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优质护理范文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22 18:08:09

儿科优质护理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1

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和分析均为我院儿科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266例患儿。其中,男孩122例,女孩144例;患者年龄在0.4~8岁,平均年龄(4.1±1.1)岁;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33例,对比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试验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护理方法。①护理人员过硬的业务能力:由于每个家庭的重心就是孩子,孩子的各种反应尤其是疼痛反应都极易导致大人的过度紧张,乃至出现惊恐、焦虑等不安情绪。护理人员应时刻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并与患儿家属共同解决问题。②安全护理的预防意识:作为儿科的护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预见意识,做好每项预防工作。核实每项医嘱,将其准确性做到万无一失;将指示牌置于分发的每样药物前,以保证每样药物的准确性;集中强调容易出错的环节,做好分类管理。③心理护理:由于现在的家庭模式多是独生子女,患儿家属极为重视对于患儿的护理效果。由于患儿年龄的不同,应给予不同的交流方式,多与患儿交流、沟通,每位护理人员应以缓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位患儿,做到良好的医患沟通。④环境管理: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较为喜欢充满童趣与活泼的气氛。因此,应以患儿的心理与行为喜好为前提,将病区环境营造成独特、活泼、充满童趣的氛围。对照组:常规的护理措施。

1.3评价方法定期对患儿及其家属发放护理满意度的调查表,统计调查表结果;观察并记录护理人员在患儿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次数,即业务不熟练、认识不到位和环境管理问题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发现,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9%(129/133),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77.4%,103/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治疗结束后,明显降低试验组护理人员出现的业务不熟练、认识不到位和环境管理问题等,其问题发生率为8.27%(11/133),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最为特殊的就是儿科,同时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系数也较大。儿科患者年龄较小,其认知能力较差,多需陪护,其护理操作比较繁琐、零碎,且临时出现的处置问题较多,增加了护理的困难程度与特殊性。如头皮或是上肢静脉注射时,若是护理人员不能做到一步到位,或是在顺利进针后,出现固定问题,都会致使家长对护理人员出现不满情绪,认为其工作能力不够或是态度不认真,严重者还会出现医疗纠纷。因此,儿科护理人员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对其基本要求。同时应用先进科学的护理方案可有效避免儿科护患纠纷。本研究中,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试验组仅出现11例的护理问题,其中包括2例业务不熟练、3例认识不到位和6例环境管理不到位,而未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的133例中发生34例护理问题;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试验组的患儿护理满意度为96.9%(129/133),明显优于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77.4%,103/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试验组的优质护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一是因为优质护理是从患儿的各个方面如心理、环境等方面提供其需要,给予患者最佳的护理方式;二是其中的心理护理可使患儿与护理人员形成较好的沟通关系,降低惧怕心理。三是环境管理给患儿营造了一种游乐的气氛,使患儿虽身在病房但犹如身在游乐园的感觉,从内心深处更加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四是最重要的,即强化护理人员业务熟练程度,其业务能力的增强,可大幅度减少医疗纠纷问题,显著提高护理质量。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2

实行护士责任包干制护理:实行护理程序的护士责任包干制后,重新制定护士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对护士实行扁平式合理使用,整个病区为1大组,3小组6个责任护士,每位护士管7—9张床,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一起对所管病人实行连续的、全程的护理服务,即从入院时护士的入院宣教、病区环境和制度的介绍,疾病健康教育、治疗、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护理文书书写、健康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并负责,使其真正明确岗位职责,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确保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1]。

加强护理礼仪、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至2012年元月起,我院为深化优质护理工作,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得好、群众满意。医院进行护理礼仪培训,规范护士行为和服务用语,护理部组织护士进行十七项基础护理操作和二十项操作技能培训,本科对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每月进行,因为过硬的护理技术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并实行人人考核过关,不合格者与绩效挂钩。

树立榜样,激发热情,每月由患儿及家属评选出最好医师和最好护士,均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同时在医院月刊上进行公布,科务会上交流优质护理服务体会,激发了护理人员争创先进的热情,通过以上学习评比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学习兴趣和争创先进的热情。

儿科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儿科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增强,入院时热情接待,巡视病房及时,加强了对危重、特殊患儿的观察和护理,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积极主动落实患儿的基础护理,患儿家属表扬信和感谢信明显增多,本年度实现了零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提高,规范了服务行为,改善服务流程,对患儿及家属实行全程化、无缝隙的护理,各环节热情接待、耐心讲解、细心观察、诚心帮助、温馨送出、爱心回访等优质的护理服务工作链,从而我科的满意度在98%以上。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3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儿科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与对照2个组,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对照组为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用于儿科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优质护理;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因为儿童自身的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自身的免疫力比较差,所以病情的变化也较快,其病情比较复杂,尤其是在儿科护理中有不同程度风险存在[1]。本文将研究优质护理对儿科护理的应用效果。以下为研究整理出的相关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将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患儿作为研究目标。将所有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都有45例患儿,其中观察组有23例为男性患儿,有22例为女性患儿,所有患儿的年龄平均为(5.5±1.5)岁;对照组男性患儿有25例,女性患儿有20例,患儿的年龄平均为(6.9±1.7)岁。将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相关意义,可以用作比较。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对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手段,具体为对患儿进行口头叮嘱、指导患儿正确用药,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同时定时进行查房等。观察组对患儿进行优质化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列举如下。

1.2.1环境护理:针对儿科患者来说,即使是环境的治疗也会使儿科患者有相应的心理影响[2],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要营造一个温馨、整洁以及舒适的环境给儿科患者,而且语言上也要问声细语,使儿科患者能够接受并予以信任,以此使护理配合度能更好。

1.2.2饮食指导:医护人员应给予患儿易消化食物,为其制定科学饮食计划,引导、帮助其正确饮食,多鼓励其自主进食,并适时观察其吃饭状态,合理评价其摄食功能,以便采取针对性摄食训练,促进患儿健康发育。

1.2.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密切关注其心理状况,真诚倾听其身心感受,并对症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排解消极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获取患儿与家属信任,增强护理依从性[3]。

1.3效果评价。从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关系,护理人员护理时采用的态度、护理措施实施的质量、护理采用的具体方法各个方面对所有患儿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评分采用百分制,低于60分计为不满意,高于60分低于80分记作满意、高于80分记作非常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和满意患儿总数的百分比。

1.4统计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19.0,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检验通过χ2完成。用(—χ—±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检验通过t来完成。以P>0.05表示对比差异不显著,没有具备统计学相关意义,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相关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对护理表示非常满意的患儿有23例,对照组只有21例;观察组对护理表示满意的患儿有22例,对照组只有20例;观察组没有患儿对护理不满意,对照组有4例。比较2组护理满意度数据,观察组要高出对照组8.89%,差距比较明显(χ2=17.1687,P<0.05),具备统计学相关意义。

3讨论

随着医疗体质的不断改革,护理服务的内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不仅如此,患者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护理质量有相应的要求,还对其护理效果以及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一般优质的护理服务是将患者当成服务中心,不断的将护理满意度有效提高,使患者对其护理服务非常满意。在本次研究的护理期间,医护人员除了给予常规护理,还应采取更积极有效护理措施,指导患儿自主进食,并施以针对性摄食训练,同时多采用鼓励性语言与其沟通,以增强患儿安全感。此外,还应注重语言与行动训练。

本研究中,对2组患儿分别进行常规护理、优质护理,比较护理的结果,对照组患儿护理总满意度要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相关意义(P<0.05)。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儿科患者中辅以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临床有效性,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建梅,王金玲,徐金梅,孙雅博,郭庆玲,于晓敏,高佳.护理软技能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1(06):1947-1948.

[2]唐菁华,孙秀勤,李星慧,李峥,吴恩珍.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04(05):185-186.

[3]廖庆萍,江智霞,赵远莲,张咏梅,赵玲芳,崔晔.APN层级排班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3(07):1173-1174.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4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在2013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2例,女58例,年龄在2个月至6岁,平均3.2±1.3岁。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优质护理。优质护理措施:①完善护理制度。对护理文件填写、出入院流程进行简化,为护理人员节省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掌握患儿情况。实施责任包干制,每个护理人员对所管理的患儿实施全程、连续护理,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实施APN连续排班制度,强化夜班、中午时段的护理力量,减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工作压力。②加强沟通。护理人员要多与患儿家长交流、沟通,密切关注家长的心理变化,对于家长的各种疑虑,要耐心解答,多鼓励、安慰家长,消除其焦虑、担忧情绪,增强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改善护患关系。③改善住院环境。在病房墙壁张贴可爱的卡通图片,给患儿准备儿童书籍、生日贺卡、卡通贴画,通过电视为患儿播放儿科健康宣传片及动画片,在病区设儿童活动室,等等。让病区充满童趣,以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陌生感。④PDCA循环法。坚持“人本”护理服务理念,对护理服务进行改进,在护理工作中引入PDCA循环法,不断发现、总结、改进护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此外,对于恢复期学龄患儿,还要解决其治疗和学习问题。⑤强化护士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科室护士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课程,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水平。⑥健康指导。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类型、发病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等。同时还要在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包括用药、疾病护理、饮食起居、康复等方面的指导。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家长发放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服务、病房环境等方面。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得分>80分;满意:得分60~80分;不满意:得分<6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数据应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总满意度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3讨论优质护理理念要求护士与病人多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还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2]。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加强了护士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训,儿科护理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开展优质护理,有助于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在本次研究中,对护士工作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推行了责任包干制度,全面落实了每例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指定专门的护理人员全程负责患儿的护理工作,对自己所负责患儿,责任护士要全权负责,不论是基础护理,还是其他方面的优质护理,都必须落实到位。在实施优质护理以后,我院儿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总满意度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说明优质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护理水平,从而提高患方的护理满意度。另外,优质护理服务还有助于树立医院良好形象,提高人民群众对医院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5

1.1优化护理服务

首先,简化出入院流程和护理文件书写等,节约了护士的时间,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解决患者的问题及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1]。其次,实施责任包干制,转变传统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功能制护理,实行了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对自己负责的患者履行职责,从基础护理开始到各方面都保证患者的护理落实到位。每个护士对其所管理的患者实行连续、全程的护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与绩效挂钩,确保了护理质量。再次,改变护士排班,推行APN连续排班改变了以往传统排班方式,将护士意愿融入了APN班[2],加强了薄弱时段,即中午和夜班的力量,大大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1.2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

针对患儿的特点,根据儿童的行为与心理设置别具一格的住院环境,如在病区内设置一定的儿童活动室、在病房的墙壁上装饰可爱的贴图、病房内安装电视机播放动画片、儿科常见病健康宣教片、卡通贴贴画(奖励给患儿)、便民服务箱(一次性水杯、针线、笔、纸)生日贺卡等等,使得整个病区内充满温馨、洋溢着童趣,以此来消除患者内心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病房内也尽量要减少白色物品的使用,减少患儿对于医院的恐惧。病区走廊上还应设置告示栏,病房卫生间做好防摔倒警示标识、建立危重病人护理标识、建立爱心联系卡(科室介绍、儿科各专家门诊坐诊时间、特长、电话、预约方式等),方便病人家属。

1.3对学龄儿童实行人性化管理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改进临床护理服务,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在了护理工作流程中,重视患者和家属的共同感受,解决学龄儿童在恢复期的学习和治疗。同时,我科还改进了护理服务,坚持随到随治疗原则,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4加强专业培训、护理人员职业素质

我科加强了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让护理人员掌握的知识更加扎实和全面,护理人员在患儿住院期间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进行入院、住院以及出院的健康及康复指导,其中应该包含了饮食起居指导、疾病护理指导、用药指导、心理护理以及康复指导等等。护理管理人员应注意病区走廊上的健康健康内容不断更新。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恪守职业道德。在日常的护理服务当中,护士应该尽量去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结果

本病房以优质护理为平台,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将优质护理贯穿于患儿住院始终。患儿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所受痛苦明显减少,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整个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升,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也明显增多;不仅缓解了护理工作压力,而且全面提升了护理服务品质,实现医患双赢的良好局面,使医院发展空间得到了有效扩展。

3讨论

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院内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品质,研究中,院方加强了对于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鼓励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保证了护理服务的安全,使得所有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都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其次,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本次研究,笔者采取优化护理服务,创新工作模式的措施,施行责任制,将每位患儿的护理工作落实到位,由专人为患儿提供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施行护理责任制,责任护士必须对自己负责的患者履行职责,从基础护理开始到各方面都保证患者的护理落实到位。这大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6

社会进步速度飞快,人们的人均身体素质偏低,身体潜在疾病往往会在不经意之时危机生命安全,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心脏病,肾衰竭,肺炎等疾病更为常见,由于儿童还处在长身体的时期,身体素质还过于低,对于外界所造成的疾病影响抵抗力不足,疾病的入侵更为容易。在儿童疾病发病情况中,肺炎属于最常见的疾病[1]。从实践出发,以往的常规护理手段已无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优质护理,以提升治疗效果。为为此,本次研究针对儿科肺炎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展开深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随机抽选100例儿科的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性42例,年龄3周岁~8周岁,平均年龄(5.5±0.5)周岁。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部X线可见炎性浸润阴影。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肺炎患者;②无肝肾器官合并症者;③无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①心脏病、胃肠道疾病、肝脏肾脏疾病者;②临床依从性差者。将人数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症类型、影像学诊断结果,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对其按照常规护理要求进行护理,从医药护理、观察,普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实施临床护理。

研究组依据优质护理要求进行护理,主要有对患者病情综合分析,提出适合的治疗措施,实施医药护理、观察,风险评估,普及自主救治安全常识等,通过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3护理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某院自行研究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所有患儿家属进行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儿童患者心理情况、护理人员心理情况,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非常满意是指调查研究评分>85分;满意是指调查研究得分在60~85分;不满意是指调查研究的风在60分以下。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2 结果

通过研究调查得出,常规组病患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76%,研究组病患对优质护理的满意度为96%,研究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病患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表[n(%)]

3 讨论

肺炎是由多种病源菌引起的肺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渗出性病变.临床上常见,可发生于任何的人群。常规护理方式对其职能做到稳定其基本情况稳定,对治疗康复的效果影响较小,而优质护理更能满足现有的需求。

3.1常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对儿童病患进行常规护理,护理儿童病患的日常生活、观察分析病患需要,满足其要求,并且为其提供舒适干净的治疗环境,以确保治疗的稳定。

3.2优质护理措施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对于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病患的护理工作水平也逐渐增长,以往常规的护理措施对病患的治疗效果提升效果较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们对病患护理工作的需求了[2]。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对病患的优质护理措施应运而生,其主要方式是以以往常规护理措施为基础,进而对病患的身体素质充分了解,找出量身定做的营养需求指标,同时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以病患为中心,满足病患护理期间的要求。医院需要对优质护理工作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的培训考察,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利益需求,使其对待工作热情,从以往的工作需要变成主动的对患者护理服务。时常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奖惩,给予优秀护理人员相应奖励。对于儿科护理人员要求更需要严格要求,儿童还无法对自身情况负责,需要护理人员耐心,有效地同其沟通交流,专业水平更高,减轻儿童病患对于治疗的消极、紧张、恐慌等情绪,以保证治疗的效果,护理期间工作的顺利实施,减少对儿童病患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7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首先,定期组织本科室的人员进行业务学习,丰富其专业的理论储备。通过自学、讲座、进修等多种学习形式来营造科室内浓厚的学习气氛,不断吸收最新医学信息,提高自身的学术素质。在科室内实行分层管理的制度,根据护士文化层次和学习能力来给予相应的业务指导。其次,规范各项护理操作。对各种常规和专业的技术操作进行定期培训,在培训结束后马上进行考核加以巩固[2]。对技术不过关的护士不允许上岗,而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表彰,并予以现金奖励,提高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

开展人性化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本身就为提高护理质量的必备部分,在儿科护理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必须重视细节、讲究方法。第一,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患者住院的整个阶段,从入院的健康指导到住院的健康指导再到出院的健康指导,其主要内容包含了疾病预防、用药指导以及饮食、休息等方面的知识。病房内应配备报刊架,提供各种卫生健康类的书刊杂志;走廊中设置信息板,保证及时更换;第二,依据患儿和家长的认知情况与学习习惯来选择对应的教育方式,如口头、文字、形象以及亲身示范等。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信息交流双向性,以重点知识可适当地重复,加深印象;第三,适当开展集体流,向患儿和家长介绍常见疾病的常识,为护患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经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后,患者及其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满意度有之前的93.4%提升到99%以上,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也由86.4%提升为100%,护理的并发症以及患者投诉率均为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逐渐开始重视身体健康,对医疗卫生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多、严格。我国目前的医疗工作仍处于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阶段,因此护理工作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我国医护人力的现状为护士资源相对缺少,这就致使病患基础护理的环节较薄弱,最基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优质的护理服务的开展深化了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各级医院应依据其自身情况,采取适当地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有效、舒适的医护服务。这对患者的恢复情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8

【关键词】儿科 患儿家长 心理护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已成为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1]。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成为现代整体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儿科工作实践中,由于护理群体是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相对较差的儿童,护士与患儿之间很难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儿童患病,对患儿和家长都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2]。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做好患儿的护理,还做好其家属的心理护理。笔者通过对68例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本院儿科病房就诊住院患儿的家长68名,其中男性30人,女性38人,年龄23-58岁,患儿家长均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能独立阅读及回答问卷。

1.2 方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和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症状严重程度从1(没有症状)至5(极严重)分5级,自编问卷内容有患儿家长的基本情况、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评分前由组织者讲解答卷要求和细节,被调查者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在患者住院三天内进行调查,当场回收。问卷发出68份,收回68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与国内常模(644)[4]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常模比较,患儿家属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9个因子分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人际关系分数明显低于国内常模;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与常模相比无差异。

2.2 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的原因有78.8%的家长缺乏相应的疾病知识,71.5%的家长担心患儿病情变化,66.7%的家长担心疾病的预后,61.3%的家长担心经济问题,27.8%的家长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3 讨论

3.1 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3.1.1 焦虑和紧张:是由于缺乏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担心病情及预后、对医院环境陌生等而引起的,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对病情变化反复陈述,希望得到肯定答案,并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延误治疗。

3.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是由于家长对疾病预后和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3.1.3 怀疑和不信任: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和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信任,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从网络上、书籍找来的方法与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网络或书上的方案为准。

3.1.4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依赖: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依赖于护理人员,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同病相怜: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尤其是重症患儿家长之间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对老患者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3.2 心理护理

3.2.1 对家长紧张、焦虑的心理的护理

患儿入院后责任护士要第一时间做好入院宣教,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所要遵循的各种制度、科室主任及护士长、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并全程、系统的做好健康宣教,为家长介绍病情,对疾病原因、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及护理知识进行讲解。对患儿的病情变化,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治疗方案放心;经济问题引起的焦虑,首先要表示理解,强调治疗的重要性以及中断治疗的可能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进行很好的沟通,在用药及检查方面,尽量考虑到病人经济情况。

3.2.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对疾病的预后应以合适的方式向家长进行说明,对预后好的疾病,采用鼓励性语言,使家长建充分的信心;预后差的疾病应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家长,给予心理疏导,使家长正确面对疾病。

3.2.3 对家长怀疑和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着装等外在条件的不信任的,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强调充满爱心的服务,选择适当的时间与家长交谈,避免在患儿哭闹、进食及睡觉时间进行,交流时语言通俗易懂,语调适中,语气温和、诚恳,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对治疗方案的差异引起的怀疑,可以向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治疗因人而异。医护人员也应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护理技术,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来博得家长的信任。

3.2.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对家长容忍的心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4 结论

通过对68位患儿家长调查分析,找出了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解除了家长的紧张和焦虑,操作中尽到告知义务,消除了疑虑,并将健康宣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对家长进行正确引导,取得了配合,并加强沟通,鼓励合理宣泻,增强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的信任感,并能够主动配合护理及治疗,从而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进了护患间的关系,同时促进了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为实现满意服务和感动服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 考 文 献

[1]翠萍,邵玉红.优质规范化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8,27(12):828.

[2]蒋旭华,张丽.患儿家属焦虑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6.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9

【关键词】 儿科;患儿家长;心理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02-01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已成为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1]。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成为现代整体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儿科工作实践中,由于护理群体是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相对较差的儿童,护士与患儿之间很难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儿童患病,对患儿和家长都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2]。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做好患儿的护理,还做好其家属的心理护理。我们通过对68例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减少了很多患者与家属之间不必要的误解与纠纷,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儿科病房就诊住院患儿的家长68名,其中男性30人,女性38人,年龄23-58岁,患儿家长均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能独立阅读及回答问卷。

1.2 方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3]和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症状严重程度从l(没有症状)至5(极严重)分5级,自编问卷内容有患儿家长的基本情况、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评分前由组织者讲解答卷要求和细节,被调查着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在患者住院三天内进行调查,当场回收。问卷发出68份,收回68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敷数据进行处理,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与国内常模[4]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常模比较,患儿家属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9个因子分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人际关系分数明显低于国内常模: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与常模相比无差异。

2.2 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的原因有78.8%的家长缺乏相应的疾病知识,71.5%的家长担心患儿病情变化,66.7%的家长担心疾病的预后,61.3%的家长担心经济问题,27.8%的家长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3 讨 论

3.1 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3.1.1 焦虑和紧张 是由于缺乏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或不断了解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的床位.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延误治疗。

3.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是由于家长对疾病预后和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恐惧,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3.1.3 怀疑和不信任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和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总是拿各家医院作比较,找现医院的缺点和不足,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信任,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从网络上、书籍找来的方法与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网络或书上的方案为准。对一些看上去比较年轻的护士不信任,不配合治疗。

3.1.4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

依赖: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依赖于护理人员,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同病相怜;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尤其是重症患儿家长之间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对老患者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3.2 心理护理

3.2.1 对家长紧张、焦虑的心理的护理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患儿入院后责任护士要第一时间做好入院宣救,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所要遵循的各种制度、科室主任及护士长,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并全程、系统的做好健康宣教,为家长介绍病情,对疾病原因、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及护理知识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对患儿的病情变化,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治疗方案放心;经济问题引起的焦虑,首先要表示理解:强调治疗的重要性以及中断治疗的可能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进行很好的沟通,在用药及检查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对因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以合适的方式向家长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好的疾病,采用鼓励性语言,使家长建充分的信心,预后差的疾病应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家长,给予心理疏导,使家长正确面对疾病。如为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头皮静脉穿刺,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2.3 对家长怀疑和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治疗怀疑,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药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着装等外在条件的不信任的,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强调充满爱心的服务。选择适当的时间与家长交谈,避免在患儿哭闹、进食及睡觉时间进行,交流时语言通俗易懂,语调适中,语气温和、诚恳,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对治疗方案的差异引起的怀疑,可以向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治疗因人而异。医护人员也应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护理技术,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来博得家长的信任。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4 结 论

通过对68位患儿家长调查分析,找出了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解除了家长的紧张和焦虑,操作中尽到告知义务,消除了疑虑,并将健康宣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对家长进行正确引导,取得了配合,并加强沟通,鼓励合理宣泻,增强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的信任感,并能够主动配合护理及治疗,从而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进了护患间的关系,同时促进了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为实现满意服务和感动服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翠萍,邵玉红.优质规范化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8,27(12):828.

[2] 蒋旭华,张丽.患儿家属焦虑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6.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10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儿科病房;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82-02

在各大医院中,儿科的护理工作琐碎且复杂,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各种护理技能,而且护理技术一定要精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儿科护理也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儿科临床护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做好儿科护理成为了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传统儿科护理中,即使护士全身心投入工作,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也就约为65%,因此医患纠纷在儿科病房中也时常发生。优质护理服务是指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文化的、情感的、精神的、生活的”服务,其本质是构建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树立护理人员良好形象,使临床护理工作更能贴近患者及社会。优质护理服务不但要完成基础护理工作,而且要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本研究选取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480例住院的患病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优质临床护理,比较进行优质护理前后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480例住院的患病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65例,女性215例,患病儿童年龄范围为4-14岁,平均年龄为6.9±4.0岁。

1.2优质临床护理方法

1.2.1转变工作模式

护理工作采取责任制,安排各护理人员负责某几个病床的管理与护理。二,护理人员要向每位患病儿童的主动打招呼,并定时与其亲切交谈,取得患儿的信任。三,访视,护理人员要对患儿进行访视,向患病儿童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主治医生及病房情况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患儿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鼓励患儿建立自信,积极配合治疗。四,在患病儿童出院两周内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告知患儿及其家属治疗后的一些注意事项。

1.2.2重视人文关怀

护理人员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巡视,避免患儿坠床及输液伤害问题,例如,加强对患儿看管,防止其坠床,及时更换输液瓶,协助家长为患儿喂食及穿衣。二,主动向患儿及其家属打招呼,认真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保持良好护患关系。三,成立服务小队,为避免外地患者来回奔波之苦,护理人员可以给患者提供寄送出院病历等服务。

1.2.3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

由于患病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的特殊性,患儿可能会对医院病房产生一种陌生感、恐惧感,因此对儿童病房进行温馨改造显得极为重要。例如在病房中布置一些玩具,在病房墙壁贴上卡通漫画,在病房内装液晶电视播放动画片。这些措施能让患病儿童及其家属不会对病房环境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使患儿的不良情绪得以消除,有利于治疗及康复。护理人员应定期对儿童病房进行通风、消毒,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病房内应装有对讲系统,以便患儿及其家属能及时找到护理人员,降低护理风险。

1.2.4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

儿科科室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岗位、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作为评奖评优、晋升的依据。要体现公平原则,让工作质量高、患者满意度高的护理人员得到表彰,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提高科室的整体护理水平,从而使患儿得到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1.2.5健康教育指导

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儿科病房应设置书架,摆放健康教育书刊,墙壁上应设置健康教育版画,也可以制定小卡片,将健康教育知识写进卡片中,让患儿自主学习或者对其进行讲解,此外还应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向患病儿童及其家属讲解一些疾病的治疗及预防。

1.2.6强化护理人员职业素质

一,科室定期举办护理人员培训讲座,讲述与患病儿童的语言沟通技巧,保护患病儿童的自尊与隐私。二,护理人员应善于应用游戏、动画片等与患儿进行交流并建立友好关系,使患儿的不良情绪得以消除。三,科室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培训,使护理人员具有慎独精神,并加强护理人员操作能力培训,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

1.3观察指标

我们采用自主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进行优质护理前后两个月出院的患病儿童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调查表当中的内容有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治疗护理、巡视病房四个指标,其中每个指标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我们应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作卡方检验分析,以p

2结果

2.1优质护理前后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比较

与采用优质护理前相比,采用优质护理后,患病儿童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明显升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11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71.1%、88.9%, 结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依从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很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率比较[n (%) ]

2.3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45例患者中有36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 护理满意率为80%, 观察组45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 护理满意率为95.6%, 两组对比, 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儿科门诊输液室相对来说患者数量较大、输液量大、人员流动较大, 所以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儿科门诊输液室是最容易发生护患纠纷以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场所。比如在输液室中常常会发生输液外渗、出血、针头堵塞等不良反应, 对此就需要加强输液室的护理工作, 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质量[3,4,5]。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更加全面、更加细致、更加系统性的护理方法, 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到儿科门诊输液室中,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更加注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从而从实际护理措施中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服务质量, 以此实现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目的[6,7,8]。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见,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观察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方面均要显着优于实施常规护理服务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儿科门诊输液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不仅可以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同时还可以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 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有利于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黄静.优质护理服务对提高儿科门诊输液室患者满意度的应用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 25 (02) :93-94.

[2] 罗乔芬.儿科门诊输液室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 (50) :164.

[3] 徐艺芳.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 (14) :76-77.

[4] 柯明珠.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儿科门诊输液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 (29) :156-157.

[5] 刘忠雁, 杨厚华, 代章斌, 王开艳.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服务质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6 (06) :153-155.

[6] 陈玉莲.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生物技术世界, 2016 (04) :168.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12

【关键词】儿科;优质服务;护理质量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人们对就医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服务由技术竞争转向服务竞争。为适应义务服务的需求,需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尤其是护理质量水平。儿科是护理工作中比较繁琐的一项,因此把儿科护理工作提升到优质护理的范畴是至关重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把在医院儿科就诊儿童的家长或陪护人员、以及12岁以上的儿童作为护理服务反馈的特定对象,共收集分析100份护理服务反馈表格资料。表格选取采用随机的选取方式。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服务反馈表的形式进行调查,表格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巡视病房、环境管理、服务态度、护士评价6项指标,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分为两次发放给调查对象,每次调查50名对象,分发日期间隔3个月(优质护理前后)。填写完毕后立即收回。

1.2.2统计分析方法用Excel表格和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将收集到的表格按照优质护理前和优质护理后分别进行统计,采用X2检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检验。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前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见表1。

3讨论

3.1改革优质护理的措施

3.1.1提升护理人员思想,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组织护理人员集中学习优质服务理念的规章和条款。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基础护理,保证病人安全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专科护理为工作理念,落实责任到人制,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相结合的护理理念。[1]在培训结束后,每位员工自己写下服务理念,张贴于病区文化墙上,随时鞭策自己,在科内营造了人人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让病人也对护理人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便于提高整体氛围。

3.1.2改变护理模式,优化护理流程改变护理模式,尤其是轮班模式,实行责任到人制。护理人员往常在进行轮班制的时候,由于交接班时,易造成很多情况无法及时护理,病患家属经常在交接班的时候找不到护理人员处理突发事件。因此,采用优质护理以后,我们采用延长下班10分钟制和提前上班10分钟制,让交接班的时候不至于出现空无一人的状况出现。有突发事件的时候,也便于及时处理。交接班的护理人员每天开始治疗前先对所管病人的口服药、特殊检查情况、晨交班医生护士特别交代的情况进行了解,再到病房给患儿及家属解释沟通,并介绍自己的工作流程及工作区域,让每位患儿家属都有归宿感,知道有专人负责自己小孩的治疗及护理。[2]

3.1.3加强护理训练,提高护理能力护理部每年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培训1次,开展操作比赛1次,科内进行专科护理技术和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每月1次,每月操作考试1次,并选出一针见血的“神针高手”,优秀者予以表彰,极大地提高了静脉穿刺技术,营造了人人争当操作能手学习氛围。坚持每月1次业务学习,每周小查房,每月大查房,查房不拘泥于形式,重在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查房从低年资到高年资护士,不同层次人员查找不同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每年外派2-3人外出进修学习专科知识和专科技能,将所学知识带回科内,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带动全科护士了解国内外护理动态,不断更新知识。

3.1.4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由于患儿大多为独生子女,患儿家属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值很高,小孩起病急、病情变化快、配合能力低、家属缺乏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容易发生医患纠纷。在这个时候,需要护理人员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以护理儿童为根本目标,要学会换位思考,牢记“为一切病人,一切为病人,为病人的一切”的服务宗旨。在与患儿沟通的时候,要学会从患儿的角度出发,多运用鼓励和赞扬的语气与患儿沟通。让患儿不在畏惧医院的陌生环境,感觉在自己熟悉的人的陪伴下,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营造一种患儿与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医患关系和谐的氛围。

3.1.5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根据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设置独特的环境,设置防滑标识和安全防护警示。在病房、走廊、穿刺室的墙壁上贴上小孩喜欢的卡通人物、动物画。每个病房配有电视机,让患儿身心愉悦,减轻陌生感,有家的温馨。

3.2优质护理满意度提升的原因

3.2.1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以后,护理人员以患儿为中心护理人员、患儿及患儿家属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采用全面的护理措施,专业的护理水准,对患儿进行护理。避免了医患纠纷。同时,对患儿采取全方位护理之后,让病患家属感觉到人性化服务。一些护理人员犯些小错误的时候,陪护人员及患儿也能够以己度人,换位思考,及时谅解,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效果。[3]

3.2.2实施责任到人,提升护理人员责任感把护士人员的信息悬挂于公告栏上,让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及专业能力有所了解。在交接班后,接班的护士积极地跟患儿或家属沟通,了解患儿状况,让患儿及家属都觉得心里有归属感。责任到人以后,发生突发事件时,患儿家属或陪护人员也可以及时的找到责任护理人员,及时的处理突发事件。[4]责任体系完整,患儿家属也会感觉该医院管理体系具有严密性的特征,不会出现纰漏。对护理工作表现出配合和极大的信任。

3.2.3积极提升护理技能,做到技术达标儿科护理人员技术能力的提高,能够从根本上遏制医患纠纷的产生。儿科医患纠纷多是由于护理人员技术能力不达标造成二次复扎针造成的。经过培训技能以后,将各项比赛项目粘贴在展板上,提升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也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自信心。使其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减少了技术操作失误的出现。

3.2.4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加强与患儿的交流儿童由于年龄偏小,对医务人员及医院陌生环境都会产生畏惧心理。通过对医院环境的美化,造就温馨环境,与患儿沟通增加,减少其畏惧心理,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家长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达到了双赢的目的。4结论

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显著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保持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丁炎娥,杜立.护士对基础护理质量意识的调查与分析田[J].护理管理杂志,2006,6(8):12-14.

[2]刘杰.病人满意度调查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8(3):47-48.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13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优质护理体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医疗护理质量和服务有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尤其对于基层综合医院,儿科经常是医院满意度较低,医疗纠纷多发的部门[1],因此,提高护理质量是势在必行,同时,医疗市场的竞争促使我们必须改变护理理念,去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我科也在院领导的支持、监督下,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工作,通过在不长的时间里谈谈一点心得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科室床位与护理人员资料我科开放床位56张,每年收治住院患儿约3500多人,平均住院日3-4天,每日出入院量大,工作量大。我科在岗护士18人,护士17人,护士长1人;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23.5岁;职称:主管护师2人,护士16人;文化程度:本科2人,大专12人,大专在读4人;工作年限:工作10年以上:2人,工作3-10年:4人,工作2-3年:1人,工作不足2年:11人。

1.1.2科室住院患儿情况因我院正在改建住院综合大楼,住院条件相对简陋,大多数住院患儿补液完后请假回家休息,第二日返回病房接受治疗,返院时间参差不齐,护理难度增加。

1.2方法

1.2.1加强学习从资料可以看出我科护理人员年轻,资历短,临床经验不足。将第七版儿科学及本科教材儿科护理学整理复习资料,人手一册,制订详细的学习及考试计划,严格实行闭卷考试,对考核不合格者,要求重新学习、补考,直至合格。

1.2.2扁平化排班

1.2.2.1根据护士级别分组管理分甲乙2大组,由2名年资高、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责任组长,每组分别配2-3名组员,每人平均分管8名患儿。

1.2.2.2排班方法因每日临时医嘱较多,入出量大,排一名经验丰富、细心的护士担任总务工作处理医嘱,办理入出院。根据病房布局将左右病区分为甲乙2组,每周7名责任护士,甲组小婴儿多,共32张床位,由1名主管护师担任组长,负责检查、督促本组工作完成情况,并解决本组的穿刺难题,与3名组员各分管8张床位。乙组24张床位,由1名高年资护师担任责任组长,负责检查、督促本组工作完成情况,与2名组员各分管8张床位。排班表上注明互助组,互相协助。其余9名护士轮流上中夜班,每日2名中班护士,2名8-15护士担任配药班。除责任组长外,责任护士每2月与中夜班护士轮换。

1.2.2.3弹性排班我科具体情况:工作量不确定,随时可能因抢救新生儿等加大工作量,尤其出现在中午、晚上;住院患儿大多每日输液完毕后请假外出休息,下午工作量相对较小;低年资护士中夜班穿刺困难等。为解决上述具体问题,实行弹性排班:每日确定1名责任护士担任机动班,负责中午的加班工作;2名责任组长每周轮流担任穿刺二线班;值休护士担任应急二线班。

2讨论

2.1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后改善了服务态度加强服务态度是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作为一名护士表情亲切微笑,态度和蔼,言语轻柔,动作敏捷,做到接待病人要有问候声,操作配合要有感谢声,不足之处要有道歉声。

2.2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拉近与患儿及家属的关系,儿科素称“哑科”,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2],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父母等。

2.2.1首先,亲切的称呼患儿,表现出对患儿无比的关爱,与家属对患儿的关爱产生共鸣是做好护患沟通的关键。其次,在关键环节多交流,比如穿刺静脉时多交流,一方面可以缓解家属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尤其在家属提出要求一针见血时,多向患儿家属讲解可能会造成不能一针见血的原因,并表示尽可能一针见血,即便穿刺失败,患儿家属会在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过激的语言或行为发生。

2.2.2掌握好沟通时机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通过简单的交流及观察掌握家长急需满足的需求,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了解到患儿入院时,家长通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急切满足的需求:患儿病情较重、急需优先满足抢救或治疗的,如病情危重需要进行基本生命支持的,一边熟练地进行抢救,一边安慰家长与其交流。

2.2.3情感交流的形成与技巧

2.2.3.1语言性情感交流,语言是护士与患儿交流思想和磨合感情的最佳载体,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倡导护理人员提高语言艺术,自觉加强素质修养,不断探索并灵活运用语言性沟通技巧[3];注重针对性,适时引导。

2.2.3.2非语言性情感交流,即使用体态语言进行交流。它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眼神,仪表等。它对语言流起形容和强化作用,①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随着护士角色功能的延伸,护士与患儿的交流也越来越重要[4]。护士的仪表、行为、举止可以直接影响语言交流的效果。护士站或坐的姿势应该自然文雅、庄重,这样才能使患儿及其家长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② 目光与表情要和谐、自然,护士与患儿及家长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目光平视对方,同时注意对方的面部表情,以便及时掌握其心理活动,护士的目光柔和,给病人以慈善与亲切的感觉。

2.3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熟练的技能操作及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内容。我科自计划开展优质护理示范活动起,通过有计划地培训考试,在短期内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大大提高,同时低年资护士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塑造了护士形象。

总之,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后,病房变得整齐卫生,患儿的基础护理做得大有进步,患儿及家属非常满意,同时也提高了科室的社会效益,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起步较晚,而且硬件、软件设施相对落后,只能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工作,边评估、边改进、边完善,不断总结经验,力争护理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红.儿科护士的沟通技巧[J].齐鲁护理杂志,2002,(12).

[2]孙爱芳,徐超.浅谈儿科护患沟通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

儿科优质护理精选篇14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儿科,实践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和整体推进的新形势下,全国各级医院都在认真贯彻国家卫生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切实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真正“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从而提升患者和社会的满意度[1]。自2012年6月以来,我科结合实际,从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护理工作模式、落实基础护理等方面进行积极地尝试,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病人满意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地市级二级甲等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开放病床100张,设儿科、新生儿科、妇产科三个病区。我科开放床位34张,以收住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病床使用率达100%,患者平均住院天数5天,共有护士13名。护士年龄:20-31岁;平均年龄:25岁;职称:护师5名,护士8名;学历:中专2名,在职大专10名,在职本科1名;工作年限:1年以下1名,1-3年3名,3-5年2名,5年以上7名。 合同制护理人员,占科室护理人员的85%。

2 创建优质护理病区措施

2.1 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根据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设置病区环境,如病房门口设置温馨的卡通责任护士牌,病房墙壁绘制了可爱的卡通图画,病室电视播放动画片,护士服改用粉红色等,使病区环境感到温馨和宁静,洋溢着天真浪漫的童趣;窗帘和被褥以患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喜羊羊、哈巴狗等,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体现出家庭的温暖;方便快捷的传呼设置,随时可以得到护士的帮助。这样明显拉近与患儿家属的距离。

2.2 强化职业素质,规范护理服务。儿科存在着特殊性,患儿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当其生病住院时,家属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必须多与家长沟通,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增加信任感。[2]儿科病房与普通病房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患儿的年龄小,而且活泼好动,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这个时候护理人员很难用语言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3]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在实行微笑服务的同时,在沟通中多运用肢体语言与患儿沟通,在查房、治疗护理时,适时地抚摸患儿的额头、小手、小脚,或问候或表扬均能使其产生亲切感,减轻恐惧心理。对于年长儿可以玩游戏、询问生活和学习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3 改变护理模式,优化服务流程。由于儿科病床紧张,使用率达100%,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将我科34张床位,分成5个护理小组,平均每人管6-7人,负责当天分管床位病人的基础护理、治疗、病情观察、健康宣教及相关记录。针对我科上午医嘱多、变化大等特点,上午的医嘱由办公班护士集中处理,新入院及出院病人办公班护士完成相关登记手续后交责任护士处理。下午办公班护士需完成科室的药品、器材的补充及消毒隔离工作,各护理小组的工作由责任护士全程完成。

2.4 从形式及内容上改变交接班方式,取消了与医生一起大交接班形式,责任护士上班时,首先到病房自我介绍、在门上插责任护士提示牌,了解所管病人的病情,落实晨间护理。保留办公班护士参与医生交接班。责任护士在科室大交班期间必须及时完成本组基础护理工作,后参加护理晨会,夜班护士与护士长、责任护士进行床边查房、交接班。

2.5 基础护理贯彻“亲自做,指导做和教会做”的指导思想。由于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责任护士重点为危重病人提供全程生活护理,一般病人协助、指导家长做好生活护理。对于现在的80后的父母,由于网络的普及,理论上的知识他们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运用中又存在不足,所以他们更希望获得生活护理操作上的指导。

2.6 转变服务理念,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经常性利用晨会及护士会反馈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护理人员进行优质服务培训,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促进护理人员建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为患儿和家属着想,把病人的难处作为服务的难点,自觉自愿地为病人提供各种服务。

3 体会

3.1 引导护士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正确认识是工作的关键。作为一个妇幼保健卫生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目前我院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及合同工与在编职工的同工不同酬,极大地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从原来的功能制护理模式到责任包干制模式,我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引导,不与大医院为模板,(因护士会认为大医院工资高,配套设施好,工作条件不一,可行性不一。)只结合目前在市场经济及医疗市场激烈竞争、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下,“以患者为中心,创优质护理”是各医院的服务宗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大势所趋,医院的配套设施、后勤服务会根据护理工作开展情况来调整,将责任包干制的设想、好处逐步渗透,利用年轻人的好胜心和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适时改变了工作模式。

3.2 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应结合实际开展。

3.2.1 排班模式

优质护理服务不等同于要APN排班,由于儿科治疗的特殊性,以静脉输液为主,用药少,间歇性,而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使用后,间歇性给药治疗明显增加。而APN的连续上班虽有利于病情的观察却不利于责任护士的间歇性给药治疗工作,再加上本地午休的生活习惯,我们尊重护士的排班意愿,增加一个中下班,保证了上、下午都有5个责任护士,中午2个值班护士,晚上有长夜待班护士,满足了临床需要。

3.2.2 基础护理

优质护理服务提出要减少病人家属陪护,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其中生活护理包括整理床单位、面部清洁和梳头、足部护理、温水擦浴、协助病人进食/水、口腔护理、压疮预防和护理等。[4]作为普通儿科病房,陪护是医院的需要也是家长的需要,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对于非危重病人家长更希望在孩子住院期间得到及时的治疗与生活护理指导。取消责任护士参加科室医护大交班,让责任护士在科室医护大交班时间内完成晨间基础护理工作,争取时间让患儿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接受诊查与治疗。

3.3 优质护理服务工作重在结果。优质护理服务是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病人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为病人提供人性护理服务。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不同的人群对优质护理服务应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大量探讨。无论我们采取何种工作模式,都是为了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护士满意这一效果。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行护士责任包干制工作以来,我科的护理质量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①患儿家长对责任护士知晓率显著提高,由于减少了打针找个护士,接液体找个护士等有问题不知找谁的困扰,且由于责任护士连续4-5天的接触,彼此之间有熟悉感,再加上规范了护士护理服务工作,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②实行责任包干制,由于职责明确,以往在工作中较拖拉的护士也加快了工作的脚步,护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减少护理工作拖班现象。③医护沟通加强,为了及时完成本组的护理工作,护士经常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反馈病情及治疗落实情况,便以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④护士间团队合作加强,由于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彼此之间比较容易沟通,且在工作中彼此需要。儿科的重点操作是静脉穿刺和采血,高年资、技术好的护士乐于在工作帮助低年资、技术一般的护士,以显示自身的优越性,而低年资的护士由于得到了帮助也能主动帮助高年资护士完成工作。

4 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更新,服务对象的要求在不断变化[5],而近年来护理队伍日趋年轻化,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护理质量一时难以保障[6]。在整体护理质量上我们虽然远落后于国内同级医院的的水平,但这正是我们的努力的方向。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具有广阔的前景[7]。笔者认为,对于目前一些仍将优质护理服务责任包干制还停留在纸上的中小医院、基层医院,只有积极地行动起来,才能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燕红.适应形势锐意进取促使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05-307.

[2]于海英.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患儿输液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7(26):34-35.)

[3]江晓珍,卢贤秀,柳炎珍.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54-55.

[4]周敏,任正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进展与建议.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186-187.

[5]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