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18 16:08:50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1

[关键词]医疗机构;新生儿;病房建设;服务能力;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55-05

我国新生儿学科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近年来,我国新生儿的救治水平大幅提高,新生儿死亡率由1991年的33.1‰下降至2011年的7.8‰,降幅明显。但随着我国二孩政策开放,新生儿科医疗服务资源越显匮乏。佛山市南海区作为广东省二线城市发展极具代表性的区域,医疗机构学科建设颇具规模。本研究通过对佛山市南海区开设产科的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全面的现状调查,对其新生儿病房的布局、建设、技术、设备、人员配置等情况作了全面的调研和评估,为加强广东省二线城市新生儿病房医疗服务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佛山市南海区所有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包括三甲综合医院和妇幼专科医院,二甲综合医院,一甲医疗卫生院,共有17家。调查时间为2016年11月1~15日,本次调查研究覆盖全区所有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

1.2调查方法

由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医院是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设计《2016年南海区新生儿科服务能力现状调查表》,其内容包括人员设置及培养、开展的技术项目、业务量及技术指标、科研工作等。该调查表的Alpha信度系数与效度KMO系数均在0.8~0.9之间。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活动,调查数据统计周期为2015年10月~2016年9月,针对各医疗机构新生儿科的布局、建设、技术、设备、人才等情况作全面的调研。参与调查的医院指定负责人,对各医院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发放设计好的调查表,由各医院负责人收集、总汇、审核相关资料,并做好填报工作,对有疑问的问卷进行复核。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新生儿专业归属

佛山市南海区17家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中,三甲医院2家(11.8%)、二甲医院8家(47.0%)、一甲医院7家(41.2%),其中开设产科但未开设新生儿科或新生儿病区的有1家(5.9%),设立新生儿科病床但归属于儿科的有11家(64.7%),独立设置新生儿科的有5家(29.4%),其中O置NICU的有3家(17.6%)。

2.2新生儿科(病区)的业务情况

病房收治病种前三位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早产儿。前三位死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3%)、新生儿重度窒息(26.7%)、早产儿和极地出生体重儿(20%)。新生儿窒息死亡率0.8%。

2.3新生儿病房和NICU开放床位数及年住院量情况

17家医疗机构中三甲医院、二甲医院、一甲医院新生儿科床位所占比例分别为24.4%、50.4%、25.2%;年住院总量所占比例分别为30.7%、47.0%、22.3%。三甲医院新生儿科床位、NICU床位均数及平均年住院量均明显高于二甲医院(P

2.4人员配置情况

佛山市南海区5家独立开设新生儿科的医疗机构总床位数为125张,而人员配置中,护士总数与开放床位比为0.82:1,医护比为1:2.49;新生儿科医师中高级职称占68.3%,住院医师仅占31.7%,中高级职称比例明显高于住院医师比例(X2=10.98,P

2.5产儿科合作,产房、手术室新法复苏及设备情况

各级医疗机构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开展及产儿科合作率高达94.1%,但空氧混合仪、T-piece复苏器的普及率仍较低,分别为35.3%和29.4%。见表3。

2.6医疗设备情况

各级医疗机构配置率最高的医疗设备是温箱、光疗仪、复苏囊及喉镜等基本治疗和抢救设备,佛山市南海区尚未配置价格高昂的一氧化氮治疗仪。见表4。

2.7新生儿科技术开展情况

各项治疗技术的开展率为0%~94.1%,开展率最高的为新生儿气管插管术,各项诊断技术开展率为5.9%~88.2%,最高的为微生物培养。见表5。

3讨论

我国新生儿学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成为儿科学、围产医学最为活跃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次调查研究显示,佛山市南海区的新生儿病房建设初具成效,新生儿诊疗服务已达到一定水平。

调查显示,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病房建设覆盖率较高,17家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中,设新生儿科(病房)的有16家,达94.1%,个别二甲医院已建立较成熟的NICU,显示出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学科向着独立学科方向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尚未实施统一的新生儿科分级标准,本次研究也是按照医院级别分层,发达国家已建立较成熟的新生儿病房分级制度。封志纯也提出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的建议,希望能对推动我国新生儿学科的建设和规范发展做出贡献。

规模方面,平均新生儿病房床位15.6张,平均NICU床位1.0张,总体来说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病房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各级别医疗机构间差距较大。从各级医院新生儿床位开放及收治病人数来看,二甲医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级别医院,分别为50.4%及47.0%,这表明二甲医院在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员配备方面,2010年卫生部印发《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指出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当为0.6:1以上。按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要求,到2015年,全国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护士配置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其中,三级医院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二级医院应不低于0.6:1。佛山市南海区5家独立开设新生儿科的医疗机构护士总数与开放床位比为0.82:1,体水平已达到其中三甲医院的要求。但本研究中计算的是新生儿科护士总数与注册床位比,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存在加床现象,实际开放床位数远超过注册床位数。因此,如果按照实际开放床位数计算,则护床比的真正比率偏低。医护比为1:2.49,超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中对医护比1:1.2的要求,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明显低下,香港地区、日本、泰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医护比例为1:4以上;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医护比1:6以上。按照我国卫生部等级医院标准要求三级医院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的比例为1:3:5:7,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医师组成结构不合理,主要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住院医师仅占31.7%,低年资医师偏少,后备力量不足。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增加,儿科医生短缺形势更加严峻。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的基本要素,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仍需增加医护人员配置的投入,在新生儿科医生就业和从业方面给予优惠,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否则将影响本区新生儿科发展。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同时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复苏作为围产医学产儿科配合的第一个切入点,是产儿科医护人员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平稳过渡的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质量不仅影响新生儿存活率,而且关联着其生命质量。因此,新生儿复苏是新生儿医学的重要内容,注重基层医院培训与管理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尽管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开展及产儿科合作率高达94.1%,但新生儿重度窒息仍为新生儿病房主要死因之一(26.7%),新生儿窒息死亡率达0.8%。另外,国外研究表明,新生儿复苏时使用纯氧会对新生儿产生伤害,达到目标血氧饱和度后应降低使用氧浓度,可达到更好的复苏效果,同时减轻高氧损伤。但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病房空氧混合仪及T-piece复苏器的普及率仍较低,分别为35.3%和29.4%,说明仍需加强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新法复苏技能培训及和这方面的设备投入。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2

关键词: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综合素质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浙江省金华地区各市 县、乡、镇基层社区儿科医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1.2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省金华地区各市 县、乡、镇的基层社区儿科医疗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调查。其中问卷的内容,由笔者汇集当前国内儿科医生专家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市基层社区儿科诊疗的客观情况制定而成,内容涵盖了儿科医疗工作人员的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学历、年龄、培训等内容,总共发放了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200份。参加问卷调查的基层社区儿科工作人员,均为自愿接受调查。

2结果

2.1调查对象情况分析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分布于浙江省金华地区各市 县、乡、镇基层社区的儿科医疗单位,其中来自二级医院的人数为20人,所占比例10%;来自一级医院的人数为86人,所占比例为43%;来自街道社区及乡镇的人数为94人,所占比例为47%。这些人员当中,属于高级职称的有2人,所占比例1%;属于中级职称的有55人,所占比例27.5%;属于初级职称的有143人,所占比例71.5%[1]。而学历包括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和中专,人数分别为2人、62人、86人、50人,年龄有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其中以30~39岁和40~49岁的人数最多,所占比例分别为38%和35%。

2.2综合素质水平高低问卷调查将调查对象综合素质水平分为较高、一般、较差三个层次,经过问卷调查的综合比对分析,确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有28人,所占比率14%;综合素质水平一般的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有170人,所占比例为85%[2];综合素质水平较差的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有2人,所占比例1%。另外问卷调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现象,即县级医疗以下的卫生机构,专业儿科医疗人员的数量较少,一般都由全科医疗人员负责,而且仅仅根据药品说明书用药。在此,笔者通过医疗人员的用药规范与否和能否有效预防医疗纠纷,全方位提出提高这些医疗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具体方法。

3讨论

此次调查分析,发现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的职称和学历较低,亟需通过医疗诊所的规范和培训教育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这些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3.1科学交流机制的完善不同城市或者区域的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高低差别性很大,而交流机制的欠缺,大多数医疗人员"闭门造车"。藉此,基层社区的儿科医疗机构之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科学交流机制,综合大型医院和普通诊所的会诊资料[3],汇总归纳为一套实效型的会诊办法,促使不同儿科医疗结构的学术交流氛围不断加深,为儿科医疗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提供客观学术环境。

3.2业务培训工作的加强立足于当前基层社区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现状,针对性开展培训项目,特别是重危重诊处置能力的培训。另外,当地政府应该给予这些业务培训工作相应的政策支持,并从大型医院中,选派专业的儿科专家,到基层社区协助开展培训工作,以及到欠缺儿科医疗的基层社区,开展指导和帮扶工作,以此将先进的儿科专业知识和诊断技术,带到基层社区当中,带动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事业的更快发展。

3.3 基层社区儿科建设的投入长期以来,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事业的建设工作,一直处于低投入的状态,使得基层社区儿科事业停滞不前,而在这种低投入的情况下,儿科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自然难以提高。为此,我们应该提高对基层社区儿科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基层社区儿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全方位满足这些社区的儿科服务需求,促使这些社区儿科医疗事业的发展,适时才有足够条件,满足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

4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基层社区儿科医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包括职称、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等,都难以支撑这些地区的儿科医疗事业独当一面[4]。为进一步提高这些社区的儿科医疗人员工作水平,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的儿科医疗事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科学交流机制,为广大基层社区儿科医疗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加有利的客观条件。

参考文献:

[1]地里努尔,玛尔旦娜.浅谈基层综合性医院儿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07X):104-105.S

[2]黄江荣.基层儿科医生缺少的原因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6):62-63.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3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负责上海市级医院中24家的资产管理,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中14家是申康中心直属。24家医院中有儿童专科医院两家,分别是上海市儿童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特色综合医院1家,即新华医院。此外,还分别与第二军医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共建9家三级医院,其中儿童专科医院1家,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2009年至2011年,上海市儿科门急诊人次增长18%,出院人数增长了26%。全市儿科病床使用率为104%,4家儿童专科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111%。

建设情况

2001年至2010年,申康中心完成了4家儿童专科医院的6个基建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36300m2,总投资1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9.8亿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完成了整体迁建,其原来位于市中心区,现在迁到了闵行区,整个新院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83000m2,床位达到700张,投资为6.7亿元左右,政府投入占65%。

上海市儿童医院新院是择地扩建项目,建筑面积72000m2,总投资4.4亿元,其中政府投入3亿元,该院老院区位于市中心,异地扩建后可以增加550张床位。

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是一家非常有特色的医院,1998年开业,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持续进行了扩建。包括一个心脏中心,建筑面积为10000 m2;血液肿瘤中心、后勤保障楼和地下停车库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建设,目前仍在建设中,建筑面积为25140m2,总投资1.5亿元;在“十二五”期间,医疗综合楼已经立项,目前正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该项目建筑面积为58427m2,总投资3.7亿元。

新华医院是综合医院,但儿科是其特色。“十五”期间,对其儿科门急诊、地下车库进行了改扩建,建筑面积为26400m2,总投资将近1.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55%;小儿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楼在“十一五”期间立项,现在建设中,建筑面积17920 m2,总投资1.2亿元,政府投入占52%;“十二五”期间,正在申报儿科综合楼项目,建筑面积初定54060m2,总投资约为4.6亿元。

经过一系列的儿童专科医院建设,目前上海市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这四个区域分别各有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儿科医疗服务网络。

经验总结

总结10年来上海市在儿童专科医院建设方面的经验,主要有以下6点:

一是规划领先,一定要在全市的层面上对整个儿科医学资源的配置做好规划,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二是根据上海人口现状及发展的可能,将儿科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新建、迁建或者异地扩建等来实现。

三是政府要保证投入。

四是基本建设和学科建设同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基建,硬件设施得到提升,软件尤其是人才建设和学科队伍的建设也要跟上。

五是鼓励特色。上海的四家儿童专科医院各有特色,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尽量把它们的特色扩大,以临床医学中心为例,凡是有临床医学中心的,都给予单独立项。在建设规划时,我们预留发展空间,适应将来儿科医学发展的需要。

六是在医院建设和发展当中,要加强引导和监管。医院建设不是一个盲目无序的过程,需要进行规划、设置目标,要控制投资、控制规模,对工程质量严格监管。

存在的问题

*儿科医师缺乏,病床数不断减少

上海目前拥有儿科医师1994人,大约每1000个儿童有一位儿科医生。但是设置儿科的医院有所减少,有些二级、三级医院的儿科门诊或病房已关闭,儿科的病床数亦在减少,以前每万人床位数大约为1.89张,现在已经降到了1.51张。

*患者大量集中在4家儿童专科医院,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上海市的儿科门诊量主要集中在四家儿童专科医院,占到了全市儿科门诊总量的50%。

目前,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的服务能力不够信任。对综合医院的儿科来说,其基本是通科,面对儿科医学专业逐渐细分、形成亚专业的发展趋势,普通百姓反而认为其儿科专业性不强、水平不高,不愿意来就诊;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儿科的通科定位也导致其医师的事业归属感不强,发展受限。

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儿科患者集中在少数的几家专科医院里,无论门诊还是病房,环境拥挤,医师和护士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势必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建议

*建设标准,宜适当提高

根据儿童专科医院的诊疗特点、现实状况以及其专科化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标准应适当提高。

目前,上海市的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标准是按床位确定的,综合医院平均每床建设面积是120m2,儿童医院是110m2。然而,儿童专科医院所面对的环境状况实际上比综合医院更为复杂。儿童专科医院的很多患者都会有好几个家长陪同就诊,医院的门诊业务量远大于病房的业务量,新生儿、低龄儿患病的比例远高于大龄儿,因此儿童医院需要更加宽敞合适的环境、更加便捷的流程。

*功能分区,应扩大门急诊的面积占比

基于儿科患者中门急诊患者的比例大于住院患者,复杂病儿的占比相对较低;儿童专科医院的手术患者中大约有60%~80%可以采用日间手术;患常见病、多发病的儿童往往不去社区医院,而是直接到儿童专科医院就诊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扩大门急诊的面积占比,而不是单纯仿照成人医院的标准,把病房建设得很大。在儿童专科医院当中,门急诊和病房的面积占比应该得到调整。

*流程设置,要重视全科门诊的设置

因为就医的80%左右的儿童患者都是常见病、多发病,通过一般的治疗都可以治愈,在儿童专科医院中可以设置全科门诊,由全科医师先对患儿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再将需要转至相应专科的患儿转至相应专科并进行进一步的诊疗。而专科及专科检查应相对集中设置,这样既有利于专科的发展,也有利于专科患儿的集中管理。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4

关键词:县级区域;妇女儿童医院;可行性;探讨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健康成长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石,卫生为儿童机体健康提供了根本保障。随着我国卫生机制、体制的改革,妇儿科得到快速发展。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实,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政府指令90%以上的患者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就诊,中国县级区域卫生面临挑战,特别是妇产科、儿科面临诸多问题,怎样面对挑战,怎样服务好妇女儿童,笔者以为在中国县级区域整合县医院、中医院、保健院妇儿科,建立妇女儿童医院尤其必要,值得全社会思考。

1 整合人力资源

发展妇儿医学事业,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医患双方是事业的主体,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满意是医护人员的服务宗旨,但重视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更为重要,在信息方面,医方是主体,没有身心健康的医护人员怎样来服务好患者呢?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医护人员的现状,深入第一线,认真调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目前我国儿科医生7万多,需要30万左右,儿科医生肩负了巨大的负荷,特别表现在县级区域[1]。县级区域人口不多,城区人口10万左右,因此,整合县医院、中医院、保健院妇儿科,建立妇女儿童医院,会使妇儿医护人员集中,形成拳头作用,避免医护人员过度劳累,身心伤害。避免人员过度分散而降低服务质量,同时真正意义上形成高、中、初级人才队伍,切实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 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县级区域缺乏专业毕业、资深的专业人才,有一些医院没有儿科,或走过场,没有儿科开展妇产科就违规,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有一些医院挂一个招牌,因人员不足,根本无法开展工作。医护人员应对日常工作,已身心疲倦,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长期面对疲劳战,对专业知识的培训、讲课等没有更好精力参与,更淡不上教学、科研。建立妇女儿童医院,可形成培训、学习、进修、教学科研的正规化机制,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提高医护人员素质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并加大培训力度,让在职医护人员更多接受在岗培训,不断提升其医疗护理水平,革新其医疗护理理念,以从根本上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针对县级区域医疗水平相对较为落后的现状,可以向区级医院申请进修名额或是邀请相关教授入院开展培训工作。

3 整合设备资源

县级区域除县医院外,很少有CPAP,有创呼吸机的医疗机构,可想而知医护人员方怎样面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众所周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综合反映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之一,建立妇女儿童医院使医护人员都拥有高端设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与纠纷。不过由于县级区域医院资金较为短缺,因此设备的引进需要分步骤进行,同时需要积极的拓宽医院融资渠道,多元化资金来源,充分借助社会、政府力量不断革新医院设备,以保障患者治疗的硬件条件。

4 完善服务内容

县级区域医疗机构妇儿专业服务内容分散,医护人员通过简单的培训就从事很专业的医疗工作,极易发生医疗差错事故,纠纷,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医患和谐。建立妇女儿童医院,可设立预防、保健、妇儿科门诊部、妇科、产科、普儿科、新生儿听力筛查室、新生儿病房、NICU、PICU、教学科研室。形成教学-科研-临床的正规化运行机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自患者入院起至出院时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方案,全面落实医院各个科室的管理工作,医院所有员工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在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医疗护理服务的同时也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情况的出现,医院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规范自身日常操作,降低医疗事故的出现率,为患者的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形成服务网络

建立妇女儿童医院,可以形成县、镇、乡、村的网络结构,定期巡查、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医技水平,特别有力于双向转诊,使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服务网络的构建需要得到全体医疗工作者的重视,乡村医生的医技水平相对而言较为平庸,因此上级医院需要定期安排相关医生深入乡村开展会诊,在会诊的同时对乡村医生医疗技术进行指导,不断提升区域内整体医疗水平。

6 避免医疗事故与纠纷

妇儿科工作极具特殊性[2],目前医患关系仍然紧张,医疗事故与纠纷80%与医务人员精力不足有关[3],建立妇女儿童医院必将缓解人力资源不足所致的医务人员精力不足,医护人员素质会大幅度提高,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抢救与转运,有高端设备的支撑会降低患者死亡率,医疗机构依法行医,医护人员规范行医,患者便利就医,医疗事故纠纷明显减少,医患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妇儿医学事业必将长足发展。因此,在进行医务人员排班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医务人员的休息质量。如果医务人员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在工作中出现过度疲劳的情况势必会加大医疗事故风险,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在进行医务人员排班的时候,可以借鉴国内大型医院的排班模式,保证医务人员的休息时间,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对于部分医务人员相对紧缺的医院,可以向上级部门申请招聘,扩大在职医务人员规模,保证患者就诊时随时有医务人员候诊[4]。

7 政府的支持

目前,中国社会面临转型升级,加大改革力度的新机遇,卫生事业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已有新的亮点,中国县级区域妇女儿童医院是否能够成立,需要政府支持,值得全社会关注。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在职儿科注册医生共计6万余人,与国际标准的30万相去甚远,这种情况不仅加大了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还对患者的临床治疗造成了较大的阻碍,针对这一现状,政府需要充分重视儿科治疗工作,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加大儿科医生的培养力度,扩大我国儿科医生规模,以充分满足我国目前儿科发展需求,同时,还需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不断革新儿科医疗设备,确保儿科治疗的硬件条件能够为现阶段治疗工作提供良好的协助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国县级区域建立妇女儿童医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保障我国广大妇女儿童得到良好医疗护理服务,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人口素质,提高传染病、遗传病的治愈率,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青华,李慧民,刘晓红.妇女儿童权益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04:72-76.

[2]刘建文,陈惠兰,黄金钱,等.城乡结合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的策略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0,34:3850-3854.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5

【关键词】产科;儿科;合作;围生;新生;死亡率;窒息率

围产医学是最近20年以来由产科工作者以及儿科工作者会同遗传学科等多个学科工作者合作建立的一门多学科的新型医学[1],围产医学的管理应该首先从孕期开始。由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医疗卫生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于如何提高围产的质量,产科、儿科间的密切合作是极为关键的。我院自从2011年以来,在临床上实行新型的产儿科合作医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的治疗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从2003年6月到2005年10月份在我院产科分娩的新生儿共1058例,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为旧合作模式组,男性550例,女性508例;早产儿100例,过期儿181例;巨大儿18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110例,其他的产儿都为正常生产;剖腹产314例,阴道手术产110例,顺产567例,死胎死产67例。选择2011年6月――20012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新生儿1058例为新合作模式组,其中男性545例,女513例;早产儿128例,过期儿191例,足月500例;巨大儿17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68例;剖腹产310例,阴道手术产172例,顺产546例,死胎死产30例。两组产儿在性别以及孕周和体重、分娩方式等方面的统计学分析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旧的合作模式是在产时合作,这种合作方式是在高危妊娠妇女分娩时医师估计出新生儿可能会发生危险时,才请医院的儿科医生到场并及时抢救婴儿。而新合作模式则是医师在产前以及产时和产后及时做好产儿科相关信息的反馈,即在产前出现高危妊娠妇女时,产科医生就提前做好与儿科医生的沟通,使得儿科医生能够及时掌握到即将出生高危胎儿的一般情况,然后及时做好相应治疗准备[2];在生产过程中凡是属于高危妊娠妇女都应该有儿科医生提前到达手术室,做好抢救产儿生命的准备,并及时地把高危儿转运到NICU进行监护治疗;在产后儿科医生应对母婴同时进行每日体检,一旦发现有病理新生儿应及时治疗,发现有产伤儿应该及时的和产科医生进行沟通,产科医师与儿科医师共同地面对家属并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3]。

3讨论

出生窒息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根据相关的报道[5]称96.8%的窒息病例孕妇在产前都有各种高危因素,并且新生儿中有一半以上是胎儿宫内窘迫造成的延续。因此降低新生儿的窒息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跟产科、儿科间的密切合作有着重要的联系。和围产有关的常见疾病是窒息造成的缺氧以及胎粪吸入综合征等,也是造成早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儿当中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HIE的病因中有81%是由新生儿窒息引起的[6]。我院对出现严重妊高征、多胎以及早产和试管婴儿等高危孕妇,当她们的宫内条件不适应胎儿生存并会威胁母亲生命安全时,产科和儿科医生共同来讨论使胎儿及时娩出生,这有效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

综上所述,采用新型产儿科合作模式。可以有效控制果洛地区的围产儿窒息缺氧率和死亡率,对于提高果洛地区的产科质量以及提高果洛地区的人口素质都有很重要的医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J].2003:148-153,429-430.

[2]石数中.关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的建议.中华儿科杂志[J].1994,32:301.

[3]曾淑萍.儿科医师进产房开展新法复苏体会.新生儿科杂志[J].1998,13(3):125.

[4]曾淑萍,朱小瑜,石数中.3584例新生儿新法复苏与降低窒息死亡率初探.临床儿科杂志[J].1999,17(1):16.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6

1儿科典籍宜强化

在绪论教学中,儿科典籍以一般介绍为主,历代儿科著作也以列表形式予以简介。这样,学生对儿科发展史只能有浅显的了解。纵观儿科名家,无不对儿科著作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古籍的学术内涵。因此,儿科教学应该对儿科古籍做较深入的讲解。如对《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学术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对宋医家钱乙的学术思想、脏腑辨证、组方特点等方面作讲解;对明医家万全提出的“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做诠释。对其他如《幼幼新书》《幼幼集成》等,也尽量多做讲解。对于一般性儿科专著,也可以做简介式的说明,比如介绍其朝代、医家名、著作名、主要学术成就、学术源流等,使学生有些印象即可。儿科典籍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内容,虽然对典籍强化教学的效果不会短期显现,但对今后儿科的继续深造,将发挥潜在的作用。今后中医儿科教材的编写若增加典籍导读作为附篇,将使学生获益匪浅。

2优势病种宜深讲

中医儿科存在许多优势诊疗病种,如外感、咳喘、泄街、腹痛、厌食、积滞等。对儿科优势病种的讲解,宜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多层面讲解。(1)讲解优势病种的一般辨治规律;(2)讲解优势病种的小儿特点;(3)讲解优势病种的诊治事例;(4)讲解优势病种的个人用药体会。授课者都应是儿科的临床专家,与其说是讲授儿科课本知识,还不如说是以自己的专业经历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对儿科学有感性认识,增加对儿科的兴趣和探索。这种临床课的病案教学法是非常必需的。笔者结合自己脾胃专科的优势,详细讲解小儿厌食症的特点、用方、用药以及调摄,使学生加强对中医儿科教学的临场感和优势感,十分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

3实践技能宜多练

临床课教学见习带教十分重要。目前,由于存在医患关系、教学资源、师生比例等矛盾,中医临床见习带教的质量亟须提高。见习带教是考察临床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依托儿童医院丰富的教学资源,脱产进行病房见习带教,使儿科实践技能训练得以落实。见习带教首先是识病,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头带教,使学生对小儿常见多发疾病有感性认识。其次是望闻问切四诊,素称“哑科”的儿科,必须训练基本的采集病史技能。第三是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所见的病症,如何转化为中医学的临床思维,需要调动原先所掌握的知识,即辨证论治思维。中医高等教学已经渗透着现代医学教学,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表现出现代医学的临床思维,这种交叉融合的临床思维是无可疑义的。但是,在见习带教中,发现学生的中医学临床思维欠缺。如见习“紫癜”这一病症,如何对应投以犀角地黄汤,许多学生思维没有着落点,这种“中间过渡思维”,即关键的“理法方药”思维过程,需要在临床中不断练习。第四是书写病案,要求写出四诊概要,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间讨论,完成病案,是技能训练的强化。实践说明,有实际病例可看、师生互动的规范化见习带教,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4考核重点宜侧重

临床课考核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可以有所侧重。首先侧重病名考核,即以病名作名词解释。儿科病名是构成这门学科的基本要素,比如“积滞”“疳积”“麻疹”“五迟、五软””胎黄”等。通过教学和考核,强化对儿科内涵的掌握,并区别于其他学科。“释名”教学包含儿科疾病谱概念、病症特点、古今认识异同等信息,宜讲细讲透,达到即时记忆和长久记忆的效果。比如:积滞是由于乳食喂养不当,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甚至吐泻酸臭乳食或便秘为特征。这个名词包含多层含义,为儿科所特有,并区别于厌食、腹痛、腹泻、疳积。以这些儿科名词为知识点加以考核,能充分体现中医儿科的内涵。其次是实践技能考核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分,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也能突出临床课特点。以儿科优势病种的辨证论治为考核内容,试题模拟实际案例,以正确灵活、符合法度的作答为要求,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照搬书本。实践表明,在优势病种辨证论治考核中,学生会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作答,是可取的。

5重复内容宜简略

在中医儿科教学中,遇到重复内容如何讲解是值得思考和把握的。在临床分支科目中,中医内科学和儿科学的关系密切,内容之间可资互参的很多,辨证思维很相近,辨证分型重复较多,使学生倍感倦怠乏味。现代中医儿科学教材优于以往的教材,在阐述辨证论治体系的同时,隐藏着某种疾病自身转归的内在规律性。教学中,应当讲明这种疾病的转归规律性,以便理解掌握。比如泄拷、麻疹、痄腮的变证,其分证论治比较符合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的演变规律。这些显著区别于中医内科学的地方,宜提醒学生掌握。对于重复内容,比如一些病种的辨证论治,避免照本宣科,代之以回顾和提问的形式,以启发为主。

儿科传染病多从温病论治,宜以温病的理法方药予以揭示。因此,温病学的温习和规律的揭示,对儿科时行疾病的教学大有裨益。可以说,学好温病也就能学好儿科时行疾病。儿科时行疾病方剂难以记忆,比如“宣毒发表汤”“清解透表汤”“透疹凉解汤”等,但是不难理解,因为其理法均遵循温病治法。因此,对于中医儿科学中的“陌生”方剂,要拆方分析,重在理解而留有印象即可。比如“肥儿丸”,了解其组成包含消导的神曲、麦芽和驱虫的槟榔、使君子等,就可谓达到要求。

6结语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7

美国儿科医学校内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的毕业后教育侧重点各不相同。校内是儿科基础知识,强调学生必需要掌握儿童的发育特点。在儿科轮转期间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重在儿童生长发育特点。2005年芝加哥大学Pritzker医学院对儿科学大纲进行修订,针对ACGME所要求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六大核心能力及LCME标准对医学生提出具体实习要求。实习的目标详细规定每个医学生在实习时需要看到的疾病种类、患者数量,规定在各亚专科的实习轮转时间,有完善详细的双向反馈,有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又有对教师加以系统性管理与督促,确保教学目标实现。大纲对知识和技能属性,掌握程度要求清楚,学生在学习中可有的放矢。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儿科大纲要求病种多,程度也按照掌握、熟悉、了解进行区分,列出重点掌握与一般掌握疾病种类等。近年来儿科临床疾病谱变化较大,例如感染性疾病大幅减少,城市地区腹泻脱水患儿很少,但这种变化并未及时体现在教科书中。借鉴美国经验,首先要细化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具体目标,且要考虑可执行性。

二、教学安排的比较与分析

美国儿科教学目的之一是激发学习兴趣,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是主要内容,疾病方面则强调了解即可,儿科医师培养主要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然而目前我国儿科系大部分取消,且住院医师培训尚未完善,实习要完成很多内容。我国内外妇儿是临床核心课程,临床医学的教学主要由理论课和临床实习两部分组成,不同学制课时和时间安排略有不同。以我院五年制本科生为例,理论教学安排在第七学期,共54学时,大课教学,内容涵盖总论到各大系统常见病,课程结束后一次笔试,记为儿科学理论学习成绩。临床实习安排在第期和第十学期,与内、外、妇产科学等学科统一轮转,时间为4周。实习结束后评估,主要为专业技能及综合运用能力。芝大在第三年临床实习中共8周儿科。理论在实习中以小课分专题讲,病房门诊各一月,实习期间理论与实践结合式学习。第四年毕业前如果对儿科有兴趣,可再次选科实习。安排紧凑,内容多,自主学习比重大,实习时间也较长。芝加哥大学Comer儿童医院各亚专科齐全,学生实习机会多,师生互动特别多。8周学习结束,学生多已能了解儿童发育特点,会与孩子打交道,因此喜爱儿科的多。相比我国,强调儿科特点不足,或课堂讲后无实践,学生很快遗忘。由于我儿科医师不看正常儿童只有患儿,且儿科病种集中,季节性强,学生实习所见疾病有限。例如,冬季实习的四周里只看到肺炎哮喘。特别是没有见过相对年龄阶段的正常儿童,许多学生不会判断发育的正常与否,导致对儿科有畏惧感。

三、教学内容的比较

在美国儿童健康随访是儿科门诊工作重点,医生责任有儿童福利和权利维护等。教学内容按专题编排,如保健、生长、发育、行为、营养、防护、青春期问题、新生儿问题、常见急慢性疾病、儿科急症等,涉及到儿童医疗服务多方面。我国教学重点是儿科常见多发病。对儿童特有的生长发育、保健等所占比例小。另外我国目前儿科教学多只有内科部分,其他均属专科。而美国儿科教学则有外科如矫形,急腹症,还有眼耳鼻的体检、儿童常见急症皮肤疾病等。这些也与我医疗服务体系实际状况分不开。由于是发展中国家,各地医疗资源差别悬殊,多仅为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健康意识增强,儿科医师职责也必需改变。

四、教学形式的借鉴

(一)教学资源。

美国无指定材,但教学资源丰富,除教科书之外有网络资源等。专业书籍,例如《尼尔逊儿科学》专业书籍外,提供多个网址供学生自学。此外还有网上模拟病人案例。在Pritzker医学院两个月的儿科轮转实习中,大小查房,病例讨论,读书报告,老师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我国目前儿科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教材,五年制与七八年制稍有不同,此外学生可以找到的资料较少,也缺乏权威性。

(二)教学安排。

在美国有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但更多是学生自学。芝大每周有一次讲座(1小时),一个主题。如心脏病学,皮肤病学,儿科急症,新生儿问题等。PPT形式,老师主讲,相关主题会涉及多个疾病,但点到为止,老师课上引导,提供参考文献及网址,学生课后自学。一个小时的讲座内容,学生至少要花4个小时的课后时间消化吸收。相比我国儿科理论课时看来多,但病种少,且多与内科重复。好老师能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但学生被动学习,一到临床则不知所措,且逐渐失去自主探索能力。

(三)小组讨论式学习。

芝大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小组讨论学习。每组10人左右,每次一个主题,10个左右的病例形式的相关临床问题。如健康指导专题涉及内容包括新生儿日常护理、儿童安全防护、预防接种、新生儿筛查、铅中毒等。课前问题提供给学生,课上每人轮流解答问题,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倾听者。讨论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知识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病房晨会学习。

每天一小时晨会,着重临床思维训练。主要是由医生和医学生参加,也有为住院医师培训设计的,实习生自由旁听。住院医提供病例,学生提出鉴别诊断,初步处理意见;住院医列出检查结果,用药后反应;学生提出进一步诊断处理,教师点评。步步引导学生临床思维,最后住院医用准备好的幻灯介绍这一疾病。这是疾病的学习,更是基于临床的思维训练。

(五)病房查房学习。

每日上午查房学习。由主治医及不同年资住院医,实习医学生,社工组成团队,查房形式和我国相似:夜班住院医汇报病情,上级医生指导治疗,提出检查措施,出院计划等。学生同时在病房接触病人,与病人及家长沟通交流,学习对病人的关爱和保护、与同事协作等。住院患儿多为病情危重患儿,往往涉及多专科合作,学生在查房中受益匪浅。

(六)门诊教学。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8

[关键词]儿科;药占比;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107-0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有限,药品收入逐步成为医院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简称药占比。目前,我国医院平均药占比为60%以上,少数中小型医院达70%以上,而发达国家仅为5%~20%,可见药品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医院的主要经济支柱。医疗机构对药品收入的高度依赖,会严重影响医疗机构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部分医疗机构的收入可能会出现大幅度减少,这为机构的平稳运营带来了新的挑战。

儿科是综合医院的弱势科室之一,与其他成人科室相比,普遍存在科研能力被削弱、学术水平下降、人才梯队断层、专科医疗资源少等问题。同时,在日益发展的儿童专科医院冲击下,综合医院中的儿科业务量日渐下降,已经出现萎缩现象。儿科为维持正常运营,便会更多地依赖药品收入,以此来提高业务收入。研究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儿童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在40%以上,若此收入结构被新医改政策打破,主要收入渠道“断流”便会为其运营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本研究对2010~2012年广州市34所医院儿科的药占比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儿科临床收入结构的不足之处,以期能为政府制定儿科补偿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广州市34所有儿科建制的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10所、二级医院21所(包括综合医院14所、区级妇幼保健院7所)、一级医院3所。所调查对象能基本反映出广州市儿童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

1.2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参考《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自编调查表。初编制的调查表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修订调查表内容,最后确定调查表分为两部分:一是被调查医院的基本资料,包括医院级别、所在区县等;二是被调查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财务情况,包括医疗收支、药品收支等。由广州市卫生局下发调查表,各区卫生局负责组织辖区内医疗机构完成调查表填写和上报工作,各医疗机构财务科填写无误后由所在单位负责人审定、签名、加盖单位公章,并报送广州市卫生局。

1.3质量控制

各区卫生局监督辖区内医疗机构完成并上报调查表,各医疗机构行政办公室对本机构数据进行审核把关,确保数据真实性。调查表的上报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员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逻辑检查,防止数据漏填和逻辑错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逻辑检查,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广州市34所医疗卫生机构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情况,以均数作为描述统计指标。

2.结果

2.1医疗机构儿科及全院平均药占比

广州市总体儿科药占比高于全院平均水平,特别是门诊药占比,比平均水平高15.4个百分点。另外,各级医院门诊药占比均高于住院药占比。儿科门诊及住院药占比普遍高于全院平均水平,三级医院住院药占比除外,其儿科药占比较全院平均水平低4.7%。比较各级医院儿科药占比,二级医院住院及门诊药占比均最高,分别为37.6%和65.8%。见表1~2。

2.2区级妇幼保健院儿科与二级综合医院儿科药占比

总体上看,广州市二级综合医院儿科药占比较区级妇幼保健院儿科药占比高2.01%。但住院与门诊药占比情况不相同,其中,二级综合医院儿科门诊药占比较妇幼保健院低5.7%,而住院药占比较妇幼保健院高8.2%,见表3。

2.32010~2012年各级医院儿科药占比变化

总体上看,2010-2012年间,广州市二级、三级医院儿科药占比均有下降趋势,但一级及以下医院儿科药占比持上升趋势。各级医院儿科住院药占比均下降,相比2010年的数据,二级医院下降幅度最大(6.4%),但其药占比仍是最高的。二级医院儿科门诊药占比呈稳定下降趋势,三级医院则变化不大,但一级及以下医院儿科门诊药占比呈上升趋势。2012年一级及以下医院儿科门诊药占比较2010年增长6.4%,见表4。

3.讨论

3.1综合医院儿科对药品收入依赖性较强

本调查发现,广州市综合医院儿科总体药占比较全院平均水平高,特别是门诊药占比,较全院门诊平均药占比高出15%,这意味着儿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药品收入来提高科室业务收入,这与儿科目前所面临的运营困境有关。一方面,广州市儿童专科医院以及区属妇幼保健院的崛起和日益发展,显示出了巨大的专科化诊治优势,吸引、分流了大部分患儿,这使得综合医院儿科诊疗量大减,削减了综合医院儿科的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儿科较成人科室病种单一,辅助检查较少,收费项目少,医疗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综上,儿科的运营特点和专科医院带来的运营压力,造成综合医院儿科业务收入日趋下降,迫使其通过提高药品收入来增加科室业务收入,药占比便居高不下。

3.2各等级医院儿科药占比不尽相同

从调查数据可知,2010~2012年各级医院儿科药占比均有下降趋势(一级及以下医院除外),但相对其他等级医院,二级医院儿科的药占比仍最高。其中,二级综合医院儿科门诊药占比低于妇幼保健院儿科,但其住院药占比远高于妇幼保健院儿科。这是因为儿童住院就医更倾向于选择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作为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科机构,能为儿童提供多种医疗保健服务,临床上承担了更多的儿童医疗保健工作,于是二级综合医院儿科住院业务量低于同等级妇幼保健院,这造成二级综合医院儿科业务收入较同等级妇幼保健院低,便更依靠药品收入增加业务收入。这提示了,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大背景下,综合医院儿科面临着比同等级妇幼保健院儿科更大的生存和发展挑战。

3.3破除儿科“以药养医”,要加大财政补偿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9

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尚需完善

不同级别的儿科医疗卫生机构在功能上重叠、资源上非良性竞争,体系层次不清晰:(1)全国除部分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拥有独立设置的儿童专科医院外,各级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的医疗技术和配套设施参差不齐;(2)各级儿科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重叠,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基础卫生服务上相互竞争,仅仅只是医疗卫生机构间掌握卫生资源和提供多样服务多寡的区别。全国大部分儿童医院建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点偏低(占地少、规模小)、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短缺、人才严重匮乏、运营成本较高(投入少、收费低、消耗大、风险高)、儿童家庭经济承受力大(欠费、弃婴等)、儿科医疗收费项目无特殊倾斜等诸多因素成为制约儿童专科医院发展的瓶颈。新医改方案要求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进一步严格控制药品比例,而绝大多数儿童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在40%以上,医院收入结构彻底打破,主要收入渠道“断流”将影响医院长远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综合医院儿科呈现就诊患儿数量减少态势,其床位数由1995年的5万余张下降到2005年的4.2万张[1],极大地阻碍了儿科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进入21世纪,各级综合医院儿科因收费水平较低、业务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医护人员配置等人力资源成本普遍高于其它临床科室等原因,日益沦落为医院的“边缘”科室,床位配置逐步“萎缩”,部分被迫撤销。即使一些医院能按照卫生部规定设立儿科,也时常面临着病源、资金和人力的匮乏。数据显示[1],全国执业(助理)医师232.92万人,而占人口总数17.32%的儿童,却只有占执业医师总数4.2%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2.1%的专业儿科医师。长期以来,儿科不受重视的现状导致儿科专业医师培养不足、流失严重;与其他专业相比,儿科医生工作负担重、职业风险高、福利待遇低,导致绝大多数优秀的医学生毕业时都不选择儿科,原儿科专业人才也纷纷跳槽转行,最终形成总量减少、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难以完成正常门诊和病房诊疗工作。

儿科医学的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变、医疗技术的介入,儿童疾病谱每隔20年左右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卫生管理和计划免疫的改进,小儿急性传染病和肠胃病的发病比例明显减少,而呼吸道感染、先天畸形、心脏病、血液病、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却跃居前位[2]。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性,地域、贫富、规模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基层医院缺少资金设备,吸引不到医技人才,老百姓只好跋山涉水到城市、大医院就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交通、信息等求医条件改善,儿科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独生子女和优生优育政策使得家长们愿意在孩子的疾病诊治和预防保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不同经济层面的人群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医疗需求,刺激更专业和更人性化的儿科诊治服务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产生。儿科号称“哑科”,患儿不会自己表述病情,也不能像成人一样检查和用药,主要靠症状和医生经验来判断病情,容易发生误诊漏诊事故;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若医疗服务与患儿家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极易引发医患矛盾或医疗纠纷,既耗费医院人力、物力、财力,也会对医院声誉造成损失。

儿童就医除受医院规模、医务人员数量等医疗资源偏少的限制外,一定程度上还受儿科疾病季节性特点的影响。由于综合医院儿科“萎缩”而导致儿科总收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减少超过了儿童专科医院的诊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增长,因此,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合理重整综合医院儿科的现有医疗资源、组建更多的儿童专科医院和规范化的儿科病房,亟为迫切。儿科也是整个医疗急救体系里的重要环节,区域性儿童急救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大规模传染病接连爆发,汶川地震、三氯氰胺奶粉等天灾人祸不时发生,暴露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对儿童救治体系的忽略和区域性120及紧急救援中心对儿童救治能力的滞后,给儿童应急救治敲响了警钟。

新医改条件下对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中之重是要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5]。讨论儿童医疗服务,首先需破解儿童“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儿科学是迄今临床医学中惟一按人的生命过程(年龄段)纵向划分的学科。传统儿科服务对象限于14岁以下儿童。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明确将儿科的服务对象定为18岁以下(自胎儿到青春期)人群,研究范围相应扩展了两个领域,即胎儿科学和青春期儿科学[6]。随着全球灾害(如水灾、火灾、震灾等)的不断攀升,约50%受害者是儿童,因此适应有关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儿童救援和健康保护的“灾害儿科学”也发展为儿科学分支,并被政府所重视。因此拓宽研究领域,能为我们带来更全面的服务项目和更深层次的探索空间,提高我们的救治能力。任何一个国家的公立医院,都不可能将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住院手术以及高级医疗服务等职能全部承担。因此,建立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模式是必要的。就儿童医疗服务体系而言,应规范推进分层分级就医理念,即第一层是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社区(村)卫生室、乡镇医院,负责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以门诊为主;第二层次是区域性的综合性医院,以住院和手术为主;第三层次才是提供高端服务和特殊服务的综合型儿童专科医院。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10

一、瞄准医疗市场需求,开拓新的特色专科

针对邵阳地区新生儿医疗市场的需求,我们在99年在全市各大医院中率先建立了风险大、责任性强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几年来治愈了各种新生儿早产儿重症疑难病例数千例,特别是在超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的救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曾成功救治的一位孕期只有26周,体重仅850克的早产儿是目前邵阳市救治体重最轻、孕期最短的早产儿。我们还成功抢救一例呼吸停止40个小时的新生儿,为我市重症患儿的救治工作再创奇迹。从2002年至现在新生儿危重病人抢救数百例,抢救治愈率高达95%以上,新生儿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如此之高是全市唯一的一家医院,标志着我市在新生儿抢救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99年11月份,我参加了湖南省第一期小儿脑瘫康复诊断治疗学习班,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无数的小儿脑瘫的患儿不能说话及站立行走,病人终生痛苦,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负担,对我震动很大,我当时想为什么不能够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患儿变成一个完全健康的小孩呢?给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带来幸福。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儿科发展的空间。凭着责任感和这个难得的机遇,我从学习班归来后,立即组织儿科的医务人员开展了这一科研项目的探索,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开展了以《高危儿的随访与超早期诊治脑瘫》为课题的研究,从出生日至3个月的小儿,我们开始随访、诊断与治疗。这个新项目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已成功治愈了1000多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为孩子赢得了健康的生命,为患儿家庭驱散了忧愁的愁云,也为社会减轻了负担,也为科室拓宽病源,提高了“两个效益”。2002年这一成果获得了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于同年11月在新宁山山举行,并在全市推广应用。2003年10月18日创建了邵阳市唯一的一家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心,超早期诊断治疗脑瘫填补了我市在该领域的空白,其康复的效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目前这一科研项目又作为湖南省唯一的科学进步奖入选国家卫生部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基金奖的评审中。

二、加强横向联系,扩大行业影响

从2000年开始至今,我们科室与上级医院如省儿童医院、湘雅附一、附二、附三及省人民医院建立了良好的业务联系渠道,并与下级的市县以及镇区医院建立较为广泛的横向联系,充分利用多渠道、多种方式建立业务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几年来我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下级医院进行讲课、会诊,为他们提高诊疗水平,排忧解难,不收取任何报酬,树立科室和医生良好的形象。坚持接诊转入我科住院的危重患儿,在转运病儿时,不管什么时间接到电话,我们都坚持及时出诊,不仅免收出诊费用,还减免出车费用,减轻病人负担。对下级医院转诊的患儿,我们精心治疗,细心护理,使其尽快康复。这些措施的实施,得到了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和患儿家属的一致好评,儿科每年的病人数不断上升,住院患儿每年达2000多人次,床位使用率在100%以上。而且不少的病儿都是县市区和乡镇医院转送我科的。

三、爱岗敬业,团结进取,一心一意为了科室的发展

娴熟的技术源于高度的奉献精神。儿科患者众多,工作繁重,已是全院皆知,尽管如此,作为科室主任,我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了病人,我从医二十多年来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只要病人需要,我时时刻刻都把自己当做值班医师随叫随到,以院为家,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医疗事业上。特别是担任科主任以来,从未休过探亲假及工休假。2000年初,武冈老家的母亲脑溢血病危,当时我正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抢救一例体重950克的早产儿,为了挽救宝宝的生命而没有请假回去照看母亲,最后宝宝获救了,而我的母亲却离我而去,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在我的带动下我科全体医务人员都乐于吃苦,乐于奉献,没有一个喊苦叫累,加班加点已是我们的家常便饭,特别是彭新平副主任、谢剑平副主任、黄桂珍副主任医师以及肖成平主治医师经常是二十四或四十八小时在科室吃住,连续工作,没有向医院提出任何要求。不管白天,还是夜晚,只要县、区、乡医院来电话要转诊患儿,医务人员都坚持及时出诊,没有和医院要任何报酬。很多医生、护士为了病人的健康不顾自己的身体而忘我工作,甚至忘记自己的孩子与家庭。这就是我们儿科医务人员用自己的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出白衣天使的光彩,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

四、奉献爱心,精益求精,实现科室的快速发展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11

一、瞄准医疗市场需求,开拓新的特色专科

针对邵阳地区新生儿医疗市场的需求,我们在99年在全市各大医院中率先建立了风险大、责任性强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几年来治愈了各种新生儿早产儿重症疑难病例数千例,特别是在超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的救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曾成功救治的一位孕期只有26周,体重仅850克的早产儿是目前邵阳市救治体重最轻、孕期最短的早产儿。我们还成功抢救一例呼吸停止40个小时的新生儿,为我市重症患儿的救治工作再创奇迹。从2002年至现在新生儿危重病人抢救数百例,抢救治愈率高达95%以上,新生儿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如此之高是全市唯一的一家医院,标志着我市在新生儿抢救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99年11月份,我参加了湖南省第一期小儿脑瘫康复诊断治疗学习班,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无数的小儿脑瘫的患儿不能说话及站立行走,病人终生痛苦,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负担,对我震动很大,我当时想为什么不能够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患儿变成一个完全健康的小孩呢?给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带来幸福。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儿科发展的空间。凭着责任感和这个难得的机遇,我从学习班归来后,立即组织儿科的医务人员开展了这一科研项目的探索,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开展了以《高危儿的随访与超早期诊治脑瘫》为课题的研究,从出生日至3个月的小儿,我们开始随访、诊断与治疗。这个新项目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已成功治愈了1000多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为孩子赢得了健康的生命,为患儿家庭驱散了忧愁的愁云,也为社会减轻了负担,也为科室拓宽病源,提高了“两个效益”。2002年这一成果获得了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于同年11月在新宁山山举行,并在全市推广应用。2003年10月18日创建了邵阳市唯一的一家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心,超早期诊断治疗脑瘫填补了我市在该领域的空白,其康复的效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目前这一科研项目又作为湖南省唯一的科学进步奖入选国家卫生部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基金奖的评审中。

二、加强横向联系,扩大行业影响免费公文网

从2000年开始至今,我们科室与上级医院如省儿童医院、湘雅附一、附二、附三及省人民医院建立了良好的业务联系渠道,并与下级的市县以及镇区医院建立较为广泛的横向联系,充分利用多渠道、多种方式建立业务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几年来我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下级医院进行讲课、会诊,为他们提高诊疗水平,排忧解难,不收取任何报酬,树立科室和医生良好的形象。坚持接诊转入我科住院的危重患儿,在转运病儿时,不管什么时间接到电话,我们都坚持及时出诊,不仅免收出诊费用,还减免出车费用,减轻病人负担。对下级医院转诊的患儿,我们精心治疗,细心护理,使其尽快康复。这些措施的实施,得到了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和患儿家属的一致好评,儿科每年的病人数不断上升,住院患儿每年达2000多人次,床位使用率在100%以上。而且不少的病儿都是县市区和乡镇医院转送我科的。

三、爱岗敬业,团结进取,一心一意为了科室的发展

娴熟的技术源于高度的奉献精神。儿科患者众多,工作繁重,已是全院皆知,尽管如此,作为科室主任,我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了病人,我从医二十多年来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只要病人需要,我时时刻刻都把自己当做值班医师随叫随到,以院为家,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医疗事业上。特别是担任科主任以来,从未休过探亲假及工休假。2000年初,武冈老家的母亲脑溢血病危,当时我正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抢救一例体重950克的早产儿,为了挽救宝宝的生命而没有请假回去照看母亲,最后宝宝获救了,而我的母亲却离我而去,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在我的带动下我科全体医务人员都乐于吃苦,乐于奉献,没有一个喊苦叫累,加班加点已是我们的家常便饭,特别是彭新平副主任、谢剑平副主任、黄桂珍副主任医师以及肖成平主治医师经常是二十四或四十八小时在科室吃住,连续工作,没有向医院提出任何要求。不管白天,还是夜晚,只要县、区、乡医院来电话要转诊患儿,医务人员都坚持及时出诊,没有和医院要任何报酬。很多医生、护士为了病人的健康不顾自己的身体而忘我工作,甚至忘记自己的孩子与家庭。这就是我们儿科医务人员用自己的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出白衣天使的光彩,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

四、奉献爱心,精益求精,实现科室的快速发展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12

日本儿童医院多数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关东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近畿地区的大城市中,且大多数为公立医院。

功能定位

日本儿童医院的平均病床数约为200床,规模比我国小得多,主要原因在于两国儿童医院的功能定位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日本,儿童医院主要专注于儿科疑难杂症的治疗;而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则基本上留给居民日常生活范围内的儿科诊所或综合医院的儿科解决。具体来说,日本的儿童医院有下列特色——

治疗对象涵盖了新生儿、婴幼儿、小学生、初中生,也包括胎儿及产妇,但以婴幼儿患者为主;

儿童医院的科室设置比综合医院的儿科更为全面、细化;

住院期通常比普通医院短,但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却非常广;

重点治疗癌症、循环系统疾病、外科疾病,并提供儿科的各类特殊医疗服务;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急救医疗需求,许多儿童医院还设置了急救诊疗部门及PICU;

患者大多经其他医疗机构介绍或转院而来,经过初期的密集治疗后,多数患者退院或转院,少数疑难患者长期住院观察;

对入院患者的年龄有严格的限制,若住院期间年龄超标,患者须转往其他医疗机构。

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由于患者特性及治疗方法上的差异,儿童不能被视为“小成人”,因此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理念也不同于普通医院。对此,日本学术界及业界大体上有下列看法:

*从患者的角度

儿童患者的身体及精神均未成熟,他们在住院期间不仅需要更多的护理,更需要家庭般的温暖与呵护。

很多儿童患者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特别需要学习与游乐的场所。

儿童患者天真无邪,但对就医和诊疗充满恐惧,因此在空间、环境、色彩的布置上要做到既提升生活情趣,又有利于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

*从医护人员的角度

护理单元的规模不宜过大,且须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来降低管理成本。

医技部的布置需简洁、高效。

儿童医院的门诊量虽小但因科室众多,门诊部宜采用区块化的设计方法。

下文结合具体案例做进一步分析。

我们对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宮城县立儿童医院、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医院的概要见表1。

住院部的设计

*病区构成

住院部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划分病区。日本儿童医院在病区划分时主要考虑患者年龄、护理程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

表2为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住院部的病区构成。可以发现,4层集中了所有的重症患者,6、7层分别设置了产科及外科病区,其余病区均按患者年龄划分。

*病床构成

图1显示了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病床构成。该医院共设160张病床,产科病区占18床(内含MFICU,6床),其他均为儿科病床。儿科病床中,34床为儿科重症监护病床,其余108床分设在6个儿科病区中。

图2为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的病床构成。由于当地儿童医疗的需求量有限,儿童医疗中心与南部医疗中心并设在同一座医疗设施内,以共享医疗资源。全部434张病床中,儿童医疗中心占100床,南部医疗中心304床,急救中心30床。

*护理单元与管理单元

儿童患者在住院期间需受到更多的护理,因而护理单元的规模不宜过大。如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儿科护理单元仅设18床(图1、图4)。

控制护理单元规模的优点在于:显著缩短护理流线,方便护理观察;增加患儿与护士的见面次数,从而可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因此小规模的护理单元有利于提高医护质量并保障医疗安全。但缩小护理单元的规模会增加管理成本,因此该医院采取了两个护理单元合设一个管理中心的做法。管理中心内设置护士长办公室及事物人员办公室。

医技部的设计

*功能模式

为确保安全高效,当前日本的儿童医院普遍将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及周产期用房设置在同一楼层。

图3为该方法的功能模式图。其核心理念是以手术部为中心,产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以及小儿重症监护室布置在周边,不仅联系方便,而且便于迅速开展手术。

为确保该设计方法的顺利实现,所在楼层的最小建筑面积需满足表3的要求。

*实例分析

图4为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三层平面,该图较好地体现了上述设计思想。表4显示了该楼层的相关数据,建筑面积为7384m2。

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虽然为并设型医疗设施,其三层平面(图5)的布局方式同样也体现了同层化的设计理念。

门诊部的设计

*科室设置

表5为这3所儿童医院的科室设置。不难发现,即使同南部医疗中心共享医疗资源的仅设100床的冲绳县立儿童医疗中心,其科室设置也相当齐全。

作为日本最高等级的儿童医院,国立成育医疗中心肩负着为全日本提供示范医疗以及积累和推广先进医疗成果的重任。该中心共设置了45个科室,并将全部科室归并为8大部类。

该中心门诊部虽然科室众多,但因采用预约制及转诊制,成功地将日门诊量控制在1000人次以内,因此门诊部的建筑空间并不大。图6、图7分别为该中心的三层及二层平面,图中白色的C型走道为患者的交通干道,它联系着通向所有科室的白色交通支路,流线清晰便捷。各科室按所属部类沿C型走道依次排列,十分简洁明了,便于患者识别。

*分区与协作

如图4~9所示,医院各层平面均按不同的颜色划分为若干个区块。各区块相对独立且只设单一的功能,再通过合理组织建筑空间,可充分确保区块内功能的合理实现及区块间彼此的有效协作。

图9中红色虚线为患者的门诊流线,蓝色虚线为患者前往医技部的流线,绿色虚线为患者前往康复部的流线。由于实行了上述区块化的设计方法,流线不长且非常清晰。图中右下角绿色区块为门诊部及急诊部,中间的深绿色部分为门急诊部的医护人员共用的工作区域。虽急救部通常并无医生留守,但当急救患者被送至急救部时,通过共用的工作区域,各科室的门诊医生均可迅速抵达急诊部展开抢救。

图4中,手术部与ICU的工作人员共用更衣休息区,既可节省建筑空间,又便于这两个部门的协作。此外,图4中的产科门诊设在产科病区的西北角,即便产科医生数量较少时,也可开展门诊及住院医疗服务。以上做法都较好地体现了分区与协作的设计思想。

设计创意

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除需解决好上述功能问题外,也离不开良好的设计创意。

*游乐场氛围的共享大厅

以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为例,为增强门诊空间的可识别性并创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在门诊部中央设置了贯通地下1层至地上4层的共享大厅。如图10~12所示,该大厅不仅色彩丰富,厅内还有超市、餐厅、甜点店、游乐场等设施,因而深受儿童欢迎。

*童话世界般的医院

如图13~18所示,由红色砖墙、浓灰色金属屋顶以及民居尺度的阳台等要素构成的宫城县立儿童医院从外观到室内都更像一座童话世界。难怪它的建筑师山下智史曾说过,该医院是一座不像医院的医院。他的用意是为了消除儿童的紧张与不安情绪,实践证明该医院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并设型医院的空间处理

将两所或更多的医疗设施并设在一起,以达到共享医疗资源的目的,是解决所属地区某类医疗需求不足却又必须设置相关设施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设计好并设型医院的关键在于必须在建筑空间上处理好相邻医疗设施的不同需求。

如图21所示,从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东南角的共同入口进入玄关后,向左可进入儿童医疗中心的挂号大厅(图19),向右可进入南部医疗中心的挂号大厅(图20)。两者之间虽通过共用挂号收费事务室来节省人力资源,但室内设计分别迎合了儿童及成人的不同口味。

从一层平面图还可以发现,该中心除挂号大厅外,门诊诊室也分开设置,而医技部及急救部合用,取得了“既分且合”的良好效果。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13

编者按:秦泗河医师从事矫形外科数十载,手术治疗小儿骨与关节畸形逾万例,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深感医德、医风、医技对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重要意义。他博览群书,借鉴海内外名训,从哲学、历史、文化的角度环视医生、医术与人文的密切关系。本文是他在2007年主编的《医生、医术与人文》一书的中心内容之一,对引导当代矫形外科医生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如何紧密结合国情坚持以人文本,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矫形外科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广大读者阅读本文后有何感悟,欢迎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作者已经从事30年的四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矫形外科专业。在上万例手术治疗的病人中,14岁以下的小儿肢体畸形约占40%,深感我国小儿肢体畸形程度、肢体残缺的发生原因与类别、患者的地区分布、经济状况、就医需求等,与欧、美等经济、科技发达国家比较有很大不同,特做如下分析建议,与同道商榷。

1 要读懂国情,了解中国小儿骨科疾病的基本状况与社会需求

1.1 临床骨科医生首先必须解读国情、扎根于国学文化的土壤,谁读懂了中国的传统与演变趋势,谁真正了解大众的需求、意向,将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谁就会成功。

1.2 中国3亿小儿的数量接近北美的人口,其中运动系统疾病的比率是多少?专职从事小儿骨科与小儿运动医学的医生又有多少?“县(包括县级市)”的医院,是中国最基本的面向基层病人的行政单位有多少设立小儿骨科?没有经过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疾病有多少?目前尚缺乏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宏观调查数据。

1.3 小儿骨与关节疾病、畸形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

小儿麻痹后遗症,延迟治疗的脑瘫肢体畸形,延误治疗的髋关节脱位,延误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数以百万计,而西方国家已十分少见了[1]。由此决定了中国小儿骨科事业发展、教学要求、科研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否与国际接轨,怎样接轨?

1.4 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延误治疗或不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病人多

这类地区居民科学素养差,难以正确获得就医的正确信息,多有乱求医的经历。医院普遍缺乏小儿骨科专业,大骨科医生的技术理念与学术水平,也比经济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有差距。致使很多小儿骨科疾病与肢体畸形早期没有获得正确的外科治疗,给后期矫形外科治疗增加了困难。

1.5 小儿四肢骨与关节畸形的矫正,缺乏强大的经济市场推动

由于用药少,手术中放置的昂贵的内置材料少,必然缺乏医药、器械厂商的强大推动,加之从事小儿骨科专业的医生少,难以召开规模宏大、气派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这是近10余年来小儿骨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 从生物骨骼的起源、演变看肢体损伤与重建的发展史

2.1 生命体的骨骼起源

1)生命(原核细胞——细菌),起源于38亿年前。

2)形成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约起源于35亿年前。

3)具有完整细胞核功能的“真核细胞”起源于20亿年前。

4)具有骨骼结构的生物:震旦虫管-小壳化石等,起源于5亿年前。

5)滑膜关节约起源于2亿年前。

2.2 生物界骨与关节发生与演变的基本历程

软体动物外骨骼动物内外骨骼兼有的动物

骨骼肌出现

脊椎动物(后进化出四肢和滑膜关节)

海洋脊椎动物终于登上大陆

启示: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的演变,直到进化成人类,首先是骨骼出现,结构与功能重建的演变过程。大自然为人类肢体损伤、残缺的修复与重建,奠定了根本的生物学基础与活力,离开了这个基础无法谈科学技术的应用、医生智慧与临床技能的发挥。

3 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探索人类骨科疾病的产生、发展的原因

现代人类学家认为:动物结构与形态的演变主要来自于新功能的需求与定向的运动。人类早期奔跑的能力定型了人体的解剖,形成人类今天的样子。幼儿的坐立、奔跑过程,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躯体形态的发育。由此说明直立行走的人类,起源于东部非洲大草原的原因。当人类脑、手的发育区别于脊椎动物之后,颈椎病、脊柱疾患以及髋、膝、足关节畸形的发生均与直立行走有密切的关系[2]。

用生物进化和遗传学的理论和仿生学的角度,从儿童发育过程与直立行走的运动力学,分析下肢骨关节功能的演变,畸形发生与运动系统疾病产生与发展的自然背景,可提出符合儿童发育学要求的重建下肢功能的医疗模式。

4 倡导“小儿骨科自然重建理念”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不能像成人那样对损坏的骨与关节进行组织替代与重建,如人工关节置换。骨科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不仅开阔了Ilizarov技术医学与哲学交融的思考层面,充分调动医生的智慧,顺应小儿生长与组织重塑的巨大潜力而修复肢体残缺。“自然重建理念”符合现代医学和谐发展的价值理性、决策理性。

“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是对骨科替代重建理论体系的一种补充和纠偏,也为骨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其发展趋势,符合由目前的替代外科时代(replacement surgery)向再生医学时代(regenerative medicine)发展的方向。自然永远是宇宙的本性或本原。人类既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任何创伤和疾病都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治疗疾病的医疗模式就应当遵循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与诠释为小儿骨科创伤、疾病的矫治,提供了符合生物学的理论依据[3]。

5 树立微创理念,重视手术技巧的磨练与医学美学要求

小儿骨与关节畸形的术前检查、治疗决策、手术操作较少需要高、顶、尖的设备与器械,真、善、美是一切工作的最高追求,审美意识是微创外科的根基,是小儿骨科医生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肢畸形矫正的手术过程与治疗结果,主要取决于术前决策,医生的临床经验,规范操作,临床技能与智慧的发挥,因此,医术与艺术,学术与文化交融,方能激发医生的潜能,体现出美的工作旋律,才能感受到医疗工作的快乐。

6 真正理解与正确应用现代骨外固定技术体系

以Ilizarov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骨外固定技术,将时间一空间(外固定器械构型的改变),成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去调控,体现了时空哲学观。多种动物肢体的牵拉试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血管、神经、骨与软组织,都能在牵拉下再生。组织再生的机理是:组织受到持续牵拉后局部的潜能细胞被激活,干细胞也发生凝聚,首先出现微循环重建,而后出现组织再生,称“牵拉组织再生技术(distraction histogenesiS,DH)”。

Ilizarov技术体系的正确应用与新近研究,开辟了小儿重度肢体残缺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新纪元。这一正确应用,对重度四肢残缺的治疗效果出现了革命性变化。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与专科管理模式、学术牵引力、骨科发展导向,不利于这个简单、有效、医疗费低的治疗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泗河.小儿矫形外科[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绪论.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篇14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其多元需求的综合服务。英国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012年了绿皮书《支持与期待:针对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咨询提案》和《支持与期待: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新方法———进展与下一步计划》,以着手改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将建立包含早期教育、健康服务和儿童保育在内的全覆盖式服务总览体系,融合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离式支持服务体系,向所有儿童提供支持,社区系统可以借助多方资源来支持融合教育的实施。以色列则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保障每个3—21岁有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专业化的团队为有特殊需求学生接受教育和治疗康复提供保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采取“一校一医”“、一校多医”、“多校一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专业服务机制,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从医学健康普查、专科会诊、转介就诊三个层面,为区域内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他们以“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的辐射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创新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外,还为区域内特殊青少年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特殊课程,包括区域课程、社团课程和特制课程。为建设区域课程,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为特殊青少年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了近20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中型全国展示活动,得到全国特教学校、指导中心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建设社团课程,中心开设了园艺、西餐、摄影、美术等社团,提升了特殊青少年各方面能力及家庭生活品质;为建设特制课程,中心开设个别康复训练课程,一方面加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与个别训练,促进学前早期干预,另一方面为成年残疾人提供声乐、文学、油画等特制课程,为成年残疾人士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支持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开展医教结合的重要保障。借鉴新西兰通过《固定课程规范》来确保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计划皆能适合特殊学生的需求,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拥有基本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相关培训计划等做法,长宁区建立了医学和教育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的协同机制,开展基于康复训练实践的特教教师医教结合实训工作。实训中医生、治疗师、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医生开展医学诊断,帮助教师了解特殊儿童病因、干预关键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并提供教育干预的建议;治疗师为教师提供训练技术与方法;特教教师设计各种游戏和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在医教结合实训中了解医学和康复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与医生和治疗师建立共同的话语系统,让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更加有效。与此同时,整体设计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目标、实施路径与方法,每年举行医教结合学术年会,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各项评选,推进区域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改革特教教师职后培训方式,争取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与医院和康复机构联手合办康复医学研修班;委派教师前往医院和康复机构做助理,通过实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供高端公益服务支持家庭

在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家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指导他们学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为功能分析,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在改善幼儿情绪行为问题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整合高端医学专家资源,搭设医教结合服务平台,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长困惑开展医教结合家长沙龙,邀请医生与家长交流,提供干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按需提供中医义诊,拓展书写障碍学生家长培训。同时,积极寻找医学专家资源,组织来自市级7所三甲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的近30名专业医生及其团队,每周安排1位名医与家长、孩子面对面进行公益咨询,每次为5对孩子及家长提供高于特需门诊待遇的服务。

四、整合多方专家资源支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