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与心理学范文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十四篇)

时间:2023-09-18 16:09:17

心理与心理学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1

[主讲人简介]张厚粲,1927年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并且留校任教,1952年经过高等院校教育的调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国际心联副主席。2005年台湾辅仁大学授予张厚粲先生心理学博士学位。张厚粲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实验心理学、人类的认知以及心理和教育测量。她首先将认知心理学引入中国,在心理统计和测量方面,她主编了我国最早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教材,率先开设了心理测量的课程,组织修订中文标准推理测验、韦氏智力测验,编制中国儿童发展量表,使得测验在我国广泛地应用和发展。张厚粲教授不仅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培养了很多心理学研究人才,是我国心理学界公认的开拓者和带头人。

一、走进心理学

我是在初三即将毕业时想要学心理学的,并且一学就是几十年。当时那个年代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都讲科学救国。尽管道路坎坷,我还觉得,我就是要学这门学科!

读书的时候我是个比较淘气的学生。我在京城最好的学校念书(贝满女中,现在的一六六中学),但我却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我对当时老师的教学是不满意的,觉得他们不了解我,自然也教不好我。所以,我就想寻找一门能探索人心的学问。记得高中毕业时,同学们填报的志愿大多是化学、物理,当老师问到我时,我坚定地说:心理学。老师们都很惊奇且有一些遗憾,他们觉得我应该上数学系,可我就偏偏喜爱心理学。

进入大学后我才真正开始学习这门学科。尽管我国古代有很多心理学思想,但科学心理学却是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学生回来以后有几个学心理学的,比如北大的蔡元培先生,他师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冯特是实验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鼻祖,他的中国学生就是蔡元培。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北大另外一位教授陈大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那时起(二三十年代),小学到大学,做了很多测验,最早的测验是由美国人做的。那是1915年,他们测到底是美国儿童智力高还是中国儿童智力高。中国500个孩子参加了测试,结果是中国的孩子智力高,他们不敢往外宣传。但是,现在要仔细分析,我们是在哪些方面强?我们发现,中国儿童在小时候是不错的,但到了大学以后,需要创造力,咱们就差了。中国儿童的创造方面比较差,基础知识比较好,这我们现在都承认。通过我举的这个例子,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心理学还是比较兴盛的时期。我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之路。

二、历经战乱,沉浮中坚持选择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外国人都走了,我们都迁到西南联大,整个学术也因战乱衰落下来,心理学更是如此,它毕竟在当时是小学科、冷学科,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挺过来了。1948年我在辅仁心理学系毕业时,我们班就三个人,不过人少也有好的地方,就是你怎么考都是前三名。但当时我是第一。后来我因为成绩好留校任教,我们的系主任是德国的心理学博士,心理学本就起源于德国,而他就是冯特的徒孙这一代。所以说,我们学的是正统心理学,基础打得非常扎实。

抗日战争时,心理学就停滞了,但解放后,心理学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因为当时强调政治,政治跟学术没有分清。而且那个时候大家都学唯物主义,认为心理学是唯心的,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一直被打压着。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把心理系给取消了,几个学生都并入了教育系。另外,此时不光批判心理学是唯心学科,更给它扣上了“反动”的帽子,还把辅仁大学来的老师和学生都打成了反动派。

我出身不好(因我是张之洞的孙女),是官宦家庭,从教会学校毕业,又在学反动的心理学,当时的境况十分不好。但我还在坚持,因为我相信这个学科虽然现在遇到一点困难,但我很坚定地认为只要把这个学科学好,对教育和教学都好!我就这一个想法,所以就坚持下来了,我什么都不争,只是为了事业。

1958年第一次挨批判,从北师大开始,叫拔白旗。我才30多一点,现在看来30岁不算什么,可能才是研究生。可那时我已经是教了很多年书的老师了。因我21岁就开始教书,是年轻的“老”老师了,所以我是个大白旗。那是《光明日报》的第一版拔白旗,我就是那大白旗。此外,《光明日报》还出了两本批判集,原来图书馆还有,后来被收起来不让看了,因为确实不合理。大家对我的批判里,有一条说我讲课好。因为你讲课放毒,你讲课最好,所以你在毒害学生,毒害最深。可能现在你们这些年轻的孩子并不能理解我的这段经历,连我自己都想不通。

心理学在“”时就更糟了,由开始,把心理学打成了伪科学。那时候批判是不能上前辩驳的,说你是假的、伪科学,就已经给你定性了。这时,很多人都说心理学死了,教心理学的老师命运也凄惨,有老师自杀了,有些年轻老师转行了,因为心理学系整天出麻烦。而且当时老师多半都下乡了,我因为家里有个小女儿没人照料,所以没让我上干校,不过我也在生物系的农场里干了一年,冬天在图书馆里搬白菜,搬了一冬天的白菜,又在物理系的小工厂做了两年下线工。

直到1960年,局势才有所缓和,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门学科,觉得心理学也还行,能解决很多实际遇到的问题。北师大做了一件影响了全国的心理学界的大事——成立了心理学专业。1960年时我们还完全归教育系,只开设了一门普通心理学,后来才有儿童心理学,但只有我一个人是心理学出身。领导开课时问我应该上什么课,我说上实验心理学。“好,你上!”我说得上统计心理学。“好,你上!”结果和领导协商后,每门课都我上,可我也不能直接上,毕竟年头过了,我也需要准备、学习,所以那时候我是一边学、一边教,四个年级的课都是我上。也就是那些年艰苦的岁月,从1960年到1965年,我们培养了一批人,像林崇德、郑日昌、程正方等等。

心理学得以恢复,我真的很带劲,什么都顾不上了。那时小女儿刚出生,学院产假是56天,之后我就把她送托儿所,自己马上去工作,那么多的课需要我上,我根本顾不了别的事。即使系里就我一个人,我也高兴,我觉得我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尽我的努力来培养一批好学生,振兴心理学科。

之后到了“”,大家知道“”时不能看外文书,不能读英语。心理学又没有了,没有书,也没有笔记,我就凭脑袋了!那段时间也是异常的艰难,生活的苦都可以忍受,唯独专业发展的瓶颈,让我从心底觉得难受。

北师大的心理学系发展很坎坷,但我总是在里头,还是很重要一员。每次遇到批判,总是先批我,因为我出身不好,而且就一个人还在坚持着这门学科,所以错都是我的。我也没什么可以辩护,我根本不在乎那些,我就是从心里爱心理学,跟它共患难,有了感情。

1978年以后,直到1985年,全国只有五个心理系:北师大、北大、华东师大、杭州大学和华南师大。再看这些年,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的三十年里,心理学的发展可谓蓬勃向上,现在有200多所学校都开设心理学的课,可能还不止。心理学从那个被打倒的伪科学,真正站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热门的学科。应该这样说,有如今的成绩是非常不易的,幸运的是在这其中一直有我!前面一段艰难的时候我参加,后面好起来的一段我也参加了。我跟心理学那是纠缠不清的。另外,不得不说的就是我这个人,我身体好,基因好,小时候运动好,营养也不错,教育也好,这都是我好的地方,还有我心态最好了,我就这样子一直挺过来了。

三、学科恢复,曲折中求发展

谈到心理学的恢复,这里有几件事情。第一,在杭州大学,由陈立老先生主持,办了一个全国各校心理学老师来学习实验心理学的班,培训实验心理学。讲课的老师有北大的,北师大的,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我也是其中之一,总讲认知过程。我讲课很受欢迎。科学院的人不大会讲课,闷头只讲实验,与学生没有互动。我就不一样了,我最初学心理学就是想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所以,我上课很注意学生的反应。那一拨学生后来都从事了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博导了。这些学生里面还有年龄比我大的。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验心理学班,对心理学的恢复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第二,1979年在全国心理学大会上,大家都意气风发,觉得很高兴。而我这人就爱多事儿,我想,心理测验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小分支。(心理学)都恢复了,为什么这一支不恢复呢?因为这一支是在“”挨批挨得最厉害的,当时只强调人的阶级差异,不能说人有其他差异。“”的时候,测验在最底层,被批判得最厉害。现在是不是能够让它“重见天日”了!我就跟湖北大学的一个老师说:“你跟我合作,我们起草一个文件。”于是,我们俩贴了一张大字报,说心理学恢复了,心理测验作为它的一个分支也应该恢复。在那次大会上,大家都觉得还不错,承认我们是对的。但是怎么做?谁都不会,不知道怎么做,因为有一部分人还心有余悸,虽然我说的大家也基本认同,但是没有人做。那怎么办?我说还是我来吧!

我就去找我的老师——林传鼎,我的测验课都是林老师教的。我跟林老师商议,林老师说:“行,你来安排,我来上课。”再加上北大的吴天敏老师,我们三人于1980年5月在武汉办了一个测验班。我就敢那么干。全国老师大概来30个人吧。林先生讲智力测验,吴先生讲比纳测验,我教统计。解放以后,教育系都是文科的,所以谁也不会统计,可是你要真学测验,不会不行,所以我就想啃这块“硬骨头”,第一本心理学的统计书就是我写的!坦白地说,我上这门课很不容易,那时只讲到很简单的描述统计,后来统计学本身发展了,我也得学,再把心理学的知识加上。我讲统计,另外两位老师讲测验,我们这班运行得挺好。那拨学员也是后来全国心理测验的主要人物。

这两个班把我国的心理学抬起来了,这些老师是全国各地来的,他们一回去就起作用了。我在这其中也做了点好事,帮助心理学建立起来。并且在那个班里林先生讲完测验,国外的韦氏测验也引进中国,我们又组织全国学习了韦氏测验,中国的第一个测验就开始了。

从1980年后,心理学真正恢复,一直到现在,各地都发展起来了。

四、教改之机,润物细无声

众所周知,高考刚恢复(1978)时,一切百废待兴,连考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那时考大学是事关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考上就能有好的前途等着你,考不上只能回农村。我之所以提这件事是因为我在上78级本科生的统计课时,需要分析高考的数据,可当时国家是保守的。

后来,教育部认识到国家的教育改革要来了,于是把美国的ETS请到了中国,把各省高招办的主任和负责人都请来听ETS在北京的一个研究报告会。当时因为我做统计,所以也给了我6个名额让我去听报告。但因课程多,我没去,就安排了几个学生去,学生听完回来跟我汇报说讲得还可以,但底下很多人听不懂,学生们把他们不懂的问题写在纸条上递交了上去,可在会场并未得到答复。大概过了一个多星期,突然心理系领导找到我,问我为什么跟外国人联系,我也觉得很莫名其妙,后来才得知原来那些外国人看完我的学生提问的纸条后就过来找我们,想要跟我们座谈。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些外国专家看见这有几个明白人,还能够交流,有了像样的问题,他们也希望进一步跟我们沟通,我觉得是件不错的事,就把学生召集起来,让他们认真准备。当时我们有两个英语特别好的学生,我让他们准备一个欢迎辞和一些主要问题,另外一些学生各自也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等到外国专家来时,他们坐一排,我们坐一排,高教司司长就坐在我对面,而且还指定了一个外语学院的老师做翻译。外国专家讲完了我就让学生讲,提问题请人家回答。他们的回答学生们都能听懂,我也不插言,当遇到我认为比较晦涩的问题,我就补充几句,就这样,我们很友好顺利地谈完了。之后,高教司的司长还问我能不能给他几个学生。我回答说还不行,他们连三年级都还没念完。另外,那个外语学院的老师因为不太清楚一些专业词汇,其实翻译得是不够准确的,可我们的学生都表现得特别好。那次我们非常成功,给北师大争了光,也得到教育部的认可。

之后我们就跟教育部、教委联系上了,索要了高考数据,我们需要做分析、做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改革。我们提出增加题型,选择题、判断题都是我们提出来的。后来,我们又干了几年,因为改得好,还成立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是从高教司分出一些人成立的。我们和高教司合作得很好,那时官员很虚心好学,我们也尊重他们,相互配合很好,所以,因为高考改革这件事情,我们还得了教育研究的一等奖。

再后来,我们终于从教育系分出来了,心理学系正式成为独立的系科。国家提出来,教育要适应科学,科学要走向应用,心理学也跟着走向应用了。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其他资格考试,都看到了心理学的用处,渐渐地,心理学就走向了应用,我们这里现在也变成应用心理系了。我觉得这样挺好,师大的心理学就是应用,因为我的想法是心理学走向社会,社会各个方面要认可心理学。原来毕竟学生想来学,家长还有防备在里面,但是现在家长也都支持学生学心理学了。现在心理学在社会各界广泛得到应用,包括教育学,也不能忽视心理学,所以,我们的工作没有白做!

另一方面,我想讲的是心理学的对外交往。心理学之所以能够这么快成功,跟国际的交流是分不开的。国家说要赶上国际水平,甚至超越国际水平,而心理学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1978年、1980年,科学院派出一个团,共4个人前往德国参加国际心理学大会。在会上,申请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大有发展,外国人也认可了。1984年,我国开始正式作为一个会员国,每次大会都需要派出2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出国是很不容易的,自1979年起我就有三个机会,但都因我出身不好,得不到学校的信任,都被否定了。到1981年我向学校力争,并保证返回,学校才让我出去了一趟。回来后,大家知道我的确不会跑出去,之后就不太限制我出国了。1984年,中国加入了国际心理学大会执委会,并被选入了执委。全世界现在有七八十个国家都是会员国家。我们从1984年进去当执委,一直到现在,中国人始终在执委会里没出来。中科院心理所的荆其诚老师,当了八年执委,到1992年当选国际心联的副主席,1996年他才卸任。我一直是代表,1996年进入执委,到2000年,我又当选为副主席。之后,是中科院心理所的张侃接任我。中国从1984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我们都在执委会里,并且中国有三个国际副主席。

当然,我们能够连续做执委,跟国家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中国地位提高,他们不敢小看中国,这个很重要,这是一条;别的学科没有,只有心理学这样,那就跟心理学工作者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心理学的国际地位真的是在不断提高,国家给我们做后盾,我们也争气。

心理学从过去,从伪科学到现在的面貌,几十年打造取得这样的成果真的是很不易。尽管我一直在被限制,但是我觉得也还挺高兴的,我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死,而且还能站在这里跟大家说历史,讲故事。我很高兴,因为心理学的发展我比谁都清楚,所有的活动我都参与了。在这其中有苦难,抛开个人的得失,心理学的成功有我一份,我觉得无比骄傲!今天,我跟大家讲心理学,是因为我跟心理学经过了这么一条坎坷的道路,但是现在都过去了,说句玩笑话,中国的心理学比我发展得更好!

五、做敢于表达、勇于争取的中国新世纪妇女

我觉得妇女做出来的成绩,更不容易。不仅是说我们的生命条件、身体条件,在家里管的事儿多,而且很多地方我们还是有点儿受压。我在心协的时候,当了两次副理事长,始终没能当理事长。因为我是女人,大家有这样一个想法,还是男性更合适。但不是人家说我们不行,我们就真的不行,我们需要争取。

我再告诉大家一件得意事,作为妇女,我是1983年的三八红旗手,又是妇女委员会主任。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在这个会议之前,1993年的一次大会上,就说世妇会要在中国开,这表明我们中国的妇女运动搞得好,妇女地位在提高。黄启藻,那时的妇联主席,他讲得都挺好,但却说世界妇女大会的主席是李铁映。我当时就发言了,为什么妇女大会要一男的当主席?咱们这么多人,说妇女解放了半天,怎么就出不来个主席呢?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主席改成了彭佩云。那天开幕式,我看到彭佩云穿着一身大红的衣服,站在那儿讲话,我觉得很神气,代表中国妇女有这个地位。中国妇女站起来了,全世界都看到了!

所以,妇女得说话,妇女得争取。现在,女同学的成绩都好,从小就是女生老实,女生分儿高,所以重点学校都是女生,三好生也是女生,研究生也是女生越来越多。再者,女的再棒,都是“员”,领班员、服务员,什么这个“员”,那个“员”,而男的都是“长”,科长、部长、处长……现实是不是这样呢?

如今国外有多少女总统出来了,中国还早着。尽管现在不管人大,还是政协,都会提到女性的比例高了多少,但如果拿人口数来讲,还差得很远。这里有妇女自己努力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个改变人们传统旧思想的问题。我觉得一个女人要自信、自强,别老觉着自己不行。我也不信女的各方面都应该跟男的比。女飞行员、女伞兵、女武警,我觉得这些职业里的女性少一点也没关系,别老把女人都干成“那样”。我们要自立自强,但是我们自己也要知道我们的优点、我们的长处。平等就是各有长短,才能够做到和谐。所以,女人要打扮得好一点儿,漂亮一点儿很重要,女同学们别怕麻烦,我们只要自己站得稳、站得正,自重,有自信!

像心理学,那么惨的一个学科,我们都做起来了,你们别的学科,一定比我们心理学科会做得更好。我就是一个不文不理,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的人,这么一个马马虎虎、经历不怎么顺当的人来给同学们做个报告。我觉得应该让大家看到,我始终不是很幸运,但是我始终都是很乐观的样子。我在工作,而我觉得心理学现在能够成功,我很开心,因为这里有我一份力量!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给予我突出贡献奖。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2

关键词 概念 研究内容 理论构成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校心理学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领域,近几年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由原来对学生的关注逐渐增加了对老师和管理者的关注,对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越透彻越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展开。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总结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学校心理理论。学校心理理论不同于学校心理学,前者关注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老师的教学心理,同时研究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以及管理人员管理过程中的心理。虽然学校心理理论与学校心理学都是研究和学校有关的心理学,但是二者存在显著的区别,明确二者的区别对进一步深入丰富理论研究,同时进一步促进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思。

1概念界定

1.1学校心理理论的概念

学校心理理论是指和学校生活有关的各类人员的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教师教学心理,工作人员管理心理等众多方面。学校心理理论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个统称,涉及面广,范围宽。学校心理理论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并把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在运用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

1.2学校心理学的的概念

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由学生延伸到教师、管理者,学校心理学的概念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它是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类成员的心理活动,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生与其它构成成员和谐发展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分支学科。

2研究内容

2.1学校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学校心理理论主要研究和学校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过程中有关的心理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更好的服务师生。因为学校不仅包括教育教学活动还包括管理,人际交往等活动,每个涉及的领域都是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学校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心理,还包括学校中各种岗位工作人员的心理。所有在学校中涉及到的心理现象都是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

2.2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以教育心理学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现象,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在6~18岁从小学至高中的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研究者向教师提供心理知识,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3理论构成

3.1学校心理理论的构成

学校心理理论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构成如下:知识学习的心理理论、技能学习的心理理论、能力培养的心理理论、德育的心理理论、人际交往的心理理论、自我认知的心理理论、教学的心理理论、管理的心理理论、学生心理辅导。在每个构成方面都涉及到很多心理学知识,研究者对这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并对这些心理现象给予反馈。学校心理理论不仅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关系密切,而且也是这些心理学分支融合的结果。

3.2学校心理学的构成

学校心理理论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学校心理理论虽然也关注学校教育领域内其他成员的心理健康,但其侧重的主体主要还是学生。学校心理学的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目前在中小学开展工作,比较关注对学生的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学校适应。

4小结与展望

学校心理理论是学校心理学的延伸与发展,学校心理理论以学校心理学为基础逐步发展。学校心理学和学校心理理论又有各自独特的研究领域。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多,范围广泛。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具体,针对性比较强。学校心理理论与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有交叉重叠。为了加深人们对学校心理理论和学校心理学的理解,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应加强对两者的互补研究,研究心理理论的同时借鉴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并利用学校心理学的知识丰富学校心理理论。另一方面,加强对两者的区分研究,明确界定学校心理理论和学校心理学研究领域,不能把两者研究内容相混淆。

参考文献

[1] 任其平.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01):49-54.

[2] 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职业特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08):57-61.

[3] 孙菊霞,徐光兴.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04):61-65.

[4] 官群.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国际现状[J].心理学探新,2009(02):52-56.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研究应用

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学生当中约有70%的少年儿童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更广为存在,不管优生、差生,或多或少都存在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心理问题。为人师表,了解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对培养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专业与工作的一些实践、想法、体会,对学习与心理健康作一些初浅的探索。

一、学生心理研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人类的教育活动是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社会人材的重点活动。学生心理研究是促进教学活动的方法之一。充分认识心理研究在教育中的作用,切实把握心理研究与教育教学活动二者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人格情操。小学是学习知识的奠基阶段,开展小学生的心理研究,认识小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疏导心理障碍,发展健康的学习心理是很必要的。

(一)学生心理研究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也是进行教育活动的理论依据。

(二)学生心理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学生的活动,它必需以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为依据,适合学生的年龄实际,采取有效的方法,选择恰当的内容。而在这过程中,能很好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纠正。

(三)教学活动也反过来丰富着学生的心理研究活动。

学生心理研究有很多必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进行,脱离学生实际的研究是难以赋予生命力。学生心理研究的实例、对象必符合某一阶段年龄的学生。例如:

1.学校教育中有关学生学习活动与学习的成就讨论,就可以丰富心理学研究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2.当前素质教育中要求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使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丰富、发展。

(四)学生心理研究在教学中可以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问题。

对于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只有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才能解释、分析说明,寻找它们的形成原因,从而为教师提供正确的指导。再说,学生心理研究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的途径方法

(一)学生的健康的学习心理。

1.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的意义。

首先:在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中,健康的学习心理有助于预防身心的一些疾病。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人体机能(如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发展。当代大量的医学研究也证明,心理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说健康的学习心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心理 健康是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保持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积极乐观、创造性的投入学习。如果学生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学生在智力的发展、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会产生连带的阻碍,不良的心理行为和心理活动会威协人体的健康。心理健康是学生的良好学习的重要前提。

2.健康的学习心理标准

在我初浅的认为健康的学习心理应具备以下几点:(1)能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面对问题困难,对坐折、失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不健康的学习心理 会以幻想代替现实,抱怨社会、他人、环境。(2)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成功与失败,有自知之明,能确立自己在学习中的目标、制订计划等。(3)心理行为符合年龄阶段特征或说智力正常。人的心理行为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小学生的阶段应具备相当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活动模式。若一个心理 行为已经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小学生正值人生的启蒙阶段,是学习知识的初始,是天真、童趣的人生阶段,应具备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如表现过于稳重、狂妄自大,则有悖于一阶段的年龄心理 特点。(4)乐观进取、善与人相处。心理健康的学生情绪稳定,乐观、热爱生活、乐于学习,不断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学习潜能,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生活中,乐于与人相处,人际关系和谐,尊重他人,积极合作、团结互助、合作交流、相互取长补短。(5) 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学生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行动、语言、思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变迁。

(二)学生学习中的几个重要心理问题及表现。

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是多类型的,在心理学的不同研究领域、不同流派中是有很大的差别。在我认为中,小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厌学心理问题

厌学心理问题的表现。厌学心理表现为上课易走神,“人在曹营,心在汉”畏惧老师,在学习上不喜欢学习、讨论问题,不善于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作业错误率上升,字迹马虎,粗心大意,不求上进,出现故意迟到、早退、逃学等。总的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总以逃避的一种心态。

2.学习焦虑问题

学习焦虑心理问题。其心理行为表现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是面对考试时,对其要求、目标、计划出现精神过度紧张,而导致出现焦虑不安,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考试“怯场”逃避等心理反应。

3.扰乱性心理问题

扰乱性心理行为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等感觉不适合自己时,就把学习上的事看作与自己无关,并对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教学活动作出负面影响的心理行为。如:课堂上频繁请求上厕所,,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课堂上多动多闲话等。

4.攻击型心理问题

攻击型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为:攻击型心理行为是对教学过程中作出破坏性心理行为,表现为上课有意扰乱课堂秩序,甚至产生敌对,与他人不相处,寻衅闹事,精神紧张,易冲动,不接受他人的帮助,不接受老师的指导、教育,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对于出现了问题的学生,则应帮其纠正,培养其健康的心理。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个体的实际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纠正。其主要的方法有几种:

1.厌学心理的纠正

小学生是离开父母、独立开始求学的人生阶段,其心理问题的纠正,则应从学习准备、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评价几方面进行,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工作生活上让学生在认知上有所准备,并予以辅导、鼓励,随着其学习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2.学习焦虑心理的纠正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的特点,其心理问题是较为容易纠正的,可以从几方面进行:(1)端正认识。引导其正确认识学习、测试的自的和作用,让其认识学习与测试的好处与必要。(2)调节紧张的情绪。通过传授心理学中的深呼吸法与暗示法来调节缓解紧张的情绪,培养自信,减少忧郁等。(3)培养学习的竞技法。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竞技性,从自我竞技,与他人竞技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保持自信,明确学习的循序渐进与日积月累。(4)进行病物治疗。对于学习焦虑 较为严重的(或在这个问题的同时伴有身体疾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药物治疗。如:失眠,可用药物进行催眠治疗。

3.扰乱心理问题的治疗。

扰乱性心理问题在许多心理研究中有很多可塑的方法给予纠正,因为在学生产生这心理问题时,学生对学习还是有一定信心的,还有向上的动力的。因此,我认为可从下面几点加以引导:首先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指向性,让学生有兴趣的选择学习,调动其积极性。让其在兴趣的“需要”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发挥人格魅力的影响力。通过班主任、同学的良好品格,来影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与其交流、与其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再次,学习动机的激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在探索问题中消除心理问题上的问题。

4.攻击型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1)加强学生对知识、技能、品德学习的重新认识,让学生自我调节自身的状态,明确人上学的目标,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知识、技能、品德上。(2).运用厌恶疗法治疗。因为攻击型心理学问题大多是与周围的人直接产生影响,因而可通过了解有问题的学生对某行为、某物或事的厌恶性,对其产生的行为做对比,通过一条件的转移作用,把其问题行为转化到其自身。从而让其达到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3).通过结合“团体疗法”的一好些方法进行行为的塑造。对于攻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指导其向良好品格的人学习,通过摸仿与参照来塑造自已的形象,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在其塑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帮助、批评指导。

(四)疏导发展中的心理问题。

对于产生不良心理行为的学生在其初始阶段,给予疏导、制止、纠正是很必要的,同时也是阻止不健康学习心理学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此时的干预效果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心理辅导,多角度解决存在于学生的心理问题。

1.以良好的心理学素质来影响学生

这主要是对于学校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说,因为少年儿童正是模仿能力最为敏感的时期,则为人师表者应努力实现个别的人格魅力的提升,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形象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2.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要学会做人的道理是离不开学生群体的,充分运用“学生群体”的各方面优势力量,也是揭制心理问题发生的途径这一。

3.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

对即将诱发问题的学生,可以个别或是把同一类型的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辅导。通过辅导,使问题学生及时认识,面对即将加重的心理问题。完善他们的意志、品格、气质修养,增强他们的自我认识与自信,培养他们克服问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学习与心理研究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服务于教学活动,同时教学活动也反过来促进心理学的发展,丰富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现代社会需要具备高文化素质、高精神素质、高尚人格品德的社会化人材。心理学的研究,在小学阶段,正好可以描述成长中的儿童的心理状态与发展水平,能有效地纠正不健康学习心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李红主编者按《心理学》本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学习参考书

1、 李红主编《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

2、 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思想;意元体;参照系;整体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6-1291-02

整体心理学是在东方整体思想文化环境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代心理学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学体系。它是以研究功能整体为基础,研究人的参照系与功能整体的关系,从而研究意识的起源与进化,研究意识的结构和自我的发展以及社会中人的本质等,和现代心理学相比,整体心理学有3个不同特点,完全的唯物论、整体思想和功能本体论。由于定义的整体含义不一致,整体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本质上也不一样。与中医心理学相比,是中医学在心理学上的继续发展和创新。

1 唯物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心理学上的主体地位,坚决否定一切唯心主义思想;意识、心理活动都是功能本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功能本体是物质高度发展下的人脑的结果,意识和心理活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继承维果茨基的主体心理学的优秀思想,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客体关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关系的实现却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东方整体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延伸发展,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心理的功能本身――本体,人的心理、思维活动的功能本身,在研究本体的功能、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心理,探索脑、本体、人格参照模式的相互关系。

世界观是一个心理学派的主导和灵魂,它决定了一个心理学的最终走向。现代心理学则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意识形态、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其他唯心主义思潮下产生的,这种思潮下产生的心理学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也会误导人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它主导的心理学则可以科学的正确认识意识和心理的本质。

中医心理学必须由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走出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指导,才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且指导人类未来的发展。

2 整体思想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以及人的心理是在自然界的进化中发展过来的,自然界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活动和意识,客观世界不但形成了心理的本体而且也成为心理、思维的对象,这是人的自然本质;人与社会也是统一的,社会是形成人的意识的基础,人从出生开始,正是社会促使了社会的人和意识的形成,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段引文着重阐述人的社会特征。整体心理学建立的目的也是为了阐述人与社会统一的生理基础和本质。

而由还原论主导的心理学对于百亿计的神经元细胞和更多的突触联系而组成的功能整体是无能为力的,也根本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人的心理,更不可能解释人的社会本质。

3 功能本体论

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意元体是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脑神经细胞通过突触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种功能整体。神经细胞的特点是除了在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有吸收、排泄实体物质功能外,还有接收和发放信息的功能。当神经细胞聚集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脑时,可以把每个神经细胞接收的局部信息整合成整体信息,对具有反映特性的脑功能整体,称之为脑元体。当脑元体能进一步抽象形成概念,并能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称之为意元体,这就是心理的本体,这是人的思维、意识以及其他心理活动的本体,人的本我。人的本我是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神经元细胞大量连接而现成的统一功能整体。

中医学的元神则是功能整体与后天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的统一体,婴幼儿的元神与意元体有些类似,但是婴幼儿的元神包含着空白的人格参照模式,即使是空白也是有。中医心理学开创了整体心理学的先河,是中医现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中医心理学拘泥于传统模糊的观点,则不能真正揭示心理与意识的本质,不能与现代科学真正接轨。

脑的生理基础是形成意元体的物质条件,是意元体形成的基础;但是脑与意元体是有一定区别的,神经组织是意元体的有形体现。意元体是人的本能体,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平衡而独立存在的本我存在。这与佛洛依德的本我是有本质区别的,也是与当代心理学主要区别。现代心理学的本体则是脑本身,当代心理学从结构出发则不可能找到认知的主体和人格的本质,而从整体出发则是中医药学的优势。有很多脑实体出现了损坏而可以正常思维的病例,这是当代心理学不能解释的。

4 整体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整体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界的整体心理学亦称“整体主义心理学”。与元素心理学、原子主义心理学相对,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观点和理论取向,而非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基本观点:(1)坚持整体观,反对元素主义;(2)主张整体先于和大于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表现其实质和作用;(3)人的心理现象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非单纯决定于个别刺激物(元素)的性质及其相加的总和。凡是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取向,基本上都属于整体主义心理学的范畴。从德国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开始,斯特恩(stern,w.)、斯普兰格(Spranger,E.)等人的人格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机体论心理学,一直到美国人格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非常强调研究整体的人(全人)和人的整体(人格),采用现象学方法、整体分析方法和个案研究。整体性原则是心理学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整体心理学建立在东方传统整体思想的基础上,整体的概念与现代心理学界的整体心理学定义的不是一回事。中医药学的整体概念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气”的体现;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的,在功能上是相互作用而统一的。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整体是局部的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心理学是基于本体、人与社会、人与观察对象的统一,研究的对象不但包含了心理本体的整体性,而且也包含了所观察现象的整体性,人的意识的社会性,这是当代心理学所不能相比的。

5 整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整体心理学是基于功能整体――意元体和参照系的统一的;对于人来说,有同样的功能基因,而差别的只是调控基因的基因序列,因此功能基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功能整体也同样差别很细微,因此人的本性是一样的,整体心理学不是将功能本体简单定义为人格的组成,而是定义为人格幕后的真正操纵者;而真正有差别的是后天所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整体心理学则定义为参照系,由于个人生活环境的千差万别,所形成的参照系也是千差万别的。

人格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性、社会性、整体性以及个体特异性,而人格心理学没有完全注意到。整体心理学研究的是在社会整体中人的参照系的形成,人的本我与参照系之间的矛盾统一以及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发育成长伴随着的是参照系形成的过程,从空白到逐渐形成,直到一个独立的人的形成。参照系是调控和定向意元体的功能形式,也决定了一个人喜怒哀乐思的形式,这些形式形成了精气神平衡模式,也就是人体的应激模式,因此又决定了个人的健康。中医心理学的阴阳人格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6 整体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的主体是功能本体,而不是神经结构。人脑的主要功能在于接受、处理和储存信息,信息的储存单位只能是基因序列,不可能在蛋白或者其他大分子,更不可能是唯心主义的空间。脑功能基因组之间处在相互调控中,相互联系的手段就很有可能是短分子的基因序列,相互传递也只能是文化信息基因序列。传递的过程也有基因组之间传递的内容决定。至于神经元细胞之间传递的文化信息如何排列,这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大量研究。这也是中医药学的理论优势。

华东师大林龙年和美国波士顿大学钱卓两位科学家首次发现了大脑记忆的编码单元与大脑密码的解读方法。数字化的编码形式使科学家们能对不同个体乃至不同种群动物的大脑活动进行直接比较和分析。但是他们没有深入脑基因组研究。最近科学家发现RNA与记忆相关,但是RNA与DNA、突触信息传递的关系却没有揭示。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是人类解译大脑密码的捷径。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38-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基曼(Martin E.P.Seligman)。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生活得更加幸福,增进人类的健康与幸福,如何使具有天赋的人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进行研究,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它更加强调研究人性积极方面,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力量,帮助更多的人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自我,强调研究的主旨在于发挥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开发人的智力,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力等。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重新审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全新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第一,有利于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误区,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关注了心理问题的消极面,教育的模式定位在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念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真和价值。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不仅有利于真正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同时也是对消极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警醒。这样,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科学的整合优化。

第二,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遵循“心理现象解读—心理问题分析—探究应对策略”的单一教育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狭隘单调。这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病理模式偏离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偏离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促进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和积极的潜在的巨大心理能力,这种价值取向对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第三,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在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也强调要建立互相信任的、尊重的、平等的咨访关系,但因受到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还远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还需我们进一步改变思维,继续努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摆正心态,一方面要积极接纳学生,积极看待学生,平等地尊重学生,同时,要理性地审视自我,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理性构建积极的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

第四,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开设专题讲座等。积极心理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情感,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利用一切积极资源,形成聚合优势,必须渗透在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辐射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应该更加多元,更加宽广。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科学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科学合理地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问题。目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存在理解上的局限性。从认识层面上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目标定位单一;从实践层面上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简单,注重问题解决,忽略内心潜智的开发与积极情感的调动。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科学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以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宗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最终的理想是让学生生活得更加有意义,更加幸福。具体目标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发展性目标。针对全体学生,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意识,优化人格品质,促进全面发展。二是调适性目标。针对部分或个别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具有超长才能的学生。

2.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丰富的体系。在消极心理学统治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集中在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重点在于解析心理异常现象,注重心理问题解决。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含更加丰富的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意志品质等;应该更加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全体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上。应该继续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自我,客观认识现实,积极悦纳自我;应该积极丰富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科学策略,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自我控制;应该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不断提高其挫折承受力;应该客观解析各种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积极应对各种心理危机;应该促进大学生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优化人格系统,提升人格品质。

3.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积极心理指引下,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种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这种格局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积极参与,形成合力,需要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有利资源,积极构建一种优良的完善的组织系统。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咨询辅导工作的狭隘思维必须予以摒弃。当然,采取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决于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取决于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远远未能发挥应有的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都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积极的人性观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宽泛的视野,更加全面的思维,充分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

构建平等和谐的主客体关系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种把师生对立起来的非理性的教育观念必须予以改善。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的人性观、积极的主客体关系对于我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启发很大。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是平等的关系,师生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双方都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一是教师要学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每个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都不一样,所思所想不尽相同,教师要学会完整地接纳他们。尊重学生就要做到一视同仁,以理服人,信任学生,还要充分地保护学生的隐私。二是教师要积极热情。热情要体现在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要学会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热情解决他们的一切困惑,用热情激发培养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他人的爱。三是要学会共情。教师要真正地学会体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有同情心,学会换位思考。最后,还要积极地无条件关注学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要给予积极关注,及时予以有效地指导和帮助。

5.完善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积极营造和谐高雅、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继续完善相关制度,不断规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心理学工作者和全体教师的智慧,努力营造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健康成长的优良氛围,应统筹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结合高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全过程,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要充分实现“课程教学体系、日常宣传教育体系、咨询辅导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的有机结合,继续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构筑他们的终生幸福提供源源不断的积极能量。

参考文献:

[1]钱兵.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 中国学校 卫生,2007(9).

[2]胡慧. 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 安庆师范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3]庄海军,等.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J]. 高等函授学报,2008(11).

[4]苗元江,等.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3(3).

[5]钟暗华.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 徐州师范大学学 报,2010(9).

收稿日期:2012-11-01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6

关键词:中医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人格模式;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530-02

Integration of TCM Psychology with Modern Psychology

LIU Jia-qiang,WANG Mi-qu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Sichuan,China)

Abstract:The psychology of TCM and modern psychology discuss a portion of people mentality,integration of them is holistic psychology. The key of integration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that be controlled by congenital Shen. The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is background of mentality and behavior of people.

Keywords:psychology of TCM;modern pysychology;personality frame;culture background

中医心理学是用中医理论和实践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而现代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两门科学都是对同一个人的心理所做研究的科学,是对人的心理不同侧面研究的,而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的,所以这两门科学是可以结合的。

1 中医心理学的特点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突出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它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内外统一性,因而完整、活体、动态地看待具有情感思维的人及其疾病的反应状态,所以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中医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心理学思想贯穿了中医的整体观思想,突出体现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建立在脏腑功能基础之上的;同时人的心理活动有个体差异性,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医心理学是从中医学这个母体中分化出来的学科。

中医心理学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医学,也不同于现代的医学心理学,并有异于中国古代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它是在当今多学科研究中医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并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2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不同

《黄帝内经》建立的年代社会极端落后,人们尚处于原始社会,人们不可能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在状况,对人的意识也只能从原始功能方面进行论述;中医心理学是以心理的整体功能为主论述人的心理的,讲的是人的先天功能,而先天功能是人的自然本质,但是没有结合到人的社会本质,没有论述到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及行为。人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自从人的产生,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因此中医心理学应该从所存在的社会条件下论述人的心理以及意识、行为等,构建完整的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建设完善的现代中医心理学;这样中医心理学有较大的适用范围,更能适应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指导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健康。否则中医心理学仅仅是一门不能适用社会需要的学问。

现代心理学是从人的大脑的具体结构为生理基础论述,论述了人在社会中各种行为性格等,这是人的后天功能,对人们的各种行为意识均有科学的描述,对人类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现代心理学没有与人的整体功能结合在一起,没有指出人的根本的社会本质,所以也是有非常大的缺陷的。

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的各种语言、行为以及意识思维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元神是最根本的自我。而心理的进行是在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心理行为都有社会背景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参照模块、人格参照模式,人格参照模式下的元神系统构成了人的社会自我,心理的行为是在元神的支配下通过心理模块进行的,以此结合这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佛学对人的心性理论有深刻认识,但是借鉴之前必须彻底抛弃佛学所具有的唯心思想,心性理论中性与元神相关,而心与元神、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有关。

3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关键点

心理的本体是人的元神,元神是由心(为主)之气升华而产生,与其它四脏之气升华合而生之。在元神的支派下产生各脏腑器官局部之神,在肾为志,在脾为意,在肺为魄,在肝为魂,在心为神。元神居于脑,是神的功能的综合的集中表现。识神是元神的活动过程和内容,是元神的功能表现。

元神的功能:元神的功能可以分接受信息,加工、储存、提取信息,发放信息3个方面。人出生时意识是白净的,但是在人从出生开始,人就在不断接受信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学习,不断加深信息,积累信息,使元神中的信息不断强化与激活而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人格参照模式。这个参照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新进入的信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人各种意识、行为的模板,形成了特定的性格参照模式。

人的性格模式是在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但是性格模式一旦形成就对人的元神、人的生理发生作用,形成了人的后天行为的文化背景和模式。人的性格模式与人的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4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是功能与应用的结合

元神是人的整体功能,人的五脏情志、七情等都是人的元神功能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些情志的发生必然受到人的性格模式的影响,性格模式又决定了情志的发生模式。中医心理学仅仅论述了人的心理的功能方面,对于功能的应用没有认识到。现代心理学讲述了心理发生模式的后来的发生以及结果,是人的功能的应用,没有认识到人的功能及其根本。所以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都是不是完全的,各讲述了人心理的一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心理整体过程。

5 人格参照模式与七情病

人格参照模式是元神功能的调节方式,它影响和调节元神功能的发挥,在统一中构成了人的心理整体。在后天生活中,由于人接受了外在信息的影响,元神行使了它的功能,如果人格参照模式不能接受这种信息,而内化不足,这就在人格参照模式中形成了滞点,这个滞点构成了新的人格参照模式,滞点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不断扩大,以致影响了元神的功能,这就是情志病,甚则造成抑郁病或者精神病。与五脏对应,五脏是模块化的,由对应的网络模块构成,同理人格参照系统也由相应的心理模块构成。心身相合,不但是元神,而且也包括人格参照模式。所以,意识上的情绪处理不好,形成人格参照模式的滞点,影响来功能的发挥,日积月累可能造成身体的疾病。

人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都有各自的认识,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的,正确的认识是将它们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的心理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教育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

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厌学心理

学生在进行高职院校选择、专业选择的时候,由于其心智发展、年龄、阅历等因素,其择校与选择专业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往往听从他人的建议或者是“头脑一热”,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实际并不喜欢这个专业、这个学校,或后悔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与动力。除此之外,有一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相对比义务教育,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更重视,对学习态度的要求并不严格,这让已经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不会去学习,从而加重其厌学心理。

(二)情绪不稳定

高职阶段的学生,年龄趋于年轻化,这类学生其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初入高职院校,往往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舞台的中心,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情绪波动较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冲动、易怒的心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加上对新生活的不适应,而显得孤僻。

(三)自卑心理

高职学生群体也存在着很多自卑心理。高职学生产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社会以及人们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不足,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容易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一些偏见,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会产生“我不如人”的思维,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积极性。自卑心理的危害很严重,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终身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的目标是指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层次目标和阶段目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具体有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心理障碍,尽快完成心理康复;第二层次,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计划地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之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方法,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者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第三层次,着重于优化学生内在心理机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高职院校要基于这个总目标开展高职心理教学以及心理干预,以解决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院校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的现状

(一)观念误区

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到人才培养的指标中去,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培训咨询也类似摆设。

(二)师资力量单薄

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重要性这一方面的意识都很薄弱,更不用说再配备基础性的硬件设施或聘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由于编制限制,除了少数心理健康课教师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很多心理健康课程都是由兼职教师担任,而这些兼职教师还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块儿就明显精力不足。其次,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心理课程往往变成了单纯的聊天或者单纯的传授知识,因此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也失去了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失去了课程本身存在的意义。最后,由于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再遇到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时,教师往往难以对症下药,无法进行恰当的疏导,反而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化。

四、网络环境下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的措施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才需求出现了变化,不仅要求高技能,还需要具备健全心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认识能力皆有影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以及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在心理指导与心理干预中,要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进步。首先,要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让课堂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利用多媒体教学、希沃白板教学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育的互动性,提升教学的质量。其次,利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比如将翻转课堂结合合作教学手段等纳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后,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等教学资源,对本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心理教师要对学生在不同期间的角色进行分析研究,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这将会对他们的在校学习、校外实习及未来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过程中较为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简单的知识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传统的教学集中在课堂,然而心理教学与其他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区别,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秘密”告诉老师,向老师倾诉或提问,面对不熟悉的教师、多人的环境,很多学生不愿意吐露心声,也不愿意暴露自身的问题,这使得大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心理教育以及面对面交谈的心理干预流于形式。在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下,我们会发现,很多人趋向于把自己的内心展示给信息终端的那个“他”,这是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很容易放松,从而卸下防备,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想。所以,高职教育也可以借鉴这种经验,搭建网络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以匿名交流、私密交流等让学生敞开心怀,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信息交流平台还能缓解高职院校心理专业教师缺少而带来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平台,学生登录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确立网络平台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实现师生友好互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部分,不可忽视。我们也知道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职院校学生的部分问题就是由于和教师的沟通不通顺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更多元、及时的交流机制,建立网络评价机制是提高师生有效交流的途径。教师可在网络平台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学生可通过平台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不仅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解决疑惑。同时,老师也能更好的给予学生心理指导,加强学生的社会性。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教师的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资源数量不足、专业技能不扎实、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加强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势在必行。教师需要通过定期参加学习,了解到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只有提高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增强教学效果、服务学生。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在网络背景的发展下,可以利用实时会议等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心理教学;心理干预

1引言

社会不断进步,伴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现阶段高职院校多以培养学生专业化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应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心理层面上完善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心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变得多样化,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和引导之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使学生更加直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对自己的未来明确的规划和认识。

2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心理情况因情况的不同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高职学生存在厌学以及情绪不稳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未来的认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对现阶段的学生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

2.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意识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专业性人才,在人才的培养和指导上有着很强的专业性,而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也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指导更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进行,给学生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趋势,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现阶段的高职心理学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动机进行明确,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学习,在明确了学习的动机之后,为学生指明未来的方向,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未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层面的指导中,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对学生的性格和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多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励学生进行更好地教学,在心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基于这种明确的教学目的,采用多媒体和网络可以更加直观地为学生展示所学的内容,在多个角度走进学生的内心,进行深入的教学和指导。

2.2重视师生之间交流,完善课堂整体设计

在高职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心理教学指导的重要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规划也比较模糊不清,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有效性。在进行心理指导之前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和沟通了解现阶段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在根源出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的指导。网络环境也给这种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的平台,学生可以登录这样的平台与教师进行实时的互动,对现阶段所面对的困难和压力进行释放,而老师也可以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未来进行心理指导的时候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进行心理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网络环境可以使这一过程变得更具有多元化,同时也更加便利。

2.3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

心理学教学和指导是针对现阶段学生心理层面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加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品质,拥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在进行心理指导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同时也可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评价,这对完善教学机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心理学层面上,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评价机制对教学中出现的不足进行反馈,同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心理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心理学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学教学和心理指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心理的指导也变得更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干预,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3结语

网络环境下给心理学教学提供了很多的教学方式和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进行的心理教育和干预也会更加有效。有效利用现阶段的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莉.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形成及调适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

[2]李磊.高职学生就业倦怠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4,(18).

[3]韩瑞.高职学生心理挫折的成因、危害及消除[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教育;教育方法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承担着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近年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1]。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职教师应深入分析相关问题形成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并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所以有必要研究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方法。

一、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情绪方面缺乏足够的稳定性,自控能力相对较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后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并作出有违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的事情[2]。研究学生心理特点能够为教师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供更多参考,预防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一)逆反心理严重

虽然很多人认为学生逆反心理最为严重的阶段是初中,但是高职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也很严重。高职学生经历了严酷的中考和高考,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受到的约束较多,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较大的压抑感,进入高职生活后,受到的约束瞬间减少,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很多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很难听进他人的意见,如果他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存在差异,学生往往喜欢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并单纯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3]。学生的这种心理容易导致其与他人产生冲突,这种逆反心理虽然并不像想象中表现得那般强烈,但是学生一旦陷入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素质将会大大被削弱,这对于学生成长而言十分不利。

(二)逞强心理突出

高职学生更喜欢表现自己,虽然表现自己、渴望自己被他人接受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很多学生的这种逞强心理非常极端,往往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例如,一些学生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其他人对这些学生产生抱怨,为了突出自己的“身份地位”,这些学生可能会通过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且非常渴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其他学生能够认识自己。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被认定为一种不健康的状态,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应该让他人能够从心底上产生认可,但是通过极端的方式必然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城墙心理还体现在凡事都喜欢与其他学生一比高下,从而演变为攀比心理,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学生通过暴力、贷款或其他方式等获得金钱,从而使得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4]。

(三)消极情绪较多

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消极的情绪,在学习方面不与其他学生攀比,而是在物质生活上与其他学生攀比。很多学生在课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导致自身无法完成学业。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很低,这些学生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差异,即使自己努力学习也无法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竞争,因此带这消极的情绪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度过几年的学习时光。消极情绪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体现,这种心理问题对于学生成长而言十分不利,因为学生不能更为严格地要求自己,很难在学业上有更高的成就,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与他人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

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如果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必然对学生生活和学生产生影响。从大量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心理非常脆弱,遇到挫折后很难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端正思想认识,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影响同学关系和出现极端心理等。

(一)影响学习成绩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下降都是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例如,学生在学习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学生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这种怀疑将会击垮学生的思想意识,导致学生思想彻底沦陷。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后,学生一直无法忘记这些问题,带着消极的情绪学习,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长期下去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从而出现成绩下降的问题。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将会时刻伴随着学生,直到学生能够客观和正确地看待相关事务时。对于处于心理成长阶段的学生而言,需要通过第三方的力量帮助其从心理问题中走出,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影响同学关系

心理问题是影响同学关系的重要因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并逐渐地将自身与他人沟通的通道关闭,将自身封闭在单独的空间内。长时间的不与他人沟通交流可能使同学产生误会,认为这名同学不好相处,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会与这名学生保持距离,久而久之这名学生被同学疏远,由于无法得到同学认可和遭受同学的误会,这名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会加重。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被孤立的状态,其在生活和学习上必然无法获得其他同学的帮助,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更大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将更多精力用于人际关系维护方面,最终导致该名同学彻底与其他同学出现裂痕。

(三)出现极端心理

心理问题很容易演变为极端心理问题,极端心理问题出现后对自身和他人都会造成危害。例如,学生不被他人接受,可能认为每个人都针对他,因此出现暴力的心理,想要通过暴力取得别人的认可,进而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大部分校园暴力事件都是由这种问题演变而来的。极端心理出现后,学生对于其他人的不信任感不断增加,而且很难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其他同学对这名学生一直保持疏远的距离,不愿意与这名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进一步加重学生的极端心理。存在着极端心理的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存在着极端的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可能是语言暴力、行为暴力,不仅对自己成长不利,而且对他人也很不利。

三、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方法

高职教师应积极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相关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除了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也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领域,构建多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形生良好的心理认识,能够客观看待各项事物,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心理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高职学校每个班级都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授课,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首先,每个班级每周至少开展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备课,并将课程规划及时上报,教育管理者定期检查心理健康教师备课内容,并不定期抽查心理健康课程。其次,每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应确定一个主题,而不是围绕着多项内容进行授课,带着目标性的授课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例如,“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正确认识同学间的感情”或“适度消费”等。再次,授课阶段应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教师确定一个讨论的主题,学生围绕着主题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讨论,这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说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调整心理的方法,防止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加重。因此高职学校应该重视这项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二)设立面向学生的心理辅导部门

我国很多高职学校都设立了面向学生的心理辅导部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后可以寻求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通过心理教师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虽然这些学校设立心理辅导部门,但是其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后很少寻求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为此,高职学校应该改变心理辅导机构职能,进一步发挥心理辅导部门的作用。一是应该通过心理辅导部门做好心理辅导宣传工作,将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展示在校园宣传栏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二是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邀请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通过活动的方式间接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更愿意将自己的困扰说出来。三是制作和印发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手册,每个班级分发一定数量宣传手册,班长或辅导员组织学生学习。高职学校不仅应设立心理辅导部门,而且要发挥出心理辅导部门的作用,全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服务。心理辅导部门的设立是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希望高职学校能够重视这项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的心理辅导。

(三)在多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决不能仅在专业课程中推进,而是应在多个学科中推进,建立多学科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深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高职学校应该积极推动在多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例如,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存在着消极的学习心理,教师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正视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成绩。在多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多个学科的教师能够积极参与,积极学习心理健康辅导方法,授课过程中采取巧妙的方式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使学生心理达到健康的状态。此外,各学科教师也应积极与心理健康教师沟通,学习和掌握更多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对于教学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然后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主题活动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习更多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开设心理健康表演晚会,选择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由学生编制和排练节目,学生在排练和表演过程中可能领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而改变自身消极的想法,积极地生活和学习,其他观看的学生也可能从节目中掌握调节心理压力的方法。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方法起到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无需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就能帮助学生解决很多心理问题。高职学校应给予心理健康活动更多重视,组织心理辅导部门和师生积极开展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方式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心理辅导服务,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接受,获得的效果也很理想。总而言之,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正在逐年增加,这对于高职教育发展而言十分不利。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始终保持在健康的状态下,高职学校应该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问题辅导部门、面向多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方式构建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将育人教育开展下去,推动职业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玲艳,赵琪,鲍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才智,2022(7):106-109.

[2]张茜,王永,解方舟.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焦点问题关注现状调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2):44-50.

[3]何雪麒,张超.价值、现实与实践: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三维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1,30(5):80-84.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10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这种新兴的研究思想倡导通过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人心理健康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进而引导人们在好的条件下更加有效地生活和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从重视人的缺陷与疾病向重视人的优秀品质转变,提出心理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缺少个体的积极力量。在当今社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应当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重视,而且应当对学生的正面积极力量进行建设。

二、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注重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分析,且持续地转化理论成果为教学方式

当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大部分都来自于国外,针对我国实际现状的本土化分析比较少,怎样基于国人的人格特点对我国的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这具备挑战性。鉴于此,可对固有的心理学其他理论进行借鉴,实时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一些新型的思想和理念。除此之外,怎样在固有的教育体制下持续地改革教学模式也是本土化分析的一个关键方面,这有利于为学生传递新思想和新理念。

(二)根据相应的文化环境,建立和健全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制度

与文化环境相应的文化气氛不但是一个区域和一个国家的文化气氛,而且也包括一所高校的文化气氛。每一所高校都有相应的校训,其源自于这所学校的发展历史,进而也能够以相应的角度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能够根据如此的文化环境,凸显自身的长处,借助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且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进行全面地渗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促使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环境得以形成。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

积极心理学指出,心理健康不但指没有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且还要具备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效的工作状态、良好的社会功能、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以及自主和独立的人格。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积极的心理潜力和积极乐观的成长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潜力进行发掘,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比如人积极心态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积极情感体验的产生等,这一系列的内容跟社会的要求及学生的需要都相适应,从而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与教学内容得以拓展,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效地体现心理教育的作用。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

在教育的目标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对学生自身的积极面进行关注,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积极心理学指出,我们人格当中的推动力是积极的人格,其具备治疗以及预防心理问题的功能。只要发挥了人自身的潜力与发展了人的积极心理,就可以推动发展人的积极适应能力,实现人自身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维护。为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当倡导积极教育,从而塑造学生积极乐观的良好心理品质,有效地挖掘潜力,确保学生的发展与生存。

(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加强

1.注重积极的心理体验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指出,只有激发个体积极的体验策略才能凸显出治疗的功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但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感受和参与,以使学生在行为活动当中感受到成长以及成功的价值和乐趣所在。在营造情境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感受,以激发学生的趣味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能够组织一些专门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心理辅导、心理自助、心理训练、专题讲座等;还需要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知识渗透于课外的活动当中,切实让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积极品质,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重视积极的心理测评

借助心理测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把握,这属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其能够让教师进行更加有目的性和有效的教育。然而,之前学校进行心理测评的目的是为了排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待学生就好比是对待病人。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把握,不但涵盖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也涵盖测量学生的积极心理,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自身的潜力与优势。在对群体与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的内动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可大大地提升学生的积极体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增强,最终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11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Abstract:it’s indicated in recent research that 20%-30%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suffering from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ainly behaving as terror, anxiety, obsession, melancholia, sense of emotional crisis and neurasthenic etc. Facing the student problems caused by increasingly heavy psychological pressure, educators in high-leve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ethods such as inpidual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help, psychological health lecture, media propaganda are focused on popular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knowled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 in college students, these traditional methods, limited by their coverage and effectiveness, could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eam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which provides mental assistance and instructions in a team circumstance, are play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group counseling;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education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转贴于

4.游戏辅导:此类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大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5. 音乐心理调适训练:音乐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旋律的节奏,可以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并逐渐向健康发展。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理是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12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优。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参考依据。

对于健康的概念,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定义时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又有了新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处于完满状态,才可说有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高,倍受社会瞩目和期待,但尚处于成长阶段,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比一般的社会人群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3)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4)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采取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心理障碍就是由不良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异常现象,主要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现象,属于轻度的理异常。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一)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已不满足于狭小圈子内的人际交往,他们把交往的触角伸展到不同系科、不同院校、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别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友好往来,由于交往对象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给不少大学生带来烦恼,感到知心朋友少了,交往动机由重情轻利向注重实利的方面转化;同时,现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学生缺乏生活锻炼和生活自理能力,常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交往能力的屠弱,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或缺乏心理准备,不知怎样交往或交往失败。因而感受到强烈的“人际危机”,故封闭自己的心理,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二)应对挫折能力差

挫折是在个体需要和动机受到阻碍或干扰时所出现的情绪反应状态。挫折对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客观因素,即挫折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以及受挫目标的重要性;二是主观因素,即个人主观上对挫折的感受、态度与反应。大学生在追求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遇到某些心理挫折,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冲突,失落、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同时,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加之就业选择中的种种压力,使得相对缺乏实际生活磨难的当今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不足,容易导致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严重者甚至发生一些不应有的恶性事件。

(三)情感焦虑,情绪体验强烈

一方面,从生理发育来讲,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由于高中阶段高考的压力,会忽略同异性的交往。进人大学,由于身处思想活跃的骄子之间,生理的成熟,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会为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要么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拔,甚至产生毁容、他杀或自杀等心理危机;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情感活跃的时期,他们对外部世界及内心世界许多方面的自我体验都比较敏感,尤其当涉及到的是与他们相互联系的事物时,很快就会引起情绪、情感反应。他们尤为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时,他人无意中的一句话,会在他们心头掀起轩然大波,有时,他们还会由此及彼,引发一连串的联想,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由于人际交往的障碍,闭锁心理的形成,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

(四)不完全社会化

大学生经过各种心理体验之后,随着生理的成熟,在理上基本已处于安定状态,达到了心理的成熟。但是,心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社会性的成熟。社会性的成熟,是在青年步人社会,经过诸种社会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在事业、家庭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成熟。在社会生活达到成熟以后,青年才能够作为社会一员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由此,也必须承担社会所赋予的各种责任和义务,标志着社会化进程的完成。大学时期,由于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即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由于这种不完全社会化,使得大学生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从家庭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来说,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讲民主、讲礼貌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自信、向上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专制、溺爱充满矛盾和纠纷的家庭,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自私、孤僻、清高、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父母的溺爱,过于保护,造就了任性、依赖、适应能力差、交往能力弱、骄横等不良心理;另一方面,父母对考试、升学、成才过高的期望值,又使得他们背负沉重的压力,产生焦虑、恐慌、内疚等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激烈,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使我们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经济体制转型引发的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和文化的多元性,使得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的大学生,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产生了危机,缺乏了主体的社会信仰标准,自我观念不确立,自我同一性难以形成。加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大学生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而感到仿徨,对未来的命运,人生价值的体现产生不安和焦虑,充满了矛盾和迷茫。另外,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突,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同时,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传统的道德思想观念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当今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而产生道德困惑、认知失调。

(三)学校环境因素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而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中学时期面对高考的压力,大多数是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埋头苦读,在生活上依赖于父母,在学习上依赖于老师,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弱。进人大学,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觉性和自学能力,老师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如果不能迅速地改变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就不能适应学习的要求。另外,还有些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满意,精神上空虚,无以寄托,由此会感到挫折,产生焦虑。 (四)个人因素

1.情感闭锁性与交往心理的矛盾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当走进高等学府的时候,不仅需要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还面临着重新融人新的群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问题。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展,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交往愿望越来越强烈;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充沛的精力、活跃的思想,使他们交往的内容变得丰富;日益增强的自我意识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为人处事不墨守陈规,无论在交往方式、交往内容与交往对象的选择上,虽不能避免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却十分重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喜欢用自己逐步形成的观念和尺度去评价社会事物,交往观念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同时,更渴望理解、尊重。但在现实中,又会采取一种封闭自我的做法,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情感,担心被同学瞧不起,有的甚至觉得自己的真诚得不到同学的理解,换来的是别人的虚伪或误解。闭锁的心理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形成极大的反差,因而易产生心理的郁闷和情感的焦虑。

2.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自尊感和自卑感是自我体验中一种两极的反应形式,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情感。

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自尊感特别强烈。首先,他们把自尊感放在其他情感之上,当自尊感与其他情感发生抵触、冲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维护自尊放在首位。其次,自尊的情感体验、反应特别强烈,尤其当自尊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自尊感受到伤害时,常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恼羞,容易引发激情。第三,大学生对自尊感特别敏感。由于自尊感强,而对什么是真正的自尊、什么事才涉及到自尊又难以把握,以致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也会被他们联系到维护自尊的“重大问题”上去。

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具有自卑感。有的还十分严重,甚至自暴自弃,以致达到自毁的地步。其产生原因,除与他们的身体生理、知识能力、家庭经济、以往的挫折经历等客观因素有关,更主要的是由于自己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不能接受自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一)教育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

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自我完善是个体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它实际上是一个合理确立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的过程。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最为重要的是要熟悉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理想自我的确立寻找合适的社会坐标;积极探索人生,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理想自我的确立寻找合适的人生坐标。提高现实自我是大学生不断修正现实自我的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使之朝着正确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努力发展自己,又绝不固守自我,而是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担历史重任;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追求个人价值,而是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教会学生移情,主动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全的人格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会较好地与人沟通和相处,搞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的联系。这种情感联系越密切,双方所共有的心理世界的范围也就越宽,人际关系也就越亲密。而移情恰恰是沟通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种积极地参与他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把自己和他人拉的很近,并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成功的交往,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期待友谊从天而降。然而我们知道,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性原则,别人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如果想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主动交往。在与人相处时,学会倾听,学会忍耐,学会接纳,学会拒绝,学会表达,学会豁达,学会共享,学会幽默。

(三)建立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13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现状;班级管理;班主任角色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是20实际末期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Kennon Sheldon和Laura King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相对于在此之前甚为流行的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为中心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人类的生存发展,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健康心理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可行的途径。

二、中小学生心理现状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场所,除了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还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社会在发展,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应时而生,中学生这一未成年群体的心理状况因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面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1.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在班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本身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独生子女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给学校教育造成的压力和困难。中华民族有教育多子女的经验,却没有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中华民族有教育贫穷子女的经验,却没有教育富裕子女的经验。

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广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这些孩子通常从小就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缺少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导。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这就影响了他们的健康身心的发展、埋下了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

三、学生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

仅仅几十年光景,家庭教育的这些变化让学校教育经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困难。怎样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心理?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棍棒之下出人才”的理念早已不适合中国现在的国情,那么班主任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活动是人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是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在活动中发展自己,同时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人和社会。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第一环境,因此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自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的类型很多,如德育活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所执教年级的高低不同,适合的活动类型也应差别对待。

2.全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全体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对一个部分学生的个别教育也不可忽略,尤其是留守儿童。鉴于留守儿童心理上对父爱母爱的缺乏和渴望,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单独聊天或教育,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在校时间长,课程多,难度大,这就难免造成一部分学生走在了其他同学的后面。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消极的心理和懈怠的情绪很可能会郁结于心直到毕业那一天。为什么一些学生想尽办法去网吧结交网友而不愿跟同学老师交流,迷恋电脑游戏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他们自认为在学习生活当中总是一个失败者,而很少或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可以尝试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多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表扬;在自己所承担的科目教学中注意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程度,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

4.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社会在变,学情在变,班主任在塑造学生积极心理的过程中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首先,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的“偶像”,只有得到了学生的尊敬、仰慕和信赖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这就要求班主任应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博学多才的表露、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等等。其次,班主任应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向导。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极其需要班主任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再次,班主任还应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即使经过了积极的心理引导,学生还是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充当一名心理医生的角色,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以避免他们越陷越深而不可自拔。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的方法并不唯一也不固定。任何可行的、有效的方式都可以应用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中。

参考文献:

[1]胡小萍,叶存红.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1)

[2]赵诗安,陈国庆.现代教育理念[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1)

[3]胡涛.拿什么调动学生——名师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4]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心理与心理学精选篇14

[关键词]教学过程;心理环境;心理健康

[中圉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29-02

现代教育心理学以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以认知任务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以认知活动为中心,情感、意志等其它心理过程伴随参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与身心发展互相影响,认知活动与意向活动相互影响。在各科教学的具体活动中,没有情感色彩和毫无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情感可以强化或抑制认知发展过程,并影响和制约学生认知活动发展的方向。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情商”不仅作用于“智商”,而且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休戚相关。所以全体教师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在掌握某一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还发展学生包括个性心理在内的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课堂心理环境

什么是课堂心理环境?首先要弄清心理环境的概念。德国社会心理学家k・勒温的场理论指出: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即B=F(P・E)(B表示行为,P表示个人,E表示心理环境)。他认为个人的行为就是一个人在特殊环境下(即所谓生活空间)的函数。即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和他所处的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环境。

所谓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能为学生所觉察和感悟到的,并能影响学生认知、情感和学习行为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心理环境的实质是一种社会心理环境,它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学生共认的规范和价值观等决定的。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乃至学习成绩和人格的发展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课堂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反抗的三种。

由于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来调控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优化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关系,以营造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的课堂教学气氛。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建设性的课堂心理环境,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要想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就要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教材的组织、教学的方法手段、对待学生的态度、期望值、评价方式等)优化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总结广大优秀教师实践经验,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兴趣原则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感彩和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另外,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青少年的学习产生往往不是从目的和动机出发,而是从兴趣出发。正如瑞士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于兴趣是在人的精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且包含有情感因素,具有“内在趣向性”和“内在选择性”,所以,兴趣是对学习的一种的情感态度。因此,兴趣原则是指教师调控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并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兴趣和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好奇心往往是知识的萌芽、求知欲的表现、探索发现和创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做到“以需导学,以趣诱学。”

(二)激励原则

行为心理学家的实践早已证明,任何动物包括人都会去重复一个将立即产生愉快结果的动作。得到激励表扬总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因此,对学生成长来说,表扬激励就像阳光,没有它就不可能成长,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得到别人的称赞,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此来实现自尊、自信,归属感、成就感得到满足。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家长或者老师若要毁掉一个儿童,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每天对它说一遍“你真笨”或“你真坏”,这样便会使儿童在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笨”或“坏”的圈子里。因此,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调控者,在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激励原则,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学会给学生一些宽容。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成就喜悦感和焦虑失败感常常和教师评价直接相关,因为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否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良好的自我观念是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坚持激励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期望、鼓励、表扬等正强化手段,来调整学生自我意识,满足学生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自强进取精神,增强学习意志力。

(三)探究原则

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与结果。探究原则的核心在于,重视培养学生喜欢刨根问底的思维习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善于创设种种条件,广开言路,让学生大胆发言,相互争论,积极引导学生无所顾虑地提出各种不同意见,努力引导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求疑、求异、求广,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学生积极生疑、质疑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求知、交往和创新的需要。坚持探究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激发想象,动手实验,合作交流,鼓励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关系,满足学生求知、交往和创新的需要,达到提高探究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心理相容原则

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认知过程,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可见,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心理相容原则,就是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的原则。由于学生获得知识需以教师为中介,故师生之间关系不仅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情商”和“智商”的变化。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