输入。简单来说就是注重学生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比如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本次考核比原来有了进步,哪怕他的原始分数横向比较仍然很低,都应该褒奖;反之,原来学习优秀的学生,如果没有保持或退步,即使他的原始分数比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很多,也应该受到批评。换言之,增值性评价正是发展性评价的一种,强调以每个学生的进步幅度来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工作水平,这与目前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

同样,增值性评价系统也改变了学校教师评价,不是简单地看最后考试的分数,它能让教更多地关心学生学业的进步。由于是以学生学业成绩的增值为考评教师的基础,能很好地解决“择生”问题(即目前所谓实验班、火箭班和普通班划分,学校内部人为地将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为教师提供了公平的教学环境。

现在以某中学七年级语文和数学期末考试为例谈谈对增值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一、以期末语文考试原始分排序(见表1)

二、用增值比较排序

将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折算成标准分,即Z分,再计算增值,用增值来排序。这样不是单纯地以一次考试成绩来评判班级和教师,而是用进步和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显然比第一种方法更科学。(见表2)

三、多层线性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成绩不仅受到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不仅受到学校的影响,也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比如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习惯、家庭出身等,都与学生的成绩有关系。如果忽视这些学校不能控制的因素,只是简单地进行入和出的比较,将学生成绩全部归因于教师的教学,对很多普通学校和班级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故目前大家都普遍认为,学生个体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必须考虑到学生个体自身影响和生活在其中的外部环境影响。在寄宿制学校中,因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故我们暂时忽略家庭的影响,先考虑班级对学生的影响。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班级内部学生的差异明显小于不同班级间学生的差异,所以我们在对全校各班做分析时不能只考虑学生个体因素,忽略班级因素;或只考虑班级因素,忽略学生个体因素,而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那么传统的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回归模型就很难做到,所以这次笔者引入了多层线性分析来进行。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某寄宿制中学七年级751名学生,分成16个班。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得到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分为学生层面和班级层面两层。在学生层面,大家比较认同和关心的是学生的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我们可以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合称为学生的学力;班级层面有基础平均分和学力平均分。使用软件为SPASS和HLM。

1.学生基础

按照入学考试成绩,将其折算成标准分。

2.学生学力

使用经典S-P表评价理论,根据入学成绩将学生学力分为六个等级,从A- C' , 如图1所示。

对六个学力等级分别赋值1-6。

分析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零模型

建立方程如下:

LEVEL1: Dij=β0j+γij

LEVEL2: β0j=γ00+μ0j

水平1中因变量Dij 表示第j个班级第i个学生的增值,β0j是第j个班级的平均值,γij是第j个班级第i个学生残差;水平2中γ00是总体结果的总平均数,μ0j是与第j个班级相联系的随机效应。并做如下假定:①γij为独立并且服从以0为平均数、σ2为方差的正态分布,表示为γij~N(0,σ2)。②μ0j为独立并且服从以0为平均数、τ00为方差的正态分布,表示为μ0j~N(0,τ00)。③γij与μ0j相互独立。

零模型是多层分析的起点,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多层模型,水平1和水平2都不存在自变量。它用来估计因变量的差异有多少归因于第一层和第二层,即我们的学生层和班级层。如果班级层占了总体方差的较大部分,就有必要使用多层分析;如果班级层占据因变量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则只需要使用单层分析技术,即简单回归即可。计算公式如下:

班级间差异,也就是方差Var(μ0j)= τ00

班级内学生差异,也即方差Var(γij)= σ2

所以 ρ=τ00/(τ00+σ2)

一般来说,ρ值大于0.059,则有必要进行多层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ρ=τ00/(τ00+σ2)=0.16305/(0.16305+1.14777)≈0.1244,并且p-value=0.000, 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学生成绩增值在班级层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生成绩增值的总变异中有12.44%归因于班级之间差异,其余87.56%归因于学生个体。故我们下结论有必要进行多层分析。

第二阶段:随机效应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只在水平1中加入预测变量,通过对水平1中各预测变量在水平2的班级间差异是否显著进行检验,从而判断是否以该水平1中预测变量的斜率为因变量在水平2中建立方程。

LEVEL1: Dij=β0j+β1j×(ruxue)+β2j×(xueli)+γij

LEVEL2: β0j=γ00+μ0j

β1j=γ10

β2j=γ20

其中,Dij解释同第一阶段。预测变量ruxue是学生入学成绩,预测变量xueli是学生入学时学力。为了研究能尽可能量化,假定班级水平与学生水平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各个班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水平1中除了截距外,其它回归系数都限定为在不同班级间固定不变,这样对于每个班级而言,水平2中β0j包括两个部分:γ00(固定截距,所有班级都一样)与μ0j(随机截距,每个班级不一样),这样μ0j就为一个班级除了其他因素外实际增量。

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固定效应中可以看到,学生入学成绩(学习基础)是一个显著的负向影响,其值为:γ10=-0.770459,T=-14.501,P

学生的学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是一个显著正向影响,其值为:γ20=0.118998,T=2.738,P

此外,班级内学生差异,也即方差 σ2,从模型1的1.14777降到现在的0.67713,其减少幅度为:(1.14777-0.67713)/1.14777≈0.41,降低幅度为41%,换言之,我们在水平1中加入了学生基础和学生学力两个预测变量后,解释了学生水平变异的41%,效果还是比较显著。

最后,偏离度统计,从模型1的2268.931062减少到1885.231843,有明显减少。

以上数据表明,我们在水平1中加入的两个预测变量是有效的。

第三阶段:完整模型

经过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两个模型分析后,现在我们在水平2中加入两个预测变量,以探究建立七年级语文增值性评价的完整模型。建立方程如下:

LEVEL1: Dij=β0j+β1j×(ruxue)+β2j×(xueli)+γij

LEVEL2: β0j=γ00+γ01×(ruxuea)+γ02×(xuelia)+μ0j

β1j=γ10

β2j=γ20

水平2中A测变量ruxuea是班级平均基础分,预测变量xuelia是班级平均学力,其它解释同第二阶段。

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固定效应中可以看出,班级平均基础是一个正向影响,班级平均基础好的班级,其增值更大,但是没有统计意义(P>0.05)。班级平均学力是一个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值为:γ02=0.673979,T=9.123,P

结合以上叙述,我们去掉水平2里没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变量――班级平均基础,将相关参数带入,得到如下方程:

LEVEL1: Dij=β0j-0.746931×(ruxue)+0.080888×(xueli)+γij

LEVEL2: β0j=0.003092+0.673979×(xuelia)+μ0j

将每个学生的数据带入后,可以求得每个学生实际的增值,再对各个班级进行平均,得到各个班级关于七年级语文期末相对入学实际增值,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全年级学生增值数据中,最低-7.73,最高1.71,平均0.001581,标准方差0.97,总体上实现了正增值,但是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全年级原始分排名和实际增值排名变化如表7所示。(箭头朝上代表名次增加,箭头朝下代表名次下降)

四、对数学期末考试和入学考试分析结果

对数学分析基本同语文,第一步,ρ=τ00/(τ00+σ2)=0.28002/(0.28002+0.62271)≈0.3102,并且p-value=0.000,故对理科而言,多层分析更有必要。

第二步,学生基础是一个负向因子,学生学力是一个正向因子,而且都是显著相关的。

第三步,班级平均基础没有统计意义,班级平均学力是一个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值为:γ02=1.114304,T= 9.402,P

最后方程如下:

LEVEL1: Dij=β0j-0.488918×(ruxue)+0.052447×(xueli)+γij

LEVEL2: β0j=-0.000037+1.114304×(xuelia)+μ0j

对结果进行统计,全年级学生增值数据中最高3.01,最低-3.54,平均-0.00022,标准方差0.6648,总体是微弱负增长,学生之间差异比较大。全年级原始分排名和实际增值排名变化如表8所示:(箭头朝上代表名次增加,箭头朝下代表名次下降,“-”表示名次没有变化)

五、结束语

基于成绩分析的增值评估是评价学校、教师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不是只受到学校教师的影响,所以我们努力在科学研究、合理预测的基础上,尽量排除其它因素,计算出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实际净增值,为政府管理机构、教学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各界评判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目的,实现教育教学评价科学化、有效化。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还将更深入探讨寄宿制学校中影响学生成绩的各个因素,以使我们的评价更科学有效。

⒖嘉南祝

[1]张雷,雷雳,郭伯良.多层线性模型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温福星,邱皓政.多层次模式方法论:阶层线性模式的关键问题与试解[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3]彭湃,胡咏梅,埃克哈德・克里默.学校增值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基于多水平追踪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5(7).

化学中的数量级精选篇14

关键词:灰色聚类;教学质量;白化函数

教学质量是影响办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然而,如何客观地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也是我国高职院校研究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一、灰色聚类法

灰色聚类法是以灰数的白化函数生成为基础的方法。它将聚类对象对于不同聚类指标所拥有的白化数,按p个灰类进行归纳,从而判断聚类对象所属的灰类。

记i为聚类对象(令i=1,2,3…,n);j为聚类指标(令j=1,2,3…,m);k为聚类灰类(令k=1,2,3…,p);dif为第i个聚类对象对于第j个聚类指标所拥有的白化数。

设F={fjk|j=1,2,3…m;k=1,2,3…,p}为白化权函数集,其中fjk为第j个聚类指标属于第k个灰类的白化权函数集。则第i个聚类对象对于第k个灰数的聚类系数为:

δik=■fjk(dij)ηjk……………………………………(1)

式中ηjk为第j个聚类指标属于第k个灰类的聚类权,即:

ηjk=λjk/■λjk…………………………………………(2)

式中:λjk为灰类白化权函数的阈值。

第i个聚类对象的聚类向量为

δi={ηj1,ηj2,ηj3,…,ηjP}……………………(3)

根据择大原则进行聚类,从而判断聚类对象所属的灰类。

二、灰色聚类法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在高等学校中,科学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对于掌握教师履行职责状况,区别出教师教学素质与工作水平,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推动教师不断提高素质与改进教学方法与重要作用。

灰色聚类法评价的主要步骤为确定各类白化函数;确定聚类权重;求聚类系数;确定各聚类对象所属质量级别。本文的聚类样本是选取某高职院校5位教师A、B、C、D、E的教学情况指标分别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用专家打分法分别对这5位教师进行打分,统计结果如下:

表1 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统计结果

另外,将教师的教学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见表2。

表2 教学质量等级的评价标准

取表2中每一类型的均值为其代表值,结果如表3示。

表3 不同教学质量指标的评价标准灰类值

1.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在教学质量等级评价中,由于个聚类指标的划分等级区间大小不同,且量级有很大差别,因而不能直接进行计算,通常采用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λjk=Skj/■■Skj……………………………………………(4)

即采用平均标准化进行处理。表1和表3中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如下:

教师A通过无量纲化后的统计结果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依次为:0.946,1.184,1.029,1.061;同理,教师B的统计结果为:1.216,1.035,0.871,1.061;教师C的统计结果为:0.946,0.998,1.286,1.212;教师D的统计结果为:1.081,0.860,0.886,1.061;教师E的统计结果为:0.811,0.923,0.929,0.756。将教学质量指标的评价标准无量纲化后的灰类值分别为:教学态度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的灰类值分别为:1.462、1.231、0.923、0.385;教学内容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的灰类值分别为:1.357、1.214、1、 0.429;教学方法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的灰类值分别为:1.310、1.172、1.034、0.483;教学效果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的灰类值分别为:1.44、1.2、0.96、0.4。

2.确定隶属函数或白化函数

根据各聚类指标构造白化数矩阵如下所示:

■ ■ ■ ■

3.聚类权重的计算

根据公式(2)和二、2.构建的白化函数个评价指标的求得聚类权重如下,教学态度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的聚类权重为:0.238,0.244,0.265,0.273;教学内容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的聚类权重为:0.256,0.248,0.244,0.245;教学方法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的聚类权重为:0.265,0.257,0.236,0.218;教学效果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的聚类权重为:0.241,0.251,0.255,0.263。

4.求聚类系数及聚类结果

根据公式(1)及公式(3)求得聚类系数及聚类结果,见表4

表4 聚类系数及聚类结果

由上述灰色聚类法原理和应用举例分析可以看出,灰色聚类法具有以下优点:考虑了系统的灰色性和白化程度以及各质量评价指标的综合影响而进行聚类加权,其权重的确定方法也比其他方法更合理。本身考虑了教学质量的等级,也就是系统的灰色性比较适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符合实际情况。不仅具有可比性,而且具有综合性等特点。聚类结果既便于科学分析,又便于按灰类进行管理规划,且计算过程简单,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等级划分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朱庆峰,等.用灰色聚类法对荔湾湖水质量营养化程度的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2).

[3]陈亚宁.灾害损失评估的灰色聚类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1999,29(6):551-554.

[4]郑成德.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灰色聚类法[J].水文,1998(14):23-27.

[5]朱雷,陈威.模糊综合指数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23(8):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