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范文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0-10 15:34:25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1

优化授课内容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设计必须是“药学特色”的分析化学,即:既要符合分析化学自身的基本内涵,又要突出药学专业的特点。因此,在教材内容和授课选材上,必须合理地、有选择的删减与药学专业联系比较少的纯化学理论以及在药学领域应用较少的内容,选取在药学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的方法和技术,将药学学科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巧妙渗透到分析化学教学中,并不断更新、充实分析化学的发展前沿内容,提高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杜刚锋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47306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如详细讲解决定定量分析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部分,略讲在药学分析中应用比较少的重量分析法及沉淀分析法,适当增大在新药研发、药品鉴定、临床检验等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仪器分析方面的内容比重,如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实验课内容的选取也要结合药学专业特点,除了选择能代表分析化学学科特点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外,还应选择《药典》中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经典案例,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快乐,如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氧化还原滴定)、饮用水pH值得测定(电位法)、磺胺嘧啶的含量测定(永停滴定法)、维生素B12含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等。这些实验内容的设定,既能使学生了解到分析化学在药物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加深对与药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手段的理解、掌握。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及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分析化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网络、动画、多媒体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查找学习资料,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特点,将教材中枯燥的理论、抽象的问题转换为生动形象的图形、文字、动画、视频等,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立体化,使枯燥的理论理解起来更形象、更直观,既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地、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既可弥补传统的教材、挂图及实物模型携带不方便的不足,又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液相色谱法时,通过播放Flas演示,学生既可明了色谱仪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又可以清楚观察到液相色谱分析过程的产生,再结合教师的适当的讲解,必然加深学生对该法分离机制的理解。

3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大多数高校普及使用。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激发学习兴趣,但传统的板书仍然有着现代教学媒体无法完全替代的优势。例如在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可跟着教师的书写记笔记,板书的过程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并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讲授与讨论,在线答疑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技能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2

1.了解专业培养目标,掌握课程设置的意义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促成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小学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学科知识,又要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因此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数学类课程设置是让学生通过数学类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和小学数学教育方面的知识,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教师在授课之前,若不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了解课程设置的意义,在给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讲授该课程时,忽略该专业的特点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盲目的向数学专业看齐,盲目的照搬数学专业数学分析的教学模式,讲授内容过难、过深,数学专业化过强,忽略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博”的特点,则会导致学生虽然花费的精力不少,却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培养的学生,既没展现本专业自身的优势,又缺乏其他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学科深度,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竞争的劣势。在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分析教学中,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数学分析课程设置的意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避免按照数学专业模式教学导致的学生学习效果的低下及学习兴趣的缺失。

2.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更多的通识性知识,具有多学科专业基础,了解小学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小学多个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该专业课程设置涉及多个学科课程,教学方式以综合为主。由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博”的特点,该专业数学分析课程的课时较之数学系的课时偏少很,但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数学分析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任务。任课教师如何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课时较少,课程性质重要的因素,制定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数学分析内容多,学习周期长,学习难度大,在给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讲授该课程时,受课时限制较大。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避免照搬数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以抓住课程的主要结构及基础知识的讲授为重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实际情况,在保持课程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对一些过难、过深、数学专业化过强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适当的删减及调整。若盲目的照搬数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兴趣的缺失,学习效果极差。

3.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想及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的实施,对小学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要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及数学素质,这既是专业培养的需要,也是未来小学教育的需要。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数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质,以适应未来基础教育的需求。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学习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客观上导致了数学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于是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数学分析的教学不仅承担着课程教学的使命,也承担着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修养的使命。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数学文化,既能加强学生学习数学分析的兴趣及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同时又给学生营造数学文化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提高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素质及修养,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3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基础教学; 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44-01

引 言

在西部开发的政策下,对于目前职业学校教育,我国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目标。职业学校教育决定数学教学必须具有服务性,因此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要牢固树立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从教学原则到教学内容都要切实做到为专业课服务。

数学教师还是应该结合专业踏实的完成每一堂课。在不破坏数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做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

一、把握教学大纲,准确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中的数学学习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现实的学校教学中需要将这三个培养融合到教学中。

二、结合学生专业,认真分析教材

1. 学情分析。首先是分析专业,学生的专业决定了教学内容;其次是分析认知程度,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很不平衡;再次是分析能力,分析学生已掌握的一些数学能力;最后是分析情感,学生努力的目标也不尽相同。

2. 内容分析与教材结构。首先应该分析教学内容在专业,生活,科学以及学科上的地位。不同类型的专业该部分内容的地位不同。其次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做到内容的熟练衔接;最后分析能力,情感的地位内容,把握本次教学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能力以及情感的培养。

3. 根据专业制定不同的目标。结合上面对学生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以《三角函数的概念》一课为例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专业,在基础知识上,学生要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会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在能力上,主要训练学生并将这些知识与专业中的交流电的学习相联系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在情感上通过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是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如果这一课是其它专业,在能力要求上就需要变化,例如工民建专业,就要求将三角函数与振动联系,为学生学习结构力学打下基础。

4. 制定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应用定义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来突出重点。难点是函数的认识过程,以及与实际相联系的理解。可以通过应用几何画板直观的感受来突破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我们要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着重采用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解决中心、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使用从专业出发提问题,看图像,找规律,思考问题,交流协作,探索归纳,总结结论,联系专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生动形象和连贯。

四、灵活的教学过程设计

1. 多种方式引入新课

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数学原形问题。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深切懂得学数学是为了适应生活,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在《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我从什么时间看潮汐的实际问题入手,利用时间与水深的函数关系引入新概念。这个引入具有普遍性。什么专业都可以实用。从专业需要中引出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本身源于生产实际,职业学校诸多专业需要数学知识的铺垫。所以我针对专业的特点又从正弦交流电的产生进行引入。同时针对不同专业,我们还可以由其它的专业内容的引入,例如工程专业就可以用振动方面的实例来引入,体现教学的灵活性,针对性。从已学知识中引出新的数学内容。数学的学习需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在本课的引入中还要做好知识的铺垫。复习初中所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加深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突出直角三角形线段长度的比值,范围是0°到90°。为后面的问题产生做铺垫。

2. 用活动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习新知识

以生活和专业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与专业有关的实例引出数学知识,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处理实际问题或专业问题上。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避免了学生不知道学数学有什么用的误区。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水电专业学生,我是从上面三个引入中提出三个问题:有生活中的引入提出sin的符号是什么;从专业引入中提出已学锐角的正弦知识不能满足专业需要必须扩展;从已学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是线段长度的比值,引入到直角坐标系中,提出可以用什么做比值。

以问题形成推出教学内容。本课我将由已学知识的问题分析得出三角函数定义;对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提出五个问题:P点移动三角函数值变化;角的终边移动三角函数值变化;为什么叫他们是函数;角的变化范围是什么;三角函数有几个来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最后回答生活和专业上设置的问题使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起学习的兴趣。解决问题的同时吸引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以活动形式研究实际问题。以体验――探索――提高为指导思想开展课堂教学。教学中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做出可以改变角的终边位置,改变终边上点的坐标,反映三角函数值的变化的动态图形。请学生自己操作,并观察数据的变化,回答问题,最后并总结结论。便于学生感受函数的本质,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作为提高。

以专业为向导创新教学过程。把时间花在与学生今后工作中人人都要接触的专业知识点上,对学生来说更实用、更有价值,为他们学好专业铺平道路、打下基础。因此在《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设计了为学生提出在专业中出现的正弦交流电的向量图表示法是单位圆表示三角函数的应用。提出交流电正负半周的出现与三角函数在各象限中符号的变化情况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教学评价情感化、过程化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4

本书由新中考研究组的专家对各地200多套试卷进行了认真了分析总结,筛选了40套最具代表性的试题,并请各地中考专家解析答案后编成了此书。8开

特 点:专家精选试题,质量精良

答案另册装订,即拆即用,方便实用

定 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14.80元/每册

政治、历史―9.00元/每册生物、地理―6.00元/每册

文综、理综―9.80元/每册英语另配2盒磁带―16.00元

《分省市专版中考试题精粹2005、2006》

――(浙江/江苏/山东/湖北/四川/北京等)

按省出专版,收编省内各地市2006年中考试题(少量05年试题)及解答。16开

特 点:分省出专版,针对性强

定 价:浙江省: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政治―6.80元

北京: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9.80元

英语另配2盒磁带―16.00元

其他省: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等,政治/社会政治―6.80元

《天利38套全国中考试题精选(非实验区)》

本书精选出2006年全国各地非实验区优秀试题,注意了试题的多样性,使考生达到自我评测的目的。8开

特 点:满足非实验区考生需求

答案详细,实用价值高

定 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14.50元

政治,生物,历史,地理,文综―8.50元

理综―8.80元英语另配2盒磁带―16.00元

《新课标中考英语词汇规范释析》

新中考册以教育部课题组指定中考词汇为依据作注释和辨析,对重点词汇作例题讲解和记忆提示。32开

特 点:本书规范释义,为考生明确了界限

价格低廉,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指导性强

定 价:4.80元

《新课标中考总复习方案》

本套书参照中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在考题、考点划分上兼顾各版本教材。精确分析考点的核心知识、重点难点和命题趋势。16开

特 点: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

适用于新课标实验区中考,非实验区中考考生也可参考

定 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历史―各15.00元/册

《最新三年中考试题分类解析逐级突破》

本书由北京,江苏,河北等地专家,将各地近3年的中考真题编成分类练习并配有答案详解,旨在引导考生广泛接触各类试题,分析试题类型、考试重点、命题规律、答案思路和方法技巧等。16开

特 点:将今年中考试题分类成专题,先练后讲,突出常考,易错和典型性

专题性强,有针对性和很强的参考价值

定 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15.00元/册

《中考错题本――易错典型题测练》

本书在分析历年中考试题的基础上,按知识点和考点分别列出常考易错的典型试题,分析总结规律,帮助考生牢固掌握得分点。16开

特 点:有讲解和错题提示,以帮助考生掌握考点增加了错题分析等内容,题量加大创意新颖,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定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9.80元/册

《最新五年中考满分作文点评》

本书由中语会专家及各地中考专家,对2006年各地中考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审题和写作能力,更好地把握中考作文命题趋向。大32开

特 点:名家解析,权威实用

定 价:19.80元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5

一、明确任务――二轮复习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全面扫描基础上的提高和深化,是把知识重组、归纳和综合的过程,即知识重组、构建网络,对重难点(主干知识)和主要能力点进行专题强化突破。从而把知识规律化、系统化,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突出重点、培养能力是主要目标。

二、专题设置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轮复习专题体系的设置,实际上缺乏权威、统一的构建,专题选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新课标高考重能力的倾向更为突出。根据考纲的要求,以核心知识为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即重难点知识+专项能力。此外,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组知识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以保证专题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制订专题需要遵循的原则等有主干知识性原则、能力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等。

专题设置建议如下:

专题一 地理图表的判读

专题二地理位置判断及距离计算

专题三地球运动

专题四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判断及自然带分布特征

专题五水体和地壳地表物质运动及水利工程

专题六资源、能源问题及跨地区资源调配

专题七人口与城市问题及解决途径

专题八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区位选择

专题九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专题十世界热点地区焦点问题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专题十一中国区域发展特征和国土整治与开发

专题十二 高考题型分析及其解法

经过专题复习,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学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的整理和加工要做到以下具体要求:1.整理知识系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2.总结知识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3.分析知识联系,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4.概括知识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5.比较知识异同,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包括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6.归纳知识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高考方向把握到位

高考方向,是二轮复习的指向标。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在二轮复习时就能够确定复习重点,捕捉高考热点,找出第一轮复习的弱点,使复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深入钻研考纲,认真解读双基,积极关注变化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指导性文件。要深入研究考纲,明确知识范围、试题结构、能力要求及题型等。近两年考纲相对稳定,基本没有变化,高考命题应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2.分析高考真题,探讨命题走向

高考真题是《考纲》对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体现,也是准确理解《考纲》的最好“参考书”。在复习每一专题时,要了解本专题在高考中的考查情况,认真分析命题方式、特点及其规律,并由此确定该专题的复习重点,以做到有目标、有侧重地复习。

近几年的新课标卷, 题目灵活、注重能力,无偏题、怪题,题目难度适中。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人文地理分量有所增加,这也许是高考命题不断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一个体现。出题频率高的知识点是:区位、农业、气候、城市、工业、河流等。

四、处理好几种关系

1.一轮与二轮复习的关系

一轮复习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务求细密,以夯实基础。二轮复习就如同为电脑中的文件建立各级目录。它以专题复习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轮复习到二轮复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但也不能没有区分度。

2.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的关系

自然地理,充分理解原理和规律,把握本质,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人文地理,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应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复习某个区域时,可按如下思路展开:先确定其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它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个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使思路更为开阔。

3.地理学科与热点问题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高考命题常常以热点为背景,考查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牢牢把握主干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不要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强化读图抓共性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卷,读图分析题所占分值比重一直很大。2013年新课标卷1“无图不成题”,包括地形图、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共10幅,2013年新课标卷Ⅱ共7幅。

图形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解此类题的关键是会透过现象(图的形态特点或事物的分布等)看本质(揭示这一现象的原因或内在规律)。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6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05-02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它在数学、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融会贯通的作用,是一切化学基础研究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理科面向21世纪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精神,我校尝试在无机非金属和有机高分子等专业(专科)开设该门课程,该学科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也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练细致的实验技能。然而,一方面,授课学时有限,若重点不够突出则在短时间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专科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该课程的综合性很强、计算量大、涉及面广,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学习起来较为吃力。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笔者对分析化学中化学分析这部分内容在专科课程中开展教学,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面

1.精简内容。在我校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分析化学》(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主编(第五版))在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专科)基础课程的理论授课学时数为32学时。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为了既让学生初步了解工业生产和实验室研究中分析化学的相关内容,又能领会该课程核心内容――“四大滴定分析”,我们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精简。“精”是本着建立分析化学基本素质以及为其他相关学科奠定基础原则开展的,着重精讲“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酸碱滴定法”等内容。“简”是针对专科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以及对理论知识接受能力有限等特点,精简数学计算相对复杂或涉及概念在学生专业之外的内容。

2.突出重点。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突出重点能够事半功倍。课程内容分为主讲与略讲两部分。由于分析化学是一门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的课程,主讲内容放在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主讲内容的教学要求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通过主讲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误差在分析化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酸碱滴定法,会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略讲内容,如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只要求学生有一般了解,而且可以因专业、因人而异。考虑到专科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将复杂体系如酸碱滴定中的多元酸和混合酸滴定及相关计算省略或简单介绍,可通过自学结合教师课外辅导的办法进行。

3.紧跟前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也要不断更新,现代分析化学的任务已经由单纯提供分析数据,发展到操作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其他学科提出的新任务。例如,检测卷烟中焦油的有害成分、医学鉴定中DNA的检测、农业产品中农药残余量的检测都离不开先进的分析仪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在相关章节的补充讲解,非常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要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学习态度。

二、教学方法方面

1.趣味教学。由于《分析化学》课程知识点多、概念多、公式多、判别式多、计算多,课堂教授内容较为枯燥,对于高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专科学生来讲,学习起来也较为吃力,所以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时,引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在讲授络合滴定的应用时,增加牛奶钙含量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等现实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将易操作并且有代表性的实验用于课堂教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例如:酸碱滴定反应中指示剂终点变色。把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教学过程中,增强课堂趣味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2.换位教学。《分析化学》课程是为学生传授分析化学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分析化学》通常是以“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进行的。换位教学的方式可分为:(1)设置问题,一般是授课教师有目的提前或随堂提出一个小型专题。(2)学生讨论并发言,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总结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3)教师总结,依据讨论的结果,老师进行现场归纳总结。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要求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深和巩固对重要知识点和复杂概念的理解。如:在讲第4~7章后,我就专门抽出一节课,把这四章的要点一一对应写在黑板上,“四大滴定反应原理―滴定指示剂及指示剂原理―滴定突越的意义―滴定反应的影响因素”等,让学生选择任何一个环节站在讲台上总结异同点并举出相应的实例。要求:讲解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下面同学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回答。在讲到“指示剂变色原理”时,有位同学提出下列问题,“同样是酸碱滴定,酚酞和甲基橙都可以作为指示剂,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什么情况用酚酞作为指示剂?什么情况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学生们积极讨论,气氛活跃。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学生从开始的被点名上台发言变为后来主动要求发言,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大大增加了他们在公众场合发言的自信和勇气。

三、教学手段方面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7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教学内容与标准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专题教学思维入手,让学生在综合性思维中得到锻炼,才能很好地面对以后的考试。由于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知识板块。因此,专题教学要按照“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有机地联系高中甚至初中的地理知识与基本能力,这就是地理学科的专题综合性特点。

在鲁教版高中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根据教学知识相似性,有必要把这六大知识点分为以下三大类:“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单独归为自然灾害与治理类;“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可以归为河流水域区域综合开发类;“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归为区域经济发展类。通过以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新整合,专题教学知识点因而也需要结合相关试题重新整合,其整合步骤与具体复习策略分述如下:

1.自然灾害与治理类。自然灾害与治理类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对荒漠化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描述荒漠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明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在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方面熟记荒漠化的形成原理和荒漠化的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2013年江苏高考地理卷第30题是有关环境保护考题,我国沙尘暴天气影响我国西北甚至华北地区,属于自然灾害与治理类专题知识点的考查内容。

因此,学生首先要知道荒漠化的基本特征,知道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危害,懂得治理荒漠化的措施等等内容。比如设法恢复地表植被,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然后在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时,要指出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我们更重视人为原因。不同的区域原因不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也因地而异。

2.河流水域区域综合开发类。河流水域区域综合开发类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对河流湿地概念及流域空间分布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够描述河流湿地、河流流域作用,举例说明河流湿地资源、河流流域治理问题,通过其成因、发展变化规律,分析流域湿地开发的条件,识记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等。2013年江苏高考地理考卷第23~24道题,有关云南昆明滇池周边水域的调水工程就属于河流水域区域综合开发类专题知识点的考查。

因此,学生要根据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分布和成因进行综合学习,以提高各种地理技能,增强区域地理学习的有效性。同时,还要运用有关方法获取地理信息,联系所学地理知识,学会解释、分析、解决具体地理问题。在以某河流为例说明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时,要适当了解其他河流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情况,以作比较,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关于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问题,并确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观念。

3.区域经济发展类。区域经济发展类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对区域的农业资源或者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予以探讨,进而推到区域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问题。因此,学生要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或者分析传统工业区的繁荣与衰落的原因;要学会从文字和地理图表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根据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还要联系所学地理基本原理,用于分析、解决其他区域的同类农业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013年江苏高考地理考卷第21~22道题,就是有关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的题目,与第29道题有关的北美五大湖地区就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类专题知识点的考查。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8

关键词:数学 职业化 基础技能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35-02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长期以来都延续着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模式始终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和大纲为依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培养学生解决职业所需专业问题的培养,这种应试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从而也使得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着传统式的应试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职业的需求。本文在总结目前教育理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对数学课程提出职业化改革思路,并在实践中予以落实。

1 现状总结:未能与专业教学进行很好地衔接

1.1 学生素质下降,难以自行将知识与专业工作挂钩

由于近几年高校持续扩招,许多学生都选择普通高中教育,使得处于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职教育举步为难,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这些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这对中职数学教育的教学实施提前设置了难度[1]。这导致专业课程教师在上专业课程时,必须利用部分时间为学生复习相关内容方可开始专业教学,使学校教学资源出现重复教学的浪费。

1.2 未能真正做到教学目标要求与职业需求挂钩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的目标都集中围绕着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目标中所要求的发现问题应该是从事职业中所需解决的专业问题。但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大部分仍沿用普教系统中的做法。肖中文认为这些教材主要存在以下的缺陷:(1)缺少对初中的内容做简要地复习;(2)数学课程目标的定位于现有中职学生实际情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3)课程内容中还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实用性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虽然近年来不少教师都尝试从生活案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但是到了专业领域应用时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生活案例毕竟与专业问题存在较大差别,所以学生未能直接领会和使用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造成课堂效果很好,但实际应用效果一般的结果。

1.3 课程计划统一,没有针对专业需求进行调整

费明丽认为现行的文化课与专业课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1)数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与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时间上脱节;(2)有些专业必须用到数学知识恰好是中职数学教材的删减内容[3]。作为专业跨度很大的中等职业学校,知识架构和思维方法的区别决定课程的设计必须按照实际专业要求进行配置,如汽车专业的数学问题中多以导数、圆锥曲线和立体几何等知识解决问题,财会专业的数学问题中多以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等知识解决问题。因此,用统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难以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所学数学知识与专业应用的衔接,也容易导致学而无用或者用非所学的局面。

1.4 教学内容与专业脱钩

近几年进行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改革,增加了不少实际的任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仍未能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传授知识的不足,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专业学习中去。“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是科学严谨地分析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问题绝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无可争议的“实际”。李海英认为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和设计过程中,基本上都使用“假题”训练,因此,学生对真实的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知之甚少[4]。现今数学教材中的实际,只能教会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上的问题。但是,不同专业的问题有不同的分析方法,而且与生活中的分析方法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学生需要的是本专业的分析问题方法。

2 数学教学改革方向:学“有价值”的专业数学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形势也越趋紧张,在每个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为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都将学生的课程向类似与培训班课程一样,绝大多数的课程都以专业课程为主,将基础课程不断压缩甚至取消。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数学知识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其价值的存在和需求。所以,数学教育也应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体现其在专业教学中的价值―― 学“有价值”的专业数学。

2.1 学“有价值”的内容

“有价值”的内容应由职业需求来决定,职业的需求度高,就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的定位有两点启示:一是文化课教学是中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二是文化课内容的选择、要求的高低、层次的把握,取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5]。高拴虎认为要想让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有关数学实体与数学关系的经验,教材内容不能是单一的数学知识[6]。所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基础知识应根据职业选择后成为了基础技能知识,如财会专业应侧重于计算器使用和统计学。金融专业要侧重于绘图和图象分析;汽车类专业、机械类专业应主要为平面解析几何和空间图形等专业内容;动漫、广告设计专业,应主要为“立体几何”。电子类专业,应把“三角函数、向量”等内容适当提前。计算机专业可以函数和简易逻辑有关知识,如二进制等知识。园林类专业主要为绘图和统计分析等有关知识做到根据专业特色制定数学教学目标、计划与安排。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9

【关键词】分析化学通;理论教学;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化学组份、成分含量、化学结构等信息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医药卫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医学临床检验专业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具有良好的分析化学基础、能熟练使用各种光电仪器及化学试剂顺利完成实验分析的学生是检验专业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学生中存在一种认为化学属于基础课,轻视化学学科的思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更加用心,及时调整授课重点和授课方法,增加学生对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基于此目的,笔者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主要的心得体会有如下几点:

1.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客观原因,我们目前的上课学时不能满足教材全部内容的讲授,因此就需要老师精简内容,根据检验专业的特点,自己选择适合的内容,打破教材的束缚,摒弃以章为单元的概念,将相关联的内容合并成一个个的主题。比如检验专业的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是为后续的临床生化检验、免疫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验打基础,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要尽量选取与这些后续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分析化学出现了很多新的仪器和新的应用,因此多给学生介绍这些新鲜的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比如生物大分子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测量问题,这是在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中占重要地位的科学问题,对此可以结合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化学修饰电极、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荧光、化学发光等仪器分析方法,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对每种方法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又可以看到这些方法综合起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另外,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行选取感兴趣的主题,综合大家的意见,由老师最终确定合适的授课内容,将必要的化学知识散布在这些专题中。

2.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式,而是改用“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指导”的启发式教学法,采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鼓励师生互动,强调课堂气氛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能够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鲜活的实例、乐观开朗的性格感染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每一个专题和案例都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而要学习的分析化学知识就存在其中。在具体授课中,笔者的心得是:课前要精心准备大量相关材料,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归纳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的难度与学生已有的分析化学知识相适应并且它们之间又环环相扣,这样就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由事例引出问题,引导学生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发现他们已有的知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时可以给学生一定时间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创新能力;讨论结束后,综合大家的解决方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然后重点讲解相应的分析化学知识。例如在讲解仪器分析中的色谱分析时,就可以将问题设置为:中药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但是目前却在国际市场遇冷,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药成分复杂,难以对其有效成分定量分析,如何能够从一种中药中快速简便地定量分析某种有效成分呢?学生可以首先利用已经学过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等仪器分析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再由老师引入高效液相色谱的概念,在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始终参与其中讨论,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课程结束时,给学生留下一两个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自己查阅资料,将课堂所学知识延伸扩展。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影、文、图等为一体,应用于教学中可创造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视听环境[2]。特别是对于分析化学原理多、仪器复杂的特点,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条理清晰、具有大量图片和视频的课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酸碱测定时,笔者加入了一段关于pH计使用的Flas,不仅有具体的测定步骤动画,还配有语音讲解和文字显示,学生学起来趣味十足,并且也更加记忆深刻。

3.适当进行双语教学

英语是国际化的语言,顺利阅读并查阅英文文献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同时也为其以后更高层次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适当的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节英语的比例,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渐过渡,避免学生因为完全听不懂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仅仅是专业词汇的学习,在教学中尽量使用较为简单的词汇来解释问题,阐明原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克服了对专业英语的恐惧心理,增强了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的在教学过程中汲取经验,并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和风趣的授课风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增加学生对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其自身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10

关键词 分析化学;实验;食品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86-02

食品安全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苏丹红、塑化剂、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重大事故频频发生,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已威胁到我国食品行业的竞争秩序和良性发展,并成为阻碍我国食品出口业发展的桎梏[1]。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培养职业道德高、综合素质强的食品安全人才成为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各高校食品类专业十几年建设经验,如何将化学类基础课程与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完美融合,并在化学类基础课程教学中凸显食品类专业特色已成为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在课堂上取得很好的反响。现将经验进行总结,希望能为其他院校此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1 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分析化学是食品类专业的基础课,旨在通过阐述分析化学基本知识,为食品类专业提供研究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以及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检验原理、技术和方法,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2]。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大多数初学者并不清楚教学实践对于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另外大部分高校食品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都由化学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此课程与食品类专业的联系,授课重点、实验内容设计与食品专业脱钩,导致理论与实际需求错位;而且教材中抽象理论多,内容枯燥难以理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2.1 根据专业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科发展情况,在认真学习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研究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要点、重点后,在原有化学分析基础上将仪器分析定量部分加入到教学中[3],同时加强分析化学与食品学科的联系。具体教学内容做如下调整:将四大平衡(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滴定)的内容精选讲解,避免重复,减少繁琐计算,增加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食品检验运用较多的仪器分析技术。此外,将10余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科研积累融入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注重与食品专业学科发展相结合,与本专业后续课程相衔接。分析化学为食品专业领域的前沿课题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如食品农药残留的检验、食品添加剂的鉴定等[4]。同时也为本专业后续开设的课程如食品化学、食品分析奠定基础。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既使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分析化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准确的“量”的概念,又了解该课程在食品专业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2.2 结合专业特点,注重专业思维塑造

作为食品质量检测手段,分析化学对于数据的记录及处理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在进行理论课讲授时,特别强调学生对数据记录的规范性,同时辅以实用的数理统计以及生物统计知识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记录数据和分析处理数据,培养他们求实严谨的科研作风。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严谨完备的理论知识,同时要传授给他们严格规范的实验技术技巧,在授课过程中还给学生介绍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定期独立制作一个课件,优秀课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5~10分钟课堂演示。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3 结合教学大纲,利用多种媒介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言堂”,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很难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5]。分析化学中充满繁琐的公式以及数学推导和论证,如多元酸碱反应和电化学平衡,学生普遍反应难以掌握。这就使得直观的化学反应变成枯燥的数学计算,加之实验内容设计与食品专业脱钩,学生体会不到分析化学与自己专业的联系,导致学习兴趣和热情减退。因此在理论授课时,为了增加学生对于定量分析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在每一个专题的课程中都配合有教师示范实验操作的录像以及现场讲解,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实验课程有了初步认知,同时加强了他们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在讲课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确保教学质量。课下学生还可以在校园网内的课后教学辅导网站下载教学课件,教师通过网站、邮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将典型的问题反馈到课堂教学中。

针对食品专业的学生,为了突出分析化学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在课堂讲述中引入案例教学元素,在每个专题的理论讲述之后都会向学生展示大量分析化学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实例,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完备自己的专业认知体系。如在酸碱中和滴定的课时中,向学生展示食品中有机酸的测定方法;在氧化还原滴定课时中,向学生展示碘量法测定食品中的维生素C、葡萄糖的方法。

2.4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联系化学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枢纽作用

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的实验课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实验课多是验证性和纯化学的实验,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分析化学理论内容改革的同时,对实验内容相应调整。在分析化学的实验课程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基础实验,让学生将先前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应用,加深记忆和理解,使其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和方法的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6],从而提升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同时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规范和专业意识。然后开设与食品专业息息相关的代表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经过实验内容的改变,分析实验不再是单纯的验证,如茶叶中铜含量的测定实验就涉及茶样的采集、保存、前处理和各项指标测定方法的确定等。实验与食品专业以及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质量与学生的操作技能都会明显提高。

2.5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协调统一

近年来全球屡次发生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如国外二英、苏丹红事件,我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以及席卷全国的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热点问题,也是最能吸引食品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在基础实验之后,安排分析化学综合实验――食用油脂品质检验。通过氧化还原滴定、酸碱滴定及分光光度法等实验综合检验食用油,以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用油为分析样品,让学生对教师发放的盲样以及学生自带食用油进行测定,激发学生对分析实验的浓厚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完成查阅资料、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主体、结果记录等整个实验研究过程,综合提高学生的分析实验技能。

实验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原始数据的记录要求,严格规范学生的实验原始记录和有效数字填写与更改,并根据实验结果对样品进行品质评价,出具符合质检站要求的品质评价报告,使学生具备在质检站工作的基本技能。实验测定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做出测定结果的正态分析图,进行综合评价,并由学生对自己的测定结果进行自我剖析,分享实验成败经验,从总结中巩固实验成果。

3 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就教学方法而言,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必须因生、因课、因时而异,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总之,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对食品专业学生的分析化学授课中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要特别重视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感性认识以及实验动手能力。通过学生在之后课程学习中的反馈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相当成功的。笔者相信,学生通过对分析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到系统扎实的化学分析知识和专业规范的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能够收获求是严谨的科研工作作风以及不惧困难挫折、勇攀高峰的优秀个人品格。

参考文献

[1]于丽艳,王殿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食品出口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66-69.

[2]张福兰.《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3):94-95.

[3]罗云敬,张淑芬,方方,等.生命科学专业医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26-27.

[4]王力,黄高凌,陈庆绸.“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1):95-97.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11

关键词 跟进式专题教研 化学教研 教研共同体 专家引领 教研模式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如何将教学理念内化成教师高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区域教研的一个重点课题。强调教师主体、专家引领、理论学习、专题研究、同伴互动、实践跟进和反思改进的跟进式专题教研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化学新课程实施和教研现状

化学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教学具体实施层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堂教学就事论事,教师对化学新课程整体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刻,对课程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缺少整体性思考。二是很多教学活动没有关注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质的理解,模块教学仍然以呈现正确结果、知识解析为核心。教学落点通常是“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再现”和“解题”。三是教学活动形式的表面变化,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多的是把讲授变成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把教案变成填空式学案,把排排坐变成分组坐,把直接讲授正确的结果变成学生活动后再讲授正确的结果,对学生理解学科本质、发展思维能力及建立学科思想方法的促进仍然不够,学生还是难以迁移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四是对学习者的分析不够,水平不高,不能有效指导教学设计,也不能给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反馈。五是课堂教学研究更多的是基于知识解析的单课时教学改进,系统的单元整体设计的研究不够,使得教师教学改进受到局限。

区域教研是解决教学困惑的重要方式。教研的内容通常是章节的教材教法分析、重点内容的研究课、专家报告和考试评价研究,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统一的教材教法分析针对性不够,不能满足各类学校教师的需求;专家对一线教师的困难了解不够具体,报告的针对性欠缺;教研时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不够,教师以听为主,相互交流少、碰撞少,深入地思考少;教研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自身的学习资源往往被忽略;教研以单次为主,缺乏持续跟进的研究,使得即使是老师们认可的理念也难以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行为。

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创新区域教研的模式,引领教师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逐步解决。跟进式专题教研是比较实用的教研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从课程的高度思考教学问题。例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功能定位和体系建构,系统解读教学内容,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学习化学,引导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和反应、从转化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以及用对比的方法研究物质和反应等,逐步解决教学现实问题,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2 跟进式专题教研的内涵和模式

跟进式专题教研是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研训一体”教师培训的具体体现。跟进式专题教研模式是基于“在实践体验中实现教师专业提升”而提出的,通过“区域化学学科带头人培训”和“化学反应原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与实施”等项目的实践,总结出该教研模式的6个环节,如图1。

3 跟进式专题教研模式的实践

案例:海淀区化学学科带头人区级培训

环节1:组织教研团队,聚焦研修主题。海淀区化学学科带头人35人和2位专家形成一个研修共同体,研修主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优化”。

环节2:明确教研任务,制定研修方案。研修方案分为5个阶段,一个学期完成:(1)明确研修目标,了解课改动向,学习研究方法;(2)选择研究课题,确定突破专题,集体研讨优化;(3)确定观察重点,专题研讨突破,设计观察工具;(4)课堂教学实施,体验课堂观察,巩固研修成果;(5)追踪方案实施,给予专业支持,评价研修效果。

首先明确研修目标,一是提升学科带头人的化学教学水平;二是学习课堂观察的方法并用于听课评课,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反馈;三是提升学科带头人在校本教研中的引领能力,能够引领学校化学学科校本教研。

环节3:基于学科本质,研究学习讨论。通过《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优化》、《推进化学新课程的校本研修》2个报告了解课改动向,学习课堂观察听课评课的方法,学习校本教研的组织、规划、实施和评价等策略。

环节4:选择研究课题,集体研讨优化。选择教学内容“钠的重要化合物”,学员分为2组,一组集体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分析和定位,通过课前问卷明确学习者学科基础和学习特点,确立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驱动性任务、用分类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授课思路,并设计教学活动。另一组,根据教学目标和探究活动的设计,确定以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应用、教师的学法指导和学生活动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学生小组合作情况5个方面为观察重点,分5组编制课堂观察量表。这是一个关键环节,专家全程引领、专业支持,教学设计的过程和观察重点的确定、观察量表的编制,就是将所学逐步转化为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行为。

环节5:课堂教学实践,深度讨论改进。实施课堂教学,围绕5个观察点进行课堂观察、记录。课后集体研讨,访谈学生了解其思维发展过程、学习优势及学习障碍,任教学员说授课反思,听课学员分5组从不同角度反馈观察结果,提出教学改进建议,2位专家又全面地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充分碰撞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明确“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改进的具体方案。

环节6:总结梳理交流,多维反思改进。亲身经历一次专题研究和改进的实践后,每个学员选择一个专题,制定回校后实施的校本教研行动计划,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帮助每人优化校本教研方案。校本教研实施的过程,学员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固化,也发挥了区级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实施过程中导师二度跟进,给予专业支持。

经过一个学期、每周半天的培训和团队专题实践,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体验中,学员们将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学行为,且收获了解决自己教学困惑的自信和方法。特别是,学员回到学校还成为化学教研组的“金种子”,带领本校化学教师开展了跟进式、专题性、高水平教研活动。以下成果更是区域教研的宝贵资源:海淀区化学学科带头人研修方案,以教师为资源的教研案例,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包括过程修改稿)、课堂实录、课后反思,“钠的重要化合物”课堂观察量表、课堂观察数据、课后分析报告、促进化学新课程教学改进的校本教研方案。

4 跟进式专题教研的特点

(1)建立教研的共同体。教研团队是进行教学改进的基本保证。团队研究教学难点热点,有利于汇集每位教师优秀的实践经验和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间是同伴合作关系,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资源共享、经验分享,还有助于促使教师把新学知识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2)聚焦困惑,专题教研。在新课程实施中,从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方法的落实出发,收集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共同困惑,形成专门研究题目,即专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解决一个教学困惑,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提高教师解决困惑的自信,有利于解决其他教学问题。

(3)专家引领,深度互动。高校或者教研员参与并引领教师群体教研非常必要,可以把握方向、高端引领,并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支持,主要表现在传授新的教学理论,引导教师关注化学学科本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并从新的视角对于现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教师深度参与,以解决学科问题和教学策略问题为核心的深度讨论和实践性活动,有利于每位老师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认识,在教学改进中提升能力。

(4)实践内化,反思加工。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是教师将教育理念和理论知识自我内化、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对化学教学内容的再认识。知识不等于能力,听“懂”了,认同了,不等于会应用,在实践后反思,能让教师及时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通过学生学的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在实践、反思、改进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5)经验分享,持续跟进。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教研和培训的宝贵资源,教师分享经验的学习过程,使教师培训由专家单向输出、教师“被培训”转变为团队成员多向互动、教师“主动参与”的教研活动。输出也是学习,老师们平等地分享交流,可将个体优秀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团队经验。持续跟进是重要的环节,教研员或专家与教师持续地深度沟通,把握教师的困惑、对理念理解的深度、实践时的心态,为教师分析实践中的疑问,并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跟进是提高教研效果的重要方法,问题、研究、实践、反馈、改进、再实践、再改进,跟进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的关键。

5 应用跟进式专题教研模式开展培训的反思

(1)教研的设计者要转变资源观。教师教育要转变观念资源观,即重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实践经验和切身体验。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积累并形成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既是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前提,也具有一定的专业资源价值。教师通过与同伴开展平等的互动交流学习会获益更多,他们各自丰富的教学经验本身就是自己专业发展的共同资源,区域教研的组织者要充分认识并利用好这些资源。

(2)专题质量和实证研究是关键。专题帮助教师借助有意义的活动,围绕重要的内容主题进行学习,教师期待专题教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或者缓解目前的教学困惑,高水平的专题是教研的起点。专题教研提倡基于问题解决的、持续的实证研究,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问题解决体验中发展的,一定要结合教学现场开展专业学习,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要通过化学课堂教学实践逐步内化为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且能迁移。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12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改革;药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6-03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人类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人类必须客观的认识世界。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则是人类认识有机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它在药学、石油化工、环境科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等科学领域中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作用,故成为药学类、中药学类、制药类、化学类、化工类等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1]。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主要讲述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NMR)和质谱(MS)的基本原理、特征、规律以及图谱解析技术,以及这四大光谱技术的综合应用[2-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为药学各专业课程,特别是对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起步较早,是国内药学类院校开设最早的院校之一,2008年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而且,我校一直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主编单位,所编写的教材是迄今全国出版发行数最多、应用最广和影响最大的同类教材,并且也得到了专家和学生的好评。但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即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理论过于抽象且系统性差,使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大,更难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析谱图、推断未知化合物的结构等。同时,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一脉相连,如果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所学的知识欠缺,将导致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时,各类型化合物波谱学知识没办法开展,而各类型化合物的波谱学特征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更有效的教授这门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技术解决科研中的技术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我们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但是部分知识在物理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中已经涉猎到,如果上述基础学科的知识没有掌握清楚或者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与上述基础学科开课时间间隔的太长,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都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讲授该课程内容前,可以提醒学生课下复习哪些相关知识,这样避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一知半解,前因后果解释不清,并能够利用少量的课时,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而利用大量的课时,结合大量的化合物谱图进行化合物综合解析方面的讲授,使学生在结构解析应用中逐渐理解生涩、枯燥、抽象的基本原理,掌握化合物结构与谱图之间的规律。此外,针对部分学生选择研究生深造的实际情况,在运用四大光谱解析化合物平面结构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旋光谱以及圆二色谱等技术确定化合物立体结构的知识,例如,讲授如何利用旋光谱和圆二色谱的八区律测定含有酮羰基、共轭双键、不饱和酮、内酯、硝基,以及通过简单地化学转化能够转换成含有上述基团的化合物的立体结构;讲授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具有结晶性化合物的立体结构的方法,从而增加课程的信息量,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及时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并为研究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随堂阶段测试,量化学习效果

随堂阶段测试作为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测试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无疑起着很大的反拨作用[4],它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对于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这门课程,可以考虑进行三次随堂阶段测试,主要安排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三章内容结束后进行即时考试。紫外光谱以计算共轭烯烃,α,β不饱和醛、酮、酸、酯及某些芳香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测试重点;红外光谱以区段及主要官能团特征吸收频率,芳香化合物与脂肪族化合物红外光谱的区别为测试重点;核磁共振光谱仪利用谱图中的信息对简单化合物进行结构推断为测试重点。测试结束交卷后,任课老师对测试题进行讲解,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量化,最终以40%的比例记入到最终成绩中。随堂阶段测试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使任课教师判断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终教学相长。

三、小组讨论方式,激发学习动力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一门谱图多、涉及知识面广、且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解析一个化合物谱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完全采取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作业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堂教学,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地、创造性地研究问题的动力不足。以小组讨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discussion Based Learning,PBL)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综合解析的授课环节,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任课老师首先将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并提供给学生某个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氢谱、质谱以及二维谱,然后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数据库(例如SciFinder网络检索数据库、微谱数据库等)以及网络资源等信息获取手段进行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并且允许组内的学生分享、交流获取的信息,最后每个小组分配一名代表对谱图的解析过程进行讲解,讨论时,各组成员各抒己见、相互评价,促进研讨的深化,最后根据学生对谱图的解析过程进行总结和提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学会如何获取知识,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团体的活动,并从中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堂讲授教学方法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很难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式,具有交互性、多样性、个别性、灵活性等特点[5],在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使用Flas形象生动地解释红外光谱中吸收频率与化学键常数成正比,与折合质量成反比这个规律,解释磁共振的进动过程,势必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促使其更好的掌握波谱知识。又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Chemdraw、Chem 3D等化学专用教学软件,将一个已知化合物的氢谱和碳谱信号模拟出来,结合数据讲解不同类型氢核和碳核化学位移的大致范围,并且将分子的平面结构转化为立体结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典型化合物波谱特征的记忆。再比如,为了适应解谱工作日益自动化的趋势,改变传统的单一完全人工解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以融入先进的波谱预测软件,例如ACD Labs v10.0软件,培养学生与软件通过人机对话的反馈模式进行实践解谱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将来的从业中(波谱学学习后延过程)具备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能力。此外,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将大量的经典化合物图谱在短时间内提供出来,增加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加上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完全明了所学习的波谱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增加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

五、采用双语教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化合物的解析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外文工具书或SCI期刊查找相关化合物的波谱数据,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双语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任课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几本关于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经典外文教材,例如Robert M. Silverstein主编的《Spectrometric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7th Revised edition)》,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两种教材中不同作者的不同思维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部分课件制作成英文课件,并在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讲解波谱学相关的英语词汇和术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教授如何利用外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并给学生分发高水平的英文原始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如此,学生能够利用学到的专业术语,自主地学习与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相关的英文文献以及书籍,主动找到解析结构的技巧和方法。当然,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对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并组织教师听讲双语示范课,在双语教学上课之前进行试讲,选拔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英语口语流利的双语教师。双语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双语教学不仅可以让药学工作者适应药学研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能够在药学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笔者认为,要教好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这门课程,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科研背景和素质,具有坚实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采取随堂阶段测试、小组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双语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兴趣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教授中,应当尽可能以SCI文献资料(例如Organic Letters、Phytochemistry、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Planta Medica等)中的新颖化合物结构和课题组正在研究的活性先导化合物为实例,提高学生对波谱解析的兴趣,拉近繁琐的波谱数据和学生思维的距离,快速提高学生分析波谱特别是分析NMR数据的能力。总之,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自信心和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娜,刘炜炜.浅议制药工程专业的《波谱解析》教学改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1(5):154-155.

[2]吴立军.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第三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3]谢彩侠,崔永霞,胡亚楠.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2):157-158.

[4]崔红花,梁生旺,王峰,陈超,王淑美.基于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对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中波谱解析教学改革探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203.

[5]董桂茹,王立华.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3(4):57-59.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13

关键词: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地方院校;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64-02

一、背景

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开设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探讨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的教学改革。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掌握信息或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从事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交叉专业,不仅要开设大量的数学课程,比如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复变函数、概率统计等,而且要开设大量的计算机课程和一些信息类的课程。笔者曾经在该专业做过统计,85%的同学报考的时候不知道这个专业需要学量的数学课程,有40%的同学压根就不想学数学,有些同学高考数学科才考60分,大部分同学对数学课不感兴趣。而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是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又长,如果学得不好,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整个大学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对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

二、教改内容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原来是该专业的两门基础课程,基于几何为代数提供研究背景、代数为几何提供研究方法的内因和浓缩学时的外因考虑,将两门课程合并教学,现在很多高校也都采用合并教学,诸多学者也对这门课程的合并教学从可行性、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很多探讨,但大都是以数学师范专业为背景。笔者基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对该课程教学教学了以下探索。

1.重视概念教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关系到学生是否能理解、能应用,可以说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是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的第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很难一下子就能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对于抽象的概念要注意从一般情况中总结:比如线性空间的概念是这门课的第一个抽象概念,概念的内容又多,要求具有两个运算和满足八条运算规律,如果一下抛出这个概念,学生就懵了,哪里见过这么长的一个概念,往往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循序渐进,先引导大家复习在中学熟悉的立体几何知识,把几何空间的一些基本性质逐条展开,再提升到一般情况,如果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也满足这些条件,将问题一般化得到线性空间的概念,接着多举一些例子,对抽象概念多作铺垫便于理解。有些概念的教学要重视其来源和历史发展,比如围绕解线性方程组这条主线,当方程个数和未知数个数相等时,引入了行列式这个工具来求解,当方程个数不等于未知数个数时,行列式这个工具显然不适用了,进而就引入了矩阵这个工具,这也就是行列式和矩阵概念的由来,交代清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有些概念太抽象了,也需要用通俗的例子或者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线性空间中基的概念,可以用班上学生的姓氏来比方,把班级看成一个线性空间,不同姓氏的同学就线性无关,每个姓氏选一个同学组成一组,这个组本身线性无关,班上的每一个姓都在里面,类似基的概念本身线性无关,线性空间中每个向量都可以由这组向量线性表示,又因为每个姓氏可以选不同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组,选的这个组不是唯一的,对应就是线性空间中基不是唯一的,但全班总共有几个不同的姓氏是唯一的,也就是说每组同学的人数是唯一的,对应在线性空间中就是维数是固定的等。有些例子可能没有那么贴切,但对学生的理解是有好处的。

2.教学内容要优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但要与培养数学师范生有一定的区分,针对该专业并不需要每个定理、每个推论都证明,为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达到培养目的,必要的证明也不能省,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大胆、灵活地对内容进行优化,制定好适合该专业的课程大纲,对有些内容可以简讲,甚至不讲,但要经常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授课线条要清晰。现在还没有一本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的教材完全适合该专业,通用的教材有陈志杰教授的《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孟道骥教授的《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这两本都是极好的教材,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优化即可。有些同学觉得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教材太难,把线性代数或者线性代数与空间几何作为参考书,认为这样更好理解,易形成知识框架,也不失为一个方法。

3.数学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对应用数学软件能力要求比较高,故需要从基础课程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软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对一些计算可以通过Matlab来实现,当然也可以用其他软件,这样一方面可以尽早的让学生了解数学与计算机之间紧密的联系,了解专业的特点,也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用软件来演示计算的内容有: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计算、线性方程组的求解、二次型与相似矩阵、特征值的计算等等,在进行了必要的证明和方法介绍下,讲述例题的时候,先用黑板演算,最后留点时间利用计算机软件求解,因为有些计算比较繁琐,学生不感兴趣,采用软件计算可以提高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特点,避免了学生到大二下学期还不知道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的是什么,跟数学教育有什么区别。具体做法:在下课前十分钟,教师打开多媒体电脑演示,课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不必专门开设数学实验课,一是学时不够,二是该专业到三年级会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和一些算法类的课程,据笔者了解,一般院校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开设数学实验课程是不现实的。引导学生将一般的方法提炼成公式,将公式程序化,通过计算机软件快速求解,这充分展示了现代数学的魅力,改变了以往过于枯燥的计算,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对于这个专业,笔者认为利用讲述数学的基础知识,来传授新的方法和新的知识,不能照搬传统的数学师范专业讲授特点。

4.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突出应用数学的特色。该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要求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而数学建模恰好是一个锻炼应用数学能力的极好途径,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看似跟实际的问题联系不紧密,但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作为一个基础课程,很多定理、推论、例题都是建模的思想,只要教师采用问题驱动,适时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把抽象的定理、公式进行结构化和程序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具体可以在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例题的讲解中渗透,从一般情况提炼出数学模型,鼓励学生思考。这种渗透不是找一个实际问题来解决,况且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还不足于解决复杂点的实际问题,那是数学建模课程的任务,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是要注重在平时课堂上润物细无声似的渗透,培养模型的思想。比如求平行六面体的体积,通过推导最后得到公式,建立坐标系后,公式可以简单地用行列式来表示,这些简单的问题,教师采用问题驱动,逐步推导,得到的公式简单优美。矩阵的乘法也具有数学建模的思想,比如5个同学参加4门考试,成绩可以用一个5行4列的矩阵来表示,要评两个奖,每科的成绩在每个奖中占的权重不同,可以构造一个4行2列的矩阵,现在要你评奖。这样来引入矩阵的乘法很实际和实用,可能学生就更感兴趣,这其中就是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5.重视作业训练。数学课程一定要有适当的作业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不做作业不仅思维得不到训练,而且知识极容易遗忘。作业的类型可以多样,也可以留点利用软件来简单计算的操作题,但作业要有梯度,设置一些选做题,让学生有挑战性。教师要确保对作业有答复,可以在习题课上讲解,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利用QQ交流工具解答,比如教师把过程写出来拍照发给学生,这也是笔者答疑的一个方式。

三、结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个交叉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边缘性的数学专业,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作为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学时长、抽象难学,学生基础不好,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需要从多个方面下功夫。笔者根据这个专业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探索,从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孟道骥.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陈志杰.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易忠.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郭民,孔凡哲.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整合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3):135-138.

[5]孟道骥.一门“部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南开大学“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J].高等数学研究,2005,8(3):2-5.

[6]杨德贵.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4):97-100.

高中化学专题解析精选篇14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覆盖面广、专业要求不一的问题,结合综合性二本院校(以烟台大学为例)教学中的实际状况,探讨了优化教学资源、建立多层次、宽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多层次;宽覆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75-02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分析化学已经渗透到环境学、药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诸多的领域。然而,在这些学科中分析化学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这些学科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也各有侧重[2]。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适合综合性大学各个不同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

本文针对综合性二本院校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的设想,以满足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实际需求,使得分析化学课程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且该体系能满足不同层次、各个专业的要求。以期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以后走上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一、《分析化学》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四大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食品、药学等学科完整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0年至今,该课程的授课专业从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拓展到了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食品工程和质量等十几个专业。近年来,虽然我们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仍然存在不足。

1.《分析化学》理论课程与学生专业关联不充分。如上所述,《分析化学》是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该课程也会有不同的要求[3]。例如,应用化学专业侧重于理论研究;食品科学专业偏重于在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添加剂分析,有害物质分析以及食品质量控制;化工R灯重于化工产品,化工中间体分析;材料专业侧重于材料中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分析和监测。虽然,《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万变不离其宗,但是不同专业总有自己的特点。然而,目前在该课程教学中,用一本教学大纲,用一种教学模式,用一套考核模式,这势必影响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尤其是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后遇到各自的专业问题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陷入茫然的境地。

2.《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与学生专业测试关联不充分。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离开了实验教学,分析化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应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是同学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的有力保障,其次是学生将来工作之后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只有牢固掌握基本操作,认真分析实验数据,才能使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然而,从我们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实验技能的培养环节方面,效果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实验态度不端正,纯粹是为了混学分来的;二是我们自身的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侧重也基础内容,忽略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分析化学》课程与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结合不紧密。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动态的发展进步中前进的。对于《分析化学》课程来讲,百年以来建立的测试手段和测试方法以及分析数据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随着物理、光学、电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析手段也呈现多样化,新的技术和手段也呈现了更好的分析能力,更准的分析结果。但是,在普通高校中,我们基础分析化学的教学和实验内容仍然局限于四大平衡理论,常规样品的分析和检测,不能与现有手段相结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使得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分析化学》教学体系的构建

1.多层次《分析化学》理论教学体系构建。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通过建立多层次、针对性强、全方位的教学大纲,据此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体系。这样就克服了过去无论什么专业都采用一个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弊端,使得不同专业能够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实际,并依据专业要求侧重于关联性强的某些具体内容。对于这些特定的基础和技能进行强化教学和技能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各专业学生不仅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该专业的了解,进而提高专业的兴趣,为将来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注入正能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得同学能有一定的能力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本专业所遇到的问题,为今后能更好地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建立多层次的理论教学体系更有利于专业的发展,更利于课程的发展。

2.实用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首先对实验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有直观的认识;通过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使得同学做实验时候更加科学、更加规范。这样把实验内容分为几个层次:①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使得同学能够拥有扎实的实验技能。②在实验期中,增加基本操作规范考核,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实验中加强训练和补救。③在实验后期,给学生增设设计型实验,使得学生能独立设计和规范自己的操作。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举出的典型的带有专业的特点的实际例子和已经进行的取得良好评价的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结合[4]。这样,同学就能带着自己专业的问题去实验,并能得出专业性的结论,以达到分析实验内容丰富、有趣、覆盖面宽的目的。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基础实验、提高性实验、创新开放实验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3.可持续发展《分析化学》教学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上提出的概念,但对于教育、对于一个课程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针对目前知识的更新之快、容量之大,结合我们的实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化学》教学体系构建设想。在前期分析化学省级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构想建立基础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工业分析课程的课程群。并逐步完善网上资源,争取分析化学能成为“慕课”的建设单元。通过课程群三门课程的整合,一方面削减各个课程陈旧和重复安排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主线,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合理,层次更分明[5,6]。例如,金倮胱拥牟舛可以按某一主线来安排,在基础分析化学中可以通过络合滴定来测定;在仪器分析中可以通过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来测定;而工业分析中加入实际样品中混合金属离子的方法来测定。这样由简单到复杂,将分析化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如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总之,边发展,边完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分析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和科研应当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教学为科研明确了方向,另一方面,科研则是教学的基础。据此,按照分析化学更细一级的专业组成科研小组;针对所授课程的不同专业成立相应的教学小组,使得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最后,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也要注意,逐步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保证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对《分析化学》课程体系重新构建,然而教学体系的改革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摸索和解决分析化学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和不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分析化学》课程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运,董元彦,张方钰,胡先文.面向新世纪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5,(4)4:60-62.

[2]陈百玲,刘国勇,李瑞萍,黄应平.试论《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08-209.

[3]胡坤,邹华红,桂柳成,吴强,周佳.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3,41(2):153-154.

[4]杭义萍,许琳.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