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6 10:55:06

文化资源的概念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1

容却是旅游资源文化。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界定

冯乃康指出“普遍认为,在关于旅游文化的解说中,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即旅游的客体。”赵飞等2004年的《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中,作者在摘要中开门见山的说道,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这里谈的其实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王会昌等的《中国旅游文化》也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来构架的。胡幸福指出,有的研究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许多将旅游资源文化研究等同于旅游文化研究的错误。例如,在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中。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式和特性。徐菊凤发现许多名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完全就是对园林、宗教、饮食、建筑、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介绍与阐述。由此可见,国内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对象物的文化内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

人们在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这两个概念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除了它们本身的交错复杂,而且在旅游实践中,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更加大了难度。我们再将旅游文化用于实践指导和开发时,肯定离不开对旅游资源文化的深入研究,而且在认识旅游文化时,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旅游资源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的发掘,会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从而加速旅游的文化底蕴,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如果把握不好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就会把旅游文化的研究引向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所以,避免混淆两种文化的关键就是认识和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关系,区别它们的实质特征。

一 、旅游文化的界定

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目前尚未得到统一,国内对于“旅游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旅游文化是旅游接待的社会文化和旅游客源的社会文化借助旅游者这个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经营服务和旅游消费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外在表现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借助旅游媒介的外部条件,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的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体系。

旅游文化从狭义上说,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怎样立足本地创造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旅游文化的学问;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

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叫旅游文化。

从旅游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旅游文化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学者们几乎都提到的;第二,旅游文化不可能离开旅游资源文化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这必然的关联,无论它的主体要素是以旅游客体,或是旅游主体还是旅游活动本身来界定。通常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而产生,是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从他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二、旅游资源文化的界定

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文化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具有文化内涵。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组成,体现出美学价值,这种类学价值就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姜红莹认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指的是旅游资源所包括的时代特征、民族性格、审美情趣、宗教情绪、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和各种文物古迹、生产工具、风俗习惯、名族服饰、建筑、饮食、节庆活动等有形的物质文化。王德刚认为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它们之所以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成为旅游资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愉悦。马锐认为一切的旅游活动如果是以人文动态和物质资源为基础的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它是人类在通过旅游活动培育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文化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文化载体,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因为旅游资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特质,产生旅游吸引功能,因此呈现了不同的审美状态,引起人们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冯乃康.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探讨[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1,(2):2-5.

[2]赵飞,等.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2):48-52.

[3]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12.

[4]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8-10.

[5]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2005,(4):67-72.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2

关键词:辽宁省;民族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99-02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

(一)民族文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对“民族文化”条目的解释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苑利博士认为,民族文化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有形文化又可分为小型可移动文化和大型不可移动文化两大类。有形文化小到泥塑、雕刻、剪纸诸多民间工艺品,大到民居、寺庙、村落、古镇甚至历史文化名城。无形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节日与仪式活动、生产生活经验五大类。

(二)民族文化资源

资源是经济学的术语,意为“资财之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到目前为止,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概念认定尚不完善。笔者认为,所谓民族文化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作为资产产生经济价值,各民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其主要表现为有形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无形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形的包括建筑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服饰文化资源、民间工艺品等;无形的包括婚俗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游艺文化资源、舞蹈文化资源、民间文学资源、音乐文化资源。

二、辽宁省有形的满族文化资源

所谓“有形民族文化资源”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具体形态的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一)建筑文化资源

满族建筑就一个建筑群而言,其空间组织的要义,正是在与通过恰当的建筑布局,已求得天地和合于阴阳的协调,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使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能够表征社会尊卑关系的等级顺序。满族的建筑受其原始宗教的影响,再加之其他宗教的渗透,特别是在征战和联络蒙古族的过程中,吸收了藏传佛教——喇嘛教的诸多影响,并融合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建筑特点。

满族建筑文化种类和形式异彩纷呈。按照建筑使用者的不同,可将满族建筑资源划分为民间建筑和宫廷贵族建筑;按照建筑用途不同,可将满族建筑资源划分为古城池、城防建筑、宫寝、民居、祭祀庙宇、园林、陵寝等建筑种类。

(二)饮食文化资源

满族的饮食习俗是随着满族历史年代、社会生产、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满族先民们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除了“多畜猪,食其肉”外,捕鱼、狩猎、采集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鱼类、兽肉及野生植物、菌类则是他们的食物来源。猪肉在满族的食物构成中,是和鱼、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从饮食的具体内容角度将满族饮食划分为主食、副食和饮品。从饮食礼仪角度将满族饮食划分为祭祀饮食和嫁娶饮食。从饮食者的角度将满族饮食文化划分为民间饮食、贵族饮食及宫廷饮食。

(三)服饰文化资源

满族服饰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性格的神韵,这是满族在其民族形成过程中一种长期生活积淀的结果。首先,它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即历史给它留下的深深痕迹。满族承袭女真族的旧俗,其中也包括发式、服饰。其次,满族服饰的地方性特点也十分突出。由于地处寒冷,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习惯,这同汉族男子的“二十始冠”及束发绾髻、扎系布帻有着天壤之别。此外,反映在服饰上的特点也比比皆是。对于一个骑射民族来说,一切装束都要可体利落,以利于马上奔驰。

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内容对满族服饰文化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如下的种类与形式。满族衣服,如旗袍、马褂、坎肩和套裤等;满族冠帽,如礼帽、四喜帽、瓜皮帽、团秋帽等;满族鞋靴,如男女式旗鞋;满族发式,如旗头、一块瓦、前刘海、两把头等;满族首饰,如扁方、簪子、头花、钗、流苏、勒子、珥、荷包、手串等。

(四)民间工艺品

满族的民间工艺品主要包括民间剪纸、刺绣、皮影等种类。民间剪纸以医巫闾山剪纸较为有名。满族的萨满文化,是医巫闾山文化的根基,也是满族民间剪纸产生的基础。满族人的迁入带来了最本源的满族山林萨满文化,融合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社会习俗,为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岫岩皮影与普通皮影的区别在于它是对满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准确地说是满汉文化的融合。岫岩皮影的音乐、唱腔特别丰富,大致有三赶七、硬唱、七言句子、五字锦、十字锦、答拉嘴等唱词类别;有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个板式。每种类别与板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影味浓纯,而且富有强烈的感彩。岫岩皮影演唱中旦角、青衣保留了男演员演唱的风格,是岫岩皮影的主要特征。

满族刺绣主要包括锦州满族刺绣和岫岩满族刺绣。满族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其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其厚重文化的内涵。

三、辽宁省无形的满族文化资源

“无形民族文化资源”是指那些被各民族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活动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及其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

(一)婚俗文化资源

满族婚嫁礼俗比较固定的形态是在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年。一方面,各满族阶层虽不同程度的汉化,但八旗制度仍对满族人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满族在风俗方面差异不大,在婚嫁礼仪处于承前启后的阶段,并直接影响至现代。

满族有着丰富的婚俗文化资源,并且这些婚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婚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发展空间。采用适时适当的开发思路与方式,可以使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并在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宗教文化资源

满族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佛教、喇嘛教。其中萨满教最具代表性。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满族崇拜的神灵很多,大致可分为自然神祗,动植物神祗,英雄祖先神祗。清入主中原后,比较正规和流行的祭祀仪式,最主要的是祭祖祭神、立竿祭天、换锁祈福等几类,其中又可以分为宫廷和民间两个体系。

在当代,以萨满教为代表的满族宗教,连同许多旧时代传统意识和生活方式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萨满教与满族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诸如满族传统的住宅、饮食、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婚丧礼仪等,无不留下萨满信仰的印记。

(三)游艺文化资源

满族传统游艺文化是满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满族文化生态的文化范式之一。同时,作为现代游艺文化的重要资源,以其特有的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等特点,在丰富民众生活、增强人民体质等方面有特殊的功能。除满族少数游艺活动项目得到推广并成为国家级、省级或地方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绝大多数满族游艺活动仍只限于满族聚居的地方,尤其是院历城市的乡村地区满族民众自娱自乐和作为孩童游戏的项目。

满族游艺的种类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满族民间讲述与演唱;满族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如秧歌、满族萨满祭祀歌舞、清宫廷舞蹈庆隆舞、满族莽式舞等;满族的民间曲艺与戏曲表演;满族民间竞技;满族民间游戏等。

(四)民间文学资源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满族民间文学已不仅仅是一宗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更突显为一种具有民族性与区域性特征的文化资源。从广义上看,满族民间文学囊括满族民众创造和传承的所有的口头文学样式,诸如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俗语、说唱等。在满族民间,最为流行并有着广泛影响的民间文学形式是讲话类的“情节叙事”,所以本文所指民间文学资源即为这种形式,具体包括满族神话、满族民间传说和满族民间故事。

(五)音乐文化资源

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丰富,是为今天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人文资源,满族音乐历史文化渊源和遗存构筑了开发的雄厚基础。满族音乐资源十分丰富,虽然经过20世纪80年代“音乐集成”和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整理,但是不要说满族民歌没有全部搜集上来,至今在满族聚居的新宾、凤城仍有萨满祭祀活动,尚无音乐工作者采录。

对满族音乐的研究,最令人信服而没有争议的,是用满语演唱的萨满神歌。虽然歌词发音多不准确,但唱词的音阶划分却十分清楚。此外,用满语演唱的萨满神歌有一个乐句反复吟唱、多为三与四声音阶、音域狭窄和曲调平稳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 欧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3

【关键词】课程教学;领域本体;构建方法;C++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33―05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教学诸多方面的变革,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各教学系统因不同开发者使用不同系统工具和开发软件,相同系统间资源表示方式不同,不便于知识继承和共享,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领域本体及语义网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本体是实现语义网的基础,因此,很多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开始使用和开发各种教学本体,以实现教学资源在语义层面上的共享和重用。然而,目前的学科领域本体数量很少,能够实现共享和重用的学科本体库更是捉襟见肘,远远达不到当前教学资源实现语义共享的需求。快速而高质量地构建各学科领域本体急待解决,以促进教学资源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早日实现语义功能。

一 领域本体

本体,在信息科学领域,指的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能够以一种明确的、形式化的方式来表示领域知识,促进知识共享。本体用来表示特定领域内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义基础,领域本体就是本体中的一种。

领域本体是在特定领域中可重用的本体,提供了该特定领域的概念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领域知识规范的抽象和描述。

教学领域本体是对学科概念的一种描述,任一门课程中的概念及其关系都能构成本体。在通常情况下,教学资源领域本体是以某学科知识章节的纵向联系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两维度为主线进行构建的。将课程中的知识点看作一个概念,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个概念还与网络中的学习资源相关联。教学领域本体最终目的是捕获领域知识,提供人机对知识的共同理解。

本体构建和构建方法息息相关。好的方法是本体构建的保证。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的学科本体构建方法,故学科本体的构建速度和质量不高。

二 基于ISD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

教学领域本体的构建,某种程度上是教学系统化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atic Design,ISD)的过程。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对教学目标、知识内容、教育者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编制教学资源,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本文对目前已有的本体构建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将教学系统化设计理念融合到教学领域本体中去,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确立了构建教学领域本体的设计原则,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教学领域的方法,即基于ISD的本体构建方法。

1 构建原则

为保证本体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任何本体的构建都要按照知识概念的标准化表达和构建步骤的规范化过程这两个基本原则进行。同时,为体现具体学科特点,本体构建要遵循明确性、一致性、可进化性,以及对知识进行合适的粒度划分等原则。其中,明确性是指概念应尽可能的完整并能有效表达课程特性,保证其唯一性和确定性;一致性是指要始终保证概念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以确保最后推理结果的正确性;可进化性是指概念可根据特定的要求进行扩展和进化,以与知识更新同步;合适的知识粒度是指知识粒度的划分要与教学步骤相对应,在保持知识的局部完整性的前提下,将学科知识点表示到对应的教学步骤中。

2 构建方法

目前,人们常使用复用已有本体和利用本体工具等方法来构建本体,具体各不相同。常见的本体构建方法有“骨架法”、“评价法”等。但是,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需求不充分、建设过程缺少规范性、缺乏评价标准等不足。同时,这些方法各自适合不同领域,不能满足学科本体的具体要求。本文结合教学普遍规律,从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过程出发,依据本体建模的基本的建模元语类(或概念)、关系、实例等,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图1)。该方法可以从抽象到具体、自顶向下地建构学科领域本体,通过各种知识获取方法获得学科领域的主要概念和关系,用精确的语言加以描述,能够生成学科本体的核心语义内容。

(1) 教学领域本体需求分析

充分理解构建学科本体的需求,是本体构建的必要条件。

第一,在教学领域构建学科本体的目的。开发课程本体是为了形成对具体某课程知识组织结构的共同理解与认识,以满足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和集成,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为进一步建立个性化的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服务。

第二,教学领域本体所涉及的具体学科。学科知识的范围和边界是模糊而交叉的,应把所有涉及到的学科或交叉学科都考虑在内,避免知识的缺漏。

第三,教学领域本体的使用对象是学生、教师,还是其他人。

第四,构建过程的时间分配。要考虑到课程知识的复杂性,不要求大求全,要以实用为基本原则,按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合理分配时间。本体的进化需要更长的时间。

第五,本体描述语言的选择。本体描述语言的选择直接影响本体模型的表达能力和可扩展能力。目前的形式化本体描述语言主要有RDF、RDFS、OIL、DAML、OWL等,推荐使用W3C最新的描述标准。

(2) 建立核心本体库

首先,获取概念并定义类。通过收集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充分了解知识的组织结构,从学科领域专家、专业权威书刊、网络以及已有的相关本体中获取学科的重点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抽象和归纳,依据概念唯一性、同级概念间互不相交、并集覆盖整个父类概念范围的要求,并形成以继承关系为主要关系的层级模型。这些模型化的概念被抽象为本体中最基本的类。类是本体的核心。定义本体的类,应能表示出类的最突出的属性,一个概念只能创建一个类,创建一个类应能增加其父类不具备的新属性。

其次,确定类的属性。概念层次结构是本体的骨架,类的属性和概念间的关系才是本体的血肉。类的属性用来描述概念的内部结构关系,是区别类的重要标志,包括类的固有性质和与其它个体的基本关系等。不同的类有不同的属性,一个类可以有多个属性。一般,属性的表现形式有属性名和属性取值。类的属性和类一样,也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这样就减少了属性冗余,增强了概念的表达能力。确定了类的属性以后,对概念进行归纳和分类,逐步建立起类的层级化的分类模型。

根据教学知识点与教学资源之间的映射关系,学科领域本体中知识点类的属性可以定义为知识点同义词(Synonym)、教学目标(TeachingGoals)、知识点大小(KnowledgeScale)、重要程度(SignificanceLevel)、知识点之间关系、与章节的关系、与资源的关系(hasResource)等基本属性。

再次,建立类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个概念的定义和描述往往会涉及到多个其他概念。概念之间具有关联性,这一关联就是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关系可以是多个,一个关系包括关系名和关系取值等。学科概念模型中的类除了具有父子关系(SubClassOf)外,还要构建符合教学步骤和教学规律的其他关系,据此,本文定义了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六种基本关系(表1)。所有关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与树状结构相结合,使得整个教学领域知识本体库成为一个语义复杂、完整但又清晰的、便于理解的语义网结构模型。在具体应用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选一个或多个,或建立其他关系。

最后,创建类的实例。明确了本体的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类的层级模型和类之间的关系建立之后,添加实例并建立一个实例集。实例反映了具体概念的知识表示,每个实例是由实例名和实例url地址组成。

(3) 进行形式化编码

确立了建模元语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后,接下来就要对本体进行编码了。本体最终是为了让机器理解教学中的概念及关系,也就是用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将本体描述出来,并将编码的过程和结果存储。本体编码就是将教学实际资源和本体进行关联,使类之间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关系。在具体应用中,本体有非形式化语言、半形式化语言、形式化语言等形式,学科本体可以用自然语言、框架、逻辑语言等形式来描述本体。

OWL(Web Ontology Language,网络本体语言)是一种形式化本体描述语言,是W3C最新的一种语义网本体语言,它提供了丰富的类公理,功能上超越了XML、XML Schema、RDF等,能准确描述知识的类、属性和实例及其复杂的逻辑关系,支持良好的知识推理,弥补了RDF与XML。因此,本文推荐使用OWL来描述本体。

(4) 调试和集成

本体的构建和描述离不开本体构建工具的支持。Protégé体系软件是斯坦福大学为知识获取而开发的一个工具,是开放的模块化的,支持RDF Schema、带DTD的XML文件、XML Schema文件等格式的存储和导入。表2是Protégé与其他工具的比较。

从Protégé与其它工具的比较来看,Protégé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因其开放性、不断更新性、可扩展性、良好的互操作性、界面友好性及对中文的良好支持等多方面的优点,成为人们构建本体的首选工具。

(5) 本体评价

构建完成的本体需要评价。但是目前没有标准化的本体评价方法。本文综合现有的本体评价方法,结合教学课程本体构建实践,认为教学领域本体构建应该从正确性、清晰性、一致性、可扩展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6) 本体进化

学科知识是无边界和不断扩展的。因此,进化是领域本体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学领域本体的构建是个不断进化和衍生的过程,在核心本体建好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来扩展和进化本体,才能逐步建成一个较为完整和实用的教学领域本体来。

三 基于ISD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应用实例

“C++程序设计”课程随着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教学资源不断更新。采用本体标准化的描述方式,建立通用的规范的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和重用,是该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为例,采用ISD本体构建方法,以课程知识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该课程本体。

1 需求分析

理清本体的实际需求,是成功构建的必要条件。第一,开发“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资源本体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该课程知识组织结构的共同理解与认识,满足异构网中双语教学资源信息的交互和集成,并能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为进一步建立个性化的“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奠定基础。第二,所建本体主要为双语教学资源的共享服务,所涉及学科领域是“C++程序设计”课程领域。第三,该课程资源领域本体面向对象是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者、本学科教师、其他学习者。第四,选用OWL语义描述语言。

2 建立核心本体库

(1) 获取概念

“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知识丰富。本文以Nell Dale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C++程序设计(第三版 影印版)》教材为基础,参照国内C++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结构,按照教学规律和步骤,将知识进行了三层粒度划分(详见图2),分别是根节点、顶层核心概念集、第一级子概念集,并归纳出五个顶层概念,分别是程序基础、面向对象、数据结构、程序举例、学习资源,一级子概念20个,二级子概念100多个,基本覆盖整个“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可作为该课程资源本体未来进化的种子。

按照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扩展,建立整个本体概念模型:把“C++程序设计”作为根结点,向下扩展为五个顶级概念,顶级概念继续向下扩展,以此建立的层次结构以树型结构呈现。图3是使用Protégé4.0对顶级概念“学习资源”的下级概念(包括案例、课件、文档、指导、材料、测试等六个子概念)建成的类层级图。

(2) 确定类的属性和关系

根据课程需求,将知识间的关系定义为知识点之间、知识点与教学资源之间等的映射关系,定义了同义词(hasSynonym)、资源(hasResource)、程序举例(hasCaseStudies)、重要程度(SignificanceLevel)、等基本属性(图4)。定义了该课程本体的类之间的同位知识(ParaConcept)、上位知识(SuperConcept)、下位知识(SubConcept)三种最基本的关系。其他属性和关系可具体定义,如知识点名称、教学目标、知识点大小规模、重要程度、交互类型、知识点之间关系、与章节的关系等,以使本学科的知识点在横向上紧密联系起来。

(3) 创建类的实例

属性和关系建立后,接下来添加实例。本文为Classes类建立了三个实例,分别是classLoan、classTime、classString,如图5。

3 “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教学资源领域本体的OWL实现

本文通过使用Protégé4.0进行建模,按照教学具体要求和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形成能覆盖整个学科领域的概念结构。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给出图4的OWL描述代码。图4基本实现了本体概念、属性及其关系的复杂关系,是整个本体的缩影,可以用来说明所建本体的科学性和可用性。

xmlns=qrnu.省略/bilingual-teaching/C++.owl#

xml:base="qrnu.省略/bilingual-teaching/C++.owl"

xmlns:rdfs="省略/2000/01/rdf-schema#"

xmlns:owl2="qrnu.省略/bilingual-teaching/C++.owl#">

四 总结

本文开发完成了“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教学资源领域本体,共包括概念82个、上下位关系102个、属性50个,包括了该课程领域的几乎全部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了知识点之间的语义关系。该本体概念层级多样化,具有良好的完整性,概念间的关系在逻辑上比较严密和一致,且可扩展性较强,支持语义逻辑上的推理,方便以后的进化,为下一步实现资源管理的语义检索功能奠定了基础。

构建教学领域本体最终是为了在实际教学资源管理中予以应用,以实现共享,促进资源的语义管理。教学本体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是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建学.领域本体构建在学习资源管理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2006.5.

[2] 王梅. OWL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6,(12):30-33.

[3] 马文峰,杜小勇.领域本体评价研究[J].圈书情报工作, 2006,(10):68-71.

[4] 王秀芳,徐峰,魏莉.浅谈网络教学资源本体的构建[J].山东电大学报,2007,(1):11-13.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4

摘要:为了从语义层次上解决P2P资源匹配问题,本体论被引入,试图通过采用可扩展的信息建模工具使得网络资源发现系统能够高效、精确地发现P2P网络资源,同时获得良好的灵活性。然而当前采用的技术要求网络节点共享一个集中的网络资源本体,这种技术不适合高度动态性和分散性的P2P网络。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本体的P2P网络全局知识视图构建方法,提供了网络资源的全局描述,同时保持了对资源语义的揭示,这种方法不需要网络节点维护一个共享的集中的本体,可扩展性强,对资源的描述更灵活,更适合用于P2P网络资源匹配。

关键词:本体;P2P, 本体映射;知识视图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3

1 介绍

随着P2P(对等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网络节点的信息存储、传输和处理能力的要求迅速增长,对海量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成为当前P2P网络资源搜索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领域。目前实用化的P2P资源搜索技术主要是基于关键字的匹配,其对资源信息的语义的揭示上有局限性。本体论[5]作为一种能够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资源信息系统概念模型的建模工具,自提出以来就引起国内外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P2P网络局部本体概念聚类,构建网络全局知识视图的方法,全局知识视图为分散在网络中的节点提供了网络资源全局视图的结构化描述,为在P2P网络中进行基于局部本体的分布式资源匹配提供了有效途径。

2 相关技术

2.1 本体

本体[5] (ontology)是用于描述或表达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组概念或术语,既可用于组织知识库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也可用来描述特定领域的知识。本体通过知识来表示元语,从而捕获某个领域的语义,使得机器能够(部分)理解该领域中概念间的关系,通过公理或规则,还可以捕获其他知识,如领域背景知识等。本文中将本体定义为 ,其中C表示概念集合;P表示属性集合;R表示关系集合;A表示公理集合。概念表示特定领域中的一组或一类实体或者事物,每个概念可以由属性分别描述其不同方面的特点;关系描述了概念与概念之间或者属性与属性之间的关系。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分类关系(taxonomic relationship)和关联关系(associative relationship)。分类关系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父类,子类等上下位的层次关系;关联关系表示除了上下位层次关系以外的其它关系。属性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概念的描述。公理用来表示概念或者实例的约束。

3 全局知识视图的构造

在P2P网络中,每个节点的资源由它自己的本体来描述语义,即局部本体。通过对底层局部本体的分析后建立一个共享的全局知识视图。局部本体的每一个概念和属性都将映射到全局视图对应的视图元素上。当增加新的资源时,只需要增加新的映射关系,而不需要对原有的映射和全局知识视图进行过多的更改。

全局知识视图从宏观上对P2P网络中的数据源的信息进行了统一的描述;相对于全局知识视图而言,微观上,局部本体除了定义概念、属性等基本部分之外,还可以定义局部数据源的位置,类型等信息,供下一步查询调用时使用。本文构建全局知识视图的步骤如下:

(1)分析P2P网络各局部资源本体中的概念间的相似关系;

(2)基于局部本体之间概念的相似关系生成知识视图元素;

(3)建立局部本体中概念、属性与全局知识视图元素的映射关系。

3.1 局部本体间的概念聚类

构建全局知识视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现不同局部本体中存在的语义级的概念关联,通过语义的联系将不同本体内的概念映射到全局知识视图元素上,其中最基本的步骤是分析概念之间的相似关系,随后提取出概念间的共性的部分将其映射到全局知识视图中。假设在一个P2P网络中存在n个节点分别提供自身资源的局部本体描述: ,对应第i个局部本体的概念集 中所包含的概念数为 ,那么理想情况下,全局知识视图中对应于概念的视图元素的数量是 ;实际情况中,由于局部本体间的异构性造成具有等价或者相似的概念在全局视图中有多个知识视图与之对应,这种冗余造成知识视图的体积过于庞大,最差情况下,如果概念集中的每个概念都对应于一个全局视图元素,那么全局概念视图元素的数量将达到 ,假定相似度计算为基本运算,整个网络中本体的概念相似度计算的复杂度将达到 。因此,本文考虑将局部本体中的概念进行聚类,从而降低概念间关系分析的复杂性。

3.2 全局视图元素的构造

知识视图元素是对本体中实体的抽象,视图元素的构造过程正是对本体中实体的抽象过程,3.1节中描述的概念聚类算法是进行这一抽象过程的基础。

在本体中,概念间主要包括四类主要关系:等价关系(equivalentClass),继承关系(subClassof),关联关系(associateWith),不相交关系(disjointWith)。在构造视图时,视图元素之间的关系也应当体现概念间的这些主要关系,并且由于不相交关系的普遍性,在知识视图中不考虑元素的不相交关系,在构造视图元素之前,基于由概念聚类算法所得到的类簇,通过本体推理机(如RacerPro)和领域本体得到类簇内各概念之间的等价关系。对于相互等价的概念,在知识视图中用一个视图元素表示,因此,类簇 中的每个等价类对应于知识视图中的一个视图元素。基于此,将概念间等价关系简记作 ,概念 所属等价类记作 ,即若概念 满足 ,记作 ,对类簇 进行等价划分并且对应每个等价类创建相应的视图元素。

3.3 全局视图元素间关系构造

视图元素间的关系反映了本体中实体之间的关系,例如,概念间的等价关系使得概念由同一个视图元素表示,概念间的继承关系也应该在相应视图元素之间体现。简记概念 对应的视图元素为 ,构建全局视图元素间的关系规则如下:

(1)对于概念 ,若其满足 ,则 ,即概念 在视图中对应的视图元素相同:3.2节中,视图元素的构造已经保证了这一点,概念 若满足 ,则它们属于相同的等价类,因此可以保证 。

(2)对于概念 ,若其满足 即若概念 是概念 的子概念,则构建关系 ,其中 是对应于 的二元关系:该规则保证,若概念 是概念 的子概念,那么它们在知识视图中对应的视图元素也具有联系。

(3)对于概念 ,若它们的类层次体系中有公共的祖先概念,即若 使得 ,那么 有关联关系。

3.4 全局知识视图的维护

对于P2P节点资源的更新(包括添加,删除)如果引起了局部本体变化,全局知识视图要做相应的变化如下:

添加规则:如果被添加概念 , 使得 ,其中 是类簇 的等价类,那么知识视图不作变化,否则新增视图元素 ,根据 与其他概念的关系,调整 在视图中的位置。

删除规则:如果对于被删除概念 , 使得 ,其中 是类簇 的等价类,仅删除视图元素 及其联系,否则将等价类 一并删除。

4 分析及实验

4.1 概念聚类效果分析

如果直接在P2P网络局部本体的概念之间进行相似度计算,假定局部本体中概念总数是N,那么计算相似度的复杂性是 。本文采取先对概念进行聚类再进行相似度计算,假定每个类簇概念树相当,那么存在k个类簇的情况下,相似度计算的总次数是: 次,平均复杂度是: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局部本体中的概念所属于的领域本体数量并不多,通常只有少数几个,所以实际上并不能达到 的复杂度。但是对先对概念进行聚类可以有效的减少相似度的计算次数。

4.1.1 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随类簇数变化分析

图4.1.1中,横坐标为类簇数量 ,纵坐标为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 ,其中, 表示对概念进行聚类后所进行的相似度计算次数, 表示对概念进行聚类后所进行的相似度计算次数。假设,概念数为1000,初始类簇数量 少于20个,并且每个类簇中的概念数量服从随机分布,图5.1.1显示了随类簇数量变化,聚类前后实际计算次数的比例变化。随着类簇数量的增多,相似度计算次数有效得到减少,当 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r减少的速度减缓。说明 增大到一定数量后继续在增大并不能有效使r减小,应当把 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实际聚类过程中, 的大小取决于网络中的概念所涉及的领域本体数量的大小。

图4.1.1聚类后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随类簇数量变化图

4.1.2 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随类簇数量变化分析

图4.1.2中,横坐标为概念数量 ,纵坐标为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 ,其中, 表示对概念进行聚类后所进行的相似度计算次数, 表示对概念进行聚类后所进行的相似度计算次数,图线L1、L2、L3分别对应类簇数为4、8、12。途中显示,当类簇数一定时,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r随概念数量 没有明显变化,即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r与概念数量 ,无关。同时,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r随类簇数量 的增大而减少,和图4.1.1的结果相符。

4.1.3 视图构造效果分析

构造全局知识视图的作用是代替全局本体对网络中的资源语义进行描述,而构造全局知识视图的目标是:收集从不同节点得到的局部本体后,尽量减少对资源语义的重复描述。具体而言,是尽量减少局部本体之间的等价概念在全局知识视图中所对应的视图元素的冗余。因此,本实验分析文本所提出的全局知识视图构造算法减少视图元素冗余的效果。实验参数如表4.1所示:

表4.1 实验参数

由图4.1.3可知,当概念数增多时,视图元素和概念书的比例也相应的增多了。但是这种增多的趋势同时也随概念数的增多而相对变得平缓。并且视图元素和概念数的比例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比例,相当于1个视图元素对应3.3个概念。因此,本算法对减少视图元素的冗余是有效的。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概念相似度聚类的P2P网络资源语义全局知识视图构造的方法。试图通过按照所属领域不同对概念进行划分,降低在全局知识视图元素构造过程中的概念相似度计算量。基于此的全局知识视图元素构造的规则和方法能够有效地用于全局知识视图的构造。并且实验证明,本视图构造算法有效的减少了视图中视图元素的冗余。

在本文的方法中,相似度的计算与概念聚类、视图元素的构造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相似度计算方法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相似度计算的准确性间接影响到了视图构造的效果,而相似度计算的速度直接影响到了视图构造的速度。因此,适合于P2P网络资源局部本体间的概念相似度计算方法也非常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antel, P.,& Lin, D. K. Discovering Word Senses from Text. Proceeding of ACM SIGKDD Conf.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Edmonton, Canada, 2002, 613-619.

[2]Do H H, Rahm E. COMA - A system for flexible combination of schema matching approaches[C]. Porceedings of Very Large Data Bases Conference. Roma, Italy. 2001:610-621.

[3]Maedche A, Staab S. Measuring Similarity between Ontologies [C]. 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EKAW-2002. 2002:251-263.

[4]C. Felbaum. (1998) WordNet: An Electronic Lexical Databas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98.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5

在当今眼球经济时代,概念营销深受品牌商的青睐。概念能够将品牌中对消费者最重要的资讯个性化、单一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敛聚到最多的眼球,实现其品牌效益的最大化。概念营销也是很多中、小型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奇兵制胜的策略之一,是突围行业巨头所建立的寡头竞争集团的有力杀手锏。但是现实市场运作中,却存在着很多概念操作的误区和弊端,在此针对概念营销问题作如下阐述,希望能够为广大酒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酒类企业进行概念营销提供策略依据。

一、概念营销对酒类企业的价值

白酒产品在销售产品功能价值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销售一种消费情感价值,但是我们还可以发现其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个性化的力量,同度数的五粮液和二锅头在没有包装的情况下可能有很多消费者难于辨清,但是为什么加上包装之后就能够实现上百倍的价值升值呢?一个原本属于地域化品牌的宁夏红,何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博得众多经销商的青睐呢?这些都可证明白酒品牌个性概念的价值所在,试想白酒品牌如果没有个性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市场结果,又如何与消费者进行价值沟通?

概念营销在产品同质化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因素的凸现来避免品牌或产品之间的雷同,产生个性化的消费价值。进行概念营销是实现企业发展“点”的突破,进而带动企业发展“面”的整体质量提高,以“一俊遮百丑”的竞争实力表现于市场,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型酒类企业来说,由于受自身竞争实力较弱的现实条件影响,企业在进行发展时,很难通过常规性的经营得以规模化扩张。采用概念营销就是为企业寻找一个企业发展的杠杆支撑点,为企业的高度扩张、缩短同行业领先企业的竞争实力差距找到发展的路径。

二、概念营销层次的划分和比较

1、概念个性突现层次划分

从概念营销市场个性突现层次来分析,概念营销分为品牌、产品和市场三个层次。

①品牌层次概念是从品牌理念的个性诉求出发,凸现品牌情感或者相关传播信息在个性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中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价值认可,也可以理解为品牌整体竞争力的塑造。

品牌概念可以分为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泛层式的品牌概念表现形式。这种概念适合于各种阶层的各个地域的消费,如“难得糊涂——小糊涂仙”、“中国人的福酒——金六福”、“孔府家——叫人想家”“感悟智慧人生——品舍得酒”、“中国第一人文酒——成吉思汗酒”等在市场较为有名气的品牌概念诉求的典范;第二种是地域化或者针对适应性的表现形式。这种概念有着较强的目标消费群体适应性,通过比较价值优势获得市场消费价值的提高,如:北京的京酒、济南的趵突泉、金六福干杯系列以及很多种小型酒类企业推出的地域化文化品牌等。

②产品层次概念是从产品功能个性诉求出发,通过对产品本身功能和相关传播信息凸现,来增强产品及品牌的整体市场消费价值。如“中国白酒第一坊——水井坊”、“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宁夏红枸杞酒”、“真藏实窖——口子窖”以及市面上很多“***五年陈酿”、“**十年陈酿”和奶酒、纯净酒等品牌或者品牌系列产品都属于产品概念的范畴。中国葡萄酒业中有史以来最大的争议——解百纳之争,也是在产品概念上出发的。

③市场层次的概念则主要集中于区域市场或者针对市场的个性和文化适应上,凸现在目标市场品牌和产品的消费个性适应性,进而增强产品的整体消费价值。

市场概念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目标消费群体的适应性。比如,茅台推出的个性定制产品、张裕推出的生日酒以及各种限量生产的酒类产品。这些产品通过对针对目标市场消费个性的适应,突现自己的特殊消费价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自己的业务拓展空间,但是在针对目标消费群体中,他们通过针对性价值服务的表现,有着其他产品所不能比拟的竞争优势。第二种是创新性的销售与市场运作模式概念

2、概念层次比较

品牌概念强化的是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产品概念强化的是企业的技术性优势,而市场概念则是两者结合的小范围优势的体现。根据企业现实规模及市场环境的状况,每一种概念都有一定的市场适应性。

针对中、小型酒类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资源局限,品牌价值和市场启动资源都不能够充分满足运作“大”市场的条件,在进行概念选择时,一定要掌握好发展与风险的平衡点。在此建议中小型企业应该在市场概念的基础上在进行产品概念以及品牌概念的运作,逐步实现企业概念规模化的产生。

三、如何确立营销概念

“概念营销的精髓并不在于概念如何大气磅礴,而是这个概念会将品牌的资讯最准确、最个性化地表达出来。”中小型酒类企业在进行概念运用时,由于企业现实资源的局限与企业远期发展目标过分放大的矛盾存在,往往将概念进行恶意扩大或者极端化,造成概念价值的扭曲。因此,中小型酒类企业必须把握好企业规模化发展与概念定位的平衡点,既不能过分的求全、涉广,也不能够走向极端化的概念误区。

1、对市场的客观分析——确立目标概念群

概念出发点不是源于企业的内在资源因素,而是来自市场的客观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在对整个行业现有竞争业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地域化的消费特点和层次化的市场结构进行客观定位。比如金六福的福文化概念,它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宁夏红的健康概念,源于对新时代白酒需求点的适应;京酒的成功,源于其京城地域个性文化的发挥。企业在确立概念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对概念的接受能力和概念的市场刺激效果,从而制定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概念开发思路,并确定一个可选性较强的目标概念群。

2、自我分析——明确概念方向

概念群的确定,为企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多的路径,但是具体选择什么具体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特征进行量身订制,否则会往往出现概念范围太大、或者范围太小的尴尬局面。如果概念范围太大,企业实力很难达到启动概念市场的需求,容易形成小马拉大车、半途而废的概念歧途;而如果概念范围太小,企业的资源无法充分得到利用,则就成了“牛刀杀鸡”的局面,企业也很难通过概念实现预期目标的最大化。

在进行自我分析时,当地的资源优势是进行产品概念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标准。例如:宁夏的枸杞资源、山东临沂的木瓜资源、内蒙古的奶源资源……这些地域性资源已经在国内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认同,依托这些资源可以提高概念推广的速度,并且可以增强概念的市场可信度。

3、细化概念——制定出企业型概念

一个成功的概念往往都是在充分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产生的。将概念进行细化,就是挖掘出企业最适合、最能够有效产出的企业型概念,在概念包装的基础上突现出概念在本企业运用的个性价值和比较消费价值优势。例如:同样的枸杞,宁夏红的概念的口号是“健康多一点”、而杞浓的口号是“枸杞浓一点”。

4、概念要素整合——完善概念

一个概念单纯的独立于市场中,很难发挥应有的市场效果,必须对每一个概念要素进行充分的概念适应,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概念的市场效力,并形成概念点与形象面的有效结合布局。具体概念点应该有以下几个主要内容:概念定位、概念包装、产品包装(瓶型、外包装、箱包装)、宣传资料(广告片、宣传册、易拉宝等)、促用品(打火机、酒启等等)等等。

5、制定长期的发展策略——为概念成长建设平台

对于大企业来说,推出一个概念可能只是企业扩张的一个小的项目,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一个概念的推出可能就是一种新发展思路的确定,或者说是一种新发展战略的确定。这种概念在市场上是否能够成功,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设一套为概念成长作为支撑的平台系统。

四、成功营销概念应具备的特点

1、概念有着鲜明的时代适应性

不同的市场时期,有着不同的亮点和市场关注点,概念酒作为一个带有“时尚化”意义的产品范畴,也有其特定的时代适应性。中、小型酒类企业受市场掌控能力弱的影响,很难作为概念先行者获得市场的认可,所以必须紧跟时代的市场发展潮流,制定出适时而为的概念开发策略。

2、概念定位必须明确

概念只是一个点,通过点的扩散运作,才能够获得市场面的提高。如果概念定位点模糊不清,不能够一眼让消费者认可,不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直接得消费利益,那么这个概念十有八九会遭到失败。

3、要有广泛的市场认知度

任何产品都是一瓶一瓶销售的,每一种产品规模销售的形成都是由广泛的市场认知度为前提的。如果单纯的追求概念的个性,而失去了市场的广泛认知,这样的概念也只能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般的在市场中消失。所以进行概念开发,必须在充分研究消费群体特征,在确定广泛消费群体认同的基础上,尚可运作。

五、企业进行概念营销注意事项

1、强化概念、更要侧重品牌

概念是脸、品牌是身,身材不好,再好的脸蛋也做不了明星。很多的概念只是一阵市场风,在一定时期具有一定的市场效力,但是一旦等风停雨散,企业由将面临着一个新的市场环境。所以进行概念酒选择时,概念势市场的前锋,必须在强化概念的同时,侧重于品牌的运作,才能够保持企业的稳定市场发展。

2、产品品质是概念的基础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奶粉、月饼、泡菜等劣质食品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在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之间增置了一个很难抚平阻碍。酒类市场也在面临着一个质量信誉危机问题,生产不规范、行业介入平台低、行业管理力度不足等等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酒类行业的发展,野生葡萄酒、工业酒精酒等问题如果不能引起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那么将对整个酒类市场产生深远的滞后影响。概念酒如果不能够给予消费者一个合理的质量理由,那么概念的运作只会使企业前功尽弃、南辕北辙。

3、概念需要百家齐鸣

一颗星星不叫亮,满天星斗才叫晴。没有其他企业的追捧,包括茅五剑在内的任何一个企业也不可能将一个概念在市场中运作成功,因为概念的追捧不只是显示概念的市场价值,更主要的是共同进行概念的市场培育。就像张裕的解百纳一样,如果没有其他企业的跟随和一些争议事件的产生,解百纳也不会得到消费者如此的青睐。所以概念要一支独秀(定位),更要百家齐名(规模)。

4、概念只是一个市场的细分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6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概念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31-01

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业近来年的重头戏,许多省市争相将文化旅游列入政府报告和规划,部分地区甚至将其直接列为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旅游前期的科学规划、开发,以及后期相关产业的高效运行、利益保障都离不开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但现在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的清晰界定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给出的定义要么过于宽泛包含一片、要么过于狭隘以点带面,使得旅游企业在涉及文化旅游时常常误入歧途,投入高大、收效小,导致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不高。鉴于此,如何对文化旅游进行科学定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现状

将“文化旅游”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部分上进行搜索(搜索时间为2014年7月1日),一共有3 528篇文章,按文章发表年度进行统计,2000年全年仅有43篇文章,之后逐年增加,到了2006年全年发表文章为150篇,之后进入到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全年有558篇文章。在首次检索的基础之上又别以“概念”或“定义”作为主题词进行2次检索,有108篇文章。笔者通过对检索出的文章进行总结,发现学者们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认识没有达成一致,并且出入不小,而且各种概念定义也都较为粗略。

2 国外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美国与加拿大的学者开启了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

1977年,夏西肯特・格波特与罗伯特・麦金托什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中将提出了“文化旅游”这个概念,将文化视作文化旅游的关键,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旅游只是一种形式,游客在旅游中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而文化正是加深了解的纽带,“文化旅游”还作为一个独立章节出现在书中。

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以人们通过旅游所获取的内容为视角将文化旅游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文化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各种需求而参与的增长见识、扩展视野、改进所处环境的一切活动”;文化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而开展的活动,包括民俗旅游、古迹旅游、节庆旅游、朝圣旅游、演艺旅游、朝圣旅游等”。

1991年,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对文化旅游给出了概念性定义(人们出于获得或满足文化需求而离开自己常住地,去往文化资源所在目的地的非营利性活动)和技术性定义(人们为了获取与或满足自身文化方面的需求,到古代遗迹、艺术文化表演、艺术演义等文化资源所在地的全部非营利性活动)。

1994年,Reisinger认为文化旅游是一些对文化体验有兴趣的人前往旅游目的地后所发生的一切活动。沃尔(Walle,1996)认为应该从游客的理解方式与理解方式对文化旅游进行定义,强调从游客的思想形态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

1999年,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上通过的《国际文化旅游》也对文化旅游进行了一定阐述,它将文化自身和所处环境看作是文化旅游的核心。这里所指的文化环境,包括了旅游目的地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也包括了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

国外学界对文化旅游的界定要么泛化倾向明显,要么局限性较大,但多是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界定概念,认为人们对于文化方面的特殊需求是文化旅游的源动力,是文化驱动了文化旅游。

3 国内研究综述

魏小安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1987)中最早在国内学界提到了文化旅游这一概念,但是作者并没有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确定,仅仅在文中提及旅游业不仅只有经济性,还有很强的文化性。

国内不少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和认识角度出发对文化旅游概念进行了定义,进行归纳主要分为如下四类。

3.1 将文化旅游视作旅游产品

蒙吉军、崔凤军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企业为提供的一种能够满足旅游消费者特殊文化需求的一种旅游产品。包括历史古迹旅游、博物馆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类型。这一类学者多是文化自身、游览方式、体验形式与过程出发,把将文化旅游产品等同于文化旅游。

3.2 将文化旅游视作旅游类型

马波将文化旅游看作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活动,是旅游活动多类型化的一种体现。郭丽华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根据个人文化修养和对不同文化的向往,离开自己的文化环境前往异地体验感受不同文化的一种全方位满足的旅游活动。

3.3 文化旅游是一种意识

部分学者从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将文化旅游视作一种“意识”。郭丽华认为,不能仅把文化旅游看作是一个旅游产品,它是旅游企业根据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而创造旅游产品的一种思路,是旅游企业对于旅游消费者需求的一种认识。

3.4 一切旅游活动都是文化旅游

有学者指出所有旅游都是一种文化旅游,任何旅游活动中多多少少都有文化的东西在里面,文化旅游这个概念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概念提出来,这种提法不过是想让文化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和驱动旅游发展。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持反对意见的则学者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大概念的一个分支,文化旅游依赖于人文旅游资源而存在,依赖于人们对文化的向往,那些靠自然资源或者人工娱乐设施作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显然不应看成是文化旅游,即使这些旅游中多少包含了一些文化的成分。

4 结 语

通过对国内外文化旅游概念研究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我们可以发现:

①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者们对“文化旅游”进行定义时都是先泛化再局限、从抽象到具体。

②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的根本,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必须从文化旅游资源出发才能具备现实指导意义。

③文化旅游是以文化的差异性为先决条,只有旅游消费者对于异质异地文化有了渴望和需求他才会前往目的地对该类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体验。

④我国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较少有学者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对文化旅游进行定义。

⑤部分学者简单将文化与旅游两个概念进行叠加,“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相互混淆、不叫区分,把文化旅游简单看成是旅游开发中对文化资源的挖掘。

最后,如果要对文化旅游做一个定义,笔者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通过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满足自身文化方面的需求而达到身体和精神愉悦的一种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刘宏燕.文化旅游及相关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S1).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7

[摘 要]“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是指原来不曾被认知为旅游资源的客体而现在被认为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的总过程。文章分析了

>> 浅谈数学例题教学“隐性目标”的显性化 初探历史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物流隐性成本的显性化探讨 谈数学例题教学“隐性目标”的显性化 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及范畴探析 隐性就业显性化研究 旅游资源个性化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军垦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界定和特征 论广州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和建议 浅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民歌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旅游资源的市场化评价 浅谈GIS在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中的应用 隐性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显性化和共享问题初探 专业化视角下的校长隐性知识显性化思考 隐性课程显性化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价值分析 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概念的界定 论旅游的被吸引性与旅游资源概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概念和应用 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概念和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是指原来不曾被认知为旅游资源的客体而现在被认为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的总过程。文章分析了我国“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类型、特征和支撑“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三大内在动力。提出了“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四个方面的应用价值。[关键词]隐性旅游资源;显性旅游资源;旅游理论[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6―0060―04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8

一、引言

作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和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资源也是构建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根基,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定义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固性,以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然而,在当今的旅游学界中,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认知还存在着很大分歧。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地界定,是当前旅游学术界以及旅游实践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回顾了过去40年中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已及对旅游资源概念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期发现旅游资源概念研究的进展,归纳和总结前人研究中的共识以及存在的分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文献回顾

在我国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历史中,对于“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界定是长期以来持续争论的焦点。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利益背景的主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资源”给予了界定,可以说众说纷纭。笔者收集了47种来自不同书籍、论文以及文件中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定义,目前社会及学术领域主要的定义已经基本涵盖在了其中。从本文所收集的定义中可见,在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上,不同主体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理由,也各自存在合理性。所以,至今仍是各持己见,争执不下。

在旅游学术界,也已有大批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探讨,张凌云(1999)列举了当时代表性的16种“旅游资源”的定义,并将所有定义划分为三大类观点,认为“旅游资源等于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产品的交集”的观点,是最符合旅游业发展实际的,最后结合自身认识对其给出了解释;宋子千和黄远水(2000)在分析不同的旅游资源概念和相关论述后,提出了旅游资源概念应坚持的四点共识;张力生(2003)分析了已有的旅游资源概念及其属性,并从广义和侠义两个角度给出了旅游资源的概念;宋瑞(2005)也对我国现有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现有旅游资源概念中的分歧与争论,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其划分标准;俞金国和王丽华(2010)在归纳总结现有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资源的几个本质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崔莹(2014)针对目前的4种对旅游资源有代表性的概念,对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与探讨,认为在旅游资源的界定中“旅游业利用观”是更为科学的,并倡导以国标为标准,不应再对“旅游资源”继续争议。遗憾的是,虽然各个学者提出的见解都各有其长处,对于这一旅游核心概念的界定,我国的旅游理论研究至今并没有达成一个令人信服的、一致认可的解释。

三、研究发现

通过分析本文所收集的所有旅游资源概念及前人的研究观点,发现“吸引力”是“旅游资源”的基础这一共识已经达成。

吸引游客的功能和价值是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的前提条件。即不管是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还是实际的旅游行为,某一资源之所以能够称作旅游资源,前提一定是它的吸引力。正如李天元和王连义(1991)在所述“吸引力因素是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在本文所收集和回顾的47种旅游资源概念中,就有26种明确的将“对旅游者具有/产生/构成吸引力”或者“吸引旅游者”“吸引力”等直接纳入了对“旅游资源”定义的语言中,另外还有10种用到“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类似短语。可见“吸引力”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和基础,在社会和学术领域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无可争议。

但是,在旅游资源这一概念上,更多的是存在争论性的问题。以下便是作者在研究现有旅游资源概念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的最主要的几类分歧。

第一,旅游资源到底是为旅游者所用还是旅游业所用。在本文所收集的旅游资源概念中,宋瑞(2005)、孙尚清等(1990)、孙文昌(1986)、刑道隆(1990)、杨贵华(2010)、张凌云(1988)都明确表示旅游资源应该“为旅游业所利用”,崔莹(2014)也认为在旅游资源的界定中“旅游业利用观”更科学。然而,陈传康和刘振礼(1990)、甘枝茂和马耀峰等(2000)、苏文才(1998)、杨贵华(2010)、郑本法(1994)则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能够“为旅游者(产生/进行/实施)旅游活动”的。这两种观点的不同,首先源于对“旅游资源”这个词语中“旅游”二字的理解不同。如果将其理解为“旅游者的旅游”那么就会赞成旅游资源应该为旅游者所利用的观点,倘若将其理解为“旅游业”,则会赞成“旅游资源”是为旅游业所利用的观点。作者认为,旅游资源必须“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定义,似乎将“旅游资源”与“旅游业资源”等同了。因此,作者认为旅游资源应该“为旅游者所利用”的观点更加适合,即旅游资源应是可以用于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源。因为在旅游业存在前,旅游活动就已经存在,只是并未像当今社会这样规模化和商业化,若只有用于旅游业的资源才属于旅游资源,那么就等于说没有旅游业便没有旅游资源了。而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确实被旅游者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源,比如某些未被开发的海域、沙滩、森林以及一些不需要开发可以直接利用的博物馆、民俗村落等。这些资源没有旅游业的介入,或未被旅游业所利用,但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他们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源。所以说,将旅游资源视为被旅游业所用,这样的理解显然与事实是不相符的。但是,上诉两种观点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其实,被旅游者所用的旅游资源通常都是可以被旅游业所利用的,即便现在并未被旅游业所开发利用,也存在以后被旅游业所介入的可能。因为,某一资源既然能够供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那么就拥有被旅游业所利用的价值和潜力。

第二,旅游资源是否是已经被开发的。一类观点认为,旅游资源是必须经过开发的资源。如保继刚和楚义芳等(1993)以及杨东升(2005)都将旅游资源定义为“人工创造物”。既是人工创造物,必然是经过开发的。朱玉槐等(1993)也认为旅游资源是经过人们开发,并在特定时空范围内被利用的。而另一类观点则认为,旅游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源,如黄回实等(1985)、朱玉槐等(1993)认为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旅游吸引物;杨时进(1998)则认为旅游资源是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的诸多要素。谢彦君(2001)定义旅游资源是可供旅游产业加以开发的潜在财富形态;杨桂华和陶梨(1999)认为旅游资源是可以为旅游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这一系列对旅游资源的表诉都说明旅游资源是处于目前尚未被开发状态的资源。但是旅游资源是否一定要经过开发,作者认为,旅游资源是未被开发或者不需要被开发的。首先,如本文在上一个段落的讨论中所说,某些自然存在的事物,并未被旅游业所开发,但确实已经成为了被旅游者用于旅游活动的旅游资源。还有一些资源是并不需要被开发而直接可以供我们使用的,如拥有秀丽风光的景区有些是天然存在而并不需要开发或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的。正如陈传康,刘振礼(1990)所说,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都是旅游资源。

其次,在对旅游资源的界定中,对“资源”本质的认识至关重要,“资源”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天然的”,即“未经开发的”。如某些矿产、石油资源,开发前,我们称其为资源,开发后就成了所谓的钢铁、石油、天然气等等,我们不再将其称为资源。而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前我们将其称作“旅游资源,开发后,我们则为“旅游产品”。因此,作者的观点是,旅游资源是未被开发或并不需要被开发的可供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资源,重点在于该旅游资源是否用于进行旅游活动。

第三,劳务或者人力资源是否属于旅游资源。一些学者,如郭来喜(1982)及唐学斌(1982)都将“劳务”纳入了旅游资源定义中。王大悟和魏小安(1998)、杨开忠和吴必虎(1998)也认为旅游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朱孔山(1998)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了“旅游业人力资源”。然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持反对态度。认为人力资源或者劳务不属于旅游资源,只是在旅游活动中起到媒介作用(杨东升,2005)。将人力资源或者劳务纳入旅游资源的这种看法脱离了旅游资源最本质的属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宋子千,黄远水,2000)。作者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在于劳务或者人力资源并不构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并未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的需求或实际旅游行为。虽然我们在某些景区能够看到的演员的各类表演,甚至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但这很容易造成误导,使我们将这些人力资源及其提供的劳务,作为旅游资源。然而,实际吸引旅游者的并非这些劳动(表演)。如在迪斯尼乐园中,穿成各式迪斯尼卡通形象的劳动者,并不是旅游资源,真正的旅游资源在于通过他们而呈现出来的迪斯尼卡通文化。人力资源只是作为载体,将艺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形的旅游资源呈现了出来。所以真正吸引旅游者旅游的并非是这些人,劳务和人力资源自然也就不应称作旅游资源了。

第四,服务、基础设施等是否属于旅游资源。一类观点如杨振之(1997)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资源、服务及其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王大悟和魏小安(1998)定义广义旅游资源涉及旅游活动的商品、设施、服务;朱孔山(1998)将旅游资源划分的四个部分中,“旅游设施资源”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宋子千和黄远水(2000)及宋瑞(2005)都认为,虽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对旅游者旅游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不是旅游者前往一地旅游的主要目的,并不直接构成旅游吸引因素。作者的观点是,服务、基础设施等不属于旅游资源。排除旅游活动,这些服务、基础设施等在旅游客源地就存在。即便某些景区是人造的,也不能代表这些事物属于旅游资源,因为真正的旅游资源是通过这些人造设施设备所体现出来的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而服务及设施只是其载体或媒介。另一方面,某些服务和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等,虽然不构成旅游资源,却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或某一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如交通条件就可能影响到旅游者对于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的可到达性,旅游服务条件太差会减弱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四、结语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9

一、关于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资源即资产的来源,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起点。资源按其来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重要资源。随着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类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石油危机”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认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开始应运而生,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关于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一般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一定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某资源持续供养人口数量的规模。综合对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1)“数量”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定义,如在自然资源或环境对人类的承载力领域,Abemethy将承载力定义为在不造成物理、生态、文化和社会环境退化的情况下所支撑的人口数量;(2)“负荷”式。如Catton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不导致系统退化和影响未来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某特定环境能够持续性地或永久性地支撑的最大负荷”,可采用人口数量与其总需求量的乘积来表示。(3)“速率”式。如Rees将人口承载力定义为在不轻易地影响相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情况下,特定的环境能够无限期地支持的最大资源利用速率和废物产生速率,即最大负荷。(4)“能力”式如唐剑武等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尽管资源承载力定义多种多样,但其内涵基本一致,其研究的共同出发点是从资源制约的角度进行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二、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类型

尽管资源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3个子系统,但目前有关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领域,其中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历史最长。80年代后期考虑到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学者们转而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开始了包括自然资源、能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内的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

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生存和发展的场所与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土地承载力一直是承载力研究的重心和核心。

1.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土地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当地的资源以及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进展

土地承载力研究最早是由人口学家展开的。到上世纪20年代,帕克和伯吉斯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1970年以前的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大多是生态学上承载力定义的直接延伸,由于只考虑区域土地的粮食供应量所能养活的人口,而不考虑其反馈作用,因此只能对某个时期该地区所能供养人口数量作出粗略的估计。下表列出了国内外对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主要成果:

综上所述,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单因子分析法、农业生态区划法(AEZ),多目标规划法、系统动力学法。

纵观以往对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可看出具有以下局限性:(1)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以耕地为基础,以食物为中介、以人口容量测算为目标,研究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依靠本地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所能承受的一定消费水平下的人口量,这在一定意义上难以揭示区域人地关系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2)土地承载力研究面对的将是一个包括人口、资源、环境在内的生态经济系统中所有组分的和谐共存关系,不是生态经济系统中某一子系统,更不是子系统中的某一组分。(3)以往土地承载力研究中往往将区域土地承载力系统作为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这使得区域现实的土地生产潜力和区域实际能提供的食物量可能相差很大,再加之人口大规模的区际流动,从而导致由土地生产潜力计算的承载能力可能远远偏离区域实际承载能力。

(二)水资源承载力

1.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水资源承载力(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WRCC)是承载力概念与水资源领域的自然结合,目前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分析这些定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徐有鹏提出,水资源承载力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最大能力,也即水资源的最大开发容量。施雅风等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承载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刘昌明在“水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提供给社会与经济的潜在水量中对工业、农业、城市等部门发展支撑的那部分水量。

2.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区域水资源承载力(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的理论研究,国际上单项研究的成果较少,大多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在国内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才逐渐成为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主流。其中以新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为代表。我国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模型研究可以在下表中做一总结。

(三)环境资源承载力

1.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环境资源承载力概念是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科学的发展出现的,其理论雏形源于环境容量的概念。根据承载介质的不同,环境容量又可分为土壤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容量三大类。由于环境容量仅反映了环境销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因而,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狭义的环境承载力。

2.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特点。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可以以人类活动作用的方向、强度和规模来加以反映,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1)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所制定的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制定环境标准的目的是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2)环境容量。从前面对环境容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容量大小与区域环境质量有着密切关系。环境质量优越的区域环境容量就相应较大,反之亦然。(3)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承载力主要是针对污染物而言,所以这里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与污染物排放有关的生产技术、环境控制措施、生活习惯等。

三、关于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评价方法

定量化是承载力应用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承

载力概念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证。从长期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定量化方法:(1)替代指标(Alternative lndicator)或指标体系(1ndicator System)法。(2)系统动力学法(SystemDynamics)。(3)多目标决策分析法(Multi―objective DecisionMaking and Analysis)。主要是从多种资源的限制作用和(或)多个目标来分析特定区域的土地或环境承载力。(4)专家系统法(Expert System Approach)。主要是采用专家系统并通过建模来实现承载力的分析和计算。(5)营养需求法(NutritionDemand)。主要是在应用生态学领域中得到应用,根据特定环境所能提供的营养物和动物生长的营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来确定承载容量(6)问卷调查和计数法(Questionaireand Counting)。主要是应用于旅游和娱乐承载力方面。目前也出现了采用定量化模型来计算旅游承载力的趋势。(7)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对这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四、关于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研究的展望

承载力作为一种描述人与环境或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度量工具,在长期的争论中,已经对唤醒人类环境意识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但总体上看,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证计算,承载力研究都不够系统和深入,尚未形成从基本概念到量化方法的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于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尚未形成共识,以及能够准确描述人与环境或物种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定量化方法尚为缺乏。纷繁芜杂的承载力定义甚至足以使专门研究承载力的学者都感到困惑,连对承载力本身存在与否都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并不存在承载极限。

目前,在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上呈现出几种学科和种类偏好:从研究角度上来看,资源承载力研究可分为总体资源承载力研究和各子资源承载力研究。总体承载力主要通过生态足迹法和相对承载力评价法对承载力进行评价,有些还会通过评价进而拟和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曲线。但是,自然资源的复杂性决定了各种自然资源的范围和内涵难以界定。同时,他们对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和制约关系,很难明确二者的关系。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尝试性研究,尚未得出成熟的结论。

对各个子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等资源的承载力评价上,其中大部分研究以人口作为承载对象。也有部分研究以经济规模作为承载对象,但研究重点都是放在承载力指数的计算上,对相关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和政府政策的建议相对较少。在量化上,当前的承载力定量计算方式大都基于人口(生物)、环境及其关系的假设,采用线性方法求解,因此很难反映真实的现实情况,即使是系统动力学的非线性方法,也不能有效地刻画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加之承载力概念本身具有很大的动态变化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大了量化的难度,降低了量化结果的可信度及其对政策和管理的作用。

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虽然源自国外,但是国外对于单个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以及和经济问题协调发展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它一般仅与其他自然资源一起在可持续发展文献中得到了宽泛的探讨。这在于:第一,承载力是一个难以证明的、非规范性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概念,依赖于研究或管理目标、外界技术及人类活动输入等因素的条件性极限,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难于量化和对政策决策起到实际的作用;第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其对污染问题的关心一般要甚于资源量的问题。我国的资源承载力研究始于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逐渐成为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主流。总体上看,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吸收了国外的研究成果,一般偏重于应用和量化方法的研究,对概念的系统探讨较少。在概念上主要是借鉴了FAO和UNESCO对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在量化方法上则吸收了《增长的极限》中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学方法。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10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语义模型 信息抽取 本体

[分类号]G250.76

1 引言

语义是指“数据(符号)”所指代的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是对数据的抽象或者更高层次的逻辑表示。语义通过两种途径产生:①人类赋予;②通过计算模型产生。通过第二种方式产生的语义可以被计算机理解和处理,可以被获取、传递、共享。根据实体资源(如文本和图像)来产生语义或挖掘出信息所蕴含的隐性语义是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基于统计的聚类分析、共词分析、信息抽取和挖掘技术可以帮助实现语义的自动抽取。实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语义模型,该模型既适用于显式语义,又适用于通过显式语义挖掘推导出隐含语义。语义模型是通过模型作为媒介来实现数据语义关系形式化描述的一种方式。基于本体的语义模型是通过以本体为核心的模型作为媒介,实现数字资源语义关系形式化描述的一种方式。本文基于本体构建了语义模型,并基于该语义模型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过程中信息抽取策略。

2 信息抽取与本体

信息抽取是从分布的、异构的文本中提取出特定的事实信息,将其中隐含的语义提取出来并以更为结构化、更为清晰的形式表示,为用户使用提供便利。信息抽取与语义标注总是融合在一起、互相支持的;信息抽取需要在语义标注的基础上进行,语义标注的内容是经过信息抽取提取出来的。因此,目前对于信息抽取研究离不开对抽取对象的语义分析和描述。语义分析与描述技术的研究热点是本体技术。

本体是对面向计算机语言的、已被组织的知识的描述,而信息抽取是面向自然语言,分析文档表达的事实和从这些文档中提取相关信息片段。信息抽取和本体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抽取相关信息的理解程序,本体被用于信息抽取,是信息抽取的语义知识依据;信息抽取可以丰富本体,因为信息抽取出来的文档可以作为设计和丰富本体的知识资源。

这两方面的任务被结合在循环中(见图1)。本体可以有效地、准确地、解释信息抽取出来的数据,而信息抽取从文档提取出来的新知识可以整合进入本体从而丰富本体。

2.1本体对信息抽取的支持

在抽取过程中,本体知识对文档的语义解释具有重要作用。

本体对领域概念以及概念的多种形式进行了规范性说明,因此在信息抽取中可以用来进行字符串的语义分析,进而进行概念识别;在信息抽取过程中,需要领域本体对文档中实体名称进行识别与分类。本体中的类可以对信息抽取文档进行概念识别、语义标注和概念规范。

本体的概念层次结构。传统信息抽取的重点是使用同义词集而不是层次关系。例如,在wordNet中,同义词集可以用于语义标注和消歧,但上下类关系还需要本体参与。本体中包含的语义类型或语义的层次关系,有助于通过抽取内容进行推理和忠实释义。

更先进的信息抽取系统也需要利用领域本体的概念节点、概念节点的属性和相互关系予以描述。本体中的概念与属性值能够清楚地描述信息抽取对象的本质。对于文档中抽取对象的分析既能提高自然语言处理,又能指导概念框架的实体构成,而相应的规则即是基于短语模型,更多是基于语义分析的。

领域概念模型。领域概念模型本身用于推理,它能合并不同表现形式的同一概念,并且能够揭示出隐含的语义。

2.2信息抽取对本体的丰富

本体构建一直是公认的语义进程中的瓶颈,而信息抽取有助于本体构建。已经提出各种方法用于语料库的建设以利于本体构建,如基于规则的信息抽取即是对本体构建方法的补充。基于推理规则抽取出基本数据,通过已有本体对该数据进行概念及概念关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数据中新的概念或概念间的新关系整合到本体。

实体命名抽取:实体命名通过在本体中以实例的形式表示。从这个角度看,需要自动地不断地为本体增添一些热门领域的实体名称。而信息抽取被广泛应用于识别和分类文档、网页、数据库等中的实体。

关系抽取:在结构化本体中,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着语义关联。目前从文档中获取本体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基于共词分析方法、基于知识库方法和基于信息抽取模式方法。信息提取模式方法提升了前两种方式:第一种方法需要对基本关系类型进行解释,而信息抽取中的规则就是特色化关系;第二种方法原有的知识可以帮助设计一个提取规则。

信息抽取通过本体进行基于领域的语义分析,提升信息的语义性,为智能检索打下基础;本体通过信息抽取不断学习,不断演化,解决本体构建的瓶颈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本体构建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语义互联的语义模型,利用语义模型探讨语义互联实现过程中各个重要环节的策略,进而最终完成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语义互联。

3 数字图书馆互联的语义模型

语义模型是对内容语义、语义类型及语义关系进行描述和组织的机制,它试图在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资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两者灵活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语义的角度来解析信息资源,进而从互理解的角度来提升用户检索的准确度和召回率,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语义模型是影响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语义互联的核心要素。本文构建了以元数据、领域本体、桥本体和本体解析体系为组成要素的语义模型,利用语义模型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过程中的数字资源、用户需求表达的语义解析,完成数字图书馆用户交互层、内容管理与功能层、内容层之间的语义映射。其中,元数据进行资源的标准化描述,领域本体进行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语义标注,桥本体用于资源之间语义聚合,本体解析主要解决本体的具体效用发挥的方式,如图2所示:

3.1元数据

元数据是数字图书馆用来解决语义互联的重要基础工具。数字图书馆由资源构成,而资源是可以被标识的。元数据提供了对资源各种属性的描述。元数据通过定义数字图书馆中资源的信息结构以及定义由数字对象构成的资源库的组织结构,决定着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方式。元数据发展比较成熟,已经形成完整规范的元数据体系,包括元数据格式、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方案、元数据应用纲要、元数据注册系统等等,这些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语义互联打下了基础。

3.2领域本体

领域本体是知识组织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领域本体是对领域内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经过精确定义的,提供了对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与描述,能够为计算机所使用并可用数学方

式表达。在领域本体技术驱动下,信息资源以全新方式进行组织,组织原理发生如下改变:①从用户可理解到机器可理解;②从信息描述到知识表现;③从语义隐含到语义揭示;④从“以概念为中心”到“以概念一关系为中心”;⑤从信息表示到智能推理。这些变化要求知识组织理论、形式、方法、技术、体系以及知识组织过程都要随之改变,实现对资源从语法层面向语义层面深入,最后直至语用层面的组织,在获取、表示、加工、存储、重组、提供、共享、利用、控制等知识组织过程中,充分体现语义性,在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各层之间,在用户、资源、服务之间,形成语义互理解和互操作。

3.3桥本体

桥本体是一种特殊的本体,完成不同领域本体概念之间关系的映射,进而实现本体整合,形成领域内的共享本体。桥本体记作Obridg。,可以用一个六元组表示:

Obridge={cb,Acb,Rb,Arb,hb,xb}(1)

其中,cb表示桥本体概念的集合,Acb表示桥本体概念所对应的属性集的集合,Rb表示桥本体之间关系的集合;Arb是桥本体之间关系所对应的属性集的集合,Hb代表了概念的层次结构,xb是一系列公理集合。

在概念上,桥本体具有四层树形结构(见图3):第一层是最普遍的概念,标记为T;第二层具有概念桥和关系桥两个概念,它们分别表示了两种不同的桥关系;第三层由10种不同类型的子类桥组成;第四层是一系列动态创建概念的集合,它们的属性描述了不同本体之间关系的信息。其中上面三层是固定的,称之为静态层,第四层的概念是根据已知的多本体动态产生的,为动态层。

3.4本体解析体系

数据存储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使用的效率。本体是系统多层之间语义联系的纽带,因此本体、桥本体的存储方式影响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的质量。本文选用的本体描述语言为W3C推荐的OWL,将其存储到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存储本体既有缺点,对本体含有的丰富语义缺乏精准的表现,又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已有文献对本体到关系数据库模式映射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此仅谈及桥本体的解析。

根据桥本体的概念结构和关系数据库的形式化定义,下面给出它到关系数据库模式的映射规则。

以桥本体建立数据库,取名为database-brid―geO。

桥本体中的十个桥关系分别为桥本体的子类,分别以这十个桥关系建立十张表,表名为table―Bcequal、table_BCdifferent、table_BCisa、table_Bcinstan―ceof、table BCoverlap、table BChasa、table_Beopposed、ta-ble_BCconnect、table_BRsubsume和table_Brinverse。

将桥本体的属性映射为各个表的属性,属性类型为字符型;各表属性个数并不相同,主要包括三类:一类表示具有该种桥关系的两个领域本体的名称;一类表示具有该种桥关系的领域本体的类名称;一类属性代表该类所对应表的地址。

属性值分别取值为领域本体名、领域本体中类名和类对应的表名。

不同领域本体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表中的记录。

表中的主键为复合主键,由不同领域本体名称和不同概念名称组合而成。

4 基于语义模型的信息抽取策略

抽取对象是异质的、异构的、多语种的、半结构化甚至是非结构化的,并且可能存在着语义模糊、语义缺失,因此对抽取对象实体命名识别、实体间关系的识别变得更加困难,需要多种技术协作完成。语义模型能有效协助信息抽取:利用元数据对数字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化描述,利用领域本体集和桥本体实现数字资源和用户信息资源语义关系形式化描述,而语义模型中本体解析体系为信息抽取为利用本体提供了途径。因此,利用语义模型可以有效地进行实体命名识别和信息抽取规则制定。基于规则进行信息抽取能有效过滤掉噪声,增加新的结构信息。大体过程如图4所示:

4.1数据采集和数据清洗

通过各种数据采集工具对数据库、文档和网页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结构化的,采集相对简易;而文档和网页结构各异,先将它们抓取入系统;数据清洗目的是对有信息价值的各种数据通过处理产生纯文档。首先对抓取的原始数据进行结构分析,去除噪声,分析数据是表结构、文档结构还是网页结构,网页结构是内容型网页还是表单型网页,并对各种结构进行识别剥离;然后进行内容分析,例如网页中的广告、图像、版权信息等等;最后对用户关心的信息内容进行提取,产生待处理的纯文档,如图5所示:

4.2文档预处理

文档预处理的任务是自然语言处理,将文档处理切分为待处理的词汇和信息单元。首先将待处理的纯文档进行词语切分和词性标注,取出分词结果中的名词和动词;然后按标点符号进行短句分割,作为信息单元,并以此作为信息抽取的粒度;最后对短句进行语法词法分析,并实施初次筛选,保留其中至少包含两个名词和一个动词的信息单元。该过程需要相关领域知识的术语表、词汇表、主题词表等,对分词系统中的词表进行二次加工。语义模型中的领域本体可以提供规范化的概念及概念中所涉及术语的多种形式,可以对词表进行丰富和规范,如图6所示:

4.3规则生成

信息抽取规则的生成利用了本文构建的语义模型。语义模型中的领域本体描述了概念、属性、实例以及本体内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桥本体描述跨本体的概念之间的多种关系。领域本体和桥本体用OWL描述,将OWL本体映射到关系数据库,形成语义模型数据库;数据库中含有若干个表,通过表、表的属性、表的主键与外键以及属性之间的约束对本体进行解析。信息规则在此基础上生成:首先从语义模型数据库抽取类、抽取属性、抽取实例、抽取关系,对于桥本体还需要抽取表名;然后通过其解析出的本体中描述的概念、关系、层次结构等来生成三元组,再将此三元组作为信息抽取的规则存入规则库。如图7所示:

4.4实体抽取

信息抽取主要是对信息单元进行解析后,对信息单元中的名词基于语义模型中的概念和实例进行实体命名识别,充分利用本体对概念规范描述的优势,提高实体命名识别的准确性;再对信息单元重新规范,形成具有主、谓、宾三元关系的分析树。将该分析树与抽取规则三元组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将该三元关系存入数据库中,完成信息抽取;如果匹配不成功,对该三元关系的概念与语义模型进行语义相似度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形成本体中的新概念或新关系,添加到语义模型中,完成本体学习,丰富领域本体,如图8所示:

基于语义模型的信息抽取有如下好处:①语义模型的引入既保证了结构的一致性,又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使不同来源的数据都能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描述和呈现,方便了信息的继承与交换,提高了信息抽取的准确率及召回率;②驱使整个信息抽取过程都直接来自于语义模型,这为利用各种各样的本体数据呈现了一条非常自然的路径;③基于语义模型的系统可以促进本体进化,丰富领域本体。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11

关键词:泛长株潭区域 旅游品牌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brand of Pan ChangSha- ZhuZhou- X iangTa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wo type”

Tang Yuegong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3)

Abstract: Pan ChangSha- ZhuZhou- X iangTan region has rich nat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But the core of tourism resources throughout the region is basically punctate distribution, due to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not high, the lack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tourism brand development and brand strategy of tourism planning, effect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the well- known brand is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play. Therefore, continuous mining and refining the regional brand core value,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to enhance regional tourism brand building type two "under the angle of view, realize the domain leading brand and secondary br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enhance regional brand identity and core value, help transform to promote Hunan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province to province by industry.

Key words: Pan ChangSha- ZhuZhou- XiangTan Tourism br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长沙、株洲、湘潭(以下简称“长株潭”)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也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泛“长株潭”则是以三城市为核心区域,湘江为纵轴,1.5小时车程为半径,包括衡阳、娄底、益阳、常德、岳阳等沿江城市群(以下简称3+5城市群)。泛“长株潭”及附近地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旅游基础设施良好,尤以张家界、韶山、南岳等地为海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但纵观域内核心旅游资源基本呈点状分布,如南岳位列湘南、韶山地处湘中、张家界偏隅湘西等,由于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不高,缺乏优势旅游品牌培育与旅游品牌战略的规划实施,产业集群与知名品牌的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因此,不断挖掘和提炼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探索 “两型”视角下区域旅游品牌建设与提升对策,实现域内主导品牌与次要品牌协同发展,增强区域品牌认同感及核心价值,有助于引领和推进湖南旅游由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实现旅游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一、泛“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区的划分及品牌发展现状

“经济圈”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区域经济名词,主要是指从区域的经济条件、自然资源及宏观管理出发,由此构成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地区产业配置圈。“经济圈”理论则是指内部具有比较明显的同质性与群体性的区域,与外部有明确的组织和地域的大都会区或大城市群。如我国的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经济区等;国际上如美国的五大湖、大洛杉矶、大纽约三大都会区等。但随着这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推进,随后这一理论也被引入到较小地域的某些优势产业,突出表现在某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基于以上认识,将“经济圈”有关理论移植到旅游业,不难对旅游经济区的概念做出以下厘定:为了获取良好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以核心旅游资源为基础,构建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的旅游协作区,形成优势旅游产业集群。

沿用以上观点,以核心旅游资源和中心城市为基础进行归类整合,可将泛“长株潭”旅游区划分为“长株潭”、大湘南、环洞庭三大区以及比邻的以张家界为核心的大湘西旅游区,在此基础上对域内旅游品牌概念进行梳理归类(参见表1)。

(一)“长株潭”旅游区及品牌概念

“长株潭”是指以长沙为中心,包括长沙、湘潭、株洲的城市群。该旅游区既是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泛“长株潭”地区的旅游集散地,逐步形成了三大旅游品牌概念。长沙主推“山水洲城”的旅游名片,着力塑造“历史名城――文化旅游”的旅游品牌;株洲则以炎帝陵寝遗址为推手,打造“炎帝文明――寻根旅游”的旅游品牌;湘潭以韶山故里为核心资源,倾力打造“伟人故里――红色旅游”的旅游品牌。但以上品牌概念的塑造还存在泛化倾向,有必要对其不断加以整合提升,逐步凝炼成主导旅游品牌。

(二)“大湘南”旅游区及品牌概念

“大湘南”是指以衡阳为中心,包括郴州、衡阳、永州以及娄底、邵阳部分地区所在旅游区域。“大湘南”水系比较发达,地质构造复杂独特,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已形成了南岳宗教旅游、琅山地质旅游、东江湖亲水旅游、九嶷山舜文化旅游等品牌概念。但这些品牌还存在内涵分散单一、核心概念或主导品牌有待提炼整合等问题,目前尚缺少体现浓郁地方特色的核心旅游品牌。

(三)“环洞庭”旅游区及品牌概念

“环洞庭”以岳阳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所在的旅游地区。该区域逐步形成了岳阳楼――君山风景名胜区、桃花源风景名胜区、东洞庭湿地生态休闲区和桃花江竹海旅游区等省内外知名景点,但该区域仍然存在品牌概念分散、品牌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旅游品牌概念急需凝炼、主导旅游品牌与副品牌如何协同发展等问题。

(四)“大湘西”旅游区及品牌概念

“大湘西”是以张家界为核心,包括张家界、怀化、湘西州所在的旅游区域。此处是湖南最负盛名的旅游目的地,拥有秀丽的山水风光和多彩的民俗风情。武陵源是世界自然资源遗产地,自然景观独一无二;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城遗址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性城堡,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湘西”还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优势明显。大湘西旅游区已经形成张家界生态旅游和湘西民俗旅游知名品牌,但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着力打造区域核心旅游品牌,实现主、副品牌协同发展。

二、泛“长株潭”区域旅游品牌的演化过程

旅游品牌是区分和识别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或旅游景区的一种特定标记,通常由某种名称、术语、图案或其他识别符号所构成。它既体现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域的独特性,又反映了旅游产品、旅游形象、旅游品质等认知度和忠诚度。因此,探寻区域旅游品牌演进机理,应在考虑资源和地域独特性的前提下,整合区内相关品牌概念,凝练出主导品牌的核心概念。从泛“长株潭”地域划分和资源特征来看,其旅游主导品牌创意及确立可从以下两层面予以理定(参见表2):

(一)泛“长株潭”区域旅游品牌识别

1.“长株潭”旅游主品牌概念提炼

“长株潭”城市群拥有韶山、马王堆汉墓遗址、岳麓山――橘洲风景名胜、炎帝陵等知名旅游吸引物,旅游品牌主题内涵丰富,长沙还是“广电湘军”、“出版湘军”的聚集地,发展文娱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也存在概念过多、主题不突出、区分度不高等问题,有必要归类整合相关概念,形成主品牌概念。在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独特性和知名性的前提下,鉴于韶山作为闻名海内外的著名旅游目的地以及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替代的地位,理应构成区域旅游主品牌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主品牌,以此带动其他旅游品牌协同发展,进而做大做强区内“文化娱乐”旅游产业群。

2.“大湘南”旅游主品牌概念提炼

“大湘南”旅游吸引物虽以“山”(衡山、九嶷山、琅山)和“湖”(东江湖)见长,但除南岳、琅山的品牌知名度较高外,其他品牌仅域内知名且影响力较小,难以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概念。由于区内山系、水域资源发达,加之地域又比邻粤港澳,可将“山岳”与 “亲水”旅游概念整合为休闲旅游主品牌概念,将其打造成粤港澳的休闲后花园,吸引泛“珠三角”旅游者前来休闲,把休闲旅游产业打造成区域核心产业集群。

3.“环洞庭”旅游主品牌概念提炼

“环洞庭”主要旅游吸引物包括岳阳楼、洞庭湖、桃花源等著名景点,其中岳阳楼、洞庭湖是国内外广泛知晓的景区。域内旅游吸引物几乎均与“水”资源保持密切关联,“岳阳天下楼”和“洞庭天下水”是“名楼名湖”效应的真实写照。区域主导旅游品牌的凝练应借助这一效应,将“环洞庭”旅游打造成“亲水”特色旅游;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比邻武汉城市圈的地域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实现两区旅游资源互补,两地客源互动,把“亲水”旅游产业打造成区域支柱性产业集群。

4.“大湘西”旅游主品牌概念提炼

“大湘西”依据区位划分,虽未划入泛“长株潭”旅游区,但因与其比邻且拥有张家界、凤凰古城、通道侗寨等著名旅游资源,是湖南旅游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和最著名的一张名片。因此,泛“长株潭”旅游品牌的构建必须与之协同发展。“大湘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生态环境与民族风情完美结合,是现代“体验旅游”取代“观光旅游”的最佳境地。由于张家界武陵源的核心地位无可撼动,应着力打造武陵源绿色旅游主品牌,以此带动民俗旅游等其他品牌协同发展,将“生态民俗”旅游产业打造成“大湘西”的支柱性产业。

(二)泛“长株潭”旅游总品牌概念的凝炼

从以上区域旅游主品牌概念的演化过程不难发现,泛“长株潭”旅游品牌总概念可以用“山水情,湘文化”六个字加以概括。“山”主要指以张家界、南岳、琅山等为代表的名山;“水”则概指洞庭湖、东江湖、水府等知名水系或湖泊以及各地丰富的温泉资源;“情”特指湖湘大地所独有的民俗风情;“湘文化”意指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泛“长株潭”旅游总品牌概念的凝练炼和打造, 有效识别了域内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既为构建主、副品牌协同发展的区域旅游品牌结构创造条件;也为区域旅游品牌与“快乐湖南,锦绣潇湘”的湖南旅游品牌协同营销打下了基础。

三、促进泛“长株潭”区域旅游品牌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促进泛“长株潭”区域旅游品牌协同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和推进区域旅游品牌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以“红色旅游”为核心,打造文化娱乐旅游品牌及产业集群

“长株潭”城市群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决定了其必须把这一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形成旅游经济增长的核心级和龙头产业。域内的故居、刘少奇故居、纪念馆等伟人故里,应紧紧围绕“红色之旅”这一主题,不断挖掘“红色”题材,加强品牌推广与营销,把“长株潭”倾力打造成国内外最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品牌地。与此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内(如马王堆西汉古墓遗址、炎帝陵等)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区域文化娱乐产业发达的优势,实现红色旅游品牌与文化娱乐品牌协同发展,并以红色旅游的“量”来助动文化娱乐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以“休闲旅游”为抓手,促进山地亲水旅游品牌及产业发展

现代休闲旅游取代传统观光旅游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业的主要特征。“大湘南”拥有南岳衡山、九嶷山、~山以及东江湖等丰富旅游资源,其地貌类型多样,水系发达宽广;既有交通便利,又有比邻粤港澳的地域优势,是泛“珠三角”游客休闲度假的宝地。应充分利用地域和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打造休闲旅游主品牌;同时注重温泉漂流、宗教文化、地质游学等旅游副品牌的培育,从而实现主、副品牌有序、竞合、差异化的发展,把“大湘南”旅游区建成粤港澳的休闲后花园,将休闲产业打造成区域支柱性产业。

(三)以“亲水旅游”品牌为推手,促进水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

“环洞庭”旅游区拥有包括洞庭湖、岳阳楼、桃花源、汨罗江等著名旅游吸引物,又毗邻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随着京广、沪昆高铁的相继通车运行,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日益凸显。该区域应在“水”字上做足文章,以“亲水旅游”作为区域主导旅游品牌,进一步整合“楼、湖、江、岛”等资源,借助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洞庭放歌”大型歌舞晚会、桃花源旅游节等系列节庆营销活动,吸引长三角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及“长株潭”周边游客,扩大名湖名楼效应,倾力打造最具水文化特色的亲水旅游产业集群。

(四)以“绿色旅游”品牌为龙头,打造生态民俗旅游产业集群

生态旅游是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它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 实现认识、欣赏、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的旅游。大湘西旅游区包括武陵源(张家界、天子山、杨家界等)自然资源风景名胜区以及凤凰千年古城、永顺老司城遗址以及德夯苗寨、通道侗寨等民俗村落。但鉴于张家界在国内外的知名地位,应充分利用其资源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张家界的生态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大湘西”旅游,实现绿色旅游主品牌与民俗旅游副品牌的协同发展,从而带动和引领“大湘西”生态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注重品牌培育,加大品牌营销力度

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泛“长株潭”旅游地品牌形象的构筑,应以长株潭――红色旅游、大湘西――绿色旅游、大湘南――休闲旅游和环洞庭――亲水旅游为区域品牌主导概念,着力营造“人文与自然”旅游品牌特色,不断丰富“山水情、湘文化”的总品牌概念,着力打造和营销“快乐湖南,锦绣潇湘”的总品牌。同时,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观进行创新,构建品牌创造与品牌培育为核心的一体化创新体系,不断巩固旅游品牌在游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综上所述, 实现泛“长株潭”区域旅游品牌协同发展,必须在有效识别旅游区域及品牌结构的前提下,不断挖掘和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促进域内主品牌与副品牌协同发展,提升品牌认同感,逐步实现区域旅游品牌营销之间有序、差异的竞合格局,推动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营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强势吸引力的高质量旅游品牌,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从而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进而促进湖南旅游业由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范小军.城市品牌塑造机理――成就卓越城市品牌的原理和方法[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2008.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12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从事中师“电化教育基础”课教学多年,但看了近期《中国电化教育》及相关电教书籍对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相关论述后,却被有关三个概念关系的论述搞昏了头脑:李康在他的《试论教育技术及其研究对象》一文中认为[1],教育技术是最大的概念,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是它的下位概念,而现代教育技术又是电化教育的下位概念。另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化教育学》一书将电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概括为[2]: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作者强调: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而李龙在他的《论我国教育技术的定位》一文[3],又提出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虽然有不同之处,但完全兼容,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不再是两样皮的观点。另有《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一文[4],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电化教育今天已演变为教育技术”。上述三个概念到底应怎样定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笔者认为这是个重大理论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同仁指教。

二、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

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上述两种分歧观点,关键在于对三个概念的定位。第一种观点,把电化教育看成教育技术的下位概念,是把教育技术定位在美国AECT1994定义上,而把电化教育定位在必须采用现代教育媒体才算电化教育这个基本条件上。认为教育技术探讨的是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获得教育、教学的整体优化。而电化教育探讨的只是与电教资源交织在一起的教学资源的各种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尽管两者的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最优化,但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不同。把现代教育技术看作电化教育的下位概念,是因为狭义地定义了现代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认为现代教育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而把常规电教媒体排除在外;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涉及的资源主要指与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相联系的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只是现代教育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第二种观点,把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定位为同一概念,一是因为把系统的教育技术概念,人为地分为实践和理论实践研究两个领域,从而狭义地定义了教育技术概念(1998定义);二是把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进行扩大。

三、对三个概念的定位及相互关系的看法

1.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随着美国教育的发展,这个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现在应该说统一在了AECT1994定义上,即“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有人认为这个定义不符合我国国情,应该按照我国国情重新定义,从而得出1998新定义。笔者不敢苟同,但赞成梅家驹在他的《教育技术的定位与错位》(《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教育技术的定位在技术,具体地说就是对有关促进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几个环节。对技术方面的术语表述不应该强调国情的差别,重在对本质的理解。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技术概念应该统一在AECT1994定义上。

2.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早,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当今在对定义的论述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已形成了共识。梁育腾主编的《电化教育基础》将其论述为: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活动,以求实现教育最优化,叫电化教育。这个定义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二是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三是必须有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四是电化教育的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3.现代教育技术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13

【关键字】绿色建筑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

1、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

绿色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分析与设计,其中室内的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空气品质等为室内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绿化设计、公共设施集约化设计等为室外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

(1)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良好的室内环境对于居住者的身心愉悦、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概念设计在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降低建筑能耗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碳排放,降低建筑设施增多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与破坏。通过利用现场资源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将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区划分归类,如将具有同样使用功能的区域设计安排在指定的空间内,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节能,而室内空气的对流畅通又降低了用户对空调等设备的依赖;利用自然资源还可以完成室内的防潮、除湿、换气等事项,同时也增加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感和愉悦感。

(2)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从宏观方面而言,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和设计以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重要的出发点,实现建筑工程的科技性、经济性、地域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此笔者将重点对室外环境中的绿化设计进行一些分析。这种绿化设计通常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及窗台绿化等。对于城市建筑来说,屋顶的绿化设计就是对特定范围内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及生活意境的创造。据研究,城市建筑物植被每增加10%,就能在夏季最炎热的视觉中将白天的温度降低2~3度,这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能使夏季降温、冬季保暖,同时还吸附了浮尘颗粒,降低了大气污染。

(3)建筑材料的选择。根据有效场地选择来减少材料的需求量,并就地选材或在允许的地方使用旧材料,这样省却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费用,减少了能耗和浪费。在使用新材料时要首先选择最低消耗、而且具有再生性、可持续生产并能回收的材料。例如在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区,考虑增加可再生、可回收的木材材料的使用率;就地选取本地区的青石资源,用于建筑物的基础和修桥、补路等,不仅美化了建筑环境,而且营造了地方特色,还节约了资源。

2、绿色建筑节能概念设计

依照当地气候条件,认真研究节能减排及能源利用技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耗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概念设计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绿色室内设计所使用的原材料大多保持着原材料的质朴本色,因此能够就地取材,即选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是可回收的材料,对塑料、玻璃和工业废弃物等进行再生的利用。

4、绿色建筑智能概念设计

绿色建筑智能化概念设计可利用温度、湿度以及风力等自然条件设计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以保障室内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效率。通过完善的智能化概念设计以促进绿色建筑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

5、绿色建筑节水概念设计

中国属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节约用水是现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应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绿色建筑供水、排水、卫浴用水、建筑物周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都是排水设计的一个重点。绿色建筑内部需要大力提倡并推广节水型器具的设计与应用,在进水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余压,设计建设建筑区域中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开发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性水用于绿地的灌溉等利用途径;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并按照室内水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科学设计冷热水以及开水供应系统,或者是采用分质供水。

6、绿色建筑地下空间的利用与节能设计

建筑体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城市从单一的地上空间趋于向地上地下综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缓解城市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实际问题;同时,由于地下厚实的土层受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使得地下空间具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因此,可设计成一种节约制冷与采暖耗能的最经济有效的建筑形式,从而提高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

二、绿色建筑概念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不仅关注建筑自身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以体现建筑的“绿色”化,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创建一个舒适健康、安全便利的居住场所,满足居住人群对建筑功能的需求。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原则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个关键,并将其贯穿于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功能设定以及建筑材料和技术选用、设备安装乃至建筑工程完工后的营运、维护等进程之中,充分把握概念设计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人、自然与建筑物三者之间的互动。

1、整体及环境优先

在设计中,绿色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与周边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力求所谓的最佳环境效益,就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关心与尊重。如对当地文脉的保持、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等,加强对建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技术、材料的重视及利用,搞好建筑环境的绿化,降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运用独特的美学原则以充分展示建筑体的时代精神。

2、简省高效

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就是要体现对能源节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运用电子和信息技术等诸多手段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并加强建筑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预见性研究,使近期规划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为建筑物后期扩展和建造留下充分的余地。

3、健康舒适

在保证适用性的基础上,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透光等,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保证住户工作及生活、学习环境的绿色、健康。

三、结束语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气候环境差异较大,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加强绿色建筑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探讨力求达到绿色建筑概念设计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建筑节能设计管理的职能,建立良好的设计环境和政策支撑,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于绿色建筑概念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30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陈宇峰.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2008(3):3-4.

文化资源的概念精选篇14

学习者的相似性反映了学习者之间相近的学习经历,将相近者组织成一个具有共同学习兴趣和目标的共同体,可以增强虚拟学习社区中各组成要素的耦合与连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黏度。本文基于领域本体提出一种能够描述学习者个性化特征的VSM模型,并以此为数据结构,设计了一种能有效计算学习者相似性的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概念之间继承和包含关系,算出概念相关度,能快速计算出学习者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度;得出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专家分组经验,为提高虚拟学习社区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关键词】 领域本体;知识库;个性化特征;学习者相似度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2―0032―05

一、引言

当今,人类社会已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交流成为个人的立世之本、生存之道。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虚拟学习社区是人们进行远程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使得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学习任何需要的知识。在传统教育中,学习活动往往以集体方式进行,学习者不但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现场辅导,而且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也能有效促进其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由于教师、学习者和学习集体处于分离状态,使得学习者较难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常常感到无助和孤独,进而产生挫败感和厌学情绪,降低学习的热度和效率。显然,通过在学习平台上突出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引导,推荐最佳学习伙伴,自动将相近者组织成一个具有共同学习兴趣和目标的共同体,可以增强虚拟学习社区中各组成要素的耦合与连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黏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探索大多局限于概念界定、学习策略和学习模式研究等理论层面,对于理论实现层面的关键构建技术研究相对较少。例如 Hope N. Tillman提出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和特征[1];赵建华和李克东阐述了基于协作方式的教学设计[2];黄怀荣探讨了CSCL的理论和方法[3]。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协同就是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而从本质上讲,交互是由资源构成的,资源是构成交互的资源,离开交互的资源是毫无意义的[4]。以学习者之间交互的资源为载体,将学习行为中发生的资源交互映射到语义层中的本体概念,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问题就转换为计算概念之间的相似度问题。关于本体概念之间相似度的度量方法有多种,例如:Tervsky提出了基于概念属性的语义计算方式[5];Leacock 提出了基于结点距离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方式[6];Lin D提出了基于信息内容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方式[7]。这些方法对于计算概念相似度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还需针对具体应用背景,进一步考虑各种因素,提高概念相似度的准确性。

三、学习者个性化特征表示

学习者模型是记录学习者情况的一种数据结构,是对学习者信息的抽象描述和表示。它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练习测试结果,分析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历史变迁等信息的特征[8][9]。由于本研究的重点是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兴趣和认知能力的相似度,以便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推荐最佳学习伙伴和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学习者模型主要突出描述的是学习者的认知状态及个性化兴趣偏好信息。学习者模型表示的方法与所学领域知识是紧密相关的,领域知识的构建运用本体来建模,因而学习者个性化特征表示也采用本体方式。

1. 基于本体的知识库构建

知识库作为学习资源的组织和管理核心,其构建可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知识空间和信息空间[10][11]。知识空间是语义层,信息空间中学习资源通过映射到知识空间获得语义,知识空间利用本体来建模。起源于哲学的本体是对领域知识的概念化、形式化、明确化描述[12]。概念是对领域中可以标识的事物描述的集合,本体就是用特定领域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概念之间的语义。概念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多对多关系,把概念当作结点,关系看成边,组成本体图。在具体应用中,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约束和简化。在此,将领域知识中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粒度抽象成概念,其关系主要是派生和包含关系,而学习资源则可隶属于某些概念,组成概念树型的学习资源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Ci表示本体中的概念,LRkj代表与某些概念相关的学习资源。

图1 知识库中的学习资源组织结构图

2. 基于本体的VSM表示学习者个性化特征

向量空间模型(VSM)在文本分类中具有广泛应用,其基本思路是利用一个关键词组成的向量近似描述文档内容,由于关键词具有随机性,造成向量的空间维度一般较高,且关键词之间被认为是线性无关的。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由于学习者的兴趣和行为大多围绕学习资源展开,因此根据其交互的资源来分析和理解学习者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学习者对某一个学习资源感兴趣,其背后隐藏的是对某一个知识点感兴趣,利用知识库中本体概念对学习资源的标注作用,可以将学习者的特征描述从信息空间层迁移到知识空间中的语义层,即领域本体层。本体中的概念存在关系且数目较少,可以较好地克服VSM模型中向量维度较高,且线性无关的缺点。

定义1. 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浏览,下载,上传,提问,评论,答疑,测试等)组成学习信息对象集合SB=[{bi0≤i≤M}],M表示对象总数;每个bi可以表示成一个向量v={(c1,a1,v),(c2,a2,v),…(ct,at,v)},ct表示本体中的概念,at表示学习行为,v表示学习行为的分值;所有学习信息对象的集合构成特征向量,V={(c1,v(c1)),(c2,v(c2)),…(ck,v(ck))},k表示该学习者感兴趣的学习主题数。

3. 学习者特征的获取与量化

在一个开放的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往往要经过注册才能成为正式成员,其主要学习行为有浏览资源、下载资源、上传资源、提问、评论、答疑、练习测试等。通过对这些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不难得出他们的兴趣点;不同的学习行为反映出内在的兴趣度和认知能力不一样,在量化过程中要体现出差异。

特征获取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者在注册时自行设置几个核心概念和反映兴趣浓度的分值来描述其兴趣。这可以很好地解决系统冷开始的问题。

(2)记录学习者的链接点击行为,点击后学习者会浏览此学习资源。

(3)在学习者上传自己认为较好的学习资源到知识库的过程中,可以强制其利用领域本体标注此学习资源。学习者能够上传某个学习资源,体现其对此方面的知识较为熟悉。

(4)学习者提问的内容,能较好地反映其兴趣点,问题到概念的映射可以自动标注,也可以强制学习者手动标注。

(5)学习者对某个学习资源发表评论,说明学习者对该学习资源背后的知识点较为熟悉。

(6)学习者能对某个问题答疑,且提问者能根据其答疑结果决定是否结题,反映出答疑者对此问题具有深入的研究。

(7)学习者的练习测试能反馈出其对某个知识点的兴趣特征和认知能力特征。

学习者不同的学习行为表示其对某个知识点的兴趣度和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必须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划分类别。在此,类别特征被划分为{关注,兴趣,了解,理解,应用}5个级别,对应分值为{1,2,3,4,5}。

四、学习者相似度计算

1. 基于本体的概念相关性

一般而言,从图论的角度看,领域本体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多对多关系,表示的是一个图结构。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库组织和管理核心本体概念所对应的知识点是一种派生的继承关系和整体-部分的包含关系,在此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图结构――概念树。

定义2.若CX和CY为概念树中任意的两个概念,则它们之间的最小边数,称为语义距离,记作D(CX,CY)。

不难看出,两个概念的语义距离越小,其相关度越小;反之,则相关度越大。且D(CX,CY)满足: ①非负性:D(CX,CY)[≥]0;②同一性:D(CX,Cx)=0;③对称性:D(CX,CY)= D(CY,CX)。

在本体概念树中,若两个概念离根越远,表示语义越具体,则两个概念越相近。

定义3. Depth(C)为概念树中概念C的深度,Depth(root)=1, Depth(C)=Depth(CParent)+1,其中root表示根概念,CParent为概念C的父概念。

定义4.CA(CX,CY)表示概念CX和CY共同祖先集合;NearestCA(CX,CY)为它们的最近共同祖先。

显然,同样语义距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最近共同祖先的深度越大,说明它们之间的重合度越好,相关度越高。依此原理定义如下两个概念之间的相关度:

其中,CX和CY为概念树中任意的两个概念,[a]为调整因子。

2. 概念值的归一化处理与点积运算

量化之后,学习者对概念认知程度值在区间[0,5]之间。概念间的相似度是一个取值[0, 1]的数值,如果不在这个范围,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为此我们定义概念值之间的点积运算如下:

其中,CX和CY为概念树中任意的两个概念,[ε]为极小值。分析公式(2)可得,当[V(Cx)]与[V(Cy)]的值相等时,[Cx×Cy≈1],说明两个学习者有相当的认知水平;当[V(Cx)]与[V(Cy)]的值为0时,[Cx×Cy]=0,表示学习者都没有关注到这个知识点,不记录此特征;[V(Cx)]与[V(Cy)]的值差异越大,则叉乘后的值越小,说明两者的相似性越小;反之,则越大。可见,公式(2)能反映出学习者的特征相似性。

3. 学习者相似度计算

设任意两个学习者x、y,其对应的用户特征向量空间分别为Vx和Vy,[Cx∈Vx,Cy∈VY],定义向量元素之间的相似性CSsim(cx,cy)为

公式(4)的含义是:学习者之间的相似度是由其特性向量中的概念元素共同决定的。取学习者x特征向量中的任意概念,计算此概率与学习者y特征向量中所有元素的概念相关度和评分值,取最大值;然后对得到的最大值做累和,除以x征向量的个数,得到平均值作为学习者x与y的相似度。

五、实验分析

为了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改进算法,我们设计了一个具备一般性特征且简化的软件系统虚拟学习社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学习者模型能够有效地表示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所提出的学习者相似度计算方法能够很好地区分出相近的学习伙伴。

1. 算法实验步骤描述

(1)建立基于本体的软件系统知识库

咨询领域专家后,建立一个简化的软件系统领域本体,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和学习资源标注提供统一、标准的知识背景。生成的知识空间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应用中可以构建更加详细的概念关系)。将概念树中的结点按照层次遍历的顺序编号,具体编号对应的概念名如表1所示。

(2)本体中的概念相关度

根据公式(1),设置调整因子[α=0.50],可得到本体中两个概念之间的相关度。计算得到部分概念的相关度,列举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概念相关度具有几个特点:① 概念自身的相关度为1;② 概念之间的相关度是对称的;③ 当概念之间距离相等时,相关度会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学习者相似度计算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系统中的学习用户所形成的个性化特征向量记录如表3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 ,Learner1、Learner2和Learner5差不多都接近0.75,因为他们都感兴趣操作系统和MS-Office;Learner2和Learner8对C#语言的掌握程度相同,出现相似度为1的情况;Learner3和Learner4都爱好程序设计,但因为学习的语言不同,相似值为0.4720;Learner6和Learner7虽然学习的软件不同,但其所学的内容都是图像处理方面的知识,彼此之间的相似值也较高(0.6267);Learner 3和Learner7由于学习目标相差较远,计算得出的相似值不高(0.1012)。显然,计算得出的相似度较好地反映了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得出的相似值符合真实学习环境中的经验值。

2.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算法的执行可分为两部分:离线执行和实时执行。

由于本体概念树在系统设计时就基本稳定,公 式(1)的运算可以离线进行,在实时计算时可以直接读取。

对于实时计算部分,假定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用户数为n,本体概念树中的概念数为m;分析公 式(4),计算某个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相似度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n×m×m)。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由于学习者感兴趣的学习主题一般都相对有限,可以认定为常量C,因此,实际运行的算法复杂度一般为O(n×C×C)。

[参考文献]

[1] Hope N. Tillman. Virtual community building using internet tools[ EB/ OL ] . [ 2004 - 10 - 16 ] .http : ∥ / i100/ vc. htm

[2] 赵建华,李克东.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00,(4):7-13.

[3] 黄怀荣. CSCL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1999,(6):25-30.

[4] 张立国. 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8,(8):22-23.

[5] Tervsky.Features of Similarity[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4):327-352.

[6] Leacock C, Chodorow M. Combining Local Context and WordNet Similarity for Word Sense Identification[A].Felbaum C ed.WordNet: An Electronic Lexical database[M].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8.265-283.

[7] Lin D.An InformationTheoretic Definition of Similarity[A].Proc of the Int’l Conf on Machine Learning[C].1998.296-304.

[8] 高毅,申瑞民,杨帆等. 基于开放E-Learning 平台的学生行为分析中心[J]. 计算机工程,2004,30(15):86-87.

[9] 谢忠新,王林泉,葛元. 智能教学系统中认知型学生模型的建立[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3):229-232.

[10] 林木辉,张杰,汪星一. 一种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库构建方法[J]. 闽江学院学报,2008,(5).

[11] 林木辉,张杰,包正委. 智能教学系统中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及推送研究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12] Fensenl .Ontologies:silver bullet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M] .Berlin :Springer--Verlag,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