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范文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11-09 10:39:28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1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老年多发的常见病,其预后不良。本文主要从病因、日常生活、饮食调理、康复锻炼、家庭氧疗等几个方面叙述慢阻肺患者的防治措施,以促进康复和降低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防治

寒风起,天气逐渐转凉,又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发季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全球十大疾病“杀手”之一。有半数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已严重下降,且造成了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然而慢阻肺并没有受到大众的高度重视,许多患者对自己得了慢阻肺也茫然不知,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是气短或呼吸困难,随着疾病的发展,当肺功能严重受损时,患者在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活动时就会发生气促,甚至在静息状态下也会感到胸闷气急。患者在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后往往会发生慢阻肺的急性加重,表现为咳嗽、咳痰增加,胸闷、气促加剧,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慢阻肺早期可没有症状,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对于一些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常规的肺功能检查非常必要。如何判断自己可能患上慢阻肺了呢?有以下五个问题,你三个回答“是”,就应该到医院去做肺功能检查:1、你抽烟吗?2、你年龄超过40岁了吗?3、你经常咳嗽吗?4、你经常有痰吗?5、与同龄人相比,你是否更容易气短?当然,超过40岁的长期吸烟的男性,即使没有症状也最好每年去医院检查一次肺功能,有利于早期诊断。

慢阻肺的病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为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其他引发慢阻肺的危险因素还包括环境污染、职业性粉尘和有害化学物质的接触、气候骤变、衰老与遗传等。研究证明能提高慢阻肺患者生存率的干预措施之一就是戒烟,戒烟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阻止慢阻肺肺功能下降的措施。上呼吸道感染极易引起慢阻肺急性发作,一年四季中尤其是冬天和早春,要注意防止受凉,在雨雪霏霏或多雾的天气,不要外出,选择在室内活动。在冬春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尽量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减少感染机会。室内要保持一定温湿度,以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以进行流感、肺炎等疫苗的接种以及定期口服免疫增强剂对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有帮助的。若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尽快请医生治疗,迅速控制消除感染。另外在天气干燥秋冬季,年老体弱的慢阻肺病人气管内分泌物增多,因呼吸道湿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加重呼吸困难。所以要及时给予祛痰止咳药,鼓励病人有痰尽量咳出来,解除呼吸道阻塞。对于无力咳痰的老年病人,可采取坐位或俯卧位,医务人员或家属将手掌蜷曲呈覆碗状,自胸廓边缘向中间,胸下部向上中部有节奏地拍击,增加空气振动力量的同时,让患者自动咳嗽,或在患者用力咳嗽时用双手用力压迫下胸部或上腹部以增加膈肌的跳弹力量,促使痰咳出,以清除呼吸道阻塞物,保证老年患者进行正常呼吸。

愉快规律的日常生活很重要,慢阻肺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只是日积月累生活无度的结果。因此慢阻肺患者一定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戒烟酒,保证睡眠,千万不要干力所不及的劳动,有心慌气短者更应掌握好自己的活动量,以减轻心脏负、担保护好心肺功能。医护人员和家属要有爱心和耐心,针对患者具体病情,给予详细指导,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患者本人更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莫为鸡毛蒜皮之事去劳心费神,拥有乐观、开朗、豁达的心理状态,对于治疗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营养物质摄入减少、消化吸收不良、能量需求增加和分解代谢增强等原因,常发生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所以患者们要合理调配好膳食,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及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平衡,还必须补充好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尤其是影响呼吸肌功能的电解质如磷、钾、镁等。摄入的营养比例为,碳水化合物50%,脂肪35%,蛋白质15%。如体重为65公斤的男性慢阻肺患者,每天可给予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米饭、面食等)282克,脂肪88克,蛋白质84克。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调理在本病治疗、恢复和巩固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病情较稳定时,给予鸡蛋、牛奶(以新鲜牛奶为主,少用炼奶及奶粉)、瘦肉、新鲜淡水鱼、豆类制品等。天冷时可选用羊肉、牛肉、狗肉等,但发作期最好暂时停用狗肉、羊肉等,宜用理气止咳化痰的食物,如莲子、百合、枇杷等。缓解期可用健脾补肾养肺之品,如胡桃肉、红枣、白木耳等。应少食糖类及含糖较高的食品,因其在代谢过程过易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增加肺部的排气负担,减少氧的有效利用。经济条件允许下可适当食用燕窝、蛤蚧、鲍鱼及剑花、草莓、白果等。还有张仲景在太阳病篇桂枝汤方后提到的生冷、粘滑、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饮食禁忌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均可列入忌食之列。对食欲不好,消化吸收差的病人,必要时可静脉输入脂肪乳、多种氨基酸等,有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坚持适度康复锻炼能起到增强体质、抵御呼吸道感染的作用。须知适度的户外运动有益无害,患者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有氧活动,例如散步、小跑、太极拳、中老年健身操等,一定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逐渐增强运动耐力,运动后以自我感到舒适为度。患者还可以进行耐寒锻炼,先用冷毛巾擦头面部,逐渐扩展到四肢。对体质较好、耐受力强和呼吸功能Ⅲ级以下者,可全身大面积冷水擦浴,坚持到9、10月份后再恢复到面、颈部冷水摩擦,耐受力强者可坚持到冬季,水温在15℃-20℃,每次5-10分钟,可使身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增强耐寒能力,有效地改善气道营养,防止慢阻肺的发作。此外,呼吸锻炼亦很重要,有一种反自然式的呼吸锻炼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双目微闭,排除杂念,自然入静,意守丹田,吸气时要即刻提肛缩腹,在吸气过程中应慢、深、匀,以逐渐增加腹压,随着腹压增大腹腔内血管的阻力也随之增大,而同时胸腔内为负压,气道也处于相对扩张状态,可促使主动脉的血液向胸腔和头部流动,有利于支气管动静脉血液顺利通过气管平滑肌。呼气时再慢慢舒肛展腹,将气徐徐呼尽。可每晚睡前和清晨各做二次,每次30分钟,既能改善肺功能、增加肺活量,又有利于对大脑的血氧供应,促进大脑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简易的缩唇呼吸操是在深吸气后,嘴唇呈吹口哨状,缓慢呼气,也能增强肺功能。呼吸肌锻炼,重点是训练腹式呼吸,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

对于COPD的病人,有条件的可进行家庭氧疗。长期氧疗能纠正低氧血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慢阻肺患者的生存期,降低病死率。但并非所有的慢阻肺患者都需要长期氧疗,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并做相关检查。氧疗要特别的注意,是持续低流量,就是吸入氧的浓度不能高(28%--30%),持续的时间要长每天要进行15个小时以上,否则是达不到预期的疗效。要说明的是使用氧气不会成瘾,氧气不会爆炸,却会助燃。由于新的氧疗技术的产生和氧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提高了氧疗效果,也给患者的使用带来了极大方便,使长期氧疗的应用更加广泛。家庭氧疗也被认为是最能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根据慢阻肺严重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对于轻度患者只需气促时临时用些平喘剂,对于中、重度患者可长期吸入一种或多种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如噻托溴铵、福莫特罗等。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中医辨证多属肺气血亏、肺脾气虚及肺肾两虚型。因此,采用的中医康复疗法大多为补肺、健脾、益肾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方法,临床常用玉屏散、四君子汤、黄芪健中汤、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等方药加以调治。日常药膳有黄芪山药羹、枸杞大枣小米粥、参粥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种病因复杂,不易治愈的老年慢性、常见病。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机体素质,积极参加肺部康复讲座,了解慢阻肺相关知识,有助于病情好转和康复。同时慢阻肺作为慢性呼吸道疾病,定期的随访有助于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和防治。所以建议即便是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也应定期到门诊做常规的肺功能检查,通过测定肺功能情况来评估气道阻塞程度。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疗工作中,应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加强技术业务水平,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医讯,发挥社区医院的优势,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必要时上门随访和指导,帮助广大患者安然度过严冬。

参考文献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2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低钠血症;病因分析;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12-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其发展至失代偿期常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低钠血症为其中之一。据调查,慢性重症肺心病合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占半数以上。慢性肺心病患者合并低钠血症,可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对于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1]。本文对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肺心病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生原因,探讨有效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住院治疗80例慢性肺心病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均符合199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诊断标准[2]。其中男49例,女31例;发病年龄59-83岁,平均年龄75.3岁。低钠血症指血钠

1.2 临床表现 轻度低钠血症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头晕,淡漠;中度低钠血症除有上述症状外,还有恶心、呕吐,皮肤弹性差,脉搏细速,浅静脉及眼窝凹陷等;重度低钠血症有神志恍惚,肌肉痉挛性抽搐,木僵状态,昏迷等。凡是有意识障碍、抽搐者,均经颅脑CT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及颅内占位性病变,同时排除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钠血症及严重高脂血症、高蛋白血症而致的假性低钠血症。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等常规治疗;积极寻找病因,去除诱因;同时积极纠正低钠血症,低钾者同时补钾。肺心病并低钠血症患者多为稀释性低钠血症,轻者以治疗原发病,纠正心衰为主,低钠血症可随心衰纠正而好转。①轻度缺钠者,可暂不静脉补钠,可在饮食中补充氯化钠5g/d,注意观察患者的饮食、精神,定期检测电解质。3-5天后血钠未恢复正常,按缺钠0.5g/kg加上每日4.5g/d生理需要量为补钠总量,当天先补充总量的1/2或2/3,直至血钠恢复正常。②中度缺钠需先计算缺钠总量,先以1ml/min的滴速静脉补充3。氯化钠150ml-200ml/d,其余以等渗盐水补给。③重度缺钠患者常伴意识障碍,以2ml/ml滴注3%氯化钠100ml后减慢滴速为1ml/min,直到血钠升至>120mmol/l,继而补充等渗盐水,同时静脉注射速尿,根据心功能及利尿情况,观察血钠变化,8-14天使低钠血症得到纠正。

2 结 果

80例慢性肺心病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经治疗后,73例临床症状消失(91.2%)。院内死亡7例,均为重度低钠血症者。其中1例因并发急性心肌梗死,2例因并发高血压脑出血,4例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讨 论

低钠血症是肺心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在急性发作期肺心病的发生率可达到50%,且病死率高[3]。慢性肺心病并发低钠血症可使临床症状加重,常与肺心病本身的病情进展和肺性脑病难以鉴别,易误诊而延误治疗以及不适当地治疗增加病情的危险性。肺心病合并低钠血症的病因较为复杂,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长期反复使用利尿剂或利尿过猛,使尿中钠离子排泄增加。②长期低盐无盐饮食或因右心衰竭限制钠的摄入而不限制水的入量引起稀释性低钠。③心衰时心排血量减少,有效血容量减少,使ACDH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引起稀释性低钠。④肺心病高碳酸血症时儿茶酚胺分泌亢进,可引起大量出汗使氯化钠大量丢失。⑤肺心病为慢性消耗病,常出现低钾血症加上呼酸,可使细胞外钠移入细胞内,与细胞内钾进行交换而发生低钠。⑥长期单纯输注葡萄糖液而忽视电解质的补充,在右心衰的基础上可引起严重水肿稀释性低钠血症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脑水肿。若血钠低于120mmol/l,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而使病情加重[4]。

临床上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①提高对慢性肺心病易并发低钠血症的认识和警惕,加强水和电解质代谢知识的学习;②对新入院肺心病病人检测电解质的情况,严密观察肺心病住院病人的病情演变,当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时,应当同时检查动脉血气和电解质,必要时行头颅CT等检查,以便及时确定原因;③避免过分限盐,长期大量应用强效利尿剂及单纯输注葡萄糖液等容易导致低钠血症的因素;④对纳差、呕吐及应用利尿剂,激素的肺心病病人,应注意电解质及全身各脏器功能的监测并及时发现异常并合理治疗;⑤补充钠离子时应注意输注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突然加大,加重心力衰竭和发生肺水肿,并同时寻找处理低钠血症的原因,以纠正慢性肺心病患者并发的低钠血症。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疗中应对慢性肺心病合并低钠血症的患者提高重视,注意其电解质情况,定期复查,对饮食情况的调整,尽量不长期使用利尿剂。及早发现电解质的紊乱并且进行纠正,对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Valli G,Fedeli A,Antonucci R,et a1.Water and sodium imbalance in COPD patiants[J].Monaldi Arch Chest Dis,2004,61(2):112.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规范(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4):199.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3

慢性病的特点

慢性病是和急性病相对而言的,病程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现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从病因来看,慢性病是各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分为个人行为、环境、人类生物学和卫生保健四大类。个人行为因素则占四大类因素的第1位。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偏离健康的行为,如嗜烟、酗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滥用药物等是引起慢性病的主要病因。纠正人们这些偏离健康的行为,对防止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大多以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为主。可通过个人的努力避免或去除,因此,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慢性病的发生,通过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在症状、体征出现前降低或去除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之前或临床期间采取措施,控制其发生、发展是预防慢性病的有效措施。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城市开展社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多以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为主。从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对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减缓病程进展,起到了肯定的作用。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如果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每年大约可以挽救600万人的生命。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精神状况、经济因素对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国际国内防治经验都证明,发展社区综合防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慢性病综合防治具体措施

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是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医疗服务。全科医疗护理服务强调服务的连续性和综合性。全科医护人员执行预防服务的主要方式有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筛检、周期性健康检查等。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就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影响人们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种为目标,采取有计划的指导干预,从而降低该病的致伤、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一种健康工作方法,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

健康教育:全科医护人员的责任是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疾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健康的“四大基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被国际公认。慢性病管理的另一方面就是对疾病高危人群进行有侧重点的保健服务而达到防病目的,照顾范围不仅仅限于心理、行为、饮食方面,还要对其家庭生活、卫生环境、社会人际关系、合理用药、遵医行为等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在这一点上社区卫生服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健康促进:社区慢性疾病健康促进的目标是激励全社区居民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促进规划的制定,开展疾病预防、促进健康活动。通过教育的手段改变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本社区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程度。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社区性健康促进工作,社区医护人员在防治慢性病工作中要善于使用健康促进的工作方法,通过建议政府采取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或立法,采取行政干预、社会支持的综合方法,达到防治慢性病发生的目的。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4

关键词:慢性病 现状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27-01

慢性病是具有下列1种或1种以上的特征,其中包括患病时间是长期的,会成为残疾,起因于不可恢复的病理状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需要长期的医疗指导[1]。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正在逐渐上升。为了了解社区居民患慢性病的现状及分布情况,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并提出了积极的干预措施,旨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如何开展对社区居民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湖州市吴兴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1.2 调查方法

深入社区收集各个社区对慢性病的基本统计数据情况,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2 结果

社区居民总人数为197919人,慢性病患病人数为28368人,患病率为14.3%,其中各种慢性病患病情况为高血压17416人(61.4%),糖尿病3089人(10.9%),冠心病人(6.1%),中风458人(1.6%),恶性肿瘤(1.4%),精神病353人(1.2%),结核130人(0.5%),其他5172人(18.2%)。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三种慢性病患病率位居前三。

3 讨论

因慢性病近来呈现不断上升的发病率趋势,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还给整个社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压力,给社会发展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如何控制慢性病的进展,治疗慢性病,并减轻慢性病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学者和专家们研究及讨论的重点问题。

3.1 社区防治慢性病过程中的问题

(1)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居民对慢性病认识不足,对慢性病的知晓率、了解度低。由于健康知识的普及不够,社区卫生服务单位健康促进活动开展不多,导致居民大都对自己所患疾病具体情况不了解,也不知道所得疾病该如何控制病情及延缓慢性病的发展,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患病,患的是什么病。

(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单位的信任度不够,同时也对疾病控制、治愈缺乏信心。由于对大多数的慢性病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缺少有效的药物控制再加上一些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不自信,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而使患者不能完全按医护人员讲解的那样去实施,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使疾病恶化。

(3)患者家庭对患者的情感支持、关心不够,缺乏鼓励其战胜疾病。由于慢性病的特殊性在于多为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服用药物,还时常会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的会引起残疾,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也给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患者会成为家庭的累赘,家人对其的关心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长时间受到疾病折磨的患者由于缺少鼓励和支持,也会逐渐失去战胜病魔的信心。

(4)医疗单位的设备不够齐全,医疗人员不足,医护人员医护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形势严峻,慢性病人群不断扩大,病人病情日益恶化,医护人员配备不足。众多的慢性病人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参与其中,医疗单位也需要更多更齐全更先进的设备来对慢性病进行查、治。

(5)国家在医疗卫生、慢性病治疗等研究的政策,经济支持不足。目前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仍局限在卫生系统,没有良好的利用其他资源,包括社会组织和企业,对国外经验借鉴较少。这与我国医疗改革的政策有很大关系[2]。

3.2 干预措施

(1)普及健康、疾病知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防病治病知识,提高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合理用药的顺从性[3]。分区分块在各个社区、街道定时进行一些健康促进活动如健康讲座、板报展示等,普及有病及时就医,向专业医疗工作者咨询疾病知识的意识。及时发现并改掉生活中可能导致疾病,促使疾病发展的不良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4]。

(2)建立健全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健全机构,保障慢性病防治措施的落实,从地方到中央的慢性病情况的报告制度,让群众和中央领导人了解慢性病的严峻形势。从中央到地方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完善的慢性病管理制度,系统地、合理地管理慢性病病人,延缓慢性病的发展趋势。

(3)加大对慢性病前期病人、亚健康人群的观察,防患于未然。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加强日常监测,注意留心本社区的有疾病先兆的人群并告知疾病的可能及预防措施,将慢性病遏制在萌芽状态。定期随访观察慢性病前期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并对其进行指导改正。

(4)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医护水平,完善医疗单位设备,规范各项操作,提高其服务意识,医护过程中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身心变化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5)组建慢性病人联合团体,增加交流。通过了解同等情况下其他人对待疾病的方式,组织慢性病病人统一为其讲述一些对抗疾病的成功案例,自己编写宣传健康知识小册等方式来了解慢性病知识,增加对抗疾病的信心。

(6)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防治慢性病经费的投入。慢性病是一个长期甚至可能伴随终生的疾病,病人需要长期监测病情和服用药物,只靠病人自己解决,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重视慢性病防治政策的推出和执行,制定一套完善的慢性病防治制度,保证慢性病防治经费的供给,保障病人的权益。防治经费应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1]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7.

[2] 庄立辉,刘明亮,郭继亮,等.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卫生软科学[J].2009,23(1):64-68.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5

收集资料是开展慢性病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就如同临床医生采集患者病史一样。临床医生足以病人疾病为中心,一切围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慢性病的管理应采用全科医学思维,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出发,全面评估病人存在的问题,除了对慢性病患者疾病进行明确诊断,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影响病人健康的危险因素。例如:长期吸烟是肺癌和慢阻肺的危险因素,长期饮酒可致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变,高血压、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紧张或过多食盐易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以及肥胖病人易患糖尿病等。家庭因素、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均可引发疾病或使慢性病发作和加重。因此,应对慢性病患者全面采集存在的问题,具体格式如下:①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职业、住址和联系方式。②疾病诊断依据;通过入户调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掌握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对每例慢性病患者应详细记录慢性病的诊断结果,如:何时何院诊断何疾病,记录诊断依据,包括重要的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结果、上级医院医生指导意见。③引发健康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精神压力、居住环境和性格等。

健康评估

根据个体情况,首先确认疾病所处阶段和病人的需求,再评估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兼症与疾病的关系,具体要求:①诊断疾病、分级、分型和并发症;②健康风险因素评估是借客观数据来警示患者,激励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缓慢(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是机体在遗传和环境多因素的作用下,生物指标逐步改变的结果。在早期无明显症状时,医生常难以确定病情,个人也不会主动去预防,就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因此,采取相关管理措施,观察生物医学指标的变化,预防慢性病发生和发展,是维护健康最重要的事情。

开展健康评估工作 首先作个体化健康体检和基本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估,再根据测得的数据由医生进行个体指导,并追踪效果。

评估程序 全科医生评估,然后集体研究慢性病防治措施,最后专家签订评估意见,制定健康干预和分类指导实施计划。根据个体健康体检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实行“交通信号灯式”的分类管理。例如,将慢性病人分为病情稳定、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和严重并发症,以绿灯、黄灯和红灯区域表示,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进行临床分级预防管理。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即无病防病,是针对疾病“易感期”采取的措施。疾病易感期指的是有致病因子存在但疾病尚未发生,此阶段预防措施将消除致病因素,使身体状况逆转,恢复健康。具体措施:免疫接种、健康教育、婚姻咨询、生长发育评估、高危人群保护、职业病预防及立法、改善环境卫生等。

二级预防 即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已有病理变化,但尚未出现有确诊意义的临床症状。应对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为取得较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具体措施:从人群中筛选疾病、病例发现、年度体检和个体自我检查等。

三级预防 又称为临床预防,即既病防残,是疾病的“临床期”实施的措施。此期患者已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积极治疗可减少合并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对已发病患者应给予康复治疗。具体措施:采用有效的治疗干预和功能训练。如脑卒中的抢救和肢体功能训练,智能低下儿童的干预等。

阶段评估

根据病情分类进行定时随访和健康指导,定期评估,及时修订健康指导计划和效果评估;设立预警机制,指导检测,保证健康指导效果。一般病人,每季度随访1次,半年小结,年终评估;高危病人(重点人群),根据个体病情,定期或不定时随访,最少每月随访1次,季度阶段小结,半年进行总结,根据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干预计划。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6

关键词:2型糖尿病 治疗管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63-01

1 基本情况

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服务区域常住人口约2.8万人,流动人口约6000人。自2010年开始逐步对辖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统计2012年对Ⅱ型糖尿病治疗管理基本情况:管理人数331人,其中男94人,女237人;年龄组:35-40岁3人,41-50岁32人,51-60岁97人,61-70岁122人;71-80岁 67人,81岁以上10人。管理流程:经临床确诊患者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收集及记录患者各项资料。治疗方案由二、三级医院或本中心制定,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可服一种或联合用药或注射用中、短效胰岛素。每月取药1次,取药前测空腹血糖(需要时测HbA1c,将HbA1c≤7.0%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血糖控制符合要求的取药继续治疗,血糖检测不符合要求的分析治疗不佳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干预,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连续3次监测血糖不符合者建议转二、三级医院治疗,并制定新的治疗方案。患者每年体检一次,按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见表1)及有无并发症等信息进行评估,以便决定下一步治疗、干预方案。通过近几年来的治疗和监测,达标率逐年提高。2012年统计管理达标率为63%,2010、2011年达标率分别是41%、45%。居民自觉参与率逐年提高,2010、2011年管理患者分别为176人、257人,2013年目前管理407人。

2 治疗管理情况

2型糖尿病防治三级预防中的二级预防目标是在确诊患者中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经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由专科医生制定,我们动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跟踪患者疾病的治疗、宣教、培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收集防治信息,重点是监测治疗过程可能存在的影响疗效因素或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为专科医生提供相关信息。例如在降糖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有低血糖反应,是常见的降糖治疗危险因素,我们要事先指导患者如何自我诊断和正确处理。再例如在降糖治疗中,降糖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应用降糖药物、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对降糖药物(见表2)的使用容易接受,其他有些治疗措施如饮食控制、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等往往认识不够,甚至有“吃过药了就能治好病”的错误想法,加上因患者个体因素同时有降压、调脂、抗凝等治疗措施,影响糖尿病疗效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也值得我们逐步归纳总结,积累管理经验。几年来管理统计表明目前仍有近40%的患者治疗不能达标,其中有医务人员对个性化指导及治疗不到位、有患者对疾病认识及配合治疗等自我管理能力不到位、有并发多系统疾病等因素。实际工作中管理的重点、难点是血糖控制不达标人群,分析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措施及宣教方案,对比几年来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有了提升。

3 几点体会

3.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己成为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病因[1]。2型糖尿病是慢病常见病之一,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有较快增长,2007-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学会在全国14个省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1]。慢病管理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慢病管理工作是我们的责任,通过对2型糖尿病动态管理来积累慢病管理经验,以便更好实施其他慢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肿瘤等管理工作。

3.2 慢病管理面对辖区具体人群,工作量非常大。如何行之有效地做好慢病管理工作,我们建立、健全管理网络,辖区内一个卫生服务中心和十个卫生服务站,形成全覆盖的卫生网络;根据国家慢病防治指南及主管局慢病防治具体要求制定慢病管理各项措施及绩效考核方案,推行连续的管理机制;建成中心与站互通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统一的慢病管理软件,信息化平台为推行慢病管理起到重要作用。2型尿病糖动态管理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慢病管理工作特点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才能保证慢病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3 在慢病防治工作中单纯依靠药物是不够的,普及卫生知识,让患者正确认识慢病的危害及防治知识是慢病管理必需的环节,这样可以培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慢病防治很重要。由于部分患者受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对防治知识认知不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不够。分析这部分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卫生宣教,逐步让患者从被动接受慢病管理向主动防治慢病的转变。

3.4 根据上级要求,我们重点人群管理约3000人,其中孕产妇、学龄前儿童管理比较规范,而慢病管理受诸多因素影响各项管理指标有待提高。2型糖尿病动态管理只是慢病管理中一小部分人群,慢病管理不能急于求成,采取以点带面,务求真实,力求规范,连续不断地积累有效管理人群。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7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快速变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与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血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有关。这些越来越常见的慢性病直接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导致医疗费用上涨人们的经济负担加重等社会危害。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方式来帮助群体或个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从而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专题讲座、挂图、墙报、示范操作、电视录像等;在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但针对年龄、文化层次及疾病的不同阶段又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重点突出的方式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慢性病防治管理形势严峻存在以下情况

据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达1.6亿高血脂患者达1.6亿超重者达亿肥胖达6万糖耐量低减达万。

据资料显示9年我国城市居民前5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这5种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阵容的疾病谱。

以高血压病的流行现状为例慢性病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高血压属于慢性病病痛、伤残和昂贵的医疗费用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高血压病的流行现状存在着:三高(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三低(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和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爱服药)现象。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

慢性病管理工作没有被社会所重视慢性病管理知识没有被群众所了解及认识。大家不懂得慢性病形成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忽视不健康生活方式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导致疾病。

慢性病的发生除与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等不可改变的个体情况有关外还与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饮酒长期低钾、低钙、高盐膳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有关。

慢性病形成时间长预防与控制措施需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进行。没有良好的健康教育工作来指导群众很难坚持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能够积极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与危害针对以上原因参考国内外许多成功范例我认为慢性病的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对大众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治能力。②对具有高危行为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工作;使其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禁烟限酒心理干预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与危害。③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指导其规范用药;防治并发症有效降低慢性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以上情况说明健康教育对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应得到人们的充分理解和认可。社区作为防治慢性病的主战场应该对其辖区内居民有计划地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改变其卫生观念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控制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行为危险因素使自我保健模式从“依赖型”向“自助型”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保健潜能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效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与危害从而有效地促进社区人口的健康。

针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

以患者俱乐部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慢病工作:俱乐部逐渐成为一个集医疗咨询、慢病防治、健康宣教、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受社区群众欢迎的健康活动场所。经常组织学习进行健康干预。并针对每个人实际病情及时给予相应建议指导意见发放健康处方等。为照顾部分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还主动上门测量血压。

每个月举办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制定计划举办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提高了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加强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普及了慢性病防治知识。

通过入户建档开展慢病健康教育:入户建档时发放慢病知识宣传折页等向广大居民传递了高血压病和其他慢性病的防治知识走出了对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给任重而道远的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真正架起了医患之间、社区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

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共发放家庭健康档案的宣传资料万余份;建立居民健康内容包括测体重、血压、血糖等还为居民进行了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知识的咨询指导每位居民的健康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责任医师对慢病动态管理定期开展随访工作:辖区内重点人群(老年、妇女、儿童)、弱势人群(孤寡、残疾、低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是我们重点管理对象。每年对社区居民、高危人员、特困人员进行两年1次的健康体检常年坚持儿童预防接种和体检、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常见妇女病检查、临床诊断治疗、职业体检和健康随访服务等资料内容及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一般慢性病每年最少免费随访次对于比较重的如:高血压三级的居民坚持每个月随访服务1次高血压二级的居民坚持每两个月随访服务1次对慢病病人进行随访7658人次。

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意义

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的首要内容: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其他各要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初级卫生保健特别强调对慢性病的防治和管理将慢性病看作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

健康教育是一项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措施: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在总结了各国防治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经验后意味深长地说:“是花很多钱建一所心血管医院好呢还是使群众不吸烟从而避免心血管病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复杂的医疗技术更重要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向群众宣传什么是有益健康的因素什么是有害健康的因素让群众自己保护自己的健康。可见开展健康教育极为经济不论贫富各国都能承担得起是一项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战略措施。

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治疗因素是最根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措施:①当居民受到慢性病的危害时可能产生强烈的被理解、被安慰、被鼓励的心理需求以及了解病情、早日康复的愿望健康教育可满足这些需求是有效的心理保健措施。②健康教育可矫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健康行为从而降低人群由于不健康行为导致的患病几率。

参考文献

1孙昕霙,王培玉.健康教育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9,():178-179.

王睿,孟健民.发挥一级医院功能搞好慢性病的管理(社区实践).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179.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8

【关键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 慢性病管理 效果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①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②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③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④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⑤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1.2 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 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2 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①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②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③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④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⑤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⑥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 组织管理流程分析 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 操作技术流程分析 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2]。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 督导监管流程分析 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 信息收集流程分析 在对局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3]。

3 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4]。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2]Tollman SM,The Pholela Health Centre the original of community oriented primary health care(COPC).An appreciation of the Work of Sidney and Emily Kark[J].S Air Med J,1994,84:653-658.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9

[关键词] 乙肝; 危害;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7-93-02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1]。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2]。目前对HBV危害性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刻,我国已经全面开展乙肝的预防。作为乡镇卫生院,我院在基层也积极开展了乙肝的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县2008年1月~2009年1月共上报乙型肝炎患者和病原携带者586例。男340例,女246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34.7±2.5)岁;其中急性肝炎3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70例,慢性迁延性肝炎80例,病原携带者406例;病程为1~28年;因乙型肝炎死亡5例。

1.2 治疗

1.2.1 急性肝炎的治疗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如患者进食少或有呕吐,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 3g、肝泰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茵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茵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3]。

1.2.2 慢性肝炎的治疗 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基础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无环鸟苷(阿普洛韦)、阿糖腺苷及单磷酸阿糖腺苷、聚肌胞等。免疫调节药包括胸腺肽、白细胞介素2、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保护肝细胞药物包括益肝灵、强力宁、齐墩果酸片等[4]。

1.3 乙肝的预防措施

1.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基层地区平均文化水平偏低,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也较差。乡镇卫生院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例如制作宣传版面、印发宣传图册、深入社区讲解等,让群众了解乙肝的发生、发展、传播途径、饮食卫生等。基层地区青少年是乙肝预防的重点对象。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性活动的机会增多,乙肝感染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性知识教育,提倡洁身自爱。基层地区的医院也是防控重点,应不定期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教育大家不接触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不使用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具进行诊疗[5]。家庭也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教育家庭成员不公用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

1.3.2 接种乙肝疫苗 使用乙肝疫苗进行主动免疫是非常有效的预防乙肝的措施。最佳接种时点是在暴露发生前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据调查,基层地区母婴围产期传播是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乡镇卫生单位应教育妇女在第1次产前检查时接受筛查,若为阴性则在妊娠后期再次检查。教育妇女妊娠的任何时期都可以安全的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后,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给所有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从事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人员以及高危人群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需要注意的是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应详细宣传不适宜接种疫苗的人群,如患有肝炎或有一定过敏史者[6]。

1.3.3 已经感染乙肝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健康监护 提醒该类人群要忌酒和适当休息,因为酒精不但直接损害肝脏使病情加重,而且会影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基层地区人们用药常识缺乏,卫生人员需提醒患者切忌多用药和滥用药。对于无症状的慢性肝炎患者一般不需要用药。服用药物要坚持按照疗程,不能半途而废,如果不按时服药会影响疗效,也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容易引起抗病毒药物耐药现象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认识慢性肝炎治疗的长期性。对于肝炎的歧视问题在基层也比较普遍,对这类患者应争取患者亲友的支持和配合,向其讲解乙肝相关知识,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示关心,维护患者的自尊心,让患者体会到相互信任所带来的愉快情绪,同时也要加强卫生宣教,以减少HBV在人群间的传播。

1.3.4 提高饮食质量 尽可能食用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及适量的糖,肥胖者应食用低脂食物。应不偏食、禁酒、忌烟,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少吃半成品食物及对肝脏有损害的食物或药物。不能乱投医,不能轻信广告宣传的转阴药物或使用游医偏方、验方或祖传秘方,以免增加肝脏的负担。鼓励人们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基层预防乙肝的重要举措。

2 结果

2.1 患者恢复情况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77.8%。见表1。

2.2 预防措施实施后卫生知晓率的情况

预防效果良好,采取预防措施后我县人员乙型肝炎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与干预措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可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治疗乙型肝炎患者,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提高人们对乙型肝炎的卫生知识知晓率。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肝细胞损伤不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结果,而是由T细胞毒反应介导造成。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急性肝炎是当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HBV后,其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由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入血的HBV被特异性抗体结合,且干扰素生成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转终归痊愈。慢性活动性肝炎见于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疫调节紊乱者。感染HBV后,由于Tc细胞功能不正常或特异抗体封闭部分肝细胞靶抗原而制约T细胞毒反应,致部分肝细胞损害;干扰素产生较少,HBV持续复制;特异抗体形成不足,肝细胞反复被HBV侵入,形成感染慢性化[3]。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①经血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输血或血制品可以传播乙型肝炎;②医源性传播;③胎源性传播;④性接触传播。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做到周到细致,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人群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12-13.

[2] 王增朝,车淑丽,周文霞. 社区人群乙肝感染流行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09):1610-1611.

[3] 蔡衍珊,周端华,刘,等.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05,5(02):333-335.

[4] 莫显昆,陈立章. 乙肝传播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2006,8(12):76.

[5] 何小勤. 不要把乙肝病毒携带者拒之门外[J]. 肝博士,2008,6(05):18.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10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预防;控制对策;探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3-02

社区慢性病在我国非常的常见,这通常是指长期积累的、不会构成传染的疾病,精神异常、慢性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是常见的慢性病的形式,这些慢性的疾病具有社会危害、健康损害、病因复杂、病程长等共同的特点,正因为存在着这些危害,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根据社区慢性病的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对于减少其发病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中在我社区中随机的选取13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中的研究对象,132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83例,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对策进行探讨的主要方法是,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并根据社区慢性病的特点,开展相关的预防、控制宣传活动,下面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

1.2.1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评估,制定相关的预防方案

想要对社区慢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首先要对社区中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患者的生活情况、发病历史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的疾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依据患者自身的特点,为患者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及预防计划,并要对患者的日常治疗情况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于后期的对比分析。

1.2.2 积极组织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为了使患者在日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需要定期的组织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包括慢性疾病的日常禁忌、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护理措施、预防措施等,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慢性病的护理过程中,如果不对一些日常禁忌进行严格的控制,很容易导致较大的安全问题,如高血压的主要禁忌是上火、生气,而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禁忌是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量,这对于患者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提出相关的疑问,应该为患者予以明确、详细的解答。

1.2.3 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

由于慢性病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很多患者在心里上存在着一些不良情绪,这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并对患者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指导。

1.2.4 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家访

有些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医生要积极的进行定期的或者是不定期的家访,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指导与监督,并了解患者的具体的生活环境,如果发现患者的生活环境中有不利于患者病情好转的因素,应该积极的指导患者家属予以改善。

1.2.5 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在慢性病的治疗及控制工作中,患者及家属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一些必要的自我监控知识的培训,如,与患者的慢性疾病有关的一些基本的测量与记录,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来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若P

2 结果

通过实施以上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之后,患者的心态、日常饮食、体育锻炼情况等几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P

3 讨论

社区慢性疾病在我国老年群体中非常的常见,如果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能够使患者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各方面的生理指标都保持在较好的状态,能够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对于延长患者的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对策,采取了对患者病情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健康知识教育、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以及基本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训等预防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之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体育锻炼情况等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

由此可见,在慢性病的控制、治疗过程中,要使患者的病情保持稳定,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指导患者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达到较好的状态,对于患者的病情的恢复、发病率的降低具有积极的作用,宣传教育工作能够使患者对于慢性疾病有关的知识进行了解掌握,从而积极的配合相关的治疗,而对患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指导,能够有效的增强患者控制慢性病的信心,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慢性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非常的必要,本文就提出了宣传教育、家访、心理辅导、自我管理指导等几种基本的预防控制措施,研究表明,对于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万会举.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探讨[J].当代医学,2011,14(9):315-316.

[2] 韦显威.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10,19 (7):225- 226.

[3] 王林彦.社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27 (9):410- 411.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11

关键词: 护理干预;慢性肾功能衰竭;应用

慢性肾功能衰竭又称尿毒症(英文缩写CRF) [1]。该病患者病情严重,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有效的治疗方法配合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以极大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2],提高其生存质量。现将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中笔者选择2009年6月 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患者年龄36~72岁;其中,高血压肾病患者1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0例,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0例;患者病程6个月~9年。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治疗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两组年龄、体重及病程均无显著差异(P>O.05)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让患者口服包醛氧化淀粉,每次口服5g,每天3次;口服爱西特每次1.2g,每天3次。10天作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时间为3个月,内容包括生理干预,如进行各种安全指导、护理指导、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知识宣教、饮食指导、并发症的预防、合理用药等,还包括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

1.3 疗效标准

无效:临床观察患者各指标无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BUN下降6mmol/L以上,Scr下降8.4 mol/L以上的患者;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Scr、BUN降至正常范围或比数值下降50%以上的患者[3][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疗效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4 20 6 80%

对照组 30 2 16 12 60%

注: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卡方=3.45,P<0.05)。

3 讨论

临床中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有: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12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网络。通过开展“三病”的筛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8%、1.5%,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压率≥95%;患者规范管理率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95%、健康知识知晓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2‰,规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

2.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

3.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4.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3月1日至3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及年经费数额。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县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邀请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参与)、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1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市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县级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组织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综合防治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工作职责。

(三)广泛动员,全员参与(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购配置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及血糖测量仪、试剂等物资。

2.建立县“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分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3.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4.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5.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6.通过讲座、健康俱乐部、走村入户宣传等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非药物干预。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县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几年的卫生重点工作,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县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县公共卫生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县发改局: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督促落实,确保乡镇卫生服务站建设适应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县公安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县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组织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通过生产自救,改善生活质量。

县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县人劳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强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术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扩大队伍规模;研究解决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条件和场所。

县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县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县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13

【关键词】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健康教育

在我国,慢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头号健康威胁。慢病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慢病相关因素与预防措施的研究[1]。慢性病已成为我国目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通过开展慢病危险因素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了解全市人群慢病相关行为因素,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保证全市人民的健康。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2年1-12月在市疾控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10人,其中男288人,占56.5%,女222人,占43.5%,年龄在20岁-62岁之间。

1.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吸烟、饮酒等行为和生活方式,并测身高、体重、血压。

1.3诊断标准吸烟:≥1支/d,连续或累积6个月以上者;饮酒:≥1次/d,连续或累积饮酒3个月以上者;喜咸食:指每日摄入量合计≥6g;体重指数:[BMR=体重(kg)/身高(m)2][2]。

2结果

2.1对自己健康情况比较关注的占85.9%,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为46.9%。

2.2吸烟、饮酒情况吸烟者占人群总数的41.7%,被动吸烟占72.0%;饮酒者占36.8%,其中男性接触吸烟、饮酒两项危险因素明显高于女性。

2.3饮食习惯

2.3.1一般情况每天定时3次进餐者占76.0%,每天定时吃早餐占86.2%;以米面为主食占96.9%,主食中添加杂粮者占28.4%,喜咸食者占29.2%,每天有以下副食品类摄入者分别为:蔬菜水果88.0%,蛋类72.4%,豆制品64.1%,乳制品46.1%。

2.3.2对于基本的膳食营养知识知晓率尚可,但是,对于诸如食盐(

2.4超重情况人群超重占12.1%,男、女性人群超重率分别为13.2%、10.8%。

2.5体育运动步行上班者占12.0%,骑自行车者占65.7%,其余为坐车;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3次以上者21.2%;基本上不运动者为34.3%。

2.6生活习惯睡眠不足占39.6%,每晚熬夜,用手机、电脑玩游戏占17.6%,早晨睡懒觉占11.6%。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人群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较高,存在许多危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是预防慢性病的主要手段,慢性病可防可控,疾控机构在慢病防治业务中起组织、实施、管理、培训和技术指导作用,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整体慢病防治工作[3],疾控机构要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在人群中广泛地宣传慢病的有关知识,帮助人们懂得健康的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效地预防、减少或推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地降低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损害程度。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科学指导合理膳食,推广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的健康食品,食物多样化,要清淡少盐,膳食应以谷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摄入一定的奶类、豆类及其制品;积极营造运动健身环境,每天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劳逸结合,规律生活,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戒烟越早越好,每个吸烟的人都应该戒烟,饮酒不宜过量;培养健康人格,保持心理平衡;定期做健康体检,发现人体健康的隐患,及时发现高风险人群,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危险因素为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4],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人群的慢病危险因素水平,降低慢病发病率,在慢病防治工作中,切实有效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才能远离慢性病。

参考文献

[1]宋雪琴.慢病的常见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5):545.

[2]孙少华,姜玉亭,马瑞花.高密市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5):34.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篇14

【关键词】慢性病;防制;措施;问题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71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93-02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病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是影响劳动力的主要疾病,是居民医疗费用增加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因素,对劳动力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从基层着手做好慢性病防制工作,有效预防控制慢性病已迫在眉睫。

1东至县慢性病防制措施

1.1认清形势,更新观念首先要认识到慢性病发生与流行是富裕了的人们缺乏预防与保健知识,进而受到不健康潮流的误导而采取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而产生的恶果。其次要转变预防观念,充分认识慢性病对人类的危害性,把慢性病作为新型流行性疾病进行预防。象预防传染病一样,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慢性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病因,以制定防制策略,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1.2加强领导坚持改革,加强慢性病防治的机构建设;慢性病防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行政领导的观念更新和高度重视,没有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没有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单靠卫生部门少数医务人员孤军奋战,则控制慢性病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

1.3改变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增进健康的目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不合理的膳食、钠摄入过多、钾摄入过低、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少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吸烟和不合理的膳食。

当今世界已把吸烟同癌症、艾滋病一起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敌人。我国是一个吸烟的“超级大国”,被动吸烟也相当严重,尤其令人忧虑的是,青少年吸烟率日渐增高。到2025年,预计我国每年将有200万人因吸烟而过早死亡。

不平衡的膳食是慢性病的病因之一。WHO专家委员会指出:“在很多国家,脑血管疾患、心血管疾患、恶性肿瘤、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骨关节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与膳食中动物性食品过多,纯糖多,复合碳水化合物少,膳食纤维少有关。我国营养学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调查,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出了一个膳食中各类食物的供给量(按一年计),即:粮食130kg,肉24kg,蔬菜120kg,薯类36kg,水果18kg,糖6kg,鱼贝类12kg,食用油6kg,奶类18kg,蛋类12kg.保持上述比例,是我国人民防治慢性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1.4以健康教育为主导措施,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的干预策略: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战略决策。

健康教育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来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并激励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危险因素,进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强调的核心问题是行为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把健康知识教给群众。事实说明,人们的健康知识越多,其健康意识也越浓,健康需求也越迫切和强烈。健康知识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健康问题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显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和有力武器。

健康教育既重视健康知识的传播,又强调行为的改变。健康知识的传播是改变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而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培养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则是健康知识传播的延伸和发展;把健康知识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则是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和追求的目标。

1.5依靠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我县,医疗预防保健网已遍布各乡镇,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慢性病防治中,无论是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还是三级预防都必须紧紧依靠三级网络,发挥其在健康教育、基线调查、干预措施的实施、信息管理、治疗、康复等多方面的作用。

2东至县慢性病防制存在的问题

2.1重视不足长期以来,一谈起传染病,人人都觉得可怕,但谈到慢性病,似乎觉得于己无关,孰不知,慢性病已在悄悄的接近每个人,严重威胁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甚至疾控中心都没有设置单独的慢病科,从事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多数兼职。

2.2看重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由于基层工作经费紧张短缺,而慢性病又无特效预防措施,因此对接诊的病人往往只是进行治疗,而不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